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作业(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517.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大气的受热过程5、6、11、12、13、14 热力环流3、4、7、8,9、10、13 大气的水平运动1、2、14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7·山东济南模拟)下图是北半球500百帕等压面天气图。
读图,回答1~2题:1.等压面上A点的风向应是( )A.东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2.这种情况下决定风向的力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B.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D.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解析:1.B 2.A 图中5 100米到5 800米是北半球500百帕等压面上的等高线,海拔高处说明等压面上凸,气压较高;海拔较低处说明等压面下凹,气压较低,由图中可读出该高空水平面南部、西南部气压高,北部气压低,又因在5 000米左右的高空,摩擦力很小,故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西北风(风向大致与图中等高线平行)。
(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单位:hPa)”,回答3~4题:3.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A.O→P→M→N→OB.P→O→M→N→PC.M→N→P→O→MD.N→M→O→P→N4.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解析:3.A 4.A 第3题,气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则近地面由M 流向N,高空由O流向P;依据热力环流图可判断,图中M、N为近地面两点、O、P为高空两点,且O、P分别对应位于N、M上空;M地气压高,说明是近地面气温较低处,气流由P下沉至M;则N为近地面气温较高处,气流由N上升至O。
故A项正确。
第4题,图中显示N地为近地面热低压区,故气温高于两侧、气压低于两侧同一高度,则A项正确。
蔬菜大棚是一种框架覆膜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蔬菜生长的需要对自然条件进行人工调节,可有效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课时跟踪训练6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2021·广东东莞六校联考)到达地面太阳辐射有两局部: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线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一是经过大气中小水滴、尘埃等质点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称为散射辐射,两者之与称为总辐射。
读图,完成1~2题。
1.以下对北京市直接辐射不产生作用因素是( )A.太阳高度B.降水变化C.气温变化D.大气干净度[解析]影响太阳直接辐射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与大气透明度。
大气透明度取决于大气中所含水汽、水汽凝结物与尘粒杂质多少,这些物质越多,大气透明度越差,因而太阳辐射受到减弱作用越强,到达地面太阳直接辐射也相应越少,而与气温没有关系,故C正确。
[答案]C2.由图2可知( )A.阴天时太阳高度角日变化大,所以散射辐射日变化也大B.散射辐射变化,只取决于天气变化C.阴天时云层对太阳散射辐射削弱作用强,散射辐射日变化大于晴天D.晴天时参与散射作用质点少,散射辐射较弱[解析]太阳高度角日变化与天气无关,A错误;散射作用强弱与太阳高度角与大气透明度有关,太阳高度角增大时,到达地面直接辐射增强,散射辐射也就相应增强,B错误;太阳散射辐射指到达地面一局部太阳辐射,而云层削弱是穿透大气层时太阳辐射,所以云层无法对太阳散射辐射起到削弱作用,C错误;晴天时,大气透明度好,参与散射物质少,故散射到地面辐射也少。
故D正确。
[答案]D(2021 ·北京丰台期末质检)以下图示意地球大气受热过程。
读图,完成下题。
3.“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主要是因为此时( )A.①强B.②弱C.③弱D.④强[解析]“秋阴〞“雨声〞说明为阴雨天气,云量大,大气逆辐射强。
[答案]D(2021 ·太原一模)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与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以24小时为周期地方性风。
以下图示意位于洞庭湖东北部岳阳市某日6~14时气温与湿度变化。
【走向高考2016】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梯级演练新人教版必修1(2014·汕头模拟)下图为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一次强烈的火山喷发可能导致上图中( )A.b增强B.d增强C.e增强D.c增强2.图中b的最大值不在赤道,而在北回归线附近是因为( )A.赤道正午太阳高度比北回归线附近小B.赤道上b经过大气路程比北回归线附近长C.赤道地区的云雨天气比北回归线附近多D.赤道上的白昼时间比北回归线附近长答案:1.C 2.C解析:第1题,强烈火山喷发可导致大气中尘埃增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
第2题,北回归线附近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晴朗天气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多雨的赤道地区多。
(2014·山东实验中学)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B.海拔:丙>丁>甲>乙C.空气密度:乙>甲>丁>丙D.气压:甲>乙>丙>丁答案:D解析:“高凸低凹”是指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
近地面乙地的等压面向下凹,说明其为低压,气温较高,空气密度较小;甲地的等压面向上凸,说明其为高压,气温较低,空气密度较大。
同理可判断出丙地气压较高,丁地的气压较低。
4.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答案:A解析:M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地指向乙地,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东北风。
注意图示指向标。
读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回答5~6题。
5.图中E点的气压值可能是( )A.1 006百帕B.1 010百帕C.1 018百帕D.1 022百帕6.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 )A.西北、东北、东南、西北B.东南、西南、东南、西南C.西北、东北、西北、东北D.东南、西南、东南、西北答案:5.D 6.A解析:第5题,据图可知陆地上形成高压,气压梯度为4百帕,E大致位于北美大陆西侧,是高压中心,有可能是1 022百帕。
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课前扩展:【大气圈结构】自下到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一)对流层: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纬度】: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
【季节】: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
记住最根本的原理: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低。
(二)平流层:水平运动为主,故称为平流层。
臭氧层在集中在此。
(三)高层大气:电离层在该层。
学习大气的知识核心是掌握大气的运动。
大气运动的过程本质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在学习中要将这个理念贯穿。
而产生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面受热不均。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图示:厘清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热量的传递过程。
1.大气层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主要是看大气中成分的吸收作用对流层中的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比较少;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
(2)反射作用:主要体现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晴天辐射强,阴天辐射较弱。
(联系昼夜温差)(3)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容易被散射。
(天的蓝色,太阳未出天已亮等)2. 地面的吸收作用绝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而增温。
增温后又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地面吸收热量的多少除了辐射量,还取决于下垫面状况。
大气的下垫面指地球表面,包括海洋、陆地及陆上的高原、山地、平原、森林、草原、城市等等。
海洋和陆地是性质差异最大的下垫面。
下垫面的性质和形状,对大气的热量、水分、干洁度和运动状况有明显的影响,在气候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
对流层中的CO2和水汽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大气增温后向外传递热量,分别向高层大气和向地面。
向地面那部分称之为大气逆辐射。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注意:大气逆辐射在一天中都有,地面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
但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明显。
CO2和水汽作为大气增温的主要助力。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下面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方向及大小(粗细)。
读图回答1~3题。
1.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 )A.纬度相当.距海远近相同C.海拔相当D.大气透明度相近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 )A.①⑤B.②⑦C.③⑧D.④⑥3.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B.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⑥大小有关C.甲地的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与③④大小有关D.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甲地大,与⑤大小有关解析第1题,①⑤两箭头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其大小主要由正午太阳高度决定,因此,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纬度位置相当。
第2题,近地面大气(主要指对流层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地面辐射,对应的箭头是②⑦。
第3题,甲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乙地强,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较⑥小,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③较⑧强,气温降低较慢,故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
答案 1.A 2.B 3.C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 ℃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
据此完成4~5题。
图a 10 ℃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b 沿39°N的地形剖面图4.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 )A.T甲>T乙B.T甲<T乙C.T甲=T乙D.无法判断5.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甲地大气削弱作用较强B.甲地吸收地面辐射多C.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D.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解析第4题,读图a可知,10 ℃等温线在落基山内部分布海拔较两侧高;根据图b,甲和乙两地海拔相同,但甲位于落基山内部、乙位于山脉外部,则甲气温要高于乙。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一、选择题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完成1~2题。
1.现在我们都在提倡低碳生活,实现低碳生活会使图中( )A.①减少B.②减少C.③减少D.⑤减少解析:(1)低碳生活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中起保温作用的大气逆辐射是图中序号③。
答案:C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A.①小②大B.①大③小C.③小⑦大D.④大⑥小解析:由图可知⑦①②为太阳辐射,⑤⑥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③、⑤较小使其气温比同纬度的四川盆地低,同时由于①大、③小导致当地太阳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而使小麦产量高,质量好。
答案:B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与成都相比,拉萨( )A.白天大气辐射强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C.白天太阳辐射强D.夜晚地面辐射强4.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 )A.纬度差异较大B.经度差异较大C.地面状况不同D.人类活动的差异3~4.解析:第3题,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白天太阳辐射强。
第4题,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成都地处四川盆地,白天拉萨的太阳辐射强,气温上升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下降快。
答案:3. C 4. C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某时刻的地面天气形势图。
读图完成5~6题。
5.甲、乙、丙、丁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6.据图判断a、b、c、d四地天气描述正确的可能是( )A.b地为阴雨天气B.c地区天气晴朗C.a地吹西北风D.d地吹西北风5~6.解析:第5题,比较甲、乙、丙、丁四地等压线密集程度,可知乙地等压线最密集,故乙地风速最大。
第6题,图中a地为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而不是西北风;b地为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c地位于低压槽多阴雨天气;d地按画风向的方法,可知该地吹东北风。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1.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A.①和②较小B.②和③较小C.③和④较小D.③和⑤较小(2)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A.①小②大B.①大③小C.③小⑦大D.④大⑥小2.(2012·朝阳模拟卷)下图中abcd四点间存在热力环流,根据四点气压数值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a处气压低于cB.由于c处气压高于a处,所以气流由c处流向a处C.由于b处为高压,d处为低压,所以气流由b处流向d处D.由于c处为高压,d处为低压,所以c处为晴朗天气,d处为阴雨天气3.(2012·莆田模拟卷)读沿某一理想大陆45°N所作的剖面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地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月均温③地大于②④两地B.7月均温③地小于②④两地C.②④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③地D.②④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③地(2)若图中M、N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则关于该季节的盛行风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吹向① B.④吹向⑤C.⑤吹向④ D.④吹向②4.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是某大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该城市热岛强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A.晴天热岛强度一直高于阴天B.阴天不存在热岛效应C.晴天正午时,热岛强度最大D.晴天时,热岛强度会出现两个峰值(2)对城市热岛强度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绿化越好,热岛强度越高B.上午8时的峰值与人流、车流高峰期有关C.地势低洼的地区,热岛强度较小D.热岛强度仅受天气状况影响5.下图为南半球某地某日等压线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从图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甲地气流上升B.乙地是低气压中心C.a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D.c地正出现阴雨天气(2)图中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6.(2012·北京东城期末测试)读图,回答(1)~(2)题。
专题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019·山东济南一中期中)下图为“大气热状况示意图”。
完成第1题。
1.霜冻多出现在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A.白天①强,夜晚②弱 B.白天④强,夜晚③强C.白天③强,夜晚②强 D.白天①弱,夜晚④弱【答案】D【解析】白天太阳辐射弱,导致地面获取的热量少;夜间大气逆辐射作用弱,保温作用差,导致地面散失热量快。
从而导致近地面温度低,容易出现霜冻。
(2019·北京四中期中)读“华北平原某小区域等压面图”,完成2~3题。
2.图中四点气压高低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C.乙、甲、丙、丁 D.甲、乙、丁、丙3.关于图中四地气压变化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甲受冷 B.乙受冷C.丙受热 D.丁受热【答案】2.C 3.B【解析】第2题,在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第3题,近地面气压中心一般是热力性质形成的,高空气压的变化一般是动力原因形成的,因此乙地气压高是气温低造成的,甲是气温高形成的低压;丙是空气聚集形成的高压,丁是空气下沉形成的低压。
.4.(2019·安徽蚌埠一中期末)下图表示四处热力环流形成示意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根据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和不同性质下垫面物理性质进行判断。
(2019·广西贵港一中月考)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读图完成5~6题。
5.N地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C.西北风 D.西南风6.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A.M地 B.N地D .Q地 PC.地【答案】5.A 6.D【解析】第5题,由题意可知,P地气压低于N地,则N地的气压梯度力垂直于N处的等压线,由北指向南;根据纬度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右偏,因而N地风向为东北风。
课时训练 5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56分)下面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方向及大小(粗细)。
读图回答1〜3题。
1 •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A. 纬度相当B •距海远近相同C.海拔相当D •大气透明度相近2 •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A. ①⑤B.②⑦C .③⑧ D.④⑥3•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A. 甲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B. 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⑥大小有关C. 甲地的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与④③大小有关D. 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甲地大,与⑤大小有关【答案】 1.A 2.B 3.C【解析】第1题,①⑤两箭头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其大小主要由正午太阳高度决定,因此,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纬度位置相近。
第 2 题,近地面大气(主要指对流层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地面辐射,对应的箭头是②⑦。
第3题,甲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乙地强,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较⑥小,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③较⑧强,气温降低较慢,故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
2014 •天津卷读下图,回答下题。
4 •在图中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A. 台北B.上海C.首尔D.北京【答案】D【解析】考查风向。
解答本题只需要在两幅等压线图中根据风向的偏转规律即可得出答案。
据图可知,5月6日14时,台北为东北风,上海为东南风,首尔为西南风,北京为东南风;5月7日02时,台北为东北风,上海为东南风,首尔为东南风,北京为东北风。
故D 项正确。
2015 •江苏联考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
据此完成5〜6题。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如图5.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是( )A. 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B. 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C. 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D. 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6.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答案】 5.B 6.A【解析】第 5 题,大棚改变的是温度和热量条件,而对光照强度影响小。
第1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单项选择题(对应学生用书第261~262页)烟流的扩散有爬升型、熏蒸型、波浪型、平展型等不同形态,大气对流运动对烟流的扩散具有很大的影响。
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四种烟流扩散形态,与其对应的大气状况图正确的是()2.波浪型烟流多出现在()A.晴朗的夜间B.日出前后C.多云的夜晚D.晴朗的白天解析:1.D 2.D 第1题,大气的稳定程度决定着烟流的扩散类型,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烟流呈波浪型;下层稳定上层不稳定时呈爬升型;下层不稳定上层稳定时呈熏蒸型;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呈平展型。
第2题,晴朗的白天,由于近地面受热不均,大气不稳定,烟流呈波浪型。
(2011厦门质检)如图示意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热岛强度的时间分布。
读图,回答3~4题:3.导致该城市群大部分时间热岛强度夜大于昼的主要因素是()A.昼夜长短B.大气逆辐射C.建筑密度D.人口密度4.下列措施可降低热岛强度的是()A.加快工业化步伐,促进城市化进程B.建筑外墙深色化,以增强吸热能力C.夏季鼓励使用空调,为城市降温D.增加市区绿地面积,适度设置水景解析:3.B 4.D 第3题,城市群大部分时间热岛强度夜大于昼,原因是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强,使热岛效应增强。
第4题,增加市区绿地面积与适度设置水景,可增加湿度降低温度,降低热岛强度。
如图是空间上气温为3 ℃的某等温面上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
读图,回答5~6题:5.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图示近地面()A.①为海洋,④为陆地B.①为谷地,④为山地C.①为郊区,④为城区D.①为陆地,④为海洋6.若图示近地面地势低平,气温都为21.5 ℃,则飞机在图中四处飞行时,飞行员感觉最颠簸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5.C 6.A 第5题,图中各地的气温都为3 ℃,则其对应的近地面气温①地应低于④地,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①地可能为郊区,④地可能为城区。
第6题,四地中①地海拔最低,根据气温的变化规律可知在近地面与四地之间,①地气温变化最大,空气的对流运动最显著,因而飞行员感觉最颠簸。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专项练习(带答案)大气运动首先是垂直运动,其运动缘由是受热不均,其次是水平运动,其运动缘由是同一水平面上有气压差。
以下是查字典天文网整理的冷热不均惹起大气运动专项练习,请考生参考。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空中辐射与空中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等值线图(单位:MJ/m2) 1.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散布,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添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添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增加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增加2.关于空中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空中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空中温度越高,空中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3.(2021广州模拟)如下图,该地当天的天文环境最能够出现()我国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表示图A.白昼多云,夜间阴沉B.大气逆辐射较强C.夜间风力较大D.昼最短夜最长(2021银川模拟)雾是近空中大气层中少量庞大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
2021年入冬以来,华北地域遭遇屡次大雾天气,有些地域的能见度甚至只要50米左右。
气候台也屡次发布大雾黄色预警。
据此完成4~5题。
4.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分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空中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枯燥空气又提供了足够的扬尘颗粒5.白昼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缘由之一是()A.大雾削弱了空中辐射B.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C.大雾改动了太阳辐射的波长D.大雾加弱小气逆辐射读图,回答6~7题。
6.假定上图表示热力环流情势,那么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的大小关系是()A.PaTaC.Pa7.假定图示地域在北半球,实际上,c、d两地间的动摇水平气流方向(风向)为()A.南风B.西南风C.西风D.西南风2021年8月28日至9月8日中国水上运动会在山东省日照市举行,海下风力适中,帆船项目顺利完成。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夯基固本练专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2021年4月30日15时2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下图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题。
(1)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从发射到上升至120km高空,在此期间经历的气温变化可能是()A.一直递减B.一直递增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2)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地酒泉对流层的厚度最接近()A.8-9kmB.12-13kmC.17-18kmD.4-5km(3)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穿过的平流层()A.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气流垂直运动显著C.含有臭氧层D.含有电离层2.在较大湖泊和湖岸之间常常形成以一天为周期的湖风和岸风,8月某日我国鄱阳湖地区湖风和岸风明显。
下图示意该日湖口和进贤南北方向平均风速逐时距平日变化曲线(正距平为南风,负距平为北风)。
读图,据此完成下题。
(1)该日湖口与进贤南北风向基本相同的时刻在()A.00:00~04:00B.07:00~11:00C.12:00~18:00D.21:00~00:00(2)导致该日湖口风速距平正负值转换的主要原因是()A.天气变化B.湖陆热力性质差异C.下垫面性质的改变D.当地盛行风的转换(3)该日鄱阳与进贤的风向转换时间相似,该日18时鄱阳的主要风向应是()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3.某气旋在欧洲大陆自西向东匀速移动,气旋中心经过巴黎。
如图示意气旋中心经过前后巴黎气压变化情况,在此期间巴黎仅在7日出现降水现象。
据此完成下题。
(1)受该气旋控制,巴黎4日的风向是()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2)7日巴黎出现降水的原因是()A.温度较高B.湿度较大C.出现上升气流D.风力较大(3)下列日期,巴黎风力最大的是()A.4日B.6日C.7日D.9日4.下图是2020年国庆节前后110°E-120°E近地面天气状况随纬度和时间的变化图。
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2021·莆田高三模拟)在平静无风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处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郭、树木等幻景,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市蜃楼。
当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即“上现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即“下现蜃景”。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蜃景的说法,合理的是( )A.夏季的湖面可能出现“下现蜃景”B.夏季的沙漠可能出现“上现蜃景”C.冬季的暖流上空可能出现“下现蜃景”D.夏季的柏油路面可能出现“上现蜃景”2.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 )A.对流运动强盛B.易出现逆温层C.等压面下凹D.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解析:第1题,夏季的湖面比陆地气温低、气压高,底部密度高、上部密度低,会出现“上现蜃景”,A错误。
夏季的沙漠气温高、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蜃景”,B错误。
冬季的暖流上空气温高、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蜃景”,C正确。
夏季的柏油路面上空气温高、气压低,底部密度低、上部密度高,会出现“下现蜃景”,D错误。
故选C。
第2题,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说明该地盛行下沉气流,底部密度大、气温低、气压高,等压面上凸,对流运动弱,出现逆温层,B正确,A、C错误。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是水平方向气压梯度大导致的,和垂直方向密度、气压变化无关,D错误。
故选B。
(2021·天津高三月考)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地地面及不同高度气温的日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可能位于( )A.西西伯利亚B.柴达木盆地C.撒哈拉沙漠D.北美五大湖4.图中反映的地理原理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B.气温随着海拔上升而逐渐升高C.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D.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5.该地9 m和34 m高度处的气温白天相差不大,说明( )A.夜间空气活动更活跃B.对流是热量传递的重要方式C.地面比热容大,使气温相近D.空气湿度大,热量散失慢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昼夜温差较大,且地面最高温度超过60 ℃,可能位于撒哈拉沙漠,C正确;西西伯利亚、柴达木盆地、北美五大湖地表昼夜温差较小,不符合,A、B、D错误。
课时提升作业五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下表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表城市天气现象(白天/夜间) 最高温/最低温北京28℃/18℃上海25℃/19℃哈尔滨24℃/11℃西宁22℃/3℃1.该日昼夜温差最小的城市是上海,图中能反映其原因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据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该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2时B.上海该日的降水可能是受台风影响所致C.哈尔滨该日的大雾天气可能是冬季气温降低所致D.该日北京的最高气温比西宁高是因为距海近【解析】1选D,2选B。
第1题,昼夜温差小说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第2题,一天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而不是12时,A错;该日哈尔滨最低气温为11℃,不可能为冬季,C错;距海越近,受海洋影响越大,最高气温应该较低,D错误;从气温可以判断此时上海为夏季,可能受台风影响,产生降水。
下图示意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15名成员利用热气球探测到的校园附近某区域100 m高空气压(单位:hPa)。
据此回答3、4题。
3.在100 m高空,风力较为强劲的探测点的气压值为( )014 010007 0034.图中A处的风向最可能为( )A.东北风B.西南风C.西北风D.东南风【解析】3选A,4选B。
第3题,图中气压为1 014 hPa的探测点与其他点之间单位距离的气压差较大,说明该地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故风力较强劲。
第4题,根据图中各地的气压可知,A处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应指向偏北方向,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该处吹西南风。
5.(2014·安徽文综)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
下图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 )、Q1、Q3、Q2 、Q4、Q2、Q1、Q1、Q2、Q4 、Q3、Q1、Q4【解析】选C。
专题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学会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知识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和逆温1.大气的受热过程【特别提醒】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大气的热力作用如下:2.大气保温作用实例(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原理:温室大棚阻挡部分地面辐射逸出,将热量保留在温室内。
(3)深秋利用人造烟雾防霜冻——原理:烟雾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5)解读谚语4.逆温成因及其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
(1)逆温现象的形成及消失过程(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点二 热力环流与等压面1.正确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关系(1)海拔高度与气压分布的关系: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近地面的气压高,而高空的气压低。
(2)温压关系:(如上图中乙、甲两地所示)热低压、冷高压。
(3)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如上图中M 、N 处风向所示) 2.准确把握热力环流形式的图示分析及应用 (1)海陆风a.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b.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a.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b.影响与应用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优化探究】2014高考地理(人教新课标全国通用版)一轮复习:1-2-1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作业,规范训练+提升能力,含精细解析)一、选择题气温日较差是指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据此回答1~2题。
1.喀什比青岛气温日较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高B.深居内陆C.纬度较高D.寒潮侵袭2.下列关于日较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大B.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大C.降水量大的地区日较差大D.日较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品质的提升解析:第1题,喀什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显著,气温的日较差大。
第2题,白天气温高,植物光合作用强,夜晚气温低,消耗能量小,便于作物养分的积累,有利于农作物品质的提升。
答案:1.B 2.D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与成都相比,拉萨( )A.白天大气辐射强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C.白天太阳辐射强D.夜晚地面辐射强4.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 )A.纬度差异较大B.经度差异较大C.地面状况不同D.人类活动的差异解析:第3题,拉萨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白天太阳辐射强。
第4题,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成都地处四川盆地,白天拉萨的太阳辐射强,气温上升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下降快。
答案:3.C 4.C5.下图为“某地某日气温实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原因是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B.最低气温出现在6:00,原因是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C.1:00—2:00降温幅度最大,原因是大气逆辐射最弱D.9:00—11:00气温不断上升,原因是地面辐射不断增强解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量来源,9—11时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使地面温度上升,地面辐射不断增强,使气温不断升高。
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左右达到最大;能量由太阳辐射传递给地面,再由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所以地面辐射最高值滞后于太阳辐射最大值,气温最低值滞后于地面辐射最低值。
课时提升作业五冷热不均引发大气运动(建议用时:20分钟)1.(2017·日照模拟)下图表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
读图,“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次要是由于此时( )A.①强B.②弱C.③弱D.④强【解析】选D。
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
由于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所以霜下得也晚了。
④是大气逆辐射。
①是太阳辐射,②是云层的反射作用,③是地面辐射。
(2017·六安模拟)下图是某地气象台绘制的该地气温日变化监测图。
(注:一天中最高气温普通出如今午后14时摆布)。
读图,回答2、3题。
2.此地大致( )A.位于90°E,昼长14小时摆布B.位于90°E,昼长12小时摆布C.位于120°E,昼长12小时摆布D.位于150°E,昼长14小时摆布3.据图判断( )A.16时地面吸收的太阳热量最多B.地面一天中随时都在流失热量C.气温最低时是地面流失热量最多的时辰D.白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不断大于流失的热量【解析】2选A,3选B。
第2题,图中显示气温最高时为北京工夫(120°E)16时摆布,而一天中最高气温普通在14时摆布,则该地位于90°E附近;根据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时辰,可判断昼长约为14小时。
第3题,从图中地面流失热量曲线可知,一天中都在流失热量;图中显示地面流失热量曲线与气温日变化曲线变化趋势分歧。
(2017·江门模拟)在天气晴朗时,珠峰顶常飘浮着形似旗帜的乳白色烟云,这就是珠峰旗云。
旗云是由对流性积云构成,可根据其飘动的地位和高度来推断峰顶风力的大小。
因而,珠峰旗云又有“世界上最高的风向标”之称。
读下图旗云,完成4、5题。
4.峰顶对流运动的直接热源次要是( )A.阳坡冰雪带B.阳坡岩石裸露带C.阴坡冰雪带D.阴坡岩石裸露带5.产生旗云的工夫段落次要集中在当地工夫( )A.8~11时B.11~15时C.15~18时D.20~24时【解析】4选B,5选B。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地球六地点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年变化图。
读图,完成1~2题。
1.①~⑥曲线中,代表北极点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年变化的是( )
A.① B.③ C.⑤ D.⑥
解析:北极点从3月21日至9月23日为极昼,有太阳辐射,而其他时间为极夜,没有太阳辐射,且从3月21日至6月22日,太阳高度增大,太阳辐射增强,6月22日太阳辐射最强,从6月22日至9月23日,太阳高度减小,太阳辐射减弱,对比图中曲线,故选D。
答案:D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小于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其主要原因是( )
A.太阳高度角,地面较大气上界小
B.太阳活动影响,地面较大气上界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
D.地面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更强
读下图,完成3题。
解析:太阳辐射到达地面需经过地球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通过吸收、反射、散射等,对太阳辐射进行削弱,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而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相同;地面的太阳活动较大气上界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反射作用无关。
故选C。
答案:C
3.图中( )
A.晴朗天气,a大部分为大气吸收
B.湖泊湿地,b能和缓地加热大气
C.CO2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
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
解析:a为太阳辐射,晴朗天气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大部分到达地面;湖泊湿地比热容较大,升温和缓,故地面辐射b能和缓地加热大气;CO2增多,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c较多补偿地面失热;冰雪地面,地面反射作用增强,吸收太阳辐射量减少,a →b的转化率减少。
答案:B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
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地膜使用在作物播种期,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春季。
答案:A
5.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解析:选择四个区域中相对最干燥且温度偏低(纬度偏高)、土壤水肥容易流失的地区,综合考虑,毫无疑问最佳选择是西北地区。
答案:D
读以下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单位:百帕)示意图,完成6~7题。
6.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图中③处等压线最密集,表明气压梯度力最大,气压梯度力最大,所以风力最大。
故选C。
答案:C
7.④处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解析:该地为北半球,所以④处的风向为从高压指向低压,然后向右偏转,所以形成东北风。
故选B。
答案:B
读“1960—2003年北京城郊温差变化曲线”图,完成8~9题。
8.根据城郊温差变化曲线可知,北京热岛效应强度( )
A.一直降低 B.一直增大
C.维持稳定 D.波动上升
解析:从图中温差线走向分析,该曲线有上升,也有下降,但总体呈上升趋势,故选D 项。
答案:D
9.关于热岛效应对北京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风沙活动减弱 B.水资源供应充足
C.暴雨频率增加 D.雪灾频率降低
解析:北京城区温度高于郊区,城区气流上升为主,多对流雨,所以热岛效应使北京暴雨频率增加,C项正确;因郊区降水少,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可见使风沙活动增强,A错;热岛效应对水资源供应、雪灾影响不大,B、D错。
答案:C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2013年1月5日14时和6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
读图,完成10~11题。
10.5日14时至6日8时,①地( )
A.阴转多云,气温、气压都升高
B.阴转多云,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C.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D.天气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解析:从两幅图中可以看出,①地一直为高压中心,因此天气晴朗。
根据等值线数值可以判断,5日14时至6日8时,①地气压升高,并由此推断气温下降(根据5日14时为5日一天中气温较高时刻,6日8时为第二天清晨,也可判断6日8时气温低)。
答案:D
11.5日14时至6日8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明显的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解析:画风向的基础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而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故等压线的形状对风向影响大,观察图中③地等压线的形状变化最明显,故③地风向变化最明显。
答案:B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8分)读以下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_。
(8分)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__过程有关。
(6分)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
(6分)
(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______过程有关。
(8分)
解析:本题以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相关知识。
第(1)题,要注意下列几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吸收、散射、反射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主要形式,不能把反射作用和削弱作用等同起来;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一部分射向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不能把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等同起来。
第(2)题,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说明晴朗的夜晚气温低,晴朗的夜晚温度低应从晴天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的角度来分析。
第(3)题,多云的白天气温低,主要是云对太阳辐射有强烈反射作用的结果。
第(4)题,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是因为对流层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而不是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1)大气和地面的反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2)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丙
(3)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甲
(4)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乙
13.(28分)读以下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相邻两条等压线相差2hPa,则图中甲、乙两处的等压线值分别为:甲__________hPa,乙是______________hPa(6分)
(2)在上图中画出高压脊(用“——”表示),低压槽(用“……”表示)各一条。
(4分)
(3)A和B两处风力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4)在图中A、B、C、D所标风向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5)高压中心控制下的地区与低压中心控制下的地区昼夜温差小的是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压线差及分布规律,结合图中已知的数值去判读。
第(2)题,从高压延伸出来的为高压脊,从低压延伸出来的为低压槽,把等压线弯曲最大处连接起来,是脊线和槽线。
第(3)题,等压线分布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图中A处等压线比B处密集,所以风力大。
第(4)题,图中A处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标向正确;而B处是从低压指向高压,标向错误;C处没有发生偏转,D处向左偏。
第(5)题,高压中心控制,为晴朗天气,低压中心控制为阴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所以昼
夜温差较小。
答案:(1)1 006 1 010 (2)图略
(3)A A处等压线比B处密
(4)A
(5)低压中心低压中心常出现阴雨天气,白天太阳辐射被云层反射而削弱,气温不会太高,晚上云层的逆辐射强,起着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气温不会太低。
所以昼夜温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