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达德-1_儿童发展概论

陈达德-1_儿童发展概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概述

第一章发展理论概述 在讲发展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才可称为发展,发展理论研究些什么东西;学发展理论又有什么用。抓住了这些,学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本章将详细为您介绍这些内容。 发展的含义: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发展包括三个要素: 1、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 幼儿从外面进入教室。幼儿发展了吗? 2、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 当你从明处走入暗处,视网膜上的光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使视觉感受性 大大提高,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走入明处,又会发生 过程相反的明适应。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常平衡,其最终结 果是回复到原先的状态。这不能称为发展。 思考:具有可逆性的周期变化可称为发展吗?(否) 所有内部变化都是发展吗?(否) 3、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 发展理论的作用 人类的科学史已经证明,科学不是事实的单纯积累。只有当事实被整理成一个概念体系时,才能变成有用的知识。这个概念体系就是理论。那你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理论吗?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什么作用吗?

1.组织信息 我们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每天工作在第一线,与幼儿生活在一起,对学前儿童的行为特征、兴趣、游戏内容、生活规律都有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不去总结、概括这些经验,那么,它们永远是个人的感受,既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只有把这些感性经验纳入一定的理论框架,用一定的理论指导去整理、分析、归纳,才能形成理性认识,才能从纷繁、零散的事实中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解释现象、预测趋势。概而言之,达到科学的"解释"功能。所谓解释,就是把一些现象归纳到一个理论体系之中的过程。这就是发展理论的第一个作用:组织信息。 通俗地讲,你所掌握的大量事实,就好比拥有大量的砖头瓦片。砖头瓦片并不具备房屋的功能。只有当你根据蓝图将砖瓦搭成一定的结构才能充当房屋的主人。建筑蓝图就是理论,没有它,无论你占有多少材料,也只是一个"无房户"。 2.指导研究 理论的第二的功能是指导研究。理论能启发思考、指导观察和产生新信息。 幼教工作者具有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的独特条件。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都能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她们没有科研的兴趣,也不是缺乏科研的条件或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她们缺乏一个用以指导科研的明确理论。没有理论指导,就提不出问题、提不出假设、甚至也看不见事实,更谈不上分析综合了。 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观察到什么。" 这就是说,凡是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必须选定一个理论,并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资料收集(如观察、实验等),然后,又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分析、整理和解释资料,证实或修正假设。因此,理论具有指导研究的功能。 理论的分类 提示: 理论的分类是介绍有关理论的几种形态。无论哪一种理论形态,都是理论与资料(数据)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对于这一内容,只需稍作了解,无须深究。 1、模型 (例如:记忆流程图: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儿童发展概论 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 Development(发展):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广义的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Age character(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Sensitive Period(敏感期):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后难以产生Heritability(遗传力):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种特质(如智力)的全部变异中,可归因与遗传差异的比率 Inheritance or congenital diathesis(遗传或先天素质):儿童出生时所具有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特征;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Sensory integration(感觉统合或感官经验的统合):通过感觉系统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前庭阶觉、本体感受觉等,将感觉信息送到大脑作统合、分析,然后再发出指令使运动系统做出反应 Observed ability(观察力):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 Infantile amnesia(婴儿期的记忆缺失):我们无法保持任何有关婴儿时期的经验 Memory Recovery(记忆恢复):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 Autobiographical Memory(自传体记忆):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时间的记忆,具有不随意性 直观行动思维:是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借助活泼、具体和形象的语言或作品来对表象和形象等重要材料进行加工抽象逻辑思维:是在实践活动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 前概念(日常概念):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 科学概念 直接判断:基于对事物的感知特征进行判断,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 间接判断:是根据事物的本质定义和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它是以抽象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 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带另一些特殊的事例,这种推理并不具逻辑性,往往也不符合客观规律 类比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这里主要指口头语言的说话和听话能力的获得) 积极词汇: 命题语义:即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 LAD(语言获得装置) Empathy(移情):在儿童早期发展起来,是儿童观察他人情绪反应时体验到的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主要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是亲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的重要激发因素,是道德发展的前提 Social Referencing(社会参照):指在不确定情境下,儿童从自己母亲(或其他熟悉者)那里搜寻情绪信息,而后采取行动趋近或躲避。 Emotional display rules(情绪表现规则):在某些情境中,为了不伤害他人或者避免消极后果,儿童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提纲

总复习思考题 了解掌握关于儿童发展的基础知识,关注学前儿童的心理发生发展问题。 发展Development 指个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广义)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的过程,不仅是数量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年龄特征age character 1.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同时也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 3.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关键期Sensitive Period 人或动物的某些能力和行为发展有一定时间,如果在此时给予适量性刺激会促进起行为与能力的更好发展,反之则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能力缺失 遗传Heritability 遗传或先天因素inheritance or congenital diathesis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 机体在环境内有效的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信息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的过程 观察法Observed 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方法 婴儿期健忘,早期经验失忆症infantile amnesia 记忆恢复Memory Recovery 即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 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 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事件的记忆,具有不随意的特点。直观行动思维 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又叫感知运动思维或动作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作用是协调感知和动作 具体形象思维 以表象为材料的思维,是一般形象思维的初级形态, 具备思维的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的特点,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 抽象逻辑思维 在实践活动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 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主要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种形式 前科学概念(前概念) 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的非本质的认识。 科学概念 指人类用事实证明、验证过的结果或理解释客观世界的过程。 直接判断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教学总结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 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1、婴儿的概念 3岁前 2、幼儿的概念 3-6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 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 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如何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谈话法 (三)作品分析法 (四)问卷法 (五)测验法 (六)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 其交往过程中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的顺序性提供了 基本的前提。 3、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服从一定规律。 4、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关键期: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提出。 0-2岁:亲子依恋形成关键期 5岁前:语言、数概念和音乐学习的关键期。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 导作用。 (一)环境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制约是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与教育水平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水平 2、儿童与承认的交往活动时对儿童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 响作用。 3、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是形成幼儿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1)家庭 (2)幼儿园和社会托幼机构 (3)电视等各种媒体 三、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还包括幼儿自身的心理活动,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等因素。 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概念 (一)发展与发育 发展: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发育:主要指生理发育 (二)转折期和危机期 转折期:转折期是指在儿童团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 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他心里常常发生紊乱,表现 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如经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要求 等。 (三)敏感期和最佳期 敏感期也叫最佳期。 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心理活动开始萌芽,也是鹅绒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重点.doc

总复习思考题 Development发展:个体在生命历程中成长和变化的过程。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 更重要 是质的变化。 age character年龄特征:人类生理心理发展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大多数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 共同特征。 1.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同时也随肴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 3.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Sensitive Period关键期:各种感觉、知觉和认知能力都在一,定时间窗内呈现出高效和高速 的发展。 Heritability遗传力: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种特质的全部变异中,可以归因于遗传差异的比率。 inheritance or congenital diathesis遗传素质:受精卵形成时,完全由基因所决定的胜利解剖 方面的特点,包括机体的形态、构造、功能。 Sensory integration感觉统合,是指人的大脑将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并作出正确的应答,使个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中和谐有效 地运作。 Observed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指向、集中。具有选择性、集中性 infantile amnesia婴儿忘:婴儿期的记忆缺失现象,成年人不能回忆出生后的最初几 年的经历的现象 Memory Recovery记忆回涨即学习后过儿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刚刚记忆材料以后,立即恢复或重现 的东西常常不多,而若干天后就能恢复和重现的好一些,在学习有意义材 料时表现更为明显。 Autobiographical Memory自传体记忆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记忆,指个体在I I常生活中对日身 经历事件的记忆,具有不随意的特点。 直观行动思维:儿童最初的思维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直观行动思维是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学前儿童思维由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学前期儿童还不具备这种思维,但牛5岁儿童已经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一、学前儿童及相关概念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1、婴儿的概念 3岁前 2、幼儿的概念 3-6 岁又可分为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1、学前儿童发展的涵义★★ 学前儿童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 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成 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 (一)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二)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特征如何发生和发展 (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以及形成原因 (四)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发展理论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观察法 (二 )谈话法 (三 )作品分析法 (四 )问卷法 (五 )测验法 (六 )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考题再现 为了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过程 中的语言和动作等,这一研究方法属于() A 访谈法 B 实验法 C 观察法 D 作品分析法 解析: C 第二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生理因素)★★ (一)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史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 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 1、遗传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1、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本节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但是他更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婴儿必须学习相信别人。如果照顾者常以拒绝的态度或不一致的方式来照顾婴儿,婴儿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到处充满不值得信赖或依靠的人。母亲或照顾者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自主对羞愧(1-3岁),儿童必须学习自主,自己吃饭、穿衣及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等。儿童若无法自己独立,可能会使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并觉得羞耻。父母是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主动对内疚(3-6岁),儿童企图向别人表明自己已经长大,并开始尝试作一些自己的能力尚无法应付的事。他们的目标或所进行的活动常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相抵触,这些冲突使他们觉得有罪恶感。儿童必须保持自动自发的精神,但也必须学习不去侵犯他人的权利、隐私或目标,这样才能克服这种冲突。家人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勤奋对自卑(6-12岁),儿童必须要能胜任社会及学习的技巧。在这阶段,儿童常会和同伴比较。只要勤奋,儿童就能学得社会及学习技巧,就会获得自信;但若不能学习这些重要的特质,则会自贬自卑。教师和同伴是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在第七章、第八章还会详细讨论这几个阶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观点本节主要内容: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有许多的贡献,但只有小部分同时代的儿童心理学家支持这个观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

儿童发展概论复习知识点 考核目标: —了解发展的系列概念,了解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特点,了解儿童发展研究的研究方法、—理解儿童发展阶段及其划分标准,理解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儿童发展概述 1.(名词解释)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体现为分阶段)的变化。P3页 2.(选择、判断)分化:主要指动作(如:婴儿时牵一发而动全身,逐渐分化为肢体可以独立动作)、情绪(如:婴儿只会哭这一种表达方式,随着年纪增长,分化出喜怒哀乐的情绪)等方面。 3.儿童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P4页 4.(填空、选择)儿童发展的特点:基础性(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递进性(循序渐进)、易感性(受环境影响)P4页 5.(填空)儿童发展领域:生理、认知、个性与社会性、文化性(重要!)P5页 6.以心理特质的变化依据来分:P9页 皮亚杰提出:a.感知运动智慧阶段(0-1.5、2岁);b.前运算智慧阶段(1.5、2-6、7岁);c.具体运算智慧阶段(6、7-11、12岁);d.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2-14、15岁)。 7.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名词解释、填空)a.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若出简答题:除上述1点外还要加答:b.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特征普遍稳定,长期观察可变(如身高特征,某一年龄段的普遍身高基本相同,但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变化)。c.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存在不平衡性(如姚明的孩子可能会比较高)。P11页 8.婴儿学习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言语的掌握。P12页 9.了解儿童发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p12-13页 10.影响儿童发展因素:先天的遗传、后天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 先天的遗传决定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决定了儿童发展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补充内容:绪论首页空白处)

儿童发展概论试题总结

儿童发展概论试题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 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二、填空 1、婴儿的学习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言语的掌握。 2、儿童发展研究设计包括:横向设计、纵向设计、交叉设计、跨文化研究设计。 3、儿童发展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文化比较法。 三、简答 1、儿童发展特点? (一)发展的基础性(二)发展的递进性(三)发展的易感性 2、儿童发展分为几个发展领域? 生理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文化性发展 3、皮亚杰以智慧或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智慧阶段、前运算智慧阶段、 具体运算智慧阶段、形式运算智慧阶段。 4、发展的年龄特征? 答:(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 (二)既稳定又可变 (三)儿童发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

5、儿童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遗传、发育和环境的影响,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儿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环境决定了儿童发展实际能达到的水平。 第二章儿童发展的基础 1、遗传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2、神经元: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4、婴儿脑重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加,而主要在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延伸。(√) 5、儿童大脑各区域的成熟顺序是由后往前分别进行的: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6、个体产前的发育过程按其发展特点可分为三个时期:胚种期、胚胎期和胎儿期。 7、影响产前发育的因素? 药物、疾病、辐射、营养、年龄、情绪及状态。 8、脑的反射活动:无条件是一种本能活动,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9、神经可塑性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1)脑结构(2)细胞层次(3)分子、基因机制。P52 ★10、神经可塑性与早期经验的交互作用可塑性的影响因素——早期经验 ★1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答: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大到小、从无意到有意 第三章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1、视觉适应包括暗适应与明适应。 2、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也就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 最小维度。到2岁时,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扫视和追视能力发展也很快。 3、儿童的视敏度发展?2岁前是敏感期,4-5岁后趋于稳定 4、抚摸对婴幼儿发展的作用?(判断选择)讲义P5

《儿童发展概论》参考文献

《儿童发展概论》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6年 2、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 3、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 4、林祟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大出版社.1991年 5、许政援,吕静等.儿童发展心理学[M].辽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6、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 7、申继亮.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8、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9、庞丽娟.婴儿心理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0、陈帼眉. 学前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11、高月梅.幼儿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2、王耘.小学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3、黄煜峰.初中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4、郑和均.高中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5、[美]格莱因著,计文莹译.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M]. 商务印书 馆.1980年 16、[美]黛安.E.帕普丽,萨丽.W.奥尔兹.华东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翻译.儿童世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17、[瑞]皮亚杰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发展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 18、[日]掘内敏 .儿童心理学[M].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年

二、外方部分 1.Ainsworth,M.D.s.Blehar,M.C.Waters,E.B,﹠Wall,S.,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siates,1978 2.Bandura,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Prentice Hall,1986 3. Bronfenbrenner,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n=ment Experiment by Nature and Desig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Borke,H.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of Yount Children:Egcentrism or Empathy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71. 5.Craig,G.J. Human Development .Prentice_Hall.Inc.1996 6.Feshback,N.D. ﹠Roe,K. Empathy in six and Seven Years Olds. Child Development. 1995. 7.Gardener,H.,Frames of Mind ____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Basic Books.Ine.1983 8.Guilford,J.P.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McGrow_Hill,1967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类_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1 .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测验法 C.产品分析法 D.个案法 答案:B 2 . 为了了解幼儿建构游戏中同伴交往的特点,研究者深入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活动中的的言语和动作,所属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验法 D.问卷法 答案:A 3 . 影响儿童个别差异发展的最初可能性是 A.遗传差异 B.生理成熟 C.环境与教育 D.实践活动 答案:A 4 . 认为学习的决定因素是外部刺激,强调学前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中的刺激引起的理论是 A.成熟势力说 B.行为主义学说 C.社会学习论 D.认知发展学说 答案:B 5 . “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这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

A.格赛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皮亚杰 答案:B 6 . 提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心理学家是 A.格赛尔 B.华生 C.斯金纳 D.皮亚杰 答案:C 7 . 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是 A.遗传因素 B.生理成熟 C.社会环境 D.自我努力 答案:C 8 . 能够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验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谈话法 D.测验法 答案:B 9 . 强调本能冲动,潜意识与情感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代表人物是 A.格赛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皮亚杰 答案:C

10 . 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 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 A.遗传 B.生理成熟 C.环境和教育 D.主观能动性 答案:A 11 .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的儿童心理学家是 A.格赛尔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答案:B 12 . 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A.班杜拉 B.华生 C.弗洛伊德 D.斯金纳 答案:D 13 .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社会因素是 A.遗传因素 B.生理成熟 C.环境和教育 D.思维发展 答案:C 14 . 大脑皮层四个叶中与听觉有关的是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简介 当一个人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的,但身边只要再有一个人,"社会"就构成了。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的生存一天也离不开社会。人每天都在各种小的、中型的、大的社会群体中,充当 着各种角色,表现着自己的"社会性"。你跟别人打交道的方式、你对别人的态度、你怎样受 别人的影响、你怎样影响别人……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社会性的表现以及表现自己的社 会性的场合。 (一)社会性的产生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学者实质上都是把人类各种不同的需要归属于两大类, 即生物性(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 一些需要,如对饮食、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避痛、配偶、嗣后等的需要。动物 也有这类需要,所以这些需要也叫生理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 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成就需要等。社会性需 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 不同而有所不同。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 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比如,人自出世之后便成为各种社会团体中的一分子。从婴幼儿 时期起,人就想与他人亲近、与他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关心、友谊、爱护、接受、 支持和合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不但没有因为自身力量的壮大而削弱这种需求,反而还 增加了这种需求。有人对绝对孤立状态下的人(如一些宗教团体成员、遇难船上的人、隔离实验的志愿参加者)的个案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孤独隔离会产生突然的恐惧感和类似忧虑症发生 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产生恐惧和忧虑就越重。沙赫特也曾做实验说明:人是很难忍受长时间与他人隔绝的。所以,社会性需要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 的一个根本特征。 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性,就是源于人类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 首先,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当人一出生时, 由于他的身上还没有任何人类社会的烙印,他只是一个自然的客观存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人"。但是,由于这个自然人生活在人的社会环境中,与人进行某种形式的交往,学习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并把这种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内化,变为自己的行 为准则,使自己逐渐适应周围的社会生活。假如一个人远离了社会生活,失去了人际交往, 那他只能是个自然人,而永远不具有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性。 其次,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作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所获得的特征, 社会性几乎涉及了人自身智能以外的所有内容,即使狭义地界定社会性,它也涉及社会生活 中的各种个人属性,如情感、性格、交往、社会适应等等。 (二)社会性的内容 关于社会性的内容,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都在关注,但关注的角 度有所不同。 心理学家重视个体在社会性发展和演变中的那些心理规律,试图发现人的遗传因素、情 绪、气质、智力特征等怎样在其中发挥功能,以及个体之间、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教育学 家重视教育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影响作用,试图寻找有效的措施和训练、组织方法,因此他

儿童发展课程教学大纲

儿童发展课程教案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学分:学分 课程总学时:学时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师范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属于心理学类课程。该课程作为师范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在使学生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能够联系教案实践、应用心理发展规律分析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对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事实和规律及该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当前研究的焦点进行介绍,侧重于儿童时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模式,注重对儿童的发展性特点的介绍。 .本课程开设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一学期授完,由心理学专业教师任课。作为师范专业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务使未来的教师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并能将其融入后续的教育学和课程论的学习,应用到见实习过程,形成科学的儿童观。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本课程以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为指导,在教案中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原则,依据现代师范教育要求设置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力图在课程改革的视野下将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统一于本课程。 .本课程主要包含三个模块,即基本理论和方法、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及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通过三个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进展,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每周课时,共课时,计学分。 .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实践教案。在教师讲授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试讲部分内容、自我成长剖析以及分析反思见习过程中观察到的儿童心理问题等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本课程的性质是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属于教考分离科目,采用随机抽取试卷库试卷进行闭卷考试。试卷的编制,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分为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以简单—中等难度—较难或难三个等级,大致比例::分布。最后总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作业成绩与课堂参与度占,期末考试成绩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与儿童心理发展事实,理解心理发展的实质,应用基本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分析、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及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及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本卷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幼儿期是在以下哪个年龄段范围内?() A.1-3岁 B.0-1岁 C.7-12、13岁 D.3-6、7岁 2.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是()。 A.脑的成熟 B.遗传素质 C.实践活动 D.教育 3.狼孩阿玛拉和卡马拉的经历主要反映了()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环境和教育 D.实践活动 4.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的 发展。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实践活动 D.环境和教育 5.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的是()。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生理成熟 6.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 B.教育 C.活动 D.生理成熟 7.关于行为主义学说,以下不正确的是()。 A.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 B.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值得关注 C.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D.不同的环境可以塑造不同的个体 8.儿童逐步摆脱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束缚,开始根据各种假设对命题进行逻 辑运算,这属于儿童认知发展过程的()。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9.()的儿童能在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帮助下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逻辑运算。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0.()的儿童出现“象征性游戏”,即能用一个物体去代替别的物体,自 己假装为某一个角色。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_______是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征。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_______指的是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速度、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3. _______是指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持续观察,到一定阶段后予以总结。 4.为了探究某个班级儿童的游戏活动中的心理特点,采用每周观察1-2次,每次2-3个小时。若干次后,把所有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总结的方法是_______。 5.个体观察又称_______,指的是研究者仅对某一特定儿童做专门的观察。 6. _______指的是在日常生活情景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7. _______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种辅助研究方法,它是通过与儿童的交谈来了解儿童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8.采用谈话法时,研究中应特别注意,_______应该是儿童可以理解、接受并愿意回答的。 9.格赛尔认为,_______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发展的条件。 10.幼儿园的班级规模一般一个班的幼儿不超过_______个。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发展心理学属于基础心理学类。() 2.人们对心理发展机制的研究标志着心理科学的成熟水平。() 3.纵向研究设计又称聚合交叉研究。() 4.为了研究3-5岁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发展水平,在同一时间分布对3岁、4岁和5岁三组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做测定,属于横断研究设计。() 5.以研究规模为依据,观察法可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6.自然实验法中,儿童通常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所有收集的资料比较符合实际,但是自然实验中的实验情景不容易控制,所以在很多实验中自然实验法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法来加以验证、补充和完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