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建设美丽中国想到城市转型发展的几个问题

从建设美丽中国想到城市转型发展的几个问题

从建设美丽中国想到城市转型发展的几个问题
从建设美丽中国想到城市转型发展的几个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民期待和精神追求,点亮了希望的征程,形象地为当今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描绘了蓝图和愿景。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中心,将承载我国未来发展的重任,我们会本能地想到美丽中国必然需要建立在美丽城市的基础之上,这就对我国城市转型发展提出了高目标、高要求和高标准。笔者着重针对城市转型发展的几个问题谈些浅见,作为对如何建设美丽城市的献言。

一、美丽中国提升了城市科学发展的理想目标

何谓美丽?美丽是指使人看到、感到美好的形容词。它是美观、美感、美气和美的享受之概括表达,也可以理解为是人们对满意度的高度评价。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美丽中国,就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五位一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形象目标。笔者认为这是它的内涵,它必然还有一个空间形象要求,那就

从建设美丽中国

想到城市转型发展的几个问题

任致远

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及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为人民创造生产生活的优美环境,这是它的外延和外观。它的实质是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一个较高社会发展阶段和具有较高水平文化的现代社会。面对这样的发展目标,我们过去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指标及其评价标准都需要发生实质性转变,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必然选择,由此迈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新时代、新里程。

城市发展在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具有中心地位与先导作用,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窗口和晴雨表。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无疑提升了我国城市科学发展的理想目标,即努力建设美丽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提出的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紧凑城市等发展目标,应当进一步深化和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素质,不仅宜居,有园林绿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集约紧凑发展,还必须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空间和文明形象,使城市各具特色,走出“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的困境,使城市发展不仅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而且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文化需求,使城市更加美丽,真正成为幸福家园。

美丽城市的发展建设是一个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展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形象目标,包含着城市科学发展的丰富内容,要求城市经济发展硬实力和文化发展软实力相辅相成,赋予城市发展从理论认识到建设实践的变革转型重要使命,任务是艰巨、复杂、困难重重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城市美丽与否最终需要以人民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生态文明的满意度来衡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和根本标准,并以人民的直接观感、切身感受、生活体验来说明,因此,建设美丽城市不做实实在在的城市转型发展工作是不行的。这不仅是新时期的呼唤和承诺,更重要的是必须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实际行动。

二、对美丽城市的认识与瞻望

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美的要求,是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青山绿水、森林草地、长河飞瀑、彩虹霞色、花香鸟语等,是自然美,也

是原始美(原生态的美),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美的环境。在此基础上,人们为追求美好生活所创造的建筑艺术、园林庭院、公园广场、城市雕刻、水上船帆、田野景色等,是创造美、人工美、人工与自然结合美,是经过加工雕琢的美,是在思想意识的支配下构筑的空间美。我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的人文创造融于自然,缔造了许多众所周知的美丽城市,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杭州,“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等,是突出自然美的古代城市;“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长安,“古琴川河上架桥,整个城市犹如一把美丽的七弦琴”的常熟,“在宫城之内人工开拓出北海、中南海、什刹海三海居中”的北京城等,是突出人工美的古代城市;“君到姑苏见,大家尽枕河,七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的百园之城苏州,“原有九门而七门为水门,巧妙地把自然山水、城乡、名胜古迹、园林、路桥等联系在一起”的古代绍兴城,“古城、沱江、风雨桥有机组合成立体图画”的凤凰城等,是人工美和自然美相结合的范例。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工要素的不断增多,自然环境不断被创造,变得十分复杂、多样、形形色色。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衡量美丽城市应强调的是整体美、和谐美,协调各方面的城市要素,处理好“人、自然、建筑、城市”的关系,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发挥出城市的内在优势和魅力,突出城市的个性特色。

需要提及的是,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模式,工厂林立,高楼大厦崛起,汽车如流,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空间内容及格局。同时,也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影响和危害,工业“三废”污染直接损害着山林、水系、土壤以及影响着气候变化,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失衡和恶化,尤其是致使盆地地形的工业城市形成逆温气象,更加重了对城市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冬季尘雾弥漫往往看不到风和日丽的景象,何以谈及美丽城市的发展建设呢?对那些资源(煤炭、石油、矿业)开发型的工业生产城市,开山采石、地面开挖、采空塌陷、常年大型重载交通工具运输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工业“三

废”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其建设美丽城市的难度可想而知。如今,随着科技发展进步和信息化全面管理,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高科技、循环经济、新能源和节约资源型工业不断涌现,实施调整优化城市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加强环保建设,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产品的工业企业等措施,工业发展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减轻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压力,为建设美丽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可能。但是,必须看到当前很多地方的产业污染依然存在,传统工业需要升级改造,新兴工业需要大力发展,清洁工业需要极大普及。工业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而美丽城市建设是需要建立在生态文明建设基础上的,因此,加快转变工业生产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真正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根本上遏制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是首当其冲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并切实落实的艰巨任务。

自实施“十二五”规划以来,我国城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覆盖水平,像广东各城市的绿道建设、上海外滩景观的综合整治、天津海河两岸街景的全面整治、潍坊南白浪绿洲和北辰绿洲的大力整治、西安曲江地区的园林化整治以及贵阳南明河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随州针对“三山拱卫、两水环绕”的自然地貌,借助白云湖湖光水色,打造“山倚城、水绕城、城在山水中”的山水城市格局等,成效显著,为建设美丽城市奠定了基础。这些事例说明,面对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抓住各自城市的发展潜力和景观要素,精心规划和设计,一条河、一个街道、一个区域地进行综合考虑、全面整治、突出重点、突出优势、突出特色风貌,处理好“人、自然、建筑、城市”的关系,创造城市各种要素的整体美、组合美、和谐美,彻底扭转不协调、不均衡、不相称、不整洁、不健康的杂乱局面,努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文化品味,让人们生活在舒适优美的城市环境里,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没有污染的威胁,没有混乱的不良现象,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的满意度,产生宜居感、美气感和家园感,那么,建成美丽城市便指日可待。许多城市已经取得了成绩和经验,那就是城市建设行为规范的转型发展,即由注重经济发展指标向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盲目进行大拆大建向注重城市空间文化品质转变,追求标新立异建设向各项建设协调发展转变,城市发展由百城一面向发展特色城市转变。一座座美丽城市必将在城市建设转型发展的不久后凸现出来。

三、城市转型发展的几个问题

就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形势和现状而言,城市转型发展是实现美丽城市乃至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我们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健康地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真正落实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护、发展、弘扬城市文化,努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繁荣建筑创作,体现城市特色,改变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的面貌,从而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一)见物观人,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

自“十五”计划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如火如荼、日新月异、迅速拓展,现在的城镇化率已达50%以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几乎每座城市都能看到新区开发、旧城改建、居住区崛起、建筑林立、道路成网、车辆拥挤,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置身其中,就会发现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新区开发中拼凑的成分较多,功能混杂、构不成循环经济,缺乏创新产业和新兴产业,有的甚至是污染工业企业的转移;旧城改建和城中村改造往往是大拆大建,推倒重建,历史文化遗产没有得到认真保护,又造成旧城和城中村原住民向周围地区甚至城乡结合部的大量转移;新的居住区大多是高层的商品住宅楼,工薪阶层的人们负担不起,出现不少空置房,又要在边缘地区兴建经济适用住房;有的房地产开发商圈占山水环境好的地段兴建楼宇,侵占了广大居民应享有的绿色公共空间;建筑物鳞次栉比,给人们造成“钢筋混凝土森林”的感觉,感到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割离、封闭、单调、压抑;不少城市中由于高架路、立交桥以及道路隔离护栏的阻隔,加上车辆拥堵,让人们感到城市空间被无情分割而带来不舒适、不方便、不亲切甚至不安全的感觉。

总之,由于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膨胀,城市空间被充塞、被割离,城市自然环境被大量水泥化,“人为造成”的形象比较明显。兰州、十堰、延安等一些城市甚至提出投巨资削山造城的构想,更说明以物质化为追求目标的城镇化发展动态,即以大规模扩张土地资源和大搞建设项目来人为地拉动城镇化,而城镇化的实质是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这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给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即城镇化不仅要见物更要见人,人们应当共享城市中美的风景,让人们切实感觉到生活在城市里的舒适、美好。这就是说,城市转型发展首先要从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上节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盲目扩大和土地资源浪费以及避免建设项目的主观臆断、急于求成,应走集约发展、节能节水节地发展和生态平衡发展的新路子,提升城市内在的承载力和空间组织的美感程度,体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的客观需要和切身利益,在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水平上下工夫。当然,面对许多既成事实的局面,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存在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因势利导、攻坚克难,甚至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城市转型发展必须沿着以人为本的健康城镇化道路前进。

(二)抓工业调整,突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是大量工业企业集中的地方,工业生产的存在和发展必然要消耗大量资源并产生各种废气、废水、废渣,如果不加处理或处理不当,必然会对城市大气、水系、土壤等带来污染和危害,尤其是粗放的传统工业,是污染城市环境、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根源。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化工、印染工业、造纸工业、核电工业、化肥工业等是污染城市的大户,实践证明,污染工业搬出市区或切切实实地落实环保措施,是减轻城市环境污染的必由之路。靠停产许多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以及停开部分汽车来净化大气环境的办法只是权宜之计,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要突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行工业调整,搬迁产生严重污染的工业企业,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节能、节水、节地、节约资源地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是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与此同

时,要加大绿化山丘、保护水系、填树造林的力度,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绿色广场、绿色长廊、街头绿地、城市公园、湿地、居住区公园医院、绿色步行街、沿河带状公园绿地、道路绿化以及工业区内的园林绿化建设,不但要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水平,而且应分布均匀。要禁止蚕食和围占园林绿地、水面、滨河(江)绿带、温泉、地下水源地来搞房地产开发,在旧城改建中不仅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还应加强生态园林绿化建设。要加强对城市河流、湖泊、渠道的清淤、疏堵、治理污染、净化水体等工作,要禁止对城市山林砍伐、开山采石、削山造地建房等活动,要大力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防护林带、绿道、城市海滩、古代陵园和烈士陵园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提高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和调节能力,建设绿色城市,是突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根本任务。

(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繁荣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我国古代的长安、开封、北京、杭州、桂林、南京城、昆明、苏州、济南等,是历史上公认的具有辉煌文化成就的美丽城市,享誉天下,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更替,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财富。但是,由于连年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惨遭破坏,时至今日,应该倍加珍惜。应当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我们加强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世界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风景名胜区、名胜古迹等),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仍有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在各种借口下面临被拆毁、迁移、局部拆除的威胁,有的地方“拆真造假”,东拼西凑假的历史街区、假历史建筑、假古董文物,制造伪历史文化遗产,以假乱真。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再次重申不得擅自拆

除、迁移古迹和历史建筑等,要求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的安全。笔者认为,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脊梁,是城市文明的见证,一旦毁坏就是难以弥补的巨大文化损失和

对子孙后代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坚决制止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继续破坏,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在保护我国传统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还应当结合时代进步、人民的向往、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可能,进行文化建设和创新发展,包括现代公共文化工程(如科技文化中心、体育文化中心、博展文化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群众娱乐中心等)建设,文化创意工程(如文学艺术创作、动漫、雕塑、广告、形象设计等方面)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如开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健全老年人服务设施体系、基层群众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公众参与社会活动的平台设施、全民健身运动服务设施、居住区居民文化活动服务设施等)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活动,公民法律意识和道德建设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建设,以及广泛的群众性文化事业(如城市旅游活动、节假日文化活动、平常休闲活动、各行各业专题专项文化活动等)发展,丰富城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努力促进城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优化空间组织,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建设面貌与过去相比变化巨大,不可同日而语。大、中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拓展迅速,新区开发、旧城改建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林立,路网纵横交错,高层住宅成片,大型商场罗列,到处是造型雷同、大同小异的建筑物,形式相似的街区景观,被大型广告牌遮起来的商厦楼面,横七竖八的玻璃幕墙,“四大金刚式”楼房围成的十字路口,车辆拥堵的街道,无论我们走进哪座城市,都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是历史文化名城,其地域特征、民族特质、历史印记、文化个性淡化或者失去,于是专家指出我国城市正面临着“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的趋同发展局面,进一步呼吁“城市要发展,特色不能丢”。在我国很多城市遭遇特色危机的情况下,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艰巨使命就是针对城市空间面貌相仿现状,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建筑组合形态,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充分发掘城市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文化特色及时代特征,因地制宜地弘扬自身优势、特质和魅力,鲜明城市个性,展现未来多元化多样化的城市形象,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我们正在迈向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我们有能力也有智慧来扭转城市风貌缺乏个性特色的窘境,解放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中,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在吸收外来文化与发掘创新本土文化的同时,形成并突出自己城市的风貌特色,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

一是根据自然山水本色和环境优势巧妙进行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因山就势,因水制胜,构成自己城市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彻底改变削山建楼、填水盖房、圈占或蚕食山水园林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城市建设模式。二是在大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传承城市发展的文脉、文态和传统文化色彩以及地方文化、民族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并研究、发掘、保护近代工业和城市发展建设方面的珍贵遗产,发扬光大自己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发展轨迹和特色,彻底改变以大拆大建进行旧城改造和拆真造假、折旧建新、仿古重建来进行所谓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遗产遗迹的做法。三是重视城市建筑形式、风格、色彩等的传承和创新,结合现代建筑的材质、特性和技术以及当地的气象条件、民族传统、地方风俗、审美取向、艺术追求等来繁荣建筑创作,丰富城市建筑空间,有虚有实,有主有从,有高有低,有直有曲,能够表达出自己城市的建筑空间形态与风采,突出自己的城市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要改变盲目克隆、照搬照抄、全盘模仿、生搬硬套的建筑手段,避免风格相似、形式雷同的建筑继续泛滥,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和建筑群,为自己的城市特色增光添彩。四是遵循人民群众的意愿,精心规划设计城市广场、园林、公园绿地、车辆广场、步行街、绿色走廊、道路交叉口、滨河(海、湖)绿带、对外交通出入口等城市节点和公共空间以及制高点、标志物、城市雕塑等,充分展示自己城市的魅力,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和感受,体现出城市的文化气息和感染力。只要我们因地制宜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组织,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城市一定会争奇斗艳,取代“千篇一律、百城一面”的局面。

(五)重城市规划,筹划城市的美好未来

城市规划是我国近现代最先出现的“规划”事业,它的任务是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科

学的态度编制城市近远期发展的蓝图,指导和调控城市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及具体安排。现代的城市发展建设,没有或不按城市规划进行盲目建设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毋庸讳言,自国民经济计划改称“规划”以来,社会上各种“规划”蜂拥而至,都竭力强调其重要地位和对城市发展的管控作用,动摇和冲淡着城市规划的地位与作用。再加上城市行政长官“一个将军一道令”,致使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受到影响,有的城市以非法定规划来排挤法定规划的实施,减弱了依法制定的城市规划的执行效力。尽管受到《城乡规划法》的保护,但是在人治还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情况下,加上城市规划本身也存在一定不足,城市规划难以充分发挥指导和调控的职能作用,城市发展建设不可避免出现急功近利、盲目混乱、管理不力的现象,甚至先建设后规划,使许多不合法、不合理的建设行为既成事实。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重申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依法维护城市规划指导和调控各项建设的权威性,强调城市建设必须“先规划后建设”这一法律规定的原则性,使城市各项建设真正走上按照城市规划科学发展并依法行政、严格管理,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正确轨道。

一是要依法和科学编制城市规划,筹划好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和愿景,一经依法批准就要依法执行。没有美好的规划,就不可能建设成美的城市。二是要增强城市发展的全局观念,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法定依据,各行各业的发展建设都应尊重城市规划、纳入城市规划、服从城市规划管理,不能各自为政、自行其是。三是要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依法行政,不能以长官和强势部门的主观意志来左右城市规划的实施,要真正落实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制度,使城市规划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城市规划的地位与作用得到切实加强,才能保证城市未来美好蓝图和愿景的实现,才能如愿以偿地建成美丽城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建设肩负着抓住机遇、强化功能、搭好平台、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使命,担当着深入改革开放、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彻底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条件和改变命运的任务,承载着创造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

和我国未来美好前途之重,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因此,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固步自封,

必须高举科学发展的旗帜,面对现实,转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方式,实现城市转型发展,走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路子,让我国的城市物质丰富、风景如画,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美丽城市,早日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理想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任致远.解析城市与城市科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任致远.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4]任致远.城市景观:城市文化外在美的体现[J].城市,2011

(8):6-12.

[5]韩美林.城市建筑的文化品质[N].解放日报周末版,2012-12-21.

[6]林佑辉.别把城市变成水泥森林[N].北京晚报,2013-1-21.[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78X (2013)05-0008-06[收稿日期]2013年4月

[作者简介]任致远,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正高级规

划师。

编辑:张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篇一:形势与政策之怎么建设美丽中国 论文题目: 院系班级: 姓名: 学号:辅导老师: 完成日期: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怎么建设美丽中国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1101班张龙超2011 1604 0109晋振华2013 年11 月27 日 怎么建设美丽中国 引论: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新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观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着眼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根本之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系统地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报告中“美丽中国”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建设美丽中国,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前提。 1.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虽然不是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但是此次是系统化、完整化、理论化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是我党对资源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这一系列方针和战略思想的新概括与再升华。简言之,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应主要把握三点: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二是文明新境界。生态文明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不是物质财富增加而自然受到伤害的文明。 三是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美丽中国解读 十八大中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导读:本文是关于美丽中国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您! 美丽中国心得体会 文山市第四小学党支部 党小组:一组学习时间: 2014.4.10—2014.4.20 姓名:段继美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带给我们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当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的恶果接踵而至,人类逐渐意识到重新审视和定义与大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际的行动,从根本上扭转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文明的火种才能得以延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必须把自然放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地位之上,因为我们起源于自然,更发展于自然。 十八大报告所规划的生态文明,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问题,而是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并且体现为工作部署、发

展目标、制度设计,涌动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生态文明浪潮。中国以往的经济发展依靠的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中国社会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会更加严重。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老百姓基本吃喝不愁、衣食无忧。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将会对环境质量、健康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会呈现出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的趋势转变。建设美丽中国,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就是要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老百姓以绿色家园,使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更加美好。因此,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愿景,才会引起如此强烈而广泛的共鸣。 什么是“美丽中国”?那就是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生态平衡。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只要我们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就一定会建设成美丽中国。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具体章节, 下面红字的部分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

102 □ 李 浩 近年来,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09年),有关新中国的历史研究在国内一度掀起热潮。不论政治界、经济界、社会界或文化艺术界,都把对近现代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作为一项重大工作,作为谋划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城市规划行业也在积极行动,特别是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学会组织众多老一代首都城市规划工作者编写的《岁月回响—首都城市规划事业60年纪事》,在业内引起强烈的反响。然而,在整体上,我国城市规划界尚缺乏针对新中国成立60年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较为全面的系统性研究,这是一项极具重要意义且需尽快启动的研究工作。本文尝试就此问题展开探讨。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相关研究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英国的城市规划史研究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 [摘 要]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界尚缺乏针对新中国成立60年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较为全面的系统性研究,这是一项极具重要意义且需尽快启动的研究工作。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可从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社会经济背景、城镇化发展历程及重大城市建设实践、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及政策的演变、城市规划体系发展及体制改革、城市规划教育及学科发展五个方面展开,以史学研究方法为基本方法,系统构建研究的基本框架,以完善新中国发展的历史研究,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健康发展。[关键词]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 [文章编号]1006-0022(2011)09-0102-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China’s Urban Planning History Research Since 1949/Li Hao [Abstract] China’s urban planning history since 1949 needs to be studied right away. The research shall be carried on from five aspec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ontext, urbanization and important urban development,urban planning policy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system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a systematic framework is necessary for new China’s urban planning research. [Key words] New China,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history, Research 会、皇家城市规划学会与美国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历史协会等学术机构十分关注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Planning History》和《Planning Perspectives》等是以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为主题的国际学术刊物;PeterHall所著的《明日城市:20世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历史》和《文明中的城市》、John W.Reps所著的《美国的城市化:美国城市规划历史》、Mel Scott所著的《1890年后的美国城市规划》、M. Christine Boyer所著的《理性城市的梦想:美国城市规划的神话》等都是西方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国外学者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工作,对中国的城市规划问题也有所涉及。Gregory Eliyu Guldin主编的《Farewell to Peas-ant China: Rural Urbanization andSocial Change in the Late Twentieth》 对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韩国等地的城 市化进程进行了比较研究,选取天津、上海和广州等典型城市进行了深入探讨;George C.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7823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0470384)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课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课标要求: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张謇兴办实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及特征。 2、以张謇兴办企业为例来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及特征,使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分析方法和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认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曲折的历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介绍。 老师: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的入侵,大量廉价的工业品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市场,连许多老百姓的日常用品都带有明显的殖民烙印,同学们谁能说出下列日常用品在那时的名称吗?火柴、煤油、水泥、铁钉。 生: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水泥叫“洋灰”,铁钉叫“洋钉”。师:很好,大家不难发现,这些日常用品名称前都共同拥有一个相同的字。 生:“洋”。 师:对,“洋”字。由于旧中国工业很落后,连老百姓的日常用品都要从外国进口,因此许多东西都带一个“洋”字。那么,近代中国为什么工业落后呢?当时中国的工业发展情况究竟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来了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史。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焦点访谈”——走近张謇 展示:张謇及科考进士题名图。 教师:你知道这位人物是谁?谁能介绍他的情况? 学生:清末状元张謇《马关条约》签订后,他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企业。

中国城市规划史 笔记精编版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科学的重大成就 第二节我国城市起源试探 我国古代城市实经历了三个发展过程。第一个过程为由父系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即约公元前第三千年纪中叶,出现了城堡式聚落,可视为“城”之原始雏形。第二个过程为奴隶社会初,即约公元前21世纪左右,诞生了正式的“城”。第三个过程为封建社会初,即约公元前5世纪左右,形成“城市”。 第三节略论华夏城市规划体系 一、体系形成之历史背景问题 总结前代营建都邑的历史经验,按照此时客观形势和主观要求,本严格的礼制精神,制订营国制度来知道这番大规模的都邑建设活动,以便透过城市建设这个手段,实现周王集权愿望,这便是营国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概貌。 二、体系之构成问题 计主要内容,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王畿区域规划制度; (2)都邑建设体制; (3)都邑规划制度; (4)礼制营建制度; (5)井田方格网系统规划方法。

第四节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分期问题 我们可以社会发展史分期作为大框架,按照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规律,联系上述几个环节,将体系传统的额演进历程划分为四期,各期又可按实际情况,据转折点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期为体系胚胎发生期。第二期为体系形成期。如上所述,此期又可分为草创、发展及成熟三个阶段。第三期为体系传统革新探索期。第四阶段为体系传统革新成熟期。此期又可以第六环节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二期。 (三)各期城市规划的基本格调 第一期为体系胚胎发生期,此期开始出现“城”之原始雏形,这是由部落或部落联盟驻在之聚落发展而成的。这种城堡式聚落已渐具以宫为中心及重视南北中轴线主导作用的规划结构型式,形制亦较规整,并构筑城垣加强防护,已粗具统治据点城堡的格调。 第二期是体系的形成期。此期第一阶段尚属“城”之草创过程,在第一期雏形的基础之上,充实城作为政治控制中心的内涵,丰富以宫为中心的规划结构型式,籍以显现其统治据点的职能。本期第二阶段,城的内涵更加充实,包括宫室、宗庙、社稷、府库、护卫营房、官署及权贵居里等,城之规模不断扩大,城之分区逐渐确立,城池构筑更加坚固,以宫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型式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既有集中封闭型的城,也出现了开敞型的城。城的规划渐重严谨的规划秩序,体现了统治据点的森严风貌。商都西亳及“殷”的规划,可视为此阶段的代表作。本期第三阶段也已建立了体系,都邑均按营国制度进行规划。形制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民族资本家开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哪些行业 A.重工业B.轻工业 C.农业D.第三产业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②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③北洋军阀的分裂④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3.张謇创办南通唐家闸“大生纱厂”的时间是 A.1879年8月3日B.1889年6月21日 C.1869年4月13日D.1899年5月23日 4.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是 A.故宫博物院B.南京博物馆 C.南通博物苑D.西安博物馆 5.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是在 A.甲午战争之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D.鸦片战争之后 二、材料解析题 6.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1)张謇开办大生纱厂等实业的宗旨是什么? (2)为什么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7.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张謇等人的倡导下,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1912~1919年,中国的地主、官僚、商人、资本家兴办厂矿四百七十余个,新厂矿的投资加上扩建增资共计一亿三四千万元,超过1912年以前50年民族资本一亿三千万元的投资总和。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 (2)请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你如何看待“实业救国”活动? 三、问答题 8.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及落后的原因。 测验评价结果:_________;对自己想说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2.C3.D4.C5.B 二、6.(1)实业救国。 (2)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7.(1)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2)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受到鼓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民族工业得以发展。 (3)“实业救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主张,它促使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抵挡外国的经济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创办实业十分艰难,虽然民族经济因此而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制下并不能改变中国的经济状况,外国在华企业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增长速度,外国资本主义仍然牢牢地掌握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实业”救不了国,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才能真正快速地发展实业,才能救中国。 三、8.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而且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像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 落后的原因:中国的民族工业外受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内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很难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

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要素活力的提升,发展成了社会经济推进过程中最重要的主题。我们看到了政治体制的进步,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地加强和完善,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正积极地形成风气在传播;我们看到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结构趋向合理,经济增长途径逐步开放;我们也看到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教育、医疗、安全、社会管理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完善。我们重视发展,强调发展,甚至愿意将一切为发展让路。这不是错误的理念,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这样又好又快的发展背景之下,更多的却是以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攫取为代价的。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建设美丽中国对于我们国家乃至整个民族影响重大,意义深远。 ——建设美丽中国,维系经济持续的健康发展 一直以来,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还应看到,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以人为本的真正理念 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希望生活的环境优美宜居,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正是承载着这一美好愿景。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 古代: 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 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 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封诸侯。(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 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 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 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 (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 (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 (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 (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 (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 (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 (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 .南越区域:珠江流域 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 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 发展特点 (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 (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 (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5).出现了最早的“镇” 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分析

“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分析 —读《十八大报告》有感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美丽中国”这一美好建设蓝图,为全体中国人民描绘了一幅“美丽中国”的未来景象。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出发,探讨分析了“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十八大报告美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小康社会 十八大报告原文中提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其内涵是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的继承和发展。 一、“美丽中国”的内涵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既是对全世界人民的庄严宣告,也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清醒判断,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治自信。这种政治自信不是盲目的乐观,更不是理论的空想,而是建立在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的奇迹之上。 “美丽中国”建设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正如浙江省政协代秘书长孙文友代表说,探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理应成为大家的责任和共识。 回顾过往,在人类社会剧烈冲突与矛盾对抗的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体现在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但在经历了近两百多年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洗礼之后,世情、国情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甚至革命性的时代巨变,我们不能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词语来阐释中国的社会发展与道路选择,而是需要立足中国社会的当下实践与发展成就,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解读和回答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道路具有什么样的理论特征,采取了什么样的科学制度,从而缔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奇成就。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地阐释和回答了这个事关中国命运与前途的理论难题,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这种理论自信,既体现在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贡献的系统阐述,也体现在对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评价上,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并特别指出了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正是时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征,使得开放、创新、融合、进步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种理论自信,为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自信走向理论自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正确路径。 二、“美丽中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战略 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了5432美元的骄人成绩,按照世界银行最新标准,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中上等收入的国家。在全面分析我国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与条件变化的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论自然生态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

论生态自然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可 行性及意义 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桥梁与隧道工程 学号:201209425 姓名:徐鑫

摘要:生态自然观在西方学者看来,以环境伦理学的形式展开的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恩格斯的辩证自然观在批判机械自然观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强调从自然优先角度,用辩证思维方式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分析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努力维护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人与自然协调一致发展。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无疑会为我们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提供一种全新的思想认识和有力的理论支持。它不仅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我们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也有重要的启发。而“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人类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和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 1.概述 20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但随着人类干预自然能力的增强,在创造了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挑战。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生产总值而不顾环境代价的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和规模庞大“征服自然”活动,这既破坏了宝贵的地球自然资源,又向环境排放了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从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生物多样性锐减、资源匾乏等全球性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对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吸取养分,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自然观中有关人与自然的辩证思想。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美丽中国”的观念:山要绿起来,人要富起来。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也为了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世界。也为了充分展示中国人文神韵的丰富文化内容。将带领大家穿越中华大地的时间和空间经纬度;追寻中华文明传承文化历史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行进轨迹;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表现华夏文明的独特景观、风俗、娱乐、审美和思辨。展示中国各地的,各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引领观众体验和领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展示中国最精华的民族瑰宝。为世界展示一个最美丽的中国。

郑州城市发展历史

郑州城市发展历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 国 城 市 发 展 史 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作者:冉钊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日期:2015年12月10日

郑州城市发展历史 (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冉钊河南安阳) 摘要: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同时又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有必要了解郑州市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现状,本文主要介绍了郑州市的历史发展状况,又以经济和交通为例子阐述了郑州市区位发展优势,以史为鉴能为郑州市未来经济发展提供相关经验。 关键词:郑州市;城市;发展史;区位 引言:郑州市是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版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行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宏观经济发展策略。“中部崛起”战略思想的提出给中部地区特别是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和经济大省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郑州市在“中原崛起”中也是中部崛起的“排头兵”,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六省,据资料统计到2005年底,河南省人口总数已达9768万人,居全国第一;生产总值已达亿元,已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五位,中部六省第一;工业增加值已达亿元,居全国第七位,中部六省第一。河南地处中原,不仅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工业基础,还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网络中心。 一、郑州市历史进程 1、封建社会时期的郑州发展历史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三皇五帝活动的腹地、中华文明轴心区。约5000年前,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新郑。新密市李家沟遗址,距今约10500年至8600年,出土遗物揭示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历史。在新郑市裴李岗发现的距今约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表明当时的人民已开始饲养家畜并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活动,原始农业生产在黄河流域的发展是中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距今6000年的大河村文化遗址是着名的古人类活动聚落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遗址中许多保存完好的房基,以其独特的“木骨整塑”的建筑工序和施工方法,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实物。考古人员于1995年在郑州北郊邙岭余脉发现的西山古城遗址把郑州地区城市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约5300年的仰韶文化晚期,被视为中国城市文明的源头。5000年前,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3600年前,中国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在此建都,至今中心城区依然保留着7公里长的商代城墙遗址。 夏商两朝先后在郑州地区建都,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管国、郑国、韩国也先后建都郑州地区。约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夏朝的元老人物禹建都于登

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3篇

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3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篇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 朋友,如果你没有听说过郾城,那“澳的利”饮料总喝过吧,如果你没有喝过,那也没有关系,我现在就给你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吧。说起我的家乡漯河市郾城区,虽然没有北京、香港这些大城市有名气,但只要你来过一次,就会被她现代化的气息、风景如画的面貌所倾倒。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城市----郾城,这个城市、不但美丽,富饶,而且是一个文明的城市。 这里的人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因为这些,是这个城市变得和谐,幸福。 有一天,我和朋友出去玩,正好经过一个红绿灯口,一个老奶奶要过马路,以为行动不便,走的非常慢,在那位老奶奶走到马路一半时,红灯跳成绿灯了,车辆该行驶了,但是,车主却都没有把车开过斑马线,却停在原位,让那位老奶奶先过,这时大约十二岁的小姑娘,急匆匆的跑过去,扶着老奶奶,一步一步地走出了斑马线。这时车才开动了。 我和朋友来到黄河广场玩,那里的人们非常和谐,老年人打扑克,

聊天,健身的都有。小朋友在玩游戏。聊天吃的水果皮,瓜子皮,零食包装袋都放在一个随身带的塑料袋子里,最后一起放在不可回收垃圾箱里,而可回收的垃圾箱里有饮料瓶,废电池,硬纸......小朋友也非常懂礼貌,见到年轻就叫叔叔阿姨好!见到年纪大的就叫爷爷奶奶好! 我的家乡不但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而且充满着现代气息,走在大街上,两边的高楼大厦向人们展示着现代郾城的魅力与时尚,路旁花香鸟语的广场上人们在悠闲地散步、打太极。你肯定会羡慕这里的人们的舒适生活的。 欢迎你来到我的家乡----郾城区做客。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建设美丽中国演讲稿篇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建设美丽中国》。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我们重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仿佛再现了我们的民族在日寇铁蹄下的深重灾难。在水深火热中,诗人抒发了他同仇敌忾、忧国忧民的感情,而今天更震撼我们心灵的,却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幕幕。 当人类为近百年来工业狂飙似的发展而自豪时,当我们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穿梭时,大自然却向我们敲响警钟: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1)

河南工业大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院系班级:土建学院 姓名:尹旭 学号: 辅导老师:晋振华 完成日期: 2013 11 30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一个国人欣喜的充满诗意的暖人词汇——美丽中国,并迅速红遍祖国大地。美丽中国,是党对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是党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发出的郑重宣言。 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了,而要想解决环境问题,仅仅靠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美丽的中国。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让保护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让人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必然性,从思想到行动的过渡是建设美丽中国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内涵。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力地促进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的进步,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

建设美丽中国分析解析.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实践调研论文 得分: 论文名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年级专业:2015级机械工程 学生姓名/学号: 评阅教师: 提交时间:2015—2016学年第1 学期 如何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党的十八大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新概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观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是着眼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根本之策。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首提“美丽中国”,让人耳目一新。报告中是这样阐释的: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首先要求是“模样”美,卫生美、环境美、生态美。然后是“人”美,有句话说的好,山美水美人更美,“人”美诠释了美丽中国的内涵。最后,还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美丽中国画上优美的一笔。 一、“美丽中国”的含义以及出现的必然性 有人会问,美丽中国这个词包含着什么深意,它与生态文明是什么关系,是不是以后不用提可持续发展了?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看他们产生的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引起人们对环境的思考,西方国家爆发了生态运动,这场新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迅速向全球扩展,最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这是探讨生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精品教案(含反思)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的本质。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尽管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但要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大气、水、土壤治理……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严环保法……在已有举措基础上,2018年新亮相的环保税、新扩围的水资源税试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措施,向世界展现中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无疑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 思考:“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给我们什么警示? 教师总结: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要直面发展挑战,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环保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一)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1.阅读教材第75-76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阅读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 3.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二)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1.材料呈现: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庭、留守家庭等社会问题。 2.思考: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你是怎么认识的? 3.师生共同总结:(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2)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