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现代化体系政策手册学习辅导

气象现代化体系政策手册学习辅导

气象现代化体系政策手册学习辅导
气象现代化体系政策手册学习辅导

气象现代化体系政策手册学习辅导

第一部分综合

1.请简要回答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2. 请简要回答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

答: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20世纪末世界先进水平;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气象整体实力接近同期世界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3. 请简要回答发展现代气象业务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不足,决策服务缺乏针对性,

公众服务信息覆盖面不够宽,专业服务深度和广度不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比较薄弱等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挑战。

一是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滞后。缺乏功能完备的综合服务平台,服务机构不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比较薄弱,以“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有待深入。

二是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整体上存在差距。数值预报水平和业务化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数值预报模式和资料同化等核心技术发展缓慢,新资料应用能力不足,短时临近和精细预报业务尚未完全建立,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低,定量降水预报能力不足,中期天气综合预报缺少有效的方法,专业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科技含量不足。

三是气象综合观测的发展不够协调。观测系统运行还不够稳定、可靠,自动气象站等基本观测业务设备单传感器、单套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难以保证;新探测仪器的研发后劲不足,难以满足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系统监测需求及新业务拓展的支撑;重大装备稳定可靠运行保障能力不强,观测标准化、质量控制和探测环境保护问题较多,观测产品开发能力有待提高。

气象业务服务发展总体上还缺乏有效的统筹和协调,发展的效益和效率不高,对社会需求的变化认识不足;科技创

新对业务服务发展的贡献率不高,科技内涵不足;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不适应现代业务的发展要求,缺乏领军人物和核心团队;各项业务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技术流程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4.如何贯彻落实三号文件关于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指导意见?

答:充分发挥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和省级政府人工影响天气领导机构的作用,贯彻落实《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08—2012年》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制订并落实各地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结合《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人工增雨与防雹工程,探索建立区域级人工影响天气体制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按照“国家主导、分级负责、统分结合、权责结合”的原则,完善“地方投入为主、中央补助支持”的投入机制,加强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和作业站点的现代化建设,努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在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活动保障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水平和整体效益以及作业安全。

5.为什么要推进三个业务系统的协调发展?

答:当前预报和服务系统发展很快,服务的需求和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作为基础的观测有些跟不上。因此需要建立与服务、预报系统的反馈机制和互动机制,确保三个业务系

统协调发展。

发挥气象服务、预报预测对气象观测的引领作用,形成服务、预报、观测的正反馈机制。气象预测部门针对服务需求的转变,以观测资料应用和效果为重点,从观测项目、观测精度和观测时空密度等方面提出对观测系统的需求。在重大灾害性天气总结、重大活动气象服务总结中,总结和分析观测资料质量、观测产品应用情况和发挥的效益,提出明确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观测部门开展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完善的重要依据。组织观测部门和气象服务、预报预测部门间多范围、多层次的交流互动,针对性的梳理在气象服务和预报预测过程中对观测资料产品和质量的需求建议,共同研究对策。实践证明,这样的互动方式对于观测系统贴近需求、满足需求、解决需求中的问题十分有益。

6.请简要回答国务院三号文件中加快气象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

答: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不断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气象开放实验室、科研机构基础设施、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科技设施建设。加强气象观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气候变化应对、人工影响天气、大气成分分析、气象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天

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在实施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重视气象领域的科学研究,给予气象科研稳定的投入支持。在国家重大气象工程建设中,设立气象科技研发专项资金,切实加大对气象领域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第二部分公共气象服务

7.阐述公共气象服务的概念和内涵

答:公共气象服务是指气象部门使用各种公共资源或公共权力,向政府决策部门、社会公众、生产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和技术的过程。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基础性公共服务范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从服务对象上讲,公共气象服务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和专业气象服务,但在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下,气象服务向气象灾害防御的进一步延伸是防灾减灾的必然要求。因此,气象灾害防御是公共气象服务在内涵上的拓展。

8.简述公共气象服务对预报预测和综合观测业务的引领作用

答:公共气象服务与综合气象观测和预报预测是现代气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气象服务直接反映社会需求,其发展需求对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根据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需求来确定预报项目和精细化程度,确定预报预测业务发展的任务,提高预报预测业务适应服务需求的能力。围绕防灾减灾和农业、交

通、海洋、电力等专业气象服务的需求,明确气象观测网络布局和重点,确定气象观测网络的发展任务。

9.简述气象科技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的关系

答:公共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公益性的具体表现,公益性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本质属性。气象科技服务为气象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效益以及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后劲做出了显著贡献。气象科技服务属于公共气象服务范畴,是公共气象服务的延伸和拓展。在现阶段发展公共气象服务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机制促进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包括持续推进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但是,必须正确处理公共气象服务社会效益和气象部门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气象科技服务才能够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生命力。过分强调气象科技服务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气象科技服务也不会得到持续发展。

10.简述未来三年我国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目标

答:通过未来三年的建设和发展,气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加强,基本实现公共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和服务机构实体化,建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基本适应。

11.如何理解气象服务无限需求与有限能力的矛盾答: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方面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使气象服务的内容和领域不断拓展。另外,由于对气象部门作为公共服务部门定位的认识,社会各界对气象部门提供公共服务都有迫切的期待和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各级气象部门的人力、财力资源及科技力量等并没有随着气象服务的发展而相应增加,气象服务队伍数量不足和人才缺乏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气象服务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发展公共气象服务中,必然会面对无限的气象服务需求与有限的服务能力和资源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会随着气象服务的不断发展而越发突出。

12.如何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

答: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多渠道沟通协作机制,制定和完善《年度决策气象服务方案》,明确年度决策气象服务重点和各时段固定的服务产品,提高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牢牢把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象能源等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安康的需求,研究政府决策部门关注的热点、新点,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敏感性;加强气象实况监测分析、预警预报预测预估、极端事件检测、灾情与灾害分析、环境影响评估、灾害风险分析与防御、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制定等,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综合性;建立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至政府决策部门的

电话、传真、网络、短信等发送渠道,建立专人专送制度和文件交换渠道,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将服务信息发送到决策者手中,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时效性。

13.如何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的多样性、精细化、高频次和广覆盖

答:在做好常规天气要素预报预测和天气实况服务的同时,加强暴雨洪涝、台风、干旱、高温、雷电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开发与公众工作、出行、健身、医疗等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服务产品,制作发布公众关心的重大气象事件信息,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多样性;避免以预报产品代替服务产品,从工作流程上将预报和服务分离,依托精细化的预报产品加强服务产品的深加工和包装,不断满足用户精细化和个性化需求,逐步开展对各种大气现象和各种气象要素的精细化服务,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精细化;每天为公众提供逐时的天气实况、未来7天天气预报(其中24小时以内为6小时间隔,24-48小时内为12小时间隔),灾害性天气和相关气象灾害发生时,及时发布、更新气象预警信息和实况信息,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发布高频次;利用计算机、卫星通信、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发展和丰富公众气象服务手段与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各种社会资源与传播载体,实现公众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进企事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广覆盖。

14.如何拓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领域、延伸服务链条、提升科技水平

答:通过培育专业用户群体,拓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领域,重点加强农业、水文、交通、海洋、能源、卫生、旅游等专业用户的气象服务;在为专门用户提供常规气象信息的基础上,提供可作为决策依据的水库调度、电力生产与分配调度、城市供热调度、高速公路管理等对策建议信息,延伸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链条;开发农业、交通、水文、海洋、能源、卫生、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指标,建立和充实专业气象实用技术储备库,开展专业气象监测、预警、评估和咨询服务,提升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科技水平。

15.简述省级气象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答: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按照服务多元化、业务集约化和开放式发展的思路,用1—2年的时间,调整机构设臵,优化资源配臵,精干机构人员,建立运行高效的分类运行管理机制,形成公益优先、门类齐全、发展均衡的服务体系,实现服务业务现代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机构实体化、服务管理规范化。

16.当前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存在问题

答:

一是支撑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服务技术滞后。过多强调系统的外在表现形式,忽视了服务技术方法的研发,导致业务系统的科技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内涵不高。

二是支撑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信息资源匮乏。与社会经济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滞后,部门内部信息资源分散和封闭,

使得服务业务系统难以很好地将气象的自然属性与服务的社会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是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集约化程度不高。各地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建设了许多功能相似甚至雷同的业务系统,业务系统建设的集约化水平低。

四是气象服务业务系统顶层设计和规划不够。缺乏对不同业务层级气象服务系统以及不同专业类别气象服务系统的整体设计,服务系统建设存在“小、低、散”和盲目追求“大而全”的现象。

五是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实际应用效果差。欠缺对地方服务需求的全面性把握,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对用户需求体现的不够,针对性不强,存在“好看不好用”的现象。

第三部分气象防灾减灾

17.阐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答:政府主导主要包括行政组织协调、制定发展规划、政策法规建设和公共财政投入等。通过上述行为广泛发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形成气象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政府主导并不等于政府全包。

部门联动是通过构建部门联动协调委员会、联络员会议制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消息树”作用,实现部门间的灾害应急响应联动、信息通报共享联动、灾害预报会商联动,实现信息互

通、资源共享、协调配合、高效联动,实现综合防灾减灾。

社会参与是以社区为载体,以公众、企业、社会组织为主体,以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和气象信息员为骨干,以政府组织管理为主导,以多元利益主体的合作机制为核心,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能力,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灾害防御工作,改变气象灾害防御中强政府、弱社会的局面。

18.简述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一是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一些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主要战略经济区的气象灾害易损性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二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不高;三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四是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缺乏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五是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不够完善,部分已有的气象灾害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六是部门联合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七是社区、村屯等基层单位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

19.如何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答:在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的同时,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识别、风险区划、风险评估和风险转移等各种减灾行动来降低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的风险,实现从过去的以气

象灾害危机管理为主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为主的转变。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风险隐患调查,建立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二是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灾情上报系统和灾情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及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为规避气象灾害风险奠定基础。三是开展气象灾害保险服务,加强保险制度的合理设计、科学核损理赔、制定保险汇率,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散和转移途径。

20.简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内容和目标

答:形成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成覆盖广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健全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实现防御规划到县、组织机构到乡、气象服务站到乡、精细预报到乡、自动观测到乡、应急预案到村、风险调查到村、科普宣传进村、气象信息员到村、预警信息发布到户、灾害防御责任到人、灾情收集到人,发展适合我国农村基本情况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

21.如何建立有效联动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减灾组织体系答:县级人民政府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分管县长任总指挥长,领导小组成员应当包括气象、民政、水利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乡级人民政府有分管乡长负责气象灾害防

御工作,有气象协理员负责日常工作,每个乡成立气象信息服务站。行政村村长为本区域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每个村设有气象信息员。建立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臵体系和各地政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

22.简要回答国办49号文件中如何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

答:要加大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深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对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及时开展气象灾害分析评估,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

23.《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对地方政府加强应急演练和科普宣传有何要求?

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特点,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协助本地人民政府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和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工作。

24.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国家、省、地气象部门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公民素质培训基地和科普教育网站。与科协合作,在大中城市科普馆设立气象展厅。与教育部门合作,在中小学开设气象知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教育课程,普及气象防灾减灾教育。设立宣传站和热线电话,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咨询服务。国家、省、地、县气象部门要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气象灾害防灾避险知识,制作气象灾害防灾避险电视宣传片、知识挂历、宣传卡片、小册子等。

25.请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与《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的关系?

答:《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是由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属于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和以前的部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相比,实现了气象灾害应急的从部门动员到全社会动员。一旦出现气象灾害,气象部门很快根据气象灾害发生、发展的程度,作出未来的预估,从而作出预警,起到一个“消息树”和“发令枪”的作用,马上告知有关部门,提醒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以及社会各个层面按照各自职责迅速开展响应行动。从气象防灾角度来讲,各级政府是主要的组织者和承担者,因此《预案》的出台可以更加有效地动员整个社会参

加气象防灾减灾,更有利于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行动、社会参与的动员机制,从而有效防范气象灾害。

《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是由中国气象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的,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务院批准的气象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她着眼于长远,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布实施对于指导各级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解决涉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统筹防御各类气象灾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条例》作为行政法规,是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它不仅充分吸收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等近年来出台的重要文件精神,而且在起草过程中,还充分考虑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等有关灾害防御的法律、行政法规的有效衔接,最终加以概括总结,上升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定。

总括之,《预案》、《规划》和《条例》尽管其发布主体不同,法律效力和调整的对象也有差异,但都高度统一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大局,对于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6.请问条例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

答:《气象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气象探测、预报、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利用、气象科学技术研究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气象法》是规范我国气象工作的基本法律,也是《条例》制定的根据。按照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原则,《条例》在适用范围和“气象灾害”的界定与《气象法》保持了一致。《条例》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气象灾害防御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例。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另外,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虽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但是《防洪法》、《防汛条例》、《抗旱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已作出了明确规定。因此,为了处理好气象灾害与衍生、次生灾害之间,以及《条例》与现行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关系,作出了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因气象因素引发的衍生、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27.《条例》对气象防御管理体制机制是如何规定的?

答: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关注度高的综合性工作,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涉及气象、水利、农业、规划、国土、交通、财政、电信等部门和公共媒体,需要多部门密切协作,全社会共同努力,必须由政府进行领导、组织和协调才能很好地开展这项工作。由各级政府综合统筹、指挥,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建立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机制,从而使“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落到实处,可以高效应对灾害,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尽最大可能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因此,《条例》明确规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行以人为本、科学防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将气象灾害的防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全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联防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和监督检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在气象灾害发生后开展自救互救。

28.请问如何理解气象灾害普查和风险区划

答:气象灾害普查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是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中重要的环节,是“灾前降低风险”这一阶段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气象灾害普查是依据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要求开展的气象灾害全面的调查活动,主要内容是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气象灾害隐患和防御的薄弱环节。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是根据气象灾害普查结果以及气象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对气象灾害风险作出的区域划分,它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构建各类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各类气象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借助GIS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系,并加以评述,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是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的重要依据。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数据库,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根据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划定气象灾害风险区域。上述规定,明确了气象灾害普查、气象灾害风险

评估、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等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气象部门灾害风险管理的水平,最大限度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

29.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包括哪些内容

答:由于地区不同、时间不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因地因时制宜,力求切合实际,便于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的背景,以及本地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及规划总体目标;气象灾害防御战略布局重点,包括城市、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重要交通干线与输变电线沿线、重点战略经济区;主要任务,包括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臵能力;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涉及到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台风灾害预警工程、高影响行业与重点战略经济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评估工程、气象卫星工程、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等;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国际合作等。

30.请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就如何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

御工作做了哪些规定?

答: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广、人口众多,居住分散,自然环境差,交通不方便,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民防灾减灾知识比较缺乏,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比较薄弱。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因灾导致的单品种粮食产量波动达20%左右,严重时可达3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80%以上也集中在农村。自然演变规律和历史经验都告诉我们,农业的丰歉与气象灾害防御有着密不可分必然关系,解决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问题,都离不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按照条例第25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地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加强农村地区气象灾害预防、监测、信息传播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这里的综合措施不仅包括像自动气象站等基础监测设施、小区广播等信息传播设备这类的硬件设施建设,也包括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建立完善农村信息员队伍,开展气象科技下乡等具体措施。这就以法律的形式,对农村地区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做出明确要求。第29条要求气象部门将农业主产区、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渔场作为气象灾害监测的重点区域;第32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确定人员,协助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第38条规定在气象灾害应急处臵中,农业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农业抗灾救灾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工作,水利部门应当统

教你阅读气象报文(METAR)

在连接FSINN飞行的时候,在FS顶部总会弹出一串数字和字母混在一起的字 符串,这就是气象报文(METAR)。气象报文是飞行中非常重要的数据!一定要仔细阅读下面的文章!最后会有题目给出,回答正确者得奖! 本文为本人原创,参考了国外的各类资料,以及英汉词典。 气象报文(METAR)通常包括以下资料: 复制内容到剪贴板 代码: 1: 机场名称 2: 发布时间 3: 风力信息 4: 能见度 5: 跑道视距 6: 天气 7: 云层 8: 气温、露点 9: 修正海压10: 过去天气 11: 风切变 12: 未来两小时的天气预测 都是非常有用的资料吧?所以说METAR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先举个例子: ZSPD170800Z32007MPS7000SCT040 FEW070 05/M04 Q1028 NOSIG (机场)(时间)(风向风速)(能见度)(云层)(温度)(修压)(预测) 翻译: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协调世界时17日17:08。地面风向320,风速7米每秒。能见度7000米。4000英尺有三四分云。7000英尺有一二分云。温度05摄氏

度,露点-04摄氏度。修正海压1028。未来两小时内天气无显著变化。 注意: METAR包含的12条信息不一定全部出现。 跑道视距、过去天气、风切变等信息可能会被省略。 当然同种信息有也可能显示很多条,例如云层信息(不同高度层的云层状况都要 写出来)。 看不懂的话请继续往下看。 METAR气象报文解码 下面我们对METAR内容来进行分节剖析: 1、风力信 息 风力信息的格式:×××###MPS,×××为风向,###为风速。 不同国家可能使用MPS(米每秒),KT(节),KMH(千米每小时),这个要注意一下。 00000KT = 无风 VRB= 风向不定,在风速小于3节时使 用。例如: VRB03KT。

6气象报文

PART1气象报文的识读 常见飞行气象情报的种类: 机场天气报告:METAR报,SPECI报 航空天气预报:TAF报(航站预报) 重要气象情报:SIGMET报 区域预报系统产品:高层风温预告图、中层风温预告图、 高层重要天气预告图(SWH)、中层重要天气预告图(SWM) 一、机场天气报告 1、机场天气报告(METAR),又称为SA报: 机场日常天气报告,一般每半小时或1小时发布一次。 例:METAR ZBAA200000Z00000MPS3000BR FEW023SCT04012/11Q1024NOSIG= 2、特殊观测报告(SPECI),又称SP报 当机场出现危险天气或危险天气结束,要及时发布SPECI 例:SPECI ZHHH060121Z12004MPS0800R04/0800N FG SKC01/00Q1027NOSIG= 3、METAR报每项含义 METAR ZBAA(1)200000Z(2)00000MPS(3)3000(4)BR(5)FEW023SCT040(6)12/11(7)Q1024(8)NOSIG(9)= (1)四字代码,表示首都机场,其它如ZGGG白云机场,ZSSS虹桥机场 (2)表示日期(20日)和时间(03时00分钟),Z表示世界时 (3)表示风向风速,00000MPS表示静风,此外,还可以18004MPS等,31010G18MPS。MPS表示风速单位,米/秒,常见:KMH(千米/小时),KT(海里/小时)、VRB表示风向不定。 风向风速项的一些说明: 是观测前10分钟内的平均风向和平均风速。 VRB:当平均风速等于或小于2米/秒或6千米/小时时;当风向多变、风速较大时,只有在无法定风向时(例如,雷暴经过时),才编写VRB。

气象报文用户手册

目录 1、报文手册使用总则 2、航空气象术语 3、机场天气报告及趋势预报 4、TAF(机场预报) 5、(ROFOR)航路预报 6、SIGMET(重要气象情报)和AIRMET(低空气象情报) 7、GAMET(低空飞行区域预报) 8、附录 一、报文手册使用总则 由于气象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变性、以及某些气象要素定义的局限性,机场天气报告中所给的任何要素的具体数值必须理解为观测时实际情 况的最佳近似值。航空气象预报中任何要素的具体数值应当理解为在该预报时段内(或该时刻)该要素最可能的值,预报中某一要素出现或者变化的时间应当理解为最可能的时间。 二、航空气象术语 机场天气报告:中国民航地面气象观测报告主要有机场例行天气报告(METAR )和机场特殊天气报告(SPECI ).作用:描述观测时段内风向/风速/阵风、风向转变、能见度、跑道视 [气象报文解读手册] 山西空管分局气象台 [2013年6月]

程、观测时的天气、云层、气温/露点、QNH(修正海压)、过去一小时(但非观测时)的天气(需要时)、风切变资料(需要时)。 机场例行天气报告(METAR):无论有无飞行任务都应当按照指定的时间、间隔和项目进行例行观测和报告。例行观测的时间间隔通常为1小时,也可以为0.5小时,太原机场每半小时发布一次。 机场特殊天气报告(SPECI):在两次例行观测时间之间,当地面风、能见度、跑道视程、天气现象、云(垂直能见度)和气温中的一项或者多项出现特殊变化并达到规定的标准时发布的天气报告。 趋势预报:附加在机场例行报告或者特殊报告之后的该机场气象情况预期趋势的简要说明组成。有效时间为附着的天气报告的时间起的2小时。 作用:指明地面风、能见度、天气现象、云和垂直能见度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要素的在未来2小时重大变化。 机场天气预报: 目前中国民航常用的有FC、FT两种。其中FC为9小时预报,FT为24小时预报。其中FC报每3小时发布一次,FT报每6小时发布一次。 作用:描述以机场跑道为中心的视区范围内指定时间段内的天气情报,包括地面风、能见度、天气现象、云和气温以及在预报有效时段内这些要素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要素预期的重大变化。 航路预报: 由本地区的民航地区空管局确定,指定的机场气象台发布。 航路预报应当包含航路上重要天气现象及与之结合的云、积冰、颠簸、高空风、高空温度,其他要素可以根据需要增加。这一情报应当覆盖有关飞行的时间、海拔高度和地理范围。作用:当低空飞行密度较小时,或者低空飞行密度较大但有关机场气象台(站)不能得到低层区域预报时为特定范围内飞行高度在3000米(含)(高原地区为4500米(含))以下的航班提供起飞机场至第一降落机场航路上的气象情报。 SIGMET: 缩写明语形式的重要气象情报,由气象监视台发布(包括台北和香港,中国现有13个气象监视台)。 作用:对中高空(FL100以上)有关航路上可能影响航空器飞行安全的天气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以缩写明语作有关其发生和∕或预期发生的简要说明。AIRMET: 缩写明语形式的低空气象情报,由气象监视台发布。 作用:对低层(FL100以下)有关航路上可能影响航空器飞行安全的天气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以缩写明语作有关其发生和∕或预期发生的简要说明。该情报中的天气现象未包含在为有关的飞行情报区(或其分区)的低空飞行发布的预报中。GAMET: 缩写明语形式的低空飞行区域预报,由指定的气象台制作。 作用:为支持AIRMET的发布,指定气象台使用缩写明语,为在飞行情报区(或分区)的低空飞行所作的并按有关的协议与邻近飞行情报区中的气象台进行交换的区域预报

气象通告报文

气象通告报文 气象通告分两种,一种是机场实况,也就是发报时所在机场的天气实况(METAR);一种是气象预报,由发报单位预测的,报文内限定时间内的机场天气变化趋势(TAF).这两种电报通常比一般的天气预报详细的多,以供飞行员作飞行参考。 以下举例说明如何理解这两种电报的内容: 例1:METAR ZGGG 010800Z 05004MPS 280V100 7000 -TSRA FEW033CB BKN033 31/24 Q1013 TEMPO 2000 TSRA SCT026CB BKN030 例2:TAF ZGGG 010606 20004MPS 6000 BKN033 TEMPO 0616 2000 TSRA SCT026CB 以上两例分别是2002-3-1日广州白云机场的16:00实况和14:00-20:00预报 METAR

TAF

WW-天气现象表

资料]气象报文的释读 气象报文的释读 1.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应用 地面气象观测是指观测人员在地面用仪器或目力对大气状态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和测定。由于气象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变性、观测技术的不足,以及某些气象要素定义的局限性,用户对报告中所给的任何要素的具体数值必须理解为观测时实际情况的最佳近似值。 目前,中国民航地面气象观测主要有例行观测(METAR)和特殊观测(SPECI)。例行观测:无论有无飞行任务,每小时观测一次,根据气象主管部门的要求,也可每半小时观测一次 特殊观测:指在两次例行观测之间的时段内,出现下列情况时所进行的观测:1)当能见度(跑道视程)、云、风达到或通过本场特选报规定的数值,或达到、通过本场运行最低标准时 2)某些要素达到或通过经空中交通管制部门或其他部门和气象部门商定的数值时。 3)当下列任何一种天气现象出现、终止(消失)或强度有变化时: 冻降水 冻雾 中或大的降水(包括阵性降水) 低吹尘、沙或雪 高吹尘、沙或雪 尘暴 沙暴 雷暴(伴有或不伴有降水) 飑 漏斗云 例行观测报(METAR)示例1(摘自附件三): YUDO(Donlon/国际机场)的METAR报: METAR YUDO 221630Z 24015KMH 0600 R12/1000U FG DZ SCT010 OVC020 17/16 QNH1018 BECMG TL1700 0800 FG BECMG AT1800 9999 NSW 电报译文: 22日1630世界时,Donlon/国际机场的例行报告;地面风向240度;风速15公里/小时;能见度600米;代表12号跑道接地地带的跑道视程1000米,同时跑道视程在前10分钟内呈上升趋势;雾和毛毛雨;云高300米,少云;云高600米,阴天;气温17摄氏度;露点温度16摄氏度;高度表拨正值1018百帕;未来2小时发展趋势,能见度在1700世界时左右转变程800米;1800世界时转变成10公里或以上,并且无重要天气。

气象报文解读

民航气象报文简要解读 二〇〇九年二月六日 一、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应用 地面气象观测是指观测人员在地面用仪器或目力对大气状态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和测定。由于气象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变性、观测技术的不足,以及某些气象要素定义的局限性,用户对报告中所给的任何要素的具体数值必须理解为观测时实际情况的最佳近似值。目前,中国民航地面气象观测主要有例行观测(METAR)和特殊观测(SPECI)。 1、例行观测: 按固定时间间隔在指定地点观测到的气象情况的报告。 2、特殊观测: 指在两次例行天气报告之间,当一种或多种气象要素达到规定标准时发布的报告。 1)当能见度(跑道视程)、云、风达到或通过本场特选报规定的数值,或达到、通过本场运行最低标准时 2)某些要素达到或通过经空中交通管制部门或其他部门和气象部门商定的数值时。 3)当下列任何一种天气现象出现、终止(消失)或强度有变化时: 冻降水、冻雾中或大的降水(包括阵性降水)、低吹尘(沙或雪)、 高吹尘(沙或雪)、尘暴、沙暴、雷暴(伴有或不伴有降水)、飑、 漏斗云 3、例行天气报告(METAR)或特殊天气报告(SPECI)通常包括以下资料: 发出资料的机场名称、发出METAR/SPECI的时间、风向风速阵风、风向转变、能见度、跑道视程、观测时的天气、云层、气温露点、QNH(在机场录得的气压,经调整以配合航空用途)、过去一小时(但非观测时)的天气、风切变资料、飞机降落用的趋势预测。 4、举例 例行观测报(METAR)示例1:(两条平行跑道) METAR VHHH 251600Z 24015G25KT 200V280 0600 R07L/1000U FG DZ SCT010 OVC020 17/16 Q1018 BECMG TL1700 0800 FG BECMG AT 1800 9999 NSW= 应解码为:

气象报文解读

地面气象观测是指观测人员在地面用仪器或目力对大气状态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和测定。由于气象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变性、观测技术的不足,以及某些气象要素定义的局限性,用户对报告中所给的任何要素的具体数值必须理解为观测时实际情况的最佳近似值。 目前,中国民航地面气象观测主要有例行观测(METAR)和特殊观测(SPECI)。例行观测:无论有无飞行任务,每小时观测一次,根据气象主管部门的要 求,也可每半小时观测一次 特殊观测:指在两次例行观测之间的时段内,出现下列情况时所进行的观 测: 1)当能见度(跑道视程)、云、风达到或通过本场特选报规定的数值,或达到、通过本场运行最低标准时 2)某些要素达到或通过经空中交通管制部门或其他部门和气象部门商定的数值时。 3)当下列任何一种天气现象出现、终止(消失)或强度有变化时: 冻降水 冻雾 中或大的降水(包括阵性降水) 低吹尘、沙或雪 高吹尘、沙或雪 尘暴 沙暴 雷暴(伴有或不伴有降水) 飑 漏斗云 例行观测报(METAR)示例1(摘自附件三): YUDO(Donlon/国际机场)的METAR报: METAR YUDO 221630Z 24015KMH 0600 R12/1000U FG DZ SCT010 OVC020 17/16 QNH1018 BECMG TL1700 0800 FG BECMG AT1800 9999 NSW 电报译文: 22日1630世界时,Donlon/国际机场的例行报告;地面风向240度;风速15公里/小时;能见度600米;代表12号跑道接地地带的跑道视程1000米,同时跑道视程在前10分钟内呈上升趋势;雾和毛毛雨;云高300米,少云;云高600米,阴天;气温17摄氏度;露点温度16摄氏度;高度表拨正值1018百帕;未来2小时发展趋势,能见度在1700世界时左右转变程800米;1800世界时转变成10公里或以上,并且无重要天气。 例行观测报(METAR)示例2(北美国家的格式): METAR KPIT 201955Z 22015G25KT 3/4SM R28R/2600FT TSRA OVC010CB 18/16 A2992 RMK SLP013 T01760158 电报译文: 20日1955世界时,KPIT机场的例行报告;地面风220度;风速15节,阵风25节;能见度3/4英里;代表28号右跑道接地地带的跑道视程2600英尺;中等强度雷雨;满天云,云高1000英尺,CB云;温度18度,露点16度;高度表拨正值29.92英寸汞柱;备注:海平面气压1001.3百帕,温度17.6度,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