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学科教学(历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3)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法,分析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点

2.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易中天先生2008年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切入点,导入到本节新课

[教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结合课本,请学生先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幻灯片演示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第二:政治上,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第三: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3、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4、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影响

(1)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至圣。

孔子的思想

(1)思想核心:

“仁””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推己及人

(2)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滥杀等

(3)伦理观:性相近

(4)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学

“教学方法”、“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在文化上贡献很大:《论语》以及他整理编订的“六经”

2、孟子的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1)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2)把孔子的“以德治民”等民本思想进一步发展为“民贵君轻”的思想

(3)伦理观:把孔子的“性相近”主张发展为“性善论”,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

3、荀子的思想:

(1)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倡导礼治

(2)提出君舟民水,强调人民群众的巨大

力量(民本思想)

(3)伦理观:“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提问:《孔子问礼图》中孔子向谁问礼。回答问题后,自然导入到老子,并开始讲述道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三、道家

1、老子的思想

(1)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2)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3)认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

庄子其人: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庄子的思想

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追求精神自由。

提问:《守株待兔》这幅图,出自哪本经典著作?然后自然过渡到《韩非子》,开始讲解法家思想。

四、法家

韩非子

韩非其人,也称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禹州市),韩王室诸公子之一,《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主张法、术、势三者兼顾,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思想:

改革观----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注意改革

集权观----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法制观----依法治国,以严刑峻法镇压人民反抗

并对法家思想的早期代表人物作简要介绍,分析法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提问:请大家看一段《韩非子》中的一段材料,分析这段话的意思,过渡到墨家。

五、墨家

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

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

重点比较墨家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何区别,并对非攻、尚贤和节俭做进一步的解释,同时结合思想政治课的相关知识,是学生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六、小结

列表法小结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七、巩固练习

学生课后好好思考,巩固今天的学习成果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原因

2.百家争鸣局面带来哪些影响

3.试述儒家三大家主要观点

4.你觉得为什么儒家思想最后为什么成为“百家”中的大家?

5.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有没有复兴儒学的必要?如果有,那么原因是什么?

6.你认为我们能为复兴儒学做些什么?

※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上高中历史课,以前上的都是政治课,深感政治和历史课的差异。通过这一课的试讲,锻炼了自己,同时也发现很多问题,深刻体会到知识点内容准确的重要性,希望在以后的讲课中能改进自己的不足,不断的进步。

(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演变

新县高中高二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1) 编题人:周莹审题人:沈顺国学生姓名:班级: 2016.09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诸子百家的主要 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政治: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 (2)阶级关系: 的活跃和受到各诸侯国统治阶级的重用。 (3)思想文化: 兴起,“学在官府”到“ ”,在社会上 成 一些以 、 为宗旨 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 道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 3.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 运 动。 (3)“百家争鸣”,是中国 、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学 (1)政治思想: “ ”为核心; “ ”,即强调统 治者以德治民;主张“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主张“ ”。 2.孟子 (1)把孔子的“仁”思想发展为“ ”,进一步提出了“

”的民本思想; (2)在伦理观上,主张“ ”,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 人的善性。 3.荀子 (1)主张施政用“ ”和“ ”,“ ”。 (2)看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 观点。 (3)主张“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改造的影响: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①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③提出“ ”的政治主张。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 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韩非子:主张君主要 ,提出了 。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 史发展趋势。 3.墨家 (1)墨子:主张“ ”;宣扬“ ”;提倡节俭主 张“ ”; (2)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孔子与儒学的历史地位?

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的思想 地位:春秋晚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观点:①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②强调“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克己复礼”,使每 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他所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 级名分制度,要求“正名”,体现了政治思想保守的一面。 ③主“德治”。提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焉用杀”)。 ④教育:首创私学,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 大了受教育的围。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态度要老实, 学思结合,温故知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从礼、乐、射、御、 书、数六个方面培养学生 ⑤文化成就:整理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 材,后人称为“六经”。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 ⑥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影响: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孔子被推崇为“圣人”、“万世师表”,受后人景仰。 老子的思想 地位:春秋晚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主要观点:①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 法道,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辩证法(思想精华):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 方会相互转化,这些转化都是无条件的。 ③政治: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违背了自然,提出“无 为而治”的主。 ④对社会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 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①“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法、墨等思想流派; ②“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③“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针对社会上存在的 各种问题展开辩论。他们争相发表见解,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学术文化的繁荣局面。 (1)形成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1课__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形成(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无论对于“百家争鸣”还是早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生总体上比较熟悉,所以基本史实上学习起来较为容易。但对于“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形成的历史大背景以及孔孟荀三位儒学家和老庄两位道学家的思想较为深邃,需作重点分析,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其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所有士子的目标。而这句话正是出自儒家的经典《礼记》。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家思想之所以一直受推崇也与它所崇尚的价值观分不开。“仁、孝、义”是儒家道德体系的主要组成。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天,很多人仍是以这几点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说,儒家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在古代,自汉以来的各个朝代都是以儒治国,因此儒家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史料拓展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史料拓展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汉初司马谈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班固则概括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合称“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则称为十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各家的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老庄道家讲道,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名家主要是研究名辩,即逻辑问题。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从天命思想中摆脱出来,作为自觉的主体去面对世界、认识世界的趋向。它们不同的侧重点,反映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面对的三个主要的认识领域。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绝没有出世的思想,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的精神。百家争鸣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从春秋末年到秦灭六国300年的时间里,各家学说互相争鸣,互相吸取融合,不断丰富,不断深入,形成了学术文化上空前繁荣的局面。最后,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采纳著名儒学家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从而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儒家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相当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原来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渐转化为诸侯贵族的“私田”。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矛盾激化了,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奴隶的逃亡与暴动连绵不绝,王权衰落,各国诸侯贵族势力大大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鲁国是周代开国天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在西周王朝长期执政,这种特殊的政治地位,使鲁国成为了西周时代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另两大文化中心为周王室和商朝的故地宋国)。春秋时代,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以致到春秋末期还享有“周礼尽在鲁”的名声。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早期的儒学思想体系提供了条件。 四、孔子及其思想 1、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五十五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还没有一种学说能动摇儒学在中国思想界的地位,其深远影响辐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儒家思想几乎成为政治的玩偶,时而被全盘肯定,时而被全盘否定。其实,在一种思想的继承过程中,对它消极因素的批判也极为重要,它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反面经验,走出自己在思想上的误区。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方面作一下简要分析。 “仁”是儒家思想中的重量级元素,它以“爱人”为基础,儒家的伦理思想即由其发展而来,但它与封建宗法等级制是相互制约的,这就显示儒家伦理思想的二重性。儒学最初便明确了君臣、父子、夫妇等伦理关系,经汉代董仲舒“三纲”、“五常”的加强和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巩固,更上一层楼,完全迎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心意了。“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得不亡”竟被视为格言警语,至今尚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对于上层阶级的制约在不断减少,长期皇权、父权、夫权思想的侵蚀,使中国始终也没有建立完整的体制去规范人的行为,人治比法治更有市场。鲁迅曾深刻的揭露出,辛亥革命后封建专制表面上没有了,单家族制还活着,封建礼教还活着。 “托古改制”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凡事要“托古”似乎成了中国古代多数政治家的习惯。一位外国学者曾经把中国封建社会朝代的更迭比做一个立方体的翻转,只是换个面而已,其外表与内涵还是一如既往。一个封建王朝建立后,极少有革命性的创新举动,而是效仿前人,依样画葫芦。到了近代,某些政治家的习惯还是没有改,上演了“复辟”、“称帝”的闹剧。而历代改革者也很难越过“托古改制”这条思想鸿沟。改革者或被贬官,或被罢职,或被杀头,而且以最后一种结局居多。我们说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历史上,动力不足的问题显得非常严重。这与儒家思想中的愚民政策不无关系,其主张“上智下愚”,“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届朝代的改革运动,仿佛只有改革者再摇旗呐喊,而很少得下层民众的支持,这会令人想起一幅图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戊戌六君子被处以极刑,京城里的人对此事大多持观望态度:京城以外得百姓也只是把此事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这与法国大革命时巴黎市警钟长鸣,巴黎市民武装起义保卫革命果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段精彩的讨论,认为培养理想的公民必须高度重视音乐与体育,音乐可以使人文雅,体育可以使人强悍。而儒家思想则提倡“文”,贬低“野”,对人才要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使人才创造力的发挥受到严重的思想束缚,轻视生产劳动本身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这一怪思

(完整版)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试题及答案.docx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8 小题 , 每小题 4 分 , 共32 分 ) 1. “我们今天称道‘百家争鸣’, 大概不是也不应该是赞扬其中的一元主义妄想, 而是欣赏它那些万壑争 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场面。”之所以赞赏“多元的场面”是因为它() A. 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B.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C. 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D. 有利于底层民众意愿的表达 2.(2018 ·宝鸡高二检测)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 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 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 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3.(2018 ·临沂高二检测 )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 意思是清静寡欲 ; 做事学法家 , 意思是按原则办事; 待人学儒家 , 即() A. 爱无差等 B.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C. “人之性恶” D.“性本善” 4.(2018 ·长沙高二检测 ) “孔子聚徒讲学 , 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 没有社会地位。”材料体现出的孔子教育思想是 () A. 因材施教 B. 不耻下问 C. 有教无类 D. 当仁不让 5.(2018 ·中山高二检测 ) 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 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 人性本善 B. 舍生取义 C. 民贵君轻 D. 得道者多助 6. 荀子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圣王之治、礼义之化,然后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据此,你认为荀子() ①主张“性恶论”②重视礼制 ③强调教化④主张礼法并施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2018·成都高二检测 ) “分定而无制 , 不可 , 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 , 不可 , 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 , 不可 ,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 法家 B. 儒家 C. 道家 D. 墨家 8.(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 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 许多学校加入到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 “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 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 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探讨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思想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文化、伦理道德层面上给予现代社会的启发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以期加深了解儒家思想的特点、变化、价值和它的现代指导意义,抓住儒家思想的本质和精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点滴经验和参考。 思想是一个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个社会起着一定的约束力,因此思想对一个社会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主流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大作用,时至今日,时代在变化,思想也在变化,面对文化多元、中西融合碰撞的文化发展趋势,对一种文化或者说思想的重视关系到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进程,因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集千古圣贤众多儒流于一体的历经变化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 思想、作用、价值。 一、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讲求“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治”“礼治”“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对儒家思想的发掘和借鉴,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发展和弘扬,可以更加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作用。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版)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一)背景:从政治、经济、阶级、文化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 (二)内容及其意义:“百家争鸣”的含义?主要思想流派?主要历史意义? 二.早期儒家思想 (一)春秋时期的孔子 1.思想观点:(1)仁:“仁”的含义?以“仁”为指导的政治主张是?(2)礼:礼的含义?“克己复礼”的含义及其出现的历史背景?克己复礼有何消极性?儒家特别注重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儒家也被称为名教,儒家为什么会注重正名? 2.文教贡献:(1)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2)古典整理:孔子在整理古典文献方面有何贡献? (二)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 1.孟子:孟子在政治观、民本观、人性观方面的具体内容是?孔子说只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孟子倡导性善论;孔子要尊奉周天子,孟子则认为无论是哪一国的王,只要能行他所说的“仁政”,都可以取周王而代之,成为全国的“共主”,这就是他所说的“王天下”。孔子要恪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到“非礼勿动”,而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做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认为立国之本在于“信”,而孟子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界限)始。”孔子“举贤才”的目的,不过要使贤才有机会在原有的贵族“家”作家臣,孟轲要求使“贤者”居于掌权的地位。孔孟思想之别的表现及其导致这种差别历史背景? 2.荀子:荀子在政治观、民本观、人性观方面的具体内容是?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但却培养出了韩非子和李斯两位弟子,据此说明荀子的思想特色?与孔子“畏天命”的思想不同,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出现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3.相关思考:孟、荀的民本思想的出现背景?孟、荀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的本质区别是? 三.其他诸子思想 (一)道家 1.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本体论、政治观、辩证法思想分别是?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所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据此分析无为而治思想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优质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问题一:什么叫百家争鸣(即百家争鸣的含义是什么)?

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有哪些? “百家争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所谓百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所谓争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流派和代表; ; ; 问题二:请根据课本及提示简要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性质?影响? 因

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三: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问题四:列表对比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和 不同之处。 形 成

诗经中的儒家思想和文化

《诗经》中的儒家思想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男子钟情美好女子的情怀,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远征战士那份战火中思乡的苦楚与归家时的近乡情怯,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心爱之人可望不可即那份无望的相思,到“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中那份子女对父母的依赖眷恋......《诗经》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虽后经证实认为《诗经》为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孔子只是参与了这个整理的过程,但孔子常用《诗》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对于它的特点,则“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诗经》中所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而意义深刻的。 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1,王官采诗说;2,公卿献诗说;3,孔子删诗说。《诗经》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又称《诗三百》。它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跨越了大约500年。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称为:风雅颂,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

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的意义就是声调。《雅》是“王畿”之乐,“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宴饮所作,小雅多为个人抒怀。固然多半是贵族的作品,但其实周代贵族也是参与劳作的,所以小雅中也有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这是其音乐的特点。风,雅,颂各具其特点,其中以国风最能体现丰富的文化积淀。 礼乐文化作为制度化的意识形态对于确立周人统治的合法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礼乐仪式中一种以话语形式存在的构成因素,诗歌所具有的重要性自然是不容忽视的。诗在西周初年周公就渐渐获得某种权威性,甚至神圣性,在春秋之时诗的这种权威性和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整理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整理 2016-01-21 11:40 422次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 高中历史人教2003课标版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 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 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 现的时代背景。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 情况进行探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 文关怀精神。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 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高二语文课本《先秦诸子散文》中也有很多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虽然高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充分,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点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 出现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教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江苏省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朱崇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江苏省东海县安峰高级中学朱崇珏 一、教学背景 1. 面向学段:高中 2. 学科:历史 3. 年级:高二 4. 课时:1课时 5. 课前准备: 1) 搜集有关孔子、老子的史料。 2) 反映儒家思想的相关图片、资料。 3)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课题 人教版高二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通过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和教育思想,以及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等来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课,通过学习,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以及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过程与方法 (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设计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调查法等,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提供的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难点,体现了参与式学习,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搜集有关孔子、荀子等的史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儒家文化是我国传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组成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引言分析: 内容简介:本单元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即程朱理学及其代表人物。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 目标分析: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本课为第一个历史阶段: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建议: 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建议教师向学生讲明确: 1.“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科书以四个子目分别讲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教师要帮助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一、儒家文化的地位 儒家文化从古至今在中国一直占据很强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甚至占了统治地位。比如说,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儒家文化虽然在古代占据统治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它的统治地位是一成不变的。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统治地位被取消。五四运动虽然取消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但是在今天儒家文化仍然在我过占据重要的地位,原因是因为儒家文化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与标志。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以其与现实的结合,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追求中日渐接近,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 二、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很深,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涉及到我国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有所涉及。 1、积极影响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考纲要求: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体系: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出现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社会原因: ⑴经济:井田制崩溃。 ⑵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⑶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⑷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出现了“诸子百家”。 3.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和庄子。 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4.历史影响: 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⑵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主流思想; 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5.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二、孔子和儒学 1.孔子的地位:春秋末期,鲁国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孔子的主要思想 ⑴思想核心: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⑵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包含民本思想 ⑶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等。 如何评价孔子的仁和德? 主观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稳定社会秩序。对现代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 但他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是具有阶级差别的仁爱,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仁爱。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无法实现的。 3.贡献 政治:担任地方官,政绩显著,成为四方效法的榜样。后担任鲁国司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