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

【课题】第八章第二节货币供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什么是货币供给和货币各层次的范围。

2、掌握货币供应量的创造过程。

能力目标: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我国的货币供给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货币层次的划分。

2、基础货币的含义及产生。

3、货币乘数。

4、货币供应量的创造过程。

教学难点:

1、货币层次的划分。

2、货币供应量的创造过程。

教学途径:

1、多用具体实例解释抽象概念,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2、将我国的实际情况融入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制作PPT。

演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

前面的章节我们学习了货币需求的含义及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知道了货币需求是经济主体愿意并能够持有的货币总量。一般而言,当一国处于物价稳定、生产发展、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这样一种理想状态时,这个国家的货币供求关系也必定处于均衡状态;如货币供给不足,客观的货币需求将得不到满足,整个经济必然处于萎缩或萧条状态、资源大量闲置、企业开工不足,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因需求不足而受阻;而如果货币供给量过多,超过货币需求量,则整个经济会处于过度膨胀状态、生产发展很快、各种投

资急剧增加、市场商品供应不足、物价上涨。可见要使经济平稳向前发展,货币供求保持相对均衡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们不仅要研究货币的需求量,同时也应研究货币的供给量。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货币供给的有关理论知识。

第二环节新授课(70分钟)

第八章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

第二节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的含义(5分钟)

[讲解]

货币供给:是指银行体系通过信贷业务向非银行体系供应货币的过程。

二、货币层次的划分(15分钟)

[讲解]

我国按货币的流动性,一般将货币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包括钞票和辅币

第二层次: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证券公司资金交易账户的余额,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第三层次: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等金融资产,称为广义的货币供应量

[演示]

教师用幻灯片演示我国将货币划分为几个层次。

[分组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划分货币供给的层次有何意义?

三、基础货币(15分钟)

1、基础货币的含义和特征

[讲解]

基础货币:是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它通常是指能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特征:

①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②它的流通性很强,持有者可以自主运用,是所有货币中最活跃的部分;

③它运动的结果能够产生数倍于其自身的货币;

④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它,并能通过对它的控制来实现货币供给的控制。

[演示]

教师用幻灯片演示说明什么是基础货币?

[讲解]

2、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但其创造存款的能力直接受制于法定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等因素。当经济中原有的基础货币已最大限度地为商业银行所利用并创造出多倍存款货币,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时;唯一的出路是靠中央银行创造、补充基础货币。实际上,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新基础货币不断被中央银行创造出来,又经商业银行体系不断创造出满足经济需要的追加货币供给。

3、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的主要资产:对政府的债权、放款、外汇资产和其他资产

中央银行的主要负债:流通中的现金、存款准备金、政府存款和其他负债

中央银行的资产减去中央银行的非货币性负债即为基础货币。根据复式记账的原理,任何时候资产和负债都应相等,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资产总额增加,基础货币量必然增加;如果货币量减少,则反映出中央银行的资产总额减少。因此中央银行对经济的调控主要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量来实现。

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的途径有:

①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②中央银行收兑黄金;

③中央银行收兑外汇;

④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

⑤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票据的再贴现;

⑥中央银行对财政的透支。

[分组讨论]

我们手中持有的现金和在银行的存款是基础货币吗?我们向银行申请的信用卡,银行给我们核定的透支额度是不是基础货币的构成部分?

四、货币乘数(15分钟)

1、货币乘数的概念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量相对于基础货币的倍数。

2、货币乘数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方式

①在货币供应量增长时期,货币乘数充当货币供应量的放大器,以一定的倍数放大基础货币的扩张效果,在货币供应量紧缩时期,货币乘数又成为货币供应量的衰减器,强化基础货币的紧缩效果。

②在基础货币量不变时货币乘数的变动,可以直接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作用。

③货币乘数与基础货币需协调变动,由于货币乘数变动影响面大,作用力较猛,对经济有较大震动效应,有时要辅之以基础货币总量的变动,以缓冲货币乘数变动的影响。

3、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法定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支付准备金比率以及中央银行存款结构比率。

[演示]

教师用幻灯片演示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案例。

[讲解]

五、货币供应量的创造过程(20分钟)

1、由财政部授权指定的印钞厂印制出通货,并将通货出售给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领取通货→商业银行领取通货后,将通货支付给客户,即将通货投放到市场。这个过程即为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的过程。

2、甲行吸收了存款→留下足够的法定准备金→余下的资金用于贷款(或投资)→获得贷款的企业不提取现金,而将这笔贷款存入乙银行→乙银行的存款增加→乙银行留足法定准备金后,余下的资金再全部用于贷款→如此往复循环,甲银行吸收的存款为原始存款,甲银行以后的银行吸收的存款为派生存款,原始存款加上派生存款,造成存款的成倍增长。这就是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

3、甲行吸收了存款→留下足够的法定准备金→余下的资金用于贷款(或投资)→存款者要求提存款(称为现金漏损),这时甲银行只能收回贷款来满足提现,在这种情况下,存款将倍数收缩,货币供应量将减少。

[演示]

教师用幻灯片演示货币创造的过程。

[讲解]

[分组讨论]

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创造过程。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供应量的创造过程中各扮演什么角色?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5分钟)

采用课本上的复习思考题的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教师自己适量补充。

第四环节小结(8分钟)

本节主要介绍了货币供给的相关概念: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流动性不同的货币在流通中周转的便利程度不同,形成的购买力强弱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其他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对中央银行来说,它对现金、活期存款和其它存款的控制和影响能力不同,中央银行必须根据不同的货币层次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有效地调控货币量。这就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为什么划分货币的层次。

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乘以货币乘数。中央银行提供基础乘数,而商业银行则创造存款货币,中央银行通过增加或减少对基础货币的供应量来调控经济。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2分钟)

(1)P183 填空题5~6题;对所学知识要点进行复习与掌握。

(2)P183 简答题3题:对所学知识要点进行复习与掌握。

【板书设计】

第八章 货币供给答案

第八章货币供给 三、名词解释 3、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独立于货币需求,由中央银行意志、货币政策决定或由经济过程之外的因素决定,从而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6、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由货币创造者创造货币开始到货币持有者持有货币为止时的货币量,是货币流通的静态概念即货币存量。 四、简答题 1、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哪些? 答:(1)中央银行通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影响货币乘数;(2)商业银行受市场利率、再贴现率、预期存款流失等方面的影响,来调节超额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货币乘数;(3)公众通过影响现金漏损率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来影响货币乘数。 2、简述中央银行是如何决定和影响货币供给的。 答:(1)控制基础货币的供给。表面上看,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具有完全的控制能力,然而这种控制是相对的,因为中央银行控制流通中现金部分的能力并不强,最终受制于社会各经济主体的现金需求,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则更体现了中央银行控制的相对性,即取决于商业银行的决策。 (2)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r d和r t:它们对货币乘数都有影响,并且与货币乘数呈反向变化关系。通常,中央银行对其具有完全的控制能力。但因存款准备率变动对经济的震荡影响较大,故中央银行对这一工具的运用比较谨慎。而且,商业银行往往会通过调整超额准备率来抵消或增强其约束力。 3、简述货币进行层次划分的意义及划分依据。 答:大多数国家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都以流动性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科学划分货币层次具有重要的意义:(1)有助于中央银行掌握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及再生产各个环节的变化情况,摸清不同层次的经济活动的脉搏,预测它们的发展趋势。(2)有助于中央银行分别了解不同货币领域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控制。(3)有助于中央银行掌握货币政策在不同货币层次中的传递机制,弄清货币政策通过不同货币层次影响经济的方式和程度,制定适宜的货币政策。(4)有助于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层次之间的数量变化,分析市场动向和经济变化趋势,正确估计前期货币政策的效果,以适时调整货币政策。 4、如果中国人民银行向中国工商银行出售100万元的国债,这对基础货币有何影响? 答:(1)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2)中国人民银行向中国工商银行出售100万元国债,则工商银行在人民银行的存款相应减少100万元,也就是工商银行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减少了100万元。这将直接减少基础货币的数量,即基础货币减少100万元。 五、计算题 1、已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7%,提现率为10%,超额准备金率为8%,试计算存款扩张倍数。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到2%,存款扩张倍数有何变化?解:

货币供应量用英语要怎么来翻译

译国译民 “货币供应量”用英语要怎么来翻译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了2009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在新闻发布会上,马建堂局 长表示:如果用不多的字来描述2009年,最好的两个字就是“收获”。在去年, 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去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和狭义货币(M1)均比 08年同期出现较大增长。 请看《中国日报》的报道: The broad measure of money supply, M2, which covers cash in circulation and all deposits, rose 27.68 percent from a year earlier as of the end of December, 9.86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end of 2008. 广义货币供应(即M2)包括流通货币以及全部储蓄存款。截至去年12月底, 我国M2供应量增长了27.68%,同比增幅达到9.86个百分点。 文中的 measure of money supply就是指“货币供应量”,而broad measure of money supply就是“广义货币供应量”,简称为M2。与之相对应的M1就是指“狭义货币供应量”,即narrow measure of money supply。我国现阶段将货币供应量(measure of money supply)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M0,流通中 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 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文中的cash in circulation(流通货币)是指一定区域内处于流通中的纸币、铸币、信用货币,这些现实货币的通称,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通货”。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我国primary sector(第一产业)、industrial sector (第二产业),以及tertiary /service sector(第三产业)都获得较快发展。在经济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了proactive fiscal policy(积极的财政政策)和moderately loose monetary policy(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了一系列stimulus package(经济刺激政策),使我国经济出现V-shaped recovery(V型 复苏)的苗头。 去年,我国还公布了revitalization scheme for 10 major industries(十 大产业振兴规划),进行了risk control(风险控制),以及macro-regulation (宏观调控),并增加了fixed-asset investment(固定资产投资)。

货币供给习题

第十章货币供给 一、单项选择题 1、各国中央银行确定货币供给口径的依据是()。 A、流动性 B、安全性 C、效益性 D、周期性 2、现阶段中国货币供应量中M2减M1是()。 A、狭义货币供应量 B、广义货币供应量 C、准货币 D、流通中现金 3、货币供给量是一个()。 A、动态的流量概念 B、动态的存量概念 C、静态的流量概念 D、静态的存量概念 4、超额准备金等于()。 A、库存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B、法定存款准备率×库存现金 C、法定存款准备率×存款总额 D、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 5、流通中现金加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构成()。 A、M0 B、M1 C、M2 D、M3 6、M1加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加居民储蓄存款构成()。 A、狭义货币供应量 B、广义货币供应量 C、准货币 D、货币供应量 7、超额准备金与实际准备金的数量关系是()。 A、前者=后者 B、前者>后者 C、前者<后者 D、不确定 8、如果(),那么法定准备金与实际准备金相等。 A、e>0 B、e<0 C、e=0 D、不确定 9、如果原始存款为20万,派生存款为60万,则K为()。 A、2 B、3 C、4 D、5 10、如果法定准备金为13万,超额准备金为7万,则实际准备金为()。 A、20万 B、6万 C、13万 D、6万 11、如果K=4,r=10%,则C为()。 A、10% B、15% C、20% D、25% 12、内生变量是指()。 A、由经济因素决定 B、由非经济因素决定 C、由政策因素决定 D、由人为因素决定性 13、基础货币等于()。 A、通货+存款货币 B、存款货币+存款准备金 C、通货+存款准备金 D、原始存款+派生存款 14、在存款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可用于放款的份额()。 A、不变 B、越少 C、越多 D、为零 15、法定准备率越高,存款扩张倍数()。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为零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实行过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有()。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第九章金融学货币供给习题与解答

第九章货币供给习题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 1、原始存款 2、超额准备金 3、基础货币 4、货币乘数 5、M1 二、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 1.货币供应量一般是指() A.流通中的现金量B.流通中的存款量 C.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和D.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差 2.货币供给的根本来源是() A.银行贷款B.财政支出C.企业收入D.个人收入 3.主张“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论点,其含义是() A.货币供给决定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 B.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当局的政策 C.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 D.货币供给决定于财政政策的实施 4.如果物价上涨,名义货币供给成比例地随之增加,则实际货币供给() A.也成此比例地增加B.成比例地减小C.保持不变D.无方向性的振荡 5.如果实际货币需求增加而名义货币供给不变,则货币和物价的变化是()A.货币升值,物价下降B.货币升值,物价上涨 C.货币贬值,物价下降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6.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率,将导致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 A.上升 B.下降C.不变D.不确定 7.基础货币是由( )提供的 A.投资基金 B.商业银行C.中央银行 D.财政部 8.派生存款是由()创造的 A.商业银行B.中央银行C.证券公司D.投资公司 9.下列资产负债项目中,属于中央银行负债的有() A.流通中的通货B.央行的外汇储备C.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D.财政借款 10.下列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 A.超额存款比率B.现金漏损率C.定期存款比率D.财政性存款比率 三、判断题(10题,每题1分) 1、当非银行公众向中央银行出售债券,并将所获支票在中央银行兑现时,则基础货币增加。 2、当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买卖外汇时,常导致基础货币的变动。 3、一般地说,央行降低再贴现利率,则货币供应量一定扩张。 4、若中央银行在市场购买价值100万元的外汇,同时增加对商业银行100万元再贴现贷款,货币乘数为3,在其它条件不变时,货币供应量增加600万元。 5、基础货币中具有乘数效应的部分主要是现金。 6、货币乘数取决于四个因素的变动,即现金漏损率、超额准备金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以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

中国古代货币规章制度和货币形态地演变

1-7 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辅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繁举。现仅按货币的不同形式种类,分述如下。 一、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简陋的生活。那时生产力还很低下,人们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物品也只能勉强维持生命,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交换,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交换的需要。开始时,氏族与氏族之间进行剩余产品的交换,后来扩大到部落之间互通有无,交换的物品主要是各自的公共财物。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个人之间的交换也愈来愈多了,而且逐渐占居了优势。古书曾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拙”。(2)据说这是四、五千年以前神农、唐尧时的情形,是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 生产日益发展,物品愈来愈丰富,交换也就愈频繁。人们为了交换方便,就先把手中的商品换来一般易于为别人接受的或需要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样,在众多的商品中就逐渐分离出一种可以同其他一切商品都能交换的商品。这种商品在政治经济学上叫做“一般等价物”,由于它的媒介作用,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成为最早的货币雏形。在我国古代,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多种多样,如牛、马、刀、箭、皮、帛、贝、玉等等。经过长时期的演变,为了交换的便利,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种类不断减少,逐渐集中并固定在少数的经常为大家所公认的几种商品上,这些商品即成为古代的原始货币。司马迁写道:“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从

最新货币金融学课后答案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课后答案 1、假如我今天以5000美元购买一辆汽车,明年我就可以赚取10000额外收入,因为拥有了这辆车,我就可以成为推销员。假如没有人愿意贷款给我,我是否应该从放高利贷者拉利处以90%的利率贷款呢?你能否列出高利贷合法的依据? 我应该去找高利贷款,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会更好。我支付的利息是4500(90%×5000),但实际上,我赚了10000美元,所以我最后赚得了5500美元。因为拉利的高利贷会使一些人的结果更好,所以高利贷会产生一些社会效益。(一个反对高利贷的观点认为它常常会造成一种暴利活动)。 2、“在没有信息和交易成本的世界里,不会有金融中介机构的存在。”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错误的还是不确定?说明你的理由。 正确。如果没有信息和交易成本,人们相互贷款将无成本无代价进行交易,因此金融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3、风险分担是如何让金融中介机构和私人投资都从中获益的? 风险分担是指金融中介机构所设计和提供的资产品种的风险在投资者所承认的范围之内,之后,金融中介机构将销售这些资产所获取的资产去购买风险大

得多的资产。 低交易成本允许金融中介机构以较低的成本进行风险分担,使得它们能够获取风险资产的收益与出售资产的成本间的差额,这也是金融中介机构的利润。对投资者而言,金融资产被转化为安全性更高的资产,减少了其面临的风险。 4、在美国,货币是否在20世纪50年代比70年代能更好地发挥价值储藏的功能?为什么?在哪一个时期你更愿意持有货币? 在美国,货币作为一种价值储藏手段,在20世纪50年代比70年代好。因为50年代比70年代通货膨胀率更低,货币贬值的贬值程度也较低。 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优劣取决于物价水平,因为货币价值依赖于价格水平。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水平迅速上升,货币也急速贬值,人们也就不愿意以这种形式来持有财富。因此,人们在物价水平比较稳定的时期更愿意持有货币。 5、为什么有些经济学家将恶性通货膨胀期间的货币称做“烫手的山芋”,在人们手中快速传递? 在恶性通货膨胀期间,货币贬值速度非常快,所以人们希望持有货币的时间越短越好,因此此时的货币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快速的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 6、巴西在1994年之前经历快速通货膨胀,很多交易时通过美元进行的,而

货币供给——答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D 5.B 6.B 7.C 8.C 9.C 10.A 11.A 12.B 13.C 14.B 15.D (二)多项选择题 1.ADE 2.BC 3.ADE 4.BC 5.ABCDE 6.AB 7.ABCD 8.AC 9.ABCD 10.ABDE (三)名词解释 1.货币供给: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向再生产领域提供货币的全过程,研究的是货币供给的原理和机制。 2.货币供给量:它是指银行系统在货币乘数增减作用下所供应的货币量,它研究银行系统向流通中供应了多少货币,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是否相适应。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即Ms=m?Mb。按照流动性的强弱可将货币供给量分为不同的层次:M0流通中现金、M1 狭义货币量,和M2广义货币量。 3.部分准备金制度:它是指银行对于吸收的存款,不保留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而只保留其中一定百分比以应付可户提现,其余部分则通过贷款等资产业务运用出去的准备制度。部分准备金制度是相对于全额准备金制度而言的,在全额准备金制度下,银行必须保持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这就排斥了商业银行利用所吸收的存款去发放存款的可能性。只有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才有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因此,部分准备金制度是商业银行创造或削弱存款货币的首要条件。 4.转帐结算制度又称非现金结算制度:它是指货币结算双方,通过银行把款项从付款人账户划转到收款人账户而完成的货币收付行为。非现金结算制度是相对于现金结算制度而言的。现金结算制度是指直接的现金收付,银行每笔贷款都必须付现,企业债权债务的结清在银行体系外通过现金收付进行,这就否定了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 5.原始存款:它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包括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它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 6.派生存款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它是指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用转帐结算方式发放贷款或进行其他资产业务时所转化而来的存款,是商业银行创造的存款货币。 7.存款准备金是以两种具体形式存在: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应付日常所需的库存现金;二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这二者都是归商业银行持有中央银行的负债,也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总负债中的一部分。商业银行持有的这部分中央银行负债,对商业银行来说则是所拥有的一笔资产。这笔商业银行以准备金形式所持有的资产可分为两部分:(1)其中一部分是商业银行遵照法律规定不能用以放款盈利的数额,叫法定准备金;(2)另一部分是由于经营管理上的原因尚未使用的部分,叫超额准备金。 8.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它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总和,它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对货币供给量具有决定性作用。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规模;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权规模;外汇、黄金占款规模。基础货币具有四个属性:(1)可控性,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具有一定的控制力;(2)负债性,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3)扩张性,能被商业银行吸收作为其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扩张的功能;(4)初始来源惟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不能来源于商业银行,也不能来源于社会公众。 9.存款乘数:它是指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张倍数称为派生倍数或存款乘数。一般说来,它是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存款扩张的这一原理,也称为存款乘数原理。若以K表示存款总额变动对原始存款的倍数,则可得:K=D/△R=1/r,通过对派生存款倍数的修正,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有:(1)存款准备金;(2)法定存款准备率;(3)超额存款准备率;(4)现金漏损率;(5)定期存款准备率。其具体影响表述为:K=D/△R=1/(r+c+e+rt?t)。 10.货币乘数即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的倍数,:它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比。它

货币供给

【课题】第八章第二节货币供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什么是货币供给和货币各层次的范围。 2、掌握货币供应量的创造过程。 能力目标:能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我国的货币供给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货币层次的划分。 2、基础货币的含义及产生。 3、货币乘数。 4、货币供应量的创造过程。 教学难点: 1、货币层次的划分。 2、货币供应量的创造过程。 教学途径: 1、多用具体实例解释抽象概念,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2、将我国的实际情况融入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制作PPT。 演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 前面的章节我们学习了货币需求的含义及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知道了货币需求是经济主体愿意并能够持有的货币总量。一般而言,当一国处于物价稳定、生产发展、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这样一种理想状态时,这个国家的货币供求关系也必定处于均衡状态;如货币供给不足,客观的货币需求将得不到满足,整个经济必然处于萎缩或萧条状态、资源大量闲置、企业开工不足,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因需求不足而受阻;而如果货币供给量过多,超过货币需求量,则整个经济会处于过度膨胀状态、生产发展很快、各种投

资急剧增加、市场商品供应不足、物价上涨。可见要使经济平稳向前发展,货币供求保持相对均衡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我们不仅要研究货币的需求量,同时也应研究货币的供给量。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货币供给的有关理论知识。 第二环节新授课(70分钟) 第八章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 第二节货币供给 一、货币供给的含义(5分钟) [讲解] 货币供给:是指银行体系通过信贷业务向非银行体系供应货币的过程。 二、货币层次的划分(15分钟) [讲解] 我国按货币的流动性,一般将货币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包括钞票和辅币 第二层次: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证券公司资金交易账户的余额,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第三层次:M2=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等金融资产,称为广义的货币供应量 [演示] 教师用幻灯片演示我国将货币划分为几个层次。 [分组讨论] 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划分货币供给的层次有何意义? 三、基础货币(15分钟) 1、基础货币的含义和特征 [讲解] 基础货币:是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它通常是指能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 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特征: ①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②它的流通性很强,持有者可以自主运用,是所有货币中最活跃的部分;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货币的起源及分类 古代货币的发展 古代信用的发展 古代信用的发展 中国货币史上的六大演变特征 起源: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货币。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主要货币。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属货币萌芽与形成时期。 货币形态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关系: 可分为商品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 1、商品货币是兼具货币与商品双重身份的货币:执行货币职能时是货币,不执行货币功能时是商品。作为货币用途时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用途时的价值相等,故又称足值货币 2、商品货币两种形态: 实物货币:货币发展形式中最原始的形式。例如,羊、斧头、贝壳等。 金属货币:典型的足值货币。具有普遍可接受性、价值稳定性、价大量小、耐久

金融学15货币供给(参考答案)

第十五章货币供给 一、选择题 1、C 2、B 3、A 4、A 5、D 6、C 7、B 8、A 9、C 10、A 11、B 12、B 13、D 14、B 15、D 16、B 17、B 18、A19、B 20、A 21、B 22、C 23、A24、A25、C 26、A27、D 28、B 29、D 30、C 31、A32、D 33、D 34、A35、C 36、A37、A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19、√20、√ 三、名词解释 1、货币供给:指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 2、货币供给量:指一定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的总额,由货币性资产组成。 3、现金漏损率:指现金漏损与存款总额之比。 4、货币乘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代表着每一 元基础货币的变动所能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5、基础货币:指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准备金的总和,也称货币基数或高能货币 6、存款货币:指在商业银行帐户上可使用支票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活期存款。 7、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指货币供给是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决定货币供给变动的因素是 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中央银行难以直接控制。 8、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指货币供给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外生变量,并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 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所决定的,货币供给的变动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 9、存款乘数:反映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之间的倍数关系或准备金和活期存款之间的倍数关 系。 10、原始存款:指以现金的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或能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的存款 (如中央银行的支票存款)。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2)

目录 1.1秦朝的货币 ......................................... 1.2西汉的货币 ......................................... 1.3王莽时期的货币 ..................................... 1.4东汉魏晋的钱币 ..................................... 1.5南北朝的货币 ....................................... 1.6隋朝的货币 ......................................... 2、货币演变的规律.......................................... 2.1钱币形制基本不变 ................................... 2.2货币重量稳定不变 ................................... 2.3畸形的铜本位 ....................................... 2.3.1什么是畸形铜本位 ................................. 2.3.2造成“畸形的铜本位制”的原因..................... 3、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及其规律 -------秦到隋的币制研究 1、秦朝到隋朝的货币演变过程 1.1秦朝的货币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第9章《货币供给及现代货币创造》习题及答案

第11章货币供给及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习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各国中央银行确定货币供给口径的依据是()。 A.流动性 B.安全性 C.效益性 D.周期性 2.现阶段中国货币供应量中M2减M1是()。 A.狭义货币供应量 B.广义货币供应量 C.准货币 D.流通中现金 3.如果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为75美元,法定准备金率为0.20,支票存款可能扩张()。 A.75美元 B.375美元 C.575美元 D.750美元 4.超额准备金等于()。 A.库存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B.法定存款准备率×库存现金 C.法定存款准备率×存款总额 D.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 5.流通中现金加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构成()。 A.M0 B.M1 C.M2 D.M3 6.M1加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加居民储蓄存款构成()。 A.狭义货币供应量 B.广义货币供应量 C.准货币 D.货币供应量 7.超额准备金与实际准备金的数量关系是()。 A.前者=后者 B.前者>后者 C.前者<后者 D.不确定 8.如果(),那么法定准备金与实际准备金相等。 A.e>0 B.e<0 C.e=0 D.不确定 9.如果原始存款为30万,派生存款为90万,则K为()。 A.2 B.3 C.4 D.5 10.如果法定准备金为13万,超额准备金为7万,则实际准备金为()。 A.20万 B.13万 C.7万 D.6万 11.如果K=4,r=10%,e=10%,则C为()。 A.5% B.10% C.15% D.20% 12.内生变量是由()。 A.政策因素决定 B.经济因素决定 C.非经济因素决定 D.人为因素决定性 13.基础货币等于()。 A.通货+存款货币 B.存款货币+存款准备金 C.通货+存款准备金 D.原始存款+派生存款 14.在存款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法定准备率越高,商业银行可用于放款的份额()。 A.不变 B.越少 C.越多 D.为零 15.假定基础货币增加5%,货币乘数下降5%,那么货币供给量会()。 A.增加5% B.下降5% C.同增同减 D.不变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实行过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有()。 A.统存统贷 B.现金管理 C.工资基金管理 D.实贷实存 E.存贷挂钩,差额包干 2.银行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条件是()。 A.部分准备金 B.全额准备金 C.现金放款 D.法定准备率 E.现金漏损率 3.我国M1由()构成。

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 本章重点问题 1、基础货币 2、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 3、货币供给内生论和外生论 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概述 货币供给理论,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理论;它是货币政策理论中同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它所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货币的涵盖范围、货币的供给方式、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以及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供给的控制等。 一、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沿革 相对于历史悠久的货币需求理论来说,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有些滞后,但早在金属货币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货币供给。由于贵重金属开采量的限制,货币供给不足是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例如中国唐代中期曾经出现的“钱荒”和明清之际的“银荒”,都是货币供给不足的例证。而真正突破金属货币供给限制的,是现代信用体系的货币创造机制。因此一般认为,货币供给理论的思想渊源是18世纪的信用创造学说。信用创造说的基本观点是: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够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存款。正是这一存款的派生机制,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英国经济学界在19世纪初和19世纪40年代,爆发了著名的“金块争论”和“通货争论”,为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完善创造了条件。 货币供给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C.A. 菲利普斯所著的《银行信用》一书出版。该书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念,为以后的货币供给理论提供了理论雏形。而从20世纪

30年代后到60年代初期,货币供给理论发展经历了一段消沉期。这一时期正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货币供给一直是作为一个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而出现的,其大小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典型的货币供给外生论者,因而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经济学家都普遍忽视了对货币供给的研究。 1952年,J.E.米德发表了《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米德在文中首次采用货币供给方程对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体系做出系统性分析,标志着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初步形成。之后,众多经济学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货币供给模型。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长时期采用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滞胀”,凯恩斯理论彻底失灵,作为新经济自由主义阵营中的货币学派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投入到对货币供给理论的研究中。在这些研究中,有着较大影响的是,由格雷(J.G.Gurley)和肖(E.S.Shaw)提出经托宾等人发展而成的一种系统的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新论(New View)。 二、货币供给理论的新发展 凯恩斯及其追随者将货币供给看作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但随着经济“滞胀”的出现,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和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这一说法受到严重质疑和挑战,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承认,内生的货币供给理论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其中比较重要的是20世纪70年代后,后凯恩斯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20世纪70年代后的货币供给理论研究成果。 传统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没有考虑到银行贷款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这一点正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重点批评之处,他们强调银行贷款对货币供给有因果作用。在其内生货币供给理论中传统的存款创造贷款的观点被逆转过来,成为银行贷款创造存款。这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一致认同的观点。 早期的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将中央银行纳入到内生货币供给的研究范围, 但逐渐将重点放在了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方面,并出现了分歧。一种观点被

第11章《货币供给及现代货币创造》习题及答案(1)

(七)计算题 1.假定基础货币为1000,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率为10%,现金漏损率为2%,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为4000,试求银行支票存款的实际准备率与超额准备金? 2.假定商业银行系统有150亿元的存款准备金,rd=10%,如果rd上升至15%或下降至5%时,最终货币供给量有何变化? 3.如果你在A银行存入1000元现金,假设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5%,那么A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有何变化?A银行能够增加多少贷款?整个银行体系在简单存款创造条件下最终会新创造多少货币? 4.假定某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了10000元的贴现贷款,如果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10%,并且该商业银行持有10%的超额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漏损率为20%,那么:(1)存款乘数为多少?(2)银行体系最终将创造出多少存款货币?(3)货币乘数为多少? 5.根据下列数字,计算相关结果: 法定准备金比率()=0.10,现金()=2800亿元,存款()=8000亿元,超额准备金()=400亿元 (1)计算: 现金比率(现金漏损率)= 超额准备金率()= 货币乘数()= 法定准备金()= 准备金()= 基础货币()= (2)假定中央银行将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调低为0.08,基础货币不变,存款比率不变,计算: 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 (七)计算题 1.因为Mb=C+R=C+R法+R超 R法=4000×10%=400 C=4000×2%=80 R超=Mb-C-R法=1000-80-400=520 实际准备率=(400+520)÷4000×100%=23% 2.D1=1/rR=1/10%150=1500(亿元) D2=1/rR=1/15%150=1000(亿元) D3=1/rR=1/5%150=3000 (亿元) rd由10%上升至15%时,货币供给量减少500亿元; rd由10%下降至5%时,货币供给量增加1500亿元。 3.法定准备金=1000×5%=50(元) 超额准备金=1000-50=950(元) A银行能够增加贷款950(元) 整个银行体系在简单存款创造条件下最终会创造的货币=R?K=1000×1/5%=20000(元)新创造货币20000-1000=19000(元) 4.(1)存款乘数2.5=1/(10%+10%+20%) (2)银行体系存款货币量为25000=2.5×10000 (3)货币乘数 3=(10000×20%+10000)/(10000×20%+10000×10%+10000×10%)5.(1)计算: 现金比率(现金漏损率)=0.35=2800/8000 超额准备金率()=0.05=400/8000 货币乘数()=2.7=(1+0.35)/(0.35+0.1+0.05) 法定准备金()=800=8000×0.1 准备金()=1200=800+400

中国货币供给的制度分析

中国货币供给中的产权问题 我国中央银行是在货币交易方程式MV=PY的分析框架支持下,依据事前预测的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规划货币供应目标的。 至今还没有学者能够就中国M2/GDP比率不断增长,但通货膨胀率却保持低水平的现象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余永定,2000)。 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02年11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17.97亿元,同比增长16.6%。 2002年底中国GDP达10.2亿元,M2达18.5亿元。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货币化进程,此后则是超额货币的形成过程。但在中国货币化过程结束的转折年限上却有不同的看法。如易纲认为,中国经济在1979年至1984年间中国的货币化过程吸收了大量超额的货币供给,因而通货膨胀率很低,国家获得了巨大的货币发行收益。可是1985年以后,中国货币化进程显著放慢,超额货币供给的结果是造成的通货膨胀,相应地货币化收益也下降了(易纲,1996)。张杰则认为这一折点是1988年(张杰,1997)。谢平则认为是1992年,因为在1992年,中国的货币化到达顶点(谢平,)。麦金农则认为是1991年,因为在这一年,中国M2/GDP达到97%,因此,政府已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货币供应,否则经济改革就会面临夭折的危险,东欧型的通货膨胀就不能排除(麦金农,1993,第291页)。世界银行则认为1994年是中国货币化进程的转折点[1]。 [1]World Bank ,China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June 21 ,1996. [1]但俄罗斯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所采取的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的政策措施使M2/GDP的比率不断下降。 M2/GDP的倒数是货币流通速度,M2/GDP比率上升即意味着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而这种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则表明中国金融风险在逐步积累。 事实上是对个人开征隐性的“通货膨胀税”,从而降低了人们所持货币的实际价值,减少了人们的收入及财富,从而产生减少消费的“收入效应”。 古典经济学遵循萨伊定律,强调货币是中性的,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并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货币在经济体系中只充当“面纱”的角色。 2002年5月底,中国居民储蓄余额达到8.04万亿元。 由于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因此,政府将财政方面的责任愈来愈多地推卸给银行(世界银行,1996),目前,我国国有工业企业所创造的产值虽然只占我国总产值的30%,但是却占用了我国金融机构70%以上的信贷资产。 弗里德曼曾认为,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到物价水平的上涨有一个时滞(弗里德曼,1969),中国的经验也表明,中国历次严重通货膨胀之前总有M2的过快增长,M2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武剑,2000)。 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W.Ballmol)曾提出了在货币理论上十分著名的“平方根定理”,他指出,基于成本最小化的动机,货币需求的变动在比例上总是小于收入水平的变动,或者说,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是小于一的(鲍莫尔,1952)。这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一定比例的货币供应量,应导致国民收入以更高的比例增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如此之高的不良资产比率必然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经验,一旦一国的不良资产达到贷款总额的15%,就有可能出现系统性金融危机(余永定,2000)。 ()中国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优惠贷款是一种不公平竞争。 ()中国在动员储蓄方面有效率,但在配置储蓄方面却缺乏效率,反映出我国的金融体

第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习题及答案

第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 习题及答案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第10-1章货币需求习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货币数量论,将货币供应量削减三分之一,会导致 ( c )。 A.货币流通速度提高三分之一 B.交易总量削减三分之一 C.物价水平下跌三分之一 D.物价水平提高三分之一 2.费雪在交易方程式中假定( d )。 和V短期内稳定和P短期内稳定 和V短期内稳定和V短期内稳定 3.费雪交易方程式中关于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关系的结论是 ( b)。 A.货币数量是果、物价水平是因 B.货币数量是因、物价水平是果 C.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互为因果 D.货币数量和物价水平没有因果关系 4.剑桥方程式中的M研究的是( c )。 A.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 B.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 C.执行价值储藏职能的货币 D.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 5.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货币( b )。 A.是最好的价值储藏手段 B.具有最强的流动性 C.可以满足人们的投资需求 D.是最好的金融资产 6.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受利率影响的货币需求是 ( c )。 A.交易性货币需求 B.预防性货币需求 C.投机性货币需求 C.谨慎性的货币需求 7.流动性陷阱是指( a )。 A.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B.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C.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D.人们普遍预期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8.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利率低于“正常”水平时,人们预期债券价格(),货币需求量( c )。 A.上升,增加 B.上升,减少 C.下跌,增加 D.下跌,减少 9.在鲍莫尔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中,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交易性货币是因为( b )。 A.机会成本的存在 B.交易成本的存在 C.时间因素的影响 D.非流动性成本的存在 10.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收入是指( d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