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教案

最新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教案

最新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教案
最新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教案

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001)

复习内容:物质的变化、性质及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考纲要求: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会判断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

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2、了解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能对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3、理解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了解中和反应概念.

教学过程:

一、要点梳理及基础训练

置换反应有:(1)______(2)___________

(3)_______(4)_____条件__________

复分解反应有(1)_________(2)_________

(3)_______(4)______(5)_________

条件__________________

二、例题分析

例1、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变色

B、导电

C、燃烧

D、爆炸

E、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F、风化

G、潮解

例2、下列各为什么变化:

A、木炭放入盛有红棕色NO2的集气瓶中,瓶中红棕色裉去;

B、山体滑

坡;C、计算机CPU运行;D、分离液态空气;E、燃放烟花;F

G、车胎爆炸;H、磨制石器;I、烧制陶器;J、西瓜榨成汁;K、铁杵磨

成针;L、生米煮成熟饭;M、煤气中毒;N、小麦磨成面粉

例3、将Fe、H2SO4、CuCl2、NaOH、Fe2O3两两混合,能发生的反应有_

___种,所属反应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

例4、有X、Y、Z三种金属,将X、Y和Z分别浸入稀硫酸中,Z

X、Y不溶解:将X浸入Y的硫酸盐溶液中,在X的表面有Y析出。则X、

Y、Z的金属活动性按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Z、Y、X

B、Y、Z、X

C、Z、X、Y

D、Y、X、Z

二次备课

例5、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完成题后填空。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_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

(2)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炭层________伴随___热现象。

(3)二氧化硫是污染空气、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之一,工厂常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中的二氧化硫_________________。

(4)向已滴加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振荡,直至溶液变成无色为止__________反应类型:________,此时溶液的pH 为____________。

例6、请用六种不同的方法区别氢氧化钙和稀硫酸两瓶无色溶液,只需写出试剂名称。

例7、下表中的四个观点都是错误的。请你仿照表中示例各找出一个化学方程式来否定相应的错误观点。

错误观点

否定例证(化学方程式) 示例: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H 4+2O 2 CO 2+2H 2O

(1)化合反应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3)分解反应生成物都是单质 (4)置换反应的反应物中一定有金属单质

(5)复分解反应不可能同时生成两种沉淀

例8、(2004广西柳州)初中化学

反应类型的分类和关系可用右图所

示,从中可找出许多规律。例如,

有些化学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

类型,但可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一

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

还原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如Fe 2O 3+3CO 2Fe +3CO 2.你从中还发现的规律之一是 。 教学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序号

所用试剂 方法序号 所用试剂 (1)

(4) (2)

(5) (3) (6) 二

次备课

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002)

二次备课复习内容:空气的成分,污染和防治

考纲要求: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各自的体积分数。

2、知道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的意义。

3、理解探究空气组成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要点梳理及基础训练

1、研究空气成分的的相关科学家

瑞典____,英国____,法国_____。

2、研究空气成分的原理:______。

二、例题分析及规律总结

例1、把1升空气按顺序通过灼热的铜网、石灰水、无水CuSO4,最后出

来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_______(化学式),体积约为__________升。

例2、实验桌上放置了一个带胶塞的,体积为1升的烧瓶。

(1)一个同学说瓶内没有东西;

(2)另一个同学说瓶内盛的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3)

(4)第四位同学说烧瓶内盛的是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你认为正确的是叙述是()A、2和3 B、只有1 C、3和4D

只有4

例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两个集气瓶用导管

连接。玻璃管A的下端紧系一只气球。将此装置放

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后,甲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用下图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点燃燃烧

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并将塞子塞紧。回答

下列问题:

(1)红磷燃烧时的现象是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待红磷燃烧结束并恢复到室温,打开弹簧夹,

可以看到烧杯中的水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并约占

集气瓶体积的1/5。其原因是_______。此实验中,瓶中水面往往

上升不到空气体积的1/5,

(3)上述实验和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将汞与空气封闭在一起,

加热,生成氧化汞)的化学反应都属于____反应,生成物都属于__

__(填“酸”、“碱”、“盐”、“单质”或“氧化物”)。燃烧结束后,集气

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由本实验可推知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是什么?_________。

(4)使用上述装置,用木炭代替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该方案

是否可行?(填“是”或“否”)。若可行,说明理由,若不可行,应怎样

改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5、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分袋包装的蛋糕发生了兴趣,因为

蛋糕包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袋内的气体充得鼓鼓的,看上去好像

一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种充气包装技术,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够较长时间地保鲜、保质。那么,这是什么条件?

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

(1)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简要写出操作步骤:

(2)小明的猜想如果正确,现象应是_______。

(3)你认为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

①_____②_____③_____。

例6、通常状况下,人体呼出气体中部分气体的含量和空气中部分气体的

空气中的含量(%)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氧气21 15.7

二氧化碳003 3.6

水<0.03 6.2

种气体成分在空气中和人体呼出气体中含量的不同,答案写在相应的空格内。(使用的仪器和药品可以任选,实验室备有刚收集好的呼出气体250mL

取其中一瓶呼出气体和等体积的一瓶空气,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中,盖上玻璃片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少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呼出气体瓶中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空

气瓶中无明显现象

1、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山体滑坡

B、冰川融化

C、发生沙尘暴天气

D、酸雨形成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金刚石用来裁玻璃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乙醇被用作内燃机中的燃料

D、铝用于制造电线

3、酸雨是pH小于5.6的降水。我国南方某地区所降酸雨主要是由居民和

工厂燃烧含硫的煤以及某些化工厂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一种无色有刺激性

气味的气体,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有许多植物如广玉兰、

夹竹桃等,在它们能忍受的浓度下,可以吸收这种有害气体。

(1)你认为该有害气体是(填名称)___________。

(2)请写出测定该地区雨水的pH

(3)为减少酸雨对该地区环境的危害,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后记:

二次备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内容:常用仪器及其基本操作

考纲要求:

1、认识常用的仪器

2、知道药品的取用、试剂的加热和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一、要点梳理及基础训练

一、常用仪器

(一)加热仪器

1.酒精灯——实验室主要热源;

直接加热容器:①试管;②蒸发皿(瓷器);垫石棉网加热:烧杯、烧瓶

(二)计量仪器 1.托盘天平(称准到0.1g)2.量筒3.胶头滴管(三)贮存仪器 1.集气瓶收集贮存气体,2.广口瓶贮存固体3.细口瓶贮存液体

(四)固定仪器 1.试管夹2.铁架台

(五)其他仪器:漏斗、玻棒、胶塞、导管、水槽、试管刷等。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取用原则(1)“三不”原则:(2)节约原则:(3)处理原则:2.固体药品的取用

(1)粉末或小颗粒药品用药匙取用

(2)块状药品或密度较大的金属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3.液体药品的取用

(1)液体药品的倾倒:拿下瓶塞倒放桌上,瓶口挨管口,标签向手心,液体缓缓倒入试管。

(2)量筒量液:①放置:量筒放平;②读数: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滴管取液:①取液时:捏橡胶乳头,赶空气,再伸入试剂瓶中;②取液后:不平放,不倒置,橡胶乳头在上;③滴液时:垂直悬空在试管口正上方,逐滴滴入,不伸入试管内,不碰管壁。④用完时:立即用水冲(滴瓶上的滴管不用水冲),不放在实验台上或其他地方。

(二)浓酸浓碱的使用

(三)托盘天平的使用

(四)连接仪器、装置

①玻璃管和胶管、胶塞连接——管口沾水,转动慢插。②在容器口塞胶塞——转动塞入

(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一端浸入水里,两手紧贴容器外壁,管口有气泡冒出,则气密

性良好。

(六)物质的加热

二次备课(七)过滤

1.仪器:漏斗(附滤纸)、烧杯、玻璃棒和铁架台

2.操作注意事项:

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的边缘要比漏斗口稍低;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③三靠:倾倒液体,烧杯嘴靠玻璃棒;玻璃棒一端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

下端的管口靠在烧杯内壁上。(玻璃棒起引流的作用)

(八)蒸发

1.仪器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和铁架台

2.操作注意事项:

①玻璃棒搅拌的目的:防止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

②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③蒸发皿不能立即直接放在实验台上,以免烫坏实验台,若要立即放需垫

石棉网。

(九)洗涤仪器

洗净的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二、例题分析及规律总结

例1、根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洗气:若瓶中盛浓硫酸,要除去C02中的水蒸气时,气体

应从端通人。

(2)检验:证明CO中含有C02时,瓶内应盛

装;此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3)贮气:排水法收集02时,瓶内装满水,气体从端通人;若要

粗略测出收集的氧气的体积,还需要在端接一个________

以量取排出的水的体积。

例2、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将pH试纸浸入试剂瓶中,测定溶液的pH

B.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口刚出现气泡便立即开始收集

C.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D.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教学后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学案(004)

复习内容:O2的性质和用途

考纲要求:见《中考指要》

教学过程:

一、知识要点及基础训练

二、典型例题及规律总结

1、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2、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发现集气瓶底炸裂,最可能的原因是

①缠绕铁丝的火柴梗太粗;②氧气过多,使得燃烧太激烈;③铁丝插入瓶

内过快;④集气瓶内未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⑤铁丝缠绕的火柴梗多

了;⑥氧气不纯,里面混有空气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只有③

D、只有④

3、做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时,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是防止

______________;把光亮的细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______________;铁

丝一端系上一根火柴是______________;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

氧气瓶中是______________;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看到

_____________,生成_____色固体,叫_____________。

4、田径比赛发令枪打响以后,产生的白烟主要是()

A、SO2

B、P2O5

C、CO2

D、Fe3O4

二次备课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分析】 换位看问题,课堂更精彩 根据学校教学活动安排,我们化学组进行轮流听课,今天由我上一堂公开课。为体现新课程理念,在备课时,经过仔细考虑,决定《燃烧和灭火》一课由实验导入,这样学生的情绪一下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我满怀信心地做起了实验,首先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然后在铜片两端放上红磷、白磷,一会儿,白磷燃烧起来了,生成了大量白烟,同学们很惊讶,为什么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呢?经过大家一番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回答比我预想的还要精彩。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心中不免一阵暗喜。正当我准备做下一个实验时,平时不太“安分”的xx小声的嘟了一句“老师前面教育我们要保护环境,自己却在放烟雾弹……”没有等他说完,他的话被我严厉的目光打断了。当时心想公开课上可不能出“意外”,没有再理会,便按部就班地做下去了。 下课后,我找到他,批评道:“公开课上,你也敢和老师抬杠,唱对台戏,想呈英雄啊!”紧接着他说:“没有啊,这样做是不好啊!”他一脸的委屈。“老师是按教材要求去做的,那你说说,该怎么做?”“敞口燃烧还不如放入密闭容器中燃烧,教室里就不会浓烟滚滚啦!”多么精彩的想法啊!“看来老师批评错了,对不起!老师向你道歉。”当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以前我总是强调教材的权威、教师的权威,高高地站在讲台上,没有蹲下来(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和同学们对话,没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由此想来,作为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努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想法,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们的课堂教学或许更真实、更精彩!经过这次风波以后,我发现高翔同学上课听讲比以前认真多了,回答问题也特别积极,成绩也直线上升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等方面都和成人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甚至在某些时候,他们比成人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独特,对问题常常有出人意料的看 法和思考。此时,教师如果仅仅用自己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往往是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被学生“抬杠”也就在所难免了。我们该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见解能畅所欲言,或许精彩就在你的仔细聆听中产生!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c ⑵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具 酒精灯,纸条,木块,烧杯,坩埚钳,石块 四、教学内容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设计意图: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课]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讲解]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开启化学之门----多彩的化学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 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科学素养目标〕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灭的,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课型〕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 〔教学用时〕1课时 〔实验器材〕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等;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表演魔术,引入新课:(魔术操作)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2.“魔棒点灯”;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第一课时)人教版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学案 (南京市西善桥中学何乐群) 学习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反应,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 (2).初步掌握常见金属活动性的强弱。(Mg Fe Zn Cu ) (3).置换反应的定义 一、课前预习 1.完成家庭小实验 学生准备:把镁条、铝片、铁片、铜片(先用砂纸除去表面氧化膜)和黄金饰品(自 备)挂在家中(干燥的空气中)观察现象并记录到下表中。 提示:重点观察各金属表面的金属光泽是否有变化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 Mg Al Fe Cu Au 2. 铝的抗腐性能良好。为什么呢? 3.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写出铁、镁、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置换反应:。 二、自主体验 活动:金属与酸溶液的反应 1.在一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条,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 察现象,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 2.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少量锌粒、铁丝和铜丝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 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3.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并记录在下表中。 稀盐酸稀硫酸 情况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有关化学方程式 情况记录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有关化学方程式

想想四支试管控制的条件有什么异同比一比,盐酸与稀硫酸的现象一样吗? 小结与交流 1.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反应发生的剧烈程度,将以上金属按活泼性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上述探究也可以得出: ________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强,它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的金属活动性比_____弱,它不能置换出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 关于金属与酸溶液反应,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察上表中镁、锌、铁与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比较它们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有什么不同;它们都是由一种________与一种________反应,生成另一种________与另一种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置换反应。 3.通过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我学会了控制变量,即: 三、自我检测 1、我们常说的“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是() A.金的熔点高 B.金的硬度大 C.金的密度大 D.金不活泼,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1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 一、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 二、教学方案 [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 [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同学们自己实验一下,看看你们的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 [生]学生实验,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是集气瓶体积的1/10。 [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而大家的实验结果是占空气体积的1/10,为什么? [生4]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少。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2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 子第一课时教案 2020-12-12 【关键字】教案、方法、质量、认识、问题、难点、自主、充分、良好、保持、发展、建立、提出、了解、规律、关键、思想、重点、负担、增强、分析、解决、做实、减轻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陕西省礼泉县昭陵初中孙红霞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5).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三)、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子和原子》教后反思 在分子和原子教学时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张丽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六章课题一“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案例描述: 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所需要的药品。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碳酸钙和稀硫酸也是反应速率适中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硫酸的浓度的用量再稀一些;使用的大理石块再大一些或者在小一些等等;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

出了最终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操作,我接着安排了实验,“要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李碧玉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王凯然同学说:“不行药品的状态不同,反应的条件也不一样的”两位同学的意见说出来之后全班同学都不出声音了,当时很是尴尬,我想可能是因为实验室制取氧气已经学过很久了,大家的印象不是很清楚了,我不应该直接把问题抛给他们,后来在我及时的引导下,学生一点一点的清楚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如何确认。 讨论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大家也遇到一些小小的意外,不过都及时解决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大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又的得到了提高,在小结是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谈论了自己的收获。 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

最新版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整套教案图文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九年级化学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DOC]-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心得

[DOC]-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心得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心得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心得 一、发挥教研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 我们教研组的全体老师虽然都有多年的化学教学经历,也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面对二期课改的新教材,每个人都是新手。首先,我们认真参加市组织的新教材培训,虽然在炎热的夏季,虽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我们都自始至终认真学习。接下来,我们组的四位老师分头通读全册教材,了解教材的总体脉络和布局,这对整体把握教学是很有好处的。例第一章《化学的魅力》,重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知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学习化学最基本的一般方法。这样,我们在实施第一章教学时,就把情感目标放到比较突出的地位。第三步我们再集体讨论教案。经分工,由一名教师主讲,再集体补充、修改,往往在初始拿出的教案还是很陈旧的(难该习惯),但经过集体讨论后的教案一定有发展、有突破、有新意,大家感觉到集体智慧的能量是很大的。 二、“填补”新教材的“空白”,学生智能得以发展 新教材的版面上有很多“空档”,有的空档是实验的现象、结论,还有一些是问题的解释,这与老教材有明显的差别,我们开始觉得很不习惯。我们反复讨论是以怎样的方式“填补”这些“空档”,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那么编写者的意图就变成要我们老师去填空,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我们认真学习二期课程标准,体会到这是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决不能简单地由老师包办代替。于是教材上安排的问题讨论,我们都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尽量由学生自己解决,教材上安排的实验,或由老师演示,或由学生完成,然后归纳现象、推出结论。即使是家庭小实验也鼓励学生去尝试,然后交流.但实验受很多条件的影响,各自得到的现象和结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案 【篇一: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教学设计: 【篇二:初三化学优质课教案123456】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优质课教案 达县大堰乡中心学校:王玉选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充分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展示台、实物、图片、实验探究和课件等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思路:看一段有关火的图片,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和交流,初步悟出燃烧的条件——学生通过展台观察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观察图片(课件),了解家庭火灾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逃生的技巧——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同时让学生观察灭火器的实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的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③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 有关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②实验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 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浪县土门初级中学王兴德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涉及氯化钠的用途,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的定义。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化学反应,还要会判断化学反应能否发生,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何书写。初中阶段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也在本节课中学习完毕。所以本节内容是整个初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反应内容的一个升华与深化。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课题中的第一课时,之前学习的CO2的制取反应和灭火器的原理中牵涉到的反应,正是本节课所学的盐与酸的反应。而盐与碱的反应,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的内容则是学生以前接触较少的,或是虽然接触到但是却没有形成相关观念的新内容。所以本节课应将此项内容定位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用途。 2、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了解复分解反应, 过程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离子的检验方法。利用试验探究的方法去验证物之间的相互反应。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2、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点】1、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复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实验探究法。 【探究实验准备】 学生探究实验:1.实验11-1 2.实验11-2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用途 【情境引入,解决问题】 投影侯德榜的图片引出碳酸钠的用途图片;学生总结碳酸钠的用途。 投影我县石灰山的相关图片引出碳酸钙的用途。学生总结碳酸钙的用途。 投影面包和泡打粉的图片引出碳酸氢钠的用途。学生总结回答。 设计理念:从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入手,把常见物质的用途设计成图片的形式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明白化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美丽的大自然。以我国著名的制碱专家侯德榜的图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优秀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 2、知道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去探究客观规律; 2、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情感目标:1、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通过了解我国在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方面的成绩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原子的构成 【教学准备】课前准备与教材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电解水的过程。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课件知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是不可分的。 二、教学新知 1、原子的发现史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发现史。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想象过程及实验验证。学生能通过卢瑟福的散射实验知道原子内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并能够知道原子内有一个核心。 2、原子的构成 活动一、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教师提出问题:1、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2、你能否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

目的:学生看到了微观的原子结构,能形象、直观的知道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 活动二、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表格4-1 教师提出问题: 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什么关系? 2、构成原子的粒子他们的电性怎样? 3、构成原子的粒子质量是什么样的呢? 4、原子的质量主要是由谁决定的呢? 目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语言描述出原子的构成。 电子(-)质子质量的1/1836 原子质子(+) 1.6726 ×10-27 原子核 中子(不显电性) 1.6749 ×10-27原子的质量主要决定于质子和中子 活动三、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表格4-2 教师提出问题: 1、原子种类不同那么就什么不同? 2、质子数和什么数相等,与什么不等? 3、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吗? 目的: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规律。 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氢原子中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活动四、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与地球的体积比 目的:让学生感受原子体积的小及原子核更小。并转换问题引出原子的质量。 活动五、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氢原子、氧原子的实际质量 老师让学生到黑板把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实际质量用科学记数法转换小数表示法目的:让学生感受原子质量在使用和书写时的不方面,科学家们便引用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关于教学案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为广大教师普遍接受,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给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提高控制课堂的能力,合理处理意外事件的发生等都成为教师接受挑战的新课题。教师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案例。使鲜活、变化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学案例就是记录精彩课堂片段。关于案例内容、格式及要求如下: 标题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 联系方式: 例:

一、案例主题 “燃烧与灭火”演示实验的意外事件的合理解决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七章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三、案例实录及评析 四、案例反思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

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发生矛盾时,我没有严厉的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亲自探究自己的结论,引导他自己得出回答错误的原因,并给予鼓励表扬,发扬了该同学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参与实验,参与探究结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第一,老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预料到一些以外情况的发生,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这也使我感到: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应充 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使整个课堂是连贯的,学生是愉快的,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这样的课堂才会鲜活,才会散发出持久的生命芬芳。第二,由于课堂上的意外事件,改变了预设的教学时间,预设的学生练习没有完成。但是,师生能分

初三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案 I 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是教学重点课题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学习二氧化碳气体和一氧化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二氧化碳的用途。 [学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气体,某些性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只是一知半解,也没有系统掌握二氧化碳性质。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课本P114实验6-5和实验6-6)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的成分,了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性质。用对比的方法,明确每一步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并准确用化学语言表述现象和结论。学习通过实验现象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 II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学会制取二氧化碳;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 途。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实验室中制得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的成分,学习比较、归纳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实验现象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建立系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室中制得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的成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重点难点]:探究实验室中制得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的成分,掌握反应的原理。[教学程序设计]: [问题]通过观看意大利的“死狗洞”的动画,我们可以知道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讨论得出结论] 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要大 2、二氧化碳不能提供呼吸

[引入]我们学习物质的性质是由简单到复杂,一般先研究物理性质,再学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通常包括什么?化学性质呢? [归纳]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观察与归纳]观察一瓶收集的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并闻气味。填写《学习指导》P78实验探究一表格内容。 [问题]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怎样通过实验去验证?填写《学习指导》P78实验探究一表格内容。能否用硬质的玻璃瓶代替塑料瓶完成 实验? [实验6-5]二氧化碳水溶解性实验 [板书] 请填写课本P114二氧化碳性质表格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 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 CO2的密度比空气大 3 CO2能溶于水 4 CO2的三态变化 [问题]进入洞穴探险通常要带火把,为什么?久未开启的菜窖在进入前,为什么要做灯火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归纳]1、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2、二氧化碳不能燃烧,步支持燃烧。 [实验6-4]倾倒二氧化碳到燃着蜡烛的实验。填写《学习指导》P79实验探究二表格内容。 现象:⒈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 ⒉下层的先熄灭,上层的后熄灭。 结论: ⒈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⒉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东宁县第二中学张伟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案例摘要】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课程改进以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化学教师的重视。“黑板上画实验”、“纸上谈实验”的现象在中学里已逐渐减少。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事实。实验中应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课本的叙述不一致时,不能违背事实来复述课本中有关对实验的描述。这都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原则。 【主题词】化学探究氧气含量 【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红磷燃烧完成后,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超出五分之一的情况,经过反复多次实验,情况并没有好转,导致备课过程中的少于五分之一等应对无功而返,形成矛盾。 【原因及解决方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这个实验的操作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我思考良久,反复试验得出这样一个原因:因为前一节课刚做了该实验,到这个班实验时,倒掉1/5的水,就开始实验,空气没有迅速地充满集气瓶,导致进水接近2/5,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特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1、如有连着上的不同班级,在上完第一个班后应及时倒掉瓶内的水,并取下塞子,让空气充分进入集气瓶。 2、把装有燃烧着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瓶中时动作要迅速,尽量减少瓶内空气的逸出,塞紧后还要用水密封瓶口,保证装置不漏气。 【案例教学过程(节选)】 【导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也知道了其中一些气体成分的含量,那么,同学吗,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生:思考

初三化学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变和化变 1定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特征: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物质形态发生改变,物质状态的改变,位置的移动。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长表现为颜色的变化,气体的生成,沉淀的生成等。 3联系: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但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 【例题1】下列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 ) A 镁条燃烧B火柴梗被折断C干冰升华D玻璃破碎 【例题2】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C ) A蜡烛融化矿石粉碎B食物腐烂光合作用 C酒精挥发镁条燃烧D汽油燃烧风力发电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示例:常见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温度硬度,导电热性,沸点,溶解性等。、常见的化学性质:酸性碱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等。 【例题3】在日常生活中。下列物质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B ) A用活性炭吸附异味B氮气作为保护气 C用金属做电线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例题4】下列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C ) A金刚石做成饰品B生铁制成铁锅 C洗涤剂除去油污D铜丝做成导线 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常见的实验仪器 存放仪器:①广口瓶:存放固体②细口瓶:存放液体③集气瓶:存放气体 取用仪器:①镊子:取用块状,条状,颗粒较大的固体②胶头滴管:取用少量液体 反应容器:①试管②蒸发皿③燃烧匙④坩埚以上可以直接加热 ⑤烧杯⑥烧瓶以上不可以直接加热需要垫上石棉网 计量容器:①天枰②量筒 分离仪器:漏斗 2药品的取用 ①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用药匙取用。块状的可用镊子。用过的药匙和镊 子需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②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一般存放在细口瓶中。 注意事项:瓶塞倒放瓶口紧挨试管缓慢导入以免溅出细口瓶标签朝 向手心立即塞进瓶塞放回原处。 取用液体也可以用胶头滴管 注意事项:胶头滴管不可平放不要把胶头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 方用后立即清洗 3物质的加热 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点燃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燃烧与灭火 宁都县东山坝中学陈伟平 一、教学建议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而研究燃烧的条件的灭火的原理。教材彩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关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也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二、教学案例 1、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燃烧和灭火”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的实际现象(老师展示的辨论题)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方案,并用查资料、讨论和实验验证,得出了燃烧与燃烧的条件,进而迁移到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③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②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启发法。 【教学用具】白磷、红磷、氧气、开水、导管、烧杯、铝板、储气胆、酒精灯、火柴、滤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底温度(也叫着火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陕西省礼泉县昭陵初中孙红霞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3).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4).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5).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三)、学以致用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分子和原子》教后反思 在分子和原子教学时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我将这个课题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分子,原子的知识第二课时再学习。 分子这一节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的开始,也是解决化学教学难点——对宏观的现象进行微观解释的关键,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此我首先通过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的分析思考入手,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实验和科学事实及图片说明分子真实存在并总是不断运动,紧接着:通过氨水分子运动的实验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分子确实在不断运动。创设承上启下的问题情景,通过演示品红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不同实验,引出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再通过科学数据让学生想象、分析讨论,最后清晰的认识到分子体积小、质量小。再者“1+1是否一定等于2”这个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它已经打破了数学上的简单加和运算。由于50ml水和50ml 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学生难以理解,不能准确分析,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简单、可见度强的宏观模拟实验——黄豆与小米的混合,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微观粒子间是有间隔的,使这一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同时也注重了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家庭用品来完成实验,使课堂力求生活化、自然化,让学生自主设计成为学习主人,让学生转化思想——做探究、做实验,不一定进实验室,生活才是一个大课堂。最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生活例子(如“湿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比晾在屋檐下干得快,”)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且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同时我也感到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为老师减轻了负担,对于学生理解微观、抽象的知识是非常有益的,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通过现象归纳出本质和规律。最后,习题的布置我力求来源于生活,使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同时也使得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溶液 一、教学背景:课型:新授课 1 课时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溶液内容的知识就是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方面的知识加强了,对后面的酸碱盐的学习就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起点分析:前面学习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知道了分子、原子、离子的知识,知道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物质构成,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的等,这些内容都是从学生身边的各种现象引出来的,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方式:观察总结,实验探究,交流合作。 教学资源与设备:仪器:试管、药匙、滴管、试管刷多媒体展台。药品:泥土、蔗糖碘锌、稀硫酸食盐、高锰酸钾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引入:以学生最常见的饮料为题引出课题——溶液,建立溶液是混合物的知识。设计意图:将生活与化学知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问题一:物质放入水中都能形成溶液吗?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7—1, 探究分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建立溶液的概念。 探究问题二: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以食盐水、蔗糖水为例,分析溶液组成概念建立:将实例系统化,形成溶质、溶剂概念。设计意图:教学情景的设计尽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感到化学知识的真实性、实用性。学生在观察思考、实验操作、交流讨论等学习过程中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培养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的能力。 探究问题三:只有水能作溶剂吗? 探究活动:1、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7——2完成下表 2、根据经验合作交流学习,根据实验了解非水溶剂、非水溶液的概念 归纳整理:1、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 2、溶液的名称结构。 探究练习:(见导学案) 三、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各方面的价值,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极参与过程体验,倡导学生自主、协作、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和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活动设计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多数时候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作为“引路人”,我及时恰当地对他们的成功与问题进行评价,这样缩短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距离,在这样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全体学生都没有过重的思想包袱,他们有时窃窃私语,有时群情激昂,积极主动地在老师设计的活动中探究学习,从而使他们的参与、协作、创新等能力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我只利用多媒体展台让学生认识溶液的微观组成,看似简单的flash动画,能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时,有很多实验可以演示,这样可能节约更多的药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