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和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和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和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和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和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和方法

杨献荣

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初读一篇课文,应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中心。整体是个相对的概念,一篇文章是个大整体,其中的逻辑段、自然段是小整体。因此,整体感知包括感知语篇和感知语段两个方面。教材编者考虑到小学生年龄特点和}人知水平,选进的课文中都有一些“点睛”式的词、句,将中心鲜明地呈现出来,学生不费多少心力就能感知到。这也为指导整体感知提供了可以借用的抓手。

在感知语段方面,课标没作具体要求。根据我们的认知经验,一二年级重在学词学句,三四年级应向重点学习语段过渡,五六年级则重点学习语篇。第二学段应该有感知语段内容的要求,提示相应的方法。由于课标要求缺失,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年级阅读课堂几乎看不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语段的内容。学生从学词学句一下跳到学习语篇,跨度有点大,不利于夯实语文基本功。

在感知语篇方面,课标第一学段没有提出要求。第二学段要求粗知大意,初步把握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第三学段要求“了解表达顺序,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能大体把握诗歌的诗意,体会表达情感,能抓住说明性文章的要点,能从非连续性文本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粗知”“初步”“了解”“大体”,这些词语要求含糊,难以把握,加上没有与之相应的方法提示,教师难免感到茫然,很难有效落实。

下面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各学段整体感知语篇、语段的要求和方法。

一、把语篇读成语段

第一学段,虽然以识字、写字、读书、背书为重点,但在初读阶段应该有引领学生整体感知内容的意识,否则,低年级阅读教学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可围绕课题,提出一两个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完全文后理解一下课文内容,或用填空的方式,外化整体感知内容的结果。

如教学沪教版一年级上册《小花鹿卖空气》一文,可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小花鹿为什么要卖空气?小花鹿是怎样卖空气的?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解答自己的疑问。

再如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发烫的手指》一课,揭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并完成填空——

贝多芬在小旅馆里一。弹得久了,手指。但是他一又-。

这个填空能导引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达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目标。设计这样的填空应体现课文行文思路。写事的课文,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设计;写景状物的课文,可以按行文线索填写景物(事物)的特点。这样的设计暗示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方法要求,能为第二学段学习“段意连缀法”“要素概括法”奠定基础。

第二、第三学段,应训练学生根据文章行文线索来整体感知语篇的能力。初读一篇课文,先把语段读成语句,再按作者表达顺序将这些语句连成一段通顺、连贯、完整的话,把握主要内容。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可先厘清作者行文思路: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写第一次、第二次去鸟的天堂?各用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归纳第一次、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的语段内容,再让学生将归纳出的语句连成一段通顺、连贯、完整的话第一天傍晚,“我”去鸟的天堂,看见了一株茂盛的榕树。第二天早上,

“我”经过乌的天堂,看见了群鸟飞舞呜叫的热闹场景。

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一文,可以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线索整体感知语篇内容。故事情节线索是由一个个前后联系的情节点构成的。要让学生将情节点找全,连成线索:来到麦地——走进麦地——随便扔掉或没有定夺——两手空空——接受教育或聆听教诲——悟出道理。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情节线索说一段通顺、连贯、完整的话一

师徒来到麦地边。老师让徒弟找最大的麦穗。徒弟进麦地寻找,没有定夺,最后两手空空。老师教育徒弟。徒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二、把语篇读成语句

根据课文的特点,还可以找过渡句或总结句,作为整体感知语篇内容的抓手。第二、第三学段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课文,如《赵州桥》《伟大的友谊》等,用过渡句将前后两个内容连接起来。教学这类课文,就可以找出文中的过渡句,整体感知语篇内容。

还有一些课文,是按照“总一分一总”或“总一分”“分一总”的结构写的,文中有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教学这类课文,就可以借助总起句或总结句整体感知语篇内容。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既有总起句又有总结句,要指导学生搞清楚哪是总起句,哪是总结句,还要分清总起句是段落的总起还是全文的总起。如沪教版四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第二自然段“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这句话,是后面四个自然段的总起句,不是全文的总起句,不能作为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

有些课文虽然是按“总一分一总”结构行文的,但它的“总”指向中心,不指向内容,是中心句,不是总起句或总结句。如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快乐的杉树

林》一文,开头“我家门外有一片杉树林,它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和结尾“我家门外的杉树林给我金色的童年带来无穷的欢乐”,这两句话都指向中心,不能作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还可以采用提取或补充要素的方法将语篇读成语句。记事类课文,可以从文本中提取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的信息,连成通顺、完整、连贯的语句。如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天上偷来的火种》一文,可让学生提取上述六个要素的信息,再按照行文思路连成通顺、完整、连贯的话——

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像野兽一样地生活,请求宙斯将火赐予人类。宙斯不同意。普罗米修斯就去偷火给人类。人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普罗米修斯受到了宙斯严厉的惩罚,被海格立斯解救。

不少文章的题目已经提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等信息,可以在此基础上补充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结果等信息。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一文,可以让学生补充——谁、因为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等信息,由此连成通顺、连贯、完整的语句——

爸爸给库伯买的彩票中了奖。中彩那天,爸爸用这张彩票领了奖,但心中十分纠结,对我大发雷霆。在妈妈的开导下,爸爸经过思想斗争,将奖品还给了库伯。

三、把语段读成句子

篇幅不长的课文,可以采用句式导引的方法,让学生逐段读课文,用“谁做什么”或“谁是什么”“谁怎么样”的句式,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狼和鹿》一文,可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渎边思考每个自然

段写了什么内容,用“谁做什么”或“谁是什么”的句式,把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为一句通顺完整的话。初次训练,不妨设计成填空练习,适当降低难度——第一自然段:狼寻找一,鹿提防。

第二自然段:一。

第三自然段:鹿大量繁殖,吃光了____,自己也。

第四自然段:狼是____,鹿是.。

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可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谁做什么”“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要注意说出景物的特点——

第一自然段:“我”乘着木船,荡舟漓江,去观赏桂林的山水。

第二自然段:“我”看见漓江的水静、清、绿。

第三自然段:“我”看见桂林的山奇、秀、险。

第四自然段:“我”觉得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有的课文语段是采用先概括后具体或先具体后概括的方式写的,可抓住概括性的句子来感知语段内容;有些语段写了几层意思或几个意思,就要引导学生将几层意思或几个意思归并成一句话。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第六自然段是按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写的,可以让学生直接找出能概括这个自然段内容的句子:“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而第二自然段,围绕海水写了两层意思——颜色丰富以及颜色丰富的成因,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海底的珊瑚、海参和大龙虾,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将几层或几个意思归并成一句话——第二自然段:海水颜色丰富及其成因。

第三自然段:海底有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和威武的大龙虾。

四、把语段读成词语

整体感知语段不仅是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第三学段也要继续训练。从四年级下学期起要提高训练要求,将语段读成词语。可以选择典型语段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实际思考提炼。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一课写“我”的表现的语段——

我几乎要喊出声来了,因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着一只花蝴蝶。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安静。我仿佛看见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一瞬间,我深深地感动着。

我没有惊动安静。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

可指名朗读前两段话,问:前两段话主要写“我”在干什么?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看”;再一起读读最后一段话,问:最后一段话中“我”在干什么?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想”;进一步启发,这个“看”是怎样的看,这个“想”是怎样的想?最终将三个语段概括为一个词语:静看默想。

再如教学沪教版五年级上册《林海》一文,可让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从课文中找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这段话的意思——“千山一碧”。

整体感知语段要选择典型语段进行训练,没必要每个自然段都这样处理;后续阅读实践中要反复练习,使学生能力不断提高。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