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1力教案

7.1力教案

7.1力教案
7.1力教案

第一节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 运动和力《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课标要求 从“课程内容”的要求看,本专题涉及如下条目: 2.2.5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4 运用惯性,解释当汽车急刹车、转弯时,车内可能发生时现象 课标解读 江苏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 本专题属于课标三大主题之一──“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涉及较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本条目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认知性学习目标,具体说明如下: “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中的“认识”属于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该条目处于“认识”水平。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要了解实验中让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发生改变,就要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为此需要做好对比实验,需要准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根据控制变量的要求,小车刚进入水平面的速度必须相同,为此需要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远。这样通过实验,使学生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设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不受到的阻力时,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不会停止。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要能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说明该规律适合于所有物体,具有普遍意义。“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这是一种理想情况,现实中不存在,但物体在某个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是有的。“总保持”是指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物体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则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或”说明物体只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中的一种状态,究竟处于哪种状态,由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瞬时状态决定。由牛顿第一定律还可以知道,不受力的作用物体的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这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需要明确,虽然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但其中符合逻辑的科学推理是非常重要的。科学推理是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它以真实的科学实践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以正确的逻辑法则为依据,对实际过程做出更深入地抽象分析。由于从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它已经成为公认的物理学基本定律之一。

胜任力模型实例71演示教学

“知识”的内涵 (2) “经验”的内涵 (4) “能力”的内涵 (6) 一般工作品质 (6) 1)分析及决策能力 (6) 2)计划组织能力 (7) 3)工作演示能力 (8) 4)书面表达 (8) 个人工作品质 (9) 1)处理压力能力 (9) 2)细致能力 (10) 3)创造力 (11) 4)工作主动性 (11) 5)成就欲 (12) 沟通与合作能力 (13) 1)个人形象 (13) 2)维护己见和辩论能力 (13) 3)冲突管理能力 (14) 4)团队工作能力 (15) 5)客户导向意识 (16) 领导技能 (17) 1)共通能力 (17) 2)员工激励技能 (17) 3)指派技能 (18) 4)监控技能 (19) 5)教练技能 (20) 企业家技能 (20) 1)企业家思维 (21) 2)全局意识 (21) 3)未来意识 (22) 4)企业归属程度 (23)

“知识”的内涵 各种知识的内涵描述如下,以确保各人理解的一致性。 ?行业知识 雇员从事自身职业所具备的某一行业的知识或特殊技能,如制造业、金融保险业、零售业、运输业等。 ?专业知识 学自教育和经验的为顺利完成某一特定工作的特殊知识,如专业技术知识、商务知识、市场知识等。 ?产品知识 对于要投放市场并承诺保修的产品各方面的性能特点所具有的细致而全面的知识,如S2588、BS -22等。 ?电脑知识 将电脑熟练广泛运用于各种工作环境的知识,如交流系统、数据应用等。 ?语言知识

对加强各种商务交流的外语的掌握。 ?一般经营管理方法及工具 程序分明地建立工作流程监控。能为工作流程和复杂问题的解决提供最具竞争力的、最佳的支持的具体工具和资源,如项目方法论、经营管理工具等。 ?商务经营管理知识 与各种各样公司都相关的工作范围、工作流程运作的具体知识,如材料控制、财会支出、人事管理等。

力的教学设计

课 题 力执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里的概念 难点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运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解释有关概念 教具演 示 弹簧、钢尺、气球、磁铁、小车、可乐瓶 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引入 自主探究构建力的概念讲“神舟七号”飞船及宇航员太空行走问:同学们知道火箭是依靠 什么力量升空的?模拟火箭升空实验引入 一.感受“力”的存在 情景:学生推桌子、举起椅子等。 体验:(1)用俩手指夹住书本,并尽可能太高手臂;(2)双手 相对放于胸前,并相互挤压(3)与同桌同学单手拉起,并呈拔河状。 感受?(酸痛) 我们的祖先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肌肉酸痛中感受到力的 存在的。 情景:树被风吹弯;用力写字;十一放假收玉米等 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那位同学能用桌上的器材来演示力的存在,依据是? 两手挤压气球(空可乐瓶、气球),气球变扁;两手拉或压弹簧, 弹簧变长或短;手压直尺,尺变弯。 我们从物体的形状改变中感受到力的存在,可见力能使物体发 生形变。 各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吗?(能) 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用怎么样的作用效果呢? 实验:(1)运动小车在力的作用下静止 (2)静止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 (3)运动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转弯 可见力能使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我们把物体 听讲思考 体验力 全员参与 回答 进一步认识 实验 观察 体验 思考

(八年级物理教案)力的图示教案示例

力的图示教案示例 八年级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2.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什么? 3.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哪些效果? 二、新课引入 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用力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可见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效果呢? 三、力的三要素

1.如前所述,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 2.力的方向 教师: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我们向上提一个木箱,必须向上用力才能将木箱提起来。如果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它,只能使它沿水平方向开始运动。我们观看足球比赛,运动员射门时把球踢偏了,原因是踢球时用力的方向没能控制好。打排球时把球扣出界外也是用力的方向不妥。 可见,力的方向也影响力的效果。 3.力的作用点 教师:大家注意看所有的门窗的把手都安装在离门轴较远的位置,这样开关门窗比较方便。如果将门窗的把手安装在离门轴较近的地方,开关门窗就很费力。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教师: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所谓力的三要素,意思是只有力的三个要素都不变,力的作用效果才不变。两个力,它们的三个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的效果才完全相同。

力的三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效果不同。例如,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力作用在尺的中点,向上用足够大的力就可以把尺子平稳地拿起来。如果用同样大的力,力的作用点在尺的一端,尽管力的方向向上,只能把尺的一端提高,尺子是倾斜的。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力的特征,我们认识一个力,只有认识了力的三个要素才算认识得清楚、全面了。 四、力的图示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 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分析才能认识力的存在。 为了使物体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体、更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借助画图的方法把力表示出来,也就是把力这个抽象的东西画出来,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力的图示。 1.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教师:要画出力,就是画出力的三要素、首先要画出力的作用点。一般来说,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 (教师示范) 2.力的大小的画法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生活经验了解惯性,并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l.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 力.2.通过与生活中实例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 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 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一、重点 1、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理解延伸 3、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将物理知识回馈生活。 二、难点:

1、实验+推理的物理方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 分析法: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具准备】 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滑滑板车,引出甲乙两方观点——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展现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目的 三、新课教学 [师]回顾刚才的问题,很久很久以前对这一问题就有了不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后来通过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提出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阻力。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阻力对物体运动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介绍实验器材,学生自学导学案上的内容,将实验方法补充完整。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及从哪看出。 [师]简单点拨 [生]分小组开展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及结论填写。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力和速度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优秀教案:力和 速度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力和速度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各种糖纸、羽毛、报纸、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绢、纸杯 辅助材料:剪刀、透明胶、夹子、双面胶、泥工、彩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自由下落的现象。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来玩一玩,把这些玩具往上扔,看看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你刚才扔的是什么东西?你扔这些东西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它落下来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2、再一次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1)启发幼儿任意选两样玩具同时抛接,发现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2)引导幼儿两两相伴,同时抛接物体,发现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 3、启发幼儿探索改变物体下落速度的方法。 (1)师出示两张相同的纸,启发幼儿能让我们以不同的速度落下来。 (2)幼儿尝试探索:如将纸折成飞机就扔得高些,落下来也快些。夹子夹住羽毛使羽毛落得快。 4、为什么物体都会往下落? 师:“扔上去的物体为什么会落下来呢?”(是由于地球的引力。)

5、小结:今天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知道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扔上去以后都会下落。轻而大的物体扔不高,落下来也慢;重而小的物体扔的高,落下来也快,通过改变,也会改变它的速度。 6、组织幼儿观看人在太空中的录象。 7、活动延伸: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继续感知。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力和速度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各种物体在空中会自由下落。 2、通过各种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物体下落速度不同是与物体重力和空气浮力有关。 3、尝试改变物体下落的速度,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培养幼儿动手试验和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各种糖纸、羽毛、报纸、雪花片、球、小沙包、手绢、纸杯

初中物理教案-力的图示

初中物理教案:力的图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2.能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3.知道什么是力的图示,什么是力的示意图,会做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能力目标 初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物理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引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教材具体讲述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教给学生如何表示力的三要素. 有关“力的三要素”教学建议 力的三要素是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引出的,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课本中的插图认识力有方向,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力的方向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可以找一名学生到教室的门口,亲自动手推门,使学生意识到推力作用在离门轴

较远的点,比作用在离门轴较近的点,易于把门推开.也可以让学生感受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握在把的末端比握在把的中间,易于把螺母拧紧.体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外还有力的作用点.最后,小结出力的三要素.有关“力的示意图”教学建议 由于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简单,实际应用的机会多,所以教材中介绍了力的示意图.可通过两种作图的比较,使学生学会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教师可以把几个力的图示改画成力的示意图,加以对比,让学生领会,并掌握. 有关“力的图示”教学建议 教材一开始讲述了图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把有关的现象和过程用图来表现.例如光学中的光路图,电学中的电路图,力学中的受力分析图.通过这些图可以简单明了直观地表现有关的内容.因此要让学生重视图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画图技能. 为了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法,在示范图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个典型的力的图示. 学生在作图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力的图示 教材一开始讲述了图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物理学习中,我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学案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目标 1.利用探究实验和推理的方法得出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学时安排 本节用2学时,第一学时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二学时认识惯性、用惯性解释简单的现象。 第一学时 课前准备 1.复习回忆 (1)力的作用效果有和。 (2)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和两个方面。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第二学时 课前准备 1.自带物品 3-5个象棋子塑料尺纸条硬币纸杯硬纸板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二、惯性 活动3:思考下面两个问题,并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初步认 识惯性 1.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为什么立定跳远不如急行跳远跳的远 (2)参加百米比赛的运动员到达终点为什么很难立即停下来 2.观看老师演示图1和图2实验,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为了使实验1的实验效果更明显,应该如何打击硬纸板 (2)在图2中,当小车碰到木块时,小车和车上的木块的 说明 从身边的简单现 象开始,让学 生大胆假设和 分析 在演示的同时注 意提醒学生注意 观察各部分运动 状态的变化

运动状态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填一填 填一填 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或的性质。 2.我们把物体保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活动4:学生分组实验,利用自己带来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 来进一步认识惯性 1.利用自己带来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一、 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二、 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活动5:观察下面的图片,增强对惯性的理解和应用,并回答问题1.观察图3中的两幅图片,思考下面的问题:

7.1力优秀物理教案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许多与力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通过分析,结合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常见实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对力的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体会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观点 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力的概念,会分析物理现象 难点: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分析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学生举例回答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力” 二、新授: 1、老师总结:日常所见的推拉、提压、摩擦等现象,都属于力的作用。 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通过概念得出:力的产生需要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 1).比如老师用手推讲台,受力物体是讲台,施力物体是老师的手;在这个过程中手对讲台的作用即为力。 2).教室里绳子悬挂的电灯,受力物体是电灯,施力物体是绳子;绳子对电灯的作用即为力。 学生自己选择图片进行分析 通过观察分析得出:两个不互相接触的物体能有力的作用。比如磁铁和回形针没有互相接触,依然能够吸引回形针。 2、力的作用效果 1).通过对老师给弹簧施力后弹簧的变化的观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 状。 2).通过对发球、击球、接球的动作描述。以及球状态的改变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及方向)。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改变物体的形状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如果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或者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分析站在一块滑板上的人,面对墙,用手推墙,最后的现象,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力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重力教案

第一节重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会用公式计算重力. 过程与方法 1.过上节力的三要素的学习引入重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2.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解重垂线和重心,培养学生尊重物理事实,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1.重力 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而且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重力有一些模糊的认识,而且有些认识是不科学的,例如有的学生认为重力是物体自己施加的,这样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因而在进行“重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层次进行. (1)从观察入手,手中的物体离开手以后竖直下落,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小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降落; (2)分析思考,物体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的物体速度越来越慢,物体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说明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3)物体下降时速度越来越快,向上抛出时越来越慢,升高到一定高度改变了运动方向,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下的力; (4)有受力物体必然有施力物体,这个施力物体就是地球,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了力.由此得出重力的概念。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关于重力的方向,在学生中易出现两个错误说法:一是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或者误认为与接触面垂直.由于学生对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可以沿斜面下滑有感性认识,因此认为这时重力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的,为了解决上述学生中的问题,建议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 (1)认真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然后向学生明确,这个方向被人们称为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从数学知识可以知道,垂直是两条线、两个平面,或者是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但是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桌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因此讲垂直向下或者讲与接触面垂直是错误的。 3.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当一个物体的几何形状及质量分布不发生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相对物体来说也是确定的,并不随物体放置的位置改变而改变.但如果形状发生了变化,其重心位置一般也将发生改变,如一个人在运动时其重心位置就会不断发生变化。 教具 重垂线、弹簧秤、钩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实验一:教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然后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回答出“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实验二:教师向上抛出一个小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情况。 教师进行实验,反复几次,请同学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提问: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教案北师大版

力、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知识点: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3.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都有关系; 4. 用力的图示法描述力的三要素。 5.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6. 物重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G = mg 。 7. 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知道摩擦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3.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N )”。 知识梳理: 例题: 1、春游时,我们在公园内的湖面上划船,当我们用力划桨时,船就前进,这是为什么? 分析与解答:被我们使用的船桨实际上相当于杠杆,当我们用双手把桨的把手向前推时,桨在水下的部分向后运动,同时对水产生向后的推力。由于物体间力作用总是相互的,所以水同时对桨施加向前的反作用力,船就在这个推力的作用下不断前进。 2.开国领袖毛泽东在他的词《沁园春·雪》中吟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 大雕……”留心的同学可能注意到其中牵涉到相关的物理知识,你能说 出一二吗? 分析与解答:“弯弓”、“射大雕”与物理知识相关。“弯弓”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形状;“射大雕”则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弯弓射雕的过程中,力的作用改变了弓的形状,弓由于形变产生的弹力又使箭由静止变为运动,射向大雕。其中还伴随能能量的转化:弓对箭做功,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 3.在课外活动中,小华设计了如图装置来检查房屋的窗台是否水平,试说明这个装置的工 作原理,并说明制造这个装置时AB 与AC ,BD 与BC 之间应满足怎样的关系? { 力 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 改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 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 重力 大小----G=mg 作用点――重心 方向――竖直向下 { 弹力 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弹力 弹簧测力计――力的单位、正确使用它测量力 {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力 产生条件――表面相互接触并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 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 { { 常见的力

【教案】2020北师大版物理八下71力教案2

【关键字】教案 第一节《力》(2课时)(作者:尹胜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象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显著的因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科索沃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图示,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1.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主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教师将学生所列举实例板书在黑板上或者直接投影课本图7-1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上面所列举事例中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2.产生这些作用时没有物体行不行?至少要几个物体?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如下: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教师: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体力、能力、战斗力、权力、生命力、劳动力等是我们所定义的力吗? 待学生思考后指出: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指的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推、提、压、排斥、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2.教师:前面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用手打击课桌时,施力物体的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用力拍打课桌,体念手有什么感觉?为何有这种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人游泳时向后划水身体却向前运动,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四、力的大小 力在物理学中用字母F 表示,在国际单位预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 表示。 1牛的力有多大呢?是一条牛的力气吗? 两个鸡蛋重约1牛,一包方面面对手的压力约为1牛,一个普通初中生对地面的压力约500牛。 发给学握力计,测出自己握力的大小 五、力的作用效果 1.观察课本图7-2,几项体育活动中,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什么具体表现?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力不讨好的作用效果的两种具体表现: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演示:用力改变弹簧的形状:有用细绳拉着物体在斜面上从静到动、从动到静、或改变运动方向。 第二课时 六、力的三要素 1.按教材组织学生活动:用不同方向、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力作用在门上,观察产生的作用是否相同。 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 2.教师:既然力的作用效果与它的三要素有关,那么如何形象地表示出这三个要素呢? 力的图示是一种形象化表示力的物理图形语言,是表示力的一种方法,具体作法如下:首先确定受力物体;根据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比例;确定力的作用点(一般在受力物体上)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 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6-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力是什么?) 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 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有关力的各种图片中的力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

苏科版第九章 第一节 二力平衡

鞍湖实验学校八年级物理教案主讲人:薛书连 课题: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自行总结出二力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和学具: 两端带有滑轮的木板、小车或卡片、细绳、钩码(3或4个相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吊在天花板上的电灯、放在地上的课桌、停在水面上的船、匀速下降的降落伞等物体各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进一步举出事例:在水平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汽车,并引导学生分别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进行分析此时小汽车的受力情况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引导学生从电灯的静止状态、知道电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然后 进一步了解到其它的几个物体受到的力也是相互平衡的 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教师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给出物体的平衡状态、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指出: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 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几个力称做平衡力。 2、演示课本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 研究对象:木块的状态 (1)大小相等: 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方向相反: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在同一直线上: 小结:作用在木块上的两个力要想互相平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在同一直线上 平衡力的合力为0 3、二力平衡的应用: 例1、吊在空中重5牛的电灯,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 (定)研究对象:电灯. (析)受力分析:重力、拉力. (判)运动状态:静止. (找)两个力的关系:互相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 结论:拉力是5牛,方向竖直向上. 例2.汽车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为F,受到的阻力为F. (1)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2)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3)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生活物理社会 三、小结 四、作业WWW 1、2、3 五、教后感: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力》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案人力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案 第一讲导论 (8 学时)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了解人事管理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与联系、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主要内容。 (二)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意义。 (三)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40min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35min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40min 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意义25min 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180min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与特征、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基本原理。 难点: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式和手段】 讲授、多媒体 【主要参考书目】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赵曼:(21 世纪教材),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2、《MBA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陈远敦陈全明,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赵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张一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政策实践》钱振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林新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人力资源方程式——以员工为本创造利润》[美] Jeffrey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思考与练习】 1、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关系。

2、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这一对基本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如何认识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 4、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5、如何理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要素系统和目标系统? 6、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7、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职能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基本内容】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40min 1、人力资源的含义广义:对社会有潜在价值的人。 狭义:一般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为社会、为集体工作的经济活动人口。 实际上我们认为只要有给社会带来价值或对社会具有潜在价值的人都可视为人力资源价值! 2、人力资源的特征 ★ 能动性:唯一能起到创造作用的因素。人力资源具有自我强化、选择职业、积极劳动的特性。 ★两重性: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同时还具有高增值性。★时效性:人的生命周期各阶段体能和智能不同。 ★ 再生性: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自我补偿、自我更新、自我丰富、持续开发。 ★社会性:受民族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 3、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组织、培训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4、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1)核心不同 (2)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不同 (3)工作的着眼点不同 (4)系统关系不同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内容30min 1、选人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二力平衡第1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科版_331

个人复备 第九章第一节 二力平衡(第1课时) 【教学时间】________ 【 教者】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以及什么是二力平衡; 2.通过实验探究,自主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 二、目标定学: 三、预习探学: 1.观察与思考:课本P62中图9-1所示的物体各处于什么状态?它们分别 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2.阅读课本,完成下面填空: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保持 或 ,我们就说该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 、方向 且 在 直线上时,这两个力才能平衡。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 (一)平衡状态和二力平衡的概念 1.交流:【预习探学】第1题。让学生画出各个物体受力的示意图。

个人复备 2.交流:【预习探学】第2(1)题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提出问题:符合什么条件的两个力才能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呢? 2.猜想:结合图9-1中四个实例的分析,可知,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它们的大小,方向,作用在直线上,且在物体上。 3.设计实验: (1)由于决定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多个,因此必须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2)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在实验中: ①如何改变两个拉力大小? ②如何让两个拉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③如何让两个拉力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4.进行实验: 5.得出结论: 推论:物体在平衡的两个力作用下,处于, 即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或不改变)若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则 物体受到的作用。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大力纸桥(三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大力纸桥(三篇)目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大力纸桥一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大家滚起来二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大班科学教案做印糕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大力纸桥一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放置方法、改变桥面形状、桥墩多少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2、通过自我检验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比对,不断探索增加纸桥承重力的方法。 3、积极动手动脑,体验探索与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 积木桥墩(桥墩固定)、白纸、雪花片插在小木棒上(每份数量相同,用于操作与测量) 【活动过程】 一、纸桥有多坚固。 1、介绍纸桥和测量方法,让幼儿猜猜:纸桥上能放多少雪花片? 2、交代操作要求: (1)可以通过折一折,卷一卷的方法改变桥面形状。 (2)雪花片可以随意摆放,但必须要放在桥面上。 (3)听到教师的口哨声必须马上集合。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正确取放雪花片。 (2)引导幼儿尝试新的方法。 4、交流。 (1)请成功的幼儿介绍优秀经验。

(2)对比和评价操作方法相似,结果却不同的纸桥,分析原因。 (3)让操作失败(桥倒塌,雪花片散掉)的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 教师小结,引出第二次操作。 二、谁的纸桥最坚固。 1、提出操作要求:让所有的雪花片都站在纸桥上就是胜利者。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验证成功幼儿归纳的优秀经验。 (2)引导幼儿探索能让纸桥更坚固的方法。 3、交流。 (1)评出最牢固的纸桥。(如果成功者不多,教师可以演示桥面折成波浪的方法) (2)请成功的幼儿归纳优秀经验,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A桥面更宽更厚能承受更多的力。 B桥面折叠后拱起来能承受更多的力。 C桥面折叠成波浪能承承受更多的力。 D把雪花片放在桥墩上能放更多。 三、我们的长江大桥。 1、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桥墩和纸,要求小组成员合作造出长江大桥,放上所有的雪花片。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创新方法。 (2)引导幼儿相互合作。 3、展示幼儿作品。 4、教师小结:桥墩能起到支撑的作用,改变桥面形状能增大桥的承受能力,所以能让我们的纸桥更坚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