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四 工业顺序控制实验

实验四 工业顺序控制实验

实验四 工业顺序控制实验
实验四 工业顺序控制实验

实验四工业顺序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工业顺序控制程序的简单编程,中断的使用。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微机一台

2.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

3.proteus仿真软件

三、实验预备知识

在工业控制中,像冲压、注塑、轻纺、制瓶等生产过程,都是一些断续生产过程,按某种程序有规律地完成预定的动作,对这类断续生产过程的控制称顺序控制,例注塑机工艺过程大致按“合模—>注射—>延时—>开模—>产伸—>产退”顺序动作,用单片机最易实现。

四、实验内容

1. 用proteus画出仿真电路图。8031的P1.0-P1.6控制注塑机的七道工序,先模拟控制七只发光二级管的点亮,高电平有效,设定每道工序时间转换为延时,K1为开工启动开关,低电平启动。K2为外故障输入模拟开关,P3.3输入为0是不断警告,P1.7为报警声音输出,参考电路图如下图所示:

2.P1.7报警输出时要求采用双音报警,请自行准备耳机。

五、实验说明

1.实验中模拟外故障输入用外部中断1,初始化程序中需开中断。

2.未开工时(K1未按下),按下K2不能有报警输出。

六、实验程序框图

七、实验步骤

1.用proteus设计工业顺序控制电路;

2..在Keil C51中编写控制程序,编译通过后,与proteus联合调试;

3..K1开关拨在上面,K2拨在上面;

4..用连续方式运行程序,此时应在等待开工状态;

5..K1拨到下面(显低电平),各道程序应正常运行;

6..K2拨到下面(低电平),应有声音报警(人为设置故障);

7..K2拨到上面(高电平),排除故障,程序应从刚才报警的工序继续执行。

八、实验程序

1.实验电路:

2. 实验源程序:见附录1.2

九、实验总结

1.用中断方式编程时,外部中断触发方式选择了低电平触发,结果导致按键

按下后,中断不断触发,尽管出现了连续的报警声,但是还是会回到主程序,流水灯并未真正停止,而是间隔一段时间后,发生变化。解决方法是在中断程序中加入判断K2的条件,使其在中断期间不再返回主程序即可。

2.注意当程序中用到两个中断时必须设置中断优先级寄存器PCON,才能实

现中断嵌套。要真正理解中断优先级的含义。

3.给speaker两个不同的频率的信号即可产生双音报警信号。

十、实验建议

希望老师在每个实验结束后,能拿出几个典型程序进行讲解,讲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附录1:程序1

#include

void delay_ms(int);

int t=0,num=1,cnt,s;

sbit K1=P3^4;

sbit K2=P3^3;

bit sw=0,flag=0;

sbit speaker=P1^7;

char code tab[10]={0x00,0x01,0x02,0x04,0x08,0 x10,0x20,0x40,0x80,0xff};

void main(void)

{

P1=tab[0];

TMOD=0x01;

TH0=(65536-500)/256;

TL0=(65536-500)%256;

ET0=1;

TR0=1;

EA=1;

while(1)

{

while(K1==0)

{

if(num<=7&&K2==1)

{

P1=tab[num++];

delay_ms(500);

if(num==8) num=1; for(cnt=0;cnt<200&&K2==0;cnt++)

{

speaker=~speaker;

while(s<2); s=0;

}

for(cnt=0;cnt<200&&K2==0;cnt++)

{

speaker=~speaker;

while(s<3); s=0;

}

}

}

}

void timer0() interrupt 1

{

TH0=(65536-500)/256;

TL0=(65536-500)%256;

s++;

}

void delay_ms(t)

{

int i;

for(;t>0;t--)

for(i=0;i<124;i++);

}

}

附录2:程序2

#include

int t=0,num=1,cnt,s;

sbit K1=P3^4;

bit sw=0;

sbit speaker=P1^7;

char code tab[10]={0x00,0x01,0x02,0x04,0x08,0 x10,0x20,0x40,0x80,0xff};

void keyscan()

{

if(K1==0) sw=1;

if(K1==1)

{

sw=0;

P1=tab[0];

EX1=0; //K1接高,停止工作

}

}

void main(void)

{

TMOD=0x01; //定时器0方式1

TH0=(65536-100)/256;

TL0=(65536-100)%256;

PT0=1; //设置定时器1最高优先级TR0=1;

EA=1;

while(1)

{

keyscan();

if(sw)

{

ET0=1;

EX1=1;

IT1=0;

while(sw)

{

if(t>=5000)

{

P1=tab[num++];;

if(num>=8) num=1;

t=0;

}

keyscan();

}

}

}

void INTER1() interrupt 2

{

for(cnt=0;cnt<250;cnt++)

{

speaker=~speaker;

while(s<10); s=0;

}

for(cnt=0;cnt<125;cnt++)

{

speaker=~speaker;

while(s<20); s=0;

}

if(K1==1) EX1=0; }

void timer0() interrupt 1

{

TH0=(65536-100)/256;

TL0=(65536-100)%256;

t++;

s++;

}

}

附录3:实验电路图

过程控制实验报告

过程控制实验 实验报告 班级:自动化1202 姓名:杨益伟 学号:120900321 2015年10月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实验一过程控制系统建模 作业题目一: 常见得工业过程动态特性得类型有哪几种?通常得模型都有哪些?在Simulink中建立相应模型,并求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答:常见得工业过程动态特性得类型有:无自平衡能力得单容对象特性、有自平衡能力得单容对象特性、有相互影响得多容对象得动态特性、无相互影响得多容对象得动态特性等。通常得模型有一阶惯性模型,二阶模型等、 单容过程模型 1、无自衡单容过程得阶跃响应实例 已知两个无自衡单容过程得模型分别为与,试在Simulink中建立模型,并求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Simulink中建立模型如图所示: 得到得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所示:

2、自衡单容过程得阶跃响应实例 已知两个自衡单容过程得模型分别为与,试在Simulink中建立模型,并求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Simulink中建立模型如图所示: 得到得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所示:

多容过程模型 3、有相互影响得多容过程得阶跃响应实例 已知有相互影响得多容过程得模型为,当参数, 时,试在Simulink中建立模型,并求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在Simulink中建立模型如图所示:得到得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所示:

4、无相互影响得多容过程得阶跃响应实例 已知两个无相互影响得多容过程得模型为(多容有自衡能力得对象)与(多容无自衡能力得对象),试在Simulink中建立模型,并求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在Simulink中建立模型如图所示: 得到得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图所示: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报告材料(最新版)

实验一、单容水箱特性的测试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单容水箱的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并记录相应液位的响应曲线。 2. 根据实验得到的液位阶跃响应曲线,用相关的方法确定被测对象的特征参数T和传递函数。 二、实验设备 1. THJ-2型高级过程控制系统实验装置 2. 计算机及相关软件 3. 万用电表一只 三、实验原理 图2-1单容水箱特性测试结构图由图2-1可知,对象的被控制量为水箱的液位H,控制量(输入量)是流入水箱中的流量Q1,手动阀V1和V2的开度都为定值,Q2为水箱中流出的流量。根据物料平衡关系,在平衡状态时 Q1-Q2=0 (1)

动态时,则有 Q1-Q2=dv/dt (2) 式中 V 为水箱的贮水容积,dV/dt为水贮存量的变化率,它与 H 的关系为 dV=Adh ,即dV/dt=Adh/dt (3) A 为水箱的底面积。把式(3)代入式(2)得 Q1-Q2=Adh/dt (4) 基于Q2=h/RS,RS为阀V2的液阻,则上式可改写为 Q1-h/RS=Adh/dt 即 ARsdh/dt+h=KQ1 或写作 H(s)K/Q1(s)=K/(TS+1) (5) 式中T=ARs,它与水箱的底积A和V2的Rs有关:K=Rs。 式(5)就是单容水箱的传递函数。 对上式取拉氏反变换得 (6) 当t—>∞时,h(∞)=KR0 ,因而有K=h(∞)/R0=输出稳态值/阶跃输入当 t=T 时,则有 h(T)=KR0(1-e-1)=0.632KR0=0.632h(∞)

式(6)表示一阶惯性环节的响应曲线是一单调上升的指数函数,如图 2-2 所示。当由实验求得图2-2所示的阶跃响应曲线后,该曲线上升到稳态值的63%所对应的时间,就是水箱的时间常数T。该时间常数 T也可以通过坐标原点对响应曲线作切线,切线与稳态值交点所对应的时间就是时间常数T,由响应曲线求得K和T后,就能求得单容水箱的传递函数。如果对象的阶跃响应曲线为图2-3,则在此曲线的拐点D处作一切线,它与时间轴交于B点,与响应稳态值的渐近线交于A点。图中OB即为对象的滞后时间τ,BC为对象的时间常数T,所得 的传递函数为: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按图2-1接好实验线路,并把阀V1和V2开至某一开度,且使V1的开度大于V2的开度。 2.接通总电源和相关的仪表电源,并启动磁力驱动泵。

PLC实验指导书

PLC综合实验课题 1.总体要求: 对每一课题必须绘制运行工序图,设计的PLC控制系统包括:PLC I/O分配、控制线路图设计、梯形图设计;将设计的PLC程序利用手持式编程器送入PLC 并调试通过,符合课题提出的控制要求后,提交现场验收。 实验报告书在提交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讨论调试心得。 2.实验课题 课题一:小车往返运动控制 小车往返运动情况参如图1。 SQ1 SQ2SQ3 图 1 初态:小车启动前位于导轨的中部(如图1中位置)。系统运行要求如下:1)按启动按钮SB1,小车前进,到SQ1处停车,延时5s后小车后退; 2)小车后退至SQ2处停车,延时5S后第二次前进,到SQ3处后再次后退; 3)后退至SQ2处停车。 要求:设计PLC控制系统,必须采用基本逻辑指令编程。 课题二:三台电机顺序控制 三台电机顺序控制要求如下:M1运行10S 后停止,M2自行启动;M2运行5S 后停止,M3自行启动;M3运行5S后停止,M1重新自行启动运行,如此反复三次后所有电机停止运行,指示开始灯闪烁,按停车按钮指示灯闪烁停。 要求:设计PLC控制系统,必须采用基本逻辑指令编程。

课题三:机械手PLC 控制 悬挂式机械手结构示意图如图3 。 图 3 SQ1 SQ4 机械手工作控制方式分手动、单步、单周期和连续控制,控制方式采用转换开关进行,(手动时X6=ON ,单步时X7=ON ,单周期X10=ON ,连续X11=ON )。 连续操作过程如下: 机械手必须在原位(图3中A 点),按启动按钮SB1,机械手开始动作: 下降→夹紧(电磁阀得电)→上升→右行→下降→放松(电磁阀失电)→上升→左行回到原位→下降(循环执行) 连续操作过程中按停止按钮SB2,必须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回到A 点后停止运行。 单周期操作:机械手在原位,按启动按钮,机械手工作一个周期后停在原位。 单步操作:机械手在原位开始,按一次启动按钮,机械手自动完成一步后自动停止,再按一次启动按钮机械手自动完成下一步后自动停止…… 手动操作是指机械手的上升/下降、右行/左行、夹紧/放松可以用按钮单独操作,工作方式采用转换开关进行选择,具体控制要求如下: X20=ON :按住启动按钮SB1,机械手左行;按住停止按钮SB2,机械手右行; X21=ON :按住启动按钮SB1,机械手上升;按住停止按钮SB2,机械手下降; X22=ON :按住启动按钮SB1,机械手夹紧;按住停止按钮SB2,机械手放

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实验指导书(学生)

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系统解剖实验 实验学时:8 实验类型:独立授课实验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数控插补多轴控制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 2、根据常用低压电器原理分析各运动控制电气元件的应用原理,分析数控插补运动实现的控制原理; 3、根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流程进行运动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机械结构分析、控制系统分析以及相关传感器选型等方面的设计内容。 本实验以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系统为具体对象,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和开发的技术流程和主要内容,通过运动控制系统的实现过程掌握常用电气元件识别和原理、数控插补原理、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等的设计和实现方式。 二、实验内容 1、通过数控插补多轴控制装置及其相关系统的测试和观察,分析数控插补的工作原理; 2、分析系统的功能、机械结构分析、运动关系以及相关传感器等,分析其相关的机械结构、电机及其驱动模块和传感反馈环节等; 3、根据常用低压电器原理,分析系统各运动控制电气元件的应用原理,分析数控插补运动过程实现的控制原理,并绘制相关的控制原理图和系统连接图。 三、实验设备 1、多轴运动控制系统一套(含电控箱) 2、PC机一台 3、GT-400-SG-PCI 卡一块(插在PC机内部)

四、实验原理 该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系统是依据开放式数控系统原理构建的,其以通用计算机(PC)的硬件和软件为基础,采用模块化、层次化的体系结构,能通过各种形式向外提供统一应用程序接口的系统。开放式数控系统可分为 3类:(1)CNC 在 PC中;(2)PC作为前端,CNC作为后端;(3)单 PC,双 CPU平台。 本实验采用第一类,把顾高公司的 GT-400-SG-PCI 多轴运动控制卡插入PC 机的插槽中,实现电机的运动控制,完成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其优点如下:(1)成本低,采用标准 PC机;(2)开放性好,用户可自定义软件;(3)界面比传统的 CNC 友好。 图1为该系统的硬件构成图,运动平台机械本体采用模块化拼装,主要由普通PC机、电控箱、运动控制卡、伺服(步进)电机及相关软件组成。其主体由两个直线运动单元(GX系列)组成。每个GX系列直线运动单元主要包括:工作台面、滚珠丝杆、导轨、轴承座、基座等部分,其结构见图2。伺服型电控箱内装有交流伺服驱动器,开关电源,断路器,接触器,运动控制器端子板,按钮开关等。步进型电控箱则装有步进电机驱动器,开关电源,运动控制器端子板,船形开关等。 图1 数控插补多轴控制系统硬件构成

机电传动控制实验指导书(最新)

机电传动控制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继电—接触器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继电—接触器断续控制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元件布局图和接线图的读图方式;2.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主回路和控制回路的接线方法; 3.了解继电—接触器断续控制电路的组成 二、实验使用仪器、设备 1.DB电工实验台; 2.三相异步电动机二台; 3.万用表一台; 4.专用连接线一套。 三、实验要求 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点动、互锁、连锁控制。满足以下具体要求: (1) M1可以正、反向点动调整控制; (2) M1正向起动之后,才能起动M2; (3) 停车时,M2停止后,才能停M1; (4) 具有短路和过载保护; (5) 画出主电路和控制电路。 四、实验参考电路

五、实验步骤 1.按布局图要求将各元器件定位; 2.按接线图要求,以正确的规格电线连接各器件;3.按接线图要求,连接电动机的定子线圈; 4.自查并互查连接线; 5.合上电源,调试电路; 6.观察电动机的运行情况。 六、实验注意事项 1.操作前切断总电源; 2.接线完毕,必须检查接线情况,并做好记录;3.在指导老师认可后,方能接通电源。 七、思考题 1.熔断器与热继电器可否省去其中任何一个?为什么?2.熔断器与热继电器的规格可否随意选择?为什么?3.连接电线的规格可否随意选择?为什么? 4.交流接触器可否带直流负载?为什么?

实验二、PLC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 一、实验目的 1.了解PLC——AC电动机断续控制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元件布局图和接线图的读图方式;2.掌握继电—接触器逻辑电路与PLC梯形图的转换方式; 3.熟悉PLC控制系统的接线方法; 3.了解PLC断续控制电路的组成。 二、实验使用仪器、设备 1.PLC模拟实验台; 2.三相异步电动机二台; 3.万用表一台; 4.专用连接线一套。 三、实验要求 实现PLC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点动、互锁、连锁控制。满足以下具体要求: (1) M1可以正、反向点动调整控制; (2) M1正向起动之后,延时5分钟再可起动M2; (3) 停车时,M2停止后,延时2分钟再可停M1; (4) 主电路同实验一。 四、实验参考电路与梯形图 1.电路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池州学院 机械与电子工程系

目录 实验一、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 (1) 实验二、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5) 实验三、根轨迹实验 (7) 实验四、频率特性实验 (10) 实验五、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六、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计算机仿真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七、采样控制系统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八、典型非线性环节模拟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九、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十、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方法。 2、研究电阻、电容参数对典型线性环节阶跃响应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1、XMN-2型实验箱; 2、LZ2系列函数记录仪; 3、万用表。 三、实验内容: 1、比例环节: r(t) 方块图模拟电路 图中: i f P R R K= 分别求取R i=1M,R f=510K,(K P=0.5); R i=1M,R f=1M,(K P=1); R i=510K,R f=1M,(K P=2); 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2、积分环节: r(t) 方块图模拟电路图中:T i=R i C f 分别求取R i=1M,C f=1μ,(T i=1s); R i=1M,C f=4.7μ,(T i=4.7s););

浙工大过程控制实验报告

实验一:系统认识及对象特性测试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装置结构和组成及组态软件的组成使用。 2 熟悉智能仪表的使用及实验装置和软件的操作。 3熟悉单容液位过程的数学模型及阶跃响应曲线的实验方法。 4学会有实际测的得单容液位过程的阶跃响应曲线,用相关的方法分别确定它们的参数,辨识过程的数学模型。 二 实验内容 1 熟悉用MCGS 组态的智能仪表过程控制系统。 2 用阶跃响应曲线测定单容液位过程的数学模型。 三 实验设备 1 AE2000B 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 2 计算机,万用表各一台。 3 RS232-485转换器1只,串口线1根,实验连接线若干。 四 实验原理 如图1-1所示,设水箱的进水量为Q1,出水量为Q2,水箱的液面高度为h ,出水阀V2固定于某一开度值。根据物料动态平衡的关系,求得: 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求拉氏变换,得: 式中,T 为水箱的时间常数(注意:阀V2的开度大小会影响到水箱的时间常数),T=R2*C ,K=R2为单容对象的放大倍数,R1、R2分别为V1、V2阀的液阻,C 为水箱的容量系数。 阶跃响应曲线法是指通过调节过程的调节阀,使过程的控制输入产生一个阶跃变化,将被控量随时间变化的阶跃响应曲线记录下来,再根据测试记录的响应曲线求取输入输出之间的数学模型。本实验中输入为电动调节阀的开度给定值OP ,通过改变电动调节阀的开度给定单容过程以阶跃变化的信号,输出为上水箱的液位高度h 。电动调节阀的开度op 通过组态软件界面有计算机传给智能仪表,有智能仪表输出范围为:0~100%。水箱液位高度有由传感变送器检测转换为4~20mA 的标准信号,在经过智能仪表将该信号上传到计算机的组态中,由组态直接换算成高度值,在计算机窗口中显示。因此,单容液位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是包含了由执行结构到检测装置的所有液位单回路物理关系模型 有上述机理建模可知,单容液位过程是带有时滞性的一阶惯性环节,电动调节阀的开度op ,近似看成与流量Q1成正比,当电动调节阀的开度op 为一常量作为阶跃信号时,该单容液位过程的阶跃响应为 需要说明的是表达式(2-3)是初始量为零的情况,如果是在一个稳定的过程下进行的阶跃响应,即输入量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叠加上op 的变化,则输出表达式是对应原来输出值得基础上的增量表达的是,用输出测量值数据做阶跃响应曲线,应减去原来的正常输出值。 五、实验步骤 A 、熟悉用MCGS 组态的智能仪表过程控制系统 1、设备的连接和检查

计算机过程控制实验报告

计算机过程控制实验报告

实验1 单容水箱液位数学模型的测定实验 1、试验方案: 水流入量Qi 由调节阀u 控制,流出量Qo 则由用户通过负载阀R 来改变。被调量为水位H 。分析水位在调节阀开度扰动下的动态特性。 直接在调节阀上加定值电流,从而使得调节阀具有固定的开度。(可以通过智能调节仪手动给定,或者AO 模块直接输出电流。) 调整水箱出口到一定的开度。 突然加大调节阀上所加的定值电流观察液位随时间的变化,从而可以获得液位数学模型。 通过物料平衡推导出的公式: μμk Q H k Q i O ==, 那么 )(1 H k k F dt dH -=μμ, 其中,F 是水槽横截面积。在一定液位下,考虑稳态起算点,公式可以转换成 μμR k H dt dH RC =+。 公式等价于一个RC 电路的响应函数,C=F 就是水容,k H R 0 2= 就是水阻。 如果通过对纯延迟惯性系统进行分析,则单容水箱液位数学模型可以使用以下S 函数表示: ) 1()(0 += TS S KR S G 。 相关理论计算可以参考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过程控制》,金以慧编著。 2、实验步骤: 1) 在现场系统A3000-FS 上,将手动调节阀JV201、JV206完全打开,使下水箱闸板具有 一定开度,其余阀门关闭。 2) 在控制系统A3000-CS 上,将下水箱液位(LT103)连到内给定调节仪输入端,调节仪 输出端连到电动调节阀(FV101)控制信号端。 3) 打开A3000-CS 电源,调节阀通电。打开A3000-FS 电源。 4) 在A3000-FS 上,启动右边水泵(即P102),给下水箱(V104)注水。 给定值 图1 单容水箱液位数学模型的测定实验

实验38三相异步电动机顺序启动控制

实验三十八三相异步电动机顺序启动控制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各种不同顺序控制的接线,加深对一些特殊要求机床控制线路的了解。 2、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使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进行有效的结合。 三、实验方法 1、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顺序控制(一): 按图38-1接线。因每台实验装置只配一只电机和热继电器,故须用灯组负载来模拟M2,FR2不接。图中U、V、W为实验台上三相调压器的输出插孔。 (1) 将调压器手柄逆时针旋转到底,启动实验台电源,调节调压器使输出线电压为220V。 FR1 图 38-1 起动顺序控制(一)

(2) 按下SB 1,观察电机运行情况及接触器吸合情况。 (3) 保持M 1运转时按下SB 2,观察电机运转及接触器吸合情况。 (4) 在M 1和M 2都运转时,能不能单独停止M 2? (5) 按下SB 3使电机停转后,按SB 2,电机M 2是否起动?为什么? 图38-2 起动顺序控制(二) 2、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顺序控制(二): 本实验须将两台实验装置的配件合并才能实施。 按图38-2接线。图中U 、V 、W 为实验台上三相调压器的输出插孔。 (1) 将调压器手柄逆时针旋转到底,启动实验台电源,调节调压器使输出线电压为220V 。 (2) 按下SB 2,观察并记录电机及各接触器运行状态。 (3) 再按下SB 4,观察并记录电机及各接触器运行状态。 (4) 单独按下SB 3,观察并记录电机及各接触器运行状态。 (5) 在M 1与M 2都运行时,按下SB 1,观察电机及各接触器运行状态。 四、讨论题 1、画出图38-1、38-2的运行原理流程图。 2、比较图38-1、38-2二种线路的不同点和各自的特点。 3、例举几个顺序控制的机床控制实例,并说明其用途。 FR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3-第3章[1]

实验三利用MATLAB求取状态空间模型的相似变换及其标准型、控制系统的不同状态模型实现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线性系统的对角线标准型、约当标准型、模态标准型以及伴随矩阵标准型的表示及相应变换阵的求解; 2、通过编程、上机调试,掌握系统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判别方法、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分解等; 3、加深理解由控制系统传递函数建立能控、能观、约当标准型等不同状态模型的方法。实验原理: 一、线性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的相似变换及其标准型 (1)将状态空间模型G经变换矩阵T变换为状态空间模型G1; G1=ss2ss(G,T) (2)将状态空间模型G经变换矩阵T变换为其他形式的状态空间模型G1 [G1,T]=canon(G,type) 其中,当type为'companion'、'modal'、'jordan' 时,分别将状态空间模型G变换 为伴随矩阵标准型、模态标准型、约当标准型状态空间模型G1,并得到相应的变 换矩阵T; (3)计算矩阵A的特征值及与特征值对应的对角型变换矩阵D; [V,D]=eig(A) (4)计算矩阵A变换为约当标准型J,并得到变换矩阵V; [V,J]=jordan(A) 二、线性系统可控、可观判别方法与分解 (1)构造系统的可控性判别矩阵Tc; Tc=ctrb(A,B) (2)构造系统的可观测性判别矩阵To; To=obsv(A,C) (3)求取可控Gram矩阵和可观测Gram矩阵; W=gram(G,type) 其中type为'c'时,为求取可控Gram矩阵,type为'o'时,为求取可观测Gram 矩阵。 (4)能控性分解 [Ac,Bc,Cc,Tc,Kc]=ctrbf(A,B,C) 将系统分解为可控子系统和不可控子系统,Tc是变换阵,sum(Kc)是可控状 态的数目; (5)能观测性分解

plc实验报告

PLC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课程题目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老师 设计(论文)成绩 教务处制 2016年月日

第一章 可编程控制器的概述 可编程序控制器,英文称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 ,简称PLC 。 它是一个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装置,专为在工业现场应 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以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 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输出接 口,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 是微机技术与传统的继电接触控制技 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克服了继电接触控制系统中的机械触点的复杂接线、可靠性 低、功耗高、通用性和灵活性差的缺点,充分利用了微处理器的优点,又照顾到 现场电气操作维修人员的技能与习惯,特别是PLC 的程序编制,不需要专门的计 算机编程语言知识,而是采用了一套以继电器梯形图为基础的简单指令形式,使 用户程序编制形象、直观、方便易学;调试与查错也都很方便。用户在购到所需 的PLC 后,只需按说明书的提示,做少量的接线和简易的用户程序的编制工作, 就可灵活方便地将PLC 应用于生产实践。 一、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结构 可编程控制器主要由CPU 模块、输入模块、输出模块和编程器组成(如下图 所示)。 二、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可编程控制器有两种基本的工作状态,即运行(RUN )状态与停止(STOP )状态。 在运行状态,可编程序控制器通过执行反映控制要求的用户程序来实现控制功能。为 了使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输出及时地响应随时可能变化的输入信号,用户程序不是只执 行一次,而是反复不断地重复执行,直至可编程序控制器停机或切换到STOP 工作状态。 除了执行用户程序之外,在每次循环过程中,可编程序控制器还要完成内部处理、 通信处理等工作,一次循环可分为5个阶段(如图所示) 在内部处理阶段,可编程序控制器检查CPU ,模块内部 的硬件是否正常,将监控定时器复位,以及完成一些别的内 部工作。 在通信服务阶段,可编程序控制器与带微处理器的智能 装置通信,响应编程器键入的命令,更新编程器的显示内容。 在输入处理阶段,可编程序控制器把所有外部输入电路的 接通/断开(ON/OFF )状态读入输入映像寄存器。 在程序执行阶段,即使外部输入信号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输入映像寄存器的状态输入模块CPU 模块输出模块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装置接触器电磁阀指示灯电源 电源 限位开关选择开关按钮

过程控制实验报告

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过程控制实验 实验名称:水箱液位控制系统 院(系):自动化专业:自动化姓名:学号: 实验室:实验组别: 同组人员: 实验时间: 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目录 一、系统概论 (3) 二、对象的认识 (4) 三、执行机构 (14) 四、单回路调节系统 (15) 五、串级调节系统Ⅰ (18) 六、串级调节系统Ⅱ (19) 七、前馈控制 (21) 八、软件平台的开发 (21)

一、系统概论 1.1实验设备 图1.1 实验设备正面图图1.2 实验设备背面图 本实验设备包含水箱、加热器、变频器、泵、电动阀、电磁阀、进水阀、出水阀、增压器、流量计、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操作面板等。 1.1.2 铭牌 ·加热控制器: 功率1500w,电源220V(单相输入) ·泵: Q40-150L/min,H2.5-7m,Hmax2.5m,380V,VL450V, IP44,50Hz,2550rpm,1.1kw,HP1.5,In2.8A,ICL B ·全自动微型家用增压器: 型号15WZ-10,单相电容运转马达 最高扬程10m,最大流量20L/min,级数2,转速2800rmp,电压220V, 电流0.36A,频率50Hz,电容3.5μF,功率80w,绝缘等级 E ·LWY-C型涡轮流量计: 口径4-200mm,介质温度-20—+100℃,环境温度-20—+45℃,供电电源+24V, 标准信号输出4-20mA,负载0-750Ω,精确度±0.5%Fs ±1.0%Fs,外壳防护等级 IP65 ·压力传感器 YMC303P-1-A-3 RANGE 0-6kPa,OUT 4-20mADC,SUPPLY 24VDC,IP67,RED SUP+,BLUE OUT+/V- ·SBWZ温度传感器 PT100 量程0-100℃,精度0.5%Fs,输出4-20mADC,电源24VDC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指导书解析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指导书 王永昌 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系 2015.3

实验一先进智能仪表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YS—170、YS—1700等仪表的使用; 2.掌握控制系统中PID参数的整定方法; 3.熟悉Smith补偿算法。 二、实验内容 1.熟悉YS-1700单回路调节器与编程器的操作方法与步骤,用图形编程器编写简单的PID仿真程序; 2.重点进行Smith补偿器法改善大滞后对象的控制仿真实验; 3.设置SV与仿真参数,对PID参数进行整定,观察仿真结果,记录数据。 4.了解单回路控制,串级控制及顺序控制的概念,组成方式。 三、实验原理 1、YS—1700介绍 YS1700 产于日本横河公司,是一款用于过程控制的指示调节器,除了具有YS170一样的功能外,还带有可编程运算功能和2回路控制模式,可用于构建小规模的控制系统。其外形图如下: YS1700 是一款带有模拟和顺序逻辑运算的智能调节器,可以使用简单的语言对过程控制进行编程(当然,也可不使用编程模式)。高清晰的LCD提供了4种模拟类型操作面板和方便的双回路显示,简单地按前面板键就可进行操作。能在一个屏幕上对串级或两个独立的回路进行操作。标准配置I/O状态显示、预置PID控制、趋势、MV后备手动输出等功能,并且可选择是否通信及直接接收热偶、热阻等现场信号。对YS1700编程可直接在PC机上完成。

SLPC内的控制模块有三种功能结构,可用来组成不同类型的控制回路:(1)基本控制模块BSC,内含1个调节单元CNT1,相当于模拟仪表中的l台PID调节器,可用来组成各种单回路调节系统。 (2)串级控制模块CSC,内含2个互相串联的调节单元CNTl、CNT2,可组成串级调节系统。 (3)选择控制模块SSC,内含2个并联的调节单元CNTl、CNT2和1个单刀三掷切换开关CNT3,可组成选择控制系统。 当YS1700处于不同类型的控制模式时,其内部模块连接关系可以表示如下:(1)、单回路控制模式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实验1 用MATLAB 分析状态空间模型 1、实验设备 PC 计算机1台,MATLAB 软件1套。 2、实验目的 ① 学习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方法、了解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相互转换的方法; ② 通过编程、上机调试,掌握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相互转换方法。 3、实验原理说明 参考教材P56~59“2.7 用MA TLAB 分析状态空间模型” 4、实验步骤 ① 根据所给系统的传递函数或A 、B 、C 矩阵,依据系统的传递函数阵和状态空间表达式之间的关系式,采用MATLAB 编程。 ② 在MA TLAB 界面下调试程序,并检查是否运行正确。 题1.1 已知SISO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243258()2639 s s g s s s s s ++=++++ (1)将其输入到MATLAB 工作空间; (2)获得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题1.2 已知SISO 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为 112233010100134326x x x x u x x ????????????????=+????????????????----????????,[]123100x y x x ????=?????? (1)将其输入到MATLAB 工作空间; (2)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实验2 利用MATLAB 求解系统的状态方程 1、实验设备 PC 计算机1台,MATLAB 软件1套。 2、实验目的 ① 学习系统齐次、非齐次状态方程求解的方法,计算矩阵指数,求状态响应; ② 通过编程、上机调试,掌握求解系统状态方程的方法,学会绘制状态响应曲线; ③ 掌握利用MATLAB 导出连续状态空间模型的离散化模型的方法。 3、实验原理说明 参考教材P99~101“3.8 利用MATLAB 求解系统的状态方程” 4、实验步骤 (1)根据所给系统的状态方程,依据系统状态方程的解的表达式,采用MA TLAB 编程。 (2)在MATLAB 界面下调试程序,并检查是否运行正确。 题2.1 已知SISO 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单片机实验报告

南京晓庄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应用 姓名:森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年级:14级 学号:05 2016年12 月1 日

实验项目列表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成绩指导教师 1 单片机仿真软件的使用 2 单片机I/O接口应用实验——流水灯 3 外部中断实验——工业顺序控制模拟 4 定时/计数器实验——矩形波 5 定时/计数器实验——计数器 6 综合实验 7 8 9 10 注: 1、实验箱端口为com6。 2、芯片选择切换到51 3、停止运行使用实验箱上的复位按钮

实验室号:___ 实验时间:成绩: 实验一仿真软件的使用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悉Keil C51软件界面,以及编辑、编译、运行程序的步骤; 2)掌握单片机仿真软件使用和调试的方法。 2.实验原理 Keil C51软件使用 在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下,建立一个工程并编辑源程序,熟悉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下各种菜单、命令的使用。 3.主要仪器设备(实验用的软硬件环境) 安装有Keil C51软件的PC机1台 4.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Keil C51软件使用 (1)建立用户文件夹 (2)建立工程 (3)建立文件并编码。输入以下源程序,并保存在项目所在的目录中 (4)把文件加入工程中 (5)编译工程。编译时观察在界面下方的“Build”页中的到编译错误信息和使用的系统资源情况等。 (6)调试。利用常用调试命令,如复位、运行、暂停、单步、单步跳过、执行完当前子程序、运行到当前行、下一状态、打开跟踪、观察跟踪、反汇编窗口、观察窗口、代码作用范围分析、1#串行窗口、内存窗口、性能分析、工具按钮等命令进行调试,观察并分析调试结果。 (7)目标代码文件的生成。运行生成相应的.HEX文件。 5.实验内容及程序 1)从DATA区地址起始地址为40H的连续10个内存单元的内容传送到XDATA区起始地址为2000H的10个内存单元中。 注意:DATA区地址起始地址为40H的连续10个内存单元必须先赋初值。 P83-5源程序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xdata unsigned char buffer1[10]_at_ 0x2000; //在xdata区定义数组变量BUF1,首地址为2000H data unsigned char buffer2[10]_at_ 0x40; //在data区定义数组变量BUF2,首地址为40H void main(void)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院-系: 专业: 年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5 年6 月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部门:工学院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日期:年月日 姓名学号班级成绩 实验名称实验一单容水箱液位定值控制实验学时 课程名称过程控制系统实验及课程设计教材过程控制系统 一、实验仪器与设备 A3000现场系统,任何一个控制系统,万用表 二、实验要求 1、使用比例控制进行单溶液位进行控制,要求能够得到稳定曲线,以及震荡曲线。 2、使用比例积分控制进行流量控制,能够得到稳定曲线。设定不同的积分参数,进行 比较。 3、使用比例积分微分控制进行流量控制,要求能够得到稳定曲线。设定不同的积分参数,进行比较。 三、实验原理 (1)控制系统结构 单容水箱液位定值(随动)控制实验,定性分析P, PI,PD控制器特性。 水流入量Qi由调节阀u控制,流出量Qo则由用户通过负载阀R来改变。被调量为水位H。使用P,PI , PID控制,看控制效果,进行比较。 控制策略使用PI、PD、PID调节。 (2)控制系统接线表 使用ADAM端口测量或控制量测量或控制量标号使用PLC端 口 锅炉液位LT101 AI0 AI0 调节阀FV101 AO0 AO0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编写控制器算法程序,下装调试;编写测试组态工程,连接控制器,进行联合调试。这些步骤不详细介绍。

2、在现场系统上,打开手阀QV-115、QV-106,电磁阀XV101(直接加24V到DOCOM,GND到XV102控制端),调节QV-116闸板开度(可以稍微大一些),其余阀门关闭。 3、在控制系统上,将液位变送器LT-103输出连接到AI0,AO0输出连到变频器U-101控制端上。 注意:具体哪个通道连接指定的传感器和执行器依赖于控制器编程。对于全连好线的系统,例如DCS,则必须安装已经接线的通道来编程。 4、打开设备电源。包括变频器电源,设置变频器4-20mA的工作模式,变频器直接驱动水泵P101。 5、连接好控制系统和监控计算机之间的通讯电缆,启动控制系统。 6、启动计算机,启动组态软件,进入测试项目界面。启动调节器,设置各项参数,将调节器的手动控制切换到自动控制。 7、设置PID控制器参数,可以使用各种经验法来整定参数。这里不限制使用的方法。 五、实验结果记录及处理 六、实验心得体会: 比例控制特性:能较快克服扰动的影响,使系统稳定下来,但有余差。 比例积分特性:能消除余差,它能适用于控制通道时滞较小、负荷变化不大、被控量不允许由余差的场合。 比例微分特性:对于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有显著的效果。

最新加工中心演示实验指导书

加工中心演示实验指 导书

加工中心演示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加工中心的安全操作规程。 2.熟悉加工中心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3.掌握加工中心的常规操作方法,重点学习加工中心回零操作、自动换刀操作、手动对刀操作、工件坐标系设定、程序输入与编辑、自动加工等操作。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XH714D 加工中心1台 2.FANUC 0i-MD 数控系统 3.气泵 三、准备材料和工具 铣刀、圆柱蜡(毛坯)、夹具(台虎钳)、毛刷、扳手、游标卡尺 四、加工中心安全操作规程 1.未经指导老师同意不得私自开机。 2.工作时要穿好工作服、女生操作机床必须戴好帽子,衣服袖口穿戴整齐。不允许戴手套操作机床,一台机床只能一个人操作。 3.请勿更改CNC系统参数或进行任何参数设定。 4.在进行数控加工中心机床操作前,应检查电压、气压、冷却、油量、润滑是否正常,油泵、油管、刀具、工装夹具等是否完好,安全保护装置是否可靠有效。 5.开机时,首先打开总电源,然后按下CNC 电源中的开启按钮,把急停按钮顺时针旋转,按下铣床复位按钮,使处于待命状态。

6.机床启动后,先进行机械回零操作,确认机械、刀具、夹具、工件、数控参数无误,方能开始正常工作。 7.回参考点前,必须检查各轴向位置,并保证全部在参考点负向50mm以上,回零时先Z向,后X、Y向操作。 8.认真查验程序编制、参数设置、动作排序、刀具干涉、工件装夹、开关保护等环节是否完全无误,以免自动加工时造成事故,损坏刀具及相关部件。 9.要保证预设的每把加工刀具类型及编号与刀库中的一一对应。每把刀具都要确保进行了正确的对刀操作及刀径、刀长设置。 10.在手动操作时,必须时刻注意,在进行X、Y方向移动前,必须使Z轴处于抬刀位置。移动过程中,不能只看CRT屏幕中坐标位置的变化,而要观察刀具的移动。 11.在换刀中,若发现刀库即将进入主轴,而其位置不在准停位置,可迅速按“复位”键或“急停”按钮。停止刀库试运行,刀库返回。 12.在换刀中,若发现刀库已进入主轴,绝对不允许按“复位”键或“急停”按钮,不能断电,否则将损坏刀库和机床主轴。可以按“进给保持”键暂停运行,观察刀库运行情况。 13.加工中心出现报警时,要根据报警号查找原因,及时解除报警,不可关机了事,否则开机后仍处于报警状态。 14.加工过程中,关上机床防护门,谨防意外发生。若出现意外,应及时按下急停键或迅速断电,保护现场并及时上报。 15.清理切屑时应用气枪或停下主轴后用毛刷清除,不能用其它方式清理切屑。

201306车辆工程专业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tian]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指导书 主编田玉冬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 上海电机学院 2013年06月

目录 前言 (2) 实验规则 (3)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实验 (4) 实验二典型系统瞬态响应和稳定性分析实验 (6)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实验 (9)

前言 《自动控制原理》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国内各院校相应专业的主干课程。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这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学生,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严格的工程技术训练,不断提高的实验研究能力、分析计算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21世纪要求培养“创造型、开发型、应用型”人才,这就对我们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考验。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因此在学习本课程时,开设必要的实验,对学生加深理解深入掌握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使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对增强学习的兴趣有极大的好处,做好本课程的实验,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教学辅助环节。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系统是为《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实验专门研制的,是师生科研的有利工具。它具有直观、操作灵活等便于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优点,为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实验指导书明确要求实验前做好有关理论计算或分析,而实验步骤通常是原则性的。实验中可能碰到的主要问题则列在思考题内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是该课程的课内实验,总计6学时。本课程实验主要完成线性连续系统方面的实验共三个。实验主要以计算机为平台、以操作观察检测为主,在实验中应主要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时频分析,熟悉各部件的安装位置,掌握工作的原理及检测方法。在完成实验后,需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结果、心得和体会等。

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实验报告DOC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类型:□ 验证 □ 综合 □ 设计 □ 创新 实验日期: 实验成绩: 实验一 单容自衡水箱液位特性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单容水箱的阶跃响应测试方法,并记录相应液位的响应曲线; 2.根据实验得到的液位阶跃响应曲线,用相应的方法确定被测对象的特征参数K 、T 和传递函数; 3.掌握同一控制系统采用不同控制方案的实现过程。 二、实验设备 1.实验对象及控制屏、SA-11挂件一个、SA-13挂件一个、SA-14挂件一个、计算机一台(DCS 需两台计算机)、万用表一个; 2.SA-12挂件一个、RS485/232转换器一个、通讯线一根; 3.SA-21挂件一个、SA-22挂件一个、SA-23挂件一个; 4.SA-31挂件一个、SA-32挂件一个、SA-33挂件一个、主控单元一个、数据交换器两个,网线四根; 5.SA-41挂件一个、CP5611专用网卡及网线; 6.SA-42挂件一个、PC/PPI 通讯电缆一根。 三、实验原理 所谓单容指只有一个贮蓄容器。自衡是指对象在扰动作用下,其平衡位置被破坏后,不需要操作人员或仪表等干预,依靠其自身重新恢复平衡的过程。图2-1所示为单容自衡水箱特性测试结构图及方框图。阀门F1-1、F1-2和F1-8全开,设下水箱流入量为Q 1,改变电动调节阀V 1的开度可以改变Q 1的大小,下水箱的流出量为Q 2,改变出水阀F1-11的开度可以改变Q 2。液位h 的变化反映了Q 1与Q 2不等而引起水箱中蓄水或泄水的过程。若将Q 1作为被控过程的输入变量,h 为其输出变量,则该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就是h 与Q 1之间的数学表达式。 根据动态物料平衡关系有 Q 1-Q 2=A dt dh (2-1) 将式(2-1)表示为增量形式 ΔQ 1-ΔQ 2=A dt h d (2-2) 式中:ΔQ 1,ΔQ 2,Δh——分别为偏 离某一平衡状态的增量; A ——水箱截面积。 在平衡时,Q 1=Q 2,dt dh =0;当Q 1 发生变化时,液位h 随之变化,水箱出 图2-1 单容自衡水箱特性测试系统 口处的静压也随之变化,Q 2也发生变化 (a )结构图 (b )方框图 。由流体力学可知,流体在紊流情况下,液位h 与流量之间为非线性关系。但为了简化起见,经线性化处理后,可近似认为Q 2与h 成正比关系,而与阀F1-11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学院:电气学院 专业:自动化 班级:1505 姓名及学号:任杰311508070822 日期:2018.6.3

实验一、单容水箱特性测试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单容水箱阶跃响应测试方法,并记录相应液位的响应曲线。 2. 根据实验得到的液位阶跃响应曲线,用相关的方法确定被测对象的特征参数T 和传递函数。 二、 实验设备 1. THJ-FCS 型高级过程控制系统实验装置。 2. 计算机及相关软件。 3. 万用电表一只。 三、 实验原理 图1 单容水箱特性测试结构图 由图 2-1 可知,对象的被控制量为水箱的液位 h ,控制量(输入量)是流入水箱中的流量 Q 1,手动阀 V 1 和 V 2 的开度都为定值,Q 2 为水箱中流出的流量。根据物料平衡关系,在平衡状态时02010=-Q Q (式2-1),动态时,则有dt dV Q Q = -21,(式2-2)式中 V 为水箱的贮水容积,dt dV 为水贮存量的变化率,它与 h 的关

系为Adh dV =,即dt dh A dt dV =(式2-3),A 为水箱的底面积。把式(2-3)代入式(2-2)得dt dh A Q Q =-21(式2-4)基于S R h Q =2,S R 为阀2V 的液阻,(式2-4)可改写为dt dh A R h Q S =-1,1KQ h dt dh AR S =+或()()1s 1+=Ts K s Q H (式2-5)式中s AR T =它与水箱的底面积A 和2V 的S R 有关,(式2-5)为单容水箱的传递函数。若令()S R S Q 01=,常数=0R ,则式2-5可表示为()T S KR S R K S R T S T K S H 11/000+-=?+= 对上式取拉氏反变换得()()T t e KR t h /01--=(式2-6),当∞→t 时()0KR h =∞,因而有()0/R h K ∞==输出稳态值/阶跃输入,当T t =时,()() ()∞==-=-h KR e KR T h 632.0632.01010,式2-6表示一阶惯性响应曲线是一单调上升的指数函数如下图2-2所示 当由实验求得图 2-2 所示的阶跃响应曲线后,该曲线上升到稳态值的 63%所对应的时间,就是水箱的时间常数 T 。该时间常数 T 也可以通过 坐标原点对响应曲线作切线,切线与稳态值交点所对应的时间就是 时间常数 T ,由响应曲线求得 K 和 T 后,就能求得单容水箱的传递函 数如式(2-5)所示。 如果对象的阶跃响应曲线为图 2-3,则在此曲线的拐点 D 处作一切线,它与时间轴交于 B 点,与响应稳态值的渐近线交于 A 点。图中OB 即为对象的滞后时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