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

脾
脾

一综述

1·位置:位于腹腔上部,横膈下方,与胃相邻。“脾与胃以膜相连”

2·形态:“其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刀镰”

3·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统血、

4·生理特性:脾气宜升、喜燥恶湿。

5·系统联系:脾藏意、在志为思、在体合肉、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液为延、脾应长夏而主四时、脾与胃由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相属络而成表里。

6·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二分述

1·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含义:指脾气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吸收转输全身

的功能。

意义:是整个饮食代谢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后天维持生命

活动的主要生理机能。

【脾主统血】含义:指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

外的功能。

生理:脾气统摄血液及功能,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气足能

摄血,故脾统血与气摄血是统一的。

病理:脾不统血由气虚所致,一般出血时间较长,色淡质稀,

多见于人体下半部,并有气虚见症,如倦怠乏力,面

色萎黄,治以健脾摄血。

2·生理特性:【脾气宜升】指脾气以上升为主,以升为健的气机运动特点。

a`脾主升清:将肠胃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面,通

过心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

b`升举内脏:脾气上升能维持内脏位置相对稳定,是防止内

脏下垂的重要保证。临床常采用健脾升陷的补中益气

汤。

【喜燥恶湿】指脾喜燥洁而恶湿浊的生理特性。若脾气虚衰,运化水液

功能障碍,可至水湿痰饮内生,即“脾生湿”。水湿

产生后,又反过来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脾阳不

振,即“湿困脾”。

3·系统联系:【脾藏意】脾气健运,营气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即表现出思路清晰,

意念丰富,记忆力强;反之,则善忘,呆钝。

【脾在志为思】若脾虚不耐思虑,思虑太过又易伤脾,致使脾胃之气结滞,

脾气不能升清,胃气不能降浊,因而出现不思饮食、

脘腹胀闷、头晕目眩等,即“思伤脾”。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全身肌肉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滋润,才能壮

实丰满,并发挥其运动功能,故“脾在体合肉”。

【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a脾经“连舌本,散舌下”,食欲和口味可反映

脾的运化功能状况,故“口为脾之窍”。

b口唇受水谷精微以其化生气血的濡养,其色泽

可反映气血的盈亏、脾胃运化的强弱,故“脾

之华在唇”。

【脾在液为延】延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又脾气布散脾精上溢于口而化生,故“脾在液为延”。

【脾应夏与脾应四时】脾属土,与长夏相通应。脾气健运,则四脏得养,正气

充足,即“四季脾旺不受邪”。

脾大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脾大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脾脏肿大的病因分类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染性脾大;另一类是非感染性脾大。 1.感染性 (1)急性感染:见于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 (2)慢性感染: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梅毒等。 2.非感染性 (1)淤血: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Budd-Chiari综合征,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 (2)血液病: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组织肥大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Still病)、Felty病等。 (4)组织细胞增生症:如勒-雪(Letterer-Siwe)氏病、黄脂瘤病(韩-薛-柯)综合征、嗜酸性肉芽肿。 (5)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高雪病)、尼曼-匹克病。 (6)脾脏肿瘤与脾囊肿:脾脏恶性肿瘤原发性者少见,转移至脾脏的恶性肿瘤也罕见,原发癌灶多位于消化道。脾脏囊肿罕见,分真性和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分为表皮囊肿、内皮囊肿(如淋巴管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如棘球蚴病)。假性囊肿分为出血性、血清性或炎症性等。 (二)发病机制 引起脾脏肿大的病因众多,每种疾病引起脾大的机理亦不尽相同。有时一种病因而引起脾大的机理则可能是多种因素。其机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浸润细胞浸润引起的脾脏肿大见于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白血病细胞浸润,各种肿瘤细胞浸润。炎性细胞浸润多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往往还伴有脾脏明显充血。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见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部分脂质沉积症;各种白血病细胞浸润引起的脾脏肿大,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最明显、其次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中以淋巴细胞型较明显,其次是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各种肿瘤细胞浸润、脾脏本身的恶性肿瘤少见,原发于淋巴

超声医师必备6脾脏超声诊断

六、脾脏超声诊断 195.脾脏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哪些?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第9-11肋间腋前线至腋后线之间,上极在脊柱左侧2-4cm处。呈长椭圆形,分为膈面与脏面。膈面光滑隆起,紧贴膈肌与侧胸壁;脏面向内凹陷,其内下方与胃底相邻,其下方与左肾和结肠脾曲靠近。中部为脾门,有血管和神经出入,组成脾蒂。胰尾常抵达脾门附近。脾动脉沿胰腺上缘迂曲行走至脾门附近处分成4-7个分支进入脾脏,脾动脉直径约4-5mm,进入脾实质后分为前支及后支。脾静脉在脾动脉下后方,在脾门处由3-6个较大分支静脉汇合而成,沿胰腺上后方行走,呈轻度弯曲状,直径约5-8mm。 正常脾脏长约10-12cm,宽6-8cm,厚3-4cm,在肋缘下摸不到。 脾脏主要生理功能有: (1)储存血液,调节循环血量。平静状态下脾脏储存血液。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脾脏收缩,将血液排入血循环,以增加血容量和浓度。 (2)生成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特别是在部分急性传染病的 发病期,脾脏肿大,具有吞噬作用,能消灭细菌并产生抗体,增加机体免疫力。 (3)破坏衰老红细胞,释放出胆红素,并将分解出的铁质储存于脾内,调节铁代谢。 (4)调节骨髓造血功能,维持血细胞的平衡。 196.简述脾脏的超声探测方法、正常脾脏声像图、正常值及适应证。 探测方法:患者右侧卧位或仰卧位,左手举起放于头部,使肋间距离增宽,将探头置于左侧腋前线至腋后线间的第7-11肋间逐一进行斜切,观察脾脏的结构及大小。此外,也可将探头置于左侧肋缘下向前正中线及脐部方向探查,以观察脾脏肿大的范围。 正常脾脏的肋间斜切声像图呈新月形,包膜薄而光滑,

外侧缘呈向外突的弧形,内侧缘中部向内凹陷,为脾门。脾门区可见脾静脉的管状无回声区。脾动脉较细常显示不清。正常脾实质呈均匀细小的点状回声,回声较低,一般稍低于正常肝组织的回声。 脾脏的测量及正常值: (1)长度:即脾上极最高点至脾下极最低点间的距离,正常值范围为8-12cm。 (2)厚度:即脾门至脾门对侧缘最大的切线距离,正常值范围不超过4cm。 (3)宽度:为垂直于长轴切面上的最大横径,正常值范围为5-7cm。 脾脏超声检查的适应证: (1)脾脏大小判定,如脾肿大。脾萎缩。 (2)脾脏位置异常判定,如脾下垂、游走脾。。 (3)脾脏先天性异常,如脾缺如、副脾、脾反位。 (4)脾脏炎症,如脾结核、脾脓肿。、. (5)脾脏囊性占位性病变,如多囊脾、脾囊肿、脾假性囊肿、脾寄生虫性囊肿。 (6)脾实性占位性病变,如血管瘤、转移癌、淋巴瘤、错构瘤。 (7)脾破裂诊断及区别,脾实质内中央性破裂、被膜下破裂及真性破裂等。 (8)脾梗死、脾静脉栓塞。 197.脾脏实性占位有哪些及超声表现如何? 脾脏实性占位并不多见,有良性、恶性两种。前者如血管瘤、淋巴管瘤、纤维瘤、错构瘤等;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非常少见。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为肿瘤医院,他们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脾实性占位以转移癌及脾恶性淋巴瘤相对较多,少见的有恶性血管内皮瘤、网状细胞肉瘤、纤维肉瘤等。声像图表现如下: (1)脾错构瘤超声图像特征:呈实质性团状回声,边界清晰,其内回声与正常脾组织回声相近似或略增强和略欠均匀,当肿瘤内纤维结构较多时,回声增强,杂乱不均。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瘤内及周边血流色彩丰富,脉冲多普勒可测到动、静脉频谱。脾错构瘤是脾脏实性占位中唯一血供丰富的良性肿瘤。

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

一、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传统心理治疗思想与理论就是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而初步形成的。早在远古时期的巫医祝由术就就是一种原始的心理治疗方法。《说范》、《山海经》等典籍中也记载了一些心理治疗的例子,这就是中国传统心理治疗的萌芽时期。据初步研究,《吕氏春秋》载文挚以“怒胜思”治愈齐王的病例就是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最早记录,但此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1]。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专门论述了七情致病的思想:“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正因为情志能影响气机升降聚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利用情志相胜心理疗法以达到治愈疾病为目的的基本原理:“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2]至此,中国古代情志相胜疗法及其理论之雏形基本形成。此后,“历代医家,或案或论,多有载述,金元明清至鼎盛;何间丹溪多有建树,张氏子与登峰造极,原礼景岳迭出新意,天士廷光遥相辉映”[3]。由此脉络,可见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雯木简简单单做我自己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查瞧文章 【转】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七情的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就是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二就是直接伤及内脏。三就是首先影响人体气机。四就是情志波动常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1)以情志刺激过度为主因七情内伤与外感六淫不同,六淫致病就是六淫外邪从皮肤或口鼻而入,由表入里,发病初期常有表证。七情内伤就是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或名誉受到侵犯,产生过怒致病;或个人欲望与需要得到极大或意外的收获与满足,喜笑若狂而致病;或因家庭变故、亲人意外而忧悲致病;或因工作与家庭遇到难于解决的困难,思虑过度而致病;或因遇险临危,惊恐万分而致病等。所有七情内伤的病证,均以情志异常为主因。 (2)直接伤及内脏《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说:“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於肢体。”《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说:“五劳者,皆用意施为,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就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所以说情志伤就是直接伤及内脏,且不同的情志刺激所伤的脏器也有所不同。 《素问·本病论》怒伤肝,就是指过度恚怒,引起肝气上逆,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耗伤肝的阴血。 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医医偶录》说:“怒气泄,则肝血必大伤;怒气郁,则肝血又暗损。怒者血之贼也。” 喜伤心,就是指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与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 思伤脾,就是指思虑过度,脾失健运,气机郁结。《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说:“思则气结于脾。”《医述·卷七》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

养肝补脾按摩7个穴位

养肝补脾按摩7个穴位 惊蛰过后,气温回升迅速,万物复苏、阳气生发。中医认为肝属木,与春相应,主升发。因此,春季重养肝补脾,可进行穴位按摩以起到养肝护肝、健脾和胃的养生作用。 1、内关穴一次用手轻轻按摩该养生穴位30下,可和胃宽胸。 2、神阙穴手掌放在腹部,围绕肚脐顺时针揉50下,再逆时针揉50下,可起到疏肝健脾和胃通腑等养生保健作用。 足三里及三阴交穴用手轻按或用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等两大养生穴位可健脾,和胃,柔肝,增加机体免疫功能。

3、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4、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主治病症:腹痛,肠鸣,腹胀,泄泻,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神经衰弱等。

日月穴、期门穴、阳陵泉穴用手轻轻按摩这些养肝补脾的养生穴位,可疏肝利胆。 5、日月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主要穴道之一,取该养生穴位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日月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乳头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处“期门”之下,第七肋间隙中。(或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6、期门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主治疾病: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喘咳,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7、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该养生穴位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按摩此养生穴可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脾脏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脾脏的功能及其疾病治疗 姓名: 吴仕江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 会计 班级: 111班 学号: 16811123 指导教师: 武枫林职称: 副教授 2011 年6 月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脾脏的功能及其疾病治疗 作者:吴仕江指导老师:武枫林 摘要: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脾的质地较脆且血运丰富,因此一旦受到强大外力打击,很容易破裂,脾破裂会导致严重的大出血,是能够致死的腹部急症之一。脾脏的作用是把胃里的精华物质加以吸收利用,是人体的过滤器。同时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如今脾脏的功能和作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脾脏结构与功能作用疾病预防治疗 前言: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善于自我调控,为了保护自己,对于外部的变化随时予以调整,即它可以将全身各个系统或器官动员起来抵御外来者入侵,并且清理体内的废物、修复受损组织、维护人体的正常运转。其中,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和淋巴器官,它的正常运作也为人体平衡做出了突出贡献[1]。因此,本文将从脾脏的结构功能等方面阐述脾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从脾脏的一些疾病方面阐明脾的重要作用。 一、脾脏的位置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胃的后方,横膈膜的下方。在一般成年人个体中,脾脏大小约为125 × 75 × 50立方毫米,平均重量约为150克。 ◆脾脏是一个富于血供的实质性脏器,质软而脆。脾脏位于人体左上腹内,深居于肋弓之后,与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与邻近器官相邻。位于左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与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膈面与膈肌和左肋膈窦相邻,前方有胃,后方与左肾、左肾上腺毗邻,下端与结肠脾沟相邻,脾门与胰尾相邻。 二、脾脏形状和结构 1

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

脾虚百病生,养脾五要点! 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我们每天要吃饭喝水,饮食进入身体,全都要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以气化成精微物质,营养全身。也就是说,脾是生命的根本保证,脾最不能虚。 举例来说,痰湿体质的人,其根本是脾虚。脾虚则气化减弱,阳气不能运化,则代谢产物易于积聚,化为痰湿。痰湿无所不在,而且,各种怪病因之而生。俗话说,怪病多由痰作祟。再者,久病之人,脾气必弱,脾弱则生痰,由此说,久病多痰。 脾虚的病状很多,或气血生化不足(气血维系着生命,气血不足,生命的活力即减弱,在女子会月经减少,甚则闭经、不孕;在儿童会面色萎黄,精力不足;在成人会眼涩、视物模糊、思维迟钝等等),或聚湿生痰(痰气无形无质,无所不到,为患最多,凡是怪病、久病,多与痰相关),或四肢乏力(脾主四肢,主肌肉,肌肉萎缩的人必然与脾虚相关)或精神不振(精源于肾,神源于心,但精神以脾为根基,脾旺则精神旺,脾虚则精神弱),或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脑为髓海,凡是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等髓海不足的症状,其根本则是脾虚)等等。

脾虚,可以目测。脾气通于口,脾气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脾有病则唇色改变,或发黄,或发暗,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诊断,脾应于鼻头。鼻头色黄,必属脾虚。按手掌诊断,手掌中间及大鱼际对应脾,若发暗亦是脾虚之相。平时认真调理,自己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脾气是否充足。 我们都知道肾不能虚,虚则易衰老,去卩不知脾更不能虚,虚则百病丛生。 那么,应该如何养脾呢? 情绪控制对于养脾很重要 从中医来看,肝属木,脾属土。木本克土,维持着木与土的平衡。若木过旺则乘土,导致土虚。由此说,养脾,先要养好情绪。 想想天地万物,各有规律,各行其道,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应该开心才是。感恩天地,给了我们生命;感恩万物,为我们提供生活的必需,并且给我们以快乐。经常想想别人的好,多存感恩的心、向善的心、快乐的心,这样心境自然就开了,自然肝气顺畅,脾土得以安康。这也是养脾的方法。 若土气壅滞,需要木来疏土,则土气不滞。若肝气肝火偏旺,会伤损脾土。要让脾健康,就要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让肝气可以

脾脏超声诊断 - 超声诊断学

脾脏超声诊断 1.脾脏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哪些?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第9-11肋间腋前线至腋后线之间,上极在脊柱左侧2-4cm处。呈长椭圆形,分为膈面与脏面。膈面光滑隆起,紧贴膈肌与侧胸壁;脏面向内凹陷,其内下方与胃底相邻,其下方与左肾和结肠脾曲靠近。中部为脾门,有血管和神经出入,组成脾蒂。胰尾常抵达脾门附近。脾动脉沿胰腺上缘迂曲行走至脾门附近处分成4-7个分支进入脾脏,脾动脉直径约4-5mm,进入脾实质后分为前支及后支。脾静脉在脾动脉下后方,在脾门处由3-6个较大分支静脉汇合而成,沿胰腺上后方行走,呈轻度弯曲状,直径约5-8mm。 正常脾脏长约10-12cm,宽6-8cm,厚3-4cm,在肋缘下摸不到。 脾脏主要生理功能有: (1)储存血液,调节循环血量。平静状态下脾脏储存血液。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脾脏收缩,将血液排入血循环,以增加血容量和浓度。 (2)生成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特别是在部分急性传染病的 发病期,脾脏肿大,具有吞噬作用,能消灭细菌并产生抗体,增加机体免疫力。 (3)破坏衰老红细胞,释放出胆红素,并将分解出的铁质储存于脾内,调节铁代谢。 (4)调节骨髓造血功能,维持血细胞的平衡。 2.简述脾脏的超声探测方法、正常脾脏声像图、正常值及适应证。 探测方法:患者右侧卧位或仰卧位,左手举起放于头部,使肋间距离增宽,将探头置于左侧腋前线至腋后线间的第7-11肋间逐一进行斜切,观察脾脏的结构及大小。此外,也可将探头置于左侧肋缘下向前正中线及脐部方向探查,以观察脾脏肿大的范围。 正常脾脏的肋间斜切声像图呈新月形,包膜薄而光滑,外侧缘呈向外突的弧形,内侧缘中部向内凹陷,为脾门。脾门区可见脾静脉的管状无回声区。脾动脉较细常显示不清。正常脾实质呈均匀细小的点状回声,回声较低,一般稍低于正常肝组织的回声。 脾脏的测量及正常值: (1)长度:即脾上极最高点至脾下极最低点间的距离,正常值范围为8-12cm。 (2)厚度:即脾门至脾门对侧缘最大的切线距离,正常值范围不超过4cm。 (3)宽度:为垂直于长轴切面上的最大横径,正常值范围为5-7cm。

养肝护胆

养肝护胆 肝胆养生七要: 1“子时”前入眠 养护肝胆最重要的就是别熬夜,最好在一天的冬季,即北京时间21点至凌晨3点进入睡眠,最晚别超过“子初”(23点),以保证胆经在最旺的子时(23:00---1:00)以及肝经最旺的丑时(1:00---3:00)进入睡眠,夜晚是人体滋阴潜阳,进行睡补的最佳时段,肝血的净化,再生,胆汁的新陈代谢都需要在这个时段完成; 《黄帝内经》讲“十一脏腑取决于胆”,取决于胆的什么呢?那就是重要的升发之机;因为;胆经最旺的是“子时”正是天地阳气初升的时候,如果这时不睡,不仅无法养长肝胆的阳气,还会耗伤阳气; 2“惊蜇”起床 “春气与肝气相通”,春主升发。5点为一天的“惊蜇”,意思是冬眠的虫子都苏醒了。如果这时依然卧睡,由于体内的气血较旺,筋脉就容易受到压迫,所以,起的太晚,人就会觉得浑身隐隐酸痛,精神上也会出现没精打采。甚至郁郁不乐。如果睡眠不足,也最好5点起床,可以打坐或室内走一走,以升发体内阳气,困时,再睡个回笼觉。 3心情平和 肝做为疏通人体的通道,非常娇气而敏感,一遇到不顺心的事,体内的气机就会不顺畅,《黄帝内经》中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不止大怒伤肝,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太过,都是伤肝的病因; 4常闭目 《黄帝内经》说“人卧则血归于肝”又说“肝开窍于目”,“久视伤血”。肝有藏血的作用,而眼睛相当于储藏室的的门闸,人在躺下的时候,都会习惯于闭上眼睛,所以,夜间睡眠是养肝血的最好方法。另外,白天应尽量减少面对电脑及看电视的时间,乘坐公车的时候,可以闭目养神。 5晨起拍胆经 胆经是沿体侧从头到脚的一条阳经,胆为少阳之气,相当于体内初升的太阳,养护肝胆除了应时的睡眠,还有一个法宝便是每天沿着双腿的外侧敲打胆经,需

心肝脾肺肾的关系

人体五脏的关系 君主之官:心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是棋盘中的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一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 中医认为,大喜伤心窍门天下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动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鸡鸭血、桂圆等红色的食品和呵(he)这个发音都与心相关,归属于心火系统,故能补心。清心火最佳的食物是莲子和苦瓜,他们都是苦味的,苦味入心经也归属于心火系统,能够清泻心火。日常生活中多发“呵(he)”这个音对心功能也有帮助。 在身体内部我们可以通过敲心包经、摩内关、撞大陵、拍极泉的简易方法来推动心气、心血的运行。 在众多的仙草中,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三七功效第一,灵芝有非常好的养心安神作用,作为补五脏气血的灵芝胶囊,则能明显调节心系功能异常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心功能异常出现的各种症状:肩臂、气短、心烦、心痛、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心悸、潮热、眩晕、咽干、健忘、痛涩、尿血、惊叫、痰黄稠、畏寒肢冷、神志不清、口唇青紫、困倦多痰、肥胖身重、口舌生疮、糜烂肿痛、体表疮疡、小便淋漓、面红耳赤、哭笑无常、语言错乱、四肢抽搐、口中流涎、卒然昏倒、喉中痰鸣、双目上视、五心烦热(脚心、手心、心口) 将军之官:肝 《黄帝内经》把肝比喻为“将军之官”,用将军刚强急噪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 事实上,脾气急噪的人往往都是肝火旺。因此一个人发脾气时,你不要和他计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肝气过旺而化为火气,他是克制不住的。易怒的人,常会拍着桌子叫,他一定要把这股气发出来,心里才会好受,否则憋在心里会害病的。等到这个气散了,自然而然也就心平气和了。但是如果一个人老是发怒,轻则血压偏高,重则促使肝纤维化。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生活中保持心态平和对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肝藏血,我们可以从指甲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人手上的指甲是肝血盛衰的晴雨表,如果指甲比一般人要薄、脆、白,那就是肝血不足。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肝病、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症状。 那么我们如何调养呢?酸味、青色、嘘(xu)这个发音都与肝相关,归属肝木系统。因此乌梅、醋、山查等酸味的食品,薄荷、芹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养肝佳品。此外菊花、洋葱、荔枝、木瓜、桃、鲤鱼等食物也是养肝食物的代表。生活中多发“嘘(xu)”这个音对肝功能也有帮助。 很多人发怒时,会感觉两肋位置胀痛。这是由于肝经从两肋经过。在中医养生文化中,拍打两肋有助于肝经气血运行,是养肝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对于肝火旺的人,常拍打两肋或者胆经,有助于清泄肝火。 在众多的养肝仙草中,枸杞益肝明目第一,灵芝保肝解毒最佳,天麻平肝阳功效最显。 肝功能异常出现的各种症状:口苦、耳呜、胆小、痛经、不孕、失眠、眩晕、舌直、恶心、偏头痛、性冷淡、易感冒、两肋痛、厌油腻、乳房胀痛、经期失调、头目胀痛、行走不稳、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双目上视、关节僵硬、睾丸肿痛、带下黄浊、手足腿抽筋麻木、咽中有梗物感、易怒或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

总论: 一、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美尼尔氏综合症 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 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 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 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 尤怡,钱潢(以法类证) 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 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 四、中西汇通派唐宗海(第一人) 五、河间学派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 (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 荆山浮屠:罗知悌 六、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 七、攻邪学派张从正“汗、吐、下” 八、丹溪学派养阴 九、温补学派 宋《局方》温燥 金朱丹溪寒凉降火———苦寒 明温补 清寒凉 十、温病学派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 华佗145-208东汉末医家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1.麻沸散: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 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 3.漆叶青黏散:黄精漆叶桑葚何首乌茅山术 《华佗神方》孙思邈著 整易麻药神方:川乌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胡椒蟾酥荜茇细辛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解麻药神方: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 神膏:乳香没药血竭儿茶三七冰片麝香 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药王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一则麻黄,一则青龙” “以方类证”“三纲鼎立”之说 治疗经验 中风:1.伤风,太阳中风 2.关节不利,疼痛风寒湿痹乌头,天雄,附子 3.半身不遂,口僻,言语不利独活酒,牛膝酒 真中风风邪入中

(完整版)养肝食疗

养肝食疗 养肝的首选的食物为谷类,如糯米、黑米、高梁、黍米;其次为红枣、桂圆、核桃、栗子;还有肉鱼类,如牛肉、猪肚、鲫鱼等也对肝有保健作用。 1大豆及豆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铁、磷、维生素B、中等量脂肪及少量碳水化合物对肝脏修复非常有益。 2海鲜类例如白带鱼、黄鱼、银鱼、及甲壳类如牡蛎、蟹等,能增强免疫功能,修复破坏的组织细胞、不受病毒侵犯。但选择、烹调要得当否则会食物中毒,蒸煮应在100度加热半小时以上。若对海鲜过敏则忌食,可多食香菇、银耳、海带、紫菜等 3西瓜有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尿降压之用,富含大量糖、维生素及蛋白酶等。蛋白酶可把不溶性蛋白质转化为可溶性蛋白质。 4含钾丰富的食物海带、米糠及麦麸、杏仁果、澄、葡萄干、、香蕉、李子、瓜子 5可食动物的肝、瘦肉、鱼虾、鸡鸭、蛋类等高蛋白、适量脂肪的饮食 6新鲜的蔬菜、水果及金针菜、大枣、芝麻、山楂等 7绿茶对肝脏有好处,有抗凝、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减轻白细胞下降和活血化瘀作用。但饮茶应适时适量,清晨可泡一杯不宜太浓,每天茶水总量不超过1 000~1500毫升。在饭前一小时暂停以免茶水冲淡胃酸,防碍食物吸收。 养肝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早睡觉,在23点之前必须睡。使血液回肝解毒。 2、多吃绿色的食物,因为,青色入肝经,可以起到养肝护肝的作用。 3、保持良好的情绪,“肝在志为怒。”也就是在情志上表现为怒,肝失衡会影响情绪,使人烦躁;反之,情绪烦躁也会影响到肝。 4、不要常时间的在电视、电脑前工作,要适当换个姿势,按摩按摩眼睛。“肝开窍于目”眼睛过分疲劳也会影响到肝。 饮食上“宜甘减酸”,春天是肝旺之时,多吃酸性食物,会使肝火上亢,损伤脾胃和人体正气,所以春季宜减酸。还应注意少吃辛辣,多吃青菜,水果等滋润食物,可酌情选用蜂蜜,大枣,山药等养肝护肝的食物,这样既有利于养肝,又能固护脾胃。还可选用具有明目、养胃、利肝。清热解毒等作用的春季时令蔬菜,象香椿、马兰头、荠菜、春笋等,以养阳敛阴,养肝护睥。

《脾胃论》

《脾胃论》,李杲撰,三卷,1249年成书,为其晚年之作,也是集中反映他学术理论的代表著作,刊行于李氏身后。 全书由医论38篇,方论63篇组成,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分别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宗《内经》、《难经》之旨而发挥之,并附升阳益胃汤等诸方论述各证治疗之法;中卷就气运衰旺、饮食劳倦热中证等专题作进一步阐发,并译述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以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 全书遵崇《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宗旨,以“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为基础,着力阐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病机理论,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书中用方虽多延用《内外伤辨惑论》,但又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发,总以培土补中,甘温除热,甘寒泻火为原则。 脾胃虚实传变论 《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又云∶阴之所和,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非肝不弦,肾不石也。 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内经》之旨,皎如日星,犹恐后人有所未达,故《灵枢经》中复申其说。经云∶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又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者,出其悍气之疾,而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又云∶中焦之所出,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为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圣人谆复其辞而不惮其烦者,仁天下后世之心亦倦倦矣。故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调经篇》云∶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脾胃一伤,五乱互作,其始病遍身壮热,头痛目眩,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为热所伤,元气不能运用,故四肢困怠如此。圣人着之于经,谓人以胃土为本,成文演义,互相发明,不一而止,粗工不解读,妄意使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耳闭,溃溃乎若坏都。故苍天之气贵清净,阳气恶烦劳,病从脾胃生者一也。《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病从脾胃生者二也。《六节脏象论》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

我为中医正名:说说“思伤脾”

我为中医正名:说说“思伤脾” 付虹医生2015-05-12 11:03:44脾胃病科 我来自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妇产科,去年我们医院为了顺利完成中西医的转型工作,医院组织全员系统学习了中医学,通过认真的学习,我逐渐认识到了中医学的伟大。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查、四诊并重、病症合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生如夏花般灿烂,去如秋叶般静美”,而早在唐代医家孙思邈就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强调了对于自己的健康也要未雨绸缪,要“治未病”,也就是西医所说的预防。 我们妇产科面对的是广大的女性朋友,女人如花,心思也敏感细腻,容易多思多想多疑。而在中医的理论里,也讲到了情志与健康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人有七情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体内肺腑、气血、阴阳调和的反映,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人体。正常的情志活动,能够调畅脏气,助正抗邪,增强人体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对维护人体的健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情过激往往直接损伤相应的内脏,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下面我就讲一个“思伤脾”的小案例。

那是一个周三的下午,我的门诊走进了一个年轻的女孩,拿过她的病历本,看着她姣好年轻的脸上浮现着愁云,我马上问她最近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还是哪里不舒服? “医生,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我们学校这个学期学生会主席改选,为了能顺利竞争上学生会主席这个位子,私底下我做足了功课,每天都在拼命准备,准备演讲稿、获奖的证书及各种材料,下了课做完功课,我的心里也是想着这次竞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结果,竞选还没开始呢,我却感觉自己的胃里总是沉甸甸的,腹部涨涨满满的,不思饮食,睡眠也不好,总做梦,有时在夜里醒来,就睡不着了。”女孩细细地叙述着她的病情。 看着她略显憔悴的面容,通过给她舌诊和脉诊,舌体淡胖,脉相弱,四诊合参,我诊断“脾气虚”。病因也很清楚, 就是这位女孩因为应聘学生会主席而思虑过度,导致脾气郁结,运化失常,出现纳呆、脘腹胀满、失眠多梦。因为这位女孩不愿意吃药,我只好开导她如下: “人生能有几回搏”,“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你这份奋斗的精神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奋斗了,不一定会成功,所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笑对成功和失败。心情平和了,该付出的努力付出了,心思就不要总是辗转徘徊在这件事上,毕竟,你还有大把大把的青春年华任你挥洒和绽放,不是

脾切除术中脾血回输与脾热关系分析

脾切除术中脾血回输与脾热关系分析 摘要为探讨脾切除术中脾血自体回输与脾热的关系,笔者将89例(其中鄞州区横溪卫生院18例、鄞州人民医院71例)脾切除患者,分为脾血回输组(49例)和非回输组(40例),通过比较手术后3d后发热程度,发热例数,发热持续时间等指标,未回输组发热11例(27.50%,11/40),平均体温38.2℃,持续时间平均为5d;回输组发热35例(74.43%,35/49),平均体温38.7℃,持续时间平均为10d。两组发热率及程度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脾切除术中脾血回输与脾热的发生有较明显的关系。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0至2006年收治的脾切除患者中排除胸腹、膈下感染及门静脉血栓形成后入选89例,其中男47例,女42例;年龄21~68岁;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51例(肝功能Child分级A级39例,B级12例),其中37例行术中脾动脉结扎后脾脏挤压使脾血回输,15例行分束结扎脾蒂法切除脾脏;外伤性脾破裂38例,12例术中行脾血自体回输。 2结果

术后3d后脾血未回输组仅有11例体温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平均为38.1℃,持续时间平均为5d,发热率为26.83%(11/41);回输组体温升高较明显,发热35例,平均体温39.6℃,均明显高于未回输组,且持续时间为10天,发热率为74.43%(35/49)。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1)。发热患者均经检查排除感染及门静脉血栓性发热。肝功能复查均与术前无异。 3讨论 脾热是脾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热率明显高于其他腹部手术,并且原因众多,是外科临床处理的难点。脾热有如下特性:①其诊断为排除性,即排除各种感染性因素;②具有自限性,可自行缓解,与抗生素应用无关;③其原因不明,常认为与脾床渗出,吸收热,脾静脉血栓,免疫功能低下,肝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1、2]。 目前虽对“脾热”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认为与脾脏、肝脏功能有密切关系。不少学者认为与免疫机制有关,因脾切除后机体的免疫力下降而致[3]。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发展,脾脏的免疫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因脾脏是体内最大的网状内皮系统,它与IgM、IgG的合成、吞噬功能有密切关系[[4]。可能与脾切除术后脾脏解毒、过滤、分解异性蛋白的作用在短期内尚不能被其它网状内皮系统代替有关。白细胞凝结素正常是通过脾脏消除,术后增高后引起发热。 在临床上,为了减少输异体血,脾切除术中行脾血回输已被大家广泛使用,它与比输异体血的并发症明显减少。但是我们亦发现脾血

第八章 脾脏

第八章脾脏 第一节概述 脾脏检查常规采取二维灰阶超声。临床需要检测脾脏血流变化时,应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测。脾外伤、脾肿大、脾囊肿、脾肿瘤等多采用二维灰阶声像图,对良、恶性肿瘤一般仅可作提示性诊断。脾脏局灶性感染包括脾结核,有时难以与肿瘤鉴别,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加以判断。脾内钙化灶常为多种炎症愈合后的最终改变。脾动脉栓塞在脾实质内出现水肿、出血及坏死区,加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大致确定脾动脉阻塞造成的梗死区。 【检查方法】 1.通常不需进行检查前准备,必要时可行空腹检查。可取右侧卧位或平卧位。选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 2.0~5.0Mhz,亦可用相控扇形探头。 2.常规检查多需行左肋间斜切和左肋下斜切。 (1)左肋间斜切,声束朝向脾门,切面经脾脏长轴时测量脾脏长径及厚径。声束转向头端,可观察脾上部膈下区。声束转向脾门下部,可观察胰尾与脾门的关系。再转向长轴可观察脾脏上极和下极,以及脾门处脾血管。 (2)左肋下斜切,脾脏肿大时,可观察脾肋缘下的厚度。 3.有条件者可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脾门极脾内血管分布,频谱多普勒可获得血流动力学的参数,二者结果相互比较,能更准确判断血流的状况。 4.检查时应观察脾脏形态、大小、包膜、脾实质回声改变、有无钙化灶及异常团块回声。如有占位病变,应观察其边缘、内部回声高低及分布均匀度、形态等,必要时再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 【注意事项】 1.超声基本上可明确提示的病变包括下列五种。 (1)脾肿大。 (2)脾含液性占位病变,如脾囊肿、多囊脾、脾脓肿等。 (3)脾实质性占位病变。 (4)脾实质钙化灶。 (5)脾外伤。 2.部分患者结合声像图与临床病理情况及其他检查可能确定病变的性质。 (1)脾急性局灶性感染。 (2)脾动脉栓塞。 3.超声提供病理声像图改变但应进一步检查的病变包括以下两种。 (1)脾实质弥漫性散在性回声异常。 (2)脾实性占位病变的良、恶性判断。 第二节脾肿大 【适应症】 1.怀疑有肝硬化者。 2.门静脉高压症。 3.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 4.血液病。 5.脾脏肿瘤。 6.左上腹肿块。 【检查方法】 1. 常规左肋间及左肋下斜切扫查,选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 2.0~5.0Mhz。 2.采用仰卧位或右侧卧位,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行左肋间扫查,以确定脾的上极及其周围情况,而后行左肋缘下纵向及横向移动扫查,以观察肿大脾脏的内部情况。

金匮要略脾胃思想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中国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614000)汤一新熊维美 日本国神户东洋医学院(541)邵辉白莉 《金匮要略》对脾阴虚证未尝直接论述,但记载了脾阴虚多种兼证及不同角度的治法,为后世发展的脾阴学说奠定了临床证治基础。为全面深入地发掘《金匮要略》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本文对《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试作初步探讨。 1风气百疾,滋脾法邪。《血痹虚劳篇》说:“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阴阳气血俱不足的虚劳病人容易感受外邪为病,而阴阳气血俱不足,可因脾阴亏损、化源不足而引起。本病的治疗,宜扶正为主,佐以法邪,以免单纯袪风,反伤正气。扶正方面,着重调补脾胃,脾胃健运,饮食增加,自可达到滋生和恢复气血阴阳的目的。仲景首重滋脾,以薯蓣、大枣为主药。周慎哉称:“山药(按即薯蓣)则补脾阴。”张锡纯谓:重用山药以滋脾之阴”。成无己云:“大枣滋脾土。”薯蓣丸以薯蓣三十分、大枣百枚为君,辅以人参七分、茯苓五分、曲和豆黄卷各十分,术、姜各三分、甘草二十八分调中益气,归、地各十分,阿胶七分,穹、芍、麦冬各六分养血滋阴,柴胡五分、桂技十分、防风六分法风散邪,杏仁六分、桔梗五分、白敛二分理气开郁。诸药合用,滋脾壮气,补袪兼施,扶正不恋邪,袪邪不伤正。再考其服法:“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此所用蜂蜜,补而不燥,滋而不腻,亦为补养脾阴之良药。空腹酒服者,乃为顾及脾阴不足阴气同虚的临床特征,在滋脾袪邪的同时,兼顾脾气之输运和饮食之消化。虚劳病变阴难骤补,服量过多恐滞气机,遂以百丸为剂,缓缓图之。综观全方,循滋脾之径,收益气之功,执中州以灌四旁,扶正气以袪风邪,体现出扶正重视滋脾的主导思想,指导临床卓有成效。近年来,我们将本方酌情加重甘淡滋脾的比例,.用以治疗虚人感冒百余例,均使御邪能力显著增強,使长期的感冒得以次数减少,症状减轻,。举案例之一如下: 余某,女,43岁,3月15日就诊。 身体虚弱,稍有不慎即患感冒。体倦头昏,常伴食欲不振,口干不欲飲,手足烦热,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微数。治予薯蓣丸全方(剂量分改g),加太子参、莲子、芡实各30g,末之,炼蜜和丸,早晚各服10g,共服二月余。此后,很少患感冒,身体健康。 2脏阴不足,滋脾生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说:“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虚热肺痿之治,清养肺胃实属首要,但人之一身,五脏互为影响,倘若肺金亏损耗夺母气,或胃津伤而及脾,导致后天生化不旺时,又治当权变,参用滋脾。甚至对某些尚未见到明显生化不旺之征者,亦可发于机先,兼予滋脾。诚如李中梓所说:“补脾保肺,法当兼行……燥热而甚,能食而不泻者,润肺当急,、而补脾药不可缺。”仲景不仅重用麦门冬甘寒清养肺胃,也参用甘淡实脾之粳米、大枣。其中粳米,柯韵伯谓,“稼樯作甘,气味温和,禀容平之性,为后天生养之资。”麦门冬汤以上述三药润肺滋脾为基础,参以人参、甘草益气生津,少佐半夏下气化痰肺润脾滋,津液得充,虚火收敛,上逆自平。可见仲景治疗肺胃阴虚、虚火上炎之证,滋脾润肺、培土生金。笔者受本方证治启示,临床治疗肺胃阴虚,每于甘寒之中参入甘淡滋脾,待病情缓解,则以甘淡为主,佐以甘寒,对缩短病程、促进康复,颇多助益。

肝脾相关理论的经典溯源_丁站新

肝脾相关理论的经典溯源 丁站新1,宋雅芳2,刘友章 3 (1.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广东佛山528315;2.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广东广州510405; 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 要:肝脾相关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渊源来源于《内经》《难经》,应用于 《伤寒论》。文章主要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三部经典著作中溯源肝脾相关理论,从生理、病理及方证运用方面探讨肝脾相关的 学术源流,为肝脾相关理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经典理论依据。关键词:肝脾相关理论;内经;难经;伤寒论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7-1344-03 Theory of Classic on Correlation Theory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DING Zhanxin 1,SONG Yafang 2,LIU Youzhang 3 (1.Lecong Hospital i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528315,Guangdong ,China ; 2.Spleen -Stomach Institut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 ,China ;3.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405,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he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ve viscera's correction doctrine.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originated from Neijing and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is applied to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This thesis mainly traced to the source from the TCM classic of Neijing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and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from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prescription to discuss the academic origin and de-velopment about the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providing the classic theory basis to guide clinical therapy for the theory of the correlation TCM liver and spleen. Key words :correlation of TCM liver and spleen ;Neijing ;Classic on Medical Problem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收稿日期:2013-01-1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子课题(2005CB523502);中国博士后第 39批科学基金资助(20060390197) 作者简介:丁站新(1973-),女,吉林和龙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 向:消化系统疾病。 经典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石。肝脾相关理论作为 脏腑学说中五脏相关学说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实本身就起源于中医经典。本文将从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 等经典著作入手,分析阐述肝脾相关理论起源于经典的理论依据,找出肝脾相关理论经典理论源头, 为肝脾相关理论铺垫理论基础。1 从《内经》《难经》中探寻肝脾相关理论的渊源 中医肝脾相关理论渊源甚古,早在 《内经》《难经》中,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的相互关系,以五脏配五行对肝 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论述,方书之祖《伤寒论》也在诸多方中渗透与应用了肝脾相关理论。本文主要 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三部经典著作中探求肝脾相关理论源流。《内经》认为,脏腑之间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则按照相克次序传变。如《素问·玉机真脏论》[1] 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 所胜”。《素问·五运行大论》[1] 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己所不胜” 。而对于肝脾之间的生理、病理等关系 ,《内经》《难经》有多处记载。肝脾之间的生理:一是肝木畅达中州,协脾(胃) 运化,《素问·宝命全形论篇》[1]曰:“土得木而达”,土 之宣达全赖肝木之升发疏泄。如张锡纯在 《医学衷中参西录》[1] 中指出:“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萌芽于肝, 脾土之运化水谷,全赖肝木之升发疏泄而后才能运化畅达健运,故曰:“土得木而达”。张志聪[1]注曰:“木得金则伐, 火得水则灭,金得火则缺,水得土则绝,此所胜之气而为贼害也,如土得木而达,此得所胜之气而为制化也,万物之理皆然,而不可胜竭”。脾气得肝气疏泄,则运化水谷、水湿功能正常;若肝气失和,脾主运化之功能得不到肝气之调达,则易见肠胃功能失常的症状。其次,肝脾两脏在气机调节方面关系更为密切。人体气的升降出入,关乎生死 。《素问·六微旨大论》[1] 有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 危”,可谓振聋发聩。肝对气的运动主要表现在疏通、 发散方面。其疏,可使气的运行通而不滞;其散,可使气散而不郁。脾则是全身气机的枢纽,其斡旋于五脏六腑之间,平衡升与降、出与入两对截然相反的气机运行方式。肝脾两脏密切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气机运行。再次,肝脾之间的生理联系还表现在功能的互用:首先,脾主运化,为气血化生之源,脾气旺,生血充足,肝才能有所藏,藏血充足遂其调达之性 ,《素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