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

《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

《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

《故乡的野菜》是一篇充满地方色彩的散文,其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方言用词。文章中多次使用了方言,如“藤椒掌”,“担耙农”,突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也增强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亲切感。

2.形象生动的描写。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对野菜的描写,生动形

象地展现了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如“大叶菜心似岑参,润泽青丝似芙蓉”,令人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和野菜的独特。

3.用词简单自然。作者的用词很朴实自然,没有过多修饰和雕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野菜的喜爱之情。

4.写作方式情感真挚。文章既传达了作者对家乡野菜的热爱,

也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既感性又理性。整篇文章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故乡的野菜赏析]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赏析]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篇1:汪曾祺的散文《五味》 引导语: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下文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五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中华美食,各地小吃小菜娓娓道来,不仅讲它们的做法,还讲它们的来历。 山西人真能吃醋!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有一年我到太原去,快过春节了。别处过春节,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这在山西人是大事。 山西人还爱吃酸菜,雁北尤甚。什么都拿来酸,除了萝卜白菜,还包括杨树叶子,榆树钱儿。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辽宁人爱吃酸菜白肉火锅。 北京人吃羊肉酸菜汤下杂面。 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我和贾平凹在南宁,不爱吃招待所的饭,到外面瞎吃。平凹一进门,就叫:“老友面!”“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氽汤下面也,不知道为什么叫做:“老友”。 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是名菜。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把好好的饭焐酸了,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 都说苏州菜甜,其实苏州菜只是淡,真正甜的是无锡。无锡炒鳝糊放那么多糖!包子的肉馅里也放很多糖,没法吃! 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广西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两片。 广东人爱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块熬的汤,这有什么好喝的

赏析《故乡的野菜》

浅析《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虽然周作人和鲁迅是两兄弟,但是性格上自小就属截然相反的两类。鲁迅正直敢为,不平则鸣,在是非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周作人则和顺平静,用心专注,不爱惹事,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也能随遇而安。这一点从周作人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名作之一,创作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发表于同年四月五日的《晨报副镌》。这篇散文仅一千二百余字,记述了故乡的三种野菜,言简意深,意味深厚,典型体现了周作人美文的特点,也成为散文大师最初的“言志”经典之作。它是周作人人小品散文的名篇之一,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整篇文字就像一位长者在静静讲述,淡泊安详,但平淡的背后却有着用心的经营。 周作人善于世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皆成风趣。《故乡的野菜》便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文章的开头极力申述对故乡并无特别的情份,是一个“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周作人的这种极力的淡化感情的做法,其根本就在于他的审美标准,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也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想,从作品来看,文中并非无情,相反地常常是有有一种情切温暖。 文章中,作者不厌其烦的介绍了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文中的用笔及其简练明净,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以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的东西忠实的记述,以存野趣,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去表现,使得周作人的散文野趣转化为雅趣。文章字虽少但引文却极多,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江的民俗放置在一个横向文化比较的剖面上,也使文章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本文将民谣童谚、中外典故不露痕迹的将其点缀在短小的篇幅中,语言简洁,联想丰富,选材从平凡琐碎处着手,加之作者心境的平和冲淡,使本文显出周作人小品文一贯的平和冲淡的风格。 此外,本文将民谣童谚、中外典故不露痕迹的将其点缀在短小的篇幅中,语言简洁,联想丰富,选材从平凡琐碎处着手,加之作者心境的平和冲淡,更使本文显出周作人小品文一贯的平和冲淡的风格。 读完这篇《故乡的野菜》,像是跟作者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说说故乡那些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教案

故乡的野菜赏析 周作人说:「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余秋雨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我们也曾读过许多与故乡有关的作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与乡情有关的成语:「落叶归根」;谚语:「人不离乡,鸟不离枝。」 一、作者简介 1.学习多种语言 鲁迅的二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与鲁迅差不多。少年时代,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受海军教育,侧重英文,因而广开接触外文的窗口;及去日本留学,前后六年,除对日本语文和人情有高深的研究外,同时受章太炎指导,中文更为精进。此外,又学俄文,翻译俄国著名作家作品,后对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不甚满意,因而学习希腊文,立意重译,其后虽未重译,却得以一窥希腊古典文学。在日留学六年间,计独力翻译五种中篇长篇小说,共三十余万言。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他自己也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写下大量叙事抒情散文。 2.学习范围广 我的杂学一文明载作者学习的范围包括: 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世绘、川柳、落语、滑稽本、俗曲、童谣、玩具图、外文与译书、佛经与戒律,足见其读书的趣味与选择背后,隐藏着治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根本抉择,既宽博通达,又不拘泥于正统正宗。 3.发表文章所用的别号: 周作人发表文章所常用的别号,有岂明、启明、知堂等。一般文人则喜欢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因为生活上,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风格的散文: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浮躁凌厉”的这类散文,而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影响所及,形成了与鲁迅为代表的战斗杂文相对峙的另一散文流派。 二、文学特色 1.主张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 五四运动前后,周作人先后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系列杂文,主张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具人性化的特征,故文学创作不仅表现人的生物欲望,也表现人精神世界的「内面生活」(艺术与生活人的文章)。 2.文学以表现自己为主体,所以要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

【推荐】故乡的野菜文章在介绍荠菜王国紫云英的侧重点-word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故乡的野菜文章在介绍荠菜王国紫云英的侧重点 篇一:简析《故乡的野菜》 简析《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名作之一,创作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发表于同年四月五日的《晨报副镌》。这篇散文仅一千余字,记述了故乡的三种野菜,言简意深,意味深厚,典型体现了周作人美文的特点,也成为散文大师最初的“言志”经典之作。细究起来,《故乡的野菜》有三点值得我们细细品位:一是对野菜叙述的特色,二是作者念旧怀乡的情怀,三是作品的引用创作风格。 一、作者对野菜叙述的特色 作者在文中想起了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这些野菜,在叙述上象一个老人在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和他相关的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那随意道来而亲切自然的语句更多地写出了生活中的一切细微而又引起感触的小事小物,用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使人们如品香茗,回味无穷。这种行文是典型的我手写我口,好象心中想到什么,口中想说什么,就随手而记,这是闲话体散文的行文特色。 二、作者念旧怀乡的情怀 作者由荠菜想到家乡吃荠菜的风俗,进而想到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浙东的民俗,作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看似家常口谈,其实却蕴含对家乡的极大热爱,没有这种热爱,不会对家乡的这种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不是这种热爱,不会对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有这般钟情和文化的引申,作者从这些野菜身上看到了自己家乡的人情风俗,更看到了家乡的环境打在他身上的烙印。这正是作者行文的风格特色:冲淡平和。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中表达无限的深意。 冲淡平和,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就不只是写作上的特点,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境界。在《故乡的野菜》中,作者就是用这种艺术的态度品味生活的。 三、作者的引用风格 《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读yue,煮意)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

平和冲淡、雅趣盎然——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平和冲淡、雅趣盎然——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故乡的野菜》是中国现代散文家周作人于1924年2月创作,该散文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民俗童趣在平淡中娓娓道来,其语言平和冲淡、淡雅悠远。文风飘逸潇洒、雅趣盎然,堪称一幅淡雅悠远的风俗画。 《故乡的野菜》文笔质朴,立意新奇,通篇都透出一股精巧的艺术魅力,思乡怀旧是文章的主题,而贯穿全文的线索却是野菜。野菜是最被贱视的,它登不得大雅之堂,又不为一般富有阶级所爱。在作者心中,“故乡”是极富吸引力的字眼,野菜成为作者笔下抒情之物,然而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怀旧之感,在文章中并没有象火山岩浆一般地喷发出来,而是如同一位丹青妙手把一幅清淡的浙东风俗画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睹景思情,油然而生思乡之心,而点缀画面的便是平凡的野菜。 1、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作者周作人说他有四个故乡 新华字典中,故乡的意思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所以,我们惯常的理解,人只能有一个故乡。而作者却在文章一开头就写道:“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是不是感到作者对故乡的理解不正确呢?并非如此,周作人先生自己理解的故乡就是: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这充分说明了,他对每个住过的地方都有着浓厚的情感。 2、“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样,虽然不是亲属,别

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1)浙东:住过十几年 (2)南京:住过六年 (3)东京:住过六的 (4)北京:写《故乡的野菜》一文时,周作人先生住在北京,还没有离开,就又称北京为他的家乡。其实每个地方,作者住的时间都算不长,最长的是浙东,也就是作者出生并成长的地方,也不过十几年,而南京、东京材各六年,北京是正在住的地方。 1924年,周作人先生39岁了,才39岁,已经在外面住了多年了,离开浙东时十几岁,后来去南京东京,又到北京,可以说住所更换得极为频繁,难怪周作人先生没有词典里所解释的“故乡”,而他还说“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分”。

故乡的野菜赏析

故乡的野菜赏析 《故乡的野菜》发表于1924年2月,也是周作人“平和冲淡”小品文的代表作。 作品分析: 主题:周作人是一位颇重雅趣的作家,然而他笔下的雅趣往往脱胎于野趣,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民俗风情的描绘与民谣、童谣相映成趣,成了本文最亮丽的风景线。 艺术成就:首先,具有平和冲淡的文体风格。思乡之情人皆有之,可作者偏说故乡对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这乡情似乎淡得不能再淡,但对故乡的几种野菜都念念不忘,写得还那没富于情趣,无形中透露出用情之深,浓郁的乡情偏以平淡出之,正是周作人散文的一贯风格。其次,舒缓自然的语言表达,夹叙夹议的抒写体制,是谈话风文体的典范。周作人自称写文章是和“想象的友人”闲谈,“只是我的写在纸上的谈话”,他的文章带有家常闲话的随意性和亲切感,所谓“信口信腕,皆成律度”,随兴而谈,毫无拘束。《故乡的野菜》从他的妻子买菜看到荠菜,想到浙东乡间妇女小儿买菜的事情以及小孩们唱的歌,引《西湖游览志》《清嘉录》的有关记载,又联想到鼠曲草和小孩赞美的歌辞,以至清明扫墓时所供的麻果和草饼等,在即兴闲聊中传达出一种优游自在的恬淡趣味,

写野菜,写民俗,一切皆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没有任何人工雕饰的痕迹,细细品味,又觉得意境深远,耐人咀嚼。他用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将西方随笔的谈论风格、中国散文的抒情韵味,以及日本俳句的笔墨情趣,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夹叙夹议的抒写体制,“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读周作人的散文,就象坐在“苦雨斋”中,听主人自由的,有趣的、温煦的闲谈,形成一种“名士谈心,野老闲游”式的自然节奏。第三,具有言简意赅的结构章法。短短三百字,简洁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地步,却又如层峦叠翠,层次、变化尽在其中。文中写三种野菜,写法各不相同,更显文笔之变化多姿。第三,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充分显示了学者式散文的特色。周作人学识非常渊博,令人吃惊,其散文,常常在中外古今、广征博引之中来论述问题、阐明事理,而这种论述和征引又是那么的自然,信手拈来,毫无吃力之感,如写荠菜,我们先看到乡间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的生动图景,又听到有趣的民谣,读到古籍上有关荠菜的种种记载,真是信守拈来,皆成文章,看似随意说说,却又诗情洋溢,兴味盎然。第四,简洁、古雅、含蓄、凝重的语言风格,具有一种涩味和简单味,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周作人并不看重用“纯粹口语体”写的散文,他的语言是一种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杂糅调和的语言,涩而有味。 周作人的小品文创作所展示的美学形态,对丰富和繁荣新文学

《故乡的野菜》优秀教案

故乡的野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把握文章的思路。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自然质朴、平和冲淡的艺术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法】品读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异乡的天空,你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你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怎么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怎么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能牵动心底的那抹柔软。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鲁迅之弟,周建人之兄。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五四运动之后,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语丝》

周刊。他在新文学理论的倡导及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有散文《北京的茶食》、《喝茶》、《乌篷船》、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回忆录《知堂回想录》,另有多种译作。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4年2月,当时作者担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住在北京西城新街口南八道湾十一号。文中所指故乡指浙江绍兴。 这时“五四”的高潮已过,周作人感到梦想破灭的悲哀,常常产生避退的思想,于是创作了不少充满着恬淡、闲寂韵味的随笔小品,希望通过对情感的抑制,在平和冲淡的文风中去寻求内心的平静。3.理清思路 第一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第二段:回忆荠菜,介绍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 第三、四段:回忆黄花麦果以及相关的民俗。 第五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菜——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献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4.字词积累 荠菜姊姊灶陉簪髻一攒嫩茎俳句瀹食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 1.课文开头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但从课文来看,他最看重哪个故乡?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看重这个故乡?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如何理

周作人散文的特色

周作人散文的特色 二、在“平和冲淡”中流泻出的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和淡淡的苦味。 人们常用“闲适”来概括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周作人散文取材广泛,举凡东洋西洋、今人古籍、宇宙昆虫乃至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南北的点心、北京的茶食……都纳入其笔端。选材的广泛性使周作人在写作时能随意自如,舒徐自在,让笔意自然地流泻,从而形成“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在周作人的笔下,他有意识让文字淡下去,当然并不是平淡无味,而是将感情冲淡,把感情有意识地隐藏起来,用质朴的文字平平道道出,没有做作,没有雕饰。这恰好表现了其对文学的态度:“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如在《乌篷船》中,作者建议友人坐船游山时,读者也许期待作者把船行水上的见闻描绘出来,但读下来却很平淡,无非是“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而已。没有丝毫的形象描绘和华丽的藻饰,真是平淡地到了极致。然而在平淡中你会体会到作者那种闲适自在、轻松自如的风格,吸引读者步入作者所描绘的那种平淡冲和的意境,领会作者那种难以言传的闲适,欣赏那种带有野趣的返朴归真的美。 平和冲淡”是周作人散文闲适艺术风格的主要表现。但如果仅仅把周作人散文的闲适归结为“平和冲淡”是不全面的。我们在读其散文时常常有一种迂回曲折、山回路转的感觉,这正反映了周作人散文闲适风格的另一特点:行文回旋往复、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这正是其散文曲折多变的笔墨趣味的形象化的描绘。周作人散文的平淡并非如同白开水般无色无味,也并非如清澈的池水让人一眼到底,而是如同山间的溪流,借着山势,回环往复,“斗折蛇行,明灭互见。”在笔意的流泻中

表现出行文的摇曳多姿。正是这种行文风格,形成了周作人散文平易流畅中富于曲折变化的笔墨趣味。 另外,我们在品味周作人散文“闲适”艺术风格时,还不应忽视其闲适中所透露出的那种淡淡的苦涩味。在周作人闲适散文中,那类追慕自然平淡的文章往往能让我们陶然忘我,融入境中。徜徉其中我们得到的是物我的相通、身心的放松和舒适。而这类带有苦味的散文往往能让读者在平淡之余品尝出生活的真实滋味。如周作人散文《苦雨》,文章以“苦”为题,处处围绕“苦”处着笔。因为下雨,后园西墙淋坍,招来梁上君子的光顾;雨声让作者耳边仿佛粘着面条似的东西,睡得很不惬意;更为苦恼的是雨水浸入书斋不能留客坐谈,也不能在那里写字,很久还留有一种涨大水后的普通的臭味。周作人笔下的雨可谓“苦不堪言”。但“苦”并不是作者的目的所在,他追求的是一种苦的韵味即苦中的乐趣。作者在回味了雨的各种苦处后,也写到了因为下雨可以在乌篷船内静听雨打顶篷的声响;可以享受到在大漠之上“喝着四打之内的汽水”的畅快淋漓;也可以看到孩子们趟水之乐和听到颇具田园风味的蛙声之乐。这种苦与乐的融合更增添了周作人散文的韵味。正如他在五十自寿诗中所写:“旁人若问其中意,且到寒斋吃苦茶。”我们要想真正领会其文中的真意,就不能不带着苦茶味去品尝。所以我们在品味其散文的闲适特色时,不能忽略其文中的“苦涩味”。 如上所述,冲和平淡的蕴致、迂回曲折的笔墨情趣以及蕴含文中的苦涩味构成了其闲适散文的主要特色,也是其小品散文的魅力所在。 周作人的散文大体分为“浮躁凌厉”和“冲淡平和”两类。《苦雨》属于后者。这是一篇借物抒怀的“言志”散文。这类散文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是“闲

【故乡的野菜教案】《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 【--述职报告ppt】 周作人 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⑤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

以《故乡的野菜》为例 浅谈周作人文章的艺术特色

以《故乡的野菜》为例 浅谈周作人的散文艺术特色 11届汉语言文学2班李思盈45号 摘要:平和冲淡是周作人的散文风格的突出特点,而在《故乡的野菜》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普通的野菜蕴含着作者对故乡似淡非淡的 故乡情。正是他这种闲适地对待生活的艺术态度,读者才有机会静静的体会到那种淡淡的愁思。野菜不仅是他装载思念的家常特产,更多的是勾起儿时美好的回忆的载体。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赏析《故乡的野菜》来深入了解周作人的散文艺术特色。 关键词: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散文艺术特色 周作人(1885.1.16~1967.5.6),浙江绍兴人。初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灼,1909年又改号为启明,常用笔名有岂明、开明、独应、仲密等。虽然周作人幼年在家乡的私塾书屋(三味书屋)里接受传统的汉学教育,但后来在国内新学的风潮中,于1901年到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当时专业科目都用英文书,他因此有了相当的英文基础,后来考取官费生,和哥哥鲁迅、好友许寿裳(季茀)等人留学日本。 五四时期及20年代是周作人散文创作的鼎盛期,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1923年)、《雨天的书》(1925年)、《泽泻集》(1927年)、《谈龙集》(1927年)、,另有诗和散文《过去的生命》(1929年)。 周作人散文历来就有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两种风格。五四前后及20年代谈时事的杂文属于浮躁凌厉的一类,而五四时期的杂感、读书随笔及20年代他称之为“美文”的艺术性散文,则属于平和冲淡的一类。[1] 一、散文的艺术特色 虽然周作人和鲁迅是两兄弟,但是性格上自小就属截然相反的两类。鲁迅正直敢为,不平则鸣,在是非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周作人则和顺平静,用心专注,不爱惹事,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也能随遇而安。这在双方的作品中也能体验得到。《故乡的野菜》可以从淡、深、动、静来剖析其艺术特色。 (一)淡 纵观全文,它的基调就是一个字——淡。仿佛没有对故乡有一个很深切的概念,作者开篇便“漫不经心”地说着故乡的“水到渠成”性,说那只是“钓于斯

《故乡的野菜》学习教案高品质版本

《故土的野菜》教学设计 周作人说:「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土。」余秋雨说:「故土 是先人漂泊的最后一站。」 我们也曾读过很多与故土有关的作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土。」还有与乡情有关的成语:「落叶归根」;谚语:「人不离乡,鸟不离枝。」 一、作者简介 1.学习多种语言 鲁迅的二弟,青少年期间的经历与鲁迅差不多。少年时代,考入江 南水师学堂,受海军教育,重视英文,因此广开接触外文的窗口;及 去日本留学,前后六年,除对日本语文和人情有高妙的研究外,同时 受章太炎指导,中文更为精进。别的,又学俄文,翻译俄国有名 作家作品,后对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不甚满意,因此学习希腊文, 立意重译,此后虽未重译,却得以一窥希腊古典文学。在日留学六年间,计独力翻译五种中篇长篇小说,共三十余万言。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同,踊跃倡议新文化运动。 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观点,倡议“叙事”“抒怀”散文,给 新文学开拓出一块新的土地。他自己也在这块 土地上勤劳耕作,写下大批叙事抒怀散文。 2.学习范围广 我的杂学一文明载作者学习的范围包含:

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小孩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 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世绘、川柳、落语、 风趣本、俗曲、儿歌、玩具图、外文与译书、佛经与戒律,足见 其念书的兴趣与选择背后,隐蔽着治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根本决断,既宽博通畅,又不拘泥于正统正宗。 3.发布文章所用的别名: 周作人发布文章所常用的别名,有岂明、启明、知堂等。一般文人 则喜爱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因为生活上, 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 “五四”退潮后,周作人的思想上行进与退后的矛盾日趋加深,他 说自己是“叛徒”与“隐士”的称身,是“流氓鬼”与“绅士鬼”的 一体。表此刻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 类不一样风格的散文:一类很有“凌厉烦躁之气”,一类则表现 出平易冲淡的神韵。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发布《闭户念书论》,标记着他十年隐逸生 活的开始。 抗战迸发后,北京大学南迁长沙、昆明,周作人未随校南下,1938年投敌附逆。 周作人因汉奸罪被公民党政府拘捕,软禁于南京。“七七”1945年,

故乡的野菜教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 1.把握作者写作的大体思路,体会浓郁的乡土气息。 2.引导学生掌握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 3.能与学过的周作人的散文《喝茶》进行比较,了解他们的差异。 二、学习要点 1.仔细欣赏这篇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故乡的野菜》。 2.把握作家在《故乡的野菜》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3.掌握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特色。 1.课文朗读 学生轻声自读课文,把握作家的总体思路。2.课文分析 本文作家谈故乡的野菜,谈故乡野菜的吃法。在作家的笔下,每一种野菜都联系着家乡四季之景,凝聚着作者的人生记忆,饱含着历史的沧桑。 文中写了五种野菜,各具特色和韵味。 写荠菜虽是野菜,但是在“我”的家乡是上席的。用其可凉拌、包春卷、包馆钝,一句“没有大力钝”.抒发了对家乡的小吃的眷恋和怀念。 然后是介绍枸杞头。在这里,作者想起了卖枸杞的小女孩,勾起了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描写野菜萎蒿时.先引《大淖记事》介绍萎蒿时水边植物.并以苏东坡的诗文“萎蒿满地芦芽短”为证,同时作者不忘写与家人的情谊,别有情趣。 写野菜马齿苋时,围绕马齿苋的吃法,道出了中国温情脉脉的日常生活,同时,还写了养鸟的拔“马齿苋”喂画眉的故事,饶有趣味。 苑菜一篇则显得别开生面,写出了家乡野菜和乡土大地的沧桑和血泪。先引用秦少游的《以苑姜法鱼槽蟹寄子瞻》诗,说明苑菜原来是高邮的特产。接着谈起了明朝散曲作家王西楼作的《野菜谱》和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中谈到的野菜中的灰菜,讲述自己国宾馆外采厌菜的故事。而文章最后以《野菜谱》中四首诗结尾,则写出了家乡历史的的沧桑,人民的疾苦。与前面的写情记趣不同,多了一份历史的沉重感和沧桑感,领略到汪祺散文的别调。 文章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以儒家审美理想为主导,辅以庄禅哲学,文章的内容平和,在平淡中看出最深的喜悦和悲哀。这篇散文,谈野菜、写风景、说文化、述掌故都是在平和中娓娓道来。 文章表现了传统文化和习俗,语态安详、心态从容。家乡的野菜在他的笔下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 作者引证大量大量的民俗学资料,将几首民歌附录在内,富有哲理色彩。 语言简约生动、拙朴而高雅,给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他善于吸收民间大众的语言,为我所用。本篇记载家乡的野菜,反映家乡的风俗人情,糅进了民歌民谣,显得活泼自然,从众而又脱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4.相关评论 王尧《“最后一个中国古典抒情诗人”—— 再论汪曾祺散文》说:“汪曾祺在本质上不是一个“再现”型而是一种“表现”型的作家,他通常不是去再现生活.而是去表现人的性灵。” 2王风玲《自觉·厚度:张力-- 论汪祺散文话语形式》说:“由于汪祺独特的语言把握方式,其散文话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摆脱主流语言束缚的审美自觉性,讲究气韵流动的朴实美,具有跳跃性和节奏感的音乐美,富有多重变化的交响美,这些话语特点统合在汪曾祺散文的话语形式中,显示出其成熟的散文话语组织系统的厚度和张力。”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读书笔记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读书笔记 读《故乡的野菜》有感 周作人的散文多冲淡平和,隽永幽雅。他的审美标准表现为崇尚自然、爱好简朴,也体现了他的生活态度与审美理想,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审美理想所以周作人作品中的情感往往是淡淡存在于字里行间,所以他的文章往往有一种深切的情谊在流淌。 《故乡的野菜》通过对于三种野菜的描写,细致的描写了浙东的一些风土民俗人情,虽然在文章中没有明确的写出自己的怀乡之情,但是文中那些对浙东风土人情细致入微的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周作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童年的眷念。 第一段使用了淡淡的笔触来掩盖浓浓的乡情,周作人在开始说“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但是对于“故乡”、“家乡”的界定已经很明确了,在不经意间已经激起了周作人的怀乡之情。 第二段从周作人妻子从西单买菜归来,说起有荠菜在卖,从而引发了周作人对故乡的追忆。关于荠菜,吴地和浙东的风俗传说都不一样,从而体现出了故乡的个性。故乡中,孩童关于荠菜的童谣,拥有及其丰富的地域色彩。 第三段和第四段详细的描写了关于黄花麦果的各种用途,例如有关黄花麦果糕的制作以及关于浙东使用茧果的特

殊风俗,还借用许多年未见黄花麦果的惆怅来表达了一种追忆过往的故园情。 第五段描写紫云英的白花可以治疗痢疾的民间传说,这种民间传说自然是来自于故乡,在文章的各个地方表现出对故乡的深深的怀念。调皮活泼的孩子听到了上坟船的鼓吹声以及发现棚窗下的紫云英和 杜鹃,就会带着好奇的心情去追看等等行为,都反映了一种浓浓的生活情趣,也写出了周作人浓烈的对故乡的怀念与对童年的想念。 全文的叙事手法十分简洁。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修辞,平铺直叙的写出了搜寻马兰头、荠菜的劳作等等日常的生活场景。对于介绍黄花麦果和茧果的时候,介绍得也是简洁明了,尽可能的使用精简的语言来描写事物。 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先是将在北京买的荠菜与浙东的荠菜对比,从而引出下文。又将清明扫墓时使用的茧果与在日本时吃过的草饼进行对比,用来突出对童年时期吃到的茧果的喜爱与想念。还将故乡人采摘紫云英与《俳句大辞典》中日本女人采摘紫云英的习俗进行对比。这些对比不仅仅讲事物描写得十分详细,而且还把事物的神韵也描写了出来,将自己的感情寓于对这些平常事物的描写中。 移情于物,情景交融。因为散文的旨趣本在于写情、见性,所以对于事物的描写就不能不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

《二丑艺术》、《故乡的野菜》练习题

《二丑艺术》《故乡的野菜》练习题 一、填空题 1、1918年,鲁迅先生用“鲁迅”笔名在《》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2、鲁迅主要代表作有小说集《》、《》,杂文集《》、 《》,散文集《》,散文诗集《》等。 3、鲁迅先生的小说以深刻的和精湛的表现了 的总主题,杂文以的笔触解剖社会现象,抨击专制统治。 4、“当受着豢养,分着余炙的时候,也得装着和这贵公子并非一伙。”这是二丑 的一手,也是二丑的 . 5、周作人,现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著有《》、《》、《》、《》等20多个散文集。他的散文、 、、,自成一格。 6、“我的故乡不只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这句开场白出自作家的散文,该文选自散文集《》。 7、《故乡的野菜》记载了作者故乡绍兴乡间习见的三种野 菜:、、 。 二、分析题 阅读作品片段,并回答问题。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否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1、这一片段中,作者表现的是什么? 借回味儿时吃过的故乡的野菜表现对故乡的思念。 2、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流露出来的“失望”感? 作者现在异地吃到用野菜做成的“草饼”,感觉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不免有些失望。这种“失望”之情中恰恰包含着作者

对故乡的深情和眷念。也隐含了作者对某种已逝去的文化形态的追忆,隐含了他的启蒙救国愿望失落之后的反思与伤感。 三、问答题 1、“二丑艺术”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二丑艺术”在文中说的是二丑“最末的一手,是二丑的特色。”:“当受着豢养,分着余炙的时候,也得装着和这贵公子并非一伙。”在文中指的是那些投靠反动派的帮闲文人用以掩盖自己本质的伪装与欺骗手段。 2、《故乡的野菜》的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 《故乡的野菜》在抒情方式上有以下两个特点:①运用比较烘托抒发思乡情感。如写他在日本也见过类似于荠菜的野菜,也吃过此类的点心,后在北京也食用过这类东西,但总觉得不如儿时的黄花麦果糕那样的香美。作者借几类野菜、点心的比较烘托描写抒发了思乡的情感。②运用民谣、俚歌、谚语随意点染,抒发情感。作者写的是乡间田野的普通野菜,经他笔墨的点染,则能透出某种情趣。他的随意点染中,不时引述中外典籍,也不时插入些民谣、俚歌、谚语来写出三种野菜的一些趣味性知识,如用“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的谚语写出了荠菜的风雅和魅力;再如用“黄花麦果韧结结……”民谣赞美黄花玫果糕的味道香美。这些描写中浸透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简析《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 周作人散文的叙述方式,是西方随笔与中国小品文的结合。他以自己的个性融入文字中,将西方随笔的袒露性情,长于议论的语言风格,与中国散文注重抒情和神韵语言风格,日本俳句的简约和雅致的语言特点化为一体,铸成了富有意味的闲谈——这一特有的语言风格,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4、何谓形象地说理?《二丑艺术》一文是为何使用这种方法的? 形象地说理就是将形象化的描述与严密的逻辑论证融合在一起。做到议论中有形象,形象描述中有议论,富说理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中。这种方式既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形象地说理是杂文写作的特征之一,它有两个含义:一是在议论说理中注意形象的勾勒和描绘;二是要注意通过形象来议论说理。《二丑艺术》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典范。文中的“二丑”的形象特征与帮闲文人的卑劣行径是一一对应的。对“二丑”形象的剖析与鞭挞同

故乡的野菜汪曾祺

故乡的野菜汪曾祺 故乡的野菜汪曾祺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文笔质朴,立意新奇,通篇都透出一股精巧的艺术魅力,思乡怀旧是文章的主题,而贯穿全文的线索却是野菜。 故乡的野菜 --汪曾祺 荠菜。荠菜是野菜,但在我的家乡却是可以上席的。我们那里,一般的酒席,开头都有八个凉碟,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摆好。通常是火腿、变蛋(松花蛋)、风鸡、酱鸭、油爆虾(或呛虾)、蚶子(是从外面运来的,我们那里不产)、咸鸭蛋之类。若是春天,就会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切细丝拌海蜇,和拌荠菜。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油酱醋,或用虾米,或不用,均可。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匀。拌荠菜总是受欢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荠菜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汤团)。江南人用荠菜包馄饨,称为菜肉馄饨,亦称“大馄饨”。我们那里没有用荠菜包馄饨的。我们那里的面店中所卖的馄饨都是纯肉馅的馄饨,即江南所说的“小馄饨”。没有“大馄饨”。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翡翠蛋羹。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一边是荠菜,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有。 枸杞头。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郭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极能传远:“卖枸杞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篮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篮,叫做元宝篮子。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篮子倒给你。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 自己去摘,也不费事。一会儿工夫,就能摘一堆。枸杞到处都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