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完整版)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完整版)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完整版)

一、概述

局部消融是治疗肝脏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物理消融及化学消融。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目前常用的物理消融治疗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应用频率<30 MHz的电磁波(通常在375—500 kHz 之间)所产生的电磁热能造成组织凝固坏死.达到灭活肿瘤的目的。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和开腹手术3种。经皮RFA是在影像引导下对肿瘤进行消融治疗,影像引导方式包括x线透视、超声、CT和MRI等,具有微创、相对安全、疗效确切、可重复应用等优点,是不适合外科切除或肝移植的早期原发性肝癌首选治疗方法;对不适合外科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及肝脏转移癌,RFA也是综合治疗方法之一。另外,RFA 也可应用于肝脏良性实体肿瘤的消融治疗。经皮肝脏肿瘤RFA虽为一种微创治疗技术,但也存在潜在的治疗风险,甚至有可能产生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为了更好地规范操作技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人学组特制订此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

二、影像引导

x线透视、超声、CT和MRI等均可用于经皮肝脏肿瘤RFA治疗的引导及监控,目前多应用超声和CT引导及监控,不推荐x线透视引导。1.X线透视引导:X线透视引导穿刺定位,需结合术前动脉化疗栓塞或动脉栓塞(transeatheter 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0r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CE或TAE),通过碘化油标记肿瘤后再行RFA

治疗。缺点是术中难以评估消融效果.操作者及患者均受到一定剂量的X线辐射。

2.超声引导:超声引导的优点是实时引导穿刺,操作简单;可根据消融过程中产生的一过性高回声区评估肿瘤损毁大概范围;超声造影还可即刻评价肿瘤的灭活情况。超声引导的缺点是影像引导存在盲区:图像质量易受消融过程中产生的气泡伪影干扰,影响下一位点的消融治疗。应用超声与CT或超声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纯超声引导的不足。

3.CT引导:CT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进针路径、射频电极针与肿瘤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定位精准,无盲区;可根据消融后组织坏死产生的低密度区评价肿瘤损毁的大概范围,井可应用增强扫描评价肿瘤灭活情况。缺点是穿刺存在一定盲目性,进针过程不能实时引导,常需反复穿刺、扫描;此外,患者受到一定剂量的x线辐射。

4.MRI引导旧J:MRI引导的优点是软组织对比度及空间分辨率较高,肿瘤位置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显示清晰、定位精准;可任意平面成像,有利于选择最佳进针路径;无X线辐射;能实时监测消融区温度场变化,评价肿瘤损毁的大概范围。MRI引导的缺点主要是需使用磁兼容器械,价格相对较高。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引导方式,也可将多种引导方式结合使用。

三、射频电极针

目前射频电极针可分为单极和双极2种类型。可使用单个或多个电极针直接穿刺至肿瘤内进行单点或多点叠加适形RFA治疗。

1.单极射频电极针:有1个活性电极,同时拥有1个或几个回路电极板。包括多针尖伸展型、冷循环型和灌注型等不同的设计。(1)多针尖伸展型射频电极针:具有一个较粗的套管针。其内可伸出多个子电极针。

(2)冷循环型射频电极针:电极针内部有一个密闭的管腔,可通过向管腔内注射冷却生理盐水等对电极针活性端进行冷却,防止射频电极针活性端周围组织炭化。冷循环型射频电极针可分为单束型及三针集束型,后者较前者单点消融体积大。(3)灌注型射频电极针:射频电极针的尖端有小孔,可通过小孔向消融组织内注射液体(常为生理盐水)防止组织炭化,增大消融体积。

2.双极射频电极针:由2根电极针组成(分别为活性电极和回路电极)或在1根电极针的尖端同时具有活性电极和回路电极,无需回路电极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及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宜选择双极射频电极针。

四、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1)原发性肝癌:不适合手术切除的直径≤5 cnl单发肿瘤。或最大直径≤3 cm的多发(《3个)肿瘤,无血管、胆管和邻近器官侵犯以及远处转移;不适合手术切除的直径>5 Cnl单发肿瘤,或最大直径>3 cnl的多发肿瘤,RFA可作为根治或姑息性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推荐RFA 治疗前联合TACE或TAE;RFA还可用于肝移植前控制肿瘤生长以及移植后肝内复发、转移的治疗。(2)肝脏转移癌:如果肝外原发病变能够得到有效治疗,可进行肝脏转移癌RFA治疗。消融治疗中对肿瘤大小及数目的规定尚无共识。在多数临床试验中,将肿瘤最大直径≤5 cm、数目

≤5个作为治疗指征”。(3)肝血管瘤:有临床症状,肿瘤直径>5 cln。增大趋势明显。RFA可作为治疗方法之一。

2.禁忌证:(1)病灶弥漫;(2)合并肝外血管、胆管癌栓;(3)肿瘤侵犯空腔脏器;(4)肝功能Child—Push C级;(5)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6)患者处于急性感染状态,尤其是胆系感染;(7)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8)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llabo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力状态评分H副>2级(表I);(9)妊娠期患者。

五、术前准备

I.设备和材料:射频消融治疗仪、射频电极针、穿刺架或定位导航系统、引导针(CT或MRI引导用)等。保证影像引导设备及射频消融治疗仪处于

正常工作状态。MRl引导时,需使用磁兼容设备及耗材。全身麻醉需配备呼吸机及相关设备。

2.常规检查:患者需在2周内接受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血型检查和感染筛查,心电图、X线胸片等检查。3.影像检查:患者需在2周内行肝脏超声(有条件者可行超声造影)、增强CT或增强MR检查,也可行PET-CT检查,观察肿瘤位置、大小、数目、形状,与大血管、胆管及周围脏器的关系,指导进针路径。推荐术前至少进行增强cT或增强MRI一项检查。

4.病理检查:为明确诊断,建议行病灶穿刺活检病理检查。

5.制定消融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和医院条件确定适宜的引导方式、射频电极针类型及型号。确定穿刺点、进针路径及布针方案。

6.药品准备:术前应准备麻醉、镇静、镇痛、止吐、止血等药物,急救设备和药品。

7.患者准备:(1)患者及家属(被委托人)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2)局部麻醉前4 h禁饮食,全身麻醉前12 h禁食、前4 h禁水;(3)手术区常规备皮;(4)建立静脉通道。

六、操作步骤

1.麻醉:目前最常用的方式为穿刺点局部麻醉联合术中静脉镇静、镇痛。这种麻醉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风险小,术中患者配合好。对于儿童、术中不能配合、预计手术时间长、肿瘤位于疼痛敏感部位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麻醉前评估可参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Anesthesiologists.ASA)的分级标准m1(表2),≤nl级的患者方可进行RFA治疗,术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

2.术前定位:术前行影像定位,选择最佳治疗体位及进针路径,进针路径须经过部分肝组织,避开大血管、胆管及重要脏器,标记穿刺点。3.RFA治疗:手术区域常规消毒、铺巾,穿刺点局部麻醉。在影像引导下,射频电极针沿进针路径穿刺至消融靶区。cT及MRI引导时,射频电极针可在引导针引导下穿刺或直接穿刺,应分步进针.根据预消融靶点调整穿刺角度及深度,扫描确认射频电极针活性端到达预消融靶点后固定射频电极针。并记录射频电极针的角度、深度,避免手术过程中射频电极针移位。RFA时根据射频消融治疗仪的类型、射频电极针的型号、肿瘤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设置治疗参数。超声引导应先消融较深部位肿瘤,再消融较浅部位肿瘤。为确保肿瘤消融治疗效果,消融范围应包括肿瘤及瘤周0.5—1.0 cln肝组织,以获取消融边缘。具体:(1)小肿瘤:肿瘤个数≤3个、直径<3 cIll者,单次完成RFA治疗。(2)中肿瘤:直径3~5 cnl的肿瘤,单次多点叠加完成RFA治疗。(3)大肿瘤:

对直径>5 cm的肿瘤,推荐RFA前应用TACE或TAE治疗一。大肿瘤RFA 治疗,采用多点叠加适形消融治疗.根据肿瘤情况并结合患者的肝功能及体能状况制定治疗方案,可单次也可分次完成消融治疗。(4)邻近胆囊、胃肠道、膈肌的肿瘤:在引导方式的选择上,尽量选择肿瘤显示清晰的引导方式。首先消融邻近重要脏器的肿瘤,对该部分肿瘤也可联合化学消融,必要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避免邻近脏器的热损伤。(5)突出于肝脏表面的肿瘤:对这一部位的肿瘤,应避免直接穿刺,进针路径需经过肝组织到达肿瘤。推荐术前进行TACE或TAE治疗,肿瘤内碘化油沉积密实后可直接穿刺肿瘤。(6)肝脏尾状叶肿瘤:避开下腔静脉、门静脉、主要胆管及胃肠道等重要器官,经右肝或左肝入路穿刺至肿瘤。

4.治疗结束后处理:根据肿瘤消融时超声显示的一过性高回声区、CT 显示的低密度区及Mm显示的温度场评估肿瘤损毁大概范围;也可行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I检

查评估。确认消融区达到预消融范围后撤出射频电极针,同时行针道消融,并行影像检查确认有无出血、气胸等并发症。

5.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1)穿刺前对患者进行呼吸及屏气训练,确保进针路径与肿瘤位置关系相对一致。(2)穿刺路径应经过部分肝组织,尽可能避免直接穿刺肿瘤。(3)穿刺时应准确定位,避免多次穿刺导致肿瘤种植、邻近组织损伤或肿瘤破裂出血等。(4)如果射频电极针已穿刺至肿瘤内但需调整位置时,应原位消融后再进行调整,避免肿瘤种植。(5)对多个肿瘤RFA时,射频电极针如需离开肝包膜重新穿刺定位。须行针道消融。

七、术后处理

术后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部位,24 h心电监护,如有必要可延长监护时间。术后常规禁食4 h。邻近胃肠道的肿瘤消融治疗后,应根据情况适当延长禁食时间。术后3 d内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检查。根据情况补液、保肝、对症治疗。

八、并发症及处理

RFA引起的并发症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轻度(A、B级)及重度(C—F级)。A 级:无需治疗,无不良后果;B级:需要治疗,无不良后果,包括仅需一夜的观察;C级:需要治疗,住院时间<48 h;D级:需要治疗,增加了医护级别,住院时间>48 h;E级:导致了长久的后遗症;F级:死亡。有报道,RFA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0~10.6%,轻微并发症发生率约4.7%、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2.2%,病死率为0—1.4%。按照发生时间分为即刻并发症(RFA后<24 h)、围手术期并发症(RFA后24 h一30 d)及迟发并发症(RFA后>30 d),具体如下:

1.疼痛:一般在术中及术后l一2 d出现,持续时间很少超过1周。轻度疼痛无需特别处理;中、重度疼痛在排除急腹症等原因的前提下给予镇静、镇痛处理。

2.消融后综合征:包括低热及全身不适等,为一过自限性症状。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与消融肿瘤体积有关。消融肿瘤体积小的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大部分患者症状持续时闻为2~7 d,消融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症状可持续2—3周。对消融后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可给予退热、止吐、补液等处理。

3.胆心反射:(1)原因:手术刺激胆道系统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的冠状动脉痉挛和心功能障碍,表现为心动过缓,可伴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甚至发生心室纤颤或心脏停跳。疼痛也可引起迷走神经兴奋,造成心动过缓。(2)治疗:即刻停止RFA治疗,静脉注射阿托品;对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脏停跳患者给予相应的急诊抢救治疗。(3)预防:对肿瘤邻近胆囊、胆管的患者,术前可应用阿托品0.5 mg静脉注射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应用镇静、镇痛药,控制疼痛;RFA可从小功率开始,逐渐调至预定参数。

4.心包填塞:(1)原因:引导针、射频电极针穿刺及展开子针时误伤心包。(2)治疗:少量心包积液(<100 m1):即刻停止消融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入急诊抢救状态,做好心包穿刺引流准备等;中等量以上心包积液(>100 m1):急诊行心包穿刺引流和相应抢救治疗。(3)预防:对邻近心脏的肿瘤,术前制定详细手术治疗计划。优先选择可以实时引导穿刺的影像引导方式,防止误穿。

5.肝脓肿:(1)原因:RFA治疗区组织液化坏死继发感染或消融区形成胆汁瘤继发感染。(2)治疗:及时行经皮脓肿引流及抗感染治疗。(3)预防:严格无菌操作,对有感染危险因素(糖尿病、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后等)及消融体积较大的患者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6.肝功能衰竭:(1)原因: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胆道损伤等。(2)治疗:积极保肝及治疗并发症(抗感染、脓肿引流、止血、扩容、胆道引流等)。(3)预防:术中避免损伤胆道、血管;术后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积极保肝治疗。

7.肝包膜下血肿、腹腔出血:(1)原因:肝包膜、肝实质撕裂,肿瘤破裂、血管损伤、针道消融不充分等。(2)治疗: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少量出血保守治疗;动脉性活动性出衄同时行动脉栓塞或消融止血;对有失血性休克的患者积极抗休克治疗,必要时手术探查止血。(3)预防:避开较大血管分支穿刺,减少穿刺次数,离开肝包膜调整射频电极针及术毕退针时须消融针道。

8.气胸:(1)原因:穿刺时损伤脏层胸膜或肺组织。(2)治疗:少量气胸保守治疗。中至大量气胸行穿刺抽吸气体或胸腔闭式引流。(3)预防:术前对患者进行呼吸及屏气训练,常规采用平静呼吸屏气下穿刺,穿刺时避免损伤脏层胸膜或肺组织。

9.胸腔积液:(1)原因:邻近膈肌肿瘤消融治疗损伤膈胍和胸膜组织,消融后坏死组织刺激胸膜,坏死组织液化或胆汁瘤直接破入胸膜腔。(2)治疗:少量胸腔积液保守治疗,中至大量胸腔积液行穿刺抽吸或引流。

(3)预防:消融邻近膈肌肿瘤时,尽量避免膈肌和胸膜损伤,对邻近膈肌的肿瘤部分可结合化学消融。

10.胆管及胆囊损伤:(1)原因:射频电极针引起的胆管及胆囊机械性损伤或热损伤。(2)治疗:无症状体征的轻微胆管扩张,保守治疗;梗阻性黄疸行经皮经肝或逆行胆道引流及胆道成形术;对有症状及逐渐增大的胆汁瘤可行经皮引流术。(3)预防:消融时避免损伤较大肝内胆管及胆囊;也可行胆管置管,消融时泵人生理盐水保护胆管旧J。

11.肝动脉一门静脉或肝动脉一肝静脉瘘:(1)原因:损伤肝动脉及门静脉或肝静脉分支。(2)治疗:分流量小的肝动脉.门静脉或肝动脉.肝静脉瘘无需治疗,对分流量大者可行弹簧圈栓塞治疗。

12.胃肠道损伤:(1)原因:消融邻近胃肠道的肿瘤时,造成胃肠道损伤,甚至穿孔。(2)治疗:胃肠道穿孔时,禁饮食、胃肠减压,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3)预防:精准定位并合理设定消融参数,可通过注入气体(过滤空气或CO₂:)或液体(5%葡萄糖或注射用水)分离肿瘤与邻近胃肠道后进行消融治疗,对邻近胃肠道的肿瘤也可结合化学消融。肿瘤已侵犯胃肠道者禁行RFA治疗。

13.膈肌损伤:(1)原因:肿瘤邻近膈肌,消融治疗造成膈肌热损伤。(2)治疗:形成气胸或胸腔积液者,治疗见“气胸”及“胸腔积液”的处理。(3)预防:可通过在膈下或胸膜腔注射液体(5%葡萄糖或注射用水)保护膈肌,对邻近膈肌的肿瘤结合化学消融。

14.肿瘤种植:(1)原因:主要为反复多次穿刺及针道消融不充分。(2)治疗:可行种植肿瘤的消融治疗。(3)预防:避免直接穿刺肿瘤;精准定位,减少穿刺肿瘤次数;射频电极针穿刺肿瘤后,如需调整位置时应原位消融肿瘤后再进行调整。

15.皮肤损伤:(1)原因:回路电极板粘贴不实或不对称、一侧回路电极板脱落等使局部电流负荷过大;消融治疗时引导针与射频电极针活性端接触,使引导针所经组织及局部皮肤损伤。(2)治疗:应用烫伤膏、对症处理并预防感染。(3)预防:负极板粘贴密实、对称;负极板局部冰袋冷

却;一侧负极板过热时立即查找原因;消融治疗时避免引导针与射频电极针活性端接触。

16.其他少见并发症:肋间动脉及肋间神经损伤、胆管-支气管瘘等。(I)原因:穿刺损伤肋问动脉、肋间神经及肺组织等。(2)治疗:肋间动脉损伤可应用止血药物.局部压迫、栓塞或消融止血;肋间神经损伤应用营养神经药物及对症治疗;胆管一支气管瘘可行引流或手术治疗。(3)预防:RFA穿刺时避开肋间动脉及肋间神经走行区,充分消融针道以降低肋间动脉出血风险;膈顶部位肿瘤RFA治疗时应经肝组织穿刺肿瘤,也可结合人工胸水、气胸,避免穿刺肺组织以防止胆管一支气管瘘。

九、疗效评估及随访

1.疗效评估:增强CrI或增强Mm是目前评价消融效果的标准方法,有条件的可使用PET.CT,超声造影可用于治疗结束后初步评价消融效果。术后4—6周复查增强CT或增强MRI。肿瘤完全消融:肿瘤及消融边缘无强化,伴或不伴同心、匀称、光滑的环形强化带。肿瘤残余或复发:消融边缘表现为散在、结节状、不规则偏心强化。

2.后期随访:术后1年内每l一3个月复查超声及增强cT或增强MRI、肿瘤标志物和肝功能;1年后每3个月复查1次。主要观察局部病灶有无进展、有无新发肝内病灶及肿瘤肝外转移。

十、总结

肝脏肿瘤RFA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防治。影像引导精确定位穿刺、精准完全消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为减少肿瘤复发及转移机会,消融范围应包括肿瘤及瘤周0.5一I.0

cm肝组织,以获取消融边缘。对于中、晚期肝癌及转移癌,可先行TACE 或TAE治疗,再择期行RFA治疗,以实现减瘤甚至根治性治疗效果。消融治疗同时要注重肝功能保护,对多发肿瘤及大肿瘤可分次、多点叠加RFA,短期内有效控制肿瘤。在RFA治疗的同时还应结合化学药物治疗、放射免疫、分子靶向药物及化学消融等治疗才能进一步提高肝恶性肿瘤治疗的总体效果。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精心整理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了规范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改进服务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减少各种并发症,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是指采用物理方法直接毁损肿瘤 1.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具备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肿瘤射频消融设备系统,目前医疗市场上主要包括有Cool-tipRFSystem(冷循环超能射频肿瘤治疗系统)、RitaSystem(锐达射频肝癌治疗系统)、RadioTherapeuticsSystem(多弹头射频肿瘤治疗系统)等;射频消融治疗仪的部件包括射频发生器、治疗电极和中性电极

板,主要的电极有:①中空冷却电极;②展开式多钩电极;③灌注电极;④脉冲电极等。 2.具备存放肿瘤射频消融设备专用房间和射频治疗针及配件存放柜,并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3.具备影像引导的技术设备,如超声、CT或MRI等及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并具备用于评估局部疗效的对比增强影像检查技术条件。 二、人员基本要求 有至少2名具有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医师,有经过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相关知识和技术培训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一)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开展本技术应用相关专业的本

院注册医师。 2.经过山东省卫生厅认定的肿瘤射频消融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3.申请独立进行B超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技术操作的人员必须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肿瘤诊疗的临床工作经验,必须经过B超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技术培训,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 完成, 引 握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手段、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综合判断,决定综合治疗方案。 (二)由具有相应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医师实施,并制定合理的治疗与管理方案。 (三)实施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家属告知治疗目的、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了规范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改进服务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减少各种并发症,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是指采用物理方法直接毁损肿瘤的局部治疗技术,不包括微波、激光、超声、高频电灼、冷冻等其他消融治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1.此项技术限定在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进行,并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相关诊疗科目。 2.申请单位必须具有独立开展胃肠外科手术、肝胆外科手术、胸外科普胸手术、CT或B超等医学影像引导下肝穿刺活检、肺穿刺活检等技术的能力。 (二)设备基本要求 1.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具备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肿瘤射频消融设备系统,目前医疗市场上主要包括有Cool-tip RF System(冷循环超能射频肿瘤治疗系统)、Rita System(锐达射频肝癌治疗系统)、Radio Therapeutics System(多弹头射频肿瘤治疗系统)等;射

频消融治疗仪的部件包括射频发生器、治疗电极和中性电极板,主要的电极有:①中空冷却电极;②展开式多钩电极; ③灌注电极;④脉冲电极等。 2.具备存放肿瘤射频消融设备专用房间和射频治疗针及配件存放柜,并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3.具备影像引导的技术设备,如超声、CT或MRI等及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并具备用于评估局部疗效的对比增强影像检查技术条件。 4.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在消融过程中能进行心电、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开展开放手术中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尚需具备手术中影像引导的技术设备。 6.开展腹腔镜下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尚需具备腹腔镜检查及治疗设备,具备医学影像图文管理系统;具备存放腹腔镜及配件的专用存放柜,并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7.具备开展肿瘤手术所需手术室条件,如麻醉监护系统、其他相应的仪器及设备等。 8.具备与开展该技术相应的手术室用房等设施条件,消毒和无菌条件应符合相应管理标准。 二、人员基本要求

肿瘤射频消融

一、目前肿瘤的治疗现状 1,目前肿瘤的发病情况.随着诊断治疗技术的提高,已成为一种慢性病. 癌症正在成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 恶性肿瘤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其发病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200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约1000万,现患病例2200万.预计2020年癌症新发病例将达到1500万,现患病例3000万。 中国癌症的危害日趋严重 廿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00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80—200万,死亡140—150万,在城镇居民中,癌症已占死因的首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並未得以相应控制。在我国当前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死亡居高不下的同时,肺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等又呈显著上升趋势。 癌症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 随着医学科技的提高、对恶性肿瘤发生发展机理的逐步认识、以及靶向药物和治疗技术不断创新,癌症目前已经成为了可被控制的慢性病.癌症不但可防,而且可治。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1/3的癌症可以预防;1/3的癌症可以早诊而治愈;1/3的癌症患者可改善症状,延长生命。癌症不等于死亡,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治愈率不断提高.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癌症5年治愈率已达65%,我国大中城市也已达到40%左右. 2,当前肿瘤手段,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微创治疗所占的地位。 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手术、化疗、放疗、中西医综合治疗等传统治疗方法都各有特点和优势,但也都有其局限性与缺陷。 手术对于早期肿瘤可取得根治性效果,但中晚期肿瘤患者往往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目前许多肿瘤患者,70%以上确诊时已届晚期),而且传统手术创伤较大; 放疗在许多肿瘤治疗中作用明显,如头颈部肿瘤,直肠癌、乳腺癌、脑瘤等,但因其严重的不良反应,如放射性肺损伤、骨髓抑制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反而降低了临床受益率; 化疗是把双刃剑--—既杀伤了肿瘤细胞,又对人的正常组织和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同时对晚期患者来说局部肿瘤负荷大以及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现象,疗效并不理想。 所以,人们一直盼望能找到一种既能有效杀灭癌细胞,又能尽量保护正常组织的治疗肿瘤的方法。近年来,肿瘤的微创疗法异军突起,引人注目.现在,影像导引的微创治疗在国际上已被并列为肿瘤治疗的第四大手段,成为非常有前景的领域。 二、微创治疗的概况 1,肿瘤微创治疗的概念 肿瘤微创治疗是肿瘤治疗的新模式,是一种人性化、理性化、个体化的治疗模式。它是一种集先进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以及药物、生物和基因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现代肿瘤治疗方法。其基本操作程序是:在CT 、B 超、DSA 或内镜等影像设备引导下, 用穿刺针对肿瘤进行穿刺,然后再采用放射、物理或化学方法,直接杀灭实体肿瘤。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完整版)

经皮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操作规范专家共识(完整版) 一、概述 局部消融是治疗肝脏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包括物理消融及化学消融。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目前常用的物理消融治疗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应用频率<30 MHz的电磁波(通常在375—500 kHz 之间)所产生的电磁热能造成组织凝固坏死.达到灭活肿瘤的目的。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和开腹手术3种。经皮RFA是在影像引导下对肿瘤进行消融治疗,影像引导方式包括x线透视、超声、CT和MRI等,具有微创、相对安全、疗效确切、可重复应用等优点,是不适合外科切除或肝移植的早期原发性肝癌首选治疗方法;对不适合外科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及肝脏转移癌,RFA也是综合治疗方法之一。另外,RFA 也可应用于肝脏良性实体肿瘤的消融治疗。经皮肝脏肿瘤RFA虽为一种微创治疗技术,但也存在潜在的治疗风险,甚至有可能产生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为了更好地规范操作技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人学组特制订此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 二、影像引导 x线透视、超声、CT和MRI等均可用于经皮肝脏肿瘤RFA治疗的引导及监控,目前多应用超声和CT引导及监控,不推荐x线透视引导。1.X线透视引导:X线透视引导穿刺定位,需结合术前动脉化疗栓塞或动脉栓塞(transeatheter 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0r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CE或TAE),通过碘化油标记肿瘤后再行RFA

治疗。缺点是术中难以评估消融效果.操作者及患者均受到一定剂量的X线辐射。 2.超声引导:超声引导的优点是实时引导穿刺,操作简单;可根据消融过程中产生的一过性高回声区评估肿瘤损毁大概范围;超声造影还可即刻评价肿瘤的灭活情况。超声引导的缺点是影像引导存在盲区:图像质量易受消融过程中产生的气泡伪影干扰,影响下一位点的消融治疗。应用超声与CT或超声与MRI影像融合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纯超声引导的不足。 3.CT引导:CT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进针路径、射频电极针与肿瘤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定位精准,无盲区;可根据消融后组织坏死产生的低密度区评价肿瘤损毁的大概范围,井可应用增强扫描评价肿瘤灭活情况。缺点是穿刺存在一定盲目性,进针过程不能实时引导,常需反复穿刺、扫描;此外,患者受到一定剂量的x线辐射。 4.MRI引导旧J:MRI引导的优点是软组织对比度及空间分辨率较高,肿瘤位置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显示清晰、定位精准;可任意平面成像,有利于选择最佳进针路径;无X线辐射;能实时监测消融区温度场变化,评价肿瘤损毁的大概范围。MRI引导的缺点主要是需使用磁兼容器械,价格相对较高。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引导方式,也可将多种引导方式结合使用。 三、射频电极针 目前射频电极针可分为单极和双极2种类型。可使用单个或多个电极针直接穿刺至肿瘤内进行单点或多点叠加适形RFA治疗。

超声引导下肝脏肿瘤消融治疗(射频微波激光冷冻)

超声引导下肝脏肿瘤消融治疗(射频微波激光冷冻) 一、肝脏肿瘤射频与微波消融治疗 随着射频和微波热消融设备的发展、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辅助治疗方法的出现,热消融在肝脏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已成为肝脏恶性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方案之一。 【目的】 1.热消融可作为根治性手段用于肝脏肿瘤的治疗:与手术切除相比,5cm以下的肿瘤消融治疗可取得和手术切除相同的疗效,且损伤小、痛苦少、并发症和死亡率低。 2.拓宽肝癌根治性治疗的适应证:热消融与开腹手术相比损伤小、对肝功能要求低,可使部分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人得到根治性治疗,拓宽了肝癌根治性治疗的适应证。 3.对不能根治的肝癌进行姑息性减瘤治疗,减轻症状,延长生命。 4.与TACE等其它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增强疗效。 5. 作为肝移植前的桥梁治疗。 【适应证】 1.直径≤5cm的单发肿瘤和最大直径≤3cm数量在5个以内的原发、复发或转移性肝肿瘤。 2.肝功能Child分级A或B级,无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和心、肝、肾、脑功能障碍。 3.肿瘤距离胆总管、左右肝管、胆囊、胃肠道距离在0.5cm以上。 4.尤其适宜于部位特殊手术切除困难、肝功能差或门脉高压不能耐受切除的肝癌。 5.肿瘤直径>5cm或数量>5个的不适宜手术者,热消融可和TACE联合应用。 6.转移性肿瘤对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敏感者,热消融可与化疗或内分泌治疗联合应用。 7.肿瘤距离肝总管、左右肝管、胆囊、胃肠道距离<0.5cm者,应予以人工腹水或酒精注射联合应用。

8.也可作为TACE后残留或复发、局限性门静脉癌栓的治疗。 9. 肝移植供体等待期的过渡治疗。 相对适应证:对于肿瘤病灶较大、数目较多者,但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出血倾向、肝功能A或B级,不适宜手术切除和肝动脉化疗栓塞者,可行消融姑息性治疗,以减缓病情。 【禁忌证】 1. 绝对禁忌证 (1)严重的心、肺、肝、肾器官功能衰竭、意识障碍和呼吸控制困难者。 (2)存在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倾向。 (3)弥漫型肝癌,或肝外转移灶生长快无法控制。 (4)广泛门静脉癌栓、肝外胆管癌栓、肝静脉癌栓、下腔静脉癌栓。 (5)活动性胆系感染、败血症。 (6)近期有门脉高压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者。 (7)对装有心脏起搏器者严禁实施射频消融。 2. 相对禁忌证 (1)肝功能Child-Pugh C级。 (2)PLT<5×109 /L,凝血酶原活动度<60%。 (3)肿瘤外凸超过1/3。 (4)顽固性大量腹水。 (5)梗阻性黄疸。 【术前准备】 1. 术前检查 (1)术前2周内常规超声或超声造影检查和三期增强CT或MRI 检查,判断肿瘤是否为消融治疗适应证。比对两种影像学检查,确保肿瘤数目、大小和位置一致。 (2)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生化指标、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AFP等),血型,感染疾病筛查等资料。重点注意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活动度、肌酐、胆红素、电解质、血糖等指

肝癌射频消融资料

肝癌射频消融治疗技术材料 以1908年Beer经尿道射频消融治疗膀胱癌为开端,经过近百年的不断发展,射频消融已成功用于多种实体脏肿瘤的治疗。1990年Rossi和McGaban等首先提出不能手术切除的小肝癌有可能通过射频消融达到根治,而可张开式射频电极的应用则使射频消融发生质的飞跃。90年代末我国少数几家医院引入肿瘤射频消融技术,截至目前己在上百家医院得以应用。射频消融以其卓越的治疗效果和微小的局部创伤越来越受到医患双方的青睐,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肿瘤治疗的方向和未来。 一、射频消融的基本原理 射频消融是在超声或CT引导下将射频电极插入肿瘤组织,射频电极发出400kHz的频率波,肿瘤组织中的极性分子和离子以与射频电流频率相同的速率高速运动震荡产生摩擦热,并传导至邻近组织,使得肿瘤组织内部升温,细胞内外水分蒸发、干燥、固缩,以致无菌性坏死,从而杀灭肿瘤细胞,以达到治疗目的。因而射频消融的热量来源于电极周围组织而非电极本身。(常用的射频消融主机、射频电极及治疗模型分别见图1-2 ) 多针电极 单针电极 射频主机 (图1、射频主机、射频电极)

(图2、射频消融治疗模式图) 一般情况下,42℃时细胞即已发生热损伤。如果温度增至45℃并持续3 ~50小时,细胞将发生进展性变性。随着温度增加,细胞产生不可逆破坏的时间发生指数性缩短。>60℃时,蛋白发生瞬间凝固,造成细胞死亡。>100℃可引起组织内水分沸腾、蒸发直至碳化。 从根本上看,射频消融引起的病灶坏死不同于经典的“坏死”。射频消融期间80℃~110℃的温度可使电极附近组织直接凝固,其构成了射频消融灶的主体。受到热能影响的生命结构,尤其胞质性酶蛋白均会发生瞬间凝固。这种热能诱导的结构变性和酶蛋白功能失活决定了射频消融不可能发生经典坏死所具备的进行性酶性组织破坏或细胞降解。显微镜下,射频消融灶切面由中心向外周呈现五条沿温度倾斜曲线发生的组织损伤反应带:A带—电极穿刺针道,周围高度产热造成的碳化或蒸发中心;B带和C带—中度产热造成的肿瘤或肿瘤旁组织苍白或红褐色凝固坏死带;D带—微热造成的边缘清晰的淡红色或棕色出血带;E带—微热造成的外层水肿带。一般可根据组织结构和细胞成分的特征性改变确认射频消融灶的中心区(A带)和两个外层区(D带和E带)。中间凝固区(B带和C 带)则组成了消融灶的主体部分。 目前高热杀灭肿瘤细胞的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抑制DNA复制、RNA和蛋白质的合成:Mondovi发现Novikoff肝癌细胞在43℃孵育2小时,3H胸腺嘧啶、2H脲嘧啶和12C氨基酸等前躯体合成DNA、RNA和蛋白质明显降低,抑制率为0.5%~12%,以同样条件孵育正常肝细胞则无类似效应。

《肝血管瘤的射频消融治疗(国内)专家共识》要点

《肝血管瘤的射频消融治疗(国内)专家共识》要点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文献报道,普通人群肝血管瘤的发病率为0.4%~20.0%,尸检发现率为0.4%~7.3%。肝血管瘤多数生长缓慢,无恶变倾向,自发破裂者少见。如果瘤体较小,无明显临床症状,可随访观察;如果血管瘤体积较大(≥5cm),生长趋势明显或/和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常需要积极治疗。近十多年来,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肝血管瘤的临床治疗,显示了疗效确切、微创、安全等优点以及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共识形成过程 二、肝血管瘤的特点和诊断 1.病理学特点:肝血管瘤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临床上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 2.生长特点:大多数肝血管瘤生长缓慢,甚至无明显生长倾向,但少数生长倾向明显。 3.诊断:肝血管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肝功能和肿瘤标志物检测一般无异常,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和MRI等)。B超是肝

血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三、肝血管瘤传统治疗方式及特点 外科手术是肝血管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住院时间较长。 放射治疗可破坏肝血管瘤内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使瘤体内血管栓塞、坏死和纤维化,从而使瘤体缩小,缓解临床症状。但是放射治疗可导致放射性肝炎、静脉闭塞性疾病等并发症,现已基本弃用。 肝动脉栓塞(TAE)是治疗肝血管瘤的常用手段。如果过度栓塞瘤体,则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肝内胆管损伤或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因此,TAE 难以被广泛接受和应用,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或备选治疗方案。 四、肝血管瘤RFA治疗的原理 肝血管瘤RFA治疗的原理是通过射频电流产生足够的热量(消融电极周围温度可高达105℃), 破坏瘤体内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广泛的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进而使瘤体组织凝固、碳化,肿瘤缩小。显微镜下可见消融区红细胞溶解、血管内皮脱落,血管平滑肌消失且纤维化等病理学改变。

指南推荐|影像导引肝脏恶性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

指南推荐|影像导引肝脏恶性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专家共 识 为规范肝脏恶性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操作,便于不同层级医院开展,确保医疗安全和临床疗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抗癌协会实体肿瘤聚焦诊疗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肿瘤治疗领域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认真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概念 冷冻消融利用超低温造成肿瘤细胞不可逆冻伤而杀灭肿瘤组织,有效治疗温度为-40~-180℃。当组织温度低于-40℃时,冷冻消融通过冰晶形成和渗透压休克破坏细胞;当冷冻组织细胞时,细胞代谢崩解。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细胞外冰晶开始形成,导致细胞外高渗,引起细胞内液外渗和细胞脱水。解冻时,渗透梯度逆转,使细胞外液流入,导致细胞肿胀,细胞膜破裂。 热消融则是引起肿瘤组织急性凝固性坏死。在高温作用下,蛋白质变性和细胞膜融化,细胞瞬间死亡。多模态消融技术针对肿瘤组织实施冷热交替快速温度变化,利用组织内温度场交替变化、相应产生的热应力以及血流停止与再灌注产生的机械力,原位破碎肿瘤细胞,在彻底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使肿瘤组织最大限度地释放肿瘤抗原,激发机体产生主动性抗肿瘤免疫。 多模态消融不是冷冻消融和热消融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精确调控热剂量和温度场前提下,通过多模态方式(冷冻、加热、免疫)有效治疗肿瘤,其疗效已在前期大量研究中得到证实。 因此,多模态消融治疗是指整合CT、MR、超声导航或磁导航等影像设备,利用MR形态和功能成像,在空间精准定位基础上,通过热剂量精准控制实施消融治疗规划,突破传统肿瘤微创消融非定量瓶颈,实现图像导引的射频消融、冷冻消融联合应用。在冷冻与射频热消融交替转换过程中,通过对病灶区温度精准控制和消融过程定量规划,不仅可以提高加热的均匀性和效率,更彻底破坏原位肿瘤细胞及其循环系统,同时最大程度释放活性肿瘤抗原,从而达到局部治疗、

肝血管瘤射频消融治疗(国内)专家共识

肝血管瘤射频消融治疗(国内)专家共识 高君;孔新亮;柯山;丁雪梅;王劭宏;宋晶晶;翟博;宁纯民;国世刚;辛宗海;董永红;范瑞芳;卢俊;朱化强;孙文兵;杨家印;崔彦;纪建松;马宽生;李晓龙;张龙;许崇良 【期刊名称】《临床肝胆病杂志》 【年(卷),期】2017(033)009 【总页数】8页(P1638-1645) 【作者】高君;孔新亮;柯山;丁雪梅;王劭宏;宋晶晶;翟博;宁纯民;国世刚;辛宗海;董永红;范瑞芳;卢俊;朱化强;孙文兵;杨家印;崔彦;纪建松;马宽生;李晓龙;张龙;许崇良【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肝胆胰脾外科,北京100043;山东省日照市中心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山东日照2768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肝胆胰脾外科,北京10004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肝胆胰脾外科,北京10004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肝胆胰脾外科,北京100043;浙江大学丽水医院介入诊疗中心,浙江丽水3230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介入科,上海200127;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辽宁朝阳122000;辽宁省朝阳市第二医院普外科,辽宁朝阳122000;山东省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山东滨州256800;山西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太原030012;解放军兰州总医院肝胆外科,兰州730050;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普通外科,济南250014;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普通外科,济南25001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肝胆胰脾外科,北京100043;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成都6100413;解放军第306医院普通外科,北京100012;浙江大学丽水医院介入诊疗中心,浙江丽水323000;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重庆400038;内蒙古赤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全文)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全文) 局部消融治疗是借助影像技术的引导对肿瘤进行靶向定位,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肿瘤组织。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和MRl;治疗途径包括经皮、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这3种。 局部消融治疗的特点包括: (1)直接作用于肿瘤,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 (2)治疗范围局限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对机体影响小,可以反复应用。 局部消融治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继手术切除和介入治疗之后的第3大肝癌治疗手段,而且由于其疗效确切,特别是在小肝癌的治疗方面,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因此被认为是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 为了推动肝癌局部消融治疗的规范化,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 学组共同发起,组织外科学、肿瘤学、超声学、介入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参与,起草制订了《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1、治疗原理及分类 局部消融治疗按其原理可以分为化学消融治疗和物理消融治疗。

化学消融治疗是指用化学的方法(即往病灶内注入化学物质,如无水乙醇和乙酸等)使局部组织细胞脱水、坏死、崩解,从而达到灭活肿瘤病灶的目的。目前应用于肝癌治疗的化学消融手段主要有瘤内无水乙醇注射和瘤内无水乙酸注射等。 物理消融治疗则是通过加热局部组织或冷冻局部组织,进而灭活肿瘤病灶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射频消融、微波固化、冷冻治疗、聚焦超声消融和激光消融等。本规范以下部分以射频消融术为代表,适合于微波固化术,并可供使用其他局部消融治疗方法的人员参考。 2、治疗原则 (1)射频治疗前须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肿瘤生物学行为,包括预测可行性和效果,并确定治疗及联合治疗的措施和步骤; (2)治疗前进行充分的影像学评估,根据肿瘤浸润范围和位置等,制定治疗方案和策略,以保证足够的安全范围,尽可能获得一次性、适形的完全消融治疗; (3)选择适合的影像引导路径,并监控治疗过程; (4)制定适宜的综合治疗方案及科学合理的随访计划。 3、适应证和禁忌证 3.1 适应证 (1)单发肿瘤最大直径≤5 cm,或者肿瘤数目≤3个,最大直径≤3 cm; (2)没有脉管癌栓和邻近器官的侵犯;

超声引导下肝癌射频消融的技术规范与指南

发表于2012-12-21胡维昱副主任医师青医附院肝胆外科全球原发性HCC50%以上发生在中国;是癌症中的第二号杀手..近年来治疗总体水平有 了提高;除了早期诊断率、外科手术方法技术的提高外;新的治疗技术应用在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以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为代表的局部消融治疗发展迅速;治疗小的疗效已被广泛接受..美国2008年版NCCN有关HCC临床实践指南;已确定RFA 与手术同样成为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我国患者就诊时以中晚期癌为多;肿瘤大;临床上常见的非手术适应证患者行RFA治疗同样难度大、风险高..尤对较大肿瘤、邻近周围脏器肿瘤及富血供肿瘤三大难题;需建立规范化治疗及个体化治疗;并重视影像指导下治疗.. 一、超声引导RFA治疗优势 超声引导经皮RFA治疗在彩超引导下可灵活选择穿刺途径;引导避开异常血管、大血管、韧带结构进针;可实时观察进针深度及与相邻脏器关系;彩超灵敏显示入瘤血管及进入肿瘤的位置指导进行消融阻断;通过超声多切面扫查行立体定位、指导整体重叠消融;可实时监控消融过程;灵敏发现出血等并发症并引导进行消融止血;对非荷瘤肝组织损伤小;故对肝功能损害小;机体恢复快;对新生灶或肝内转移可行反复多次治疗从而增加患者治疗信心..RFA作为一项微创热凝固治疗方法;还具有无辐射、价廉、操作简便等优势;将在局灶型及复发癌的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适应证 临床大量非手术适应证患者中肝脏储备功能不佳者及非小占多数;故中国患者RFA适应证范围较国外报道为宽..经皮RFA治疗适应证仅依据患者全身状况Child-Pugh分级、肿瘤TNM分期进行选择是不充分的;尚需结合肿瘤有无包膜、位置及毗邻关系、血供程度及生物学行为等进行综合分析;据此;在综合文献资料基础上NCCN2008年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2008年肝细胞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第3版提出如下HCC射频消融治疗适应证两等级提案及禁忌症;供参考.. 一适应证 指通过RFA治疗可能获得局部根治性疗效的患者: 1、≤3个癌灶;最大灶≤3.0cm.. 2、单发乏血供直径≤5.0cm.. 3、手术切除1年后复发癌;肿瘤大小特征同上.. 4、上述肿瘤有包膜或边界清晰;肿瘤外周具足够灭瘤安全范围者.. 5、上述肿瘤肝功能Child-PughA级或部分B级;无肝外转移.. 二相对适应证

《影像引导肝脏肿瘤热消融治疗技术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2017)要点汇总

127.《影像引导肝脏肿瘤热消融治疗技术临床规范化应用专家共识》(2017)要点 肝脏肿瘤热消融是指通过热效应原位灭活肝脏肿瘤的局部治疗方法,包括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冷冻消融(Cryo-A)、激光消融(LA)、超声消融等。多在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实施,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精准、疗效确切等优点,也可在腹腔镜下或开放术中完成,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一、适应证 (一) 肝脏恶性肿瘤 1.完全消融:(1)原发性肝癌:单发肿瘤,直径≤5cm;多发(数目≤3)肿瘤,最大直径≤3cm。(2)肝脏转移肿瘤: 原发病灶已得到有效控制、无肝外其他部位转移或肝外转移灶稳定、肝内病灶预期能完全消融。 2.姑息消融目的在于最大限度消减肿瘤负荷、缓解肿瘤引起的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1)原发性肝癌:无法完全消融、无消融治疗禁忌证,射频消融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2)肝脏转移瘤:存在肝外其他部位转移时可在全身治疗的同时行肝内病灶消融。 (二)

肝血管瘤 直径5cm、有临床症状。 二、禁忌证 1. 肿瘤弥漫分布。 2. 侵犯邻近空腔脏器。 3. 肝功能Child-PughC级。 4. 无法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 5. 合并活动性感染,尤其是胆系感染等。6. 顽固性大量腹水、恶液质。 7. 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肝内衰竭。8. ECOG 分级2级(表1). 9. 意识障碍或不能配合治疗。

三、消融手术室要求与布局 四、术前准备 1. 设备和器材: 2. 术前检查: 3. 药品准备: 4. 患者准备: 五、麻醉方案 1. 全凭静脉麻醉: 2. 镇静、镇痛联合局部麻醉:3. 全身麻醉: 六、操作步骤 1. 体位选择: 2. 呼吸屏气训练:

2023年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年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摘要 为了规范我国CT引导下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技术,融合国内外先进的〃精准医学〃概念和适应影像引导下热消融(IGTA)治疗肿瘤技术的发展,提高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水平,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结合目前肝癌治疗指南和消融治疗的进展,讨论制订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专家共识,以便为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实践的规范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前言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5位常见恶性W瘤及第2位W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1,2,3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11u1ar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Cho1angiocarcinoma,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ombinedhepatoce11u1ar-cho1angiocarcinoma)三种病理学类型, 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4],本专家共识中的〃肝癌〃仅指HCC o肝癌患者如果能获得治愈性治疗,术后预期生存期›5年,肝癌治愈性治疗技术包括肝切除术、肝移植术和肝癌消融术[1,5]O肝癌消融治疗的主要影像引导方式有CT引导、超声引导、MR1引导等,为了规范我国CT引导下肝癌局部消融治疗技术融合国内外先进的精准医学"概念和适应影像引导下热消融(image-

guidedtherma1ab1ationJGTA)治疗肿瘤技术的发展,提高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水平,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结合目前肝癌治疗指南和消融治疗的进展,讨论制订了CT引导下经皮穿刺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专家共识,以便为CT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实践的规范和发展提供参考。参考《英国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证据分级和推荐标准》[6]对纳入文献进行证据评级和推荐。推荐意见达成采用专家会议讨论法达成共识。 (-)原发,的干癌的流行病学 全球范围内2023年原发性肝癌新发病例约为90.5万,因原发性肝癌死亡83万例,分别为全球肿瘤发病率的第6位和病死率的第3位[4]o在我国原发性肝癌发病形势更加严峻,最新统计每年新发患者41万例(占癌症发病人数第5位),死亡高达39万例(占癌症死亡人数第2位),占全球病例数的40%左右[3r7]0 (二)原发性B=F癌的治疗原则 肝癌的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评估至关重要。我国专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及实践积累,依据患者体力活动状态(performancestatus,PS\肝肿瘤及肝功能情况,建立中国肝癌的分期方案(ChinaIivercancerstaging,CN1C),包括:CN1CIa期、Ib期、IIa期、∏b期、IHa期、Ob期、IV期[1]o国际上通用的肝癌分期为巴塞罗那分期(Barce1onac1inic1ivercancer,BC1C),分为BC1C0

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管理系统要求规范

为了规范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改进服务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减少各种并发症,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是指采用物理方法 直接毁损肿瘤的局部治疗技术,不包括微波、激光、超声、高频电灼、冷冻等其他消融治疗技术。 (一)医疗机构开展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1.此项技术限定在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进行,并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相关诊疗科目。 2.申请单位必须具有独立开展胃肠外科手术、肝胆外科手术、胸外科普胸手术、 CT 或者 B 超等医学影像引导下肝穿刺活检、肺穿刺活检等技术的能力。 (二)设备基本要求 1.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具备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的肿瘤射频消融设备系统,目前医疗市场上主要包括有 Cool-tip RF System (冷循环超能射频肿瘤治疗系统) 、Rita System (锐达射频肝癌治疗系统) 、Radio Therapeutics System (多弹头射频肿瘤治疗系统)等;射

频消融治疗仪的部件包括射频发生器、治疗电极和中性电极板,主要的电极有:①中空冷却电极;②展开式多钩电极; ③灌注电极;④脉冲电极等。 2.具备存放肿瘤射频消融设备专用房间和射频治疗针 及配件存放柜,并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3.具备影像引导的技术设备,如超声、 CT 或者 MRI 等及具备医学影像图象管理系统。并具备用于评估局部疗效的对照增强影像检查技术条件。 4.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在消融过程中能进行心电、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开展开放手术中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尚需具备手术中影像引导的技术设备。 6.开展腹腔镜下肿瘤射频消融治疗技术,尚需具备腹腔镜检查及治疗设备,具备医学影像图文管理系统;具备存放腹腔镜及配件的专用存放柜,并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7.具备开展肿瘤手术所需手术室条件,如麻醉监护系统、其他相应的仪器及设备等。 8.具备与开展该技术相应的手术室用房等设施条件,消毒和无菌条件应符合相应管理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