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题型复习讲解专题14 议论性散文阅读

中考语文题型复习讲解专题14 议论性散文阅读

中考语文题型复习讲解专题14 议论性散文阅读
中考语文题型复习讲解专题14 议论性散文阅读

专题十四议论性散文阅读

(一)“科学”就等于数理化?(2017贵阳中考)

郑腾飞

在很多人眼里,“科学”就等于数理化:是深奥难懂的公式,是稀奇古怪的仪器,是刺鼻难闻的试剂……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把“科学”变成了几门自然学科及其知识的组合。我不否认“科学”应该包含这些学科和学科知识,但我不认为就只是这些。

当人们称某一观点、原理、研究或做法是“科学的”,一定不仅仅指它们发现了或表达了某种知识,而是想说明它们包含着某种特殊的优点或特殊的可靠性。究竟是什么如此特殊呢?这需要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进一步研究。

我想,“科学”应该是一座金字塔。

金字塔最底层是科学精神。包括好奇心、勇于尝试、独立思考、能体会学习的乐趣、面对困难有勇气坚持下去等等。人类从诞生开始就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好奇心,探索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回事,感受新发现带来的趣味和惊喜,同时遇到各种问题和考验,反复思考,不断尝试,直到又有新的发现。这样,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发展至今。我想,这推动人类进步的精神原动力应该就是“科学”中最特殊的那个元素,是金字塔最坚实的根基。

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上面一层是科学的认知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科学方法。这有三个要素:事实、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事实”是指所有科学结论都要建立在确凿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科学是富有想象力的,但不是胡想乱想,必须立足于客观事实。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做实验发现客观事实,还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去发现一些不容易观察到的事实,比如地铁是怎么开动的、地底下也有动物、小鸟不全住在树上等。

“逻辑”是连接事实依据与科学结论之间的桥梁,也就是事实能否支持结论。严密的逻辑不仅能帮助人们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避免许多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很中性的词,没有“否定”这个意思,而是指不迷信已有的结论,不固守现有的成果,对客观事实进行理性的反思和谨慎的探究。学会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举个例子:问:干冰和普通的冰有什么不一样?(观察事实)

答:干冰会冒烟,普通的冰一般不冒烟。

问:干冰冒烟的原因是什么?(逻辑推论)

答:温度很低。

问:桌子上的菜冒烟,也是这个原因吗?(反思探究)

问:冒烟的东西还有哪些?这两种冰还有哪些不一样?(观察新事实)

……

总结一下如何提问。问事实:发现什么?有什么不同?问原因:A一定会导致B发生吗?还有其他原因吗?问可能:还有其他可能吗?这些问题即便一时答不出来,但这样的过程,会让人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并会有发现和创新。

“观察事实——逻辑推论——反思探究——观察新事实”这个循环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思维体系,目前来看这也许是人类最为成功的认知世界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去探索世界,得到的结论才有可靠性。

金字塔最表层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探索的结论,即科学知识,就是各学科(不仅是自然学科)的知识,数理化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而且,我们不能拿着这些知识就行了,而要运用它们开始新的探索,这个就不再多说了。

另外,有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的DNA,我不这样认为。无论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学则须疑”表达的批判性思维,还是“学而时习之”提出的反复探究实证,都传递着华夏先人对于“科学”最朴素的理解和认

识。而且,如果没有孜孜不倦的探索、求真务实的精神,确实很难有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成就。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和发展,这本身也是面对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科学态度。

(原文有删改)

1.作者把“科学”比成一座金字塔。请用文中的四字短语标注。

下图金字塔①②两层的相应内容。

__①科学精神;②科学方法__

【解析】本题的考查点是细读原文,找到相应内容的四字短语,同时也是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层次的把握能力。

2.请根据上下文简析文章为何写“干冰”。

__文章以干冰为例,把干冰与普通冰进行比较,向读者阐释了如何学会提问,以此强调学会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方法。__

【解析】本题的考查点是要学生提炼出以“干冰”为例的原因,是为了阐释如何提问,强调学会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方法。答题时可在以干冰为例就近的上下两个段落,抓住主要信息进行整合。

3.下列句子的含义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一项是(B)

A.我并不是要大家死板地学我画圆、画三角形……我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棒可以磨成针!(马及时《王几何》)

B.“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C.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D.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析】比较阅读,联系课内文章,对文本内容与含义有深入了解。

4.对于“‘科学’就等于数理化”这个观点,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你对此有何见解?请用下面的句式进行逻辑严密的表述。

句式: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我(表明观点)……(阐述理由)……

【注】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现代汉语词典》)

__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我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创新”是指灵活运用知识进行理性的反思和谨慎的探究,从而获得新的发现。而“标新立异”是为了表示与一般不同,提出的新奇主张很可能是随意的、不科学的。因此,两者不能划等号。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这个题相当于一个小论文片段,学会根据文章内容及注释整合信息,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对论点进行充分的思辨,有逻辑地阐述理由。

(二)书信不再文化未老(2017贵阳适考)

佚名

近期,一档名为《朗读者》的电视节目播出,加上另一档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这给人一种久违的书信文化气息。这些电视朗读节目的成功,让人想起了中国文化中很有仪式感的事——写信。写信是

非常讲究格式的:怎么写抬头,怎么用敬语,如何使用书信语言,如何收尾落款,包括空格、空行、分段、日期等,都有严格的要求。由于书信行文格式上的严谨,内容因此显得非常庄重而饱含温情。

书信,尤其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这样的文化传统代代相因、世世相袭,融入百姓生活,升华为中国乡土文化的重要维度——书信文化,沉积着浓厚的亲情、乡情、友情。

众多志士豪杰的慷慨遗言、______、无数黎民百姓的浩叹欢歌,很多以家书的形式流传后世、昭示今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这些关于书信的经典诗词,既是先贤们心系桑梓、情牵亲人的生动写照,也是后人珍视情感、心怀家国的文化镜鉴,至今滋润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田。

在我国传统社会,家书是传递情愫和信息的基本途径。无论身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就可化解千里之外亲友的担忧牵挂。就算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邮局收发的邮件也是数量惊人。在不断被公布出来的当年文化名人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他们书信的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情感。比如黄永玉致曹禺的信中就有这样的段落:“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这样的句子,简直比情书还热烈。这些话,当面没法表达,在书信中却可以真情流露。这样的文字,这样的真情,无论再过多久,依然会让人怦然心动,依然会墨香袅袅、余温灼灼。

优秀的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纸质书信蕴含着丰富又美好的情愫,承载着厚重的家国情怀。

而今

..,纸质书信淡出很多人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短信、微信、微博,人们只需轻点手机屏幕,便可诉说心曲、互道衷肠。互联网打破了人们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与手写的书信相比,键盘敲打出的标准字符,显得多了些随意,少了些庄重,多了些敷衍,少了些温情。

不过,这并不表明我们非要重新拾起笔墨纸砚回到手写书信的时代。无论是秦汉唐宋,还是现在未来,写信,都是为了传情达意,在不同的时代,采用不同的工具而已。今天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一切信息传输逐渐全面数字化的现在,如何更好地传情达意。

如果,我们在心底保持对书信的敬重,充分尊重接收信件的人,在写微博、发微信,或用其他电子通信工具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多一点礼仪、多一点庄重、多一点考究、多一点严谨、多一点真诚、多一点温情,让那些数字化信件把中国人不变的情怀一直传递下去。那么,书信即便不再,但文化永远不老。

(原文有删改)

1.文章第一自然段对写信的行文格式进行了细致的表现,目的是(B)

A.再现电视节目的内容

B.让读者理解书信形式对内容的影响

C.让读者学会如何写信

D.解释书信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解析】注意审题,思考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表达的目的。通读全段,我们可以从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中找到答案。

2.根据上下句的句式和内容,为文中的空白处补写一句话,使文句前后连贯、语气流畅。

__示例一:诸多文人墨客的千古绝唱__示例二:多少迁客骚人的不朽诗篇__

【解析】前后两句限制了仿写形式。结构、字数、内容要前后照应。

3.文中加点的词“而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以前传统书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转而写当下纸质书信大多淡出人们视野这一现实,既表现了时代变化和时间推移,又间接表达了遗憾之情。请在文中画线句找一个有相同作用的词语,并分析。

__“不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纸质书信淡出人们视野,互联网、标准字符与手写书信相比之下的优势与不足,转而写我们并非要回到手写书信的时代,既客观地看到时代变化,又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如何更好地传情达意。__

【解析】参考题干理清答题思路,找出有明显承上或启下作用的字眼,准确分析,并能对本段主题准确概括。

4.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文化永远不老”的含义。

__“文化永远不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过去饱含真情的书信和关于书信的经典诗词流传至今,仍然保持着永恒的魅力;二是指不管用什么方式写信,如果能保持中国人不变的家国情怀,文化就能传承下去。__【解析】阅读要有全篇意识。要学会根据标题或找到文章的关键语句来理解全文的主题内涵;对文本要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答题条理清晰,语言有逻辑。

(三)让敬畏之光烛照文化传承(2016贵阳中考)

①史学家倘若撰写当代中国文化史,应该不会错过2015年秋天的故宫:

②故宫“石渠宝笈特展”,清晨刚一开门,文质彬彬的观众便向武英殿、延禧宫发足狂奔;正午骄阳胜火,逶迤长蛇阵七八个小时的守候,只为了向《伯远帖》、向《游春图》或《清明上河图》张望致敬;入夜,观者仍徘徊许久、不舍离开……每一位观众的眼眸,都闪动着敬畏、欣喜且小心翼翼的光芒——这投注于文化高山的敬畏之光,让这个时代熠熠生辉,或许将成为烛照文化传承之路的一盏盏明灯。

③在这个手指轻点便能与全球顶级艺术品谋面的高科技时代,任何艺术珍品似乎都触手可得,细节放大、专业点评、回放重温,得来全不费功夫。可是,为什么人们还一定要到故宫一睹国宝芳泽呢?盖因与古代诗书画大家的原作同居一室、直接谋面的机缘可遇而不可求。

④看那卷轴铺陈、墨迹淋漓,更有连绵的后人品鉴、续题诗文,凝神细看,面前的山水、人物、钤(qián)印、诗文一一活了起来。我们仿佛有幸穿越千年,与不同朝代的先贤们团团揖坐,如见先人伏案时的毫端蕴秀,如嗅先人泼墨处的芝兰之气。那是运笔于才情满怀的晋人书信,那是涂抹于万国来朝的大唐遗墨,那是历经战火、兴衰甚至阴谋而幸存于世的宋代山水与明清园林……每一件珍品,都有漫长的劫后余生故事。千年等一回,排几小时的队,当然值了!

⑤即便放眼全球,对文化艺术如此渴慕的情形,也属罕见——排队七八个小时,只为片刻的精神享受。不为求温饱,不为谋功利,只为了与先人遗泽心魂相守,北京故宫烈日下的这个曲折而静默的队形,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故宫特展的蜿蜒长队,其实也是一种警示: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文化需求同样迅速增长。国人文化渴求的旺盛与文化供给的相对贫乏,正形成巨大反差。不是公众没有文化追求,而是他们能够触摸到的、有质量、有品位的文化产品太过稀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文化事业,还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⑥感谢故宫人为筹谋这个特展的苦心孤诣和辛苦奉献。唯有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敬畏,才能催生出这样的特展、这样的动人场景。多么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这样的文化洗礼,多么希望这些文化珍品能够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成为中小学生课堂上的常客,让孩子们也有高山仰止的机缘,真正“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在现代文明的生活中都活起来”,让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基因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这才是对文化最好的敬畏!

1.段②如何体现了人们对“石渠宝笈特展”的渴慕之情?任举一例简要分析。

示例一:“清晨刚一开门,文质彬彬的观众便向武英殿、延禧宫发足狂奔。”作者着重描写人物形象,“文质彬彬”说明来观看特展的人都是很有文化修养的人,而“发足狂奔”一词体现的是比较粗野的动作,这与文质彬彬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石渠宝笈特展”的渴慕之情。

示例二:“正午骄阳胜火,逶迤长蛇阵七八个小时的守候”,作者侧重于场景描写,以天气之毒、酷暑之难耐与守候时间之长形成强烈的反差,后面还用“只为”一词表现出人们的向往和期待,表现了人们对“石渠宝笈

特展”的渴慕之情。

示例三:“入夜,观者仍徘徊许久、不舍离开”,“入夜”一词从时间上表明天色晚了,本来应该回家休息,但人们不舍离去,加上“仍”和“许久”等修饰语强烈表现了人们对石渠宝笈特展的恋恋不舍。

示例四:文段从“清晨”刚一开门的“发足狂奔”,写到“正午”烈日下的排队等候,再写到“入夜”的不舍离去,表现一整天不同时段观众们的满心热忱,观看特展的场所人头攒动,表现了人们对特展的渴慕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通过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以及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来体会文章表达出的情感。

2.对于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有人认为段①至段⑤为第一部分,段⑥为第二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划分的理由。

__理由:前面五段围绕人们满怀热忱到故宫来观展这一事件展开,谈到人们对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产品的巨大需求,指出文化事业的巨大潜力;而段⑥是在前面五段的基础上对整个特展的筹谋工作发表议论,谈到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敬畏,进一步提出希望:希望文化珍品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走进中小学生课堂,希望优秀文化基因代代传承,这是对全文的升华和深化。__

【解析】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分总结构。并对论证思路进行阐释。

3.本文阐述了人对文化的态度,《敬畏自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请谈谈“敬畏”一词在这两篇文章中的不同含义。

“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只是看作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

__敬畏是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是严肃认真、敬重的意思,畏是因害怕而谨慎的意思。本文中的“敬畏”是指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把优秀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敬畏自然》中的“敬畏”,即指人类应该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与自然和谐相处。__

【解析】比较阅读,联系课内文本阅读,首先应明白敬畏的含义,再根据题干提示结合选文主旨及课文《敬畏自然》主旨阐述“敬畏”在不同文本中的具体含义。

议论性散文重点考查内容及技法讲解

一、议论性散文:也叫说理性散文或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说理,直接地发表议论,其特点是议论、抒情和描写相结合。议论性散文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语体风格。一般议论文属政论语体,强调清晰的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议论性散文属文学语体,它要通过具体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展现一幅幅画面,而且要把自己的观点蕴含其中。

二、议论性散文的鉴赏:议论性散文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可以广阔思索和联想的天地。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对于这类散文的鉴赏,要注意从情感中悟理,在理中体会情感,仔细体会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散文阅读的要求

1.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探讨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四、近年贵阳市中考重点考查内容梳理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对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

2.理清脉络,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可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情感变化过程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总分总的顺序划分

3.品味语言,理解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

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答出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

(2)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子的内容、含义来判断。(注意词语的原始释义+语境含义)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答题模式】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用在这里描写(形容)……的……状态,表现了……。

(3)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4.理解重点(关键)句子的表达作用和深层含义。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很多重点句子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呼后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

(5)领悟主旨,联系上下文体会情感,理解哲理性句子的深层含义。

5.理解重点(关键)段落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段落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内容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6.仿写或用特定句式表达看法观点。

仿写是按照给定的句子造句或者仿造所给的语段、短文等进行写作,其中以仿写句子最为常见。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注意仿写的句子修辞与例句相同,语法与例句接近,句意与例句接近,内容与上下文能够衔接。

用特定句式表达看法观点。要注意观点与文章主旨的契合,对观点的阐述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语言表达要有逻辑。

中考议论性散文重点考查内容例谈

一、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例】(2016贵阳适考)《让敬畏之光烛照文化传承》

本文阐述了人对文化的态度,《敬畏自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请谈谈“敬畏”一词在这两篇文章中的不同含义。

“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只是看作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

【参考答案】敬畏是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是严肃认真、敬重的意思,畏是因害怕而谨慎的意思。本文中的“敬畏”是指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把优秀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敬畏自然》中的“敬畏”,即指人类应该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与自然和谐相处。

【技法讲解】

此题是比较阅读,联系课内文本阅读,实际上是在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答题时首先应明白“敬畏”的含义,再根据题干提示结合选文主旨及课文《敬畏自然》主旨阐述“敬畏”在不同文本中的具体含义。

二、理清脉络,分析文章结构层次

【例】(2016贵阳适考)《让敬畏之光烛照文化传承》

对于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有人认为段①至段⑤为第一部分,段⑥为第二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划分的理由。

【参考答案】理由:前面五段围绕人们满怀热忱到故宫来观展这一事件展开,谈到人们对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产品的巨大需求,指出文化事业的巨大潜力;而段⑥是在前面五段的基础上对整个特展的筹谋工作发表议论,谈到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敬畏,进一步提出希望:希望文化珍品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走进中小学生课堂,希望优秀文化基因代代传承,这是对全文的升华和深化。

【技法讲解】

此题考查的是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分总结构,并对论证思路进行阐释。前面五段围绕人们满怀热忱到故宫来观展这一事件展开,谈到人们对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产品的巨大需求,指出文化事业的巨大潜力;而段⑥是在前面五段的基础上对整个特展的筹谋工作发表议论,谈到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敬畏,进一步提出希望:希望文化珍品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走进中小学生课堂,希望优秀文化基因代代传承,这是对全文的升华和深化。

三、理解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的作用

议论性散文中某些词句往往体现作者对某一理论或事实的准确陈述,对某一观点的严谨论述,或在结构内容上有重要作用。

【例1】(2017贵阳适考)《书信不再文化未老》

文中加点的词“而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以前传统书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转而写当下纸质书信大多淡出人们视野这一现实,既表现了时代变化和时间推移,又间接表达了遗憾之情。请在文中画线句找一个有相同作用的词语,并分析。

【参考答案】“不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纸质书信淡出人们视野,互联网、标准字符与手写书信相比之下的优势与不足,转而写我们并非要回到手写书信的时代,既客观地看到时代变化,又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如何更好地传情达意。

【例2】(2015贵阳中考)《笔尖上的中国》

段③中画线句子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这些富有魅力的文字,静立着青瓦白墙,也奔跑着羊肥马壮,炫耀着雍容华贵,亦心痛着骨肉分离……

【参考答案】文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汉字的写作内容可以跨越时空来表现汉字的“魅力”:“静立”与“奔跑”动静结合,从空间上描绘了优美宁静的江南水乡与奔放粗犷的塞北草原的不同风光;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盛世繁华的豪情万丈和战乱纷飞的肝肠寸断通过“炫耀”和“心痛”这两个词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些写作内容可以通过后文韵律严整或摇曳生姿的不同形式表现出来,风格或豪放或婉约,体现了汉字具有“诗的灵性”,表达了作者对汉字由衷的赞美。

【技法讲解】

注意审题,明确题目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句子的含义,一定要注意

特定的语境,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分析词语表达效果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要注意修辞的妙用。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可按照“判断词、句在文中的用法+为什么这样用+有什么表达效果”的思路清晰地答题。

四、根据文章内容,简述关键短语或关键句子的含义

【例】(2017贵阳适考)《书信不再文化未老》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述“文化永远不老”的含义。

【参考答案】过去饱含真情的书信保持着永恒的魅力;无论用什么方式写信,只要保持中国人不变的家国情怀,文化就能传承下去。

【技法讲解】

对关键短语或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要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寻找答题区,检索范围,综合分析,抓住主要信息进行整合。阅读要有整体意识,全篇意识,要学会根据标题或文章的关键语句来理解全文的主题内涵。对文本要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如简述“文化永远不老”的含义就要思考“文本的文化有哪些,文本中这些文化为什么不会老”的原因。答题条理清晰,语言有逻辑。

五、理解分析文中重要段落

【例1】(2017贵阳中考)《“科学”就等于数理化?》

请根据上下文简析文章为何写“干冰”。

【参考答案】文章以干冰为例,把干冰与普通冰进行比较,向读者阐释了如何学会提问,以此强调学会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方法。

【例2】(2016贵阳中考)《数字化时代的阅读》

文章第三自然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该段前半部分承上文文意,抛开了关于两种阅读方式看法的争论,转而引领下文,引出对深层次问题“读什么”和“怎么读”的论述,使文思更顺畅,结构更严谨。

【技法讲解】

分析作者的写作构思、具体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在了解该段内容的基础上,研读题干,明确答题要求。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根据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六、句式补写

【例1】(2017贵阳适考)《书信不再文化未老》

根据上下句的句式和内容,为文中的空白处补写一句话,使文句前后连贯、语气流畅。

众多志士豪杰的慷慨遗言、______、无数黎民百姓的浩叹欢歌……

【参考答案】示例一:诸多文人墨客的千古绝唱示例二:多少迁客骚人的不朽诗篇

【例2】(2015贵阳中考)《笔尖上的中国》

根据段②的相关内容,在横线上补写出句式相应的句子,使语意前后连贯。

一个“水”字,撇捺之间流淌着水的灵动与韵律;一个“山”字,__①__;苍翠欲滴遮天蔽日,那是“森”字;__②__,那是“众”字……

【参考示例】①横竖之间耸立着山的巍峨与险峻;②携手并肩同心同德(句式符合要求,语意连贯即可) 【技法讲解】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续写性的仿写。既能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受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又能考查出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语言创造能力。答题时应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要做到“形似义合”,即在形式上,与例句相似;在内容上,与例句吻合。

七、用特定的句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例1】(2016贵阳中考)《数字化时代的阅读》

现在,读图成为一种风尚,有人认为,图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读图好处多多;有人认为,中学生应该以读文为主,因为读图会造成阅读水平低下,得不偿失,请仿照第二自然段,用下面的句式表述你对此的看法和理由。

我不否认……但……先不说……仅是……就……

【参考示例】我不否认图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读图好处多多;但是也不认为读图是获得大量信息的最好途径。先不说从古至今,人类文明多半靠文字来传承,学校教育的课本也大部分以文字形式呈现;仅是中学生通过读经典、阅报刊、览博文等获得丰富信息的现状,就能够证明读文是更能让中学生获得海量信息的重要途径。

【例2】(2017贵阳中考)《“科学”就等于数理化?》

对于“‘科学’就等于数理化”这个观点,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你对此有何见解?请用下面的句式进行逻辑严密的表述。

句式: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我(表明观点)……(阐述理由)……

【注】标新立异:提出的新奇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现代汉语词典》

【参考示例】有人认为“创新就等于标新立异”,我认为这是一个误解。“创新”是指灵活运用知识进行理性的反思和谨慎的探究,从而获得新的发现。而“标新立异”是为了表示与一般不同,提出新奇的主张很可能是随意的、不科学的。因此,两者不能划等号。

【技法讲解】

此题型考查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这种题型相当于一个小论文片段,首先用题目要求的句式,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再根据文章内容及注释整合相关信息,对自己的观点认识进行分析阐述。

可按照论点——论证(充分、思辨)——结论的思路进行答题,答题思维要有逻辑关联,语言表达要清晰。

2019中考复习散文阅读训练

2019中考散文阅读训练 一、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

中考散文阅读及答案合集

一、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有梧桐可栖。前些时候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的年龄不小,家里的那几株梧桐树也有那么大了,是不是该砍了做嫁妆了。我没有回答母亲,只是在电话中问她梧桐树上的燕子们可好。 ⑤昨夜又是一场春雨,想来在昨夜风雨中,故乡井边那几棵梧桐树又有多少桐花让风雨捋落下来,它们该顺着那涓涓细雨汇成的流水,入河,入江,入海,消融在世界的尽头。那在风雨中的燕子是否安好? 1.(2分)在“我”的故乡,为什么有些人家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梧桐树? 2.(2分)细读全文,说说“我”和燕子有何相似之处,为何作者说“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 3.(2分)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语句的妙处。 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

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

语文散文阅读训练 一、爱,有时是一种错误(深圳市06年中考题) ⑴这样开始新的一天,已经六年了,只是今天,略有不同。 ⑵在朝霞甩下的水袖里,忽地有了一片晃眼的色彩,温柔地旋开细嫩的花瓣,在秋天里微微地颤动,草地一下子灿烂起来。 ⑶父亲催促我快些,我也只好收回眼神。奔向学校。 ⑷一天很快地在挂念里过去了,再见到它们时,太阳已在遥远的地方等待落下,而那些花儿,褪尽了初绽的青涩,在夕阳里灼灼地期盼着.高大的棕榈投下灰暗的影子,而花儿们却如同太阳一般抵抗黑暗,在影子里依旧晃眼。 ⑸父亲笑着问我:“喜欢么?太阳花很漂亮呢!” ⑹太阳花?怪不得让人那样喜欢,多可爱啊。 ⑺很快的,我的窗台上也有了一盆太阳花,茂密的叶子托着玲珑的花蕾,隔着玻璃窗,冲着我甜甜地笑。相信过不了多久,我的窗台就会如同清晨一样灿烂,而我将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彩霞,每天,每夜。我细心地浇水,呵护,太阳花在满怀的期待里成长。 ⑻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转眼临近期末考,以学习为主的我并没有发现遗忘了什么。 ⑼终于考完了,我扔下书包,亲近久违的蓝天,阔别的草地,可心里总有块地方空着,似乎是我忘记了什么。 ⑽我开始清理房间,准备度一个快乐的寒假,拉开窗帘的那一刹那,我像是忽然清醒起来,窗台上本该有一片彩霞,我的太阳花!可是,一切都不一样了,枯黄的枝条在花盆里盘旋,有的已经伸出盆外,唯一的一个花蕾垂着凋零的脑袋,显然是不会不再开放了. ⑾依旧是秋天,依旧是夕阳西下,那给我灿烂的太阳花,今日却分外凄凉.它安静地伏在窗台上,定格在枯萎的瞬间,世界从此与它不再相关。我有了很深重的负罪感,是因为我的爱,它才来到我家,而又是因为我的疏忽,它才过早地走了。这一切,都是我犯下的错误,不可挽回了。轻轻地把太阳花埋在地里,我走了。身后是去年同它一起开放的同伴,今天它们的绚丽,对我来讲,似乎是批判,我的爱,错了。 ⑿转身的瞬间,我想起好多过去的事,好些东西都像太阳花一样可惜,我爱它们,便固执地将它们放进自己的空间,可到了最后,我总是不能很好地继续爱下去,以至于对我来说触手难及,而别人也无法得到. ⒀其实很多时候,爱,是一种错误. (选自《厦门文学》2006。1 有改动) 13.文章多处描写了太阳花,分别是草地上的太阳花;我照料下窗台上茂盛的太阳花;我疏忽后窗台上的太阳花,前后形成,突出了主题.(3分) 14.解释第⑷段加点词“灼灼”在文中的意思。(2分) 15.文中第⑺段画线句写得有情趣,请你展开想象再续写一个拟人句,要求与前面的句子保持连贯,情味和谐。(2分) 很快的,我的窗台上也有了一盆太阳花,茂密的叶子托着玲珑的花蕾,隔着玻璃窗,冲着我甜甜地笑, . 16.文章第⑵自然段语言很美,请选择一处加以品味。(3分) 17.将第⑺段“我的窗台就会如同清晨一样灿烂,而我将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彩霞,每天,每夜。”改为“我的窗台就会如同清晨一样灿烂,而我将每天每夜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彩霞.”好不好?为什么?(2分) 18.第⑽段画线句是个病句,请修改后将改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唯一的一个花蕾垂着凋零的脑袋,显然是不会不再开放了。

初中散文阅读训练

初中散文阅读训练 初中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月是故乡明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 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 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 ,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 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2019中考散文阅读题答案二

2019散文答案(二) 七、1.A祭炉仪式(打树花前的仪式)B打树花的过程(表演过程)(表演情景)(每空2分) 2.①服装奇;②仪式奇;③效果奇;④用料奇(用具奇)。(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3.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打树花汉子表演动作的娴熟,表达了作者对表演者的赞美之情。(动作描写2分,表达效果2分) 4.①对打树花这一民俗的喜爱和赞美;②对打树花勇士的钦佩和赞美;③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歌颂和赞美;④对中国民俗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八、1. 示例:用自己的辛劳酿造甜美的生活。这一题目言简意赅,既概括文章内容,又点名了文章的主题。解析:此题考查题目含义的理解及题目的妙处。文中写了各类人以及蜜蜂用自己的辛劳创造美好的生活,这就是题目的含义所在。甜蜜的生活怎样获得,靠辛勤的劳动,因此题目点明了文章主题。 2. 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菌子各种各样的形状,突出其形状众多。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表达效果的赏析。赏析这一句子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进行,把菌子的形状比作伞、书册、活着的珊瑚,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菌子的各种形状,突出其形状众多。 3. 为解释文章主题做铺垫。解析:此题考查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文章用大量笔墨写了山、云、水、茶、菌、花表现出这里环境美好,资源丰富,为后文蜜蜂酿蜜提供了条件。拥有这样好的自然条件,只要努力就可以酿造美好的生活。 4. 示例:“一窝蜂”计划通过蜜蜂联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们相互帮助,共享美好生活。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时可以结合第⑨自然段内容。蜜蜂把远隔千里的两家人联系起来,共享美好生活。 5. 示例: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东西因为习以为常而被我们忽视,如父母的爱,老师的鼓励等,但这些却可以创造奇迹,让我们去珍惜所拥有的东西。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感悟。回答时要围绕“那些东西容易被忽视”来说,并联系实际说出这些被“忽视东西”的意义,表达出珍惜之情。 九、1.B 2.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凉风香满家”,语言通俗而意味无穷;朱自清把香味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打通了人们的嗅觉和听觉,新颖而独特。 3.君子是学问和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的人。他们的孤独不仅仅是指缺乏与之共处的人,更是指缺乏心灵深处志同道合的人。周敦颐感叹同他一样爱莲之高洁的人很少,苏轼感叹不汲汲于名利,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很少。他们的孤独感是对“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的最好诠释。 4.予人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通透简约,含蓄蕴藉;须在困境中汲取营养,积攒力量;有所突破。 5.强调了淤泥给予芙蓉营养和力量,成就了芙蓉;困境也如淤泥,磨砺并成就了君子和艺术。由此启迪人们要直面困境,勇于接受磨砺。 十、(1)①非人工栽培或驯化的纯自然的事物;②脱离喧嚣世俗的自由与快乐。 (2)非常得意心旷神怡一往情深 (3)①句子运用“久久”与“匆匆”两个叠词,描述生动、口语化,表现出作者对山间空旷、幽静与山间自然纯正事物的喜爱。 ②这个句子是对作者的动作描写,以“闭”“靠”“掏”“倒”“咽”等动词,表现作者身处山境的自由与随意,表现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 (4)童谣表现出儿童的纯真,陶渊明的“巷巾滤酒”表现其为人的纯朴、真实。以此来突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纯真、自由生活的热爱。 (5)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我”与众游客形成对比,突出“我”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为下文对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表现文章的主旨作铺垫。

新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新部编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2018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

【母题原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

初中中考 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真题练习 (含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真题练习(含答案) 典例精析 一、散文的定义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 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散文的分类 (一)记叙散文 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重点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朱德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它们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 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 (二)抒情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感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炽热的情感,就是当时生活、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广大革命者的共同感情。作品既表达了对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抗日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热情赞颂,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顽固、倒退派的强烈憎恨。抒情散文的“情”不是虚的、空的,而是有所依据的。 (三)议论散文 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显得妙趣横 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特点 1. 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 从细处用笔,小中见大,把作者的情思贯穿在细致的描述中; 3. 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激发读者的联想;

人教版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赛里木湖 周涛 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 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 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 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 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 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你是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汪汪的,闪闪的,既像美人腮边泪也像英雄颊上泪,妩媚而又刚健。 你就是我们的海。在亚洲腹地远离海洋的地方,你给了我们一个海的缩影,一个海的模特儿,让我们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因而,你又是本关于海的初级教科书。 当我们散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鸟翩飞降落,成为浮动在水面的一片黑点,同时浴着水色和光影。身材修长的马正垂着颈,披着头发,小小翼翼地亲吻你的水面,唯恐不慎弄皱了你的面容。 你与牧人的世界如此和谐。他们爱你,你也爱他们。你从不曾因为他们贫穷而鄙弃他们,相反,你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和他们气味相投。你就是他们当中找到平静的,你必须平静才能生存下去,而这,只有牧人才能给你。那些城市里的“湖”,你当然知道它们的窘状和自得难解难分,它们是供人娱乐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 总是这样,在远离喧闹的地方,思想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起来,辽阔起来。 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

中考散文阅读训练题(有答案)之欧阳语创编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

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

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

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

近年中考散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老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专题(精)

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专题 文体知识 1. 散文的定义: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表达对社 会、人生、自然的感悟,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2. 散文的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形散”指题材广泛,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 “神不散”指主题、意境鲜明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3. 散文的分类: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 4. 散文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借景抒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借物喻人等。 5. 散文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方式。 6. 散文的语言:有的明白晓畅,清丽自然;有的凝练含蓄,深刻隽永;有的通俗易懂, 形象生动;有的情理相谐,意境深广;有的具体详尽,质朴自然。 7.散文的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人物活动为线索;(3 以情感为线索;(4以具体事务为线索。 8. 鉴赏散文的技巧:叙事散文的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写景散文的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咏物散文的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 方法指津: 1、整体感知题题目示例 ①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与植物相处”的原因。 ②阅读全文,说说“小草令我怦然心动”的原因。 ③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节划线句的深刻含义。

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思想③分析题目含义 (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 (3 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㈠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㈡代词指代的内容 ㈢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㈣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㈤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语境义例:1、对文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 你是如何理解的? 2、根据语境,解释“在生命的初期,,, 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一句中“芬芳”的意思。 3、说说下面 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吗?我怔了一下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的吗? 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硝烟味 ②我可大气不敢出,嘤嘤着说,, 老师依旧闷葫芦。 闷葫芦 方法:采用代入法

中考语文 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散文知识点汇总表: ~形散~ 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选材—广泛自由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神(主题)线索—人—事物—感情 明确集中开拓深化 景物—时间—地点语言(凝练优美) 方法:托物言志寓情于事借景抒情联想(丰富) 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抒情散文:写景景语 (状物)抒情情语 直抒胸臆叙述(交待)语 叙事散文的阅读: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写景散文的阅读:①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来绘形状物的。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抓特征的目的不但是要求其形似,更要求达到本质上的神似。 ②要注意作者是如何安排描写的顺序的,一般地说,这类散文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 ③还要注意作者的观察点与被观察景物之间的关系,注意观察角度的变化。 ④最重要的,是把握融注于景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地领会作品的主题。 咏物散文的阅读: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阅读时要把握象征这种表现手法。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是直接点明的;有的作品,其象征意义含而不露。对后者须尽可能多了解一些写作背景,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写作时间等,但必须注意,联系背景不等于对号入座,不能把象征意义理解得太具体、太狭窄。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抒情散文的阅读:其实,散文多是用以抒情的,单列一种“抒情散文”,是因为这一类散文在表达方式上以直接抒情为主,传达感情不像叙事、写景、咏物类散文那样含蓄,读者比较容易把握文中的思想情感。 哲理散文的阅读:哲理性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一点入手,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个体感受。

中考复习散文阅读训练(通用)

2020中考散文阅读训练 一、桐花声里燕子飞 郑小琼 ①院子里有数棵梧桐树、榆树、槐树,以及几株苦楝树,春天来了一段时间了,那些榆、槐、楝早已舒展开已绷了一个冬天的愁容,只有临近水井那几株梧桐树还没有一点儿绿意。春风又吹过了几天,那些树早已盛装了,这时梧桐树才像一个姗姗来迟的女子一样,慢慢从闺房里探出头来。牙瓣儿的楝花已洒满了整个院子,淡嫩淡嫩地铺着,你拿起扫帚开始清扫它们,等你清扫干净的时候,在不经意的抬头间,你发现井台边那几株桐树已露出了花骨儿了。又下了一场春雨,几个暖暖的春风天,那些桐花便一簇簇一束束的开了。 ②村子里人忙着到庄稼地里去了,给隔冬的小麦锄草,或是准备牵牛耕田,浸种下泥,没有一个人有空闲去注意井边那几株桐树开花了。它们站在井台边,默不作声,寂寞地开着,老去,落下。幸好去年相识的几只燕子飞回了,它们落在那桐树上喃喃说过不停,出了一趟远门,见了一些世面,燕子们有很多路上有趣的事儿同这位老友说。 ③六岁那年,一个小心,我的腿让开水烫伤,疼痛难忍。惊动正在梧桐树下洗衣的母亲,她飞快地跑了过来,顺手从树枝上捋了一把桐花,放在手中揉搓,从那嫩嫩的花瓣儿搓出一些汁来,母亲把它敷在我伤口上,那尖酸的疼痛渐渐淡了下去。如今隔母亲在千里之外,离屋后梧桐也有千里之遥,再深的疼痛也没有母亲与梧桐了,只能自己贴上那没有一点人情味的创可贴了。 ④在故乡,无论谁家,只要生了个女儿,便总会在屋前屋后栽种数棵梧桐,以求女儿成凤凰时,将有梧桐栖,或者女儿们长大以后,用梧桐木做嫁妆。母亲说,我家的井边的那几棵便是生我之时种的,它们在家里院落里开开落落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引来凤凰栖,却引数只燕子在上面筑巢安家。母亲一直说,燕子是奔波命,年来年去,南来北往的奔波着,我何尝不是一只奔波的燕子,但是人在异乡,也没

新中考语文 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

新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看云 ①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才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云南特点之一,就是天上的云变化得出奇。尤其是傍晚时候,云的颜色,云的形状,云的风度,实在动人。 ②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③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在任何地方“乌云bì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几年前中国古物运到伦敦展览时,记得有一个赵松雪作的卷子,名《秋江叠嶂》,净白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秀美。云南的云也恰恰如此,看来只觉得黑而秀。 ④在这美丽天空下,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①。(甲)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乙)最可悲的现象,实无过于大学校的商学院,近年每到注册上课时,照例人数必最多。(丙)“xīxī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教务处几个熟人都不免感到无可奈何。(丁)教这一行的教授,也认为风气实不大好。 ⑤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真正的多数人,也似乎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⑥一个人若乐意在地下爬,以为是活下来最好的姿势,他人劝他不妨站起来试走走看,或更盼望他挺起脊梁来做个人,当然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⑦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诉我们云南,除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卢先生摄影的兴趣,似乎就在介绍这种美丽感印给多数人,所以作品中对于云的题材,处理得特别好。每一幅云都有一种不同的性情,流动的美。不纤巧,不做作,不过分修饰,一任自然,心手相印,表现得素朴而亲切,作品取得的成功是必然的。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shí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像是正在把许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