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王晓秋

近代中国受到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决定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的重要依据。

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产生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正确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和国情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是大学生容易感到困惑和疑问较多的问题。国内外的某些言论曾引起一些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惑。因此,认识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化地给予解答,而应该将理论和历史事实相结合,进行全面、辩证的阐述和深入、具体的剖析。

本文着重分析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理论,以及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及文化渗透的主要方式与特点。

过去一般泛用广义的帝国主义概念,这一概念实际上包括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本文采用更为确切的资本—帝国主义概念。

一、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理论问题

有人曾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也有人说:“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推动了现代化进程”,还有人甚至说:“没有西方的殖民侵略,东方将永远沉沦”。这些人往往还以马克思论述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和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提法,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

那么如何用理论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去看待这个历史问题?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具有“双重使命”的论断呢?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殖民主义的历史。15世纪,西方冒险家远渡重洋的环球旅行和随之而来的征服、掠夺,揭开了近代殖民扩张的序幕,宣告了殖民主义的产生。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主要是通过海盗式的土地、财物掠夺、欺诈性的贸易和奴隶贩卖等方式,从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攫取巨额财富。而在西方实现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资产阶级要求更广阔的国外市场和原料供应地,推动了西方列强向世界急剧扩张,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殖民主义者运用各种手段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其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供应基地和投资场所。而在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瓜分世界的狂潮出现,殖民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由少数帝国主义强国主宰世界的更完整的体系。可见,殖

民主义的历史就是一部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压迫包括印度和中国在内的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血与火的历史”。

我们再来读读马克思的几段话,领会其精神和内涵。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谈到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说:“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则谈到了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还指出:“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难道资产阶级做过更多的事情吗?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族遭受流血与污秽、蒙受苦难与屈辱就实现过什么进步吗?”

我们应该认真研读马克思的原著,全面准确地领会和理解马克思著作的原意和精神,学习马克思分析历史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下面我结合中国近代历史来谈谈学习马克思这几段话体会到的几层意思。

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英国侵略印度的目的是把印度变成其殖民地,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

中国的主观动机也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他们“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它在实现其利益和目的的过程中不得不带来的客观效果,如瓦解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并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

第二,从正义和非正义、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角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是非正义的。它们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贩卖人口,发动战争,运用各种手段掠夺、屠杀、压迫、剥削中国人民,这些都是极其野蛮的、可耻的、不道德的罪行。马克思在著作中愤怒揭露和谴责了殖民主义的这些侵略罪行。因此决不能因其有“双重使命”的客观效果而替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辩护、美化甚至评功摆好。

第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即使殖民主义有所谓的“建设性使命”,为中国资本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但这也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极大牺牲和痛苦的代价,使中华民族遭受了“流血与污秽”,蒙受了“苦难与屈辱”。帝国主义的侵略正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源,也是中国实现独立、民主、富强和现代化的最大障碍。资本—帝国主义为了其自

身利益,在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的同时,又有意保留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扶植中国封建势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成果和利益,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享受不到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因此中国人民必须首先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独立和民主,否则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和现代化的。

二、关于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和政治控制

要回答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历史事实的阐述。我们要用大量可靠的历史事实、生动的例子、具体的统计数字、形象的图片资料等,给学生剖析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各种方式、手段和罪行。下面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简要地概括其侵华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最直接和赤裸裸的方式是军事侵略。它们倚仗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特别是军舰和大炮,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的内政,直至出兵镇压中国革命。这种军事侵略是逐步升级的,从骚扰、蚕食中国的沿海、边疆,到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直到企图瓜分全中国。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华战争,从1840年至1919年的近80年间,较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就有10多次。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迫使中国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掠夺中国的大片领土,勒索赔款,掠夺财富。这些自称为“西方文明传播者”的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分地暴露了资本—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的不文明的野蛮本性。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统治中国,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侵略方式是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当然这种对中国的政治控制是逐步实现的。在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侵略者还只是通过中国内部的妥协投降派贵族大臣,如琦善等人来对清政府施加压力和影响。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采取又打又拉的手法,在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同时,表示愿意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才终于使清政府基本屈服。列强的公使是以战胜者的姿态进驻北京的,他们不是普通的外交官,而是一步步成为了清政府的“太上皇”。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并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爱国运动。同时列强还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如支持通过北京政变掌权的恭亲王奕訢和洋务派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等,鼓励他们实行媚外妥协的外交方针。到清末民初又支持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段祺瑞

等人,并扶植各派系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支持他们割据地盘和进行混战。

以上军事和政治侵略方面都是有大量事实和数字可证明的。

三、关于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主要是它们在用军舰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之后,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从而取得种种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对中国进行掠夺和榨取,开始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它们首先是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通过1842年《南京条约》首先开放五口,至1895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陆续开放的条约口岸己有40多处。在这些通商口岸里,外国人享有种种特权,控制当地的工商、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基地。

其次是剥夺中国的海关主权。通过“协定关税”把进口税率压低到5%左右。外国商品倚仗特权和低关税,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倾销,排挤中国本国工业产品和手工业品,以此获得高额利润。从19世纪50年代起,外国人逐步控制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中国海关不仅不能起到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华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外国资产阶级凭借各种特权,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中国对外贸易从1865年开始出现入超,1877年以后始终入超,并越来越严重。洋货的大量倾销,使得中国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外国资产阶级还直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洋行,带垄断性地经营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在中国办工厂、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掠取高额利润,并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勒索中国巨额赔款,而且迫使中国举借外债来偿付这些赔款。列强的政治贷款常常附有苛刻条件和高额利息,并要求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为担保,这实际上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而外国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成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枢纽,凭借各种特权和雄厚势力,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

总之,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它一方面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一方面又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畸形繁荣以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正是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关于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作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不能把外国人在中国所有的宗教、文化、教育、出版活动,一概说成文化侵略,也不应完全否定他们在传播西方文化、科学

方面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资本—帝国主义确实对中国进行了文化渗透活动,其目的是宣传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资本—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有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一部分西方传教土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如担任外国侵略军的向导、翻译,起草不平等条约,甚至公开参与抢劫和屠杀等。尤其19世纪60年代以后,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甚至深入内地、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中的一些人,采用欺骗讹诈、强迫捐献、低价收买、强占垦地等手段,霸占土地、建造教堂、剥削佃户。有的还包揽诉讼、包庇不法教徒,或者强迫中国教民抛弃中国传统习俗,甚至公开干涉中国内政。这些传教士从事的侵略活动,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义愤和反抗。19世纪60—90年代,各地群众反对外国教会侵略行为的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并不是偶然的。

某些外国势力还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如传教士主持的广学会发行的刊物《万国公报》在介绍西方史地、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宣传殖民主义奴化思想。该刊主编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发表《印度隶英十二益说》一文,竟然鼓吹英国统治印度有12条好处,并主张把英国的殖民统治搬到中国来,“本昔之治印者……移而治华”。帝国主义者为了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还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攻击污蔑中国人是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应该接受“优等民族”白种人的开导和奴役。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还炮制了所谓的“黄祸

论”,宣称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有理。但是,与他们的主观愿望相反,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他们投入反帝爱国运动和革命斗争。

以上简要概述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各种方式和特点,希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的理论,并进一步认识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

(《环球视野》摘自2006年第10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文化帝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爆炸性信息得以最快速度传播的今天,文化全球一体化也在悄悄地滋生蔓延。当全世界人都在麦当劳肯德基店进进出出时,当全世界人都在边喝可口可乐边谈论美国好莱坞电影明星时,当全世界人都在沉浸在过圣诞节的欢乐气氛中时,文化帝国主义的黑影便一点一点地变得巨大起来,眈视着第三世界及弱文化国家并向之靠近。 这个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是文化帝国主义扎根的土壤。强大的国家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弱小国家的民众传播宣扬其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优越性,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弱国民众的本土意识,从而达到在文化、政治、经济上完全控制第三世界弱文化国家的目的。这股不可抵御的力量正在迅速向全球蔓延,以致于第三世界不得不接受“现代性的诅咒”,不但在经济上要纳入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在文化上也要纳入源自西方的叙事模式。因此有的学者说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帝国主义国家一直以一种强者的姿态俯视着东方国家。 在帝国主义霸权隐秘的运作方式下的文化帝国主义正在多方面向东方发起攻击。首先来看我们的言语。现在世界最广泛应用的语言是英语,很多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者第一语言。而在英语日渐成为世界的普通话时,世界上的其他语言种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可以说英语尤其是美国英语已成为世界交流的主导语言。西方媒体在披着“公开、公正、客观”的华丽外衣下不断地对中国等东方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念、政治体制等进行抨击,目的是想歪曲对东方国家的理解。在大众文化方面的冲击和入侵尤以好莱坞电影最为明显。在早期好莱坞电影中,“东方”与“黄祸论”不可避免的联系到了一起。19世纪90年代“黄祸论”在欧洲正式形成,并逐渐成为西方对东方的一种论调。“黄祸论”认为黄种人从生理到心理上都是孱弱的、野蛮的,而且粗鄙、暴力、未开化、道德感缺失、异教和幼稚。在这种意识延续下,好莱坞热衷于将华人想象为对白人构成威胁的“野蛮的他者”。而在全球化的时代,“东方主义”的政治功能丝毫没有减弱。自从穆斯林世界被贴上美国头号敌人的标签之后,“阿拉伯”就与“恐怖主义”联系到了一起。 因此可以说全球化正在催生另一种形态的帝国体制。它不是以军事强制为杠杆,没有鲜血和暴力,而是一种通过资本、信息和市场来冲击国家主权,促使国家和领土的界限再度淡化的新的帝国主义。在这种文化威胁之下,要求霸权主义消除隐秘运作方式、实现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的呼声也不断地从东方发起。只有文化、经济、政治上实现了对话,东西方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警惕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意味着实行封闭的保护政策,完全和西方隔绝。“不开放无以成文化”,我们在反对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也坚决反对文化封闭主义和文化的极端民族主义。中华民族近乎百年的屈辱史告诉我们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我们的民族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但是如果只在自己筑起的城墙之内骄傲地自我欣赏的话,就会慢慢地风干萎缩。所以我们民族要不仅要修炼好“内功”,还要大胆地“走出去”。我们要对自己的民族以及民众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他们在众彩纷呈的异文化中进行适当的取舍,在满足大众对优秀异文化的需求和保持本土文化特色之间做到平衡。事实上,日本、韩国、香港的典型例子告诉我们:在文化上进行适当的开放并不会使本国文化消亡。 因此,我们在警惕文化帝国主义时,还要进行适当的开放,让本国文明和其他各大文明在平等交流中接触,在各大文明激流的碰撞下迸发无限的生机。

华裔美国作家、学者、海外华人知名人士英中姓名对照表

华裔美国作家、学者、海外华人知名人士英中姓名对照表 (华裔美国历史学家麦礼谦整理) Bean, Kathy Bao 包圭漪 Berssenbrugge, Mei Mei* 白萱华 Boler, Olivia* 宝娥婕 Chai, May-Lee. 翟梅莉 Chan, Jeffery Paul 陈耀光 Chan, Sucheng 陈素贞 Chang, Diana 张粲芳 Chang, Eileen 张爱玲 Chang, Gordon H. 张少书 Chang, Iris 张纯如 Chang, Jeff 郑金华 Chang, Lan Samantha/Chang, Samantha Lan 张岚 Chang, Leslie* 张墀言 Chang, Natasha Pang-Mei/ Chang, Pang-Mei Natasha 张邦梅 Chang,Jung 张戎 Chang,Michael, M. Y. 张文友 Chang,Tisa 张渝 Chao, Buwei Yang 杨步伟 Chao, Patricia* 赵惠纯 Chay Yew* 谢耀 Chen Ruoxi, Chen Jo-Hsi 陈若曦 Chen, Amy 陈爱梅 Chen, Hsiang-Shui 陈祥水 Chen, Jack 陈依范 Chen, Jenny 陈箐/青 Chen, Joan 陈冲 Chen, Shi-zheng* 陈士铮 Chen, Vivian 陈大颖 Chen,Sheldon/ Chen Xue 陈雪丹/陈雪 Chen, Y uan-Tsung* 陈元珍 Cheng,Lucie 成露西 Cheung,King-Kok 张敬珏 Chew, William F. 赵耀贵 Chiang Yee 蒋彝 Chiang, Fay 蒋慧萍 Chieng, Chieh* 詹捷立 Chin, Doug 陈国胜 Chin, Frank Chew 赵健秀 Chin, Marilyn/ Chin, Mei Ling 陈美玲 Chin, Tung Pok 陈松柏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读后感

《新帝国主义在中国》读后感 《新帝国主义正在外国》读后感(一) 朗传授的《新帝国主义正在外国》尔是正在水车上拜读的,呵呵,其时是尔最易记的否怕经验,过年归野车上三三两两,尔则立着软座,熬了29个小时!其时尔劈面立着一个正在上海挨工的兄弟,他是典型的朗粉,对帝国主义疼恨至极呀!其时他便侃侃对着四周的爷们们年夜谈脚上的那原书模板!然而到厥后尔越听越气!尔感觉朗传授的一番激情壮语,年夜智年夜慧皆被他的愤青思维“玷辱”了!便战他答辩了一番。 答辩的标题问题不少,也很纯。如今皆有一些忘记了,昨天忽然再次拜读朗传授的几篇微专。尔感觉尔此次要把本人的念法记载高去,咱们独特考虑。 朗传授说帝国主义的三年夜兵器,6+1的供给链答习题:果为变革谢搁,年夜陆引进年夜质投资资金,开展平易近族工业。那是人人失知的,昔时邓总也分明那条路到底有多近,火有多深。从80年月的平易近族工业贸易秘密中鼓到90年月平易近族工业资产被组。一路上,重堆叠叠的得败战学训让国人深深感

触本国的本钱野的唯利是图。然而,咱们仍然前仆后继的追逐着境中投资,前段工夫尔又瞥见国资委发布外国社保本年的投资方案,添年夜境中的本钱投资。也便是投进更多的人民币给境中投止,那便是如今的外国,一个现真的外国。答习题也便那样简略,您看看如今世界冷人民币的流背,皆是背外国涌去,那些冷人民币是谁投的呢?年夜多皆是境本国际投止,之后,您看那些投止的人民币是哪去的呢?此中便有年夜质的外国央企的影子,央企是甚么观点?垄断,搜索外国人平易近的逸动因真的本钱体。但是,他们没有把搜索的人民币借富于平易近,没有是身世商界的央企年夜佬们,为了使脚外的年夜质本钱保值或贬值,便把年夜质的人民币交给了会赔人民币的本国佬。之后,本国人再拿人民币聚敛外国嫩苍生。其真,尔念朗传授再攻讦本国投止的时分,也是正在鼎力大举鞭挞外国那些官商,如年夜浑早期的官商文明。只不外,朗传授为了能让本人的书模板脱销无阻,才引而喻之。 尔说那些没有是说外国当局的能干,否能您感觉尔老是正在鞭挞当局。呵呵,确实那是最能干的体现,尔是念论述一个现真,一个官文明主导外国社会的现真。其基本是外国向来的社会优根性。如今很多多少人皆说国入平易近退,而

帝国主义侵华史

帝国主义侵华史 建国后中外关系史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帝国主义侵华史。通过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迫使清廷订立不平等条约,从而不断扩大在华权益,这是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因此,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论著也最多。但人们的研究并不限于列强的政治军事侵略,而且注意到了它们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侵略更加广泛的领域。同时,由于近代中国遭受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列强彼此间不可避免形成的互相利用和互相争夺的复杂关系,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许多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具体论述了列强在甲午战争后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以及在镇压义和团运动和干涉辛亥革命的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与对华政策。当然,列强侵华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在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逐渐勾结的过程中,将中国社会推向半殖民地的,因此研究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关系的课题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些论者通过论述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性人物与外国侵略者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过程,以及通过考察清代外交机构的变迁,都指出了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外国侵略者总是各自寻找代理人作为执行他们意志的工具,这似乎是成了历史的规律。在帝国主义侵华史的研究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专著。揭露美国对华侵略的著作主要有:刘大年的《美国侵

华史》和卿汝楫二卷本的《美国侵华史》。前者重在剖析近百年美国侵华的全过程;后者更注重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其对华政策的关系上,考察其侵华活动的演进。虽然只写到十九世纪末,但它大量利用美国官方档案,所论独具特色。揭露英国对华侵略的著作主要有:佘素的《清季英国侵略西藏史》,集中叙述十九世纪后半期到二十世纪初英国对西藏地区的侵略过程。余绳武、刘存宽主编的《十九世纪的香港》,征引了大量中外档案和书刊,对十九世纪香港史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内容也包括英国侵占香港的经过。蒋孟引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牟安世的《中法战争》,则是对英法发动侵华战争的个案研究。揭露沙俄对华侵略的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主编的四卷本《沙俄侵华史》。其第一卷叙述早期沙俄对中国的武装入侵和《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的订立。第二卷叙述十九世纪中叶沙俄武力并吞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逼签《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经过。第三卷叙述十九世纪下半叶沙俄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和《伊犁条约》割占中国西部大片领土及违约侵占帕米尔的经过。第四卷叙述十九世纪末至1917年沙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的侵略。揭露日本对华侵略的著作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日本侵华七十年史》。该书大量利用了中、日、英文资料,系统考察了日本侵华的全过程,起于1874

给中国青年历史学者的几点忠告_访美国着名历史学家格奥尔格_伊格尔斯

史家访谈 给中国青年历史学者的几点忠告 访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Georg G.Iggers)?#东?月 张修海?王?译 ??本刊特约记者东月受?历史教学问题%主编王斯德教授的委托于2004年3月17日对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名誉教授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进行了访谈。访谈录经伊格尔斯教授亲自修定。 ??#:您能否给我们讲述一下您的史学事业?您是在何时、因何种原因作出当一位历史学家的决定的?在您做此选择时,对作为职业的历史学是怎样看的?当时您认为历史的意义是什么?而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您是否已经改变了初衷?您仍然认为您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么?对于历史的意义您是否又有了些新的看法? !:我非常乐于回答您以&给中国青年历史学者的忠告?为题通过采访的形式向我提出的诸多问题。能有机会提出这样的忠告,我感到这是一种过高的奖赏,然而我并不以为自己有何非凡之处。因此,我更愿意讲讲我个人的一些经历。希望这些不同寻常的经历,能为希望成为历史学家的人另辟蹊径。 我的事业是很不寻常的,因为我并没接受过常规意义上的历史学家应受的教育,而只是逐步演化成了历史学家。我对历史之所以抱有持久的兴趣,是因为我总把它看作是理解我们的过去,形成自我意识感的一种方式;而当我将历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时,我并没有将其视作大学历史系或科研机构下设的一门学科,而是与哲学或文学一脉相承的一门文科,一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类经历的指南。我个人转向历史领域与我青少年时代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于1926年12月出生于德国。在从1933年1月纳粹掌权直至1938年10月我随父母移居美国这段时期里,我经历了作为犹太人所经历的歧视。幸运的是,就在1938年11月9至10日间的那场标志着大屠杀(开端的反犹太人暴乱)发生的前几周我就离开了德国。我去了美国南部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并在那里目睹了美国黑人所受的歧视,而这种歧视使我想起了我在纳粹德国的经历。自那时起我便立志于反击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1950年我读完了大学的主要课程,与同样从纳粹阴影下的欧洲逃离出来的妻子一同到了南方的阿肯色州与路易斯安那州的两所黑人学校任教,并开始积极投身于民权运动之中。从这个角度讲,我在规模不大的文科院校里的事业与那些在以从事研究为主的大学里开始其教师生涯的同僚们的事业是大不相同的。 我在德国的经历促使我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主义。1940年我13岁那年,我参加了致力于在战后创建民主国家国际联盟的&现在联盟运动(Union Now Movemen t)?。1942年我15岁那年进入大学学习,所学专业不是历史而是语言。受统一世界思想的驱使,我开始致力于创造一门比世界语更易掌握的国际通用语。在里士满攻读本科期间我只选了一门历史课程,主修的则是罗曼语系诸语及文学,当然也听了些哲学课程。1944年我在芝加哥大学就读研究生,研究德语及文学,从关注语言及语言学转向关注比较文学及思想史。获硕士学位后,我在纽约市新社会研究院呆了一年,专门研究哲学和社会学,同时也在联邦神学院听了一些有关当代宗教思想的课程。次年回到芝加哥大学后,我没有选择历史系攻读博士学位,而是决定到专门研究文化史的跨文化委员会读博,专门进行对19世纪欧洲文化的广泛比较研究。对于那个时期乃至于后来的我而言,学术不可以与社会及政治责任分离开来。我写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圣西门的政治哲学,一个早期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运动,其对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以及其历史哲学。当时的专业历史学者滥用历史以鼓吹其民族主义信条,我对此深感震惊。因此,在博士毕业后,我的第一个较主要的工作便是评判19世纪及20世纪中前叶的德国的历史专业。这一时期的历史学家们一方面声称自己是客观的学者,但在学术上却是高度的空想,他们尽管不是直接的为纳粹上台负有责任,但是通过其所持的反对民主 33 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4期

大卫_哈维的_新帝国主义_

大 众 文 艺 61摘要:哈维的新帝国主义以领土逻辑和资本逻辑为分析起点,再以剥夺性积累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资本积累实现的途径,为了解新帝国主义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关键词:新帝国主义;剥夺性积累 Abstract :The new imperialism of David Harvey is beginning with the territory of logic and the capital of logic for the analysis, and then based on depriving accumulation for further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new imperialism. Key word: the new imperialism;depriving accumulation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动摇了资本主义永垂不死的神话和新帝国主义的美好憧憬,使人们又一次开始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批判资本主义的巨著《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手中的宠儿。另外一本值得推荐的图书就是戴维﹒哈维(David Harvey)的《新帝国主义》。哈维是纽约市立大学研究中心杰出 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及人类学家。作为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集大成者,哈维不仅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新问题,而且在实践中提出许多创新性的见解。《新帝国主义》就是哈维在牛津大学克拉伦登演讲的基础上于2003年出版的,该书将“新帝国主义”定义为“国家和帝国的政治”和“资本积累在时空中的分子化进程”。一、领土逻辑和资本逻辑领土逻辑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国家和帝国政治”,指行为主体在一定领土上能够动员其人力和自然资源以实现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资本逻辑即“资本积累在时空中的分子化进程”,指帝国主义是一个在时间空间中扩散的政治经济过程,对资本的控制和利用是第一位的。[1]由于权力的领土逻辑和资本逻辑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故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应避免落入单纯的政治或经济分析的模式。哈维认为领土逻辑和资本逻辑是区分新旧帝国主义的主要标志。“有时领土逻辑更受重视,但使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同其他帝国主义相区别的恰恰是资本逻辑居于支配地位。” 但是在固定的空间内权力的领土逻辑如何能够应对资本积 累的对外扩张?哈维认为必须要通过时间空间的生产而得以生存下来。“时空修复理论”就是指通过时间延迟和地理扩张解决资本主义危机的特殊办法。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通过投资长期资本项目或者社会支出来进行时间转移,以推迟资本价值在未来重新进入流通领域的时间;第二,通过在别处开发新的市场,以 新的生产能力和新的资源、社会和劳动可能性来进行空间转移。在非均衡性的地理环境下为资本积累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在非均衡性的地理环境下,通过不公平和不平等的交换,可以榨取垄断租金。“资本的无限积累必须建立在权力的无限积累之上……资本的无限积累进程需要政治结构拥有‘权力的无限积累进程’,以通过持续增长的权利来保护增长的财产。”[2]而霸权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 二、剥夺性积累 “原始积累开启了通往扩大再生产的道路是一回事,剥夺性 积累中断和破坏了这一早已开启的道路则是另一回事。”[1]“剥夺性积累”是相对于马克思的“资本原始积累”而提出来的,是当前解决资本过度积累的一种方法。哈维认为,资本的原始积累 是建立在劫掠、欺骗和暴力基础之上的积累,而现阶段的资本积 累是建立在法律、私有财产、契约和货币安全的制度框架上,通 过以价格垄断为基础的市场交换而繁荣起来的。这种积累方式主 要是通过四种手段实现的,即私有化、金融化、危机的管理和操 纵、国家再分配。[3] 剥夺性积累主要强调对于剩余价值的占有有时可以不通过生 产得以实现的,而这正是当前帝国主义实践的核心所在。剥夺性 积累所做的是以极低的价格(有时甚至免费)释放一系列资产。 近几年来,英国在社会住房、电信、运输、水利等方面私有化为 过度积累的资本打开了广阔的盈利空间。当代帝国主义的一个特 征,就是在国家的支持下通过金融的力量强迫发展中国家将以前抵制资本逻辑的领域私有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来解决自身的资本过度积累的危机,在这背后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新自由主义的影子。 三、从认同到强制霸权的政治权力通常是由强制、效仿和通过深化认同这三个不稳定体构成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三者的实现又是建立在金钱、生产力和军事力量的基础上的。[1]目前新帝国主义的霸权已不仅仅停留在对个别国家的控制与剥夺上,控制全球成为这种霸权最大的目的。美国在20世界70年代失去了全球生产领域的统治地位,而90年代美国在金融业中的力量也开始降低,技术领导的角色正受到 挑战,其文化和道德领域的霸权地位也正在迅速式微,只剩下军事力量作为统治全球的唯一明确武器。[3]同时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反全球化运动,这些运动在面对由金融资本和新自由主义国家所精心安排的新自由主义的帝国主义的实践的时候,采取了对抗或远离的态度。哈维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可行性方案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实行某种形式的新的“新政”。这就意味着要将资本循环和资本积累的逻辑从新自由主义的锁链中解放出来,沿着更具有干涉主义和中心分配的路线重新部署国家权力,限制金融资本的投机力量,对寡头和垄断集团所掌握的压倒性力量进行分散化和民主管理,资本从而控制国际贸易到我们通过媒体所耳闻目睹 的一切。 然而同时必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哈维的新帝国主义理论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他们认为哈维的新帝国主义论并不能作为对当今新帝国主义特征的描述。因为哈维的理论是建立在利润率下降或者趋于零的假设上,故无法解释资本主义强劲增长和利润率上升的状况,特别是近十几年资本主义向上增长的趋势。[4] 参考文献: [1]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北京:三联书店,2008.[3]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4]Bill Jefferies, David Harvey: The New Imperialism: Review, “https://www.doczj.com/doc/6415718300.html,/entry/1170”.作者简介:蔡国栋,男,出身于1986年12月,湖北鹤峰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9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马 克思主义,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马列部。大卫·哈维的《新帝国主义》蔡国栋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山东威海 264209)理论研究·美术

美国汉学家孟旦_DonaldJ_Munro_

美国汉学家孟旦(D onal d J1M unro) 孟旦(Donald J1M unro):哈佛大学学士(1953),哥伦比亚大学博士(1964),密西根大学哲学、汉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钱穆讲座教授、唐君毅讲座教授。求学时期,他曾师从刘毓鋆先生、唐君毅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哲学。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人性和人学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在1969年的第一部著作5中国古代人性观6(The Concep t of M an in Earl y Ch ina)中,他区分了平等的两种意义,即描述的意义和评价的意义。与此相应地,他也指出了关于平等的两个概念,即自然的平等和社会的平等。他1977年的第二部著作5中国当代人性观6(The C once p t of M an i n C onte mporary China)研究了中国当代的人性理论以及与此相应的社会控制原则。他的结论之一是,许多有关人类行为的理论以及有关政府机能的信念等同时存在于古代儒学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在某种意义上,人们惯常所谓的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鸿沟其实并不存在。这两部著作的出版及其多次再版奠定了他在国际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1988年,他发表了自己的中国人性三部曲的第三部,5人性的形象:一个宋代的肖像6(The I mages of H u m an N at u re:a Sung P ortrait)。这部著作使用了一种独特的、富有创新意义的方法。它通过分析朱熹用来表现其思想的几种结构性形象,深入解释了朱熹关于人和人性的观念。此外,在这一时期内,孟旦教授还编辑出版了一本重要论文集5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关于儒家和道家价值观念的研究6(Ind ividualis m and H olis m:Studies in Confucian and Taoist Values, 1985)。与前几部著作一样,该论文集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热烈欢迎。美国许多大学的中国哲学课程都将其列为主要参考教材。1995年,孟旦教授从密西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系主任职位上退休。他除了继续指导博士研究生以外,又发表了三部著作。在1996年的520世纪中国的皇家研究方式6(The I mperial S t y le o f Inquir y in Tw entiet h-Century Ch ina)中,他强调,所谓/皇家方式0指的是由朱熹确立,并且得到元、明、清等历代皇朝支持的认识论传统。这种传统在20世纪由哲学家熊十力、梁漱溟、贺麟,政治家孙中山、蒋介石、陈立夫等进一步发展为一种/政治认识论0。在这部著作以后,孟旦教授连续发表了另外两部著作5新世纪的中国伦理学6(A Chinese E t h ics for the N e w Cen t u ry,2005)和5应用伦理学:私人和公共选择中的实际指导原则6(E t h ics in A ction:W orkable Guidelines for P riva te and P ublic Choices)。这两部著作的中心课题仍旧是人性和人学问题,但是它们的研究角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孟旦教授使用了多年积累的有关进化生物学、进化心理学、脑神经学的大量材料,并且结合中国哲学的有关内容,从/自然伦理主义0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双领域实用主义0、/互惠利他主义0等一系列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新概念和课题。这批研究成果已经引起美国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孟旦教授是一位著作家,也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他将2005年的著作题献给自己曾经悉心培养的14位博士生。这些人现今大多都在美国、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中教授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这些人和他们的老师同样认为,中国哲学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它属于中国,也属于整个人类。 (安延明)

论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对华人的影响

论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对华人的影响 今天,以移民身份进入美国的外籍人口中有一半以上都来自亚洲。在历史上,美国的亚裔移 民人口远远不及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人数。造成20世纪上半叶美国境内亚洲移民数量 相对较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影响最深远的莫过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排华运动 和随之产生的1882年排华法案。排华法案一直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讨论 排华法案对华裔移民的影响。 美国;华裔移民;排华法案;移民限额 [中图分类号]D83/8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35-02 一、历史背景 1784年,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The Empress of China)首次抵达中国沿海城市广州,从此 拉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序幕。中美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商业的,还是文化交流,在每个历史 时期都表现出各自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征:譬如1844年望厦条约签订之前,中美之间的关 系被许多史学家称作是一段“没有政治意义的民间商务关系。” 19世纪50年代,华人移民开始大批到美国西部淘金。出于开发太平洋沿岸的需要,华工在 美国开始协助兴建铁路。由于这些黄种人吃苦耐劳,工价低廉,美国资本家便开始从中国东 南沿海招募华工。由于肤色,语言以及文化与白人的差异,华人很快成为白人种族主义的攻 击对象。虽然华工自踏上美国土地之日起,遭到白人迫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但作为国家政策,美国仍欢迎和鼓励华工来美。19世纪70年代,加州经济不景气促使排华情绪升温,白人工 会领袖谴责华工使他们工资降低,减少工作机会。华工的饮食习惯与白人不同,他们厌恶中 国食物的味道,也讨厌华工的语言(粤语)和生活习惯,在嫉妒与敌视交织的种族蛮力下,美 国西部一带频传白人集体凌辱、打劫和屠戮华工的血腥事件。清廷驻美公使陈兰彬向美交涉 赔偿,白宫和国务院理都不理。弱国无外交,在这一历史时期得到了印证。 在反华情绪持续高涨之际,1882年,加州共和党参议员米勒向参议院提议中止华工赴美。 经过参院辩论8天,美国西部一带的两党参议员和南方的民主党参议员都支持他,只有东北 部的两党参议员反对。参院以29对15票通过排华法案;众院再以167票对66票(55票弃权)通过。1882年5月6日,切斯特·阿瑟总统签署了这项玷辱美国历史的法案。 二、排华法案的主要内容 美国排华法案包括1882年的最初条例(original 1882 law),1884年的修订法案(1884 amendment),1892年的基尔法案(Geary Law)以及将排华法案无限期延长的1902年排华法 案(1902 law)。 早在19世纪70年代,华人劳工聚居的旧金山市就已经实行了不利于华人的法规。旧金山参 议会通过市政条例,禁止行人在人行道用扁担搬运货物(当时只有华人才有这种习惯)。1873年,旧金山参议会又通过条例,向不用马车搬运衣服的洗衣馆每季征税15元(当时华人经营 的洗衣馆一般都不用马车搬运衣服),却只向用马车搬运衣服的洗衣馆每年征税1元。1882 年美国排华法案共十五条,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华人劳工十年内不准赴美,中国人变成了美国 白人排斥外国人的唯一对象。1888年,国会通过法令禁止华工重新进入美国,除非他们在美 国有家庭或具备价值一千美元的财产。三个星期后通过的斯科特法案(Scott Act)禁止暂时 离境的华工重返美国,把两万名暂离美国回中国探亲的华人斥于美国门外。1892年,基尔法 案(Geary Act)把排华法案延续十年,并规定留在美国的华工必须注册才能获得居留权。1904年,排华法案被无限期延长。 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规定自通过之日起,10年内暂停华工来美打工,合法留居美国的华工 欲离开美国回中国探亲并重新回到美国的,需在离关时登记,领取回美证明,否则一概为非

新帝国主义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赵常庆:新帝国主义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帝国主义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列宁曾撰文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5页。)。然而,随着近百年来世界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殖民地纷纷独立,并相继加入了联合国,昔日帝国主义国家明目张胆攻城略地的行径,由于受到联合国规则的限制和世界舆论的谴责,而明显减少了,“帝国主义”这个词似乎只是作为历史现象被提到,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好像已经不存在了。特别是由于存在各种维持国际秩序的国际组织和机制,如联合国、WTO、G20峰会等,世界似乎变得有序,其实世界现实远非如此。远的不说,仅进入21世纪,世界就接连发生影响重大的事件,如“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等,以及至今仍未克服的世界经济危机。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社会清楚地看到,由于某个大国的贪婪和损人肥己的做法,给很多国家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灾难,使人不能不想到当年列宁痛斥的帝国主义依然存在,只是换了包装,以新的手法进行掠夺和霸占。新帝国主义被冠以“新”字正是由此而来,并不是其本质有所改变。 一、新帝国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新帝国主义与老牌帝国主义的不同缘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与18、19世纪相比甚至与20世纪特别是与“冷战”结束前相比,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世界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全球化进程,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迅猛 发达国家依仗拥有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直接投资和建立跨国公司等方式实行资本输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孱弱和科学技术落后,明知全球化存在很大的负面作用,也不得不加入这一进程,防止国家进一步被世界发展边缘化,陷入更加贫困和落后的境地。资本、商品、技术、人员的流动,使世界各国经济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种全球化进程,尽管也给经济落后的国家带来一些好处,但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差距使国力强大的西方大国占据优势,通过商业活动的话语权、商品的定价权和利润的分配权,不仅使投资获利实现最大化,而且使剥削和掠夺披上合法的外衣。 2.当今世界格局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经不是当年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简单关系 表面上看,昔日帝国主义国家与今日已经获得独立的国家都是拥有主权的平等的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都各有一票。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使然,迄今仍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例如,世界各类商品市场基本由西方大国控制,各种游戏规则基本由西方大国制定,负责规范世界秩序的国际组织绝大多数由西方大国掌控。在西方大国中美国又起着领导作用。美国还利用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有利地位,在金融领域大展手脚,挟持世界经济。在军事领域美国也不讳言自己的领袖地位。2012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等美国政要重申要保持美国在全球的领导作用。 由于多种文明和多种体制的存在,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一些自认为“最民主”的国家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在其他国家“推进民主”,实则干涉别国的内政。被干涉的多为小国、弱国,在不能公开武力干涉的情况下,它们通过说三道四、扶持代理人、频出黑手进行攻击。

帝国主义侵略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率先用大炮打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中英《南京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这是半殖民地化开始的标志。鸦片战争成为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另一方面,它们凭借自己的船坚炮利,继续进行武装侵略,不断扩大侵略权益,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步加深。1856年,英法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把侵略的魔爪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沙俄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侵占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边疆加紧侵略。这时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帝国主义列强在全球范围内掠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美国、日本对台湾的侵略,俄国对新疆的侵略,英国对云南、西藏的侵略都发生在这一时期,造成了中国边疆的新危机;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通过《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中国西南门户。 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积极推行其大陆政策的结果。清政府对日本采取避战求和的态度,使清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惨遭失败。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中国继《南京条约》以来失权最多、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条约,日本取得在华通商口岸“设厂制造”等特权,这反映了帝国主义对外输出资本的要求。《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后,19世纪末,德、俄、法、英、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则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政策,使帝国主义列强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大举侵略中国,攻占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全面控制了清政府。《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即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主要采取“和平”的经济侵略方式,除了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以及后来的北洋政府外,在经济上加紧掠夺通商、路矿等权利。 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俄、英、日等国,乘中国政权交替、政局不稳之机,加紧侵略: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英国策动西藏叛乱,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割出去;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于1914年9月公然出兵侵入山东,占领胶济铁路和青岛,取代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 此后,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日益昭彰,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1928年为阻止国民政府“北伐”,出兵济南,大肆屠杀中国军民,造成济南惨案;同年,为更顺利地侵略东北,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出兵侵占东北,把东北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1932年制造—?二八事变,入侵上海;接着,又侵入华北。经过一系列的局部侵略,终于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这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最大规模的战争。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人民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对中国实行极端疯狂的掠夺,给中国人民造成空前的灾难。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中国人民和平建国的美好愿望又被美、蒋打破。美国的侵略魔掌乘机伸向中国,它用大量的枪炮装备了国民党军队,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才将一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赶出中国。 在中国近代109年的历史中,帝国主义的侵略一直没有停止过。它们往往用战争和威胁手段攫取侵略利益,然后以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再凭借不平等条约,疯狂地压迫、奴役、

马克思帝国主义论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之资本主义发展进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三百七十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发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变化。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无 不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不论其发展的具体进程如何,最终都不可能摆脱其固有规律的制约。资本主 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乃是促使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并向社会主 义过渡的根本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行的自我改良和改善,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我们决 不能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现象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论断。相反,我们必须高瞻远瞩,放宽视野,坚定地相信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资本主义必将在世界 范围内走向灭亡,并被比其优越的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也是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资本主义产生以来,已经历了四个阶段。14和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 义生产的萌芽。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人为地强行创造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促进了工场手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发展,从而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这一段火与剑的历史是第 一阶段,即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发端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先后在 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开创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业化时代,资本家占有和经营的企业大批 涌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确立了自己的统治。这是第二阶段,即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以电力技术的运用为标志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 世界的现代化进程,激烈的竞争引发和加快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私人垄断资本和各种形式的垄断 组织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由此经历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一般垄断的资本主义阶段。二战后,在以电 子技术运用为中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使资本主义进入了 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根本特征的第四阶段。在四个阶段约500年的发展中,资本主义向世人展示 了两种景观:一方面,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 加剧了本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两极分化,为人类带来了空前严重的社会问题。 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马克思早就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战后资本 主义尽管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但它依然是一种对抗形式的社会生产过程,以生产资料私有制 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基本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更为错综复杂,有时还十分尖锐。资本主义国家的自我调节机制只能在其根本制度容许的范围内来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 间的不平衡和不适应,推迟经济危机的爆发或减弱其强度。实际上,资本主义在战后半个世纪 里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先后经历了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1979—1982年的滞胀危机,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结构性危机,特别是1987年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的美国股市连续暴跌 风潮,以及九十年代以来一系列的金融风暴和危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新的基础上不断积 累和加深,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其表现形式也出现了某种不同于以往的新趋势。 其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生产力无限制发展”和“有限的市场”的矛盾在作为“现代 经济核心”的金融中表现得日益尖锐。借助对信息、高科技产业和通讯网络的垄断优势,提高 资本的投机性,通过制造“金融泡沫”来拉动经济,乃是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点。当代资本主 义国家特别是日本等,泡沫经济的迹象十分明显。金融泡沫的急剧膨胀,需要从物质生产部门

美国历史学习-1920年代的美国,保守主义日益增长

1920年代的美国,保守主义日益增长 照片名称:Calvin Coolidge 卡尔文.柯立芝总统 1920年代的美国,保守主义日益增长 1920年代期间,美国人民在许多新的习惯和社会传统方面进行实践。美国涌现了许多新的舞蹈、新的服装,一些最富有想像力的艺术和著作也被创造出来。 但是在绝大多数领域,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1920年代仍是保守的时代。选民选出了三位保守的共和党总统:沃伦.哈丁、卡尔文.柯立芝和赫伯特.胡佛。并且美国人民支持许多保守的社会和政治政策。 其中一个政策就是移民政策。1920年代的大多数美国人都通过血缘和婚姻、或多或少地与来自英国的第一批美国人有关系。因为这些方面的历史关系,许多美国人自认为他们自己是真的美国人、纯种的美国人。 传统上来说,美国人一直对来自那些西欧的国家,比如英国、法国或德国的新美国人都很欢迎。但是1920年代绝大多数到达纽约和其他港口城市的人却是来自于欧洲的中、东和南部地区的国家。 一些美国人开始对到达海岸城市的成千上万的新人感到担忧。他们担心这些新移民可能慢慢地会偷走他们的工作机会。或者,他们也担忧这些新移民的政治信仰。 战后对移民的控制的压力在增长。国会通过了一个限制移民的法案,即对来自于不同的外国的移民允许多少人数进入美国予以限定。并且国会和卡尔文.柯立芝总统于1924年都同意建立了一个更加严格的移民法律。

这个新法律规定,来自每一外国的移民人数的限额要根据那些有在这个外国的家庭亲戚关系的美国人的人数确定。例如,该法律允许更多来自英国和法国的移民进入美国,因为有更多的美国公民在这两个国家有家庭和亲戚。但很少人来自意大利和俄罗斯,因为很少美国人在这两个国家有家庭和亲戚。 实施这些法律法规十分困难。但它们确实成功地限制了某些国家移民的进入的数量。 1920年代保守思想的第二个标志就是全国性的禁止销售酒精饮料或烈性酒的努力。这就是有名的禁酒令,因为该法令禁止或禁用酒精饮料。 照片名称:A chemist with the Internal Revenue Board inspects bottles used to illegally sell alcohol 一名内政税收委员会的化学家在检查曾经被非法用于销售酒类的酒瓶。 该法令的许多强烈支持者就是那些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保守的美国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认为烈性酒是邪恶的,是魔鬼产品。 在20世纪起初的几年里,一些城市和州通过了禁止酒类销售的法律。而且在1919年,国家通过了第18项联邦宪法修正案。该法案和沃尔斯特法案(即禁酒法案),规定制造、销售和运输酒类为非法。 禁酒法案从一开始就彻底失败。仅仅很少的警力来贯彻执行这些新法律。并且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仍然要喝烈性酒。对警察部门来讲,他们根本就没有可能去逐一监视那些秘密买酒喝或在自己家里造酒。 并不奇怪的是,数千美国人不久就看到了借新法律的实施而获利的机会。他们开始非法进口酒类以高价销售而获暴利。

新帝国主义论

新帝国主义论 冷战结束以后,尤其是“9·11”事件发生后,在西方、主要是在美国出现了一股“新帝国”主义的思潮。 一“新帝国论”的出现及基本内容 “9·11”事件发生以后,国际社会在许多领域面临一些与以前有很大不同的问题,尤其在安全领域,传统的大国之间的冲突结构有所弱化,而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世界的稳定形成了强烈冲击。对此,在西方就如何面对新的国际局势、解决主要是按照西方观点存在的新的安全威胁问题出现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论述,“新帝国论”即是其中的一种。 一般认为英国首相的外交政策顾问罗伯特·库珀于2002年4月7日发表在英国《观察家报》上的《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帝国主义》一文是较早明确提出使用“新帝国主义”政策的代表性论述。库珀将世界分成三类国家群体:第一类是由索马里和阿富汗等前殖民地国家组成的“前现代国家”;第二类是前殖民地宗主国组成的“后帝国和后现代国家”;第三类是由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组成的“传统的现代国家”。库珀认为,由前殖民地构成的“前现代国家”群体是当今世界动乱和威胁的主要来源。主张由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后现代国家集团应该习惯双重标准,即在自身内部通过法律和合作来保证安全,而对于欧洲以外的前殖民地国家,则应采取类似19世纪帝国主义的政策,通过使用新殖民化的手段,由“后帝国”对外输出稳定和自由。库珀还为“新帝国主义”设计了许多种形式,如将北约的东扩称为“自愿帝国主义”,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称为“自愿的全球经济帝国主义”,把北约对巴尔干事务的军事干涉称为“毗邻帝国主义”等。如果说库珀的视角尚带有全球性的话,一年多来在美国时行的“新帝国论”则完全是从美国的角度及其利益出发的。自“9·11”发生以来,美国国内发表的有关“新帝国”的各种观点和论述不胜其多,但其论述主要集中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新帝国论”者无不认为当今的美国是自从罗马帝国消亡以来最为强盛的国家,是可以堪当“新帝国”角色的惟一超级大国。他们认为美国的这种超级强权的基础源于美国在各个领域遥遥领先于其他大国的实力。一些“新帝国论”者表示:“目前国际体系中的一大特征是美国同时在所有领域都占据着统治地位。在主权国家体系中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如此程度的统治地位。” 第二,认为国际安全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面临着全新的威胁。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度在国家安全战略上难以正确定位敌人。“9·11”后,美国似乎认为至少在近期,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