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古诗《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轻松课堂气氛)请生领唱《春天在哪里》

2、同学们唱得真好听,老师都被你们的歌声陶醉了。谁能用自己的话向老师介绍一下这首歌?

3、春天那迷人的景色真引人向往,我记得我们曾经学过一首古诗《春晓》,诗人通过“鸟啼”、“风雨声”、“落花”把春天的景色一一展现于人前,同时还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那勃勃生机的景象,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的《游园不值》。

4、板书课题。

5、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习方法

a:知诗人,解诗题。

b:抓字眼,明诗意。

c:读诗句,悟诗情。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

2、释诗题

⑴齐读诗题。

⑵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⑶释“园”、“不值”

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区分“园”古今含义)

古:唐宋时期富人多有私人花园,供自家观赏,因而指私人花园。

今:公园,公开供人们游玩的场地。

“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插图

春季的一天,诗人望着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兴致勃勃,想去朋友家的园子里畅游一番,欣赏园中春景,于是便乘兴前往。到了朋友的住处,在园子门外看到了什么?(请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2、学生汇报。

3、诗人是怎样写下自己看到的景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4、哪些诗句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请生读诗句。

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及诗歌的内容。

5、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质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指“大概”、“可能”。

怜:爱惜。

6、汇报小结。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四、读诗句,悟诗情。

1、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应怜 / 屐齿 / 印 / 苍苔,小扣 / 柴扉 / 久 / 不开。

春色 / 满园 / 关 / 不住,一枝 / 红杏 / 出 / 墙来。

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诗人虽然未能进园观赏,但春天的勃勃生机依然到处可见,一枝露出墙头的红杏使诗人联想到满园繁花似锦的春色。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愉快、高兴、陶醉、赞美)

3、指导感情朗读。

你们能读出这种感情吗?请生读——齐读

4、指导背诵课文。

你们也仿照诗人来到园子门外,看到这美丽的春景时,你又是如何情不自禁地吟咏出这首诗歌的。(走到黑板挂图前,加入动作)

《游园不值》古诗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游园不值: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应:应该。怜:爱惜。屐齿:木屐(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苍苔:青苔。小扣:轻轻地敲。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赏析: 此诗所写的大致是江南二月,正值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时节。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诗人猜想,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他在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时,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叶绍翁这首诗应是从陆游诗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其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情、高洁的人。门虽设而常关,“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其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一、联系旧知,谈话导入: 1、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牙牙学语的小孩到满头白发的老翁,谁都会吟诵韵味十足的古诗,那么,我们就来以诗会友,我说上半句,你们接下半句。 春眠不觉晓—— 好雨知时节—— 不知细叶谁裁出—— 日出江花红胜火—— 2、我们刚才吟诵的这些诗句都和什么有关? 3、是啊,春天的景色太美了,引得人们常乘着春光到处游览,有一位诗人,他也乘着春光去游园,他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板书课题:游园不值。 4、我们课前作了预习,作者是谁呀?(叶绍翁)你能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叶绍翁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听么? 二、自由阅读、初感古诗: 1、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交流:值,遇到。诗题意思:想到花园里去游玩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园观赏。 2、自读全诗 诗人这次未遇主人的游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好好地读一读。(生自由朗读) 请生读,齐读(要求:字正腔圆) 3、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要想把这个故事讲清楚明白,就必须理解诗意。想一想,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都有哪些方法来帮助理解的?(①借助注释②查工具书③联系上下句④看插图⑤互相交流) 下面老师就给你们5分钟时间,用你熟悉的方法来弄清诗意,快快行动起来吧!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一)探寻“不值”原因 1、找出印证“不值”的诗句。从哪一句诗可以看出没有遇见园主呢? (小扣柴扉久不开) 理解“柴扉” 重点理解“扣”什么意思?(敲) 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训练朗读(读出“轻轻”的感觉) 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久) 是啊,诗人如此久扣柴扉,而柴扉却久久不开,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交流) 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用诗句回答。 (应怜屐齿印苍苔) 理解“苍苔”、“屐齿” 重点理解“怜”(爱惜) 叶绍翁最初写这首诗的时候用的是“嫌”,代进去读一读,体会不同(用“怜”拉近与主人距离,说明不光主人爱惜,其实叶绍翁同样爱惜) 所以这“应”可以理解为(应该) 诗人的哪个动作证明了他的爱惜?(印)为什么不用“踩”?(进一步理解诗人对苍苔的

观窦桂梅教学实录<<游园不值>>随想

观窦桂梅教学实录<<游园不值>>随想窦桂梅老师示范课《游园不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吟”出了诗的韵味、意境和感情 对于语文教学,历来主张“读”,书是读出来的,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读”也有各种各样的读法,平平淡淡,死水一潭地“读”也是读,就是千遍万遍地读,也仅仅是读而已,最好的效果就是将内容一字不少地背下来了,对于书中所蕴含的东西却不能了然于心,,听的人听后一点感觉都没有,这叫死读书,读死书。窦桂梅老师在这一堂示范课教学中首先注重了读,其实说得准确点,应该是“吟”。 在上课之前,窦老师让学生齐声朗读以前学过的有关春的诗文。在此之前,师生这间是陌生的,并没有进行过一点交流,而这个时候学生的读,的确也只能说是读,给人有背着石头赶夜路的感觉。但当进入课堂,她首先指导的是学生该怎样读诗:平声应读得长,仄声应读得短。通过这一指导,学生读得已有些诗的韵味了,但这并不够,接着注重的朗读。如“印”读得轻而且长,使人感觉到作者的小心翼翼,脚步轻重有别,距离有长有短。“苍苔”一词,两字之间的距离拉得较开,且这一词的后音又拖得很长,使人听来,仿佛觉得苍苔一片,而且是一大片,给人视觉上的形象,既有范围,又有色彩,使人联想到润湿的气候,小心翼翼的诗人,无限的春光。

第二句注重了“扣”、“柴扉”“久不开”的朗读。启发学生用动作感受是“扣”而不是“敲”,“扣”用动作尤其也用心,怕影响周围的人,不忍心,也衬出了环境的幽静,读得轻而且短。“柴扉”一词在朗读前,她首先问学生什么是柴扉,学生回答是门,她又问是怎样的门,学生回答是简陋的木门。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生在几幅图片之中找到了被称为“柴扉”的木门之后,她就指导学生诵读这一词,通过几种朗读的比较,最后确定,这一词读得轻,两字之间拉得很开,后音拉得也较长学,使人觉得有区别于别的质地的门,也有别于崭然的木门,也仅仅是“柴扉”而已。“久不开”,尤其注意了“久”和“不开”之间的距离以及“不开”一词后音的延续,诗人的那种失落感由此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读得比较轻快,诗人的意外发现、惊喜的感情溢于一字之中。后句则重点读一“来”字。“来”读得长而且平,使人觉得伸出墙的一枝红杏充满了生机,同时也使人产生联想,联想到万千条春意盎然的枝条将冲出墙外。诗的艺术是读的艺术。通过窦老师的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朗读,这首诗的内容及情感,既就是教师不再点出,读者也能了然于心。所以,窦老师教这一堂课,“吟”就吟出了诗的韵味、意境和情感。 二、唱出了课堂气氛,并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全学科,如果单把语文当

(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108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这首诗,作为一首绝笔,无愧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引领学生在“动情感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四、教学准备 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时代背景和爱国诗篇) 2、舒缓深沉的乐曲。 3、写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插图、战马嘶鸣声、古诗诵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 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调] 2、了解作者及背景 ①[资料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____(省、市、区、县))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乾

小学五年级语文 《游园不值》教案

《游园不值》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我们读了春的诗歌,春的散文,今天我们来看看春的古诗,在以前你读过的诗中,还记得哪一首诗描写春天的景色?给大家背一背。 (学生背诵) 师: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春日》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诗题“游园不值”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想到朋友的花园去游玩,但没有遇上他。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采用借助工具书等形式理解古诗的意义。 体会古诗的意境有学生借助工具书来完成,教师抓住古诗中的点睛之处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欣赏品味。 3、解诗句。 (1)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

(3)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4)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5)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体会“一枝”的妙处。游园心切的叶绍翁只看到了一枝红杏,这枝红杏给他带来了什么?一枝红杏就说带来了满园春色,那么数枝、百枝、千枝不是更能代表满园春色吗? 2、展示满园春色。诗人善于发现春天、欣赏春天,能从一枝红杏就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想像到春色满园,谈谈你想象的满园春色。 3、读好后两句。这枝红杏还带给了吃闭门羹的叶绍翁什么?找到表现他惊喜心情的诗句,读出他的这份惊喜。 指名学生对比读,从语调、语速、表情角度进行指导。 4、读全诗。读出从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古诗《游园不值》优秀教学设计

古诗《游园不值》优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这首诗具有一定的叙事性,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行踪,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全诗的精华,作者由露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联想到园内的满园春色,这种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具体的字词和诗句的理解。 3.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词语导入,激发情感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词,(小黑板出示词语) 春暖花开春光烂漫万紫千红桃红柳绿姹紫嫣红鸟语花香 2.从这六个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3.春天在同学们心中应该是怎样的? 过渡: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 设计意图:以成语导入,既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又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古诗 1解读诗题 a生齐读课题 b“值”什么意思?游园不值呢? c谁去花园游玩没有遇到主人呢?引出作者叶绍翁简介 2自渎全诗 a诗人这次未遇主人的游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好好读一读,注意读准生字读音。 b生自渎 c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以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三突破重点,读懂全诗 1探寻“不值”的原因 a哪一句话告诉我们作者没有遇到主人呢? b出示“小扣柴扉久不开” “柴扉”:柴门用草和木头编成的门,(结合插图理解。) “小扣”:轻轻敲,作者很有礼貌。 c诗人如此“小扣柴扉”而柴扉却“久不开”,这是什么原因

薛法根《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薛法根《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生:春天来了,小鸟在空中飞舞,小草发芽了,小孩子在树下玩耍。 生:春天非常美丽。 师:是呀,可是春天美在哪里呢? 生:小鸟在枝头在叽叽地歌唱。 生:春天来了,鲜花盛开,绿草如茵。 生;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 生:柳树发芽了,露出嫩绿的叶子,看着这碧绿的柳枝,不禁让人想起贺知章的诗《咏柳》。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他的诗,感受一下春天的美。 生齐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 生读题。 二、自读诗文。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有谁了解他? 生:我知道叶绍翁是南宋时期的诗人,字嗣中,号清逸。 生:我来补充,叶绍翁最擅长七绝,著有《四朝闻见录》。 师:自由朗读全诗,能不能做到通顺流畅。 生朗读后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第一位读后,评价: 生:老师,总体上他读得不错,但刚才他读错了一个字,“扉”读第一声,不读作第三声。 第二位读后,再评: 生:他读得字音正确,也比较流利。 生:老师,我觉得他们读得太平淡了。我想把作者的感情给读出来,行吗? 师:好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生读。师: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而且抑扬顿挫,很有韵味。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生比赛。 师:听你们读得这么热烈,老师也想读一读。师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情绪饱满。 师:谢谢夸奖,不过,老师的声音有点沙哑,没有你们的声音好听。我相信,你们中一定有比老师读得还要好的。有信心超过老师吗? 生挑战。 三、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比老师要棒多了。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

第七单元 本单元以“景物”为主题,包含《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4 篇课文,以及“习作:______即景”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单元所选的4篇课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本单元的习作“______即景”,属于半命题作文,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古诗词三首3《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 时分山间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 朴风尚。 《枫桥夜泊》写的是一位游子夜间停 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长相思》描写的是行军中的将士们 在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而不能入眠。 1.会写25个生字,会认18个生字,读 准3个多音字的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解课文内容。 3.学习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4.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四季之美 2 文章描写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自不同的独特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鸟的天堂 2 文章主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

21 古诗词三首 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暝”“歇”“聒”“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交流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帮助理解古诗。 2.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用自学的方式,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重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诗歌语言的不同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1.预习提纲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古诗《游园不值》赏析

古诗赏析《游园不值》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光辉灿烂。我们开展经典诵读,传承中华文化,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我们亲近蒙学经典,其乐融融,我们诵读诗词经典,书声琅琅。 春天带着崭新的气息一路走来,盛开了万紫千红。春天随着阳光的节拍一路走来,催绿了山山岭岭。春暖花开,我们讲述一个春天的故事,春暖花开,我们寄托一个崭新的希望。我是景洁,下面让我们一起赏析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南宋著名诗人,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氏。他尤擅七言绝句,属于江湖派诗人,他的诗意境高远,用语新颖,非一般江湖派诗人之作。其《游园不值》一诗,脍灸人口,成千古绝唱。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这首诗从冷寂中写出繁华,从访友不遇感悟到意

外机缘,以小见大,耐人寻味,是一首充满禅意的今古名作。 诗的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色。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这首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无缘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时,诗人仿佛看到了满树的花朵被多情的蜜蜂亲的躲躲闪闪,花枝乱颤。池边的垂柳竖起细细的眉毛,悠闲的荡着绿色的秋千。水中的小鱼频繁的变换着游泳的姿势,不时地向水草打探雨水的消息。一条铺满青苔的小径在园中蜿蜒穿梭。薄薄的绿意哪里抵挡得住美丽的诱惑,最后被拥

窦桂梅《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窦桂梅《游园不值》教 学实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窦桂梅《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上课之前,窦老师已把诗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就座。(会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 在主持人的邀请下,窦老师来到台上。 师:听着这春天的声音,让我们随着旋律荡起心的双桨。 春天,我们用歌声来唱,我们用诗歌来写…… 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的诗。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便让我想起一个诗人,谁啊? 生齐答:贾岛《题李凝幽居》 师出示:闲居少…… 师:读过这首诗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个别读 师: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闲”是第几声? 生:第二声。 师范读: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邻——并—— 师: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 一学生读,读得不错。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很短) 僧——敲——月下门——。 师:给他掌声。 师:这首诗里还有个典故,谁来讲讲? 学生叙述。 师:这个同学课外知识了解的这么多,给他掌声。于是“推敲”这个词出来了,于是它成了韩愈和贾岛的典故,于是…… 师:再给大家一首贾岛的诗,出示《寻隐者不遇》。这回要读出五言的韵味来啊! 师生齐读:松下问童子……(窦老师把平声读得特别强调并辅以手势)。 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是寻——隐者不遇。刚才是……都是找隐者的。都是没有见到,贾岛却偏偏把他写下来。想必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他一定会引发大家的思考,那么他为什么把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教师读了一些诗,这些诗里都有不遇。人生有多少个不遇,看来这“不遇”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不然前人为什么要把这些不遇记下来呢? 师: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和他们不同,他们不遇,我却和同学们(生说相遇)。这也是人生的一大幸。就让我们带着彼此这难得的相遇——上课。 师:上课!同学(短促轻快),你好!

《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窦桂梅《游园不值》课堂实录 上课之前,窦老师已把诗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就座。 在主持人的邀请下,窦老师来到台上。 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的诗。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便让我想起一个诗人,谁啊?生齐答:贾岛《题李凝幽居》 师出示:闲居少…… 师:读过这首诗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个别读 师: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闲”是第几声? 生:第二声。 师范读: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邻——并—— 师: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 一学生读,读得很好笑。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很短) 僧——敲——月下门——。 师:给他掌声。 师:刚才他“敲”字读得特别重。有同学知道推敲这里的故事吗? 生:当时贾岛不知道用敲还是用推好,所以…… 师:他的灵感来自一个人的建议,他是谁啊? 生:韩愈 师:这个同学课外知识了解的这么多,给他掌声。于是“推敲”这个词出来了,于是它成了韩愈和贾岛的典故,于是…… 师:再给大家一首贾岛的诗,出示《寻隐者不遇》。这回要读出五言的韵味来啊! 师生齐读:松下问童子……(窦老师把平声读得特别强调并辅以手势)。 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是寻——隐者不遇。刚才是……都是找隐者的。都是没有见到,贾岛却偏偏把他写下来。想必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他一定会引发大家的思考,那么他为什么把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教师读了一些诗,这些诗里都有不遇。人生有多少个不遇,看来这“不遇”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不然前人为什么要把这些不遇记下来呢?(京味很浓重,很好听。) 师: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和他们不同,他们不遇,我却和同学们(生说相遇)。这也是人生的一大幸。就让我们带着彼此这难得的相遇——上课。 师:上课!同学(短促轻快),你好! 生:老师(有点拖音),您好!师:注意节奏!请再来一遍。同学,你好! 生注意了节奏,和老师合拍:老师,您好! 师:所以这堂课我会特别注意听同学们的节奏,因为那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啊! 师指着板书: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来看,雨过天晴,我们跟着一位宋朝的诗人 生接:叶绍翁

小学五年级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

小学五年级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游园不值》 教案

《游园不值》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以读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 教学难点: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生读题。 二、初读古诗 1、解读诗题 A 生齐读课题 B“值”什么意思?(遇)“不值”呢?(不遇)游园不值呢?(游园没有遇到主人) C: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有谁了解他?汇报 2、读古诗大家想读这首诗吗?自由朗读全诗,能不能做到通顺流畅。 3、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4、师: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而且抑扬顿挫,很有韵味。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5、生比赛读。

6、听你们读得这么热烈,老师也想读一读。师读。 7、老师读得怎么样?我相信,你们中一定有比老师读得还要好的。有信心超过老师吗? 8、生挑战。 三、理解诗意。 1、同学们读得真好。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就是说,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到墙外来了。 我读懂了“春色满园关不住”,这句说这满园子里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师:对,这句浅显易懂,表述方式和现在的一样。 B(我懂了“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小扣”一词,它指的是轻轻地敲打柴门。“柴扉”就是指柴门。“久不开”的意思,是说很久也没有人来开门。)师:为什么很久没有来人来开门呢? (1、可能是主人不在家吧。2、因为他轻轻地敲打柴门,所以主人听不见呀。3、也许是因为主人在睡觉,没有听见敲门声。4、也许是主人在园子里欣赏春色,被园的花草树木陶醉了,因而没有听到敲门声。) C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么诗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句诗。生读。 生:什么是屐齿?(屐齿是指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 师:对,不过诗人穿得不是我们这样的鞋子,他穿的是一种木头鞋。请大家观察一下插图。 生:这句是“苍苔”指的是青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苔藓。“应怜”“怜”不是指现在的可怜,而应该解释为“爱惜”。 师:对,你能通过查阅资料来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这里的“怜”是喜爱,舍不得的意思。因为是诗人自己的猜想,所以他用了“应”字,这里解释为大概、可能。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大概是因为主人爱惜自己的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 D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这句诗。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开”了吧,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吗?

窦桂梅游园不值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窦桂梅《游园不值》课堂实录教案教学 设计 课前,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师:好啊,课前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诗歌。古诗可以读、吟、唱、咏,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让我想起一位诗人,这个人叫-- 生:贾岛。 师:读过这首诗吗?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生:读过。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 (一女生读得很精彩)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可以按照我们今天这样来读,两句,实际上就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其实我们还可以按照古人最基本的一种读法。同学们,咱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这样的两声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的就要短促一点。你看,第一句,闲是几声?(生:二声。)居是几声?生:一声。读的时候就可以拉长些,读成:闲-居-。下面师生一起读:少邻并。下面我可不说了,看看,该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一男生像模像样读。(众掌声) 1 / 26

师:一会再试着读。刚才她读的时候特别注意“敲” 字。我把“敲”字画了红色的。有同学知道推敲在这里的故事吗? 生:当时贾岛在想到这首诗的时候,不知道用“推”好还是“敲”好。他经过反复斟酌以后想到“敲”能突出夜色的静,然后就把“敲”列到古诗的第四句里了。 师:但他这灵感来自于一个人给他的建议,这人是-- 生:这人好像是韩愈。 …… (课件出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用古人最基本的方式读。(平声读得长,仄声读得短,并加手势指导) 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但你发现没有,贾岛的这首诗是《寻隐者不遇》。刚才是--生答《题李凝幽聚》,都是拜访人。但是有一点,李凝见没见到咱不知道,反正人敲门了。不过这位隐者他就真的没有见到。贾岛却偏偏把它写下来了。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想必吟成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它就会引发大家的思考。为什么他要把这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老师就读了一些诗。这些诗啊,题目都有-(生接)不遇。 哎呀,人生有多少个不遇啊! 2 / 26

(统编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2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2.结合诗句所描绘的内容,学会区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展示四季景色的图片,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对哪个季节景象感受最深。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四时美景”。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都有让人向往的美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篇章。下面我们来看看古诗词中对景色的描绘。 板书: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结合生字表、查字典和课文注释认识生字。 2.课件展示生字。 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学习《山居秋暝》 1.课件展示王维简介,介绍作者信息。 2.让学生分组朗读古诗,比一比谁读得流利、整齐。 3.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4.讲解古诗。 ①空山指空旷的山。在诗中是指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有如世外桃源一般。 ②思考“清泉石上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描绘了雨后山林间清澈的溪流在山石上淙淙流动的景象 ③第三句为什么先写“竹喧”“莲动”,再写“浣女”和“渔舟”? 提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见莲叶摇动,才发现浣女和渔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④这首诗是描写秋景,为什么要提“春芳”?(鼓励学生回答) 提示:因为春芳已逝,无可追回,而此刻的景色如诗如画,应该好好把握。用“春芳”对应秋景,用“春芳歇”暗示把握秋暝。 ⑤“王孙”指的是谁?提示:指的是诗人自己。 5.诗句翻译: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6.主旨归纳 王维的《山居秋暝》优美自然,寓情于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7.手法赏析 《山居秋暝》通篇比兴,对景物做细致感人的刻画,借景抒情。 8.板书设计 空山、新雨后——凉爽清新寓情 山居秋暝明月、清泉——明净清幽春芳已逝于景理想境界竹喧、莲动——纯朴自在留在其中高尚情操 第二课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朗读流畅、整齐。 2.课件展示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游园不值教案【精美】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2.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3.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宋朝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歌曲欣赏:(课件播放) 春天是美好的,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歌曲《春天在哪里》,好不好?同学们,听了这样动听的歌曲,欣赏着春天生机勃勃、五彩斑斓的景色,你们的心中是否有一种迫切的渴望,想要立即到春光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去寻访春天的踪迹?当然,春天不仅是春游的好时节,也是走亲访友的好季节。看,南宋诗人叶绍翁就禁不住春色的诱惑,合上了诗书,去拜访他的老朋友了,他如愿了吗?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为此写下的诗吧。(出示课件)(师板书题目——游园不值)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诗歌,解读诗题。 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解释“园”“不值”;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叶绍翁,字嗣(sì)宗,号靖逸,南宋诗人。其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用语新警,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有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诗作以《游园不值》《夜书所见》最为著名。 3.指导朗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思考:叶绍翁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游园访友,可是却“不值”,哪句诗让我们知道不值呢?(小扣柴扉久不开。) 2.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1)重点理解“扣”的意思。(敲) 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2)诗人如此“小扣柴扉”多长时间?(久)久久不开,诗人认为是什么原因呢?用诗句回答。(应怜屐齿印苍苔。)

古诗《游园不值》课堂实录

古诗《游园不值》课堂实录 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古诗《游园不值》课堂实录,叶绍翁《游园不值》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古诗《游园不值》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游园不值》课堂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上课之前,窦老师已把诗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就座。 在主持人的邀请下,窦老师来到台上。 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的诗。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便让我想起一个诗人,谁啊?生齐答:贾岛《题李凝幽居》师出示:闲居少…… 师:读过这首诗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个别读 师: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闲”是第几声?

生:第二声。 师范读: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邻——并——师: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 一学生读,读得很好笑。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很短) 僧——敲——月下门——。 师:给他掌声。 师:刚才他“敲”字读得特别重。有同学知道推敲这里的故事吗? 生:当时贾岛不知道用敲还是用推好,所以…… 师:他的灵感来自一个人的建议,他是谁啊? 生:韩愈 师:这个同学课外知识了解的这么多,给他掌声。于是“推敲”这个词出来了,于是它成了韩愈和贾岛的典故,于是……师:再给大家一首贾岛的诗,出示《寻隐者不遇》。这回要读出五言的韵味来啊! 师生齐读:松下问童子……(窦老师把平声读得特别强调并辅以手势)。 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是寻——隐者不遇。刚才是……都是找隐者的。都是没有见到,

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各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3.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的方法。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乡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单元主题 这里有一首杜甫写的诗,题目是《月夜忆舍弟》。其中有一句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那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明月之夜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同学们,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是人间美好的感情。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吧!(出示课件2)

2.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学习本组课文有哪两点要求? 3.今天,我们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自由读,说说那首是诗,哪首是词? 二、学习《泊船瓜洲》 1.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泊船瓜洲》。 2.齐读指名回答并朗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理解诗句 (1)出示: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诗中的瓜洲、京口、钟山、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从哪几个词语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是近还是远? 交流理解:一水间、只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所以王安石是在南京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感情很深,可以说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时所写。诗题中的“泊”就是“停泊”的意思。 (3)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7.游园不值(教案+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7.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2.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欣赏美丽的春景,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意境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课件展示春天美景)春天在同学们的心中是什么样的呢?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描述一下?(春暖花开、万紫千红、鸟语花香、桃红柳绿、姹紫嫣红……) 2.同学们用词语来描绘春天的美,古代诗人却用诗句来描绘春天的灿烂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游园不值) 二、自读自悟,乐于探索 1.知诗人。(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2.解诗题:强调“不值”是“没有遇到人”的意思。 3.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体会诗句该如何朗读。 4.学生跟读,师指名读。 5.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句的意思。 三、抓字眼,晓诗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而义自见。”我们跟着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遇到了什么?(苍苔、柴扉、红杏)“柴扉”是什么意思?(柴门,用柴草编织的门)是不是这样的呢?(课件出示图片)这样的门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简陋) 2.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的呢?(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古诗中所表现的古今汉语不同的特点。) (1)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①师点拨:“怜”在这里是“怜惜”的意思。“屐”是古代人们常穿的木鞋。 ②为什么是“扣”柴门,而不是“敲”柴门?(因为作者尊敬园子的主人)“扣”的动作是怎样的呢?(让学生自己用手扣桌子) ③因为尊敬园子的主人,所以诗人轻轻地敲门,因此在“扣”的前边用了一个“小”字,“小”字本意与“大”相对,这里引申为“轻轻地”。 ④小组讨论:为什么会“久不开”呢?(课件出示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 ⑤“柴扉久不开”时诗人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失望、扫兴、遗憾) ⑥让学生再整体把握该句的意思。 (2)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