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部编】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部编】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部编】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12 《论语》十二章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与积累。

1.板块式教学思路。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3课时

●第一课时●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章;研读前四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1孔子及《论语》作品简介: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

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诵读感知:

(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明确: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方法与态度、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九章着重谈学习,后三章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最后教师再出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

一箪(dān)食

四十而不惑(huò)

不逾(yú)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本册教案共包含2套不同的风格教案)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

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课文 论语十二章 (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白话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详解 12.《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 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 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 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 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罔(w?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愉快朋: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 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 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 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 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的原文翻译与讲解

论语十二章 【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译文对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标签: 译文注释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初一语文论语六则的教案及原文

初一语文论语六则的教案及原文 教学目标 2.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2.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计1. 设计2.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殆(dài)论(lún)语说(yuè) 罔(wǎnɡ)好(hào)焉(yān) 惑(huò)逾矩(yújǔ)愠(yùn)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矣:相当于“了”。 罔:迷惑不解。通“惘”。 殆:疑惑。 好:喜爱。 乐:愉快,快乐。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从:采纳,听从。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2)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高兴。 罔:通“惘”,迷惑。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朋:古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今义,朋友。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三:古义,虚词,不是确数;今义,表示确数。 (4)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3.作者名片 4.背景追溯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1.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2.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字、词、句,供学生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疑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

部编2017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字词知识整理

2017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字词 第一课《春》朱自清 嗡(wēng):1.〔~子〕京二胡,胡琴的一种。 2.象声词:飞机~~响。蜜蜂~~地飞。 朗润(lǎng rùn):1 明亮润泽。2 爽朗温和 酝酿(yùn niàng):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 卖弄(mài nòng): 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 喉咙(hóu lóng): 泛指喉腔。 应和(yìng hè): 对一种言行表示呼应,附和. 嘹亮(liáo liàng): 声音清晰圆润而响亮。 烘托(hōng tuō):1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2陪衬,使明显突出 静默(jìng mò): 1 人不说话,不出声音 2恭敬庄严地肃立,多表示哀悼 风筝(fēng zhēng): 一种玩具,用一张轻质材料铺粘在框架上,通常还带一条起平衡作用的尾穗,以便在一根长线牵连下,飘扬空中。 抖擞(dǒu sǒu):形容精神振奋,饱满。 健壮(jiàn zhuàng):健康强壮。 呼朋引伴(hū péng yǐn bàn):意思是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 第二课《济南的春天》老舍 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上或加在另一物体的周边:~牙。~嵌。~边。 单单(dān dān):指仅仅;唯独;从一般中突出个别的人或事物。 安适(ān shì):安闲舒适。 着落(zhuó luò ):1. 事情有归宿、有结果。2. 依托;靠头;指靠。 慈善 (cí shàn ):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 肌肤(jī fū):肌肉皮肤。 秀气(xiù qì):言谈文雅,举止优美。 宽敞(kuān chǎng):宽阔;宽大。 贮蓄(zhùxù):储存,积聚,指储存的物品,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存起来。多指存到银行里,或放在仓库里。也指积存的钱。 澄清(chéng qīng):1.清亮;清澈 2.显示事实真相;消除混乱或模糊之处 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论语》 一、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书,共____篇,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孔子:名___,字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性默写 1、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 2、《<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句子是: 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语句是: 3、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5、《<论语>十则》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6、《<论语>十则》中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7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连。” 8、《<论语>十则》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9、《<论语>十则》中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句子是: 10、《<论语>十则》中化为成语“择善而从”的一则是: 11、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孔子的话12、《<论语>十则》中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 13.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14、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17、“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 三、字词句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习] [朋] [知] [愠()] [君子]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 [日] [三省()] [为()] [谋] [忠] [交] [信] [传]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周测试卷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 文周测试卷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初一语文第二周周测试卷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0分) 宛转.( ) 酝酿.( ) 莅.临( ) 黄晕.( ) 吝啬.( ) 应和.( ) 抖擞.( ) 静谧.( ) 烘.托( ) 贮.蓄( )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10分) 水z ǎo ( ) xi āng ( )嵌 l ǒng ( )罩 朗rùn( ) ch én g ( )清 干sè( ) m én g ( )发 粗gu ǎng ( ) li áo( )亮 k ē( )巢 三、修改病句。(10分) (1)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 修改: (2)《水浒传》记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修改: (3)在假期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修改: (4)能否熟练规范地书写汉字,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 修改: (5)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修改: 四、诗、文名句填空。(10分)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朱自清《春》) (2)沾衣欲湿杏花雨,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3)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春》) (4)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他生长着。(朱自清《春》) (5)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朱自清《春》) (6)秋风萧瑟, 。(曹操《观沧海》)

(7)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9)乡书何处达?。(王湾《次北固山下》)(10)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20分)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

(语文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文默写(最新版,含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文默写(最新版,含答案) 一、直接默写(25空,计25分)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 2、当窗理云鬓,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4、策勋十二转,__________。 5、__________,寒梅着花未? 6、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7、与君离别意,_________。8、扬子江头杨柳春,____________。 9、_________,二十三年弃置身。10、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12、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 13、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14、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 15、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16、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17、岱宗夫如何?_________。18、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 19、_________,以观沧海。20、_________洪波涌起。 21、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 22、三十而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逾矩。 二、按要求默写(55空,计55分) 1、《论语》六则中可以概括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说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峡》中间接写水流之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飞来峰》一诗的哲理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6、《论语》六则中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 7、《论语六则》中论述了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 8、《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是:,。 9、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使用典故表现世事变迁的诗句是: ,。 1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 11、《三峡》一文中写瀑布的句子是:,。 12、“我爱山,愿以山切割,以石磋磨,做一涧高高低低的急流,在猿啼虎啸中,将一叶轻舟,载过万重山”。其中画线句子代用的诗句是:,。 13、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的三峡秋日的凄异境况,将一去不复返了。 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写景兼写时令的句子是: ,。 15、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同工异曲之妙的句子是:,。 16、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抒发感慨的诗句是:

[附答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论语十二章》练习答案

《论语十二章》复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不义 ..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 ..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 ..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 ..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 ..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本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及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伤(zhōng)澄.澈(chéng)掺和.(he) 绵廷.(yán) B.缥.缈(piāo) 陛.下(bì)显耀.(yào) 愚.蠢(yú) C.忙碌.(lǜ) 辍.行(zhuì)充沛.(pèi) 梳.理(shū) D.放肄.(sì) 苛.刻(kē)凸.起(tū) 笨拙.(zhu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幕还令人记忆犹新 ....,其教训值得吸取。 B.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 C.《中国新声代》的学员个个才华出众,对歌曲的精彩演绎令人回味无穷 ....。 D.“消法”修正案将网络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等条款 纳入其中,市民们对此纷纷随声附和 ....表示赞成。 3.下列各项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好吧。”他说,“我相信你能行!”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等…… C.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D.在挫折和磨难面前,你是做畏缩逃避的懦夫,还是做奋起搏击的勇士? 4.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粤剧表演及广彩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广府传统文化的熏陶。 B.随着管道制造业的发展,橡胶排污止回阀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C.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5.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他父亲是一个受人尊敬的智者。 ②父子俩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四个月的旅游生活。 ③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文、史、哲、艺等几乎无所不精。 ④白天他们或步行或骑马,徜徉于自然美景和人文胜景之间。晚上他则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美丽迷人的夜色。 ⑤泰戈尔12岁那年,父亲就带他去喜马拉雅山旅游。 ⑥泰戈尔的成长经历启发我们:一个人的茁壮成长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⑦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说就是:潜移默化、身体力行。 A.①⑦⑤②④③⑥ B.①⑦②⑤④③⑥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

1 春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ün) 嫩.绿(na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a)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 躲藏.(cáng) 和.牌(hú) 宝藏.(zàng) 和.药(hu?) 黄晕.(yùn) 和.泥(hu?)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3)炫耀。(卖弄) (4)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呼朋引伴) (5)原意是酿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酝酿) 3.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4.背景链接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使他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能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本文写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 点 一、原文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第二章 1、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第三章 1、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第四章 1、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第五章 1、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第六章 1、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第七章 1、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语文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全六册)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翻译(全六册) 七年级上册 论语六则 (一) 孔子说:“学了并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二)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三)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 (四) 子贡问(孔子)说:“孔文子(死后)凭什么被称做‘文’呢?”孔子说:“聪敏而且爱好学习,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因此被称做‘文’。” (五)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它,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有哪一样呢?” (六)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期行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到了。(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不讲礼貌。”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乘船 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当即对此事感到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携带救助这个人。世人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伤仲永 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家借了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来求仲永题诗。他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名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又到了舅舅家,问他们仲永的情况,他们说:“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1.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2.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4.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和认识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涵。 5.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 学习这几篇课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全集-精编

初语七上 教案 执教者 七上语文第01课. 春. 教案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课文中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综合(三)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三)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相应的横线上端正地书写诗文名句、对联和正确答案。(第1-5题每句1分,第6题每小题1分,第7题2分;书写1分) 1.,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次北固山下》中,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4.《天净沙·秋思》中运用点睛之笔写出游子思乡情怀的句子是: 。 5.《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诗人对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战乱的渴望的诗句是: ,。 6.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留点时间来“浪费” 学业重要,分秒必争。然而,我想说:何不留点时间来“浪费”?(甲)因为“浪费”,你会发现生活原来那么美好。 ①就拿我来讲吧,只要一有空,我就一定会去打篮球,②我有心模仿姚明的动作,让球在众人瞩目中跳出漂亮的弧线。尽管姿势很酷,进球却总与我无缘。(乙)③因为打篮球,使我身心愉悦。把时间留一点“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真好! 留点时间来“浪费”。④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有张有弛,生活才能更快乐。

(1)第①句中有一处标点有误,修改方法是:。 (2)第②句画线动词使用不当,应改为: 。 (3)第③句有语病,应改为:。 (4)第④句位置不当,应放在(甲、乙)处。 7.请从《春》《散步》两篇课文中,任选其一,自拟一副对联,表达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每联不少于5字)(3分) 篇目: 上联: 下联: 阅读(45分) (一)古诗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作者是(朝代)临川王刘义庆。(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去后乃至.(2)下车引.之 10.“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2分)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的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含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 ..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乎() 5.吾日三省 ...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 11.温故.而知新 ..()()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 ...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 ...饮水.()()() 19.曲肱而 ...枕之()() 20.不义 ..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 ..而从之() 24子在川上 ..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 ..可夺帅也() 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 ..而近思 ..()() 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 ..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 4.择其善者 ..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从,古义:;今义:。) 5.可以 ..为师矣(古义:;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