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图文资料

《中国建筑史》

绪论

1.穿斗式: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一种,其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2.抬梁式: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的一种,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头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3.建筑与环境:中国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荣威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主要方面有: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

4.《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为宋代李诫编著。

5.工官: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周至汉“司空”,汉代以后“将作”,秦至西汉“将作少府”,东汉“将作大匠”,唐宋“将作监”

6.中国建筑之最:

1)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木结构房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

2)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

3)世界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

4)我国唯一的木塔: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5)中国最早的建筑平面图: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高颐墓石阙西阙:

第二章城市建设

1.中国最早城市规划学说:战国《考工记》,“匠人营国,九千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环城的城墙九千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横竖各有九条道,每条道能容下九轨。皇宫南面左侧(东侧)为祭祖宗的太庙;右侧(西侧)是祭社稷的社稷坛。皇宫南面是举行朝会,议政之所。皇宫后面是市场。这个可以比对北京城现在的格局来看。紫禁城南面东为太庙,西侧为社稷坛。紫禁城的南半部分(午门太和门)为理朝之所;后市说的是紫禁城北的北安门(后来改称地安门)。

2.唐长安的城市规划特点

1)宫城居中偏北,基本沿用隋朝的城市布局,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城市重心偏于一边

2)中轴线对称布局

宽度有其定制

4)采用封闭的里坊制

5)市坊集中于东西两市

3.明清北京城:(图)

明灭元后大都改称北平,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建筑布局运用中轴线的手法,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整齐严谨,端庄宏伟。废北拓南,使城内居民分布比较均匀,也使皇宫更加居中,并在宫前形成了较长的前导空间。

布局特点:①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在城南加筑外城,主要为手工业、商业区及天坛、先农坛。

②内城城门都有瓮城,上建城楼和箭楼,在全城中心地带设置钟楼鼓楼。

③皇城位于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呈方形。宫城四角建有华丽角楼,西面辟们,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听政之所,城外有护城河。

④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所有城内宫殿及其它重要建筑都沿此轴结合起来。

⑤内城街道沿用元大都的,城内干道以平行于主轴的两条为主,胡同与胡同之间

配次干道,形成相互垂直的方格网。

⑥饮水主要靠人工凿井。护城河只起防卫、排泄雨水之用,城中什刹海、太液池起空气调节作用。

⑦北京市肆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形成四个商业区,各行业有“行”的组织。

⑧大小干道下用砖修排雨和污水的暗沟。

弱点:1,严重妨碍了东西交通;2,改造中截断河道,运河漕运不再入城。清代北京:继承明代的整个城市布局,局部变化,大量建设宫苑、喇嘛庙,加强对蒙藏的统治,旗人汉人明显分区。

北京四合院: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

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

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北京四合院建筑特点与逻辑:

A. 中轴对称,等级分明

B. 秩序通过门来体现,垂花门的高度

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

C. 院落内向,墙垣厚重,院内噪声低,

风沙少

D. 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分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特点:

1)中轴对称: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2)三朝五门:

朝:朝廷会议,即上朝。

门:文武百官上朝的出入口

三朝五门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形式,三朝指三次不同规模或时间的朝廷会议,五门多指与三朝在同一轴线上的五重门。

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唐长安大明宫:外殿三朝: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治朝,紫宸殿为燕朝。五门中央为丹凤门

明南京:三朝(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五门(奉天门、午门、端门、承天门、洪武门)

清北京:三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五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

3)左祖右社:出自《周礼-考工记》,指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在西边,左右对称。是中国的礼制思想的反映,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

4)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理政、举行大典的地方,因位于整个建筑群的前部,称“前朝”。后寝是帝王、妃子及其子女生活起居的地方,因位于建筑群的后部,称“后寝”。

与一般建筑相比,宫殿建筑对传统礼制的象征与标识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森严的等级观念,其中更贯彻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宗法理念的信仰。因而,宫殿建筑往往成为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和标志。

3.简述唐代大明宫的建筑设计与规划特色:(图)

1)选址:唐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形势险峻,俯视全城。

2)总体布局:

a.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

b.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在长达数里的中轴线上排列着全宫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对称布局。

c.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其北属禁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环列,依地形灵活自由布置,宫城之北为禁苑区,宫殿之后建花园为一大创造。

3)主要宫殿:

a.含元殿:大明宫主殿,高出平地十余米,殿十三间,殿前70余米坡道供登临

朝见之用“龙尾道”

b.麟德殿:大明宫最大宫殿,天子赐宴群臣、宰臣奏事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4.御街千步廊:天安门南面正阳门之北,原有一座三阙的大清门,其北侧左右各有东西向的廊房110间,称“千步廊”

5.试述明清北京故宫的规划布局特点与艺术设计手法:(图)

1)宫城称紫禁城,采用象天立宫的总体

布局并采用传统城制,中轴对称,外朝

内廷,三朝五门,前朝后寝

2)宫城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城墙四周辟门

3)宫城内部仍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外

朝包括三殿、文华殿、武英殿三区,自保

和殿后的乾清门以北就是内廷

4)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的、对称

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

衬托三大殿的庄严、崇高、宏伟

5)院落的运用和空间变化,三个空间高潮

6)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衬

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建筑色彩采用强

烈的对比色调

艺术设计手法:

1.中轴线的艺术,宫殿的中轴线与城市的

中轴线合二为一,突出了宫殿在都城中

的核心地位。

2.空间的处:a.以门为中介;b.以廊庑为

中介;c.以屋顶为中介;d.形体的大小,

空间的开阖对比反衬。

3.象征手法:a.小品陈设,强调中央集权

立法的意义(例:日晷,神龟,仙鹤);

b .文字的象征(“乾清宫”“坤宁宫”中

“乾”“坤”象征天地)

4.建筑单体:a.建筑数字采用奇数,称为

天数,通过一系列最高等级数字的创造

至高无上的皇权气氛;b.建筑图案采用龙

凤图案;c.建筑色彩:黄、红、金。

6.试述北京天坛的规划布局特点、建筑设计特点及其艺术设计手法:

规划布局特点:

1)北面墙为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

2)分为两组祭坛:圜丘和祈年殿,两组各有自己的附属建筑

3)正门在西面,余均不设门

4)中轴线布局

5)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体量上对比,祈年殿崇高孤鹜;地位上对比,附属建筑远离主体

6)主体建筑与环境: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脱俗与天接壤之感,周围遍植柏林,使建筑融于绿色之中

建筑设计特点:

1.在建筑设计上遵循严格的思想要求,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与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联系。

2.在空间组织上,通过轴线及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明确突出主体。

3.大片的松柏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艺术设计手法:

句法:以情调动

1.布局: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960m*760m,是北京故宫的四倍,轴线串联,轴线上反复用圆。

2.对比:方圆对比,高矮对比

3.抛开室内环境作法:坛(平台),采用开放性建筑,直接和天发生关系。

4.体现“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

1)、不使用过多的建筑和超级的建筑体量,而采用超大规模的占地和超级的绿化2)、主轴线偏东,拉长了主人口到轴线的距离

3)、运用虚扩的手法,强化建筑的高崇、宏大的形象

语法:理性的象征

1.数字的象征:如祈年殿建筑构件中,就运用数来体现大宇运行的现象,祈年殿中用四根龙井柱象征天穹运转所形成的一年四季

2.几何图形的象征:天圆地方

3.方位的象征:坐北朝南--最高等级、坐西朝东--次之、坐南朝北--再次之

4.色彩的象征:祈年殿的三重檐原为:上檐:蓝瓦--天;中檐:黄瓦--地;下檐:

绿瓦--万物

(图)

7.北京社稷坛:北京社稷坛制度也是仿自南京旧坛。其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形的坛和两座5间的殿。坛3层,上铺五色土,象征东西南北中天下五方之土都归皇帝所有,五色土按方位铺成“回”形平面,东方青龙位用青土,西方白虎位用白土,南方朱雀位用赤土,北方玄武位用黑土,中心部分用黄土。坛外设壝(wei)墙一周,墙上颜色也按方位分成四色。

(图)

8.北京太庙:太庙是宗法社会皇

权世袭的重要标志,是封建皇帝

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北京

太庙创于明初永乐时,建筑由正

殿、寝殿、祧(tiao)庙三者组成,

前设戟门和庙门,两侧设东西配

殿。太庙大殿为11间,规格和

太和殿相同,是最高等级的殿宇

(图)

9.曲阜孔庙:

布局特点:沿中轴线布置九进院落,前三进为前导部分,后三进为主体分主要建筑:大成殿、棂星门、圣时门、奎文阁、杏坛

10.四出羡道:商周、西汉陵墓中通往墓室

的斜坡形通道,称为羡道。依据等级区别

有四出羡道,二出羡道,一出羡道,其中

四出羡道是最高级别,为皇帝所用。

(图)

11.汉武帝茂林:(图)

12.唐乾陵:(图)

13.明十三陵:(图)

第五章宗教建筑

1.山西五台山

佛光寺大殿:(图)

2.金厢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

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3.道教建筑湖北武当山道教宫观:明代建造,总体布局分为东神道和西神道,自上而下,最终汇合最高处天柱峰。

4.伊斯兰教礼拜寺:

中国四大尹斯兰教寺:广州怀圣寺;福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仙鹤寺发展演变:1)早期建筑保持外来风格2)晚期除神龛、装饰题材外,结构与建筑外观已中国形式

建筑类型:1)清真寺(礼拜寺)、墓祠、教经堂、道堂2)布置方法不一定对称3)建筑内设有:邦克楼、光塔、浴室,不设偶像,设神龛(朝西)

布局特点: 1)以院落来组织建筑群体、布置灵活2)不强调轴线对称、不强调多重院落组合

装饰特点:1)殿内不供偶像2)大量使用空透构件—隔扇门、窗、楣罩3)装饰题材多采用植物花纹、几何花纹组织图案,极少使用人物、动物等具象纹样

5.简述塔的演变与类型:

演变:佛塔原为佛徒膜拜的对象,原型为印度翠堵坡,后来根据用途的不同而又有经塔、墓塔等区别。我国的佛塔早期受印度影响较大,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

类型:

一按材料分:1)木塔2)砖石琉璃塔3)砖木混合塔4)金属塔

二按材料分:1)阁楼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2)密檐塔(河南登封崇岳寺塔)3)单层塔(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4)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5)金刚宝座塔(北京正觉寺塔)6)傣族小乘佛教佛塔(云南景洪曼飞龙塔)

6.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阁楼式塔(塔作为中心存在),建于辽代,是国内现

存唯一最古老与最完整之木塔

1)平面:前塔后殿式,八角形平面,副阶周匝(内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达1m的土胚墙内,檐柱外设有回廊),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层柱,内外柱等高)

2)结构:暗层的处理:结构上增加了柱梁之间的斜向支撑,使塔的刚度大大增强,提高了抗震性能,各层檐柱与其下之暗层檐柱结合使用叉柱造,上层暗层檐柱移下层檐柱内收半柱径,其交接方式为缠柱造。

3)科学价值:为柔性结构,开创了中国高层简体建筑的先驱(图)

7.北京妙应寺白塔:

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作品

(图)

8.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chuang):

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镌(juan)

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

建筑

(图)

9.石窟: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一不到顶的石

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

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

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为:

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

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托;

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形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

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长;

5)除石窟本身以外,其在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1.北京北海:(图)

1)沿革:位于北京紫禁城西侧,最早是金中都北郊离宫——大宁宫,元时包入大都,位于皇城内,称太液池,至明清时为主要御苑。

2)组成:以“池岛”为中心,池周围环以若干建筑(沿用秦挖池造山做法,与唐太液池相似)。琼华岛——白塔;团城——承光殿一组建筑;琼华岛北岸——二层长廊;池东岸——几组宗教建筑。

3)设计手法:a)平面上,轴线平行;b)立面上,丰富的轮廓(被看),竖向构图中心(景观点);c)空间构成上,多层次多境界追求,山水、建筑相得益彰,园中有园,濠濮间、画舫斋与静心斋,与宽阔北海形成对比,空间与景物曲折有致,层次深远。

2.颐和园(清漪yi园):(图)

位于北京西北郊,从金代起经两代扩建而成

1)组成:东宫门、万寿山山东部朝廷宫室、万寿山后山、后湖、昆明湖、南湖、西湖

2)特点:(1)利用万寿山的天然地势,加以人工改造创造出前山开阔和后山幽深的水院等不同境界。(2)高台地势上的佛香阁,有力的体量使全园产生突出的构图中心。(3)在借景方面,将西山,玉泉山和平畴运村收入园景。(4)浩瀚辽阔的昆明湖,南湖和西湖,符合皇家园林聚集大水面的理水手法。(5)创造出兼具北方园林的恢弘大气与南方园林(园中园的处理手法)的秀美多姿相融合的历史名园。

3.中国古代园林设计思想与特点:

1)中国园林园景构图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与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文有共同的意境。与欧洲古典园林惯用的几何图形,林木修剪,人力造作的气氛,大异情趣。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占有极大的优越。把人和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美好的景色启发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就形成了。

3)以神州大地谴责不同的山川为本原,形成以山水为景观的造园风格。这种园林以表现自然竟趣为目的,排斥规则,对称,力避人为造作气氛。与轴线对称,几何图形,分行列队,显示人的力量的欧洲园林大相径庭。

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园之精在于“体宜”而造园之巧在于“因借”何谓“因借”,计成解释明确: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栅垭,泉流石注,互相借姿;宜亭斯亭,宜谢斯谢,不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