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心理护理 易敏

浅谈心理护理 易敏

浅谈心理护理   易敏
浅谈心理护理   易敏

浅谈心理护理易敏

发表时间:2012-12-28T14:16:46.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9期供稿作者:易敏

[导读] 目标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心理护理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的成败,是心理护理工作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

易敏(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72)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9-0240-02

【摘要】心理护理是医学心理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现代医学模式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心理护理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推动了护理制度的改革,充实了护理学内容,而且对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疗整体信心以及帮助患者康复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护理护患关系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医学伴随着科技发展至今,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生物因素导致的疾病已经逐步得到控制,单纯针对生物疾病的治疗严重阻碍的医学的发展进程,更多关注于与心理、社会有关的疾病,才是促进医学发展的有效途径。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GL Engel)[1]教授首先提出了有关医学模式的新理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理论(Biopsychosocial Model),成为医学研究、教学,以及临床医疗护理的发展蓝图。在新的医学模式理论的推动下,护理工作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责任制护理的实施,护理工作已不再是单纯地配合治疗和执行医嘱,而是既重视机体功能,又考虑心理状态,把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在这一过程中心理护理正日益得到应有的重视。

1 心理护理的概念、目标及原则

1.1 心理护理概念

关于心理护理的定义、描述、成分及维度的讨论国内外一直都没有一致性的结果[4]。综合理解心里护理的概念就是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往,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良好护患关系,正确评估病人心理状态,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和措施来影响、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或保持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是整体护理的核心。

1.2 心理护理目标

(1)全面评估和正确分析患者的不同需要,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是心理护理应当达到的首要目标。

(2)环境是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外在条件,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

(3)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是影响一个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情绪因素有关。所以,帮助患者较早地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是取得有效护理措施进行积极心理干预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4)整体护理的概念中,健康与疾病不是相对立的,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心理护理程序不是以患者出院时为完结点,能够帮助患者自我发展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自我调节改善环境影响的不适应性,是护理的最终目标。

1.3 心理护理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施心理护理措施,达到预期护理目的和效果,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根据护理内容的要求,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服务性原则;保密原则;尊重原则;交往原则;灵活应变原则;启迪性原则以及自我护理原则[5]。

2 心理护理的历史机遇

近半个世纪以来,护理心理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护理领域的变革,是医学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的结果。1955年Lydia Hall提出护理程序的概念,1961年Orlando和Johnson等学者开始在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护理程序,护理理论家Matha Rogers提出了“人是一个整体”的观点,同时,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使人作为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有机整体的观点进一步加强,导致护理的指导思想从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倡导实施身心一体的整体护理。到1997年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口号,使“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成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的概念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反应。可见,护理理论与实践都拓展到了人的心理、行为、环境、经济、文化、伦理、法律等方面,迫切需要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持,由此护理心理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我国心理护理发展相对较晚。1981年刘素珍学者在《医学与哲学》中提出“应当建立和研究护理心理学”,我国护理心理学研究遂即逐步开展。20世纪80年代初,《护理心理学》先后出现在中专、大专、本科护理专业教学中,将其设为必修课,不仅使护理专业人才掌握心理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对优化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中期,“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成为护理系力学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国内护理工作者及护理专业院校的教师开展大量临床心理护理的应用研究,取得优秀成果,从实践的角度,推动心理护理的发展进程。

3 心理护理与健康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作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明确地指出人类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统一物因素是健康的基础,也是核心,是心理因素产生的物质条件,也是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承受者。但是,心理因素的形成又随时影响和制约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则是在生物和心理因素的共同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反过来又可作用于心理因素成为后者的根源;它对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间接的,一般是通过心理因素的折射作用才实现的。近代医学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了心理因素对身心健康具有明显影响的结论。人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如果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产生了悲哀、焦虑、恐俱、愤怒等不良情绪和情感,造成心理状态骤然变化,以至引起机体内部的生理、生化变化,长期下去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疾病[2]。尤其近些年来对紧张状态(应激)的研究,更说明严重构心理社会因素,对身心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3]。心理因素对健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可见一斑。

4 心理护理的评价体系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内涵的延展和升华,注重从个体向整体出发,再由整体反应个体护理效果。效果的好坏与成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需要一个系统完善的体系来支持,这个体系就是心理护理的评价体系,也是心理护理流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我国心理护理研究及临床实践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规范化操作模式[6],评价体系尚缺少客观的评定指标和统一的衡量标准。国内心理护

浅谈老年人心理护理

浅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摘要:随着社会和医学的进步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问题。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已成为当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逐渐衰老,各项功能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记忆力和认知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聪、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工作者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1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1.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像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感到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怕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 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有些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的表现。

心理护理的目的及程序

一、心理护理的目的: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由于环境改变都会产生病人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具体说来,就是: 1、解除病人对疾病地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 3、帮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之间的关系,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通过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 二、病人的心理需要: 1、躯体需要:是指生理病理的需要。如对空气、休息与睡眠、饮食与水、排泄、活动、安全等的需求。 2、感情的需要:由于陌生环境,接触新异的检查与治疗,与亲友分离所致,需要亲人探视与关怀,医护人员同情与关心。 3、受尊重的需要:要求他人尊重自己,重视自己。 4、被接纳与社交的需要:适当的活动及精神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迅速消除陌生感。 5、精神上的需要:有事业心的人,希望继续发挥个人才能,实现事业上的成就。 6、提供信息的需要:了解疾病的知识,自己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及作用、手术效果,主管医生、护士水平、预后等。 三、心理护理程序:即按照护理程序对病人的心理反应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护理,是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及反馈功能的过程。,综合即指要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处理病人的心理反应;动态是指心理护理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变化进行护理;决策是指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作出心理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反馈是指采取措施以后的结果可以反过来产生影响;根据问题地变化进一步制定决策。心理护理按照护理程序作为护理实践中的工作方法,能够保证病人得到完整的、连贯的、具有专人负责的管理。护理程序的具体步骤如下: 1、估计:即收集主、客观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和列出心理护理诊断。 2、计划:在列出心理护理诊断或护理问题后,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根据目标作出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决策,即心理护理计划。 3、执行:即将心理护理计划的具体措施付诸实施。 4、评价:即检验预期效果是否过达到,列出执行措施后出现的反应;再将反应与原来制定的护护理目标进行比较、以观察是否达到要求;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心理反应重新估计。通过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准确掌握病情和有关护理问题及心狸反应,在交谈过程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交谈时要注意具有合适的环境、时风地点(僻静);和谐的气氛,使病人感到亲切,愿意诉说自己的痛苦和困难;护士要注意仪表,并以和蔼、诚恳的态度,同情、关怀的心情,心平气和地进行交谈。一注意谈话技巧十首先自我介绍,说明交谈的目的,让病人自己叙述,护士主要是倾听以估计病人的反

汶川地震灾后群体伤员心理干预和护理管理

汶川地震灾后群体伤员心理干预和护理 管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探讨地震灾难中批量伤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干预措施。成立心理干预小组,确立成员工作职责,准确评估确定干预重点;科学制定工作方案,针对辅导对象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治疗;适时评价心理干预效果并及时改进。 【关键词】地震灾害心理护理管理 自然灾害不仅对个人、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也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创伤[1]。面对“5.12”震区伤员及家属承受的极大心理压力,医院在加紧救治伤员伤情的同时,尽早建立心理干预组织,帮助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重建,以促进其身心健康。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我院从德阳、绵阳等地转入灾区伤员140例,男性65例,女性75例;年龄3~89岁。四肢骨折4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例,胸部创伤14例,肾脏损伤2例,颅脑损伤4例,严重多发伤67例,其它6例。

2 心理干预方法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地震伤员进行调查评分。根据自评量表标准分值划分为3个等级[2],分别对地震伤员的焦虑、抑郁症状和程度进行评估:<60分为轻度,61~80分为中度,>80分为重度。 2.1 积极创建组织机构。按照伤员数量,迅速抽调具有临床心理治疗经验的医生、受过心理学专业培训的护士和志愿者成立心理干预小组,负责伤员及家属心理评估,填写心理状况表,确立重点干预对象,筛查心理应激综合征。 2.2 科学制定工作方案。(1)掌握特点,及时干预。根据辅导对象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支持,与伤员建立稳定的一对一心理辅导关系,每天与伤员及家属进行1次心理干预,每2天开展1次组内心理疏导和院内培训。(2)熟悉技能,有效干预。首先建立信任关系,鼓励和诱导伤员抒发情绪;其次是关心伤员的伤情和睡眠情况,对非心理性疾病造成的伤害,尽早采取积极措施。(3)遵循原则,规范救治。以躯体伤痛治疗为主,心理干预作为必要的辅助治疗。迅速及时解除伤员伤痛,有效缓解其焦虑情绪。 2.3 针对性开展心理干预。轻度心理问题由护士及志愿者负责,中度由专职医生指导处理,重度心理障碍由心理指导专家进一步治疗。(1)结合伤员个性特点,开展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认知疗法等。(2)结合环境技术要求,营造并保持安全舒适环境,针对辅导对象特点集中开展儿童心理治疗。(3)针对个体进行心理疏导,或通过小组形式实现。5~8人一组,每人负责3~5名伤员;小组成员

心理护理服务的方法

心理护理服务得方法 养老机构要为老年人提供宽松而愉快得修养环境,不仅从生理上给予关心与照顾,更多得就是要从心理上给予关爱与呵护,具体可以在群体与个体联方面着手。 一、群体服务 (一)组织集体活动 根据老人得身体健康情况、兴趣爱好、文化程度,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得各种文娱、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得文化生活。如书法绘画竞赛、组织观赏戏剧、自娱自乐得文艺活动、老年时装表演等。指导老年人根据自己得具体条件与学习兴趣,积极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如阅读、书法、音乐、舞蹈、园艺、棋类等,这样既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又就是一种健脑、健身得手段。 (二)开展理想xx讲座 根据老年人得心理特点,开展心理保健得讲座,具体得内容有: 1.正确面对衰老。衰老就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一个过程,生老病死也就是自然界得规 律。虽然,随着年龄得增长,人体得各个组织器官都在逐渐衰退,但就是,只要老年人在思想上有所准备,正确、坦然地面对这一过程,就能够保持健康得心理。 2.保持年轻得心态。虽然老年人离开自己曾经工作得岗位,但就是任然可以保持较好 得心理状态,坚持与社会保持联系;根据自己得能力,发挥余热,使老年人得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充实与多彩。 3.保持与谐稳定得人际关系。老年人应及时调整自己得心态,尽快适应社会角色得转

变,注意处理好与家人、护理员以及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等得关系,尤其就是要注意处理好与周围老年人之间得关系,通过日常生活、娱乐活动,建立新得朋友圈,这些对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也就是非常有益得。 4.懂得动、静、乐得道理。或打太极拳、慢跑等,同事积极参加一定得社会活动,如资源参加公益活动等。 (2)“静”指安静:遇事冷静,不急躁,对人对事、对生活有正确得态度,不要过分追求高标准,追求完美,不要得不到满足就发牢骚、发脾气,遇冲突应先深呼吸放松自己,时候再冷静理智地解决问题。 (3)“乐”就就是乐观:“笑一笑,十年少”,面对生活,多舍少求,学会满足,知足常乐;面度不愉快得事情,学会暂时转移思路到感兴趣得事情上去。 5.寻求必要得帮助。在人得一生中会遇到许多事,有时心理失衡也就是难免得。在某 些场合下,有时很难完全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超越心理障碍,老年人应有勇气去寻求她人得帮助。可以向亲人或朋友交流,一方面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极好得倾听与宣泄得机会,同时她人得理解、劝慰、支持也会促使自身得情绪好转;另一方面,如果别人也有类似得问题,就会产生共同得兴趣,相互进一步沟通,起到自然疏导得作用。同样,寻求心理专业咨询师或心里医生得帮助也就是十分重要得,借助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摆脱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 有条件得养老机构,可以设立“谈心室”或“聊天室”之类得单元,让有经验、有威望得高级养老护理员负责相关活动得开展,使老年人再生活化得活动环境中得到心理疏导马蹄糕心理健康水平。 二、个体服务 养老机构得心理护理服务除进行群体服务外,还应针对个体得情况进行特别得服务,生活不能自理得老人不能参加群体活动得,应给予特别得关注。 (一)访视与访谈

灾难与创伤心理应激的护理干预研究

灾难与创伤心理应激的护理干预研究 发表时间:2017-04-10T15:06:54.48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2月第3期作者:栗晓静 [导读] 灾难是一种人为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发生较为突然,危害性较大。 解放军第二八五医院河北省邯郸市 560001 【摘要】灾难是一种人为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发生较为突然,危害性较大,且难以控制,不但给社会造成较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给人们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体在应激状态下,很容易出现无助、绝望、狂躁、无助等情绪,次情绪也被成为“急性创伤心理应激反应”。以上的灾后不良情绪会造成精神障碍,影响心理影响较为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自杀行为。对于灾难创伤人群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降低灾难受灾人群的心理应激反应,本文探讨分析灾难与创伤心理应激护理的作用。 【关键词】灾难;护理干预;心理应激 灾难是一种人为难以控制的现象【1】,在灾难发生后会给成千上万的人造成较严重的身体和心理创伤,对于亲身经历过灾难的幸存者,行为和心理均会发生重大的改变,使机体和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创伤情况【2】。为了改善受灾人群灾后心理状态,灾后人群应该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加强心理应激反应的护理措施,使人们尽快恢复生活的信心。 1灾难创伤心理 灾难包括自然灾难、人为灾难两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为灾难发生的几率也随之增加。自然灾难因人为无法控制,导致产生的危害也较严重,自然灾难不但会损伤人们的身体,也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意外创伤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属于人为灾难的一种,随着目前工业、交通、农业等事业的高速发展,人为灾难的发生率也不断提高。本文对灾难后相关的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3】。心理创伤应激障碍是因灾难导致的精神疾病被称为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异常精神反应,也是一种持续性较长、具有延迟性的心理疾病。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人类受到灾难和惊恐所产生的的精神障碍,灾难后心理创伤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数月或数年后引发的。在患者发病后思想较偏激,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应对灾难受害人群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心理疏导。 在灾难发生后影响创伤性心理的应急障碍因素有很多,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灾难发生过程中,因受难者年龄、性别、人群等不同,引发发生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受难者发生创伤性心理应激障碍的因素为暴露因素,而在灾难过程中灾难的持续时间、亲人丧失程度、财产丧失程度均会导致心理创伤的不同【4】。另一种是在灾难发生后对灾区人们安全感、应对策略、压力资源、资源流失等情况均会造成不同的心理创伤。 2心理护理干预目的 灾难心理护理干预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受难人员的心理情绪,通过心理护理干预阻止灾难后二次伤害的发生,防止群众悲痛情绪的蔓延和扩散,另外应缓解因应激创伤导致的症状,针对受难人员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治疗的干预,最后应建立受难人恢复正常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也是干预灾难创伤心理的理想目标。 3心理护理干预方法 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沟通关系是护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应让患者树立并建立起相互合作、尊重、信任的关系,维持和谐平等的护患关系【5】。护理人员应积极应用人际沟通技巧,并建立融洽的沟通环境,患者随着灾难的发生社会角色的减弱和丧失,十分迫切的希望在新环境中被尊重和认识,护士应用热情、礼貌的态度接待患者,并详细循环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相关背景,根据患者受教育情况、经济情况、宗教信仰等选择合适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要耐信倾听患者灾难过程中经历的过程,并让患者谈及对于灾难的心理感受,应热情主动的询问患者的相关想法,帮助患者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并满足患者合理需求。 3.2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 患者在接受心理干预时被限制在固定的白色空间内,会与以往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有所不同,长时间的限制往往会产生厌烦乏味的情绪。特别是年龄较小的患者在进入陌生环境后,面对陌生面孔时会产生恐慌、紧张、哭闹的情绪,护理人员影响患者介绍治疗房间的情况,及要进行的心理干预过程,是患者尽快接受心理干预护理人员的帮助,让患者获得安全感和责任感,使患者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减轻抵抗情绪。 3.3提供有效的护理和诊疗 受难者在灾难发生前身体健康,在创伤后患者机体会发生较大的损伤,在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会产生恐惧心理,特别是受伤的患者身体疼痛引发的不适感,及肢体活动受限,器官损伤均会产生恐慌、焦虑、急躁的情绪。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多沟通,详细询问目前情况,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和解决措施。临床护理人员应优化护理方案,提供开放性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在检查、护理、治疗操作过程中充分解释其治疗目的,并告知其配合治疗的方法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在护理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机体损害情况及疼痛情况。应给患者进行耐信的解释和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从而使患者身体和心理上均感受到温暖。向患者传递好转的治疗信息,帮助患者消除心中的顾虑,帮其树立重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3.4满足患者需求 在不影响治疗护理干预原则的前提下,尽量保证患者的生活需要,根据患者的生活爱好、习惯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身体伤情严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的,应帮助其保持卫生和整洁的治疗空间,患者不愿告知的隐私或生理缺陷应保守秘密,维持患者治疗尊严,从而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3.5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以医院基地,应有计划性、目的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并正确认识患者疾病发展过程和社会心理因素,从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观念,并对心理创伤起到防御型的应对方式,保证灾后人群身心健康。可通过言语、行为、神情等对患者进行感染,并逐渐消除灾难对患者的影响,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维护自身行为,使受灾者的内心更为坚强、强大。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自身情绪的管

临床心理护理与护士心理品质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413328806.html, 临床心理护理与护士心理品质浅析 作者:刘元元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8期 摘要:目的:对护士心理在临床心理护理品质中的需求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随机选取 的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的80名护理人员(均为临床护士)作为主要研究 对象,随机选取期间住院的200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并将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护理人员分为观查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人;患者也分成两组,每组100例。对观察组的护士给予心理品质培养,对照组的护士并未给予心理品质培养。向200名患者对护士心理品质满意度与具体心理品质需求情况进行详细调查,调查内容为护士的技术水平、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基本道德情操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士的心理品质培养效果明显要高出许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临床心理护理;护士心理品质 引言:近些年,当代医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医学模式的转变,愈来愈多的人对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了更多关注,因此在临床上心理护理就非常重要。经研究发现,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并稳定情绪有诸多帮助,可以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基于此,对护士的心理品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她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业务技术还要拥有准确的记忆力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选取的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的80名临床护士作为主要研究 对象,年龄22岁至40岁;学历:中专16名、大专43名、本科21名;职称:护士16人、护师32名、主管护师29名、主任护师3名。随机选取期间住院的200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将研究对象与调查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护理人员随机分为观查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人;患者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0例。对观察组与研究组护士的年龄、学历以及职称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观察组的护士给予心理品质培养,对照组的护士并未给予心理品质培养。主要培养内容如下:①加强护士理论与技术操作水平。在此期间,培养护士的专业学习能力,定期让她们参加相关技术操作培训并不断提升理论知识学习,为了让他们在工作期间可以保持良好情绪对心理卫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培养。为观察组护士提供尽可能多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机会,比如,拨取一定数额的经费让她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全方位地提升

浅谈患者的心理护理

浅谈患者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3-05-14T16:35:37.3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王家荣[导读] 焦虑是个体尚未接触到应激原,但已预感到了即将发生的危险而出现的心理防御反应。 王家荣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1)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322-02 1 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 1.1 焦虑焦虑是个体尚未接触到应激原,但已预感到了即将发生的危险而出现的心理防御反应。这是住院病人最常见的情绪反应之一。病人的焦虑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担忧;也可能来自对住院环境和周围人群的不熟悉。病人会有心悸胸闷、厌食恶心、失眠乏力,情绪焦虑不安、不耐烦、过分的担心、紧张。 1.2 抑郁抑郁是现实丧失信心所引起的忧愁,压抑的消极情绪。常见于预后不良或面I临生命危险的病人身上。生理上会出现食欲、体重降低,便秘,睡眠紊乱,易疲劳和头痛等。情绪淡漠、麻木不仁、兴趣减退、沮丧、自责。病人往往对治疗丧失信心,甚至悲观,厌世。这样的情绪对治疗有不良的影响。 1.3 恐惧恐惧是人们面对危险情境或对自己预期将受到的伤害而产生的高强度的复杂情绪。这样的情绪往往与知识缺乏,如对疾病的预后不了解、害怕手术和特殊的检查、对医院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病人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可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也可有失语差、失眠的表现。心理上病人精神高度紧张、烦躁不安,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与疾病相关的问题,如过度就医或回避就医等。病人易激惹、有敌对情绪、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护士要注意病人的心理防卫机制,避免冲突。 1.4 孤独住院病人来到陌生的环境,脱离了自己平时所熟悉的环境及交往人群,常产生孤独的心理。病人变得敏感,紧张,人际关系不良,常做出一些举动以期得到护士的关注,如:频繁地按铃找护士,护士到了床边又没什么事;经常在护士办公室门口徘徊等。这时,病人需要得到护士更多的陪伴和关注。 1.5 依赖、退缩人一旦患病,往往会得到亲友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某些病人会变得依赖性增强,被动,顺从,情感脆弱,甚至出现退行表现。平时自己能做的事情不会做了,平时很有主见的人变得犹豫、退缩。要求亲友更多的关爱或要求更多的亲友前来探视。 1.6 期望值过高病人患病后会急切地希望得到治疗,并希望尽早痊愈。他们会要求最好的医生、护士对他进行治疗、护理,尤其是面临手术等复杂的治疗时更会对医生加以选择,对医护人员寄以极高的希望。护士应增加与病人沟通,适当降低病人的期望值,使病人对疾病有更多的认识,如果病人一直抱有极大的希望,一旦结果与病人的预期出现了偏差,常会激发病人激烈的情绪反应,如愤怒、失望、抗拒等。 2 常用的心理护理方法 2.1 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病人在医院,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和人群,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病人消除不安的情绪。与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达成良好的交流平台,有利于病人配合治疗。病友间的友好交往可以使病人从中了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住院生活规律、彼此间相互帮助、照顾。对于特殊疾病病人,可以使他们彼此分享对疾病的认识和感受,有利于对病人不良情绪的排解和宣泄。但要注意,对有不良情绪的病人要避免影响其他人。 2.2 重视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病人的社会保障及家庭支持会影响病人应对压力的能力。尤其是家属对待病人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反应。护士在工作时,不仅要注重对病人的护理,还应该重视病人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家庭及社会支持。如果没有,护士应该帮助病人争取亲友的配合,加强对病人家属的宣传,使他们明白自己对病人的支持的重要性,教会他们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对病人造成不良影响。 2.3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环境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颜色、光线、声响、空气都会带来情绪的变化,如冷色调会使人平静,暖色调会使人兴奋,噪音会使人烦躁。护士要尽量创造和维持良好的病房环境,保持安静、色调柔和、阳光充足、空气清新、陈设尽量简洁、整齐、美观。优美的环境会使病人心情愉快,促进疾病的康复。 2.4 做好健康宣教病人患病之初,对自己所患疾病不够了解,或有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他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和病人达成共识,会引发医患、护患间的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病人加强知识的宣教。 病人处于患病时,要向他讲述疾病的病因、病程、预后;在治疗过程中,要着重宣传治疗方法、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在出院前要教会病人出院后的自我护理、症状观察和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病人对疾病越了解,越能调整自己的心态而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 2.5 合理使用心理治疗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应该适时、合理地使用心理治疗方法。护士最常使用的心理疗法是支持疗法。采用安慰、指导、保证、支持、疏导、劝解和调整环境等方法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 但是,护士能做的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要正确认识病人的情况及自身的能力,当病人的心理问题特别严重而护士不能处理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科医生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国蓉,李继平,黎雪梅.心理护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护理研究,2006,20(7):1807. [2] 赖平妹,林宗伟,黄丽葵.心理测量对临床心理护理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1,32(7):1384. [3] 王丽琴.浅谈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0, 23(1 ):272.

人为灾害发生后的心理问题及应对

人为灾害发生后的心理问题及应对 摘要:人为灾害发生后,人们通常的情绪反应有恐惧担心、迷茫无助、悲伤内疚、愤怒失望和思念,表现出来的行为有脑海重复闪现灾害现场画面、反复思念逝去的亲人、失眠做噩梦、缺少安全感等。这些都是正常的灾后应激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护理与干预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平稳的走出阴影。 关键词:机组人为纵火案灾后心理应对措施 引言: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若是人们的文化道德教育不足以抗衡那些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巨大诱惑时,一些可怕的人为灾难就与我们不期而遇。 人为灾害指主要由人为因素引发的灾害。其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衰竭灾害、环境污染灾害、火灾、交通灾害、人口过剩灾害及核灾害。其中离我们生活较近的有人为纵火、家庭暴力、恐怖袭击,交通事故等,其产生的原因相对个人化,但其影响程度与面积却也不输于自然灾害。 2015年7月26日深圳航空公司HZ9648航班上发生一起纵火案。犯罪嫌疑 人的作案动机我们不得而知,大家都比较关心的是这样的小型恐怖灾难发生之后,客机上的乘客及机组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有受影响。根据受采访的乘客黄女士(化名)所说,现场一片骚动,可以闻到刺鼻呛人的味道,空姐提醒乘客们保持冷静,呼吁大家保护好儿童与妇女的安全,号召男乘客将行李拿下堵住过道...... 我们不难想象人们当时内心的惊恐与无助。在这种时候,大家第一时间需要的是有人来给予他们应对灾害现场的能力,如在本次事件中,乘务员起到了很好地引导作用。其次,在灾害结束后,人们的情绪本应该得到全方位的评估与护理,如通知相应家属前来抚慰,安排心理治疗师与其对话,甚至是给予一些金钱上的赔偿等等。而据黄小姐所述的事实是,从乘客下飞机前往机场公安部门调查至当天下午,不仅在逗留机场的6个小时左右时间,没有任何部门提供食物或者做安抚开导工作。且在事件过去近二十个小时后,相关的部门也没有任何表示,既没有道歉,也没有给我们对这件事的解释。 从灾害发生后的应对来看,我们既看到了公众部门应对措施的可行之处,也看到了其中不足之处。于他们而言,事后罪犯被抓获,无重大人员伤亡,没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这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们所没有的看到的是受灾人群的心理层面上所受的创伤,而其深远影响不可小觑。

浅谈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浅谈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特需一科二区随着医学模式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护理工作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拓宽和充实,,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护理理念,由单纯地执行医嘱、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患者为中心,以解决其存在的或潜在的身心健康问题,实施健康宣教为内容的整体护理方向发展,变无声操作为有声操作。 所谓心理护理是指护理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应用心理学和技术),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或者可以说心理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发现有碍于病人康复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作指导,通过护士的言语、表情、态度、姿势和行为去影响或改变病人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转归和康复的一种护理方法。 大量医学研究资料表明“精神免疫胜良药”是有道理的。人的心理因素与全身生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消极的情绪比如:紧张、恐惧、焦虑等会直接降低身体的免疫力。增加了患病的机率,延迟了疾病的康复期,影响了生活的质量。反之,良好的心理因素具有治疗价值。因此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紧张的心理状态得到松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患者由于担心疾病的发展和预后而产生心理问题;有的患者由于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有的患者对各项治疗检查的厌恶、恐惧而产生心理问题;有的患者由于角色的改变而产生抗拒或不配合的心理等等。面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只有深刻的了解每一位患者的真实想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心理护理。 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资料表明:亲切的语言可使患者感受到被信任、被尊重,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从第一次与患者见面就要留下良好的印象,与患者沟通时用心用情地倾听,语言温馨亲切,对患者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理解、 多一点解释,可以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多与患者聊天,从而一步一步提高熟悉的程度,最好能让患者感觉你能为他的任何想法保密,更进一步的建立起信任感。 其次:了解患者真实的心理想法,引导患者说出心理的感受,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的听取,适时的给予回应,耐心的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帮助患者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如端水,端饭等,使得患者有宾至如归,视如亲人的感觉。 第三: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周围环境,如在病区放置盆栽,送去节日的问候,制作一些健康知识的小卡片送给患者,时

浅谈心理护理 易敏

浅谈心理护理易敏 发表时间:2012-12-28T14:16:46.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9期供稿作者:易敏 [导读] 目标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心理护理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的成败,是心理护理工作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 易敏(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 610072)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9-0240-02 【摘要】心理护理是医学心理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现代医学模式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心理护理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推动了护理制度的改革,充实了护理学内容,而且对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疗整体信心以及帮助患者康复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护理护患关系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医学伴随着科技发展至今,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生物因素导致的疾病已经逐步得到控制,单纯针对生物疾病的治疗严重阻碍的医学的发展进程,更多关注于与心理、社会有关的疾病,才是促进医学发展的有效途径。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恩格尔(GL Engel)[1]教授首先提出了有关医学模式的新理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理论(Biopsychosocial Model),成为医学研究、教学,以及临床医疗护理的发展蓝图。在新的医学模式理论的推动下,护理工作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责任制护理的实施,护理工作已不再是单纯地配合治疗和执行医嘱,而是既重视机体功能,又考虑心理状态,把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在这一过程中心理护理正日益得到应有的重视。 1 心理护理的概念、目标及原则 1.1 心理护理概念 关于心理护理的定义、描述、成分及维度的讨论国内外一直都没有一致性的结果[4]。综合理解心里护理的概念就是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往,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良好护患关系,正确评估病人心理状态,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和措施来影响、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或保持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是整体护理的核心。 1.2 心理护理目标 (1)全面评估和正确分析患者的不同需要,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是心理护理应当达到的首要目标。 (2)环境是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外在条件,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 (3)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是影响一个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很多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恶性肿瘤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情绪因素有关。所以,帮助患者较早地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是取得有效护理措施进行积极心理干预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4)整体护理的概念中,健康与疾病不是相对立的,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心理护理程序不是以患者出院时为完结点,能够帮助患者自我发展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自我调节改善环境影响的不适应性,是护理的最终目标。 1.3 心理护理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施心理护理措施,达到预期护理目的和效果,护理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根据护理内容的要求,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服务性原则;保密原则;尊重原则;交往原则;灵活应变原则;启迪性原则以及自我护理原则[5]。 2 心理护理的历史机遇 近半个世纪以来,护理心理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护理领域的变革,是医学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的结果。1955年Lydia Hall提出护理程序的概念,1961年Orlando和Johnson等学者开始在护理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护理程序,护理理论家Matha Rogers提出了“人是一个整体”的观点,同时,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使人作为一个生物、心理、社会的有机整体的观点进一步加强,导致护理的指导思想从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倡导实施身心一体的整体护理。到1997年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口号,使“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成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的概念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反应。可见,护理理论与实践都拓展到了人的心理、行为、环境、经济、文化、伦理、法律等方面,迫切需要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持,由此护理心理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我国心理护理发展相对较晚。1981年刘素珍学者在《医学与哲学》中提出“应当建立和研究护理心理学”,我国护理心理学研究遂即逐步开展。20世纪80年代初,《护理心理学》先后出现在中专、大专、本科护理专业教学中,将其设为必修课,不仅使护理专业人才掌握心理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对优化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中期,“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护理心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成为护理系力学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国内护理工作者及护理专业院校的教师开展大量临床心理护理的应用研究,取得优秀成果,从实践的角度,推动心理护理的发展进程。 3 心理护理与健康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作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明确地指出人类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统一物因素是健康的基础,也是核心,是心理因素产生的物质条件,也是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承受者。但是,心理因素的形成又随时影响和制约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则是在生物和心理因素的共同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反过来又可作用于心理因素成为后者的根源;它对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间接的,一般是通过心理因素的折射作用才实现的。近代医学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了心理因素对身心健康具有明显影响的结论。人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如果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产生了悲哀、焦虑、恐俱、愤怒等不良情绪和情感,造成心理状态骤然变化,以至引起机体内部的生理、生化变化,长期下去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疾病[2]。尤其近些年来对紧张状态(应激)的研究,更说明严重构心理社会因素,对身心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3]。心理因素对健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可见一斑。 4 心理护理的评价体系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内涵的延展和升华,注重从个体向整体出发,再由整体反应个体护理效果。效果的好坏与成败,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需要一个系统完善的体系来支持,这个体系就是心理护理的评价体系,也是心理护理流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我国心理护理研究及临床实践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规范化操作模式[6],评价体系尚缺少客观的评定指标和统一的衡量标准。国内心理护

临床心理护理方法探讨(上)

?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临床心理护理方法探讨(上) 张黎明 (解放军总医院,北京!""#$%) 关键词:临床;心理护理;方法 !"#$%&’(:&’()(&;*+,&-.’./(&0’)12+()/;345-.6 中图分类号:789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9#"(;""%)"!<""9%<"; 在开展整体护理工作中,广大护理人员对开展心理护理日益重视,一致认识到促进护士与病人的心理健康在整体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应用心理学的方法与病人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去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帮助病人适应和建立对疾病的正常反应性。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每个护士的责任。当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虽然心理护理的开展已经比较普遍,许多护士都开始注意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开始试图希望能够在心理与社会方面更多的帮助病人。但是由于我们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不够丰富和熟练,甚至有的知识了解到了还不会在临床中使用,所以,我国目前临床的心理护理开展状况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的较低水平,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探索。 !护士临床心理护理的职责范畴 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对心理护理介入的范围和深度往往较难把握好,护理人员接受心理学的专业学习和培训程度不同,掌握的心理护理方法和技术水平也不相同,因此,介入的深度有所不同。就护士职责范围来讲,护士对病人的心理护理与心理干预是指护理人员通过采用护理的方法和技能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行为指导,它的主要干预方式有:提供心理支持、心理咨询和疏导,帮助病人提高对疾病治疗及自身情况的认知水平,并辅助心理专业人员开展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等工作方式。心理护理与干预是建立在护理评估的基础上,护理评估找出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明确护理诊断,分析病人的情况,确定护理方式,制订心理护理方案并做出具体计划,确立评价心理护理效果的标准及方法。特别应当注意的是,护士临床心理护理的重点还是要放在对病人的心理支持和疏导方面,在没有经过心理测量专业培训时,不宜随便使用专业量表评估病人情况。国外早已开始实行心理测量资质取证准入制度,国内也已开始,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还存在一些量表使用不规范的情况,我国也在积极规范临床的心理测量方法,注意心理评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保持医疗学术活动中的严肃性。因此,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应保护病人的权益不受侵犯,使病人得到高质量的心理护理服务。;护理评估中量表工具的适度应用 临床心理护理中评估病人的护理问题大部分是不需要使用测量工具的,北美护理诊断手册中有;/%的诊断都涉及心理社会问题,并不是使用量表工具来诊断的。评估的工具和其他检测手段一样,应用要合理。如果评估和测量可为心理护理工作增加有用的信息时,那么就必须进行。如果所提供的信息对我们无用或评估的结果不过是重复我们已经了解的内容,那么就不必进行测量。护士最接近病人,病人的情绪和行为,护士可以通过直接观察作出判断,如果不参与心理治疗和做护理研究,一般可以不用或少用量表工具。如果确实需要使用量表工具进行护理评估,也要正确合理的使用评定量表。我们要注意到量表也是在发展中,并未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所以,在认识它的作用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护理工作者如果过分依赖评定量表,在发现评定结果与临床所见不相符合时如不能自己解释,如机械地给评估定量的结果来作解释,往往作出的与实际不符的结论,遇有疑难问题就容易走向反面,有时完全否定评估结果。要全面评估病人情况还需要深入学习心理学和心理测量的有关理论和测量技术,学习健康与疾病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和社会知识,提高自己综合利用有关资料的能力,才能理解和阅读评定报告,对评议结果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这样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评估表。在评估工作中要注意到量表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对量表的使用效果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引进了一些国外编制的评定量表,如内容与我国文化背景不符合,应修定后方能使用。即使这样,在使用量表时还应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所致的误差,尽量选用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评定量表,这样也便于操作。 评估中要注意评定量表要应用合理,防止滥用评估表,不仅是为了节省病人和护士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要维持较高的专业声誉,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使用量表的护理人员的责任。 %心理支持和疏导需要用好言语工具 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护患治疗关系,如何开展整体护理对病人进行心理社会方面的评估,如何帮助病人调适与适应,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利于康复,这些都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心理护理所需要的工具和护理方法,在心理护理中,言语是最好用的工具。心理支持是心理护理最常用的方式,也是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心理支持是建立在护士 ? % 9 ? 实用护理杂志;""%年第!=卷第!期总第;!9期万方数据

地震受灾医院护士灾后心理反应及护理干预

地震受灾医院护士灾后心理反应及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3-05-24T09:46:38.0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尤春张华 [导读] “5•12”特大地震灾害的发生,让许许多多的人在一夜间失去了亲人、家园,地震造成的破坏极其惨重。 尤春张华(都江堰市中医医院 61183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354-02 【摘要】目的探讨地震受灾医院护士灾后心理反应及相关心理护理措施。方法运用访谈方法及心理调查问卷,深入访问50名临床护士。结果护士在灾后的主要心理反应:恐惧、悲伤、不可控感及无归属感结论护士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心理极具脆弱,应加强护士科学有效的心理指导和工作生活方面的帮助,使受灾护士尽快度过心理危机,逐步适应新的生活工作状态。 【关键词】地震灾害护士心理反应护理干预 “5?12”特大地震灾害的发生,让许许多多的人在一夜间失去了亲人、家园,地震造成的破坏极其惨重。除了物质损失和身体伤害之外,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地震时人们最大的心理特征是惊恐反应。突然间,亲眼目睹房屋倒塌,亲身经历地动山摇,人们原有的平静心理被打破,产生高度惊恐与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都江堰市中医医院是受灾最重的医院,住院大楼倒塌,医护人员、病员被埋废墟。当时通迅中断,家人情况不知,作为医护人员在惊恐、无助、焦虑的情况下,仍然竭尽全力救治伤员,6天5夜在极具恶劣的条件下,又要超体能的完成搜救任务,在我国现阶段没有经验可借鉴,她们从没经历过的前提下,心理反应如何,在震后的半年来,笔者以亲历地震的50名临床护士为调查对象,探讨受灾医院护士灾后心理反应,并提出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医医院亲历地震灾害的50名临床护士的真实心理体验,均为女性,年龄为22~54岁,7名护士长。平均年龄33.3岁。文化程度:大专42人(84%)、中专5人(10%)、高中或初中3人(6%)。职称:护士20人(40%),护师23人(46%),主管护师6人(12%)、副主任护师1人(2%)。 1.2 方法 1.2.1 调查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 1.2.2 资料的收集在知情同意的条件下,对50名临床护士采取深入访谈和发放调查表的方法,获取受访者的真实感受。访问的重要过程是“交谈”,研究者按照与受访者约定的时间、地点(单独的办公室)进行访谈[1]。并采用此次地震后卫生部印发的“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心理干预流程规定的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SRQ问卷共20个条目,内容涉及躯体健康、焦虑、恐惧、抑郁等相关内容的评估,所有条目均用“是”和“否”问答,“1”表示是,“0”表示否,最高分值20分,界值8分,分值≥8分被视为有情感痛苦,需要精神卫生帮助。并通过对分值≥8分或较高分值的护士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后2月进行复测,评价干预效果。 1.2.3 问卷调查表于最近5月发放,发放50份,回收50份,有效率100%。 2. 结果 2.1 重点干预护士的心理反应(表1) 2.2 干预前后SRQ≥8例数比较(表2) 表1 重点干预护士的心理反应 表2 干预前后SRQ阳性例数比较[例(%)] 3.讨论 3.1 震后受灾医院护士的主要心理反应 突如其来的地震,使毫无思想准备的护士极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不可控感、无归属感等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3],当人们经历过严重的危及生命的创伤性应激后,原有的心理平衡被迅速破坏,会出现持续的重复创伤体验,回忆、恶梦、幻想以及相应的心理反应。同时在地震发生后的几天里,护士同样承担着救援任务,连续作战,她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疲劳,尽管身体、精神都处于极限状态,还要尽可能为受灾人员提供服务。有研究报道[4],护士与其他医务人员在灾害中和灾后也会经历创伤后压力综合征,即创伤后应激障碍[5],是一种有重大灾难引发的焦虑障碍,其特征是通过痛苦的回忆、梦境、幻觉,或者闪现持续的重新体验到创伤性事件,人们在生命受到威胁或者严重伤害、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容易发生这种心理疾病。通过调查发现,护士普遍存在焦虑、恐惧、睡眠障碍、不愿与人交往等等情绪反应。特别又都是女性,在遭受到突然的地震创伤后,由于亲人、同事生命的丧失,死亡的威胁,生活结构的重大改变等表现为情绪低落,对未来生活、工作丧失希望、目标和信心,无归属感,不由自主的回想地震时的经历,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等,致使心理承受能力明显降低。 3.2 重点干预护士主要生理反应的表现 短期大量的打击,与环境、生活的巨变,加之震后连续的工作压力是引起一系列生理不适反应的主要原因。由于极度疲劳,休息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