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广西民歌的影响

谈广西民歌的影响

谈广西民歌的影响
谈广西民歌的影响

对广西民歌的思考

08国贸3班0838130304 田雨

广西是一个山美水美的地方,聚居着壮族等12个少数民族,他们都有着自己丰富独特的歌谣文化。因此,广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民歌是一种宝贵的人文资源,它的价值不仅表现在文化研究方面,而且蕴藏着极大的开发价值。

一、广西民歌文化的情况

(1)民歌文化的含义

民歌文化史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文化也是一种口头传播的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以交流感情、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能真实展现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不仅如此,民歌文化还蕴藏着丰富的开发价值,能够有效的促进人文科学的研究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2)广西民歌文化的价值

广西民歌文化史广西民歌在广西特定的风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着丰富的人文研究价值。

广西拥有丰富的民歌文化,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富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比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赶坡”等。因此,广西的民歌文化历史悠久,富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有着非常大的开发价值。广西民歌文化直接反应了广西各民族的历史、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广西人民生活的亲切伴侣,劳动中的助手、社会斗争中的武器、交流感情、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因此,广西民歌文化史认识广西各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具有很大的人文研究价值。

广西民歌文化最具有潜力的价值,就是其中蕴藏的经济开发价值。由广西民歌文化衍生的民歌文化经济,经过南宁民歌节成功运作,更是成为了广西新生的经济力量。南宁民歌节利用民歌文化开创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市场化运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南宁乃至广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民歌文化以及由民歌文化衍生的各种副产品,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广西民歌文化的现状

广西民歌文化所具有的价值毋庸置疑,因此,广西民歌文化应该在广西得到有效的传承。然而,广西民歌文化传承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广西民歌这一广西民歌文化的核心,面临着濒临消亡的险境。

一是“人走歌走”。民歌传唱主要靠歌手口耳相传,多年来,传统的民歌往往因为自身的区域性特点,靠民间艺人集体创作,口头传承,不利于传播。而现在的年轻人迫于生活压力或钟爱流行歌曲,无心学歌,疏远民歌,因此随着老歌手的相继去世,许多古朴动听的民歌也随之而去。据调查,在广西,50岁以上的歌手占到了一大半,30岁以下的很少,一些民歌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甚至大部分不会说民族语言。

二是“民歌会”规模猥琐,仪式越来越不完整。随着青年大量外出打工,电视、影碟机的普及,男女间可以自由交往、交流感情方式增加,民歌拉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受到冲击,歌会渐趋消失,许多歌会上才能听到的民歌也随之失传。此外,农民生活方式和物质条件日益现代化,使一些传统民歌失去了演唱环境。在信息全球化时代,媒体、教育的影响深入农村,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深受影响,电视、卡拉OK,麻将逐渐改变了他们的休闲方式。同时,在现代生活中守着多种诱惑,有着多种选择,不像以前封闭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民歌也不

是非唱不可了。

三是一些地方对民歌文化的保护不够重视。虽然在广西一些偏远的山区仍然有相当完整的民歌存留,但如果不能给予现代化意义上的挖掘、挽救、保护和传承、广西极为丰富的民歌文化遗产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流失。

二、南宁民歌节的影响

面对广西民歌文化传承的现状,举办南宁民歌节这一城府举措,成功塑造了广西民歌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广西民歌文化的传承,促进了民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同时,南宁民歌艺术节的举办,为南宁乃至广西带来了发展的机缘,对南宁乃至广西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了深渊的影响。

(1)对文化方面的影响

1999年以来每年成功举办的南宁民歌节,弘扬了广西民歌文化,促进了民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升了南宁城市文化品位,推动了南宁市的文化建设。

南宁继1999年成功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后,2000年的民歌节更是盛况空前。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和2000年广西投资贸易洽谈会同期举行,“两会一节”交相辉映,不但丰富了民歌艺术节的内涵,扩大了节庆活动的影响,而且探索了“以节兴市”的新途径。开幕式晚会《大地飞歌》在全国引起轰动。民歌节已成为享誉中外的国内六大文化节日之一。《风情东南亚》晚会也成为沟通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艺术盛会。南宁民歌节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了广西民歌文化的魅力,使广西民歌走出了广西,不断走向世界。

同时,南宁民歌节的举办,加强了南宁开放意识,加快了南宁向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城市目标迈进的步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财政加强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一批高水平的文化设施也将陆续建成。

(2)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南宁民歌节的举办,形成了节庆文化所带来的品牌效应,推动了南宁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经贸方面,民歌节投资贸易洽谈会规模一届比一届大,成效也一届比一届好。据有关方面的统计,2000年至2003年,通过南宁民歌节投资贸易洽谈会,南宁市共签订577个正式合同项目,金额高达240.58亿元,还签订了214.97亿元的商品成交合同。特别是2004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行,共签订国内投资合作项目102个,总共投资475.4亿元。同时,与东盟十国和日本、沙特阿拉伯、英国、美国等十多个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近百家企业,共签订129个项目,总投资达49.68亿美元。民歌节投资贸易洽谈会已成为全国推介南宁市投资环境,推动南宁市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舞台,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经贸盛会。

南宁民歌节不仅为南宁引进了巨额资金,也刺激了需求拉动了消费,尤其是过夜游客的增加为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项关行业创造了更多的上级和直接经济效益。据南宁市旅游局统计。仅2002年民歌节期间,全市接待游客22.84万人次,全市旅游收入1.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01%。全市旅游行程了第四个旅游黄金周,同时带动了广西其他地方的旅游。广西民歌文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西旅游业的发展。

三、广西文化旅游对民歌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机械化、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对小农经济的破坏,依赖于农业社会各项生活民俗的壮族民歌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养分。正当它濒临绝境之时,广西文化旅游的开展给当地壮族民歌的传承带来了转机。

(1)拓展壮族民歌的传播途径

在原生环境下,以口口相传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壮族民歌传播区域较小,传播速度较慢,传播过程中的变数多。然而,随着文化旅游的开展,当地的交通、通讯以及音响器材等等较以前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壮族民歌也随之有了更多的传播途径。

专门的民歌表演场所的建立、音响器材的完善,使得民歌的现场舞台表演成为可能。各地搭建主题公园、舞台等等专业演出场所,通过向各地游客售票的方式使壮族民歌向外界传播成为可能。加之扬声器、音响的出现也拓展了声音的传播距离,更是改善了远距离民歌传播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广西的文化旅游中,各种各样的民歌音像制品层出不穷,它们以民歌为内容,以商品的形式,遍布当地的文化旅游市场。而这一张张小小的光盘对于当地壮族民歌的传播却有着很大的影响:其可复制性也使得民歌的受众在数量上猛增;其流通性又是其可以借助游客的流动性传播到四面八方,从而拓展了民歌传播的地域范围;而它的不可更改性也使得这类传播途径的壮族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扩充壮族民歌的传承方式

在对当地壮族民歌的传播途径产生影响的同时,文化旅游也影响到了其传承方式。

传统的歌师依然存在:《印象刘三姐》的壮族歌队的青年们便是向歌师学习壮歌的。该歌队由宜州的一位民间艺人创办,自己充当歌师的角色,向他们传授当地的壮族民歌;此外,广西开办的“壮族少年歌班”也同样属于这种传承方式。

非家族式的普及:在文化旅游当中,这种家族式的民歌传承方式已经不再典型了,非家族式的民歌传承越来越普遍。在刘三姐景观园、玉龙河等景点的民歌手并非从自己的长辈那里继承民歌,而是从其他同景区的歌手或通过经营者组织的民歌传习班等途径学习壮歌。

总之,广西文化旅游的开展对当地壮族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有着很大的影响,从民歌的传播土壤、传播途径还是传承方式的转变,到民歌手社会角色的转换,乃至民歌社会功用的增值,文化旅游都在其中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只要政府的宏观调控、经营者自身修养的提高、民歌传播者自我调节等因素能够充分发挥、互相协调,相信文化旅游给壮族民歌带来更多的是快捷的传播途径、广阔的传播空间、大量的传播对象、丰富的传播形式、频繁的传播场合、旺盛的传播生命力。

广西民歌的现状虽然不容乐观,但是我们仍然能看到许多广西人正在挽救和保护这个祖辈们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民歌也在政府和民歌手的努力下不断发展转型、与时俱进,我相信未来广西民歌一定能走出自己的复兴之路,再放异彩。

广西壮族民歌教学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413090986.html, 广西壮族民歌教学探究 作者:兰洁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 壮族民歌教学是我校少数民族歌手班音乐教学中的主要课程,壮族民歌教学必须立足于本土民歌的特点、语言特色、情感风格、民族唱法及个性艺术等方面去研究,我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壮族民歌特点的再认知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爱唱歌,美丽的壮乡素有“歌海”之称。壮族山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韵律独特,风格多变,艺术特色浓厚。如那坡黑衣壮族民歌“虽敏”也叫“论”,其音调高亢嘹亮、爽朗明快;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三顿欢”也叫“三跳欢”或叫“欢悦”,其音调刚健浑厚、歌腔悠扬,具有独特的押韵艺术风格;平果壮族嘹歌更是壮族民歌艺术中的精髓,是十分珍贵的壮族民间抒情长诗。嘹歌有“歌书”传世、五言四句、双声部用壮语言演唱,压腰脚韵以其特有“嘹”“哈嘹”“的喀嘹”“嘶咯嘹”作为衬词,所以称为壮族嘹歌。“嘹歌”发源于广西平果县,流传于平果县周边的田东、田阳等右江流域。“嘹歌”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五部长歌《三月歌》《日歌》《行路歌》《贼歌》《建房歌》和多部传统短歌组成的,共四万余首,十六万行,多是描写壮乡秀美风光、一草一木、民俗民风、婚恋嫁娶,、农事战事等,内容非常丰富,包罗万象,描写详尽周到,歌中韵味色涵,被许多壮文学专家誉为壮族壮学的百科全书。 “嘹歌”的唱法具有鲜明的特色。从“嘹歌”的腔调来划分,“嘹歌”可分为:“那海嘹”“哈 嘹”“嘶咯嘹”“的喀嘹”“长嘹”“喝酒嘹”。在多年的历史积淀和发展中,壮族“嘹歌”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曲调,在不同场合,不同区域会唱起特定的曲调来,在音乐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壮族“嘹歌”歌手他们大多具有极高的歌唱天赋,他们的音域宽广,歌唱声音靠前明亮,具有穿透力,演唱风格清新质朴、音调优美、缠绵婉转、刚柔并济、收放自如,音乐形象千变万化,但是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在发声技巧上还略有欠缺。壮族嘹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南方民族民间第一长歌,是壮族歌灯文化的代表作,也是壮族民间民歌音乐的富二矿,壮族“嘹歌”作为民族的瑰宝,其风格是形成演唱特色的基础,是一切声乐作品的源泉之一,为广西壮族本土民歌演唱风格把握以及教学提供了基础性依据。因此,作为一个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保护和传承壮族“嘹歌”瑰宝工作中,有必要在教学上进行研究。 二、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挑选是教学的关键 1.要重视壮族本土民歌师资的培养 壮族“嘹歌”现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日渐成为我国当代民族乐坛的一支强劲之旅,它的魅力征服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我校少数民族歌手班专业是担负着壮族民歌教学启蒙学生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和民族向心力的历史重任。为此,学校要积极引进富有民族、民间音乐研

唱响壮族山歌 传承民族文化

唱响壮族山歌传承民族文化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山歌韵律独特,曲调优美,语言生动,风格多变。源于对壮乡音乐的感动,对壮家山歌的无限挚爱,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唱响壮族山歌传承民族文化》。 “自古山歌心中出,哪有船装水载来?”刘三姐这句歌词,贴切地描述了壮族山歌源于劳动、源于内心的真实情感。壮族人人会唱歌,是因为有刘三姐这位歌仙。人人知道壮族山歌动听,是因为有《刘三姐》这部电影。有人说:刘三姐骑鱼上青天,留下山歌万万千;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 刘三姐被我们壮族人称为“歌仙”,也被广西的其他少数民族称为“歌仙”。她能歌善唱,不仅常以山歌赞美大自然,歌颂劳动,歌颂美好的爱情,还用山歌揭露封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表达劳动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深得壮家人的爱戴。 都说壮乡的山峰蜿蜒重叠,江流曲曲弯弯,红色的朝霞,映现在山峦的隐处,顺着水流,只要你凝神倾听,便会听到刘三姐传下来的歌声: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 壮族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凡有壮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间地头、晚间劳作之余以及红白喜事上,总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各种大小节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兴。(唱:敬酒歌) 而不同地方壮族原生态山歌曲调还不一样,如一个区不同县份就有不同山歌曲调,有高昂的嘹歌,有婉转动听的那坡山歌,马山的三声部山歌,大新的高腔山歌等,多以对唱为主。(唱:)

壮族山歌是经过了上千年的锤炼和演化,才逐渐形成自己固有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演唱特点和演唱方法。100多年来,西方学者一直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民歌,直到1985年,广西民族音乐家范西姆在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发现了壮族三声部民歌,彻底推翻了这一说法。这一发现也有力地反驳了西方学者的理论,轰动了世界音乐界。 壮族山歌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形象地比喻,民歌好比是草原上的野草,自生自灭。任你风霜雨雪燎原大火,但终于还是能大片保存了下来。因为无论在哪个时代,民歌始终是人民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的欢乐与痛苦,是一种精神的依托与归附。民歌也是符合优胜劣汰原则的。好的民歌,世代传唱,婉如醇酒,愈久弥香。和中国民歌一样,壮族山歌也是这样经过历史熔炉的冶炼,比精钢还精,比真金还真,世代相传,百唱不厌,长传不衰!

当代社会民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当代社会广西壮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班级:10汉本4班姓名:韦妮佳学号:1001040144 【摘要】壮族民歌是壮族先民在生活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一种传递感情,歌颂劳动、生活、自然的歌曲,属于劳动实践的产物。壮族民歌是靠本民族语言口传心授的方式而得以传播,在历史上,是靠民间艺人的集体创作并通过口头来传承的。但是在本身传唱上存在模式化,而传统的民歌又由于地域性和语言的限制,导致了民歌不能从广度上来获取广大的市场,其光芒被流行音乐的灵活性轻而易举地掩盖掉。此外,民歌发展中的另一障碍是本民族语言的退化。由于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逐渐向城市化靠近,通过唱情歌的方式来交流感情大部份都被便利的通讯设施所取代,用山歌来表达爱情的方式也随之东去。其婚丧嫁娶由于在影视媒体的影响下,日渐摒弃了原有的民俗民风,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壮族民歌赖以依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被赞为诗性跃动的民族,它凭借着深厚的民歌传统而美誉远播。壮族民歌作为壮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壮族人民储备的精神食粮。因此,我们才更须要把这种传统文化一直延续和传承下去。 关键词:广西壮族民歌传承保护发展 一、传承保护和发展壮族民歌的意义 传承是活态保护民间文化的核心任务,它主要包括传习与教育、建立有关的机构和广泛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这三个方面。壮族民歌尤其是壮族山歌是壮族的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壮族山歌包含了壮族人民从古到今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是一座巨大的原生态资料,有重要的科学和文献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壮族民歌的传承保护能让一部分壮族青少年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有意识的去专门从事本民族本地区传统文化、专项记忆、专门知识的学习,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和继承,甚至成为他们终生的职业;再者,在现代教育的体系中,纳入或安排传统民间文化的教与学。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尤其是少数民族人们逐渐趋向潮流,慢慢被汉化,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受到强烈的冲击,甚至慢慢消失。如今,外国歌曲和流行歌曲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壮族山歌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濒临消失。要想保护并传承壮族山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将其发展,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歌曲创作的素材积累方式

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歌曲创作的素材积累方式 音乐创作是指作曲家创造具有音乐美的乐曲的复杂精神生產劳动。音乐创作是一种艺术实践,通常可分为相互交织又可适当分离的三个环节,即感受、创意与塑形。 音乐创作创意 作曲家将创作冲动及感情转化为音响的过程,即基本乐思的形成。音乐创作的三个环节之一。 音乐艺术的特点是以音响为其物质材料,现实生活、具体对象、思想、情感、意境等等都要转化为由乐音为主所构成的音响。当代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和启示很重要。这里存在一个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消化的关系。 基本乐思的形成对创意起枢纽作用。基本乐思是作曲家对所要反映的现实生活的最典型、最概括并最富有情感特征的主观感受的结晶。它转换成音乐时,最初可能是一种节奏型、一种特定的和弦进行、一种两部对位的基本骨架,但最常见的一种是动机或一个音乐主题,它就为整部乐曲奠定了基础。 在创意的过程中,突出的要求是:具体内容与实际音响的对应。为此,作曲家常会反复吟唱(演奏),对所创作的音乐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求得两者的最佳统一。在这种意义上,创意就具有通过即兴创作与表演两者相互结合而使乐曲逐步定形的特点。 对于创作的奥秘,历史上曾因对音乐艺术理解的不同而有多种说法,也存在着争论。在各种观点中比较共同的一点是强调灵感的作用。 音乐创作塑形 在使内容物化(音乐化)的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使基本乐思逐步展开以产生具体形式,并符合形式美的要求。音乐创作的三个环节之一。 需按照音乐艺术本身的规律,根据一定的音乐逻辑,用适当的音

乐语言来创作生动、鲜明、感人并富有独创性的作品。熟练的写作技巧、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是至为重要的,在形象的塑造时,既须根据内容的需要来确定形式,也会由于形式美的要求对内容作适当的调整,两者存在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在创作中,最初的构思常常有被多次修改、变易、丰富、润饰等反复推敲过程。 音乐形象的塑造,从形式美的要求来说,就是具有合于逻辑的、不断发展的运动感,使音乐通过重复、变化、平衡、对比、层递等表现手段以取得多样的统一。这个基本原则随着时代、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同,在历史上呈现为不同的音乐结构,多种的风格样式和各种变体。如何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民族风格而又带有个性的乐曲,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都具有新意,这常是作曲家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 乐曲的形式定型以后,通常就可算是创作的完成。但在实际上,这个成品还需经演出的检验。演奏家、听众会对它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反应,作曲家也会进行一些修改、变动。 歌曲的创作是将歌词的形式规律加以定型,使其所表现的感情相对固定,并将其各种思想内涵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及解释。 平果用"嘹嘹"衬词来唱的"嘹歌类"山歌(也叫欢嘹),"流传的地区较广,以平果为中心,上到右江上游田东、田阳、百色等县,下到武鸣县,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巴马也有传唱。流行于平果县境内以其特有文化现象而自成体系的平果嘹歌。"嘹歌是右江中游平果县流行的一种歌体的名称。包括三个内容:一为《日歌》,二为《夜歌》,三为《散歌》。《嘹歌》--平果县原汁原味的壮族民歌。一片热土,一部古老的民间长歌。 广西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东、田阳等县。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因受提线木偶戏的影响,最初为唱做分开的"双簧式"演唱形式,后逐渐丰富发展而为戏曲形式。唱时常用"呀哈嗨"衬腔,故又叫"呀嗨戏"。 那坡那坡壮族民歌是黑衣壮历代传唱的民歌。在历史长河中,黑衣壮至今仍保存着古朴完整、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谣,并被誉为"广西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赏析

广西壮族民族音乐赏析 环境可以造就某种文化,文化也可以改变人文环境,而一切文化又都具有其音乐属性。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以壮族居多。而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也是自治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民族,约占三分之一,本文将探讨广西壮族民间歌曲所透露出的文化特质。 广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其原因是生活在这里的主体民族壮族有着酷爱歌唱的传统习俗。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的山歌充满生活气息,族人喜欢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加之它是一个以农为生的民族,生活节奏基本上是沿着耕作的周期来进行活动的,所以很多山歌是歌唱与农家事务有关的。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种智慧。对于世代生活在壮乡的人们来说,民歌氛围给了民众很好的文化体验土壤,即使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是乐唱善歌不但给了人们热爱生活的理由,还在深层次上使人们的文化身份在不断认同中清晰、明朗、深刻起来,从文化自在发展到文化自

觉,进而在文化认同中主动进行自身的文化身份塑造和再塑造,从而优化、美化和完善自身。通过民歌音乐,壮族人民能将自身品质、思想、行为等提升到较为完美和高尚的程度。 壮族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独特。从内容上分,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壮乡民歌比较多,但传唱之时都要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能瞎唱乱唱。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 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族还有很多传统音乐,形式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在壮族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其中有叙事用的平调;有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等等。据粗略统计,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000种以上。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其旋律与歌词相结合,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有单声部民歌,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民歌。山歌调的演唱方法,有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壮族多为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一百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

壮族山歌进课堂

【摘要】壮族山歌是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艺术形式,把壮族山歌运用到课堂上来,可以使得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壮族山歌进课堂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详细的阐述,进而提出壮族山歌进课堂的相关有效的手段,并且在课堂中进行山歌教学,营造壮族山歌走进课堂的学习氛围,旨在使课堂教学渠道得以拓宽。 【关键词】民族艺术;壮族山歌;课堂;教学 一、前言:对于广西壮族人民来说,山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同时,广西壮族山歌形式多种多样、韵律独特具有十分丰富的艺术特色,不但为壮族人民广为传唱,也由于其旋律优美、艺术性高而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而在课堂中引入壮族山歌的举措,可以通过音乐教育传承的形式保护该种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保护壮族山歌的同时,将音乐课程教育体系丰富起来。 二、壮族山歌的本质 壮族山歌属于较为成熟的艺术形式,并为壮族人民广为传唱,其几乎汇聚了壮族文化所有的精粹。壮族山歌主要有如下三种:勒脚歌、排歌、散歌。从古至今,壮族人民都是以山歌作为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进行节日庆祝、祈福自己、祈福他人等都通过吟唱山歌来实现。而且壮族人民还常常举办相关“歌节”等活动来利用山歌的形式来对生产、生活知识及技能来进行传授对历史知识进行传播,比如生产歌、季节歌以及历史歌等,并且这些山歌达到了相当高的思想高度并且体现出深刻的人民性,属于一种成熟的艺术的形式。因此可以这么说:壮族山歌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智慧的结晶,也是壮族民间艺术的一座丰碑,它包含着壮族人民的情感,是壮族人民生活经验以及思想精神和艺术智慧的成果。 (一)壮族山歌的继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族聚集地城市化变迁,壮族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面临着无人继承发展的尴尬局面,壮族山歌的传承、发展和弘扬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究其原因在于:(1)现代化的娱乐方式严重冲击了传统音乐;(2)较年轻的壮族歌者没有把壮族山歌很好的传承下去。这就导致了包括山歌在内的很多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殆尽,从文化的传承发展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也是一种深深的遗憾。因此对壮族山歌进行继承和发扬,不能只寄希望于老一辈民间歌者的努力,而要利用现代教育的手段把山歌引进课堂来对壮族山歌的加以传承和发扬,即引导壮族山歌进课堂,令其成为音乐教学中的一部分。 三、壮族山歌进课堂的意义十分重要 “壮族山歌进课堂”的现实意义十分重大。众所周知,课堂教师授课教学是传播相关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壮族山歌进课堂”则可以更方便、有效的通过相关的教学资料壮族山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以及音韵规律进行精确的记录,另一方面还可以把壮族山歌和壮族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帮助学生的精神文化层次以及学生的精神生活或者学生的审美情趣都得到较好的提升。 (一)传承壮族文化 “壮族山歌进课堂”需要传统的壮族歌者提供相关的帮助,同时也需要壮语来进行相关的记载。“壮族山歌进课堂”可以使得更多的壮语歌者对本族文化及山歌进行有效的传承,最终使得他们自身特长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挥,融入到现代化社会之中。壮族歌者在“壮族山歌进课堂”的过程中起到了课堂教师的角色,同时可以利用壮族隔歌者吸收更多的壮族学生来学习和继承本民族文化,最终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认识得到了加强。“壮族山歌进课堂”同时也可以对传统的壮族山歌进行整理和收集,这样可以使得壮族文化的记载和发扬得到更好的发展。“壮族山歌进课堂”也能够增强壮族同胞的民族认同感,推进和弘扬壮族传统艺术、文学、文化和习俗等,最终使传统的文化、山歌能够和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更好的结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项) 民间文学 2 Ⅰ—2 布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布洛陀》是壮族的长篇诗体创世神话,主要记述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丰功伟绩,自古以来以口头方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一带传承。大约从明代起,在口头传唱的同时,也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壮族民间麽教的经文。 《布洛陀》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的情况,在历史学、文学、宗教学、古文字学、音韵学和音乐学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布洛陀口传诗体创世神话在内容上具有原生性特点,在漫长的口头传承过程中,经过一代代的不断加工和锤炼,艺术性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具有教化的作用。 由于历史及其他各种原因,今天《布洛陀》已面临失传的危机,需要采取普查、建档、研究、出版等手段,并通过建立布洛陀文化生态保护村、唱诵队、传习馆以及在相关学校开办传习班等方式加以保护,使其能在现代化社会条件下继续得到传承。 23 Ⅰ—23 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壮族民间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才形成的,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刘三姐被广西民间视为“歌仙”,宜州市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被认同为刘三姐的故乡。 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比较完整,歌谣种类丰富多样,传播广泛。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它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

浅谈广西壮族民歌逐渐失传的原因)

浅谈广西壮族民歌逐渐失传的原因 摘要:广西素有“民歌的海洋”的美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由此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壮族民歌深受人民的喜爱。但是随着经 济的发展,壮族民歌的生存面临着危机问题,本文主要是从 三个方面浅谈广西壮族民歌失传的原因以及一些保护措施。关键词:壮族民歌失传原因 广西是一个山美水美,人美歌更美的歌谣之乡。古老的文明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也养育了壮乡儿女的酷爱唱歌的传统习俗。广西是一个拥有12个原住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间的融合造就了广西壮族民歌独特的风格与精神,可谓是源远流长,海纳百川,被誉为“民歌的海洋”。 一、广西壮族民歌的现状分析 (一)、壮族民歌的含义 1、广义民歌指有民族风格的歌曲,狭义民歌即指民族民间歌曲。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

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民歌体现了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能够真实的展现出当地的历史文化轨迹,具有丰富的开发价值与研究价值。 2、广西,是刘三姐的故乡。印象刘三姐,在全国已经打响了知名度。那个歌声清脆如夜莺,优美动人的美丽歌仙刘三姐在云雾缭绕的漓江三水中的,相信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早已印记了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及那余音绕梁的歌声。全国人民记住了刘三姐,同时也记住了那个美丽的地方——广西,一个素有“歌海“之称的民歌之乡。无论是广西壮族的山歌、那坡的“黑衣壮”以及南宁本土特色文化例如邕剧和粤剧等都给游客们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壮族民歌反应了广西壮族独特的文化及精神,是壮族婚姻、宗教、信仰、知识、道德、文学、艺术、审美、风俗习惯等多元文化的综合体现,其发展、变迁与壮族文化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3壮族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面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一百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 (二)广西壮族民歌的流传形式 1、一年一度的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仅很好的传承了壮族民歌的精华,而且还成功的把壮族民歌推向世界,宣传了壮族民歌的知名度与艺术魅力,让世界各国人民自然而然的记住了壮族民歌。

民歌联唱200首

民歌联唱200首 民歌联唱200首!【音乐典藏】 (本播放器由陈卫刚先生制作,感谢) 专辑英文名: The most enchant melodies of chiness best ballads 专辑中文名: 民歌联唱200首 别名: 中国唱片金牌歌典 艺术家: 群星 资源格式: MP3 发行时间: 2002年 地区: 大陆 语言: 普通话 专辑介绍: The Most Enchant Melodles of Chiness Best Ballad's 本系列产品后期带采用当今高技术品质HDCD压缩技术处理,诚为试音级唱片发烧经典,超值珍藏。 中国动人民歌最具美感的经典片段大联唱,歌坛炙手明星演唱,全系列五张大碟浓缩二百首中国最受欢迎的经典民谣精华主旋,优美绝伦的美乐,不间断送入您的耳朵,美不胜收...... 专辑曲目: DISK1

01 采茶舞曲(浙江民歌调) 李玲玉 02 回娘家(河北民歌) 张彤 03 编花篮(河南民歌) 俞淑琴 04 崔咚崔(湖北民歌) 周友金 05 姑苏风光(江苏民歌) 赵莉 06 斑鸠调(江西民歌) 屠洪刚 07 崖畔上开花(陕西民歌) 李玲玉 08 蘑菇头号(浙江民歌) 周友金 09 赶小海(云南民歌) 赵莉 10 放马山歌(云南民歌) 屠洪刚 11 猜调(周友金) 俞淑琴 12 小放牛(河北民歌) 屠洪刚俞淑琴 13 采花(四川民歌) 李玲玉 14 龙船调(湖北民歌) 俞淑琴周友金 15 采茶谣(江西民歌) 赵莉 16 牧歌(内蒙古民歌) 张彤 17 贵州山歌(贵州民歌) 赵莉屠洪刚 18 无锡景(江苏民歌) 李玲玉 19 打着山歌过横排(江西民歌) 周友金 20 挂红灯(内蒙古民歌) 俞淑琴 21 秋收(陕西民歌) 赵莉张彤 22 大板城的姑娘(新疆民歌) 屠洪刚

那坡壮族民歌论文民俗传承论文

那坡壮族民歌论文民俗传承论文那坡壮族民歌论文民俗传承论文那坡壮族民歌论文民俗传承论文 民俗视野中的广西那坡壮族民歌 【摘要】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是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盛开的艺术奇葩,它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生产习俗、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交际娱乐等等民俗活动对那坡壮族民歌的生成、传承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那坡;壮族民歌;民俗;传承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1]早在十九世纪,著名的法国艺术史家丹纳就明确指出了艺术的产生与风俗紧密相关。民俗文化是民间艺术滋生的土壤,没有日常生活、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交际娱乐等众多民俗活动,也就不可能有民间艺术的存在和传承。张紫晨先生在论述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时曾说:“民间艺术是民俗活动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是受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艺术是民俗观念的载体。”[2]因此,“不将民间艺术当作一种民俗现象来考察,不研究它与其他民俗活动的联系,也就使民间艺术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对民间艺术有深层的了解。”[3]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那坡壮族之所以能创造出绚丽多姿、独具风味的民歌艺术,与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民俗活动和民族精神就是那坡壮族民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一、生产习俗与广西那坡壮族民歌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陶立璠先生在他的《民俗学概论》中谈到了民歌与生产活动等民俗的关系:“……各民族的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家庭、村落、人生礼仪、宗教信仰、道德仪礼等民俗活动,都有相应的民间歌唱和讲述相随。”[4]作为众多民俗事象之一种的生产习俗,无疑为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和空间。 在广西西部的大石山区,那坡壮族世代耕作在自己的那一小块土地上,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耕作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俗,这些生产习俗以多种形式保存下来,延续至今,并对他们的民间艺术产生了影响。那坡壮族民歌中的多声部是与他们的社会性集体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那坡壮族现在多聚居在山体庞大、岩石裸露、植被稀疏、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石山区。但在初迁之时,这里地表植被完好,林木茂盛,野果繁多,野生动物物种丰富。由于这里山高谷深,野兽频频出没,那坡壮族以采集、狩猎、刀耕火种的方式来获取维持生存所需的物品。无论从事哪一种劳动,仅靠单家独户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靠家族乃至全屯的力量集体完成。有学者认为,这种劳动生产方式铸就了那坡壮族团结协作、勤劳勇敢、朴实敦厚的族群性格。团结协作的精神对音乐文化的影响,体现在该族群产生了特有的多声部民歌“诗敏”(虽明)及“诗敏”的演唱方式上。“诗敏”演唱多以同声二重唱或同声小合唱的形式出现,混声重唱或小合唱偶尔为之。那坡壮族认为,唱“诗敏”若不与他人合作则难以成歌,一人分别演唱“诗敏”的高、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 前言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会孕育一方文化。环境可以造就某种文化,文化也可以改变人文环境,而一切文化又都具有其音乐属性。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本文将以广西壮、瑶、侗三个少数民族民歌为例,探讨广西民间歌曲所透露出的文化特质。 民歌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 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

xx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 前言 俗话说得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会孕育一方文化。环境可以造就某种文化,文化也可以改变人文环境,而一切文化又都具有其音乐属性。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本文将以广西壮、瑶、侗三个少数民族民歌为例,探讨广西民间歌曲所透露出的文化特质。 民歌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 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

广西壮族民族音乐赏析1

学院: XXX 专业:XXXX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 序号:XXX 广西壮族民族音乐赏析 经过了一个学期音乐欣赏的认真学习,了解了很多关于音乐

的知识。尤其是姚老师您上课时弹奏的美妙琴声,引发了我对音乐的浓厚兴趣。现在我就将我上音乐欣赏课学到的现有知识对广西壮族民族音乐做一简单的赏析。 广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其原因是生活在这里的主体民族壮族有着酷爱歌唱的传统习俗.壮族民歌反映了其民族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壮族:它是一个以能歌善唱著称的农耕民族,族人喜爱山歌。山歌种类有很多,如赶路山歌、放牧山歌、摇船山歌、田作山歌、情恋山歌和游艺山歌。壮族的山歌充满生活气息,族人喜欢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加之它是一个以农为生的民族,生活节奏基本上是沿着耕作的周期来进行活动的,所以很多山歌是歌唱与农家事务有关的。比如每年的开春,他们的歌唱是为了祈求本年的丰收,典型的有三月三、花朝节、蚂拐节、牛魂节。除此它还是一个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宗崇拜的民族,所以还有很多与崇拜祖宗、英雄人物有关,典型的有元节、莫一大王节、霜降节。大多叙事传言,喜庆祝福、交朋结友、择偶婚配等,都和山歌息息相关。 然后我来简单介绍一下广西壮族民族音乐:说起广西壮族民族音乐,大家都会想到三月三这个节日,三月三是壮族音乐交流形式重要的一天,那么我就来介绍一下这个特殊的日子吧。壮族的三月三以前是族人选定祭祖的日子,后来也发展成为壮族的歌节。壮族人民对祭扫十分看重,祭祖那天,族人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现在的三月三发展为壮族

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壮族会很热闹,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对他们来说,他们会有很多的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庆祝,如蒸五色糯米饭和做红鸡蛋,以纪念祖先、招待亲友,还要举行隆重的“歌墟”活动。壮族歌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不少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有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个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壮族民间流行的歌墟,曾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伤风败俗”,“有伤风化”而“悬为例禁”,下令取缔。然而,歌墟毕竟是群众性的传统的民族文化活动形式,它植根于壮族人民的生活土壤之中,所以是“屡禁不衰”。解放后,壮族“三月三”歌墟已发展为本民族的歌节,成为壮族地区人民文化生活中最有风采的一部分。近几年,歌墟更延伸发展为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民族歌手前来参加。其间,族人到村边的山坡、草坪、晒场、树下等各种不同的地方,互用山歌对答,那是的壮族到处都是歌声此起彼落,热闹非凡。他们唱的山歌内容广泛,有情歌、赞美歌、农事歌、古歌等,歌手们根据对方歌唱的内容,随编随唱。参加者大多是未婚的男女青年,大家以歌代言,以歌会友,以歌择偶,以歌倾诉衷情。许多青年或歌技出众者,在歌圩上找到了自己的伴侣,最后通过抛绣球等形式来互表爱意。在三月三歌节里,还有最富有壮族民俗特色的舞蹈,

民间文学之壮族山歌

民间文学之壮族山歌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千百年来运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并广泛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形式,是人民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是关于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民众信仰的一种载体。而壮族作为全国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人口的民族,自然少不了属于壮族自己独特个性的民族文化。 在我的记忆之中,接触过的看到听到过的属于壮族人民的民间文学范畴的独特东西,我认为那就是壮族的山歌。 犹记得小时候,父母带我回老家,那是一个偏僻的壮族小村庄,在那里很多事情都已经淡忘掉了,但是让我清楚记得的一件事情就是参加去观看了当地的“歌圩”,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是一场山歌盛会。在那里,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相互用山歌来对唱,有时候是单个和单个对唱,有时候是一群人分成两部分人对唱,男一边,女一边,好不热闹的场景。鉴于那时的我仍是小孩而且从小没有学习壮话,他们唱得热闹,可我却什么都不知道,但那颇有韵律的山歌还是在我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转眼之间已经长大了,很少回老家的我再也看不到那隆重的“歌圩”,县城中也没有如此的山歌聚会,一切都只能在记忆中留存下来。 在县城,饭后散步的时候,偶尔会看到在县政府前的小广场上聚集着十几个老婆婆,她们一起唱着我听不懂的壮族山歌,虽然如此,但是从她们欣喜的表情和那充满热情的唱腔中,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歌圩,听着人们表达他们的情感,传递他们的思想。 山歌是民歌的一种,是人民群众语言的精髓,是人民群众艺术集结的体现。可以这么说,壮族山歌是壮族人民群众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具有壮族特色个性的艺术奇葩。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最根本的东西,壮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艺术,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出口成歌,善于舞蹈,自古以来的“歌圩”等歌唱集会,皆是壮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具体体现。 壮族人民喜欢唱山歌,山歌已经成为许多地区的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了精神需要。在漫长的岁月里,山歌经过历代族人的发展,不断变化提高,越来越成熟,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欢乐。唱山歌,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解除烦闷,增加人气,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其内容之广,远涉天文地理,社会历史,近接花鸟虫鱼,婚姻爱情,尤其以表达对爱情和生活的热爱

壮族山歌:壮族山歌有什么特点又有多少种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壮族山歌:壮族山歌有什么特点又有多少种类 导语: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 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壮族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面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一百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成熟和完美,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种形态,应该看作是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它是壮族劳动人民生活经验、思想精神和艺术智慧的结晶。 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这便是古书上 生活常识分享

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Yi Shu Ping Jian Min Su Min Yi ·民俗民艺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 危瑛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民歌作为一门与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以极具节奏性和韵律感的语言,体现着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艺术审美观念和情感思维。民歌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长久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于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文化体系。广西壮族民歌是世代壮族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音乐文化,它通俗易懂、感情充沛、悠扬平和,清新自然的唱风给人一种亲切的乡土之感。广西壮族民歌不仅是地域和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同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重要体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伫立于当今世界文化之林。本文在剖析广西壮族民歌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和途径,以期推动民歌艺术的新发展。关键词:壮族民歌 艺术特色 文化重要性 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9-0023-03 作者简介:危瑛,硕士,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从秦汉时 期起,壮族的艺术文化便慢慢融入到中华文化的体系之中,成为中华文明当中极具特色的一朵艺术奇葩。壮族民歌是在壮族人民生产生活当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文化符号,传承发展至今,已成为壮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生产工作还是生活社交,以歌代言、以歌传情成为壮族人民与他人、与社会交流对话的一种方式。因为歌曲艺术的发达,辽阔的壮乡被成为“歌海”,在壮乡之中,男女能歌、老少会唱,甚至一些诗人将这类誉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可见,壮族民歌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之中,不仅形成了独特的传承之道,还凸显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壮族民歌内容丰富,情感充沛,音律清新,淳朴通俗,具有浓厚的地域和民族特点,是中华曲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概述 壮族分散居住于全国各地,但主要聚居于广西,广西壮族民歌是壮族人们智慧的结晶和集中表现,也是壮族主流曲艺文化的代表。广西壮族民歌与地域生产和生活结合得非常之紧密,是壮族人们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踏足壮区,你便会听到洋溢着欢快音符的民歌,往往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会让人情不自禁地循着歌声而去。广西壮族民歌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特色和魅力,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以抓住重点,突出内涵。 (一)广西壮族民歌具有很强的传唱性 与其说广西壮族民歌是一种曲艺文化形式,倒不如将其定义为一种文学形式,虽然民歌更多的是口头传唱,并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文本,但是,在广西壮族人民的心中,与神话故事、童话传说、习俗谚语等文学文化相比,民歌显得更为重要。广西壮族民歌与其他民族的曲艺文化一样,也是由广大壮族的普通民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精神财富,为数较多的壮族民歌的创作者是民间的歌手、教师等知识分子或道公和师公等民间艺人,可以说数量多、范围广,来自各行各业的壮族民歌创作者,他们结合自身丰富的经验和经历创作出众多丰富多彩、脍炙人口的壮族民歌,为壮歌的传唱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壮族民众在创作民歌的过程中,会吸收其他民众语言文化和文学素材,从而扩大壮族民歌的传唱范围,如叙事长歌《莫一大王》和《布洛陀》等,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被传颂,成为壮族民歌的经典之作。总体而言,壮族民歌从生产生活中而来,通俗易懂,吟唱起来婉转动人,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娓娓道来的音乐故事和细腻的情感,让人百听 23

广西壮族民族音乐赏析1

1 / 6 学院: XXX 专业: XXXX 姓名: XXX 学号: XXXX 序号: XXX xx民族音乐赏析 经过了一个学期音乐欣赏的认真学习,了解了很多关于音乐 的知识。尤其是姚老师您上课时弹奏的美妙琴声,引发了我对音乐的浓厚兴趣。现在我就将我上音乐欣赏课学到的现有知识对广西壮族民族音乐做一简单的赏析。 广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其原因是生活在这里的主体民族壮族有着酷爱歌唱的传统习俗.壮族民歌反映了其民族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首先我来介绍一下壮族: 它是一个以能歌善唱著称的农耕民族,族人喜爱山歌。山歌种类有很多,如赶路山歌、放牧山歌、摇船山歌、田作山歌、情恋山歌和游艺山歌。壮族的山歌充满生活气息,族人喜欢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加之它是一个以农为生的民族,生活节奏基本上是沿着耕作的周期来进行活动的,所以很多山歌是歌唱与农家事务有关的。比如每年的开春,他们的歌唱是为了祈求本年的

丰收,典型的有三月三、花朝节、蚂拐节、牛魂节。除此它还是一个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宗崇拜的民族,所以还有很多与崇拜祖宗、英雄人物有关,典型的有元节、莫一大王节、霜降节。大多叙事传言,喜庆祝福、交朋结友、择偶婚配等,都和山歌息息相关。 2 / 6 然后我来简单介绍一下xx民族音乐: 说起广西壮族民族音乐,大家都会想到三月三这个节日,三月三是壮族音乐交流形式重要的一天,那么我就来介绍一下这个特殊的日子吧。壮族的三月三以前是族人选定祭祖的日子,后来也发展成为壮族的歌节。壮族人民对祭扫十分看重,祭祖那天,族人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现在的三月三发展为壮族 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壮族会很热闹,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对他们来说,他们会有很多的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庆祝,如蒸五色糯米饭和做红鸡蛋,以纪念祖先、招待亲友,还要举行隆重的“歌墟”活动。壮族歌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不少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有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个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壮族民间流行的歌墟,曾被历代封建统治者视为“伤风败俗”,“有伤风化”而“悬为例禁”,下令取缔。然而,歌墟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