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六上第20课《有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上第20课《有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上第20课《有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上第20课《有的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上第20课《有的人》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文本细读

(一)关于诗歌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心灵沉浸乃至陶醉。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真切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

(二)关于《有的人》

诗作从鲁迅虽死犹生的评价入手,在对比中写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生命观:一种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刻名字于石碑以求不朽,但他的生毫无意义,他死后人们很快就会把他忘掉;一种人俯下身子为人民当牛做马,情愿做草原上的野草等待地火燃烧,他的生是为了人民更好地生活,他死后人民永远也不会忘掉。借助对比,“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豁然显现,在讴歌鲁迅的同时,也在讴歌那些与鲁迅同样品质的人,这就拓展了诗作的思想宽度,而显示出它的普遍性意义。

《有的人》文字不长,平白如话,且用典很少(关于“孺子牛”和“野草”的两个用典,其实不把它看成用典也是能够理解的),在诗的表面意思的理解上是不成问题的,但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善用对比,对比造成两种生死观的巨大落差,更有助于揭示其美丑、善恶的本质区别;同时,这种对比是贯穿全篇各节的,从全诗而言则是用了铺陈手法,依次展开。

(三)关于作者与《有的人》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鲁迅支持的《作家》杂志约臧克家写首诗,他哀悼深情写下了第一篇纪念鲁迅的文字《喇叭的喉咙》(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从此以后,在每年的鲁迅祭日或诞辰日,臧克家都要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据不完全统计,鲁迅逝世后,臧克家共撰写纪念鲁迅的诗文达二十余篇,题材涉及到学术论文,如《鲁迅对诗歌的贡献》;诗歌,如《有的人》;散文,如《鲁迅写的纪念文章》;杂文,如《鲁迅遗嘱》等。在所有的诗文中,以《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最为著名。

那是1949年,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怀着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1949年11月1日,44岁的臧克家挥笔写了《有的人》这首诗。

1991年鲁迅先生百年诞辰时,八十七岁时的臧克家还撰写诗作纪念鲁迅:“硬骨磷磷见采神,文豪斗士共一身。遗言忘我高风格,四海同钦念巨人。”

第二部分:目标设定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在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在学生理解难点的关键节点上给予能够必要的帮助,如提供一些文本,补充一些背景知识,而不可牵着学生亦步亦趋、面面俱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在此基础上可尝试背诵下来。

2、结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谈谈对诗的理解,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3、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对比,初步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

结合自己对鲁迅的了解,谈谈对诗的理解,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三)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对比,初步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四)教学流程

1、漫谈日期,揭示课题

2、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3、精读诗歌,自主感悟

4、升华感情,写下感受

第三部分:教学简案

(一)漫谈日期,揭示课题

师: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生答)再过一天就是10月19日,这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76年前的这一天,鲁迅先生病逝。就像课文里描述的那样,数万人自发前去悼念他,纪念他的诗文也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首诗《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板书

课题),打开书,读读文章前面的导语。(稍停)告诉我,这首诗是谁写的?(指生说,正音,板书“臧克家”,读题。)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师:这是一首现代诗,数数共有几节?(七节)每节几行?(四行)不长,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两遍,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开始吧!

(学生自由朗读)

师:老师看大家刚才读得很投入。谁来展示一下?(指生读,相机评价,主要是正音,发现有没有诗句读破、读漏、读错的现象。下面是教学预设。用斜体表示)

生:有的人……

师:老师纠正个读音。“呵”在这里和“啊”的意思一样,读“à”。谁再来读读?(关于“呵”字的读音,查找了一些资料,多数倾向于读成“啊”。)

生:有的人……

师:很好,不但诗句读得流畅,而且字音读得准确。不过,老师觉着小节与小节之间的停顿再足一点,就更好了。我们下面男女生分小节来读一读!男生读前两句,女生读后两句。

男生:有的人……

女生:有的人……

(三)精读诗歌,自主感悟

师:我们这个单元都跟鲁迅有关,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小标题写的是什么?既然是纪念鲁迅,大家找一找诗中和鲁迅有关的诗句,用波浪线画一画。(生找,生划)生汇报: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师:读了这三句诗,你的脑海了会想起些什么?(发散思维,联系课文及读过的鲁迅故事来谈,启发:周晔评价伯父、鲁迅救助车夫、鲁迅照顾阿三、鲁迅送书给阿累、鲁迅诗句等)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这几句诗吧!

(生齐读)

师:这首诗只是在赞扬鲁迅吗?为什么呢?(启发学生注意读“有感”二字。)什么叫“有感”?师:我们读到这里也会产生感想的。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记忆中,有哪些像鲁迅一样的人呢?(让学生自由交谈。雷锋、周恩来等,如果能结合当今时代的人物来谈则更好。)

师:读着读着,我觉得这里写的“有的人”不单指鲁迅,不是“有的人”,而是“有些人”。如果请你来改诗,你会改吗?(生改,后读)

屏幕出示:

有些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些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些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生齐读)

师:诗人在赞扬鲁迅先生的同时还批判了哪些人?找出来读一读。(生读,生找。)

生: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师:以你的了解,这些人指的会是谁呢?

生:

师:他们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是早已臭名昭著又想流芳百世的人;是专门损人利己,以牺牲他人换取自己幸福的人。他们的人生观和鲁迅先生截然相反,一种给人民带来灾难,一种给人民带来幸福。我们一起来痛斥这些人吧!

(生齐读)

师: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两类人,命运肯定也不同。请大家自由读读五六七三个小节。

(学生自由读)

师:有这样两句诗,老师想看看同学们理解得怎样。“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人民怎么记住他的?

生:

师:再来看看这两句:“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群众是怎样抬举他的呀?

生:

师:我们不妨来看看毛主席是怎样评价过鲁迅的:(幻灯片出示)谁来读一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

师:毛主席一连用了五个“最”来赞美鲁迅,说他是空前的民族英雄!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三个小节。

(生读)

师:下面老师想和大家对读。老师读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做法,同学们读人民对他们的态度。读以前,老师想让同学们给老师提点儿建议,建议老师该怎么读?(读有关鲁迅的句子时,应该用怀念、崇敬的语气;读有关反动派的句子时,用蔑视的语气来读。)

(师生对读。学生对读。)

师:读到这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有个特点?(生交流。)

师:既然是对比,我们不妨作一个小练习,看大家能不能完成。(幻灯出示)看屏幕:老师把每小节的后两句隐去了。看看谁能连出来!

(学生练习)

师:我来找一个小组展示一下。

师:老师提高点难度,把前两句隐去。谁来试一试?

生:……

师:大家不知不觉把诗都背会了。

(四)升华感情,写下感受

师:学习了《有的人》这首诗,相信大家已经对诗中的有的人,乃至有些人,有了自己的认识了。那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呢?课下用你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可以是一段感言,也可以是一首小诗……不妨用《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为题。(给5分钟时间写,写后交流。)

师:同学们,《有的人》作为我们这一组课文“初识鲁迅”的结束语。它深化了我们对鲁迅先

生的认识,但它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走进鲁迅吧!下课。附:板书设计

有的人活着……死了(虽生犹死)

——纪念鲁迅有感死了……活着(虽死犹生)

臧克家

有的人教案(1)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人名导入新课 1.师说生猜“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课件出示) 2.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

二、介绍背景、拉近距离 1.师: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些有关这首诗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请同学们将你了解到的有关这首诗和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告诉大家 2.教师适当补充 三、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想一想:我能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3.小组合作,交流这首诗的特点 4.全班交流汇报 5.归纳总结:这首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处就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诗的每一节都用了对比,把真的、美的、好的、和假的、丑的、坏的作了对比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师: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讨论以下问题: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归纳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归纳点拨:“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平凉十中 八 年级 语文 教学设计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第一课时 主备人: 参与教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审核: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特点,积累掌握“苍劲、眺望、亭台楼阁、目眩神迷”等词语。 2.概括文章的写作内容,划分文章层次,初步感受丽江的自然风光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是丽江古城,古城以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说了这么多,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二、目标展示 三、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阿来,藏族,1959年生,四川马尔康人,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山》。其中《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生字积累.... 驿道(...y .ì).. 草甸(...di ..à.n .). 矗立(...ch ..ù)闸口(.....zh ..á).. 徘徊(...p .á.i hu ...á.i .). 翡翠(...f .ě.i .). 掺入(...ch ..ā.n .). 砚池(...y .à.n .)蘸到(....zh ..à.n .). 渠水(...q .ú).. 3.词语释义 苍劲:(树木)苍老挺拔;(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四、自主学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教师明确:一滴水带着夙愿,经历了漫长的黑暗与等待,流过丽江的经过。 2.默读全文,在文中标划出“一滴水”经过的地点,把握“一滴水”的游踪。 教师明确: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的院子——金沙江。 3.按照“一滴水”的游踪,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一滴水”的来历及流下雪山时沿途所见。 第二部分(4-9):“一滴水”流到丽江古城前的所见。 第三部分(10-14):“一滴水”流过丽江古城的所见。 第四部分(15-16):“一滴水”流出丽江古城,跃入江流。 五、合作探究 1.这篇游记先后写了“一滴水”在丽江古城看到的哪些景物?重点写了哪些景物? 教师明确:在玉龙雪山顶望丽江坝、流下雪山时沿途所见、跌落到黑暗的落水洞、黑龙潭边看到游人和自然景物、大水车上的眺望、玉河内的徘徊 在四方街看到的人文景观、看古城热闹而美丽的夜景、看丽江坝上空美丽的夜景。 2.结合游记的特点,说一说本文作为游记在内容方面的特点。 教师明确:以游踪为顺序,写了“一滴水”从古到今,从高山到平原,从城外到城内所见到的景物。并有重点地表现了黑龙潭、大水车以及四方街上看到的景物。内容上体现出滴水”的沿途所见,且所写景物重点突出的特点。 3.文章从“一滴水” 的视角来展现丽江古城的美丽风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人称,展现“一滴水”的旅行所见 六、课堂检测 驿道( ) 草甸( ) 砚池( ) 蘸到( ) 模样( ) 翡翠( ) 眺望( ) 擦拭( ) 硕大( )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本文中的优美语句。 2.完成配练1-4题。

14长童话的森林

14长童话的森林 教学目标 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掌握10个生字,会写6个字,能独立完成识字任务。 朗读课文,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通过学习,认识到森林的急剧消失所引起的一系列恶性循环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树立节约、环保的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造福。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认识到森林的急剧消失所引起的一系列恶性循环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树立节约、环保的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造福。 教学难点 树立节约、环保的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造福。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搜集一些关于森林各方面的资料,为自己的资料定一个主题。用自己的方式想象一万多年前那一个绿色的世界是个什么模样。 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幻灯片和地球仪一个,有条件的学校

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图片。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一、童话引路,激趣导入。 师:我们是听着美丽的童话故事长大的,说说我们还记得的童话故事有哪些? 师:这些故事伴随着我们的童年,使童年的生活充满乐趣、充满无尽的遐想。有一个神奇的地方,总是生长出一个又一个娓娓动听的童话,有《白雪公主》《小红帽》《狐狸和乌鸦》《九色鹿》等等百听不厌的故事,那就是—— 二、初读课文,预习检查。 小组分段朗诵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会认的字中注意“顷qǐnɡ”的读音是第三声,要求会写的“茂”字要注意下部分书写顺序正确:横、撇、斜勾、撇、点。 三、学习课文、二部分。 前后呼应,对比感知。 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比较,齐读,注意带点的词语。 A 森林里的童话了。”

20有的人教案及练习题

20#《有的人》教学设计 高场镇青云小学杨运明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诵,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臧克家)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 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

第20课《咕咚》优秀教案(含反思)

20咕咚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字,如部件组合法、字理识字法、字族识字法、谜语等,通过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自主识字。同时采用指导观察法,充分利用插图,以图带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环节以朗读贯穿始终,加深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导入:同学们,在森林里的蘑菇屋内,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只小兔子)大家看小兔子的表情,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吃惊、害怕等)听,他在说什么呢? 2.课件播放并出示小兔子的话:小朋友们,“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呀! 3.教师导学:小兔子为什么害怕“咕咚”,“咕咚”又是什么?我们一起去森林里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咕咚”这两个字的特点,发现规律。(都是口字旁的字)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运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创设愉悦、有趣的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闯关,认识生字 1.教师设置闯关游戏,(课件出示:咕咚探秘之旅)第一关——“神奇果树林”。要求:认真听老师范读课文,圈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自己拼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画生字:咕、咚、熟、掉、吓、鹿、逃、命、象、野、拦、领。 3.引导学生利用字卡,同桌之间可以用喜欢的方式交流生字。如: (1)你读一个字,我读一个字。 (2)抢答读字,看谁读得准确。 4.学生汇报后,教师指导难读、易错的字音。 (1)翘舌音:熟shú。 (2)后鼻音:咚dōnɡ、命mìnɡ、象xiànɡ、领lǐnɡ。 (3)整体认读音节:野yě。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6.出示课件,开始闯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一名同学,读果子树上的字宝宝。

各人眼中的20教案

各人眼中的20 周浦第三小学宋金华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一组一组地计数来构造20。 2、用各种方法来分割20的集合。 3、乘法题的初步建构。 能力目标:1、学会用科学观察的方法来建构知识。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难点:建构几个几,为今后学习乘法的意义作铺垫。 教学重点:从不同角度思考,用各种方法分割数的集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双色片、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数数游戏:我来几个几个数 二、探究新知 (一)数6个小圆片

1、师:小胖今天过生日,想请小朋友们吃蛋糕,妈妈买来这些蛋糕(出示6只)(学生操作) 师:你怎么数的?(师板演:2个2个数) 师:数了几次?(3次),请小朋友们看一看,几个一圈?(学生边回答老师边圈)圈了几次呢?(3次)。 用算式表示(2+2+2=6)表示3个2. 2、还有不同数法吗?(生3个一数) 师:数了几次?(2次),几个一圈,圈了几次? 生:3个一圈,圈了2次,是2个3。 (1个1个,6个6个数) 3、小结:这几种数法不同,小朋友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数出6个蛋糕,真棒。 4、观察得出:每次数的个数一样多,正好数完。 (三)各人眼中的20(出示图) 1、媒体演示20只蛋糕 师:小胖看见了对妈妈说:“不够,不够,太少了”,妈妈又去买了一些,现在有这么多蛋糕,请你们按照:“每次数的个数一样多,正好数完。”这个要求数,先小组讨论一下,有哪些方法,可以用小圆片摆一摆 2、小组活动(讨论,试着摆一摆) 3、展示(一组说其他组补充) (1)10个2是20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0课:风》教学设计

第20课风 一、设计理念: 本课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描写了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风。一开课,就通过有关风的景色唤起学生生活感受;以风娃娃为情景激发学生读风、表演风、找风、画风,从而体会风的调皮、可爱。此设计注重了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把无形的东西变得形象生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12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的书写8个生字,并能试着欣赏自己书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诗。 3、在读风中体会风的调皮、可爱,在找风中唤起该生生活感受,在画风写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四、教学难点:体会风的顽皮可爱,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习惯。 五、教学准备:能感知风的风景图片或相关课件 六、教学时间:1—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景、引出新课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大家高兴吗?(高兴)可是,我刚进教室时,它却一溜烟儿跑不见了。我们大家一起去找找它吧!

出示课件(或几幅能展现风景色图片)师述:瞧,它正和旗杆上的红旗玩得起劲呢!(风吹旗子的图)看,它又把细细的雨丝吹得东歪歪、西斜斜。(风吹雨丝斜的图)听,呼呼呼,它和小女孩手中的风车玩起转圈圈的游戏。(风车转动图) 这就是大家的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板题:风)读题。 你喜欢这个新朋友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风的顽皮、可爱,确立这篇课文的朗读的基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既然大家都那么喜欢它,那我们就赶紧到课文中去看看,好好地读读课文,好好地和它交朋友。 2、小朋友读得可认真呢!老师想问问大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是用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好?(拼读音节、问问同桌、请教老师、查查字典等) 3、刚才,风娃娃悄悄告诉我,要和它交朋友,先得和这些生字娃娃交朋友,才行!大家有这个信心读好它们吗?(有)那就赶快读读它们把!(出示本课带拼音的生词) 4、同桌相互读,比比谁读得又正确声音又洪亮。 5、开火车指名读、齐读。 6、生字娃娃,要为难你们。瞧,它们的拼音帽子不见了,你们能看到它们的样子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大家先自己小声地试一试,读一读。 (抢读、齐读) 7、风娃娃说小朋友读得太棒了,它要和大家做捉迷藏的游戏。大家愿意吗?指名上台读生字。(师先背着该生指定一个生字,告诉其他孩子,风娃娃就躲在

教学设计公开课(24)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海滨小城》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练习积累语言。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我们刚刚告别《美丽的小兴安岭》,今天老师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 2、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以默读、轻声读、大

声读,读完之后,再说说海滨小城到底什么样?(板书:美丽、整洁) 2、课文通过哪几处景物来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板书: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 3、这五处景物,哪些内容是写海滨的;哪些内容是写小城的? 三、导游介绍,导学“海滨” 1、提出自学要求: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这部分描写的景物。 B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检查自学情况。(汇报自己的学习方式及收获) 3、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课文,体会海滨的美。(配乐) 4、风采展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美丽的画面,当一回小导游。(同桌先互相练习说一说) 5、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探究写作方法 屏显:A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 B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C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

(2)分组讨论,互相评议 (3)汇报讨论情况。 6、小结:正是由于作者站在小城的心头,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色彩进行描写,所以海滨的美丽才给我们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这种观察、描写的方法。(屏显学法指导:观察、描写一处景物要注意“三要”:要确定观察点;要按一定顺序;要抓景物特点) 四、游客拍照,导学“小城” 1、自读课文后四个自然段,找出概括海滨小城景物特点的一句话。(学生读书、勾画、交流) 2、抓拍你认为最美的景物介绍给大家。 3、学生自由汇报。(屏显小城美景图) 4、自由朗读后四个自然段,体会小城的美丽、整洁(音乐) 五、质疑、释疑,深化理解。 1、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如:课文中说:“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那贝壳怎么能寂寞呢?)(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见解,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所起的作用。 六、总结全文,欣赏体会

(语文A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长童话的森林

长童话的森林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掌握10个生字,会写6个字,能独立完成识字任务。 2.朗读课文,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3.通过学习,认识到森林的急剧消失所引起的一系列恶性循环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4.树立节约、环保的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造福。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认识到森林的急剧消失所引起的一系列恶性循环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2.树立节约、环保的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造福。 教学难点: 树立节约、环保的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造福。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搜集一些关于森林各方面的资料,为自己的资料定一个主题。用自己的方式想象一万多年前那一个绿色的世界是个什么模样。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幻灯片(抄写句子)和地球仪一个,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童话引路,激趣导入。 1.师:我们是听着美丽的童话故事长大的,说说我们还记得的童话故事有哪些? 2.师:这些故事伴随着我们的童年,使童年的生活充满乐趣、充满无尽的遐想。有一个神奇的地方,总是生长出一个又一个娓娓动听的童话,有《白雪公主》《小红帽》《狐狸和乌鸦》《九色鹿》等等百听不厌的故事,那就是——(引导学生一起说,同时板书课题:14.长童话的森林) 二、初读课文,预习检查。 1.小组分段朗诵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要求会认的字中注意“顷qǐnɡ”的读音是第三声,要求会写的“茂”字要注意下部分书写顺序正确:横、撇、斜勾、撇、点。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 (一)前后呼应,对比感知。 1.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比较,齐读,注意带点的词语。(小黑板或幻灯片出示句子) A“可是,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能再也读不到新的森林里的童话了。”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教案

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 《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打蔫儿、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忐忑不安”等词语。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

么想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二、合作交流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2.勾画词语。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交流对词语的理解,师重点指导理解以下词语: 喋喋不休:说话没完没了。 按图索骥: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去做。忐忑不安: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4.理解内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同桌合作读课文,并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 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师点拨,并指导朗读。 三、品读领悟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四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长童话的森林 语文A版

《14长童话的森林》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简析: 《长童话的森林》是语文A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全文共5个自然段。课文开头紧扣课题,引入“森林锐减”这个主题;第2、3段分别从世界,中国两方面来说明森林锐减这一主题;第4自然段强调森林锐减的危害;最后一自然段呼吁全人类保护森林。文章以童话引路,让读者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后又以一个问句结尾,引发人们美好联想,首尾呼应,使课文回味无穷。 二、学情分析: 桃源县漳江小学有着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全省百所名校之一。我所执教的四年级197班共有学生67人,班额较大。学生学习风气好,爱阅读,爱朗读,爱表现,想象丰富,思维活跃。 三、教学要求: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森林的锐减以及森林锐减带来的灾害,懂得怎样去保护森林,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个别词语的意思。 2、激发学生对森林的美好向往以及对破坏森林行为的憎恨,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为子孙后代造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设计理念: 页 1 第

以生为本,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巧选教材,精编教案,让学生感知说明文的特点,培养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朗读能力,并启发学生情感,让学生能力与情感得到和谐发展。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读准字音。搜集森林锐减带来的危害资料。 2.教师给学生讲述神话故事《潘多拉的盒子》,CAT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美丽童话引路,激情激趣导入 1板书:森林。同学们,从字形上看,你就能感受到森林里生长得最多的是(树木),森林里还有些什么呢?(图片)是啊,我们读过的许多美丽童话都发生在森林里。(板书课题) 2 设疑:发生在森林里的美丽童话,曾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可是,我要遗憾地告诉大家,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能再也读不到新的森林里的童话了。 (二)、整体把握全文,巧立重点难点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54页,认真读课文,找一找原因。 1、汇报:谁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板书:锐减,揪心) 2、锐减是什么意思?揪心呢? (三)、层层解读文本,突破重点难点 1、同桌合作,总体了解森林锐减 页 2 第

六年级安全教育第20课个人信息慎透露教案

六年级《个人信息慎透露》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培养 1、树立个人信息安全意识。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二)行为技能训练 1、上网时,不轻易透露自己真实的个人信息。 2、在网上登记帐号、注册微博、取聊天昵称时,不使用真实姓名作为网名。 (三)知识经验积累 1、知道网络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危害。 2、懂得防范网络危害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不轻易透露自己真实的个人信息。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学会在网络中保护自己的真实信息不泄漏。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能防范网络危害,不轻易透露自己真实的个人信息。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 五、教学准备 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小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课前了解避免泄露自己信息的方法和使用电脑的小技巧。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 同学们,你们有过网上聊天的经历吗? 学生之间交流自己的网络生活经历,比如:聊天的地点、时间、内容、感受等等。 讨论:(1)和身边认识的朋友聊天与未见面的网友聊天相比,两者有什么不同? (2)你知道下面列举的那些是个人信息吗? 你的姓名你的住址你的学校地址你的Email地址 你的电话号码你的密码父母的姓名及工作单位 你的照片你的外号你的考试成绩你的考试成绩 小结:一切直接或间接辨别个人身份的信息就叫个人信息。网络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网络里暴露自己真实的个人信息可能存

在一定的危害。防范网络危害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真实的个人信息。 (二)分析案例,思考明理 在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如果不小心透露了真实的个人信息会有什么后果呢,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平安故事”,读完故事后思考: (1)小明喜欢和人在网上聊天,网友——“西门春雪”找他要真实的个人信息,他给了吗? (2)思考事情的发生、结局以及造成的后果,你有什么想说的? (3)如果在生活中,你在网上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你会怎么处理?(分角色扮演,看谁回答得更安全并且有创意) 分组围绕问题进行谈论、交流。 小组发表观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 小结:像小明这样轻易相信别人,透露了自己的真实信息。结果被坏人利用打电话骗取家人的钱财,给自己和家人都带来了危险的故事。 (三)平安指南,指导生活 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有些坏人为了诈骗、敛财,疯狂收集、倒卖各种隐私信息。所以,在网上,关于个人的一些真实资料和隐私,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0课《芦花鞋》教学设计

20*芦花鞋 ?教学目标 1.认识“搓、葵”等7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列出每部分的小标题。 2.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纯美的文字风格。 3.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引起阅读期待。 ?教学重难点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感悟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纯美的文字风格。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生字较少,学生都能运用学过的方法自己掌握,不用花费很多时间进行指导。 2.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感人的情节,通过阅读体验交流,走近人物,感受他们的苦难,感受他们的幸福,形成阅读期待,培养阅读兴趣。 3.表达运用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词、句、章节,把握细节并能从细节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语言的魅力,使学生能结合课文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歌谣导入。 (1)师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歌谣,请大家仔细倾听。 (2)播放音频,同时出示歌词。 南山脚下一缸油,树头挂网枉求虾, 姑嫂两个赌梳头。泥里无金空拨沙。 姑娘梳成盘龙髻,刺槐树里栽枸橘,

嫂嫂梳成羊兰头。几时开得牡丹花? (3)师:多么有意思的歌谣啊!这两首歌谣是老师从一对兄妹那儿学来的,这对兄妹是谁呢?答案就在这本书里。(课件出示《青铜葵花》这本书) (4)生齐读书名。 2.了解概括。 (1)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2)简介主要内容。 师述:一次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以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青铜从此常常遥望芦苇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3)简介人物。 ①师引导:从文章的主要内容来看,你认为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是谁? ②示例:青铜和葵花。 ③走近青铜。 a.出示课件。(播放音频)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大麦地,青铜一家就生活在大麦地村,那里有一条宽宽的河,有成片成片的芦苇荡。在青铜五岁那年的一个深秋的夜晚,芦苇荡一片火海,大火过后,大麦地成了一片凄惨的黑色。青铜虽然在家人的呵护下逃离了火海,然而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本说话流利的青铜一夜之间竟成了一个听得见别人说话,却再也说不出话来的哑巴…… b.师指名读。 c.师引导:同学们,变成哑巴对于青铜来说,意味着什么?(生交流) d.师小结:苦难降临在青铜身上,从此,他失去了语言,失去了朋友,失去了快乐…… ④走近葵花。 a.出示课件。(播放音频) 课件出示: 葵花三岁那年,妈妈离开了人世,她只能和爸爸相依为命。葵花的爸爸是一名雕塑家。他最喜欢灿烂的葵花。那年葵花随爸爸来到了大麦地的干校里。爸爸常常背着画夹,划着小船去成片的葵花田边画画。有一回,他为了捞起河里的一张画,落水淹死了。葵花失去了唯一的依靠——爸爸。 b.听到这儿,你又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教学设计公开课1

《台阶》教学设计 吴冬梅 教学目标: 1.注重熟读精思,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2.学习本文抓住一个有象征意味的特定物品展开情节的特点。 3. 品味作者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理解文章的关键语句,学会给课文做批注。 4. 体味父亲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感恩父亲。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李森祥的资料,有关台阶的文化。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台阶,总是冥冥中给人一种向上的感觉,台阶能使人登高望远,开阔眼界。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也有许多的台阶要走,在走上台阶的每一步我们都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想要成功的信念。但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老一辈的人们是想要登上较高的台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今天我们学习李森祥笔下的《台阶》,了解父亲的台阶。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进门测 1、读拼音写词语或读生字注音。 凹()凼()硌()黏()撬() 门槛()xian()水chou()划尴()尬()、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言外之意:尴尬: 低眉顺眼:揩: 大庭广众:若有所失: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简单地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简要说一下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仔细品读,体会父亲形象 仔细品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做批注,表达自己的感悟,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你怎样理解父亲的这种心态?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3、文中详细描写了父亲洗脚的情形,这是要表现什么? 4、为了建造高台阶新屋,父亲付出了哪些辛劳? 5、概括父亲有什么形象特点? 六、合作交流,探究文章主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理解文章的主题。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我来编童话》教学设计

习作:我来编童话 1.借助词语展开想象,完整地写一个童话故事。确定童话故事的基本要素,能从时间、地点和事件三个方面构思童话故事。 2.能根据教材提示的内容,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并能比较流畅具体地记叙想象内容。 3.能尝试运用改正、增补、删除的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初步形成修改习作的意识。能给习作加题目。 重点 借助词语展开想象,完整地写一个童话故事。确定童话故事的基本要素,能从时间、地点和事件三个方面构思童话故事。 难点 能根据教材提示的内容,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并能比较流畅具体地记叙想象内容。 1.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的四篇童话故事的情节,并迁移运用到本次编写童话中,能有效地降低难度。 2.根据表格梳理引导学生填写这次童话故事的情节结构,帮助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结构有清晰的认识。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童话故事很有趣,是大部分孩子喜欢阅读的书籍,里面的故事情节非常生动,还能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它就像磁铁深深地把我们吸引,那你有没有兴趣自己编写一个童话故事呢? 2.板书课题:我来编童话 设计意图: 通过谈话交流,把学生带入童话的世界,让学生去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以此引导学生自己编童话。 二、明确思路。 1.讨论:课件出示讨论内容: 课件出示: 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好几篇童话,你能总结一下它们的特点吗? 讨论后代表发言: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还是生活中的物品,都能说会笑,会思考。作者把它们当成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性格。 2.课件出示词卡。 国王黄昏厨房 啄木鸟冬天森林超市 玫瑰花星期天小河边 师:看到这些词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故事?发挥想象,把故事写下来。 (1)写之前想一想: ①故事里有哪些角色?(可以从上面任选一个或者几个。如果需要,也可添加你喜欢的其他角色,如“小公主”“勇士”“月亮”“树博士”等) ②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哪里发生的? ③他们在那里做什么?想什么?猜测一下它们说话时的表情是怎样的?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故事的结果是什么? (2)写完以后小声读一读,看看句子是否通顺。你还可以试着给自己的童话加一个题目,注意题目要居中。 3.你可以尝试着填写下面的表格,帮助自己梳理故事情节。 课件出示: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0 有的人》 优质课教案_0

四步读懂“有的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将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新课 回顾单元主题——初识鲁迅。通过几篇文章的学习说说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学生畅所欲言) 这样的一位伟人离我们而去了,他在《死》这篇文章中,写下七条“给亲属”的遗言,其中有三句是: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同学们,我们真的可以遗忘他,不去纪念,管自己的生活吗?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时,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题) 二、四步学新知 (一)读出诗韵 诗之所以为诗,关键在于韵律。读诗要把握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纠字音,学生点评。)在这首诗中只有一个字容易读错,就在这一句中“呵”易读错。 读法指导:在每一句诗中,你想把哪个词读得突出一点,就在这个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这个点在朗读中叫“重音符号”。一句诗中你认为在哪个词语后面该停顿,就在这个词语后画一条斜线“/”,这条线叫“间隔线”。以第一节为例(课件出示,教师范读。)同学们画出节奏,自由读,课件展示节奏划分。齐读。 (二)、体会诗情 1、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诗里有很多“有的人”,我们应该把那么多人分成几类呢?(“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 这一小节有两个“活”和两个“死”,各有什么含义? 所以对这两类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对虽生犹死的人,作者的态

教学设计公开课(29)

九年级英语写作专题指导-----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九年级249班授课教师:杨全武 导语:1.中国少年说刘萱诺:真正的强者是微笑面对苦难的人2.英语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Listeningskills(听)、Speakingskills(说)、Readingskills(读)、Writingskills(写)四种技能。 一、写作目的 《标准(2021年版)》对五级写的具体要求: 1.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 2.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3.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 4.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 5.能根据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二、考查内容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阶段书面表达要求学生围绕所给的文字信息、大意和要求,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进行表达。所写内容要切中题意、文理通顺、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段落清晰、题材正确、格式规范、书写工整、拼写和语法正确、大小写和标点无误、词数符合要求。

三、常用的五种基本时态 1.一般现在时:SallystudiesEnglisheveryday. 2.一般过去时:SallystudiedEnglishlastnight. 3.一般将来时:SallywillstudyEnglishtomorrow. 4.现在进行时:SallyisstudyingEnglishnow. 5.现在完成时:SallyhasstudiedEnglishfor10years. 四、常用的五种简单句型 1.主语+系动词+表语: Thedayisgettinglongerandlonger. 2.主语+不及物动词 Mywatchhasalreadystopped. 3.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SheteachesEnglish. 4.主语+及物动词+间宾+直宾Theoldladyoftentellsusinterestingstories. 5.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补IhearedTomsinginginthenextroomyesterday. 五、技巧盘点 1.审题:关键词、体裁、时态、人称 2.提纲:文章结构、词汇、句型

长童话的森林阅读题及答案

篇一:长童话的森林阅读题及答案 1、要有保护树木的意识 2、不滥砍伐树木、不破坏树木 3、多种绿色植物下列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1、很久以前—大约是一万年前吧,地球有一半的陆地被森林覆盖着,你能想象那是怎样的一个绿色的世界吗?而现在的森林已不到原来的一半了.()2、算起来,我们大约每分钟失去一块足球场地大小的森林.()3、我们的森林在十年间锐减了百分之二十三,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00做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篇二:长童话的森林阅读题及答案 彭学军 我们读过的许多美丽的童话都发生在森林里,像《白雪公主》《小红帽》。郁郁苍苍的大森林里,长着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也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可是,也许有一天,我们只能到童话里去找森林了。因为森林正以令人揪心的速度在减少。 很久以前——大约是一万年前吧,地球有一半的陆地被森林覆盖着,你能想象那是怎样一个绿色的世界吗?而现在的森林已不到原来的一半了。算起来,我们大约每分钟失去一块足球场大小的森林。我们的森林在十年间锐减了百分之二十三,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 森林的消失意味着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还有土地沙漠化的加速。土地没有了森林的保护,就如同打开了魔鬼的匣子,灾难接踵而至:风沙、干旱、洪涝、风暴……这都是被破坏的大自然为我们讲述的一些非常可怕的事情。 保护大自然,爱护森林,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珍惜每一张纸。我们每年造纸消耗木材一千万立方米,这要砍掉多少树木啊;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的时候,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你心意的表达会找到更为别致的方式;也许我们可以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并不起眼的一双筷子积少成多,要毁掉多少森林啊;春暖花开的时候,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到山坡上栽下几株小树,每年如此,让小树和我们一起长大,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那时候,你再静静地倾听,你会听到怎样一个娓娓动听的童话呢? 1.森林消失意味着_________和_________。 2.下面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大约是一万年前吧,地球有一半的陆地被森林覆盖着,你能想象那是怎样一个绿色的世界吗?而现在的森林已不到原来的一半了。() (2)算起来,我们大约每分钟失去一块足球场大小的森林。() ()(3)我们的森林在十年间锐减了百分之二十三,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3.保护大自然,爱护森林,我们可以从哪些小事做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森林消失意味着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森林消失意味着大面积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加速。 2.(1)做比较 (2)打比方 (3)列数字 3.(1)要有保护树木的意识 (2)不滥砍伐树木、不破坏树木 (3)多种绿色植物 篇三:长童话的森林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长童话的森林彭学军我们读过的许多美丽的童话都发生在森林里.像.郁郁苍苍的大森林里.长着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也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可是.也许有一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