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技术。在诞生之初被称为核磁共振,

但为了避免与核医学成像技术相混淆,并且为了突出这项技术

不会产生电离辐射的优点,因此将“核磁共振成像”简称为磁

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自旋的原子核在磁场中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

一种物理现象。

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其中,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

带电。根据泡里不相容原理,原子核内成对的质子或中子的自

旋相互抵消,因此只有质子数和中子数不成对时,质子在旋转

中产生角动量,磁共振就是利用这个角动量来实现激发、信号采集和成像的。

用于人体磁共振成像的原子核为氢原子核(1H ),主要原因

如下:1、1H 是人体中最多的原子核,约占人体中总原子核数

的2/3以上。2、1H 的磁化率在人体磁性原子核中是最高的。

质子以一定频率绕轴高速旋转,称为自旋。自旋是MRI 的

基础。自旋产生环路电流,形成一个小磁场叫做磁矩。在无外

磁场情况下,人体中的质子自旋产生的小磁场是杂乱无章的,

每个质子产生的磁化矢量相互抵消,因此,人体在自然状态下

并无磁性,即没有宏观磁化矢量的产生。进入主磁场后,人体

中的质子产生的小磁场不在杂乱无章,呈有规律排列。一种是

与主磁场平行且方向相同,另一种与主磁场平行但方向相反,

处于平行同向的质子略多于平行反向的质子。从量子物理学角

度,平行同向的质子处于低能级,因此受主磁场的束缚,其磁化矢量的方向与主磁场的方向一致;而平行反向的质子处于高

能级,因此能够对抗主磁场的作用,其磁化矢量方向与主磁场相反。由于低能级质子略多于高能级质子,因此在进入主磁场后,人体产生了一个与主磁场方向一致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

进入主磁场后,无论是处于高能级还是处于低能级的质子,其磁化矢量并非完全与主磁场方向平行,而总是与主磁场有一定的角度。质子除了自旋外,还绕着主磁场轴进行旋转摆动,这种旋转摆动称为进动。进动是磁性原子核自旋产生的小磁场与主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图 1 自旋的原子核 图 3 进入主磁场前后人体的宏观核磁状态变化

图 2 质子自旋和进动示意图

进动频率与主磁场场强成正比。由于进动的存在,质子自旋产生小磁场可以分解成两个

部分:(1)方向恒定的纵向磁化分矢量(沿主磁场方向)(2)

以主磁场方向为轴心的,在X 、Y 平面旋转的横向磁化分矢

量。纵向磁化分矢量产生一个与主磁场同向的宏观纵向磁化

矢量。横向磁化分矢量互相抵消,没有宏观横向磁化矢量产

生。

如果给处于主磁场中的人体组织一个射频脉冲,射频脉

冲的频率与质子的进动频率相同,射频脉冲的能量将传递给

处于低能级的质子,处于低能级的质子获得能量后将跃迁到

高能级。因此核磁共振即是物质原子核磁矩在外磁场的作用

下发生能级分裂,并在外加射频磁场的能量条件下产生的能

级跃迁的核物理现象。从微观角度来说,磁共振现象是低能

级的质子获得能量跃迁到高能级。从宏观角度来说,磁共振

现象的结果是使宏观纵向磁化矢量发生偏转,偏转的角度与

射频脉冲的能量有关,能量越大偏转角度越大,而射频脉冲能量的大小与脉冲强度及持续时间有关。

我们称射频磁场对自旋系统的作用过程为激发,原子核自旋系统经激发后又平衡态变为了激发态。当射频脉冲的能量正好使宏观纵向磁化矢量偏转90°,其产生的横向宏观磁化矢量在各种角度的射频脉冲中是最大的,这就是90°射频脉冲。

图 5 90°脉冲激发前后磁化矢量的变化

原子核系统从受激的不平衡态向平衡态恢复的过

程称为弛豫。以90°射频脉冲为例。90°脉冲关闭后,

组织的宏观磁化矢量逐渐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过程。核磁

弛豫又可分解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1、横向磁化矢

量逐渐减小直至消失,称为横向弛豫;2、纵向磁化矢

量逐渐恢复至最大(平衡状态),称为纵向弛豫。

90°脉冲关闭后,处于同相位的质子发生了相位的

离散(失相位),其横向磁化分矢量逐渐相互抵消,因

此宏观横向磁化矢量衰减直至零。致使质子失相位的原

因有两个:质子周围磁环境随机波动;主磁场的不均匀。

图 4 由于进动产生的纵向和横向磁化矢量 图 5 磁化强度矢量弛豫过程

剔除主磁场不均匀造成的质子失相位,得到的横向磁化矢量衰减为真正的横向弛豫,即T2弛豫,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最大值的37%所用的时间称为T2值。射频脉冲关闭后,在主磁场的作用下,宏观纵向磁化矢量将逐渐恢复到平衡状态,即T1弛豫,纵向磁化矢量恢复到平衡态的63%所用的时间称为T1值。

图7 横向弛豫示意图

图8 纵向弛豫示意图

在核磁共振现象中,物质的宏观磁化强度及变化与PD(质子密度),T1,T2密切相关,但这些信息不能直接测出,只能通过弛豫过程中辐射的射频信号来分析。通过PD的测量可以判断自旋核的密度,如人体中不同组织含水量的多少。T1,T2的测量可以反映自旋核所处的化学环境的差异,如水是以自由水还是结合水存在,或者氢核存在于特定的原子团中等。对于揭示能量代谢和生化反应的过程很有帮助。通过不同时刻测得的自由衰减信号(FID)可以解出不同的物理量,通过不同的参数设置,可以获得相应的加权图。

利用成像参数的调整,使图像主要反映组织某方面特性,而尽量抑制组织其他特性对MR信号的影响,这就是‘加权’。T1加权图(T1WI):重点突出组织纵向弛豫差别;T2加权图(T2WI):重点突出组织横向弛豫差别;质子密度图(PD):主要反映组织质子含量差别。

我们测到的MR信号,但如何知道这一信号来自何处呢?收音机给我了们启示。如果空间两点的磁场强度不同,则与之发生共振的射频频率不同,从而依据共振频率可以确定磁场强度,进而确定空间位置,这就是层面选择原理。

样品中加一个均匀的主磁场B0后,再加上一个不均匀的梯度磁场B G。从而使不同层面

的磁场强度不一样,共振频率不一样,再根据不同的共振频率确定自旋核所处的层面。在激励脉冲结束后,在沿层面的Y轴方向加一短时间的梯度磁场G y,由于不同Y坐标的自旋磁矩的进动频率不一样,在撤出G y后,磁矩的相位不一样,根据相位的不同可以区分Y坐标,称为相位编码。相位编码梯度关断各体素再次置于相同的外磁场,进动频率恢复G y作用前的数值,但进动相位差保留。在相位编码结束后,沿X轴方向加一梯度磁场G x,从而使不同X坐标的自旋磁矩的进动频率不一样,进而根据这种进动频率的差异来确定X坐标,称为频率编码。通过空间编码以后,不同体素发射的MR信号频率、相位、相位变化率不同,依据这些信息和信号强度可正确的重建图像。

图9 相位编码与频率编码

最后,我们来讲一下磁共振成像的特点:1、多参数成像(PD,T1,T2),可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2、高对比度成像,尤其可获得高对比度软组织的图像。3、任意方位诊断,可从三维观察人体。4、可进行人体能量代谢研究,将解剖结构观察和功能代谢情况观察相对合。5、无电离辐射。当然,MRI也不是完美的,它扫描时间长,空间分辨力还有待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