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1)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第一章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

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水平的提高使组织不得不充分利用它们的一切资源以确保其生存和发展。作为组织重要资源的人力资源也引起了组织越来越高的重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组织发展与成功的关键。1991年,美国IBM公司和Tower Perrin咨询公司联合对全球近3000名高级人力资源经理和首席执行官(CEO)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是,70%的人把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组织成功的关键,90%以上的人预计到2000年人力资源部将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的部门1[①]。在管理学领域,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这更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们确定人力资源管理及其重要性的同时,必须对今天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史做一个回溯,这对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其对组织发展的作用有着深刻的意义。本章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前身人事管理历史的追溯,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并对现代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特性进行了讨论。

第一节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

一人事管理的出现

人事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对人和事的管理是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现代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19世纪出现的工业革命高潮产生了大机器的生产方式,规模化大生产和装配线的出现加强了人与机器的联系,大工厂的建立使雇佣员工的数量急剧增加。工业革命在提高了劳动专业化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也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尤其是对生产中员工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出现了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对员工的生产进行监督和对与员工有关的事务进行管理。从这一时期开始,人事管理被组织尤其是企业所接受,人事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也正式进入了企业的管理活动范畴。许多学者把这一时期看作为现代人事管理的开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人事管理奠定了现代人事管理的基本职能,如人员招聘、工资和福利等事务性管理。

(一)科学管理理论在人事管理中的应用

1[①]《简明工商管理大百科全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243页。

如同管理的其他活动一样,人事管理在本世纪初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世纪初叶,泰勒(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在美国被广泛地采用。它对人事管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起了人事管理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革命。

在科学管理理论出现之前,企业管理员工的最有效方式通常认为就是不断地监督和以辞退员工来进行威胁;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认为员工的生产力是相同的,如果员工的生产力不能达到相同的标准,就会遭到解雇。而科学管理理论认为,所有员工的生产力不可能完全相同。泰勒、弗兰克(Frank)、莉莉安·吉尔布莱斯(Lillian Gilbreth)和亨利·甘特(Henry L.Gantt)等人相信,企业应该采取科学和客观的方法来研究如何最有效地设计工作。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四个原则2[②]:

(1)对员工工作的每一个要素开发出科学方法,用以代替老的经验方法。

(2)科学地挑选工人,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并使之拥有工作所需的技能;而在过去,则是由员工自己挑选工作,并尽自己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

(3)与员工齐心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按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做。

(4)管理者与员工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上几乎是相等的,管理者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各种工作都承揽过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责任都被推到了员工身上。

泰勒宣称企业如果遵循这些原则,会给员工和管理者双方带来繁荣,员工会获得更多的收入,企业也会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泰勒还认为,企业管理员工的关键是通过开发精确的工作分析方案来选择员工并以此来支付员工报酬。根据当时普遍为企业所接受的把员工作为“经济人”的观点,泰勒创造了最初的劳动计量奖励制度——“差异计件率系统”,即工人在完成每天规定的产出标准后,每增加一件产出就将获得更高的额外奖金,工资和奖金的获得是和工作绩效相联系的。通过这种系统的建立和其他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员工为了获得他们与工作相关的唯一需求——金钱,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力。

科学管理理论首次运用了科学的工作分析方法并提出了以金钱为主要激励要素的激励理论。一般说来,这一时期人事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控制和提高员工尤其是新员工的劳动生产力水平。实施科学管理成为人事管理的主要工作。人事管理人员开始进行时间和运动姿势及特征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工作分析,通过工作分析制定工作说明书。在员工招聘和选择中,开始考虑员工的体力、脑力和工作相匹配的问题,生理和心理测试逐渐成为员工招聘的一种辅助手段。

然而,科学管理理论由于没有考虑员工的感受,仅仅把员工作为和机器设备一样的生产资料来对待,使员工对工作开始产生不满,从而影响了其激励效果的

2[②] Fredick W. Tayer: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New York: Harper & Row, 1911.

发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开始实施早期的员工福利计划以改善劳资关系,如提供员工必须的基本的生理、社会和教育的需求,为员工提供住房、贷款和实施保险计划等。这些福利计划的实施减少了由于长时间工作、低工资、恶劣的工作环境和高压式的管理所造成的不满情绪。但是,由于当时管理中的家长式管理方式使这些福利措施不能完全为企业所接受,同时由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大萧条以及全球经济危机,使得原有的一些计划也被逐渐取消。

尽管科学管理及其相关理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存在许多在今天看来是相当不合理的成分,但是,它第一次将科学管理的观念引入到人事管理中,揭示了人事管理和劳动生产力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说明通过有效的人事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力和工作绩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

(二)霍桑实验和人际关系运动

由于科学管理理论中关于金钱是激励员工和提高员工生产力的唯一因素的理论在实践中难以得到证实,20世纪30年代的霍桑实验研究结果使人事管理从科学管理转向了对人际关系的研究。1924年到1932年间,哈佛商学院的梅奥(Mayo)等人在芝加哥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开展的实验活动,提供了有史以来最著名的管理研究成果3[③]。霍桑实验证明,员工的生产力不仅受到工作方式设计和员工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到某些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梅奥等人发现员工的感情、情绪和态度受到工作环境的强烈影响,它包括群体环境、领导风格和管理者的支持等,而这些情感又对员工的生产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对员工的尊重将会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劳动生产力。梅奥等人的研究导致了行为科学理论在人事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培训主管、强调对员工的关心和支持、增强员工和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等人事管理的新方法被很多企业所采用,人事管理人员负责设计和实施上述的各项方案,人事管理的职能被极大地丰富了。

无庸质疑,人际关系管理方法的运用改进了员工的工作环境,但在提高员工产出和增加员工满意度上,它只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成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这种方法是建立在简单组织中人的行为分析基础之上的,然而“快乐的员工是一个好的员工”并未得到事实的证明。

(2)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每一个员工都是一个具有不同需要和价值观的复杂的个体,对一个员工有激励作用的事物对另一个员工就未必能达到激励效果;“快乐”和“感觉好”对某一个员工的生产力来说可能几乎没有影响。

(3)这种方法也未能认识到对于工作结构和员工行为控制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它忽视了生产过程、标准和指导员工朝组织目标努力的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3[③]张一弛编著:《人力资源管理教程》,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这种方法没有看到人际关系只是保持高水平员工激励的许多必要条件之一。例如,生产力的提高还可以通过绩效管理与评估系统、职业生涯开发、工作丰富化等来加以实现。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际关系的人事管理方法逐渐衰落,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人事管理需要。然而,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仍然是组织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只是这种管理方法不再成为组织中的主要管理风格。快乐的心情是必要的,但并不一定能保证给高水平的员工带来满意度和高的生产力。

(三)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早期发展及其对人事管理的影响

人际关系理论是建立在过于简单的员工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它强调组织只有理解员工的需要,才能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生产力。而行为科学的研究发现,组织中员工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复杂多变的,不能仅仅认为组织中员工的行为方式就是人际关系。组织本身对员工的表现具有塑造、控制和协调的作用,而员工的行为还要受到员工所处的职位、工作和技术要求的影响。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4[④]。组织行为学是和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密切相关的学科,其分支是工业心理学(又称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通过对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在工作中行为的研究,说明它们是如何影响个体、群体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生产绩效的。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使人事管理中对个体的研究与管理扩展到了对群体与组织的整体研究与管理,人事管理的实践也为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组织行为学对人事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达到了顶峰,但在这之前的很长时间里,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就对人事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早在1913年行为科学的研究先驱芒斯特伯格(H. Munster-berg)就出版了它的《心理学与工作效率》一书,对早期的人事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用员工的智力和情感要求来分析工作;用研制的实验室装置来分析工作。他对接线生进行了空间感、智商和身体的敏捷性等各种测试,结果发现,测试结果好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也被认为是好的员工。这说明测试可以用来作为员工录用的一种辅助手段5[⑤]。

组织行为学对形成个体、群体行为的动机和原因的研究促进了员工激励理论的完善和应用。20世纪50年代是激励理论发展卓有成效的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三种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人事管理理论和实践。这三个理论是马斯洛(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McGreor)的X理论和Y理论以及赫茨伯格(Herzberg)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事管理应首先通过薪酬体系、工会合同和任职期得到满足等外部活动来满足员工的较低层次的需求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

4[④]罗宾森:《组织行为学》,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⑤]张一弛编著:《人力资源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要。而更高层次的需要如: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则通过提供培训、开发职业生涯、晋升职务等内部活动来加以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虽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尤其是在实际工作的管理者中,但是,研究未能对该理论提供验证性的支持。

麦格雷戈的X、Y理论对人性的观点是建立在一组特定的假设基础上的6[⑥]。一组是“坏”员工的4种假设即X理论;另一种是“好”员工的4种假设即Y 理论,因而,“好”员工的管理方式和激励方式不同于“坏”员工的管理方式与激励方式。麦格雷戈认为Y理论比X理论更符合实际。因此,他提出了一些促进员工工作动机的方法,如参与决策过程,提供有责任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建立融洽的群体关系等。然而,同样遗憾的是,没有证据证明哪一组假设更有效,也无证据表明在接受Y理论的基础上改变员工的行为会使更多的员工受到激励。

赫茨伯格(Herzberg)的激励-保健理论指出,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是一种基本关系,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成败。通过调查,赫茨伯格认为,带来工作满意的因素和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不相关的和截然不同的。因此,管理者若努力消除带来工作不满意的因素,可能会带来平静,却不一定有激励作用。他们能安抚员工,却不能激励他们。所以,赫茨伯格把组织政策、监督、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这样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当具备这些因素时,员工没有不满意,但是它们也不会给员工带来满意。如果组织想在工作中激励员工,赫茨伯格提出,要强调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这些因素是内部奖励,称为激励因素。当然,赫茨伯格的保健-激励理论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其运用的程序受到方法论的限制。当事情满意时,人们倾向于强调自我内在归因;相反,失败时则强调外部因素。赫茨伯格的这一理论在一定范围是有效的,它可以揭示满意度,但它不是一个真正的激励理论,它还忽视了环境的变量。

上述早期的激励理论虽然广为人知,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但遗憾的是它们经不起严密的推敲。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当代激励理论,如奥德佛(Alderfer)的ERG理论、麦克里兰(McClel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认知评价理论、布罗德沃特(Broadwater)的目标设置理论、强化理论、亚当斯(Adams)的公平理论和弗罗姆(Vroom)的期望理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一个理论都有相当确凿的支持性实际材料,因而它们对人事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

在人事管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中,人事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人事管理活动的实施对象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就是把组织的员工作为一个

6[⑥] Mcgregor, D.: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New York: McGraw-Hill, 1960.

“经济人”而不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来看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在后工业化社会中,组织中员工的素质和需求发生了变化,具有相当知识基础和技能的员工大量出现,经济需求不再成为人们的唯一需求,员工在组织中的人性地位发生了变化。曾经作为组织生产资料的劳动力——员工开始成为组织的一种资源,因而,人事管理也就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但是这种转变经历了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并且现在仍然在进行之中。

“人力资源”一词是由当代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F. Drucker)于1954年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在这部学术著作里,德鲁克提出了管理的三个更广泛的职能:管理企业、管理经理人员以及管理员工及它们的工作。在讨论管理员工及其工作时,德鲁克引入了“人力资源”这一概念。他指出:“和其他所有资源相比较而言,唯一的区别就是它是人”,并且是经理们必须考虑的具有“特殊资产”的资源。德鲁克认为人力资源拥有当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经理们可以利用其他资源,但是人力资源只能自我利用。“人对自己是否工作绝对拥有完全的自主权”①。

正因为如此,德鲁克要求管理人员在设计工作时要考虑到人的精神和社会需求,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增进员工激励,为员工创造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以及对员工进行开发。他指出了当时人事管理中的三个基本的错误概念:1认为员工不想工作的假设;2忽视对员工及其工作的管理,把人事管理作为专业人员的工作而不是经理的工作;3把人事管理活动看成是“救火队的工作”,是“消除麻烦的工作”,而不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活动。总之,德鲁克在这部著作里表达了对改进员工管理的迫切希望。按照德鲁克的观点,当时的人事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组织对员工有效管理的要求,它必须具有所需的专门知识,要意识到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并要加以应用。

彼得·德鲁克关于“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以及人事管理理论和实践与后工业化时代中员工管理的不相适应使人事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这种转变正如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中所说:“传统的人事管理正在成为过去,一场新的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调的人事革命正在到来”。

第二节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过程中的早期理论

(一)巴克和人力资源职能理论

在彼得·德鲁克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以后,怀特·巴克(E.Wight Bakke),一位研究培训和跨学科工业关系的社会学家,在1958年发表了《人力资源功能》

①Peter F. Drucker: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264页,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54.

一书,详细阐述了有关管理人力资源的问题,他是把管理人力资源作为管理的普通职能来加以讨论的。巴克讨论了一个被忽视了的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对于组织的成功来讲,与其他管理职能如会计、生产、营销等一样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巴克的观点,人力资源职能包括人事行政管理、劳工关系、人际关系以及行政人员的开发等各个方面。

在著作《人力资源功能》中,巴克还详细阐述了人力资源的管理职能是如何成为一般管理职能的一个部分,并经过仔细的考虑提出了这一职能的一些原则。他知道通常的管理工作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进行的对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包括资金、生产资料、市场、想法和人。巴克认为对组织中任何一个资源的不善管理都将削弱整个组织的绩效,“对人力资源的重视不仅仅因为经理是人,而是因为他们是经理”。因此,巴克从以下七个方面说明为什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超出了人事或工业关系经理的工作范围①:

(1)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并不是一个特殊的职能,它必须适应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理解、保持、开发、雇佣或有效地利用以及使这些资源成为整个工作的一个整体…”。

(2)当所谓“真正重要”的职能,如生产和财务在平稳运行和盈利时,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方法已不是新提供的工具,确切地说,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任何组织活动的开始就要加以实施。

(3)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目标不仅是使个人快乐,而且要使企业所有员工能有效地工作和取得最大的发展机会,在最充分可能的范围内,利用他们所有的与工作相关的技能使工作达到更高的效率。

(4)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仅包括和人事劳动相关的薪酬和福利,还包括企业中人们之间的工作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应该能改进员工的工作程序、工作关系和增加工作机会,以此来减少由于厌倦和痛苦而产生的要求增加报酬的情况,(5)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并不只和员工有关,它和组织中各个层次的人员都息息相关,甚至包括首席执行官(CEO)。

(6)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必须通过组织中负责监督他人的每一个成员来实现,它包括有工会存在下的经理人员。在这种情况下,直线管理(业务管理)在期望、控制和协调等其它的活动方面承担着基本的人力资源职能。

(7)所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果所关注的一定是企业和员工根本利益的同时实现。

巴克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理论的阐述是非常清晰的,即使是在工会理论、管理理论和公共理论方面,它的理论都是很有影响的。然而,他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理论还是在随后的年代里被忽视了。

①E. W. Bakke:The Human Resources Function, 198-200页, New Haven: Yale Labor Management Center, 1958.

彼得·德鲁克和巴克的人力资源理论都非常强调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活动是建立在企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有价值的资源这一理念基础之上的,而且还必须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管理。他们的观点对企业界和学术界开始产生了影响,“人力资源”一词偶尔开始见诸于企业界和学术界,尽管有时并没有对它进行深刻的描述。

在1964年,皮尔格斯(Pigors)、迈尔斯(Myers)、和马姆(Malm)等人编辑了《人力资源管理:人事行政管理读本》一书。这本书是以皮尔格斯和迈尔斯早期所著的《人事行政管理读本》(1952年)一书为基础的。皮格尔斯等人在1964年的书中主要强调这样一种观点,即管理人是管理的中心,是第一位的。他们把“人力资源的管理”看成是比人事管理更广泛和更全面的一个概念。

通过对彼得·德鲁克和巴克等人的早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分析,使我们看到在20世纪50年初至60年代初人事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起源于萌芽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人事管理发展而来的,这种转变适应了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因而也是必然的。虽然,早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仅仅从人事管理职能和管理活动的变化来阐述人力资源管理,但它毕竟将人事管理理论推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

(二)迈尔斯和人力资源模式理论

在1965年,《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雷蒙德·迈尔斯(Raymond E. Miles)的一篇论文,由此,“人力资源”的概念引起了资深学者和管理人员的注意。迈尔斯关于管理态度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经理在对下属的管理中倾向于使用人事关系的管理模式,而且还倾向于要求他们的主管使用一定的人力资源模式来对他们进行管理。他还建议在管理中用人力资源来代替员工的概念。

人力资源模式理论指导管理人员如何充分满足员工的经济需求。该理论认为,管理人员应把员工作为一个单个的人,要关心员工的福利和幸福。简单地讲,就是通过沟通,使员工确信他们对组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迈尔斯的这一理论是对麦格雷戈、李克特(Likert)等人理论的综合,他也认为员工的经验和知识对组织具有很大的价值;员工参与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都能达到改进决策和自我控制的目的,从而实现提高员工生产力和工作满意度的目标。

虽然从1965年至1970年,“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没有过多地出现在相关的学术著作中,但是,人力资源的概念在管理学领域得到了较为确切的解释。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迈尔斯在1965年发表的上述那篇论文。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在1972年,作为经理培训组织的美国管理协会(AMA)出版了由达特尼克(R.L.Datnik)编著的《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一书,是一本供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关系管理人员阅读的

实用手册。在书中,达特尼克强调了员工的需求、兴趣、期望与组织目标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在组织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点。美国管理协会也变成了人事经理协会,它开始致力于提高人事经理的作用和重要性。在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早期,由于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和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再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主要集中在讨论如何实施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以及通过对员工行为和心理的分析来确定其对生产力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从而使人力资源更加关注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一)人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70年代的中期,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发生了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一词已为企业所广为熟知,在大多数教科书里,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与人事管理所做的工作非常接近。许多作者(通常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或人际关系学者)在教科书中把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等同起来。正如罗宾森(Robbinson)在《人事/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人事管理就是研究组织的人力资源以及如何使他们能更有效地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7[⑦]。

彼得森(Peterson)和翠西(Tracy)在1979年的《人力资源系统管理》一书中对此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或人际和工业关系在一个确定的企业都包含这样一些活动:招聘、甄选、绩效评估、薪酬和员工(含管理人员)开发以及劳资谈判。然而,关于这一学科究竟应该称为人事管理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他们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随后,海勒曼(Henneman)、施瓦伯(Schwab)、弗塞姆(Fossum)和戴尔(Dyer)等人用人事/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名称解决了这个问题8[⑧]。人力资源管理等同于人事管理,人事部的传统职能已经变成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被调查的很多教科书中,人力资源管理被定义为人事管理,主要是研究管理人员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或应该承担的工作。

那么,人事管理真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代名词吗?或者说这种名称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种改变是否引起了人事管理活动主要方面的变化,如人员配备、绩效评估、薪酬、培训、安全以及公共关系?1992年斯托瑞(Storey)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在特征的分析回答了上述问题。斯托瑞认为在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有27个方面的不同点。他把这27个不同点又分为3大类:信念和假设、战略领域以及重要程度9[⑨]。

根据斯托瑞的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中心已经由国内转向国外甚至全球。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以及人力资

7[⑦] S. P. Robins, Personnel:The Management or Human Resources,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1978 8[⑧] H.G. Henneman, D. Schwab, J. Fossum, & L. Dyer:Personnel/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Homewood, Illinois: Richard D. Irwin, 1980.

9[⑨] J. Sorey:Developm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 London: Blackwell, 1992.

源的健康保护和受教育程度。从组织的角度来看,人事管理是管理人的活动,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则更多地是参与组织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的活动。从管理实践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与业务管理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将更为紧密,而且从某种程度来讲,业务管理人员是人力资源部的一个外部客户。当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更多地涉及到组织的全球化、外部化和战略化的工作时,它的主要目标也就发生了变化。人事管理的目标是吸引、留住和激励员工,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则更关注组织在竞争力、利润、生存能力、竞争优势和劳动力的灵活性等方面的提高。虽然人事管理的这些目标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说仍然是重要的,但要达到和实现上述人力资源管理所关注的那些目标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所在。

人事管理注重的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产品和服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更为关注人力资源对企业和经理的影响。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已经从专业人才变为通才,每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都必须掌握多种技能,而在人力资源部门内部,出现了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相互合作的团队。人力资源部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也从对抗和不平等转为协商一致和平等。人事管理的实践是以个体为中心,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团队为中心,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也由个体转向了团队。

通过斯托瑞的上述分析,使我们看到了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差别,它反映了人事管理在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过程中人事管理活动的变化。

(二)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

80年代初期,彼得·德鲁克和巴克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被重新提了出来。经过这么一段长时间的认真思考,许多学者试图提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理论,来解释、预测和指导实际工作者和研究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并以此来解决以前在员工关系方面所忽视的一些问题。为了建立这种一般理论,他们提出把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的战略计划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这个战略计划的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则成为这一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理论的观点是和巴克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其他管理职能同等重要的观点不谋而合的。

1982年,逖凯(Tichy)、弗布鲁姆(Fombrum)和戴瓦纳(Devanna)等人最早提出了这一理论。随后,贝尔德(Baird)、麦休拉姆(Meshoulam)和戴盖乌(DeGive)在1983年,布兰克(Burack)在1985年,戴尔(Dyer)在1984年和1993年都相继提出了这一理论。在他们的论著中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建议人们采用这一理论。他们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计划的制定必须和组织的总体战略计划相联系。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人事管理从人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了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它和斯托瑞从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差异性推导出人事/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不同,但是得出的结论却是相同的。

最有影响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由比尔(Beer)等人于1984年在其《管理

人力资本》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应在组织中统一管理个体的不同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了组织行为学、劳工关系以及人事行政管理等学科的特点。他们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领域已经扩展为对影响组织和员工之间关系的所有管理决策和活动的研究。因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领域也更为广泛。同时他们也把工作系统设计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加以讨论。

不过,比尔等人在1984年的论述中并没有明确地提到战略的概念,他们只是把讨论的重点集中在了人力资源管理政策选择的四个方面。比尔等人认为在决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时应从四个方面加以选择,即:1 员工影响;2 人力资源流动,包括组织内和组织外的流动;3 报酬制度;4 工作系统。图1-1反映了比尔等人描述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范围。从图1-1可以看出,比尔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有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具体情况要素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些具体要素在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形成时扮演着约束的角色,同时,有可能受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也被众多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影响着。除非这些政策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否则,组织将会遇到麻烦,将遭受失败的命运。同样,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也影响着组织的直接产出——员工总的能力、员工投入、员工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总的成本—收益,并有一定的长期后果。另一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选择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选择影响了组织的产出,对个人福利、组织有效性和社会福利都有长期的影响。但是,长期的效果也影响着具体情况要素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在比尔等人的理论中,主要是强调组织在战略计划中的员工投入和一致性,以及加强不同政策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紧密团结的整体。和传统人事管理的特征相比较,比尔等人的理论更注重成本效应和竞争力,甚至把它们看成是人力资源管理仅有的几个产出。

三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中有关问题的讨论

自从彼得·德鲁克在1958年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以来,经过许多管理学家的研究和努力,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已日益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所接受。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其理论体系与框架已日趋成熟。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理论和实践也必将随之而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演变的过程中,许多人力资源管理学家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做了深入的探讨。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员工技能的多样化、劳资关系问题、员工/企业利益关系等方面。

(一)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我们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追溯和分析,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总结成为三类。

第一类是由彼得·德鲁克、巴克等人提出,比尔、莱文(Lewin)和舒勒(Schuler)等人所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员所具有的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普通管理职能,其目的是为了对工作场所的个体进行适当的管理,具体包括:理解、维持、开发、利用和协调一致。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一定义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管理哲学的基础之上的,它把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组织的所有员工都作为组织的一种有价值的资源,而不是把他们看成组织应该最大限度减小的成本开支。根据这种人本主义的观点,舒勒在《管理人力资源》一书中对人力资源管理做了如下的定义:人力资源管理是采用一系列管理活动来保证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社会和企业的利益10[⑩]。

第二类是由海勒曼(Henneman)、彼得森(Peterson)、翠西、罗宾斯、斯特劳斯(Strauss)、塞尔斯(Sayles)和德勒斯(Dessler)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管理的一个新的名称,是由专业人员从事的员工管理,这一定义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的基础之上的:现在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活动是最好的和可以接受的,是可以用来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这些管理实践是可以被不断丰富的。例如根据这种观点,德斯勒就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即人事管理,是指:“为了完成管理工作中涉及人或人事方面的任务所需要掌握的各种概念和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1999年)。

第三类是由英国管理主义学派的代表者斯托瑞等人在80年代末提出的。作为员工之上学说的信奉者和多元主义的拥护者,斯托瑞等人认为,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躲避工会和掩饰管理控制方法的一种复杂的管理方式。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用来显示管理人合法性的一种不同方法,而不是作为工具或手段的人力资源管理。

10[⑩] R. S. Schuler: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5th edn, St Paul, MN: West Publishing Co.,1995

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一直试图解决人事管理、人际关系和工业关系所未能解决的一个问题,即组织应该如何来管理人以使组织的绩效和个人的满意度达到最大化。“人”作为组织中一个有价值的资源,这种观点已经被许多从事人事管理、人际关系和工业关系的学者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反而变得模糊不清,难以形成一个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定义。因为,他们都在从各自的研究领域来解释人力资源管理。

总之,笔者认为,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都将成为其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11[11]。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环境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应在多大程度上考虑组织的外部环境,诸如组织外部的社会问题对组织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利,能够使组织尽可能提高效率和效益,人力资源管理就应该更多地考虑这种外部环境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仅仅考虑组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它对供应者如有技能的员工的依赖程度就足够了。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

在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变得更具有战略性方面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对组织来说具有战略意义的许多重要问题,如健康保护、教育等,还没有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在这些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还没有承担起它所应承担的责任。也有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没有必要扩展到这些方面。然而,有一个事实是目前大多数组织都存在的,即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组织整体运作,如战略规划、发展方向、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缺乏了解。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为业务部门提供最好的服务,但那只是作为“后台作业”的一种供应商式的服务,而不能象业务部门那样成为组织活动的中心,成为业务部门的一个平等的伙伴。这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无法进一步发挥它在企业战略上的作用。

(四)员工技能多样化

如果人力资源专业人员需要进一步培训或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那么,如果仅仅在有限的范围或实践上进行培训,是否就能达到目的以提高他们的效率。薪酬专家能够从事甄选测试技术的开发工作吗?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是否只需要学习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

11[11]赵曙明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国际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知识而不必需要掌握有关战略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们难道只需要学习传统的人事管理技能而可以不了解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吗?

(五)劳资关系问题

传统上员工和管理人员之间是一种对立的关系,那么现在是否有可能在他们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模式呢?他们之间有共同点吗?劳资之间的冲突是否会一直存在下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是破坏员工的实际利益的资方合伙人吗?当然,这里所说的合伙人的角色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来讲,不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经理的利益,而是指企业的利益。我们是否有理由假设经理(包括人力资源经理)在实现企业利益上比在其他方面做得更好呢?还是说,人力资源经理和其他经理与员工共同努力以实现企业和团体的最大利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伙人关系。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学者的观点还没有达到统一或是趋于一致。上述问题也是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在劳资关系上需要探讨的问题。

(六)员工和企业的利益问题

霍夫斯泰德(Hofstede,1980)就指出了这些问题,在一些个人主义盛行的国家,采用团队方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否恰当,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如果我们不考虑员工在团队中的工作效率是否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那么我们还能继续实施这种方法吗?总之,员工可以接受这种方法,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方法对他们是最有利的吗?同样,在一个团队中,新老员工都享受由团队的生产率决定的平均工资标准,这样公平吗?还有,要求员工互相评估,这和要求员工之间建立一种和谐一致的目标模式相符合吗?或者决定聘用谁、解雇谁,这也是公正和合理的吗?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组织是希望员工本人代表自己做出决定,还是希望员工通过他们的组织——工会来做出决定?当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范围逐步扩大的时候,组织正在变得比工会更加吸引员工吗?员工的授权是否变得越来越大?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了人力资源管理和实践在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困惑和矛盾。

简而言之,在20世纪,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现在,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可以选择多种管理方式。许多学者也可以表达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但是,他们都未能回答上述所有问题。

第三节变化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当人类前进的脚步由后工业化社会迈入知识经济社会时,传统上的人事管理已被“人力资源管理”所代替,这种比名称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开始推行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它反映了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作用和地位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日益增强的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正在影响着组织的行为,而这不

论是大的组织还是小的组织。与此同时,对于组织的成功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愈加重要。许多组织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就是组织中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这也反映出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组织要想取得竞争优势,不能仅仅依靠传统金融资本的运作和领先的科学技术,还必须依靠人力资本的优势来维持组织的竞争优势,并使组织取得成功。在这之前,无论是人事管理还是后来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没有象今天这样对组织的发展和生存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为了保证有效地利用人们的才能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正式的系统设计。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活动、管理作用和管理职能方面都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变化。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一)人力资源环境的挑战

人力资源环境所面临的最普遍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经济和技术的变化;

(2)(2)劳动力的可用性和质量问题;

(3)(3)人口多样性的问题;

(4)(4)组织的重建。

经济变化使聘用和就业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其中一个主要的变化是许多行业从传统产业转向服务业、电信业和信息业。这种转变已使一些组织不得不减少员工的数目,而其他一些组织则必须吸引和留住以前他们就需要的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才。此外,来自全球竞争者的压力也迫使许多企业停产、采用新的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力和降低劳动成本以使自己变得更具竞争力。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和网络相关的信息技术已经使所有形式的组织发生了众多的变化。

今天,由于具有能从事新增岗位所需技能的员工供给不足,劳动力存在结构性的短缺。传统产业的劳动力过剩,而新兴产业的劳动力则严重供给不足,这使人力资源管理在聘用和培训员工上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在未来的几年中,许多就业团体和企业将需要受过更高教育的工人,相对而言,需要更高知识的职位数目将以更快的增长速度增加。这种增加将使那些没有高中文凭或合适的大专文凭的人很快处于劣势,他们的就业机会仅限于最低收入的服务性职位。简单地说,就是许多需要知识和技能的职位与员工以及申请职位者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差距在日益增大。一些调查研究指出,在许多企业,雇主可能难以招募到受过充分教育和培训的员工。在美国,调查结果表明,大约一半的劳动力需要或将来需要新的培训或加强在岗培训,以适应正在产生的无数的职位和技术变化。同时,许多拿到更高文凭的人正在非技术和科学的领域工作,而不是在从事工程和计算

机领域工作,而在后一领域就存在着职位增加和员工供给之间的最大差距12[12]。

当前劳动力的性别和年龄结构已经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妇女在劳动力中所占数目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大,劳动力年龄也将有继续增大的趋势。劳动力性别和年龄结构变化的结果使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得不适应来自外部和内部劳动力的更多的变化。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也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将继续面对重要的人员聘用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使用非全时员工和灵活的员工聘用方法。同时,当许多具有毕生工作经验和技能的老年员工退休时,人力资源将面临着重要的挑战,这种挑战就是使代替他们的员工必须具有老年员工所拥有的能力和工作行为准则。

在过去几年中为了使自身更具有竞争力,许多组织进行了重组。同时,为了确保全球竞争力,他们在相同产业中进行公司合并。我们已经看到,在银行、石油化工和电讯产业出现了许多大规模合并。现在这种合并和重组已经扩大到了许多其他产业。

作为组织变化的一部分,许多组织已经重新划分权力,减少经理层级、关闭工厂、和其他组织合并以及向外安置员工。通常的转变是减少组织管理层级,使他们扁平化和提高生产率、质量和服务并减少成本。这些都使得岗位的重新设计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受到了影响。在组织的重组中,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解决人员的变化这一重要挑战。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戴维·沃尔里奇在其《人力资源教程》(沃尔里奇,2000年)一书中认为,组织要想取得成功,要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克服八个挑战。

11全球化

沃尔里奇认为全球化主宰着竞争的市场,蕴含着新市场、新产品、新观念、新的竞争力和对经营的新思考方式。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创建新的模式和流程来培养全球性的灵敏嗅觉、效率和竞争力。在今天,管理者的子女将需要比他们父母更具全球性的敏感度和人事能力。

22竞争力与人力资源的价值链

未来竞争的关键是建立和运作更快地对顾客作出反应的组织。这种反应包括革新、更快地决策、在价格或价值上领导一个行业,以及与供给者更有效地合作来为顾客创建一条价值链。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范围将从公司内部扩大到公司外的供给者和顾客。从价值链的观点出发,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工作把员工、供给者和顾客形成一个价值链团队。

33通过降低成本和加速增长来创造利润

12[12] Robert L. Mathis & John H. Jackso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9th edn,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9.

创造利润一直是组织最主要的经营课题,但取得和增长利润的途径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依靠降低人员成本、流程和其他开支来增加利润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已经认识到增加收入的关键不是用增长来替代成本,而是找到有利润地增长方式,而这种增长方式都是和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相联的。这种增长方式有:(1)借助于顾客获得增长,公司必须努力引导顾客购买他们更多的产品。这样公司就必须建立迅速而方便地发现顾客需求的工作流程,必须培训员工。(2)借助于核心竞争能力获得增长,公司必须成立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开发团队。(3)通过组织重组和合并来获得增长,但在组织重组和合并中比财务和战略融合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融合,是不同组织中人的融合。

44以能力为本

在考虑把组织中的战略转化为员工日常行为时,需要重新定义组织的能力,以便能维持和调整个人的能力。沃尔里奇认为,在新经济时代,组织的能力包括硬性能力和软性能力。硬性能力是技术能力,如能够创造有市场价值的技术,或者是同时对多个市场作出反应的灵活的财务政策;软性能力则是指组织能力,如在市场上更快地转换能力,或者是能吸引、留住优秀的全球性人才的能力。软性的组织能力更难获取或模仿。要获取软性能力,组织需要在四个方向上努力:(1)建立信心的能力,即组织内外的人相信管理者会按他们所说的做并努力维持这种声誉;(2)无隔阂,让信息和想法能够垂直、水平以及在组织内外畅通地流动;(3)应变能力,即在持续革新方面的灵活性和敏感性;(4)学习能力,即取得所希望的变化并加以维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想使组织能拥有并维持这些组织能力,尤其是软性组织能力,就必须从培养组织能力的角度来安排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实践,而不能仅仅采用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方式,原有的招聘、培训和奖励员工的政策和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今天组织发展的需要。

55广泛的变化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对组织竞争力的解释中,不断出现转型、再造、文化变化、再创新、适应力、灵活性、快速学习和灵敏性等新术语,这些术语反应了一种挑战,它要求组织的管理者、员工和组织本身必须学会更快、更平稳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帮助他们的组织变化,要确定组织变化的模式,在组织内传播这一模式,并引导员工持续地贯彻实施。

66技术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技术创新在以人们无法追赶的速度在发展。国际互联网、电视会议、全球寻呼、网络等组成了一个商业行为的新世界。最近,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了新型的便携式无线电视机“Airboard”,它具有10.4英寸的液晶显示屏,并利用无线技术接收视频信号和上网浏览,将使人们随时随地获得信息和知识。通讯基础设施的发展使世界更小、更近、更快了。个人对技术的应用同样也改变了信息的流动和实用方式。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有责任来重新确定组织中员

工的工作,要把通讯基础设施变成企业员工工作环境中的一个不断变革、创造生产力来源的一个组成部分,要走在信息的前面,并不断学会借助信息为组织服务。

77吸引、留住和衡量有能力的优秀人才

在这个不断变化、全球性的、需要技术的经营环境中,寻找、留住优秀人才是组织成功的关键,是组织具有竞争力的根本。寻找、留住优秀人才是通过保证组织的智力资本来实现的。保证智力资本意味着更新领导层,将未来的领导层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并且是共享权利的。保证智力资本还包括学习在组织范围迅速地共享想法和信息,但保证智力资本又不仅是了解快速学习的方法,一个能够快速学习的组织,必须是能够通过改善信息流程迅速地在各个角落传播想法和革新思想。智力资本将改变对组织的衡量。传统的衡量方法集中在经济利益上,现在必须和衡量智力资本结合起来。因而,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寻找、发现和使用这样一种衡量智力资本的方法。

88改良并不是转型

1980年代以来,许多组织发起了改良运动。通过裁员、联合和再重组,以使组织降低成本,缩减不盈利的业务,通过质量和再造方面的努力来消除工作过程中低效的步骤。然而改良并不是转型,转型所要改变的是顾客、员工对组织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转型更注重共同的信念,而不是市场份额。如果顾客和员工对组织的看法与组织的意愿从不相符合转为基本相似时,转型就发生了。转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如果组织的转型获得成功,将比推出一件新产品或开发新市场重要得多。顾客和员工的一种新的认同的冲击力比任何产品的生命力都长、比任何一个市场都大。在这种转型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其管理政策与实践来引导、促进和维持这种转型。

人力资源环境和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必须适应这一挑战,而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这一挑战在客观上也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管理作用和管理职能发生变化。

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职能的变化

当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对组织的贡献,即如何使组织取得成功、如何使组织更具有竞争力。根据舒勒和胡博(Schuler & Huber,1993)的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直接影响到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和组织目标相一致的,是为组织目标服务的。他们把这一和组织目标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直接目标、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直接目标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来吸引员工、留住员工、激励员工和再培训员工;具体目标是提高员工生产率、改善工作质量、遵从法律的要求、获取竞争优势、增强员工的灵活性;最终目标是通过组织中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来维持组织的生存、促进组织的发展和利润的增长、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适应外部不断变化环境的灵活性。舒

勒和胡博以图1-2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变化

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通常由几组内部相联系的活动组成,它们包括:环境的预测和分析、人力资源需求计划的制定、组织人力资源所需的人员配置、员工行为的绩效评估、员工的薪酬计划、工作环境的改善以及建立和维护有效的员工关系等七个方面。虽然并不是每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都同时具有这七个方面的活动,但它是在今天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任何一个有效的组织都应该具有这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11预测、分析和计划

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依赖于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预测和分析以及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在外部环境中,一个重要的考虑是法律方面的要求,法律方面的要求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此外,还要预测和分析国内和国际竞争对手的状况、劳动力和人口多样性的变化以及社会经济和组织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在内部环境中,要重点考虑组织的战略和技术、高层管理的目标和价值观、组织的规模、文化和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不断地了解、预测和分析这些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这样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为组织的需求服务以及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的需要。

2 制定人力资源需求计划

人力资源计划包括宏观计划和微观计划。宏观计划是指计划和预测组织短期和长期的人力资源需求;微观计划是指根据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对组织的职务进行分析,即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计划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一般认为,人力资源计划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有以下的作用:1 确定员工的分类和组织在目前和未来的人员需求;2 确定组织获取员工的方式,如是通过外部招聘还是通过内部工作的调换和晋升;3 组织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需求的确定。事实上,人力资源计划的这两个组织部分是影响整个组织人员配置、培训和开发的主要因素。

图1-2 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和环境

资料来源:R.S.Schuler and V.L.Huber:《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2页,5th edn, MN: West Publishing Co., 1993.

33组织人力资源需求的配置

组织的人力资源计划需求一经确定,就需要通过人员配置活动来加以实现。人员配置活动包括招聘和甄选。这两项活动都必须遵从法律所规定的公平和平等的原则。为了保证全面而公正的甄选,组织一定要扩大被甄选人员的范围,招聘活动要尽可能包括一切具有才能的人员。候选人一经确定,必须进行严格的甄选。通常的甄选过程包括:获取申请表格和个人简历、面试、审核各种学历证明、工作经历和推荐信以及组织各种形式的考试。

44评估员工的行为

组织一定要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评估,通过绩效评估反应存在的问题,组织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可以改进激励机制或者是对工作进行重新设计。但是,这项活动必须由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直线经理通过对绩效评估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来共同完成。在评估中,由于缺勤、迟到和工作表现不好,常常会有员工不能得到好的评估结果。对于这种员工,不能简单地通过解雇他们来解决上述问题。由于员工权利不断上升,组织社会责任的增加以及员工替代成本的提高,一些组织已经在寻找更好的方法来留住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以解决绩效评估中所面临的问题。他们通过绩效评估反馈系统来帮助和改进绩效评估较差的员工绩效。同样,绩效评估的结果也有助于组织确定员工培训需求和员工的薪酬。

5 员工薪酬

员工通常根据他们工作岗位的基本价值、他们对组织的贡献和他们的工作绩效来决定他们的报酬。尽管根据工作绩效来确定其工作报酬可以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但是我们常常还是根据工作岗位的价值来确定报酬。在许多组织中,员工薪酬还包括很多其他福利。员工薪酬活动主要有:管理直接的薪酬,提高以绩效评估为基础的工资以及管理间接的福利。

66改善工作环境

改善工作环境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一个主要方面。在面临日益加剧的国内和国外的竞争中,组织必须提高其竞争力。组织中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提高是通过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考试大纲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课程代码:90937 2016年6月版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课程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将通过案例的方式系统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的学术研究方法问题,首先介绍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的典型案例来探讨各种基本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和运用知识,增强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撰写相应研究报告的综合能力?尤其有助于考生提升学位论文的写作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人力资资源管理研究方法及应用等,内容涵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主要模块内容的研究方法,包括人力资源开发及其战略?工作分析?人员招聘与配置?人员培训与开发方法?绩效考评与管理?薪酬管理?员工福利与社会保障?员工激励与关系协调等领域内容与问题的研究论文与研究方法?课程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使考生熟悉与掌握涉及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主要问题的研究方法,并且将来能够灵活应用相关的研究方法解决自己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本课程的重点章节是:第一章至八章。要求考生在精读案例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与应用每个案例的案例点评与思考部分所展现的研究方法与思想?第九章劳动合同管理研究案例一章,此次暂时没有列入考试范围。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法》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它与《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相互衔接,是全部课程的综合化?系统化与应用化,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掌握后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化与升华?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 ( 第1次 )

第1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 1. 外派人员出发前的培训主要包括哪些?() A. 文化意识培训 B. 初步访问 C. 语言培训 D. 以上都是 2.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工作分析的目的?() A. 了解工作的性质、内容、方法 B. 为员工的培训开发提供指导 C. 确定从事该项工作所需具备的条件 D. 确定从事该项工作所需具备的任职资格 3. 下面选项中,职业管理的基本内容是()。 A. 设定目标任务 B. 建立职业通道 C. 制定职业发展的教育培训措施 D. 以上都是 4. 企业的薪酬水平高于相关劳动力市场的平均水平,这是指薪酬竞争战略中的()。 A. 领先型战略 B. 匹配型战略 C. 拖后型战略 D. 以上三种都是 5. 关于内部招聘的优点,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激发员工内在积极性 B. 保持企业内部稳定性 C. 可以避免涟漪效应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 D. 尽量规避 识人用人的失误 6. ()包括该工作的主要工作职责、业绩标准、工作条件和任职资格要求等。 A. 工作评价 B. 工作说明书 C. 工作分析 D. 岗位价值评价 7. ()是将组织中各项工作职位的相对价值与对应的实付薪酬之间确定一种线性或非线性的联系的过程。它可以使每个工作职位的薪酬水平都对应于它的相 对价值。 A. 工作分析 B. 工作评价 C. 薪酬结构设计 D. 市场薪酬调查 8. 自我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A. 自省的才干和能力 B. 自省的动机和需要 C. 自省的态度和价值观 D. 以上都是 9. ()指出:在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没有哪一个问题能像薪酬问题那样引起高层管理人员的注意。 A. 韦恩?卡肖 B. 彼得?德鲁克 C. 戴维?诺顿 D. 罗伯特?卡普兰 10. 下列哪一个战略以指令式管理为主,咨询式管理为辅?() A. 家长式战 略 B. 发展式战略 C. 任务式战略 D. 转型式战略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20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 1. 资料分析法是一种间接分析方法。 2. 资源成为资本的两个重要前提是:该资源必须有明确的所有权;该资源必须投入到增值的运动中。 3. 组织目标决定培训目标。 4. 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确立职业目标的过程。 5. 核心员工更多地忠诚于他们的组织而非他们所在的专业。 6. 面谈法不适合作为工作分析收集的唯一方法,而应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7. 战略计划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和目标;策略规划则重点强调了具体每项工作的实施计划和操作步骤。 8. 薪酬管理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它把人力资源的各项功能整合为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 9. 目标管理法的创造者是戴维?诺顿。 10.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0分,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 1. 我国企业通常把哪几个方面作为绩效评估的基本内容指标? 2. 我国社会保障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 内部招聘有哪些优点?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管理研究方法论》 课程作业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年级班级1105106 姓名李雪 2011年12 月30日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全球资源的紧张,可持续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建筑的大势所趋,绿色建筑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建筑设计领域更深层面的体现形式。当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全球化战略的时候,绿色建筑也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绿色建筑的评价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其次介绍了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比较国内外推广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讨论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国外评价体系的差别与共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存在不足,应继续完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推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完善 Abstrct:a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ecome apparent and tensions of global resources, sustainable design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world architecture. Green building is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reflected at deeper levels. Wh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come globalization strategy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green building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industry,and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is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issues. 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has papers of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second describes has at home and abroa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green building aspects of research status,through comparison at home and abroad promotion green building of evaluation system,discussion has in China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abroad evaluation system of differences and common of Department,this Foundation Shang pointed out that has in China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 exists insufficient,should continues to perfect China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promoting China green building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 perfect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20世纪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难以为继,也认识到节能与环保对人类生存的地球的重要性,

管理研究方法论期末考试复习题版

管理研究方法论 一,简答题 1,实证论文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 实证论文的结构是: 1,摘要:摘要是对已完成的论文的精要摘写,讲做了什么。 论文研究的是什么,有什么结论需要分条列示,由结论引出的启发是什么 2,引言:首先,说明在该方面各位学者的研究进度,所持的观点,阐述自己为什么要研究,其次,说明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再次,分条列示研究的结果,结论以及结果是否验证了假设;最后,说明自己的贡献。 3,文献回顾:是对相关文献的陈述述与评价; 对相关且重要的文献准确阐述学者的观点,可以稍作评价,但要中性客观。 4,研究设计,理论推导与研究模型构建 5,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 6,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性统计,相关系数分析,回归结果 7,敏感性检验, 8,结论

引言与摘要的区别:引言是讲打算做什么,为什么;摘要是对已完成的论文的精要摘写,讲做了什么。 2,事件研究的概念 事件研究是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在某一或某些事件窗口内某一事件发生对公司股价的波动的影响。 步骤:1.决定研究假说,一般假设事件对股价没有显着地影响;2.事件日的确定,通常以宣布日为事件日3.利用历史数据得到市场的收益率与公司收益率之间的固定关系,如果考察的时间窗口内的收益率不满足已经得出的方程,则说明事件对股价有显着影响,4,异常报酬率的检定 5,分析结果 3,引言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研究假设的提出与理论分析的关系是怎样的, 4,背诵几个中英文数据库和期刊的名字 5,中英文参考文献的引用,背诵几个 6,第二篇论文的交叉变量的使用原因 交叉变量的使用原因:在列联分析中,除了考察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外,还应该考察控制变量之间协同作用时对因变量的影响,尤其是当各控制变量之间的协方差不为0时。 7,含有会计、财务、经济、金融的英文期刊数据库(哪个期刊在哪个数据库里)

(完整版)人力资源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关于人力资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关于人力资源的国内研究现状 近些年,一些较大的企业经常自行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如成本低廉,上级单位一次开发,基层单位可以重复利用,而且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个性化需求。但是实践证明,这种开放方式一般难以成功。一方面,企业内部开发人员往往缺乏项目经验,导致与最终用户的需求相悖;另一方面,这种形式的软件开发不参与市场竞争,仅仅是供给内部使用,有可能导致开发人员敷衍了事,开发的系统不能真正起到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管理方式向人力资源管理过渡的转型时期,企业中的管理方法从思想到行动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处于摸索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随时都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变革,这就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软件如果不能够随着变革而自行适应,那么,这个软件就没有生命力。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实践平台的构建是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不仅研究者较多,而且还有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人才市场、人才评荐中心作为实训基地的典范。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四个方面。 虽然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无论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面,现有的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是支离的、局部的,在困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少有作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现有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我国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任重道远。 1.1—2 关于人力资源的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伴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其设计思路蕴涵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起步较早,完整性和成熟度高,开发出了适用于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西方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其他一些软件系统如ERP(企业资源计划)、WFM(工作流管理)等在开发过程中预留了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接口,使得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今后的扩展难度降低。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和支持不遗余力,以PeopleSoft 为例,其最新版本是完全基于互联网架构的版本,使得其易用性大大加强。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 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比较丰富,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作业及参考答案2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作业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所谓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 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的教育、训练和卫生保健等方面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它 凝结于劳动者身上,体现为知识、智慧、技能与健康等方面。 3、人力资源管理:所谓人力资源管理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称。 4、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全体 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同时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 5、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侧重于报酬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其基 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6、强化理论:强化理论认为,当人们的行为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重复出现;当行为结 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这就是环境对行为强化的结果。 7、德尔菲法:又称专家预测法,主要是依赖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判断分析能力,对于人力资源 的未来需求作出预测。 8、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有效管理员工以确保员工的工作行为和产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进 而促进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的持续过程。 9、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指收集、分析、评价和传递有关某一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 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信息的过程。 10、绩效反馈:绩效反馈是指在绩效周期结束时,上级和员工之间进行的绩效反馈面谈,由上 级将考核结果告诉员工,指出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和员工一起制定绩效改进的计划。 11、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 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的经历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 二、判断题 1、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人力资源规范化科学化的前题。 错。人力资源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 2、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都关注微观管理。

人民大学管科-2017春上学期考试复习资料

专业外语 专业英语考题.d o c ho w t o read a research p ap er.p p t 管理研究方法论 2道简答一道论述题延续课堂作业内容 课堂作业: 1、要研究的问题 2、假设提出 3、数据怎么得到(可行性) IS领域专用:技术接收模型可持续使用模型

战略管理 考试类型:4~5个问答题,一个论述题 范围: !!注意,请大家购买《战略管理》这本书,或者下载相应的pdf版本进行复习 1、P6页的战略管理各个阶段是啥 战略管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 (1)战略制定(strategiy formulation)包括拟定公司愿景和使命,确定外部机会和威胁、内部优势和劣势,建立长期目标们,提出备选战略以及从中选择战略 (2)战略实施(strategy implementation)要求公司通过设定年度目标、制定政策、激励员工和配置资源,确保战略得以实施。战略实施包括:营造一种支持战略的企业文化。建立一套有效的组织结构,确 定营销举措,制定预算,开发与应用信息系统,将员工薪酬与公司业绩挂钩。 (3)战略评价(strategy evaluation)包括检查作为当前战略基础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衡量战略带来的绩效;采取纠正措施’ 2、P10页的战略管理的愿景与使命,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胁 (1)愿景陈述(vision statement):即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企业 (2)使命陈述(mission statement):描述公司与众不同的长久目标,界定公司的产品和市场的经营范围。 即我们要经营怎样的企业 (3)外部机会与威胁(external opportunity and external threats):是指可能为公司的未来带来巨大收益或造成严重损失的趋势和事件,其来源包括:经济、社会、人口、环境、政治、文化、法律、政府、 技术以及竞争对手等。大部分机会与威胁都超出企业的掌控范围。故称作外部机会和威胁。 (4)内部优势劣势(internal strengths and internal weakness):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可发挥积极作用或起消极作用的可控因素。管理、营销、财务和会计、生产和运营、研发、管理信息系统等环节, 都可能体现内部优势或劣势 3、P13页的战略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作业

人力资源管理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在进行外部人力资源供给的预测时,应侧重于( ) (A) 关键人员(B) 临时工(C) 一般人员 (D) 一线工人 2.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被视为( ) (A) 事务性机构(B) 非生产非效益部门(C) 简单服务性机构(D) 生产与效益部门 3. 预测由未来工作岗位的性质与要求所决定的人员素质和技能的类型,属于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 ) (A) 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B) 制定能满足人力资源需求的政策和措施 (C) 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D)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4. 以人性为核心的人本管理的主体是( ) (A) 职工(B) 价值观(C) 环境(D) 文化 5. 在生产过程中实行劳动分工的实质是( ) (A) 劳动连续化(B) 劳动专业化(C) 劳动个性化 (D) 劳动简单化 6. 劳动力市场规则可以概括为() (A) 均衡、合理、等价(B) 合理、等价、合法(C) 公平、等价、合法(D) 公平、合理、合法 7. 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的基础是( ) (A) 岗位设计(B) 定员管理(C) 工作评价 (D) 工作分析 8. 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年龄为( ) (A) 14周岁(B) 16周岁(C) 20周岁(D) 18周岁 9. 职工和用人单位发生内部劳动争议,应当() (A) 依法定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予以处理(B) 由劳动仲裁机关协助处理(C) 交由法院处理(D) 首先按照企业内部劳动规则进行处理 10. 以下的制度中,不属于劳动法的是() (A)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B) 劳动报酬预警预报制度(C) 职业技能开发制度(D) 就业促进制度 11. 在企业人力资源变动预测中,马尔可夫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 )

人力资源管理作业及答案.知识讲解

《人力资源管理》(专作业1、2、3、4参考答案 作业1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具有内耗性特征的资源是( B 。 A.自然资源 B.人力资源 C.矿产资源 2.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B 。 A.内容上 B.观念上 C.工作程序上 3、以人性为核心的人本管理的主体是何种基本要素?(A A.职工 B.环境 C.文化 D.价值观 4、某企业对10名新招来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从讲课到实习一共花了5000元费用,请问这笔费用应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哪个项目中列支?(B A.获得成本 B.开发成本 C.使用成本 D.保障成本 5.预测由未来工作岗位的性质与要求所决定的人员素质和技能类型,这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哪一个步骤: ( B A.预测未来人力资源供给 B.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C.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D.制定能满足人力资源需求的政策和措施 6.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下面哪个方面不是人力资源所应包含的内容( C 。 A.体质 B.智力 C.思想 D.技能 7、把“员工视为活动主体、公司主人”是哪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C A.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理 B.以人为中心、非理性化家族管理 C.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 D.自我中心式、理性化团队管理 8、每个员工都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团结协作,努力实现企业目标;反映了“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模式的什么特点?(B

A.封闭式的自危表现 B.开放式的悦纳表现 C.封闭式的悦纳表现 D.开放式的自危表现 9.下面哪一项不是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D A、企业人 B、环境 C、文化 D、产品 10、与员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反映了人本管理哪方面的基本内容?(D A.人的管理第一 B.以激励为主要方式 C.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D.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11、明确目标责任,使其竞争,是进行人本管理的哪种运行机制?(B A.动力机制 B.压力机制 C.约束机制 D.环境影响机制 12、通过检查人力资源目标的实现程度,来提供关于人力资源计划系统的反馈信息。这是人力资源规划系统的哪项活动?(D A.人员档案资源 B.人力资源预测 C.行动计划 D.控制与评价

人力资源第一次作业答案(1)

宁波电大《人力资源管理》第一次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从一定意义上讲,人力资源管理始于原始社会。 2、 一般认为企业管理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即 3、 行为科学的函数表达式为 行为=F (人体心理、环境)。 4、 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是 泰勒 ,社会人观点的代表是 A 、价值 B 、内涵3、具有内耗性特征的资源是( B )o 10、某企业对新招来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从讲课到实习一共花了 5000元费用,请问这笔费用应从人力资源成本的( A 、获得成本 B 、开发成本 C 、使用成本 D 、保障成本 四、简答题 1、简述人力资源的特点。 P3-4 自我实现人的代表是 马斯洛,复杂人观点的代表是 薛恩 5、人力资源规划就是人力资源 组织人力资源供给 和 需求的平衡过程。 6、人本管理的四要素是 员工、 环境、文化 和价值观 二、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 P2 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可以直接投入的体力、智力、心力总和及其形成的基础素质 身心素质. ,包括知识、技能、经验、品性与态度等 2、人力资源管理 P6 在经济学和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 织当前及未来发展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和成员发展的最大化 . ,满足组 3、人力资本 P3 通过资本投资形成的,凝结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品性和健康等 4、人本管理 P22 在人类社会任何有组织的活动中,从人性出发来分析问题,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来进行管理的一种较为普遍的 管理方式. 5、激励 P27 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人有一种内在的动力,提高工作绩效,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P59 指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过程。 6、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三、单项选择题 1、认为人力资源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的观点属于( A 、成年人口观 B 、在岗人员观 C 、人员素质观 2、人力资源与人本资源在( C )这一点有相似之处 。 以人为中心管理模式 和 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梅奥 C 、形式 D 、人员素质 A 、自然资源 B 、人力资源 C 、矿产资源 4、“人力资源管理,即负责组织人员的招聘、甄选、训练及报酬功能的活动,以达成个人与组织的目标。 ”这一概念属于(A )。 A 、过程揭示论 5、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B )o A 、内容上 B 、思想观念上 C 、工作程序上 B 、目的揭示论 C 、现象揭示论 6、以“任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 ,是在(A )性假设基础上提出来的。 A 、经济人 B 、社会人 C 、自我实现人 D 、复杂人 7、“社会人”人性理论假设的基础是 ( D ) O B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C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D 、霍桑试验 8以人性为核心的人本管理的主体是( A )。 A 、职工 B 、环境 C 、文化 D 、价值观 9、期望激励理论属于( B )。 A 、内容型激励理论 B 、过程型激励理论 C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D 、综合激励理论 B )中列支。

2018年最全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2018年最全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题目(9个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题目主要有9个方向可选:①人力资源规划、②招聘与配置、③培训开发与实施、④绩效考核与实施、⑤薪酬福利、⑥员工关系管理、⑦职业生涯管理、⑧人事管理、⑨企业文化,而且这些模块下还可以细分,下面我们就以各个模块为基础列举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一、人力资源规划(可选方向:1、组织机构的设置,2、企业组织机构的调整与分析,3、企业人员供给需求分析,4、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的制定,5、人力资源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6、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7、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8、组织内部评估, 9、组织发展与变革,10、计划组织职业发展,11、比较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综述,12、开发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计划,13、工作中的绩效因素,14、员工授权与监管) 参考题目: 1、海外EPC工程项目部组织机构设置分析 2、关于商业银行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与运作问题的研究 3、钢铁企业扁平化组织机构设置研究 4、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设置分析 5、论国有企业组织机构设置 6、广州旅行社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 7、Java程序员岗位需求分析及人才标准的研究 8、人力资本投资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9、论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现代企业的意义 10、邢台市物流行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11、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与策略 12、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3、旅游市场需求分析及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14、小微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WOT分析--以XX公司为例 15、人力资源资本化研究 16、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17、大连会展行业人才需求特点与趋势分析 18、分析黑龙江省对日语人才需求的现状 19、基于市场调查的外贸人才能力需求构成分析 20、广东省国际货运代理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21、中国三次产业女性人力资本存量估算 22、惠州市旅行社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分析 23、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分析研究 24、知识经济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竞争战略分析 25、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 26、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与管理分析 27、酒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 28、战略人力资源分析方法与应用 29、高校教师人力资源配置的制度分析 30、烟草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探究

人力资源管理作业3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5题) 1、既体现了一个组织所处的竞争环境,也体现了一个组织的使命、远景和发展方向;还表明了一个组织,要实现战略目标和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要进行的资源配置。这指的是组织的哪一方面?( C ) 正确 A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 B组织的战略人力资源 C组织战略 D组织实力 2、象体育、文艺和特种工艺等单位必须招用未成年人工作一般在依法履行完审批程序后这些单位就可以招用未成年工了,那么中国政府规定的未成年的界限年龄是多大?( B ) 正确A10周岁 B16周岁 C20周岁 D26周岁 3、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式中的集体预测方法也称( D ) 正确 A回归分析方法 B劳动定额法 C转换比率法 D德尔菲预测技术 4、劳动者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职业病以及因这两种情况造成死亡,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劳动都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必要的现金补偿。这是哪种社会保险制度?( D ) 正确 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 C失业保险 D工伤保险 5、劳动关系是( B )。 正确 A用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 B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B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C用人单位内员工之间的关系 D用人单位与外部人员之间的关系 6、在制定职业生涯计划时,剖析自己确定自己能力、分析生涯选择途径、规划发展目标,这是哪一种角色的定位?( C )正确 A人力资源部 B部门主管 C员工 D咨询顾问 7、在贯彻按劳取酬原则时,需要以下哪种劳动为主要依据,同时考虑哪几种劳动来进行分配( A )。 正确 物化劳动;潜在劳动和流动劳动 B潜在劳动;物化劳动和流动劳动 C流动劳动;物化劳动和潜在劳动 D物化劳动;流动劳动和固定劳动 8、教员请学员在可以全面观察操作的位置上观察,教员可以把工作的操作步骤向学员解释清楚,把这一步与下一步的联系是什么交待清楚。这是培训工作的哪个阶段?( B ) 正确准备阶段 B演示阶段 C试行操作阶段 D随访阶段 9、管理人员定员的方法是( C )。 正确 设备定员法 B劳动效率定员法 C职责定员法 D比例定员法 10、员工离开组织之前由于工作效率低下而造成的损失费用应从人力资源成本的哪个项目中列支?( D ) 正确 保障成本 B开发成本 C使用成本 D离职成本

管理研究方法论期末考试复习题版精编WORD版

管理研究方法论期末考试复习题版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管理研究方法论 一,简答题 1,实证论文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 实证论文的结构是: 1,摘要:摘要是对已完成的论文的精要摘写,讲做了什么。 论文研究的是什么,有什么结论需要分条列示,由结论引出的启发是什么 2,引言:首先,说明在该方面各位学者的研究进度,所持的观点,阐述自己为什么要研究,其次,说明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再次,分条列示研究的结果,结论以及结果是否验证了假设;最后,说明自己的贡献。 3,文献回顾:是对相关文献的陈述述与评价; 对相关且重要的文献准确阐述学者的观点,可以稍作评价,但要中性客观。 4,研究设计,理论推导与研究模型构建 5,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 6,实证分析与结果(描述性统计,相关系数分析,回归结果 7,敏感性检验, 8,结论 引言与摘要的区别:引言是讲打算做什么,为什么;摘要是对已完成的论文的精

要摘写,讲做了什么。 2,事件研究的概念 事件研究是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在某一或某些事件窗口内某一事件发生对公司股价的波动的影响。 步骤:1.决定研究假说,一般假设事件对股价没有显着地影响;2.事件日的确定,通常以宣布日为事件日 3.利用历史数据得到市场的收益率与公司收益率之间的固定关系,如果考察的时间窗口内的收益率不满足已经得出的方程,则说明事件对股价有显着影响,4,异常报酬率的检定 5,分析结果 3,引言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研究假设的提出与理论分析的关系是怎样的,4,背诵几个中英文数据库和期刊的名字 5,中英文参考文献的引用,背诵几个 6,第二篇论文的交叉变量的使用原因 交叉变量的使用原因:在列联分析中,除了考察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外,还应该考察控制变量之间协同作用时对因变量的影响,尤其是当各控制变量之间的协方差不为0时。 7,含有会计、财务、经济、金融的英文期刊数据库(哪个期刊在哪个数据库里) 二,经典论文的阅读 1,琼斯模型(盈余管理的测度)基本思想?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oc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的人力资源管理都已经不那么实用了,因此今天将探讨一下企业如何制定一个详细合理的方案才能更贴近现在企业的实际需要。当然一个企业不可能从一无所知到完全适应,以下会为大家提供一些方法。 关键词: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途径管理模式 1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一词来源于英文中的“Bigdata”。由著名信息处理专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于2008年首次提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终端用户的高速增加,在网络世界中信息数量以几何方式不断增加,用户或搜索引擎如何有效地在海量的数据中搜索到正确、有效的信息,成了新时代有效发挥互联网作用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搜索引擎通常采用商业推介或以点击量排名为依据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相应数据,这样的方式在当下的环境中,已经难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同时由于商业因素的介入,使得搜索范围受到了局限,搜索到的信息难以真实客观。因此在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运用合理的大数据分析使用户得到更为有效的信息,将成为专家努力追求的目标。 2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2.1管理观念落后 整体而言目前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还是不及格的,首先企业本身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觉得就是招聘人,而真正有才的人慢慢就能等到。这种思维模式是老旧顽固派的思想,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招聘员工还需要制定员工培养计划和规划其未来的发展空间。人力资源是公司人性化最显著的一部分,但

是不能因为工作量不繁重就不重要。在企业中更多的老板愿意使用亲戚去担任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层和员工,这种现象如果不加纠正企业会越来越难招聘到人才。任用亲戚为员工的企业工作效率一般都不会太高长此以往下去损失最大的还是企业本身。所以想发挥出人力资源的职能就必须从理念上进行改进。 2.2招聘方式落后 企业的发展注定离不开员工的支持,如何找到一个比较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现在的招聘方式来说还远远不够去招聘到优秀又有想法的员工。现在最主要的招聘方式还是网络和现场招聘,这些传统的招聘方式却不能为企业提高优质的人才所以已经不适用当下的市场环境了。所以就需要人力资源部去寻找一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2.3人员培训针对性不强 大企业通常在员工正式入职之前都会进行培训,人力资源部门事先就要做好人员安排,但是上文有提到人力资源招聘员工本身方式就不对,所以最后进入培训的员工各方面情况也大有不同。员工情况不一样接受的培训是一样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而且培训讲师又真的是否清楚公司情况又是另外的一个方面。如果讲师对企业情况不了解那么也必然不能够抓住重点给培训的员工去培训。到最后也只能是事陪功半,在浪费人力物力的情况下不能够去为企业培训合格的员工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一个企业要对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要求。 2.4岗位调配难以做到科学有效 每个员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都会做一个规划,在大型的企业中员工调岗也是时有发生的事情。主要负责调岗工作的也是人力资源部门,在调岗之前需要员工部门主管给予评价然后进行调

人力资源管理作业及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专)作业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30 分) 1 .具有内耗性特征的资源是( B )。A .自然资源B .人力资源C .矿产资源 2 .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主要区别体现在(B )。A .内容上 B .观念上 C .工作程序上 3、以人性为核心的人本管理的主体是何种基本要素?(A)A.职工B.环境C.文化D.价值观 4、某企业对10 名新招来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培训,从讲课到实习一共花了5000 元费用,请问这笔费用应从人 力资源成本的哪个项目中列支?(B) A. 获得成本 B. 开发成本 C. 使用成本 D. 保障成本 5 .预测由未来工作岗位的性质与要求所决定的人员素质和技能类型,这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哪一个步骤: ( B ) A .预测未来人力资源供给 B .预测未来人力资源需求 C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D .制定能满足人力资源需求的政策和措施 6 .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下面哪个方面不是人力资源所应包含的内容(C )。A ?体质B ?智力C ?思想D ?技 能 7、把“员工视为活动主体、公司主人”是哪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C)A ?自我中心式、非理性化家族管 理B ?以人为中心、非理性化家族管理 C ?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 D ?自我中心式、理性化团队管理 8、每个员工都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团结协作,努力实现企业目标;反映了“以人为中心、理性化团队管理”模式的什么特点?(B) A .封闭式的自危表现 B .开放式的悦纳表现 C .封闭式的悦纳表现 D .开放式的自危表现 9、下面哪一项不是人本管理的基本要素?(D )A、企业人B、环境C、文化D、产品 10 、与员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反映了人本管理哪方面的基本内容?(D) A ?人的管理第一 B ?以激励为主要方式 C ?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D ?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 11 、明确目标责任,使其竞争,是进行人本管理的哪种运行机制?(B) A .动力机制 B .压力机制 C .约束机制 D .环境影响机制 12 、通过检查人力资源目标的实现程度,来提供关于人力资源计划系统的反馈信息。这是人力资源规划系统的哪项活动?( D ) A .人员档案资源 B .人力资源预测 C .行动计划D .控制与评价 13、工作分析中方法分析常用的方法是(C)A.关键事件技术B.职能工作分析C?问题分析D.流程图 14、管理人员定员的方法是(C)A.设备定员法B.效率定员法C.职责定员法 15 、依据个体的经验判断,把所有待评价的职务依序排列,由此确定每种工作的价值的方法是(C) A. 因素分解法 B. 因素比较法 C. 排序法 D. 评分法 二、案例分析 1 、贾厂长的管理模式本题的目的是要求同学们用四种人性观的理论进行分析,首先将四种人性观的理论掌握好,其次是运用这个理论 进行案例分析。在回答时应该抓住案例的背景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题有两个问题:(1)贾厂长是以一种什么样的人性观来对待员工的?(2)如果你是贾厂长,你准备怎样来对待员工? 你想采用什么样的激励手段和管理方式? 答:⑴该案例中,贾厂长只是根据惯例主观地采取了迟到不罚款,而对早退则进行罚款的决定,改革不合理的厂纪厂规,有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贾厂长取消了迟到罚款的规定说明了他尊重职工、关心职工们的疾苦,在管理中考虑到了人的因素,其人性观有“社会人”假设倾向。但在制定新的规章制度时,由于没有很好地调查研究,没有了解工人为什么出现早退现象,就做出了早退罚款的决定。这一决定说明贾厂长只想用经济杠杆来管理,又有一种用理性人假设来实施管理的倾向。因此对一个完整的人来讲,贾厂长的这种管理比较符合薛恩的复杂人性观。 ⑵鉴于案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能使新的规定得到贯彻实施,贾厂长还改变原有的领导方式,在充分与工人讨论协商的情况下,制定公平合理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解决工人洗澡排队的问题,厂里应该彻底改善女澡堂,这样就扫清了新规定执行的障碍。 三、案例分析 2 、工作职责分析 本题的目的是要求同学们用第三章工作分析与评价的理论进行分析,首先将案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其次是 运用工作任务书的主要内容进行案例分析。在回答时应该抓住案例的背景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本题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讲义

第一章绪论 一、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一)概念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无非:因袭、权威、常识、科学、思辨。其中关于一门学科的系统的科学方法就是方法论。科学发现由科学方法和思辨产生,但方法论只钟情于科学方法。 1、方法论(methodology)是认识论(epistemology)的分支,是验证知识与寻找新知识或新发现(new findings)的科学。某一学科的方法论就是该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原则、途径、程序和规范。从过程来看,它包括问题阐述、文献综述、假设提出、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信度效度判断、研究报告或论文撰写等环节的规范和逻辑。 2、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论,就是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基本原则、途径和程序。 (二)符合科学研究方法的公共管理研究结果的性质 1、客观性(事实的WHA T、WHY、HOW等的YES OR NO问题) 2、实证性(观察和实验) 3、规范性 ①研究者用文字清楚地报告取得研究结果的整个过程,使得其他研究人员可据此判断你的观察数据的获得和分析结果以及导出的结论是否可靠; ②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即其他人能应用相同的程序和方法得出同样的结果。 4、一定的概括性(适用效度)(管理研究旨在发现、辨识和解决管理领域的各种问题,它们无论多么复杂,都可归结为一个问题,即使人及其携带的资源形成1加1大于2的局面。所以,公共管理研究的发现或结论须有一定共性才是有意义的。) (三)公共管理研究的性质或定位 科学方法思辨方法 逻辑直觉 客体与情境分离客体与情境交融 科学艺术 学科研究的定位频谱 原因:1、管理者的形象思维与个性(感觉、直觉、意愿、决心) 2、管理情境(系统的复杂性,社会生态、社群环境、组织系统) 3、主客体都是人,价值的偏好。(决策,两难;事实与价值的结合) (四)(公共)管理研究的类型 1、按功能:基础研究(WHY,THEORY;FOR EXPLANA TION);应用研究(WHAT AND HOW;FOR APPLICATION) 2、按研究内容的表现式样和研究目的:探索型(EXPLORA TION)、描述型(DESCRIPTION),解释型(EXPLANA TION),规范型(PRESCRIPTION) 四种不同类型研究的特征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新颖论文设计选题大全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选题,以下十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第七部分 第八部分 第九部分 第十部分 第十一部分 第十二部分 第十三部分 第十四部分

第一部分(1~~40) 1猎头公司运行现状、问题和对策2汽车销售人员薪酬设计3减少组织政治知觉的晋升措施研究 4针对裁员后在职员工心理问题的人力资源对策研究5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员工压力管理研究6建筑行业项目经理薪酬管理研究7团队建设培训研究 8国有企业内外部招聘合并的可行性研究9 绩效考核造成企业员工过度竞争的问题研究 10证券分析师的薪酬设计 11沟通在降低招聘风险中的作用研究12企业在招聘中的形象管理研究13职业生涯发展研究 14非盈利组织入职员工培训研究15体育用品行业销售人员薪酬设计16人才测评软件应用研究17行业工资差距研究18末位淘汰制研究 19中小企业薪酬制度重构—以浙江为例 20单位缴纳住房公积金对员工生活保障的现实意义21小企业绩效考核实施的方法和困难22国有企业年金制度研究23从薪酬中寻找绩效 24新员工入职培训中的组织社会化问题25企业大学在我国的发展及问题研究26绩效管理中的目标管理 27企业文化的树立对员工绩效的影响28MBTI职业测试在人事测量中的应用29法制日报社绩效管理个案研究30中小企

业人员流动问题研究31猎头行业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32培训效果评估问题研究33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激励34管理培训生制度在我国的适应性35劳动合同法实施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36物流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37国有企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管理38导师制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39对于金融危机中全球高管限薪现象的思考40经济危机下的员工激励 第二部分(41~~80) 41国企内部员工薪酬差距过大问题研究42事业单位岗位设置问题研究43小红帽发行股份有限公司站长职业生涯管理研究44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研究45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46培训后人才流失问题研究47生产制造业特殊工时制度问题研究48我国零售业销售人员的招募与甄选49绩效考评风险管理研究50劳务派遣中人员招募甄选流程研究51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薪酬模式设计52创业初期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问题53我国导游薪酬管理研究54以EVA为核心的国企经营者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研究55我国广告公司核心员工流动问题研究56西部油田企业生产工人薪酬管理57导师制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中的应用58证券经纪人绩效管理体系研究59中国银行北京分行绩效管理问题研究60关于企业实施薪酬公开制度的研究61大型IT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