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消化系统常见症状的护理

第三章 消化系统常见症状的护理

第三章 消化系统常见症状的护理
第三章 消化系统常见症状的护理

第三章消化系统常见症状的护理

第一节恶心和呕吐

恶心(nausea)、呕吐(womiting)是消化系疾病的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症状,但也可单独出现。呕吐可将有害物由胃排出,从而起到保持作用。当胃肠道及相关的肝胆及胰腺有疾病而至食物消化发生困难时,也可产生恶心呕吐。因此,恶心呕吐也是身体的一个警示。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及营养障碍。

[定义]

恶心为上腹不适、紧迫欲吐的感觉并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一般常发生与呕吐之前。呕吐是指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道逆流出口腔。它是由一系列复杂而连续的反射动作组成。

[病因和机制]

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呕吐常见二种:

1.胃源性呕吐,当胃粘膜受到化学性或机械性剌激(如急性胃炎、胃癌等)或胃过度充盈(幽门梗阻)时即可发生呕吐。此种呕吐常先有恶心、流涎等先驱症状,吐后觉胃部舒适或胃痛缓解,胃炎、胃癌病人呕吐多发生在食后不久,呕吐量不多;幽门梗阻病人呕吐常发生在食后6-8小时,可呕出发酵的前一餐至隔日的宿食,呕吐量较多。

2.腹部病引起的反射性呕吐各种急腹症如肠梗阻、腹膜炎、阑尾炎、胆道及胰腺疾病,因剌激迷走神经纤维引起反射性呕吐常有恶心,此种呕吐胃已排空,但呕吐动作仍不停止。[护理评估]

1.病史恶心呕吐发生的时间、频率、原因或诱因,与进食的关系;呕吐的特点及呕吐物的性质、量;呕吐伴随的症状,如是否伴有腹痛、腹泻、发热、头痛、眩晕等。病人的精神状态,有无疲乏,有无焦虑、抑郁及其程度,呕吐是否与精神因素有关。

2.身体评估全身情况:生命体征、神志、营养状况,有无失水表现。

3.实验室及其检查必要时作呕吐物毒物分析或细菌培养等检查,呕吐量大者注意有无水电解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常用护理诊断]

1.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大量呕吐导致失水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频繁呕吐导致失水、电解质丢失有关

3.焦虑与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有关

[护理目标]

1.病人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无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2.呕吐减轻或停止,逐步恢复进食

3.能保证机体所需热量、水分、电解质的摄入

4.活动耐力恢复或有所改善

5.焦虑程度减轻

[护理措施及依据]

1.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⑴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量和记录生命体征直至稳定。血容量不足时可发生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血压降低,特别是体位性低血压。持续性呕吐致大量胃液丢失而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时,病人呼吸可浅而慢。

⑵观察失水征象准确测量和记录每日的出入量、尿比重、体重。动态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如电解质、酸碱平衡状态。观察病人有无失水征象,依失水程度不同,病人可出现软弱无力、口渴、皮肤粘膜干燥、弹性减弱、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并可出现烦燥、神志不清及昏迷

等表现。

⑶观察呕吐情况观察病人呕吐的特点,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质和量、颜色、气味。

⑷积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或严复水电解质失衡时,主要通过静脉输液给予纠正。口服补液时,应少量多次饮用,以免引起恶心呕吐。在口服补液未能达到所需补液量时,仍需静脉输液以恢复和保持机体的液体平衡状态。

2.活动无耐力

⑴生活护理协助病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病人呕吐应帮其坐起或侧卧,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呕毕帮助漱口,更换污染衣物被褥,开窗通风去除异味。按医嘱应用止吐芭及其他治疗,促使病人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和体力。

⑵安全告知病人坐起、站立时动作应缓慢,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3.焦虑

⑴评估心理状态关心病人,通过观察及与病人家属交谈,了解病人心理状态。

⑵心理疏导耐心解答病人及家属所提出的种种疑惑,解释呕吐与精神因素的关系,讲解精神紧张不利于呕吐的缓解,且紧张、焦虑将影响食欲及消化能力。而情绪稳定、对治疗充满信心则有利于症状的缓解。

⑶应用放松技术常用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放松技术,减少呕吐的发生。深呼吸法:用鼻吸气,然后张口慢慢呼气,反复进行。转移注意力:通过与病人交谈,或倾听轻松的音乐、阅读喜爱的文章等方法转移病人注意力。

[评介]

1.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在正常范围,无口渴、尿少、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等失水表现,血生化指标正常。

2.呕吐及其引起的不适减轻或消失,逐步耐受并增加食量。

3.摄入足够的热量、水分、电解质和各种营养素,营养状态改善。

4.活动耐量增加,活动后无头晕、心悸、气促或体位性低血压出现。

5.能认识自己的焦虑并运用适当的应对技术。

第二节腹泻

人在正常情况下每天排便约1-2次,常发生在早餐后,此因早餐后较易出现胃结肠反射所致。粪便的颜色因尿胆原的存在而呈黄褐色。粪便的特有臭气系因粪臭素和酪酸等引起;有时也因所食食品或疾患而有所改变。正常的有形软便中含60%-75%的水份,其余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肠道分泌物和细菌等。当大便性状和次数等改变时,即为不正常排便

[定义]

腹泻(diarrhea)是指大便中水份增加,呈稀薄泥状或液态,排便次数增加或仅一天一次。大部分病人在腹泻前后伴有腹痛、排便不尽或里急后重等。

[病因和机制] 从消化系统角度可将腹泻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腹泻

1.感染性腹泻

消化道感染,如胃肠道的细菌、病毒、真菌或原虫、寄生虫感染时,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病毒等损害和剌激肠黏膜致其糜烂、溃疡,可造成肠黏膜吸收障碍和分泌亢进而发生腹泻。

2.非感染性腹泻

1)饮食不当

大量摄入不易消化的食物或冷饮冷食可以消化道造成机械性剌激,有因食物不消化而腐败、发酵,产生化学性剌激,该两类剌激促使肠蠕动和黏液的分泌亢进。

2)食物过敏

对过敏体质者而言,摄入的某些食物是抗原,体内产生抗体,抗原抗体反应所产生的乙酰胆碱剌激副交感神经使肠蠕动亢进。

3)食物中毒当意外摄入有毒菇类或鱼类等,其毒素可引起腹泻。

4)炎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炎性肠病时,肠黏膜功能障碍、肠液分泌亢进、

蛋白漏失、水电解质吸收障碍。

5)胃肠切除胃切除后,胃内食物的混和乳糜化程度不全,使之消化吸收受到影响,同时,

由于胃酸分泌大大减少,致肠道内细菌增殖。小肠大部分或全部切除术后,如短肠综合症病人有效吸收面积丧失。

6)胰腺疾病急性或慢性胰腺炎时可因胰腺组织遭受破坏而使消化性酶类的分泌不足或

缺乏,引起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碍。

7)胆囊或胆道疾病胆囊或胆道疾病时,胆汁的分泌和向十二指肠的释放、流动过程异常,

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造成脂肪泻。

8)肠黏膜水肿肝硬化病人常伴有严重低蛋白血症,致胶体渗透压下降,肠黏膜水肿,引

起吸收障碍。

[伴随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腹泻病人因病因不同而可能不等程度的伴有呕吐、食欲不振、打嗝、嗳气、肠鸣、腹痛或肛门糜烂、疼痛等症状。

2.全身症状:头晕、畏寒、发热、口干、全身乏力和睡眠差等。

[护理评估]

1.病史腹泻发生的时间、起病原因或诱因、病程长短;粪便的性状、次数和量、气味和颜色;有无腹痛及疼痛的部位,有无里急后重、恶心呕吐、发热等伴随症状;有无口渴、疲乏无力等失水表现;有无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因素。

2.身体评估

急性严重腹泻时,应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皮肤弹性等,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血容量减少。

慢性腹泻时应注意病人的营养状况,有无消瘦、贫血的体征。

腹部触诊有无包块,有无腹痛,肠鸣音是否一分钟多于5次。

肛周皮肤:有无因排便频繁及粪便剌激,引起肛周皮肤糜烂。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正确采集新鲜粪便标本作显微镜检查,必要时作细菌学检查。急性腹泻者注意监测血清电解质、酸碱平衡状况。

[常用护理诊断]

1.腹泻与肠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有关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大量腹泻引起失水有关

[护理目标]

1.病人的腹泻及其引起的不适减轻或消失

2.能保证机体所需水分、电解质、营养素的摄入。

3.生命体征、尿量、血生化指标在正常范围。

[护理措施及依据]

1.腹泻

1)病情监测包括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全身情况及血生化指标的监测。

2)饮食选择饮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生冷、多纤维。味道浓烈的剌激性

食物、急性腹泻应根据病情给予禁食、流质、半流质或软食、

3)活动与休息急性起病、全身症状明显的病人应卧床休息,注意腹部保暖。可用热

水袋等取热器热敷腹部,以减弱肠道运动,减少排便次数,并有利于腹痛等症状的

减轻。慢性轻症者可适当活动。

4)用药护理腹泻的治疗以病因治疗为主。应用止泻药时,注意观察病人排便情况,

腹泻得到控制时及时停药。应用解痉剂如阿托品时,注意药物副作用如口干、视力模糊、心动过速等。

5)肛周皮肤护理排便频繁时,因粪便的剌激,可使肛周皮肤损伤,引起糜烂及感染。

排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燥,涂无菌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促进损伤处愈合。

6)心理护理慢性腹泻治疗效果不明显时,病人往往对预后感到担忧,纤维结肠内镜

等检查有一定痛苦,某些腹泻如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因素有关,应注意病人的心理状况的评估的护理,通过解释、鼓励来提高病人对配合检查和治疗的认识,稳定病人情绪。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1)动态观察液体平衡状态急性严重腹泻时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可引起脱水及电

解质紊乱,严重时导致休克。应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的变化;有无口渴、口唇干燥、皮肤弹性下降、尿量减少、神志淡漠等脱水表现;有无肌肉无力,腹胀、肠鸣音减弱、心律失常等低钾血症的表现;监测血生化指标的变化。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及时按医嘱给予液体、电解质、营养物质,以满足病人的生理

需要量,补充额外丢失量,恢复和维持血容量。一般可经口服补液,严重腹泻,伴恶心呕吐、禁食或全身症状显著者经静脉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注意输液速度的调节,老年病人尤其应及时补液并注意输液速度,因老年人易因腹泻而脱水,也易因输液速度过快而引起循环衰竭。

[评介]

1.病人的腹泻及其伴随症状减轻或消失。

2.机体获得足够的热量、水电解质和各种营养物质同,营养状态改善。

3.生命体征正常,无失水、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第三节和便泌

[定义]

便泌(constipation) 是指粪便在大肠内通过速度较正常者迟缓,或停滞在大肠内,其特征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并需用力,排便后有不尽感等。

[病因和机制]

便秘可因消化器管病变或功能异常而分为器质性或功能性便秘。

1.器质性便秘

1)肠腔狭窄或肠管受压:癌或其他原因致结肠肠腔狭窄、肠扭转或套叠、腹外疝或盆腔

肿块压迫大肠,导致粪便通过障碍。

2)肛周疾病:痔疮、肛裂、肛周脓疡病人困恐惧排便进疼痛、出血而抑制排便,长此以

往,使便意阈逐渐上升,排便越愈困难,终致便秘。

3)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 先天性的肠壁肌和黏膜下神经从缺损,导致排便

反射和输送障碍。

2.功能性便秘

1)饮食或纤维性食物摄入不足肠内容少导致的胃—结肠反射减弱及肠腔内压力低

下,使排便反射亦减弱;同时,膳食纤维中含量少亦使肠蠕动减少。

2)便意阈值上升由于经常便秘,滥用泻剂或灌肠,造成腹压减弱和意识性抑制便意,

使之阈值上升、生理性的剌激不能引起排便反射。

3)其他大肠存在纱、憩室,形成硬块导致便秘。肠道激惹综合症病人因自主神经

功能失调而造成肠内容物输送和失调。

[伴随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下腹部胀气、不适、腹痛、矢气、打隔、口臭、甚至呕吐。

2.全身症状:烦燥不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头重或头痛。

[护理评估]

1.病史

1)有无全身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滥用泻药等;有无大肠、直肠或肛门阻塞性病变;

有无大肠直肠运动异常。有无因药物而致的便秘、内分泌失调或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功能性便秘。有无因便秘引起口臭、下腹饱胀感、不安、失眠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2)正常时及目前排便状况:排便次数、间隔时间、排便难易度、粪便形状、腹部饱胀

感、残便感及有无出血等。

3)影响排便的次数、含水量及性质的因素:年龄、性别、情绪、压力、饮食结构、运

动量。药物使用。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等。

2.身体评估

1)腹部检查,有无鼓胀、;腹部蠕动是否每分钟少于5次,腹部有无肿块,肿块的位

置、硬度及有无压痛。

2)肛门检查肛周有无脓肿。有无肛裂及痔疮

3.实验室检查钡剂灌肠X线检查,结肠镜检查,了解是否由器质结肠病变引起的便秘。

4.心理社会评估有无生活改变导致的饮食习惯、排便地点的变化;是否存在精神压力。[常用护理诊断]

1)便秘(constipation) 与肠道疾病有关;与饮食中纤维素量过少有关;与肠蠕动减少有

关;与排便环境改变有关

2)知识缺乏缺乏有关排便机制及促进排便方面的知识

[护理目标]

1)病人排便状况恢复正常,便秘所带来的症状减轻,甚至消除。

2)病人能说出生活中导致便秘的因素,并能自觉避免之。

[护理措施及依据]

1.观察排便状况有及伴随而来的症状

2.选择一天中较充裕的时间,每天定时上厕所。放松心情,安排舒适无干扰的解便环境。

3.每天做适度的运动,并建立规律的运动时间表

4.增加每天液体摄入量到3000ml (有心脏及肾脏疾病等禁忌者除外),早餐前30分钟喝一杯温开水,以剌激排便。

5.指导病人正常饮食,一般无肠道疾病者,采用高纤维食物;有肠道疾病者采用温和或低渣饮食,减少其易感性。

6.严格按医嘱用药,不随意用泻药,如有发热、恶心或腹痛时禁用轻泻药,以防肠蠕动变慢,对有炎症的肠道,可给生理盐水灌肠。

7.如有粪便秘结者,注入温矿物油,滞留20-30分钟,然后戴上润滑手套,捣碎硬结的粪便并弄出碎块。

[评介]

病人自述便秘症状得到改善。

能描述便秘的治疗方法

第四节黄疸

[定义]

黄疸(jaundice)是由于血清中胆色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黃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含量为17.1μmol/L (1.0mg/dl),其中结合胆红素3.42μmol/L ,非结合胆红素13.68μmol/L 。胆红素在17.1~34.2μmol/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黃疸,超过34.2μmol/L (2.0mg/dl) 时,出现黄疸。

[病因和机制]

1.正常胆红素的产生及代谢

1)胆红素的来源80-85%的胆红素来自衰老的红细胞崩解。约15%左右是由在造血过程中尚未成熟的红细胞在骨髓中被破坏(骨髓内无效性红细胞生成)而形成的。

2)未结合胆红素的形成肝、脾、骨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将衰老的和异常的红细胞吞噬,分解血红蛋白,生成和释放游离胆红素,这种胆红素是非结合性的(未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脂溶性的,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血液中与血浆白蛋白(少量与α1-球蛋白)结合。由于其结合很稳定,并且难溶于水,因此不能由肾脏排出。胆红素定性试验呈间接阳性反应。故称这种胆红素为未结合胆红素,也称间应胆红素。

3)结合胆红素的形成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包括三个过程。

A.“摄取”:未结合胆红素随血流至肝脏,很快就被肝细胞摄取,与肝细胞载体蛋白

-Y蛋白和Z蛋白结合(这两种载体蛋白,以Y蛋白为主,能够特异地结合包括胆红素在内的有机阴离子)被动送至滑面内质网。

B.“结合”:Y蛋白—胆红素和Z蛋白—胆红素在滑面内质网内,未结合胆红素通过

微粒体的UDP-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A)的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转变为结合胆红素。这种胆红素的特点是水溶性大,能从肾脏排出,胆红素定性试验呈直接阳性反应。故称这种胆红素为结合胆红素,也称直应胆红素。

C.“分泌”: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浆内,与胆汁酸盐一起,被分泌入毛细胆管,随胆

汁排出。由于毛细胆管内胆红素浓度很高,故胆红素由肝细胞内分泌入毛细胆管是一个较复杂的耗能过程。

4)胆红素在肠内的转化和肝肠循环

结合胆红素经胆道随胆汁排入肠内,被细胞还原为尿(粪)胆素元。绝大部分尿(粪)胆素元随粪便排出,小部分(约1/10)被肠粘膜吸收经门静脉到达肝窦。到达肝窦的尿(粪)胆素元,大部分通过肝脏又重新随胆汁由胆道排出(肝肠循环),仅有小部分经体循环,通过肾脏排出。

2.黄疸的原因及机制

引起的原因一般有四种。一是溶血性黄疸;二是肝细胞性黄疸,最常见的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是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的为胆囊炎、胆石症、胆蛔症、急(慢)性胰腺炎、壶腹周围癌、毛细胆管炎、药物性黄疸、妊娠期特发性黄疸和胆汁性肝硬化等;四是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多有家庭史。

有一个观念要确定,即造成黄疸的基本机理有几种,但黄疸患者的致病机理通常不只是单独一种,而可能是有一种以上合并产生。

1)溶血性黄疸(hemolytic jaundice)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破坏过多,使未结合胆红素增多而引起的黄疸。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红细胞本身的内有缺陷(如某些酶的缺乏或血红蛋白异常)或红细胞受外源性溶血因素的损害(如疟疾、免疫性溶血、蛇毒、苯胺等),造成大量红细胞破坏,产生大量的未结合胆红素,若超过了肝细胞的处理能力,则使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多,而出现黄疸。

2)肝细胞性黄疸主要是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产生障碍。各种原因引起肝脏病变时,损伤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降低,血液中非胆红素浓度升高,同时,未损伤的肝细胞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变成结合胆红素。此时的结合胆红素一部分经毛细胆管从胆道排泄,一部分经损伤的肝细胞反流入血液或因肝细胞损伤肿胀、汇管区炎症及小胆管内的胆栓形成使胆汁排泄受阻反流入血液,致使血中结合胆红素也升高。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分为肝内与肝外。当胆管阻塞时,阻塞上方的压力升高,胆管扩张,最后导致小胆管和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反流进入血液,血液中的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

[护理评估]

1.病史

1)既往史询问既往有无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囊炎.胆管手术及溶血性疾病史;有无肝炎患者接触史;有无输血史;有无长期用药或饮酒史;黄疽的发生与饮食有无关系等。

2)伴随症状询问有无伴随症状,如伴发热.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多为病毒性肝炎:伴有寒战、高热.头痛.呕吐.腰背四肢疼痈多为急性溶血;伴有右上腹痛.寒战,高热多为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伴有上消化道出血、腹水可见于肝硬化;伴有肝区疗痛,肝肿大且质地坚硬表面不平者多见于肝癌。

3)身体反应注意有无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表现;有无腹胀、腹泻等泻消化道症状;有无因皮肤瘙痒引起的皮肤破损;溶血性黄疽有无少尿等肾功能变化;肝硬化.肝癌患者有无性格行为异常、扑翼样震颤等肝性脑病的改变等。

2.身体评估观察皮肤,黏膜和巩膜有无黄染以及黄染的程度和范围,确定真性黄疸。真性黄疸应与假性黄疽相鉴别。当进食过多的胡萝卜、南瓜.橘子等可致血中胡萝卜素增加而引起皮肤黄染,但一般以手掌,足底.前额及鼻部等处明显,而巩膜和口腔黏膜无黄染:长期服用阿的平、呋喃类等含黄色索的药物也可引起皮肤黄染.严重时可出现巩膜黄染,但其特点是近角膜缘处巩膜黄染最明显。

3.实验室检查注意观察尿.粪颜色及皮肤的色泽,是否伴有瘙痒等。一般皮肤.黏膜黄染的程度与血胆红索的升高成正比,当黄疸的颜色较深,呈暗黄色,伴皮肤瘙痒,为胆汁淤帜性黄疽的特征;当黄疽的额色变浅,瘙痒减轻,则示梗阻减轻。急性溶血性黄疽时尿呈酱油色;肝细胞性和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尿色加深如浓茶样。胆汁淤积性黄晅时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样。

[常用护理诊断]

1.舒适的改变:皮肤瘙痒、胆淤积有关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胆汁淤积性黄疸致皮肤瘙痒有关

3.自找形象紊乱:与黄疸所致外形改变有关

4.焦虑:与皮肤严重黄染有关

5.潜在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肝性脑病

[护理目标]

1.减轻皮肤瘙痒感,促进皮肤舒适

2.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3.病人焦虑程度减轻,表现为情绪稳定,合作,平静。

4.增加自信心,减轻黄疽所引起的身心形态改变。

5.控制诱因,尽量不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护理措施及依据]

1.促进皮肤舒适,保持皮肤完整性

1)洗澡时使用中性无剌激性香皂及温水清洗,沐浴后抺上润滑液,保持皮肤湿润

2)修剪指甲并磨平,必要时可戴上棉布手套

3)建议病人穿棉质、柔软舒适的衣物。

4)保持室内凉爽的温度(25-26℃)

5)视病人活动程度,每2小时鼓励并协助病人翻身每2小时1次;按摩骨隆突处,每天2次;

6)保持床单位的平整、清洁、干燥。必要时使用气圈、气垫床等减压设备。

7)加强营养。

2.减轻焦虑,增加病人维护自我形象

1)与病人及家属说明黄疸形成的原因,告知随着疾病逐渐康复,肤色也会逐渐恢复。

2)以关心、接纳、温暖的态度去照顾病人,倾听病人的主诉。

3)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如与人交谈、听音乐、看书报。

4)教导美化外表的方法.

3.控制潜在并发症

1)有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肝性脑病先兆者,绝对卧床,专人守护。

2)监测生命体征及有无性格、行为的改变、扑翼样震颤等肝昏迷前兆症状。

3)给予低蛋白饮食;如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流质。

4)配合医师尽快消除诱因,如控制胃肠道出血。控制感染,停用利尿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

5)遵医嘱予以食醋保留灌肠,口服乳果糖等。

[评介]

病人皮肤完整,减轻瘙痒的措施有效,皮肤瘙痒症状减轻

病人自信感强,能正确面对疾病引起的身心不适。

病人掌握了控制焦虑的应对技巧,焦虑程度减轻致消失。

病人的并发症被控制在最小发生范围内。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Treitz)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引起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临床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做好此类患者的护理,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 【发病原因】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通常有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和黏膜糜烂导致的出血,占55%~7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5% ~14%;贲门黏膜撕裂(Mallory2Weiss)综合征,占2% ~7%;血管病变,占2%~3%;肿瘤,占2%~5%。【临床表现】 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失血量与速度,与患者的年龄、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也有关系。急性大量出血多数表现为呕血;慢性小量出血则以粪便潜血阳性表现;出血部位在空肠曲氏韧带以上时,临床表现为呕血,如出血后血液在胃内潴留时间较久,因经胃酸作用变成酸性血红蛋白而呈咖啡色。如出血速度快而出血量又多。呕血的颜色是鲜红色。黑粪或柏油样粪便表示出血部位在上胃肠道,但如十二指肠部位病变的出血速度过快时,在肠道停留时间短,粪便颜色会变成紫红色。右半结肠出血时,粪便颜色为鲜红色。在空、回肠及右半结肠病变引起小量渗血时,也可有黑粪。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导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失血量达大,出血不止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机体的组织血液灌注减少和细胞缺氧。进而可因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产物的蓄积,造成周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广泛受损,以致大量体液

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 如果我们经常一日三餐不合理就会出现消化系统的疾病,例如消化不良和阑尾炎等都是消化系统的疾病,一旦发作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有哪些?看看你是否也经常发生呢? 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 1、吞咽困难 多见于神经系统病变,如球麻痹,以及咽、食管或食管周围疾病如:咽部脓肿,食管癌,腐蚀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裂孔疝,贲门失迟缓症,组织细胞病,如系统性硬皮症,皮肤炎等累及食管,以及纵膈肿瘤,主动脉瘤等,甚至明显扩大的心脏压迫食管。 2、烧心 是一种胸骨后和剑突后的烧灼感,主要是由于酸性或碱性返流物刺激有炎症的食管粘膜而引起,多提示胃食管反流。常见于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疾病)、消化性溃疡病等。 3、嗳气 是胃腔内气体溢出口腔的现象,多提示胃腔内气体较多,或食管括约肌松弛,可见于食管反流病,或胃十二指肠,胆道疾病,而频繁的嗳气多因精神,神经因素,吞气或饮食习惯不良引起。 4、胸痛 也常常是胃食管反流病或食管裂孔疝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剂非心源性胸痛。 5、厌食和食欲不振 与惧食不同,是由于神经肌肉病变,胃肠道梗阻性病变,或消化酶缺乏等所致,多见于消化道肿瘤,肝炎,胰腺炎,胰腺癌及功能性消化不良。 如何预防消化系统疾病 1、按时吃早餐、避免发胖。 2、注意劳逸结合。 3、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4、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合理。 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相信大家已经看明白了,烧心、食欲不振、吞咽困难等都是其最常见的症状。如何预防消化系统疾病?首先要吃好早餐,多参加运动,一日三餐之后最好能够多走走,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吃生冷刺激性食物。

消化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消 化 内 科 疾 病 护 理 常 规 目录1 消化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 消化性溃疡护理 3消化道出血护理 4 急性胰腺炎护理(修订) 5 肝硬化护理 6 溃疡性结肠炎护理(修订) 7消化道肿瘤化疗护理(修订) 8内镜下胃肠道息肉摘除术护理(新增) 9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护理(新增) 10 纤维胃镜检查术护理 11纤维结肠镜检查术护理 12 食管癌支架置入术护理(新增) 13 腹腔穿刺术护理(修订) 14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护理(新增) 15危重患者护理常规(修订) 消化内科疾病一般护理 一、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一般护理 1.休息合理安排生活,避免精神紧张、劳累,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酌情适当活动。 2.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与饮料,少量多餐,忌烟酒。 3.掌握各种检查术前、术后护理与注意事项,以便配合。

4.备齐抢救药品与物品。 三、病情观察 1.观察呕吐物及大便颜色、性质及量,必要时送检。 2、注意并发症早期症状,如疼痛部位、性质及有无便血等。 四、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禁烟酒。 3、遵医嘱按时长期服药。 4、指导患者掌握发病的规律性,防止复发与出现并发症。 5、定期复查。 消化性溃疡护理 【一般概念】 消化性溃疡就是指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也可发生在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周围。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少年,胃溃疡发病年龄较晚,男性多于女性,十二指肠溃疡多见。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就是与胃酸与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运动功能障碍、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精神、遗传因素及其她因素如吸烟、药物、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临床以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与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特征。胃溃疡多在进食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发生疼痛,持续1至2个小时才能缓解,下次进食后又可重复出现,故有进食,疼痛,缓解,进食的规律。十二指肠溃疡多在食后2至4小时发生疼痛,进食后则疼痛缓解,故有疼痛,进食,缓解的规律。 【护理常规】 一、一般护理 1、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 2、饮食定时进餐,少食多餐,避免粗糙、酸辣等刺激性食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 【病史采集】 1.病因:十二指肠溃疡、滑动性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 1.内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内镜下可分四级。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内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 1.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内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内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内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 (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潘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4)保护粘膜药:硫糖铝、三钾二枸橼酸钕盐(德诺)。 3.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食管瘢痕狭窄及难以控制反复出血者,采用外科手术或食管扩张术。 【疗效标准】 1.治愈标准 (1)症状消失。 (2)内镜或(及)X线检查粘膜恢复正常。 2. 好转标准 (1)症状减轻。 (2)内镜或(及)X线检查粘膜病变有所改善。 【出院标准】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五)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A 4.C 5.C;腹泻病人应在饮食上给予少渣、低脂、易消化、低纤维素的流食、半流食,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高脂饮食会加重腹泻。 6.A;急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大小不一,常呈间歇性发作,可自止。 7.C 8.B 9.D;十二指肠溃疡疼痛一般发生于进餐后1~3小时,为餐前痛。 10.E;在损害性因素中,胃酸—胃蛋白酶,尤其是胃酸的作用占主导地位。 11.C;肝硬化的失代偿期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及门脉高压症,其中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12.B;原发性肝癌早期缺乏典型症状,AFP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特异性高。 13.A;机体感染,增加了肝脏吞噬、免疫及解毒机能负荷,并引起代谢率增加,耗氧增加。 14.E;其可与氨结合为尿素和鸟氨酸,从而减低血氨。 15.A;在我国引起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原因是胆道疾病,因各种胆道疾病常造成Oddi括约肌痉挛,伴胆道内压力增高,引起胆汁反流入胰管。 16.A;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可出现低血钙症和血糖升高。 17.D;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其余几项均为其临床表现但非特征性的表现。 18.B;黑便的出现一般每日出血量在50~70ml以上。故应选B。 19.E;出现休克需立即补充血容量。因此首要护理措施是开放静脉以便尽快输液。 20.A; 每日出血量大于5ml即可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21.A; 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的适应证是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因此选项A 22.C; 放置三腔气囊管24小时后应放气数分钟后再注气加压,以免食道胃底粘膜受压过久而致坏死。 23.A 24.D ;应该在胃镜送到咽喉部时,嘱病人做吞咽动作,以助镜头通过咽部进入食道,而不是在已经通过咽部之后,故选项D有误。 三、填空题 3.胃液脱水低钠 4.3 3 150g 5. 慢性周期节律6.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 7.肝硬化门体分流术后 8.蛋白质植物蛋白芳香族氨基酸 9.抑制胰液分泌防治并发症10.5 50~70 250~300 11.呕血黑粪呕血黑粪 12.量速度 13.长正铁血红素 14.鲜血氮 四、名词解释 1.当大便次数超过每日3次,且便质稀薄,容量及水分增加时,即为腹泻。 2.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秋部的慢性溃疡,由于溃疡的形成与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 3.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以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 4.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或一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消化内科疾病护理_常规

消化 科疾病护理常规

目录 1 消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 消化性溃疡护理 3消化道出血护理 4 急性胰腺炎护理(修订) 5 肝硬化护理 6 溃疡性结肠炎护理(修订) 7消化道肿瘤化疗护理(修订) 8镜下胃肠道息肉摘除术护理(新增) 9 经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护理(新增) 10 纤维胃镜检查术护理 11纤维结肠镜检查术护理 12 食管癌支架置入术护理(新增) 13 腹腔穿刺术护理(修订) 14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护理(新增)15危重患者护理常规(修订)

消化科疾病一般护理 一、按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一般护理 1.休息合理安排生活,避免精神紧、劳累,急性发作期应卧床 休息,恢复期酌情适当活动。 2.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少量多 餐,忌烟酒。 3.掌握各种检查术前、术后护理和注意事项,以便配合。 4.备齐抢救药品和物品。 三、病情观察 1.观察呕吐物及大便颜色、性质及量,必要时送检。 2. 注意并发症早期症状,如疼痛部位、性质及有无便血等。 四、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禁烟酒。 3.遵医嘱按时长期服药。 4.指导患者掌握发病的规律性,防止复发和出现并发症。 5.定期复查。

消化性溃疡护理 【一般概念】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也可发生在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周围。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少年,胃溃疡发病年龄较晚,男性多于女性,十二指肠溃疡多见。 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是与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运动功能障碍、十二指肠容物反流、精神、遗传因素及其他因素如吸烟、药物、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临床以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与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特征。胃溃疡多在进食后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发生疼痛,持续1至2个小时才能缓解,下次进食后又可重复出现,故有进食,疼痛,缓解,进食的规律。十二指肠溃疡多在食后2至4小时发生疼痛,进食后则疼痛缓解,故有疼痛,进食,缓解的规律。 【护理常规】 一、一般护理 1、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 2、饮食定时进餐,少食多餐,避免粗糙、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二、病情观察 1.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 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以及与饮食的关系。 3. 观察大便的性状及有无呕血、便血等情况。 三、并发症的护理 1、出血保持情绪稳定,嘱绝对卧床休息,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输血,补液。 2、穿孔禁食,建立静脉通道,胃肠减压等术前准备。 3 、幽门梗阻轻者进流质饮食,重者禁食,胃肠减压,准确记录出入量,每日清晨或睡前洗胃,保留1小时后排出。 四、健康教育 1、生活有规律,注意休息,避免精神过度紧。 2、饮食要合理,定时进食,少食多餐,戒烟酒。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护理题库

消化系统疾病 A型题 (1).消化性溃疡活动期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每日出血量为:A.<lml B.l-2ml C.2-3ml D.3-4ml E.>5ml (2).原发性肝癌肝外血行转移最多见于:A.肺B.骨C.肾 D.脑E.皮肤 (3).急性胰腺炎是:A.感染性疾病B.遗传性疾病 C.自身消化性疾病D.免疫性疾病E.结缔组织病 (4).肝性脑病病人应当:A.供给足量的热能与蛋白质 B.给予足量脂肪以提供热能C.供给足量的糖和钠盐 D.每天给水不少于2500ml E.给予足量的碳水化合物。 (5).在我国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是:A.酒精中毒B.中毒性肝炎 C.病毒性肝炎D.营养失调E.慢性肠道感染 (6).对肝硬变病人的护理是:A.应严格限制蛋白质,以预防肝性脑病发生B.可以进食普通食物,无特一殊要求C.少量饮酒可以扩张血管改善门静脉循环D.避免粗糙食物E.腹水时,每天给水量也不能少于1500ml (7).可以确诊胰腺炎的血清淀粉酶数值是:A.125苏氏单位 B.250苏氏单位C.500苏氏单位D.350苏氏单位 E.1000苏氏单位 (8).急性胰腺炎出现休克,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A.补充血容量 B.应用升压药C.应用肝素D.使用抑肽酶 E.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9).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最重要措施是:A.少食多餐 B.保护胃黏膜C.制止胃酸D.中枢镇静 E.早期手术 (10).最能提示幽门梗阻的临床表现是:A.上腹部触及包块 B.剑突下偏右压痛明显C.吐出大量的宿食D.餐后炮胀 E.胃部振水音 (11).下面哪一项不是门脉高压的常见表现:A.脾肿大B.肝肿大 C.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D.腹水E.痔核形成 (12).肝昏迷前驱期的主要表现是:A.轻度性格和行为改变 B.扑翼样震颤C.脑电图异常D.意识错乱 E.昏睡但可唤醒 (13).治疗消化性溃疡,应用下列何种药物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最有效: A.甲氰咪胍B.阿托品C.硫糖铝 D.前列腺素E2(PGE2)E.氢氧化铝凝胶 (14).紧急胃镜检查应在上消化道出血后:A.<24h B.24-48h C.48-72h D.>72h E.出血停止 (15).抑制胃酸药作用最强的药牧是:A.H2受体抬抗剂 B.抗胆碱能药物C.丙谷胺D.奥美拉唑

消化系统护理常规

消化系统护理常规 消化系统一般护理 一、病情观察 1.及时了解有无呕吐、便血、腹痛、腹泻、便秘等。 2.呕吐、呕血、便血、严重腹泻时,应观察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神志,并详细记录次数、量、性质。 3.腹痛时,注意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与饮食的关系,如有病情变化及时汇报医师处理。 二、护理措施 1.休息:危重及进行特殊治疗的患者,如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晚期、肝昏迷、肝脓肿、急性胰腺炎等,应绝对卧床休息。轻症及重症恢复期患者可适当活动。 2.饮食护理:对溃疡病、肝硬化腹水、急性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指导食用易消化、高蛋白、低盐或无盐、低脂肪无渣的治疗膳食。 3.当需要进行腹腔穿刺术、纤维内镜、经皮肤肝穿刺介入疗法等检查时,应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工作。 4.备齐抢救物品及药品。 5.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安慰工作,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参照消毒无菌技术常规。 三、健康指导 1.强调饮食质量及饮食规律和节制烟酒。 2.指导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掌握发病的规律性,防止复发和出现并发症。 3.向患者阐述一些与疾病有关的医疗知识。 4.说明坚持长期服药的重要性。 5.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 一、观察与监测 1.观察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 2.在大出血时,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氧、心率,设臵报警值。 3.观察呕血及便血的色、质、量;观察神志、末梢循环、尿量。 附:出血量的估计: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每日出血量>5~10ml,出现黑便表明出血量在50~70ml以上,出现呕血,胃内积血量达250~300ml。 4.有头晕、心悸、出冷汗等休克表现,及时报告医师对症处理并作好记录。 二、护理措施 1.休息:绝对卧床休息至出血停止。 2.饮食护理:大出血时禁食,其余出血期按医嘱给予饮食,出血停止后按序给予温凉流质、半流质及易消化的软饮食。 3.口腔护理:禁食期间,保持口腔清洁,视病情指导患者床上刷牙、温水漱口,病重、病危患者口腔护理Bid。呕血后做好口腔清洁,可协助患者床上漱口。 4.便血护理:大便次数频繁,每次便后用软纸擦净,保持臀部清洁、干燥,以防发生湿疹和褥疮。 5.呕血护理: (1)根据病情让患者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或高枕卧位(20~30°),防止误吸。 (2)大量呕血病人,床边备吸引器及必要的抢救用品。 6.大出血时护理:

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

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常联系在一起出现,一般先恶心后有呕吐,但两者也可单独发生。引起的原因非常广泛,常因反射性或流出道受阻产生,最常见于胃癌、胃炎、幽门痉挛与梗阻,此外,肝、胆道、胰腺、腹膜的急性炎症也可引起,而管腔炎症合并梗阻者如胆总管炎、肠梗阻几乎都发生呕吐。 【护理评估】 1.病史 应了解患者呕吐的原因,频率、时间,呕吐的方式,与进食的关系,呕吐物的性状、量、颜色和气味,呕吐后症状改善情况,是否伴有恶心、腹痛、腹泻等。 2.身心状况 注意是否伴有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增快或减慢、出冷汗等体液不足的表现;有无食欲不振所致的营养不良、体重减轻的表现;是否有因恶心、呕吐引起患者痛苦、焦虑、恐惧、不安等情绪变化。 3.辅助检查 可作X线钡餐、胃镜、腹部B超、血糖、尿素氮等检查。 【护理诊断/问题】 1.体液不足--与反复呕吐及呕吐量过大导致液体丢失过多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反复呕吐、食欲不振导致进食量少有关。 【护理目标】 患者呕吐减轻,无体液不足发生。 【护理措施】 1.保持环境的清洁安静,及时清理呕吐物;关心、体贴患者,消除患者的不安情绪。 2.呕吐时协助病人坐起或侧卧位,使其头部偏向一侧,取容器接呕吐物;呕吐停止后及时给患者漱口。 3.鼓励患者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 4.对呕吐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应严密观察并准确记录入水量、进食量、尿量、排便量、呕吐的量及出汗情况,以供输液参考。 5.必要时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及营养物质。 【护理评价】 1.患者是否呕吐停止,保持良好的身心状况。 2.患者是否水、电解质保持平衡。 二、腹痛 多因消化器官膨胀、肌肉痉挛、腹膜刺激、血供不足等因素牵拉腹膜,或压迫神经所致,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疼痛和腹部不适感。急性腹痛常见于脏器炎症,如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胆石症等;空腔脏器扭曲、梗塞,如肠黏连、扭转、肿瘤等引起的肠梗阻;脏器破裂、穿孔,如肝脾破裂,胃、十二指肠穿孔等。慢性腹痛多见于消化性溃疡,腹腔脏器慢性炎症,如肝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以及胃癌、肝癌等腹部肿瘤。 【护理评估】 1.病史 应了解患者起病情况,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疼痛持续时间、发作的时间及与体位、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一)恶心与呕吐 【护理评估】 1、询问恶心与呕吐发生的时间、频率、原因或诱因;呕吐的特点及呕吐物的性质、量、呕吐伴随的症状。 2、评估生命体征、神志、营养状况,有无水失表现,腹部情况。 3、必要时作呕吐物毒物分析或细菌培养等检查,呕吐量大者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护理措施】 1、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量和记录生命体征直至稳定。血容量不足时可发生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血压降低,特别是体位性低血压。持续性呕吐致大量胃液丢失而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时,病人呼吸可浅、慢。 2、准确测量记录每日的出入量、尿比重、体重。观察病人有无软弱无力、口渴、皮肤粘膜干燥、弹性降低,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并可有烦躁、神志不清以至昏迷等表现。

3、观察呕吐情况。观察病人呕吐的特点,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性质和量、颜色、气味。 4、积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剧烈呕吐不能进食或严重水电解质失衡时,主要通过静脉输液给予纠正。口服补液时,应少量多次饮用,以免引起恶心呕吐。如口服补液未能达到所需要补液量时,仍需静脉输液以恢复和保持机体的平衡状态。 5、生活护理协助病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病人呕吐时应帮助坐起或侧卧,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吐毕给予漱口,更换污染衣物被褥,开窗通风以去除异味。按医嘱应用止吐药及其他治疗,促使病人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和体力。 6、安全告诉病人突然起身可能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故坐起时应动作缓慢,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7、应用放松技术常用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放松技术,减少呕吐的发生。 (二)腹痛

【护理评估】 1、腹痛发生的原因或诱因,起病急骤或缓慢、持续时间,腹痛的部位、性质和程度;腹痛与饮食、活动、体位等因素的关系;腹痛发生时的伴随症状。 2、评估生命体征、神志、体位、营养状况,以及的关疾病的相应体征。 3、根据不同病种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必要时需作X 线检查、消化道内镜检查等。 【护理措施】 1、疼痛监测。观察并记录病人腹痛的部位、性质及程度,发作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以及相关疾病的其他临床表现,观察非药物性和(或)药物止痛治疗的效果。 2、缓解疼痛的方式。如指导病人分散注意力、放松、技术、音乐疗法、局部热水袋进行热敷、针灸疗法。 3、药物止痛。应根据病情、疼痛性质和程度选择性给药,观察药物副作用,如口干、恶心、呕吐、便秘和用药后的镇静状态。急性剧烈腹痛诊断未明时,不可随意使用镇痛药物,

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

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50题 ——初中数学学科教研课题(小课题)研究指南 1.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计算器的实践与研究 2.练习、作业分层设计的实施 3.易错点的提前干预的研究 4.“问题串”式教案的设计 5.概念引入方法的探索 6.对教材“课题学习”教学策略的分析 7.初中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开发和利用实践研究8.课堂引入中情景创设的研究 9.教学设计中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 10.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个案分析 11.培养学有余力学生的个案分析 12.对教材例题处理策略的研究 13.课堂教学中即时反馈策略的研究 .课堂教学中知识探究的运用研究14.

15.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16.课堂中教师“追问”的策略研究 17.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18.概率教学方法的研究 19.统计教学方法的研究 20.作业批改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21.中小学衔接教学方法的研究 22.课堂教学中教师“小结”的策略研究 23.数学史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24.数学预习的策略研究 25.学生数学小论文撰写的策略研究 26.教学设计关注教学目标的策略研究 27.课堂观察实施策略的研究 28.数学教学中使用“学案”的研究 29.复习课教学课例分析的研究 30.初中学业考试题的特色与发展趋势的分析 .“变题”的方法与技术31. 32.学生试卷自主分析及其实效性研究 33.以教学诊断为目的的试卷分析研究 34.数学单元测试命题其诊断功能的实践研究 35.初中数学优化学生思维的实验研究 36.初中数学教学中知识目标与方法目标的整合研究

37.初中数学教学三维目标达成的微格监控与应对的研究38.初高中数学知识脱节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分析 39.课程理念下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 40.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与习惯养成调查与实践研究41.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媒体技术的优化策略研究 42.本地学生与外来务工者子弟的学习习惯对比分析 43.课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细化的对比研究 44.数学课标理念行为化的实践研究 45.基于减负增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教材理解的范例设计研究46. 47.基于教材理解的概念课教学的设计 48.基于教材理解的复习课教学的设计 49.青年教师成长个案研究 50.数学教研活动创新的实践 课题1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题2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课题3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课题学习 课题4 如何有效避免学生“两极分化”现象 课题5 如何组织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课题6 如何解决教科书提供的情境与本地实际不吻合的矛盾课题7 如何进行初中阶段图形变换的教学 课题8 如何组织勾股定理的探究性学习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题库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胃壁细胞可分泌 a 胃蛋白酶原 b胃液 c胃蛋白酶 d 盐酸和内因子 e胃泌素 2.十二指肠的好发部位是 a 十二指肠降部 b 十二指肠球部 c 十二指肠水平部 d 十二指肠升部 e 十二指肠与空肠连接部 3.上消化道出血量大于多少时,可使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 a 5ml b 10ml c 15ml d 50ml e 80ml 4.出现黑便其出血量至少应是 a 5ml b 30ml c 60ml d 100ml e 400ml 5.下列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哪项不妥 a 呕吐后应漱口 b 便秘时可多吃蔬菜水果 c 腹泻时可多吃高蛋白、高脂饮食 d 腹胀时可用肛管排气 e 消化道出血后不宜立即灌肠 6.急性糜烂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 a 上消化道出血 b 上腹部疼痛、烧灼感 c 恶心、呕吐 d 上腹饱胀、食欲不振、嗳气等 e 上腹部隐痛 7.确诊慢性胃炎的主要依据是 a 活组织检查 b 胃肠钡餐检查 c 纤维胃镜检查 d 胃液分析 e 血清学检查 8.西米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机理是 a 质子泵阻滞剂 b h2受体拮抗剂 c 制酸剂 d 加速胃排空 e 延缓胃排空 9.下面有关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疼痛部位在上腹正中或稍右 b 有夜间痛醒史 c 进餐后疼痛可缓解 d 疼痛发生于进食后30~60分钟 e 疼痛规律是疼痛→进食→缓解 10.与消化性溃疡发病相关的损害性因素中,占主导的是 a 幽门螺杆菌感染 b 饮食失调 c 吸烟 d 精神因素 e 胃酸、胃蛋白酶 11.下列哪项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失代偿期的典型表现 a 食欲不振 b 恶心、呕吐 c 腹水 d 乏力 e 肝掌 12.诊断早期原发性肝癌最有价值的方法是 a γ-gt b afp c cea d 腹腔镜检查 e mri 13.肝硬化患者感染后易诱发肝性脑病的原因 a 肝脏负荷加重 b 电解质失衡 c 中性粒细胞功能下降 d 脑缺血缺氧 e 抑制大脑功能 14.肝性脑病患者使用精氨酸目的是 a 使肠内呈酸性 b 保护肝细胞 c 为大脑提供能量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建议收藏)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 (一)定义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等病变引起的出血。由于出血来势凶险,常伴休克发生,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文档交流 (二)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表现为: 1、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急性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或因溃疡侵蚀血管引发渗透性出血,称之为显性出血。而隐性出血则通常经由大便的隐血检查中呈阳性反应。。.。.。。文档交流 2、呕血:是指呕吐物中含有鲜红色的血液,多来自于幽门以上的部位,如出血与胃酸接触后可形成黑色或咖啡色液体。如出血大量且未与胃酸充分混合或接触,则呕血可呈鲜红色。.。...。文档交流 3、黑便:上消化道出血后在通过消化道后呈柏油样粘稠发黑便称之为黑便或血便。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焦虑、恐惧与患者出血、对疾病的发展及担心预后等因素有关. 2、知识缺乏缺乏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知识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禁食水、体液引流有关. 4、体液不足与上消化道出血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与出血、机体活动受限有关。 6、活动无耐受力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有关

7、有潜在性受伤的危险与出血、食管胃底粘膜长期受压、治疗囊管压迫气道、血液或分泌物反流有关。 (四)观察要点 术前 1、观察神志和生命体征情况。 2、监测、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 3、记录呕血与黑便的量、次数、性状。 4、观察皮肤颜色及肢端温度变化. 术后 1、观察病情变化。 2、监测神志和生命体征、尿量。 3、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 4、观察病人有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五)护理措施 术前 1、心理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因呕血、便血而感到恐惧,精神紧张、焦虑、悲观.护理人员在认真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应加强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说明精神因素与病情发生、发展、治疗有密切关系,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稳定患者情绪,消除其紧张恐惧感,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病人取舒适卧位,谢绝探视人员。.。...。文档交流 2、饮食护理出血期恶心、呕吐时应禁食.禁食可避免因进食而刺激

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有哪些

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有哪些 消化系统作为一个身体里面的一个器官,其作用也是非常的大。一不小心饮食的话,就很容易出现消化系统类的疾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消化性溃疡、胃炎、胃下垂、肝炎、肝硬化、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便秘、腹泻等等都属于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1、吞咽困难:有的时候,消化系统疾病会引起食管的梗塞,这样的话,就会引起吞咽困难的出现。如果咽部、食管部位出现了病变的话,就会引起这种症状。 2、嗳气与反酸:在胃部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嗳气的症状,这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过,在生活中过多的进行吞咽动作、胃部疾病等,都会引起频繁的嗳气。所以如果出现了频繁嗳气的话,一定要及时的去检查。反酸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胃酸过多导致反流引起的。 3、恶心呕吐:一般情况下,患上消化系统疾病之后,患者是先出现恶心的症状,然后再出现呕吐的症状。如果患有肠梗阻这种疾病的话,患者一般都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有的时候,一些其他的疾病也会引起呕吐,比如说高血压、颅内高压等疾病。 4、腹痛:这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症状。如果腹腔内的粘膜出现了粘连,或者是腹膜受到刺激的话,都会引起腹部的疼痛。消化

系统的健康对于人体来说是很重要的。大家要为自己的身体负责,也要为自己的家庭负责。平时保护好自己的消化系统,远离各种消化系统疾病。最好可以多吃一些粗粮,注意膳食纤维的摄入,这样的话,才能有良好的肠胃功能。 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查(一)化验检查 粪隐血试验及尿三胆试验均为简单而有价值的检验方法。胃液分析及十二指肠引流对于胃及胆道疾病可提供诊断的依据。肝功能检查项目多,意义各异,应适当选择。细胞学检查对食道、胃及结肠癌的诊断颇有帮助。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如AFP、CEA及CA19-9都有一定价值。自身抗体检查如抗线粒体抗体等对消化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二)超声波检查 可显示肝、脾、胆囊的大小和轮廓,有助于肝癌和肝脓肿的鉴别,还能显示胆囊结石、脾门静脉内径,胆管扩张,以及肝、胰囊肿和腹内其他包块,检查方法安全易行,对诊断颇有帮助。 (三)内镜检查 可直接观察病变,由于亮度大,视野清晰,盲区少,操作灵便,用途日益扩大。纤维胃镜对胃癌早期诊断帮助甚大,由于胃镜检查的应用,30%以上的胃癌可能在早期(指癌组织尚未侵犯肌层者)得到确诊。ERCP对肝、胆、胰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纤维结肠镜可插入回肠,而纤维腹腔镜可帮助诊断肝胰和腹内包块,确定腹水原因。 (四)X线检查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急慢性胃炎的护理规程 1. 0目的:明确急、慢性胃炎的护理常规,指导护士正确掌握急、慢性胃炎的健康教育及对症处理的方法。 2.0适用范围:消化内科全体临床护士。 3.0 内容 3.1.卧床休息,去除病因,停止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或药物。 3.2短时内给流质饮食,多饮水,呕吐严重时应补液,纠正失水及酸中毒;病情好转后过度到半流质饮食。 3.3注意饮食卫生,勿暴饮暴食,节制烟、酒,慎用或不用易损害胃粘膜的药物。 3.4如有呕血、黑便时,争取做急诊胃镜及早明确诊断。及时除去病因,积极止血防止或纠正出血性休克,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3.5吞服腐蚀剂后,应根据其吞服物的性质及时给予对抗治疗,保护胃粘膜,防止胃穿孔。 3.6有明显腹痛时,遵医嘱给予解痉剂(如654-2)等,安慰病人,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 4.0记录 4.1护理入院评估 4.2护理记录单 消化性溃疡的护规程 1. 0目的:明确消化性溃疡的护理常规,指导护士正确掌握消化性溃疡的健康教育及各种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2.0适用范围:消化内科全体临床护士。 3.0 内容 3.1.注意生活起居的规律性,平时工作勿过度紧张,避免情绪过度激动,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必要时给予安定,鲁米那等镇静催眠剂。 3.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给予易消化的食物,进食多加咀嚼勿过急,发作期宜少食多餐,限制酸辣、生冷、油炸、浓茶、咖啡烟酒等刺激

性食物,餐之间加用抗酸药物,抑制胃酸分泌。 3.3注意病情变化,疼痛发作时,卧床休息,观察疼痛的时间、性质与进食的关系,有无呕吐或黑便,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4 熟悉各种制酸、解痉保护胃粘膜,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物不良反应及疗效。 3.5并发症的护理 ,如患者出现上腹剧痛难忍,伴恶心、呕吐时,应:a.立即禁食,急诊做胸;b.备血、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做好术前准备、放置胃管,行胃肠减压,抽取胃内容物,防止腹腔继续被污染;c.严密观察腹痛情况、BP、P变化,警惕休克发生,作好记录及时报告医生紧急处理; d.按腹部手术要求备皮,争取急诊手术。 3.6幽门梗阻:见肠梗阻的护理。 4.0记录。 4.1护理入院评估 4.2护理记录单 肝硬化的护理规程 1. 0目的:明确肝硬化的护理常规,指导护士正确掌握肝硬化的健康教育及各种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2.0适用范围:消化内科全体临床护士。 3.0操作规范 3.1.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可参加轻便工作,但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充足睡眠时间;肝功能失代偿时应卧床休息。3.2饮食应给以优质低蛋白.含多种维生素(如B、C、A、D、E、K)饮食,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如有高氨血症时,应禁忌高蛋白饮食。餐前注意口腔护理。腹水者给予低盐饮食。 3.3腹水的护理 ,使膈、肝下降以增加肺活量,减少肺淤血; ,勤翻身,局部热敷按摩以防止皮肤破损;

消化系统护理常规

消化系统试题 一选择题: 1.肝硬化病人不宜大量放腹水,因其可导致(A ) A 肝性脑病 B 脱水 C 上消化道出血 D 电解质紊乱 E 蛋白质丢失 2. 肝癌早期诊断的方法(D ) A 超声检查 B CT检查 C γ-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 D 甲胎蛋白测定 E 肝穿刺活检 3. 腹部触诊有揉面感可见于(E ) A 肝硬化 B 肝性昏迷 C 严重脱水 D 饥饿 E 结核性腹膜炎 4. 肠鸣音每分钟超过多少次可称作肠鸣音亢进(E ) A 2次 B 4次 C 6次 D 8次 E 10次 5. 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腹水量至少达 C A 100ml B 500ml C 1000ml D 1500ml E 2000nl以上 6. 板状腹一般见于下列那种(D) A 一般腹膜炎 B 炎症累及腹膜 C 结核性腹膜炎 D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E 腹水 7. 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有口渴,烦躁,尿少,皮肤苍白,其出血量在(B ) A 200-300ml B 300-500ml C 450ml D 500-1000ml E >1000ml 8. 对急性消化道失液的病人,医嘱有下列液体,应首先输注的是(A ) A 5%GNS B 5%GS C 10%GS D 5%碳酸氢钠 E 葡聚糖 9. 持续胃肠减压较长时间时,应加强的护理项目是(B ) A 预防压疮发生 B 注意口腔卫生 C 及时更换收集瓶 D 记录引流物的颜色性质量 E 保持引流通畅 10. 胃肠减压期间的护理,下列哪项是错误的(E ) A 病人应禁食并停服口服药 B 随时观察吸引是否有效 C 注意口腔卫生 D 及时更换引流盒 E 若发现胃管内有鲜红血液引流出,继续持续吸引 11. 昏迷病人呕吐将头偏向一侧是为了(D) A 防止呕吐加剧 B 防止昏迷加重 C 防止血压下降 D 防止窒息 E 防止呕吐物污染衣物 12. 慢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A ) A 上腹部疼痛及饱胀不适 B 恶心,泛酸 C 呕血,黑便 D 呕吐,腹泻 E 乏力,消瘦 13. 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A) A 出血 B 穿孔 C 癌变 D 幽门梗阻 E 休克 14. 下列哪些药物属于胃粘膜保护剂(B ) A 氢氧化铝 B 米索前列醇 C 阿莫西林 D 雷尼替丁 E 兰索拉唑 15. 消化性溃疡病人用药护理错误的是(C ) A 碱性抗酸剂宜在餐后1小时服用 B 硫糖铝宜在餐前1小时服用 C 胃粘膜保护剂宜在餐后服用 D 枸橼酸铋钾不宜长期服用 E H2受体拮抗剂宜在餐中或餐后即刻服用 16. 在我国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是(A ) A 病毒性肝炎 B 乙醇中毒 C 药物中毒 D 日本血吸虫病 E 慢性肠道炎症 17. 肝硬化形成的组织病理标志(D ) A 细胞变性坏死 B 弥漫性纤维化 C 再生结节形成 D 假小叶的形成 E 肝内血管床扭曲 18. 肝硬化功能失代偿期最突出的临床表现(D ) A 肝功能异常 B 肝掌 C 蜘蛛痣 D 腹水 E 脾大 19. 肝硬化病人出现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的原因是(A ) A雌激素灭活作用减弱B 垂体功能紊乱C凝血因子合成减少D醛固酮活性增加E门静脉高压引起外周血管淤血 20. 形成肝硬化腹水最主要的因素是(D) A 门静脉压力增高 B 低蛋白血症 C 肝淋巴液生成过多 D 抗利尿激素和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E 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 21. 肝硬化腹水病人每日进水量应限制在(B ) A 500ml左右 B 1000ml左右 C 1500ml左右 D 2000ml左右 E 2500ml左右 22.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不易控制时,应立即采用C

第三章 消化系统常见症状的护理

第三章消化系统常见症状的护理 第一节恶心和呕吐 恶心(nausea)、呕吐(womiting)是消化系疾病的常见症状。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症状,但也可单独出现。呕吐可将有害物由胃排出,从而起到保持作用。当胃肠道及相关的肝胆及胰腺有疾病而至食物消化发生困难时,也可产生恶心呕吐。因此,恶心呕吐也是身体的一个警示。但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及营养障碍。 [定义] 恶心为上腹不适、紧迫欲吐的感觉并伴有迷走神经兴奋的症状。一般常发生与呕吐之前。呕吐是指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道逆流出口腔。它是由一系列复杂而连续的反射动作组成。 [病因和机制] 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呕吐常见二种: 1.胃源性呕吐,当胃粘膜受到化学性或机械性剌激(如急性胃炎、胃癌等)或胃过度充盈(幽门梗阻)时即可发生呕吐。此种呕吐常先有恶心、流涎等先驱症状,吐后觉胃部舒适或胃痛缓解,胃炎、胃癌病人呕吐多发生在食后不久,呕吐量不多;幽门梗阻病人呕吐常发生在食后6-8小时,可呕出发酵的前一餐至隔日的宿食,呕吐量较多。 2.腹部病引起的反射性呕吐各种急腹症如肠梗阻、腹膜炎、阑尾炎、胆道及胰腺疾病,因剌激迷走神经纤维引起反射性呕吐常有恶心,此种呕吐胃已排空,但呕吐动作仍不停止。[护理评估] 1.病史恶心呕吐发生的时间、频率、原因或诱因,与进食的关系;呕吐的特点及呕吐物的性质、量;呕吐伴随的症状,如是否伴有腹痛、腹泻、发热、头痛、眩晕等。病人的精神状态,有无疲乏,有无焦虑、抑郁及其程度,呕吐是否与精神因素有关。 2.身体评估全身情况:生命体征、神志、营养状况,有无失水表现。 3.实验室及其检查必要时作呕吐物毒物分析或细菌培养等检查,呕吐量大者注意有无水电解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常用护理诊断] 1.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大量呕吐导致失水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频繁呕吐导致失水、电解质丢失有关 3.焦虑与频繁呕吐、不能进食有关 [护理目标] 1.病人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无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2.呕吐减轻或停止,逐步恢复进食 3.能保证机体所需热量、水分、电解质的摄入 4.活动耐力恢复或有所改善 5.焦虑程度减轻 [护理措施及依据] 1.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⑴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量和记录生命体征直至稳定。血容量不足时可发生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血压降低,特别是体位性低血压。持续性呕吐致大量胃液丢失而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时,病人呼吸可浅而慢。 ⑵观察失水征象准确测量和记录每日的出入量、尿比重、体重。动态观察实验室检查结果,如电解质、酸碱平衡状态。观察病人有无失水征象,依失水程度不同,病人可出现软弱无力、口渴、皮肤粘膜干燥、弹性减弱、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并可出现烦燥、神志不清及昏迷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一、一般护理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观察有无恶心、呕吐、暖气、返酸、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便血、巩膜及皮肤 黄染等。并且观察什么体征。 3.视病情适当休息及活动。 4.出血期应禁食,恢复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饮食。 5.指导病人用药 6.了解病人的化验检查及一般检查项目。 7.讲解消化系统检查项目目的及注意事项,并做好检查后护理。 8.备好各种药品及物品,严格三查八对。 9.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10.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安慰工作,使病人保持乐观情绪,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 二、上消化道出血 1.病情观察: 1)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2)24小时出入量 3)呕吐与黑便的量、次数、性状。 4)皮肤颜色及肢端温度变化。 5)估计出血量: (1)胃内出血250-300ml可引起呕血。 (2)出现黑便,提示出血量在50-70ml. (3)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出血量5ml以上。 (4)柏油便提示出血量为500-1000ml。 6)观察有无再出血先兆,如头晕、心悸、出汗、恶心、腹胀、肠鸣音活跃等。 2.症状护理: 1)呕血的护理 (1)侧卧位或半卧位,意识不清头偏向一侧,必要时备吸引器。 (2)观察出血情况,并记录颜色、量。 (3)遵医嘱输血、补液、止血,并保持静脉通畅。 2)便血的护理:便后应搽净,保持肛周清洁、干燥;便后应缓慢站立。 3)疼痛的护理: (1)治疗后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及时通知医生。 (2)遵医嘱给予抑酸、胃粘膜保护剂等药物。 4)发热的护理:硬化治疗后可能有发热,遵医嘱给予输液及抗炎药物,定时观察体温变化情况。 3.一般护理: 1)出血期卧床休息,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增加活动量。 2)呕血时,随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3)出血期禁食,出血停止后,按顺序给予温凉流质、半流质及易消化的食物。 4)经常更换体位,避免局部长期受压;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 5)安慰体贴病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及时清理一切血迹和胃肠引流物,避免恶性刺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