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左公柳教学设计及反思

左公柳教学设计及反思

左公柳教学设计及反思
左公柳教学设计及反思

左公柳教学设计及反思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左公柳》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我们”在参观游览玉门关途中听到导游所讲述的左宗棠的爱国事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3、帮助学生会认“屹、戈”等8个字,会写“廊、纤”等16个生字,掌握“走廊、纤巧、戈壁、拱手相让”等词语。

重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诱导试学

导入

一、出示图片

问:这是什么树你能说一下它的样子吗(婀娜多姿、长长的柳条随风摇摆等)师:对,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柳树,但是在我国的大西北,却有这样一种柳树,(出示图片)(百度链接:

它高大挺拔、枝条刚劲有力,它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左公柳(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2课《左公柳》,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归纳:为什么叫左公柳它有什么特别的来历吗“左公柳”指的什么“(树、人)等。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的问题读课文,别忘了把生字词解决一下。

二、生自学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流利,解决生字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3、检查自学。

(1)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认读、同桌互读)

(慷慨激昂、走廊、纤巧、戈壁、拱手相让、腹地、疲惫、谋划、策略、携带、屹立、流淌、楚楚动人、力排众议、马不停蹄)

(2)生字变红,你认识哪个字了,怎么认的

多音字:

纤(xiān)巧纤(qiàn)夫

字形:

屹(右边不要写成“气“)立慷慨(右边是既)

词义:

读四个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哪些意思你弄懂了或还不明白(生生互动,质疑解疑)楚楚动人:形容样子娇美可爱。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充满正气。

力排众议:尽力排除各种反对意见,以维护自己的正确的主张。

马不停蹄:马不停下脚步,比喻一刻不停止,行动很急促。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本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建设新疆的事迹。)

3、课文哪几个段落写了这些事(4—13自然段)

4、课文其他段落写了什么给课文分段。

过过渡:师:本文是写人还是写树的为什么题目是“左公柳“

引导探究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左公柳的样子)

指导生画出来,读一读,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联系它所生存的环境体会生命力的顽强,感受作者对它的赞美。)

2、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到左公柳读一读,(14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同桌交流,指名说)

3、出示句子: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生自读理解,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作者通过一句设问加反问,由树到人,歌颂了像左宗棠这样的爱国将士身上所具有的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

师讲解:这种名为写树更为颂人的写法就是借物抒情。

5、指导生读文中关于写柳树的段落。

过渡:这种树为什么叫“左公柳”文中主要写了左宗棠的那些事迹下一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左公柳”还是“左宗棠”

二、读课文,了解

课文主要写了左宗棠的那些事迹呢(力排众议、收复新疆、建设新疆)

(一)学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部分。

生默读“力排众议、主动请缨”部分,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根据生的回答,师相机指导。

什么叫“偏颇”(偏移某一方面,本文指大臣们只想到新疆的不足)

大臣们又哪些偏颇的认识他们为什么主张放弃新疆

面对大臣的偏颇,左宗棠是怎样做的

挺身而出:“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开辟疆土的不易)感叹号,表达他怎样的感情(坚决,毫不犹豫)

慷慨激昂:教师引读:

对视新疆为千里荒漠、贫瘠之地的说法,他慷慨激昂地反驳——指名读(2——3)(指导学生慷慨激昂地读)

断然指出:如果放弃了新疆(生)——“无异于给侵略者留下进攻我国腹地的缺口。”

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是他满腔的爱国热忱和保卫祖国的决心。)

师:当时,左宗棠已经69岁了,可是却依然一心想着国家,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敬佩的老人啊!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齐读第七自然段。

师:是什么力量支持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呢(爱国热忱)

了解左宗棠是个怎样的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左宗棠这些品质的(语言、神态、动作)

师:我们写一个人,就要抓住人物的这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小结;是啊,据史料记载,当时不仅新疆被入侵的外敌占领了10年,沙俄也时时觊觎着整个西北,如果没有左宗棠的“慷慨激昂”,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占祖国近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就会消失,甚至整个大西北祖国三分之一的疆土就失去了。

(二)学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部分。

过渡:还写了左宗棠的哪些事迹

(总结,抬棺出征、收复新疆)

师:左宗棠用了多少时间收复新疆(两年)在这两年中,肯定又许许多多的事,在战场上的血腥厮杀,与茫茫大漠相抗争等等,为什么写“抬棺出征”

(典型<板书>少有)

默读,画出感动你的句子,批注。

(生交流感动自己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临出发时,左宗棠便郑重地吩咐部下,如果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征战中死去,就用这口棺材收敛他的尸体。

师:“抬棺出征”,古来能有几人此时此刻,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左宗棠吗他是怎样想的

(要么收复新疆、要么战死沙场,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将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有六万湖湘子弟兵、有一颗爱国之心、有新疆人民的支持,一定能取得胜利)

建设新疆;

(三)学习“植树造林,建设新疆”部分。

师:第三件事怎样概括(建设新疆)跟着老师读。引读:左宗棠不仅谋划如何收复新疆失地的策略,而且···(生读)

当时,有一位将军去新疆巡视时,看到在茫茫沙漠中,两边绿荫成行,触景生情,写下了(出示)“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的

诗句。(出自百度百科,链接:)对比“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这两种景象是什么样子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文中哪些部分写了“左公柳”都写了什么读一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三部分,写了左公柳的样子)

出示句子:

这哪里是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它分明就是爱国将士们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之树!(生自读理解,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作者通过一句设问加反问,由树到人,歌颂了像左宗棠这样的爱国将士身上所具有的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体会左宗棠的精神品质。

三、拓展延伸

左公虽去,柳树尚在。"左公柳",已不单是一种自然景物,一种百年古树,它还继承和延续了左公的爱国精神,正因为如此,它成为诗人们吟咏的对象,成了艺术家们审美的对象,也成了改造西北自然环境的象征,成为精神的丰碑。学了这一课你又什么收获

生谈一谈。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上网搜索百度中有关左宗棠的爱国事迹,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22 左公柳

力排众议主动请缨

抬棺出征收复新疆

植树造林建设新疆

(爱国热忱)

反思:

在读了教材之后,我就深深地为左公权折服,就想,一定在课堂这个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也同我一样,感动于主人公,在教学时,我抓住主人公的事迹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层层剖析他的精神品质,由树及人,使学生认识到左的伟大。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认识到理解左公的爱国精神,最后再让学生谈收获,升华文章的中心。

当然,本节课的遗憾也有,在教学时,由于我偏重于人物品质的学习,对课文的写作特点没有进行过多的叙述,其实本文的写作特点也十分值得学生借鉴,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及语言、动作等描写,由树及人,又由人及树,体现人物的伟大。但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强调指出,只是简单提了一下,其实,语文教学就是为习作服务的,这种顾此失彼的做法以后一定要避免。

《孔乙己》优质课教案讲课稿

《孔乙己》优质课教 案

精品文档 《孔乙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品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3.悟笑声,了解社会病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吴敬梓老先生的《范进中举》,从中了解到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艰辛岁月与辉煌成就。文中通过对比的手法,描写到范进中举前后的天壤之变,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文章——《孔乙己》。 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鲁迅——(教师提示:名、时、地、评、作) 《孔乙己》的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字______,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______家、_____家、_____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___________》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______》;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的有《______ 》,选自散文诗集的《_______》的《___________》。 2.背景:《孔乙己》这篇小说反映了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个旧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这时,封建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封建势力仍统治全国;封建科举虽然废止,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毒害着广大人民。《孔乙己》是一篇声讨封建社会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xí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独立完成) 温馨提示:①这篇小说写的是什么年代的事?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 ②小说写的是什么样的人最后怎么样了? 明确:小说描写了晚晴时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里有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孔乙己,在众人的笑谈中了此一生。 2.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划分本小说的结构,你认为如何分层?并说明每层的内容。明确: 开端(1—3):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发展(4—9):记叙孔乙己的生活经历,刻画孔乙己的性格,展示他不幸的遭遇。 高潮(10—11):腿被打折,生存条件难以维持。 结局(12—13):大约的确死了,揭示孔乙己悲剧结局。 四、重点研读 1、品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文中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孔乙己?刻画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 教师提示: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属于描写,刻画了孔乙己的性格”的格式来回答问题。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孔乙己教学反思

以小见大殊途同归 ——《孔乙己》信息技术应用有效性教学反思 临安市天目初级中学钱卫民 语文学科既是培育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又是培育学生情绪的学科。 在教学中,我信任学生的潜能,努力挖掘学生的情绪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发明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见解。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利益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我在课堂上紧扣教学目的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疏忽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入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悲可笑,迂腐寒酸而又正派善良的旧时期的小知识分子。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剖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

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通过活泼形象的描写,深入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全部世态,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应当说,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课文,如何在“一人一课”中上出新意呢钱梦龙先生说过:“会读”才干“善教”。教读的根本问题在于教会学生读文章,而要真正教会学生读文章,首先是须有一位会读文章的语文教师。 课堂点拨症结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剖析的道路,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敏捷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精确的轨道上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发明,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活泼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感受,让他们的好奇心、摸索精力、发明性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语文学科的特色决议了语文的学习过程应当是有多元的结论,有开放性的过程和多向性的思维。课堂教学设计也应当是留有“空白”的。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当是矛盾的统一体。《孔乙己》一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孔乙己》优秀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Megan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复习有关鲁迅及其作品的知识,快速导入。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之间一人一段大声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不懂的词句画下来。 (2)学生讨论,学习字词。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交流,重点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强调多音字“和”,容易混淆的字形“侍—待—持”“绰—掉—悼”“蓬—篷”等。 (4)学生练习用“读读写写”中的几个词语说一段话。 (5)学生听老师范读或者课文录音,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故事梗概。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内容。 3. 理清结构层次。 (1)学生小组交流,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每部分大意。 (2)小说用了几个生活片段连缀成孔乙己的悲剧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个片段的主要内容。 (3)师生讨论,明确。 第二课时

1. 复习巩固。检查听写上节课重点字词,纠错订正。 2.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分组从孔乙己的角度、掌柜的角度、酒客的角度、丁举人的角度讲述孔乙己的故事。 (2)学生四人小组内讲述。 (3)每一组选一个代表讲述。师生聆听,补充,指正,评议。 3.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特点。 (1)找出描写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分析孔乙己的心理和性格。 (2)学生读书,思考,做批注。 (3)师生共同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提示:孔乙己断腿前后精神面貌和生活状况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前后的反差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和悲剧命运。 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从断腿前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断腿后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境况? ②付钱时,前面是“排”,后面是“摸”,意味有何不同? ③孔乙己的语言、神态前后有什么变化? (4)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孔乙己身上还有什么优点呢?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品味人物形象,多角度探究孔乙己的死因。 3、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批判。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孔乙己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课文 用孔乙己的话来导入课文,并板书。 二、走入课文,初始孔乙己。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乙己? (1)最常穿的衣服是什么?(2)最大的爱好是什么? (3)最大的缺点的什么?(4)最大的优点的什么? (5)最突出的形象是什么?(6)哪句话最能反映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三、研读课文,细析孔乙己。 由“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引入对孔乙己死因的探究。 1、让学生读这句话,并分析此话的含义。 2、探究: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语句或情节,探究孔乙己死亡的原因。 3、学生合作探究。

4、学生发言交流,教师适时补充背景资料。 5、小结过渡到下一环节。 四、走出课文,反思孔乙己。 1、观看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视频。 2、请学生说观看感受。 3、发出“呐喊”之声: 为什么孔乙己就不能争气一点呢?为什么人们之间就不能多一点关爱和同情呢?为什么像孔乙己这样一个可怜人,人们不但不肯给予关心和帮助,却还要对他加以欺凌和嘲笑呢? 4、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反思自己和他人。 五、总结全文 孔乙己是个可怜人,我们应该“哀其不幸”,更应该“怒其不争”。 孔乙己的死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我们不仅要批判封建制度的罪恶、旧社会国民的冷漠、麻木,更应该让孔乙己的悲剧不再我们这个社会发生。 六、作业 二选一(在小练笔本上完成) 1、想象孔乙己用手“走”出咸亨酒店以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400字以上) 2、以《孔乙己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出你学完本课后的反思。(400字以上)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各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备课提纲和各班的学情,撰写教案。此时,在不离开“五统一”的前提下,发挥各人特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能力目标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情感目标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配乐朗读法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2、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 学习生字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2) 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3) 学生齐读。 3、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4、结合注解,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5、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三、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四、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 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的能力。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学步骤同上) 五、朗读指导: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孔乙己精品公开课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5 孔乙己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积累生字词,回顾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了解时代背景。 2.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明确其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重点)3?通过研读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其性格特征。(难点)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深镇的咖啡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一一大约玛丽张的确 被判无期了。”2015年8月9日,一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的孔乙己体改编的 文章爆红于网络。在这之前,同学们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有了解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来探究这个人物形象吧! 二、预习展示 1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5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 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 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2.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颓唐(tu 1)附和(h e)孱水(ch m) 阔绰(chu c)间或(ji m) 3. 理解词义。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争辩。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着别人。 4.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说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什么地方? 明确:鲁镇咸亨酒店。 ⑵小说的人物有哪些?主人公是谁?叙写了哪些事? 明确:人物有:孔乙己、掌柜、“我”、喝酒的客人;主人公是孔乙己;叙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三、合作探究 (一)理清故事情节 1. 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明确: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自然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自然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自然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自然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1自然段) 2. 按照小说的情节,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 - 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第二部分(4 —13):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第一层(4 —9):写孔乙己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会地位。(开端、发展)

《孔乙己》教学心得

《孔乙己》教学心得 孔乙己教学反思是给大家推荐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孔乙己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也是多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传统课文。全文仅3000多字,可是从以乐境写悲哀的精巧构思到12岁小伙计的独特视角,从精巧含蓄的社会环境描写到看似矛盾的结尾处理,可圈可点处俯拾即是,为读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回味无穷。然而,文章虽精美,却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为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小说篇幅不长,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要完成对本文人物、主题、写作技巧的全面的、理性的分析恐怕仍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准确定位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的小说主题。 (二)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三)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传统课文的教学一般难度较大,学生对文章主旨更是雾里看花,难一捉摸。主要问题在于学生难以了解和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但文章的主旨又跟作品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本人准备了视频断片在上课第一时间播放给学生欣赏,有利于缩短时空距离,真切体会当时的时代概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教师讲解过多,以致削弱了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应该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质量。 以上就是分享的孔乙己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孔乙己》教学心得】相关文章: 1.

左公柳教案

《左公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法。 2.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3.从左宗棠感人的爱国事迹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重点词句, 2.本文借物喻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识记字词。 1 .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左公柳》,看老师写这三个字。大家一起读一遍 2.课前大家预习了字词,现在我要考考你。(出示词语课后第四题) 3.指名读词语。点评,纠正发音。 4 .下面我再检查一下谁能把这些词语写下来。(听写刚才那些词语) 5.(再出示词语)请大家对照,同桌交换检查一下他是否都写对了。

6.小结。 7.我发现很多同学把不理解的词语在文中做了记号,并查了词典,把词意抄在了词语的旁边,下面我们共同分享一下他们的劳动成果。小组交流。(提前分组:四人一组) 二、批注学习指导 1.大家再读一遍课题。当你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都产生过哪些问题? 2.问题:课文写的是柳还是人? 3.课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哪些自然段写的是柳其余的部分都是在写什么用双竖线把这三部分分幵。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部分是写左宗棠的爱国事迹。 (板书:|| ) 柳 左宗棠 柳 4 ?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写了左宗棠的哪几个事迹? 5.板书:收复失地 建设边疆 6.这两部分中,哪个是主要部分?

7.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收复失地这部分内容。 我们先来看一看收复失地这部分中写了左宗棠的哪些事迹? 板书:力排众议主动请缨 带棺出征完成伟业 8.我们应该先学那一部分呢? 9.我们该怎么学呢可以用做批注的方式来学习。什么是批注呢(出示:批注是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圈圈点点,三言两语,随手生动传神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10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仔细体会每一个词,在关键词语下加“△ (出示:在关键词语下加“△△△”) 12.再读,在重要的语句下面做标记。这里我提示大家可以把左宗棠的语句划下来。 (出示:波浪线“???”或直线“ ”画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 11.反复读读这些词语和句子,想一想,有什么问题要问,有什么感受,用简短的话写在旁边。(出示: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或旁边标上“”,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标上“!”) 13.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批注。 14.通过刚才你的批注学习,你对左宗棠有哪些话要说? 15.带着你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左宗棠力排众议的话语。(齐读)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班级:对口专业二班时间:2016年10月27日执教者:田然 教学目的: (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大家对鲁迅先生应该并不陌生吧。最早的的有《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你们学完了有谁在桌子上刻了早字?这可是破坏公物哦,当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警醒,提醒自己要:时时早,事事早。从这里也可见到,鲁迅先生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还深深地影响了我们。之后呢?我们还学过《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这里面的一个个人物仿佛也还历历在目,性格鲜明的生活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先生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 二、作者简介:鲁迅(l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参任《新青年》编辑,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对民主革命和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终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一生著译近千万字,现有《鲁迅译文集》10 卷、《鲁迅全集》16卷。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 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影响广泛。 三、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 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生字词 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左公柳课堂实录

《左公柳》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本文借物写人、抓典型事例写人的表达方式。 3、理解课文内容,从左宗棠感人的爱国事迹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左公柳》。通过预习课文我们知道,文以左公柳命名,实际上写的是? 生:左宗棠(板书) 师:在初读课文之后,左宗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生:忠义爱国刚强睿智视死如归铁骨铮铮刚毅坚韧…… 师:作者写了几件事例来表现左宗棠的这些精神品质呢? 生:三件 师:(过渡)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事例,看看在这个事例中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怎样的左宗棠? 二、学习第一个事例:力排众议主动请缨 1、自读故事,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5—7自然段,看看故事发生时的背景是怎样的? 生:(自读课文后汇报)邻国阿古柏在英军支持下侵入我国南疆,俄国又乘机占领北疆,西北边疆危机日益严重。 师:国难当头之时,朝廷众臣对保卫新疆有怎样的认识?

生:一部分人对保卫新疆的认识有失偏颇,主张放弃新疆。 师:“有失偏颇”是什么意思? 生:有不公正的认识。 师:大臣们对保卫新疆的认识有失偏颇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及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说说。 生1:他们认为新疆是千里荒漠,贫瘠之地。 生2:当时国家困难,粮饷匮乏。 生3:国家面临海防,塞防之争,想要放弃塞防保海防。 2、品析左宗棠的表现,感受他的爱国之情 师:面对大臣们偏颇的认识,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 生:左宗棠 师:左宗棠将竭力排除大家的意见,来坚持自己收复新疆失地的主张,这种做法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力排众议(板书) 师:左宗棠是如何力排众议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画出左宗棠力排众议的句子。 生:默读,动笔画句子 师:要想力排众议,必须理由充分,左宗棠摆出了哪些道理呢? (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例句) 生1:这新疆是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的疆域建立的基业,岂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拱手相让! 师:注意最后用的是感叹号,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生1:坚决,义正言辞。(再读这句) 师:作为中华子孙的一份子,左宗棠对大臣们偏颇的意见还作出了怎样地反驳呢?

孔乙己优秀教案

《孔乙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体味重点的字词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4、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图片)这是在绍兴咸亨酒店门前矗立的一尊铜像,他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大家说是谁?孔乙己(板书孔乙己)。是的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熟悉的鲁迅(只要是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点均可)。同学们讲得非常好。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孔乙己,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解题: 二、让学生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孔乙己的哪些事情? 三、文本研读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2、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 明确: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他屡考不中,直至最后连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后来他为了度日替人抄书,但由于他懒散成性,经常把人家的书纸笔砚丢掉,导致连叫他抄书的人一个也没有了。于是他经常偷人家的书,也经常被人家打得鼻青脸肿的,他经常来咸亨酒店,他教酒店的小伙计识字,分孩子们茴香豆,他经常受到众人的取消,直到有一天,他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直到死去。 3、我们知道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段,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手段有哪些? 板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 4、那么我们依次照这几种描写手段梳理一下全文,我们首先来看外貌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有关语句。 明确:(1)、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愁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所致),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颓唐萎靡)。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愁的经济状况和懒得出奇的性格特征)。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学设计

孔乙己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一、激情导入 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人物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新课感知 目标导学一: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围绕主人公叙写了什么事。 明确:主人公:孔乙己;叙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2.请按照你对小说文体的理解,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及其悲惨遭遇。 第一层(4~9):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概述其人物形象和社会地位。(开端、发展) 第二层(10~12):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高潮) 第三层(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结局) 目标导学二:分析事件,初步把握人物形象 1.阅读上述第二部分,说说作者主要围绕孔乙己的出场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孔乙己为偷书挨打做辩解;(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孔乙己用之乎者也来搪塞;(3)孔乙己教“我”写“茴”字,“我”不耐烦;(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5)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断腿后爬到酒店喝酒。 2.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结合上述所分析的事件,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下列句子的提示,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并对孔乙己性格成因做简要分析。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的教学反思 《孔乙己》是一篇“老课文”了,从教以来,也只教过两次。但感触却颇不一样,它让我深深地领会到,在教材的钻研和教法的探讨上没有止境。下面,就用一种“反思”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感受与思考吧。 一、关于备课过程的回顾与反思 回顾整个备课的过程,不“搬”教参也没有刻意“避开”教参,而且更多的是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收获的快乐。阅读之前还想着如何设计出“新”的教法,但在阅读后却仿佛忘记了这一点,教学设计也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地确定的,没有刻意编排的烦恼,只有一气呵气的快意。当然,现在看来,似乎没有考虑到作为主体的学生,但我了解我的学生们,相信我的学生们。写着写着,一丝遗憾涌上心头:因为自己平时的“懒”,有多少这样的快乐失去了呀!不过好在有了这样一个良好开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在教学设计时也就忽略对情节的分析,而考虑以“人”为中心,设计三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结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个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第三课时通过对孔乙己“被打折了腿”这一情节高潮的分析,领会封建制度的罪恶不仅仅在于摧残了孔乙己,还扭曲了丁举人以及周围的群众,最后总结归纳全文。 二、关于教学过程的回顾与反思 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发学生的争论:它究竟属于哪一类主顾?在争论中认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接下来,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探究话题展开讨论。 说说孔乙己的被打 初看孔乙己,就会发现他脸上有许多伤痕,鼻青脸肿,不难推断,这些伤痕是被下手很重的人打出来的。 先不要着急同情他,因为他不是无缘无故被打,别人打他有足够的理由:他偷东西。由于封建科举对他的毒害,他蔑视劳动,好喝懒做,最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偷书,被人吊着打,自己还硬撑着说,“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真是个“老夫子”。 孔乙己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很具有警世意义。到此,孔乙己为何会干一些窃书的事,我们已心知肚明,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吃人的封建社会逼得他这样去做,是封建的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传统观念侵蚀了他的灵魂,以至于让他认为“偷”是“读书人的事”,呜呼,悲哉!

西地平线上教案

西地平线上教案 李秋月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的文本感知、概括信息和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1、明确文章三次落日所体现出的“世间有大美” 2、引导学生认识作者三次联想的原因及深刻内涵 【课程类型、教学模式】文本研习 【教学用具、媒体】ppt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讲到西部,大家会想到什么?(经济上的、地理上的、文学上的)西部文学也是中国文学这张广袤地图上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的西部,是充满原始、野性、神奇、奇风异俗之地。说起“西部”,我们会想起南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想起丝绸之路上洒落的串串驼铃;王维的《使至塞上》中那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的西部究竟还隐藏着多少神秘? 2、作者介绍: 高建群,陕西西安临潼人,是中国西部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被誉为“陕北史诗”,其亦因此自号“长安匈奴”,高建群被认为是浪漫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的最后的骑士”。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在西地平线上体验到了些什么。 二、整体把握 1、明确文章结构——总分总 第一段,“世间有大美”,究竟什么是“大美”,我们最后再来解决。作者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这里雄伟的风景指的就是三次落日,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三次落日体现了什么样的大美,又是如何让作者体会到这大美的? 2、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了,我们先来完成这样一个表格(搜集信息的能力、概括

《孔乙己》公开课教学实录

《孔乙己》教学实录(公开课) 班级:九(6)班 授课者: 听课者: 师:老师去绍兴旅游时,看到这么一座人像(ppt展示图片),大家能猜出他是谁吗? 生:孔乙己 师:对。这是出自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每一个到了这个地方的人 都会进去坐坐,出来之后都会做一件事,和孔乙己合个照。我也想和他合个照,可是当站在他身边时,我却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最后我没有合影。不知道同学们看了文章后能不能有和老师一样的感觉。 PPT: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 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这是鲁迅先生自己的一段话:他说自己创作小说啊,目的都是为了揭示病苦,引起疗治。揭示什么病理,想疗治什么呢?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孔乙己的世界,了解一下这个人物,看看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个人。他为什么这么喜欢他塑造的这个人物。好,请同学们打开书本20页。 “孔乙己你真可,你……” 师:请同学们在可后面加一个字,表明你对孔乙己这个人的感受,并且大家一定要从文中找到依据。昨天使让同学们自己交流了一下,那么今天和老师交流一下,你认为他这个人怎么样,你的理由在哪里? 生1:我写的是孔乙己你真可悲。 师:孔乙己,你真可悲。好,说说你的理由 :1:在当时的社会,比较封建已经是清朝晚期 你怎么知道是清朝晚期? 生1:我了解了一下 师:哦,你查了一下,可刻意去了解了一下。然后呢? 生1:然后,他又特别在乎自己的地位,不愿和那些劳动人民为伍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我特别希望你能用文中的原文原句来说明 生1:就是,他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人 师:你从这里读出了怎么? 生1:就是,爱喝酒。无论是前面排出九文大钱还是后面的从袋里摸出四文钱,说明他无论钱多钱少都要喝酒 师:所以你的意思是,他爱喝酒所以他可悲吗?

《孔乙己》优质课教案(九年级上册)

《孔乙己》优质课教案(九年级上册) 导读:《孔乙己》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下面是其优质课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与背景;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品味小说语言,掌握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的方法入手,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契点去分析文章;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小说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2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2、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难点 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鲁迅的哪些小说? 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解题 写于1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欣赏作品精巧的布局。 2、剖析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 3、品析作品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 4、讨论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细节欣赏 教学难点:人物与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研读与精读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预读 1、激趣谈话鲁迅先生曾这样答复一位朋友,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是《孔乙己》。(板书:课题、作者、体裁)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描绘的这个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为我们讲述哪些有关孔乙己的故事呢?请看课文。 2、预读积累 ⑴注音: 颓唐附和分辩不屑咸亨砚荤菜羼水拭蘸 惋惜阔绰舀水涨红绽出哄笑间或着了慌打折门槛 ⑵解释: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

二、情节讨论 话题1: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话题2: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话题3: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话题5: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第二课时 三、细节赏读 话题6:我品析的细节是——,表现了——。 话题7:我不理解的一个细节是——。

《左公柳》教学反思

《左公柳》教学反思 古定中心小学梁飘 《左公柳》是S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我们”在游览玉门关途中听到导游所讲述的左宗棠的爱国故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选词用语的奥妙。围绕这一中心,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左宗棠以身报国的忠义之举,体会他在收复新疆失地和建设西北边疆中表现出的满腔爱国热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深受感动的段落。 回顾我教学《左公柳》这篇课文的教学历程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许多值得发扬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个性化处理教材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左公柳》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篇幅很长,故事中主人公左宗棠又是晚清时期的人物,学生对他的认识很陌生,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我没有按部就班地按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而是直接从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入手。第二部分讲的是左宗棠的三个爱国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这一部分结构分明,以导游讲故事过程中的停顿可将故事划分为三个小故事:力排众议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收复新疆——植树造林建设新疆;接着,我引导学生学习故事。在学习第一个爱国故事时,抓住“力排众议、主动请缨”体会左宗棠决心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豪情,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左宗棠的慷慨激昂;第二个故事,引导学生抓住抬棺出征的场面描写,通过词语“视死如归、置之度外”体会左宗棠誓死保卫新疆的决心;第三个故事则抓住左宗棠边指挥打仗边让士兵栽树的感人事迹,抓住带有“不仅……而且……”“不但……而且……”关联词的句子感悟。那么,明明是写树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人呢?学生由此明白,原来作者是在借物喻人。既然是借物喻人,那么人与树之间就一定有共同之处。那么,人与树之间到底有哪些相似之处呢?这样我就能水到渠成地运用对比教学课文的第一和第三部分。引导学生感悟左公柳的外形美:抓住“高大茁壮、身姿挺拔、刚劲有力、宛如帷幄”这些词语来感悟;左公柳的神态美:抓住“刚强、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这些词语来领悟;左公柳的精神美:抓住“普普通通、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精神之树”这些词语来体味。引导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将人与树的描写一一对应比较,从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左公柳是刚强之树,更是象征着爱国将士的精神之树。这样的教学策略体现了教材使用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朗读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是这一堂课的又一亮点。有目的地读,有任务地读就避免了读的盲目性和流于形式。可以说这节课我安排了很多次“读”,而且每一次都有任务,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读。学习“力排众议主动请缨|”这个故事时,我先让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左宗棠为什么要力排众议,他是怎样力排众议的?学习左宗棠如何力排众议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指名读、齐读、提示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坚决”、“慷慨激昂”、“断然”的语气。学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这一故事时,我让学生采用默读的形式找到最令人感动的语句,边读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互相朗读,交流感受。这样学生朗读面广了,兴趣浓了。最后指名一位朗读水平最好的学生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这位学生为其他学生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学习“植树造林建设新疆”时,采用齐读的形式进行。灵活多样的朗读,避免了教学的单一性,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探究行为。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做到了详略得当,第二部分精讲,第一、三部分略讲。即使第二部分作为精讲的内容,三个故事我也没有齐头并重,而是精讲第一、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一笔带过。在讲授这三个故事时,我还让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左宗棠三个爱国事迹的主要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通过以上的教学,使得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这堂课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