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现象 2

声现象 2

声现象 2
声现象 2

学生姓名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任课教师备课日期2013.7.19 课时数为_ 2 _小时教学课题物态变化上课日期2013.7.20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感受水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下的不同特征,能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学会使用酒精灯。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教学重点、难点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设计实验、观察蒸发和沸腾现象;归纳总结蒸发和沸腾的特点。

3、海波的熔化实验,熔化和凝固图象。

4、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学生易误认为升华和凝华需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课前回顾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力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

B.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压强越大;

C.压强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

D.在压力相同情况下,受力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强越小。

2.有三个相同材料制成的圆柱体,高度相同,它们的质量比为m1:m2:m3=2:3:5,把

它们竖直放在水平面上,则水平受到的压强之比为( )

A. 2:3:5

B.5:3:2

C.1:1:1

D.15:10:6

3.质量为7.9kg的正方体铁块放置在面积为0.5m 2的水平面桌面上,它对水平桌面

产生的压强是________

4.将一重100N,边长为20cm的均匀正方体,放置在水平的边长10cm桌面正中,则正方

体对桌面的压强为_______

5.一平底装3N水的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杯子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20cm 2,杯

内水面高度10cm,则水对杯底的压力是_______.

6.如图,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液体.甲试管竖直放

置,乙试管倾斜放置,两试管液面相平。设液体对两试管底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

A . P甲< P乙

B . P甲= P乙

C . P甲> P乙

D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7.一个装满水后瓶盖密封的硬塑料瓶,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1,水对瓶底的压强为P1,瓶底对桌面的压强为P1′;将瓶倒置后,如图2,水对瓶盖的压强为P2,瓶盖对桌面的压强为P2′,则()

A.P1>P2P1′>P2′ B.P1=P2P1′<P2′

C.P1<P2P1′<P2′ D.P1=P2P1′=P2′

8.如图,A、B两的容器中装有同一种液体,且液面a点的压强小于b点的压强,当a、b

之间的阀门打开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液体由A向B流动 B.液体由B向A流动

C.液体静止不动

D.液体来回流动

初三物理易错题分析(光学)

1.在暗室里用蜡烛做小孔成像实验时,小明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戳了圆形、正方形、正三角形和五角形四个小孔,则在墙上可能( )

A出现一个蜡烛的火焰的实像B出现四个蜡烛火焰的实像

C出现四个和小孔形状相同的清晰光斑D出现四个蜡烛火焰的虚像

2. 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压在白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和白纸照射,人观察平面镜和白纸看到的现象是( )

A 白纸比较亮

B 平面镜比较亮

C 可能是白纸亮,也可能是平面镜亮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3.雨后的晚上,天刚放晴,地面虽已干,但仍留有不少积水,为了不致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积水

C、迎着月光或背着月光走,都是地上发亮处是积水

D、迎着月交或背着月光走,都是地上暗处是积水人站在竖直放

4.一束光线由空气射入水中,一定变化的是_________.

5.水中的筷子从上面看似乎向上弯折了,这是因为光从___中进入____中时发生___的缘故.

6.如图所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从右方斜射向水面,这时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若把水

槽左端稍垫高一点,等水面重新平静后,反射角是β',折射角是γ',则( )

A)β'<β γ'< γ B)β'=β γ'=γC)β'<β γ'>γ D)β'>β γ'>γ

7.一束光经过凸透镜后( )

A 一定是平行光

B 一定会聚于一点

C 一定是发散光线

D 一定较入射光线会聚一些

8.某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屏上成一个缩小的清晰的像,现将物距减半,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在屏上成一个缩小的像B一定在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像

C一定在屏上成一个等大的像D屏上肯定有像,但大小不确定

9.如图所示,一束光线射入O处光学仪器后聚于主光轴的S点,取走光学元件后,光线会聚于S'

点,则该镜一定是( )

A凸镜B凹镜C凸透镜D凹透镜

10.有位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不小心将用书将凸透镜挡住了一半,则在光屏上得_____(填能或不能)到完正的像.

11.当光由空气射入水中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折射光线一定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B.光线一定发生折射

C.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D.折射角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12.太阳光穿过树叶的空隙,在地面上会出现圆形的光斑,这是( )

A太阳的影子B太阳的实像C树叶的影子D树叶的实像

二、本节内容

一、物质三态及温度测量

1、三态:物质具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

2、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3、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4、摄氏温度(符号:t 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摄氏度或1℃”

5、温度计

①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②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③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④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使用注意点):a.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b.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c.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齐平。

6、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类别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

不能甩

寒暑表无-30~5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

不能甩

1.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

C. 上海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38℃.

D. 上海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

2.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温度,如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3.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读数应在()

A.温度计内液体开始上升时进行

B.温度计内液体上升到最高处时进行

C.温度计内液体开始下降后进行

D.温度计内液体匀速下降时进行

4.夏天的早晨,扬州地区自来水龙头流出水的温度最接近于 ( )

A、0℃

B、25℃

C、50℃

D、75℃

5.酒精灯的温度最高,应该用它去加热物体,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盖灭,不能,万一洒出来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该立刻用 . 6.通常情况下,物质一般以、、三种状态存在. 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的形状与体积均不固定。

7.温度是表示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制成的.使用温度计时,要先观察它的和 .

下图表示体温计的一部分,它的示数是℃。

8.如图所示,放置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的两支温度计a、b,加热时,b温度计的示数始终比a温度计的示数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止加热时,a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a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

35 6 37 8 ℃

9.今年全球流行甲型H1N1流感,患上这一流感后第一症状就是发热,因此要用到体温计测量体温.如图所示是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请简要说出它们在构造或使用上的三个不同点.

(1) ; (2) ; (3) .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与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2、蒸发现象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 3、沸腾现象

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该物质的沸点)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 ②继续吸收热量 4、蒸发与沸腾的辨析

不同点:发生部位 剧烈程度 温度条件 温度变化 影响因素 相同点:吸热(汽化吸热)

1.小明采取的措施中,能减慢蒸发的是 ( )

A.把粮食晒在朝阳的地方

B.把酒精放在密封的瓶中

C.将洒在地上的水用扫帚扫开

D.将潮湿的衣服晾在通风处

2.如图所示下列是小华同学作出的水的沸腾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 )

3.卫生间里洗热水澡,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是 ( )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4.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 ( )

A .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B .塑料袋仍然鼓起,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C .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汽化了

D .塑料袋又瘪了,其中的酒精液化了

5.物质由 变为 的现象叫做汽化,这个过程需要 热量。汽化有两种方式: 和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是: 和 .

6.发送宇宙飞船的运载火箭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氢和氧都用 的方法液化后装在火箭中;在火箭发射台的下方有一个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水汽化时要 ,使周围温度不致太高 .

A t/min

B t/min

C t/min

D t/min

t/℃ t/℃ t/℃ t/℃

7.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小明同学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90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99

⑴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

象。

⑵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的沸点是℃,你认为沸点不是100℃的原因可

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⑶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

⑷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的冒“白气”,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小明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

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两种即可)

①;②。

三、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凝固点:晶体都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3、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②继续从外界吸热

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②继续向外界放热

4、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仅需记住非晶体)

常见晶体:一切固态金属、食盐、明矾……

常见非晶体:玻璃、沥青(柏油)、橡胶、塑料、松香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B.沸腾放热,蒸发吸热

C.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 D.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附着的露水

C.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 D.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

3.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放入一杯0℃的水中,则()

A.有部分冰化成水,水变多 B.有部分水结成冰,冰变多

C.冰和水的多少都没有变化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以发生

4.午饭后,小明和小玲来到商店,小明买了根“冰棍”,小玲买了根“棒棒糖”。当他们把冰棍和棒棒糖放进嘴里后,都慢慢消失了。下列对于这一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冰棍”溶解了,“棒棒糖”熔化了 B.“冰棍”熔化了,“棒棒糖”溶解了

C.“冰棍”和“棒棒糖”都熔化了 D.“冰棍”和“棒棒糖”都溶解了

5.如图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冰是一种晶体 B.从t1到t2,冰处于熔化过程

C.冰的熔点为0℃ D.从t1到t2,冰的多少保持不变

6.冬天,将一块冰从寒冷的室外拿进温暖的房间内,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冰立即熔化,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

B.冰不会立即熔化,但冰的温度会逐渐升高

C.冰立即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D.冰不会立即熔化,冰的温度也不会升高

7.用手分别接触温度相同的冰和水,会觉得冰比水凉,这是因为()

A.冰的温度比水低

B.冰熔化时要从手上吸受大量的热

C.冰是固体,水是液体

D.这是人的错觉

8.夏天,把一大块冰放在塑料袋中,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这是

_______________现象,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在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一层水珠,这是

_______________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9.某晶体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试分析:

(1)这是熔化图像还是凝固图像?

(2)这种晶体的熔点是多少?

(3)这种物质液态时是什么名称?

(4)固液共存的时间有几分钟?

四、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和凝华(冬天看到霜)

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1.在严寒的冬天,挂在室外一直冰冻着的衣服也会变干.这是因为发生了()

A.蒸发现象

B.熔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升华现象

2.用久了的电灯泡玻璃内壁会变黑,这是因为灯丝经历了()

A.先汽化后凝固

B.先汽化后凝华

C.先升华后液化

D.先升华后凝华

3.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放在火炉上的冰一会儿就不见了

B.我国北方寒冷的冬天地上出现一层霜

C.大堆纸燃烧后,只留下少量的纸灰

D.冬天,湿衣服结冰后变干了

4.以下自然现象形成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A.春天到了,冰雪消融

B.初夏,林中白雾弥漫

C.清晨,草叶上露珠晶莹

D.深秋,果实上挂满了白霜

5.下列现象的产生,需要吸热的是 ( )

A.夏天,输水管外出现小水珠

B.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

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马上干了

D.早晨,室外大雾迷漫

6.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②夏天,自来水管“出汗”

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④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7.沈括纪念馆要浇铸沈括铜像.在浇铸铜像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升华,后凝华

B.先凝华,后升华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8.长岛是个淡水严重短缺的海岛,海水淡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右图是

小明同学设计的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

()

A.液化、汽化 B.汽化、液化

C.汽化、升华 D.升华、液化

9.去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某些地区的树枝上甚

至出现了如图所示的“雾凇”。“雾凇”和霜的形成过程很相似,都是

()

A.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小水珠凝固形成的 D.小冰晶升华形成的

10.人工降雨的其中一种方法是用飞机在适当的云层中撒干冰,靠干冰的________吸收

大量的热,使云层中的小冰晶增多,小水滴变大,从而形成雨。

11.在做碘升华实验时,要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这说明升华时要_______热量,由此可以

推断出凝华时要________热量.

12.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棍上面挂了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上面冒出“雾”,当把它放在玻璃杯里时,玻璃杯的外壁出“汗”,这些“粉”、“雾”、“汗”的出现分别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五、物态变化循环

升华

熔化汽化

固体——→液体——→气体 (吸热)

-- -- -- -- -- -- -- -- -- -- --

气体——→液体——→固体 (放热)

液化凝固

1.“节约用水、美化环境、防止污染”已成为每个扬州人的共识.在下面①~③项中,与我市水环境的改善不相

..符.的是()

①生活污水排入市河②将生活垃圾倒入市河③工业废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清晨,小草上常出现露珠,太阳出来后,露珠又悄然消失.整个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凝华,后升华

D.先升华,后凝华

3.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

A.洒在地上的水干了

B.寒冷的早晨,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C.南风天,黑板湿润甚至出现小水珠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春天,冰封的河面解冻

B.夏天,剥开的冰棒冒“白气”

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冬天,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5.“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6.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A.草地上的露

B.瓦片上的霜

C.窗玻璃上的冰花

D.冰雪消融汇成小河

7.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而到了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薄薄的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化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8.2009年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灾。

(1)人工降雨是缓解旱情的重要手段,干冰等物质可用于人工降雨。撒在云层上的干冰

(填物态变化)时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水滴形成降雨。

(2)面对旱情,我们更要节约用水。写出一种生产、生活中常见的节水方法。

9.仔细观察“水循环状态变化图”,请在空白方框内填上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

98℃ 温度/℃ 时间/min D C B A 三、课堂演练

1.初春的冰雪消融属于下列哪种物态变化 ( ) A.液化 B.凝固 C.熔化 D.升华

2.在秋天的清晨,我们有时可以看到在草地上会有露珠,而空中可能会出现雾,使空气的能见度降低,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露珠是液化现象,雾是汽化现象 B.露珠是汽化现象,雾是液化现象 C.露珠和雾都是汽化现象 D.露珠和雾都是液化现象

3.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 ( ) A.白炽灯的灯丝用久后变细了 B.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儿后变干了 C.将糖块放入水中后水变甜了 D.吃冰棍儿后人觉得凉快了

4.下列自然现象中不属于液化的是 ( ) A.冰块变成水 B.大雾 C.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汽 D.草地上的露珠 5.夏天我们在吃冰棍儿时,会发现从冰棍儿上冒出“白汽”,而在冬天我们哈气时,一样也可以看到这种白汽,关于这两种白汽的形成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 A.都是液化现象 B.都是汽化现象

C.夏天的“白汽”是液化现象,冬天的“白汽”是汽化现象 D.夏天的“白汽”是汽化现象,冬天的“白汽”是液化现象

6.若水的沸点为100℃,酒精的沸点为78.5℃,则将白酒(为酒精和水的混合物)用容器盛好后放入到始终是100℃的水浴中,则 ( )

A.酒精不会沸腾,水会沸腾 B.酒精会沸腾,水不会沸腾 C.酒精和水都会沸腾 D.酒精和水都不会沸腾

7.下列物品中属于晶体的是 ( ) A.松香 B.玻璃 C.水晶 D.蜡烛

8.黄金的熔点是1064℃,则刚好是1064℃时 ( ) A.黄金一定处于固态 B.黄金一定处于液态

C.黄金一定处于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9.如图所示,给一定量的水加热时,获得了

它的温度-时间曲线为实线A ,若其它所有条件都

不变,仅仅将水的质量减小,则减小质量后将水冷

却并重新加热,则获得的水的温度-时间曲线应为 图中的 ( ) A.A 曲线 B.B 曲线 C.C 曲线 D.D 曲线

10.关于水蒸气的温度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一定高于100℃ B.一定高于0℃ C.一定介于0℃和100℃之间 D.可能低于0℃ 11.夏天的自来水管外常常会“出汗”,这种现象说明 ( ) A.自来水管漏水了 B.地下的水冒出来了 C.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了 D.自来水管本身太热了

12.通过查阅教材上的熔点表和沸点表,对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的使用范围做出正确的判断()

A.酒精温度计可以测量我国漠河的气温,水银温度计可测量水的沸点

B.酒精温度计可以测量水的沸点,水银温度计可测量我国漠河的气温

C.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可测量水的沸点

D.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可测量我国漠河的气温

13.小敏同学为了测定风向,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整个手都用水浸湿,然后将手举在空中,则手感到凉爽的一侧应是()

A.背风的那一侧B.迎风的那一侧

C.侧风的那一侧D.都有可能

二、填空题

14.晶体在熔化时会有一个特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有些液体在凝固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个特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液体的;同种物质的熔化时的温度与凝固时的温度。

15.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需要不断从外界;非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需要不断从外界。

16.小明家装了空调,夏天小明有时发现窗户玻璃上有雾珠,这些雾珠应该出现在窗户的(填“内侧”或“外侧”)。冬天小明发现窗户玻璃上也有雾珠,这些雾珠应该出现在窗户的(填“内侧”或“外侧”)。这些雾珠的形成都是由于水蒸气的结果。

17.在发高烧的人的手心、脚心、额头上涂抹酒精可以起到致冷作用,有效地控制病情,这种方法称为物理降温,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在的过程中可以热。

18.在沙漠中,人们常携带一种用兽皮做的水袋,这种水袋中的水不管外面的温度多高,袋子中的水总是凉凉的,这是因为袋子中的水通过兽皮的毛细孔,从剩余的水中,使水的温度降低。

19.家用的瓶装液化气在用完时往往还会在瓶内剩下一些残留液体,请你根据下表给出的几种物质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得出残留液中可能含有和。

物质名称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乙烯丙烯丁烯戊烯

沸点/℃-161.7 -88.6 -42.2 -0.5 36.1 -102.4 -47.7 -6.5 30.1

20.冬天,某些身体好的人用冷水洗澡,冷水浇在身上后,他会发现从自己身上冒出一缕缕的“白汽”,这是因为冷水在人身上先然后又的结果。

21、某工厂拟生产三种温度计,厂内可以利用的液体有:比较贵的水银,很便宜的甲苯和酒精。为了达到降低成本又切

实可行的目的,每种温度计应选用的液体是:

(1)能测铅、锡熔点的温度计选。(2)能测开水温度的温度计选。(3)家用寒暑表选。

三、简答题

22.在北方的冬天,菜农往往会在菜窖中放几桶水,这样可以起到保护蔬菜的作用。解释其中的原因?

???

O 1 2 3 4 5 6 7 50

0 499 498

496

49温度体积23.把纸放在火焰上,纸会很快燃烧起来,可将纸做成一个纸锅,在纸锅中装水后再放在火焰上,即使水被烧开了,纸锅也不会被烧坏,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24.汝城八中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一定量的水探究水的体积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获得了如图所示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以下的问题:

①图中AB 段反映的物理现象是 ;

图中BC 段反映的物理现象是 ; ②由以上分析可知,水在4℃时 ;

③寒冬,湖面结冰后湖底的鱼一样能够游动,请你判断湖底的温度为 。

25.小明与小芳同学为了研究泡沫塑料和棉絮的保温性能好坏,两人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密闭烧瓶,让它们自然冷却,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前除了取大小、厚度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外,还应考虑影响水温变化的其它因素,即保持烧瓶相同、水的初温相同、环境因素相同和_______相同.

(2)按照计划操作,小明与小芳同学把实验测得的时间和温度数据填在下列表格中:

时间 t /分

0 10 20 30 40 … 150 180 泡沫塑料组水温 T 1/℃ 80 64 55 50 41 … 21 20 棉絮组水温

T 2/℃

80

56

43

32

28

20

20

分析上表数据可知:他们实验时的室内温度是______℃.经过40分钟后,泡沫塑料包的烧瓶水温降低了_______℃;

而棉絮包的烧瓶水温降低了_____℃,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

(3)除了采用相同的时间内观察水降低的温度来比较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外,根据上表数据你还可以采用_______方法来比较这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

1.C 2.D 3.A 4.A 5.A 6.B 7.C 8.D 9.B 10.D 11.C 12.A 13.B 二、填空题

14.熔点,凝固点;相同。 15.不变,吸热;升高,吸热。

16.外侧。内侧。液化。 17.蒸发,吸热。

18.蒸发,吸热。 19.戊烷,戊烯。

20.汽化,液化。21、水银,甲苯,酒精。

三、简答题

22.水在凝固成冰时要放出大量的热,致使菜的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

23.水沸腾后,温度将不再升高,而此温度低于纸的燃点,故能用纸锅烧水。26.12,98,吸,不变

27.水在0℃~4℃时温度升高体积变小;水在温度高于4℃时温度升高体积变大。体积最大;4℃。

四、要点验收

选择题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2、下列现象中利用了熔化吸热的是()

A.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B.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腐烂

C.游泳离开泳池时身上会感到有点冷D.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的温度变低

3、如图所示,下列仪表不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是()

4、广安地处川东丘陵地带,山青水秀,风光秀丽,是红色旅游线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下列景色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的描述中,判断错误的是()

A.华蓥山上的雪──凝华B.广安龙安柚树叶上的霜──凝固

C.武胜秀观湖畔的雾──液化D.岳池黄龙“贡米”秧苗上的露珠──液化

5、张乾同学做了一个实验:将碾碎的卫生球粉末和小树枝放入封闭的烧瓶中,然后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烧瓶,发现卫生球的粉末越来越少,停止加热后,一会儿烧瓶内的树枝上出现了洁白、玲珑剔透的人造“雪景”,对以上实验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雪景”是卫生球升华而成的B.“雪景”是卫生球凝华而成的

C.“雪景”的形成经历了汽化和液化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D.“雪景”的形成经历了升华和凝华两个物态变化过程

6、在塑料袋中滴一些酒精,将袋挤瘪后把袋口扎紧,再把它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塑料袋鼓起,这主要是因为酒精发生了()

A.熔化B.凝固C.汽化D.液化

7、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是()

A.沥青B.冰C.玻璃D.石蜡

8、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9、如上又图所示,是模拟“云和雨”的实验装置,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酒精灯加热湿沙.加快水的汽化

B.石棉网的作用是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C.烧杯里的“白雾”是水汽化成的水蒸气

D.盘子里放冰块使水蒸气降温.液化成小水珠

10、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11、在图中,正确描述巴中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12、如图所示是某晶体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A.该晶体在CD段是气态

B.该晶体在BC段不吸收热量

C.该晶体的熔点是48℃

D.6min时该晶体己完全熔化

13、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天,我们看到冰糕冒的“白气”是蒸发现象

B.把糖放入水中,水变甜是熔化现象

C.秋天,窗户玻璃表面形成的水雾是液化现象

D.长时间使用的冰箱,冷冻室内壁容易结冰花是凝固现象

14、对下列四幅图所描述的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凝重的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放热B.飘渺的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吸热

C.晶莹的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D.洁白的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热

15、如图所示是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16、下列关于温度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是()

A.发高烧时人体温度可达40℃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10℃

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温度为50℃D.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20℃

17、在同一环境中对温度计进行了如下操作,温度计的示数下降最快的是()

18、天津地区一年四季分明,严冬的早晨在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花主要是水凝固形成的 B.冰花主要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内侧 D.冰花出现在窗玻璃外侧

19、长岛是个淡水严重短缺的海岛,海水淡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图2是小明同学设计的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

A.液化、汽化 B.汽化、液化C.汽化、升华 D.升华、液化

20、海波的熔点为48℃,在48℃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固态海波吸热,状态改变,温度不变

B、固态海波吸热,状态不变,温度不变

C、固态海波放热,温度改变,状态不变

D、液态海波放热,温度不变,状态改变

填空题

1、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2、今年,昆明市遭遇了特大干旱,为减小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农户更加积极地采取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在地里覆盖塑料薄膜,一方面通过空气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和土壤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达到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另一方面使蒸发到塑料薄膜上的水返回到土壤中。

3、图中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同时伴随着_________热;过程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凝华和,同时伴随着放热。

4、“走进黔东南,品味原生态”,外地游客对黔东南的自然生态和醇香米酒印象非常深刻。黔东南很多农民自己烤酒,是把发酵好的酒坯放入灶上的锅中,再用一个上下开口的桶状物体把锅子罩住,桶状物之上再放上一口锅子(俗称天锅),天锅中装有冷水,如图所示。把酒烤出来的过程是让锅里的酒首先,使其变成酒蒸气,上面的天锅中要装冷水,是为了让酒蒸气,若天锅中的水水温升高了,要换上冷水,以保证这一物态变化的进行。

5、夏季是雷电多发季节,强雷电的内部温度可高达3×104℃。因树木中含有水分,当雷电劈中树木时,强电流通过树身会产生大量的热,使树木中的水分发生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形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这些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对树木做功,会将树木劈开,甚至达到树木的_______使树木着火。请同学们雷雨天不要在书树下避雨。

6、超市里正在出售的海鲜周围要铺一层碎冰块,这是因为冰熔化时要______,但温度________(填“升高”、“降低” 或“不变”),所以能起到保鲜的作用。

7、在室内放一敞口的酒精容器,容器内酒精的温度与室温相比要一些,这是因为

。0℃的水和0℃冰的冷热程度是的,(填相同、不相同)但手摸起来感到冰比水冷,这是因为。

8、在电冰箱的冷凝器内,从压缩机送来的氟利昂的蒸气变成了液态,这是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并__________(吸收/放出)热量;在电冰箱的蒸发器内,液态氟利昂迅速汽化,__________(吸收/放出)热量,使冷冻室内的温度降低。

9、某一物质由有固定体积的状态变化到没有固定体积的状态,则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或_____;此过程_____(吸/放)热。

10、如图在○填出物质的状态。

(固、液、气)

实验题

1、如图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温度如右图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选填“A”、“B”或“C”),示数为__________℃,该物质是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部,则测得试管内物质的温度值偏__________。

2、图是“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中观察到,水在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这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小红同学为了方便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将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进行观察读数,则会导致所测温度偏________ (选填“低”或“高”)。

(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为________。C,说明此时气压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3)图是三位同学作出的水的沸腾图像,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图,分析该图像,可知水沸腾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却部分补充完整。(探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物质这种物质是一种晶体,熔点是℃。

过程该物质在BC段需要吸热,但温度保持。

方法物质吸收的热量无法直接测得,可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说明,这里运用的是法。

4、在研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用烧杯、试管、温度计等器材研究冰的熔化和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小明选用碎冰研究冰的熔化过程.实验装置及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在冰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________.分析图象可知,冰的熔点是________℃。

(2)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水的沸腾。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装置时发现:在烧杯上加盖纸板,其优点是减少加热时间,其缺点是增大了烧杯中的气压。使水的沸点较常压时要高,解决的办法是________。某同学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甲、乙所示,则图________是水沸腾前的情况。

5、小海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观察了水是自然冷却过程,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出水温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1)水是沸点是________℃,这说明当时水面上方的气压_______一个标准大气压.

(2)做上述实验时是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_____℃左右.

(3)沸腾前水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探究“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用了下面两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

甲乙丙

(1)为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他应选择的装置是.

(2)请你找出丙图中哪段图象是错误的,水沸腾时的温度如乙图所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

(3)若探究“冰的熔化”实验中,小明发现冰熔化过快,应采取的操作是.

7、下面是用普通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的步骤,请将正确的操作顺序写出来。

a.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b. 用手试一下热水,估计热水的温度。

c. 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的读数。

d. 使温度计与热水接触几分钟。

e. 取出温度计。

8、图2为某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这是它

的凝固图象,从图中看出该物质的熔点为,放

热的时间是______分钟。

9、如图所示是在水在沸腾前后连续加热过程中出现的四个现象,请按它出现的顺序排列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

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

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

(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

混合液的沸点/℃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A.逐渐升高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A.30% B.40% C.60% D.90%

(3)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审批:

课后小结

年月日

初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及试题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2的探究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课本P14的探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课本P14图11--4的演示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补充: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课本P19的演示实验说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至2×104Hz。 超声波:音调高于2×104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2021中考物理复习第2讲 声现象

第2讲声现象 基础过关 一、填空题 1. (2020绥化)早晨,我们听见的闹铃声,是由闹铃________产生的;我们能分清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声音的________不同. 2. (2020娄底)音乐会上,演员正在演奏小提琴,小提琴发声时是因为琴弦在________,演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 3. (2020省实验二模)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韵味醇美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常见的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琵琶、竹笛、笙等.观众可以根据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__来分辨出是哪种乐器,演奏家在吹竹笛时不断地用手指在不同的音孔上颤动,是为了改变声的________(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4. (2020河南大模考)我国古诗词中很多描述声音的优美诗句都蕴含着物理知识,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________(选填“响度大”“音调高”或“音色不同”);“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中听到的钟声是通过________传到人耳的. 5. (2020梧州)在中考期间,考场附近会禁止车辆鸣笛,这是为了防止噪声________,以免影响考生考试.其实,在校园或你家周围都有各种各样控制噪声的措施,请你举出一例:________________. 6. (2020商丘三模)手机的声控密码锁解锁时,只能由设置语音密码的人说出密码才能打开手机,这种语音密码记录的是人声音的________这一特征,手机是通过________来传递信息的. 在上课时,教室外手机优美的铃声对同学们来说是________(选填“乐音”或“噪声”). 7. (2020解析与检测)如图所示,将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看到乒乓球________,该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请你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题图 开放推理题 8. 质疑创新(2018山西)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小说——《太空漫游记》.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之后又看见闪电四射.哇!太空真美啊!请你从物理学家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一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 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真空不能传声;注太空中没有空气月球上没有空气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 15℃额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17 m 2、回声的应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 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 4、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的方向(听见立体声);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一、声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振幅: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大); (2)与声源的距离:听者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弱(小); 3、音色或音品:(1)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2)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有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音调响度音色 物理意义指声音的高低(声音 的粗细)声音的强弱(声音的 大小) 声音的特色、品质 决定因素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 频率决定,不同的发 声体可以通过调整发 声频率来发出相同频 率的声音响度由发声体的振幅 和距发声体的远近决 定 决定音色的重要因素 是发声体的材料、结 构,当发声体的材料 和内部结构改变时, 音色也会随之变化 相应关系频率高,则音调高 频率低,则音调低振幅大,则响度大 振幅小,则响度小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 音的音色不同 相关联系音调与响度毫无关系,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性。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2章声现象知识点全面总结

1 2 声现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现象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说明: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多做一些探究,例如:用槌子敲鼓面,使鼓面振动发声;分吹树叶“哗哗”响时,观察树叶在振动;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让橡皮筋振动发声;把手放在音箱的纸盒上,感受发声的喇叭在振动……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方法技巧: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所应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转换法:有些物理现象发生时,人们的感觉器官往往无法直接感知或不易观察到,在实验研究中,通常将这些感知不到的现象转换成人们可以感知或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就是“转换法”。如本节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很多声音发出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物体的振动,这是,可运用转换法把物体的振动转换成碎纸屑的跳动、泡沫小球的摆动、乒乓球的跳动、水花飞溅等可见的现象来来体现发声体在振动。 在有的例子中把不易观察的现象,通过具体的方法,使它放大便于观察,所以有人也把这种方法叫做放大法。例如音叉的振动很小,放在水中使水花飞溅,振动就被放大便于观察。 ②比较法:通过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或物理现象进行比较,从中寻找他们的不同

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研究方法。本节中,通过比较物体正在发声与未发声时的区别,从而确定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 ③归纳法: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对比、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共同点的一种研究方法。如通过归纳大量的发声现象,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理解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出声音,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所以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成为声源。 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存在并传播。例如,对着高山喊话,停止喊话后,声带不在振动,但 2 是几秒种后,仍会听到回声,就是原来发出的声音继续存在并传播的结果。另外,“振动”中的“振”字不能写成“震”,这也是容易犯错的地方之一。 ③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被人听见。例如,人耳听不见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当人离声源太远时,人也可能听不见声音等。 拓展:几种常见物体的发声部位 ①常见的几种动物,蟋蟀是靠左右翅膀摩擦引起振动而发声的,蝈蝈是靠两前翅摩擦引起振动而发声的;令我们讨厌的蚊子在飞行时,翅膀振动而发声;青蛙靠气囊的振动发声;蝉靠腹部的鼓膜振动发声;鸟靠鸣膜的振动发声。 ②乐器:打击乐器(如鼓、锣等)靠鼓面或锣面等的振动发声;弦乐器(如二胡、小提琴等)靠弦的振动发声;管乐器(如长笛、萧等)靠管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 3、声音的保存方法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来一样的声音,像我们经常玩的八音盒,就是按某一首曲子的旋律,在金属表面上制造不同的突起,上弦后放手,当金属突起转动时,使金属片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再比如早期机械唱片,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声现象知识点 1.1声音的产生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真空不能传声;注太空中没有空气月球上没有空气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 声音;(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17 m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 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 4、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 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的方向(听见立体声); 1.2、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或说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振幅: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大); (2)与声源的距离:听者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弱(小); 3、音色:(1)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2)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有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二、超声波和次声波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1、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要产生次声波; 三、乐音和乐器 1、打击乐器: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打击力量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弦乐器:弦长、粗、松,音调低;弦短、细、紧,音调高。 3、管乐器: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应用:暖水瓶灌水时,水位越高,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1.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山东省2019年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第2节 声音的特性A卷

山东省2019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2节声音的特性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把发声的音叉放进水盆里看到溅出水花; ②二胡发声时用手按住琴弦,琴声就消失了; ③在月球上的宇航员,对着对方“大声说话”,对方也不能听到声音。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 2 . 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B.响度是否与声源振幅有关 C.音色是否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D.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 3 .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用不同的力击鼓,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该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C.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听其发声,该实验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有关 D.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4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气才能传播声音 B.物体振动速度越慢,声音越小 C.任何时候歌声总是使人喜欢的 D.对着障碍物说话,可能会听到回声 5 . 如图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当用筷子轻轻敲击杯子时,两个杯子就会发出相同的声音.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用筷子敲击甲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不能发出声音 B.当用筷子敲击甲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能发出声音,产生了共鸣 C.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甲的音调较低 D.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乙的音调较低 6 .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只有正在振动的物体才可以发声 B.声音在常温水中的传播速度要大于340m/s C.猫的听觉频率范围60Hz为至65000Hz,它既能听到次声波,也能听到超声波 D.振动停止以后,声音会慢慢消失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名校]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郑州外国语中学

八年级同步作业 第一章声现象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随堂检测 1、乐音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________,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_______。物理学中把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________,其单位是_______。 3、一物体在1min内振动180000次,则该物体振动的频率为__________ Hz。它产生的声音 ______(“能”,“不能”)被人耳感觉到。 4、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它与发声体的___________有关,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 5、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_就不同。 答案:1、音调,响度,音色2、高,低,频率,赫兹(Hz)3、3000,不能. 4、强弱,振幅,,远近 5、音色 ◆课下作业 ●基础巩固 1、女同学说话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_______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______的缘故。那么一个大声说话的男声与一个小声说话的女声相比,音调高的是_______,响度大的是_________。 2、人的听觉上限的频率是________Hz,人们把高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______;人的听觉下限的频率是________Hz,人们把低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______。 3、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________。 4、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5、医用“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响度太小;B.声音响度太大 C.声音的频率小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D.声音的频率大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6、往保温瓶里灌开水时,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的水位高低,因为:( )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升高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增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减小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手按电子琴的不同键位所发声音不同,主要是声音的频率不同

八年级物理上册 2 声现象单元检测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章声现象 一、选择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导致噪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噪声的音色 C.用手机拨打放在真空罩中的手机,手机显示手机号,却听不到手机铃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2.(揭阳中考)图2-4是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一名同学用一根小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 ) 图2-4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响度 3.夏天人们在购买西瓜时,有经验的人总是把西瓜拿在手中拍一拍,根据声音判断西瓜的成熟情况。这种选瓜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回声大小不同 4.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声波可以清洗钟表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5.某同学先后对同一鼓面轻敲和重击各一下,两次发出声音的( ) A.音调不同 B.频率不同 C.音色不同 D.响度不同 6.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主要项目之一,下列哪种措施不能减弱噪声( ) A.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 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C.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D.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多种草、多植树 7.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高速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两侧立有一定高度的隔音板,这种减弱噪声的措施属于( ) A.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8.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声现象,如:①隔墙有耳;②掩耳盗铃;③低声细语;④悦耳动听;⑤震耳欲聋。这些成语中描述同一声音特性的是( )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③⑤ 9.养蜂人分辨蜜蜂是飞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根据是( ) A.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 B.蜜蜂翅膀振动的振幅 C.蜜蜂翅膀振动的多少 D.蜜蜂翅膀振动的数量

【中考全景透视】2014届中考物理专题讲解第二讲声现象(含2013年新题)

第二讲声现象 【考纲要求】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 (2)声音的三种特性; (3)噪声的来源及控制; (4)声的利用; (5)与声相关的探究实验; (6)联系与声相关的实际问题。 【命题趋势】 近年来对声现象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怎样防治噪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乐音的特征等内容上,其中噪声污染、超声波及次声波是新课标考试的热点,值得关注. 【考点探究】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 【例1】除夕夜,热闹的春节文娱晚会进行到午夜时,大家都会等待新年的第一声钟响,在人们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虽然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A. 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 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 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 D. 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解析根据声音产生的条件可知,有声音发出,则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 题目中“余音未止”说明钟一直在发声. 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其效果与余声不同,听觉延长只是主观臆测,空气只能传播钟声,而不能产生钟声. 答案 B. 方法总结: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然可继续存在并传播. 考点二:声音的传播 【例2】如图1所示,两个中学生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对该实验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 用“土电话”通话,表明固体能够传声 B. 用金属丝代替棉线听到的声音就大些,是因为金属丝振动得快 C. 听到声音就能分辨出是谁,是根据音色不同 D. 实验时若不张紧棉线,对方就听不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 解析在用“土电话”通话时,图1中听者的右耳会听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说明固体(细棉线、纸杯)能够传声,故选项A的说法是正确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声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本章知识的基础;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对声音特性的了解就显得很重要。由于环境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成为本章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中考考查时,该部分知识点难度较低,却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声的产生和传播,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别,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减弱噪声的方法,所以平时学习需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声现象与生活的联系。 1.声现象的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能体验到学习有关声的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本章的兴趣,在第一章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有了一点了解,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加强学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并让学生试着去总结,归纳。 2.学生在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有些还掌握不好,如在研究“音调与频率”关系时,每次拨动都应控制用力大小相同,但学生很难控制,可在学生做完实验后,再让学生听录音机快放和慢放时的声音加以区分。 3.学生对“声的利用”很感兴趣,但具体的应用还不清楚,教师要多举例,并鼓励学生多搜集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 4.在本章中,学生会接触到开放性试题,由于刚刚接触,对学生的答案不要要求太高,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根据本章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期末复习(二)声现象

期末复习(二)声现象 01考点追踪 【解析1 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 把它放到水里后,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 体的振动产生的.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时,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虽然闹钟仍在振动发声,但听 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答案1 振动真空 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 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探究声音 的传播需要介质时,逐渐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听到罩内的闹钟声逐渐变弱,推理如果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完, 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禾U 用了实验推理法. A .甲和乙 D .甲和丁 2.(淮安中考)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 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11 (福州中考)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如图 1所示的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如图 2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可 以得出: 不能传声. 抽 机 【方法归纳1 1 . 如图所示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甲:雄蛙通过鸣 乙:听不到真空 丙:太空中宇航员 丁:蝙蝠用超声 囊振动发声 罩中的电铃声 需用无线电交谈 波探测飞行 B .乙和丙 C .丙和丁 ( )

A .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C .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 .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声现象?例如:笑树能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 是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则改变的是音调;改变是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则改变的是响度. 4. (日照中考)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 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 .发声;广场上音乐喷泉的优美旋律是通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 考点2声音的特征 【例2】(绵阳中考)婷婷自制了一个叫做“水瓶琴”的乐器,如图所示,它是通过在 8个相同的水瓶中装入 不同高度的水制作而成.让水面高度不同,主要是为了在敲击不同水瓶时改变发出声音的 A .音调 C .响度 【解析】 由题意知瓶子中装有水的多少不同, 导致在敲击时,振动快慢就不同, 装入水少的振动快, 频率大, 声音的音调,故在敲击不同水瓶时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 【答案】 A 【方法归纳】 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 在题意中如果改变的 则这两列声波( A .音调不同 B .响度不同 C .音色不同 D .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5.(眉山中考)观众对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成语大赛好评如潮, 大赛中涉及的下列成语跟声音响度有关的是 ( A .震耳欲聋 B .闪烁其词 C .掩耳盗铃 D .耳熟能详 6.(绥化中考)吼猴是世界上叫声最响的动物之一,它以雷鸣般的吼声警告其他动物不要侵犯它的领地.这里 的“雷鸣般”描述的是声音的 特性.人们可以根据声音的 .特性分辨出吼猴的叫声. 考点3声现象综合 D .传播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同步练习(含答案)

声音的特性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3题) 1、下列四个选项中,不属于乐音三个特征的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噪声 2、在公共场所交谈要轻声,是指要控制声音的()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频率 3、中国民族乐器笙、古筝、扬琴等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听众区分这些乐器主要依靠()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声速 4、在相同的玻璃杯里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筷子轻敲杯壁,听到了高低不同的声音,这里的声音高低是指() A.音量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5、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若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听到的声音() A. 频率不变,音调变高 B. 频率变高,音调变低 C. 频率变低,音调变高 D. 频率变低,音调变低 6、甲音叉发声时每秒振动256次,乙音又发声时振动频率为512Hz,相比于乙音叉,甲音叉() A. 发声时振幅一定更小 B. 发声时振动频率一定更高 C. 发出声音的音调一定更低 D. 发出声音的响度一定更大 7、“宫、商、角、徵、羽”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亦称五音,相当于现代七个音阶中的do、re、mi、sol、la。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速度 8、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 A. 音调低,响度大 B. 音调低,响度小 C. 音调高,响度大 D. 音调高,响度小 9、魔术师在某次演岀中表演了“狮吼功”:把嘴靠近红酒杯发声将红酒杯震碎。其奥秘为通过控制声音的频率使其与红酒杯的频率相同达到共振而震碎红酒杯。魔术师表演中调节的是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10、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A.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 B.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 C.改变薄塑料片滑过梳子的速度 D.改变吹笔帽的力度 11、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为了防止物品被冒领,“银行”必须记录下存放者的“手纹”、“眼纹”和“声纹”,今后存放者只能凭借这些本人独有的特征才能取走物品。这里的“声纹”主要记录的是人说话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三者都有 12、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甲乙相比() A.乙音调较高 B.甲响度较大 C.声源在发甲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大 D.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内振动次数较少 13、古巴驻美国外交官声称,在房间内遭 到“声波武器”的袭扰,科学家发现这是某种蟋蟀发出的声音。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房间内记 声音声音强弱等级/dB 频率/Hz 甲70 1100 乙110 700

2021年人教版物理中考第一轮课后梯级训练 第二讲声现象

第二讲声现象 【基础过关练】 1.(2020新疆中考)同学们都说小红和小兰说话声音很像,主要指她们两个人说话时声音的 ................................................................................................................................ ( ) A.音调相近 B.频率相近 C.音色相近 D.响度相近 2.(2020黔东南州中考)如图是镇远县某次赛龙舟比赛活动中,某龙舟上的鼓手正在击鼓号 令的场景。关于鼓声,下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声大作,震耳欲聋,说明此时鼓声的响度大 C.鼓声传进教室,影响听课,所以鼓声是噪声 D.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快 3.中国科技馆里有一个“声聚焦”装置,它是一个像锅盖形状的凹形圆盘。当小明将耳朵靠近固定装置的中心时,远处传来的微小声音就变大了,这是因为“声聚焦”装置使远处传来的声音在其表面发生了反射聚焦,结果改变了声音的 .............................................. ( ) A.频率 B.音调 C.音色 D.响度 4.(2019德州中考)如图所示,二胡是弓弦类最具中国民乐气质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二胡发出的声音是琴弦振动产生的 B.拉二胡时,手按压琴弦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响度 C.拉弓弦时,用力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二胡发出优美的声音一定是乐音 5.(2020连云港中考)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音调高 B.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初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及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将答案 填写在下面的答题卡内. 1.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变小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 “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人说话的声音频率要低一些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3.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 原因是 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4.人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 A.桥洞两端开口,不反射声音 B.桥洞窄小,反射的回声跟原声混在一起分不出来 C.桥洞反射的声音都从洞口跑掉了 D.桥洞两侧反射回来的声音正好抵消 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 波 6.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 是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 C.清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 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声现象练习题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人靠的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振动发声、弦乐器靠振动发声,鼓靠振动发声,蚊子是振动发声. 2、停止,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发声:发出声音。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4、发声的物体叫做可以是、和;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和都可以传播声音; 2、不能传声; 3、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单位是;声速的计算公式是;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m/s;s是距离,单位是,t是时间,单位是 4、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和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中传得最快,中最慢;V固V液V气 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越声速越。 三、回声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s以上,距障碍物至少m(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 t,距离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是否除以2) 四、乐音 1、音调:声音的叫音调,通常说的声音的粗细。 决定因素是,频率越,音调(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2、响度:声音的叫响度;通常指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1)物体振幅越响度越 (2):听者距发声体越,响度越; 3、音色:(1)指声音的特色 (2)由和决定。 (3)区别碗(瓷器)是否有裂纹、男女生、乐器的种类等。 五、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低于20Hz叫;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

2《声现象》测试卷

2017-2018学年度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 2.声现象测评卷 一、填空题 1.(2015山东东营,第11题)“掩耳盗铃”是大家熟悉的成语故事。从物理学 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又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_______。 2.(2015山东济宁,第11题)小夏在研究口琴 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发现在气孔 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 10所示)。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对不同气孔 吹气,改变了声音的;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3.(2016黄冈)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 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常常在凌晨一点左右。大街上车辆稀少时,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如图所示),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利用听音棒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选填“高”或“大”)些。 4.(2016淄博)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利用超声波清洗眼睛说明声波能够传递。利用声呐系统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2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1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m;利用此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 为。 5.(2017哈尔滨)哈尔滨的端午节赛龙舟时,龙舟上发出的阵阵鼓 声是由于鼓面的产生的;鼓声通过传到观众 处. 6.(2017长春)2017年5月31日,位于长春市伊通河上的自由大 桥在2s内成功爆破.由于采用“微爆破”技术,爆破中产生的声 音很小,这是在处减弱噪声,最大限度的控制了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7.(2017邵阳)君君同学在游览某文化长廊时拍下了一幅如图所示的古诗碑帖。 《物理中考复习目标达成的行动研究》课题组

西安市2020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第2节 声音的特性D卷

西安市2020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2节声音的特性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如图所示,敲鼓时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此现象表明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声源 A.振动的幅度B.组成的材料C.振动的快慢D.自身的结构 2 . 下列四个声音信号输入同一示波器,波形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声音的音调比乙低 B.乙声音响度与丙相同 C.甲声音每秒振动的次数比丙多 D.丙声音的音调比丁高 3 . 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各种实验情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钢尺来探究声音的三个特性 B.不断抽气时,听到的钟声逐渐变小,声源振幅不断变小 C.可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鼓面的振动幅度的关系 D.“土电话”通话说明气体传声效果比固体好 4 .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弦乐队在演奏前,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调B.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而不高声喧哗,这是文明的表现.这里的“轻声”和“高声”是指声音的响度 C.成语“窃窃私语”是形容声音的响度小 D.“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5 . 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 ②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定位探测车后的障碍物 ③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音调 ④为了免受环境噪声对学生的干扰,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可减弱噪声 ⑤人们可用灵敏声学仪器接收超声波以确定台风的方位和强度 ⑥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紧按在桌边的钢尺能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共4节知识点梳理

2012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共4节)》知识点梳理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声由传播,一切固体、、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m/s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加强,觉声音更响亮。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s=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骨传导感知声。P31 第2节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 ①,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越大,音调越高。 ②,它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越大,距发声体越近,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用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它的单位是。 3、超声和次声: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HZ~ HZ。人们把高于HZ的声叫做波;把低于HZ的声叫做波,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声;地震、海啸、

八年级物理专题第2讲 声现象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及练习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  一、声音的基本概念(重点)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注意: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二、声音的特征 ⑴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人们听到的声音越尖细;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们听到的声音越粗钝。不同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同一物体的振动频率也可以调节。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大约是85~1100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自然保护区为超声波。 ⑵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就是响度。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人们感到声音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人们感到的声音就越小。 响度除与振幅有关外,还跟耳朵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发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注意:我们平时所说的声音“大小”是指响度,而声音“高低”一般是指音调。 ⑶音色:声音的品质。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也叫音品。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注意: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依据就是音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