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地工业遗产更新策略初探——以绵阳市朝阳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为例

山地工业遗产更新策略初探——以绵阳市朝阳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为例

山地工业遗产更新策略初探*

——以绵阳市朝阳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为例

The Renewal Strategy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Mountain Areas

—A Case Study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Planning of Chaoyang Factory in Mianyang City 阎 波 张春伟 YAN Bo, ZHANG Chunwei

摘 要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与城市内部功能的不断转化使原本处于城市边缘的山地工业遗产面临转型和更新等难题。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对工业遗产更新的认识和实践;接着分析了山地工业遗产的特点及其更新所面临的问题,即在重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更新,充分利用并重新塑造各种要素的景观更新,保护与传承山地工业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风貌更新;最后,以绵阳市朝阳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为例,在整体保护、动态保护、景观建筑一体化等设计策略的指导下,探寻了山地工业遗产更新的思路。

关键词 山地工业遗产;整体保护;动态保护;景观建筑一体化Abstract: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the conversion of its interior features pose new problems of transformation and renewal to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located originally on the urban fringe. This paper firstly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industrial heritage renewal cognition and practice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renewal,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eature update on the basis of recombination, to reshape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landscape update, and to protect the style update of industrial and historical culture in mountain areas. Finally, it takes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planning of Chaoyang Factory in Mianyang City for example, and explores ways of renewal of industrial heritag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design strategies of overall protection, dynamic protec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Keywords: Industrial Heritage in Mountain Areas; Overall Protection; Dynamic Protection; Integration of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

二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对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1973年,第一届国际工业纪念物保护会议在英国铁桥峡谷召开,使得工业考古学和工业纪念物保护成为建筑领域的新热点;2003年7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第12届大会在俄罗斯召开,会上通过了《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对新世纪的工业遗产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英国铁桥谷工业旧址与德国鲁尔工业区等项目改造的成功,为以后工业遗产的更新活动提供了参考。

在我国,2006年的《无锡建议》标志着我国将工业遗产保护提上了重要议程;2010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立了重要分支——工业遗产研究委员会,随后在清华大学召开了第一届学术研讨会,标志着我国工业遗产理论的形成;2011年11月,在重庆大学召开的“2011中国第二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使人们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识更为深入。同时,一大批优秀案例,如北京的798、上海的新天地和重庆的坦克库等,为工业遗产的更新起到了示范作用。

但是,在交通便利的东部平原地区,工业遗产改造成功的案例较多;而山地工业遗产数量相对较少,改造成功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对山地工业遗产要进行成功的改造,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其独特地貌和环境特点,为进一步的更新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山地工业遗产所处地区地貌复杂,高差较大,台地分布较为明显;同时,道路交通受地形限制,呈现出盘旋回转的特征,系统性较差;自然山体受人工活动的侵蚀,自然生态受到影响,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竖向设计的层次性[1]。山地工厂一般分台安排工业生产,生产

中图分类号 TU984.11+4

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4)01-0046-07

作者简介

阎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375037414@https://www.doczj.com/doc/636437052.html,

张春伟: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517)

区、仓储区、生活区往往安排在不同的平台,依据地势层叠而上。仓储区位于较好的地段,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生产区内部往往存在较小的高差,利用重力流布置生产线,节约能源;生活区布置在更高的台地上,视野宽广,因此厂区的布置和山地的层次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第二,景观视线通达的多维性。山地工厂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将厂房依山布置,车间隐藏在山体之中。建筑处理手法多样,如上跨、下联、错接、分台建造等。自然山体及植被与厂房、设施等人为景观融为一体,可以从不同的高度和角度实现视线上的联系[2]。第三,与山地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密切性。由于山地具有复杂的竖向高度,与平地相比,其生态环境更为敏感,主要表现在地质的不稳定性、地形的复杂性、气候的多变性、植被的重要性等方面,上述任意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山地生态环境的改变,甚至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由于前期的工业生产,脆弱的山地环境已经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在更新过程中保护山地环境,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因此,需要对山地工业遗产的更新做出新的探索。

1?山地工业遗产更新面临的主要课题

1.1 在重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更新

物质功能的丧失导致了山地工业遗产问题的出现,因此有机更新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原有区域的活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将山地工业遗产保护融入城市整体更新规划。山地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空间上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受到周边条件的制约,其特有的历史格局、典型的历史地段、独特的建筑景观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都应成为保护的对象,同时,应从整体考虑,而不是将其与城市割裂,使其系统地、有层次地、多类型地整体融入新的城市格局中。其次,结合山地地形和实际情况,确定出新的功能定位。山地工业遗产在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往往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更新保护过程中可将其很好地融

入城市空间,结合周边的功能区,建立山

地城市特有的组团分布优势,形成有机联

系,完善城市功能。再次,山地工业遗产内

部地势起伏,高差变化较多,整个场地被

割裂成不同的板块,各个板块之间缺少联

系,可达性较差,因此,需要在内部进行合

理的功能重组,形成完善的布局。

1.2 保护与传承山地工业文化和历史文化

的风貌更新

根据山地起伏的地形和独有的生产工

艺,山地工业遗产形成了特有的建筑布局

和与自然契合度很高的自然风貌。想要在

更新过程中处理好当下需求与未来发展的

关系,运用好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资源,

延续已有的山地工业文化和历史文化风

貌,避免大拆大建和建设性破坏,需要处

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形成和谐的城市肌理。城市肌

理反映城市历史,体现城市特色。受地形

限制,山地工业遗产往往布局凌乱,不成

系统,肌理呈现无序化特征。因此,在保持

自然山势和主要建筑肌理的基础上将其重

新梳理整合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形成宜

人的空间尺度。工业建筑大空间与民用建

筑小空间在视觉感受和空间体验上截然不

同,而山地工业建筑中不同的高差使得这

种矛盾更加突出。要充分考虑在多维度的

山地环境中、在灵活确定功能的前提下,化

大为小、有机整合,处理好建筑与建筑之

间、建筑小体量与山体大体量的关系。第

三,建立相互呼应的建筑元素。山地建筑

作为人工产物必带有人为的“表现性”,而

环境的要求又使其具有“协调性”。山地工

业建筑兼具工业风貌和山地风貌两方面的

特征。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工业风

貌如何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新的智

慧;视觉高度的层次性与广度方向的延展

性构成了错落有致、多层次、多对景的建

筑景观,如何重塑新的具有时代气息和生

态气息的山地新风貌,是一项新的挑战。

第四,形成有山地特色的天际线[3]。相对于

平地来说,山地工业建筑的天际线无疑要

复杂和精彩的多。建筑的背景不仅包含天

空,山体也成为重要的实体背景。改造时,

要同时注意建筑在水平视线的延展性和垂

直方向的层次性,使得原本混乱不堪的天

际线得到重塑,达到适用和美的统一。

1.3 充分利用并重新塑造各种要素的景

观更新

山地工业遗产是山地城市历史文化的

一部分,体现了特定的时代特征。而工业

设施无疑是工业遗产更新的重要一环。改

造既需要保护好原有的工业文化气息,又

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4]。大量的厂房、仓

库、烟囱等人工景观和绿地、山林等自然

景观存在于不同的地理基面上,是感知山

地景观的基本元素。充分调研原有的基础

元素,合理利用和整合原有景观,并在此

基础上引入新的元素,使之成为一个有机

的整体,同时,充分利用山地工业遗产周边

的山体线,使其成为人文景观的大背景,为

高品质的更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此外,恢复周边山体的生态景观和保

护原有的生产工艺也显得尤为重要。山地

工业遗产周边被山体线所包围,人类的建

筑活动或多或少对山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影

响,有污染的工业遗产就更是如此。同时,

在工业遗产更新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关注

的是对建筑、环境等物质实体的保护,而

忽视了对工艺的传承。工业技艺不但具有

科技价值,而且是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的

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它和山体环境一样脆

弱,容易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步消失,所

以,保护这些非物质遗产显得更为重要。

2?山地工业遗产更新的对策与?

实践

2.1 项目背景

朝阳厂工业遗产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

仙区(图1),西眺芙蓉溪,南临富乐山公

园,东临东山生态保护区,自然条件良好,区

域面积19ha,具有明显的山地特征(图2)。

朝阳厂是三线建设时期著名的兵工厂,基于

“备战、备荒”目的而建设的朝阳厂是我国

三线工业以及兵器工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

证,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5]。

根据现场调研,对其现状做了系统

分析:

朝阳厂区内部的建筑时间上以上世纪70-80年代为主,上世纪60和90年代的较少(图3);质量上,大跨度的厂房现状较好,部分仓库保存较差(图4);建筑层数以一层为主,二层夹杂其间,三层及四层较少(图5);建筑肌理比较凌乱,反映了厂区在较早之前缺少统一规划,只是根据生产需要而不断加建,厂房散乱无序地沿等高线分布。总之,朝阳厂工业区的建筑数量可观,大部分保存较好,但是整体上缺乏与山地地形的有效契合。

整个厂区自然环境优美,地貌复杂,高差较大。用地呈不规划形状,东,南、北三面被自然山体所包围,生产区主要位于山体的低洼处。一条自然绿色景观带贯穿整个基地,将基地分为南北两个台地,高差

为6-12m。基地整体地势东北较高,西南较低,南北高差约31m。总体来看,基地被周边山水环抱,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图6)。

厂区现状绿地系统大致分为内外两带状连续绿地,其中:基地北侧、东侧均为山体绿化覆盖,由于人为参与改造较少,现植被茂盛、物种多样,开成外侧山体自然景观带;基地中部由于地形高差形成贯穿基地东西并延伸至厂区东南侧的内部坡地绿化带。由于绿地多为原始自然形态,厂区内绿化基础良好,但缺乏有机组织,导致其可达性和有序性并不理想,需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和梳理。

朝阳厂区道路系统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协调。厂区内部道路沿着高差自由布置,没有经过系统规划。有些路幅

忽宽忽窄,一些建筑可达性较差。特别是在纵向上,两个台地之间的连接较少,人行道路严重不足(图7)。对外交通联系相对较弱,现从外界进入基地的主要入口位于西侧芙蓉路上、北侧沿支路与仙入路相连,通往绵阳师范,南侧与芙蓉路相连,南侧为通往富乐山公园出入口,东侧无车行道往外通行,不与城市道路相接。由于山地浅丘地形的原因,道路呈自由状布局,主要道路为由东到西的游仙路二段,联系基地内各功能地块。

厂区现状道路保存质量较好,在厂区内部能形成一定的环线交通,但因现状交通主要为各厂房服务,因此厂区内以人车混行为主,在设计中需要对部分道路进行

拓宽处理并重新梳理环线交通以满足新的

图1?区位关系

Fig.1 location of the Chaoyang factory

图2?朝阳厂周边的状况

Fig.2

the situation around the Chaoyang factory

图3?建筑年代分析

Fig.3 the analysis of the building’s date

图4?建筑质量分析

Fig.4 the analysis of the building’s quality

图5?建筑层数分析

Fig.5

the analysis of the building’s layer

交通压力及人车分流。

厂区绿地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由于基地内建筑密度过高,建筑间硬质铺地较多且建筑布局凌乱,使得厂区内绿化较少且分散,形成无规律的斑点状,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此外,建筑与山地绿化之间的协调性较差,缺乏有效呼应。2.2 规划更新原则2.2.1?整体保护

山地工业遗产的更新需要与城市及其周边环境作统一的考虑。山地工业遗产孕育、发展于城市,承担重要的城市职能,其有机再生最终也将回归到城市新的功能与空间组织之中[6]。因此,宜采取“一盘棋”的整体模式,使更新后的功能块能够很好地融进城市空间,建立城市内部结构的有机关联,达到优化城市功能的效果。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将工业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整体更新为享誉世界的工业遗产旅游城。2.2.2?动态保护

动态保护的观点强调依据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地确定相关的更新策略,达到保护的可持续性。不适当地一蹴而就,只顾当下的经济利益或“为保护而保护”的策略,无法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复杂多变的社会因素往往增加了保护工作的难度,在更新完成的很短时间里,就已经落后于时代,这样往往给工业遗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制定规划时要为未

来的发展多做考量,留有余地,这样才可以及时调整不理性之处。如北京798,原来是艺术家的生活创作区,后来随着艺术展览、学术会议等功能的不断跟进,798在动态中逐渐发展完善。2.2.3?景观建筑一体化

自然动态的景观和规整有序的建筑不是对立的,现代一些不适当的措施导致了某种程度上景观和建筑的割裂。现代建筑理论中,密斯的“流动空间”理论、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以及黑川纪章的“灰空间”概念的共同之处都是强调一种空间的联系,即各种空间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而在山地地区,自然环境对建筑存在内在调控,反过来,建筑对山地环境有独特的影响[7]。起伏的地形使得建筑和环境的接触面增大;不同的高差导致了不同的接地方式与联系方式,这些都为景观建筑一体化提供了条件。2.3 规划更新设计

2.3.1?基于山地特色和工业特色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定位

首先,整合用地边界,契合城市的空间结构。绵阳市中心城区呈现为指状生长、山水间隔的多组团空间布局结构[8],而朝阳厂位于城市东端,改造时可将其作为一个组团,通过在西部设置开阔的公共空间,消除封闭感,然后沿一条景观人文轴,跨越芙蓉溪与主城区遥相呼应,同时,通过大量绿化景观,使厂区消融于山地环境中。

第二,结合区域状况,融入整体功能。游仙区的功能定位是以研发、旅游、居住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因此,保护规划的出发点是以基地的山地、森林景观为本底,依托朝阳片区三线工业遗产的改造及再利用,契合游仙区休闲旅游中心的功能定位,形成集主题居住、运动休闲、文化娱乐三大核心功能于一体的三线建设风貌核心展示区。把整个厂区作为绵阳市和游仙区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作为富乐山景区的重要景观,来完善城市功能(图8)。

第三,优化和完善内部道路系统,合理划分内部结构和功能。具体策略是尽量利用厂区原有的内部道路,加以整合和拓宽,形成畅通的交通体系,同时结合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功能(图9),顺其自然地将其划分为三个组团(图10):三线旅游文化产业区、三线旅游配套商业区、绵阳文化高档住宅区。三线旅游文化产业区位于厂区西部和南部,以西南三线建设博物馆、会

图6?自然因素分析

Fig.6 the analysis of the natural factors

图7?现状道路分析

Fig.7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oads

图8?朝阳厂整体的功能定位

Fig.8 the overall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Chaoyang factory

展中心和中心文化广场为重点,结合其他设施,作为三线建设风貌核心展示区;三线旅游配套商业区位于厂区北部,主要有

各类旅游纪念品商店、特色餐饮店、文化茶楼、家庭旅馆、中小型文化演艺厅等,为旅游文化景区提供旅游配套设施;绵阳文化高档住宅区位于厂区东部,主要以高端别墅为主体,高端会所夹杂其间,整体呈带型布局,环境优美,符合高端住区安全、安静的要求(图11)。

2.3.2?基于山地特色与工业特色的建筑风貌设计

(1)形成组团状的有序的建筑肌理从空间上看,整个地块山体环绕,环境优美。工业厂房分布在四个不同的台地上。不同的高差割裂了建筑群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环形、带型等不同的建筑群分布形式。在改造过程中,高度不同的廊道作为连接建筑群的纽带,成为跨越等高线的桥梁。为适应不同的地形坡度,在加建的部分采取传统民居中筑台、掉层的办法变为平街式、往上筑台式、向下跌落式三种主要类型。对于地形坡度过大、不宜筑台的地段,采取各种方法尽可能保护其自然地形地貌,减少土石方量,由此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建筑群体效果,体现出鲜明的山地特色。总之,通过加建、改建和拆除等手段,使得建筑肌理更加和谐,建筑与山体的结合更为有机(图12)。

(2)形成宜人的建筑尺度

展示区主体建筑保持原有的形态和比

例,大规模、大跨度的形象可以起到提纲挈领和标志性的作用;将商业区化大为小,

图9?朝阳厂改造前的肌理和功能

Fig.9

the analysis of the building’s layer

图10?朝阳厂改造后的肌理和功能

Fig.10 texture and function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aoyang factory

形成1:1-1:2的尺度宜人的街巷空间。整体上大小相间,地势低洼的平坦区域为大尺度建筑,随着地势的升高,将其转化为小尺度的商业建筑,达到山势和空间尺度的同步变化。

(3)继承与拓展原有的建筑元素在保持原有的红砖、黑瓦屋顶等工业建筑独有的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加入具有现代气息的元素,如大面积的玻璃、挑出的阳台等,既维持原有的风貌,又符合时代发展(图13)。

(4)形成优美天际线

一方面,在处理建筑与基地的关系上借鉴传统山地建筑在布局上结合地形、因地制宜的处理方法,随地形的迭落分台布置。另一方面,依据“高地高建,低地低筑”的山地建筑布置原则,可使建筑群天际线错落有致,富有变化。层层叠叠的屋顶在东西方向上形成连续、丰富的韵律感(图14-16)。

2.3.3?融入山地地形的绿地人文景观设计

针对朝阳厂绿化方面的不足,形成规划独特的绿化设计思路:尊重原有自然地形,重点发挥自然景观的积极性,考虑原有山水绿化系统,形成新的绿化层面,既可作为对自然绿化的呼应又能表现工业区独特的特点,使规划地段形成绿带、中心绿地、组团绿地相结合的多层次绿化景观,同时,各具特色的工业小品点缀其间,达到点、线、面综合一体的绿化效果(图17)

图11?朝阳厂改造后的功能分区

Fig.11 functional zoning of the current Chaoyang factory

图12?朝阳厂改造后的鸟瞰图

Fig.12 the aerial view of Chaoyang factory after

transformation

图16?剖面示意图

Fig.16

section

图14?1-1剖面图

Fig.14 1-1 profile

图15?2-2剖面图

Fig.15 2-2 profile

图17?绿化景观分析

Fig.17 the analysis of greenery landscape

图13?喷漆车间改造

Fig.13 the renovation of paint shop

(1)贯穿东西的自然山体绿带在朝阳厂中心地带,两个台地之间的高差形成了一条自然的山体绿带,在设计上保留并强化其积极作用,使之成为东西方向上的主要人文生态轴。该轴线从西部穿过花园大道,进入中央广场,再通过一系列景观,最后到达东部的城市阳台广场,将整个场地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在该山体绿化带上,辅以花草树木和各种休憩、健身设施,为人们提供一个自然的公共空间。

(2)分台布置的中心绿核及其他绿核在下方的台地上,结合其地形特点,形成位于中心横轴上的中心绿地。该绿地作为主要景观,对周围绿化起到了辐射作

用。在各厂房之间,打破墙体之间的遮挡和束缚,恢复原有植被,形成各具特色的小绿核。各个绿核之间视线通透,有效地呼应了山地地形,形成一轴、一带、多中心的三维立体绿化景观。

(3)分布于厂房周边的组团绿化在各厂房组团及各院落周边,利用原有植被,形成大小不一的组团绿化。同时,根据景观建筑一体化的原则,将绿化引入室内,如种植墙体绿化,在建筑的露台和阳台形成屋顶绿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将建筑消隐在山体之间,弱化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的对立,构成一个个组团绿化 斑块。

3?结语

作为城市的自然资源和公共财产,山地在当今城市的更新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决定了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骨架,又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视和

保护山体,突出城与山的有机联系,是形成山地城市竖向轮廓特征的基础,更是塑造山城特色的重要条件。而曾经占据着山地的工业厂区在它的使用功能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其物质实体和空间形态却成为记录城市历史和体现城市特色的载体。将工业遗产的更新改造有机地融入到山地环境中,可使其功能、风貌和景观更加合理和完善,形成“山中有厂,厂中有山,山厂合一”的完美格局。

参考文献:

[1] 陈纲, 戴志中, 黄海静. 山地空间景观层次

分析[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5(04): 26-29.

[2] 赵万民, 李和平, 张毅. 重庆市工业遗产

的构成与特征[J]. 建筑学报, 2010(12): 07-12.[3] 杜春兰. 景观空间系统在山地城市中的解

读与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3,

28(05): 1-5.

[4] 阎波, 邓蜀阳, 顾红男. 2010世博会背景下

城市滨水工业遗址的更新思考[J]. 中国园

林, 2009(04): 47-52.

[5] 饶小军, 陈华伟, 李鞠, 等. 追溯消逝的工

业遗构探寻三线的工业建筑[J]. 世界建筑

导报, 2008(05): 4-9.

[6] 张松, 李宇欣. 工业遗产地区整体保护的

规划策略探讨——以上海市杨树浦地区

为例[J]. 建筑学报, 2012(01): 18-23.

[7] 董冰. 景观建筑一体化环境设计研究及实

践[J]. 新建筑, 2012(02): 118-121.

[8] 张洪宇, 周波, 王波. 基于山水格局的城市

特色研究——以绵阳市为例[J]. 规划师,

2007(04): 31-33.

图片来源:

图1-17: 作者绘制

收稿日期:2013-11-15

(责任编辑:袁李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