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评价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评价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评价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评价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历史评价

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但是他没有适应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而且绝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李鸿章之所以要主持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导致其终不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化的性质。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启迪;人类的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艰难曲折充满斗争的。开放是强盛的门户,闭关是弱者失去自信的表现。只有开放才有出路;但这种开放和交流应当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正确估价别人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洋物运动也是它的主持者李鸿章给人们留下的、付出了惨重代价而得出的历史教训。

李鸿章不是一个单一的人,从一定程度上讲,他是晚清时期,尤其是19世纪60至90年代中国封建统治时期的化身。他的事业的失败,他给国家民族造成的屈辱和灾难,除了个人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所制约的结果。至于李鸿章所倡导主持的洋务运动以中日甲午战败为标志而宣告其失败的结局,是封建落后的中国在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争夺东方殖民地的大背景下的必然结局。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李鸿章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不了解李鸿章,就不能深入了解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不能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总之,李鸿章尽管是晚清有一定作为的封建政治家,他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的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同时他对外卖国,是清朝主要的卖国贼之一。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

摘要 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 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 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 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 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 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 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 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 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 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这是一 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 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 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 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 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 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

历史论文 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安徽合肥人。李鸿章本名为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其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世人多尊称李鸿章为李中堂,也称他为李合肥。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从李鸿章的基本背景来看,他是一个晚清很重要的人。李鸿章还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这是李鸿章在道光二十三年遵父命,北上入京时所作的《入都》中的一首。可见李鸿章有报国的志向和出众的才能。 李鸿章发迹之事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上海正面临着太平军的威胁,当曾国藩与李鸿章商议,李鸿章欣然应命,于是开始招募和组建淮军。此时形势极为严峻。上海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李鸿章的淮军抵达上

海时,正直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李鸿章面临着能否守住上海并徐图发展的重大考验。李鸿章面对着上海官绅和外国雇佣军的嘲笑,牢记恩师的教诲“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并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不久,淮军果然于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顿时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后来,李鸿章配合曾国藩的湘军攻下了天京。江苏肃清后,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李鸿章镇压太平军,维护了封建统治,被看作是他人生留下的挥之不去的污点。但是,他身为一个清政府的官员,他能怎么办。太平军虽是为了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他人看来这是正义的农民起义。但太平天国真的能代表中国的先进领导吗?如果洪秀全真的通知了中国,中国将陷入怎样的境地呢?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的起落。 李鸿章军功显赫,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李鸿章曾说:“练兵

浅谈李鸿章的体育思想

浅谈李鸿章的体育思想 发表时间:2010-11-15T09:59:17.03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供稿作者:袁庆1 万仲平2 [导读] 公元1823年2月李鸿章生于安徽省肥东县的一个耕读之家 袁庆1 万仲平2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1840年以后,在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在众多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中,李鸿章是影响时间最长的。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李鸿章的生活年代背景简单介绍他的养生、军事和体育教育思想及他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关键词:李鸿章体育思想原因公元1823年2月李鸿章生于安徽省肥东县的一个耕读之家。1847年,他以进士出身步入官场,不久便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的活动,并以此为基础,称谓后来淮军的统领。他先后被清政府任命为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职。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使他成为当时政府中最有实力的人物,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开始脱离权力中心,并与1901年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李鸿章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东西文明的碰撞以及内忧外患的局面,这些都对李鸿章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他的体育思想带有显著地时代痕迹。 1.养生体育思想 李鸿章6岁开始读书,从小就表现出的才思、气魄与其他人的迥然不同而得到其父的赏识。后来跟着是享塾老师的伯父李文煜学习,再后来拜当地的一位姓周的名儒老师为师。正是由于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儒家思想文化和如何做人有着独特的自我认识,而这恰恰使他与传统的养生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鸿章曾制定了十六条养生戒律,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了他的养生之道。他认为,生活之中的养生之道一定要注意的。李鸿章曾多次向家人介绍他运用按摩和导引进行养生的心得。其导引具体内容为:1、叩齿2、咽津3、浴面4、鸣天鼓5、运膏肓6、托天7、左右开弓8、摩丹田9、擦内肾穴10、擦涌泉穴11、夹脊穴12、洒足。他在《致四弟》的家书中说“人虽有文章、名誉、而无强健之身体,亦何所用之?”所以他说“故养生之术,不可不注意也。养生非求不死,求暂时之康健而处安乐之境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身体强健的重要认识,养生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 中国传统的养生体育的内容,既包括身体的修炼,也包括精神的修养,而这种精神的修养就是心理调节,这种心理调节称谓李鸿章养生体育的又一重要内容。,并体现在生活得各个方面。他告诉自己的亲人,“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精心读之,亦足以养病”,告诉亲人,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良好的心态。李鸿章认为,人得养生应该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人只有在自强的条件下,才可能做到自立,国家也是这样。做到以“诚”为本。这是为人的基本素质。李鸿章之所以把“诚”作为自己的人生最高境界,这和他从小就受到的儒家文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2.军事体育思想 1862年李鸿章仿照湘军制创建了淮军,它是李鸿章私人招募的军队,不受清廷兵部的指挥。作为淮军统帅的李鸿章,因为“职在主兵,亦不得不考求兵法”,从带兵中学会了练兵,从战争中的不断磨练,逐渐形成了他的一套军事体育思想。 鸦片战争使国人认清了西方列强侵占中国的野心,也让国人看到了西方列强军事装备的技术进步。淮军初创时武器装备十分落后,受到外国人的嘲笑,一开始,李鸿章不以为然,认为军队“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但他在上海亲眼看到洋枪队与太平军作战的情景时,才真正感到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落后,因此下决心学习西方,增强淮军战斗力。 李鸿章明确指出要“师其所能,夺其所侍”,以推进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所以李鸿章指出首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西洋武器和装备。在鼓励学习和掌握新式武器装备方面,李鸿章走在前面,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主要仿造洋枪、洋炮、洋船并兼有购买洋枪样跑的任务。 李鸿章认为,装备了新式武器的军队,还必须进行新式武器的装备训练,以掌握新式武器的使用方法。“制器与练兵,相为表里。练兵而不得其器,则兵为无用”,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李鸿章深刻认识到学习西方军队训练方式和购买武器同等重要,所以要大力引进和采用西洋的兵操训练。李鸿章很早就开始了对西方军队练兵方法和攻防战术的了解与学习,雇佣大批外国军官到淮军的各营中担任军事教习,帮助淮军进行兵操训练。除了推动兵操训练以外,李鸿章还对整个清朝军队的近代化建设问题也曾有所建议,明确提出重新组建的陆军军队一律改为洋枪队,沿海防营并换用后门进子枪,各海口仿照洋式,修筑沙土炮台。聘用德国人为淮军的兵操教练,选拔年少力壮的中下级军官赴德国学习陆军知识。 3.体育教育思想 李鸿章认为“西人求学实济,无论为士、为工、为兵,无不入塾读书,共鸣其理”,所以他强调学西学,办教育是“中国自强根本”和“目前当务之急”。他多次呼吁“士大夫留心经世者,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奏请“各海口必应添洋学格致书馆,以造就人才”,要改变过去中国的传统教育,认为“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他还抨击无用的科举制度,建议设立“洋学局”,献身于这类学问的人同样取得功名,所以1881年和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分别创办了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 在《光绪政要》中,对天津水师的课程开设要求“日间中学西学,文事武备,量晷分时,兼并课程”,并强调说“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意思是说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接受体育训练。水师学堂的体育课内容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足球、跳栏比赛、跳远、跳高、游泳、滑冰、木马、单双杠和爬山运动等等。武备学堂当时开有学科和术科两种,术科即有体育之意,说明在学堂应该有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 小结 李鸿章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在李鸿章的身上曾打下深深地儒家文化的烙印,从他的养生体育思想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的自强和自立给我们后人深刻的启示,无论做人做事,以诚为本,自强自立。从他的军事体育思想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追求进步的,吸取他人长处为我所用的人。这对以后对我们生活学习等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李鸿章能够在教育方面提出开设新式学堂,要求不但要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而且应该接受身体锻炼,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等主张并付诸实施是难能可贵的,是对封建教育的冲击和改革,为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的举措及其评价 4

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的举措及其评价 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此时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李鸿章为了强国富民,维护清朝的统治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救国运动——洋务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从军事、民用、教育、科技等等各个方面入手,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时成为洋务运动的挂帅人物。 关键词: 洋务运动举措贡献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面对此种不利形势,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与顽固派。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来事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的统治。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他们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然而对于洋务事务经营时间最长,兴办事务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两个方面了解他: 第一:李鸿章在兴办洋务运动中做出的功绩主要从以下兴办洋务的举措中来了解:(一)创办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企业有二十余个,而最大的有示范性的四大兵工厂,即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总局。其中除福州船政局为左宗棠所创办外,其余皆由李鸿章创办或接办,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上海机器局,成立于1867年9月。它以生产枪炮弹药为主,后来能修船造舰,成为综合性的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初建时,厂内修船之器居多,制炮之器甚少,之后在李鸿章的要求下,这个厂很快改造成为以生产枪炮为主的兵工厂,成批生产田鸡炮与前膛枪,所制“开花,田鸡等炮,皆与外洋者足相匹敌”,生产的前膛“亦与购自洋者无异”。从1867年起,江南制造总局开始制造轮船,次年造成第一艘轮船,李鸿章十分喜悦,鼓励中国工人再生产实践中边干边学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曾国藩对此轮船命名为“恬吉”,意取四海波恬,厂务安吉之意。1868年9月28 日,这艘船驶至南京江面,接受了曾国藩检阅。1869年至1875年,江南制造总局又相继造成“操江”、“测海”、“威靖”、“海安、”驱逐”等多艘轮船。1874年,江南制造总局在华龙镇设黑药厂制造黑色火药。又建枪弹厂,生产子弹。1890年,江南制造总局开始设立炼钢厂,从国外购置炼钢机炉,在湖南湘乡购买矿石、生铁、自行炼钢。1890年,江南制造总局造成5响后膛快利枪以及全钢后膛快炮。1892—1893年,设立栗色火药厂与无烟火药厂,制造栗色火药与无烟火药。在李鸿章等人支持、监督与指导下,甲午战争前夕,江南制造总局已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军工厂,在造船与军火武器制造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867年至1893年二十多年中,该局共造轮船8艘,各类枪支5万余支,各种炮270尊,水雷500余个,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近代炼钢厂,增强了国防力量,培养并造就了一批技术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产业工人队伍的成长与壮大。甲午战争期间,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枪炮弹药,几乎调拨一空,在抵御日本侵华战争中起了明显作用。 金陵制造局,是在1865年由苏州洋炮局扩建而成的,它的厂址位于南京。迁至南京后,规模扩大,生产能力也提高了。它主要从事各种口径的大炮,炮弹和子弹的生产,还生产其他军用品。就当时规模而言,金陵制造局在19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仅次于江南制造总局与天津机器局的第三大军工厂。金陵制造局与江南制造总局都是制造军用器械的兵工厂,它们用蒸汽机作为动力,以机器为工具,雇佣了

【历史名人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

如何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死后仅两个月,时代舆界骄子的梁启超即写出其传世大作《李鸿章传》。梁氏以其犀利目光和如椽巨笔,纵横古今,附比中外,为时人后世生动而深刻画出了一幅李鸿章之巨像。 在这本书中,梁启超不留情面地提示出了李鸿章“无学无术”的大吏本相,但他也相当客观地提示后人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同时,他也不无感慨地指出,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应该说,这是最早的研究李鸿章之严肃著作。后来有关李鸿章的种种研究著述,大部分都在相当程度受到了梁启超这一著作的影响。其时其世,东西方国际社会对李鸿章也有较高的评价。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死了已经100 多年。在这100 年多中,中外学术界总计出版了40 多部有关李鸿章的专著和多达1400 多篇研究论文。李鸿章研究成果数量的如此之多,表明了中外史学界对这样一个近代历史风云人物的高度关注。这是因为,李鸿章毕生所从事的活动,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各个领域。举凡晚清时代之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李鸿章几乎无不与之。也正如梁启超早在100 年前就提出的那样,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 年的历史。 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作为实力最强的洋务派淮系集团的首领、清政府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为了因应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局,他在中国早期的洋务——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争议和非议也最大。有人曾用八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然而,真正使李鸿章声名扫地的是甲午战败,当时弹章盈廷,国人一片唾骂。“使当日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现,则士论又当何如?”这是近代著名思想家、也是曾经当过李鸿章僚属的严复,在李氏去世所作的挽联。它所表达的评论性意思,当主要也是就此而生发出来的感慨。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李鸿章的时候,我们不妨用公平、公正的眼光,把李鸿章放在当时那个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评判。在这里,我们特别愿意征引著名近代史论家袁伟时先生的新论。在其所著《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一书中,袁先生专门用两章的篇幅集中讨论了“李鸿章的是是非非”问题,并从下述三方面为李鸿章重新作了历史定位——第一,李鸿章为庸众中的杰士。 晚清统治层从最高统治者至大小官员,总体来看是个平庸的群体。他们是处于衰败状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儿,又在腐朽不堪的专利制度制约下活动。按照19 世纪下半叶人类文化已达到的水平去衡量,这批统治者都是知识低下,目前短浅的平庸之辈。但在激烈的社会震荡中,他们中也分化出一些比较杰出的人物。李鸿章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之洞、梁启超都认为李氏的见识超出同侪,这个论断是公允的。但这不等于说,他在一切方面都比大小官员高明。准确点说,他是甲午战争前为数不多的识见超群的清政府大员之一。 他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1865 年他便指出:“书生坐谈误国,可为口叹!且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 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 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失败的,无法拯救中国的命运。但这个结论是怎么出来的,是在总结洋务运动失败的基础上总结起来的,而李鸿章大力发展洋务运动的时候,洋务运动并没有失败,并且还在相当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的中兴,至少让中国打开了国门,让新的技术进来了,在实践中慢慢的摸索出来,原来中国不仅是技不如人,而是制度不如人。可是试问一下,有谁能够在当时就能一眼发现中国贫弱的症结所在?没有人,纵然是康有为,纵然是孙中山,他们不也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以后才发现中国贫弱的根本所在,才提出变法革命救国的吗。而在当时,可以说中国没有一个人能够发现,当时能够救中国的,只有洋务运动,而李鸿章正是洋务运动最大的实施者。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北洋水师更是全军覆没,更令人们谴责洋务运动的失败。可是事实证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是必然的,海军军费的挪用,旧式军队的腐败,官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这是《李鸿章传》作者梁启超 对李鸿章的评价。的确,作为晚晴第一重臣的他在才识和谋略上远远超出了晚 清政府的其他官员,在国内外事务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延缓着晚晴政府的衰败。但正由于李鸿章代表着清政府与列强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扶植着如今 看来腐朽无能的晚晴政府,他在教科书中的评价总是负面远远多于正面。可如 今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了解了自晚清以来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 发展,开始慢慢对李鸿章之于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重大贡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李鸿章和中国近代化的认识和看法。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开拓者,首先不同于其他大臣之处的便是他 对时局的洞悉和顺应历史的发展意识。李鸿章在光绪元年因台湾事变筹划海防 的奏折中就提到资本主义列强实力的崛起对清政府统治的巨大威胁,“数千年 未有之变局”一句更是体现了他对列强的警惕意识和构想着自身的发展意识。 于是乎,李鸿章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军事上,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在洋务运动的初期便首先开始通过采用西 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在李鸿章的主导下,江南 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除此之外,李鸿章还主导开办了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江南陆军学堂等一 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最值得一提的是,期间创办的北洋海军 曾经是中国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尽管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但不可 否认的是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军事事业的起步和发展中的巨大贡献。 经济上,从洋务运动中期李鸿章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为起点,中国近代矿业,电报业,邮政,铁路相继发展。这些民用企业不仅填补了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空白,并推动了民族企业的发展。在李鸿章积极创办这些民用企业的进程中,鼓励了一批爱国实业家创办民族企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教育上,洋务运动中为最大家所熟知的选派留美幼童,便是在容闳的提议下,最后经由曾国藩和李鸿章奏报清廷获准,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洋务运动中大力创办地一系列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为中国近代 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李鸿章的变革存在着不彻底性,最终甲午海战的失败也宣告了李鸿章在 救亡晚晴道路上的失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变革的种种举措在国家发展的各个命脉上都有着极大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全方位发展。就像邓小平之余改革开放的重要地位,我想若将李鸿章看作为中国近代化事业的总工程师似乎也是合情合理。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评价 1.序言 (1) 2.李鸿章简介 (1) 3.生活的时代背景 (2) 4.为华工争取权利 (2) 5.李鸿章与太平军 (3) 6.伴随李鸿章的30多个条约 (4) 7.洋务时期贡献 (6) 8.简评 (7) 9.历史人物对其评价 (8) 10.个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8) 1.序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2.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

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3.生活的时代背景 三千年之大变局,海禁大开,强林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份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自1840年英国人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中国人沿海岸修筑的所有整齐对称的炮台和花费巨银买来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舰队,没有一次阻挡住?蛮夷?的入侵:?自道光中叶以来,外患渐深,至于今日,危迫极已。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都,毁圆明园,文宗出走,崩于热河……自此以后,法并安南,日攘朝鲜,属地渐失。各海口亦为列强所据,德占胶州,俄占旅顺大连,英占威海九龙,法占广湾……?而就在李鸿章死时,因为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军和几近天文数字的赔款而成为?将来无数困难问题发生之源?的《辛丑条约》刚刚签订,外国联军仍在整个朝廷逃亡在外的情况下占领着大清国的都城北京。 4.为华工争取权利 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只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报纸在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希望整个报界都能帮助中国移民,呼吁废除排华法案,或至少对《格力法》进行较大的修改。……中国移民在加州等地未能获得美国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请求我帮助使他们的美国移民身份得到完全承认,并享受作为美国移民所应享有的权利。而你们的《格力法》不但不给他们与其他国家移民同

近代史论文——李鸿章

读《李鸿章传》有感 书名:李鸿章传出版社:中华书局时间:2012年8月 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者。任公之学术涉猎广泛,且均有建树,其中尤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其《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念》等等,已成为今人国学入门之必读书目。梁启超先生心中的理想传记,“是以一个伟大人物对于时代有特殊关系者为中心,将周围关系事实归纳其中;横的竖的,网罗无遗。……此种专传,其对象虽之一个人,而目的不在一个人”。以此而言,《李鸿章传》则正为其理想之人物传记。 全书提纲挈领,紧紧围绕李鸿章一生之关键活动,分列“李鸿章之位置”、“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甲午战争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末路”等主题,夹叙夹议,纵论李鸿章之一生。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甲午战争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洋务”泛指清政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关系的一切事务。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目的的活动。 书中指出“李鸿章所办洋务,略举于是矣。综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曰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是也;二曰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同时他兴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李鸿章深感人才的重要性。他看到科举培养出来的人,“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不符合洋务事业的要求,必须变革科举制度,培养新人。 中日甲午战争:它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在这次战役中,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对于李鸿章而言,甲午战败是他一生的耻辱,签订《马关条约》更是他一生的耻辱。 正如书中所说,李鸿章失去机会一共有三件事,“光绪十一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天津定约,载明异日朝鲜有事,中日两国欲派兵往,必先互相知照。于是朝鲜又似为中日两邦共同保护之国,名实离奇,不可思议。后此两国各执一理,纠缠不清,实基于是,而其祸本不得不谓外交遗策胎之。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一事。”“论者谓袁世凯欲借端以邀战功,故张大其词,生此波澜,而不料日本之蹑其后也,果尔,则是以一念之私,遂至毒十余万之生灵,隳数千年之国体。袁故不能辞其责,而用袁听袁者,不谓失知人之明哉?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二事。”“平时兵力,已不能如人,而临时战备,又复着着落后,使敌尽扼要冲,主容易位,盖未交绥而胜负之数已见矣。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三事。”三机既失,战事遂开。 我眼中的李鸿章1、是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轨的一个人,李鸿章堪称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是对外国殖民地侵略和世界近代化浪潮冲击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初步结果。虽然不可能使中国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但却导致封建体制的破裂和资本主义的萌生,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从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第一步。2、是促进中国向半殖民地沉沦的一个人,李鸿章长期跻身于晚晴“外交第一冲要”。外交的成败,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外交政策的正误。李鸿章推行

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

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 内容摘要: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处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下,李鸿章洋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体思想创办的洋务运动,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措施——编练新式海军、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洋务运动虽然有局限性,但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掀开了重要的一页。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军事改革 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别名省心、中堂,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谥号文忠,安徽合肥县人[1]。晚晴名臣,洋务运动时期的主要人物,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煊赫一时。李鸿章初入社会及入朝为时,正值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名主义者侵略大陆地区、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从独立自主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演化的过渡时代,李鸿章适逢其时,成为这一时期新旧时代交替的过渡性人物。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出身的熏陶、加上良师的督导,李鸿章在政治、经济、义理方面都有较深的理解,正当李鸿章踌躇满志准备在传统的官场走下去的时候,一场突发的社会动荡使得他以儒生而充军旅——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成为李鸿章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可以说从此,李鸿章的一生参与了晚清几乎一切重大事务,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举办洋务运动、参与晚清外交事务等等。而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他的代表者和领导者李鸿章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洋务,原来叫夷务,本来是指清政府与外国打交道的一切事物。鸦片战争以后,逐渐变为以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心的包括外交、贸易的一些事务,统称为“洋务”[2]。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摇 摇欲坠的清王朝进行了打击,1856年英法联军又武力入侵,清政府企图对太平军与外国侵略者同时进行武力镇压,但实践证明,此时的清政府力量有限。所以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两害相权取其轻”[3]的策略,即企图拉拢外国侵略者,适当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以达到不被太平军所用,集中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此后,清政府一直处在内外两重压力下,开始逐渐思考以"师夷长技"来应对这一压力,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太平天国起义的剧烈冲击,一些清朝官员,如李鸿章、左宗棠、奕?、曾国藩等,开始认识到传统的措施已经不能够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于是他们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为中心的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时期采取军事改革措施的的背景 (一)、国内情况: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再加上自然灾害严重,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境地。而此时的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也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外国工业品大量倾销,使中国城乡手工业受到摧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地主阶级乘机兼并土地,加重剥削。不堪忍受重负的劳动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太平天国运动爆发面对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政府中首先觉醒的进步人士在和外国侵略者交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摘要]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开明的封建官僚。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兴办洋务来实现国家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极力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主要卖国贼之一。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标准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我想有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那就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但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 鉴于上述观点,我这样看李鸿章: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指挥失当、极力妥协,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等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的主要卖国贼之一。 这样认识和评价李鸿章,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二是李鸿章一生究竟做了什么事情。 1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这时候,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所以这样的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可以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

浅谈李鸿章

浅谈李鸿章 摘要:说到中国近代史,不得不谈李鸿章。作为三朝老臣的他,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诸多大事件中都深深地留下了自己的个人印记。对于这样一位重要且复杂的历史人物,民间长期以来对的评价多为简单的“卖国贼”三字而已。而李鸿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绝不是仅通过一两件事就可以说得清楚的。因此我们应从李鸿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抛开固有观念,全面地看待李鸿章,才能还原一个更真实客观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中兴名臣、地主阶级、近代化、外交、保守、创新、误国 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乃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中华帝国大门的同时,也深深触动了以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李鸿章深知,列强崛起,强国林立,中国再也不能沉溺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固步自封了,要想实现国家富强,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于是在李鸿章的主导下,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无不倾注着李鸿章的心血。作为地主阶级的李鸿章,反而成为了推动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在多年担任洋务大臣的过程中,李鸿章成为了清末最精于与列强打交道的中国人,以致于列强“只识李中堂,不识清政府”。也许,人们只看到李鸿章所签订的一个个丧气辱国的条约,却没有想过李鸿章

在“弱国无外交”这个残酷现实下的无奈。在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李鸿章总是抱着“争得一分是一分”的信念,努力地把把损失降到最低。也许是对李鸿章外交手段的敬佩,西方一度称李鸿章为“东方俾斯麦”,并把他与俾斯麦,格兰特放在一起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对于李鸿章这样一位复杂的争议人物,之言片语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再详细谈谈李鸿章。 1.个人性格 李鸿章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教育,读《四书五经》长大,身上自然也少不了中国传统读书人保守,迂腐的性格。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信仰,使得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保守的性格,使得李鸿章在面对列强乃至后崛起的日本的挑衅时,一味避战求和。李鸿章通过科举入仕,自然对帝王家有感恩戴德之心,所以他也和历史上的许多忠臣一样,有忠君爱国的思想。在清政府内忧外患的时候,李鸿章一直力图实现清朝中兴,这也是为什么他要搞洋务运动。李鸿章肯定是想像诸葛亮一样名垂青史,成为一代贤臣的,所以他鞠躬尽瘁,为洋务运动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可惜历史并没有给李鸿章这样的机会,《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让李鸿章背负了“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的骂名,努力想成为诸葛亮的李鸿章却被人们比作秦桧,历史的可悲之处正在于此。 虽然李鸿章身上有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性格,但他并不是冥顽不化的。 在实战中领略到西洋军械的威力后,李鸿章产生了“虚心忍辱,学

历史作业:对李鸿章的评价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 ——李鸿章 一、序言: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国愤史,民怒史,心伤史,充满着血泪与屈辱。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就一直被西方列强欺辱,战败、赔款、割地,是中国严重丧失领土的完整和人民主权。 说起清末的“卖国贼”、“千古罪人”,人们总会想到那个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只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这也是世人对他的评价。但是,当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李鸿章时,我们发现,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旧社会和君主制度的尴尬时代就注定了他不能实现其理想抱负、施展个人才华的个人悲剧,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众多。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这样的:“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国之大器,生不逢时。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他在中国经济和外交的现代化建设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二、人物简介: 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世人多称“李中堂”。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他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他开启了中国看世界的大门。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他所开启的战争世界是企图将外国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而李鸿章看的世界比林则徐来得伟大。他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深感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在于“贫穷”,得出“现富后强”的认知。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军也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三、生平事迹与功过 1、创建淮军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史学界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争议很大。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特别是十年文革浩劫的阶段对李鸿章以及他所倡导与积极实践的洋务运动基本上持否定批判的态度,认为洋务运动不过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依靠帝国侵略势力传来的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制度以便维护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的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运动。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观点有了很大的改变。史学界的研究工作者可以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客观的评价。正如我国近代第一位写李鸿章的史学家梁启超对他的评价:“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1]用客观历史史实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方面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是比较开明的地主阶级他们深感到“外国枪兵利器,百倍中国”(2)英法“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精细,器械之显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及” (3)在认识到西方国家的“长技”后主张向西方学习,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展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李鸿章等地方势力派为主的洋务派官员,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进行了练军队,修铁路,开矿山,建工厂,创办新式的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近代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批近代化的工业,军事,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运动。其主要的领导者李鸿章则被评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这一运动的大致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的政治思想主要为“中体西用”。大致的本质则是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工具来发展晚清政府的社会经济达到自强的目的。用中国封建的伦理纲常来禁锢人们的思想以便维护封建的政权统治。“中体西用”的这种指导思想在洋务运动的早期适应了中国当时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对于促进传播西方的近代文明与发展中国的近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不过随着中国社会的危机不断加深,人们对国家贫弱症结的进一步的认识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求富原因的了解。“中体西用”的这种的思想的弊端逐渐的显示出来。特别是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战败,清政府割地赔款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中体西用”的思想渐渐的丧失其历史进步的意义。成为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思想障碍。 【2】李鸿章与洋务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李鸿章认为在与洋人的坚船利炮的频繁接触中,深感西方武力的强大,逐渐萌发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以“自强”的念头,在“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4]思想的指导下,李鸿章以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发展工业。在安庆,上海,福州,等地相继设局,制造枪炮轮船。李鸿章的主要功绩是创办了当时最大的最具有示范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这些军事工业都是官办的,应用一套封建的官僚制度来管理运行,其制造的武器直接拨交军队使用。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主要军队,如湘军和淮军以及所建立的水军的武器的来源为这些企业所提供。在洋务运动的后期,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存在的资金,燃料短缺,交通运输困难等,李鸿章又率先创办了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辅助军事企业。在具体创办民用企业的过程中,李鸿章极力推行官督商办的企业模式为资本所有者投资近代工业开放了条件用股份制集股的方式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其中李鸿章对于兴办近代矿业的迫切性,重要性认识比较早和明确。虽然存在资金,科技人才及管理经验严重不足,保守势力强烈反对的重重阻碍下,他仍积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