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定直隶总督府导游词

保定直隶总督府导游词

保定直隶总督府导游词
保定直隶总督府导游词

直隶总督府导游词

直隶总督府是中国四大古衙(故宫、直隶总督衙门、霍州署、乡县衙)之一,是我国目前惟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直隶总督府的导游词,仅供参考。

直隶总督府导游词文一:

直隶总督署,位于市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直隶总督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启用。该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个皇帝,计有180余年历史,直到清帝逊位才废止。

直隶总督署具有丰富的历史涵,人称“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作为直隶省的军政枢纽机关,历任总督在这里处理过无数次的政务,有兴农治水、查吏安民的政绩,也有贪赃枉法、镇压农民起义、出卖主权尊严的劣举。

直隶总督是清朝时期的特殊权利机构,直隶总督统辖的区域,远远大于今省的行政区划,尤其到了晚清,管辖区域达7州104个县,行政区划伸展到、、奉天、境的一部分,南北长2600余里,东西宽1200余里。随着外交、通商、海防事务的增多,清廷又增设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并规定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晚清兴办近代海军

时,朝廷又命当时的直隶总督鸿章负责筹建,可见直隶总督在晚清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督署的黑色三开间大门,坐北朝南,位于1米高的台基上;大门正中悬一匾额,上书“直隶总督部院”。门前两根对称的大旗杆,各高约35米,为全国古建旗杆之最。院有数十株粗大的桧柏,已有460多年的树龄。每逢冬季,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其上,“古柏群鸮”成为衙一景。

总督署大堂,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大堂布置得森严肃穆。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该堂是举行重典活动的场所。

其对面的戒石坊为一座四柱三顶的木质牌坊。南面书有“公生明”三个红底金字;

北面书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官场箴规:“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总督升堂理事,抬眼能见此箴,以示儆戒。

二堂院是总督的办公处,呈四合院形制,布局严谨,四周庑廊相通。托檩、廊檐、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其木结构还留有宋、元风格。堂悬有“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

在后堂看到一个匾,是嘉淦写的居官八约,嘉淦是清朝时期的清官,清朝雍正年间任职,享有正直名声。他敢于直言争辩,扶正祛邪。因此,也常受到打击。但他无论居住乡

间,还是任职朝中,都能待人,始终保持忠言直谏的品质,成为当时受人敬慕的一位官员。

嘉淦居官为八约,曰:‘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收。’。”大意是:对国君忠诚而不自我炫耀;对同僚尊重而不自高自大;不争权夺势;不追逐功名;办事

务事和善始善终;说话务求简明扼要;不结党营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保持清政廉明。我看这八条对于现在当官的都是一种鞭策和学习的榜样。

这是当初中国最高的旗杆。

直隶总督府图片

直隶总督府导游词文二:

去过很多次直隶总督府,导游的解说词我都能背得差不多了,但只有这次带了相机拍了照片,忍不住整理到博客上发给朋友看。

直隶总督府是中国四大古衙(故宫、直隶总督衙门、霍州署、乡县衙)之一,是我国目前惟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

总督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启用。该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计有180余年历史,

先后有74人99人次就任直隶总督,唐执玉、卫、方观承、琦善、曾国藩、鸿章、荣禄、袁世凯等都曾坐镇于此。

直隶省总督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业、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权力已大大超过直隶省围。因直隶地处京畿,拱卫京师,稍有动乱,便会危及朝廷,其总督一职非重臣莫属,所以直隶总督署也就成为清代省府第一衙了。影响清王朝政局的很多重大事件,都与这座省府衙门有直接的联系,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直隶总督府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清初设置的直隶省,到光绪年间,其辖区包括顺天()、永平(卢龙)、、正定、河间、()、广平(永年)、大名、、、天津11府(含18州104县),三厅(、独石口、多伦诺尔)和直隶、遵化、易、、冀、深、定6州(含17县)。辖区围是现在的、市、天津市及、、、的部分县市。

直隶总督府位于市中心,来到总督署,首先看到的是署衙门前一左一右的两根“大旗杆”。两根大旗杆拔地而起,像两柄利剑,直刺青天。可以想见,过去没有高楼大厦,城多是平房,大旗杆以如此高度傲视四野,气度不凡,它的高大象征着直隶总督的权威显赫。两根大旗杆经历过几次历史的沉浮,最早的是木质旗杆,高约20米;1920年锟任直鲁豫巡阅使时,特意从国外进口钢筋、水泥,将木质旗杆改成水泥浇筑,高约33.6米;1971年人们破四旧,也有微词说旗杆

影响交通,最终拆除了大旗杆。大旗杆倒了,可在人心中还有一席之地。1994年重修总督署前面的大旗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纷纷捐款,消失了23年之久的大旗杆终又耸立在总督署前。

大旗杆的北面就是总督署,黑和红的色调、越墙而出的挺拔苍松、郁郁葱葱的桧柏、湿滑的青石砖、远远望去的院落层叠,无一不透露出这里曾经的庄严肃穆和辉煌。

直隶总督署整座建筑群东西广约130米,南北深约220米,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分为东、中、西三个组成部分,称之为东路、中路和西路,类似的故宫。衙署主体部分,由五进四合院组成,各院正房均建筑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两侧配以左右耳房、厢房等,自南向北依次是大门、仪门院、公生明牌坊、大堂院、二堂院、官邸院、上房院。

总督府模型

总督署的黑色三开间大门坐北朝南,位于1米多高的台基上。大门正中上悬一匾额,上书“直隶总督部院”六个大字,白底黑字,显得庄严肃穆,两侧挂有一副黑底金字抱柱联:

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流,五州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

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后两师生。

总督府大门

大家注意一下下面图片中,门前的两面石头和大门框上方凸出的四尊木头你知道是什么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回答对了有奖励哦。

门前精雕细刻的石鼓门枕叫“门当”,大门两侧一边一个,如果石鼓上镌刻花卉图案,表明该宅第为经商世家;如果石鼓为素面无花卉图案,则为官宦府第。而在大门框上方凸出的四尊木头雕刻的漆金门簪,就是“户对”,据说7-5品家的户对是一对,即两个,4-1品大员的户对是两对,即四个。民间所说的"门当户对"就是指这石鼓和门簪,大家看一下直隶总督府大门上的户对是四个,可见它的主人曾经权位显赫。

步入总督署大门,是一个南北长60米、东西宽30米的大院落,东西两侧各有一过墙门通往东西两路。沿甬道往里走是第二进-仪门,即礼仪之门,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中间的门只供高官贵族进出,其他官阶低或普通人只能走侧门。封建时代不同品级的官员相见,有着繁杂的礼仪程式,通常品位相当的文武官员来署,总督要到仪门外相迎,宾主从仪门而入,共进大堂,品级低下的官员来拜见总督,只能走仪门两侧的便门。

我当然走仪门啦

仪门上有“威抚畿疆”的匾额,两边的楹柱上有鸿章任

直隶总督时题写的楹联:

昔为畿辅,今控严疆,观政得余闲,一壑一丘亲布置;

近接太行,远临渤海,豪情留胜概,亦趋亦步许追随。

各位,先发到这吧,

直隶总督府导游词文三: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我是你们的导游**。

直隶总督署位于古城市繁华地段,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康熙八年(1669年)大宁都司奉旨裁撤。同时直隶巡抚自正定移驻,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后一直到宣统年间,这里一直是清代直隶省军政枢纽机关所在地,历任总督基本上都在此办公并居住,直隶全省的军民要政也基本由此发布。先后有74人99任次就任直隶总督,唐执玉、卫、方观承、琦善、曾国藩、鸿章、荣禄、袁世凯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镇于此,影响王朝政局的很多重大事件,都与这座省府衙门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其历史涵十分丰富,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

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中路建筑座落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

大门即总督署正门,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筑,座北朝南,过道一间,左右门房各一间,位于1m多高的台基上。两根明柱、门槛及六扇棋盘式板门皆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有“直隶总督部院”六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黑底金字,十分威严。

拾级而上进入督署大门,沿甬路往北即是仪门。自仪门沿甬路北去60余米,便是总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厅、正厅,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体建筑,它是以同治末年鸿章任直督时为背景复原的,大堂外东西厢房各9

走进保定直隶总督署,以历史为镜开展红色教育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以历史为镜开展红色教育 在古城保定繁华的裕华路上,至今仍矗立着一座的古衙署,高高的灰色围墙、黑色大门,使它显得庄重又威严。这座占地26000多平方米的古代建筑,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隶总督署。 走过了两百多年的悠悠岁月,如今的直隶总督署依然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是直隶省兴替发展和清朝兴衰成败的历史见证,其历史内涵十分丰富,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 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省(今河北省)最高军政长官——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该署是我国现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它的前身可上溯到元朝至元年间(公元1264年~公元1294年)所建的“宣化堂”。明代,这里曾做过保定府署和大宁都司署的驻所,清初改为参将署。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清政府设立直隶总督,因当时衙署位置偏僻,清帝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派人选定参将署为总督署新址,经过一年多的改建扩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直隶总督署正式迁到这里办公,直到清朝灭亡。它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个皇帝180余年,始终是直隶省的军政枢纽机关。民国年间,该署成为直系军阀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又分别是日伪河北省政府、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的驻地。解放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保定市委机关曾在这里办公。1988年,直隶总督

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1月,该署移交文物部门管理,开辟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作为直隶省省府驻地,直隶总督署曾是一个戒备森严、威风神秘的地方,昔日这里有无数历史风云人物出出入入,也有许多人间悲喜剧在这里上演,它是历史的浓缩,也是历史的见证。自博物馆对外开放以来,每年约有10万人来这里参观,为更好地发挥红色教育作用,建馆以后,博物馆陆续在各院正堂举办了复原陈列,以直隶总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任时为背景,恢复当时的历史场面;在各院厢房举办了固定展览,如《直隶总督与总督署大型史料陈列》、《清代帝后肖像展》、《清代刑法展》、《直隶总督生平展》、《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大型展览》等常年对外展出;还利用空闲房屋举办了百余个临时展览。每年都有大批单位组织进馆参观学习。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直隶总督署博物馆丰富的历史内涵正是今天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走进直隶总督红色教育基地,不仅能领略总督署特有衙署建筑风貌,同时也能从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中学到知识,受到儆诫。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沉重的历史,面对一次次失败屈辱的历史事件,甲午海战失败,八国联军入侵,不平等条约签订……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能深刻地认识到落后的代价是惨重的,中国需要改革,中国必须强盛。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治国理政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机”每个共产党员

(导游词大全)红色旅游的导游词

红色旅游的导游词 河北地处华北,北依燕山,南望黄河,西靠太行,东坦沃野,内守京津,外环渤海,周边分别与内蒙古、辽宁、山西、河南、山东等省毗邻,总面积达18.77万平方千米,是全国惟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河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三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是在这里由征战到融合,从而开创了中华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之称。到了近、现代,生生不息的燕赵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在救国图强的时代主旋律下,以他们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谱写了一曲曲激越高亢的革命悲歌。说到河北的革命历史,我们不由得会想到一些文艺作品,如大家非常爱读的文学作品《红旗谱》、《平原烈火》、《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还有大家非常爱看的影视作品《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董存瑞》、《野火春风斗古城》、《解放石家庄》、《大决战》等,这些作品使大家跨越时空,重温昔日河北峥嵘的革命岁月。 各位朋友,现在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河北的红色旅游资源。 河北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历史。大革命时期,河北原野风雷激荡,革命斗争波澜壮阔。河北省乐亭县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的故乡。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为探索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为领导和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乐亭县大黑坨村的李大钊故居、乐亭县城内的李大钊纪念馆以及位于昌黎县的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是当年革命先驱高尚节操和丰功伟绩的历史见证;

保定市是当年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为铭记这段历史激励后人,____年,在保定市金台驿街育德中学旧址上建立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真实再现了这场远渡重洋、寻求真理的运动热潮;衡水市安平县台城村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它是在李大钊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于1923年8月由弓仲韬同志一手创建的,弓仲韬故居的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会向您讲述当年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的艰辛和困苦。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成为敌后抗日的主要战场。在河北保定阜平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涉县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至今保留着这一时期的众多革命遗迹。1941年以后,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三光政策",河北抗日军民开展了广泛的群众性反扫荡斗争。燕赵儿女利用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平原上,河北保定清苑县冉庄地道战功绩显赫,被称为"抗日模范村",成为冀中平原地道战的一面红旗,现有冉庄地道战遗址,基本上保持了当年地道战的原始风貌,全方位地展示了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历史画面,来到冉庄,您会看到电影《地道战》里那棵高高耸立的老槐树,树杈上饱经风霜的古钟,陈旧斑驳的磨房,渐被风化的石碾,以及陷于房根墙角的枪眼,您还可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堡垒户"家中,听乡亲们讲述当年抗日战争的情况;保定白洋淀也是冀中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著名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威震敌胆。现建有白洋淀文化苑景区,包括千亩荷塘、嘎子村、雁翎队纪念馆等景观。在这里,游客既可以充分感受白洋淀特有的文化韵味,又可亲身体验雁翎队伏击日寇的历史场面,重温白洋淀英勇顽强抗击侵略者的革命英雄史绩。著名的"百团大战"也发生在河北。在壮烈的战火中,河北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动人事迹。如著名的"狼牙山

中国最牛的地级市保定!

中国最牛的地级市——保定! 从1948年11月22日解放至今,保定已走过68年光辉历程。遥想1948年的硝烟弥漫,血流成河,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自古是“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的“通衢之地”,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保定在殷商时期为北燕之地,西周至战国为燕赵之地。后来保定成为河北都会; 北宋建隆元年(960)于清苑县置保塞军;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为保定府; 1948年11月5日,解放军围攻保定。11月22日凌晨,驻保国民党军政人员逃往北平。解放军随即入城行政人员也陆续进城,建立保定市人民政府,为冀中区直辖市;1949年8月1日建河北省,保定仍为省会,但是在1968年迁往石家庄。请你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如果你想了解保定,请一定要知道保定的历史...... 清代的河北省称直隶省,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总督衙门落户保定,从此保定成为直隶省的省会城市。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直隶省总督权重位显,直隶总督署被称为清代省府第一衙,所以保定直隶总督府大门口对联上联写道“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环;五洲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的确名副其实。民国二年(1913

年),直隶省省会由保定迁到天津,至此,保定作为直隶省的省会,已有244年的历史。 民国十七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废直隶省改建河北省,辖区已大大缩小,省会仍设天津,但自1931年“9.18”事变后,日寇的铁蹄日益逼近天津,天津时局不稳。 1935年6月1日,国民党的河北省政府为躲避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的锋芒,由天津迁回保定。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保定市区沦陷,成了敌占区,国民党的河北省政府被迫南逃,一度流落到陕西,不久溃散。1938年1月1日,日伪于天津成立伪河北省公署,1939年伪公署迁到保定。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的河北省政府于同年9月20日在西安成立,随后迁往北平。1946年6月14日,由北平迁回保定。1948年11月,在国共开始战略决战的形势下,根据中央军委的作战计划和决定,配合东北野战军入关与华北野战军发起平津战役,华北军区第7纵队19旅、20旅、21旅及第8纵队23旅,冀中9、10分区独立营、回民支队、容城独立营等奉命攻打保定。图为当时的保定城门及瓮城图为战士们高举右手,进行宣誓11月5日,前指召开军事会议,详细研究制定攻打保定的作战计划、兵力部署及支前等问题。 图为保定东郊飞机场,一架飞机停在停机坪上 11月13日晚,战斗打响。南关外围之敌畏于解放

保定古莲花池导游词范文

保定古莲花池导游词范文保定古莲花池导游词 保定古莲池始建于1220xx年(金正大四年),原名“雪香园”,由于园内池塘中荷花茂盛,所以称为古莲花池。古莲池占地24000平方米,是中国十大历史名园之一,20xx年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莲花池的始建者是蒙古军事将领张柔,元代仍为私人苑囿,明代成为知府衙署,清代被辟为皇帝行宫后,经过进一步扩建,建成了占地100亩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誉。雍正年间直隶总督李卫又在院内创办了书院。1920xx年改为校士馆,1920xx年改为小学堂。1936年宋哲元主持河北省政务,恢复了莲池书院,聘请高步瀛任教,第二年因卢沟桥事变,莲池书院从此走完了辉煌的历史。 古莲花池现存建筑大部分是清代建筑,由于融合了中国江南和北方不同的造园艺术,形成北方园林的三湘七泽之趣,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典范,现存的主要建筑濯锦亭、水心亭、水东楼、藻咏亭、君子长生馆、响琴、洒然亭、高芬轩环池而建,直隶图书馆、观澜亭、不如亭分散园中。池塘占据了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到夏季,东塘芙蓉如面,粉红娇丽;西塘荷花如雪,淡雅清新。古莲花池跻身中国十大历史名园,不仅因为它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古莲花池概况导游词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古莲花池,地处河北××市莲池区,是保定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古莲花池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古莲池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更因与莲池书院同处一址而声名远播。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积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岛为界分为南北两塘,蜿蜒曲折的东西二渠将两塘沟通一体。南塘呈半月形,外围峭壁环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规则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杨柳垂丝。水心亭居其中。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园中诸景建制小巧玲珑,优雅别致,拙中见巧,朴中有奇,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莲池实为中国北方古代园林明珠,前人曾用“几疑城市有蓬莱”形容她,有"城市蓬莱"、"小西湖"的美誉。 古莲池初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建造,建成于公元1234年。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代以后的志书,就把它随俗称为“莲花池”。到了清代,兴建了莲池书院,一时间人才济济,扬名中外。莲池又辟为皇帝的行宫,皇帝多次出游驻跸。古莲池几经修建,达到了极盛。园内琼楼玉阁,典籍文物,珠玑珍玩,以及奇花异卉,仙禽灵兽,画舫楼船,芙蕖香荷,尽托于山山水水之间,交织成画,交织成诗。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古莲花池历史渊源导游词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直隶总督署简介

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清王朝问鼎中原后承袭明制,在全国继续推行行省制度,地处京师附近的北直隶被改为“直隶省”。清初所设置的直隶省,至光绪年间,其辖区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明代临时性的军事官职“总督”,逐渐成为清代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乾隆年间督抚制度日趋成熟后,直隶总督因直隶省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名列全国八督之首。 直隶总督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务、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权利已大大超过直隶省范围。因直隶地处京畿,拱卫京师,稍有动乱,便会危及朝廷,故直隶总督一衔非重臣莫属。 保定直隶总督署原建筑始于元,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启用。该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8个皇帝,计有187年历史,直到清帝逊位才废止。 直隶总督署严格按照清制修建,为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筑群,占地

面积30000平方米,东西长130米,南北220余米,以两条南北向的更道为界将建筑分割成中、东、西三路。主体建筑在中路,主要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东西两路则为一组辅助性建筑,包括花厅、幕府院、内箭道、花园等,这些建筑均为布瓦顶、小式硬山建筑,所有房舍都用青砖建成,其柱采用黑色,其廊虽有彩绘,却无豪华装饰,整个建筑群古朴大方、浑然一体,威严凝重。 总督署的黑色三开间大门,坐北朝南,位于1米高的台阶上,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上书“直隶总督部院”。大门外还有一组封闭性的院落,由东西班房、东西辕门、鼓亭、乐亭、照壁、旗杆等组成。大门前对称的两根旗杆由民国年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初建(复建于1994年),各高33.6米,为全国古建旗杆之最。院内有数十株粗大的桧柏,已有460多年的树龄。每逢冬季,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其上,“古柏群”称为衙内一景。总督署大堂,五开间,长22米,进深10米,高9米,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堂前有抱厦三间,堂外有砖砌的13米见方的露台。以黑色油饰为基调的大堂布置的森严肃穆。大堂正中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屏风上悬挂的“恪恭首牧”匾,为雍正皇帝的亲笔御书,是雍正帝御赐直隶总督唐执玉的。室内陈列的公案桌、诰封架、职衔牌、万民伞和车轿等物品,是总督的办公用品和出巡仪仗。该堂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大堂明柱上悬挂着醒目的抱柱联,其中有直隶总督李鸿章70大寿时光绪皇帝及慈禧皇太后所赐的联匾,分别是:

关于河北的导游词范文5篇

关于河北的导游词范文5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以下是关于河北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河北的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木兰围场,我是你们的导游**。 位于河北省最北的围场县境内,与内蒙古交界,从承德北行约120公里。围场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公元1681年,康熙皇帝在这里建立了方圆一万平方公里,含72围的狩猎场。到嘉庆25年(公元1820)前后140年共举行“木兰秋”105次。1690年,康熙在这里举行了著名的平定噶尔丹叛乱的乌兰布通战役。 木兰围场秀丽的景色也引起了影视艺术家的瞩目,先后有《响铃公主》《四渡赤水》《江湖奇侠传》(郑少秋主演)《荆轲刺秦王》(张丰毅、巩俐主演)《还珠格格》等二百余集影视剧在此完成。 木兰围场,是满语、汉语的混称。木兰是满语"哨鹿"的意思。木兰是满语哨鹿之意。何为哨鹿?打猎时八旗兵头带戴雄鹿角,在树林里口学公鹿啼叫,引诱母鹿,是一种诱杀的打猎方法。围场是哨鹿之所,即皇帝打猎场所。木兰围场在清代是原始森林和辽阔的蒙古草原。到了清朝晚期,宫廷下令,对木兰围场原始森林进行砍伐。 到了清朝晚期,原始森林被砍伐一尽。全国解放后,1962年,国家决定在 此建大型机械化林场。经过林场工人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现在木兰围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林场,浩瀚森林已经恢复当年的活力。辽阔的蒙古草原,焕发出青春与活力。满山遍野的山花,笑迎天下游人。国家领导人对此的评语是:"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头"。木兰围场是动物的天堂,影视剧的最佳外景地。 当时的木兰围场,根据地形和禽兽的分布,划分为72围。每次狩猎开始,先由管围大臣率领骑兵,按预先选定的范围,合围靠拢形成一个包围圈,并逐渐

河北红色之旅导游词(完整版)

河北红色之旅导游词 河北红色之旅导游词 河北地处华北,北依燕山,南望黄河,西靠太行,东坦沃野,内守京津,外环渤海,周边分别与内蒙古、辽宁、山西、河南、山东等省毗邻,总面积达1 8.77万平方千米,是全国惟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河北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三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是在这里由征战到融合,从而开创了中华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河北地属燕国和赵国,故有燕赵之称。到了近、现代,生生不息的燕赵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在救国图强的时代主旋律下,以他们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谱写了一曲曲激越高亢的革命悲歌。说到河北的革命历史,我们不由得会想到一些文艺作品,如大家非常爱读的文学作品--《红旗谱》、《平原烈火》、《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还有大家非常爱看的影视作品--《地道战》、《平原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董存瑞》、《野火春风斗古城》、《解放石家庄》、《大决战》等,这些作品使大家跨越时空,重温昔日河北峥嵘的革命岁月。 各位朋友,现在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河北的红色旅游资源。 河北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历史。大革命时期,河北原野风雷激荡,革命斗争波澜壮阔。河北省乐亭县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的故乡。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创建中国共产党,为探索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为领导和实现第一次国共

合作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乐亭县大黑坨村的李大钊故居、乐亭县城内的李大钊纪念馆以及位于昌黎县的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是当年革命先驱高尚节操和丰功伟绩的历史见证;保定市是当年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为铭记这段历史激励后人,1983年,在保定市金台驿街育德中学旧址上建立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真实再现了这场远渡重洋、寻求真理的运动热潮;衡水市安平县台城村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它是在李大钊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于1923年8月由弓仲韬同志一手创建的,弓仲韬故居的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会向您讲述当年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的艰辛和困苦。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成为敌后抗日的主要战场。在河北保定阜平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旧址、涉县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至今保留着这一时期的众多革命遗迹。1941年以后,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三光政策,河北抗日军民开展了广泛的群众性反扫荡斗争。燕赵儿女利用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战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平原上,河北保定清苑县冉庄地道战功绩显赫,被称为抗日模范村,成为冀中平原地道战的一面红旗,现有冉庄地道战遗址,基本上保持了当年地道战的原始风貌,全方位地展示了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历史画面,来到冉庄,您会看到电影《地道战》里那棵高高耸立的老槐树,树杈上饱经风霜的古钟,陈旧斑驳的磨房,渐被风化的石碾,以及陷于房根墙角的枪眼,您还可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堡垒户家中,听乡亲们讲述当年抗日战争的情况;保定白洋淀也是冀中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著名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威震敌胆。现建有白洋淀文化苑景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

( 河北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38961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Tour guide to Zhili governor's Office Museum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我是你们的导游**。 直隶总督署位于古城保定市繁华地段,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康熙八年(1669年)大宁都司奉旨裁撤。同时直隶巡抚自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后一直到宣统年间,这里一直是清代直隶省军政枢纽机关所在地,历任总督基本上都在此办公并居住,直隶全省的军民要政也基本由此发布。先后有74人99任次就任直隶总督,唐执玉、李卫、方观承、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镇于此,影响王朝政局的很多重大事件,都与这座省府衙门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其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

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中路建筑座落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 大门即总督署正门,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筑,座北朝南,过道一间,左右门房各一间,位于1m多高的台基上。两根明柱、门槛及六扇棋盘式板门皆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有“直隶总督部院”六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黑底金字,十分威严。 拾级而上进入督署大门,沿甬路往北即是仪门。自仪门沿甬路北去60余米,便是总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厅、正厅,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体建筑,它是以同治末年李鸿章任直督时为背景复原的,大堂外东西厢房各9间为科房,是按清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规制下的办事机构,用以承接地方公务事宜。大堂外月台下40余米处,有横跨甬道的木质“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有清一朝,各级衙署均设有牌坊,形制并无定制,大多为四柱无斗拱的简易结构。直隶总督若坐堂理事,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便可告诫自己必当公正廉明。大堂东西两侧天井北进穿便门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严谨,四周廊庑相通,托檩、廊沿、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是同治中期(1870年后)李鸿章督直时从安徽调来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如今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

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我是你们的导游**。 直隶总督署位于古城保定市繁华地段,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省级衙署。其前身可上溯到元朝,康熙八年(1669年)大宁都司奉旨裁撤。并且直隶巡抚自正定移驻保定,保定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以开始成为直隶省的政治中心。未来向来到宣统年间,这个地方向来是清代直隶省军政枢纽机关所在地,历任总督都是都在此办公并居住,直隶全省的军民要政也基本由此公布。先后有74人99任次就任直隶总督,唐执玉、李卫、方观承、琦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清代名臣都曾坐镇于此,妨碍王朝政局的不少重大事件,都与这座省府衙门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其历史内涵十分丰富,可谓“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直隶总督署的建造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并且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造布局乃至民居建造规制的妨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造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造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降,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造。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造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造。这些建造现在虽大多别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奥秘,望而生畏的感受。中路建造座降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要紧建造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造。 大门即总督署正门,是一座屋宇硬山式三间一启门建造,座北朝南,过道一间,左右门房各一间,位于1m多高的台基上。两根明柱、门槛及六扇棋盘式板门皆为黑色,含有“清正廉明”的寓意。大门上方正中悬一匾额,有“直隶总督部院”六个白底黑色扁宋大字,楹柱上挂有歌颂晚清直督业绩的对联。黑底金字,十分威严。 拾级而上进入督署大门,沿甬路往北即是仪门。自仪门沿甬路北去60余米,便是总督署的大堂,大堂即正堂,又叫公堂、公厅、正厅,是整座衙署的中心主体建造,它是以同治末年李鸿章任直督时为背景复原的,大堂外东西厢房各9间为科房,是按清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规制下的办事机构,用以承接地点公务事宜。大堂外月台下40余米处,有横跨甬道的木质“公生明”牌坊一座,此坊又叫“戒石坊”,有清一朝,各级衙署均设有牌坊,形制并无定制,大多为四柱无斗拱的简易结构。直隶总督若坐堂理事,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便可告诫自己必当公正廉明。大堂东西两侧天井北进穿便门即二堂院,二堂院布局严谨,四周廊庑相通,托檩、廊沿、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是同治中期(1870年后)李鸿章督直时从安徽调来能工巧匠一并修制的,现在保存完好。衙署二堂又称“退思堂”、“思补堂”,有遇事深思熟虑,助其别脚,及时补过之意。此外,尚有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厢房门前有抱柱石,室内均为穿堂屋,开设后门,可直通东西更道和花厅。总督署的二堂是总督复审民刑案件,会见外地官员的地点。三堂是总督的书房和签押房。官邸及上房为督署的内宅,因此为掩人耳目,前有花墙与二堂相隔,两侧各有一门沟通东西更道,仅靠中间带顶的直廊和内宅门相连,成为入内宅的必由之路。四堂,正房面阔5间,左右耳房各2间,东西厢房各3间,建造小巧,院降幽雅,与大堂、二堂院相比,宛如两个乾坤。上房是总督及内眷活动起居的地点,日子气息浓厚。院北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则是晚辈的住处,并以回廊相连,成为署内宴息之所的核心部分。上房院住所四周以房屋后墙、外墙及院内回廊多层包绕,对院外别开窗,封闭性强,可防风沙、噪音和外界干扰,加之庭院空间

保定直隶总督府导游词3篇(完整版)

保定直隶总督府导游词3篇 保定直隶总督府导游词3篇 保定直隶总督府导游词范文一: 直隶总督署,位于保定市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省级衙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定直隶总督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启用。该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个皇帝,计有180余年历史,直到清帝逊位才废止。 直隶总督署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人称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作为直隶省的军政枢纽机关,历任总督在这里处理过无数次的政务,有兴农治水、查吏安民的政绩,也有贪赃枉法、镇压农民起义、出卖主权尊严的劣举。 直隶总督是清朝时期的特殊权利机构,直隶总督统辖的区域,远远大于今河北省的行政区划,尤其到了晚清,管辖区域达7州104个县,行政区划伸展到内蒙古、山东、奉天、山西境内的一部分,南北长2600余里,东西宽1200余里。随着外交、通商、海防事务的增多,清廷又增设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并规定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晚清兴办近代海军时,朝廷又命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负责筹建,可见直隶总督在晚清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督署的黑色三开间大门,坐北朝南,位于1米高的台基上;大门正中悬一匾额,上书直隶总督部院。门前两根对称的大旗杆,各高约35米,为全国古建旗杆之最。院内有数十株粗大的桧柏,已有460

多年的树龄。每逢冬季,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其上,古柏群鸮成为衙内一景。 总督署大堂,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大堂布置得森严肃穆。内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升的太阳,象征一品文职大员。该堂是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 其对面的戒石坊为一座四柱三顶的木质牌坊。南面书有公生明三个红底金字; 北面书有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官场箴规: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总督升堂理事,抬眼能见此箴,以示儆戒。 二堂院是总督的办公处,呈四合院形制,布局严谨,四周庑廊相通。托檩、廊檐、门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细。其木结构还留有宋、元风格。堂内悬有政肃风清匾额,正中竖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间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职大员。 在后堂看到一个匾,是孙嘉淦写的居官八约,孙嘉淦是清朝时期的清官,清朝雍正年间任职,享有正直名声。他敢于直言争辩,扶正祛邪。因此,也常受到打击。但他无论居住乡间,还是任职朝中,都能至诚待人,始终保持忠言直谏的品质,成为当时受人敬慕的一位官员。 孙嘉淦居官为八约,曰: 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收。。大意是:对国君忠诚而不自我炫耀;对同僚尊重而不自高自大;不争权夺势;不追逐功名;办事务求实事求是和善始善终;说话务求简明扼要;不结党

保定及徐水历史文化介绍与汇总

目录 1. 保定简介: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辖3区、4市、18县),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作为近临北京、天津的主要城市,有着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是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选择。保定市文物荟萃,名胜众多。大慈阁、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腰山王氏庄园、白洋淀、满城陵山汉墓、易县清西陵、涞水野三坡、涞源凉城白石山、涿州影视城等观光景点独特、景色怡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1) 1.1地理位置 (1) 1.2历史发展进程 (1) 1.3土特名产 (4) 1.4保定旅游资源系列分类 (5) 1.4.1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系列 (5) 1.4.2水体形胜、自然风光系列 (5) 1.4.3专业购物市场系列 (6) 1.4.4民风民俗、社会风情系列 (6) 1.4.5人文景观、休闲度假系列 (7) 1.4.6“上谷八景” (7) 1.4.6.1“上谷八景”保存现状 (7) 1.4.6.2市阁凌霄 (8) 1.4.6.3奎楼应宿 (8) 1.4.6.4横翠朝晖 (9)

1.4.6.5涟漪夏艳 (9) 1.4.6.6东皋春雨 (9) 1.4.6.7西刹秋涛 (9) 1.4.6.8鸡水环清 (10) 1.4.6.9狼峰竞秀 (10) 1.5保定历史名人及典故 (10) 2. 徐水简介 (11) 2.1历史发展进程 (11) 2.2土特名产 (12) 2.2.1驴肉火烧 (12) 2.2.2刘伶醉酒 (12) 2.2.3红星二锅头白酒 (13) 2.2.4草编工艺 (13) 2.2.5漕河驴肉 (13) 2.3徐水古迹 (13) 2.3.1尚存: (13) 2.3.2圮: (15) 2.3.3无可考: (15) 2.3.4废: (15) 2.3.5传: (15) 2.3.6遗址 (16) 2.3.7徐水八景 (16)

河北旅游解说导游词

河北旅游解说导游词 河北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今天学识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河北旅游解说导游词。 河北旅游解说导游词篇1 在碧波万顷的渤海之滨,绵延起伏的燕山山麓,有一座雄伟的城楼,依山临海,景色十分壮丽,这就是历史名关,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山海关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的山海关关城和附近长城、城堡、墩台都是明代建筑。据历史记载,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大将军魏国公徐达见这里“襟山枕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建关设卫。“山海关”因关在山海之间而得名。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市东北部,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地扼东北通向华北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平时,这里是关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战时,则是兵家必争之地。前人曾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来形容其险要。把它比作燕京(北京)、盛京(沈阳)之间的“锁”是恰如其分的。山海关之所以又称为“天下第一关”,乃极言其地势险要,修筑精巧,作用重大。当年,山海关关城周长8里多,外有宽5丈、深丈的护城河,城高丈。城的四面各有一个关门,其东门曰“镇东”,即“天下第一关”门。在关城的东西各筑罗城,关城南北各筑翼城,以驻军队,互为犄角。关城东数里外又筑威远城、烽

火台、敌台等附属工程。以上这些建筑,好像众星捧月般拱卫着主体建筑山海关关城,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起着长城东首要害重镇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建筑艺术和军事才能。 山海关东门城楼上悬挂着“天下第一关”匾额,这五个字每字高达米,笔力顿挫凝重,雄劲浑厚。其中“一”字一笔,不显淡薄;繁体“关”字笔画虽多,不显臃繁。匾额的艺术风格与关山险隘的建筑格局十分谐调,使整个城楼显得更加奇伟俊秀。它是明朝当地进士肖显书写的。现在,原匾收藏在箭楼内,楼外悬挂的是公元1920年摹刻的。 登上“天下第一关”城楼,南眺渤海,白浪滔天,烟波浩渺;北望长城,蜿蜒起伏,气势磅礴。在那连绵起伏的城墙上,每隔半里或一里,就有敌台高耸,台上的箭窗宛如一只只睁大的眼睛,注视着祖国的山河和原野。在城楼上,俯瞰附近座座敌楼、烽火台,凝视楼内兵器盔甲和青龙偃月刀的寒光,顿时感到关高城重,壁垒森严,仿佛置身于古代战场。面对这一幅壮丽图景,人们会想到,古代劳动人民为了建筑如此浩大的工程,曾经付出了多么巨大的牺牲。 长城自关城蜿蜒南下,在南海口急骤转折与海岸平行,在距山海关4公里的渤海入海。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俗称“老龙头”。如果把万里长城比作一条巨龙,那么长城入海的部分,就宛如这条巨龙在引颈戏水,“老龙头”正是这条巨龙之首。伸入渤海的这段长城,筑于渤海之滨,伏在燕山支脉松岭高地之上,长674米,墙体沿海岸线自然弯曲延伸。“老龙头”素来享有“中华之魂”的盛誉,它英姿勃发,每日迎风击浪,形成了海滨长城的独特风貌,称为万里长城中的一绝。

保定古莲花池导游词3篇.doc

保定古莲花池导游词3篇 古莲花池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园林之一。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保定古莲花池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保定古莲花池导游词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古莲花池,我是你们的导游**。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区中心。与直隶总督署南北相遥。古莲花池正门坐南朝北,门前一对石狮雄踞左右,门楼歇山翘角、三门三楹,中门上方高悬民国初年大总统徐世昌手书的"古莲花池"大字横匾。 白莲花池原名雪香园,为元代汝南王张柔所建。始建于公元20xx年,现总面积24000平方米,其中池塘面积790O平方米、莲池自古就环水置景,以水为胜,因荷得名。并汇集了中国南北古建筑园林风格的精华。 公元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婆娑莲漪的池塘和繁茂荷花,明代称其"莲花池"。明朝后期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知府查志隆把莲池作为一面"水鉴",并令增建一门上悬水鉴公署四字横匾,秉政应鉴之碧水苍天,以激人励己。清兴建莲池书院,乾嘉时代成为莲池鼎盛时期,山、水、楼、台、亭、堂、庑、榭参差错落,组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莱"的美称。

莲池藏石刻可谓一大景观。仅北塘北侧的碑刻长廊,就长达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有唐、宋、元、明、清各代以至民国年间及解放后书法名家书写的碑刻l40余通,成为莲池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莲池这座古老的园林,融南北园林艺术风格于一体,博得了园林专家和文物专家的赞赏。目前,莲池复原十二景及周边历史街区改造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莲池将以更加迷人的秀丽风光喜迎四面八方游客。 好,游客朋友们,古莲花池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2:保定古莲花池导游词 位于市中心,历史久远,初建于唐上元年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27),张柔移镇清苑(今保定),画市井,定民居,建城郭,并役使大批自江南掳来的园林工匠,在此扩建园苑,引城西北鸡距泉和一亩泉之水,种藕养荷,构筑亭榭,广蓄走兽鱼鸟,名曰雪香园,为其私家园林。因荷花繁茂,故明代称为莲花池。 总面积现存36亩,其中池水面积近亩。明万历年间改建为水鉴公署。后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和修葺,在清乾隆年间形成了著名的"莲池十二景"。 以池中水心亭(临漪亭)为中心风景点,君子长生馆、藻咏厅、观澜亭、濯锦亭、高芬轩、响琴榭等建筑和景点环池而设,各存典故。亭榭楼台,布局严谨,登高环顾;水中芙蓉拥翠,荷

直隶总督署导游词

直隶总督署 在河北省保定市有一座我国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直隶总督署。 直隶总督署始建于清代雍正七年(1729年),至今已有270余年的历史了,虽历经沧桑,但依然保存了原始古朴的历史风貌。 直隶总督署是清代直隶省最高军政长官的办公衙署,现存的直隶总督署与雍正初年建成时的总体面积、布局基本相同,分东、中、西三路,东西广约130米,南北深220余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 总督府正门中央悬一竖匾,白底黑字,写有“直隶总督部院”。总督为正二品。 大门外原来还有一组建筑,即东西班房、东西辕门、照壁、旗杆和钟楼、鼓楼,它们构成了一重封闭的院落。现在保定市裕华路中央威严矗立的这两座高大建筑物,叫大旗杆,是现在古城保定的象征。原为木质,高约20米,民国初年,曹锟任直鲁豫巡阅使时,将木质旗杆换用钢筋水泥制作,旗杆加高到33.6米,为全国旗杆高度之最。1994年10月,按曹锟年代的旗杆高度、位置、式样进行了复建。 进入大门之后,往北是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明会典 官员礼》里说:”新官到任之日……至仪门前下马”。封建时代不同品位的官员相见,有其繁杂的礼仪程式,一般与总督品位相当的文武官员来署,宾主从仪门而入,共进大堂。品位低下的官员来见总督,只能走仪门两侧的东西便门,文官走东门,武官走西门。 进入仪门后,大家看到的这些枝繁叶茂,挺拔秀美的柏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给这座总督衙署增添了森严肃穆的感觉。每逢冬季,成群的猫头鹰时常出没爱院内的古树上,多时达200余只,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猫头鹰有一个特点,除了总督署打院外,别的地方一概不落。“古柏群鹰这一奇特景观,不仅使大批的中外游客游性大增,而且还引起了生物学家及新闻界的极大兴趣。 仪门前的这座戒石坊,又称”公生明“牌坊,为木质四柱三顶结构。牌坊南向刻有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公生明“三个大字,红底金字。”公生明“作为官场箴规,意思是公正方能明察事之秋毫,即所谓”公生明、偏生暗“。北面亦刻黄庭坚手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每当职官升堂,面对此坊,戒铭时时在目,似告诫如徇私枉法,天理难容。 大堂南侧的建筑称为科房,东西各九间,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书吏办公之所。每科三间,西科房南侧五间房为承发司房,承发司房是收转外地来文及下发署内文告等诸事宜的办事机构。 大堂是总督署的主体建筑。直隶总督署大堂是以同治默念李鸿章任总督时为背景复原的。内有屏风一座,屏风中间绘有丹顶鹤、海潮和初生的太阳,象征当朝一品,只有一品职衔才有资格配此类图案。屏风前面有一方形木质地坪,距地约一尺高。地坪上摆放有太师椅和公案桌,公案桌右侧,放一木质诰封架,上面摆放皇帝圣旨和用黄绸布包着的关防盒,象征着权力的所在。总督关防,为银质,长三寸二分,宽二寸。 大堂正中屏风上方悬一匾额,上书”恪恭首牧“四个大字,意思是谨慎恭顺、忠于职守的地方最高长官。这是雍正九年雍正帝为署理总督唐执玉亲笔手书,用来赞誉这位克勤克俭、带病供职的总督。此后,历代总督都把此匾悬挂在大堂正中。靠北墙还放有总督的职衔牌。职衔牌为长方形木牌,红底黑字,每衔一牌,总督出巡时排列在轿前,以显赫扬名。 作为州县基层政权的大堂,是审理民、刑案件的地方,但作为地方最高政权的总督衙门的大堂,因一般不直接受理基层案件,只是在此堂举行重大庆典、迎接圣旨或逢祭祀日拜牌

河北名胜古迹导游词_导游词

河北名胜古迹导游词 河北省,简称“冀”,因位于黄河以北而得名。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为太行山,北为燕山,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今天橙子为大家带来河北名胜古迹导游词。 河北名胜古迹导游词篇1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承德离宫”。它从康熙四十二年(1720xx年)开始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最后落成,历时89年。清代前中期的几位皇帝几乎每年都来这里消夏避暑,处理政务,通常是每年农历四、五月份来,九、十月份返回北京。避暑山庄实际上已成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整个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山庄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苑景区又分为山区、湖区、平原区三部分。以山区面积最广,约占山庄总面积的70%多。山庄集全国园林精华于一园,具有南秀北雄的特点。 清代山庄内共有亭子90座,堤桥29座,碑刻摩崖25处,假山叠石70余组,殿宇、楼堂、寺庙、亭台、塔阁等各种建筑120余组,总建筑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康熙皇帝以4个字命名的36景和乾隆皇帝以3个字命名的36景最为著名,合称“避暑山庄72景”。康熙皇帝称赞这里是“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山庄宫墙长约10公里,因为它形似长城,承德人亲切地称它为“小长城”。宫墙外是仿全国各族著名庙宇而修建的皇家寺庙群,这些寺庙呈半圆形1/ 6

环绕在山庄外围,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象征着当时全国各民族紧紧围 绕在清王朝统治中心的周围。随着岁月的流逝,朝代的变更,避暑山庄也历尽了沧桑。新中国成立后,山庄才得到了新生,现在是全国保存得最好、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外驰名的旅游胜地。 清朝初年,中国藏传佛教在我国蒙、藏地区(包括青海、新疆)势力强大,教徒信仰虔诚,佛经教义是蒙、-民的精神支柱。喇嘛教上层人物在政治上有效地控制着地方政权,经济上汇聚着大量财富,文化上掌握着经堂教院。清政府为加强对北疆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怀柔”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蒙藏民族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以习俗为治”的方针。乾隆说“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反映了清统治者以顺应少数民族习俗、尊重蒙藏上层人物宗教信仰,来实现密切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巩固国家统一为目的的战略思想。 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七年(1720xx年)驻跸使用以后,皇帝每年秋狝(秋狝(xiǎn):中国古代在不同的季节打猎有不同的称呼。在春季称为春蒐;在夏季称为夏苗;在秋季称为秋狝;在冬季称为冬狩。)前后均要在此长期停住,消夏避暑,处理军政要务。由此而来的大批蒙藏等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每年都要到承德谒见皇帝,参加庆典。借此,清廷便在承德大兴土木,建造寺庙,为前来的上层政教人物提供瞻礼、膜拜等宗教活动场所,功能上同避暑山庄相辅相成,互为补 遗。 2/ 6

河北白洋淀导游词五篇

河北白洋淀导游词五篇 白洋淀,属海河流域大清河南支水系湖泊。是保定市、沧州市交界143个相互联系的大小淀泊的总称,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平均年份蓄水量亿立方米,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北白洋淀导游词五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首先我代表白洋淀人民欢迎你的到来!我国有句古话"千年修的同船渡",现在我们就将同乘一船去饱览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看来我们是千年修来的缘份,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呦!在这里我还要提醒一下各位,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手机、照相机等,否则不小心掉到白洋淀里可就变成"落汤机"了。预祝大家度过一个愉快、难忘的白洋淀之旅! 现在我们的游船已经荡漾在美丽的淀区,现在我把白洋淀的概况和历史渊源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部,总面积有366平方公里,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传说很久以前,一个中秋之夜,天上的嫦娥偷吃了仙药,朦胧中飘然离开月宫,就在她即将落入凡间的时候,突然惊醒,随身的宝镜跌落下来,摔成了大大小小的143块,变成了大小不等的143个淀泊。您若不信,就请在中秋之夜到白洋淀来,您一定能看到美丽的嫦娥对着白洋淀梳妆打扮。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其实白洋淀大约形成于一万年以前,是古雍奴泽遗址。白洋淀目前有大小143个淀泊,且各有其名称。或根据它的物产命名,如荷花淀、菱角淀;或根据它的形状命名,如葫芦淀、

羊角淀;或根据它的历史传说而得名,如捞王淀、烧车淀等等。其中白洋淀的面积最大,因此而命名。 グ籽蟮淼143个淀泊被三千多条沟壕所连接,河淀沟壕纵横相连,芦荡荷塘星罗棋布,水域辽阔,气候宜人,风景绝美,四季竞秀,水光天色,妙趣天成。春光降临,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至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时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一年四季,景随时移,气象万千,一派北国水乡风光。白洋淀水产资源丰富,鱼类达17科54种,鸟类有19科26种,盛产鱼虾蟹贝,莲菱藕芡,特产有青虾、绒蟹、皮蛋、鸭蛋、鸭肝、熏鱼等,所以素有"华北明珠"、"北地西湖"之称,有"鱼米之乡"、"日进斗金"之说。 グ籽蟮硎腔北天然的蓄滞洪区,四周有堤防围绕,它上承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萍河、杨村河、瀑河及白沟引河等九条河,下通渤海,是华北最大的湿地,有"华北之肾"的赞誉。淀中有纯水村39个,生活着10万勤劳勇敢的人民。 バ轮泄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白洋淀的治理,以淀造福,以淀生财成了治理的主攻方向,淀区人民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更比一年强。1991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来白洋淀视察工作,欣然题词:"华北明珠白洋淀",为白洋淀的建设和发展掀开了崭新一页。 グ籽蟮淼卮ρ嗄险员保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历史上不乏名臣硕辅、文人墨客、艺人工匠。关于白洋淀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晋代辞赋家左思的《魏都赋》,书中写道"…掘鲤之淀,盖节之渊…"。掘鲤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