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_生物圈中的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生物圈中的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生物圈中的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生物圈中的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生物圈中的人—新陈代谢练习课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本设计内容为济南版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气”,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四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中涉及的“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等相关知识。人体呼吸系统获得的氧气,消化系统获得养料,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送达细胞和排出体外,相关知识联系紧密,很适合应用概念图加以整合展开复习。

二、【练习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概述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4、说明能量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学会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

5、概述血液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

三、【重点难点】

1、消化系统的结构,以及淀粉、蛋白质、脂肪三类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2、呼吸过程中肺通气的过程及原理,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原理及实质。

3、血液循环的过程,以及循环过程中气体、营养物质、废物的运输与排出。

4、心脏的结构,体循环与肺循环,动脉血与静脉血的转换等。

5、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的结构,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四、【练习方法】

血液循环常作为纽带将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联系在一起,构成综合型题目考查新陈代谢的有关内容。所以复习时要注意将知识进行串联。

五、教学设计:

【分层练习】

小组内讨论自己构建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知识网络,并与教师提供的进行对比,注意从以下四个模块进行比较:

模块一:

一、出示习题:人的生活需要营养

1. 下列各消化腺中,所分泌的消化液不含消化酶的的是()A胃腺 B肠腺 C胰腺D肝脏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常吃素的人却没有患夜盲症是因为某些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维生素A

B.淀粉制成的药物胶囊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

C.牙龈出血的人应多吃水果和蔬菜 D.胆囊炎患者应少吃油脂类食品

3.下图为消化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在消化道[A]内抽取内容物进行化验,结果发现脂肪食物还没有被消化,蛋白质却已被初步消化,那么,消化道[A]是_________。

(2)(2)在小肠内,胆汁能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这种消化属于_________。

(3)(3)水是生命之源,能吸收水的部位是(图中字母)_________。

4.下图是人体消化、呼吸、循环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l)c代表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叫,

完成c过程的主要器官是,

牛奶中的蛋白质经消化后进入血液的物质是 ____。

二、归纳总结 1、明确两个概念:消化和吸收

提问:①什么叫消化?什么叫吸收?

②淀粉、蛋白质、脂肪化学性消化的部位,起作用的消化液,被消化成的最终消化产物分别是什么?

③提问:有吸收能力的器官有哪些?分别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2、思考:肠静脉与肠动脉内血液成分相比有什么不同?

肠静脉内流动静脉血,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肠动脉内流动动脉血,含有的营养物质少。

模块二:人的生活需要空气

一、出示习题:

1.当人体内的肺泡与血液之间发生了气体交换后,血液中气体含量的变化是()

A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增多 B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C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减少 D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

2.甲乙两图为模拟呼吸过程中膈肌运动的实验装置图。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A甲表示膈肌舒张,膈顶上升,呼出气体乙

B乙表示膈肌收缩,膈顶上升,吸入气体

C甲表示膈肌收缩,膈顶下降,呼出气体

D乙表示膈肌舒张,膈顶下降,吸入气体

3.2013年2月,全国各地、多日出现雾霾天气,致使空气中PM2.5严重超标。部分PM2.5颗粒能通过呼吸道和肺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A气管、肺泡、支气管 B气管、支气管、肺泡

C支气管、肺泡、气管 D肺泡、支气管、气管

4.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气体经过的路线是()

A.外界气体→食管→肺 B.肺→气管→口腔→外界

C.外界气体→气管→肺 D.肺→气管→鼻腔→外界

二、知识讲解:

1、区别几个概念:呼吸、呼吸运动、呼吸作用

2、呼吸运动

模块三: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提问:1、心脏的四腔名称。2、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3、血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的联系和区别。

模块四: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肾动脉和肾静脉中的血液成分相比较,肾静脉的血液中( )

A .氧少,尿素等废物少

B .氧少,尿素等废物多

C .氧多,尿素等废物少

D .氧多,尿素等废物多

2.图2为尿液形成流程图,其中甲、乙表示结构,a 、b 表示液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肾小球、甲和乙共同构成肾单位

B. a 、b 表示的液体分别为原屎和尿液

C.若用药物麻痹正常人的乙处,则b 中会有蛋白质

D.血液流经肾脏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尿素减少

3.取某健康人肾脏不同部位的液体,进行分析比较,得到如右表数据(单位:克/100毫升)。推测丙是( )

A.血浆

B.原尿

C.尿液

D.血液

4.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会导致肺泡的弹性回缩减弱,直接影响( ) A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 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C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 胸廓的扩

张与回缩

思考:1、肾单位的组成?2、血液怎样流经肾单位的?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排尿的意义是什么?

2.肾静脉与肾动脉内血液成分相比有什么不同?

六、课堂总结:

七、教学反思: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既复杂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各部分只是有机串联起来,突出重难点;同时,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恰如其分的落实本节课的情感教育。

效果分析

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成分 甲 乙 丙 水 90 99 95 蛋白质

7.00 0.00 0.00 葡萄糖 0.10 0.10 0.00 无机盐 0.72 0.72 1.50 尿素 0.03 0.03 2.00

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成功的地方:

1、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形象逼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2、题型与生活联系紧密,突破了重难点。

教材分析

本设计内容为济南版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气”,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四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中涉及的“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等相关知识。人体呼吸系统获得的氧气,消化系统获得养料,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送达细胞和排出体外,相关知识联系紧密,很适合应用概念图加以整合展开复习。

人体新陈代谢综合练习题一姓名:

一:选择题

板块一:

1. 下列各消化腺中,所分泌的消化液不含消化酶的的是()A胃腺 B肠腺 C胰腺D肝脏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常吃素的人却没有患夜盲症是因为某些植物性食物中含有维生素A

B.淀粉制成的药物胶囊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

C.牙龈出血的人应多吃水果和蔬菜 D.胆囊炎患者应少吃油脂类食品

3.下图为消化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4)在消化道[A]内抽取内容物进行化验,结果发现脂肪食物还没有被消化,蛋白质却已被初步消化,那么,消化道[A]是_________。

(5)(2)在小肠内,胆汁能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这种消化属于_________。

(6)(3)水是生命之源,能吸收水的部位是(图中字母)_________。

4.下图是人体消化、呼吸、循环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l)c代表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叫,

完成c过程的主要器官是,

牛奶中的蛋白质经消化后进入血液的物质是 ____。

板块二

1.当人体内的肺泡与血液之间发生了气体交换后,血液中气体含量的变化是()

A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增多 B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C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减少 D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

2.甲乙两图为模拟呼吸过程中膈肌运动的实验装置图。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A甲表示膈肌舒张,膈顶上升,呼出气体乙

B乙表示膈肌收缩,膈顶上升,吸入气体

C甲表示膈肌收缩,膈顶下降,呼出气体

D乙表示膈肌舒张,膈顶下降,吸入气体

3.2013年2月,全国各地、多日出现雾霾天气,致使空气中PM2.5严重超标。部分PM2.5颗粒能通过呼吸道和肺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A气管、肺泡、支气管 B气管、支气管、肺泡

C支气管、肺泡、气管 D肺泡、支气管、气管

4.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气体经过的路线是( )

A .外界气体→食管→肺

B .肺→气管→口腔→外界

C .外界气体→气管→肺

D .肺→气管→鼻腔→外界

板块三:

1.右图表示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金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请判断甲乙丙三条血管各属于( )

A 静脉、动脉、毛细血管

B 毛细血管、动脉、静脉

C 静脉、毛细血管、动脉

D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以下有关血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常人的血液中血浆约占25%,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

B 人体出现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会比红细胞多一些

C B 型血的病人可以接受AB 型的血

D 紧急时一个健康的O 型血的成年人可以给A 型血的病人献血200

毫升

3.下列有关人体血液和血液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液经过全身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后,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B 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右侧出发回到心脏左侧

C 含氧少,颜色暗红的血液是静脉血

D 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4.小丽在医院静脉注射葡萄糖后,感觉到了甜味,这是注射的葡萄糖到达了舌上味蕾的缘故。葡萄糖从手臂到达味蕾依次经过( )

A .肺循环和体循环

B .体循环和肺循环

C .体循环、肺循环和体循环

D .肺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

板块四:

1..肾动脉和肾静脉中的血液成分相比较,肾静脉的血液中( )

A .氧少,尿素等废物少

B .氧少,尿素等废物多

C .氧多,尿素等废物少

D .氧多,尿素等废物多

2.图2为尿液形成流程图,其中甲、乙表示结构,a 、b 表示液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肾小球、甲和乙共同构成肾单位

B. a 、b 表示的液体分别为原屎和尿液

C.若用药物麻痹正常人的乙处,则b 中会有蛋白质

D.血液流经肾脏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尿素减少

3.取某健康人肾脏不同部位的液体,进行分析比较,得到如右表数据(单位:克/100毫升)。推测丙是( )

A.血浆

B.原尿

C.尿液

D.血液

4.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会导致肺泡的弹性回缩减弱,直接影响( ) A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 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C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 胸廓的扩

张与回缩

二.非选择题

2.下图是人体消化、呼吸、循环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l)c 代表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这个过程叫 ,

完成c 过程的主要器官是 ,

牛奶中的蛋白质经消化后进入血液的物质是 。 成分 甲 乙 丙 水 90 99 95 蛋白质

7.00 0.00 0.00 葡萄糖 0.10 0.10 0.00 无机盐 0.72 0.72 1.50 尿素 0.03 0.03 2.00

(2)a、b代表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它是通过实现的;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实现的,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后其成分的变化是。

(3)氧进入血液后与结合,通过血

液循环运送到参与分解有机

物,为其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2010年10月28日,印尼火山爆发喷发大量火山灰、

有毒气体,造成的大气污染给当地居民呼吸系统带来很大

的伤害。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象汽车尾气、燃煤等大气

污染也很常见,为了保护好我们的呼吸系统,在日常生活

中我们应该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为人体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的A、B、C、D 表示人体的几大系统,①、②、③、④、⑤表示人体的某些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在A系统内,完成①过程的主要器官是。

(2) 经过③过程,血液成分的主要变化是由血变为血。

(3) 在C系统中,为血液流动提供动力的器官主要是。

(4) 在D系统内,血液流经肾脏时,主要通

过和作用形成尿液,进而将人体细胞产生的许多废物排出体外。

(5) 图示中的排泄途径共有条。

4.下面是与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的相关生理过程示意图,其中A、B、C、E、F表示物质,①、②、③、④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喝了一袋牛奶,牛奶中的蛋白质经彻底消化后形成的营养物质[A]是 , [A]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过程①,称作,完成过程①的主要器官是.

(2)这袋牛奶中含量最多而且可直接完成过程①的营养物质是 .

(3)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所需的气体是图中[E] ,其进入到肺部毛细血管的血液中,主要由血细胞中的运输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处.组织细胞在[E]的参与下将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分解为水和[F] .过程④表示气体交换,它是通过气体的作用实现的.

(4)血液中的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和含氮废物(如尿素)通过过程②进入肾小囊,过程②称作 .进入肾小囊之后形成的[B]液体,称作 .该液体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以及全部被肾小管经过过程③重新吸收,其余的形成了[C]尿液,排出体外.

(5)完成图中①、②、③、④过程都与毛细血管有关,请写出一条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结构特点:。

5.下图为人体血液循环过程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所示四条血管中含静脉血的。

(2)若静脉注射药物,则药物经过心脏各腔的先后顺序是(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3)当膈肌处于状态时,气体入肺。

(4)②所代表的气体是,它进入组织细胞后在细胞的部位被利用。

(5)若E处代表的是小肠绒毛处毛细血管,经过此处后,血液变为含丰富的血。

6.下图表示人体不同组织处血管示意图(A、B、C分别表示不同类型的血管),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与A、C比较,血管B的管壁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中流动的是静脉血,C中流动的是动脉血,

则B是_________处的毛细血管网;在B处完成的生理

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B为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网,则在A、C内流

动的都是_______血。

(4)若B为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则A所示血管为_________,在B处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5)若B为臀大肌内的毛细血管网,则C内流动的是________血。

(6)若B为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网,C内血液与A内血液相比较,除二氧化碳外,含量明显增加的是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1、课堂容量过大,时间紧张,导致部分学生课堂达标检测题没能按

时完成。

2、由于时间有限,使小组合作学习的交流时间较短,没有顾及到差

生,教师巡堂指导的时间也欠缺

课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说出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概述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4、说明能量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学会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

5、概述血液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爱护自然,爱护环境。

八年级生物教材分析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包括动物和细菌、真菌两大部分内容;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包括生物的分类,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现状及保护对策等。 关于动物部分,教材改变了长期以来按进化顺序逐门逐纲讲述各类群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做法,而是与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处理思路一脉相承,先探讨生物圈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有哪些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再探讨它们的运动、行为以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关于细菌和真菌,教材将“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和“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这两项内容结合在一起,是为了更好的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重点分析) 一、本单元的地位及重要意义 过去的二十世纪,是人类获得物质财富最多的世纪,同时也是人为破坏环境最严重的世纪。生物多样性是珍贵的自然遗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要实施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

略,就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当今世界环境保护热点问题之一,愈来愈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中学生必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当理解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并且应当身体力行。因此,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在本册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和发展,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行为,同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本单元的内容选择和设计的特点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内容比较广泛,材料繁多而且庞杂,为使学生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有所认识和行动,本单元特别注意精选教学内容和活动内容,其选择和设计有如下特点。 1、知识选择的层次性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常见的大学教科书中将生物的多样性放在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内讲解,如先讲生物的各个类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的多样性,里面放进许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知识,再讲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等。 本单元的知识体系的编排具有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层次清楚,脉络清晰。本单元共分三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是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而且避免了过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同样,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分析

目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 第4节免疫调节 (17)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 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 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 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 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目标 1.细胞内液的定义及其成分 2.渗透压的定义 3.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5.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6.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讲解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 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H 2 CO 3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册分三个单元,分10章20节内容。建议课时为37课时。主要学习有关生物圈,细胞结构、细胞生活、植物种类及植物与生物圈关系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包括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知识要点: 本单元分为二章。第一章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生物的特征,区别生物和非生物。本章重难点:重点: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通过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认识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本章重难点:重点:1、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2、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3、体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难点:1、收集和分析资料。2、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实验探究:1、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体现了培养学生从简单入门,尝试观察、实验、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学习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形成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知识要点:本单元分为二章。 第一章练习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从而归纳出细胞结构的共性以及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绕细胞是构成生物体功能的基

初中生物_《被子植物的一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课题设定的复习目标,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知识点清晰,内容看似简单,但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以下是我的教学策略: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设计 (1)采用题组复习法:以被子植物的一生为线索,精心设计复习教学程序。 通过师生课堂互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复习。 (2)习题巩固法 教师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相应的合理的题目,加强练习的应用性, 突出实效性。 (3)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 结合教学内容制作课件,巧妙运用图形和实物,突破重难点,使学生 对知识掌握牢固,理解透彻。 2.学法指导设计 (1)自主解决问题法:通过出示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学生主动复习,使自 学能力得到提高。 (2)讨论法:结合本课内容设置讨论题目,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对被子植物的基础知识有一定认识,但掌握不牢固不系统,部分知识点已经遗忘,不能举一反三。 2.能力定位: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思考问题的认知能力有限,实验分析、实验设计和归纳总结能力有待提高。 效果分析: 由于我在教学中重视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将种子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开花结果的知识归纳串联起来,把各种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体系.经过这样的归纳,使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②在复习课中应联系生活学生物,加强练习的应用性,通过应用理论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典例,前沿科学技术及农业生产等问题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我专门设计了“桃的果实内有一个种子,而西瓜的果实内却有许多粒种子,这是为什么 ","开花时遇上阴雨天,往往造成果树减产,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弥补不足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这是描述花生的谜语.其中"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由什么发育而成等等,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可用到生物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效的巩固了基础知识的掌握。 ④将重点知识的相关练习题,设计的环环相扣,积极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课本上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也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的新课标理念。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重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将种子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开花结果的知识归纳串联起来,把各种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体系.经过这样的归纳,使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重点难点内容的突破,例如:通过观察真实的“花朵”,掌握花的基本结构,形象生动,印象深刻。用实物“花生果实“,亲自观察花生果实的实物,分析果实的结构,并和子房的结构一一对应。学生掌握非常快,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 由于本章内容较多,时间紧张,个别知识点学生掌握的可能不很到位。可能学生比较紧张,气氛欠活跃。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的角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被子植物又是生物圈中最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的一类绿色植物,因此本章既是本书的重点又是整个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这一章以被子植物生命周期为线索,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_生物_教材分析_人教版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杨鑫 本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内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内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内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内容既是前4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内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内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内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内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分子结构及其遗传基本功能、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等知

人教版初中生物1-4册教材分析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学段生物教材分析 流程:一、学段整体分析 二、单元和板块分析 一、学段整体分析 (一)初中学段生物课程总目标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 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型、基础性和发展性。 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标准》科学地选择了10个一级主题:考虑到在现代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设立了贯穿于各主题容之中的第一主题——“科学探究”;考虑到学生认识生物基础知识的需要,设立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考虑到人

与生物圈体现了生物学科中的环境教育意识,设立了“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三大主题;考虑到生物圈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十分重要,所以单列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题;考虑到生物圈中的生物丰富多彩,其来源和发展非常有趣味性,是学生全面了解生物和自身所必需的,所以设立了“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两个主题;考虑到生物技术发展迅猛,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每个普通公民的生活和发展,因而安排“生物技术”主题。考虑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因而单列“健康地生活”主题。(三)教材容和逻辑线索 初中学段人教版共安排了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四本教材,包括了八个单元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使学生对生物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后续容的学习。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单元的重要基础。因此,教材将《生物和细胞》安排在第二单元。 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因此,第三单元安排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四单元安排了《生物圈中的人》。另外,将《生物圈中的人》安排在七年级下册,有利于适时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有利于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继续教育作业-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信息 课题人教版必修3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 作者及工作单位曾青亮江西省新干中学 教材分析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维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自身所具备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 统稳定性的保障机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质是一种适应能力,生态系统的结 构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载体。本节课教材正好紧紧围绕着这两个方面 展开,同时也是对上一节学习内容的深化和拓展,还是下节课的理论基础。 学情分析 自主学习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学生角色扮演策略。 以资料阅读、问题讨论和角色扮演法为基本方法,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课 堂氛围;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线,提问、讲解、活动、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资料、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 学习活动,并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描述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举例说出生态系统 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2、技能目标 (1)通过角色扮演发展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2)尝试解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曲线图,获取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模仿课本中的实例解析某些自然现象。 3、情感目标 (1)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2)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材重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教材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概括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含义

高中生物_细胞的生命历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本着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结合图像信息、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阅读资料、思考讨论题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本课的探究教学,从而增大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养成爱学、会学的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简述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3.描述细胞的无丝分裂。 4.说明细胞的分化。 5.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6.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 7.说出细胞凋亡与死亡的区别。 8.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2.认同细胞分化的重要意义。 3.探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4.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能力方面: 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3.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4.进行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问题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5.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癌症防治的关系。【教学过程】 环节一:考纲要求展示:让学生对高考考什么做到心里有数。 环节二:知识网络反馈:强调课前网络构建中出现的问题,并展示老师修改的知识网络,询问学生能不能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强调知识网络化、系统化的重要性。 环节三:错题再现、归纳提升、变式训练。 1.探究一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1) 出错多的题目重现,让学生再思考讨论,找学生讲解,最后老师评价点拨。 (2)学生按照学案要求完成归纳提升。 (3)变式训练 2.探究二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癌变

初中生物对教材分析必要性

初中生物对教材分析必要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以达到课堂效率的最高化。教材上面的知识只是内容,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把这种贮存状态的内容转化为传输状态的知识,通过学生的再学习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贮存状态的知识,只有设计优秀的教学过程,使教材内容完美转化到学生的知识,才能算是成功的教学。而教学过程的确定并不是随意的,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学思想的指导、教学内容的制约、受教对象的影响。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只有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才能因材施教,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和能力培养。 教材分析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它的深广度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教师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在中学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在生物学方面已掌握的知识和接受能力受地域、年龄等影响比较大,而且高中生物部分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另外,生物教学涉及很多实验教学,这又与学校的教学条件紧密联系,如果不进行教材分析和研究,光靠教材提供的教学方法,是满足不了教学需求的。因此就需要进行透彻的教材分析,在充分了解并尊重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设计并选取最合

适于学生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二:生物教材分析的依据 1.生物知识体系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要考虑的是生物的知识体系。在了解了整个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就能掌握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地位。生物知识体系网络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大板块,在分析教材时,才能看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能把各部分教材内容放在生物学知识体系中来理解。认识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从知识方面居高临下,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容,作到深入浅出;才能从发展的观点掌握好知识,避免教学中的绝对化和片面性。 2、生物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和学的具体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材分析主要的分析主体。进行教材分析时应站在知识体系、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高度下进行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避免就教材分析教材。同时,还要参阅必要的教学参考书,使对教材的分析更全面、更透彻。 3、学生和学校教育环境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是最重要的一个教材分析依据。必须充分把握学生对高中生物的接受水平、已掌握的生物知识、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材分析,因材施教,设计并选取最合适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而学校教育环境作为限制教学活动进行的重要因素,也应该作为教材分析的依据。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再完美,没有条件进行,所有的努力也是白搭。

人教版高中生物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目录 前言 (2) 一、教材分析 (2) 二、学情分析 (2) 三、教学目标: (3) 1.知识目标 (3) 2.能力目标 (3)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4) 1.教学重点 (4) 2.教学难点 (4) 五、教学方法: (4) 六、课前准备: (4) 1.教师准备 (4) 2.学生准备 (4) 七、课时安排 (4) 八、教学过程: (5) 1.导入新课 (5) 2.教学新课 (5) 3.板书设计 (7) 4.巩固提高 (8) 5.总结 (9) 6.布置作业 (9) 九、学习流程图 (10)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 前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己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整合于生物课堂,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今,教育媒体和手段日新月异,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随着现代教学媒体不断涌现,教育技术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互联网与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推动了教育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因而,网络技术与生物课堂有效整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更有必要性。教师、学生借助网络(校园网、互联网等)环境和网络技术,采取新型教学模式,共享网络资源,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期更好的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是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五章第四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等知识。教材介绍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几个经典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光合作用的过程介绍了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强度,引导学生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接触过生物学,但对本节知识的支撑较弱,加上学

七下生物教材分析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编写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瓣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二、知识体系的构建: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仅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教材将“生物圈中的人”安排在七年级下册,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近些年来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提前,这样安排有利于适时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二是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之后,紧接着安排“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有利于突出人与生物圈中的关系,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第四单元并不是单纯的人体生物学,而是在讲述人体结构和生理内容的同时,始终将人体的内容放在生物圈或周围环境的背景中,引导学生分析人体生理或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教材的总体介绍 (一)体现新的课程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2.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倡导探究性学习 (二)教材的体系: 1.目标体系 2.知识体系 3.活动体系 4.阅读体系 5.检测体系 6.课外活动体系 四、教材分析 (一)目标体系 知识性的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水平的要求;技能性的目标分为模仿、独立操作两个水平的要求;情感性的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应(认同)和领悟(内化)三个水平的要求。 通过本教材的的活动,使学生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1、知道人类起源和发展与人类个体发生和发展的大致过程;了解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大致过程及相关的结构基础;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物或生活环境密切关联者,而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加深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记录和分析探究结果等技能和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3、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观点出现。启迪学生进一步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形成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 (二)知识体系 1、本册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主线,安排了7章23节内容。主要学习有关人的由来,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代谢废物的排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包括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 2、第一章是生物圈中人的由来,包括作为物种的由来和作为个体的由来,前者即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后者即人的生殖。从这些内容和它们所反映的观点的学习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关于人的生殖,要求学生了解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理解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意义,实际上也隐含着“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 第二章至第六章依次是人的营养、呼吸、体内物质的运输、排泄、调节。人的食物来源范围很广,实际上是来自生物圈。呼吸一章紧扣着呼吸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章专门安排了“人粪尿的处理”一节,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认识人粪尿对环境的影响及其资源价值,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意识。“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则围绕着人体如何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第七章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探究和拟定计划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高中生物_复习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复习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1.1 教材地位 基因的表达是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以及有关染色体相关的知识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基因与DNA以及染色体的相互关系,认识RNA的形成过程,RNA的分类,认识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 《基因的表达》既是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更是考试的焦点,也是学生将来学习基因结构以及基因工程的基础。特别是对基因概念的掌握运用是高考的着眼点,以基因工程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中心法则”的理解也是高考的热点。 1.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地位,以及课题研究的需要,确立了以下目标。掌握DNA 分子的复制、转录、翻译之间的区别及联系。掌握基因的表达过程中的有关碱基的计算的规律。理解中心法则,明确基因与形状的关系。 1.3 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基因的表达过程。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依据:这部分内容是以后学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基础,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对后面知识的学习,而且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比较复杂,较为抽象。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基因表达》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所讲述的知识大多是微观的,知识难度较大,并且涉及到许多繁杂的基础知识需要处理。因此,我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微观结构宏观化,以形象思维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创设的情境有:图片资料、学案、3D动化等,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学法 学法是::“学案导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本节课以视频“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动画过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说明本节将要学习的课题,并说明本节的学习目标。 (二)预习反馈。同学们以预习学案的形式复习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的基本知识,并构建知识网络。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了说明,展示了预习情况好的优秀小组、个人,说明了预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对预习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强化。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材分析 独田中心学校胡家平 同前三册教科书一样,本册的编写同样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体系的思路,安排了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和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两个单元。 通过前三册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物圈中生物的类群以及生物的多样性有了一定了解。从认识逻辑来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而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生物在繁衍过程中,通过遗传和变异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安排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内容。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又会更深入地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关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课程标准中“人的生殖和发育”已安排在七年级下册,本册只安排植物的生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按照课程标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殖过程和特点的同时,突出生殖和发育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在“植物的生殖”一节,重在探究植物的扦插;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在“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安排了“带你参观养鸡场”等内容。 七年级上册“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已经讲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DNA 和染色体,为“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体现现代生物科学深入到基因水平的特点,本章重在引导学生从基因水平认识生物的遗传,依次安排“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人的性别遗传”和“生物的变异”各节。关于生物的遗传,学生常常有许多疑问。比如,什么控制着生物的性状?这是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要回答的问题;父母的基因是怎样传给子女的?子女拥有父母的全部基因还是部分基因?这是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要回答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性状像父亲,有的性状却像母亲?为什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 黄少珍 生物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对技能、方 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生物课程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生物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 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生物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生物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

高中生物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近三年考情分析 知识内容要求高考真题分布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2017年江苏 2017年江苏 2015年安徽 2017年天津 2016年海南 2016年北京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2015年山东 2014年北京 2015年全国卷Ⅰ 二、考情回顾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的遗传平衡定律也是一个高频考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曾出现过,复 习备考中要给予关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考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拉马克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 [考题引领] 1、(2017年,浙江高考题)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 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归纳总结】 1.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模型可归结为: 2.各环节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是自然选择的条件;_______________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外因、动力; _____________是自然选择的内因;_______________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环境起选择作用,而非诱发变异。变异先于环境选择。 达尔文认为环境条件对生物变异不是诱导而是选择,生物产生了大量不定向变异后,由环境决定其生存与否,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由于生存斗争不断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不断进行,通过一代代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生物的变异被定向积累和加强,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 4、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思考讨 论】(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基因型还是表现型? (2)下图所示能揭示生物进化的哪些理论? 【变式训练】 (2014?江苏)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分析生物教材分析报告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分析 鑫 本模块的容包括: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七部分。学习本模块的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有关原理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增进人类健康等方面的价值,也是十分重要的。 1.单元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首先得了解清楚基础知识的相互关系,建议每个章节首先让学生绘制知识框图:也可以在章头课使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对各单元知识之间在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 2.各单元之间的发展关系 本模块各单元容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生物的遗传、生物的变异和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三部分的关系如下图:

2.1、生物的遗传 该部分容包括第1、2、3、4章,主要是揭示生物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遗传物质是什么?在哪里?如何传递以及是如何起作用的?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2.2、生物的变异和育种 本模块的第5章容既是前4章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6章和第7章的重要基础。本章集中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遗传物质(基因)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变异的种类有哪些等等。本章中有关人类遗传病及其预防的容,与人类的生活联系密切,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模块前五章集中讲述了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知识容是按照科学史的线索展开的,较少涉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将集中解决这部分问题,并且是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来展开容的,以期使学生在了解遗传学原理的应用的同时,在“科学、技术、社会”方面有更多的思考,获得更多的启示。 2.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容是“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部分容较为深入的揭示了生物繁衍过程中物种形成和更替的原理,指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反映出生物与环境在大时空尺度下的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3.《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作了如下概括:本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在“容标准”部分对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本模块选取的减数

高中生物_高二生物讲评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二生物试题讲评(教学设计)高二生物试题讲评(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阐明细胞减数分裂 2、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考试说明】 1、细胞的减数分裂Ⅱ 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3、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Ⅱ 【教材分析】 1、减数分裂对必一、必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部分知识为遗传部分的核心内容 3、从地位上讲,遗传是每年高考的重点,需重点掌握 4、与中图版的比较:内容上,中图版教材有遗传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的相关章节,专门列 出了两节。我认为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深入理解两大遗传规律以及利用相关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人教版新教材没有遗传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的相关内容。 【学情分析】 1、知识层面上: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遗忘太多,且知识不能形成体系。 2、方法技能上:学生对分裂和遗传的解题方法都有一定的归纳,但灵活运用能力欠缺。 3、心理方面:由于知识和方法的欠,缺导致学生在解题时有浮躁倾向。但对正确的解题方 法和经验充满了渴望 【学习目标】 1、背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叙述细胞图像的辨别方法,准确找出其在曲线图 中对应的区段。 2、理解分离定律对应的各种比例关系,能运用基础的比例关系解决遗传计算问题 【重难点】 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特点 2、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解遗传题的方法 【评价设计】 探究点一:1、能说出判断细胞图像的一般步骤,并能应用 2、能准确找出细胞图像其在曲线图中对应的区段。 探究点二: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遗传的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分析授课时数分配建议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 内容简介 本章分为两节:“身边的生物科学”和“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回顾了生命科学发展的历史。本章内容从前瞻性的角度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生物科学以及如何进行生物科学的学习等问题。本章主要的活动有:“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和“生命会自然发生吗”两个“积极思维”活动;“快速、灵敏、操作简便的诊断方法----基因诊断”的“放眼社会”活动;“观察池塘水中的生命世界”的“边做边学”活动。 内容地位 “生物科学和我们”是本教科书第一章的内容。教科书首先通过对癌症发病率和病因分析以及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些传染病的介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生物科学,帮助学生深刻体会生物科学与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密切关系,着眼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本章第二节通过介绍科学家不断挑战“自然发生说”的生物学史实,强调了生物科学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强调了探究是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科学的重要方法。 教学特点 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发展迅猛,因此要求学生能够列举生物科学发展中的某一方面,对其应用前景作出预测,并以辩证的思维对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作出恰当的评价。教学的难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提高学生获取、甄别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本章第二节安排了生物科学发展的精彩片段回放、点评,可以让学生思考、领悟科学家研究的过程和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体验科学家是如何不断地深入探究问题的过程,学习他们坚持不懈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 本章内容的本质为“绪论”,因而两节均无“关键词”,即无知识目标要求,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和人类的关系,关注生物科学的进展,关注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 本节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