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

第30卷心理学探新2010年总第118期PSYC HO LOG ICAL EX PLORAT I ON第4期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

刘丹石国兴郑新红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家庄050000)

摘要:心理韧性是积极心理学领域全新的研究热点之一。以往对于心理韧性的研究,经历了探索个人韧性特质与保护因子的阶段和关注韧性形成的动态过程阶段。在积极心理学思潮的

影响下,文章从心理潜能的视角对心理韧性的内涵予以新的诠释;提出促进韧性潜能实现的策略;

介绍多种心理韧性测量工具;并以心理韧性当前的研究现状为依据,阐述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开

展实证性研究、注重生物学影响因素、扩大研究领域、实施干预研究。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韧性;策略;评估;现状与趋势

中图分类号:B84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0)04-0012-06

心理韧性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西方一些研究者发现在面临同样的不利情境时,有些儿童和青少年能够显示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另一些儿童和青少年却不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这种逆境适应中的个体差异现象促使研究者们提出了/心理韧性0的概念。

伴随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目前对心理韧性的研究扬弃了以往关注问题心理的模式,从全新的角度挖掘个体自我实现和各种积极的心理潜能。文章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心理韧性各阶段发展中产生的概念和机制模型;从心理潜能的视角对心理韧性的内涵予以新的诠释;提出促进心理韧性潜能实现的策略;对心理韧性的评估工具予以介绍;最后以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为基础,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1心理韧性的发展沿革

1.1早期(1970~1990))))探索韧性特质与保护因子阶段

心理韧性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者的关注点聚焦在对韧性内在特质因子和外在环境保护因子的探索上。此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有W erner、Gar m ezy、Rutter等[1]。

W er ner及其同事自1955年开始在夏威夷kaua i 岛进行的一项为期32年的研究成为心理韧性研究领域的先锋。他们发现三分之二的儿童在经历不利情境后仍然发展良好。与其他产生心理社会问题的儿童相比,这些儿童身上存在一些相似的特质,包括女性、强健的体格、具有社会责任感、适应能力强、包容、具有成就动机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较高的自尊。同时,W erner还指出温暖关怀的家庭环境和外部环境对孩子应对困境亦起到保护性的作用。

Gar m ezy于1971~1982年间以父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意向和信息加工障碍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儿童在日后发展良好并将保护性因素概括为三大类:人格倾向性、支持性家庭环境和外部支持系统。

Rutter于1979~1985年间在城市青少年与乡村青少年中展开了一系列对比性研究。发现四分之一的青少年在经历多种危险因素后仍然表现出较高的心理韧性。这些青少年身上也表现出相似的积极特质,包括容易相处的气质、女性、自我掌控感、自我效能感、计划能力以及与成人拥有温暖和亲密的关系等。

纵观早期研究结果,心理韧性早期研究阶段集中探讨的问题是:面对同样的挫折情境,能够良好适应的个体与产生心理社会问题的个体具有哪些不同的个人特质和外在保护因子。与此相对应,该阶段提出的心理韧性概念主要为能力型概念或结果型概念。例如,W erner提出的特质型定义:心理韧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2]。M aster n提出的结果型定义:心理韧性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3]。

1.2中期(1990~2000))))关注韧性形成的动态过程

早期阶段的研究为探寻与心理韧性有关的内外保护性因素做出了贡献,但是这些保护性因素通过怎样的途径发挥作用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二十

世纪九十年代是心理韧性研究发展的深入阶段,此时研究重点已转向关注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Kumpfer、R ichardson等人在此阶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Kumpfer在社会生态观、系统观的基础上于1999年提出了另一个颇具整合性的心理韧性理论模型)))/个人)))过程)))环境0心理韧性框架[4]。

该模型不仅包括了外在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和外在保护因素、个体内部心理韧性特质因子以及个体的适应结果三方面;而且揭示了个体、环境和适应结果三者间起中介作用的动态机制。形象说明了个体、环境以及适应结果各自所起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型如下图1所示

:

图1心理韧性理论模型(K u m pfer,1999)

R ichardson在他的研究中对获得心理韧性品质

的过程给予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这种获得的过程

是一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选择的结果,并于2002年

提出了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1]。

该模型包括生理、心理以及精神三个层面,核心

是动态平衡。当个体面临压力生活事件或多变情境

时,会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来应对以保持生理心理

和精神的平衡状态。最终在有效应对不平衡的过程

中获得和提升心理韧性特质,最终达到新的平衡。

模型如下图2所示

:

图2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R ichardson,2002)

如果保护性因素不足以应对压力和多变情境,

那么就会产生个体的机能失调。随着动态平衡的打

破,在意识或无意识领域会出现一种机能重组,并导

致下面四种情况中的一种发生:1)心理韧性重组,

即个体生理心理精神系统不仅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而且还在原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2)回归性

重组,即个体生理心理精神系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3)缺失性重组,即个体在达到新的平衡态时放弃了

自己原有的一些动机、理想或信念;4)机能不良重

组,即个体通过药物滥用、危险行为等来应对危险生

活事件。

对心理韧性形成过程的探讨促使韧性研究不断

13第4期刘丹等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

深入。此阶段对心理韧性的界定已过渡到过程型定义。例如,APA H elp Center 提出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它意味着在困难经历中/恢复

过来0[5]

。笔者认为,特质型定义、结果性定义、过程型定义均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心理韧性的实质,其共性在于:其一,个体经历了不利的情境;其二,个体发展状况良好。1.3 后期(2000~至今))))心理韧性与积极心理学的契合

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积极心理学思潮在西方

心理学界的兴起,心理韧性的研究迎来了崭新的一页。在拥有整合性的心理韧性模型之后,研究者们开始探究新的课题:个体获得身心平衡的心理能量从何而来?现阶段,心理韧性研究的关注点正逐步转向人性的积极面,试图用人类的天赋潜能和积极力量解释重组心理韧性的心理能量。该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心理韧性动态模型的构建和提出[5]

。模型如下图3所示

:

图3 心理韧性的动态模型(李海垒,张文新,2006)

该模型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的天生潜能。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价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等外部保护因素,即上图中所呈现的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积极参与则会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外部保护因素促使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得到满足,进而自然地发展起一些个体特征,也就是上图中的心理韧性特质。这些心理韧性特质会保护青少年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现阶段,心理韧性研究者倾向于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应内外环境并保持良好动态平衡的需要,都会受到这些需要的驱动。心理韧性从根本上说,来自个体不断成长发展的积极力量。笔者完全赞同心理韧性与积极心理学相契合的观点,认为应该从心理潜能的视角对心理韧性予以界定:即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下促使其追求自身的和谐发展,调动一切保护性资源实现良好适应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潜能。

纵观心理韧性30多年的发展沿革,从特质型定

义、结果型定义、过程型定义到潜能型定义,逐步体现了一种融合的思想。过程型定义本身就包含了特质型和结果型定义的内涵,心理韧性的形成过程就是积极特质与环境相互作用达到个体对不利情境良好适应的结果。潜能型定义则深入挖掘了韧性形成过程的能量来源。不同类型的定义见证了随着积极心理学时代的到来,心理韧性研究不断深入、人类社会不断迈向积极的伟大历程!2 心理韧性潜能实现的策略

心理韧性作为个体积极调用保护性资源应对不利情境、追求自我实现的一种心理潜能,其实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心理韧性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正如积极心理学所崇尚的:心理学研究的关注对象应是全体社会成员而非某些存在/心理问题0的个别人群;关注点应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最终以达到促进个人、群体及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为目标。其实,每个个体天生都具有一定的心理韧性潜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挖掘和培养。已有研究表明,促进心理韧性潜能的实现关键

14心理学探新2010年

在于培养个体积极的韧性特质、建立良好的家庭及外部环境支持系统。

2.1培养个体积极的韧性特质

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影响下,心理韧性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挖掘个体的内在潜能,不再只是关注问题的负面影响,而是更加强调人在应对不利情境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积极的韧性特质是指个体内部有助于应对挫折情境、保证个体良好适应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自尊自信、对经历的认知和情感加工风格、自我掌控感、自我效能感、良好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计划能力等都是有心理韧性的个体具备的积极个性特征。在培养韧性特质的方法上,比较著名的是国际心理韧性研究计划提出的/我有0、/我是0和/我能0策略。其中/我有0是帮助个体发现自己拥有的外界支持与资源,发展安全感和受保护的感觉;/我是0是帮助个体发现个人的内在力量,包含个人的感觉、态度及信念; /我能0是帮助个体发现和培养人际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创造力、恒心、幽默、沟通能力等[6]。

另外,对心理韧性相关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和了解,有利于个体心理韧性的提升。对于学生群体,可通过组织素质拓展训练、专题讨论、逆境想象等团体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学会各种生活技能、交往和沟通技巧、合作能力、决策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最终以一种积极的信念指导自己行动,把应对不利情境当作促进自己成长的契机,培养自己坚强的人格。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深入认识自我、建设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使学生产生自信心、成就感等积极心理体验,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这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实现心理韧性潜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2建立良好的外界支持系统

相对于个人心理韧性特质的内部保护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团体的外界支持同样是促进个体韧性潜能实现的力量,对于个体在不利情境中维持积极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通常,人们把这些外界支持的力量统称为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父母、亲友、学校老师和同伴以及社会团体等给予的物质和情感支持。社会支持不仅指社会关系的数量和质量,还包含个体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知和利用程度。因此,必须首先为个体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保证个体拥有可调用的资源。

在家庭中,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父母对子女的积极关注、民主型教育、理解和无条件接纳、与父母建立起的亲密关系以及父母与子女的交往过程都是帮助个体培养韧性特质、实现韧性潜能的重要条件。如果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满足其安全、归属与爱以及尊重等多种心理需要,就可以使个体具有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乐观信念,培养出自信和坚强的人格,在遇到挫折或不利情境时能够适应良好。

在学校和社会团体里,教师的肯定和关怀、同伴好友的理解与陪伴、获得的成功或快乐体验等,同样对于缓冲遭受逆境和挫折后的抑郁心境,促进个体良好适应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良好的同伴和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支持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或社会机构可以通过组织人际交往、人际信任的团体活动来增强个体的归属感与合作能力,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学校和社会还要以/构建和谐0为宗旨,创造积极向上、安全健康的氛围,力争为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

3心理韧性的评估工具

随着心理韧性研究的不断开展,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其量化工具的开发亦不断丰富。量表是目前评估心理韧性的主要工具,查阅已有文献,有关心理韧性公开发表的量表达数十种。

3.1国外评估工具

应用比较广泛的国外量表有W agnild和Young 的量表(RS)、B lock和K re m en的量表、Connor和Dav idson的量表(CD-R I SC)[7]、Friborg编制的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8]以及Sandra Prince)E m bury编制R esiliency Scales for Ch ildren and Adolescen t[9]。

W agn ild和Young的韧性量表(RS)应用最早,题目来自于对成功应对重大挫折的被试进行的访谈,包括个人能力(独立、自信、决心、控制感、坚持等)以及对自我和生活的接纳(适应力、灵活、平衡等)2个因素。

B l o ck和Kre m en的韧性量表权威性较高,题目简约,这个量表因为题量少(14个题目)又可与其它人格量表一起使用而受到欢迎。

Connor和Davidson的韧性量表(CD-R I SC)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量表包括25个项目,涉及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感、精神信仰5个因素。

Friborg编制的R esili e nce Scale for adu lts(RSA)

15

第4期刘丹等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

影响也很广。包括43个项目,主要测量个体面对应激的保护因素。包括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家庭和谐度、社会支持、个人组织性5个因素。

Sandra Pri n ce)Embry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y Sca les for Ch il d ren and Ado les-cent),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的内部力量,共三个分量表,分别为掌控感、关系感和情绪反应,每个分量表的项目是19~24个,用时较短,适合群体为9 ~18岁的青少年。

3.2国内评估工具

目前国内的中文版心理韧性量表主要包括于肖楠和张建新翻译修订的中文版CD-RISC[10]、李海垒、张文新和张金宝以心理韧性的动态模型为基础修订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11]、陈建文和黄希庭编制的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其中的一个分量表即为心理韧性(resilience):分为自控性、灵活性、挑战性和乐观性四个成分[12]。近期,胡月琴和甘怡群以心理韧性的过程模型为基础通过访谈法开发出适合我国青少年群体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共27个题目,包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五个因子[7]。

在已公开发表的心理韧性量表中,多是以心理韧性的特质理论或过程理论为基础编制的,目前还未见以心理韧性的潜能理论为基础编制的量表,这就成为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相信伴随积极心理学不断深入发展,心理韧性与之相契合的潜能观理论肯定会逐步发展成熟,相应的测量量表也一定会应运而生。

4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有关心理韧性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查阅已有研究文献共40余篇,大部分是对国外文献的翻译和整理。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多而相应的实证性研究还很少。研究内容主要是对韧性的概念、影响因素、模型及作用机制的探讨。研究对象多是处境不利的儿童、青少年和大学生。已有文献中仅有两篇对其他群体的研究,分别是曾军对广东地区企业员工心理弹性结构维度的研究和周璐璐对同性恋者心理弹性的研究。伴随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已有研究者编制出适合我国青少年的心理韧性量表。在积极心理思潮的影响下,一些研究者已将心理韧性研究的关注点转向对个体积极潜能的挖掘,取代了以往探讨问题来源的模式。

回顾研究的发展沿革是为了更清晰地展望未来。针对心理韧性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国内心理韧性研究的发展趋势将着重以下几方面:开展实证性研究、注重生物学影响因素、扩大研究领域和实施干预研究。

4.1开展实证性研究

任何研究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便会失去指导现实的意义。研究心理韧性的终极目的是帮助个体实现良好适应、不断发展自我。因此必须开展实证性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目前心理韧性的研究成果已为开展实证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实证性研究将会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4.2注重生物学影响因素

以往研究多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心理韧性的影响作用,然而人的心理与生物因素不可分割,未来的研究要注重生理)))心理)))社会的交互作用。目前国外已有从基因方面考察心理韧性影响因素的双生子研究,证明了基因对于个体心理韧性的重要作用[13]。未来可以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 I)、脑电图(EEG)、事件相关电位(ERP)等先进仪器,为心理韧性研究提供更加全面和科学的研究资料。4.3扩大研究领域

目前已有研究多针对儿童、青少年和大学生,涉及的研究领域如经济困难、学业不良、疾病或不利家庭环境亦是一些特定的领域。国外心理韧性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已较为广阔。例如,E rin M.M c T igue, E ri n K.W ashburn,Je ffrey L ie w研究了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坚韧性[14];Charles van W ijk以海员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个性品质与心理韧性的关系,为今后选拔海员提供理论指导[15];Bruce W.Sm ith,A l e x J.Zau tra研究了易感性和心理韧性对于女性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情恢复的不同预测作用,揭示了对心理韧性进行干预和培养的重要作用[16]。国内未来应扩大韧性的研究领域,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4.4实施干预研究

作为保证个体良好适应和不断成长的力量源泉,对心理韧性的培养和干预将会是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从积极潜能的视角出发,今后在制定心理韧性的干预措施时要着重对个体积极潜能的挖掘、关注环境中发展性和保护性的资源。

16心理学探新2010年

参考文献

1 R i cha rdson G E .T he m eta t heory o f resilience and resili en -cy .Journa l o f C li nical Psycho logy ,2002,58(3):307-321.

2 W erner E .R esili ence i n develop m ent .Am erican P sycho l og-i

ca l Soc i e ty ,1995.

3 M asten A S .O rd i nary m ag i c :resili ence processes i n deve l op -m ent .Am er ican P sycho l og ist ,2002,56(3):227-238.

4 Kumpfer K L.F actors and pro cesses contr i bu ting to resil -i

ence :T he resilience fra m ewo rk .In :M D G lan tz ,J L Johnson .Eds .R esili ency and deve l op m en t :Pos itive life adaptati ons .N ewY o rk :K l uwer A cadem ic ,1999:179-224.

5 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1(3):149-152.

6 G rotbe rg E H.The i nterna ti ona l resili ence pro j ect :find i ngs

fro m t he research and t he effec tiveness of i nterventions .P a -per P resented at t he 54t h A nnua l Conventi on ,Inte rnati ona l Council o f P sycho log ists ,Banf,f Canada ,Ju l y ,1996:24-28.7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8 F r i bo rg ,O ddge i r ,H je m da,l et a.l.A new ra ti ng scale for a -dult resilience :w hat are the centra l pro tecti ve resources be -h i nd healthy ad j ust m en t ?Journa l o f M ethods in Psych i a tric R esearch ,2003,12(2):65-76.

9 滕秀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0 Yu X N,Zhang J X.Fac t o r analysis and psychom etr i c eva-l

ua tion of t he Connor -D av i dson resilience sca l e (CD -R ISC )w ith Ch i nese people .Soc i a l B ehavior and P ersona l-i ty ,2007,35(1):19-31.

11 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 )

的修订.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2):98-102.12 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

编制.心理科学,2004,27(1):2-4.

13 K j e llH ansson P H D.Ind i v i dua l res iliency fac t o rs fro m a

genetic perspecti ve :

resu lts fro m a t w i n st udy .Fam il y

P rocess ,2008,47(4):537-551.

14 E ri n M,M cT i gue ,E ri n K,et a.l .A cade m i c resilience and

read i ng :bu ildi ng successf u l readers .T he R ead i ng T eacher ,2009,62(5):422-432.

15 Cha rles V an W ij k .T he resili ence of nava l spec i a lists :t he ir

sense of coherence and its re l a tionsh i p w it h m easures of pe rsonality .South A frican Journa l o f P sycho l ogy ,2009,38(4):737-751.

16 Bruce W,Sm ith A lex J ,Zautra .V u l nerab ility and resili ence

i n wom en w ith art h ritis :test o f a t w o-fac t o r m ode.l Journa l of Consu lti ng and C li n i ca l P sycho l ogy ,2008,76(5):799-820.

R esilience i n the Field of Positi ve Psychology V ision

L i u D an ShiGuox i n g Zheng X i n hong

(Schoo l of Educa ti on ,H ebei N or m a lU n i versity ,Shijiaz huang 050000)

Abstrac t :R es ili ence is one o f the ne w research ho tspo ts i n positive psycho l ogy .Dur i ng the ear l y pe ri ods ,researchers take efforts to probe resilience trait ,protecti v e facto rs and t he process o f res ilience for m ati on .Currentl y ,due to t he i n fluence of positi v e psy chology ,this study rede fi ne resilience on t he basis of m enta l po tentiality .Suggest the way to i m prove resilience .Introduce kinds o f resilience-assess m ent i nstru m ents .A cco rd i ng t o t he current situa tion o f resilience st udy ,we f o recast the tendency o f t he future resilience research :develop emp irical study,emphasize b i o l og ica l fac t o rs ,ex tend research field ,ex ecute i n terventi on st udies .K ey word s :positi ve psycho l ogy ;resili ence ;strategy;eva l uati on ;current situati on and tendency

17

第4期刘 丹等 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

2017积极心理学测试答案解析

二生命的意义 1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阶段称为“自我同一性”阶段,此阶段是对生命意义困惑的最初阶段。 ?A、幼儿园到小学 ?B、小学到初中 ?C、初中到高中 ?D、高中到大学 正确答案: C 2健康是指()。 ?A、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B、没有病痛。 ?C、没有心理疾病。 ?D、身心舒适。 正确答案: A 3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生命意义的积极取向称之为()。 ?A、生的本能 ?B、爱的本能 ?C、性的本能 ?D、建设的本能 正确答案: B

?A、注重自我价值的社会实现 ?B、将自己完全融入社会 ?C、将社会价值作为终极目标 ?D、以生活质量提高为目标 正确答案: D 5顺境时觉得生命美好;蹉跎时觉得生命多难,逆境时觉得生命枉然,这说明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受制于:()。 ?A、人的认识发展进程 ?B、人的追求目标 ?C、人的现实社会境遇 ?D、人的生命周期规律 正确答案: C 6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消极、向外的社会倾向的是() ?A、侵犯行为 ?B、自杀 ?C、虐待 ?D、斗殴 正确答案: B

生殖本能的不朽之作。 正确答案: 第一空: 泉 8心理学和宗教的差异之一在于,所有宗教都试图回答“生与死”的终极问题,尤其是“死” 的归宿问题。心理学关注生死之间“”的问题。 正确答案: 第一空: 人如何更好活着;人如何更好地活着 9具备生命意义的消极取向的人具有两种生存倾向:________和向外的社会倾向。 正确答案: 第一空: 向内的消极倾向 10调查发现,世界上的长寿者都具备四个明显的特征:合理饮食、______、平和心态、生活环境。 正确答案: 第一空: 科学运动 三幸福与你同行 1提倡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向内修身养性,形成仁、义、礼、智、信的良好道德品质是_________价值观。 ?A、儒家 ?B、道家 ?C、佛教 ?D、理性主义 正确答案: A 2认为人生目的和幸福在于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乐只会玷污理性,荒废人生是_________价值观。 ?A、儒家 ?B、道家 ?C、感性主义 ?D、理性主义 正确答案: D

浅谈积极心理学

结合《乱世佳人》浅谈积极心理学 合肥学院教育系09级应用心理学专业 王娟娟0911011056 摘要:为了对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本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定义、背景、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主要观点、运用领域、启示和意义、展望,并结合电影《乱世佳人》中的女主角斯嘉丽的形象具体描述了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什么样的,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哪些内容。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实证主义、情绪体验、个人特质、斯嘉丽。 前言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最早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而提出来的,是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反思,它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 正文: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正式开创的。 (一)定义 积极心理学具体指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 (二)研究对象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三)它倡导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从而促进个人顺

利的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四)诞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1、理论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 年代特曼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1]。在二战期间这种研究被迫中断,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又重新关注人类的积极层面,重视积极的心理活动。人本主义思潮对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也对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关于“任何一种建构都必须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他人)的互动才能实现”的观点,对积极心理学所强调的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环境,以及把积极组织系统和积极关系的构建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都产生了影响。2、现实背景 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三种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但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的注意力集中于对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了主导性模式[2]。目前,虽然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孤独、焦虑、精神空虚等负面心理也层次不穷。这让心理学家们不得不反思传统心理学存在的问题,也开始认识到心理学应该注重对第二、三使命的完成,也即是对积极品质、人类的潜能等进行研究,于是积极心理学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诞生了。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主题 (一)研究方法 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承继了西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量表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另一方面,虽然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但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它学习和继承了质性研究的一些优势和长处,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等。积极心理学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真得可谓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有利于它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二)研究主题 1、主观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类积极的主观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文章

积极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文章 积极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文章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周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

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这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身边的人,感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不论它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给了我们酸甜苦辣,让我们活的更充实更有意义。不仅要有感恩,我们还需要宽恕。宽恕那些你一直耿耿于怀的人或事,这不但宽恕了别人,同时也是宽恕了自己,让自己不再那么计较,也让自己变得更轻松,这不是更好吗。 我们需要接纳自我,接受子己的不完美性。对于先天给予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比如说,我们的出生、我们的高度胖瘦、我们的性别、我们的爸爸妈妈等等,这是

解读积极心理学及其对幸福的阐释

解读积极心理学及其对幸福的阐释 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再加上不平衡的利益分配,极容易产生剧烈的社会心理变化,人们的幸福感不再跟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反而出现逆行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幸福悖论。建设幸福中国和让人民幸福已经成了中国解决温饱之后的重要目标,幸福感一词逐渐进入我国公众的视野。 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心理学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自1879 年心理学独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其主要承载了三个使命: 预防及治疗精神疾病、充实人类的生活和培育天才儿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面对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心理学家把研究的中心放在了通过深入研究心理问题以找到缓解或治愈的方法上。这种以医生治疗病人身体疾病的模式来对待人的心理问题的做法,使得心理学变成了类似于病理学性质的学科。在这一阶段心理学研究仅仅关注于消极的心理问题,缺少对人类积极思想情绪的探究,同时也导致对其他两个使命的研究停滞不前。在《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中,对该现象进行了描述: 由于社会公众及心理学家对积极因素缺乏重视,同时他们固有的消极、病态的观念,导致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如何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了解太少。然而事实上,对人性积极面的关注更有助于积极面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 积极心理学基本理论的最初萌芽是积极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在自家

后院与五岁的女儿除野草时产生的。当时他的女儿顽皮地将种子抛向空中,影响了塞里格曼除草,于是他骂了女儿几句。年幼的女儿跑到爸爸身边,说: 爸爸,在我三岁到五岁的时候,我特别爱发牢骚,时常抱怨这个不顺心,那个不好,但是五岁以后,我决定不发牢骚了,那是我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因为时常还是会忍不住想要抱怨。但是爸爸,我觉得,既然我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爱发牢骚,你也可以不再总发脾气。此时,塞里格曼茅塞顿开,他发现女儿身上聚集着积极能量,她在积极发扬自己的优秀品质,促使她变成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从这一天开始,塞里格曼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保持积极的情绪。从此,他开始了对积极心理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 总幸福指数= 快乐+ 参与+ 意图。塞里格曼和Csikzentmihalyi 于2000年1月发表了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自此,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形成了。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其核心思想在于突出人与生俱来的积极因素,强调的是人类以美德为出发点,用积极、正面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平衡,进而激发人自身的优秀品质和美德,发挥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社会和其他人,从而获得幸福的生活。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

优课联盟-积极心理学测试答案

优课联盟-积极心理学测试答案

1、“美”指能够引起我们____的事物和属性。(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感官快乐 2、希腊神话中______被认为是女性美的最高象征。(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美神维纳斯 3、________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元青花瓷 4、审美的关键在于“审”,而“审”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透过外在的美达到_______,这才是“审美”的本质。(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身心的愉悦 5、_________指在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事物时获得的愉悦情感和精神享受。(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审美心理 6、根据()可以将对言语美的表达分为浅入浅出型、浅入深出型、深入深出型和深入浅出型四类。(单选题) A、 言语和思维的同步性 B、 言语的内涵 C、

思维的质量 D、 话题的深入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B 7、巴黎卢浮宫镇馆三宝不包括()。(单选题) A、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B、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C、 米洛的维纳斯 D、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D 8、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书房,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原因是阁中藏有三位著名书法家的稀世珍品,以下不属于“三希堂”由来的作品是()。(单选题) A、 王殉的《伯远帖》 B、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C、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D、 王献之的《中秋帖》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C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体现了下列哪一种行为逻辑?()。(单选题) A、 选择逻辑 B、 人格逻辑 C、 行为方式逻辑 D、 时间逻辑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D 10、下列哪一种人的幸福感体验与其他三种人不同?()(单选题)A、 善于捕捉生活美的人 B、 追求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人 C、 具有乐观人格的人 D、 合理运用情绪记忆、善待自己智力的人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中消极的研究范式的超越,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重要取向,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促进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完善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拓展和深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意义;发展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广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

从积极心理学谈谈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从积极心理学分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引言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是人格发展的核心要素,而青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学时代处于青年中期,在这一阶段,告别中学生涯的大学生开始把关注的重点由高考转向自我,主动探索并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意识在逐步成熟。 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规律表现为:分化→矛盾→统一。 随着生活环境、学习要求的变化和意识水平的发展,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经历着自我的接纳与排斥、自我的肯定与否定等上下震荡的复杂情感体验,许多心理问题随之出现并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作为正在亲身感受上述情感体验的大一学生,我想就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分化期和矛盾期面临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分析,希望通过研究和思考,我能正视这一年来的心理变化,并学会一些基本的心理技能。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意识自我冲突自我调适 一、自我意识分化和矛盾的表现 二、自我意识发展中的问题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问题的调适方法 四、自我意识的心理意义

一、自我意识分化和矛盾的表现 1.自我意识分化的表现 当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的时候,大学生开始主动、迅速地关注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对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的细微变化十分敏感,自我思考和自我反省开始增多,“我应该怎样做”、“我是什么样的人”、“怎样生活才最有意义”等是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自我认识在各种丰富的体验和思考中不断加深。由于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行为、心理等各方面特征的主观认识,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自我意识分化将引起自我概念的修正和完善。 2.自我意识矛盾的表现 自我意识的明显分化使大学生开始注意到过去未曾注意的许多有关“自我”的细节,这种发现给他们带来全新的体验,但也同时让他们发现主观自我与他观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由此引发自我矛盾的凸显。 有自我意识分化引发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①主观自我与他观自我的落差 作为同龄人中有资格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大学生对自己有着相对积极地评价,但由于大学之前未有深入的思考和丰富的体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并不完整,评价也不够客观。进入大学之后,伴随环境的改变,他们开始从社会和他人的角度看待和观察自己,结果发现了种种客观但令人沮丧的现实,如“其实我学习并不算勤奋”、“原来我弹的钢琴只是业余水平”等等。这种主观自我与他观自我的落差将带来巨大的失落感和心理不平衡。 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理想自我是指个体想要达到的形象,现实自我是站在现实角度对自我各种特征的认识,两者一般都存在一定差距,合理的差距激励人不断进步。 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新一代大学生拥有非常强烈的成就动机,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渴望成功,往往在心底设计了一个“理想我”,对大学生活也进行了某种理想化的设定,而能力、验的有限却造成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落差。若这种落差过于明显,大学生将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以及对自己的失望和不满。 ③交往欲求与自我封闭的矛盾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归属需求和认同需求,渴望交往和分享,希望找到至友和知己,想要成为群体中受欢迎的人,所以他们往往会借助参加社团活动、学生工作的机会进行自我表露。然而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他们又存在着一定的戒备心理,很难完全敞开心废与别人进行交流和合同,潜意识中和别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对于交往的渴望和自我的封闭意识存在强烈矛盾,让大学生既合群又孤独。 ④自负与自卑的冲突 大学生对自己的智力和才能往往有着一定的信心,然而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的自我定位并不准确,因而这种信心并不是稳定的“自信”,极易在外界影响中“过度膨胀”或“过度萎缩”。由于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当小小的成就到来时,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我成就感,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信心盲目膨胀;如果遭遇一定的挫折和失败,他们极易产生挫败感,开始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陷入强烈的自卑情绪中。这种过山车市的情感体验让大学生情绪波动很大。 ⑤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随着身心的发展,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看待事物的眼光趋于客观和全面,会像成年人一样用比较理性的方式解决客观问题,比如安排自己的作息、平衡学习与工作的关系等等。然而面对主观问题时,他们仍会像青少年时期那样容易冲动行事,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如有的同学在失恋之后一蹶不振,有的同学终日沉迷网络游

浅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教育

浅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教育 周春芳 在一份关于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的征集问卷中,有位家长的问题是:孩子对各个课程没有兴趣和爱好,怎么办?从字面意思推测可能该家长的问题本质是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各门功课没兴趣。对此我的回复是:(1)请家长先自己思考或者说弄清楚,您希望孩子具体表现出什么样子才觉得还可以。(2)为此您曾做过哪些努力来帮助孩子,其中哪些比较有效,哪些无效?(3)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我认为较好的做法是增加孩子的积极体验,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自信感,而不是每天就孩子的错误、不足进行纠正、批评和说教。并举了一个例子,希望那位家长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例子:美国的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往往只打勾,不打叉。如一个学生做了10道题,结果对了一道,错了9道,老师就在他的本子上打一个大大的勾,学生一看发下来的本子,一个大勾,很开心。第二天10题对了两题,老师打了两个大勾,学生一看,昨天一个勾,今天两个勾,更开心,学生就有一种成就感、自信感,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勤奋,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 上述回复中的第三条我是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提出来的。下面先谈谈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教育。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的美国,它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而积极教育是指以学生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为最终目标而开展实施的教育。积极教育把自己的重点放在促进积极上,而不是传统的纠正问题上。那么什么才是学生积极性的源泉呢?即如何才能推动学生积极地学习呢?下面我想从大家不陌生的发明大王爱迪生说起。爱迪生小时候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开除了,老师说他太笨了。但爱迪生的母亲坚信自己的孩子绝对不笨,她经常对爱迪生说:“你肯定要比别人聪明,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移的,所以你要坚持自己读书。”并且亲自辅导爱迪生的学习。在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下,爱迪生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成功与她母亲的激发和鼓励是分不开的。激发和鼓励是指通过某些刺激使人发奋起来,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希望的目标前进。

积极心理学优课联盟习题

1、“美”指能够引起我们____的事物和属性。(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感官快乐 2、希腊神话中______被认为是女性美的最高象征。(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美神维纳斯 3、________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元青花瓷 4、审美的关键在于“审”,而“审”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透过外在的美达到_______,这才是“审美”的本质。(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身心的愉悦 5、_________指在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事物时获得的愉悦情感和精神享受。(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正确答案: 第一空:审美心理

6、根据()可以将对言语美的表达分为浅入浅出型、浅入深出型、深入深出型和深入浅出型四类。(单选题) A、 言语和思维的同步性 B、 言语的内涵 C、 思维的质量 D、 话题的深入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B 7、巴黎卢浮宫镇馆三宝不包括()。(单选题) A、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B、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C、 米洛的维纳斯 D、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D 8、三希堂,是乾隆皇帝的书房,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原因是阁中藏有三位著名书法家的稀世珍品,以下不属于“三希堂”由来的作品是()。(单选题)A、 王殉的《伯远帖》 B、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C、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D、 王献之的《中秋帖》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C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体现了下列哪一种行为逻辑?()。(单选题) A、 选择逻辑 B、 人格逻辑 C、 行为方式逻辑 D、 时间逻辑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D 10、下列哪一种人的幸福感体验与其他三种人不同?()(单选题) A、 善于捕捉生活美的人 B、 追求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人 C、 具有乐观人格的人 D、 合理运用情绪记忆、善待自己智力的人 我的答案:正确答案:B 11、根据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Trait-Factor Theory,好工作就是适合自己的、人职匹配的工作。(判断题)

积极心理学心得感悟

积极心理学心得感悟 心正是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是仁厚耿直的美好凸现。心正不是伺机的铤而走险,而是真诚的虚怀若谷;心正不是狡猾的利诱相逼,而是坦荡的助人为乐;心正不是阴险的同流合污,而是透明的开诚布公,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积极心理学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积极心理学心得感悟1 非常有趣的心理学知识先前想不通的都想通了 炫耀源于内心的不自信 心理学上认为,“爱向别人炫”是一种内心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表现,很可能是因为某种东西自己不常有,一旦拥有,希望藉以外界的羡慕来建立自信。不向别人晒自己的幸福会憋死你么?如果会,好问问为什么。记住:生活不是演戏,自己精彩就好! 心理学研究显示:男人一天平均说2000个词(远古时男人狩猎养成的习惯),女人一天要说7000个词(远古时女人采摘蔬果养成的习惯)。工作一天回家,老公的那2000个词在公司就用完了,回到家就想着休息休息;而老婆还有5000个词没说呢,回到家总要把一天的词说完才能睡吧!然后很多杯具就这样产生了! 据说,当你失眠的时候,你将会在别人的梦里出现。 关系越好的,往往是最爱损你的 和她们说话时,你总是能自动屏蔽那些不爱听的。你的毛病她们永远比你更清楚。碰到你以前喜欢过的人,她们总是特别激动地喊你快看快看。有了小秘密,总是第一个想跟她们分享。其实最关心你的,永远是那个最爱打击你的。 撒谎的孩子有出息 国外研究发现,50%三岁孩童会说谎,四岁会騙人的占90%,12岁的儿童几乎都会撒谎。孩子撒谎,其实是认知发展的标志。认知功能发展越健全的孩子,说谎技巧就越高明,因为他们有办法圆谎。孩子撒谎有可能是早慧的体现,这些人,成大以后更可能成为领袖人物。 睡不好会发胖 睡眠不足,容易发胖的。每天睡5~6小时的人,平均比每天睡7—8小时的人重6—8磅。当正常睡眠时间被剥夺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抗压激素,以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同时第二天的食欲也会增强。如果早晨必须7点起床,前天晚上最好在11点左右睡。睡觉前可以泡个热水澡,或读本小说。 科学家发现食指长文科好无名指长数学好 英国巴斯大学量度过七十五名七岁小童的右手手指长度,发现“手指比例”无名指较长的小童,数学成绩较好。食指较长的小童,英文成绩较出色。同样计算方法亦可用在成年男女上,成年女性“手指比例”通常是一,即食指及无名指长度相等,成年男性则多是无名指较长。 管理心理学 一个值8000元的人,就别讨价还价只愿付他7500元。即使省下了500块,实际上却凉了他的心,一有更好的机会,人家拔脚就走。相反,痛痛快快付他10000元,他会拿出两倍的能耐为你卖命干。记住,宁可花两个人的钱去招一个好人,也不要用一个人的钱去招两个差人。 夫妻血型搭配 (1)平等型:A男-A女,O男-O女,AB男-AB女,B男-B女; (2)恩爱型:O男-A女,B男-O女,A男-AB女,AB男-B女; (3)管理型:A男-O女,O男-B女,AB男-A女,B男-AB女; (4)互补型:O男-AB女,AB男-O女,B男-A女,A男-B女。 现在都肿么了?没结婚的像结婚的一样同居,结婚的像没结婚的一样分居;动物像人一样穿衣服,人像动物一样露着肉;小孩像大人一样成熟,大人像小孩一样幻稚;女人像男人一样爷们,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具体就研究对象而言,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1] ,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 幸福感和 满足(对过去) 、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 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只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到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使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心理学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和治疗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预防方面,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它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个体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在它的看法中,当一个人处于孕育着抑郁、物质滥用或精神分裂等问题的环境中或其遗传素质较差的情况下,要防止在其身上不出现、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 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一门有关人类力量的科学,其使命是去弄清如何在青年人身上 培养出这些品质。例如,要防止那些在易于得到毒品的环境中的少年身上的药物滥用,有效的预防并不是对他们进行治疗,而是找出并发展出其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关注未来、人际关系良好、并能从运动中得到快乐的少年是不会形成药物滥用的。总之,积极心理学认为

幸福心理学答案

幸福心理学答案 首页进度资料通知考试讨论答疑 幸福心理学费俊峰课程评价 返回 《幸福心理学》期末考试(20) 姓名:王富菊班级:默认班级成绩:88.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追求目标的同时,()才是带来幸福的要素。(1.0分)1.0 分 A、 制定计划 B、 去倾诉 C、 去行动 D、 去遐想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在国外对幸福感的研究中,实证性研究阶段是()。(1.0分)1.0 分A、

20世纪50年代以前 B、 20世纪50-80年代 C、 20世纪80-90年代 D、 20世纪90年代至今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3按照幸福心理学角度,人们在择业时应选择与()一致的工作,比较容易获得幸福感。(1.0分)1.0 分 A、 个人的专业 B、 个人的性格特征 C、 个人的能力 D、 社会主流价值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一般而言,有目标的人与没目标的人相比,成功率()。(1.0分)1.0 分 A、 无法确定 B、 一样 C、

D、 更高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 好的天气会带来积极的情绪 B、 工作满意度与幸福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C、 对监狱里的服刑人员来说,学习一项技能是非常重要的D、 学历越高,对就业的帮助越大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内在自我的两个部分是()。(1.0分)0.0 分 A、 接纳自我和拒绝自我 B、 思考自我和接纳自我 C、 思考自我和观察自我 D、 拒绝自我和观察自我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A 7关于柏拉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2018积极心理学模拟考试四答案通识课

一、单选题(共30.00分) 1. 下列属于消极的文化心理倾向的是()。 A.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C.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2. 在心理学中,描述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关系的是()。 A.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B. 韦伯定律 C. 首因效应 D. 马太效应 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3. 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根据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这种现象被称为()。 A. 羊群行为 B. 从众心理 C. 沉没成本效应 D.

心理账户 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 4. 感觉精力枯竭是哪种压力信号?()A. 生理信号 B. 情绪信号 C. 思想信号 D. 行为信号 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5. 性心理和性行为具有( )。 A. 排他性 B. 互利性 C. 互惠性 D. 道德性 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6. 鲁迅说:不读(),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可见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A. 《大学》 B.

关于积极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关于积极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导语: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关于积极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 其实刚开始我并不是很想这门课,是因为室友很想上这门课,然后就拉着我陪她选这节课的。但当真正开始上课后感觉这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一次上课我并没有认真听,记得第一节课老师让我们说为什么选这门课、以及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会让我们学到什么。偶尔听老师的几句话,感觉到确实有道理蕴藏其中,有些道理确实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随着上课的次数的增加,我们懂得了更多关于身心健康的知识。拥有积极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对成长有着极大的重要性。这门课的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明白抱怨是没有用的,唯一的用处只会让这种消极的情绪蔓延、传播,而对于解决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身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大学生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面对的问题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如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的人际交往的问题等等。通过这门课,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问题即便无法解决问题,但至少我们能过的舒适点,拥有积极的心理。

其实这个学期的压力还是挺大的,要考四级、考会从、考国二。考试一个接一个,让人感觉很累。所以呢,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学习让我知道更多的方法去缓解压力以及如何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 种来临的考试。例如,每天早上起来照镜子时给自己一个微笑,笑着对自己说我可以的,这对一天都保持一种好的心态有很大的作用。在这一天中都给自己学习的动力。生活、学习都不会像自己想像的那么如意,偶尔还是会有难过、伤心的时候以及某一时刻会有一种特别不想学习的念头。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给自己放个小假,坐在宿舍看个电影什么的。要想全身心的放松自己,就必须痛痛快快的看电影,而不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想着:哎呀,我的什么作业还没有完成。这样根本就达不到放松的效果。所以,该放松的时候就尽情的放松,该学习的时候就认认真真的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我也深深的记得这种方法,记得快考会从的时候,有一个周末 真的是不想复习了,感觉自己天天都是看这几本书真的好累。于是我就给自己放了假,那个周末都没有复习,在宿舍看电影,还有和朋友去逛街买东西,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好多。下周也有新心情,和学习的动力了。所以,每当我们感觉压抑或是特别不想做某件事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去做,而是放松放松自己,以便接下来更好的学习。 所谓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去认 识世界、发现世界的美,进而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主张心人们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 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

积极心理——看幸福定义

积极心理——看幸福定义 Dacher Keltner(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 我认为,对幸福的理解不妨从情绪入手,积极的情绪带来积极的心理感觉,消极的情绪会带来消极的心理感觉。 达尔文敏锐地指出,同情心是我们最强有力的一种本能,对人类的进化非常重要。为什么?从科学上来说,同情心不但联系了大脑的旧皮层和关爱他人行为这两者,还从基因上塑造了神经系统中的后叶催产素受体。 在现实层面,人类的后代比地球上其他哺乳动物要脆弱,很多动物的后代一生下来生存能力就非常强,比如,可以很快坐起来吃东西,而人类的后代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做这些事情。同情心不只是进化的产物,也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通过付出而不是索取感到快乐。 我发现,社会不平等会削弱人们的同情心,因此我们在讨论同情心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周边的社会环境和情景。 Jennifer Goetz(美国明德大学心理系教授): 乐于助人、关心和无私通常被认为与进化论背道而驰。在残酷的、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物竞天择说”往往被解释为“适者生存”。然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历大相径庭,生活中的我们不但非常关爱他人,甚至愿意为他人牺牲。 我认为,同情心已经进化为一种具备促进合作、保护弱者等基础功能的情绪。分析这种进化性的中心点在于,作为一种适应机制的同情心应该是人类的普遍特质之一。 在中国社会中,互惠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为其他人做一些好事,但在另外一个特定的时间,我们自己也会受益。这种连带受益的文化也是一种价值观,进一步影响同情心。而这种同情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 我要强调的关于进化论的问题是,同情心不应该应用于所有人,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这也说明它是有局限性的。比如你需要钱的话,很多时候,我不可能把所有的钱都给你。 Eunkook Mark Suh(韩国延世大学教授): 有调查结果显示,公民的幸福感水平在国家间的差异很大。虽然很多社会变量,诸如收入、公平、安全等因素通常可以用来解释这些差异,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幸福所抱持的不同信念也作用明显。 例如,研究发现,幸福感水平和每种文化背景下“快乐的人”受欢迎程度密切相关。又如,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幸福是零和博弈游戏”这种观点的认同,也会影响人们对幸福的外在、明显的和内在的、隐秘的两个对立面的偏重。 如果你所身处的文化认为,幸福是一种有限的供应,那么人们会觉得幸福供应是有限制的,是零和的游戏。如果你所处的文化相信幸福不是好东西的话,你就不太可能在众人面前表现成一个快乐(快乐与幸福在英语里是同一个单词)的人。众所皆知,一个快乐的秘密就是你能够把你的快乐表达出来,渲染在周围,你就会变得更快乐。 王登峰(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西方文化强调的是个人的成功,遇到困难,逢山开路,换句话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不高兴吧。中国人要实现自己目标的时候,可能会有别的人觉得不高兴,但其模式是自己高兴,别人也要高兴。当你让第一个不高兴的人高兴起来以后,很清楚你的目标还在前面,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人不高兴,那怎么办,都要尽可能地照顾他们的情绪。从中我们看到的是,用文化维度概念来说,西方追求成功的方式很男性化,而中国很女性化。 中国文化讲究性善,同时人也有自私的行为,中国人讲究自律,对这种行为进行制约。中国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是调解,没办法的时候才是上法庭。中国人还会说,即便我赢了,但是输了的人一定会想办法收拾我的,所以最好是不要上法庭。在香港,很多企业家遇到纠

2017尔雅 幸福心理学 课后作业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一)已完成 1 【单选题】以下哪位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A、弗洛伊德 ?B、塞利格曼 ?C、弗洛姆 ?D、本·沙哈尔 我的答案:B 2 【单选题】“垮掉的一代”出现在()之后。 ?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C、宗教改革 ?D、经济改革 我的答案:B 3 【单选题】丹尼尔·卡尼曼曾获得2002年诺贝尔()。 ?A、文学奖 ?B、和平奖 ?C、物理学奖 ?D、经济学奖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人的幸福感会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得到显著提升。() 我的答案:× 5 【判断题】近年来,“幸福热”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有所体现。()我的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二)已完成 1 【单选题】《逃避自由》是()的著作。 ?A、弗洛伊德 ?B、塞利格曼 ?C、弗洛姆 ?D、本·沙哈尔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的十大疾病中,精神抑郁症排第五位,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到世界第()位。 ?A、一 ?B、二 ?C、三 ?D、四 我的答案:B 3 【判断题】人们之所以渴望自由又逃避自由,是因为自由也意味着责任。() 我的答案:√ 4 【判断题】面对同一份工作,人们感受到的压力和心态乐观与否,基本是相似的。()我的答案:×

幸福与心理学(三)已完成 1 【单选题】尼采是()哲学家。 ?A、德国 ?B、法国 ?C、美国 ?D、英国 我的答案:A 2 【判断题】聪明的人大多数身体比普通人要差。()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重大的危险的决策,往往是一个人独断专行的结果。()我的答案:× 4 【单选题】《梦的解析》的作者是()。 ?A、塞利格曼 ?B、弗洛姆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我的答案:C

积极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篇一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外,也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积极心理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针对中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比较适合这一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们经常讲现在独生子女多了,逐步会在孩子中形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有些孩子不关心班级集体,自私自利。所以,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习惯、学会与人相处,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针对积极心理教育的特点,我上了一节《同学间的互助》的心理活动课。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孩子朦着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然后谈谈感受,孩子说:很害怕,怕撞到课桌上。第二次,再请这位孩子朦着眼睛,然后请一位同学带着他走,再让他谈谈感受,孩子说比起第一次不那么害怕了,因为同学搀着我的手,不会撞到东西。为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心理体验更加深刻,积极心

理教育可以把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我在实践中反复做几次同一种游戏,让更多的孩子来体验,这两次走路的不同感觉。最后同学得出同一种结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样即使有困难也能比较快的克服,还可以少走弯路。这也就是团队协作的魅力,也是我心理课要达到的目的。 这一堂课既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又让学生懂得了帮助、关心他人的美德。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也一定能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经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是通过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感悟生活,用理性对待生活,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 积极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篇二1、据一项调查研究统计,在心理学中消极研究和积极研究的对比是21:1,鼓励个人的成长,增进个人的健康比治愈自己的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