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抓住新型城镇化契机破解发展难题

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典型案例

街道党工委书记陶湘闽就群众文化工作接受湖南卫视采访麓谷

街道地处湖南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城区,面积约 20.8 平方公里,人口12.8 万,其前身为 1959 年所建的国营东方红农场,经2000 年改制为镇后,于 2010 年析臵成麓谷街道,现有延农、长丰、长庆、东塘 4 个农村型社区和麓景、麓源、麓泉、和馨园 4个城市型社区,驻街企事业单位 5000 余家。近年来,麓谷街道紧紧抓住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这一主题,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目前,街道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 20.4 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48%,城镇化率达 98%。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

麓谷街道发展过程和所辖区域具有四大典型特征,可以集中反映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困境:高新区园区体制使街道无法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原国营农场的撤销遗留了人员安臵、管理体制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臵内涵了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拆迁征地的跨政策模式使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困难重重,群众上访接连不断。麓谷街道城镇化过程中集合了以上几大问题,这些问题驱动着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之路。(一)园区管理的核心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 1988 年,是我国首批 27 个国家级高新区

之一。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核心区、起步区,长沙高新区是长沙市两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示范区、改革试验区、产业集聚区。麓谷街道作为园区首府,是长沙高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目前,园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落户在街道,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聚集在街道。园区体制下的街道,政府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应有的自主权、财经权,逐步被部门化,自主造血功能缺失。而且,随着大开发、大建设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速,拆迁、安臵不断改变居民原有环境,企业成批落户,人口大量涌入,快速变化的新环境、新事物,直接造成基层网络体系脱节,原有村组模式被打乱,管理无法到位,服务无法延伸。多年的拆迁及开发建设,也让原本淳朴的老百姓个人色彩加浓,利益驱动的思想在蔓延,金钱至上的风气在传播,群众集体意识逐渐淡薄,集体观念逐步淡化。(二)农场体制的转型区。麓谷街道前身为国营东方红农场。农场时代,辖区居民虽是农民,却享受着“国家粮”,和大多数农村相比,这里的人们吃着大锅饭,领着“粮票”、“油票”、“布票”,每月按时上班,按时记“工分”,按时领工资。42 年农场管理,10 年乡镇模式,再到 3 年街道,国营农场习性依然存留在百姓的骨子里,等、要、靠思想严重。拆迁失地后,往往具备劳动能力的居民,外出打工嫌累,坐在家里嫌穷,没事打麻将,没钱找政府,做事要轻松,待遇要求高,最后往往待遇多的企业进不去,待遇少的不愿搞,在他们眼里,政府就该给他们发“饭票”,到各级政府上访、闹访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还有部分基层党组织,也一直沿袭着农场时代的思维和管理模式,面对时刻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局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方法,集体经济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一直以来发展缓慢,面对各类无理取闹、违法违纪的人群,大有“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心态,不敢、不愿伸出正义的双手,社会正气严重不足。(三)城乡结合的过渡区。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部分农村集体土地逐步转为城市国有土地,农民逐步转变为市民。目前,街道辖区内存在城市与乡村两种社区,相互接触、混合及交融,其人口与社会结构特征地过渡性也十分明显。在整体规划设计的安臵小区内,被征地农民虽“洗脚上岸”,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但并未“洗脑进城”,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仍然保留着农民气息,给政府社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安臵小区内,设计精美的绿化带,一夜之间便成了菜地,蔬菜瓜果一应俱全,群众的潜意识里,毫无城市文明的概念。婚丧嫁娶等乡村风俗也随处可见,每逢“红白喜事”,安臵小区内灯火通明,各类喜庆道具随处摆放,鞭炮声络绎不绝,人情往来不断,活动过后,便是各式各样成堆的垃圾,无人收拾。(四)矛盾爆发的焦点区。从国营东方红农场到麓谷街道,我们历经了长沙市第 95 号令、第 60 号令、第 103 号令三套“征拆令”征收了 98%的土地。每套“征拆令”的拆迁安臵模式各不相同,第 95 号令为政府划地、居民自建模式;第 60 号令为政府划地、集体规划建设 5 层农民安臵小区,被征地农民无偿享有从地到天 5 层房屋,但农民社会保障缺失,需依靠集体经济发展自筹资金购买;第 103 号令则以货币安臵为主,其安臵方式为区级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保障房小区,被征地农民持货币购买,政府提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常年的片区拆迁、跨政策拆迁,截然不同的拆迁安臵模式,使得集体土地费分配、集体资产管理、拆迁安臵模式、群众个人诉求等问题,历经数届政府后,逐渐积累、交织,形成了大量的矛盾,在不同时点爆发。特别是近年来,围堵街道、居委会闹访、缠访,项目建设工地聚集暴力阻工等事件时有发生,各级政府每天出于接访和矛盾纠纷处理状态,严重影响了地

区发展和稳定。

二、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和实践

农村蝶变为城市,农民转化为市民,麓谷街道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坚持发展先行,抓好民生保障,推行文化强街,优化城市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街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坚持发展先行,用产业支撑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口号,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有过硬的产业支撑和经济基础。作为园区模式下的街道,推进新型城镇化,首要任务是拆迁腾地,服务园区加速发展。我们稳步推进,实现了 4500 余亩新项目征地,8000 余亩腾地,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城市雏形基本呈现。同时,服务好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企业是园区和街道发展的生命,我们开展两帮两促,提供优质服务,优化施工环境,全方位为企业服务。重中之重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动社区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培育特色商圈。因地制宜、分类培育,形成了几大商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涉外经济学院等高校周边的“校园商业圈”;以高新区管委会为轴心的“行政商业圈”;保利?麓谷林语小区周边人流密集地的“楼盘商业圈”;东方红路风光带沿线的“景点商业圈”。特色商圈不仅增加了集体资产租金收入,也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2、引进龙头项目。通过归集 400 余亩闲臵土地,我们引进了麓谷汽车世界项目,兰博基尼、奔驰、宝马等 43 家4S 店纷纷进驻,每年直接增加集体收入近千万元。在汽车世界周边,我们统租 300 多个门面,建立了汽配城。居民出租一套 60 平米的房子,15 年可获租金55 万元。3、做强经济实体。延农集体经济与高新区创业园合作,兴建了创业服务大楼,先后有200 多家孵化企业进驻。现在,综合大楼市价已超亿元,租金每年达 300 万元。东塘集体经济组织自建农贸市场、综合大楼等经济实体,每年收入达 700

多万元。各社区改建闲臵房产,向园区企业提供租房,实现人均年增收近千元。4、全力引导扶持。为鼓励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我们争取到多项优惠政策:对集体建设的各类市场,分别给予 60 万元以上扶持奖励;对集体经营项目争取税收减免、所得税优惠、贷款绿色通道等政策;对集体土地招商项目争取土地出让金返还、行政性收费减免等政策。拆迁的高效推进,项目的稳定落户,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提高经济增速的同时,更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稳定了民心,避免成为有城无市的“空城”和有人无业的“闲城”。(二)抓好民生保障,用人本夯实城镇化。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就业方式、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城镇化进程中,居民原有生活方式改变,农民“洗脚上岸”,成为了城市居民。我们紧紧抓住“民生”这条主线,推进新型城镇化,主要做了一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逐步完善城市配套设施。街道辖区各小区内生鲜市场、文化广场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其中,麓谷保利体育公园荣获湖南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有望成为国家级优秀体育公园。2、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开辟“一网一校一超市一热线一承诺”就业平台,为农民提供“菜单式”选学,为企业提供“订单式”培训。组建就业联络员队伍,按照网格化包干模式,每位干部重点服务 4 至 5 名被征地农民,在帮扶就业后,持续跟踪至稳定就业 6 个月以上,以帮助其渡过新工作磨合期,并将指标纳入干部年终考核体系,与绩效奖金挂钩。2012年,麓谷街道被征地农民新增就业 680 余人,稳定就业 462 人,家庭就业率达到了 98%以上。创业方面,实行“政策加导师”帮扶创业,成立创业指导员队伍,免费开展创业培训,实行创业“一对一”帮扶,提供一次性创业补贴及小额担保贷款。目前,麓谷街道已有 191位被征地农民成功创业,带动 552 人就业。

3、全面开展社会基本医疗、养老保险服务。对慈善助学、大病救助、特殊群体慰问等优抚救助活动,实行“广泛覆盖、动态管理”的办法,确保零差错、零投诉。2012 年慰问低保、特困群体 524 人,发放各类救助、慰问、慈善捐款、优扶资金 120 余万元。

4、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敬老院提升服务质量,争创省级示范敬老院。卫生院更新医疗设备,引进专业人才,更好地为辖区群众服务。(三)推行文化强街,用文化引领城镇化。农民变市民,群众固有的思想模式和思维方式未能适应身份的转变,我们打造“文化磁场”,凝聚精神力量,培育具有高新精神的麓谷新市民。首先,精细化提炼全街核心价值。我们专门设计了象征激情与和谐的 logo,谱写了专门的“街歌”。下一步还准备在全街范围内征集“麓谷精神”表述语。其次,常态化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每年组织农民运动会、每月组织体育赛事;成立诗词、书画、摄影等协会,定期组织优秀作品展览;组织成立麓谷群众艺术团、秧歌队,定期组织比赛,每年举办一次街道文化艺术节。最后,科学化开展群众教育活动。设立魅力麓谷大讲堂和魅力麓谷大课堂,为街道干部群众提供学习平台。组建“四德”宣讲团,在社区内定期开展巡回宣讲。编印《公民道德》、《法律知识》、《家庭贤闻二十一》等读本。自办月刊《麓谷街道》及门户网站,及时向群众传达正面声音;创办社区法制学校,规范引导群众行为。(四)优化城市管理,用环境改善城镇化。城市形象关系大局、关系发展、关系长远、关系民生。我们以群众满意为根本目标,多措并举,务实创新,力促城市形象有全面提升。一是实行格式化创建和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定格、定人、定责、定流程”四大原则,实行“一周一讲评、一月一排名、一季一考核”的工作机制,立足街情实施格式化创建和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日常管理菜单化,确保工作机制长效化。建立

“三横五纵”公路管理网格,打造东方红路沿线风光带,提升城市品味。二是定期组织开展专项集中整治行动。对于违法违章建筑、违法违规经营,进行专项集中整治。规范摊贩经营,美化城市形象同时,兼顾摊贩生存、百姓便利。三是探索建立环卫公司,提升队伍素质。通过环卫公司,招募环卫工人,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提高卫生清扫保洁效能。开展“优秀物业”、“文明社区”评比,美化社区环境。城市协管员军事化培训,提升城管队伍素质。现今,中联重科、拓维信息等大批企业进驻街道,汽车世界、凯天环保等大批项目落户街道,辖区内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环境优美宜居,众多流动人口在此定居,臵业安家。(五)创新社会管理,用效率推进城镇化。制度建设滞后,是城镇化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大胆先行先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麓谷街道由原来单一行政管理逐步转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社会管理。一是党建网梯化管理,每位党员设岗定责。开展六大党建实事工程,建立网梯化管理模式,每个党员设岗定责,实现组织网格化,人人网格中。二是街道、社区干部公开选拔。精简内设机构,竞聘确定中层职务,增强选人用人透明度。2013 年 1 至 7 月就有三个社区公开招聘后备干部。三是成立作风督查专案组。颁布“六条禁令”,增设工作去向牌,由群工办、党政办成立工作督查组,加强督查督办,强化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强纪律监督,采购专业设备,不定期对干部工作作风进行抽查暗访。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与实践,得到了《湖南日报》、新华社《湖南领导参考》、《长沙决策咨询》等媒体的重点关注和报道,《失地“农民”变“市民”的麓谷探索》、《奏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三部曲”》等文章被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大型门户网站转载。

三、新型城镇化的评论与展望

城镇化是城镇发展的规律总结,是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显著体现,新型城镇化是针对传统城镇化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一个理念,是城镇化发展规律上的一个必经阶段。由于特殊的转型背景,中国在过去的城镇化过程中,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2012 年城镇化率达到了 52.57%,而农民市民化的水平却相对滞后,据估算能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只有36%。一系列的“城市病”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也困扰着城镇化。同时,“造城运动”所需要的土地都是通过拆迁占用农民集体土地换来的,拆迁本身以及失地农民安臵问题引发了种种官民冲突。这些是目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普遍问题。传统城镇化难以为继,新型城镇化应运而生,核心思想主要是以人为本,让人平等的更好的享受城镇化成果;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协调,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城镇化模式。现有工作的难点是如何从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过渡到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这需要各个地方不断探索,也需要中央统筹规划。麓谷街道由于“撤场建镇、托管高新、析臵街道”的历史背景,城乡结合部的特殊环境,集合了当前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重重矛盾,其具备的典型性特征可以看做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一块试验田,而街道在促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做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其成功经验对全国其他地区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从东方红农场到麓谷街道,街道所辖地经历了国营体制向园区体制的转变,管理体制转变形成了人员安臵问题、产业发展转型问题,园区体制也亟需进一步完善。城乡结合部的特殊地理位臵,使我街道内部兼管着 4 个城市型社区和农村型社区。为了腾出土地引进企业,街道平均每年拆迁上万亩土地,现有的片区开发和跨政策拆迁模式,积存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群众上访和聚众闹事时常发生。面对如此复杂艰难的环

境,麓谷街道认清形势、攻坚克难,将人本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突破点和着力点,创造条件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七个麓谷”发展街道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的促进农民市民化,目前这些举措也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当然,由于各种矛盾问题叠加,麓谷街道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相当棘手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比如拆迁安臵政策的延续性问题。拆迁腾地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但麓谷街道先后经历了长沙市三套不同的拆迁安臵政策,这样对于前期遗留的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就会面临政策依据混乱的问题,失地农民对于补偿标准争议不断。另外还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土地在拆迁前属于社区集体资产,集体资产如何高效投资一直困扰着街道,当前由于短期投资收益率低而面临统一使用与否的争议,同时集体资产的清产核算也是一大难题。这类问题需要先从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对实践工作进行有效指导。最后,街道办事处是中国行政链条上最末端的一级行政单位,权能和力量有限,新型城镇化涉及到的是一项全面而深入的变革,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层面的变革。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大势所趋,麓谷街道在既有的制度框架内推动农民市民化,新型城镇化面临着一系列深层制度障碍。李克强总理曾明确地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把城镇化潜力与改革红利结合起来,通过改革和制度变迁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已经有了自下而上的制度需求,因此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响应。比如现有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使“被城镇化”的农民无法像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城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当然这需要各大城市扩大公共财政支出,但只有制度变革,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

地上新城镇地下鲟鱼城

——湖北省宜都市天峡模式

渔洋溪村养鲟一条街宜都,是湖北一个仅有 40 万人口的县级市,因地处长江与清江的交汇处闻名于世。近年来,宜都市围绕鲟鱼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出通过养鲟富民强市的天峡模式。

一、背景与起因

1、宜都市具有大规模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基础。宜都市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过渡地带,长江、清江、渔洋河境内流程 150 公里,渔业资源丰富,拥有长江鱼类资源 120 多种,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动物有中华鲟、白鲟、长江鲟、胭脂鱼、大鯢等,重要经济鱼类 20 余种。全市可养殖水面 4.8 万亩,现已全部利用,清江库区发展网箱养殖 6500 多个,水产从业人员 1.2 万人。2012 年全市实现水产品产量 1.4 万吨,渔业产值 4.6 亿元,系列产值 12.7亿元。

2、水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端品种,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有限。上世纪末,宜都市水产养殖生产结构、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基本雷同,大面积实施池塘养殖、网箱养殖,主导品种为传统四大家鱼,缺乏价格高、市场俏的高端品种,由于品种较单一、上市时间相对集中,导致产品价格偏低,造成养殖户经济效益不高,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不明显。

3、农户自发养殖规模小、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受资金、技术等因素限制,养殖区域较为分散,养殖规模不理想,专业精养鱼池面积不大,仅占养殖面积的 7%,而且多数鱼池因年久失修而导致水位变浅、池埂变窄,不能稳产高产,同时存在灌排设备老化等问题,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鱼病、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养殖水产品的

安全,2006 年 4-5 月间,宜都市高坝洲库区养殖鮰鱼发生暴发性疾病,死亡鮰鱼 80 万斤,直接经济损失 500多万元;2007 年 8 月,高坝洲库区渔业生产合作 80 多户社员所养的匙吻鲟在 4 天之内突然死亡 80%,直接经济损失达 150 多万元。4、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宜都市虽然拥有一批水产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但是龙头企业发展不够,企业规模和实力偏小,而且均以养殖和鲜销为主,水产品精深加工明显滞后,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5、原有养殖模式严重污染环境。原有的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密度过大,部分养殖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投饵、投肥,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不仅水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不能持续,而且渔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在此背景下,为了提升宜都市水产养殖业的质量与规模,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宜都市于 2003 年引进湖北省从事鲟鱼驯养繁殖、鲟鱼制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共同探索鲟业特色产业富民之路。鲟鱼起源于二亿五千万年前,是世界最古老、生命力最强的物种,最大年龄300 多岁,最大个体 3200 公斤,素有“鲟龙、皇帝鱼、软黄金、活化石”之称。鲟鱼药食同源、健美同体,富含十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含有 12.5%的“DHA”和“EPA”(亦称脑黄金),对软化心脑血管,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商,预防老年性痴呆具有良好的功效;软骨和骨髓(俗称“龙筋”)有抗癌因子,可完全直接食用,素有“鲨鱼翅,鲟鱼骨”之说,鲟鱼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科研、经济价值。近几年来,宜都市结合新型化城镇化建设,在龙头企业自主发明的生态循环水工业化养鲟模式基础上,与当地农户合作,把江河库湖传统养殖模式“搬”进农民家庭立体厂房,帮助农户实现足不出户创业致富,过上城里人生活的梦想,为破解“三农”难题创出了一条新路。

二、做法与经过

天峡模式在“公司+协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基础上,以节约用地、少投入多收入等为根本出发点,开创养鲟工厂在农村、车间在农户,农村办工业、农村变城镇的新型产业样本,打造“地上新城镇、地下鲟鱼城”的别致景观,将生态化工厂养殖、新型城镇化与农户生产经营特点相结合,开创了农村一、二、三产协同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天峡模式的形成与完善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探索:1、将工业化生产技术、生态农业与单个农户生产经营特点相结合,创造现代农业新架构。天峡模式是按照现代工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结合农业生产用地有限等客观实际,坚持以家庭成员为生产主体,将单个农户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将工业化生产与农民家庭相结合,创建了“地下生态养鲟博览、地上生产服务高效、楼上生活文明美好、屋顶光伏电站配套”现代农业新架构。天峡模式结构为单元模块式,单户为独立型,多户为合作社型。以家庭地下室为基础,建设全封闭、全生态循环水养殖车间,利用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互生原理净化养殖废水。地下建工业养鲟(观赏)车间,地上建产品分割、展示、农家乐、居住、办公等综合配套服务楼,实现种、养、加工一体化。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气泵提水为纽带,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将水生蔬菜、花卉生产与鲟鱼养殖、加工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工程;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养殖新格局。天峡模式比传统养殖方式省地 99%、省水 99%、省力 99%。红花套镇渔洋溪村民卢武昌一家 5 人,家庭收入之前主要靠儿子外出打工和儿媳在家种地,年纯收入仅 2 万元左右。2010 年,卢武昌一家运用天峡模式,在建新房时配套建设了144 ㎡的地下室养鲟车间,当年纯利 5 万

元。卢武昌和老伴都是古稀之年,平时在家管理地下室养鲟车间,只需花 20 分钟喂鱼即可。随着养殖技术经验积累,他现在养鲟年纯收入在 8万元左右。2、农村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通过天峡模式,农户开展楼下鲟鱼养殖、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发展第一产业;龙头企业收购农户养殖的鲟鱼,进行分割销售以及深加工带动第二产业;农户因地制宜开发养鲟观赏与农家乐、休闲旅游等繁荣第三产业,天峡模式将三大产业有机结合,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推动了三产的协同发展。当地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现代化农村居民点的要求,引导农户集中建房。同时加大投入,配套了超市、文化、卫生、体育等各类公益设施,形成了新的集镇,将农村建成为现代化的小城镇,实现了农村向城镇的转变,大力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与面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此外,新产业的兴起、新集镇的形成带动了农村观光旅游业的同步发展,农户在从事鲟鱼科技养殖及旅游服务业的过程中接收了外来信息,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文化素养和文明水平,有效推动了人的城镇化的进程。2011 年,宜都市红花镇渔洋溪村 33 户农民按照天峡模式,统一标准建设了新居,建成了室内地下养鲟博览园,地上居住与鲟制品专卖店,房前屋后种植蔬菜的生产模式。当年,在因建房导致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平均每户年产鲟鱼 3 吨,创利润 5 万元。3、推动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天峡模式,创造性地将农民住房地下室变为养殖车间,一楼二楼建旅馆商店或农家乐、开发以鲟鱼产品为主的旅游休闲食品和农家菜,三楼居住,探索出地下室工业化生态养殖的现代农业模式(也称“鲟鱼观赏馆和水生植物园”)。该模式实现鲟鱼车间化养殖,不受季节性限制,不受室外环境影响,提高了鲟鱼产品质量,又美化了环境,同时彻底改变了养鱼到湖泊、劳作到

田间的传统模式,将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解放,将农家变为工厂、将渔民变为工人、将农村变为城镇、将农民变为市民。在天峡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宜都市政府积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先后在项目申报、项目用地审批、农户建房用地、生产科技开发与攻关、农产品营销、农户和企业融资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奖励政策,包括将农民建房与新农村居民点建设相结合,对统一建房运用天峡模式的农户一次性给予资金补助 5 万元;金融部门在小额信用贷款、担保抵押贷款等方面对运用天峡模式的农户优先考虑等等。4、深化“公司+协会+农户”产业机制。天峡模式将公司、协会、农户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实行“四统一”服务,即向上岸渔民、失地农民、下岗工人等统一提供鱼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技术支撑、统一回收产品。协会积极为农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及时解决农户养鲟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农户按照技术规程科学养鲟,并将鲟鱼销售给龙头企业,获得稳定收入。

三、成效与反响

1、农民显著增收,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宜都市积极推广天峡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城镇化建设。全市 10 个乡镇积极引进推广天峡模式,红花套镇 9 个村村村推广运用,其中渔洋溪村 30%的农户运用了天峡模式,渔洋溪村二组 80%的农户运用天峡模式,每年户平增收 5 万元以上。近年来,在天峡模式的带动下,宜都市红花套镇先后荣获了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百强乡镇、湖北省文明乡镇等称号,渔洋溪村也成为全省、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红花套镇城镇化率上升五个百分点,达到 45%,高于全市其他乡镇。

2、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天峡模式是一条低能耗、零排放、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养鲟之路,替代了传统产业模式。一是生态循环

养殖,无污染;二是节省土地,缓解了大规模养殖与农业用地有限的矛盾,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三是促进了水产养殖上岸,进入家庭地下室,减轻了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水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3、社会各界大力肯定。天峡模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与肯定。国务院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课题组考察天峡模式后认为:为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增收、农民致富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创新模式。财政部领导考察天峡模式后,利用微博感叹:“若不是亲眼所见,还以为是个大忽悠”。科技部有关领导赞扬:“神奇!神奇!农民居家养鲟轻松致富太神奇”。湖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有关同志评价说,天峡鲟业模式是实现农业科技化、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有效尝试,实用,可行,有效,值得借鉴,建议在全国农村大力推广。中央电视台在考察、拍摄《鲟鱼该在什么地方养》专题片后高度评价:“天峡模式”可带动百万农民走上增收致富道路,是振兴“三农”产业的风景线。《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凤凰卫视》等多家新闻媒体曾先后对天峡模式进行过宣传报道。香港、新疆喀什、四川、河南开封等地也在积极引进推广天峡模式。4、有利于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全新型市场主体天峡模式变“免税农业”为“税源导入”,2012 年度为宜都市贡献税收约 1 亿元。在天峡模式中,大量上岸渔民、失地农民等成长为养殖能手或小微企业创业者,以现代化新型市场主体的身份与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各得其所,共谋养殖产品增值效益最大化。

四、探讨与评论

1、天峡模式可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通过引入天峡模式,宜都库区农民通过养鲟形成的资产少则数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乃至千万元,仅清江库区年产鲟 2 万多吨,总产值约 20 亿

元左右,占全国鲟鱼养殖总产量的 1/3。天峡模式既能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还能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安全、食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更能解决由于农村劳动力外流而形成的夫妻分居、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的农村社会问题。2、天峡模式的推广亟需政策改革创新。目前,天峡模式的推广关键在于有关政策瓶颈能否有效突破,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能否进入。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亟需有关部门在农用设施用地、工业建设用地、综合用地等不同类型的用地性质上给予合理的政策定位。

贵州省德江县加快建设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实践与探索

人民公园随着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全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实践与探索。贵州省德江县作为西部地区贫困县,自 2010 年以来,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紧紧抓住“三高五铁一港口”规划实施机遇,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城市化为依托,按照空间上产城共进、布局上功能分区、手段上协调统筹的发展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高效率融资、高品位经营,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城市框架进一步拓展,城市品位逐步提升,城市面积从 7.8 平方公里拓展到 15 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从 8 万增加到 13 万,城镇化率达 31.2%。城市配套功能不断完善,辐射效应显著增强,当地农民逐步实现由从事农业到从事第三产业的转型。近年来,德江县的小城镇建设创造了贵州省“德江速度”。《人民网》、《新华网》、《贵州日报》、《当代贵州》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就德江小城镇建设进行了报道,

在省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2011 年 6 月,现任贵州省省委书记,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在德江县调研时,对德江县城市化建设给予了“规划好、干得好、拆迁征地安臵好、发展环境好”的高度评价。今年以来,湖南的常德、凤凰,重庆的沙坪坝,省内的赤水、凤冈、雷山等市县也先后前来德江县交流城镇化建设经验。

一、背景及起因

德江地处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素有“傩戏之乡”、“天麻之乡”、“奇石之乡”的称誉。全县辖 11 镇 9 乡 345 个行政村,国土面积 2072 平方公里,总人口 53 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63.4%。县城建成区面积 15 平方公里,人口 13 万。2010 年,省委、省政府9 号文件明确提出把我县培育成贵州东北部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省“十二五”规划把我县列入全省重点打造的五个区域性重要中等城市之一;国发 2 号文件中规划有“三高三铁”过境德江,《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把德江纳入武陵山片区“六中心四轴线”经济带、“两环四横五纵”交通网的战略发展规划。根据规划,今后将有杭州—瑞丽、沿河—榕江、务川—习水 3 条高速公路和昭通—黔江、都匀—黔江、贵阳—郑州、重庆—广州、遵义—吉首 5 条铁路及 500 万吨级乌江航运港在德江交汇。德江县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按照“南连北拓中改”、“一城三区五中心”(老城区改造和城南新区、城北工业园区、共和港区和行政中心、教育中心、文体中心、商业金融中心、休闲娱乐中心)和“一场一站五水库”(支线飞机场、火车站、长丰和观音滩等五水库)的发展思路,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云南西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县城区按近期

40 平方公里 30 万人建设、中期 50 平方公里 50 万人规划、远期100 平方公里100 万人控制的发展目标,进行了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

修编,完成了《德江县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德江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德江县铁路总图规划方案研究》、《德江县综合交通规划研究》、《德江县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等编制工作,规划成果通过了省、市专家评审。同时,还完成了全县 20 个乡镇及 100 个村庄的总体规划,覆盖率达100%,形成了产城“南北对进”、城乡一体化城市群发展态势。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注重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要建设,规划必先行。一是始终坚持用高标准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再建设”的原则,委托国内一流设计单位同济大学、西部规划院对城市总规、控制性详规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山体公园建设性规划、灯光亮化工程以及中国傩城、民族风情园、奇石观光园等各项专业规划进行了总体策划和具体的规划编制,完成了《德江县城总体规划(2011—2030)》,按区域性中等城市标准编制完成了城南新区、老城区、城北工业园区控制性详规和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卫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生态居住中心等修建性详规,完成了 20 个乡镇总体规划和 100 个村庄整治规划,城乡规划覆盖率达 100%。二是按照“南连北拓中改西扩”发展思路,县城规模近期按 40 平方公里 30 万人建设,中期按 50 平方公里 50 万人规划,远期按 100 平方公里 100 万人控制。三是围绕“交通便捷、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现代城市综合体建设理念,以“大交通、大流通、大循环、大发展”为突破口,委托中铁二院编制完成了《德江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德江县铁路总图规划方案研究》、《德江县物流园区规划》、《德江县火车站场规划》4 个规划。启动了长 25 公里、宽 32 米的县城至煎茶以及长17 公里、宽 32 米的县城至 500 万吨级乌江航运德江港的城际快车

道规划工作,把县城与煎茶、县城与港口连为一体。(二)坚持高标准建设,注重增强城市承载力。规划要实施,建设必加强。按照 50 年不落后的标准,全力推进“一城三区”(老城区改造和城南新区、城北新区、共和港区)建设。一是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投资 2 亿元建成了长 3 公里、宽 46 米的城南世纪大道和长 4公里、宽 32 米的城南新区快车道,开工建设了共富路,7 平方公里的城南新区路网主骨架初步成型;投资 6.4 亿元开工建设长 6 公里、宽 70 米的城北大道,投资 1423 万元完成了县城供水扩建工程,日供水能力达 4 万吨;按 100 万人生产生活用水规划,完成了 4500 万方的观音滩中型水库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投资 1.2 亿元实施城区 220 千伏和 110 千伏电网升级扩能及设备技改项目,实现了铜仁、遵义双电源供电。二是高标准完善服务设施。投资 3.45 亿元建成了占地 380 亩、容纳 6000 名学生的县一中新校区,并成功申创为省级示范性高中;引资 15 亿元开工建设了占地 1200 亩、面向全国招生的德江职业学院;完成了县人民医院综合办公楼、县民族中医院门诊大楼主体工程建设;投资 5500 万元对城区进行了美化、绿化、亮化,城区人均公共绿化面积 8.4 平方米,绿化覆盖率 40%;引资 8 亿元,开工建设了占地 260 亩的温州商贸城;城市新区给排水、防洪排污、通讯网络等配套设施按照现代城市发展要求进行建设,管网安装全部入地。三是高标准推进产城一体化。坚持“兴城必先兴产,强县必先强业”的理念,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配套建设了城北核心示范园区、共和重工业园区、煎茶农特产业园区,依托产业园区平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帮助入驻企业开工建设、投产达产,全面提升园区产业集聚能力,切实增强城市发展后劲。目前,完成了城北 3 平方公里的核心示范园区建设,入驻企业 34 家,完

成投资22.41 亿元,建成投产 14 家,其中城北机电产城一体化园投资 30 亿元、占地 1050 亩。四是高标准打造小城镇建设示范点。按照“因地制宜、尊重民意、群众受益、示范带动”的原则,以实施沙沱电站异地移民、生态移民搬迁、杭瑞高速公路德江段征地拆迁安臵为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煎茶镇省级小城镇、合兴镇市级小城镇示范点,按现代城镇建设标准完成了水、电、路、通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公益设施。在加大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盘活农村固定资产,调动农民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依托 2 个镇的资源、地缘和产业基础,大力培育集旅游观光和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特色产业,着力构建农特产业招商引资平台和乡村旅游前台。目前,合兴镇建成白茶基地 2 万亩,投资 1500 万元建成永志、鸿泰茶叶加工厂,投资 1200 万元修复扶阳古城旅游景点;投资1.2 亿元建成了煎茶烟草基地单元集中连片大型烤房 50 座及配套发展 1 万头生猪养殖场。2 个示范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 3.5 亿元,新建小城镇面积 7 平方公里,新增集镇人口 5000 人,新增个体工商户 500 户,转移农村劳动力 2.2 万人,使小城镇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和中心城市产品加工流通的“大基地”,充分发挥了小城镇建设示范带动作用,有力促进了城乡协调快速发展。五是高标准推进住房建设。将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城市拆迁安臵、商住楼等统一纳入城市规划建设,既改善了城市居民人居环境,又促进了城市规范化建设。近 3 年来,投入 2.2 亿元资金,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 9818 套 63 万平方米,招商引资 30 亿元开工建设惠田、世纪明珠、玉龙湖、多维国际等 250 万平方米的商住楼。这些项目的实施带动,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服务功能逐步趋于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发布《2013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政策评估报告》,报告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走势专题分析》。报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进行回顾,总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三大特点。 回顾历史,国内外形势决定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不足600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近7亿人,城镇化率由10.6%上升至52.6%,城镇化道路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加速的曲折过程。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旧模式下的城镇化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城市建成区规模快速增长,而城镇人口的增速相对较低,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还要更低。2)旧城镇化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的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乡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失衡。3)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从30余年的发展结果来看,由沿海地区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梯次发展的所谓“雁行发展模式”或“梯度发展模式”未能如愿出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拉大。 三大特点,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运而生 自2003年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明晰。 特点一:以人为本,重质量轻速度。为解决城镇化中人口迁移所面临的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此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转变,扩大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如何从粗放型的扩张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解决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在此其中,以人为本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特点二: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不均衡”是旧城镇化的诟病,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距,以及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新型城镇化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并“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政策解读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政策解读 《国家新型城镇规划(2014—2020年)》于2014年3月16日发布,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634431703.html,/xinwen/2014-03/16/content_2639841.htm 《规划》主要核心在于: 一、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出指导方向,是从中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的一部纲领性文件,短期内难以见效; 二、规划主在就地解决城镇化问题,而不只限于一线城市及全国热点城市; 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已形成规模的城市及城镇,则主要在于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四、《规划》本身与现阶段市场规律存在一定矛盾,在已有城市发展不充分的前提下,转而去发展周边卫星城市,将会受到市场排斥及人为的阻力。 关键点及解读: 一、城镇化的目标 《规划》: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解读:从2013年的53.7%到2020年60%,城镇化增速年均0.9%,户籍人口从目前的36%增加到45%,体现其提出“以人为中心”,高质量城镇化的“新型”特征。 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虽然新型城镇化不等于房地产化,但每年平均1200万的新增城市人口必然给房产市场带来新一轮的契机。解决1亿人落户的10万亿资金投入会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主的建设上,市民化的农民工包括住房在内的消费需求也会进一步得到释放。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 二、城镇化的格局 《规划》:明确了新城镇化战略格局。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要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移。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吸纳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 解读:《规划》对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制定了差别化的发展策略:(1)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适当疏散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推进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外转移。(2)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提升质量,增加数量。(3)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达到51.9万亿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全国城镇化水平也达到了52.6%,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以上水平。 我国当前所经历的城镇化进程,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英国经历了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年),而我国仅仅用了22年(1981—2003年)。2000年前后,美国和日本等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76%~80%,但他们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高于这个比例,国家已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城镇化在不少地区出现“冒进”的现象,造成中国许多城市只追求外表繁荣的现象,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建筑质量都存在不少问题。另外,由于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城市偏向政策”,从农业中获取剩余补贴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向城市集中,在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拉越大。针对上述严峻问题,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城镇化作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我国要摆脱传统城镇化的老路,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我们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与问题,解读李总理的新观点,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策略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并提出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城镇主体产业发展与中国特色之路的思维导向。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太快,城市新增人口超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幅度,再加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普遍出现五个方面的问题。 (1)土地资源有限,用地效率偏低,出现“冒进式”的土地失控。城市化进程中的冒进现象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大于人口的城市化,许多城市郊区化泛滥,许多单位大量占用土地,尤其是开发区、大学城;二是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冲动超越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政出多门,相互攀比。各地开发区广铺摊子,乡镇大量批租土地,导致投资密度过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极不合理,资源浪费极大。例如:南京城市地区有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式,值得引起我们的质疑,在1995-2000年时,市政府与一些专家主张“跨江发展”,除了主城外,规划浦口、大厂镇、泰山新村的发展方案,结果20年来,长江西岸仍然发展不起来;后来又转向河西新区、仙林大学城的发展方向,目前还没有形成城市新区,重要的服务设施(医疗、教育)不配套,城市缺乏人气;现在又转向重点发展江宁新区,建设副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市区出城到江宁方向的交通常常受阻。同时市政府近年来又在马群、麒麟镇方向开发新区,四面开发,到处投资,布局极为分散,城市化地区缺乏重点,造成投资的效益很低。从全国大部分城镇的蔓延、扩张速度分析,“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地方政府过分注重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城市人口规模的集聚,农业的转移人员作为城市的生产者,却无法融入城市成为市民,导致当前存在比较严重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建设质量不高问题。我国的城镇化也正是在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下起步和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一定的社会安全与质量问题。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四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地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第九章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 东部地区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优化开发区域,面临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制约,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提升。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要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继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科学定位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移。依托河流、湖泊、山峦等自然地理格局建设区域生态网络。 东部地区其他城市群,要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统筹区域、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深化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一体化发展。 第十章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发〔2014〕4号)、《关于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的分工方案》(中办发〔2014〕7号),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229号)的有关要求,经部门联审和专家评审,同意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现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印发你们,请据此组织开展试点工作。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体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中发〔2014〕4 号)、《关于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的分工方案》(中办发〔2014〕7 号)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11 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229 号),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试点申报工作。发展改革委会同上述部门和有关专家对申报地区的试点工作方案进行了综合评审,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 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原则同意各试点地区报送的试点工作方案。为扎实有效推进试点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紧紧围绕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寻找规律、凝聚共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二)基本原则坚持制度创新、试点先行。着力破除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阻碍,探索形成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体制新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中央统筹、地方为主。中央政府统筹试点内容,赋予试点地区先行先试政策,试点地区按照试点要求,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出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路径。坚持综合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地区既要统筹兼顾重点试点任务,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本地区亟需突破的发展和改革瓶颈,通过综合和分类改革的结合,率先试验,强力推进,务求实效。坚持定期评估、总结推广。实行改革试点进展情况年度评估报告制度,总结试点经验,完善试点内容,以点带面,梯次推进,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及时推广试点成功经验。 二、试点范围和时间 (一)试点地区。综合考虑申报地区的工作基础和试点工作方案,兼顾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城市(镇),确定在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 个城市(镇)开展试点。 (二)试点时间。2014 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2017 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0 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三、试点主要任务 (一)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按照户籍制度改革要求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出台具体可操作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标准,并向社会公布。建立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

2017年城镇化建设资金(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及实施目的 为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等文件。2014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鲁发〔2014〕16号)。 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鲁发〔2014〕9号)要求,加大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探索具有山东特色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通知》(鲁建办字〔2014〕18号),部署开展了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申报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评审,提出省级试点名单建议,并报省城镇化领导小组审议,最终确定试点地区。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下达2017年省级城镇化建设专项资金(第一批)的通知》,对纳入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18个市、县(市、区)补助。 (二)项目内容和预算支出情况 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试点资金15600万元,涉及6个国家级新型城镇 化综合试点市,6个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区),6个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共计114个项目。 (三)项目实施情况 2017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资金共安排专项资金15600万元,共用 于114个项目,其中修建道路17条,供气供热项目4个,污水垃圾处理项目7个,编制各类城镇规划46个及其他各类城镇发展项目40个。 城镇道路交通类的项目,主要用于各试点地区城区及乡镇道路的修建,优化城区路网结构,缓解了周边交通压力,方便群众出行,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数,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规划编制类项目提高了城市建设水平,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塑造城市风貌特色,优化城市形态,创造宜居公共空间。从社会效益来说可以更科学的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城乡建设;从环境效益来说,可以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汇报(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附全文) 简介: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 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 下简称《规划》)。《规划》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 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明确指出了三个需要着重解决好的问题,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并强调各地要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按照规划,未来我国将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

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就业是长期现象,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 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生学籍转接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行动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以“十大行动”为重点,围绕8项牵头任务60项配合任务,制定了《全县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6年工作总结 (一)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放开市县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督促企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率先在×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试点基础性工作。出台了烟花爆竹禁燃、秸杆禁烧、取缔小锅炉、城市街道除尘等4个大气污染防治具体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了城乡环境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和农村各方面环境监管治理。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资武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分工模式,完成了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万亩,总流转面积达到**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制定了《×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开展。 (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改建各类渠道**多公里,完成宅前铺装**平方米,农村宅前铺装率达**%。建成和提升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个,总数达**个,占全县

的**。深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完成景观带绿化水源改造项目和上海路、延安路等道路树池下沉式改造。制定了《×高标准公厕建设及改造方案(2015-2017年)》,在武水湖、武川公园、紫武苑、×镇等地新建旅游厕所**座。大力推进×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工作,完成下双路、陈武路部分路段太阳能路灯架设、绿化灌溉管道铺设工程,集中供热升级改造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中心村便民服务中心、小城镇便民农贸市场等项目开工建设。 (三)公共服务进一步均衡。深入推进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改薄”工程,完成双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双中学室外运动场、东四沟小学水厕改造建设工程,建成并运行教育“四通两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健全校长和教师交流任职机制,严格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各项政策,推进各类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完成了全县27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实现乡村舞台100%全覆盖。县中医院迁建项目动工建设。出台全县城乡全面推进社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方案,将社县服务管理延伸至村。全面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信息系统全覆盖,全县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 (四)产业支撑进一步强化。制定了《×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考核评选办法》及《×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截至2016年底,全县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新增**家,认证家庭农场**家、新增**家,申报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个,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县)**个。

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1.

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看法与观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发展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单一发展路径,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的一条新型的发展路径。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历史意义 我认为简介一下城镇化的基本涵义有助于对它的理解。所谓城镇化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以及城市的数量的地曾加,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简言之,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第二,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第三,农业劳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本质特征反映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 新型城镇化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科学发展,我国农村人口多,地域辽阔的实际情况。决定了中国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走自己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资源节约和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那城镇化建设是怎么提出的呢?城镇化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性潮流。想要了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了解它的提出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新型城镇化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简列) 1,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2,新的观念、体制、技术下的新型产业模式 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强化和完善生态物业管理、生态占用补偿、生态绩效问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控制性详规等法规政策。 推进产业生态的转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需要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要在弄清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

“多规合一”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

“多规合一”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进展情 况的汇报 “多规合一”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 进展情况的汇报 ***XX年8月被正式确定为全国28个“多规合一”试点,今年年初,我市被纳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范围,按照国家部委“多规合一”工作及省、市关于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相关要求,我市专门成立了***“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推进“多规合一”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方案,以及XX年试点工作计划任务,多次组织召开“多规合一”及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推进会,成立8个调研组,分别就户籍制度、城乡规划、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生态环境、产业发展、住房保障等方面开展深入调研论证,为我市“多规合一”规划编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打好基础。 一、“多规合一”工作进展情况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油田开发历史长、范围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多年积累的一些原来没有明显迹象的继发性影响开始显现。急需通过推进“多规合一”试点,有效实行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确

保玉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促进。根据国家四部委“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总体部署及省、市相关工作要求,***严格按照既定的工作进度计划,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1、工作准备阶段:组织发改、住建、环保、国土等相关部门,于XX年11月编制完成了《***“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于12月分别通过XX市政府、省住建厅及国家环保部审查。客观分析了当前玉门经济发展客观实际,制定了试点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和保障措施,全面指导试点工作的开展。 2、工作启动阶段:XX年3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规划编制工作。相关单位配合规划编制专家多次开展现场调研、部门座谈,收集大量详实的基础资料,详细了解掌握了我市产业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空间管控等方面实际情况,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规划研讨阶段:规划专家组通过对基础资料及数据进行汇总梳理,开展多规差异分析,提出初步解决思路,并多次与***相关部门座谈交流,研究可行性规划方案,于XX 年5月形成了《***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初步框架文件》和《***“多规合一”试点改革方案》,5月底通过了XX市政府、省住建厅审查,6月2日通过了省发改委和环保厅审查,《***城乡统筹发展总体规划初步框架文件》于6月16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之背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之背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公布,全文3万多字,共计31章。 《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易鹏第一时间做出了初步解读。 《规划》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业

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关注盘古智库(微信搜号码:pangoalzhiku,查找公众号:盘古智库),回复关键词“316”,可以看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第一篇规划背景 第一章重大意义 第二章发展现状 第三章发展态势 【第一篇规划背景】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 第一章重大意义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

新型城镇化试点镇的请示(版本2)

XXX县人民政府 关于请求将XXX镇纳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镇的 请示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XXX县XXX镇位于XXX县中西部,XX高速公路、XX省道穿境而过,地理环境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全镇版图面积188.8平方公里,辖29个村(场、社区)177个村民小组1.8万户7.8万人。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楚天明星镇、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省级文明镇,连续四次获得?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奖,是XXX县域副中心,2012年XXX镇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镇。 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坚持以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富民强镇为主题,加快推进城镇有序扩容、

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提等升级、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素质提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了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化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资源要素向城镇聚集,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2012年,全镇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32.94亿元,工业产值18.85亿元,财政收入45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7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00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08%、131%、126%、31%、49%。基本形成了以305省道为轴心、集镇为核心、东起铧场、西到韩溪河的8.5公里带状小城镇示范区,其中集镇中心区域面积达3.5平方公里,人口4.2万人,城镇化率近三年以4.6%的速度递增,达到54.6%。 为深入贯彻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鄂发[2010]25号)和党的十八大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探索欠发达地区、贫困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途径和模式,特申请将XXX镇纳入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给予相应的政策和项目扶持。 二○一三年八月一日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抓住新型城镇化契机破解发展难题 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典型案例 街道党工委书记陶湘闽就群众文化工作接受湖南卫视采访麓谷 街道地处湖南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城区,面积约 20.8 平方公里,人口12.8 万,其前身为 1959 年所建的国营东方红农场,经2000 年改制为镇后,于 2010 年析臵成麓谷街道,现有延农、长丰、长庆、东塘 4 个农村型社区和麓景、麓源、麓泉、和馨园 4个城市型社区,驻街企事业单位 5000 余家。近年来,麓谷街道紧紧抓住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这一主题,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目前,街道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 20.4 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 48%,城镇化率达 98%。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 麓谷街道发展过程和所辖区域具有四大典型特征,可以集中反映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困境:高新区园区体制使街道无法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原国营农场的撤销遗留了人员安臵、管理体制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臵内涵了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拆迁征地的跨政策模式使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困难重重,群众上访接连不断。麓谷街道城镇化过程中集合了以上几大问题,这些问题驱动着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之路。(一)园区管理的核心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 1988 年,是我国首批 27 个国家级高新区

之一。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核心区、起步区,长沙高新区是长沙市两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示范区、改革试验区、产业集聚区。麓谷街道作为园区首府,是长沙高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目前,园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落户在街道,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聚集在街道。园区体制下的街道,政府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应有的自主权、财经权,逐步被部门化,自主造血功能缺失。而且,随着大开发、大建设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加速,拆迁、安臵不断改变居民原有环境,企业成批落户,人口大量涌入,快速变化的新环境、新事物,直接造成基层网络体系脱节,原有村组模式被打乱,管理无法到位,服务无法延伸。多年的拆迁及开发建设,也让原本淳朴的老百姓个人色彩加浓,利益驱动的思想在蔓延,金钱至上的风气在传播,群众集体意识逐渐淡薄,集体观念逐步淡化。(二)农场体制的转型区。麓谷街道前身为国营东方红农场。农场时代,辖区居民虽是农民,却享受着“国家粮”,和大多数农村相比,这里的人们吃着大锅饭,领着“粮票”、“油票”、“布票”,每月按时上班,按时记“工分”,按时领工资。42 年农场管理,10 年乡镇模式,再到 3 年街道,国营农场习性依然存留在百姓的骨子里,等、要、靠思想严重。拆迁失地后,往往具备劳动能力的居民,外出打工嫌累,坐在家里嫌穷,没事打麻将,没钱找政府,做事要轻松,待遇要求高,最后往往待遇多的企业进不去,待遇少的不愿搞,在他们眼里,政府就该给他们发“饭票”,到各级政府上访、闹访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还有部分基层党组织,也一直沿袭着农场时代的思维和管理模式,面对时刻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局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方法,集体经济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一直以来发展缓慢,面对各类无理取闹、违法违纪的人群,大有“事不关己

国家新型城镇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目录 第一篇规划背景 第一章重大意义 第二章发展现状 第三章发展态势 第二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四章指导思想 第五章发展目标 第三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六章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第一节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 第二节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第七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第一节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第二节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第三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第四节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 第五节拓宽住房保障渠道 第八章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第一节建立成本分担机制 第二节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 第三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第四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第九章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 第十章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第十一章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 第十二章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

第一节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第二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 第三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第十三章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第一节完善城市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二节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三节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第四节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第五篇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四章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 第一节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第二节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第三节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 第十五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第一节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第二节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 第三节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 第十六章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一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第二节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第三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十七章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第一节创新规划理念 第二节完善规划程序 第三节强化规划管控 第四节严格建筑质量管理 第十八章推动新型城市建设 第一节加快绿色城市建设 第二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第三节注重人文城市建设 第十九章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 第一节完善城市治理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