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计算器的作业模板
- 格式:doc
- 大小:236.00 KB
- 文档页数:8
《用计算器开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开方运算的方法,加深对开方概念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开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作业的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练习: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使用计算器进行开方运算的练习题,包括正数、负数、小数的开方等,旨在巩固学生对开方运算的掌握。
2. 拓展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的情境,要求学生运用开方知识解决,如测量、面积、体积等问题的计算。
例如,计算一个矩形的对角线长度,或估算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
3. 操作指导: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相互交流使用计算器进行开方运算的技巧和方法,包括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
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总结使用计算器进行开方的规律。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按照教材和课堂讲解的内容,认真完成基础练习部分,确保熟练掌握开方运算的方法。
2. 在拓展应用部分,学生需结合实际情境,灵活运用开方知识,独立完成问题的解答。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重思路的清晰和计算的准确性。
3. 在操作指导部分,学生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出使用计算器进行开方的最佳方法和技巧。
4. 作业需按时完成,字迹工整,计算步骤完整,答案准确。
如有不懂之处,可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进行评价。
2. 评价将综合考虑学生的基础练习、拓展应用和操作指导三部分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解题思路、计算步骤和答案准确性等方面。
3.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将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其改进和提高。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 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将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用计算器开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开方运算的技能,了解开方在数学中的应用和价值,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学习: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理解并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开方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包括输入、计算和结果解读等。
2. 操作练习:设计一系列用计算器开方的练习题,包括正数、负数、整数和小数的开方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3. 实际应用: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计算物体的面积、体积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4. 拓展延伸: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题目,如多位数开方、复杂数开方等,供学生自主选择挑战,拓展思维。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质量,特提出以下要求:1. 按时完成:学生应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作业。
2. 规范操作:在操作练习中,学生应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3. 独立思考: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应独立思考,尝试多种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4. 注重过程:除了关注结果外,还应注重解题过程,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字体工整:作业书写应工整、规范,字迹清晰易辨。
四、作业评价评价时,将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正确性:计算结果是否准确无误。
2. 规范性:操作步骤是否规范,解题过程是否清晰。
3. 创新性:是否能够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展现创新思维。
4. 态度与习惯:是否按时完成作业,书写是否工整等。
评价方式将采用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进行批改和反馈:1. 及时反馈:教师将尽快批改作业,并及时向学生反馈成绩和问题。
2. 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教师将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3. 总结提高: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用计算器进行运算》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运算的实践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加深对初中数学运算规则的理解,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练习: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完成一系列基本的算术运算,包括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以及涉及百分比、平方、开方等运算。
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进行运算,并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2. 复杂问题求解:设置一些涉及实际生活的问题,如面积计算、体积计算等,要求学生利用计算器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操作技巧巩固:设计一些关于计算器操作的技巧题,如快速输入、功能键的使用等,以帮助学生巩固计算器的操作技巧,提高运算效率。
4. 自我检测题:为学生提供自我检测的题目,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等,以便学生自我评估学习效果。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并保证作业的整洁和规范。
2. 在进行运算时,学生应严格按照计算器的操作步骤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3. 对于复杂问题求解部分,学生应详细列出解题步骤和思路,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思路。
4. 在自我检测题部分,学生应认真答题,并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5.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需进行自我检查和修正,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解题步骤和思路、答案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将给予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并指导其改正。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
2.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用计算器开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的目标为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计算器进行开方运算的基本技能,并能运用该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技能。
二、作业内容1. 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和开方功能。
学生需熟悉计算器上开方运算的按键,并能够正确输入数字和执行开方运算。
2. 掌握开方运算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学生需理解开方运算的原理,包括正数、负数、零的平方根等基本概念,并能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开方运算。
3. 完成一定数量的开方运算练习题。
练习题包括但不限于正数、负数、小数等不同类型的数据,旨在巩固学生对开方运算的理解和操作技能。
4. 结合实际生活问题,运用开方运算解决问题。
例如,计算某个正方形的边长,或者计算某个建筑物的面积等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需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
2. 学生在进行开方运算时,应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同时注意操作的规范性。
3.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答案或使用其他不正当手段。
4.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需认真检查答案,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1. 学生对开方运算原理的理解程度;2. 学生操作计算器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3.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和态度;4. 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反馈:1. 对学生正确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2. 对学生出错的地方进行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3. 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学习到的用计算器进行开方运算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使用计算器进行数学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器操作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初中数学中的基本计算问题。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内容1. 计算器基本操作练习:学生需熟练掌握计算器的开关机、数字输入、运算符输入、结果查看等基本操作。
2. 基础算术运算:学生需利用计算器完成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算术运算,并能够处理带有小数和百分比的运算。
3. 方程求解:学生需学会利用计算器解一元一次方程,如ax=b形式。
学生应掌握在计算器上输入方程,查看解的过程及结果。
4. 实践应用题:结合生活实际,设置应用题,要求学生利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利率计算等。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并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2. 在进行计算时,要求学生遵循数学计算的规则和顺序,如先乘除后加减,括号内的运算优先等。
3. 针对实践应用题,学生需结合实际生活情况,合理设定数据和条件,确保答案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4.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需对计算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算术运算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
2. 评价将结合学生的答案准确性、完成速度、解题过程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 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教师将提供指导和帮助,以便其改正错误并提高能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指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对于学生的疑问和困惑,教师将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以上是《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方案。
4.1 认识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同步作业设计1、填空题。
(1)计算器一般包括两部分:()和()。
(2)一般计算器开机按()键,关机按()键。
(3)在计算器上进行如下操作:,这时计算器上显示()。
123个657相加的和是________(4)用计算器计算.8735+3547=________ 983721-464322=________(5)用计算器计算55043+7216+857=________(6)用计算器计算9376+14758=________2、单选题(1)在用计算器计算“4452+1689”时,不小心把“1689”按成了“1698”,只需要按下面的()键后再输入“1689”就可以了。
A.ONB.AC CE(2)看一看,找一找,前面三道题的答案已经给出来,请直接选择第四道题的答案()A.49B.59C.45(3)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000﹣2689时,把减数错输成2986,这时他要按()键清除2986,再输入2689.A.ON/CB.CEC.OFF (4)用计算器计算.5940÷45×73=()A.132B.3285C.9663D.96363、判断题(1)在用计算器计算时,发现输入的数据不正确,可使用CE键清除错误。
()(2)计算器上AC和ON/C都具有清除功能.()(3)257×62的积是四位数。
()(4)计算器是目前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
()4、用计算器计算。
(1)(2)3943+2787= 4400÷550=3472×36= 9072-1938-579=70300-13452÷38= 2005×(2004-1498)=5、解决问题(1)奶牛场用青草喂牛,一头牛29天喂了522千克,照这样计算,8头牛一年(365天)需要多少千克青草?(2)下面是学校购买学校用品情况的统计表,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每种用品的金额及合计表。
信息技术作业如何利用Python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计算器程序是信息技术领域中非常基础的部分之一。
通过Python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可以加深对编程语言的理解,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Python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
一、程序设计思路在开始编写计算器程序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程序的设计思路。
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需要具备以下功能:1. 用户输入数字和运算符进行计算;2. 程序对输入的表达式进行解析和计算;3. 返回计算结果。
基于以上思路,我们可以着手开始编程。
二、编程步骤1. 定义函数在Python中,我们可以使用函数来实现计算器程序。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个函数来进行数学运算。
例如,我们可以定义一个名为calculate的函数来接收用户输入的表达式,并返回计算结果。
2. 获取用户输入接下来,我们需要获取用户输入的表达式。
在Python中,可以使用input()函数来获取用户的输入。
在获取用户输入后,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参数传递给calculate函数进行计算。
3. 解析表达式在开始计算之前,我们需要对用户输入的表达式进行解析。
这里可以使用字符串的拆分和切片操作来实现。
通过拆分用户输入的表达式,我们可以得到运算符和数字。
然后,我们可以将这些数字和运算符进行计算。
4. 计算结果在解析表达式后,我们可以根据运算符来进行计算。
例如,如果用户输入的运算符是"+",则我们可以将前后两个数字相加。
通过依次处理每个运算符和数字,我们可以得到最终的计算结果。
5. 输出结果最后,我们将计算结果作为函数的返回值并将其打印出来。
这样,用户就可以看到计算器程序的运算结果了。
三、示例代码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示例代码:```pythondef calculate(expression):# 解析表达式operator = ''number = []for char in expression:if char.isdigit():number.append(char)else:operator = charbreaknum1 = int(''.join(number))num2 = int(expression[len(number) + 1:]) # 计算结果if operator == '+':return num1 + num2elif operator == '-':return num1 - num2elif operator == '*':return num1 * num2elif operator == '/':return num1 / num2# 获取用户输入exp = input("请输入一个简单的四则运算表达式(例如2+3):") # 调用计算函数并输出结果result = calculate(exp)print("计算结果为:", result)```四、运行结果当我们运行上述示例代码,并输入表达式"2+3"时,程序将会输出计算结果"5"。
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十二节计算器的使用作业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1)(-345)+421=________;(2)(12.236)÷(-2.3)=_______;(3)23×1=________;(4)-1553=________;(5)(3.2-4.5)×32-25=_______.2.用计算器求出棱长为56cm的正方体体积为_______.3.用计算器计算:在比例尺是1:300 000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相距2.6厘米,•则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是______千米.4.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任选1,2,3,…,9中的一个数字,将这个数乘7,再将结果乘15 87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试着解释一下理由吗?5从表中你发现3的n6.计算下列各式(可以使用计算器):6×7=66×67=666×667=6 666×6 667=66 666×66 667=观察上述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尝试说明理由吗?7.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将结果填写在横线上.99 999×11=____________;99 999×12=____________;99 999×13=____________;99 999×14=____________.(1)你发现了什么?(2)不用计算器,你能直接写出99 999×19的结果吗?8.用计算器计算并观察.1.22=?0.122=?0.0122=?122=?120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9.有人说:“如果将一张纸裁成两等份,把裁成的两张纸摞起来,•再裁成两等份.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便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一张纸的厚底是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385 000km,你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吗?10.有些循环小数具有一些奇特性质,如:1 7=..0.142857,循环节142 857是个很有趣的数.用计算器完成下面算式,并把结果填入□内.714 285=142 857×□857 142=142 857×□428 571=142 857×□571 428=142 857×□285 714=142 857×□142 857=142 857×□观察各式运算结果,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有趣的数?11.测量一种圆柱形饮料罐的底面半径和高,用计算器计算出这个饮料罐的容积( 取3.14),并将你的结果与外包装上的数据进行比较.12.如果有一根很长的绳子,它能绕地球赤道一周(约4万千米),利用计算器探索,将这根绳子对折多少次后能使每段绳长小于1米.答案:1.(1)76 (2)-5.32 (3)27.6 (4)-3 723 875 (5)12.12.175 616cm3分析:•因为正方体的棱长为56cm,•所以正方体的体积为563=175616cm3.3.7.8 分析: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所以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6÷1300000=2.6•×300 000=780 000(厘米)=7 800(米)=7.8(千米),注意单位换算.4.解:取数字3,乘7,再将结果乘15 873得:(3×7)×15 873=21•×15 •873=333 333.取数字5,乘7,再将结果乘15 873,得:(5×7)×15 873=35×15 •873=•555555.取数字8,乘7,再将结果乘15 873,得(8×7)×15 873=56×15 873=888 888.•通过观察发现,任选1,2,3,…,9中的一个数字n ,将这个数乘7,再将结果乘15 873,均得到一个6位数,每位上的数字相同,都是n ,即(n×7)×15 873=nnn nnn .•因为7•×15873=111 111.所以(n×7)×15 873=n×(7×15 873)=n×111 111=nnn nnn . 点拨:通过探索规律可以发现,数学真奇妙,数学中存在一些具有特殊作用的数字,如本题7与15 873的积就具有神奇的“复印”功能,你能将任意一个1,2,3,…,9中的数字连续“复印”6次,你还能发现其他具有“特异功能”的数字吗?5.解:从表中发现3的顺序循环重复出现,呈周期性变化.3225的个位数是3.∵225=4×56+1,正好是重复出现时的第1个数.∴3225的个位数是3.6.解:计算下列各式:得:6×7=42,66×67=4 422,666×667=444 222,6 666•×6667 =44 442 222,66 666×66 667=4 444 422 222.观察上述结果,可发现规律:6(1)6666666667444222n n n n -⨯=个个个4个2,• 因为:6×7=2×3×7=2×21,66×67=2×3×11×67=22×201,666×667=2×3•×111•×667=222×2 001,6 666×6 667=2×3×1 111×6 667=2 222×20 001,66 666•×66667=2×3×11 111×66 667=22 222×200 001.所以:6(1)6666666667444222n n n n -⨯=个个个4个2. 7.解:用计算器计算,得:99 999×11=1 099 989;99 999×12=1 •199 •988;•99999×13=1 299 987;99 999×14=1 399 986.(1)通过计算观察可发现以下规律:如果n 是11,12,13,…,20中的任何一个数,则:99 999×n=(n -1)99 98(20-n ),其中(n -1)99 98(20-n )是1个7位数,前2位是n -1,个位是20-n ,中间4个数字总是9 998.(2)根据以上规律可直接写出:99 999×19=1 899 981.8.解:用计算器计算得1.22=1.44;0.122=0.014 4;0.0122=0.000 144;122=144;1202=14400.观察以上结果发现:底数的小数点每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平方数的小数点相应地向右(或向左)移动两位.9.分析:第1次把纸裁成2等份并摞起来,纸的厚度是2×0.006(cm );第2次把摞起来的纸再裁成2等份并摞起来,纸的厚度是2×2×0.006=22×0.006(cm ).•如此重复下去,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是243×0.006(cm ),算出这个数与并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进行比较,就可判断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解:相信这个人的说法,因为按题中的做法,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是:243×0.006≈5.3×1010(cm )=530 000(km ),•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为385 000km ,由于530 000km>385 000km ,所以第43次后所有纸的高度已超过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10.解:用计算器计算可得:•观察上述各式运算结果,可以看出,142 857这个6位数非常奇特,它分别与1,2,3,4,5,6这6•个数的乘积仍是6位数,并且这个6位数的每个数字仍由1,4,2,8,5,7这6个数组成,更加神奇的是,尽管这6个积在相同数位上的数都不相同,分别是1,4,2,8,5,7这6个数字,但从某个数位开始,仍按142 857这个顺序循环.点拨:本题中142 857这个数的奇特性质与中国古代的“回文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欣赏下面一首诗,并用心感受其中的妙处.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11.(略).12.分析:由于开始时绳长为40 000千米,对折1次后,绳长为400002千米,对折2次后,•绳长为2400002千米,…,对折n 次后,绳长为400002n 千米,要使绳长小于1米,应有2n >40 000,用计算器探索,确定n 的取值. 解:绳子对折n 次后,绳长为400000002n 米,用计算器不断尝试可以得到225=33554 432,226=67 108 864.因此,绳子对折25次后绳长为4000000033554432>1米,绳子对折26次后绳长为4000000067108864<1米,所以,将这根绳子连续对折26次后,便能使每段绳长小于1米.。
五年级同步个性化分层作业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23秋•渭滨区期末)把21.6米的绳子截成9根,平均每根长多少米?如图的竖式中,虚线框中的部分表示的是()A.36米B.36分米C.36厘米D.36毫米2.(2023秋•盐都区期末)计算5.48÷4.2时,当商是1.3时,余数为2,这里的2是()A.2个一B.2个十分之一C.2个百分之一3.(2023秋•肥城市期末)使用计算器时,如果发现输入的数据不正确,可使用()键消除。
A.B.C.4.(2023秋•恩平市期末)得数是5.4的算式是()A.5.4÷10B.0.54×10C.0.54÷100D.0.54÷0.015.(2023秋•大田县期末)下面算式中,得数最接近1的是()A.1.12×0.5B.2.01÷2C.1+0.89D.11.5﹣1.256.(2023秋•阳新县期末)下面竖式中圈出的“45”表示()A.45个一B.45个0.1C.45个0.01D.45个0.0017.(2023秋•大田县期末)观察如图除法竖式,箭头所指的“2”表示2个()A.10B.1C.0.1D.0.018.(2023秋•衡水期末)下列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A.3.5×0.3B.3.5÷0.3C.3.5+0.39.(2023秋•阳新县期末)小聪在用计算器计算5.1×9时,发现计算器的“5”坏了,他想到了4种不同的输入方法。
下列方法错误的是()A.10.2×9÷2B.1.7×3×9C.4×9+1.1×9D.6×9﹣0.910.(2023秋•黄山期末)下面是黄山小学五(1)班四位同学计算“1.5÷0.25”的方法,()的方法是正确的。
A.小玲和小青B.小青和小成C.小成和小芳D.小玲和小芳五年级同步个性化分层作业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23秋•渭滨区期末)把21.6米的绳子截成9根,平均每根长多少米?如图的竖式中,虚线框中的部分表示的是()A.36米B.36分米C.36厘米D.36毫米【专题】运算能力;应用意识.【答案】B【分析】根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36”中的3在个位上,表示3个1,即3米,6在十分位上,表示6个0.1,即6分米,所以“36”表示36个0.1,即36分米,据此解答。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与立方根》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使用计算器求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方法,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包括:1. 理论学习:学生需先学习用计算器求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理解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基础练习:学生需完成一系列基础练习题,包括利用计算器求给定数字的平方根和立方根。
练习题的设计需由易到难,逐步加深难度。
3. 实际应用:学生需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正方形的边长、估算体积等。
此部分需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题目。
4. 自主探究:学生需自主选择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用计算器求其相关数值的平方根或立方根,并记录求解过程及结果。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需保持认真态度,按照老师所教步骤进行操作,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2. 学生在进行基础练习时,需注意题目难度逐步增加,每道题目完成后需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
3. 在实际应用和自主探究部分,学生需独立思考,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将求解过程详细记录在作业中。
4. 作业需按时完成,并按照老师要求的形式上交,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进行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2. 教师将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对有创新思路的学生给予肯定和引导。
3. 教师将对学生在实际应用和自主探究部分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加应用所学知识。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2. 对于学生在自主探究部分的表现,教师将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于使用计算器进行平方根和立方根运算的熟悉度,提高学生的操作速度及准确度。
网络程序设计
作业(三)
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级:2010级教本三班
姓名:王晓洁
学号:100401041326
日期:2011年11月7日
在线计算器的设计与实现一、界面设计
Step1:拖动控件,完成计算器的框架。
Step2:修改控件的属性,是界面更漂亮。
Step3: 添加表格,使按钮更整齐。
Step4:编写算法。
Step5:调试并修改算法。
Step6:添加背景图片。
Step7:调试并执行,完成。
二、程序设计
每一个控件调用的函数及相应函数的代码
public partial class_5_onlineCaculatorWork : System.Web.UI.Page {
protected void Page_Loa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static double num1, num2;
protected void TextBok1_TextChanged(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
protected void Button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 "1";
}
protected void Button2_Click1(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 "2";
}
protected void Button3_Click1(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 "3";
}
protected void Button5_Click1(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 "4";
}
protected void Button6_Click1(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 "5";
}
protected void Button7_Click1(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 "6";
}
protected void Button9_Click1(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 "7";
}
protected void Button10_Click1(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 "8";
}
protected void Button11_Click1(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 "9";
}
protected void Button13_Click1(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 "0";
}
protected void Button14_Click1(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 ".";
}
protected void Button4_Click1(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num1 = Convert.ToDouble(TextBox1.Text);
TextBox1.Text = " ";
string symbols = "+";
Session["Symbols"] = symbols;
}
protected void Button8_Click1(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num1 = Convert.ToDouble(TextBox1.Text);
TextBox1.Text = " ";
string symbols = "-";
Session["Symbols"] = symbols;
}
protected void Button12_Click1(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num1 = Convert.ToDouble(TextBox1.Text);
TextBox1.Text = " ";
string symbols = "*";
Session["Symbols"] = symbols;
}
protected void Button15_Click1(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num1 = Convert.ToDouble(TextBox1.Text);
TextBox1.Text = " ";
string symbols = "/";
Session["Symbols"] = symbols;
}
protected void Button17_Click1(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TextBox1.Text = "";
bool bAppend = true;
int iPrevValue = 0;
string strPrevOpt = "";
}
protected void Button2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string symbols = (string)Session["Symbols"];
switch (symbols)
{
case"+":
num2 = Convert.ToDouble(TextBox1.Text);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 "+" + TextBox1.Text; TextBox1.Text = (num1 + num2).ToString();
break;
case"-":
num2 = Convert.ToDouble(TextBox1.Text);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 "+" + TextBox1.Text; TextBox1.Text = (num1 - num2).ToString();
break;
case"*":
num2 = Convert.ToDouble(TextBox1.Text);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 "+" + TextBox1.Text; TextBox1.Text = (num1 * num2).ToString();
break;
case"/":
num2 = Convert.ToDouble(TextBox1.Text);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 "+" + TextBox1.Text; TextBox1.Text = (num1 / num2).ToString();
break;
}
}
三、调试
错误:变量未定义。
修改:在前面定义变量。
错误:控件与表格不匹配,按钮排列不整齐。
修改:在td属性中加入colspan,使排列整齐。
错误:算法中清零按钮未实现。
修改:修改算法。
错误:出现某些标记没有结束标记。
修改:仔细检查,修改标记。
四、总结
通过这次作业,我能够熟练地运用控件并修改其属性,了解各个标记的属性与作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遇到问题要仔细寻找错误,认真考虑修改方案,最终改正错误,并且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通过这次作业,训练了我的动手能力,熟练掌握软件的用法与功能,提高制作的整体效果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