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机肥料对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无机肥料对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无机肥料对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无机肥料对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江西林业科技2000年第1期无机肥料对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袁勇1,黄慧莲2,刘贤旺2

(1.江西省江中制药厂,南昌,330006,2.江西中医学院)

摘 要:概述了近年来研究施用氮、磷、钾肥、微肥等营养元素与中药有效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肥料;中药;有效成分

分类号:R2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2505(2000)0120029202α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栽培技术培养中草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挽救濒危物种,补充药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系统研究了各种生态因子对中草药生长和质量的影响。植物体内有效成分的含量受控于基因,。土壤是植物生活的基地,也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而无机元素则是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就栽培中所施用的无机元素肥料与中药有效成含量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

1 氮磷钾对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锰、硼、锌、铜、氯等15种,这些营养元素对植物的正常生长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也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前9种元素占植物体重量的大部分,通常称为常量元素肥料,其余6种营养元素,由于需要量很少,称之为微量元素肥料[1]。由于各种土壤的理化和生物性质构成其特有的土壤生物作用,影响了药用植物对这些元素的吸收,从而造成了不同栽培条件下中药材质量的差异。所以科学施肥,补充营养元素,就成为提高中药材质量的重要措施。

氮、磷、钾3种营养元素是栽培中的常用肥料,合理施用能促进营养成分、有效成分的合成和积累。但若滥施肥料反而会破坏植物体内各元素的代谢平衡,影响产品质量。王氏[2]等在研究环境条件对伊贝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中发现,不同肥料对贝母鳞茎生物碱含量影响各异。氮肥、磷肥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含量,而钾肥则减少其含量。苏氏[3]在黄芩根部黄芩甙含量的研究中发现,人工栽培黄芩时,单一施用和复合施用氮、磷、钾化肥,在提高黄芩根部产量的同时,不会导致根部黄芩甙的含量下降,尤其是施用磷肥,效果显著。各种施肥处理黄岑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P、N PK、N、N P、K、PK、对照、N K。其中N K配合时对黄岑甙含量明显降低,现象特殊,机理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乌拉尔甘草[4]中的甘草酸和二氢黄酮的含量也因施用氮肥和磷肥而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氮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植物体内糖类、脂类、氨基酸等物质代谢的基础。所以,合理施氮,对药用植物尤为重要。Park[5]等用单回归,多重回归和偏回归方法研究人参氮素与皂甙含量关系表明,人参根中的氮素含量与皂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而在叶片中含氮量与皂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所以随着施氮肥量的增加,人参茎、叶皂甙量增加,而根中皂甙含量减少。这一点对于人参的栽培来说值得注意。张氏[6]等通过施

?

9

2

?

α收稿日期:1999-06-17

作者简介:袁勇(1973-),男,江西新干人,江西江中制药厂助理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新药开发.

用不同的氮源,研究黄连根茎小檗碱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不同的氮源对水檗碱的累积有一定的影响,以铵态氮加硝态氮混合为氮源时,黄连根茎水檗碱的含量最高,以铵态氮为氮源次之,均高于以尿素为氮源组,而以硝态氮为氮源时黄连根茎水檗碱的含量要低一些。

2 微肥对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对药用植物作用很大。它不仅影响植物的根系营养及生理活动,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参与植物有效成分的结构功能而影响植物化学成分的形成和积累,最终影响有效成分的含量及药效。如对毛地黄[7]的研究发现,毛地黄药材中含有铬、锰、钼等微量元素,而且含量越高药效越高,因此在栽培时施以铬、锰、钼等无机盐肥料,植株长势良好,强心甙含量明显提高,疗效增强。

由于各地土质结构的不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有很大差异,直接导致了同种中药在不同的地区有效成分含量的不同。所以施用微肥,补充微量元素就成为培养药用植物的重要一环。如锰对蛔蒿[8]中山道年的形成有促进作用,施锰后,蛔蒿花蕾中山道年含量可增高20%,叶中的含量可增加2倍以上。王氏[9]等在对白豆蔻的研究中也发现施用ZnSO4—M nSO4混合微肥后能提高挥发油的含量,比对照增长10.5%,而且施用过微肥的白豆蔻外观质量明显优于对照和进口商品。在对阳春砂仁[10]施用ZnSO4—M nSO4混合微肥后,提高了阳春砂仁的产量和质量,挥发油含量平均值达3.8%,比对照提高5.56%,氨基酸含量也比对照显著提高。李氏[11]等根据人参的栽培年限和微量元素的需要及缺乏情况施用微肥后,人参根中的铜、锰、钼等近20种微量元素含量明显提高;人参总皂甙含量由4.82%提高到5.53%,淀粉含量由46.34%提高到54.91%,人参产量也随之增高。在对圆叶千金藤[12]的研究中还发现施用硼和钼能促进其发育,使其生物活性物质增加,块茎中所含水量有效成分轮环藤宁(Cyclean ine)增高。

另据中国科学院的报告[13],我国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较多,分布区域也很宽。所以,在栽培药用植物的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微量元素的研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常常能提高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

3 稀土元素对中药的作用

关于稀土元素可提高农业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方面的报道,最近常可见到。目前稀土元素已应用于20多种农业作物。王景余[14]等利用含钕、锗、钐硝酸盐混合物的稀土溶液喷施人参。实验结果发现,采用300m g kg的稀土溶液喷洒人参叶面可使6年生人参皂甙含量提高64.1%,500m g kg 的稀土溶液可使3年生人参皂甙含量提高24.5%。表明稀土元素能提高人参的皂甙含量。实验还证明,稀土元素能提高人参中二醇组皂甙的含量。

稀土元素在人参上的成功运用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目前稀土元素用于其他药用植物栽培的报道还不多见,科学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这一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生长调节物质。

4 结语

众所周知,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恶化,加上人为肆意采挖,许多珍稀的药用植物濒临灭绝,药源紧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扩大中药资源,广大科学工作者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由以上可知,在栽培过程中,适当施用无机元素肥料,在增加产量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含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项研究意义重大,值得科研工作者们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中科院南京土肥所农业化学研究室编著.微量元素肥料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1

[2]王文杰,张京都,赵长琦.环境条件对伊贝母生物碱含量

的影响[J].中药材,1989,12(2):3~5

[3]苏淑欣,李世,黄荣利,等.施肥对黄芩根部黄芩甙含量

(下转第38页)

?

3

?

泡桐茶园与单纯茶园比较,1992年冻前,产量高出40%,经济效益高出72.4%;冻后产量高出46.2%,产值高出291%。梅茶园,茶叶氨基酸、茶多酚等主要成分分别高出纯茶园0.65%和3.14%[2]。云南樟茶园投产第二年产量达1.82t?hm-2,桤木茶园第三年达1.9t?hm-2,都达到了高产[6]。福建明溪杉木防护林茶园,距林带5m处较25m处产量高出37.98%,且二叶一芽率高出35.69%[4]。由于土壤肥力提高、茶园气候改善、灾害减少等,从而可以减少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2.3 社会效益

复合生态茶园可以提供多样的产品,更多地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如枝条疏伐可以部分解决能源问题,间伐的林木可以提供木材,果树可提供果品,药用植物可提供药材等。经济收入的提高,极大地增加了茶园建设的积极性。而在热带的胶作区,建设胶茶园,可增加劳动力的安排。另茶叶品质的提高,特别是低或无公害茶叶的生产,有益于人类的健康。

3 讨论

复合生态茶园的建设很好地解决了单一茶园所存在的多种问题,极大地提高茶园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由于综合考虑了生态环境(特别是水土)的保护及社会、经济等效益的协调统一,所以可使茶叶生产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复合生态茶园建设为我国茶叶生产开辟了一条高效的持续发展之路,但其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需要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上去逐步完善提高。尚需研究的内容有:复合茶园林用植物的筛选和利用、复合规模适度问题、复合茶园物种多样性研究、系统研究方法及模式量化指标等等。

随着复合生态茶园技术的完善、建设的发展,中国的茶叶生产必将进入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状态,从而迅速改变现状,成为世界第一大产茶国,为世界提供大量的高品质、无公害、多品型的茶叶产品。

参考文献:

[1]叶川,等.红壤低丘林茶复合系统的生态功能及效益评

价.中国红黄壤地区农业综合发展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295~300.

[2]孙玉华,等.梅树遮荫和防护林对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

品质的影响[J].当代复合农林业,1994,2(3):58~62. [3]赵和涛.茶园生态环境对红茶芳香化合物及品质影响

[J].生态学杂志,1992,11(5):59~61.

[4]廖福玉.茶园杉木防护带生态效益的研究[J].生态学杂

志,1992,11(6):6~11.

[5]王明珠.胶茶群落——我国热带农林生复合的一种主要

模式[J].当代复合农林业,1994,2(3):63~65.

[6]龚德程,袁明德.云南大叶茶区生态茶园建设初探[J].

当代复合农林业,1995,3(4):92~96.

[7]单勇.从生态角度研究胶茶群落结构的最佳模式[R].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生态学[C].1995,411.

[8]龙碧云.胶茶土壤水分效应[R].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

国生态学[C].1995,396~397.

[9]谢振伦.无公害茶园的建立及其生态控制效应[R].走

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生态学[C].1995,455.

(上接第30页)

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6):3.

[4]李强,任茜.中耕、施肥和灌水三要素的不同组合对乌拉

尔甘草质量的影响[J].现代应用药学,1993,10(2):16.

[5]Park,Hoon,et al.Chem ical A bstracts[J].1987,107

(20):183413.

[6]张丽萍,陈震,马小军,等.氮源对黄连植株生长、根茎小

檗碱含量的影响[J].中草药,1995,26(7):387.

[7]万兵,王周庆.中药微量元素与道地药材[J].江西中医

药,1993,24(2):51.

[8]李树殿.微量元素对蛔蒿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药

材,1989,12(5):3.[9]王兴文,徐崇礼,罗天浩,等.微肥对白豆蔻产量和化学

成分影响的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16(4): 1.

[10]王兴文,罗天浩,马治安,等.微肥对阳春砂仁质量和化

学成分影响的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16

(3):1.

[11]李新兰,朱蔚华.微量元素对人参愈伤组织生长和皂甙

含量的影响[J].中药材,1993,16(6):3.

[12]C.A 1972 V o l.76,33116f.

[13]刘铮.我国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概况[J].土壤学报,

1982,19(3):209.

?

8

3

?

[14]王景余,李向高,郑友兰.微量元素对人参皂甙含量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1991,26(10):591.

江西林业科技2000年第1期?论坛?

江西省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思考

徐聪荣,王青春,郭群

(江西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南昌,330046)

摘 要:就江西省天然林资源现状,分析了我省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天然林;分类经营;江西

分类号:Q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22505(2000)0120039204α

1 江西省天然林资源现状

据1996年连清成果资料统计,江西省有林地面积为889.78万hm2,其中天然林面积为593.42万hm2,占有林地面积的66.7%。全省林分面积为690.70万hm2,林分蓄积为22308.38万m3,其中天然林林分面积为498.03万hm3,蓄积为17159.69万m3,分别占全省林分面积、蓄积的72.1%和76.9%。

(1)天然林林分按树种分:①松类面积184.35万hm2,占37.02%,蓄积4293.89万m3,占25.02%;②杉类面积146.62万hm2,占29.44%,蓄积3990.97万m3,占23.26%;③阔叶类面积167.06万hm2,占33.54%,蓄积8874.83万m3,占51.72%。

(2)天然林林分按林种分:①用材林面积411.62万hm2,占82.65%,蓄积15646.16万m3,占91.18%;②防护林面积26.24万hm2,占5.27%,蓄积619.64万m3,占3.61%;③薪炭林面积56.33万hm2,占11.31%,蓄积491.91万m3,占2.87%;④特用林面积3.84万hm2,占0.77%,蓄积401.98万m3,占2.32%。

(3)天然林林分按龄组分:①幼龄林面积220.84万hm2,占44.35%,蓄积3269.15万m3,占19.05%;②中龄林面积218.94万hm2,占43.96%,蓄积8403.98万m3,占48.98%;③近熟林面积34.57万hm2,占6.94%,蓄积2671.38万m3,占15.57%;④成熟林面积16.00万hm2,占3.21%,蓄积1654.66万m3,占9.64%;⑤过熟林面积7.68万hm2,占1.54%,蓄积1160.52万m3,占6.67%。

(4)天然林林分按权属分:①国有林面积46.10万hm2,占9.26%,蓄积3164.87万m3,占18.44%;②集体林面积451.93万hm2,占90.74%,蓄积13994.82万m3,占81.56%。

2 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势在必行

2.1 天然林资源面临危机

从建国初期至80年代初,江西省木材生产均来源于天然林。进入80年代中期,人工林渐进入主伐阶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木材供需紧张的矛盾,但木材生产仍以天然林为主,且大多数地区多以“拔大毛”形式采伐,除边远山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旅游区被保护较好外,大多数天然林分已演变为残次林、稀疏林,天然林质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据历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统计结果表明,我省天然林蓄积由1977年的

?

9

3

?

α收稿日期:1999-08-29

作者简介:徐聪荣(1971-),男,江西龙南人,江西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助理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林业调查与设计.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讲义) 前言 中药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是我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药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每种中药中都含有多种成分,但并不是每种成分都能起到防治疾病的效果,我们通常将中药含有的成分分为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两大类。所谓无效成分是相对有效成分来说的,或者是到目前还没发现它具有显著生物活性。所谓有效成分,即被证明具有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物质,一般有效成分含量往往很低。我国的天然药物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发现新的活性成分,寻找新的药物,就必须首先从复杂的中草药成分中,提取出有活性的组分。 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是其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因此,提取、分离和纯化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是进一步测定其化学结构、研究其药理作用和毒性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结构改造、化学合成和研究结构一疗效关系的前提,同时,只有搞清楚中药的有效成分才能有效地进行药材的引种栽培、产品的质量控制、工艺改进和稳定性考核,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生物利用度,探计和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从中药成分中发现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进而研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总而言之,对中药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提取和分离出其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群,是一切有关中药研究的关键。 中药活性成分结构类型丰富,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有的性质相当不稳定),因此提取分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从一个粗提物中要分得纯化合物,常需要经过许多纯化步骤,其过程往往相当烦琐、耗时,且花费很大。因此,正确掌握提取分离的实验操作以及熟悉快速、有效的新的提取分离技术在分离目约化合物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主要提取方法:经典的溶剂提取法,其次还有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压榨法等。 1.溶剂提取法 1.1原理:溶剂提取法是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而将有效成分从药材

中药化学试题库完整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 1.中药化学: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3.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4.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如人参总皂苷、苦参总生物碱、银杏叶总黄酮等。 5. 一次代谢产物:也叫营养成分。指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主要起营养作用的成分类型;如糖类、蛋白质、脂肪等。 6.二次代谢产物:也叫次生成分。指由一次代谢产物代谢所生成的物质,次生代谢是植物特有的代谢方式,次生成分是植物来源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7.生物活性成分:与机体作用后能起各种效应的物质 二、填空: 1.中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 2.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鉴定)等知识。 三、单选题 1.不易溶于水的成分是( B ) A生物碱盐B苷元C鞣质D蛋白质E树胶 2.不易溶于醇的成分是( E ) A 生物碱 B生物碱盐 C 苷 D鞣质 E多糖 3.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醇的成分是( A ) A 树胶 B 苷 C 鞣质 D生物碱盐 E多糖 4.与水不相混溶的极性有机溶剂是(C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 5.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是( A ) A 乙醇 B 乙醚 C 正丁醇 D 氯仿 E 乙酸乙酯 6.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 B ) A 乙醇 B 乙醚 C 氯仿 D 丙酮/甲醇(1:1)E 甲醇 7.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 C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石油醚 E 正丁醇 8.不属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D ) A 苯B 乙醚 C 氯仿D丙酮 E 正丁醇 9.极性最弱的溶剂是( A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 10.亲脂性最弱的溶剂是(C ) A乙酸乙酯B 乙醇C 水D 甲醇E丙酮 四、多选 1.用水可提取出的成分有( ACDE ) A 苷B苷元C 生物碱盐D鞣质E皂甙 2.采用乙醇沉淀法除去的是中药水提取液中的( BCD ) A树脂B蛋白质C淀粉D 树胶E鞣质 3.属于水溶性成分又是醇溶性成分的是(ABC ) A 苷类B生物碱盐C鞣质D蛋白质 E挥发油 4.从中药水提取液中萃取亲脂性成分,常用的溶剂是( ABE ) A苯B氯仿C正丁醇D丙酮 E乙醚 5.毒性较大的溶剂是(ABE ) A氯仿B甲醇C水D乙醇E苯 五、简述 1.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的关系: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 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提高,一些过去被认为是无效成分的化合物,如某些多糖、多肽、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等,现已发现它们具有新的生物活性或药效。 另一方面,某些过去被认为是有效成分的化合物,经研究证明是无效的。如麝香的抗炎有效成分,近年来的实验证实是其所含的多肽而不是过去认为的麝香酮等。 另外,根据临床用途,有效成分也会就成无效成分,如大黄中的蒽醌苷具致泻作用,鞣质具收敛作用。 2. 简述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 (1)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促进中药药效理论研究的深入; (3)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4)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 3.简述中药化学在中医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1)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2)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 (3)研究开发新药、扩大药源; 六、论述 单糖及低聚糖生物碱盐游离生物碱油脂 粘液质苷苷元、树脂蜡 氨基酸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蛋白质、淀粉水溶性有机酸挥发油 第二章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与技术 一、概念:

有机无机复混肥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前言 本标准第4章、第6章、第7章和第8章中8.1、8.2条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是对GB18877-2002《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修订。 本版与前版的主要差异是: ——进一步明确了范围; ——增加了腐植酸的定义; ——对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产品进行了分型并对指标进行了调整; ——水分测定增加了GB/T8576复混肥料中游离水含量测定真空烘箱法; ——增加了总腐植酸的测定方法; ——总养分、有机质、氯离子及总腐植酸含量的测定,采用烘干样品; ——细化了产品包装标识的规定。 本标准代替GB18877-2002。 自标准实施之日起,出厂产品应执行新标准;标准实施之日六个月后,市场上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产品外包装禁止标注GB18877-2002。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中肥(河源)农资有限公司、湖南金叶肥料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宾、黄培钊、刘刚、王以拉、黄清明、朱朝霞、肖汉乾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18877-2002《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人及畜禽粪便、动植物残体、农产品加工下脚料等有机物料经过发酵处理,添加无机肥料制成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本标准也适用于腐植酸添加无机肥料制成的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250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 GB/T6679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7959-1987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8569固体化学肥料包装 GB/T8573复混肥料中有效磷含量测定 GB/T8576复混肥料中游离水含量测定真空烘箱法 GB/T8577复混肥料中游离水的测定卡尔·费休法 GB15063-XXXX复混肥料(复合肥料) GB/T17767.1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中总氮含量的测定 GB/T17767.3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中总钾含量的测定 GB18382肥料标识内容和要求(neq ISO7409:1984) GB XXXXX肥料中砷、镉、铅、铬、汞生态指标 GB/T XXXXX肥料中氮磷钾的自动分析仪测定法 HG/T2843化肥产品化学分析中常用标准滴定溶液、标准溶液、试剂溶液和指示剂溶液 3术语及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肥料fertilizer 以提供植物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 3.2无机(矿物)肥料inorganic(mineral)fertilizer 标明养分呈无机盐形式的肥料,由提取、物理和(或)化学工业方法制成。 3.3有机肥料organic fertilizer 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 3.4复混肥料compound fertilizer 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由化学方法和(或)掺混方法制成的肥料。 3.5有机-无机复混肥料organic-inorganic compound fertilizer 含有一定量有机肥料的复混肥料。 3.6总养分total primary nutrient 总氮、有效五氧化二磷和总氧化钾之和,以质量分数计。 3.7腐植酸humic acid

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316681016.html, 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分析 作者:李红毕静静王琳于晓阳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年第14期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禁忌和存在的问题,提高用药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根据中医理论,采用现代技术对中药方剂进行有效成分配伍,阐述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的优点和意义。结果: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更具针对性,提高用药准确性,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结论:传统中医中药学对于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理论指导,现代技术对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提供了技术支持、研究思路以及配伍方法,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分析 中药方剂配伍是指两种以上药物的配合适应,方剂配伍运用于治疗中的目的是调和药性,或是为提高治疗效果进行联合用药。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是基于配伍基础上形成的更为高级形式的配伍,该方法是以有效成分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从总体上实现综合治疗。通过将中药有效成分进行组合可以增强疗效,降低药物毒性。且该方法将药物进行提纯,只提取有效成分,安全性更高,对于病情复杂患者尤其适用,并可进行扩展治疗;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也可以用于药物中毒的预防。结合中医理论,采用现代技术分析和研究新的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理论,对于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中药方剂有效成分包括活性单体成分和活性组分。方剂有效成分是中药方剂经混合和相互作用后最终形成的对治疗起到主要作用的药物成分。由于中药方剂多由2种以上药物组合而成,其中难以避免含有无作用的成分,甚至含有毒性成分。结合中医药理论,使用现代技术研究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具有准确、实用、安全、高效等优点。配伍时应遵循科学、安全、有效的原则,确保配伍方剂的质量。因此方剂配伍首先要具有针对性,根据具体症状及患者病情进行考虑,结合方剂的特点、配伍的安全性等因素进行配伍。具体的配伍过程要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要确定方剂中的药材种类、活性成分,才能除去无作用、具有毒性的成分,提高方剂质量。其次,选择适合的配伍方案,找出对患者病情有益、毒性较低、可增强疗效的组合。最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取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分进行配伍。 2活性单体配伍 2.1把握剂量 配伍时把握准确的剂量是确保用药安全和治疗有效的基础,但中药方剂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方剂中有效成分、无作用成分或(与)毒性成分混合;而环境中的湿度、温度等对中药成

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生产技术

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生产技术 有机无机复混肥(以下简称“有机复肥”)是以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弃物为原料,经过一定处理后,按一定的标准配比加入无机化肥,充分混均并经过造粒等流程生产出来的既含有机质又含有化肥的产品。 一、有机复肥的优点 (一)养分供应平衡,肥料利用率高 有机复肥既有化肥成分又有有机物,两者的适当配合,使之具有比无机复肥和有机肥更全面、更优越的性能。有机复肥既能实现一般无机复肥的氮、磷、钾等养分平衡,还能实现独特的有机—无机平衡。有机复肥中来源于无机化肥的速效性养分, 在有机肥调节下,养分供应快而不过猛,而来源于有机肥的缓效性养分又能保证有机无机复混肥养分持久供应,使其具有缓急相济、长短结合、均衡稳定的供肥特点,既避免了化肥养分供应大起大落的缺点,又避免了单施有机肥造成前期养分供应往往不足,或者需要大量施用有机肥费工费时的弊端。而且,有机复混肥保肥性能强,肥料损失少。另外,由于有机质的存在使复肥中磷不像无机磷肥那样易于被土壤固定,因此,肥料利用率高。与无机复混(合)肥相比,它在较低氮、磷、钾含量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 (二)可改土培肥 一般无机复混(合)肥用地而难养地,一般有机肥养地作用大而当季供肥不足。有机复混肥则兼有用地养地功能。因为有机复混肥中通常含有占总质量20%~50%的有机肥,含相当数量的有机质,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 (三)活化土壤养分 通过有机复肥的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可活化土壤中氮;磷、钾及硅、锰、锌、硼等养分。一方面,有机复肥可增强土壤中微生物,包括磷细菌、钾细菌和硅细菌的活性,既促进有机质的分解,释放氮、磷及微量元素养分,又可使矿物态磷、钾、硅等有效化;另一方面,有机复肥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土壤pH值,使微域土壤pH值处于有利于大多数养分活化的

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可以达到杀菌、消炎、干预细胞凋亡及诱导细胞自噬的作用。因此,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抗病机制的研究,为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中药配伍比例的设定与优化、中药复方抗病的机制探索提供依据。本文综述了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在诸多疾病中的抗菌作用、干预细胞凋亡及细胞自噬研究现状,并进行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中药单体;抗茵;细胞凋亡;细胞自噬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3-56-03 中医中药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理论基础,以中药复方为主要方法治疗疾病,其疗效在几千年实践中得到了印证。现代中医药的研究开始从验方临床疗效评估向中药复方抗病机制的体内及体外实验转型,但中药汤剂如何在体内外实验中精准造模往往成为难点。近年来,中药单体的研究成为中医抗病机制研究的主要手段。本文就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在抗炎、杀菌、诱导细胞凋亡及自噬等方面做一综述,并对现有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与展望。 1.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在疾病中的作用

中医中药根据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思想制定中药组方,在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雷公藤内醇酯可以促进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双链DNA的损伤,促进其细胞凋亡;唐英等发现丹参多酚通过抑制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表达而起到抗纤维化作用,还有研究证明丹参多酚可以有效的逆转慢乙肝肝纤维化。中药单体不仅可以调节自身免疫系统和干预器官纤维化,还在心血管疾病及抗肿瘤方面发挥作用。目前已有部分中药单体成分证实具增强脑供血、缓解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抗细胞凋亡等临床效果:杨磊发现中药单体黄芩苷与细胞膜受体结合,作用于心肌细胞,并缓解衣霉素介导的内质网应激所造成的心肌细胞损伤,从而保护心肌细胞;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中药单体,如三七总皂苷、川芎嗪、白藜芦醇、丹参多酚酸盐、银杏黄酮苷元、葡萄籽原花青素、桔梗皂苷D等可以通过抑制Ox-LDL生成,从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中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因此,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在诸多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正慢慢被发现,也为中药复方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过程中,不加处理直接将汤药给予动物或细胞模型,有时不容易得出理想的实验结果,因此通过中药单体的研究,配伍比例的优化后作用于动物或细胞模型,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合理性。有研究发现中药单体可以使紧密连接的内皮细胞变得疏松,吞饮泡增加,从而使中药有效成分更好的通过血脑屏障;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也可以通过干预蛋白载体,例如

常用肥料的种类及其特点

1、什么是肥料? 肥料是以提供植物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它分为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和生物肥料(菌肥)。 2、什么是有机肥料? 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效的含碳物质。包括经沤制、处理的生活垃圾、家禽家畜粪便、植物残体等。特点是:(1)含养分全面;(2)含有大量有机质;(3) 肥效稳定长久;(4)种类多、数量大、来源广、成本低;(5)养分含量低、施用量答,积造、施用不便。 3、什么是无机肥料? 由提取、物理或化学工业方法制成的,标明的养分呈无机盐形式的肥料。包括单一肥料和复合(混)肥料。具有养分含量高、肥效快、便于贮运和施用的优点。 4、什么是单质肥料? 是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仅有一种养分标明量的氮肥、磷肥、钾肥的通称(如碳铵、过磷酸钙、硫酸钾)。 5、什么是复合肥料? 是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仅化学方法制成的肥料,如“二铵”、“撒可富”牌三元复合肥、“绿原”牌三元复合肥。 6、什么是复混肥? 是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并通过掺混方法制成的肥料,如宣化产的“天喜”牌三元复混肥。 7、什么是生物肥料? 生物肥料即微生物(细菌)肥料,简称菌肥。它是由具有特殊效能的微生物经过发酵制成的,施入土壤后或能固定空气中氮素,或能活化土壤中养分改善作物营养环境,或产生活性物质刺激作物生长的特定微生物制品。生物肥料与化学肥料、有机肥料一样,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肥源。 8、什么是氮肥?氮肥的作用有哪些? 具有氮(N)标明量,并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氮肥的主要作用是:(1)提高生物总量和经济产量;(2)改善农产品的营养价值。特别能增加种子中蛋白质含量,提高食品的营养的营养价值。施用氮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在增加粮食作物产量的作用中氮肥所占份额居磷(P)、钾(K)等肥料之上。 9、常用的氮肥品种有哪些? 常用的氮肥主要品种可分为铵态、硝态、铵态硝态肥和酰胺态氮肥4种。各类氮肥主要品种如下: (1)铵态氮肥:有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氨水和液体氨; (2)硝态氮肥:有硝酸钠、硝酸钙; (3)铵态硝态氮肥:有硝酸氨、硝酸铵钙和硫硝酸铵; (4)酰胺态氮肥:有尿素、氰氨化钙(石灰氮)。 10、什么是磷肥?磷肥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具有磷(P)标明量,以提供植物磷素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单元肥料。磷是组成细胞核、原生质的重要元素,是核酸及核苷酸的组成部分。作物体内磷脂、酶类和植素中均含有磷,磷参与构成生物膜及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和脂肪的合成、分解和运转等代谢过程,是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养分。合理施用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加速谷类作物分蘖,促进幼穗分化、灌浆和籽粒饱满,促使早熟;还能促使棉花、瓜类、茄果类蔬菜及果树等作物的花芽分化和开花结实,提高结实率。增加浆果、甜菜、甘蔗以及西瓜等糖分、薯类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发展的宝贵结晶,但由于其药物组成较复杂、药效作用机制较难测定,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鉴定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也就成了一道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医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进步,色谱检测、血清成分分析等一系列技术的出现也使得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神秘面纱得以揭露,也使得中医药向着科学化、微观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为中医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而稳健的基础。 标签:中药复方;有效成分;鉴定方法 中药复方是指处方中含有两位或者两位以上中药材,一般来讲中药复方均有固定的搭配方法和治疗方向,甚至连如何制药和服药都有相关要求。一直一来中药复方都以其显著的药效、稳健的治疗机制、低伤害性的治疗手段受到全世界医学工作者的关注。但由于中药复方一般均为经验用药,药材中含数几种甚至十几种有效成分,为了确切地掌握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科学、合理、有效地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进行鉴定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要。本文就以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的药用机制和检测方法为论点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单体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作用 中药材中所含有的药物成分并非都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一些药物是含量较高的成分起到治疗作用,而一些药物则是含量较低的成分起到治疗作用。所以明确中药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可以优化中药复方的组药结构,减少非必要成分对患者机体的伤害,同时也为中药有效成分的提炼、制药、使用指明了方向。单体药材是中药复方的组成基础,所以了解单体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是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基础。如根据梁鑫淼[1]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以四逆汤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复方药物中有效成分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四逆汤之所以能够有效治疗心急缺血,有强心、止休、回阳的功效,主要因为其中所含有的三种有效成分:甘草酸粗品、干姜挥发油、附子生物碱。对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乳酸的作用效果附子生物碱强于干姜挥发油强于甘草酸粗品,三种成分的最佳用药比例为1:1:1。附子生物碱是附子单体的主要成分,干姜挥发油是干姜单体的主要成分,甘草酸粗品是炙甘草单体的主要成分,以附子生物碱为主要治疗机制,甘草酸粗品、干姜挥发油起到辅助、增进功效,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以看出单体中主要有效成分对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的影响。 2复方合制后药物作用 除了上述四逆汤以主要单体药材的主含量成分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一些中药复方在制药过程生成新成分进而可起到治疗作用。如武孔云[2]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以生脉散为研究对象,主含人参、麦冬、五味子,采用标准制药过程,并对生脉散汤做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汤剂中含有大量5-HMF(5-羟甲基-2-糠醛),这是原单体药物中所没有的,5-HMF具有软化血管、提升血压流速、清理血质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使用须知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使用须知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是指含有有机物质和无机营养的复混肥料。有机物质大都采用加工过后有机肥料(如畜禽粪便、城市垃圾有机物、污泥、秸秆、木屑、食品加工废料等),以及含有机质的物质(草炭、风化煤、褐煤、腐殖酸等)。还有的加入微生物菌剂和刺激生长的物质,称其为有机活性肥料或生物缓效肥。无机营养部分主要是化学肥料。由于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成分复杂,故在推广使用时要注意它的实际效果。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中的有机部分的肥效不会很高 目前大多数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有机部分含量在50%左右。若以50%计,单位面积亩施用200公斤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施入的有机物质只有100公斤。许多试验已经表明,每亩施入有机肥1500公斤才有效;若按30%水分汁,单位面积施入的有机肥料要达到1050公斤才有效。由此可见,随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施入的有机物质能起到的肥效是有限的。 有机物质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中最大的作用可能是对无机养分的吸附。有机物质是分散的多孔体,会吸持一部分化肥养分。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施入土壤后,化肥部分被水溶解,一部分被作物吸收,一部分被有机物吸持,对化肥的供应强度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许多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肥效都表现出10%左右的增产效果(与等量无机化肥相比),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中的微生物作用不会有多大 众所周知,微生物在一定环境下才有活性,这个环境要求是很高的。化学肥料大多数是盐类,溶解度很高,对微生物的活性肯定会起到杀灭或抑制作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加工过程中化肥采用的是干物料,不含或少含水分,对微生物的活性起抑制作用。这种肥料施入土壤后,水分充足,高浓度的肥料溶液不可能复活加入微生物,只有可能将加入的微生物杀死。所谓的活性有机复混肥料和生物有机复混肥的肥效难以肯定。 三、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肥效主要是无机化肥的作用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是复混肥料的一个品种。根据国际规定,复混肥料的总养分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10+6+9=25%的话,其表明无机复混肥料中含有10%的氮素、6%的磷素、9%的钾素。那么当每亩施用这种肥料100公斤,对于大多数农作物来讲,已经能够满足高产水平的需要了。而此时的有机物质每亩仅有50公斤。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有机无机复混肥料中的化肥作用,有机部分的量是没什么作用的。 所以我们在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时,首先要注意肥料中的含量和比例,同时要考虑价格以及施用效果。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课件ch2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 一般研究方法 z教学内容 zΔ2.1 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类型。 zΔ2.2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的基z本原理及应用。 z 2.3 中药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的一般程z序和方法。

z 2.1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类型z (一)从物质基本类型分:有机物、无机物。 z (二)按元素组成、结构母核分:生物碱、黄酮、苷、醌、甾、萜、苯丙素等。z (三)按酸碱性分:酸性、碱性、中性。z (四)按溶解性分:非极性(亲脂性)、中极性、极性(亲水性)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 一般研究方法

z(五)按活性分:有效成分、无效成分z具有生物活性,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的单体化合物,称为有效成分。 z与有效成分共存的无生物活性的成分称为无效成分。 z(六)按生合成途径分:一级代谢产物(如糖、蛋白质)、二级代谢产物(如生物碱、黄酮、皂苷)。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 一般研究方法 z2.2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的基本z原理及应用 z一、基本概念 z1、提取:利用适当的溶剂或方法,将所要成分尽可能从原料中完全提出的过程。 z2、分离:将提取物中所含的各种成分一一分开,并将得到的单体加以精制的过程。

z二、提取方法 z水 z溶剂提取法: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 亲脂性有机溶剂水蒸气蒸馏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 升华法 压榨法

z(一)溶剂提取法 z1、原理 z根据中药中各种成分的溶解性不同,选用对所需成分溶解度大而对其他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将所需成分从药材组织中溶解出来的一种提取方法。 z选择溶剂依据相似相溶原理。

常用肥料的种类及其特点

常用肥料的种类及其特点 1、什么是肥料? 肥料是以提供植物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它分为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和生物肥料(菌肥)。 2、什么是有机肥料? 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效的含碳物质。包括经沤制、处理的生活垃圾、家禽家畜粪便、植物残体等。特点是:(1)含养分全面;(2)含有大量有机质;(3) 肥效稳定长久;(4)种类多、数量大、来源广、成本低;(5)养分含量低、施用量答,积造、施用不便。 3、什么是无机肥料? 由提取、物理或化学工业方法制成的,标明的养分呈无机盐形式的肥料。包括单一肥料和复合(混)肥料。具有养分含量高、肥效快、便于贮运和施用的优点。 4、什么是单质肥料? 是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仅有一种养分标明量的氮肥、磷肥、钾肥的通称(如碳铵、过磷酸钙、硫酸钾)。 5、什么是复合肥料? 是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仅化学方法制成的肥料,如“二铵”、“撒可富”牌三元复合肥、“绿原”牌三元复合肥。 6、什么是复混肥? 是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并通过掺混方法制成的肥料,如宣化产的“天喜”牌三元复混肥。 7、什么是生物肥料? 生物肥料即微生物(细菌)肥料,简称菌肥。它是由具有特殊效能的微生物经过发酵制成的,施入土壤后或能固定空气中氮素,或能活化土壤中养分改善作物营养环境,或产生活性物质刺激作物生长的特定微生物制品。生物肥料与化学肥料、有机肥料一样,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肥源。 8、什么是氮肥?氮肥的作用有哪些? 具有氮(N)标明量,并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氮肥的主要作用是:(1)提高生物总量和经济产量;(2)改善农产品的营养价值。特别能增加种子中蛋白质含量,提高食品的营养的营养价值。施用氮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在增加粮食作物产量的作用中氮肥所占份额居磷(P)、钾(K)等肥料之上。 9、常用的氮肥品种有哪些? 常用的氮肥主要品种可分为铵态、硝态、铵态硝态肥和酰胺态氮肥4种。各类氮肥主要品种如下: (1)铵态氮肥:有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氨水和液体氨; (2)硝态氮肥:有硝酸钠、硝酸钙; (3)铵态硝态氮肥:有硝酸氨、硝酸铵钙和硫硝酸铵; (4)酰胺态氮肥:有尿素、氰氨化钙(石灰氮)。 10、什么是磷肥?磷肥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具有磷(P)标明量,以提供植物磷素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单元肥料。磷是组成细胞核、原生质的重要元素,是核酸及核苷酸的组成部分。作物体内磷脂、酶类和植素中均含有磷,磷参与构成生物膜及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和脂肪的合成、分解和运转等代谢过程,是作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养分。合理施用磷肥,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加速谷类作物分蘖,促进幼穗分化、灌浆和籽粒饱满,促使早熟;还能促使棉花、瓜类、茄果类蔬菜及果树

中成药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摘要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为我国民众的健康、为民族医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测定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得到了改进,本文综述了中成药国内外情况和常用的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重点介绍薄层扫描法(TLCS),薄层扫描法将以其高效优势和多种检测方法在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展望中成药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未来。 关键词: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薄层扫描法,发展 目录 一、中成药在国内外情况 5 (一)国外中成药情况 5 (二)国内中成药情况 5 二、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检测方法 6 (一)化学定量法 6 (二)比色法 6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 6 (四)红外光谱法7 (五)柱层析或纸层析一紫外分光光度法7 (六)气相色谱法7 (七)薄层扫描法7 (八)高效液相色谱法7 三、薄层扫描法。8 (一)薄层扫描法原理和特点8 (二)中成药中黄芩的功效和测定分析方法8 (三)测定中成药中黄芩含量实验8 四、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发展9 五、结束语9 六、参考文献9 引言 中药是我国传统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千百年来,在我国人民的健康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中药也面临着现代化的问题。近年来,全世界对中药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开始重视,这表明中药国际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已经来临。当前,中药要进入世界市场,实现中药现代化,首当其冲是其质量的控制,而含量测定是质量控制最关键的部分。中成药在剂型、品种、产量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均有迅速的发展。1985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达207个,为使中成药的内在质量具有客观的评价方法,逐步制订切实可行的质量指标,我国药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到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共收载中成药标准1069个品种,新增各项鉴别2165项,其中显微鉴别259项、簿层色谱鉴别1818项、液相色谱鉴别25项、气相色谱鉴别9项等,2010年版《中国药典》大幅度增加收载品种和检测项目,能多药物多成分检测,更标准科学有效等等。

中药化学成分中英文对照表

中药化学成分中英文对照 ENGLISH CHINESE Abrine 相思豆碱 Abruquinone A Abruquinone B Acetate of Albopilosin A Acetone condensation of Albopilosin A 3β-acetyloleanolicacid 3β-乙酰氧基齐墩果酸 O-Acetyl-3,6-di-O-β-D-xylopy-rano-astragaloside O-乙烯 3,6-双氧-β-D-吡喃木糖基绵毛黄芪甙 6’’-acetylhyperoside 6’’-乙酰氧基金丝桃甙 N-Acetyl-D-Glucosamine N-乙酰氨基葡萄糖糖 8-o-acetyl Shanzhiside Methylester Acetylursolic acid 乙酰乌索酸 Acetylshikonin 乙酰紫草素 14-Acetyltalatisamine Achyranthan 牛膝多糖 Aconitine 乌头碱 Aconosine 爱康诺辛 Actein 黄肉楠碱 Actinodephnine Acuminatin Acuminatoside Adenanthin 腺华素 Adenosine 腺苷,腺嘌呤核苷 Aescin 七叶皂甙 Aesculetin 马栗树皮素 Aesculin 七叶甙,马栗树皮甙 Agaricic acid 落叶松覃酸

Agrimophol 鹤草酚 Ajmalicine(δ-Yohimbine) 阿吗碱,δ-育亨宾碱,阿吗里新,阿马林,,萝芙碱Ajmaline 阿马林 Akebia saponin D 木通皂甙 D Alantolactone (Helenin) 土木香内酯,阿兰内酯 Albopilosin A Aleuritic acid 苏式-紫胶桐酸 Alizarin 茜素 Allantoin 尿囊素 Allasecurinine 别一叶秋碱 Allantolin Allicin 大蒜素 α-Allocryptopine α-别隐品碱 Alloisoimperatorin 别异欧前胡素 Alloxanthoxyletin Allose 阿罗糖 Aloe-emodin 芦荟大黄素 Aloe-saponol Aloin 芦荟甙 Aloesin 芦荟苦素 Aloperin 苦豆碱 Alpinetin 山姜素 Amentoflavone 9-Amino camptothecin 9-氨基喜树碱 1- Amino-cyclopropane-1-acid hydrochloride 1-氨基环丙烷-1-羧酸盐酸盐Amethystoidin A 香茶菜甲素 Ampelopstin 福建茶素 Amphicoside II 胡黄连苦甙 II,胡黄连甙 II Amygdalin 苦杏仁甙 β-Amyrin β-香树脂醇

有机无机肥料的优缺点

缓/控释肥料是特种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可以将有机肥、腐植酸、化肥、微量元素肥料、缓释材料(多孔物质、吸附剂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并进行造粒,使其中的营养元素能缓慢释放,甚至能有效控制养分的释放,其释放速度尽可能与作物的吸收速度同步。因此,单纯用有机肥(一般是发酵的动物粪便)不可能成为缓/控释肥料。因为,一是有机肥的释放速度难以控制,二是它的养分含量远远不能满足农作物需要。 如果自己制肥,一定要完全发酵腐熟,防止使用后二次发酵烧苗,烧根。如果商品有机肥,就没什么了,就是有机肥肥效释放慢,含量不足,一定要和化肥配合使用,才能效果更好。一般做基肥用。 有机肥: 。施用有机肥料不仅能为植物提供全面营养,而且肥效长,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是绿色食品生产的主要养分来源。 有机肥的腐烂过程会释放很多有毒的物质 也会伴随大量热量 有机肥对土壤的作用原理:有机肥施入土壤,经微生物分解,可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各种养分供植物吸收,还能释放出二氧化碳,改善作物碳素营养;在分解过程中,产生腐殖质,胡敏酸、氨基酸、黄腐酸等,对种子萌发,根系生长均有刺激作用,促进了作物生化代谢;有机肥是改良土壤的主要物质。微生物在分解过程中生成分泌酶,腐殖质,调节土壤物质和进行能量转化,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难溶性磷的有效性;可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 问题一、有机肥没有经过发酵不算肥料? 答:有机肥俗称农家肥,如人粪尿、牧畜粪尿和厩肥、绿肥、堆肥和沤肥等,是指含有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物质的缓效肥料。有机肥主要成分是有机质,但同时还含有动植物残体释放出的氮()、磷()、钾()等肥料元素,故其仍然是属于肥料的;有机肥施入土壤,经微生物分解,可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各种养分供植物吸收,还能释放出二氧化碳,改善作物碳素营养;在分解过程中,产生腐殖质,胡敏酸、氨基酸、黄腐酸等,对种子萌发,根系生长均有刺激作用,促进了作物生化代谢;有机肥是改良土壤的主要物质。微生物在分解过程中生成分泌酶,腐殖质,调节土壤物质和进行能量转化,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难溶性磷的有效性;可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 我公司生产的有机肥由菜粕,蚕蛹,氨基酸和腐植酸的组成,就是上述所说的有机肥料。问题二、有机-无机复混肥的优点? 答:有机无机复混肥同时具有有机肥和化肥的优点:肥力大,肥效长,养分全面,利用率高等。 农作物的一个生长周期中需要吸收较多的营养物质,不仅仅是普通肥料所提供氮、磷、钾,根据木桶短板理论,如缺乏其他养分,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植株瘦小,抽穗不齐,授粉率低,严重影响产量。 有机肥料中氮磷钾含量很低,主要提供有机质等物质,其四个特点是: 第一,有机质含量多,有显著的改土培肥作用;

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可以达到杀菌、消炎、干预细胞凋亡及诱导细胞自噬的作用。因此,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抗病机制的研究,为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中药配伍比例的设定与优化、中药复方抗病的机制探索提供依据。本文综述了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在诸多疾病中的抗菌作用、干预细胞凋亡及细胞自噬研究现状,并进行思考与展望。 标签:中药单体;抗茵;细胞凋亡;细胞自噬 [文献标识码]A 中医中药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为理论基础,以中药复方为主要方法治疗疾病,其疗效在几千年实践中得到了印证。现代中医药的研究开始从验方临床疗效评估向中药复方抗病机制的体内及体外实验转型,但中药汤剂如何在体内外实验中精准造模往往成为难点。近年来,中药单体的研究成为中医抗病机制研究的主要手段。本文就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在抗炎、杀菌、诱导细胞凋亡及自噬等方面做一综述,并对现有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思考与展望。 1.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在疾病中的作用 中医中药根据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思想制定中药组方,在多个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雷公藤内醇酯可以促进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细胞双链DNA的损伤,促进其细胞凋亡;唐英等发现丹参多酚通过抑制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表达而起到抗纤维化作用,还有研究证明丹参多酚可以有效的逆转慢乙肝肝纤维化。中药单体不仅可以调节自身免疫系统和干预器官纤维化,还在心血管疾病及抗肿瘤方面发挥作用。目前已有部分中药单体成分证实具增强脑供血、缓解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抗细胞凋亡等临床效果:杨磊发现中药单体黄芩苷与细胞膜受体结合,作用于心肌细胞,并缓解衣霉素介导的内质网应激所造成的心肌细胞损伤,从而保护心肌细胞;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中药单体,如三七总皂苷、川芎嗪、白藜芦醇、丹参多酚酸盐、银杏黄酮苷元、葡萄籽原花青素、桔梗皂苷D等可以通过抑制Ox-LDL生成,从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中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因此,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在诸多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正慢慢被发现,也为中药复方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过程中,不加处理直接将汤药给予动物或细胞模型,有时不容易得出理想的实验结果,因此通过中药单体的研究,配伍比例的优化后作用于动物或细胞模型,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合理性。有研究发现中药单体可以使紧密连接的内皮细胞变得疏松,吞饮泡增加,从而使中药有效成分更好的通过血脑屏障;中药单体及其有效成分也可以通过干预蛋白载体,例如抑制P-糖蛋白的外排作用,提高药物对血脑屏障的渗透I生及在脑内的药物浓度。以上研究成果说明中药单体作用于动物或细胞模型更容易被吸收,更充分的发挥药效。

有机-无机复混肥的优势

有机-无机复混肥的优势 有机-无机复混肥综合了有机肥和无机肥的特点,是未来肥料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消除了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弱点,将有机肥和无机肥各自的优点集中于一个载体,经过分析比较,有机-无机复混肥具有以下突出优势。 一、养分供应平衡,肥料利用率高。 有机-无机复混肥既含有有机成分又含有无机成分,因此其综合了有机肥与无机肥的优点。肥料中来源于无机肥料的速效养分在有机肥的调节下,对植物供养呈现出快而不猛的特点;而来源于有机肥的缓效性养分又能保证肥料养分持久供应。二者结合使肥料具有缓急相济、均衡稳定的特点,达到了平衡、高效的供肥目的。 二、改善土壤环境,活化土壤养分。 有机-无机复混肥具有养地的功能,因为有机-无机复混肥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可以起到改善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状的作用。通过这些生物化学作用,可以活化土壤中氮、磷、钾及硼、锌、锰等养分。一方面,有机-无机复混肥可增强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矿物态磷、钾的有效激活,各种养分的均衡释放;另一方面,有机-无机复混肥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土壤的PH值,使微域土壤PH值处于有利于大多数养分活化的范围。 三、有机-无机复混肥具有生理调节作用 由于有机-无机复混肥中有机成分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生理活性物

质,因此,它除了具有供给植物营养的作用外,还具有独特的生理调节作用,它可促进植物根的呼吸和养分吸收作用及叶面的光合作用等,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有力保障。 有机-无机复混肥综合了无机肥和有机肥的优点,而又超越了他们,真正体现了1+1>2的效应,有机-无机复混肥是多种科学技术的有效体现,因而其优越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纯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纯 农学院 10级植物科学与技术班 曹宁 。

一、中草药概况 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目前中国大约有12000种药用植物,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在中草药中药资源上我们占据垄断优势。古代先贤对中草药和中医药学的深入探索、研究和总结,使得中草药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与应用。中草药是各种中草药中医预防治疗疾病所使用的独特药物,也是中医区别于其他医学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对中草药的探索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相传,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神农被尊为“药皇”。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经过几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本草学。二、植物提取物 植物提取物(Plant extract)指采用适当的溶剂或方法,从植物(整个植物或一部分)为原料提取或加工的物质,可用于增进健康或其它目的。和霖生物 植物提取物行业是最近10年发展起来的,是兼于医药、精细化工、农业行业之间的一个边缘行业。其定义如下表述:植物提取物是以植物为原料,按照对提取的最终产品的用途的需要,经过物理化学提取分离过程,定向获取和浓集植物中的某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而不改变其有效成分结构而形成的产品。目前,植物提取物的产品概念比较宽泛。按照提取植物的成份不同,形成甙、酸、多酚、多糖、萜类、黄酮、生物碱等;按照最终产品的性状不同,可分为植物油、浸膏、粉、晶状体等。 三、中草药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中草药的提取与分离方法中草药的提取与分离方法中草药的提取与分离方法中草药所含成分十分复杂,既有有效成分,又有无效成分和有毒成分。为了提高中草药的治疗效果,就要尽最大限度从复杂的均相或非均相体系中提取有效成分,然后通过分离和去除杂质以达到提纯和精制的目的。植物有效成分分离方法很多,其中历史较长,应用较多的是溶剂提取法、水蒸汽蒸馏、萃取、结晶、吸附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中药提取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主要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声提取技术,微波萃取技术,酶法等。 1溶剂提取法溶剂的选择:运用溶剂提取法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溶剂。溶剂选择适当,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将需要的成分提取出来。选择溶剂要注意以下三点:①溶剂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②溶剂不能与中药的成分起化学变化;③溶剂要经济、易得、使用安全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