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充市地质地貌

南充市地质地貌

南充市地质地貌
南充市地质地貌

南充(华蓥山)——自然地理综合报告

一,南充市概况

地理位置

南充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介于北纬30°35'~31°51',东经105°27'~106°28'之间。南北跨度165公里,东西跨度143公里。东邻达州,南连广安,西南最大工业城市重庆,西与遂宁、绵阳

接壤,北与广元、巴中交界,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

南充地区位置十分重要,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四川内陆的

交通、通讯枢纽,川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国家三峡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已形

成公路、铁路、航空、航运四位一体的交通网。公路1996年通车里程4620公里,通公路乡镇达100%,通公路村达80%。达成铁路横穿境内。民用机场天天通航。嘉陵江北上广元可通航100吨级驳船、160马力机动船,南下重庆可通航300吨级驳船、300马力机动船。,冬至温润。生物资源丰富,盛产多种粮食

和经济作物,尤以蚕茧、柑桔、生猪等驰名全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四大蚕桑生产基地和丝绸生产、

出口基地之一。

面积人口

幅员面积1249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0余平方公里;南充市总人口730万(居全省第二位),人口密度564人/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近60万。

南充市辖顺庆、高坪、嘉陵三个区和西充、南部、蓬安、营山、仪陇五个县以及阆中市,487个乡镇,5746个村,48029个社。南充市人民政府驻顺庆区。

自然气候

南充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川盆地底部共同的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

暖、春早、夏长、秋雨、云雾多,霜雪少。春季大约80~85天,夏季则长达115~125天,秋季短至65~75天,冬季为85~110天,全年有霜期甚短,一般在60天左右。春季花明,夏日风清,秋熟香溢,冬至温润,空气湿度大,阴天多。

年全市各地平均气温差别不大。均温16--18(摄氏温度计),常年1--2月最冷,均温1--4摄氏度,南充以南地区冰雪少见,以北地区极端最低温-3---5摄氏度,山区有短暂积雪。3月开春,气温回升,夏季长

达四个月以上。盛夏7-8月,均温26--28摄氏度,酷热高达40摄氏度,9月立秋之后,气温急降,日温变

化8--9摄氏度。10--12月,每日有半天是大雾天气。冬季气候温和,最冷为一月份,多年月均气温不低于

4゜C,个别年份的极端低温低于零下2゜C;最热为七八月份,多年月均气温27゜C以上,个别年份的极

端高温在40゜C以上。受四川盆地地形影响,南充多秋雨天气,云量大、日照少,加之冬季多雾,多年平

均日照时数仅1200~1500小时,日照率为27%~35%,是全省日照较少的地区。从三月份起,日照数不断

增多,盛夏日照时数达190 ~230小时,日照率为48%~57%。

南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1100--1500毫米,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约980~1150毫米,大致由西南向东北递减,其中元月至九月降雨和地表径流占全年径流总量的60%。受季风影响,夏季降雨较多,约

占全年的45%,冬季较少,约占5%,春季稍多,约占25%,秋季与春季大致相当,约占25%。

地形地貌

南充市地形以浅丘为主,全市地势可分为北部低山区和南部丘陵区两大地貌单元。地貌由北向南缓

倾,海拔高度256~889米。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浅丘带坝、中丘中谷、高丘低山类型地貌各占三分之一。

北部低山区大致范围是阆中市的北部、南部县的西北部、仪陇县大部分、营山县境、仪陇河以东区域

和蓬安县的北部。海拔一般为500~800米。北部低山区以嘉陵江为界,江西为剑门山支脉,江东属大巴山

余脉。东西两部分的地貌差异较大。川中丘陵区,紫红色砂,泥岩相间,岩层近于水平,构成低矮的圆形

和方形台阶状丘陵。丘顶海拔400--500m,相对高差50--100米。仪陇北部地区由红色砂,泥岩相间构成台

阶状孤包山,山脉无一定走向。

嘉陵江流经本区丘陵地时,河谷开阔,阶地发育。河流切割山地时,形成峡谷。如嘉陵江下游素有"小山峡"著称的沥鼻峡,温圹峡,观音峡。

资源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展历史悠久,除山区偶见零星荒坡外,大部分地方为耕地。农业以种植粮食为

主。粮食品种丰富多样,以水稻、小麦为主。次为玉米、豆类、禽类,是我省重要粮食产区之一。经济作

物有油菜籽、花生、蚕桑、水果、茶叶、等。

境内重点资源有土地、动植物、水、天然气、石油和盐卤等。

史学界早有定论,没有《三国志》就没有三国文化,更没有三国人物,三国文化源头。

二,地层

除泥盆系,第三系外,从寒武系至第四系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古生界分布局限。其中,寒武系、奥陶

系、志留系在华蓥山复式背斜部出露。二叠系在华蓥山中段,南段出露齐全。中生界广布川东地区。侏罗

系分布广泛,白垩系仅出露于仪陇北半部。新生界第四界主要沿长江、嘉陵江、涪江等主要河谷断续分布,

面积狭小。

南充地层划分及组段特征:

三叠系。自下而上分为三个统四个组:下统飞仙观组,嘉陵江组;中统雷口坡组;上统须家河组。

下统嘉陵江组,为一套浅海碳酸盐沉积,仅局部地区有泥岩,为区内的主要含盐层位。据岩性岩相特

征分为四段:一段、二段、三段、四段。一、三段为碳岩,二、四段为白云岩。厚483—644米。岩性岩相稳定。

一段:灰色、青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含牙形石等。厚195—289米。以下为伏紫红色泥,页岩结束,大套石灰岩为界。灰岩层理发育,呈层清晰、层面平直,单层厚10厘米左右常见斑纹状、条纹状、层理状,缝合线发育,偶见角砾状构造。

二段:灰色,浅灰色至厚层状白云岩,夹泥质白云岩、灰色烟溶角砾岩、灰岩。下部夹一数米厚较稳

定的紫色、灰绿色页岩。含菊石等。厚71—108米。以白云岩为底,与一段界限清楚。白云岩表面具刀砍

状溶蚀沟。灰岩局部含泥质重,具花斑状、条带状构造。岩溶角砾岩以白云角砾岩为主,次为灰岩,粒径5—50厘米,呈菱角状,杂乱堆积。

三段:灰色、黄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夹含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中上部,含硅质,时见燧石

呈结核状、薄层状、扁豆体。含瓣緦、菊石等。厚103—205米。岩石具花斑状、条带状构造,时夹数十厘

米至1米厚的假鲕状条带或薄层灰岩。顶界下约30—40米处,一层含燧石结核或硅质条带灰岩(厚至15米),为该段一辅助标志层。

四段:褐灰色、黄灰色、灰色厚至块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与岩溶角砾岩呈不等厚互层。中上部

夹数至20余米石灰岩。厚34—152米。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层理不十分发育,单层厚数十厘米至1米,层理平直,风化面具刀砍状溶蚀沟。鲕状灰岩、表面针孔状构造。岩溶角砾岩似由菱角状、次菱角状白云

质灰岩和石灰岩杂乱堆积而成。经钻孔证实,该角砾岩为膏盐层。

嘉陵江组产多种矿产。二,四段普遍产石膏,地表为膏溶角砾岩,地下30—40米即见原生矿体。地

伏四段含盐岩十余层,总厚数十米。

侏罗系。侏罗系是四川“红色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一套较为单一的紫红色砂岩,泥岩为主的

河湖相沉积,各组段岩性独具一格,顶底界线分明,层次清楚,纵横向变化较小。底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为连续沉积,局部呈不明显的整合接触。该系也为重要含矿层系,主要有下部的煤,铁,粘土,硅石及中

部彭润土等。

在川东区分布最广,南充主要属侏罗系。自下而上分为下统珍珠冲组,下—中统自流井组,中统新田

沟组,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上统遂宁组,蓬莱镇组。新田沟组,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广泛出露

于南充。上统遂宁组,蓬莱镇组在南充北部,仪陇地区常见。

新田沟组。据岩性岩相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四个岩性段:

一段(下杂色段):紫红色夹黄绿色,灰绿色泥岩及石英粉砂岩。厚8—52米。泥岩呈层性差,普遍

含粉砂质及钙质,且分布不均呈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结核体。粉砂岩夹层多为中厚层状,单层产出者较多

层面较平直,普遍含泥质较重。底部一般为黄色,黄褐色含岩屑细粒石英砂岩,底常见以灰岩砾石为主的

砾岩透镜体,或含灰岩砾石的砾状砂岩。

二段(黑色段):深灰色页岩夹石英粉砂岩,细砂岩,偶夹介壳灰岩透镜体。区域上厚度变化较大,

由南而北,物质变粗,厚度增大,砂岩中长石,岩屑含量亦随之大量增加。

三段(绿色段)黄绿色砂质泥岩夹同色粉砂岩,长石细砂岩,厚7—94米。由南向北岩石色调更为深暗,含化石亦丰富。

四段(上杂色段):黄绿色为主,夹紫红色泥岩及粉砂岩,细砂岩。厚0—159米。泥岩中普遍含粉砂质,自西南向东北含砂越重。

下沙溪庙组。为一强氧化环境下的河湖相碎屑岩沉积,以紫红色,暗紫红色泥岩为主,夹同色粉砂岩,灰紫色,黄褐色岩屑长石砂岩。岩石种类单调,岩性岩相与厚度均较稳定。泥岩一般含砂质及黄绿色钙质

结核或条状。岩石色调以暗紫红色为主,但常见黄绿色条带,及不规则的花斑,纵向上自下而上,区域上

由北向南有递减趋势。砂岩一般呈大扁豆体,凸镜体,夹层厚2—5米,层面呈波状。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亦夹长石石英砂岩。下沙溪庙组以区域性标志层—关口砂岩底为界。该砂岩以长石砂

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为特征,厚0—47米,一般厚10米左右。多呈黄色,黄褐色,巨厚层状,一般为细

粒,局部为中粗粒结构,多呈链状透镜体,扁豆体延伸。底部常见泥砾,局部含石英砾石,具巨大斜交层

理,与下伏层界面不平。

上沙溪庙组。由多个砂岩—泥岩不等厚正向沉积韵律层组成,厚936—2169米。底以叶肢介页岩层顶为界。泥岩呈紫红色,暗紫红色,层理性差,以富含粉砂质,钙质为特征,尤以上部含钙质结核普遍,局

部岩层富集,呈砾状灰岩。砂岩具有黄灰,灰紫,灰色,青灰色等多种色调。下部多为黄灰色,青灰色;

中部多为灰色;上部以灰紫色为主。多为大小不等的巨大长透镜体,一般夹层厚20米以下,最厚达60余米,单层10厘米至1米最厚达2—3米。常见大型斜层理和交错层理构造,层面不平。每层砂岩底与下伏

泥岩常见冲刷现象,或见泥砾,灰质泥岩透镜体。

遂宁组。以颜色鲜艳而单调的泥岩为主。该组为一套砖红色,紫红色,鲜紫红色泥岩,偶夹粉砂岩,

上部夹透镜状细砂石。泥岩呈层性差,风化后具鳞片状,层理不清。普遍含钙质,分布较均匀,亦见形状

奇异大小不等的钙质结核顺层分布,或含栗状灰岩颗粒。含砂质分布不均,顺层呈条带富集,或虫柱状垂

直层理分布。岩石层常见虫迹,对称波痕,干裂纹等构造。砂岩为紫色,浅灰色粉砂质细粒岩屑长石石英

砂岩,出现于该组中上部。粉砂岩多系泥岩的局部砂质富集而成,横向稳定性极差,一般厚10—30厘米。砂岩,粉砂岩之底常见微细交错层理构造,或含扁平状泥砾顺层局部富集,并与下伏泥岩呈冲刷接触。

纵向上大致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下段为单一的泥岩夹粉砂质泥岩;下段为泥岩偶夹粉砂岩,细砂

岩。一般下段厚,上段薄。该组以一层砖红色,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或长石砂岩为底。砂岩与下伏的上沙

溪庙组中的砂岩无多大区别,底与下伏泥岩的界面波状不平,具冲刷现象,横向上厚度变化大,局部地方

可见尖灭。

三,地质构造

川东部主要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褶带内。跨川中褶带和川东褶带西北小部分属川西褶带,东北部位

于弧形构造大巴山外弧褶带内。南充市正位于川东北。

1,华蓥山纵贯川东南部,是川中邱陵和川东低山区的自然界线,亦是川中褶带的分区界线。华蓥山大断裂具有深远和漫长的地质发展史。据航磁资料四川盆地川中地区的基底显示为宽缓的正异常,为具磁性的深变质—基性岩浆杂岩体组成;川东南地区的基底显示为平静磁场背景的无磁性岩石组成,且少岩浆活动。两类迥然不同的岩性分界与华蓥山大断裂位置大致相当,表明华蓥山大断裂具有深断裂的性质。又据各类地表资料统计,它在震旦纪以后的地史中任有强弱不同的继承性活动,同时也控制其东西两侧的地史演化,构造生成和发展。华蓥山复式背斜是四川盆地内寒武系至二叠系出露的唯一地区。

2,川东褶带走向北东—北北东,由一系列近似于平行的狭长不对称梳状,箱状高背斜组成。背斜成山较狭窄,向斜成谷较开阔,具隔挡式构造之特点。背斜轴部一般较平缓,翼部陡峻,且轴面往往反复扭转,

轴线由北向南,有从北东向逐渐变为近南北向的趋势。与褶皱相伴的断裂主要发育在背斜轴部,或倒转翼,但又集中出现在构造高点附近。多与褶皱轴走向相近,性质以逆断层为主。

3,在地史上华蓥山断裂以东是相对的坳陷带,地腹只缺失泥盆系及志留系,石炭系各一部分,沉积盖层总厚达10000米左右。这种相对隆起与坳陷持续到中生代末期。表明各自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稳定的继承性。

4,从寒武系到白垩系,各时代地层均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据四川盆地及边缘地质背景,华蓥山大断裂以东构造孕育于燕山期,成生于喜山期,大断裂以西构造成生于喜山期。

5,根据区内构造形态特征,展布方向,力学性质,生成联系等,构造体系可分为新华夏系,经向构造体系(川黔南北向构造带),旋钮构造(仪陇—巴中蓬花状构造,龙女式半环状构造),南充—射洪区域性东南向构造带,构造弧形(大巴山外弧褶带)。

(一)构造体系划分及构造形迹描述

区域性东西构造带

营山,新政坝一线以南属于南充—射洪区域性东西构造带东段。该带由于受北侧仪陇—巴中蓬花状构

造,南受龙女式半环状构造影响各褶皱呈近似东西向蛇状弯曲。地表以延伸较长的宽缓褶皱和断裂罕见为

特征。断层以正断层为主,长1—2公里,断距8—23米。卷入地层主要是中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及遂宁组。

构造高点多位于东端。

南充背斜。区内展布在南充东关,二龙桥,井兴一带,向向西延入三台幅,东端消失在长乐明月桥附

近。轴向从东向西变化为:南充长乐明月桥至东观为北80°西,东观至鱼龙场附近为北55°西,往西渐转为近东西。区内轴长38公里。卷入地层主要为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仅在翼部外围及西端出露遂宁组。背

斜宽缓,两翼基本对称。

高点位于东观北25°西约2公里,石仙娘之南600米。以当地会龙场砂岩(上沙溪庙组顶)为标准层,闭合差64.7米,闭合面积74平方公里,长轴17.5公里,短轴4—6公里。高点形态规则,呈长椭圆状。

大成背斜。西起龙坛庙附近,轴向正东,经大成后渐转为北65°西,到金安沟后复转为近东西,倾没

在蓬安罗家沟以北,长轴18公里,短轴10公里,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卷入地层主要是上沙溪庙组,两翼

外围出露遂宁组。背斜非常平缓,倾角1°上下。高点位于平乡北西,以当地会龙场砂岩为标准层,闭合差

14米,闭合面积32平方公里。

南充灯台场一带—灯台场鼻状背斜。轴向近东西。

南充凤义场至罗家沟—凤义场向斜。轴线在罗家场以东为40°东,以西为65°西,向南凸弧形,长16公里,两翼不对称。卷入地层遂宁组。

南充西山—西山向斜。轴向在万家乡以东呈北82°西,以西渐转为北56°西,长44公里,两翼不对称。卷入地层遂宁组,翼部为上沙溪庙组,遂宁组。

南充一立场一带—一立场向斜。轴向东西,区内长约6公里,背斜平缓对称,轴部为上沙溪庙组。

南充曲水场一带—曲水向斜。轴向从西到东,曲北30°东—北10°东,呈微向南凸弧形,长12公里,两翼对称。卷入地层遂宁组。

南充蓬安保田山一带—保田山向斜。轴向近东西,长13公里。卷入地层遂宁组,蓬莱镇组下段。

新华夏构造体系

主要集中分布在华蓥山断裂以东

川东褶带—主体部位位于华蓥山地区,构造线走向为北25°—30°东,该体系南段由于受南北向构造

的归并,构造线呈北北东至南北向,呈舒缓波状弯曲。北段即黄金口背斜,构造线呈北60°—70°东,可能是因为受到北西向弧形构造的制约而偏东。由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向不对称褶皱组成一般为南东翼陡,

北西翼缓,轴而有扭曲。背斜成山较紧密,为长条梳妆或箱状;向斜成谷较开阔,组成隔挡式构造。背斜

与山向同向,山势较雄伟,与华蓥山断裂以西的宽缓穹窿,低丘背斜迥然不同。背斜枢纽起伏多高点,背

斜之间和高点之间右列为主,从东西向宏观分析,背斜向似乎具有横列的展布特征。断裂发育在背斜轴部

及靠轴翼部,多为压性,少数为压扭性。与之配套的扭断裂,北西向组作逆时针扭动。张断裂不发育,張

节理较发育。向斜内除华蓥山个别地区外,一般未发现断层。在华蓥山断层南端,发育有与之平行的冲断

层,冲断层呈入字型构造。

华蓥山复式背斜。西为华蓥山大断裂,与合川向斜左邻;东界为绿水洞背斜和碑石崖背斜,与邻水向

斜右邻。是新华夏系的主体构造。复式背斜以宝顶背斜和绿水洞,碑石崖为主体,以及其间的众多次一级

背,向斜组成,向斜多位于华蓥山高处的低凹槽谷。断裂常发育在背斜北西翼或近轴部,背斜西侧断而向

南东倾,东侧断而向北西倾,皆为与褶皱方向一致的冲断层。复式背斜北段较简单,中南段较复杂。

褶皱主要呈右列展布,部分呈左列。卷入地层为寒武系至侏罗系,是川东部出露地层最完美的地段。

宝顶背斜为华蓥山复式背斜之主轴背斜。华蓥山高点北起天池南至江北大安一带,轴向北25°—30°东,长约35公里。轴部地层由南向北,从寒武系至志留系依次渐新。南东翼地层较老,由志留系至二叠系组成,地层出露完整;北西翼较新,主要为三叠系,侏罗系,断层破坏,常见岩层倒转。

华蓥山大断裂是川中褶带与川东褶带的分界线,呈北东走向,具有生成早,延续活动时间长的特点,

是形成华夏系和新华夏系的重要边界条件。北起大巴山以南,南止宜宾以远。地表披露部分实际为一断裂

带。主要有华蓥山断层,次要有枝子园断层组,河坝断层,水田坝断层。华蓥山断层位于断裂带最东,长

约73公里。断层走向在觉庵以北为北20°东,以南为北40°东,南端为北20°—30°东,显明显得舒缓波状。断面倾向南东,唯南端大岩湾以南倾向北西。倾角各处不等。断距在觉庵稍南最大,上寒武统推覆

于飞仙关组之上,地貌上形成高崖,断距达2000米。断层北端在天池以西发生分叉并逐渐淹没,航译认为

有南北向断层及东西向断层分别与之斜交和直交,关系不清。南端大岩湾以北断层发育于文星场构造西翼,

破坏了洞子崖背斜之东一向斜,断层带分支在复合;大岩湾以南,与倾向转折点处切穿了背斜轴,致使断

层发生于背斜东翼。南端喻家槽以西,上二叠统龙潭组岩层发生牵引,倒转,飞仙关组灰岩中方解石脉发

育。风子崖以北,上盘为奥陶系到二叠系,下盘只要为三叠系;风子崖向南至禹王庙,上盘为寒武系,下

盘为奥陶系,志留系;禹王庙至瓦厂坪,下二叠统仰冲在龙潭组和嘉陵江组之上,最后断于嘉陵江组内部;

摩天坡以南上盘为龙潭组,下盘为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断层南消失为长兴组盖在飞仙关组之上。

沿华蓥山断裂带可见如下一些构造迹象:

岩层倒转带。由长兴组到嘉陵江组岩层组成长20余公里。越靠东越剧,倒转后岩层倾角70°—80°,在三汇坝一带倒转为35°—55°.倒转带内,岩层陡带,绕曲,扭曲等现象屡见,压性特征显著。

对褶皱之破坏。断裂带使宝顶背斜大水井高点之轴部和北西翼,水田坝向斜南西段破坏殆尽。

小型扭曲面。与华蓥山断裂配套的扭裂面不多见。断裂南段大岩湾以北,发育有北西向扭断裂,使南

西盘的主断层和地层相对北东盘向南东方向移动。在木老洞飞仙关组灰岩中发育有棋盘格式构造,由两组

扭裂面组成,走向分别为北35°西及北45°东;北40°西及北65°东。应是大断裂之伴生成分。

从地史上分析,华蓥山大断裂还具有以下特点:

两侧磁场特征不同,西侧为具磁性的正异常,基底为中酸性杂岩;东侧为弱磁性的平静磁场,基底为

浅变质岩系。两类岩相的巨大差异,表明断裂在晋宁期业已生成。

两侧的岩相建造,沉积厚度,构造形态有差异。加里东期西侧是上升区,沉积较薄,受侵蚀剧烈,无

泥盆,石炭系沉积;东侧基本上为连续沉积。二叠系沿断裂带有玄武岩喷发,在华蓥山区厚20至70米,断续零星分布。印之期总的是东升西降,东侧为泸州—开江古隆起。晚三叠世西侧为湖泊及浅湖沼泽相,东

侧为湖滨三角洲相。白垩纪东侧无沉积,西侧也是逐渐向北西龙门山前收敛沉积。喜山期,东侧表现为强

烈的挤压,形成高丘长条状的梳状或箱状背斜,断层较发育;西侧为宽缓的低丘短轴背斜或穹窿,断裂罕

见。

地貌形态的差异。东侧为长条山脉,深切河曲发育,山势较雄伟;西侧为红色低丘,蛇曲较发育。东

侧上升幅度大于西侧挽近构造运动仍持续保持这种特点。

西山背斜。北起铜梁旧县于静光寺以南,为后坝高点之北部。轴向北25°东,北端渐转至北60°东,长约22公里。轴部最老地层为嘉陵江组,倾伏端为上沙溪庙组。静光寺以南,西翼陡,倾角60°—80°,东翼缓,倾角25°—35°;桐梓园以北,即背斜北倾伏端,东翼陡,倾角20°—45°,西翼缓,倾角15°—20°。在白杨寺至静光寺之间,于须家河组中出现一至三个次级小褶皱,致使主背斜轴线不明显。

静光寺逆断层。走向北65°东,南端转为北40°东,倾向南东,倾角多为60°左右,局部为24°,地覆倾角增大至85°。长约9公里。断层南段破坏了背斜轴,桐梓园以北轴部才于断层下盘出现。静光寺

一带断层上盘成明显的断层崖,断层上盘须家河组至自流井组向北东方向斜冲,分别依次盖在下盘自流组

珍珠冲断至新田沟组之上,断层为压扭性。断层中段上盘见一分支小正断层,倾向南东与主断裂约呈20°斜交,可能为一入字型构造,指示该盘运动方向。

旋钮构造体系

仪陇—巴中莲花状构造。主要分布在巴中,仪陇,平昌,营山四县。一瓦子场穹窿为中心,直径100公里,四周环布了55个宽缓弧形褶曲,大致可分为四束褶皱群,因貌似莲花而得名。内环由宽缓的穹窿和

鼻状背斜组成,两翼大致对称,鼻状背斜均向北西倾没。瓦子场,元沱一带磁力高达250伽玛,一般认为

是基盘岩层隆起的象征,可作砥柱看待。外环由短轴背斜和少数穹窿组成,褶皱度较高,不对称背斜的内

翼较外翼陡,倾角2°—9°,个别背斜(如南阳,营山)10°—28°。各背斜地覆曲线多向环心瓦子场方

向偏移。断裂罕见,小断层及次级褶皱多发生在背斜陡翼,而且局限在外环营山,南阳二背斜。

第四束褶皱群位于构造西南部,仪陇营山之间,包括12个褶曲(124—135),轴向北西,规模较大,

可能与北西向营山基底断裂有关。略向南东收敛。四群弧形褶皱的展布特点,显示了环绕砥柱,外旋作顺

时针,内旋作逆时针的扭曲。西与中台山半环状构造组成连环式旋钮构造。

仪陇背斜。仪陇凤义场与观音场之间。轴向北30°—40°西,长30公里。高点位于仪陇县城275°方向平距约 1.5公里之三堆石附近,轴部为蓬莱镇组下段,两翼为该组下段和苍溪组。南西翼缓。长轴5公里,短轴 4.5公里,呈椭圆形。地腹构造较复杂。地腹有两个高点,北高点位于仪陇县城310°方向平距约4公里的铜锣沟附近,相对地面高点向北西偏移;南高点位于东观场45°方向平距2公里。整个构造短轴

变短,为一个条带状的纺锤形。北高点幅度大概是南高点幅度的两倍,中间凹,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马鞍形。

由深层至浅层圈闭面积增大。

营山背斜。位于营山八庙场,蓬安徐家场,诸家场一带,长63公里。徐家场以东轴向北75°西,以

西渐转为北25°西。组成地层上沙溪庙组,翼部外围有遂宁组。北东翼陡,倾角8°—9°,个别达15°,南西翼缓,倾角4°—5°。共三个高点(回龙场高点,小桥,静边寺高点)。

水口场背斜。位于营山老林,新场一带。长54公里。轴线呈北西向舒缓波状,由遂宁组和蓬莱镇组下

段组成。

仪陇—巴中莲花状构造部分褶皱:

(二)构造体系的复合关系

川东构造体系的复合关系,包括交接,包容,归并三种类型。归并现象在旋扭构造中值得注意。总观

莲花状构造组成形迹之展布方向,不外乎北西向和北东向,或为上述两种方向之组合。北西向展布在仪陇,

营山一带,营山背斜上的高点呈左列排列,且在地腹有隐伏断裂存在,可能是外弧褶带之南界。北东向在

平昌以东,与新华夏系走向一致,为北北东走向。可见,莲花状构造第一束褶皱群(北东向构造),第四束褶皱群(北西向构造),归并了新华夏系与外弧褶带,并加之改造组合之。

构造体系由老到新生成顺序为:区域性东西向构造带,新华夏系,川黔南北向构造带,外弧褶带,旋

钮构造。前三类构造体系成生于喜山早期,后二类构造体系成生于喜山晚期。当然,个体系由于有一定成

生发展过程,它们的成生时期先后并不能截然划分,各体系的成生时期,发生部分重叠是完全可能的。

(三)构造运动

据航磁资料,川东部基盘呈北东向展布,分为川东南坳陷,川中隆起和川西坳陷,基盘走向北东,内

部由局部隆起,坳陷组成。岩性为无磁性或弱酸性变质岩系;川中隆起总体走向北东,内部隆起坳陷比较

复杂,被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切割成“菱形块断”。磁场上显示宽缓正异常,由中基性岩浆杂岩体组成。其

中,营山,渠县,遂宁一块三角形地带,认为是基性,超基性岩浆岩构成中部块体的核心,称之为“南充

古陆核。

1.深大断裂

2.基底断裂

3.推断的基底断裂

4.基性杂岩体

5.中基性杂岩体

6.中酸性杂岩体

7.磁性较强之岩体

8.中性岩块

9.剩一无磁性岩块 10.无磁性岩块

基盘长期控制构造发展演变,后期构造则不断反抗其制约。据地层记录:

加里东海西期。经历晋宁运动后,华蓥山大断裂以其两侧在磁场上的差异及在磁场上显示的线性特征

为标志,说明那时已经形成。它一出世便成为川东南坳陷和川中隆起的分界线,其控制两侧地史演化和构

造发展的作用。古生代早期,断裂东侧下降西侧相对上升,形成东倾大斜坡的地势。华蓥山区,中上寒武

统被断后的厚度359米,志留,奥陶系的灰岩,页岩共厚878米。中志留世末,上升为陆,直到中石炭世才有短暂下沉,残留了厚 5.6米的泥灰岩沉积。经过加里东期和海西早中期长期剥蚀夷平之后,早二叠世

之初,强大的阳新海浸从从东南方向进入联测区,沉积了约400米厚的石灰岩。早二叠世末,受早晚二叠世之间的假整合面象征的东吴运动影响,华蓥山断裂后动加剧,喷发了20—70米厚的玄武岩,沿华蓥山断续延长达25公里,可能为裂隙式喷发。早二叠世沉积后,地壳短暂上升随后再度下降,海陆交替出现,沉

积了上二叠统煤系和碳酸盐岩,造就了丰富的煤炭资源。

印支期。早期结束了海浸历史进入陆相沉积的发展阶段。经过印支运动华蓥山古隆起形成。古隆起形

成后沉积时间不长即转变为剥蚀为主的构造发展。仪陇双凤,羊凤,通江乱石子等地,地腹有断裂发育,

可能是这一时期,受盆地周边影响的产物。

燕山期。构造运动不强烈,主要以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与中统新田沟组之间的假整合面为标志。华蓥

山古隆起和川中地块在广安,岳池以南沉积时间较短,中侏罗世已处于剥蚀阶段。而在通江凹陷,沉积了

厚达5500米以上的侏罗,白垩纪红层。

(四)构造运动方式:

喜山运动初,首先有过局部的南北向挤压,成生了射洪—南充区域性东西构造带。有关学者认为,南

充一带很多走向东西向构造形迹的存在是由于可能受石棉—峨边区域性东西向构造带控制影响的结果。也

有人认为,该构造带之存在,受基盘构造控制的可能性更大,四川盆地构造的继承性很强。从区域上看,

在巫山,南充,射洪等地,基盘有局部隆起,坳陷存在,并被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分割。南充古陆核刚性

强,对后期构造发展有很强的控制作用,经长期发展,成生了区域性东西向构造带。根据华蓥山大断裂显

著的压性特征,断面倾向南东,上盘强烈仰冲,形成长达20余公里的岩层倒转带,且越靠东越剧等分析,

主导应力为来自东南方的侧向水平挤压,南北水平扭力可能是导生出来的。由于断裂分隔和释放应力,在

华蓥山大断裂以西承受的反作用力要小些,加之坚硬基盘的衬托保护其形迹也很弱。华蓥山以西断裂构造

仅限于地壳上层反应明显,很多褶曲在地腹二,三叠系中便已消失,如营山背斜。

挽近构造运动(主要反映在地貌方面)

地形。川东为平行岭谷地形。华蓥山,沥鼻峡以东属之。山脉走向北东—南西向,与构造线方向高度

一致。由狭窄条状山地和开阔丘陵谷地相间。山岭海拔一般600—1000米,华蓥山主峰高登山海拔1704.1米,属中低山。山岭常成一山二岭一谷式,一山三岭二谷式槽谷地貌。北部山地,至仪陇,营山一带,山岭海拔800—1000米,并从北向南渐渐低下,属中低山。岩层平缓,砂泥岩间互,组成平顶方山,间有

浑圆山包。南部丘陵。即南充,广安一带,丘陵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丘顶海拔一般400—500米,相对高差多在50—100米间。南充,蓬安一带,以泥岩为主,丘顶多浑圆,桌状山少见。

河流阶地。

深切曲流。嘉陵江曲折南流,水深一般2—5米,但在仪陇新政坝,蓬安金溪,南充李渡等地,水深12—15米。这些地方曲流显著,阶地比较发育,由于上升,河床下切基岩,形成深切曲流。

峡谷。嘉陵江在切过沥鼻峡背斜,温塘峡背斜,观音峡背斜时,河身特别狭窄,流水湍急,局部回春,

素称“小山峡”。

以上可看出,挽近构造运动以大面积上升为主;上升幅度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东强西弱,北强南弱;

山脉走向与构造线一致及南部丘陵上升幅度较小反映了构造运动的继承性。

(五).构造与矿产

华蓥山断裂以东褶皱呈复背斜形式,有利于煤系的披露,煤田较多。华蓥山区接近湖沼相区,成煤条

件较为有利,可采煤层总厚度较大。南充凹陷的形成与基底断陷关系密切,它受北东和北西两组基底断裂

的控制形成四个断块,中央(安岳,遂宁)凸起,北端(渠县,蓬安),西侧(射洪),东侧(合川,广安)凹陷。中三叠世以后,川东隆起和资威凸起扩大使南充凹陷的边界向北西收缩,导致盐盆边界北移。南充

以北,营山断裂以南为石盐和杂卤石区的中心部位,成盐成钾条件较好。聚盐中心大致沿华蓥山西缘分布,

主要在广安,渠县一带。

高考地理命题方向: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命题方向1 褶皱与地貌 下图示意意大利南部沿海某地等高线分布,该地地表分布有三种不同的岩层,其分布范围分别是M、N、P。经观测发现,该三处岩层在形成时间上连续,且岩层年龄为M<N<P。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处于( ) A.背斜顶部B.向斜槽部 C.向斜右翼D.背斜右翼 答案 C 解析岩层年龄为M<N<P,右侧岩层老,左侧岩层新,结合背斜、向斜的岩层弯曲的特点,可以判断地质剖面示意图位于向斜右翼或背斜左翼,故C项正确。 (2)①处地貌的形成原因最可能是( ) A.处于断裂带,岩石破碎B.向斜槽部地势凹陷 C.夏季汛期流水侵蚀严重D.地表岩层差异侵蚀 答案 D 解析根据提示三处岩层在形成时间上连续,断裂带岩层发生明显的位移,岩层有错位,岩层在形成时间上会不连续,即该处不可能是处于断裂带,A项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处不是向斜槽部,B项错误;由于图示地区是意大利南部沿海某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少,流水侵蚀弱,C项错误;①处起伏较大,且地势走向与岩层分界线走向一致,故应是两个岩层地表岩层差异侵蚀造成,D项正确。 命题方向2 断层与地貌 元谋干热河谷地处金沙江南岸攀西大裂谷中。土桥是元谋干热河谷内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之一,主要由黏土、粉砂、细砂和中砂组成,直立性强。元谋土桥一般发育于冲沟沟底,是由于沟底地下通道扩展导致局部塌陷,或陷穴扩展使陷穴间

地变窄,其残存的保留原始沟底地面的部分形成了天然桥的形态,土桥的洞高普遍大于洞宽。下图示意冲沟上游横剖面。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元谋干热河谷的主要自然作用是( ) A.风力沉积B.流水侵蚀 C.流水沉积D.断裂下陷 答案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元谋干热河谷地处金沙江南岸攀西大裂谷中,故形成元谋干热河谷的主要自然作用是断裂下陷,D项正确。 (2)土桥的洞高普遍大于洞宽,其主要原因是( ) A.地震频发,土桥中部易断裂 B.土桥土层节理发育,易崩塌 C.雨季冲沟流水冲刷土桥顶部 D.冲沟内流水的下蚀作用强烈 答案 B 解析土桥是元谋干热河谷内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之一,土层的直立性强。土桥的洞高普遍大于洞宽,其主要原因是土桥土层节理发育,易崩塌,B项正确。是流水侵蚀形成,地震不是主要因素,A项错误;元谋土桥一般发育于冲沟沟底,是由于沟底地下通道扩展导致局部塌陷,或陷穴扩展,保留原始沟底地面的部分形成了天然桥的形态,C项错误;冲沟内流水的下蚀作用强烈不是土桥的主要成因,D项错误。 命题方向3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下图示意我国准噶尔盆地南缘小泉沟油藏地质剖面。据此完成(1)~(2)题。

陆地构造地貌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首页)

第一章构造地貌 概念: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即通过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为内营力地貌。按规模可分为三级: 1)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2)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等。 3)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 一、大陆与海底的特征 1. 大陆和海洋的分布 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高出海平面的正地貌,大洋是低于海平面的负地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质构造上也有本质的差别。 (1)大陆特征 大陆是高出海面的高地,占全球面积29.2%。它的内部起伏很大,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4米;最低点为约旦河谷地的死海洼地,高度为-399米。虽然地形高差很大,但大陆的平均高度只有875米。 按高度分配,以500~8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最大,它占大陆面积的47.82%;高度200~500米的丘陵次之,占26.8%;高度0~200米的平原再次,占24.85%;高度小于0的陆地面积最小,仅占0.53%(表4-1)。就世界各大洲而言,南极洲地形最高,平均高度2200米,欧洲及大洋洲最低,仅340米(表4-2)。 表4-1 大陆和大洋面积统计表

表4-2 世界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 (2)大洋特征 大洋是指海平面之下的水底部分,占全球总面积70.8%。从构造地貌观点看,它又分为大陆边缘和洋底两部分。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底之间的构造过渡带,水深0~-2500米或0~-3000米,在这里,大陆型地壳厚度逐渐减小直至尖灭,地貌上靠近大陆一侧的称为大陆架,而靠洋底一测的称为大陆坡和大陆基。这三个地段连接起来,构成了一条上凸下凹形曲线,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底斜坡区。 洋底是在水深-2500米(或-3000米)至-6000米以下的大洋底部,它占全球面积54.7%和大洋面积77.2%,是地球上最深而规模巨大的凹地,平均水深为3800米。在世界各大洋之中以太平洋最深,平均深度为3940米;北冰洋最浅,平均深度为1117米(表4-3)。洋底的起伏也很大,如最深的马利亚纳海沟-11034米至高出海面4205米的夏威夷海岭的冒纳罗亚火山,高差达15000多米。洋底次级地貌也多,有海岭、海底高原、深海丘陵、深海平原和海底峡谷等等,其规模也很大(表4-3)。 表4-3 世界各大洋的面积及深度 整个地壳表面面积为5.1亿km2,据统计,陆地面积约占29.2%,而海洋面积约占70.8%。从大地构造的角度看,大陆架和陆坡也是大陆的一部分,这样算起来,大陆约占35%,海洋占65%,两者构成地球上的两大基本地貌单元。 根据不同高度的地貌所占面积的比例,可以画出地表起伏的曲线,由曲线可以看出,大陆和海洋在地表呈两个明显的台阶。第一级台阶分布在-3000~-6000m,平均深度为-3729m大部分为洋低。第二级台阶分布在1000~-200m,平均高度为875m,大部分为陆地,一部分为陆架。 海陆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占此半球总面积的39%。而南半球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7%左右。 地表最大的起伏为20km,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海拔8844m,最深的海洋为马里亚纳海沟-11022m,地表平均高度为-2450m。 2. 陆壳与洋壳的特征和成因

地质地貌专题练习

地质地貌知识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南方某一地区的地质剖面图,完成1—3题。 1.乙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地堑D.地垒 2.若在乙处修建铁路,施工中应注意的是() A.火山爆发B.断层下陷 C.地下溶洞塌陷D.地下冻土融化 3.图中岩石主要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是() A.砂岩B.砾岩C.石灰岩D.花岗岩 下图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4—5题。 4.表示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是()A.a图B.b图 C.c图D.d图 5.C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沉积作用B.风化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D.流水侵蚀作用 6.对图a地貌景观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地地貌景观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B.该地貌景观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C.湖南张家界有该地貌景观分布 D.我国云贵高原上有该地貌景观分布 图1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准噶尔盆地 8.图中地形的发育主要是受何种外力影响形成的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9.在甲地建设铁路面临的主要困难最可能是 A.冻土和冰川 B.地质基础不稳固C·沼泽、软土 D.流沙和水土流失读图10中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10~11题。

10.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1.上述四种地貌景观的成因,与岩石的性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读图,回答15—16题: 12.右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 A.背斜B.向斜C.地垒D.地堑 13.甲处构造的形成及其上部缺失的地质过程是() ①水平挤压②水平拉伸③地壳上升 ④地壳下降⑤外力侵蚀⑥外力沉积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④⑤D.③④⑤ 右图为某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⑤ D、④⑥ 15、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A、花岗岩 B、砂岩 C、大理岩 D、板岩 16、岩石①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A、含有生物化石 B、有较多的气孔 C、有方解石组成 D、有明显的层理 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7—19题。 17.该图,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角度来看分别属于 A.山脊向斜 B.山脊背斜 C.山谷向斜 D.山谷背斜 18.对该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图地貌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如图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C.在该图中能够找到化石的是C岩层 D.该地适合建设大型水库 19.下列物质中属于地壳中的矿物的是( ) A.从月球表面取回的标本 B.各种水泥制品 C.由赤铁矿和黄铁矿组成的混合物 D.金刚石、石英 20.下列事物是地质作用的结果的是( ) A.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B.荷兰的围海造田 C.石灰岩变成大理岩 D.大寨的梯田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导学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2课时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教材和微课视频,能说出地质构造的基本含义和类型; 2.通过演示岩层的弯曲实验,能分析出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成因; 3.运用实例,说出地质构造在找矿、找水、修建大型工程中的实践意义; 4.通过学习活动,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人地关系,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爱护环境,合理利用。 【学习材料】 学习资料包:微视频(课前)、导学单、多媒体课件、演示道具若干、课本、同步练习【学习过程】 <课前自学> 通过观看教师微课—《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完成<自学梳理>。(观看方法:百度搜索 - 微课大赛活动平台”高中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作者:杨洋) <自学梳理> 1.是什么?——基本概念 (1) 引起的岩层永久性、,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 (3)地质构造常常被保留在中,被称为地壳运动的“足迹”。 2.有什么?——常见类型 地质构造最常见的类型有和。 (1)褶皱

①成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力,使岩层发生 ,形成褶皱。 ②地形:世界上许多高大 , 都属于褶皱山脉。 (请在图中相应 位置标出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 脉、安第斯山脉。) ③基本形态: 和 两种。 ④背斜岩层 ,在地貌上常常形成 。 ⑤向斜岩层 ,在地貌上常常成为 。 ⑥地形倒置:有些背斜 因受张力作用, 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 。 ⑦有些向斜 因受挤压,岩层变得 ,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 。 (2)断层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 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 ,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 ,形成断层。大的断层常常形成 或 。断层构造中,相对上升的一侧叫做 ,相对下沉的一侧叫做 。 3.怎么做?—现实意义 (1)石油、天然气多储存在 中。 (2)在 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 (3)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 。 <课堂小组合作探究> <任务一>(1)请设计一个模拟演示,正确反映“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形成过程、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小组展示成果) (2)请在下面绘出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构造简图。(用小黑板展示成果) <任务二>(1)请设计一模拟演示,正确反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成过程、构造形态与地貌状况。 (2)请在下面绘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形成过程简图。(用小黑板展示成果)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第3章 地质构造及对工程的影响 地壳运动:指由于地球内动力而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包括:升降运动:指垂直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水平运动:指平行于地表的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或沿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导致地壳岩石产生变形和变位,并形成各种地质构造(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 第一节 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一、概念 沉积岩层形成时的原始产出状态(即产状)大多数是水平或近于水平。如果经受地壳运动(垂直抬升)的影响,改变了原始形成时的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岩层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岩层形成时的位置,而且改变了原有的水平状态,使岩层面向同一方向倾斜,并与水平面具有一定的交角,便形成了单斜构造。常常是组成其它构造(褶曲一翼,断层一盘等)的一部分。 二、岩层产状 岩层的产状常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来确定,这三者称为产状要素。在野外产状要素直接用地质罗盘进行测量。 第二章 褶皱构造 褶皱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岩层的连续性整性末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 一、褶曲: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 二、褶曲的类型 1、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产状要素 走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走向线 两端所指的方向称走向 倾向 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倾斜线。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方向,称为倾向 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褶曲 的要素 核: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 翼:核部两侧对称出露的地层 轴线: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 枢纽在空间上的产出状态:枢纽水平、枢纽倾斜 轴面:指大致平分褶皱的一个假想面

地质地形地貌专题复习

地质地形地貌专题复习 一、专题精析 (一)关于地质地形地貌的有关知识 1、地壳的组成(元素、矿物、岩石) 2、地质作用(概念、按能量来源分类、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地壳运动(分类、机制、地形、构造、地貌) 4、外力作用与地形、地貌 5、地质作用与自然资源:岩浆活动金属矿产的形成、沉积岩的形成 火山爆发温泉变质作用 6、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 7、地壳物质循环(包括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地形地势的变化,自然资源的形成和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地形 1、地形的特点的描述 a 对高度(地形的起伏)b平均海拔(地形的高低)c地形的类型d主要地形类型e地势 2、各类地形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 3、地形的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 4、地形的分布(各大洲及我国地形的特点)1)各大洲分布 (2)我国地形分布 5、地形类型的判断(依经纬度位置判断、依“等高线”判断、依河流判断、依等温线判断、依等降水量线判断、依等潜水位线判断、) 6、地形的部位的判断(山谷、山岭、山坡、山脊、鞍部、陡崖等) 7、地形、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地形不仅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而且是和气候一样的两大基本要素之一。 (1)地形与气候 A、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道作用、阻挡作用(例如北美洲气候的形成),热力作用(例如青藏高原、东非高原、横断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界线作用(如秦岭)。 B、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影响地形,使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2)地形与植被、自然带 A、地形对植被、自然带的作用 从山麓到山顶形成垂直地域分布(如喜马拉雅山南坡)。 非地带性因素(如南美洲温带沙漠气候的形成)。 B、植被对地质、地形、地貌的影响(参与沉积的形成,促成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3)地形与水文 A、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a、地势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水能的多少。 b、地形地貌影响水系特点和流域范围(分水岭划分流域)、河流的形态,干

2021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训练:专题三 高频考点34 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的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 (人教版)

(2020·湘潭市一中高考模拟)“飞来峰”即外来岩块,常见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通常是老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下图为“某地飞来峰附近的地质剖面图”,其中⑤岩层形成年代比⑥岩层早。据此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甲处的褶曲形态及判断理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B.背斜,岩层向上隆起 C.背斜,中间岩层老,两翼新 D.向斜,中间岩层新,两翼老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和地层界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2.图示地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分别是() A.背斜山地外力作用 B.背斜谷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向斜谷地内力作用 D.向斜山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以下各图与泰山的形成原因相吻合的是() (2020·河南郑州一中测试)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示() A.花岗岩的形成早于石灰岩 B.乙山为断块山 C.甲处位于向斜的槽部 D.地形主要为山地 5.在野外考察时,判断丙断层的依据有() ①断层面发育的陡崖②断层破碎带③断层两侧岩层错开④相对下沉的岩体形成低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19·安徽合肥一中测试)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据此完成6~7题。 6.甲处属于()

A.向斜成谷B.向斜成山 C.背斜成谷D.背斜成山 7.若在Y2处钻30 m到达该水平面,则在Y4处钻至该水平面最可能的深度是() A.25 m B.35 m C.55 m D.65 m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 2、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影响。 3、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些内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练习检查与反馈。 新课导入:世界十大地貌奇观欣赏切入主题地质构造。 一、褶皱 动手观察与思考: 1.取出一本书,假设每页书代表一个地下的岩层,如果书本岩层受到强烈的水平挤压碰撞时,岩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怎样的变化? 2. 背斜和向斜在外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3. 一般情况下,背斜和向斜往往形成什么地形? 4.试分析“地形倒置”的原因 5.在纸上画出一个褶曲(背斜和向斜)图,作一条剖面线,分析A.B.C.D.E五点的新老关系。 小结和练习。 二、断层 1.什么是断层? 2.我国有哪些典型地垒和地堑分布? 小结和练习 三、实践意义 分组探究活动:假如你是地质工程师,请确定下列选址,为什么? 1、采石场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2、石油勘探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3、地下水开采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4、隧道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5、水库大坝建设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小结和练习 课堂小结、练习和作业 板书: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一、褶皱 1、背斜 2、向斜 二、断层 1、地垒 2、地堑 三、实践意义 该教案已用于校内公开课教学,科组评价认为:课时内容条理性比较清晰;教案、课件的知识体系性很完整;注重讲练结合,给予学生思考、分析、理解、讨论的时间较多;在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方面,比较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及时归纳总结。 教案设计还有如下方面需要改善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法应尽可能再给多一些时间,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已的选择理由,同时详讲相应知识点。 . .

构造地貌研究方法

构造地貌研究方法 刘静 赵越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 1、引言 构造地貌学是近十几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构造与气候相互作用,并通过侵蚀和沉积等方式对活动构造区的地形地貌进行塑造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定量构造地貌学的兴起为标志之一,地球圈层之间(如岩石圈、大气圈与生物圈)相互作用等认识开启了另一场革命,其意义将不小于60年代的板块构造运动理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测年技术和GPS、GIS、LiDAR等空间探测技术和手段的迅猛发展和应用,构造地貌进展迅速,特别是在确定原始地貌面高度、构造活动幅度和速率、侵蚀速率以及构造抬升与侵蚀下切平衡等关键问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热点研究方向,并在灾害防御、环境和气候变迁、新构造演化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国际上对构造活动、气候、地表过程的耦合关系的研究力度和注意力越来越大,涉入的学科也日益广泛:地貌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水文学、环境学、低温/中低温年代学、大陆动力学数值模拟等等,使得构造活动、气候、地表过程的耦合关系成为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具开拓前景的研究领域。 与传统大地构造学不同,构造地貌学清晰地认识到气候和剥蚀作用可能控制着构造变形样式,强调地表侵蚀过程在山脉形成和高原隆升中的作用(England and Molnar, 1990; Brozovic et al., 1997; Pinter and Brandon, 1997; Willett,1999;Zeitler et al., 2001; Montgomery et al., 2001; Beaumont et al., 2001)。在传统地质学中,发生于地球表面或浅部的浅表地质作用统称为外营力,包括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具体过程包括河流,滑坡、泥石流、冰川刨蚀等,也有生物的参与,尤其是微生物参与的风化作用。尽管这些作用在影响区域甚至全球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中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但在塑造造山带及大陆构造中所起的作用往往被认为是居于次要地位,甚至被忽略。最近一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冲击着构造地质学、地貌学、表生地球化学和矿物学中的一些传统认识,如山链或高原的形成是岩石圈构造运动和大气圈地表过程联合作用的结果: 在构造活动活跃地区,快速的浅表作用(如剥蚀)可通过重力均衡来调节深部物质平衡,改变深部热和应力状态,调整变形机制来调制深部物质垂向和侧向的运移速

地质地貌名词解释

地质地貌学名词解释 一.地质学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的自然科学。 2.地质作用:作用与地球的自然营造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4.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照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5.岩浆作用: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 6.侵入作用:地下岩浆上升侵入并占据一定空间的作用。 7.火成岩(岩浆岩):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8.火成岩的构造:组成火成岩的矿物集合体形态、大小、排列、空间分布状况。 火成岩的结构:组成岩石的颗粒形状自身形态特征(结晶程度、晶体大小、晶体形状等) 9.沉积岩:先成岩石受风化剥蚀的碎屑物质,经过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固结岩石,主要分布与地表(75%)。广义上包括第四季松散沉积物。 10.变质岩:先成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在高温、高压、化学溶液的作用下发生岩石成分、结构、构造变化所形成不同于原岩的岩石。其中,由火成岩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形成的变质岩称副变质岩。 11.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引起的相应地质作用,包括岩石变形、变质、岩浆活动的理化变化(与广义地壳运动同义)。狭义地壳运动:主要指地壳形变,如地壳的隆起、拗陷、褶皱、断裂等 12.岩石变形:岩石受力后发生形状和体积的变化,主要指褶皱和断裂变化 13.褶皱:主要指岩层在内力地质作用下产生的弯曲,通常包含褶曲的概念(褶曲:单一的弯曲)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14.断裂构造:地壳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发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构造。通常具有完整的岩石裂面,且裂面往往沿一定方向成组出现。断裂两侧的岩石无明显位移称节理,有明显位移称断层。 15.节理:地壳岩石断裂中两侧岩石无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其断裂面称为节理面(同样可用产状三要素表示)

山东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及工程地质问题

山东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及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建筑工程与地质构造关系的学科。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如何本省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一、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工程地质分区 (一)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 1山东处在欧亚板块的东部活动大陆边缘 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西扩张及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移的影响,山东目前(以来)地应力:最大主应力σ1的轴向方位为70~80о、大小是; 最小主应力σ3的轴向方位为340~350o、大小是33..9 Mpa;σ1与σ3差应力值为 Mpa。 2.基岩区的地层褶皱不发育,地层多呈单斜构造;发育NNE、 NW、EW走向的主要断裂构造,其中的NNE向和NW断裂为活动断裂主要NNE向活动断裂:(1)沂沭断裂带,由四条大断层组成“两堑一垒”的构造格局;(2)聊考断裂带。 主要NW向活动断裂:(1)威海~烟台~渤海~天津断裂带;(2)诸城~益都(青州)~惠民断裂带;(3)骆马湖~微山湖断裂带。 证据:近代地震活动记录;第四纪岩土层被断裂错开、逆掩。

(二) 山东的工程地质分区 据基岩地层的出露情况、地貌特征和地壳稳定性分3个分区: σ1 σ1 σ1 σ 1 目前中国地应力方向 以东经100~105o 为界分东西两区。 强度上:西强东弱(西高东低) 方向上:西: NNE-SSW 为主,东:近E-W 。

1.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 其范围是:济南~淄博~潍坊以南、东平湖~南四湖一线东北、昌邑- 大店大断层(沂沭断裂带最东侧的大断层)以西及济南~东阿~东平一线以鲁东低山 丘陵工程 地质区 鲁西北平 原工程地 质区 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 鲁西北平 原工程地 质区 昌邑~大店断层

地貌-教学教案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质作用及其分类,初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内容,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读原理示意图,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板块构造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发展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关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教材分析 本部分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在这部分教材中,首先介绍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概念,接着重点分析了两种最常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两种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分析褶皱形成的不同岩层形态时,运用辩证的观点说明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后形成的地形倒置状况。本段教材配备有大量的原理示意图,对褶皱和断层形成加以辅助说明,这些示意图有助于学生对本段教材的形象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本段教材的最后介绍了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有利于学生认识地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本节教材的最后部分主要介绍“外力作用和地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作用力的来源也有多种,教材对此有所侧重和删减,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看,教材选择了学生较为常见的、陆地上分布也最广的三种,即风化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风化地貌注意其形成原因,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风化,但注意风化并不是由于风的原因,应与风成地貌的原因区分开。流水和风成地貌两部分内容注意不同外力作用形式形成的地貌形态是不一样的,流水有侵蚀和沉积地貌,风力也有侵蚀和沉积地貌,无论是流水还是风力的沉积地貌其形成过程都是有分选的。特别注意搬运作用是运动过程,没有结果,因此不形成地貌类型。这部分内容教材同样配备了大量图片,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对图像资料的观察、分析处理能力,教学中应引起重视。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也非常大,教材在最后安排了阅读材料说明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阅读使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才能使地表形态的变化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关于地质作用和地壳运动的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从地表形态——地貌的不断变化以及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等内容入手,首先强调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是地壳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并从地质作用能量来源的角度介绍了其分类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表现形式所反映的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等。这部分内容既可以看作是上一节关于岩石和地壳物质循环的继续,又可以看作是后面学习地质灾害的知识铺垫。关于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以及共同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表形态,一直是过去教学中难点,新教材在这里进行了淡化处理,只是在本节教材最后讲述外力作用时进行简单描述。 教材从第二部分开始分别讲述内外力作用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介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将在后面地质灾害中有所描述,在本节教材中不再涉及。关于“地壳运动”教材首先论述了两种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基本运动形式,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以及两种运动形式引起的地表变化和两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两种运动形式的学习应该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由科学家对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运动方式、时空分布规律等的探讨和研究引出板块构造学说。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内涵教材力图体现两个方面,关于知识方面应明确:板块的概念、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内部和边界的不同运动特点以及板块边界不同的运动所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态。关于价值观念方面,主要体现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专题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专题 一、单选题 1.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 .断层、向斜、背斜 B .断层、背斜、向斜 C .向斜、断层、背斜 D .背斜、向斜、断层 (2013高考题广东卷)2.图1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 .搬运作用 B .地壳运动 C .变质作用 D .风化作用 (2013高考题海南卷)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1,完成1~3题。 3.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 .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 .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 .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 .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4.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 .地热能B .风能 C .水能D .太阳能 5.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 A .冰川与岩浆相映 B .极昼 C .成群的企鹅 D .台风 (2013高考题北京卷)读图5,回答第6、7题。 6.甲地为峰林,同类景观多出现在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⑤ D .⑤⑥ 7.图中 A .甲处侵蚀作用最强烈 B .乙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C .丙处易发生滑坡现象 D .丁处是典型的背斜山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8~9题。 8.通常能找到化石的岩层是 ( ) A.花岗岩 B 石灰岩 C.砾石层 D.石英岩 9.对图示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曾经经受水平挤压运动 ②曾经经受水平扩张运动 ③有良好的储油构造 ④有良好的储水构造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②④ (2011·河北月考)读某地地貌景观图及其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M 、N 、O 、P 、Q 五地的地质构造类型依次是 ( ) A .背斜、向斜、向斜、背斜、断层 B .背斜、向斜、背斜、向斜、背斜 C .背斜、向斜、背斜、向斜、断层 D .向斜、背斜、向斜、背斜、向斜 11.图中P 处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A .断裂下陷 B .向斜成谷 C .岩石抗侵蚀力弱,受外力侵蚀成谷 D .外力堆积作用形成 (2011·海淀模拟)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2~13题。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 第二章构造地貌 1.全球构造地貌_由大地构造运动形成并受大地构造控制的地貌,叫做全球构造 地貌。 2.大地构造地貌_在全球构造的背景上,由于区域构造差异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征的构造地貌。 3.地质构造地貌_在全球构造格局与大地构造背景下,主要由于局地构造作用、 以及外营力影响而形成的地貌,叫做地质构造地貌。根据局地构造的类型,可以将之其划分为褶曲地貌、断层地貌、火山地貌、岩性构造地貌等。 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 一、大陆与海洋 海陆分布:1、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海陆分布不均匀;3、七大洲和四大洋;4、大陆轮廓呈倒三角形;5、大型岛群大多分布于大陆东岸;6、大陆东岸不仅岛屿多,而且有系列岛弧分布;7、一些大陆轮廓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或吻 合性。 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与陆地两大部分。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它是海洋的主体。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两半球海陆面积比较: 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由于海洋和陆地面积相差悬殊,因此不论在哪个半球,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海洋分布是不均匀。 洋底——水深一般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占地球总面积的55%。洋底地壳 厚度薄,是玄武岩质,上覆薄层深海沉积物或缺乏。 大陆——大陆地壳密度小、厚度大、二氧化硅含量大。表层为沉积岩、变质岩和火山岩,其下为花岗岩质的基础,再下面为玄武岩质层。大陆面积占地球总面积 的29%。 大陆边缘——洋底与大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m的海底,占地球总面积的16%。大陆边缘的地壳具过渡性质,大部分地方接近陆壳。

二成因 一、地壳均衡学说 地壳均衡是描述地壳状态和运动的一种理论。它阐明地壳的各个地块趋向于静力平衡的原理,即在大地水准面以下某一深度处常有相等的压力,大地水准面之上山脉(或海洋)的质量过剩(或不足)由大地水准面之下的质量不足(或过剩)来补偿。 (1)普拉特(2)艾里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特征:呈带状分布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活动带的之间稳定区 构造活动带: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3、洋脊 裂谷带 相对稳定区 稳定区内最稳定的是洋底深海平原区和大陆上由古老地盾构成的高原和平原区。成因: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人:魏格纳(德国)。 依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hjhjjhjk 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 内容:联合古陆,七大洲、四大洋驱动力:地球自转离心力、天体引潮力 2)海底扩张学说基本观点: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H.H.赫斯于1960年首先提出海底扩张说) 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岩石离海岭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同一年龄岩石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 3)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地幔对流与板块运动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讲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5课时地质构造与地貌教学案含解析

第25课时地质构造与地貌 (1)地质构造分为□01褶皱(如A、B)和□02断层(如C)。 (2)褶皱分为□03背斜(A)和□04向斜(B)。背斜岩层向□05上弯曲,中部岩层□06老,两翼岩层新;□07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部岩层□08新,两翼岩层老。 (3)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称为□09地垒(E),相对下降的岩块称为□10地堑(D)。 (4)开采油气应选择□11A处,开采地下水应选择□12B处,最不宜修建水库的是□13C处。(填图中字母) (5)褶皱形成初期,背斜形成□14山地,向斜形成□15谷地。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易受□16外力侵蚀,最终形成□17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最终形成□18山地。 (6)非洲的□19东非大裂谷是著名的大断层。我国的□20渭河谷地、□21汾河谷地是著名的地堑,□22华山、庐山、□23泰山是著名的地垒。 考点三十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2017·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1)甲岩层位于□01上部,较为□02完整;乙为□03断层,切断下部的沉积岩层;丙为□04岩浆岩,切断了□05大多数沉积岩层。 (2)侵蚀面与岩层界面□06相交、不是平行关系,有□07两处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1)完整的岩层形成□08较晚,被切断的岩层形成□09较早;乙切断的岩层数量□10少于丙切断的岩层数量,说明乙形成更□11早。 (2)岩层是倾斜的,说明发生了明显的□12弯曲,即形成褶皱的次数是□132。 答案(1)B (2)B 1.背斜、向斜及形成的地貌

地质构造与地貌教案

【课题】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教学目标】 1、掌握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地貌 2、学会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判断背斜、向斜和断层发生的部位。 3、通过图片,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课介绍了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教材首先指出,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或变位。接着重点分析了最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着重说明了这两种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本节教材最后结合生产实际介绍了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这一内容体现了较强的使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认识人地关系及地质、地貌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2、难点:(1)读图判断背斜、向斜及其形成的地形。 (2)判断断层中岩层的断裂移动方向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 1、导入课题:在浩瀚的宇宙当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它就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温暖而又美丽的家园,它千姿百态。有一望无尽的平原,高峻平坦的高原,崎岖陡峻的山脉等。若要想知道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形成的,那么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课程: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2、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请问地质构造有哪两种类型? (多媒体演示):褶皱和断层图片。 (板书)Array (教师讲解):褶皱的形成是由于岩层受到了挤压之后发生了弯曲变形,这样就形成了褶皱。

其中的一个弯曲叫褶曲。(多媒体演示褶皱形成的动画图) (教师提问):请举例说明褶皱山脉有那些? (引导学生回答):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教师提问):褶皱有哪两种基本类型?他们是怎么形成的。 (多媒体演示):背斜和向斜的形成示意图。 (板书) (师生共同分析):要真正区别向斜和背斜,应丛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从岩层的弯曲形态上来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第二,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来看(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第三,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用多媒体演示地形倒置动画图) (教师总结):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讲解):当内力作用产强大的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就会发生破裂,即断层。 (多媒体演示):断层的形成示意图。 (教师讲授):断层的形成一定要有明显的错动与位移。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来举例说明断层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师引导):如华山北坡、庐山等。 (教师提问):地质构造有何意义? (引导回答):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 (幻灯片演示):背斜储油,向斜储水示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背斜有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盆地中容易储藏地下水,断层线附近容易形成泉。 3、小结:地质构造引起地壳变形变位,使地球表面趋于不平坦,形成了各种地表形态。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各种构造地貌,以便于我们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当中更好的去应用。 4、布置作业:见《测试题》 【板书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 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 GPS接收机每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 图(一)是考察路线地质剖面图,图(二) 是GPS所记录位置分布图。据此回答2—3 题: 2、图5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 依次是:() A.向斜、背斜和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断层 D.背斜、断层和向斜 3.与图6相对应的剖面图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2010安徽)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西安市隋唐时期用水充足,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下图示意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位置。完成4~5题。 4.“八水绕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壳() A.水平错断B.褶皱凹陷C.断裂陷落D.水平张裂 5.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是(A) A.秦岭北坡森林植被破坏B.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D.秦岭南坡耕地面积增加 (2010重庆)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D A.向斜谷 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 7、图中甲地多见芽、溶洞等地形,推断可知岩层 应为:c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8、若河流沿岸地区柑橘分布广泛,则图中乙地常见植被类型最可能为:A A.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针阔混交林 D. 针叶林 下图中甲图为某区域示意图,乙图反映甲图中P地河谷及其附近区域的地质剖面,P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图回答9~11题。 9.甲图中河流的流向为(B) A.由北向南B.由南向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 10.P地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B) A.向斜B.背斜C.谷地D.山岭 11.乙图中的泉水涌水量最大的季节,下列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3.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教学重点: 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 【导入新课】人走过会留下足迹,同样的道理,地壳运动也会留下它的痕迹。那么地壳运动会留下哪些痕迹呢? 【展示沉积岩山体图片,提问】组成该山体的岩石按成因分类属于哪一种岩石?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沉积岩。因为该山体的岩石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 【讲解】沉积岩在沉积的时候,其岩层本来是水平的。但我们经常看到的岩层并不一定是水平的,而是倾斜、弯曲,甚至断裂。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 【展示地质构造图片,讲解】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展示褶皱形成图,提问】 1.导致该处岩层发生弯曲的原因是什么?褶皱是怎样形成的? 2. 褶皱有哪两种基本形态?它们在外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3. 一般情况下,背斜和向斜往往形成什么地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向斜:岩层中间向下弯曲。一般情况下,背斜隆起成山,向斜凹陷成谷。这是构造运动初期形成的地表形态,主要是在内力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那么,是否背斜一定形成山岭,向斜一定形成谷地呢? 【展示背斜谷和向斜山图片,提问】这幅图中,背斜和向斜分别形成了什么地形?背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