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一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自然社会

浙教版一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自然社会

浙教版一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自然社会
浙教版一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人自然社会

1、走路的安全

[教学目标]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安全。具体的要求是知道靠右走的规则,走路要注意道路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要在马路上玩等。

[背景知识]

一、相关的道路步行交通安全规则.

1、不准在马路上玩游戏、踢球、溜冰或追逐打闹。

2、不能边走路边看书,也不能在走路时因想事情或聊天而忘记观察行路情况。

3、行人应走人行道,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应靠右走。

4、人行道上不准两人以上并行。

5、过马路应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6、小学生行路应戴黄色安全帽。放学时应排路队。

……

二、在上学、放学,外出活动的路上,除了交通安全外,还有许多需要提醒一年级小学生的安全事项,如跌跤,坠落,溺水,以及其他来自危房、建筑工地等地方的不安全因素。需要平时注意观察、预防。[教学过程]

一、本课的活动需要老师准备一些关于道路安全方面的具体案例,特别是当地的案例。同时需要老师了解学校及学校附近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事项,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哪些小朋友做得对?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对?

老师出示一些图片,包括让大家看书上的插图。请孩子们讨论。

活动二马路上是人来车往的地方,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老师以案例谈话和讨论的形式,告诉孩子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活动三我们怎么过马路?

1、横穿马路要走过街天桥。

(1)过街天桥的图片。

(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过街天桥。

2、横穿马路要走地下通道。

(1)看地下通道的图片。

(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地下通道。

3、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

(1)我们怎么通过人行横道?

(2)过马路先看看左边的马路,再看看右边的马路。

(3)我们来试试怎么通过人行横道.

活动四放学路上我们还要注意什么?(略)

2、我的家

[教学目标]

1. 能说出自己的家在哪里,家里有哪些人。

2. 学会与家人的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意。

3. 感受家庭能满足个人物质和情感需要。

[背景知识]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在各自的家庭中生活。家庭生活不仅是人生生活的起点,而且还将伴随其一生。同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与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家庭是人们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课文内容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说说我的家。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家庭的住址,家中结构及家庭周围的环境。

课文的三幅插图,一幅是典型的我省农村生活环境图,通过图中孩子的介绍可启发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的住址。另一幅是典型的城镇中套结构布置的俯视立体图,第三幅图是大树下的家,通过图中女孩子的介绍启发学生了解自己家里的结构及家庭周围环境。教学时,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用语言或图画来描述自己的家。

第二部分:认识家庭成员。

课文中提供了一幅五口之家的图,四、五个学生在作介绍,因为每个家庭的组成成员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四、五个同学的介绍是不同的。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作介绍,使学生初步接触家庭人员的构成及关系。

第三部分:我们都爱自己的家。

课文通过四幅插图,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意,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为父母做一些自己能做事。[教学过程]

一、教师可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说说我的家包括家庭的住址,家中结构及家庭周围的环境和家庭人员,在介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怎样与家庭人员沟通,怎样表达自己对家庭人员的爱意,并在日常生活中变为自己的行为,养成习惯。

二、活动要引导学生在认识自己家庭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一些家庭结构等方面的浅显知识,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表达自己对家庭人员的爱意,同时感受到家庭能满足自己物质和情感需要,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现代家庭生活的能力。

三、活动指导。

活动一说说我的家。

教师可通过谈话:“你们想不想请老师、同学到自己家里去玩,那么你的家在哪里?”来导入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提供一些句式,让学生介绍。再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图中的小朋友他家住在什么地方?他家周围有什么景物?可引导学生用“他家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有什么”来表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结构。

活动二认识家庭成员。

说说你家里有哪些人。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分别出示其各人员的称谓,并形成结构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其家庭人员的关系。

活动三我们都爱自己的家。

教师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插图,图中小朋友是怎样去爱自己的家的。你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做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准备怎样做?可让学生用情景表演的形式演一演。教师可补充一些与家人沟通的方式和表达对家人爱意的具体做法。

活动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3、我是浙江人

[教学目标]:

1.能在全国地图上找到浙江的位置;

2.知道浙江有11个地级市,能分别叫出11个地级市的名字;

3.知道浙江是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地方;

4.培养孩子作为浙江人的自豪感及对浙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浙江是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地方;

2.培养孩子作为浙江人的自豪感及对浙江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一张浙江地图一张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地图找浙江

1.出示地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2.感知中国地图的形状

3.观察中国行政图,发现特点:(由一个个色块组成,每一个色块代表一个省、市、自治区)

4.数一数,我国共有多少个省、市、自治区?

出示:我国共有个省、市、自治区。

5.读一读你喜欢的色块名称,说说理由。

6.引出课题:我是浙江人齐读课题

7.介绍浙江省的位置

8.在空白地图上找到浙江省,并把“浙江”两字写在上面。

9.介绍浙江名字的由来

10.找到浙江省的邻居,读读它们的名字

11.拓展介绍华东六省一市

二、感受浙江人的能干

1.出示“浙江之最”,先由生读再有师读,数数有多少个第一?

2.赞美:浙江人。

3.我是浙江人,我也很厉害。再次齐读课题。

三、感受浙江景色的优美

1.看浙江地图,读一读地图中城市的名字

2.数一数浙江共有几个地级市?出示:浙江共有11个地级市。齐读

3.在空白地图中找到舟山,并填上舟山

4.介绍普驼山、朱家尖、桃花岛等舟山的旅游胜地。

5.浙江的每一个城市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欣赏风景图。

6.请学生介绍

7.听到这里,你想怎么赞美浙江?出示:浙江真是。

四、感受浙江的物产丰富

1.介绍浙江的特产

2.按小组品尝浙江的部分特产,尝完后介绍味道。

3.交流:你觉得做个浙江人怎样?你觉得住在浙江怎样?

五、小结提升情感

七千多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浙江人的聪明睿智,无数个第一显示着浙江人的勤劳与创新,从古自今,浙江一直是人们熟知的人杰地灵的土地,它是旅游的胜地,是文物之邦,是鱼米之乡,是丝茶之省。无论走在哪里,我都能自豪地讲(读课题)无论什么时候,我都能骄傲地说(读课题)。

4、杭州和西湖

教学目标:

1、知道杭州概况和西湖概貌,了解西湖的形成和几个主要的名胜古迹。

2、能读图说出杭州的地理位置和西湖概貌。

3、培养学生热爱杭州西湖,热爱智慧勤劳的中国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知道杭州概况和西湖概貌。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准备:西湖地图及先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言: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被誉为天堂的杭州城里有一颗璀灿的明珠,你知道是什么?

2、出示课题:问你想了解杭州西湖的哪些知识?

二、杭州概况:

1、出示“中国政区图”、“浙江政区图”、“杭州城区图”说出杭州及西湖的位置。

2、读“杭州简介”的资料。

3、归纳:杭州是我国重点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

三、西湖概貌:

1、出示“西湖鸟瞰图”了解西湖的概貌。

(1)电脑模拟测量西湖的环湖周长及水域面积。

(2)在图中查出西湖东、南、西、北各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概括:三面云山一面城。

(3)西湖的内部分布着什么?

A根据学生回答概括:五湖、四岛、二堤。

B学生根据杭州西湖游览图,查出“五湖、四岛、二堤”的名称。

四、名胜古迹和博物馆:

1、引言:“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在杭州。”杭州西湖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在西湖风景中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

2、请学生在小组中说说去过哪些地方?并在杭州西湖游览图中找到它的位置。

教育学生要讲究卫生、保护环境,让西湖这颗明珠永放光彩。

五、总结延伸

1、回顾、我们从哪些方面了解西湖?

2、认识西湖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借助了哪些工具?

3、建议学生课外亲自去西湖走走看看。

5、物品的来历

[教学目标]

1. 了解不同物品的不同来历

2. 初步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爱护公共设施

3、懂得珍惜物品,并学会感激付出辛勤汗水的劳动者。

[教学时间] 2 课时

[课前准备] 每人带一样物品,并了解其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铅笔盒里有什么?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吗?

2、课件中的物品是用什么做的呢?(课件展示)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分组讨论教师展示的物品的来历,然后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引导孩子说说有哪些劳动者与这些物品有关,鼓励孩子想的越仔细越好。

活动二:各人拿出自己带来的物品,小组派代表,向同学们展示你的物品,然后告知大家你的物品的来历。包含了哪些人的辛弃劳动。

活动三:说说“它的故事”。孩子与同伴交流讲述有关“它”的故事。活动四: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废品哪些废品可以再次被我们利用?

三、操作绘画,绘制“搜索地图”。

1、在画纸上画下这个物品的由来过程,想想怎样才能表示每一步步骤的前后顺序。

2、用绘画的形式记录物品是怎样一步步的被制作出来的,并用数字或箭头表示步骤。

三、作品展出,互相交流。

1、将孩子的作品展出,并将相对应的物品摆放在一起。

2、孩子结合记录作品,互相介绍物品的由来。

3、说说这哪些物品可以再次利用

课后小调查:慈溪市的废品回收站在哪里?

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许多物品的来历,也知道了每样物品都出自劳动人民的勤劳之手,也明白了很多物品其实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我们要爱护它们,珍惜它们。

6、木头的旅行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铅笔、笔记本的来历。

2、了解木头做成铅笔、笔记本的过程。

2、让学生了解树对我们人类作出的贡献,懂得要保护树木,爱惜铅笔、纸张。

二、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外收集丢弃的铅笔、笔记本。

一、引入课文

1、出示学生课前收集的木头铅笔、笔记本。

2、师问:这些铅笔、笔记本哪来的?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

生答:木头。

学生回答后出示图片(大屏幕)然后听一学生介绍:我是森林妈妈的孩子,我很想为小朋友服务。工人叔叔把我据下来,送我登上了列车,不久我又被送到工厂,加工做成铅笔,剩下的可以做纸。

二、了解铅笔和纸的生产过程

1、看铅笔和纸的生产过程的视频。

2、师:我们的铅笔、纸得来不容易,我们应该怎样做?

①要勤俭节约,不要随便丢弃铅笔和本子。

②宣传环保知识,了解树木的用处,要保护树木。

③讲究环境卫生,不能随地丢笔和本子。

三、了解木头的其他用处

1、师:木头除了可以用来做铅笔和纸,还有其他很多的用处。

2、说说木头还可以用来做什么。①做桌子、椅子等家具。②造房子。③

做工艺品等。

四、师小结

1、师:木头无论做成什么东西都要经过很多程序。首先工人叔叔要把树木据下来,用车子送到各个工厂,然后根据需要据成段、块,工人叔叔把它做成各种各样产品,最后把这些产品运送到需要的地方。

2、谈感受。木头对我们人类的用处真大呀,我们要保护好树木,也要爱惜铅笔、纸张。

7、我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我国的端午传统节日的风俗和传说故事。让其对学生产生影响。

2. 了解不同不同民族的民俗,知道少数民族是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资料,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 学生查阅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三、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民风、民俗来源于民间,是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民风、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及其文化的内涵,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的端午传统节日的风俗和传说故事。让其对学生产生影响;知道民风、民俗来源于民间,是民间世代相袭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民风、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一、春节

1、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2、简介: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3、习俗:①扫尘,②贴春联,③贴窗花和倒贴“福”字,④年画⑤守岁⑥爆竹⑦拜年

二、元宵节

1、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中国情人节):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民间的传统,寓意着团圆、吉祥如意。

2、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①关于灯的传说,②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3、元宵节习俗

①吃元宵,②观灯,③猜灯谜,④舞狮子,⑤踩高跷。

三、清明节

1、清明节简介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2、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①关于寒食.

3、清明节习俗

①扫墓,②荡秋千,③蹴鞠,④踏青,⑤植树,⑥放风筝,⑦插柳,

⑧戴柳

4、清明诗句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端午节

1、端午节简介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传说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天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2、端午节的由来

①纪念屈原说;②纪念伍子胥说;③纪念曹娥说;④起于三代夏至节说;⑤恶月恶日驱避说,⑥吴月民族图腾祭说。

3、端午节的习俗

①赛龙舟,②端午食粽,③佩香囊,④悬艾叶菖蒲,⑤饮雄黄酒。

五、七夕节

1、七夕节的简介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2、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①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3、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七夕”又称“女儿节”。七月七日几乎全是女子的活动。这首唐代七律描绘了七夕晚上的风习:全家聚宴,女子默默祈祷找个如意郎君。然后排成行,一位一位拜祭仙女,乞巧,热闹了整整一晚上。)

六、中秋节

1、中秋节简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2、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①嫦娥奔月,②吴刚折桂,③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3、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①祭月·赏月·拜月,②吃月饼。

七、重阳节

1、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2、重阳节的习俗

①登高,②吃重阳糕,③赏菊并饮菊花酒,④插茱萸和簪菊花,

3、重阳诗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重阳节忧思:大力弘扬敬老爱老优良传统。

八、冬至节

1、冬至节简介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2、冬至节的风俗

①吃馄饨,②吃汤圆,③有进补的习俗。

8、过端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端午节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特别是端午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关。

2.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组员之间的组织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话说节日、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底蕴的传统文化,而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过10来天将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五月端阳师:对、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一个月前我们一起走近了五月端阳,通过每一小组自主确定活动小主题到制定小组活动方案,课外活动探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相信我

们对五月端阳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将这一个来月的活动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师: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下面请第一小组的同学给我们汇报“端午探源”的成果。

二、小组成果汇报

★第一小组汇报“端午探源”

生:纪念伍子胥

生:孝女曹娥说

师:刚才两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端午来源的几种说法,听了他们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

师:看来端午节来源各有说法,而且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其实端午来源还有很多种说法,但是我相信在坐的每一个人当我们提起端午就会想起一个人——屈原,对,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纪念屈原说

师:深入人心,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的还是纪念屈原之说,我想这跟屈原本人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等等方面是分不开的。下面请第二小组的代表跟我们一起分享“走进屈原,再探来源”的成果汇报。

★第二小组汇报《走进屈原,再探来源》,他们以详实的资料清晰的整理思路向大家介绍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及有关屈原的情况。

1、学生出示课件介绍屈原简介及生平

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政治家,他曾写了很多的诗篇被后人流传其中有《离骚》《九章》《天问》《招魂》等作品最著名的悲壮诗是《离骚》……

2、请学生上台简述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

3、引导大家一起学习屈原的作品

师:像《离骚》中的许多诗词都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很值得我们推敲学习。屈原是一位忧国忧民,为民族献身的人。我们的端午节从形

式上看虽为划龙舟,食粽子,其实质上也就是将屈原的这种民族精神一脉相传。

师:那你们都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生:A、划龙舟 B、食粽子吃鸡蛋 C、悬艾叶、菖蒲、蒜头D、系五彩丝E、佩香囊 F、饮雄黄酒等

师:是的,端午节的习俗可真不少。记得我们第三小组“粽缘小队”研究的课题是《端午食粽》,下面就请第三小组的代表为我们汇报他们的成果,端午习俗之一——食棕子

★第三小组研究的课题是《端午食粽》这个小队亲临龙霞某粽子作坊长,采访了工厂主任,参观了粽子的生产过程,向工作人员学习了怎样包粽子。

1、学生图文并茂地向大家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主要是源以纪念屈原的传说;

2、播放录象介绍泽雅粽子的总体特色:品质上乘、品味独特、品种多样;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

3、经验介绍粽子的做法。

4、请代表畅谈这次活动的感受。

师:粽子的确是一大美食呢!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发现包粽子其实也挺讲究的,要包得有棱有角、又结实,还需下点工夫好好学学。那么这几天我们就在我们梧田周围听到锣鼓声声、吆喝声声,那就是我们五月端午的划龙舟,接下来请第四小组汇报“端午龙舟知多少”在汇报之前,先来欣赏研究“端午诗词歌谣”小组代表给我们带来歌曲《赛船》

★第四小组汇报《端午龙舟知多少》。

1、划龙舟的由来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起源于古时楚国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划船追赶拯救。他们追到洞庭湖时却不见踪迹,但是仍然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后来每年五月五日,人们都以划龙舟来纪念屈原。

2、展示小组课外访问龙舟制作负责人的纪实

4、介绍划龙舟的意义及活动感受

师: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会打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来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面请第五小组的同学为我们汇报“挂香囊、做蛋袋”

★第五小组研究的课题是“挂香囊、做蛋袋”

1、香囊作品欣赏:

2、小组代表指导大家制作蛋袋

师:同学们从这小小的蛋袋中我们感受到了端午的气息,就让我们携带自己亲手制作的蛋袋一起走进快乐的五月端阳。

三、谈感受总结

师:同学们,刚刚每一小组将自己的活动成果一一展示,我们看到了一个来月每小组的点滴收获,在这收获之余,我想通过汇报之后,每个人对这次活动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或某些疑问,下面我们再相互交流一下吧。

★同学之间纷纷谈感受或提出某些疑问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这堂课将要结束了,但我们的端午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我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将继续下去,我们将继续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受、养成传统节日铸造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