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文鉴赏《豫让论》

古文鉴赏《豫让论》

古文鉴赏《豫让论》
古文鉴赏《豫让论》

古文鉴赏《豫让论》

【作品介绍】

《豫让论》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一篇论史散文。文章标新立异,从传统儒家思想出发,对豫让进行了批评。这篇散文旨在说明不能“扶危于未乱,而捐躯于既败者,不足以当国士”的道理。

【原文】

豫让论①

作者:方孝儒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②,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③;钓名沽誉④,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⑤,及赵襄子杀智伯⑥,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⑦,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⑧,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hang杭)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平?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注释】

①豫让:战国时人。先为晋大臣范氏、中行氏的家臣,赵简子灭范氏、中行氏之后,改事智伯。赵襄子(赵简子之子)灭智伯,豫让逃往山中,改名换姓,立誓为智伯报仇。一关行刺未成功,于是以漆涂身,使生癞疮,吞下炭块,使声音变哑,改变形状,第二次行刺赵襄子,又未成功,被捕,自杀而死。

②简策:编连成册的竹简,即书籍。这里指史册。简,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上面刻写文字,是古代的一种主要书写材料。若干简编缀在一起的叫策

(册)。

③捐躯殒命:献出生命。捎,献出。躯,身体;殒:死亡。

④沽:买。钓:骗到。眩:同“炫”,夸耀、炫耀。

⑤智伯:即智瑶。晋的执政大臣。

⑥赵襄子杀智伯:赵襄子,即赵无恤,晋的执政大臣。晋定公时(公元前512-前475年),赵、魏、韩、智氏、范氏、中行(hang)氏等六家贵族,基本上分割肢解了晋公室,同时六家之间的争夺也很激烈。公元前490年,范昭子(范吉射)和中行文子(荀寅)失败后逃离晋国,其地为赵、韩、魏及智伯瓜分。公元前454年,智伯联合韩、魏攻赵。赵襄子接受谋臣张孟谈的建议固守晋阳。智伯和韩、魏联合围攻了三年多,无法攻下。赵襄子派张孟谈潜出城,对韩宣子、魏献子说明赵亡之后,智氏必灭韩、魏的利害关系。韩、魏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与赵联合,一举消灭智氏,杀死智伯。

⑦烈烈:威武的样子。

⑧斩衣三跃:赵襄子出外,豫让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没有成功。被捕后,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然后自杀。

【译文】

具有君子美德的士人奉事主君,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给予忠告并善于

开导,销解祸患于没有形成之际,保障安定于不出灾难之前,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垂留光辉于百代,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不能扶救危险于未乱之先,而只是牺牲生命于既败之后。以此来沽名钓誉,藉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俗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

我曾持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奉事于智伯,当赵襄于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哦!

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的是他所选的怎样去死的方式还存有不足以称之为忠心的差距哩。为什么呢?试看他漆身吞炭后,向他朋友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斩衣三跃刺杀赵襄子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为中行氏而死,却单单为智伯而死;豫让回答是:“中行氏以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以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撼的。

比如段规奉事韩康子,任章奉事魏桓子,并未听说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们,可是不管是段规还是任章,都竭力劝说其主君依从智伯的要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促使智伯越来越骄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奉事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情况来谏止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话以至于灭亡,然而郄疵的智谋及其忠告,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士对待他,国士就是救国之士嘛!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谆谆地告

诉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索取土地于人家,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忿;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忿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恳,劝谏不听,就再一次谏,再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谏若不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冥顽不灵,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这样一来就会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能这样,那豫让就是虽死而犹生的,岂不是胜过斩衣而死吗?”

豫让在当时,从无一句话来启发觉悟主君的心,眼看着智伯的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他是富是贫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受不了自己的血气的悻悻之情,甘心把自己附在刺客之流的行列中,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可称道的啊!虽是如此,不仅以“国士”而论,豫让是承当不起的;而且那种早上还是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着面孔而自鸣得意,从这点上看豫让却又成为有罪的人了。

【讲解】

豫让在春秋末年曾做过晋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家臣,因不被重用而投奔智伯。智伯非常尊重他。在赵、魏、韩三家贵族合谋灭了智氏之后,他改名换姓,潜入赵襄子宫中企图行刺,未遂而被捕获。释放后,他又用漆身吞炭的办法改变了容貌和声音,再一次行刺,结果又一次被俘。于是,他要求赵襄子将衣服脱给他,他朝着衣服“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历来人们都称赞豫让是忠义之士。文章作者认为豫让的行为是不值得称道的。真正的忠义应该表现在诱导君主“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必要时以死进谏,促使君主悔悟。作者所提倡的做法,显然比豫让的行为高明得多,但立论的目的无非是更有效的效忠于君主。文末,对那些朝秦暮楚的政客提出的批评,也是由此而来。

战国时的豫让因为舍身为主报仇而被视为忠义之士,历来为人所颂扬。作者做翻案文章,认为身为智伯所倚重的臣子的豫让,应该尽到自己劝谏的职责,帮助智伯弭祸于未然。而充当刺客,在智伯因祸亡身后去为他报仇,并不值得称道,即所谓的小忠小义。

史论是比较难写的,它不但要有新意,而且要评论公允,以理服人,而不能失之偏颇。本文确实做到了上述的要求。豫让之死,曾被史书渲染为壮举,“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见《史记·刺客列传》),司马迁称赞他为“名垂后世”的义士。然而方孝孺却一反旧说,认为他“何足道哉”,这必然要有充分的理由才能站得住脚。全文的论证中心在于对知己的家主应该采取“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的积极的态度,而不应“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我们认为,他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从智伯的失败来看,可以说智伯是一个好大喜功而又缺乏策略的莽夫,他不能审时度势,而只知一意孤行,终于导致败亡,可称咎由自取。豫让在关键时刻既不能对他进行开导,而在智伯死后又轻率地以身相殉,实属不够明智之举。作者在这里只是就豫让之死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评说,而不是全盘否定这个人物。所以在最后一段中,又把豫让和那些厚颜无耻之徒进行了比较,说明他们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这样就使得作者的持论公允、客观了。

本文在结构上采取了层层深入的写法。开头先泛论“士君子立身事主”的要求,并不直接提到豫让。第二段中把豫让的言行进行了简短的概括,并提出了作者的初步评价。第三段才是全文的重点,他不但论证了豫让之死为不足取,而又为其设计了一整套的对智伯进行规劝的方案,可称周到之至。结尾时又做了一点补充,这就使得全文浑然一体,令人心服口服了。

【作者介绍】

方孝孺幼时好学;长大后,师从宋濂,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任汉中府学教授,蜀王聘为世子老师。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次年迁侍讲学士,后改文学博士,主持编纂《太祖实录》、《类要》。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多次为建文帝谋划对策。后朱棣引兵攻入京师,授笔起草登极诏书,方孝孺不从,将笔掷在地上,边哭边骂,于是被杀,共灭十族,死者八百七十余人。他主张写文章“道明而辞达”,其作品醇深雄迈,每写出一篇,人们争相传诵。著有《逊志斋集》。

方孝孺主张作文要“神会于心”,反对摹拟剽窃,其文风格豪放雄健。《四库全书总目》说他“学术醇正”,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笔畅达,言简意明,为时人所传诵。如《蚊对》一文,以蚊喻人,揭露世之衣冠禽兽公然在白昼“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醢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的狰狞面目。并指出对这些食人者如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是“君子先人后身之道”。《指喻》一文,则以“拇病为戒”,指出“天下之事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劝喻人们要防患于未然。

古典诗词诗句鉴赏训练题

古典诗词诗句鉴赏训练题 写作佳苑 2012-04-10 0901 古典诗词诗句鉴赏训练题 例析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 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问题1、赏析雍诗一、二两句所构成的意境。 答: 问题2、两首诗最后一句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答: 例析2、2010年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问题: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答: 例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问题: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 例析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问:请简要分析“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例析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词鉴赏训练 新课标 人教版

诗词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答: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注] 这首诗是诗人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所作,时距其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 (1)历代诗评家均称赞前曲句诗中“尽”和“闲”二字用得好,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 (2)“—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诗人对景物的描写,你能感受到诗人心中涌起了怎样的情感吗?请作简要赏析。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幂密遮灯,风

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试解释“送春春去几时回”一句中,两个“春”的含义。 答: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云破月灾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弄”字的妙处;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秋梦里。这首元曲情景交融,诗人写了哪些秋景?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两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古诗词鉴赏(开放性训练题)

古诗词鉴赏(开放性训练题) 【题型及思维】 简答型:抓问号,有几问,就回答几问。问什么,答什么。 综合表述型:若无角度,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若有 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 评价型:针对题目中的评价语,首先要表明你的态度(同意与否),然后根据评论的角度联系原文来具体阐释原由,注意点面结合。 比较型:通读给定的几段诗文,宏观把握其内容和写法,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异同比较。注意要点全,条理清,层次明。 阅读下列唐诗、宋词、元曲,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1、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骄阳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孤桐》王安石) 有人评价这首诗认为诗人是以“孤桐”自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对孤桐形象的理解及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2、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试就该诗的内容和所抒发的情感谈谈你的理解。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主,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谈谈你对该诗主题的理解。

4、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刘禹锡) 试解释颈联的内容并简析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清照) 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未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6、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前人评析这首词,认为开篇一个“异”字统领词的上阕,请说说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词引用“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典故主要抒发什么情感? 7、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夜。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话说?(《丑奴儿近》辛弃疾※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完整word版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一)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完成第7题。(6分)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7.(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3)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2分)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1 (三)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

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19题。(4分)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②①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③【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8.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 7.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题。(2分)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本诗中“割”与“小”的用词之妙,自古为人们所称道,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2分) 我选: 赏析: (七)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完成10—11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2.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 2.诗中的“妇姑”是指。 3.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3..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儿女各当家”是指。2.诗作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写幼童“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细节,意在表现什么?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社日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枳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描写社日农民的欢乐情景运用了细节描写,很具表现力。试举两例分析。 6.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好?选出来试作简析,品味其妙处。

10. 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代诗论家杨慎曾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请简述你的见解。 . 11.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

13.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试述“人语响”在创造意境上的作用。 2.第三句中的“入”字极为洗练,说出它的传神之处。

古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教学文案

古诗词鉴赏练习及答 案

古诗词鉴赏(答案) 班级姓名得分 (一) 田家郑獬(xiè)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明”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1分)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在诗人的眼中,“云”被人格化了,表面上是对“云”的责怪、埋怨,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夕阳下美景的喜爱眷恋之情。 (二) 蝶恋花①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②夷犹③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④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⑤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⑥尝面收新茧。【注释】①此词是词人退居苏州期间所作,写的是苏州附近的田园风光。②画舫:彩船。 ③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④江国:水乡。⑤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之后。⑥看看:转眼之间,即将。 1.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上片侧重写乘船游湖所见的水涨草绿、鹅儿戏水、微风拂岸的江南自然春色;下片侧重写词人在船上所见的农事;表达了对乡村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淳朴、宁静的农家生活的向往之情(满足感、认同感)。 2.“春涨一篙添水面”一句写景可谓绝妙,请作简要赏析。(2分) 示例:这是对春天来了,冰雪消融后的河水的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水涨起来之后湖面因涨水而加宽的景象 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 A.上片写春水上涨、芳草嫩绿、鹅儿嬉戏,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 B.“谷雨才耕遍”中的“才”字,流露了词人对农事迟晚的不满情绪。 C.全词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流露出词人对乡村景色的赞美之情。 D.本词写景细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刻画了清新、明净的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二、爱国忧民 (三) 金陵驿①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被俘,被押往大都,途经金陵之时。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1.诗句“草合离宫转夕晖”描绘了国土沦陷后的凄凉悲惨的景象;面对残酷现实,身为囚徒的诗人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发出“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的感慨。(用原句填空) (3分) 2.请举出诗中运用的一个典故,并说明其表达作用。(3分) 示例一:“旧家燕子”运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表达王朝衰落、人事变迁的历史沧桑感和百姓失去家国后流离失所的痛苦。示例二:“啼鹃带血”用神话中蜀王杜宇的典故,表现诗人心怀故国,至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专题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形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1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在全诗中,仅有第一句中的动词“踏”与诗题“访隐者”中的“访”相呼应。 答案:踏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孤独、随性自然的形象。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本题是对古代诗歌中形象的鉴赏能力的考查。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考生要学会概括这些形象的特征并揭示出作者刻画某一形象的意义,其中对景物形象的鉴赏,常常要求考生概括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则要求考生概括意境。相比较而方,诗歌对于“形象”的考查比“语气”“表达技巧”“思想”要少一些。因为诗歌不同于小说以塑造形

2019中考经典古诗词鉴赏综合提高训练

2019中考经典古诗词鉴赏综合提高训练 一、诗歌鉴赏 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 ①〈动〉退;后退。②〈动〉打退:击退。(又)〈动使动〉使……后退。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去掉。⑤〈动〉回头。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_____) A.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 B.初闻涕.泪满衣裳 C.却看妻子 ..愁何在 D.便下.襄阳向洛阳 【答案】回头D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涕:古义是指眼泪。今义是鼻涕。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下:经过。ABC 三项的加点词都是古今异义词。故选D。 2.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作者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的? 3.“马”在古代诗歌中有丰富的内涵。诗人借“马”或表达积极性上的情感,或传达悲伤凄凉的情感,或对于平庸无能的慨叹……下列诗句中借“马” 传达悲伤凄凉情感的一项是:()

古典诗词鉴赏专题训练题

古典诗词鉴赏专题训练题 古典诗文 12-23 1456 古典诗词鉴赏专题训练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燕诗 粱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敖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 顾,随风四傲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尔匆悲, 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惫,令日尔应知。 ① 按照诗人对自己诗歌的,这是一首“讽喻诗”,请你谈谈这首诗歌“讽喻”(规劝)的是什么。(4分) 答. ②赏析“青虫不易捕……一一刷毛衣”这10个诗句。(4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诗中“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与杜甫《兵车行》中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都写到了古战场,两相比较 (1)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共同之处? (2)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双调]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睛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这支小令咏赞江南的美景,写出了江南景物什么样的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曲写景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每小题4分) 东岗晚步 李弥逊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学生版)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如何读诗歌 1、读标题:辨类别,找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情感) 2、看作者:联想其他诗歌、风格 3、找意象:相关联想,翻译诗歌:课下注释、找意象,扩展意象前面的修饰语、适当调整 顺序,运用想象,连词成句。 4、猜情感:勾出表示心情、情感、思想的词语。 5、看注释:根据背景猜测相关情感。 6、审题定类型: 7、答题想方法: 了解诗歌的几大大题型 1、描绘画面 2、情感哲理 3、名句赏析 题型一:描绘画面 提问方式与答题格式: 1、诗歌中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怎样的特点:2字、4字词语概括。 2、诗歌中一、二句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a、优美地翻译诗歌;b、2字、4字词语概括氛 围、特点。(优美地翻译诗歌:在意象前面加修饰语,调整语序,合理联想。) 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问: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颔联的画面。 译文:清晨进入这座古老寺庙,旭日正照着高高的树林。一条竹径通向幽静处所,禅房周围花木郁郁葱葱。 山林的美景使百鸟欢悦,潭水倒影让人杂念全消。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磐声在空中回荡。 例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寒① (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例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迎燕(宋)葛天民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完整)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

古诗词赏析实战演练(参考答案在最后) (一)江陵①愁望有寄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二)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唐)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雨晴(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八)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古代诗词鉴赏训练

古代诗词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张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1)首联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 (3)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1)请简要分析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答: (2)诗中无论是人是物都满怀“春”的憧憬,请简要分析。(4分) 答: (3)作者“临觞”为什么“忽不御”,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因杜甫于花府听闻乐奏而作。 (1)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2分) 答: (2)一、二两句诗中“纷纷”、“半入”被称为描写音乐的妙笔,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 (3)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4分)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渔家傲·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注]去。 【注】三山:传说中仙人居住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三堂①东湖作 韦庄 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蝃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注]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②蝃蝀(dìdōng),彩虹的别称。③鵁鶄(jiāo jīng),即鹭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从满塘秋水入题,描绘东湖碧绿清澈的湖水,从侧面写出东湖之美。 B.第二句写开放在湖面的十亩菱花,平展在如明镜般透明的水中,别具特色。 C.颔联写横跨水上如彩虹的新桥和湖岸边芳草上静静睡着的鹭鸶,相互照应。 D.颈联写了月亮在明净的湖底投下影子,湖边山峰的倒影如朵朵盛开的莲花。 E.作者移步换景,将湖水、月光、芳草等景物次第展开,构成了迷人的画卷。 2.赏析本诗尾联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1.A、E (共5分,答出A、E中任意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满分) 2.(1)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发人深省。(答以动衬静、多角度描写等酌情给分) (2)连用“黄昏”“烟雨”“蛙声”三个意象,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最添兴致的景物。(3)强化作者对眼下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苟鹤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岁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B.首联就题起句,自问自答,点明创作目的;“残腊”即题中“冬末”。 C.颔联紧承第一联.从买鱼、饮酒等生活细节具体展现泛舟潇湘之乐。 D.作者在尾联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入新诗,使得新作传诵到都城长安。 E.全诗通篇写景,却将诗人内心情感表现得真切丰满,极具艺术魅力。 2.颈联写“猿”“雁”,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1.BE(B项“创作目的”错误,“最多吟兴是潇湘”是冬末泛舟的缘起,而不是作者的创作目的。E项“全诗通篇写景”错误,首联中的“好”力抒情,尾联也不是写景。) 2.示例一:读出愁。①作者描摹江山风物之美,意在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②夜深猿啼悲凉,春近鸿雁高飞,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无奈落寞之情。 示例二:读出喜。①作者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诗句传诵的想象激起壮志。②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过郑山人所居 唐·刘长卿 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 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 送陈靖中舍①归武陵 宋·王安石 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 注释:①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的身份致仕。 1.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 B.刘诗中第三四句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也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C.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D.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E.王诗全诗为虚写设想,语言质朴平易,蕴含哲理,情感真切,饱含对朋友的真挚祝福。 2.两首诗中都有“武陵”和“桃花”,请据此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 【答案】1.CE (C项刘诗的诗歌风格淡雅沉郁不准确。E项王诗一二句为实写,三四句为虚写。)

诗歌鉴赏练习题 附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5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乾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刘皂,咸阳人。②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 畅诸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1)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诗歌鉴赏练习题(精选)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班级:;姓名:;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②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注]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注]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试作分析。 答: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

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眉峰碧 无名氏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①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②!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注] ①镇日:整天,从早到晚。②只:孤独的。 (1)“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既形象,又充满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 (2)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异曲同工之处。 答:

答案:(1)“窗外芭蕉”和“窗里人”本无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窗里人通过联想把芭蕉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后句的雨水“心头”“滴”组合在一起。“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在丰富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感情。具体说就是: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可更进一步理解为,愁绪像雨水滴在叶上一样不住地涌上心头。作者用具体可感的雨水,将心中不断涌起的愁绪十分生动、形象、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2)细节描写“执手”相同,以分手前的动作表现情感。借哀景写哀情相同。使用虚实结合手法相同:本词上片虚写回忆,下片抒写现实感受;《雨霖铃》相反,上片写眼前分离之景,下片写对未来的想象。 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①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②。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③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含答案)

诗歌鉴赏专练(含答案) 诗歌赏析的常见题型 一、主旨情感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目,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写的形象特点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情感类)忧国忧民,或怀古伤今,或建功立业,或忆友怀旧,或思念亲人,或寄情山水,或怀才不遇,或蔑视权贵,或相知相见,或离情别恨。 例1: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作出分析。(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二、表现手法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不能只答其中一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找出全篇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 常见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格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应答材料: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对比、象征、比兴、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例3: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1)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1) 一、诗歌鉴赏 1.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中国现代诗人。 (2)“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 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案】(1)艾青;蒋正涵 (2)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解析】【分析】(1)《黎明的通知》是艾青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他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 (2)诗人把黎明拟人化,以黎明的口气把人们的期盼道出,“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就是黎明的任务。诗人是传达黎明的祈愿的使者,“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就是诗人的任务。摘抄下来即可。 故答案为:⑴艾青;蒋正涵 ⑵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把握《黎明的通知》的作者。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得出“黎明”的任务及诗人的任务。 2.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用文中原话回答。 ①“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 ②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答案】(1)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2)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概括出诗歌的中心,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如“黎明”的任务可直接提取“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作为答案。而诗人的任务可直接提取“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作为答案。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如“黎明”到来的时间,从“露水”“最后一颗星”可分析出来。“黎明”到来的地点可分析“东方”“海上”两个词语。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所以可答: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故答案为:⑴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