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儒敏语文部编版教材的特点

温儒敏语文部编版教材的特点

温儒敏语文部编版教材的特点
温儒敏语文部编版教材的特点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 4 个特点和 9 个建议(温儒敏)

温儒敏(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

部编本语文教材投入使用,就像一部作品面世,那么有哪些成功与不足,是好是坏,就交给读者去评判,最终还得靠一线教学的总体效果来评判。

这套教材从 2012 年 3 月启动编写,到现在 5 年多了,还有几个年级尚待最后通过中央思想

宣传工作小组的批准。(这个关把的非常好,因为这是千秋大业。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的情

况下,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特别重要。)时间实在拖得太长,编得也很辛苦。(值得做的事

都是很不容易的,但也正是很有价值才更值得去做。)主要是上上下下都这套教材的期望值太

高,中央和教育部直接关注和领

导,不断下达各种要求和指示,社会各方面也纷纷提出批评建议,目光都聚焦这套教材,不

容许出任何差错。(对一线使用者来说,我们也要更好地使用好这套

教材,多学习,吃透精神。人教社中语室起了中坚作用,每年能在 8·18 之日参加他们组织的活动,很幸运也很自豪!)

如果不是“部编本”,很难动员和运用这么庞大的编写资源。这也保证了这套教材政治上是

符合要求的,基本质量也可以说是上乘的,起码是多数人能接受的公共知识产品。

这也许不是最理想的教材,但显然已经超越现有各个版本同类教材的水平。我想这也大致符合实际,不必把这套教材的优点说的那么多、那么绝对,它可能只是相对的好一些,是站在

既有的各种版本语文教材的肩膀上,提升了一些高度。所以“部编本”取代原来人教版,以及

其他一些版本,不要忘记它们的功劳。

参加培训不只是关心选进了那些课文及作者,更主要的是要重视“部编本”语文教材所体现的某些教学理念,以及改革语文教学现状的某些动向。要比较新教材和原来教材的不同,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但我提醒大家更要关注这些“不同”、变化之中所体现的观念、意图和方法。当然,这些新的观念、意图与方法不一定就是对的,也不一定非得在教学中落实的,但总

要去思考、鉴识和评判,甚至能引发某些问题意识,某些新的研究课题。

激发语文教学改革,帮助一线老师提升教学质量。要尊重新教材,理解新教材,用好新教

材,教材也只是用于教学的材料和文本,是应当服务于一线教学实践,满足教学需要的,

也是可以质疑、改动和调整的。

希望有所创新和突破的。

“部编本”的总体特色,可以从四方面去看。

1、“部编本”语文的立意和眼界是比较高的。重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价值观的体现注意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化

为语文的“血肉”。这套教材处处都注意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

无声,不那么“说教”。

2、十多年来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理念,在教材编写中“沉淀”

下来了。这些年一线教学所出现的某些通病,也努力通过教材的编写去纠偏。应当说新教

材还是注意“接地气”的,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

3、努力去创新,是“守正创新”,避免被媒体裹挟,随波逐流。

4、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

一、课文有哪些重要的变化?

课文数量总的是减少了。数量减少,不等于教学总量减少,而是几个板块的内容方式在调整,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有效。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和写作的分量。

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当然,还要适当兼顾时代性。这也是针对性的。课改之后流行的各种版本语文,都把人文性放在最重要位置,另外,很重视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多选

“时文”。这不能说不好,但不能偏了,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

和适宜教学。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学占所有选篇的30%,初中古诗文选篇占所有选篇的

51.7%,平均每个年级 40 篇左右。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

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

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初中29 篇。鲁迅的作品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

等9篇。

教材不只是美文的汇集,选文需要考量教学点的设置、学段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文学价值、人文价值等多个方面要求,要在众多维度中平衡、寻找到一篇比较合适的课文,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为何要采用双线单元结构体例?

每个单元都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是重头。另外,每学期有三次综合性学习,两个名著

导读,还有两个课外古诗词诵读。

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几个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方便,大致上有序可循,但教学实践中还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来适当组合。

“内容主题”与“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

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

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

计之中。

主题单元结构有问题,只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选文也往往只顾一头,只考虑所选课文是否适合本单元主题,难于照顾到本单元应当学习那些知识、训练哪些

能力。语文教学也就失去必要的梯度。这个问题是严重的,教学中大家都不满意。老师们教学

实践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

能力的落实这条线。

三、新教材为何要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多年前,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是比较清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点、知识点,也都

比较成体系。但在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训练什么,语

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实际上已被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所绑架。实施新课程以来,特别是课标的出台,首先要去解决的就是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的问题,

因此特别强调语法修辞和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而且课程

改革几乎一边倒,就是强化人文性。教材受这种观念支配,也就都采用以人文性

为中心的主题单元建构。和之前的教学比起来,最近几年的教学要活跃得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尊重。

但又出现另一趋向,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不敢放手设置基本能力的训练,知

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也不成系列。结果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

训练得不到落实。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某一单元每一课到底

要实现什么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小学或者中学的语文课程中到底是什么位置,通过这一单元或者某一课,能让学生具体学会什么,大致达到什么程度,都不是很清楚。

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吗?

“部编本”语文教材就已经在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

止过度的操练。但总是要让一线老师使用这套教材有“干货”可以把握,最好能做到一课

一得。

备课要现有全局意识,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

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

四、为何阅读教学要重视区分不同课型?

精读就是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读书的兴味;而略读课呢,主要不是老师讲,

而是让学生自己读,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己去

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略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切记,只有此思路,才能跳出原来的

框架。)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

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新

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

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以往语文教学比较偏重精读,扣得很死,虽然有用,但这

是很不够的。比如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的书,等等,以

往教材与教学都较少关注,结果是多数学生只会精读,只会考试,而阅读速度很

慢,也不晓得运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部编教材在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上,是增加了一些分量。

五、怎样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努力扩大阅读量,这是改革的方向。千

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这一条,语文素养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六、为何阅读教学要提倡“ 1 加 X”?

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不读书,读书少。我鼓励“海量阅读”,让孩子“连滚带爬”地

读,也主张读一些“闲书”,不能都是为了写作或考试而读书,那样不会有长久的读书兴趣。

“1 加 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目的就是要拓展

阅读面,增大阅读量。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人教社最近出版的《语文素养读

本》,选文的经典性、可读性都比较好。(这是我关注的东西,很好!)

七、如何上好“名著导读”课?

简要介绍一下这部名著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引导运用精读和跳读结合的方法。

八、如何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

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

九、如何克服语文课的“繁琐病”?

“形式大于内容”以及固定的程式去套解。好像课堂很活跃,但没有什么“干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