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区域开发知识点

高中地理-区域开发知识点

高中地理-区域开发知识点
高中地理-区域开发知识点

一、北海油田

1、开发背景

(1)1965年始北海发现油气田

(2)油气消费比重增加和世界性“石油危机”,供需矛盾突出

(3)英国病的困扰

2、开发条件

①有利:油质好;距离发达国家近,运输方便。开采技术的

进步

②不利:风大浪高,水深流急,生产成本高。

3、区域产业发展

石油工业发展成英国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带动了生产海上平台、钻采设备、钻探船、运油船等的机械制

造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建筑工业的发展。

4、资源开发的意义

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带动工业部门发展(如上所述)

推动英国区域经济发展

二、柴达木盆地

1、开发背景

(1)丰富的资源

能源资源:石油和天然气

有色金属:锡,铅锌、锑、银、铜矿等

非金属矿:石棉

盐矿:钾盐,食盐

(2)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

2、区域产业发展

(1)发展盐化学工业:察尔汗盐湖,钾肥生产

(2)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冷湖—十大油田

(3)矿物开采:锡铁山的铅锌矿;茫崖的石棉—全国最大

3、资源开发的意义

(1)改变了长期以来钾肥依赖进口的困局

(2)满足了青藏两省区油气需求

(3)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资源优势转

为经济优势

三、 产业结构调整

1、基本概念

(1)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中三大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2) 产业结构调整

2、德国鲁尔区

①区位条件

(1)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2)水资源充足

(3)廉价便利的水运

(4)接近国内外消费市场

(5)科技力量雄厚

(6)城镇密集,劳动力丰富

②产业结构调整原因

原有四大支柱工业: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1)煤炭、钢铁成本过高,利润下降,竞争力弱;

(2)新兴工业部门兴起,传统工业地位下降;

(3)煤炭资源趋于枯竭,开采成本上升;

(4)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矛盾日益突出。

③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旅游等第三产业;

(2)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改造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

(3)发展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拓展和完善交通网;

(4)严控工业“三废”的排放,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3、上海产业结构调整

①背景

解放前远东金融、贸易和经济中心

解放后生产型城市,全国制造中心,形成初级产品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1)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随着资源、能源的价格上涨,经济效益滑坡;

(2)第三产业的总值和就业人口比重偏低,制约上海经济发展;

(3)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污染加剧;

(4)厂房设备老化,产品档次低,竞争弱。

③调整措施

(1)有利条件:

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基础雄厚,经济实力强;科研水平高。

(2)调整方向:

单一生产功能转变为综合服务功能;

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 因地制宜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 第二、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升高的现象。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第二产业,稳定第一产业;

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

4、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优化

①发展条件

自然条件:

(1)草场面积大;

(2)煤、铁、稀土等矿产资源丰富;

(3)自然条件各异,利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人文条件:

西部开发,政策扶持

②主要原因

经济结构单一;

草原超载畜牧、退化、荒漠化问题;

矿物等初级产品利润低、环境破坏大;

科研与创新问题;

③措施

重点加强第二产业发展

能源特色产业(煤炭、太阳能、风能)——冶金、化工

农畜产品加工业(奶、肉、皮、羊绒)

四、生态环境治理

1、生态问题的表现:

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污染。

2、生态问题的成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过度索取资源和能源,不合理利用资源——根源)

3、生态问题的治理途径

控制人口数量;发展科技,调整产业结构;科学规划,综合防治。

4、案例分析

①亚马孙雨林

(1)自然环境特征

世界生物基因库;

释放大量氧气;

固定二氧化碳;

涵养水源(地球储水库)

调节水热平衡。

(2)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及危害

·环境问题的表现:

砍伐森林导致雨林面积减少

·环境问题的原因:

(1)人口增长和政府鼓励,农民毁林开垦;

(2)政府开发国土,修建亚马孙大公路;

(3)利益驱使,砍伐森林买卖木材;

(4)跨国企业投资开发,建设牧场。

·环境问题的危害:

(1)土壤肥力下降,植被恢复困难;

(2)制氧和固碳能力减弱;

(3)生物栖息地缩小,多样性减少;

(4)影响水热平衡,导致全球变暖。

(3)保护措施

(1)加强立法

(2)加强宣传和研究

(3)加强资金投入

(4)建设自然保护区

(4)治理成效

毁林面积降幅增大

人们环保意识增强

②黄土高原

1.自然环境特征

(1)沟壑纵横的塬梁峁地形

(2)过渡性,生态稳定性差

2.环境问题:水土流失

3.问题原因

自然:降水集中;土质疏松;坡陡谷深;

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滥垦、滥伐、滥牧;轮荒;工程。

4.危害

(1)耕地面积减少;

(2)土壤肥力下降,持水力下降。

(3)泥沙淤积,水库库容减少;

(4)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发涝灾;

5.治理措施

(1)生物措施:造林种草

(2)工程措施:打坝淤地、鱼鳞坑

(3)农耕措施:修筑梯田、草田轮作

(4)调整产业结构:牧工农相结合

6.成效:减少对土壤侵蚀,改善农林牧生产条件

③三江平原

1.环境特征:雨热同期,地势地平,连片沼泽

2.三江平原湿地的重要价值

(1)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2)降解环境污染

(3)调节气候与径流,减少洪涝

(4)涵养水源,巨大生态蓄水库

3.环境问题表现:湿地面积减少

4.环境问题原因:大规模农垦

5.环境问题危害

(1)河流萎缩干涸,地下水位下降

(2)旱涝灾害频发,蓄洪能力减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