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皖南建筑

皖南建筑

建筑色彩

皖南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本风格。建筑采用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角多采用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单纯质朴的白墙、黑瓦颜色,与当地清幽秀丽的山川景色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淡雅明快的美感。这种水墨画般的隽永意境,渲染出皖南传统民居极具地域特色的基本风貌。

别具一格的山墙造型

皖南民居的造型颇有特色,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度过大,采用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材料,又使山墙面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这种做法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封火墙”。它打破了一般墙面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一些大型宅院由数间、数十间不同朝向的房屋组成,马头墙也就随之出现交错不同的朝向。加之房屋宽度、进深的不同,地形高低的变化,马头墙的高低随之有所不同,就形成了更丰富的空间变化。实用、美观的漏天之井

皖南民居的基本形式为庭院式布置,院内以南向房间为主,东西两侧为辅,中为东西较长的天井,平面组成口字形。也有在入口处设进厅的口字形布置,以及两个庭院前后重复拼接的日字形庭院组合体等。

皖南的这种庭院型住宅与北方的四合院及江浙一带的合院型宅院不尽相同。北方的合院,分别由正房和东西两侧厢房组成,天井较大,四面建筑与天井大院是相隔开的。江浙一

带的个体院落略小,一处宅院一般仅为一家使用,但东西厢房分明,仍是作为正式房间。皖南民居则不同,它主要的房间位于南向,而东西向是次要的、开间较小的辅助房间,一般为廊屋、楼梯间、储藏等性质。正因为这样,所以天井较窄。这种天井院在功能上除采光、通风、承接和排除屋面流下的雨水外,还是建筑空间的补充,是与建筑相渗透、融汇的部分。由于天井较狭小,风沙对院内的干扰也较少,因此有可能将南屋厅堂临院的一面门扇打开,或根本就不设门,几乎与天井是统一体。厅内见院,院内见厅,相辅而就,由厅至院,由院至厅几乎是一个天地。这与现代建筑的“流动空间”,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徽州民居由于天井窄小,所采光线多为二次折射光,这种光很少天然眩光,所以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

依山临水的自然布局

皖南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民居多借助山水布置,强调自由式的布局。其依山者因山而建、其临水者沿水而建,房屋群落与周围环境巧妙结合,形成了优美的村镇风貌。如黄山市的洽舍村,位于丰乐水库岸边,前临清澈的湖面,后依郁郁青山。黟县的屏山村沿着一条曲折有致的溪流,排列着一栋栋形式即统一而又富变化的各式民居,建筑借溪流形成了优美的画面,是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景色。黟县的宏村更是在水上大做文章,通过筑坝抬高水位的办法把村外的河水引入村内,九曲十八弯流经街巷,成为天然自来水。村中开挖的月沼,如同一方明镜,把周围的建筑物映衬得处处美如图画。村头的南湖景色更胜,远处青山起伏,近处故树浓荫、粉墙横列、鹅鸭浮游,被国外旅游者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村庄之一。

错落有致的空间变化

皖南民居的建筑平面比较简单,一般都是由天井为中心组成的方形或矩形。但在总体组合上,却有着极大的灵活性,它可以因环境而组成各种形式的群体平面空间。在立面形式上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其正房与辅助房在层数上常有变化,房屋的进深也多有不同,形成了不同高度的山墙面,加之房屋随地形自然起伏,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姿、错落有致的群体空间造型。

幽深宁静的街坊小巷

徽州民居组群坊里间多为曲折幽深的巷道,其宽度一般仅达建筑层高的五分之一左右,因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深街幽巷,显得异常宁静,生活气息甚浓。这样的布局形式的优点:其一,徽州夏季炎热,幽深的巷道可避免阳光直射;其二,这种坊里密度较高,一般住宅区建筑密度均在70%以上,用地紧凑;其三,由于街巷狭窄,外来车马难以入内,有利居住的宁静安全。当然这种低层高密度住宅区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冬季日照卫生条件差,也不利于消防,这是在旧区改建中值得重视的。黟县南屏村的巷道不仅深窄,而且曲折迂回,犹如迷宫。有的巷道还在通往大街的出入口设牌坊、门楼,即起到不同街道的分隔作用,又是巷道入口的重要标志。

图1.燕翼堂

图2.燕翼堂大门正面

图3.燕翼堂大门背后

图4.燕翼堂侧门外观

图5燕翼堂侧门内观

图6.燕翼堂后门

图7.燕翼堂介型窗外观

图8.燕翼堂介型窗内观

图9.燕翼堂口型窗外观

图10.燕翼堂口型窗内观

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与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

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与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2008-04-01 22:02:03 查看( 398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徽派建筑的风水之美(一)和谐美徽州多山地,高低向背异,阴晴众壑殊,风云变纪奇。其山,或峭壁千仞,耸入云霄;或迤逦起伏,绵亘不绝;其水,或飞瀑倾注,万壑争鸣;或清泉汩汩,江水悠悠。论树,或参天蔽日,绿阴成障;或点染有致,亦疏亦密;论竹,或郁郁葱葱,一望无际;或翠筱丛丛,触目成景。至于奇花异草,则随处吐芳;珍禽异兽,经常出没。它们承天地阴阳之气,循自然五行之道,共处于徽州山水之间。它们虽各有各的种属、类别、范畴(多样,不一致,不协调),但是,却又能和睦相处(统一,一致,协调)。这叫相反相成,多样统一,不一致的一致,不协调的协调,生动地体现了徽州自然景观的和谐美。明清徽州建筑布局,从总体上看,都是处于这种具有和谐美的自然环境之中的。如此徽州风水,当然形成了特有的和谐美。而这种和谐美,也是筑基于阴阳五行运转不息的轨道之上的,因为,在古代徽州人看来,阴阳调和,五行生克,为徽州建筑风水的和谐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动力。这就是徽州建筑风水的独特的自然秉赋。(二)形式美如果说徽州山水的形式美乃是属于自然美的话,那么,徽派建筑的形式美就属于艺术美了。自然的形式美与建筑艺术的形式美都讲究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但由于性质、范畴、形态上的不同而存在着种种区别。其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自然的形式美是无目的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是有目的的。换言之,自然的形态美含有规律而不含目的,建筑艺术的形式美则既含目的又含规律。黑格尔说:“建筑品的目的在于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心灵所处的本身无机的外在环境。”又说:“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作为建筑外形方面的贯串一切的原则,就特别符合建筑的目的,……此外,建筑形式对于心灵性的内容还有象征的意义。”这就表明,建筑艺术形式美,不公要符合本身的需要,还要与外在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尤其是要服从人的目的(实用的,审美的)。人是建筑的主人,同时,“人是外在自然环境中的主体。”可见,建筑艺术形式美与自然美环境形式美的协调,主要反映了人与自然环境形式美的协调。徽州建筑风水的美,也表现在徽州人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形式美的协调中。 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凡到过徽州山区的人,看见那隐于黛绿青山古树之间,与小桥流水相联的古村落,无不发出由衷的赞美。山水互为映衬,白墙青瓦高低错落,古树果木点缀其间,野鸟家禽交相鸣啼。村落或枕山傍水,或夹溪而筑,村子四周青山相峙,既得山泉溪水之便利,又有青山绿树为屏障。从宅院里推窗远眺,天然图画尽收眼底。天井洒落进阳光雨露,小院植置着花木假山。在这里,人类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什么造就了徽州古村落与大自然的这种依存关系呢?是风水。 我们先来看看黟县宏村的形成经过,据《宏村汪氏宗谱》记载,南宋绍熙元年,宏村汪氏始祖经过此地,见这一带背有雷岗山耸峙,四周溪流环绕,形胜较佳。于是选择雷岗之阳,筑了数椽房屋住了下来。这便是宏村形成之始。当时这一带幽谷茂林,道路蔽塞,邕溪沿雷岗山脚由西至东,村西另有羊栈河从北往南。

2019-2020学年度历史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瑰宝第17课 全村同在画中居--皖南古村落

2019-2020学年度历史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第五单元中华文明的瑰宝第17课全村同在画中居--皖南古村落岳麓版巩固辅导三十四 第1题【单选题】 平遥古城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其古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是( ) ①轴线分明,左右对称 ②数量众多,保存完好 ③精巧秀丽,安全舒适 ④“三雕”精美,典雅俊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我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是( ) A、平遥古城 B、燕京县城 C、轮台县城 D、廊坊县城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很多著名的晋商在经商发财后大兴土木,留下了诸如乔家大院之类的著名建筑。这一现象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A、缩小了晋商文化的内涵 B、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 C、影响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进程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民国时期,乔家大院西北院进行改进,占用原来的厨房建成客厅,并按异国风情加以装修,又把旧厕所改造成“洋茅子”……新院的窗户全部安装大格子玻璃,装饰仿造西洋式,美观大方,别具一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是 A、设计精巧,建筑考究 B、彩饰金装,工艺精湛 C、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D、内涵深刻,名扬三晋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图是埃及最著名的旅游区的标志之一,它属于 A、人文景观 B、自然景观 C、宗教景观 D、非物质遗产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清朝后期,平遥城曾流传“平遥城,聚宝坑,填不满、拉不完”之说,从中我们可知 ①平遥金融业发达②大量金银流入平遥③平遥经济的繁荣④平遥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解析

山西民居建筑特点 广袤的黄土高原以其特有的自然环境,铸就了古老的三晋文明。山西民居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当中大致可以分为窑洞、平房或两者混合的建筑。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极其有限的古代社会,自然环境对建筑型制和村落布局的形成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受特定环境因素长期的作用和影响,山西传统民居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型制与村落布局特点。一. 山西的自然条件山西是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省境四周山环水绕,与邻省的自然境界分明。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古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山西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0 米以上,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占总面积的19.9%。 山西地处大陆东岸中纬度的内陆,东距海岸虽只有300~500 千米,但由于省境东部山岭阻挡,气候受海洋影响较弱,在气候类型上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由于受内蒙古冬季冷气团的袭击,比较寒冷;南部受到从河南黄淮海平原和豫北平原北上的夏季暖湿气团的滋润,比较温和;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南长北短,雨水集中;春季气候多变,风沙较多;秋季短暂,天气温和。全境日照充足,热量

徽州建筑文化

1:徽州建筑外观的显性特征: 徽州建筑多朝向东南,以利于纳阳采光,但无固定模式,主要根据具体环境灵活变通,以天井、马头墙、斗拱、三雕等部件构成有机统一的外部造型。徽州马头墙高低错落,起伏跌宕,有“五岳朝天”之称,墙顶线条流畅,手法简练,形式多样,韵律感很强,与周边环境、天际线等和谐相融。粉墙黛瓦,黑白素雅,是徽州建筑的主色调,大面积的白色粉墙可以充分反射阳光,底层无窗、楼上小窗以增强安全感,宽街窄巷、明暗对比,有良好的光影效果,“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程庭《春帆记程》)。坚实而装饰华美的对外门楼,又是身分和文化的象征. 2 :徽州传统民居天井的功能:徽州建筑平面结构布局,以天井为中心巧妙经营,与厅堂、房廊结合可拓展室内实用空间,构成合院,多个天井相连则可组成多进建筑群。天井功能众多,可提供通风、采光、纳阳、室内劳作、休闲等等功用,内天井还可以创造一个室内明亮的庭院,成为家庭生活的美化中心,充分体现空间处理的智慧。这种庭院式内天井使徽州传统民居表现了更为生动的光线效果,来自天井的天然光线有利于感受外部天象变化,自然光的清晰感有助于展示室内装修的细部和家具陈设,天井中布臵盆景、片石假山、太平池(缸)则为居室增加了景致、生机与美感 3 :徽州建筑的文化蕴涵 其四,文化审美特征 徽州建筑文化内涵丰富,有儒雅风度。徽州建筑品类繁多、型态各异,如民居、宗祠、牌坊、寺塔、碑亭、园林等,尽得风流,却体现了徽人共同的人文氛围、生活理念和心理渴求,温柔敦厚、古朴雅致。徽人聚族而居,尊崇孔孟之道,笃信程朱理学,彰显儒雅伦理之风。其祠堂体现辈份长幼,牌坊旌表忠孝节义,住宅讲究四水归堂,这些建筑物造型各异,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呼应,血脉相连,无不整合于有序的儒雅特色的系统中。其祠堂反映崇宗敬祖、和睦团结、光宗耀祖的观念,如歙县呈坎村明代万历年间所建罗东舒祠,后进宝纶阁中珍藏着历代皇帝赐予呈坎罗氏宗族的诰命、诏书,目的是使“诸宗人因谒庙而思祖功”(明罗应鹤《东舒公祠堂记》)。其住宅居室,有明堂、暗室之分,有内舍外舍之别;厅有上、中、下之分,房有正、偏、厢之别;坐席也有正(上)、旁、下之分。建筑空间依照各人的不同辈份、职位、地位,进行有序地安排,使其各得其所,蕴含着尊卑有序、长幼有差、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观念。而建筑的装饰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徽人共同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和教化观念。 可见,徽州建筑充分融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气息,颇具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是典型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其独特的建筑成就和丰富的实物遗存,已驰名学界,被冠以“徽派建筑”。 4:徽州祠堂的功能与空间布局: 包括各类祠堂,为某一宗族拥有的供族内成员开展祭祀、集会、议事、仪典等活动的较大型建筑,一些祠堂中还建有戏台。徽州村落面积不大,往往以牌坊或水口为开端沿一条串联严整的轴线展开,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民居以街巷、河道为骨架和依托,采取不对称布局,大小、景观要素各不相同、富于变化。徽派祠堂则多位于村落的出入要地或者中心地带,傍山或建在有坡度的地方,建筑依地形逐渐高起。在村落中,祠堂和书院作为公共场所,与普通民居有适度的距离。这种设臵,既保持了祠堂的威严,又与村民的生活空间有充分的互动。在祠堂朝向上,男祠一般座北朝南或座西朝东,女祠则往往坐南朝北或座东朝西。同

皖南民居特征解析

对皖南民居“间”的解析 摘要:皖南民居为中国民居文化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传奇色彩,有不同的开间根据不同环境和组合方式而产生的多种住宅形式. 通过对皖南民居中的“间”这一概念的分析,能让我们对民居理念又有一个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民居; 群落; 空间; 天井; 开间 皖南民居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就是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区,皖南山区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村落。皖南古村落位于古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江西婺源境内,西递和宏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处古民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称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黟县今存古村落十余处,要者如西递、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筑更多,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近500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棠樾、深渡等村。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冯村、上庄等处。1.历史背景 皖南现存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皖南古民居集中的村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同姓居民为主。方志载:“千丁之家,不动一坯;千丁之旅,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从分析徽州家族的族谱人手,得出一条结论,“徽州大多数村落均为南迁避乱者所建。”这说明皖南古村落尚在胚胎阶段就将血缘和地域连在一起了。这是徽州古村落在雏形期就具有的基本特征。 2.开间—民居的基本单位 2.1存在的“间” 开封民居空间的基本单位无一例外是由“间”围合成的木结构框架, 不论是建筑正中一间的明间、还是左右侧的次间、亦或是梢间、尽间等都是以间为单位的,间成单体,单体合成庭院,庭院组成群体。有的“间”无形中成为室内空间向室外的延伸, 又为室外空间提供了空间的铺垫。因而间与各个空间部分都有着相互的联系。传统民居中大型建筑都是在虚实相间的间组成的纵横交错层层渐进之后的过程。 2.2虚无的“间” 在各开间名称的基础上有迷离着虚无的间,不管是在建筑开间内部的墙体、门窗、格栅、桌椅等或是各个开间的组合位置,甚至是一切我们能够想到的物品都会影响室内外空间的形成和变化,深深的突显出空间的虚实。 3.空间—民居的基本灵魂 通讯作者:吴耀欢(1988―),女,河南信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建筑与城市设计艺术研究。 (E-mail: 674897685@https://www.doczj.com/doc/6313435877.html,). 3.1民居空间组合 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徽州宅居最基本格局为三间式,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的布局,中为厅堂,左右布置厢房,多层房屋则在一楼厅堂左右或左右两侧设置楼梯。天井在入口自然形成。像其它的建筑形式都是在“三间式”的基础上通过纵横向发展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四合式可以分为大四合式和小四合式。

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研究与传承 摘要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此句不但表明了徽派建筑的发源地——皖南徽州拥有风光秀丽的自然风景,且历史源远流长,徽派建筑文化更是无与伦比。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流派中最重要的派别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古徽州地区。徽派建筑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人们称作“徽州古建三绝”,在中外建筑领域都有很高的名声与赞誉。徽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历史文化的积淀给予了这里独特的文化气息,成就了它的古朴、自然、典雅的品格,而这些文化上的特征也扎根在徽派建筑特色之中。徽派民居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人们模仿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宏村,西递相继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皖南己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观光之地,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人们对徽派建筑文化的深刻认识。徽派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经济、技术的载体己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关注。在众多的追求“欧美”、“口韩”的今天,探索地域文化特征,保护地方特色,弘扬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徽派建筑研究与传承进行研究,主要介绍徽派建筑的特点,以及徽派建筑的一些重要的构成元素,例如“徽州三雕”以及与其他建筑相比独有的建筑特色。 关键词:徽派建筑、建筑类型、文化传承 1建筑历史背景与特色 1.1历史渊源 徽州地区的土著是“古越人”,他们是先秦时候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居住特征是“巢居”。自汉代开始,中原大规模向徽州地区移民,带来了中原汉文化,并且后来反客为主,成为徽州文化的主流。但是汉文化并没有完全抛弃越文化,更没法脱离越文化生长的气候地理环境。所以,现今保留下来的徽州古民居,正是这种古越人巢居建筑——干栏木楼和北方四合院结合的产物。 在明朝的时候,徽派建筑仍然是楼居模式,主要活动在楼上,一层和二层的高度比是1:2。到了清朝的时候,徽式建筑基本上接受了北方

艺术设计概论考题解析

《艺术设计概论》期终考试A卷试题 时量:120分钟共100分 一、选择(28分,每空一分) 1.二战期间发展起来的( ) ,科学的考虑了人的舒适性和工作的效率。 a) 设计文化学 b) 人机工程学 c) 设计美学 d) 设计史学 2.( )是近现代旨在保存自然资源、防止工业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一场设计运动。 a) 波谱运动 b) 新艺术运动 c) 绿色设计运动 d) 装饰艺术运动 3.按照( )的说法:“普通符号科学——它有各种名称:符号学(semiotics,semiology) 或语义学(semasiology) ,这些术语来自希腊语的sema( 符号) 。” a) 毕加索 b) 贡布里希 c) 索特萨斯 d) 莫里斯 4.( )理论自60年代后期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确立。 a) 解构主义 b) 抽象主义 c) 立体主义 d) 符号学 5.( )试图通过所领导的工艺美术运动提高工艺的地位,用手工制作来反对机器和工业化。 a) 格罗佩斯 b) 贡布里希 c) 米斯 d) 莫里斯 6.设计学的研究对象是( )的研究对象。 a) 艺术设计 b) 设计方法 c) 设计批评 d) 设计史 7.设计disegno概念产生于( )文艺复兴时期。 a) 中国 b) 法国

d) 意大利 8.设计的艺术手法主要有: a) 借用 b) 理论 c) 社会性 d) 参照和创造 9.国际经济界的分析认为:“( )经济=设计力”。 a) 日本 b) 法国 c) 德国 d) 意大利 10.设计的特征有? a) 文化性 b) 社会性 c) 国家性 d) 民俗性 11.人面鱼身纹是( )彩陶上最具代表性的纹饰。 a) 仰韵文化彩陶 b) 庙低沟彩陶 c) 马家窑彩陶 d) 半山彩陶 12.中国明清在园林设计方面的专著是( )。 a) 《考工记》 b) 《园治》 c) 《天工开物》 d) 《营造法式》 13.1851年,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举办了首届世界博览会。( )设计著名的“水晶宫”。 a) 麦金托仕 b) 博克斯登 c) 戈地 d) 毕亚莱至 14.1919年,( )担任了“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校长,推行一套新的教学制度和设计理论,使该校成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摇篮。 a) 彼特贝伦斯 b) 罗维 c) 格罗佩斯 d) 赫尔佐格?德梅隆 15.展示设计属于( )的设计。 a) 二维 b) 三维

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

浅析徽派建筑文化与设计特点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至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商财力雄厚。“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筑牌坊以传世显荣”。于是乎给后世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其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徽派三绝”——牌坊、祠宇、民居等建筑实体中。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如今,在歙县的青山秀水间,明清民居、祠堂随处可见,牌坊存有84座。还有不少古桥、古寺、古塔。使人步入歙县仿佛走进了一座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中国徽派建筑的精髓解析

中国徽派建筑的精髓解析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结构严谨,雕刻精湛,特别是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 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筑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叹服。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灵活多变;在空间结构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白粉壁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合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随着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条件得到了质的飞跃。很多人在物质上已经得到充分的满足,他们越来越看重精神上的追求。在住宅方面,他们都想达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 古徽派建筑落座于山水间,是当之无愧的自然之宅。其显著特点是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至今,不仅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为我们以后的建筑以及人居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徽派建筑是 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徽派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

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家环境静谧优美,舒适雅致,如诗如画,保持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 徽派建筑是实用之宅,没有一种构思是为了纯粹的装饰,而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统一。比如马头墙,它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再如其代表符号之一的“天井”,其收集雨水的功能源于早期砖木建筑防火之需要,又契和了风水学上“四水归堂”的说法,让四方之财源源不断地流入家中。反映在“新中式人居”中,天井更是居者“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的景观空间,是“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在建筑空间完美的体现。 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体现了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徽州人思想情感。就文化渊源而言,徽派建筑又是“伦理”之宅,强调以家族为本位的人伦思想和人伦规范,在徽派建筑中跃然眼前,长幼尊卑排列有序,忠孝节义渗透其间,成就了“新中式人居”建筑结构的精神内涵。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摘要: 中国建筑以其独有的特色立于世间,而徽派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 珠,它有着独有的建筑特色,与当地环境和文化相得益彰。徽派建筑在建筑背后, 更多的应该关注其在建筑背后存在的文化,徽州特殊的环境之下,徽州文化完 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其余各种思想的综合提纯。 关键字:徽派建筑特征文化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造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先而粗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也。”这是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绪论中第一段所写,完美的阐述了中国古建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徽派建筑,中国建筑史上的明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徽州文化密切相关。 徽州,地处我国皖南丘陵地区,大致在黄山山麓一男,天目山以北。古徽州区辖地一府六县,文化圈辐射周边区域,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它体现在民居,园林,牌坊,祠堂等建筑物中,其中古民居尤有代表性。 徽州的形成: 徽州的形成与移民离不开关系,始于汉代,终于南宋的移民潮改变了原本徽州古山越人的人口结构,也给徽州地区带去了中原巨大的财富和文化,吸收了古山越元素后,中原文化在此落根。后世所观徽派建筑,也因此而常常看到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其形成与皖南当地的丘陵环境也有着离不开的关系,为了迎合山地特殊的地形气候,徽派建筑多为“干栏式”结构。黄山新安江等环境的促使下,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的徽州自然就诞生了有“画里乡村”美誉的徽派建筑群。 当然这样庞大的建筑群,与徽商的存在不无关系,“无徽不成镇”彰显了徽商强大的实力。而徽商的存在,使得当地学仕之风极盛,“东南绉鲁”的美誉彰显着徽州地区学术氛围的浓厚,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徽州考取进士的人数自然不会少。富而好儒,仕而拥贾,这样,就形成了徽州官商学一体的文化形态,旧时风俗,致富高升,自然是要荣归故里,大兴土木光耀门楣,由此可见,徽州建筑都是徽商不惜斥巨资所建。 徽派建筑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但建筑的本身没有脱离中国建筑基本的营造方法。诸如木质结构,“梁柱式”的结构,以斗拱为关键等等特点,这些特点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建筑史,木质建筑也成了中国亦或东亚地区建筑的特色之一。

皖南民居资料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在厅堂的北侧,也就是后部是木质的太师壁,太师壁的两侧为不装门扇的门。太师壁的前面放置长几、八仙桌等家具。厅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几组靠背椅与茶几,人们常常将一些器具放置在上面作为装饰。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称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黟县今存古村落十余处,要者如西递、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筑更多。全县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数百处。仅西递就有122幢。歙县共有古建筑365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棠樾、深渡等村。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冯村、上庄等处。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组成,有的村落规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条,陌生人进去后往往会迷失方向。许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条,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头依山筑坝,村内水渠从街道两侧进入每户,汇于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户,流入南湖。每户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涤和饮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两层高度。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组合,建筑全是粉墙黛瓦。旧时大户人家的许多建筑群,规模庞大,采用徽州三雕装饰,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镶嵌在黄山、九华山、新安江广阔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个无须妆点的世界级公园。

皖南建筑

建筑色彩 皖南民居的色彩,以清新淡雅为基本风格。建筑采用白色粉墙、黑色瓦片和灰色青砖,墙角多采用灰色的条形青石或鹅卵石堆砌,黑、白、灰组成了古民居建筑的主色调。单纯质朴的白墙、黑瓦颜色,与当地清幽秀丽的山川景色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淡雅明快的美感。这种水墨画般的隽永意境,渲染出皖南传统民居极具地域特色的基本风貌。 别具一格的山墙造型 皖南民居的造型颇有特色,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度过大,采用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材料,又使山墙面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这种做法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封火墙”。它打破了一般墙面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一些大型宅院由数间、数十间不同朝向的房屋组成,马头墙也就随之出现交错不同的朝向。加之房屋宽度、进深的不同,地形高低的变化,马头墙的高低随之有所不同,就形成了更丰富的空间变化。实用、美观的漏天之井 皖南民居的基本形式为庭院式布置,院内以南向房间为主,东西两侧为辅,中为东西较长的天井,平面组成口字形。也有在入口处设进厅的口字形布置,以及两个庭院前后重复拼接的日字形庭院组合体等。 皖南的这种庭院型住宅与北方的四合院及江浙一带的合院型宅院不尽相同。北方的合院,分别由正房和东西两侧厢房组成,天井较大,四面建筑与天井大院是相隔开的。江浙一

带的个体院落略小,一处宅院一般仅为一家使用,但东西厢房分明,仍是作为正式房间。皖南民居则不同,它主要的房间位于南向,而东西向是次要的、开间较小的辅助房间,一般为廊屋、楼梯间、储藏等性质。正因为这样,所以天井较窄。这种天井院在功能上除采光、通风、承接和排除屋面流下的雨水外,还是建筑空间的补充,是与建筑相渗透、融汇的部分。由于天井较狭小,风沙对院内的干扰也较少,因此有可能将南屋厅堂临院的一面门扇打开,或根本就不设门,几乎与天井是统一体。厅内见院,院内见厅,相辅而就,由厅至院,由院至厅几乎是一个天地。这与现代建筑的“流动空间”,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徽州民居由于天井窄小,所采光线多为二次折射光,这种光很少天然眩光,所以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 依山临水的自然布局 皖南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民居多借助山水布置,强调自由式的布局。其依山者因山而建、其临水者沿水而建,房屋群落与周围环境巧妙结合,形成了优美的村镇风貌。如黄山市的洽舍村,位于丰乐水库岸边,前临清澈的湖面,后依郁郁青山。黟县的屏山村沿着一条曲折有致的溪流,排列着一栋栋形式即统一而又富变化的各式民居,建筑借溪流形成了优美的画面,是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景色。黟县的宏村更是在水上大做文章,通过筑坝抬高水位的办法把村外的河水引入村内,九曲十八弯流经街巷,成为天然自来水。村中开挖的月沼,如同一方明镜,把周围的建筑物映衬得处处美如图画。村头的南湖景色更胜,远处青山起伏,近处故树浓荫、粉墙横列、鹅鸭浮游,被国外旅游者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村庄之一。 错落有致的空间变化 皖南民居的建筑平面比较简单,一般都是由天井为中心组成的方形或矩形。但在总体组合上,却有着极大的灵活性,它可以因环境而组成各种形式的群体平面空间。在立面形式上也有较大的灵活性,其正房与辅助房在层数上常有变化,房屋的进深也多有不同,形成了不同高度的山墙面,加之房屋随地形自然起伏,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姿、错落有致的群体空间造型。 幽深宁静的街坊小巷 徽州民居组群坊里间多为曲折幽深的巷道,其宽度一般仅达建筑层高的五分之一左右,因此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深街幽巷,显得异常宁静,生活气息甚浓。这样的布局形式的优点:其一,徽州夏季炎热,幽深的巷道可避免阳光直射;其二,这种坊里密度较高,一般住宅区建筑密度均在70%以上,用地紧凑;其三,由于街巷狭窄,外来车马难以入内,有利居住的宁静安全。当然这种低层高密度住宅区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冬季日照卫生条件差,也不利于消防,这是在旧区改建中值得重视的。黟县南屏村的巷道不仅深窄,而且曲折迂回,犹如迷宫。有的巷道还在通往大街的出入口设牌坊、门楼,即起到不同街道的分隔作用,又是巷道入口的重要标志。 图1.燕翼堂

皖南民居的作文范文

皖南民居的作文范文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 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山西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

皖南民居以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大量古建筑而驰名。新安为文化之乡,历史上多出官宦商贾,仅歙县举人以上的士官即达数百人。徽商更是遍及皖南。“富室之称雄者,江南首推新安”,他们巨大的财富,营造了皖南这个精美的古民居博物馆。今存徽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黟县今存古村落十余处,要者如西递、宏村、碧山、屏山等。黟城古建筑更多。全县保留有价值的古建筑数百处。仅西递就有122幢。歙县共有古建筑365处,有价值的一百余幢,古祠堂27座,集中在雄村、呈坎、潜口、棠樾、深渡等村。绩溪今存古建筑一百余处,集中在磡头、坑口、冯村、上庄等处。古村落一般由牌坊、民居、祠堂、水口、路亭、作坊等组成,有的村落规模很大,如呈坎有街巷99条,陌生人进去后往往会迷失方向。许多村落布局井井有条,宏村的水系就是一例。宏村在村头依山筑坝,村内水渠从街道两侧进入每户,汇于村中部的月塘。再分流至户,流入南湖。每户都有大、小水渠,分供洗涤和饮用水。民居的布局一般是以天井为中心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两层高度。中型、大型宅院采用多院落组合,建筑全是粉墙黛瓦。旧时大户人家的许多建筑群,规模庞大,采用徽州三雕装饰,布局精巧,错落有致。一片片皖南古建筑镶嵌在黄山、九华山、新安江广阔的名山秀水之中,天造地合,宛然一个无须妆点的世界级公园。 皖南民居为两层以上的楼房,中间围合一个很小的天井,厅堂设在天井的北侧。厅堂与天井之间不设墙壁与门窗,属于开阔的空间。

徽派建筑 风格简述

徽派建筑风格简述 徽州文化,又称“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敦煌文化、徽派文化、藏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政治上大力提倡的“德治”和经济活动中讲求的“诚信”都是徽州文化的精髓。 作为徽州文化重要内容的徽派建筑,是中国最有名的古建筑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尊重自然,崇尚和谐人居的精神,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并流传数百年。徽派建筑蕴含着徽州从唐宋之时崛起直至明清时期鼎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观赏和使用价值,为研究建筑历史及建筑设计、技艺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例,对于当今建筑设计、构造的参考借鉴,乃至对于日益发展的旅游事业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徽州的先辈在古徽州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繁衍,在为改善居住环境而成年累月的劳动创造之中,创造了辉煌的建筑文化。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此后雄踞中国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唯一可以与财力雄厚的晋商平分秋色、鼎足而立的商贾大帮。与此同时,一批批富商大贾不断涌现,清代垄断盐经营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后接待清帝康熙、乾隆南巡。另外,徽州人“儒 而后贾”、“贾而好儒”,广交官府、文士,有的本人就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因此“亦儒亦贾”,实现了“官”“贾”“儒”的三位一体。 这些徽商为光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给徽州的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纯正天然的乡土气息;加之徽州盛产木材,民间向来就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木雕、石雕别具一格;同时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内涵丰富,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 徽州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的入侵。后来中原士族大规模迁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就成为最佳选择。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马头墙(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是电脑术语"防火墙" 的鼻祖)应运而生了。正是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二、徽派建筑的构成 徽派建筑通常包括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三类。 徽州人讲究“无山无水不成居”,重视房屋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 的优美画面。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

徽派建筑艺术风格与鉴赏

徽派建筑艺术风格与鉴赏 1244426 黄方婷粉墙黛瓦、错落有致,集山川风景之灵气,汇风俗文化之精华,便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几百年历史的砖瓦楼阁,皖南古村落群风雅依然,隐隐散发着被时光浸润过的温暖和暗香,萦绕在长长窄窄的青石小巷之中,盘旋在灰白色的天际上。这样的山水灵动清澈,而当地的居民就在这百年山水间生动游走。古村落群在这流淌的时光长河中,仿佛是被濯洗凝固的画卷,又仿佛是一个遗世独立的东方旧梦。 徽派建筑主要散落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其构造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那么,徽派建筑中具有代表色彩的,就不得不提宏村与西递了。两地现在依然保持着几个世纪前的村庄原貌,西递村保有完好的明清民居一百二十四幢,祠堂三座。宏村保有一百五十八幢,其中完好一百三十七幢。他们是中国古代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派建筑的典范之作。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受地方独特的地形与人文思想影响而形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与欣赏价值。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商财力雄厚。主要经营木材茶叶和盐业,后来因崇尚儒家思想与官员多往来,竟也达到了垄断的局面。当时徽商遍布大江南北,而中国人落叶归根的特性,使殷实的徽商在家乡大兴土木。可以说,其经济的繁荣也大大促进了建筑的发展。 文风昌盛的古徽州十分重视文化传承与教育。宏村的南湖古书院有书对联“漫研竹露裁磨句,细嚼梅花读汉书”。清代,安徽省就出过十九个状元,当地人对儒学十分推崇,祠堂内还保存着朱熹理学一派的碑文。年年岁岁的文化积淀,也让当地人认为读书是极好的事情,坚信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徽派建筑与其他建筑类别的明显不同之处是外观仅有两种颜色。近赏宏村,白色墙面斑驳苍凉,与黑色的对比已不再那么强烈。而远观村落,黑白相间,在

从皖南民居西递看村落发展人教版

从皖南民居西递看村落发展 唐敏珠卢文英 (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提要: 安徽西递村以其完好的原始形态展现了古民居科学的人居环境,以独特的古建筑和装饰物显示了高超的艺术造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有马头墙、天井、园林化情调三大建筑特色,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在村落发展的今天,它的发展应以旅游业为龙头,保持其“落后”,为人类留下一幅历史的长卷。 关键词: 特色落后 古村落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旅游地之一,成为新世纪旅游热点。作为徽州古村落的精华,西递是徽州文化的典型体现和物化写照,洋溢着浓厚的徽州文化气息,从中折射出徽州文化的各个层面。由于特别完好地保存了中国传统的乡村住宅等原因,与宏村于2000 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成为我国第一批古村落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2001 年又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慕名而来。 西递的魅力源于何处,这类村镇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今后发展的方向在于何处,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村落概况与特色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部,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西递村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西递的石、砖、木三雕,堪称西递三绝。 二、民居形态及成因 皖南民居形成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富于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从现存的村落选址、布局来看,当初迁入黟县的中原大族,均是选择背山、面水的地方,作为聚居之地,通常“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这种依山傍水的选址,从地理观念来看,似乎是为了调节风向、风力与温度、湿度,形成温和的小气候。但实质上,它还体现了那些当初迁入这里的人们,一种自卫防御的心理。这些饱受战争蹂躏的人们,迁入这远离战场的深山,把这儿作为躲避战祸的“洞天福地”,开始了一代代漫长的繁衍生息。他们的根大多在黄河、淮河流域。一家一户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凝聚在一起的一个宗族的力量,便足以使宗族的每个成员,免受外姓的侵侮。这就使他们要在宗族的庇护下生存,从而使一些原本规模很小的村落,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一个大的宗族聚居地。随着人口与建筑的增多,黟县依山傍水的村落由初期均是傍着水流的纵向发展状改变为横向发展,从而改变村落的整体形状。

徽派建筑文化样本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 推 崇。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 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它流行于古徽 州府所辖各县,即今黄山市的三区四县、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宣州 市的绩溪。作为古徽州府府治的歙县,是徽派建筑(包括古村落、 古民居、古祠堂)最集中的地区。作为设计和施工者,江南民间的” 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明中叶以后,随着徽 州缙绅和商业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跨出徽州本土, 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和江西的景德 镇等地。其风格最为鲜明的体现是传统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 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建筑文化 渊 源

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 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 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 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 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 大方。在装饰方⑥,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 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 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 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寢殿等多 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 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 八柱式□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 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传 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依然保持着独 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艺术风格,能够概括为:自然古朴,隐僻典雅。不矫饰, 不做作,自自然然,顺乎形势,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以大自然为依皈; 建筑特色 有的艺术风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