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廷华:书法专业化的端绪及前瞻

李廷华:书法专业化的端绪及前瞻

李廷华:书法专业化的端绪及前瞻
李廷华:书法专业化的端绪及前瞻

李廷华:书法专业化的端绪及前瞻

李廷华国际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书画院艺术委员,陕西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翰墨醇香·六十年代”全国书法名家学术邀请展专论之一)书法专业化的端绪及前瞻李廷华书法复兴和学科细化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

始的书法文化复兴,是中国现代文化复兴的重要一环。六十年代书家当时正在二十岁上下,是进入社会、探寻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伴随整个书法文化复兴的历程,六十年代书家逐渐成熟,为书坛承前启后,是势之必然。今天,在衡阳一次即集中六十余位六十年代代表性书家的作品展览,是对书法文化复兴成就的一次检阅,也是对六十年代书家成就的一次总结。将当下书法文化发展的内在原因和历史处境加以分析,或有益寻绎书法艺术发展之可能前途。延续数十年而未衰的“书法热”,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内在理路所致。“内在理路”这个提法,为余英时先生在其《戴震与章学诚》一书中探寻乾隆、嘉兴时期考据学的兴起时提出的。他的基本意思是,乾嘉考据时代之形成,外在社会、政治因素是重要的,外在因素主要是文字狱,整个清代学术都是在文字狱的恐怖氛围中发展的。文人学者流徙穷边,死于非命者,在清代为最多。从吕留良到金圣叹,可以排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尽管如此,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依然存在,这就是以汉学方法

为基础的对以往学术的整理与诠释。当时学者,无不以考据为学问首途,往昔一般意义以诗文名世的文人,在社会地位上即让位于以考据为事业的学者。余英时并未权衡文人与学者之轩轾,只是从戴震、章学诚进入考据学术的不同道路阐述了清代学术的发展流变。绵延达三百年的清代文化,以考据学为其典型,本身并非理想追求之产物,却是中国社会文化变衍中的一段必然,自然也就留下具有时代特色的遗产。当代书法热或者说书法文化复兴的内在理路是什么?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书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颠顿崎岖,可以说,是蕴蓄在民间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回归心理和集体愿望。这个心理愿望的反面,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扬弃。康有为曾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扬弃者,他的“非帖”论,实际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人书法的反叛。但是,康有为在晚年曾经表示:“他年论书,当尊帖矣。”康有为的思想经常处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反叛、扬弃及依恋、回归的矛盾之中,他在其《共和平议》一文中还就中国传统文化遭受扬弃之后的状态大发感慨:“昔有科举之时,一县之中,童生岁岁就试,得青其衿者,百仅一焉;诸生三岁一试,得举于乡者,百仅一焉;举子三岁一试,得登第者,数十仅一焉。中非无遗才之憾也,而当其岁月就试,不忍舍去之时,县常有千数百之人士,读书谈道者焉;省常有万数之诸生,读书谈道者焉;国常有数千之举子,读书谈道者焉。其上尚有翰林之署,无职事而以文学为职,

或出典试事,以与一国之童生、秀才、举人相接焉。故当其盛时,则文学昌明;即其衰乱之时,而群邑郊野乡遂之间,裒衣博带,方步圆领,执经而哦,拥书而讽者相望。其长老绅士,间居于其乡,教其后生子弟,调和其争讼,整理其地方。其贤者以道德节行化其乡人,其中才以下亦复有文采风流之美,以诗文书画润色其地,学道之风未辍焉。平民望风,亦知所景从感化也。乃今知昔者科举之以无用为用也。”康有为在此中谈及书画,与诗文并举,都是在中国传统社会植根于普通人民中的文化因素。显然,在一百多年以来变法图强的社会改造之中,在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回顾反思之中,传统文化对社会人群精神性情的涵养作用,重新受到尊重。书法文化复兴的内在理路,书法文化的长久发展动因,即在于斯。而外在原因,从社会层面而言,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一代年轻人从书法中比较容易得到较快、较好的经济报偿,亦若经济生产中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无可讳言,相当多以前从事其他行业者转身而投入书法,经济原因为最大驱动力。而形成书法热的具体物质条件则是现代展览场馆和展览活动,传媒扩散条件的空前发展。社会条件与社会需求互相因应,形成了书法热的长盛不衰。文化演进往往因各种因素之纠结缠绕较社会变革更为复杂,以书法艺术的当代处境而论,在其基本动因或内在理路的生发中,又遭遇现代艺术的蔓延,传统文人书法的案头清供、私下品

摩方式与现代展厅艺术生发的视觉刺激、形式构成、装置变幻、群体效应等因素,在吸纳之中也构成紧张和冲突。故而在数十年来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在六十年代及其前后年代书家的成长中,这样的矛盾与纠结亦总在发生影响,就是在这样的交集中,六十年代书家逐渐成为当下书坛的主流。以六十年代书家为参考标点(其前后的五十年代末期与七十年代前期书家,均在此交集之中),在今后一个时期,书法艺术和学术发展中的冲突与创新之辩,书法文化属性和艺术特质之辩,还将成为争持难休的话题。书法专业化与书法学术的深入本次展览以六十余位六十年代书法名家的作品

集中展示,在数十年来全国各地频繁展览之中,此展的参展人数和作品数量并非很大,但参展书家品类的集中性和代表性;其表现的书法艺术面貌,则可以囊括当下书坛的各种书体及风格;而其文化内涵,则可以为当下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书法艺术发展提供诸多参考。粗略统计,在六十余位书家中,有博士学位者即达十人以上,其中有一直在美术院校就读,循序渐进终得为书法博士者,有先得到其他学科学士、硕士而其后得到书法博士者,有以其他专业学科博士而长期从事书法事业或致力其中者,也有先为美术学院毕业生,其后以哲学为硕士、博士,虽未以书法为职业却在书法创作与学术著述方面不断表现者,有虽无博士学位,却是博士研究生导师者,还有虽无博士、硕士学位,却以自身成就在书坛

有长久表现者。可以说,这些书家中,除却几位在政府机构任职的官员,纯为专业书法家。这在中国书法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状态。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几次书法发展高潮,或者

说“书法热”,参与者的专业程度均无法与今天相比。除却人

口基数原因外,传统文化对书法的认识决定了书法家的业余性质。回瞰书史,最早叙述书法状态者,当属东汉赵壹《非草书》一文,言及当时士子热衷草书的状态,可谓风靡朝野,但赵壹对此状态是否定的。《非草书》是以文献学价值证实

了东汉时期草书的发展状态。书法史最可称道的东晋时期,朝野之间以书法为雅逸韵事,王羲之与庾亮家族长期比试,终于以野鹜胜家鸡。士大夫以书法为炫博名世之具,手札书法风靡长久,但王献之拒绝为新宫题匾,追求书法艺术而不甘为专业书法家。唐代经济较东晋发达许多,士大夫地位应该更加隆贵,初唐李世民尊崇王羲之,形成书法复兴,朝廷大员普遍精擅书法,但以书法为专业依然非壮夫之为,这是一般社会风气。但在叶昌炽《语石》一书中,却明确书写颜真卿、李邕两大书法家不仅亲自书碑,而且亲自动手刻石。北宋末年,一度在翰林院设书学博士,仅为米芾一人,且次年即撤销此职。这样比较,说明什么问题?今天大批书法博士的出现,大批专业书法人员的产生,其合理性已有解释,即前述内在理路与社会经济原因所致。同时也提出了问题,即专业书法家的知识构成究竟有无标准?应该有什么标准?

怎样因应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长久要求,如何在现代文化发展和学科建设中具备长久性和恒定性。学科逐渐细分,是大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艺术家的职业划分日益仔细,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上的大文学家,李白、杜甫、苏东坡都非专业作家诗人,但如今研究他们的博士论文不知凡几。即使不久前的美术学院,绘画专业也没有博士,现在则博士普遍化。在学科细密的演进之中,在书法专业化的时代氛围里,是极精微而致广大,还是仅仅局囿由展览、评奖、成名的规律,怎样在时代给予的机遇条件之下,使得书法艺术和书法学术都得到深入的发展?会不会忽略了书法艺术

作为人生学问的本质,即如对历史上书法大家的研究,也还有这样问题存在。比如关于王羲之,历代对他的各方面评论,从学养品格,政治功业到书法造诣,可谓充类至尽。陈寅恪先生对他有一段论述,似乎未被书法学术注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清华大学讲述魏晋南北朝历史时,陈先生引述王羲之对当时北伐舆论的独立意见:“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陈寅恪先生评论说王羲之“代表了南渡北人对北伐的一般看法。这种看法与那些只知苟且偷安的腐朽势力的反对北伐是有差别的”。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是书坛千古正途,但真正理解王羲之,深入研寻王羲之,还应该从精微广大双向努力。我们看陈寅恪先生这样的评述,似乎也卑之无什高论,但南北朝对立时期形势

的复杂性,王羲之这样一位具有政治典型性与文化典型性人物在复杂态势中的个性表现,却可以从中得到认识,这样,我们来理解他的《都下帖》《此郡帖》,对右军将军的艰难处境即可得更多理解,对于《兰亭序》春明景和之下的忧乐荧惑也可得更多体会。陈寅恪先生是以历史学家的角度观察王羲之,并未涉及其书法,但对于书法家绝非没有助益。现在有一些舆论,认为书法既然失去实用性,在日常书写中逐渐养成的书法传统,其内容与技法的互相融合的条件失去了,以后的书法要注重其艺术性。这是具有书法专业意识的话语,其强调书法技艺的用心,可以理解。但这样观念的提出,对于书法学术的深入邃密,对于书法家更加宏阔丰富的知识构建,是不利的,对于书法艺术性之构成由来,理解也是肤浅偏颇的。如果从书法文化与书法艺术的不同角度权衡,可能各持一说,还是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质本身加以辨析,更能说明问题。书法艺术的艺术性,它的感染力量,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看看苏东坡对米芾的评论:“岭海八年,亲友旷绝,亦未尝关念。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远隔天涯之际,米芾书法总浮现东坡眼前,而这书法,是与其人其文交相映发而产生,而出现,而发生精神感情作用,以致阅尽人间精华的苏东坡每荧惑难释,全无美学疲劳。这才是书法极品的美学价值所在。苏东坡在评论褚遂良时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也。”东坡此言,也可能被理解为只有朝廷大老之书,因名而贵,这是偏颇之见。在文化素质的重要作用逐渐被书坛接受之际,也出现一些以“文化”为名,实则侵凌、亵渎书法文化的现象,即某些官员以高学历、高地位而进入书坛。可幸的是,这样的歪风邪气在书坛和全社会健康力量的抵制下,已经得到纠正(在这样的风气纠正之中,并非排斥有官员身份的真正的书法家)。还是回到书法美学话题。古人若苏东坡,他的见识是不是要高于我们当下的诸多时论?如果将具有

浓郁文化色彩的书法,在强调其艺术性之际,扬弃其文化属性,人情特性,如果仅仅在墨色浓淡,章法调停,形式构成方面做文章,起码是缩小了书法艺术的领域,而将其囿于狭小的空间。试想:如果三十岁成为专业书法家,延续到七十、八十岁开外,这漫长岁月总在墨色浓淡、构成变幻中打磨,是不是就会使书法艺术得到不断提高?如果回到书法经典

的研读之中,回到书法艺术的产生过程,可以说:书法的墨色、章法等诸多艺术元素,既是修炼的结果,也是人性自然发挥的产物。书法艺术的广泛性正来源于中国人在长久社会文化生活中养成的笔墨愉悦,其普遍认知与广泛接受,已成为民族特性。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都没有在书写时更多考虑章法布局、墨色浓淡,其书法艺术魅力是在“精熟”的锻炼之中自然形成。后世学科邃密,进行研究无可非议,但若舍本求末,比如成人故意模仿儿童写字的稚拙意趣,或将

民间书法的随意性夸张与经典作品等量齐观,而对书法历史上经典人物更为重要的人生际遇、性情养成、社会作为、文化建树视为与书法无关,则恐怕最终游离书法艺术植基于人文之根本。

当代书法学术的历史责任书法既然已经专业化,专业人员已经逐渐博士化,既然获得了终生从事书法的平台和诸多条件,就必须应对提供条件的社会人群之期冀,若要使书法专业在中华文化复兴中真正获得自己的历史地位,也必须有不输于其他文化学术门类的责任承担。如果这样的要求与承担成为专业书法人员的自觉,如果将宝贵人生的大部分真正投注于书法艺术与学术,那么,将书法的创新与传统割裂—一任己意不受约束;将书法的形势与内容分离—忽略文化只玩笔墨;将书法创作与书法表演等同—只顾市场不问品质;就不会有长久的存在价值,势必被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被全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所扬弃,也会被个中人自身的反思和自尊所扬弃。陆维钊先生的例子足以警醒后世,他晚年那段话,“我年轻的时候,受清代包世臣、康有为碑学的影响,是不喜欢王字的,认为王字妩媚漂亮,没有北碑那样宏伟的气度与笔力,我喜碑厌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一直没有觉得王字有多少好。所以我从小就不喜欢王字,也不临、不学王字。六十岁后,受张冷僧先生影响,开始接触王字。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越来越觉得王字之高、王字之

妙,并深深感到自己没有早一点学王,尤其后悔六十岁以后,也没有在张冷僧先生影响的带动下,立即学王。否则,自己在书法上的成绩,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还可以再大一些。我现在临王字深感吃力。临王字,只能临到《圣教》,临《兰亭》就感到‘吃不落’了。《兰亭》高不可攀。我现在书法上所希望追求的境界,在《兰亭》中全都有了,可惜我现在是可望而不可及了。”引述此段,无意分判碑帖功过,那是另外的专门话题。陆维钊是二十世纪数得上的书法大家,是现代书法教育和书法专业化的开拓者,但他对“时风”的反思,如此恳切,如此痛彻,出于文化追求的真诚,出于文化人格的尊严,太值得体味琢磨。杭州西湖边的孤山下,有座不太引人注意的小院子:“俞楼”,俞樾曲园先生所遗。在那里存放着他刻制的许多书版,可谓汗牛充栋。观览之中,引起思考一个问题:俞曲园是经学大家也是书法家,其篆书彪炳非止一代。其享年七十四,不算高寿。算算他一生行迹,在曾国藩幕府多年,戎马倥偬,兵书傍午,加之老病家累,能够精心作学问的时间并非充裕,但一生成就,让人慨叹。相比,改革开放以来应该产生多少学问大家?当然,这样的比较亦非全面。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亦如康有为在《共和平议》中所阐述,是在世代相续中发展的。那种乡土社会的文化氛围,在现代社会已经荡然无存。不论康有为还是俞樾,他们的读书氛围,家学渊源是最重要因素,这在传统文化久被扬

弃的今天,恢复起来还需要许多时日。如果比较前贤,离开今天还不太远的谢无量、高二适这样的书法家,还是可以作为楷模。谢无量的书法,本身既有深厚传统蕴含,又不拘一格,每具“变态”,不仅为坚持传统至上的书法家推崇,也为注重创造性的书法家激赏。谢无量早年投身社会改造,际会风云,但以后多年,还是书斋生活,这和我们今天诸多专业书法家的生活形态距离不大。谢无量除却书法之外,诗词造诣之深,马一孚认为某些作品可比苏东坡。高二适命运比谢无量坎坷许多,有些年几乎是失业状态,但他在十分寂寞困顿条件下,梳理书法历史,写出《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在“兰亭论辨”中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书法源脉不陆沉。高二适对书法的认识,认为是治国平天下以外最重要的事业,故其书法研寻,有穷通之态,其书法创作,也注重艺术表现。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的《高二适手札·典藏》,收集其平生手札书法三百多件,与传统文人手札颇见异同,他尝试在手札中掺杂各种书体,也不囿于笺纸格式,而是将每件手札都作为艺术创作。高二适临终嘱托老友林散之,为其墓碑题写“江南诗人高二适之墓”。作为书法家,他具有足够自信,但临终拳拳,还在诗心。这些年书坛状况,自作诗文渐成风气,但是,似乎在书法名家中,还未见敢于自称诗人者。这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与融合还有长远路途。书法艺术性之追求,其实在历史上早出现过。所谓宋人尚意,本身即有改变唐人法度

为高的自适趣味。米芾更是作为历史上第一位书法博士,比苏轼、黄庭坚在以后书坛得到更多专业性阐释,但米芾的书法专业性并未使他成为一个“单打一”的书法专家。苏东坡在临终前困卧常州,与米芾翰札通问。其中一件说:“两日来疾有增无减,虽迁闸外,风气稍清,但虚乏不能食,口殆不能言也。儿子于何处得《宝月观赋》,琅然诵之,老夫卧听之未半,跃然而起。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若此赋,当过古人,不论今世也……”这是中国书法历史上两位彪炳千秋的大书法家最后的文字渊源,足可回答此后至今,书法艺术和书法文化遭遇的诸多问题。引述这些,无非说明:书法艺术是人生学问,其艺术性只有在人文因素的融汇中,才会充分展现。书法艺术的产生,与书法家的人生处境、知识构成及人格性情息息相关。越是强调书法的艺术性,就越需深入书法的人文内涵。故而,越是专业书法家,就越要警惕人文知识的薄弱、人文情怀的疏淡。如果将书法创作、书法研究,更加自觉、更加深入地融入人文学术之中,融入人格构建之中,书法艺术必然更加蓬勃发展,更加适应民族文化复兴及社会人群文化需求之期待。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简介图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简介(图) 1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东晋书法家。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羲之擅长书法,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现已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为着名。 2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汉族,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书法学自王羲之父子,参以隶法,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后人称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行书有《行书千字文》。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3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其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4 怀素(725-785),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幼年好佛,出家为僧。怀素是中国历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其草书作品有《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圣母帖》等。 5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封河东郡公,后亦称“柳河东”。柳公权书法以楷书着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柳公权初学王羲之,后吸取颜真卿、欧阳询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等。 6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大文豪。其在诗、词、赋、散文等方面,均有极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7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乃江西诗派祖师。黄庭坚的书法别树一格,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1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 2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3 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并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中国历史上十大书法家排名 1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 2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 3 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并与赵孟頫、颜真卿、欧阳询合称“四大书法家”。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柳公权,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

历代书法名家及作品

先秦: 史籀:石鼓文 秦: 李斯: 汉: 隶书: 《五风二年》刻石, 《菜子侯》刻石 《曹全碑》, 《张景碑》 《衡方碑》, 《封龙山颂》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敕碑》 《史晨碑》,亦名《史晨奏铭》,也叫《史晨前后碑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有石卒史碑》,亦称《孔酥碑》 《张迁碑》、 《鲜于璜碑》 《石门颂》 《西狭颂》,亦名《武都太守李碑》或《惠安西表》,全名为《武都太守李西狭颂》《孔宙碑》 《华山碑》、 楷书: 《熹平石经》 《张迁碑》 史游: 章草:《急就章》 杜度: 章草 崔瑷: 章草 张芝: 章草, 刘德升:行书 蔡邕:

蔡文姬: 三国: 钟繇: 楷书:《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荐季表》、《调元表》 胡昭: 皇象: 章草:《急就章》 晋: 王羲之: 行书: 《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兰亭序》、《圣教序》、《丧乱帖》、《孔伺中帖》、 《妹至帖》 楷书: 《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东方朔画赞》 草书: 《十七帖》、 王献之: 行草:《中秋帖》、《鸭头九帖》、《新妇地黄汤帖》等。 小楷: 《洛神赋十三行》,世称《玉版十三行》 王珣:《伯远帖》 索靖: 章草:《月仪帖》、《出师颂》 卫瓘: 卫铄: 陆机: 章草:《平复帖》 卫铄:卫夫人 小楷:《古名姬帖》 南北朝: 魏碑:《龙门二十品》、 《嵩高灵庙碑》、 《张玄墓志铭》,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因张玄字黑女,故称《张黑女墓志》。 《郑文公碑》、

《张猛龙碑》、 《崔敬墓志铭》、 《始平公造像记》 《爨宝子碑》、 《爨龙颜碑》 隋: 楷书:《龙藏寺碑》、《苏孝慈墓志》、《董美人墓志》智永: 唐: 欧阳询: 楷书: 《九成宫醴泉铭》、 《皇甫诞碑》、 《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简称《化度寺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 行书: 虞世南: 楷书:《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 小楷:《破邪论序》 褚遂良: 楷书: 《雁塔圣教序》、 《孟法师碑》、 《伊阙佛龛碑》、 《倪宽赞》、 《阴符经》、 《房玄龄碑》 薛稷: 楷书: 《信行禅师碑》 欧阳通: 楷书:《万岁通天帖》 赵模: 冯承素: 敬客: 钟绍京: 小楷:《灵飞经》

欧阳询简介及书法成就

欧阳询简介及书法成就 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 欧阳洵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洵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欧阳洵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

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犊文字,一旦得到就视作圭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唐武德(618-624)年间,高丽(今朝鲜)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欧阳询以80多岁的高龄于贞观(649-672)年间逝世,身后传世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都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后人将他与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唐初四大书家”。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

关于中国书法的简介

关于中国书法得简介 【书法定义】 人类三大文明:文字,城市,金属冶金工具。 书法,就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得艺术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文书法等。其中“中国书法”,就是中国汉字特有得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就是指语言符号得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就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与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得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得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得诗,无行得舞;无图得画,无声得乐。 [英语]calligraphy,penmanship[法]chirography 【书法四宝】 笔:毛笔 墨:墨条 纸:宣纸 砚:砚台 【毛笔握法】 “五指执笔法’就是用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得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具体得握笔方法就是:大拇指得第一书内侧按住笔杆靠身得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得横向状态。食指得第一节或与第二节得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得力。小指抵住无名指得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得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同样就是五指执笔法,又因手格得张开与并拢、笔执在指尖处还就是

手指第二关节处而形成多种形式,古人称之为“凤眼”、“虎口”、“鹅头”等五指执笔得不同态势。 【书法字体】 书法字体,就就是书法风格得分类。就像自然科学对动物、植物得分科,如猫、虎、豹等,都属猫科动物。书法字体,传统讲共分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与楷书字体五种,也就就是五大类。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得门类,如篆书又分大篆小篆,楷书又分魏碑唐楷之分,又有二王体、瘦金体之说。 【中国书法书体种类】 1、甲骨文(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得名称,也就是现存中国最古得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得名字、所占卜得事情用刀刻在卜兆得旁边,有得还把过若干日后得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就是对未来事情结果得占卜,盛于殷商。 2、金文 古汉字书体之一种。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得总称。兴盛于周代。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得又一丰碑。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法鉴赏_书画 三国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人。明帝时受太傅衔,故世称"钟太傅"。其书学曹喜,蔡邕,刘德升等人。能书隶、草、真、行诸体,尤以真书绝世。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存世墨迹,最著名的有以王羲之临本翻刻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等。《荐季直表》"纸墨奇古,《三希堂法贴》以此冠首。笔法深沉。" 西晋索靖月仪贴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草圣张芝之姊孙。他博通经史,有逸群之量。《月仪贴》是他的代表作。字数逾干,其书法法度森严,锋芒尖锐,骨力非凡。张怀瑾《书断》将索靖书法列入神品。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在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此为卷第十四。此经卷书法尚存隶意,茂密淳朴,实在两晋风范。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东晋王羲之集王圣教序碑 受禅表碑 三国魏黄初(202年)刻。在河南许昌县,额篆书题"受禅表"。字方正,渐开唐隶之门。 天发神谶碑

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七月立。原碑为幢形。刻于江宁(今南京)天禧寺。此碑文字似篆似隶,厚重雄浑,奇异雄伟,在书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特例。张叔韦说此碑:"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西汉以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 西晋陆机平复贴 释文:彦先赢疗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口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口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恩识口量之迈前执所恒有宜口称之夏口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亭上海市松江人。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善行草书。《平复贴》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是传世文人中最早的一件。书体为章草。此帖使用秃笔,质朴志健,自然畅达,对书法考古和研究有重要价值。 王兴之夫妇墓志 《王兴之夫妇墓志》为同一块墓石两面分别刻夫妇两志,分别刻于340年和348年,字迹相同,出土于南京燕子矶人台山其墓志笔画挺直,棱角方整,如刀削状,有稚拙厚重之书风,与北朝碑刻有相近之处。 东晋王羲之孔侍中帖 东晋王王旬伯远帖 王王旬,(350-401),字元琳,小名法护。祖籍琅琊临沂。官至尚书令。是王献之族兄弟,王导是其祖父,父王洽,弟王珉,均有书名。《伯远帖》,清代收入清宫,乾隆将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王献之《中秋帖》视为三件"希世之宝",使此帖成为著名的"三希"之一。此帖结字严谨,有文人风韵文采。董其昌评:"王王旬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爨宝子碑局部 中岳嵩高灵庙碑

欧阳询简介及书法作品欣赏

欧阳询简介及书法作品欣赏(组图) 欧阳询 欧阳询【生平简介】 (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他的字有多人评论。 欧阳洵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洵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

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 欧阳洵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犊文字,一旦得到就视作圭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唐武德(618-624)年间,高丽(今朝鲜)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欧阳询以80多岁的高龄于贞观(649-672)年间逝世,身后传世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都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后人将他与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唐初四大书家”。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

中国书法艺术的概述

中国书法艺术课的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书法课的学习, 1、让学生认识中国书法,知道书法课上学什么? 2、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让学生了解什麽是中国书法,让学生认识到书法课程的学习对现实生活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了解。 2、书法学习的实用价值。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对书法课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 有关的书法作品、名家书法幻灯、 [学生用具]:笔记本 [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提问法、讲授法、总结法、欣赏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书法作品、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艺术产 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艺术的含义、发展简史、,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 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提问法:通过提问,并由学生发挥想象作答,再老师总结,让学生对书法艺术产生更深 刻的认识。 4、总结法:老师通过本堂课的总结和布置作业,来再一次强调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达到学生对本堂的巩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书法学习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2分钟) 老师:先放一段古典音乐,进入气氛。 老师:(中国书法艺术) 二、导入新课(1分钟) 老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关于钢笔书法的书写姿势、执笔方法、钢笔书法基本的用笔技巧和欣赏了一个书法视频,可以说前面的课程是我们正式学习书法的一个提前准备和对书法的基本接触。那么本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从“中国书法艺术的概述”来了解中国的书法艺术。也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思考一下我们在书法课上要学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 三、讲授新课(30分钟) (一)中国书法的概念 中国书法的概念:中国书法是一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以汉字为依托,以笔、墨为工具,以线条为视觉表现形式的特殊的汉字书写艺术。 因为书法艺术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在当今世界上,关于文字发展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唯独只有中国书法艺术。同时

书法名人简介

东汉至南北朝 1、钟繇 钟繇(151-230),河南长葛西人。魏朝官至太傅。工书,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其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乎自然。笔势如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历代书家亦评为“高古纯朴,超妙入神。”他的字,形成由隶入楷的新面貌,为晋王羲之真书的先驱,故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可惜真迹不传;宋以来的《宣师表》、《力命表》、《荐季直表》及《墓田丙舍帖》等法帖,都是后人的临摹本。钟繇学书十分勤奋,幼年曾向蔡邕、刘德升等求教,在外寻师访友,十六年从未返家一次。其刻苦与专一的精神为后人景仰。 2、张芝 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好书法,最擅章草。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尊为“草圣”。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之地位,谓为“草圣”。《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龙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 3、智永 智永僧,名法极,人称“永禅师”。俗姓王。居山阴永欣寺。其书继承祖法,勤精于艺。唐虞世南得其传授。唐《书断》卷中列智永章草、草书为妙品,云:“微尚有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内,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 4、欧阳询 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并驾齐驱。 5、王羲之 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有"书圣"之称。亦长于诗文,但文才多为书法之名所掩,不为世人所重。曾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他的作品美妙绝伦,无雷同乏味之嫌。中国书艺在他笔下成就最高个人顶峰,其后各代大家只是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或意或法、或韵或势,局部过之者不乏其人,整体而论,无出其右。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晋穆帝永和九年(353 )三月三日,他和谢安、孙绰等 41 人云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这是东晋士族贵族风流雅士的一次盛会,会后共计赋诗 37 首,辑为《兰亭集诗》。文中记叙了当时燕集的盛况,感叹人事聚散无常、人生短暂不永。其中写兰亭山水映带之美景、写与会者悠然自得、幽雅大方之神韵的一段,下笔清新疏朗,情韵绵邈,最为后人所称颂。此外,又有《与会稽王笺》、《又遗殷浩书》等,表现了王羲之对国事的关注。明代张溥辑有《王右军集》 2 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代表作品: 神龙兰亭、丧乱贴、姨母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孔侍中帖、大

欧阳询书法的特点

欧阳询书法的特点 欧阳询是我国著名的“楷书四大家”之一。其早年学习王羲之的书体,传说他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摹、刻苦钻研。还有一次他跟虞世南外出,途中见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石,竟席地而坐,在碑旁细心观察描摹学习了3天,可见欧阳询对书法爱好之深。后来他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一些书家的长处,再融入隶书笔意,形成“刚健险劲,法度森严”的“欧体”(也称“率更体”)。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可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清包世臣曾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就是说欧字强调指力,写出的笔画结实有力,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分丰满。每一笔画都是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轻重得体,长短适宜,恰到好处。欧字的用笔还讲究笔画中段的力度,一些横

画看上去中段饱满,得“中实”之趣;一些字的主笔都向外延伸,更显中宫紧密,尤其是右半边的竖画,常向上作夸张延伸,显示其超人的胆魄。这些都是欧字用笔的独特之处。《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之一。铭文由魏征撰,记载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的事。欧阳询奉敕书。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明陈继儒曾谓:“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所可方驾也。”原碑24行,1108字,由于年久风化,加之椎拓过多,断损严重,后人又加以开凿修补,以至笔画锋芒全失。传世最佳拓本是明代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山的朋友们有机会了,在11月会有一场关于书法的活动,一些名家也会到场参加,不仅可以欣赏展览,也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书法老师!

十大书法家简介

钟繇 王羲之 王献之 欧阳询 褚遂良 柳公权 颜真卿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400—500 书法家朝代、字号、擅长字体、书法特点、书法作品、书法影响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钟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 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又叫《戎路表》)、《调元表》、《力命表》。“六帖”指《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三碑”是《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这些全为刻本,是否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 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历代评论成就极高。钟繇对书法的看法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看法主要指书体的自然流丽,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为。以自然状书势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王羲之书法作品(11张)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20张)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在这里我们就来认识和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 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

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历代书画名人简介

历代书法名家简介 一、历代书法名家一览表 时代代表性书法名家书体 秦朝李斯篆书 汉朝史游草书 崔瑗草书 张芝草书 蔡琰隶书 三国钟繇楷书 皇象篆、隶、草西晋陆机行草 索靖章草 东晋王羲之行书 王献之行草 卫夫人隶书 南北朝羊欣隶书 萧思话行书 隋唐丁道护真书 智永草书 唐朝欧阳询欧体、楷书 褚遂良隶书 虞世南行书、草书 张旭草书 颜真卿颜体、行书 怀素草书 柳公权柳书、楷书五代杨凝式行书、楷书宋朝苏轼行书、楷书 黄庭坚篆、隶、楷 蔡襄楷书、行书金代王庭筠行书 元朝赵孟頫赵体、楷体 鲜于枢行草 明朝董其昌颜体、赵体 文征明行书、楷书 徐渭草书 王铎行草书 包世臣草书 清朝吴昌硕楷书

张裕钊行草 赵之谦颜体 近代齐白石白石书体 毛泽东狂草 当代沈鹏隶书、楷书 欧阳中石行书 二、书法名家简介 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世称欧阳率更。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

历代书法家字体特点书四大名家

1 历代书法家字体特点书四大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之赵孟俯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赵董——指元代赵孟俯,明之董其昌邢张米董:指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说。昊中四才子:指明代居于苏南的书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祝允明。二沈:指明初沈度、沈粲兄弟二人,又号称“大小学士”。前者以婉丽胜,后者以遒逸胜。鲜赵:指元代书家赵孟俯、鲜于枢。又称元“二雄”。赵氏代表作如《仇锷墓碑铭》、《三门记》、《汲黯传》、《二陆文赋跋》、《嵇康绝交书》,《兰亭十三跋》等;鲜于枢代表作如《韩愈进学解》、《渔父词》、《透光古镜歌》、《韩愈石鼓歌》、《苏轼海棠诗》、《老子道德经》等。米薛:指北宋米芾、薛绍彭,后者代表作如《杂书卷》等苏黄米蔡:指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氏代表作如《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黄氏代表作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花气诗》、《诸上座帖》等;米氏代表作如《多景楼诗》、《苕溪诗帖》、《蜀素诗》等;蔡氏名作如《万安桥记》《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四家”之蔡一说为蔡京。颜柳:指唐之书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前者的代表作如《多宝塔感应碑》、《郭家庙碑》、《元吉墓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季明文稿》、《争座位帖》等;后者的代表作如《李晟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颠张醉素:颠张即张旭,代表作如《肚痛帖》;醉素指怀素,代表作如《自序帖》、《千字文》、《苦笋帖》等,二人亦唐草圣。虞欧褚薛:指初唐的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家庙碑》,欧阳氏代表作如《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虞恭公温颜博碑》、《皇甫诞碑》,褚氏名如《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薛氏代表作如《信行禅师碑》等。羊薄:指南朝宋书法家羊欣、薄绍之。前者善隶(正)书,后者善行草。二王: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代表作如《兰亭序》等,后者代表作如《鸭头丸》、《十二月帖》等。三谢:指东晋的谢尚(从兄)、谢奕(兄)、谢安(弟)三人。他们不仅在政治上著名,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并因此得名。崔杜:指东汉崔援、杜操(又改杜度),为徒师关系,皆善章草。钟张:指东汉张芝、三国魏种繇。张氏创今草,被推为“草圣”,钟氏代表作如《宣示表》,《贺捷表》等。--------------------------------------------------------------------------------------------- 颜体字,大气磅礴,但是也有人说颜体字像个农夫挑个担子半站着,不太雅观。但每个种字都各有优缺点。可以学下颜体,要不外就学王羲之的字,这也是一个有争论的人,有人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说他雄强的一面,也有人说他的字娟秀,妩媚。本是一俗人,不敢以自己的观点看书法大家的字,但还是觉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来得更好。要不就学李北海(李邕),不过北海的字是行书,还有何绍基的行书,献之的行草书。楷书我比较看重唐驼,要不看看他的楷书。要是觉得这些都不好的话,想走大气点的字,那么就 2 学魏碑吧,张猛龙,龙门四品,……魏碑写的好的,康有为-------------------------------------------------------------------------------------------- 王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

欧阳询书法风格特点

欧阳询书法风格特点 欧阳询书法风格特点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特点主要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欧阳询楷书碑版多为中楷,主要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等。 欧阳询书法风格特点:用笔特点 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清包世臣曾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就是说欧字强调指力,写出的笔画结实有力,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分丰满。每一笔画都是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轻重得体,长短适宜,恰到好处。欧字的用笔还讲究笔画中段的力度,一些横画看上去中段饱满,得“中实”之趣;一些字的主笔都向外延伸,更显中宫紧密,尤其是右半边的竖画,常向上作夸张延伸,显示其超人的胆魄。这些都是欧字用笔的独特之处。 《九成宫醴泉铭》简介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之一。铭文由魏征撰,记载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的事。欧阳询奉敕书。

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明陈继儒曾谓:“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所可方驾也。” 原碑24行,1108字,由于年久风化,加之椎拓过多,断损严重,后人又加以开凿修补,以至笔画锋芒全失.家藏本为宋拓,损字较少,不失为碑帖上本。 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

中国当代书法家排名

中国当代书法家排名 当代著名的书法家有哪些吗?当代书法家排名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最新的当代书法家排名,希望你们喜欢。以下的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 中国当代书法家排名 赵朴初 赵朴初,1907年11月5日生于安庆,卓越的佛教领袖、 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1938年后,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中国佛教协会 秘书、主任秘书,上海慈联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兼收容股主任,上海净业流浪儿童教养院副院长,上海少年村村长。1949年任上海临时联合救济委员会总干事,中国人民保卫世 界和平委员会常委、副主席,亚非团结委员会常委。1980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顾问,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常委,上海市人大代表。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2000年5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启功 启功(1912.7.26—2005.6.30),中国书法家,书画鉴定家。字元伯,一作元白。满族。姓爱新觉罗,雍正帝九世孙。长于古典文学、古文字学的研究,曾在辅仁大学任教。1949年后 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故宫博物院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著《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论书绝句百首》等,出版《启功书画留影集》以及多种书法

选集。因病于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逝世,享年93岁。 林散之 林散之,草圣。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人。自幼喜欢书画。1972年 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 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1岁。林散之是"大器 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 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也因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他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后人为其建立了纪念馆和艺术馆。林散之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沙孟海 沙孟海1900年生于浙江鄞县。二十世纪书坛泰斗。于语 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沈鹏 沈鹏,1931年9月生,江苏江阴人。幼习诗、书、画, 沈鹏先生照片(1)入大学攻读文学,后转攻新闻。现任中国书 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编审、艺委会顾问,北京唐风美术馆特约书法家等。 欧阳中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