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超速报警系统 文献综述

汽车超速报警系统 文献综述

汽车超速报警系统 文献综述
汽车超速报警系统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前言

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为《汽车超速报警系统》。近年来,随着现代汽车控制技术和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无论货物还是个人,汽车都已经成为长距离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当汽车在长时间高速行驶时,驾驶员长时间操作容易造成疲劳。可能会出现超速现象,对他人和自己都造成了安全隐患。车速自动检测超速报警装置,能够让驾驶员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到当前的行驶速度,一旦超出设定上限,系统会立即发出警告,提醒驾驶员。

本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具有数字显示功能的单片机系统实现车辆当前速度输出,当达到所设定的速度上限时并报警,以保证驾驶人员的人身安全。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找到了许多关于汽车构造、车速检测、单片机控制等方面的最近研究成果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本设计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

徐礼超(2008)在《车速检测系统的虚拟设计及应用》汽车速度检测是汽车安全检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检测实践中,对于后置后驱、车速信号取自前轮的汽车,由于测试时由滚筒带动车轮转动,滚筒与车轮间存在的滑移情况未被考虑,致使车速检测结果产生较大误差。针对这种情况,基于虚拟仪器开发了车速检测系统,克服了传统车速检测原理的不足,应用于检测实践中,效果良好。

戴村供(2010)在《汽车试验中车速信号的测量方法》中介绍了汽车试验中常见的几种车速测量方法,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本设计即采用起文中提到的测量方法对车速检测及数据采集。

史广生(2006)在学术论文《道路交通的车速检测技术介绍》中,利用翔实的数据使人了解到交通测速数据的采集技术以及如何从技术角度,对车速信号进行测量,并做出了检测器及其应用的介绍

南楠和房亚民(2006)在《基于MCS-51的车速检测显示仪》中讨论基于MCS-51车速显示仪的工作原理及硬件结构、软件流程,介绍其功能。我国的车辆生产起步晚,技术相对落后,要赶超欧美等国,必须吸收先进技术,研发高新技术,提高性能和市场竞争能力。本文利用M CS-51在车辆智能监测及显示方面作了一些实用设计。系统的工作原理对目前测速的传感器有电磁式、磁性形式、光电式、霍尔式逐一进行详细分

析。

史水娥和郭荣艳(2011)在《基于P89C51RC+单片机的汽车行驶记录仪的设计与实现》中汽车行记录仪采用P89C51RC+单片机作为控制器,采用DS12887作为实时时钟,采用铁电存储器(FRAM)与并行闪速存储器K9F1208UOM并用的方式作为存储介质,可对汽车行驶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记录数据可通过标准的USB接口或RS232串行口上传到上位机,以进行日常管理和事故诊断。测试数据表明使用该仪器能提高系统的

稳定性和可靠性。

张根宝(2008)在《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的基础知识和最新内容。主要包括:检测的基本知识、工业生产过程中常规参数(温度、压力、流量、物位等)的检测方法及测量仪表、调节仪表、显示仪表、执行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简单过程控制系统、复杂过程控制系统以及一些典型的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等内容。

吴勤勤(2007)在《控制仪表及装置》详细介绍了模拟式控制仪表及装置(模拟式控制器、变送器、转换器、运算器和执行器等)以及数字式控制仪表及装置(可编程调节器、可编程控制器、智能变送器与阀门定位器、集散控制系统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等)的功能特点、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袁大宏(2007)在《未来十年汽车电子发展趋势》中,明确的指出近年来,汽车技术的创新80%都是来自于电子技术的应用,整车设计师把汽车电子作为开发新车型,改善和提高汽车性能的技术措施;汽车制造商把加快汽车电子化进程,增加汽车电子装置数量,作为汽车的新卖点和夺取未来市场的重要手段。

周灵彬(2010)在《基于Proteus的电路与PCB设计》从实验、实践、实用角度出发,重点叙述Proteus系统中进行从ISIS电路设计到ARESPCB设计。书中有大量来自教学、生产的实例,引领读者快速掌握Proteus电路及PCB设计。

柳胜(2009)在《软件自动化测试框架设计与实践》从自动化测试思想、技术和实施操作等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全面讲解了如何针对企业或项目需求,并以量体裁衣的方式来设计完成自动化测试框架,从而为自动化测试实施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实战指南。

戴上举(2011)在《删繁就简:单片机入门到精通》是作者过去十多年工作经验的积淀,以实际应用为基础,理论结合实际,用自己的理解来阐述单片机相关技术。

全书立足单片机基本概念、开发应用技巧、单片机高端技术、C语言编程、问题调试分析、产品设计这六方面,采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把作者的个人理解和经验积累汇集起来供读者分享。

王正兰(2006)在《基于AT89C51的多功能智能实验测试仪器的设计与实现》针对物理和电子实验教学的需要,基AT89C51单片机设计并完成了一个多功能智能实验仪器,并进行了仿真调试和对比测试。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分析了AT89C51芯片的结构、原理,结合定时器/计数器8253和可编程并行接口8255,设计了AT89C51的扩展系统; 在分析了现有实验设备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功能智能实验仪器的总体设计,包括系统硬件部分的组成、原理、实现方法; 采用汇编语言编写了系统的应用软件; 在分析了通讯接口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了RS232C标准接口与PC机通讯,并给出了通讯软件的流程图; 采用DVCC-51开发机结合系统的软、硬件进行了系统仿真调试。论文主要成果是将AT89C51芯片应用到多功能智能实验仪器中,使实验仪器具有综合测试的功能,并且改善了测量的精确度。

马慧明(2007)在《车速检测技术述评》中提到车辆速度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检测的主要动态参数之一,对超速违章车辆进行监测进而限速以消除交通安全隐患也日趋重要。论文对当今各种车速检测技术进行了分类研究,阐述了各检测技术的原理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综合比较和评价。对各检测技术实际的应用场合及情况进行了比较说明,表明视频车辆检测技术将是未来实时交通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孙兵和苏磊(2010)在《基于AT89C51ED2型MCU的汽车行驶记录仪的硬件设计》中介绍基于AT89C51ED2型CPU的汽车行驶记录仪。该记录仪采用大容量闪速存储器作为存储载体,利用定时器中断方式来实现秒间隔的数据采集与存储,利用串行口中断方式实现与微机的数据通信,通过USBHOST和IC卡实现对车辆记录数据的快速下载

和出行任务的灵活设置。

狄建雄(2011)在《PLC编程及应用实战》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结合施耐德电气的M340可编程控制器,阐述了PLC的一般结构、工作原理和通信网络的基本知识,详细地介绍了M340PLC产品的硬件、编程指令、编程软件的用法,通过实际的程序实例,直观地叙述了M340PLC的Modbus、以太网、CANopen等通信编程的方法及操作员屏幕的使用。

YANAGITA NOBORU (JP) 2001

《CONTROL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MEDIUM TRAVELING SPEED RELATIVE TO PLAYBACK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EDITING APPARATUS》本文介绍了控制系统,汽车电子控制技术,节能低污染汽车动力等方面的新趋势。提出了车速检测方面的新

趋势,并对车辆行驶速度的检测装置进行了具体的结构分析和比较。

Hecker, Michael,Dillon, Tharam S(2008)的《Privacy Ontology Support for E-Commerce》随着信息技术在管理上越来越深入而广泛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在技术上已逐步成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型学科,任何一个单位要生存要发展,要高效率地把内部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就必须建立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

Trista(2007)《The JSP database access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分析和研究了JSP中数据库访问的机制和实现方法,并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从几个方面提出改进数据访问效率的措施。

KUNO MASAAKI2005《DIGITAL PULSE COMPRESSION DEVICE》随着汽车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现代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的机构日趋复杂,各种功能装置也不断增多,各种信息不断增加,

汽车车速已经成为汽车信息中心。

ARATA AKIRA 2003 METHOD FOR IMPROVING COMMUNICATION SPEED OF HID DEVICE 新的技术快速发展,促使各生产商家积极进行新型汽车车速仪表的研究开发和大量生产。为了降低车辆超造成的交通事故, 同时能将测得的车速实时显示,并自动判断是否超速,设计了一种利用89C51单片机对机动车超速行驶情况进行蜂鸣报警的系统。详细阐述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最后介绍了软件设计方法及程序流程图。另外它低廉的造价和经实验证明较高的精度大大提高了它的可用性。

结论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目前许多国内外知名的汽车制造企业都在研发着车辆外挂电子器件,以便于车辆安全高效的行驶。应用不同传感器及检测装置,会达到不同的

预期效果。

通过上述文献的总结,车速自动检测装置及报警系统在过程中,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原则,把复杂难处理的问题分为若干个较为简单的、容易处理的问题,分别加以解决。为了获得较高的性能价格比,设计时不应盲目追求复杂高级的方案。在满足性能指针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简单的方案,因为方案简单意味着所用的元器件少,可靠性高,而且比较经济。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在车速报警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时,应当考虑操作方便,尽量降低对操作

人员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以便产品的推广应用。系统的输入—输出方式,操作程序应尽量简单明了,无须专门训练就能掌握其使用。

中英文文献翻译-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附录A 外文文献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1.History In automobile development course, Steering system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initial mechanical Steering system (for your DNS setting Steering, abbreviation ) development for 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abbreviation HPS), then again appeared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 (Electro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abbreviation EHPS)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Steering, room Power as EPS). Assemble mechanical steering system of car parking and low-speed driving, when the driver's steering control burden too heavy,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American GM in the 1950s took the lead in the car 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 But, 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 can't juggle vehicles to speed portability and high speed, so the steering stability Koyo in Japan in 1983, with the company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speed sensing function of 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 This new type of steering system can provide speed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ing steering, but complicated structure, cost is higher, and cannot overcome hydraulic system itself has many shortcomings, is a cross between a hydraulic steering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products. In 1988, Japan Suzuki company first in small cars equipped with Cervo Koyo company development on the steering column, power typ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In 1990, Japan Honda NSX in sports car company adopted self-developed rack power typ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henceforth unveils th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in cars applications history 2.Working principl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working principle, torque sensor measured on steering wheel drivers on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moment, the wheel speed sensors detect the vehicle driving speed, then present the two signals to ECU; According to the built-in control strategy: ECU, calculates the ideal target booster torque, into current instructions to motor; Then, the power generated by the torque motor slowdown institutions amplification on steering system in mechanical manipulation of the moment, and the driver together to overcome resistance torque, realize to the vehicle steering. 3. Working process

汽车技术发展综述

汽车技术发展综述 谢智豪机制3班 0322 摘要 汽车工业,是20世纪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产业,没有之一。汽车技术已发展超过百年,在这百余年中,汽车技术也经历了几次革命性的变化。在新时期节能环保的社会背景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舒适度需求下,汽车新技术也要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人们自身的生活。 关键词:汽车发展、未来技术、安全、环保 正文: 汽车技术发展路线有四个永恒的主题就是“安全”、“节能”、“环保”和“舒适”,有3大主要目标,即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自1970年以来,全球汽车数量几乎每隔15年翻一番,2013年全球汽车产量8738万辆,据预测至2014年世界范围汽车保有量将达12亿辆。它们在我们生活中已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一.汽车技术发展之路 第一次革命:“帕纳尔系统”全面应用 19世纪末,法国的帕纳尔--勒瓦索公司将发动机装在车前部,通过离合器、变速装置和齿轮传动装置把驱动力传到后轮,这种方案后来被称为“帕纳尔系统”。“帕纳尔系统”的地位是1901年由当时的戴姆勒发动机公司真正确立起来的,它被安装在威廉·迈巴赫设计的一辆汽车上,这种汽车成为全世界汽车制造的样板。戴姆勒公司有一位杰出的汽车推销商,名叫埃米尔·那利内克,在1901年3月用装载“帕纳尔系统”的新赛车参加了“尼扎赛车周”,这个用他女儿的名字“梅塞德斯”作为汽车牌号的新赛车战胜了所有的对手,一鸣惊人。 第二次革命:福特T型车的创新 1908年10月1日,底特律(美国的汽车城)的工人们首次用大批量生产的部件在流水线上组装汽车,生产一种以“福特”命名的汽车,型号为“T型”。亨利·福特的T型汽车是一种没有先例的技术典型。构造简单的四缸发动机只有千瓦(20马力),工作容积为2884毫升,每分钟转速1600转。工作负荷低,转速慢,使得这种发动机非常坚固耐用,它可以用最低劣的汽油,甚至可以用煤油比例很大的混合油。T型车在全世界备受青睐,它成了便宜和可靠交通的象征。到20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注册汽车都是福特牌。 由T型车推广开来的创新还有许多,如方向盘左置使乘客出入方便。T型车第一个将发动机汽缸体和曲轴箱做成单一铸件,第一个使用可拿掉的汽缸盖以利检修,第一个大量使用由福特汽车公司自己生产的轻质耐用的钒钢合金。T型车灵巧的“行星”齿轮变速箱让新手也觉得换挡轻松自如。

机械类汽车转向系统外文文献及翻译

1 Introduction The key task for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its suppliers in future lies in speedily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ecologically sound and economically justifiable mobility systems. Light metals such as aluminum and magnesium along with glass and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materials, ceramics and composites have opened up the potential for considerable weight reduction and for "green" vehicle concepts which can be realized economically. Aluminum in particular can provide the impetus for new design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 Decades ago, the use of aluminum in auto construction was seen as an "experiment"; Today it is a vital factor in reducing weight and thus lowering fuel consumption. The average passenger car today contains 60 to 70 kg of aluminum, and current developments point to a doubling of this amount in the next few years. Motor vehicles both now and in future must meet requirements for: greater performance, greater safety, comfort, low pollution. Lightweight construction is not just about reducing weight; it is a question of -striking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reduced weight and structural efficiency. In vehicle construction this normally means making the best use of the generally very tight space available for individual components so as to allow weight to be minimized while still meeting all stiffness, strength, natural frequency or acoustical requirements. To achieve this, stresses must b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structure as evenly as possible. Modern numerical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FEA allow a very detailed analysis of system behavior, provide cost-efficient support for the complex process of optimization and thus make a huge contribution to advances in lightweight construction. Packaging, safety considerations, reproducibility and price place restrictions on the degree of weight reduction achievable. The broad range of expertise available to Krupp Presta AG allows the company to analyze customer specifications for steering systems and provide appropriate solutions. 2 Requirements to be met by steering systems The steer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eel of a car. The steering system should make driving an enjoyable experience with no unpleasant vibration from the road surface while guaranteeing the required hand- sing. It is also important that high safety requirements be met, both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and in crash situations. The key criteria for the steering system are thus as follows:rolling friction, torsional stiffness /strength, Damping, temperature, corrosion, durability / fatigue, weight. Crash kinematics and energy absorption steering column requirements:natural frequency / stiffness, mass, damping, space, strength (crash, misuse), ergonomics, handling, acoustics, crash kinematics and energy absorption. Other basic conditions:interfaces with adjacent components, installation, joining techniques, price. 3 Materials material light weighting can be achieved by using either stronger or lighter material. When stiffness or natural frequency are Important sizing criteria, low density materials with a high modulus of elasticity by quired. Non-exotic materials must be selected which are readily recyclable, low in price and display good durability.Further requirements are set by the manufacturing and joining processes. Steel, aluminum, magnesium and a variety of plastics are the materials of choice for steering systems.

汽车转向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

综 述  汽车转向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 武汉理工大学机电学院 赵 燕 周 斌 张仲甫 [摘要]多年来,转向系统经历了从舒适性到安全性再到环保性的演变。本文简要回顾了转向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预测。 关键词: 转向系统 电动转向器 1 概述 汽车转向系统是用于改变或保持汽车行驶方向的专门机构。其作用是使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按照驾驶员的操纵要求而适时地改变其行驶方向,并在受到路面传来的偶然冲击及汽车意外地偏离行驶方向时,能与行驶系统配合共同保持汽车继续稳定行驶。因此,转向系统的性能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往转向器的生产厂商主要在质量、价格、舒适性及其他因素之间寻找平衡点,而且将改进汽车的舒适性、易操作性和安全性作为转向器的发展方向。然而,随着全球汽车总量的不断增加,汽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舒适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导致了对环境的破坏。在21世纪,汽车技术的发展必须全方位考虑环保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对转向系统的大量需求不仅仅是针对性能的改善,还应对更高层次的安全及环保要求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展示了转向系统相关的技术趋势,包括当前的成果及对未来的展望。 2 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概况 2.1 汽车的产品数量 汽车是在一个世纪前出现的,大规模的汽车制造可以远溯到1911年。相关技术的发展及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技术更新促进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进步。今天,汽车工业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经济中起到了中心作用。1999年,全球轿车的总产量大约为3866万辆,比1998年增加大约2.2%;2000年世界汽车产量达5733万辆,比1999年增长2.8%[1],创历史新纪录。汽车生产大国日本在1999年生产了810万辆汽车,比1998年增加了0.6%[2]。由于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汽车市场的扩大,这种增长趋势还会持续下去。1992~2001年的10年里,我国汽车产量平均年增长15%,是同期世界汽车年均增长率的10倍。2000年我国生产汽车206.82万辆。2002年1~9月我国国产汽车实现销售237.11万辆,销售拉动生产,1~9月累计生产汽车234.15万辆,年底突破300万辆已胜券在握。我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即2005年,汽车产量的预期目标是320万辆,其中轿车为110万辆[3]。然而,这种增长也具有负面影响,那就是会导致空气污染和其他负面的社会和环保问题。因此,随着汽车产量的增加,人们对具有更高水平的环保、节能、安全性的转向系统及其他汽车零部件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2.2 转向系统的技术状况 对转向系统产品的需求随着汽车化的提高而发生着变化。最初驾驶员们只希望比较容易地操纵转向系统,而后则追求在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舒适性和良好的操纵感。动力助力转向器系统应运而生。 在上世纪50年代,通用汽车公司推出循环球式液压动力转向系统。由油泵产生的液压力帮助驾驶员克服负载施加在转向系统上的操纵阻力。在过去的50年里,转向系统主要使用液压力来帮助驾驶员操纵汽车。汽车厂家已经为不同尺寸、不同质量、不同类型的汽车——从经济型到大的运动型汽车及大货车的液力和电液动力转向系统做了超凡的工作,使之成为当今动力转向系统的主力。 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电动转向系统(EPS)则为动力转向器增添了新品种。EPS不仅可以提供汽车在高 ? 22 ?汽车研究与开发

智能汽车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智能汽车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翻译: 基于智能汽车的智能控制研究 摘要:本文使用一个叫做“智能汽车”的平台进行智能控制研究,该小车采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制造的MC9S12DG128芯片作为主要的控制单元,同时介绍了最小的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智能车的自我追踪驾驶使用路径识别算法。智能控制智能车的研究包括:提取路径信息,自我跟踪算法实现和方向和速度控制。下文介绍了系统中不同模块的各自实现功能,最重要部分是智能车的过程智能控制: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应用程序包括增量式PID控制算法和鲁棒控制算法。最后一步是

基于智能控制系统的智能测试。 关键词:MC9S12DG128;智能控制;开环控制;PID;鲁棒; 1.背景介绍 随着控制理论的提高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控制在我们的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嵌入式设备有小尺寸、低功耗、功能强大等优点,相信在这个领域将会有一个相对广泛的应用,如汽车电子、航空航天、智能家居。如果这些技术一起工作,它将会蔓延到其他领域。为了研究嵌入式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汽车”被选为研究平台,并把MC9S12DG128芯片作为主控单元。通过智能控制,智能汽车可以自主移动,同时跟踪的路径。 首先,本文给读者一个总体介绍智能车辆系统的[2、3]。然后,根据智能车辆的智能控制:提取路径信息,自我跟踪算法实现中,舵机的方向和速度的控制。它提供包括了上述四个方面的细节的智能车系统信息。此外,本文强调了智能车的控制过程应用程序包括开环控制、闭环增量PID算法和鲁棒算法。 2.智能车系统的总体设计 该系统采用MC9S12DG128[4]作为主芯片,以及一个CCD传感器作为交通信息收集的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是基于无线电型光电管的原理开发。路径可以CCD传感器后绘制收集的数据,并且系统计算出相应的处理。在同时,用由电动马达速度测试模块测量的智能汽车的当前速度进行响应的系统。最后,路径识别系统利用所述路径信息和当前的速度,以使智能汽车在不同的道路条件的最高速度运行。图1示出了智能车辆系统的框图。

转向器英文文献翻译

Electron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What it is: Electrically powered steering uses an electric motor to drive either the power steering hydraulic pump or the steering linkage directly. The power steering function is therefore independent of engine speed,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energy savings. How it works : Conventional power steering systems use an engine accessory belt to drive the pump, providing pressurized fluid that operates a piston in the power steering gear or actuator to assist the driver. In electro-hydraulic steering, one electrically powered steering concept uses a high efficiency pump driven by an electric motor. Pump speed is regulated by an electric controller to vary pump pressure and flow, providing steering efforts tailored for different driving situations. The pump can be run at low speed or shut off to provide

汽车悬架系统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汽车悬架系统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 汽车悬架 现代汽车中的悬架系统有两种,一种是从动悬架,另一种是主动悬架。 从动悬架即传统式的悬架,是由弹簧、减振器(减振筒)、导向机构等组成,它的功能是减弱路面传给车身的冲击力,衰减由冲击力而引起的承载系统的振动。其中弹簧主要起减缓冲击力的作用,减振器的主要作用是衰减振动。由于这种悬架是由外力驱动而起作用的,所以称为从动悬架。 而主动悬架的控制环节中安装了能够产生抽动的装置,采用一种以力抑力的方式来抑制路面对 车身的冲击力及车身的倾斜力。由于这种悬架能够自行产生作用力,因此称为主动悬架。 主动悬架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由电脑控制的一种新型悬架,具备三个条件: (1)具有能够产生作用力的动力源;

(2)执行元件能够传递这种作用力并能连续工作; (3)具有多种传感器并将有关数据集中到微电脑进行运算并决定控制方式。因此,主动悬架汇集了力学和电子学的技术知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高技术装置。 例如装置了主动悬架的法国雪铁龙桑蒂雅,该车悬架系统的中枢是一个微电脑,悬架上有5 种 传感器,分别向微电脑传送车速、前轮制动压力、踏动油门踏板的速度、车身垂直方向的振幅及频率、转向盘角度及转向速度等数据。电脑不断接收这些数据并与预先设定的临界值进行比较,选择相应的悬架状态。同时,微电脑独立控制每一只车轮上的执行元件,通过控制减振器内油压的变化产生抽动,从而能在任何时候、任何车轮上产生符合要求的悬架运动。因此,桑蒂雅桥车备有多种驾驶模式选择,驾车者只要扳动位于副仪表板上的“正常”或“运动”按钮,轿车就会自动设置在最佳的悬架状态,以求最好的舒适性能。 另外,主动悬架具有控制车身运动的功能。当汽车制动或拐弯时的惯性引起弹簧变形时,主动悬架会产生一个与惯力相对抗的力,减少车身位置的变化。例如德国奔驰2000 款CL 型跑车,当车辆拐弯时悬架传感器会立即检测出车身的倾斜和横向加速度,电脑根据传感器的信息,与预先设定的临界值进行比较计算,立即确定在什么位置上将多大的负载加到悬架上,使车身的倾斜减到最小。 汽车主动悬架—液压和空气式 从控制力的角度划分,悬架可分为被动悬架,半主动悬架和主动悬架。目前,大多数汽车的悬架系统装有弹簧和减振器,悬架系统内无能源供给装置,其弹性和阻尼不能随外部工况变化,因此称这种悬架是被动悬架。 主动悬架有作为直接力发生器的动作器,可以根据输入与输出进行最优的反馈控制,使悬架有最好的减震特性,以提高汽车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它由弹性元件C和一个力发生器Fe组成。 半主动悬架可看作由可变特性的弹簧和减振器组成的悬架系统,虽然它不能随外界的输入进行最优的控制和调节,但它可按存储在计算机的各种条件下最优弹簧和减振器的优化参数指令来调节弹簧的刚度和减振器的阻尼状态。它由弹性元件 C 和一个一个阻尼系数能在较大范围内调节的阻尼器组成。

汽车助力转向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汽车转向是通过驾驶者转动方向盘,经过转向系统提供的操纵力以改变车轮角度来实现。助力转向是一种为了减轻驾驶员的操纵力而设有主力机构的转向装置。为方便驾驶员易于操纵转向系,动力转向已经成为汽车的标准装备。 黄蓉清认为:汽车汽车转向系统大致经历了无助力的纯机械转向(MS)、有液压助力的液压助力转向(HPS)、随车速改变助力大小的电控液压助力转向(ECHPS)、由电动机直接驱动转向油泵的电动液压助力转向(EHPS)、纯粹靠电动机提供助力的电动助力转向(EPS)、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VGRS)等发展历程。专家们预测,未来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趋势是线控转向(SBW),即取消方向盘与转向车轮之间原有的机械连接,而改用控制信号代替的一种电动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的原理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640,黄蓉清,向铁明,许迎东)。电子助力转向系统的发展是朝着EPS的方向发展的,未来汽车配置中将必不可少的拥有电子助力转向系统,对司机的安全驾驶起到协助作用。 李国洪(电动助力系统控制单元的设计,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市复杂系统控制理论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做出论断: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电子控制单元是整个系统的控制核心,也是驾驶系统的主要工作,电子控制单元设计要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 (1)采集方向盘扭矩信号和车速信号,并将其转化为DSP可以接收、处理的信号。 (2)根据控制要求,确定助力特性,将扭矩值换算成为电机提供的目标电流值。 (3)设计合适的驱动电路,将DSP的输出信号提供给直流助力电机。 (4)跟踪目标电流形成闭环控制,保证实际电流和目标电流的误差不超过允许范围. (5)对系统进行监控和保护,保证系统正常工作。 电动助力系统控制单元的设计是重中之重,对于控制单元的设计,我会尽力于老师沟通,毕竟控制单元一步错步步错,对于控制单元我细心加谨慎,来认真完成。 郝金魁认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驱动电路的设计,石家庄铁道学院机械工程分院,2006-09-11,郝金魁,张超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硬件电路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MC9S12DP256 微控制器、电源电路、信号处理电路、直流电机功率驱动模块、故障诊断模块与显示模块、车速传感器、扭矩传感器、发动机点火信号、电流及电流传感器等接人处理电路, 另外还有电磁离合器等。 EPS 系统的硬件逻辑框架如图2 所示。

汽车转向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转向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王常友董爱杰 2007-07-20 [ 字体:大中小 ] 作为汽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汽车转向系统是决定汽车主动安全性的关键总成,如何设计汽车的转向特性,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始终是各汽车生产厂家和科研机构的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在车辆高速化、驾驶人员非职业化、车流密集化的今天,针对更多不同水平的驾驶人群,汽车的操纵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汽车转向系统经历了纯机械式转向系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3个基本发展阶段。 1 纯机械式转向系统 机械式的转向系统,由于采用纯粹的机械解决方案,为了产生足够大的转向扭矩需要使用大直径的转向盘,这样一来,占用驾驶室的空间很大,整个机构显得比较笨拙,驾驶员负担较重,特别是重型汽车由于转向阻力较大,单纯靠驾驶员的转向力很难实现转向,这就大大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但因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造价低廉,目前在一部分转向操纵力不大、对操控性能要求不高的微型轿车、农用车上仍有使用。 2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1953年通用汽车公司首次使用了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此后该技术迅速发展,使得动力转向系统在体积、功率消耗和价格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8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变减速比的液压动力转向系统。在接下来的数年内,动力转向系统的技术革新差不多都是基于液压转向系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变流量泵液压动力转向系统(Variable Displacement Power Steering Pump)和电动液压助力转向(Electric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简称EHPS)系统。变流量泵助力转向系统在汽车处于比较高的行驶速度或者不需要转向的情况下,泵的流量会相应地减少,从而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功耗。电动液压转向系统采用电动机驱动转向泵,由于电机的转速可调,可以即时关闭,所以也能够起到降低功耗的功效。 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使驾驶室变得宽敞,布置更方便,降低了转向操纵力,也使转向系统更为灵敏。由于该类转向系统技术成熟、能提供大的转向操纵助力,目前在部分乘用车、大部分商用车特别是重型车辆上广泛应用。 但是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在系统布置、安装、密封性、操纵灵敏度、能量消耗、磨损与噪声等方面存在不足。 3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 EPS在日本最先获得实际应用,1988年日本铃木公司首次开发出一种全新的电子控制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并装在其生产的Cervo车上,随后又配备在Alto上。此后,电动助力转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其应用范围已经从微型轿车向大型轿车和客车方向发展。日本的大发汽车公司、三菱汽车公司、本田汽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研究大学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及原文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文献翻译 文献、资料中文题目: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研究 文献、资料英文题目:The auto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research 文献、资料来源: 文献、资料发表(出版)日期: 院(部):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翻译日期:2017.02.14

英文原文 The auto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research Along with automobile electronic technology swift and violent development, the people also day by day enhance to the motor turning handling quality request. The motor turning system hanged, the hydraulic pressure boost from the traditional machinery changes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is called HPS), the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hydraulic pressure boost changes (Electronic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is called EHPS), develops the electrically operated boost steering system (Electronic Power Steering, is called EPS), finally also will transit to the line controls the steering system (Steer By Wire, will be called SBW). The machinery steering system is refers by pilot's physical strength achievement changes the energy, in which all power transmission all is mechanical, the automobile changes the movement is operates the steering wheel by the pilot, transmits through the diverter and a series of members changes the wheel to realize. The mechanical steering system by changes the control mechanism, the diverter and major part changes the gearing 3 to be composed. Usually may divide into according to the mechanical diverter form: The gear rack type, follows round the world -like, the worm bearing adjuster hoop type, the worm bearing adjuster refers sells the type. Is the gear rack type and follows using the broadest two kinds round the world -like (uses in needing time big steering force).In follows round the world -like in the diverter, the input changes the circle and the output steering arm pivot angle is proportional; In the gear rack type diverter, the input changes the turn and the output rack displacement is proportional. Follows round the world -like the diverter because is the rolling friction form, thus th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is very high, the ease of operation also the service life are long, moreover bearing capacity, therefore widely applies on the truck. The gear rack type diverter with follows round the world -like compares, the most major characteristic is the rigidity is big, the structure compact weight is light, also the cost is low. Because this way passes on easily by the wheel the reacting force to the steering wheel, therefore has to the pavement behavior response keen merit, but simultaneously also easy to have phenomena and so on goon and oscillation, also its load bearing efficiency relative weak, therefore mainly applies on the compact car and the pickup truck, at present the majority of low end passenger vehicle uses is the gear rack type machinery steering system. Along with the vehicles carrying capacity increase as well as the people to the vehicles handling quality request enhancement, the simple mechanical type steering system were already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the power steering system arise at the historic moment, it could rotate the steering wheel while the pilot to provide the boost, the power steering system divides into the

汽车技术发展综述

汽车技术发展综述-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汽车技术发展综述 谢智豪机制3班 201230510322 摘要 汽车工业,是20世纪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产业,没有之一。汽车技术已发展超过百年,在这百余年中,汽车技术也经历了几次革命性的变化。在新时期节能环保的社会背景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安全舒适度需求下,汽车新技术也要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人们自身的生活。 关键词:汽车发展、未来技术、安全、环保 正文: 汽车技术发展路线有四个永恒的主题就是“安全”、“节能”、“环保”和“舒适”,有3大主要目标,即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自1970年以来,全球汽车数量几乎每隔15年翻一番,2013年全球汽车产量8738万辆,据预测至2014年世界范围汽车保有量将达12亿辆。它们在我们生活中已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一.汽车技术发展之路 第一次革命:“帕纳尔系统”全面应用 19世纪末,法国的帕纳尔--勒瓦索公司将发动机装在车前部,通过离合器、变速装置和齿轮传动装置把驱动力传到后轮,这种方案后来被称为“帕纳尔系统”。“帕纳尔系统”的地位是1901年由当时的戴姆勒发动机公司真正确立起来的,它被安装在威廉·迈巴赫设计的一辆汽车上,这种汽车成为全世

界汽车制造的样板。戴姆勒公司有一位杰出的汽车推销商,名叫埃米尔·那利内克,在1901年3月用装载“帕纳尔系统”的新赛车参加了“尼扎赛车周”,这个用他女儿的名字“梅塞德斯”作为汽车牌号的新赛车战胜了所有的对手,一鸣惊人。 第二次革命:福特T型车的创新 1908年10月1日,底特律(美国的汽车城)的工人们首次用大批量生产的部件在流水线上组装汽车,生产一种以“福特”命名的汽车,型号为“T 型”。亨利·福特的T型汽车是一种没有先例的技术典型。构造简单的四缸发动机只有14.7千瓦(20马力),工作容积为2884毫升,每分钟转速1600转。工作负荷低,转速慢,使得这种发动机非常坚固耐用,它可以用最低劣的汽油,甚至可以用煤油比例很大的混合油。T型车在全世界备受青睐,它成了便宜和可靠交通的象征。到20年代,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注册汽车都是福特牌。 由T型车推广开来的创新还有许多,如方向盘左置使乘客出入方便。T型车第一个将发动机汽缸体和曲轴箱做成单一铸件,第一个使用可拿掉的汽缸盖以利检修,第一个大量使用由福特汽车公司自己生产的轻质耐用的钒钢合金。T型车灵巧的“行星”齿轮变速箱让新手也觉得换挡轻松自如。 第三次革命:雪铁龙的前轮驱动 安德烈·雪铁龙于1934年3月24日推出一种新型的汽车结构:一款名叫7A的前驱动汽车问世。前轮驱动、无底盘的车身结构、通过扭杆实现单轮减振以及液压制动等等,这些都曾有人采用过,但从未有人把这些集中在一辆汽车上,并且成批生产。这个设计方案即使在60多年后的今天也没有过时。 第四次革命:“甲壳虫”重造汽车概念 有人猜测,在确定“甲壳虫”汽车设计方案时很可能有军事上的考虑。“甲壳虫”型汽车打破了福特T型汽车的产量纪录,超过了数百万辆。它同美国的这种大批量汽车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行驶的机器”,不讲究豪华,

中英文文献翻译-汽车转向系统

Auto steering system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people on the vehicle steering control performance of more and more high. Wire control steering system will be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steering system. Normally according to mechanical steering gear form can be divided into: super-modulus gear type, circulation ball type, worm wheel type, worm gear and worm refers to pin type. The increase of vehicle weight and people to the improvement of vehicle handling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simple mechanical steering system can not meet needs, power steering system came into being, it can in the pilot turned the steering wheel and at the same time provide power, power steering system is divided into 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 and electric steering system 2 kinds. 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 which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steering system. 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 is the basis of the mechanical system increases the system, including hydraulic pump, v-shaped belt wheel, oil injection equipment, power devices and control valves. With the help of the automobile engine driving hydraulic pump, air compressor and generator etc, in order to hydraulic, pneumatic or electric power increases the power of the front wheel steering the pilot control to make drivers can light the flexibility to manipulate car turned, reduce labor intensity, improve the driving safety.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is now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ar steering system, its working principle is: EPS system to the ECU from steering wheel torque sensor and speed sensor signal analysis, control motor to produce the proper power torque, assist drivers finish to the operation. Key words: Wire control steering system 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sensor Along with automobile electronic technology swift and violent development, the people also day by day enhance to the motor turning handling quality request. The motor turning system changed, the hydraulic pressure boost from the traditional machinery changes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is called HPS), the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hydrauli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