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kinner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简述

Skinner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简述

Skinner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简述
Skinner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简述

Skinner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简述

王国胜,201511140243

Skinner系统化发展了Thorndike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通过实验研究了强化的机制、原则、类型和方式,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和程序教学的思想。

1操作性条件作用

行为分类:

?应答性行为:由已知刺激引起,有机体被动地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

?操作性行为: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受强化后得到的在特定环境中随意或有目的的操作。

相应地,条件作用也可以分为两类:

?经典性条件作用:S-R联结,反应由刺激引发。

?操作性条件作用:R-S过程,重在跟随操作后的强化。

操作性作用的两个一般性原则:

?任意有强化(奖励)刺激紧随其后的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

?任意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反射学习:S-R

操作性学习:(S)-R-S

2强化理论

行为发生变化是因为有强化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强化是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区别与奖励)。

2.1强化物

强化物是能增大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

分类1:

?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

?消极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

分类2:

1

2强化理论2

?一级强化满足基本生理需求。

?二级强化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进而获得了强化性质的中性刺激。包括社会强化、信物、活动

惩罚是能降低反应概率的紧接在反应后的刺激。

Premack原理应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实际教育中,强化种类繁多,效果因人而异。教学中选取强化物应遵循如下原则:

?针对班上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系列。即通过观察和问卷了解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

?考虑年龄因素。

2.2强化程式

强化程式(reinforcement schedules)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

?连续强化程式

?间隔强化程式。依据两个维度:时间、比率;固定、可变,组合成四种强化程式。

具体分类:

?连续强化,即对每个反应给予强化。可以迅速学会反应,但反应迅速消失,毫无持续性。

?定时强化,即在固定时段后给予强化。可以使反应随着强化时间的临近迅速增加,强化后反应数量骤减。反应具有很短的持续性,当强化时间过去不再出现强化物时,反应速度迅速降低。

?定比强化,即在固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反应建立迅速,强化后反应会暂停。反应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当达到预期的反应数而不再有强化物时,反应速度降低。

?变时强化,即不定时给予强化。反应建立缓慢,稳定,强化后反应不会暂停。反应具有更长的持续性,反应降低的速度缓慢。

?变比强化,即在不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反应建立的速度很快,强化后几乎不会暂停。反应具有最长的持续性,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不会消失。

程式和反应模式象对应。连续程式的强化在教新反应时最为有效。间隔强化又称部分强化,它比连续程式具有更高的反应率和低消退率。

扇贝效应(seallop e?ect):定时强化由于有一个时间差,强化后随之以较低的反应率,但在时间间隔的末了反应率上升。

定比强化对稳定的反应率比较有益,而变比强化则对维持稳定和高反应率最为有效。

在实际教育中,不想要的行为常常不明智地受到了强化。一个教师可能正在作间隔式的强化,次侥幸就会使学生永远记住这个行为,学生认识到如果他们一直恳求教师,教师就会最终答应他们的要求。所以在强化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后果紧跟行为比后果延缓要有效得多。即时反馈有两个作用:首先它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其次它增加了反馈的信息的价值。

?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

?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不要坚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不要强化不希望行为。

3行为的学习3

3行为的学习

3.1新行为的塑造

对想要的行为进行即时强化是学习的关键,但是,当想要的行为学生一下子做不出时,强化什么呢?

一个幼儿教师是否要一直等到幼儿背出全部字母之后才给予强化呢?肯定不是!最好的方法是先对学生说出一个字母,然后是几个,最后是全部字母逐步予以强化。当老师通过强化每一步的成功以引导学生达到目标时,他就正在使用一种发展新行为的技术—塑造。塑造(shaping)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Skinner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他采用连续接近(successive approximation)的方法,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反应的方向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

例如,训练鸽子或老鼠的头抬到一定的高度,只有当其头朝着实验所需的方向抬起来时才强化下一次要求再多一点,直到完全达到所需的方向和高度。这时,新的行为就塑造成了。

在课堂教学中,塑造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假设我们想让学生写一段含有一个主题句和一句总结的英文段落,那么,这一任务包括许多部分:能识别并能写出主题句、佐证材料和总括句;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能正确使用大小写、标点符号和语法;并且能正确拼写。如果教师在一节课里教所有这些技能,要求学生写出一段文字,并且根据他们的内容、语法、标点和拼写而评分,那么大多数学生将会失败、学生从练习中将学不到什么。反之,老师可以一步一步地教这些技能,逐步塑造出最终的技能。学生可以先学如何写主题句,然后写佐证材料,然后写总括句,在此之前可能专门谈论过如何选题立意。然后,对段落和标点也提出要求。最后,拼写也作为一条标准。在每一阶段,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强化,因与强化的标准都是他们可能达到的。

在塑造行为时要注意的原则:学生必须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行为范围内得到强化,同时这些行为又必须能向新的技能延伸。学生如果能在12分钟之内解出能在15分钟内解出的题,就应强化,但不要要求八分钟内做出才给以强化。但是,一个能做20题的学生必须做20道题后才应强化。

行为塑造技术包括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两种。

3.1.1连锁塑造(chaining shaping)

当学生迅速从成功迈向成功时,使用塑造非常有效。这就要求将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当学生完成每一步时都予以强化。这一过程称之为连锁塑造,其步费如下:

?终点行为:选择目标——越具体越好。

?起点行为:了解学生目前能做什么,已经知道什么。

?步调划分:列出一系列阶梯式的步子,让学生从他们目前状态迈向你的目标,步子的大小因学生的能力而异。

?即时反馈:对学生的每一进步都予以反馈,材料越新,学生要求的反馈就越多

3.1.2逆向连锁塑造(reverse chaining shaping)

应用于教育中的另一种塑造形式是逆向连锁塑造,就是“倒序”教授复杂技能。

?首先,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段没有总括句的段落,要求学生补充,但为一篇完整的段落。

?然后,我们可以提供一段不完整的文字,要求学生加上一个佐证材料和句子。

?最后,只提供一个主题句,要求学生写出几个佐证材料和总括句。

这种教学策略的优势在于,每一次练习的成果都是一段完好的文字,以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地看见全貌,并且强化的路线较短。

3.2行为的消退与维持

消退(extinction)是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应用业余时间完成额外的数学和阅读作业。几周后他发现学生只做数学业,没有完成阅读任务。于是教师改变了规则,只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阅读,结果是,学生很快就少做数学而多看语文了。在这里,教师应用消退取消对完成数学作业的强化。再如,在二年级课堂,有些过分焦急的学生不举手就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时老师可以不理会他们,点那些举了手的学生起来回答,并且提醒学生“××举了手在等待回答”,“××也举了手”等。教师很快就会发现全班举手的行为明显增加,并且那些并不参与班上讨论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参与讨论的机会增多了。

许多老师发现使用消退比较困难,因为他们必须学会忽视某些不好的行为;其次即使某些问题行为减弱后,它有可能突然重新出现。这一现象叫做自然恢复。

因此,老师在使用消退时要注意:要前后一致地忽视某些不好的行为,并结合消退使用其他方法,如强化适当的行为。最后,某些错误行为在密度和频率上一开始会上升,这种上升如果还属于你能容忍的范围,就从这种情境中选择准备消退的行为。

维持(maintenance)就是行为的持续。

消退的原则表明,一旦消除了对过去所学行为的强化,这个行为就会逐渐消失。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不时地强化学生的行为,否则它们将会消失。人类生活在一个比较复杂的世界里,对于大多数在学校中学到的技能和行为,我们的世界充满了自然的强化。

例如,一开始学生可能会要求经常强化他们的阅读行为,但是一旦他们会阅读了,他们就具备了了解未知世界的读书的技能。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世界的纷繁复杂本身就有高度强化作用,到了某一时候,不再需要对阅读的强化,因为书的内容木身就维持了这一行为。

当某些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内在强化时,维持也会发生,即参与这一行为本身就愉快。

例如,许多儿童喜欢绘画、解决问题或学习事物,即使他们从来没因此而得到强化。

抵制消退对维持行为也是很重要的。一旦形成某一个行为,对正确反应的强化行为变得不那么频繁或不太可预测(变化间隔式和变化比率式强化)。其原因是变化的强化程式在给出一个强化之前要求有许多行为。这比固定程式的强化更能抵制消退。

例如,当一个学生每次解数学题之后都给予表扬,但是一且停止表扬,学生就可能停止解数学题。相反,如果逐渐增加所需做题的数目才得到表扬,那么学生就可能在老师没有给以强化或强化很小的情况下,仍能长时间做数学题。

4行为的分化和泛化

行为的结果强烈影响行为,但是,不仅仅是跟在行为之后的刺激有影响,在行为之前的刺激——行为的先前物(antecedent stimuh)也能起重要的作用。先前物就是在行为之前的事件,也被称作线索(cue),因为它告知我们什么行为将受到强化,什么行为将受到惩罚。

线索表现为许多形式,它暗示我们,什么时候应当改变自己的行为,什么时间不应当改变。

例如,在数学课里,教师强化那些做题的学生,惩罚那些无所事事的学生。但是当老师宣布下课时正是午饭时间,后果就改变了。当某一种刺激(这里是数学课时间)存在时表现为一种行为,当另一种刺激(这里是午饭时间)出现时表现为另一种行为的能力就是所谓的刺激分化。

当公司效益好、老板很愉快而你的工作又干得很出色时就是你要求公司老板加薪的时机。你知道这点,因为你已区分了提出要求的好坏时机。

分化(Discrimination)就是知觉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反应。

分化就是利用一些线素、信号和信息,这些线索、信号和信息暗示什么时候行为更容易得到强化。

例如,公司的财政状况、老板的心情和你最近的成绩是关系到你的加薪要求能否成功的分化刺激。

学生要学习分化,就必须对他们的反应的正确或错误的行为提供反馈。分化学习的实验研究表明,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时间他们的反应是正确的。只表扬学生的正确答案,而对他们的不正确答案不提供反馈,不是一个有效的强化反馈策略。

学习大都是掌握越来越复杂的分化。

将分化刺激的思想应用于课堂教学和管理是不难的。教师应告诉学生什么的行为将受到强化。在理论上,教师可以等学生做出有价值的行为后给予强化,但这样做效率太低了。相反,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要想得到强化,你就必须这样做”,这样能避免使学生在错误的活动上花一些无谓的时间和努力。使学生知道他们正在做的行为将得到奖励是有益的。

如果学生学会在数学课上端坐在座位上仔细做作业,他们是否也能在语文课堂上做出这种行为呢?一个学生能用7个苹果减去3个苹果,是否能用7个橘子减去3个橘子呢?这就涉及在某一种条件下学会的行为向另一情境泛化的问题。

泛化(generalization)就是将行为、技能、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景和任务中。

泛化最容易在相似的情境或概念中发生。一个新的行为从语文课上更容易泛化到常识课而不是课余或家庭情境中。但是,泛化并不能想当然地发生。通常,在某一情境下成功地引入某一种行为管理程序,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行为就能自动地在另一情境中发生。相反,学生学会了对不同环境的分化。幼儿们虽然在幼儿园里学会了什么行为是受鼓励的,什么行为是受禁止的,在什么情境下做什么;但是,在各种环境下根据不同的规则和期望,他们的行为可能大不相同。即使在似乎最相似的环境中,泛化行为可能不会出现。

例如,学生有可能完全掌握了拼写或语言机制,但却不会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他们自己的作文。

教师不要因学生能在一种情境下做某些事而以为他们在其它情境下也能做。可能学生不会识别这两种情境相似的线索,或者能识别也没有动力作出反应。

第4讲 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第四讲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含“第二编”) 1.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谁的研究。 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巴甫洛夫的研究。 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他研究消化系统,成就卓著,于1904年获得诺贝尔奖。巴甫洛夫在研究中注意到一种现象,即实验用的狗每到进食时,只要听见饲养员的脚步声就会分泌大量唾液。巴甫洛夫猜想这是脚步声与食物在狗的头脑里形成了某种联系的缘故,遂以细致缜密的实验来检验这个猜想,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 条件反射学说主要属于生理学,但是心理学家却看出它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可以成为一种学习理论,遂把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而把形成的“条件反射”改称为“条件反应”。由于心理学家后来也发现了另一种条件作用,因此就按科学中的通例,对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冠以“经典”一词以示区别。 2.US、UR、CS、CR的意思 在经典条件作用程序里,US 表示“无条件刺激”;UR 表示“无条件反应”。CS 表示“条件刺激”;CR 表示“条件反应”。 3.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步骤 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为了保持一项条件反应,需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为了消退一项条件反应,只需不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例如,图中标的A点表示经典条件反射充分形成 4.两种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把一切非语言的条件刺激称为第一信号。指出人和其他动物都有处理第一信号的系统。 巴甫洛夫把语言命名为第二信号。只有人拥有第二信号系统。 5.系统脱敏法的主要用途 系统脱敏法和暴露法,都是用来矫治学生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如焦虑和恐惧)的专门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技术。系统脱敏这个术语里的“系统(的)”一词指一种逐步渐进的学习

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在

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在 消费者研究中的应用及区别 美合日古丽 1012410021 在消费活动中,我们在不自觉中运用营销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消费,或者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进行营销。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作用是激活消费者的目标导向,使他们采取某些行为或回避某些行为。消费者学习是一个消费者获得购买和消费的知识与经验的过程,这些知识经验可应用于将来的相关行为中,它的范围包括从简单的几乎是反射式的反应到抽象概念与复杂的问题解决的学习。消费者学习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作为最近获得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果,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但是,学习不都是一个有计划的探索过程。一些偶然的经历或没有任何意志努力也能获得经验而产生学习。 与市场营销联系密切的两种行为主义理论是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操作)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是行为主义的两个重要理论,有时也称刺激—反应理论,它们都基于这样的假定:如果存在对特定外部刺激的可观察的反应,则意味学习已经发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不太关注学习的过程,它关心的是学习的输入和输出,即关注消费者从环境中选择的刺激与产生的可观察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即:当一个中性刺激与另一个会引起某种反应刺激成对出现时,在经过多次重复之后,那么该中性刺激单独出现时,也会引起相同的反应,这时候就产生了条件反射学习。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消化活动时,发现当狗把食物送入口中时,就会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如果在给食之前摇铃,那么一段时间之后,狗在听到铃声而没有食物时也会流唾液,这样就出现了条件反射。 按照巴甫洛夫的理论,消费者可被看作是一个信息的搜寻者,他们利用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或知觉联系,连同自己的预期,形成一个有关世界的复杂描绘。现代条件作用理论把经典条件作用看作是在事件之间建立联系的学习,它不是一个反射性的行为,而被视作是认知关联学习;不是获得了新的反射,而是获得了

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

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 一、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请看“长工揖驴”的故事: 古时有一个地主,对长工们凶狠无情。长工们都气愤不已,皆在想办法要捉弄一下他。有一位为地主照料牲口的长工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每天向地主经常骑的一头驴作揖,然后狠狠地抽这头驴一鞭,连续数日。后来有一天,地主要骑驴出门,这位长工送地主,向其作揖,驴惊跳起来,地主被狠狠地摔了下来。 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的一个例子。经典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建立起来的。巴甫洛夫是用狗做的实验。但这个例子和巴甫洛夫的如出一辙。那么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质在哪里?先来做一下分析,在这个例子中,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是这样的: A:作揖驴漠然 (中性刺激) 鞭打惊跳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射) B:作揖+鞭打惊跳 C:作揖惊跳 (条件刺激)(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结合数次,原来的中性刺激也能引起无条件刺激的效果,这时就形成了条件反射。 二、条件情绪反应 华生和雷纳(Rayner)1920年对一个约1岁大的小男孩做了一个实验,让这个原本十分喜爱小白兔的男孩后来见了小白兔就大哭,并扩展到看见任何白色的玩具动物都害怕。他们的做法是:在小白兔出现的时候,发出一个足以令小男孩恐惧的巨大声响。 这个例子对我们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告诉了我们通常情况下人的焦虑情绪是如何形成的。 三、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几点说明 1.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结合时的时间顺序 为了让中性刺激最后变成为条件刺激,最理想的结合方式是中性刺激在前,无条件刺激紧接着呈现。当然,两者同时出现也可以。这样做是为了让中性刺激具备信号预示的作用。不可让中性刺激在无条件刺激结束后再呈现。 2.高级条件反射的形成 另一中性刺激与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相结合,又可以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即高级条件反射。如,对前面故事中的对作揖产生惊跳的驴,又可以这样做: 作揖惊跳 吹口哨 + 作揖惊跳 吹口哨惊跳 3.条件反射的消失(消退) 当条件刺激反复出现,而无条件刺激不出现的情况下,原来形成的条件反射就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考频率相对较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考察方式主要以理解类的案例性单选题进行考察,考生在做此类题型中,需要了解透彻实验本质才能在做题中得心应手。 1.强化:迷箱实验 实验一:假设在一个特殊装置的笼子里,放进一只饥饿了几天的老鼠,笼子里设有食槽和开关(老鼠不知道开关在哪里),笼子外面放着食物。当把老鼠放进笼子中,老鼠看到笼子外面的食物会不停的在笼子里面碰撞,在意外过程中老鼠碰到了开关,食物投递进入笼子里,老鼠由此获得了它想吃的食物。在这个过程中,食物对老鼠来说是一个愉快刺激,想要再次获得食物只有不停的按开关才能够获得。由此我们得出了正强化的概念:给予一个愉快的刺激,导致行为频率增加的过程就叫做正强化。 实验二:依然是在笼子中放入一只老鼠,这次笼子中不再拥有食槽,而是铺设了一层电网并同样设有开关。实验开始,只要将老鼠放进牢笼中,就接通电源用电网刺激老鼠,老鼠在痛苦难耐的过程中不停的翻滚无意中碰到了开关,电网停止刺激。那么在这个实验中,电网就是一个厌恶刺激,老鼠要想摆脱这种厌恶刺激则需要不停按开关才行,由此我们得出了负强化的概念:摆脱一个厌恶刺激导致行为频率增加的过程就是负强化。 2.惩罚: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大家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通过事例帮助大家进行了解。 试想,生活中放学回家的孩子都会有一个不好的现象令家长感到头痛,那便是放学回家后不做作业而是先看电视。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就要想办法去惩罚自己的孩子。首先。我们可以对孩子说这样一句话,你再看电视,我就让你去洗臭袜子。那在这句话中,洗臭袜子一定

(完整版)论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教育含义

论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教育含义 小教理科一班黄诗忆130111535 在学习了巴甫洛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后,我觉得收获颇丰。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今后必将走上教师这一职业岗位,这一理论让我对以后的教育方式有了一定的思考,不得不承认经典条件作用在对儿童身心发展中、在对他们教育辅导中有着独特的作用。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耐心指导、当心教学 为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即对教师而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教师所要教授的知识或技能或形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或行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耐心。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学习的接受与掌握程度也是参差不齐,有的孩子或许只需说一遍便能立刻掌握,而有些孩子则需要反复指导,这里其实就表明他所接收的联结次数还不够,需要再进行不断地反复联结以致达到需要的条件反应。而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教师应学会耐心的等待,而不是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或是有直接放弃的念头,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只要教师耐心等待,一定会等到水到渠成时。 而有时教师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孩子好的学不会,坏的一学便知。这样的情况教师是不能预测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当心这样情况的发生。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学好需要的联结一定比学坏所需的联结次数多,所以教师不应该以此为学生变坏的理由,并产生“学坏容易,学好难”这样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就是应尽量避免学生对于不好事物的接触,给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这里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是学校的,也应该是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总之,尽量减少学坏所需的联结,只要联结少了,孩子学坏的几率也一定是大大降低了。 二、不吝啬于表扬、赞赏 当学生形成了经典条件反应后,就比如说某个孩子初步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要让他保持这一行为习惯最好的催化剂就是表扬与称赞,若他每做一次这个行为教师便对他进行表扬,那么他这一行为出现的频率便会增多,并且趋于稳定。就像我在见习的两周里,我便用过这个方法。有一天,我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有一个小男孩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跑过来便帮我把作业本翻到规定页数,以便我批改,而我随即就对他进行了口头表扬。而在之后的几天里,他会很主动的来为我做一些事,比如帮我分发校服、为我搬桌椅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而每次我也会给予一定的赞扬。我想这些表扬应该就是他保持做好事这一行为的最大原因。即做好事与表扬其实就是CS-US的联结。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孩子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则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对老师产生畏惧感。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看到学生的进步,让学生也看到自身不断增长的智慧和力量。 特别是幼儿,虽然是小小的年纪,看似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对教师的表扬是特别在意的,也许教师一句小小的,简短的,甚至是随口的表扬,幼儿都会深深的记在心里,有的孩子还会回到家开心的告诉父母说:“今天老师表扬我了。” 而当一个学生形成一个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后,教师应该耐心的用消退法致使他彻底消除其不好的表现,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表扬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接受学生在消退过程中产生的自发恢复,即他的故态重新出现的现象,这时教师应做的绝不是一味的责罚,应肯定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他的情况还是有所进步有所改变的,并给予一定的表扬,给孩子适当的激励鼓励,但注意这里的表扬必须要适度,不然很可能会有适得其反之效果。 三、注重辨别学习

经典性条件作用

关于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介绍 巴普洛夫是俄国的生物学家,他在以狗作为实验对象研究狗的消 化腺分泌量时发现:狗的消化腺分泌量与给狗呈现的外在刺激变化和刺激出现的时间有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他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对此我将做如下介绍: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之为无条件反应,当有一个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通过控制结合后的刺激出现的频率与强度使有机体做出条件反应,其中,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结合形成的刺激称之为条件刺激。至此,有机体受条件刺激后就形成了条件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中,若只给有机体呈现中性刺激而不 是条件刺激或是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结合的时间间隔过长,这会使有机体的条件反射减弱,这叫消退;但过一段时间后再次呈现中性刺激,有机体也会条件反应,此时叫自然恢复。 当有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这种现象是泛化;与泛化相对应的称分化,即有机体能够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条件反应的过程。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当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就说明中性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到此为止就叫做一级条件作用;如果另一中性刺激与一级条件作用中的条件刺激反复结合成为新的条件刺激,那么这就是二级条件作用,巴

普洛夫把这一过程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巴普洛夫将刺激的来源分为两类:第一信号系统,指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条件刺激;第二信号系统,指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至此经典性条件作用已基本介绍完。它在现实中有很多的应用,如沃尔普发展的交互抑制原理和系统脱敏原理;以及其他行为矫正的方法:厌恶疗法、冲击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 但理论中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当时科技欠发达,理论中并没有揭示出条件作用后大脑产生的生理上的变化;也无法解释人绝大多数自发或自愿产生的行为。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4)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S 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 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实验1: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 结果: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 这个实验比“给狗狗摇铃喂食”的巴普洛夫实验更进了一步,建立行为。 何为学习?就是指将行为与操作者的需求建立相倚性联系。换句话说,使行为者感觉到“行为”与“奖励”是有联系的。 只要通过将行为与奖励不断重复、建立联系,就可以培养起操作者的行为模式。 奖励可以培养行为习惯,很棒吧?那么看实验2。 2. 行为与惩罚 实验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钮,则箱子通电。 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 但遗憾的是,一旦箱子不再通电,小白鼠按按钮的行为迅速消失。 “惩罚”,作为奖励的邪恶双生子,可以迅速建立行为模式。然而,惩罚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它建立起来的行为模式,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惩罚消失,则行为模式也会迅速消失。 从长远来看,惩罚对于行为的制止并不会起到显著作用。现实生活中,因为惩罚带来的凡勃伦效应,有时甚至会使惩罚起反作用。 凡勃伦效应:美国学者凡勃伦认为,与产品越降价、需求越增多的一般规律不同,特定的产品越涨价,需求越增多。部分上流阶层的消费目的在于,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成功,满足虚荣心,所以价格越高,需求则增加。相反,如果降价,体现上流阶层的界限变得模糊,所以需求减少。

营销中使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知学习理

思考题 试各举一个关于在营销中使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以及观察学习理论的实例。 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要冷就穿北极绒。 怕上火喝王老吉。 曼秀雷敦,从此没有追不到的女孩。 操作性性条件反射理论 "好友计"是香港航空最新的免费网上会员推荐计划。只要成为会员,并推荐朋友加入,即可为您及朋友带来源源不绝的eCash以及机票折扣优惠。 京东的会员级别共分十级,具体为:注册会员、铁牌会员、铜牌会员、银牌会员、金牌会员、一钻会员、双钻会员、三钻会员、四钻会员、五钻会员,级别升降均由系统自动实现,无需申请。 申请条件: 一年内累计消费金额超过10000 元(含)。 待遇: A.可以享受金牌会员所能购买的产品及服务; B.享受全场满39元免运费服务; C.可以参与金牌会员级别所能参与的商品拍卖; D.可以使用积分兑换10元、20元或50元京券; E.可享受返修/退换货取件运费优惠(查看返修/退换货说明>>)。 F.享有一年两次的针对金牌会员抽奖的权利(时间大致为每年的6月18日和年终); G.不定期举办个别产品针对金牌会员的优惠活动; H.享有支付66元DIY装机服务费的权利; I.享有优先购物权——对国内少见的优秀产品或者其它比较紧俏的产品具有优先购买权。 其它要求: 身份有效期为一年,一年有效期满后,如在该年度内累计消费金额在2500元(含)——5000元或一年内未完成10个(含)以上不同日期的订单,则系统自动将身份降为银牌会员;如消费金额在1000元(含)——2500元或一年内未完成10个(含)以上不同日期的订单,则系统自动将身份降为铜牌会员;如消费金额不满1000元或一年内未完成10个(含)以上不同日期的订单,则系统自动将身份降为铁牌会员。 认知学习理论 麦当劳的优惠券。 超市的产品劲爆价海报。 社会学习理论 孔子:考研丛书。孔子:“如今考研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能否选择一本好的辅导书,往往会决定你是否成功,为此,我向大家推荐由春秋战国出版社出版的”金榜题名之考研“系列辅导丛书,该丛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尽,适合年龄大于等于3的广大人群,是考研者的首选,要考研,请用金榜题名系列辅导丛书,相信我的推荐,绝对没错。” 不是谁的代言,我是韩寒,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和你一样,我是凡客。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若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事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給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如铃响,这个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得刺激相结合,而是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UCS),把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作用(UCR);铃声原来是一种中性刺激,铃声和食物在时间上多次组合,原是中性刺激(NS)的铃声就成了条件刺激(CS),铃声和唾液分泌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称之为条件作用(CR)。在条件作用形成过程中,无条件刺激引起特定的反应是前提条件,即无条件作用是条件作用的基础。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和无条件刺激在实践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作用。新的条件作用不仅能够直接在无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种条件作用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作用,例如,如果狗已经对铃声建立了条件作用,再把铃声和灯光一起配对呈现,经过几次试验后单独出现灯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就是通过刺激替代建立了二级条件作用。同样还可以形成三级条件作用。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作用。 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作用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条件作用建立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以强化结果是条件作用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例如,对于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作用的狗,只给铃声,不给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即出现条件作用的消退。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并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作用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作用就会很快恢复。这说明条件作用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条件作用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作用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敏试教师资格为大家整理2020年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资料,帮助考生复习。 一、实验名称: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狗进食的摇铃实验) 二、实验步骤: 第一步: (1)给狗喂食物,狗会本能的分泌唾液,这种本能叫做无条件反射。同时引起该反射的食物叫做无条件刺激。 (2)在狗面前摇铃,狗不会有任何反应,这种不会引起任何反射刺激叫做中性刺激。 第二步: 在给狗摇铃的同时出示食物,重复多次。在这个过程中狗仍然会分泌唾液,但是此时还是因为食物。所以铃声依然是中性刺激,食物是无条件刺激,分泌唾液依然是无条件刺激的本能。 第三步: 成百上千次的多次重复步骤二,最终只没有食物,狗只要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此时铃声在狗的意识里已经有“要吃饭”的意义了,这时铃声由中性刺激变为条件刺激。此时分泌唾液的反射叫做条件反射。而此时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不断

结合,使得中性刺激获得信号的意义,变为条件刺激,可以直接引起条件发射,这个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叫做获得。 第四步: 实验继续进行,因为之前并没有强化铃声的区别,这里摇各种类型的铃声狗都会认为是在喂食,所以都会有分泌唾液的反应。这种在无法区分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的现象就叫泛化。 第五步: 实验继续,为了让狗能够区分某种特殊的铃声,比如20HZ,就会只在20HZ铃声出现的时候才会喂食,其他频率的铃声则不会喂食,渐渐地狗就可以分辨出条件刺激和其他类似的刺激之间的差异。这种可以区分类似刺激的现象叫做分化。第六步: 最后,实验人员不再希望狗有这样的记忆,则出现任何频率的铃声都不会喂食,久而久之狗则会忘记原来的条件刺激相应的信号意义,这样的现象就叫做消退。 三、实验发现: 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四、相关题目练习: 1.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在医院里孩子一看到医生拿出针头准备打针就哭。(看到的针头属于物理性的条件刺激。) 2.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在家里妈妈说要带孩子去医院打针,孩子就开始哭。(“打针”属于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3.泛化:刚开始接触外语的学生会对出汉语以外的语言没有辨识能力,听不出来是英语还是西班牙语或是德育。(无法区分类似的刺激)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B.F.Skinner’s Operant Conditioning Make a review on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in B.F.Skinner’s Operant Conditioning 学习原理 在20世纪30年代,斯金纳的理论为以巴甫洛夫模型为主导的行为主义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他的研究认为,无论是一个婴儿还是一名科学家,改变行为最重要的是行为产生的结果。换句话说,婴儿和科学家的行为频率的增加受每种行为产生结果的影响。 斯金纳的研究已经被概括地表述为:(1)一种科学哲学,(2)一种行为的理论,(3)在自然情境中应用原理的一种体系。 一、基本假设 霍尔与斯金纳的比较: 相同点:都为行为研究建立了精确的程序。 不同点:斯金纳不赞成将理论的应用作为研究的框架,而操作性反射的基石是斯金纳关于一种行为科学的性质和习得行为特征的信念。 (一)行为科学的性质 行为的特征:(1)行为是复杂多变,行为科学的发展是困难的。(2)行为是一个短暂的、流动性的和变化的过程。 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发现行为的发生次序和一致性。 1、内部状态问题 把行为描述为是由某些心理状态或者感觉定势引起的观点存在三个问题结论:(1)容易提出另一个问题,即对状态本身的解释 (2)强调内部状态对行为的治疗,仅仅是把行为视为内部心理活动或者生理活动的指示器或“症状”。当仅仅把行为视为一种过程、一种状态或者一种动机、情绪或可获得的心理能量的指示器时,行为究变成了“二级变量”。

(3)没有注意到对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可能是一致的研究。 2、实验分析 为了研究行为,研究者必须在一个控制背景下操作可观察的事件,这个过程就是行为的实验分析。实验记录的是个体被试的行为而不是团体的行为 (二)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行为的变化。当被试学习的时候,反应增加;当被试不学习的时候,反应减少。因此,学习就被正式地定义为“一个反应在可能性或者或然性上的一种变化”。 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6个假设: (1)学习是行为的变化 (2)行为的变化(学习)与环境中的事件和条件的变化是函数关系 (3)行为和环境之间的法定关系可能只有在一下情况下才能被确定:行为特性和实验条件被定义为物理学的术语,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观察 (4)来自行为实验研究的数据必须是关于行为原因的信息时才可以接受 (5)有机体个体的行为是适当的数据来源 (6)有机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动力对所有物种都是一样的 二、学习成分 (一)斯金纳认为,理解操作行为的关键是桑代克的效果律。 (二)斯金纳认为,理解操作行为的关键是桑代克的效果律。效果律界定了行为感变中三种必要成分:反应发生的场合;被试的反应;结果的强化。学习中这三个成分被描述为:辨别刺激;反应;强化刺激 (三)辨别刺激 1、辨别刺激的作用:随着辨别刺激的出现,一个反应重复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到最大值。人类行为的辨别刺激并不局限于环境事件。在很多情况下,个体构建他们所能够对其做出反应的辨别刺激。当人们做出决定、公布预期或者打算和发展规划时,人们就会构建这样的刺激。 2、对具有同一种特征的两个或者多个不同刺激的反应可能也是通过控制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巴甫洛夫的这个实验可以简化表示为三部分: A:非条件刺激(食物)→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B:非条件刺激(食物)+中性刺激(铃声)→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C:条件刺激(=中性刺激)(食物)→条件反应(=非条件反应)(分泌唾液)

2017福建教师招聘考试: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2017福建教师资格考试: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福建教师招聘网免费提供2016福建教师考试公告最新资讯、福建教师考试备考资料、福建教招历年考试题库以及福建教资历年考试题库等。 更多教师资格、教师招聘相关问题,请咨询福建教师考试网。 1.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 巴甫洛夫做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包括吹口哨、使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等),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喂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于“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他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响”视作“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的流口水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经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应而来的。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 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 2.对教学的启示 教师如果想把经典性条件作用应用到课堂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避免消极情绪的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有经验的教师而能够预期在某些情境中,消极情绪可能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而习得,并尽量避免这种情境。如果学生有一次成绩不好, 而不是一直都不好, 那么告诉学生你期望他下一次能考好。 (2)将学习与积极的情绪建立联系。避免形成反应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反复将积极情结与某种学习,尤其是那些容易引起焦虑的科目配对出现。例如,教师可以让那些有阅读困难的学生在一种舒适、欢愉的氛围阅读,学生逐渐在来自阅读环境的舒适感觉与阅读这项任务本身建立起联系。

[教学研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教学研究]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基本部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一、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他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当狗见到食物时,自然会分泌唾液。但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即使不给食物,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其过程如下: (一)食物可以使狗流唾液,流唾液是自然的、无法控制的反应。食物是一 种无条件刺激。 (二)铃声不会使狗流唾液。铃声是一种条件刺激。 (三)巴甫洛夫把食物和铃声配合起来,使狗学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四)最后,即使没有食物,铃声也可以引起狗流唾液。 (引导学生写出) 无条件刺激反应=见到食物流唾液 条件刺激反应=听到声音流唾液 (设计意图)四个过程用投影仪给学生呈现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图文并茂,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二、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行为—联想主义认为学习就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联 结。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在这个实验当中,有什么样的刺激,发生了哪些反应, (一)刺激无条件刺激:在这个实验中,狗看见食物就会分泌唾液,这是 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 条件刺激:本来单独的铃声是不可能引起狗分泌唾液。对狗来 说,铃声属于一个中性刺激,当这个中性刺激(铃

声)与无条件刺激(肉)联结就变成了条件刺激。 (二)反应无条件反应: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条件反应: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三)列表 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形成前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中性刺激无反应 (阶段1) (肉) (唾液分泌) (铃声) 中性刺激(铃声) 形成中 + (阶段2) 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 (肉) (唾液分泌) 形成后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阶段3) (铃声) (唾液分泌) (设计意图)回想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填充此表。 (四)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列举生活实例,使学生对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有更清晰、深刻的认识。 (例一)其实在人的生理过程中也有非常类似的情况。哺乳期的妈妈,当婴儿吮吸的时候,乳汁开始分泌。后来,当孩子一哭的时候,母亲会认为孩子饿了,就抱起孩子喂奶,如果持续几天以后,这位母亲一听到孩子的哭声,乳汁就开始分泌。 (提问)在这个例子中,什么是无条件刺激,(孩子的吮吸)什么是条件刺激,(哭声)什么是无条件反应,什么是条件反应, (例二)大家都见过警车。警车开过的时候有闪烁的红蓝灯,还有刺耳的警报声。我们一般人走在大街上看到警车经过有没有反应,应该没有反应。警车的光和声音对我们来说属于中性刺激。可当一个人因为某次开车超速,而被警车拦截受到

教招考点之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教招考点之巴浦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考情 这一部分知识点的考查形式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但是这部分理论比较抽象学生容易出现错误。 二、内容 由于诸多教师招聘考试中对此部分的呈现都是以大段文字的形式呈现,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故小编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各位考生能够有直观明了的把握: 三、习题演练 1.刚开始学习汉字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在”和“再”、“未”和“末”,按照条件反射有关理论,这属于( )。 A.效果扩散 B.分化 C.泛化 D.获得 1.【答案】C。解析: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题干中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区分:“在”和“再”、“未”和“末”。

2.根据巴甫洛夫提出的经典条件反射论,( )能使我们对不同的情境作出恰当的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为。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2.【答案】D。解析: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3.打过几次针的小孩,见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或躲避。这种现象属于( )。 A.无条件反射 B.先天本能 C.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 D.第二信号系统条件反射 3.【答案】C。解析: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白色大褂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物理刺激。故引起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 4.“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体现了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的( )现象。 A.分化 B.泛化 C.退行 D.替代强化 4.【答案】B。解析: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喻一旦受过伤害就对类似的事物或事件十分惧怕。 5.司机在看见“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速,这是( )。 A.第一信号系统 B.第二信号系统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无条件反射 5.【答案】B。解析: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这个语言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又可以分为:符号和文字“减速慢行”是一种交通符号。故选择B选项。 6.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谈虎色变”属于( )。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两个学习理论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年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中也是一个高频考点。而很多学员在备考过程中,总觉得这两个理论比较难理解,也不太好区分清楚。下面中公资深讲师就此问题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为大家的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说到条件反射,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反射这一概念。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瞳孔反射(瞳孔遇强光缩小)、吃东西流口水、手碰到烫的东西会迅速地缩回来等等现象都属于反射现象。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叫无条件反射,一种叫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学即会的反射,即本能,是反射活动的基本形式。比如朝向反射、膝跳反射、瞳孔反射等都是无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机体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比如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就会流口水。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经典条件反射最着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声,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铃声)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食物)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铃声)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及应用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及应用 斯金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和行为矫正术的开创人。他深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把物理学的操作主义和生物学的进化论结合起来,构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排除内在心理历程,只研究可测量的外显行为。 一、实验: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是一个0.3米见方的箱子,内有杠杆和与食物储存器相连接的食物盘。在箱子内白鼠只要轻轻按压杠杆,就有一粒食物丸子滚入食物盘,便获得食物。箱外有记录器,可以记录白鼠按压杠杆的速度。一只白鼠进入箱内,开始时有些胆怯,经过多次探索,迟早会做出按压杠杆的动作,一粒食物丸子落入盘中,若干次后就形成了白鼠按压杠杆取得食物的反射。 二、知识点梳理 1.强化物:凡能够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物。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与反应相伴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此为积极强化物;所谓的消极强化物是指与反应相伴随的刺激物从情境中排除时,可以增强该反应。 2.正强化和负强化:由积极强化物引起的反应,为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刺激,增强反应的发生概率);由消极强化物引起的反应,为负强化(撤销一个厌恶刺激,增强反应的发生概率)。 3.惩罚和消退:惩罚指的是呈现一个厌恶刺激,降低行为发生的概率;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物伴随的过程,目的在于降低行为发生的概率。 4.强化程式是按照合乎要求的反应次数以及各次强化之间的时距的适当组合而做出的各种强化安排。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两类。连续强化指的是每次行为出现都受到强化;间断强化正好相反。其中,间断强化又进行细分,根据反应是否固定间隔分为固定强化和非固定强化,根据反应的时间或数量分为间隔强化和比例强化。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应用 1.程序教学:学习就是行为,任何复杂的行为都可以分解成详细的行为目录,可以采取连续渐进法施教。提出教学机器,把现代技术引进到教育中。 2.行为矫正:运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技术对行为不良的儿童进行心理矫正,塑造良好的行为。 四、简要评价 优点:建立了一门真正的心理科学,反对研究有机体的内部过程,而是研究外显的行为,推动心理学走向社会事务和实践。 局限:过于注重行为研究,忽视理论基础和行为表现的多面性。 以上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及应用,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中公讲师解析

Skinner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简述

Skinner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简述 王国胜,201511140243 Skinner系统化发展了Thorndike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通过实验研究了强化的机制、原则、类型和方式,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和程序教学的思想。 1操作性条件作用 行为分类: ?应答性行为:由已知刺激引起,有机体被动地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 ?操作性行为: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受强化后得到的在特定环境中随意或有目的的操作。 相应地,条件作用也可以分为两类: ?经典性条件作用:S-R联结,反应由刺激引发。 ?操作性条件作用:R-S过程,重在跟随操作后的强化。 操作性作用的两个一般性原则: ?任意有强化(奖励)刺激紧随其后的反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 ?任意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反射学习:S-R 操作性学习:(S)-R-S 2强化理论 行为发生变化是因为有强化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强化是能增强反应率的效果(区别与奖励)。 2.1强化物 强化物是能增大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 分类1: ?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 ?消极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 分类2: 1

2强化理论2 ?一级强化满足基本生理需求。 ?二级强化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进而获得了强化性质的中性刺激。包括社会强化、信物、活动 惩罚是能降低反应概率的紧接在反应后的刺激。 Premack原理应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实际教育中,强化种类繁多,效果因人而异。教学中选取强化物应遵循如下原则: ?针对班上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系列。即通过观察和问卷了解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 ?考虑年龄因素。 2.2强化程式 强化程式(reinforcement schedules)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 ?连续强化程式 ?间隔强化程式。依据两个维度:时间、比率;固定、可变,组合成四种强化程式。 具体分类: ?连续强化,即对每个反应给予强化。可以迅速学会反应,但反应迅速消失,毫无持续性。 ?定时强化,即在固定时段后给予强化。可以使反应随着强化时间的临近迅速增加,强化后反应数量骤减。反应具有很短的持续性,当强化时间过去不再出现强化物时,反应速度迅速降低。 ?定比强化,即在固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反应建立迅速,强化后反应会暂停。反应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当达到预期的反应数而不再有强化物时,反应速度降低。 ?变时强化,即不定时给予强化。反应建立缓慢,稳定,强化后反应不会暂停。反应具有更长的持续性,反应降低的速度缓慢。 ?变比强化,即在不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反应建立的速度很快,强化后几乎不会暂停。反应具有最长的持续性,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不会消失。 程式和反应模式象对应。连续程式的强化在教新反应时最为有效。间隔强化又称部分强化,它比连续程式具有更高的反应率和低消退率。 扇贝效应(seallop e?ect):定时强化由于有一个时间差,强化后随之以较低的反应率,但在时间间隔的末了反应率上升。 定比强化对稳定的反应率比较有益,而变比强化则对维持稳定和高反应率最为有效。 在实际教育中,不想要的行为常常不明智地受到了强化。一个教师可能正在作间隔式的强化,次侥幸就会使学生永远记住这个行为,学生认识到如果他们一直恳求教师,教师就会最终答应他们的要求。所以在强化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后果紧跟行为比后果延缓要有效得多。即时反馈有两个作用:首先它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其次它增加了反馈的信息的价值。 ?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 ?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不要坚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不要强化不希望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