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高中地理(太阳的视运动、太阳高度角、地方时)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太阳的视运动、太阳高度角、地方时)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太阳的视运动、太阳高度角、地方时)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太阳的视运动、太阳高度角、地方时)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太阳的视运动、太阳高度角、地方时)考点详解

?1、太阳的视运动轨迹

不同的季节,太阳视运动轨迹不同,即日出、日落的方位不同。以北半球为例,日出日落方向为:

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东北日出、西北日落;

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东南日出、西南日落;

③春分/秋分: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另外,还有如下三个规律:

①南半球的日出、日落方位,与北半球相同;

②北半球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向南偏移;

③南半球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向北偏移。

图1 太阳的视运动轨迹

?2、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指的是正午的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计算公式为:

α= 90°- | β- γ|

其中α为正午太阳高度角,β为观察者所处的纬度,γ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注意:β-γ表示的是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遵循“同减异加”的计算方法,即当观察者与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时,用减法;当位于不同半球时,用加法。

图2 正午太阳高度角α示意图

例题

44、下图为我国某地夏至、冬至的太阳视运动轨迹,0为观察者所在位置,A、B、C、D为地平面的四个方位,E、F为正午时太阳的位置,EO⊥CA。

(1)图中A、B、C、D中,表示南方的是_____。

(2)O点的纬度是_______。

(3)某日,O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34′,日落时刻为北京时间18:16,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_____,O点的经度为_____。

答案:(1)A

(2)23°26′N

(3)0°;116°E

精讲精析:(1)分析太阳视运动轨迹。①我国位于北半球,因此太阳视运动轨迹向南倾斜;②图中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向右(A点方向)倾斜,因此A点表示南方。

(2)分析O点的纬度。①EO⊥CA,即表示O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E点所在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在O点的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因此E点所在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为夏至。②正午太阳高度角=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3°26′N,则当地纬度也为23°26′N时,正午太阳高度角=90°-|23°26′N-23°26′N|=90°,满足EO⊥CA,即O 点的纬度为23°26′N。

(3)根据地方时,计算经度。①太阳高度角=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即66°34′=90°-|23°26′N-太阳直射点纬度|,由此可以求得,太阳直射点纬度为0°,即太阳直射赤道,此时为春分或秋分;

②春分或秋分时,全球昼夜等长,即6:00日出,18:00日落;②因此,日落时,该地的地方时为18:00,北京时间为18:16,北京的经度为120°E。该地的地方时比北京小,因此在北京的西侧,根据“东加西减”,经度计算用减法。则该地的经度为:120°E-(18:16-18:00)÷4=116°E。

总结

?根据地方时,计算经度

本节例题的难度较大,解题思路为:①根据北半球太阳视运动轨迹的偏转方向,确定方位;②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夏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分析夏至太阳高度角为90°时,O点的纬度;

③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赤道),并分析此时的季节(春分或秋分),进而确定日落的地方时(18:00);④将日落的地方时(18:00)与日落的北京时间(18:16)对比,确定该地的方位(北京的西侧),并根据“东加西减”的规则,计算该地的经度。

已知地方时,求经度,计算方法为:

①判断东、西方向。根据两地的地方时,地方时数值较大的地区,位于东面;较小的位于西面;

②计算经度。采用“东加西减”的计算方法,即计算东边地区的经度用加法,计算西边的则用减法。时间每间隔1小时,经度间隔15°(每间隔4分钟,经度间隔1°)。

图3 世界24个时区的分布

《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的画法及应用》小专题

《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的画法及应用》小专题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年回归运动,从而引起地球上不同地点每日太阳高度的变化,表现在太阳在天空中的视位置和每日划过的视轨迹的周年变化,由于地球的自转,每日太阳都是东升西落,高度角是由零(晨线上)变到最大(正午),再变到零(昏线上)。可以得出结论:6月22日太阳升起的位置最北,12月22日位置最南,3月21日和9月23日居中。 现在以夏至日(6月22日)时,北京为例介绍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画法。 要画好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需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1、确定所在观测点的位置和方向: 如图1:P点为北京的地理位置(116oE,40oN),N、S、W、E分别表示地平圈的北、南、西、东四个方向。 E P N S W 图1 步骤2、确定日出点位置和日落点位置: 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北京,太阳应是东北升,西北落。 如图2:α=β=23o26’,即日出、日落的偏角(α=β)为当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太阳光线平行于所有纬线圈平面,太阳在地球赤道上空运动,我们看到太阳从正东升起,至正西落下;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光线与纬线圈面成23o26’的夹角,太阳从东北升起到西北落下;日出、日落的位置东(西)偏北23o26’;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线与纬线圈面成23o26’的夹角,太阳从东南升起到西南落下;日出、日落的位置东(西)偏南23o26’;其他时间依此类推。 N S 图2 日出点位置和日落点位置归纳如下: 北半球日出点和日落点位置

步骤3、确定观测点的的昼夜长短情况: 夏至日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北京是昼长夜短,参考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本上册1.6节插图,可得北京(40oN )这一天的白昼长达14小时51分,进而可估算出北京在夏至日这天大致4:35日出,19:25日落。白昼长于黑夜,在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上,表现为太阳在天空中停留的弧线长。如图3所示:地平线上A1—A2—A3所构成的弧线要比在地平线以下的弧线长。 N S 图3 步骤4、确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 根据公式:H=δφ--0 90,计算出北京在夏至日时的太阳高度角为73o26’。 如图所示:γ=H=73o26’

太阳周日视运动专题

太阳周日视运动专题 由于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太阳相对地球而言,是自东向西运动的东升西落,这就叫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在地球上仰视看太阳的运动轨迹。随着季节的变化,不同纬度地区,太阳升落的方向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方位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周日视运动的轨迹也不同. 一、太阳视运动图的判读 1、圆心:是以观察者为圆心;所在平面为地平面。 2、方向:符合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故我们只需确定某一个方位,其余的方位也应是确定 如根据太阳升起的方位—东.落下的方位—西、(除极昼、极夜范围外) 或根据正午太阳的方位: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的方位—南;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方位----北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方位有时在南,有时在北) 3、天顶:观察者的头顶(即图中的Z 点) 4、太阳的特殊位置:1—日落;2—正午;3—日出; 4—子夜 5、太阳高度:太阳与观察者的连线与地平面所成的夹角。如:正午太阳高度:太阳位于正 午时(2位置),太阳与观察者的连线与地平面所成的夹角,即图中的∠H 。 6、昼夜长短:太阳的周日视运动圈(即图中的1—2—3—4—1)以地平面为界,分为两部分,地平面以上部分可代表白昼长,地平面以下部分可代表黑夜长,在一天24小时的前提下,根据两者各自所占的比例可确定观察者当地此时的昼夜长短情况。 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有些差异,甚至是完全不同。 二、周日视运动圈的特征 某地一年中的周日视运动圈我们可认为它们是互相平行的。故一般题目中只讨论二分二至 的三个视运动圈(可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或昼夜长短情况区分)。一年中所有的周日视运动圈均在二至日两个视运动圈之间,其中二分日日出必然在正东方地平面上,日落必然在正西方地平面上。 三、常见的各种周日视运动图 (1)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的地区二分二至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情况(以40oN 为例) 图一: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40o) 从图一可以看出: 春秋分时,40oN ,日出时,太阳位于正东方,太阳高度为0o;正午时,太阳在头顶正南方,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为50o;日落时,太阳位于正西方,太阳高度为0o。 夏至时,40oN ,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北方,太阳高度为0o;正午时,太阳在头顶正南方,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为73o261;日落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太阳高度为0o。 冬至时,40oN ,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太阳高度为0o;正午时,太阳在头顶正南方,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为26o341;日落时,太阳位于西南方,太阳高度为0o。 (2)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二分二至太阳的周日视运动情况(以20oN 为例) 1:夏至 (H=73o261) N 1:夏至 (H=86o341) N

太阳周日视运动知识归纳

太阳周日视运动 地球运动部分的知识点,尤其是太阳视运动对于一般高中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为缺乏空间想象能力,且高中地理教材对于该块内容几乎是空白,而在高考中对太阳视运动有一定的要求,掌握和理解太阳视运动规律有利于解决地球运动的知识点,所以笔者认为掌握一定的太阳视运动知识是有必要的。 太阳视运动规律一般与直射点位置联系在一起,太阳视运动可以分为周日视运动与周年视运动。这里我们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太阳周日视运动状况。 一、太阳周日视运动周期 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从地球上看地球以外的任 何天体都有东升西落的周日运动。以恒星为参考体的 自转周期,即恒星的周日运动周期,定义为恒星日, 再划分为恒星时,分,秒,构成恒星时系统。以太阳 为参考体的自转周期,即太阳的周日运动周期,定义 为太阳日,再划分为太阳时,分,秒,构成太阳时系 统。两者的时间差异在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 阳公转。 已知地球公转一周为365.2564 日,则地球日平均 角速度是:360°÷365.256日=0.98561°(即59′8″.196)当地球自转一周,完成一个恒星日后,还须绕过△t=59′8″.196,才能完成一个太阳日。可见,太阳日比恒星日多出59′8″.196。已知恒星日地球自转一周为23 时56 分 4 秒(即1436.06667 分),则地球自转1°的时间是:1436.06667 分÷360°=3.989074 分(或24 时÷360°59′8″.196=3.989074 分),3.989074分×59′8″.196=3 分55.9622 秒=3 分56 秒,所以一太阳日:23 时56 分4 秒+3 分56 秒=24 时。二、昼夜长短状况 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昼弧长除以150来表示昼长,如果太阳视运动轨迹在地平线之上(此时为昼)的长度大于半个圆,则昼大于夜,反之昼短于夜;如果始终在地平线之上为极昼,反之为极夜。 与直射点位置关系为:直射点所在半球,昼大于夜,且直射点纬度越高昼夜差异越大;直射点向某半球移动,该半球的白昼增长。 三、日出日落的太阳方位 人们常说:“太阳东升西没”。而且习惯以日出地平线的一点代表东方,日没地平线的一点代表西方。在人们的心目中,太阳的出没点是判断地面东西方向的标志。然而,严格地说来,仅把太阳的出没地点作为地平面正东正西方向的判断标准,这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在地球表面上,同一纬度地点的不同季节,或同一季节不

太阳周日视运动试题及变式图解

太阳周日视运动试题及变式图解 例题1:11月5日,北京(40°N、116°E)当地看到太阳升落的视运动轨迹示意图为() 例题2:下图是北纬40°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K、L、M三条曲线为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曲线。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分别表示地平圈上的四个方位,其中代表南方的是() A.a B.b C.c D.d (2)有关K、L、M所对应的日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K一一天安门广场升旗时刻为一年中最迟 B.L一一江苏白昼时间比北京长 C.M一一此时该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D.L一一长江口外海域盐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例题3:图1是北半球某地观测到的太阳周日视运动图,(1)求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该地的纬度。(2)画出该地的太阳高度角日变化坐标图。 (四)特殊的太阳视运动图

例题4:图3为某地某日“太阳视运动路线图,圆O为地平圈,箭头为太阳视运动方向,<1=<2=22°,完成下列问题:(1)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及该地的纬度;(2)悉尼该日太阳升起的方向。(3)画出该地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坐标图。 例题5:图5是北半球某地某日太阳是运动图,当太阳位于A点时,北京时间为6时,高度角为44°,完成下列问题:(1)求该地的地理坐标。(2)求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3)该日该地太阳升起的方向。(4)画出该地的太阳高度角日变化坐标图。 例题6:图7为70°N某地太阳在6月22日的视运动路线图,读后完成下列问题:(1)太阳在天顶偏南时,高度角是多少?太阳在天顶偏北时,高度是多少?(2)当地零时,太阳高度是多少?当地正午时,太阳高度是多少? 课后巩固练习题 练习题1: 某年6月22日,“网络天文爱好者协会”的四位会员图示了各自所在地的太阳视运动状况,四幅图如下,

(完整版)初一地理地球与地球仪、地球的运动测试题

初一地理测试题 1、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57千米 B、6378千米 C、6371千米 D、4万千米 2、0°纬线是() A、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B、最短的纬线 C、经过南美洲厄瓜多尔首都基多附近 D、地球上最长的经线 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变化的规律是() A.没有变化 B.度数增大 C.度数减小 D.变化无规律 4.地球仪上,0°纬线和0°经线相比[ ] A.两者等长B.0°纬线稍长 C.0°经线稍长D.0°经线约为0°纬线的一半长 5、下列叙述,不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是() A、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 B、坐地日行八万里 C、地球表面积约为 5.1亿平方千米 D、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6、以下不属于纬线特点的是() A、所有纬线都是圆圈 B、所有纬线长度不一定相等 C、所有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D、所有纬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7、赤道的长度约为() A、6371千米 B、4千米 C、4万千米 D、5.1亿千米 8、关于地球仪上的纬线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B、不同度数的纬线长度不等 C、沿同一条纬线一直向东走,不改变方向,能回到出发地点 D、沿同一条经线一直向北走,不改变方向,能回到出发地点 9. 本初子午线是() 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划分南北纬的起始线 D.也就是180度经线 10. 关于地球半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纬的地方,一定位于南半球 B.属于西半球的地方,经度一定是西经度 C.本初子午线位于西半球 D.度数相同的经线或纬线,一定位于同于半球 11.某点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该点是 () A.经度0°,纬度0° B.经度180°,纬度0°

太阳周日视运动

太阳周日视运动:太阳出没时间和方位问题 由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易知,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北半球日出时间(地方时)早于6:00。同理,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太阳东北南升西南落,南半球日出时间(地方时)早于6:00。 地方时6:00的太阳方位自然成为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 由于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太阳正东升正西落,且日出时间为地方时6:00,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夏半年,在地方时6:00,太阳刚好于东北(或东南)运行到正东位置。 果真如此吗? 一、夏半年地方时6:00时太阳方位的定性分析 1、北半球温带和寒带地区 下图(图1)为北半球温带地区,二分日与夏至日太阳周日视运动示意图。ESWN为地平圈,E、S、W、N分别表示东南西北方。O为观察点。弧EDW为二分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弧ABC为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O′为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的中心。

过O′作EW的平行线交弧ABC于E′、W′,E′W′平分该日太阳视运动轨迹,故E′、W′分别表示当地时间6:00和18:00的太阳位置。 如果将E′、W′垂直投影到地平圈上,它们的投影明显分别位于东北和西南方。 同理可知,南半球温带和寒带地区,夏半年,6:00和18:00的太阳方位分别为东南和西南。经过一段时间,太阳会运行到正东和正西方向。 2、北半球热带地区和赤道地区 北半球热带地区和赤道地区,夏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如图2、图3。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热带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天顶以北。

因此,在地方时6:00和18:00,太阳分别位于东北方和西南方,而且,在一天当中根本到达不了正东方。 二、夏半年地方时6:00时太阳方位的定量计算

一、太阳周日视运动图

一、太阳周日视运动图 二、不同纬度两分两至日太阳视运动图 1.赤道上两分两至日 视运动图 影子长短和方向的日变化 太阳高度日变化

三、北回归线上 四、北极圈上

例1:下图表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据此回答下列三题。 1.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 A.15°N B.20°N C.15°S D.20°S 2.该地的地理纬度是( ) A.70°N B.75° N C.70°S D.75°S 3.当太阳处在正北方上空时,国际标准时为20时,则该地的经度位置是( ) A.120°W B.0° C.60°E D.180° 六、北极点处太阳视运动图 例2: 下图为某科考队员在某地观测到的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这一天他观察到的太阳在天空呈 逆时针方向运行。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该科考队员所处的纬度位置是( ) A.68 ° S B.68° N C.90° S D.90 °N 2.假设图示太阳高度为该地一年中的最大值,则( ) A.地球上的热带范围将变大 B.地球上温带范围将变小 C.地球上有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将变小 D.武汉(30°N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将变大 七、南半球中纬度地区 八、南极点太阳视运动 S 某地 0 12 24 时刻 22

九、南极圈上夏至日(或南半球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即该地纬线与晨昏圈相切) 例3 下图表示某地点A 某日所观察到的太阳运行轨迹,其中箭头表 示太阳运行方向,E 、W 、S 、 N 分别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当太阳位于图中B 点时,北京时间为16点。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观察地点的地理坐标可能是( BD ) A.60°N ,120°W B. 60°N ,60°E C.70°N ,120°W D. 70°N ,60°E 2.该日,太阳升起的方向是( B ) A.地平正北方向 B. 地平东北方向 C.地平东南方向 D. 地平正东方向 例4:右图为北半球冬至日不同纬度地区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图中各曲线对应的纬度分别是: 练习: 下图是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米尔迪拉市(约34°S,143°E )建造的太阳能热力塔式发电站。它由200面大镜子和一个大铁塔组成,镜子聚焦,将太阳光反射至塔上,塔内产生的热量与天然气、水混合后发电,便形成了太阳能热发电,发电容量高达20万千瓦。而塔底镜子的数量还可以根据所需太阳能的多少随时进行调整。据此完成1—3题。 W

太阳周日视运动图解

太阳周日视运动图解 一、太阳周日视运动图 二、不同纬度两分两至日太阳视运动图 1.赤道上两分两至日

二、北回归线以北、北极圈以南 三、北回归线上 四、北极圈上

五、夏至日北极圈内 例1:下图表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据此回答下列三题。 1.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N °N °S °S 2.该地的地理纬度是() °N °N °S °S 3.当太阳处在正北方上空时,国际标准时为20时,则该地的经度位置是() °W °°E ° 六、北极点处太阳视运动图 例2:下图为某科考队员在某地观测到的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这一天他观察到的太阳在天空呈逆时针方向运行。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该科考队员所处的纬度位置是() °S °N °S °N 2.假设图示太阳高度为该地一年中的最大值,则() A.地球上的热带范围将变大 B.地球上温带范围将变小 C.地球上有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将变小 D.武汉(30°N)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将变大 七、南半球中纬度地区 S N 35° 5° 某地 0 12 24 时刻 太阳高度 22°

九、南极圈上夏至日(或南半球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即该地纬线与晨昏圈相切) 十、南极圈内视运动 例3 下图表示某地点A 某日所观察到的太阳运行轨迹,其中箭头表 示太阳运行方向,E 、W 、S 、N 分别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当太阳位于图中B 点时,北京时间为16点。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观察地点的地理坐标可能是( BD ) °N ,120°W B. 60°N ,60°E °N ,120°W D. 70°N ,60°E 2.该日,太阳升起的方向是( B ) A.地平正北方向 B. 地平东北方向 C.地平东南方向 D. 地平正东方向 例4:右图为北半球冬至日不同纬度地区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图中各曲线对应的纬度分别是: 练习: 下图是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米尔迪拉市(约34°S,143°E )建造的太阳能热力塔式发电站。它由200面大镜子和一个大铁塔组成,镜子聚焦,将太阳光反射至塔上,塔内产生的热量与天然气、水混合后发电,便形成了太阳能热发电,发电容量高达20万千瓦。而塔底镜子的数量还可以根据所需太阳 W N S B 地平面 E 40° A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 地球的运动(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根据课标要求: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判断。 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②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四季的形成。四季的形成,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具,找出重点、难点,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从观察入手巧妙地突破。层层深入地理解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能力。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节的重点难点内容。二是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教学要求,讲授知识做到深入浅出,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本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学新课 我们继续用地球运行仪来演示地球的公转,在演示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和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椭圆形) ②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斜着) ③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没有) ④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呢?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两次) 尝试从演示中发现地理问题,教师提出探究思路,让学生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注意:老师演示时速度不要太快,若运行一周学生还没有看清楚的话,可以反复一次。 学生回答后,教师必须以板图的方式进一步做具体的解释:地球在公转时,是斜着身子的。它斜着身子,是因为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有个尖角,这个夹角是66.5°。正是因为这个夹角的存在,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最北到达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回归线,这也是南、北回归线得名的原因。 试想,假如地球不是斜着身子,而是直着身子,也就是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夹角是90°,那太阳直射点还会移动吗? 为使问题更简单明了,教师将地球运行仪的地球仪取下来,换上一个皮球来演示。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会移动,始终在赤道上。 太阳直射点始终在赤道上,那么南北半球在一年中获得的太阳热量会有变化吗? 没有。 没有热量的变化,会不会有气温的变化?不会。 地球在一年中没有气温的变化,会不会有季节的变化? 不会。 由此看来,正是因为地球斜着身子公转,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才会使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热量不同,才会有寒暑往来,于是就产生了四季。 这就解释了我们上节课留下的疑问。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特点。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小型地球仪(学生可自带)、手电筒(学生可自带)、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阅读:学生一起朗读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引入本课内容。 演示:教师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请学生观察。 自学:学生自学本课数分钟。

二、讲授新课 投影:地球自转动画 提问: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 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演示:要求学生利用自带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并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提问: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并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的初步印象。 讲述: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出昼夜两半球的范围,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使地球不同地区产生了时刻差异。 提问: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周期。 投影:从地球公转姿态动画得出地球公转及其重要特征 投影:通过动画和图片讲解地轴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投影:通过地球公转动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动画及太阳直射点移动动画,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利用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填写二分二至日 太阳直射点纬度 南北半球获得光热状况 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提问:第12页活动2(通过动画讲解)。 归纳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有规律变化形成四季。 投影:地球的五带图 提问:①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②各带内接受太阳照射情况和气候最明显特征;

极昼区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探析

极昼区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探析 极昼区,即出现太阳终日不落现象的地区。在同一个太阳日内,极昼区内不同纬度地点尽管都有极昼现象,但它们的太阳高度(角)日变化及其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却迥然不同。对于该问题的认识,学生大都模糊不清,下面分类图示例析如下。 一、南、北极点太阳周日视运动状况 每年春分(3月21日前后)至秋分(9月23日前后),阳光直射北半球,为北极点极昼期;秋分至次年春分,阳光直射南半球,则为南极点极昼期。由于南、北极点位于地球自转轴上,其角速度和线速度为0,因此,当其处于极昼期时,全天24小时太阳高度角为恒值(不变),并且其太阳高度的大小取决于阳光直射点的纬度。运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90°-直射点的纬度)),可推知h=直射点所在的纬度数,即极点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恰好等于阳光直射点的纬度。例如,当阳光直射20°N时,北极点全天太阳高度角为20°;又如,当阳光直射20°S时,南极点太阳高度角终日为20°。由于阳光直射点以回归年为单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故南、北极点在其极昼期内的太阳高度变化范围为(0°,23°26′]。当阳光某日直射南、北纬h°时,南、北极点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曲线及其视运动轨迹,如图1、图2(南极点图)和图3(北极点图)所示。 提示:①太阳周日视运动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其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在北半球地平圈上看来,太阳视运动表现为顺时针方向,而南半球则为逆时针方向。②北极点为地球最北端,其四面八方均为南方;南极点为地球最南端,其四面八方为北方。③阳光直射赤道时(二分日),南、北极点太阳高度终日为0°,该日太阳沿地平线移动,此现象不属极昼现象。④阳光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日内变化忽略不计,同纬度地点太阳视运动轨迹相同。 例1.下图为某科考队员在某地观测到的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这一天他观察到的太阳在天空呈逆时针方向运行。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该科考队员所处的纬度位置是() A.68°S B.68°N C.90°S D.90°N (2)假设图示太阳高度为该地一年中的最大值,则() A.地球上的热带范围将变大 B.地球上温带范围将变小 C.地球上有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将变小 D.濮阳(36°N)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将变大 解析:地球上太阳高度整日不变的只有极点,极昼时北极点上空太阳视运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南极点为逆时针方向,故第⑴题C项正确。极昼期间,极点太阳高度等于阳光直射点的纬度,其大小随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变化。若此日南极点的太阳高度(22°)为一年中的最大值,说明黄赤夹角变小,则南北回

高三二轮微专题 太阳视运动 太阳方位

专题一太阳视运动 高考真题回顾: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 如图3所示。据此完成下题。 1.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 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 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A.6:00出发,左侧靠窗 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 D.12:00出发,右侧靠窗 (2018年天津卷)天津广播电视塔(简称“天 塔”)高度约415米。读图文材料,回答2—3 题。 2.拍摄到该照片的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介于 A.5:00—7:00 B.8:00—10:00 C.12:00—14:00 D.15:00—17:00 3.拍摄到该照片的日期最可能介于 A.1月15日到2月15日 B.3月1日到3月30日 C.5月15日到6月15日 D.10月1日到10月30日 (2018年江苏卷)图2为“某地二分 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5.该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琼 B.新 C.苏 D.赣 (2017年天津卷)我国A市某中学(图5所示)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冬至前后,师生们能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00)看到日出。结合图文材料,回答6—7题。 6.A市位于天津市(39°N,117°E)的 A.东北 B.东南C.西北D.西南 7.学生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 A.惊蛰到立夏 B.立夏到小暑

初中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初中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理解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水平,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水平,小组合作学习水平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理解的过程。是对科学的探索和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准确建立是关键。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 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因为知识点多,水准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水平 都处在起步阶段,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 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 出发点:为学生体现理解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 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 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 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 期和晨昏圈的概念。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通过举熟悉的 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 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 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 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 关系。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 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五带的划分”以小组 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 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能够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

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的判读 【知识总结】 太阳视运动轨迹图是以观测点为中心,目视太阳在天球上运行所形成的轨迹示意图。它能直观地反映出某地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能反映某地全年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 一、方向的判读(通常指地平圈上方向的判读) (1)可通过太阳的升落先判断东西方向,再利用与普通地图上方向的判读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出方向坐标。 例:读图1中太阳在不同节气的视运动图,A 点位于观测者的( )方。 (2)已知观测点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时,可根据正午太阳的位置来判断南北方向。 例:图5为北半球某地太阳视运动图,请在图中 地平面上标出方向及用箭头画出太阳运动的轨 迹。 二、昼夜长短的判读: 太阳视运动轨迹在地平圈以上弧长的变化,即表示昼长的变化。⑴若此轨迹为优弧,则表示观测点所在纬线此时( );⑵若此轨迹为劣弧,则表示观测点所在纬线此时( );⑶若轨迹圆心恰好为观测点,则表示观测点所在纬线此时( ); ⑷若太阳视运动轨迹在地平圈以上是一个完整的圆,则表示观测点所在纬线此时出现( )。如果该圆与地平圈平行,表示观测点所在( );如果该圆与地平圈相切,有一个交点,表示观测点所在纬度为();如果该圆与地平圈的位置关系是既不相切又不平行,表示观测点所在纬度()。(如下图所示) 三、观测点位于南北半球的判读: ⑴若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时太阳上中天的位置位于观测点之南,则观测点位于()半球;⑵若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时太阳上中天的位置位于观测点之北,则观测点位于()半球;

如果太阳上中天的部分全部位于天顶以南(如下左图),则表明当地位于();相反,如果太阳上中天的部分全部位于天顶以北,则表明当地位于()。 如果出现某一个周日视运动圈全部位于地平面以上,则表明当地位于极圈以内(如下右图)。上中天后太阳位于天顶以南是()极圈以内,上中天后太阳位于天顶以北是()极圈以内。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判读: 连接正午时太阳所在位置(即太阳上中天的位置)与观测点之间的连线,与南北向连线的夹角,即为观测点所在纬线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注:取锐角或直角)。 五、二分二至的判读 ⑴若观测点位于北半球,则太阳视运动轨迹最长时为(),最短时为(),轨迹圆心在观测点时为();⑵若观测点位于南半球,则太阳视运动轨迹最长时为(),最短时为(),轨迹圆心在观测点时为(); ⑶若观测点位于赤道上,则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上中天位置在观测点之北的为( ),在观测点之南的为( ),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为春秋分。 六、日出日落方向的判读:在未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纬线上,无论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日出日落方向的变化规律如下: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北(),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是不变化()。 正好出现极昼的地区,北极圈以北地区表现为( ),南极圈以南表现为( )。北极点从地平面向上看,太阳()时针在地平面上旋转;南极点从地平面向上看,太阳()时针在地平面上旋转.

太阳周日视运动图解

一、太阳周日视运动图 二、不同纬度两分两至日太阳视运动图 1.赤道上两分两至日

二、北回归线以北、北极圈以南 三、北回归线上

四、北极圈上

例1:下图表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据此回答下列三题。 1.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 A.15°N B.20°N C.15°S D.20°S 2.该地的地理纬度是( ) A.70°N B.75 °N C.70°S D.75°S 3.当太阳处在正北方上空时,国际标准时为20时,则该地的经度位置是( ) A.120°W B.0° C.60°E D.180° 六、北极点处太阳视运动图 例2: 下图为某科考队员在某地观测到的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这一天他观察到的太阳在天空呈逆时针方向运行。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该科考队员所处的纬度位置是( ) A.68°S B.68°N C.90°S D.90°N 2.假设图示太阳高度为该地一年中的最大值,则( ) A.地球上的热带范围将变大 B.地球上温带范围将变小 C.地球上有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将变小 D.武汉(30°N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将变大 S 某地 0 12 24 时刻 22

七、南半球中纬度地区 八、南极点太阳视运动 九、南极圈上夏至日(或南半球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即该地纬线与晨昏圈相切) 十、南极圈内视运动 例3 下图表示某地点A 某日所观察到的太阳运行轨迹,其中箭头表 示太阳运行方向,E 、W 、S 、N 分别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当太阳位于图中B 点时,北京时间为16点。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观察地点的地理坐标可能是( BD ) A.60°N ,120°W B. 60°N ,60°E C.70°N ,120°W D. 70°N ,60°E 2.该日,太阳升起的方向是( B ) A.地平正北方向 B. 地平东北方向 C.地平东南方向 D. 地平正东方向 W

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1-2 太阳周日视运动(含解析)

1-2 太阳周日视运动 一、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 为了能快速厘清太阳的实际运动轨迹及快速判断出太阳在一天中某一时间(地方时)的大致位置,在此提出“三点定轨迹”。 “三点定轨迹”:此三点为日出,日落,及正午太阳三点的位置。在探究过程中,因为是利用光照图进行辅助,要理解日出、日落的方位就要找出并识别晨昏线。 【思维构建步骤】:1.根据材料给出的时间确定直射点所在半球,得出日出、日落方位。 直射点位置决定了日出日落方位。 知识系统 考点精讲

注意:这里讨论日出日落的地区不包括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 2.根据此时直射点与分析地区的位置关系,判断正午时,直射点是位于已知地区的正南还是正北。 3.确定三点绘制轨迹。 在绘制图的过程中,学生只需要根据材料提示的时间,知道是北半球的夏半年还是冬半年即可得出日出日落方位,再结合此时直射点的纬度与考察地区(十字坐标中心的黄色)的位置关系,画出正午时太阳的位置,三点连线,即为一天中太阳的轨迹。 地区 时间 直射点以北直射点以南 二分日 北半球 夏半年

北半球 冬半年 注意:依据“三点定轨迹”方式绘制出的是太阳周日视运动的简图,可把一天中的时间进行加载,6时太阳位于正东方向,18时位于正西方向。直射点位于正南正北时是12点,因此可以判断一天中该地任一地方时太阳的大致方位及物体影子朝向。 1.(2019年江苏卷)【太阳周日视运动】雾灵山位于北京与承德交界处,海拔2118米,素有“京东第一峰”的美称,是观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之地。表l为“雾灵山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表”。据此回答题目。 表1 日期日出时刻日落时刻 ①7:3217:08 ②6:3118:15 ③4:4519:39 ④7:2216:49 1.一游客于7月某日去雾灵山旅游,当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解析】对于太阳轨迹的分析,目标应该很明确:首先是判读是时间,七月为北半球的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其次确定直射点的位置,该地为北京(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故答案选B。 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太阳某一时刻位置】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3所示。据此完成题目。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是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是顺时针旋转。 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转动一周所需时间 约24小时 约365天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转动特点

地轴倾斜的空间指向不变 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不变 产生的现象 昼夜更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东西方时间的差异 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春季: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赤道上,这一天为春分日。3,4,5月为春季。2.四季的形成: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②夏季: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为夏至日。6,7,8月为夏季。 ③秋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赤道上,这一天为秋分日。9,10,11月为秋季。 ④冬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南回归线上,这一天为冬至日。12,1,2月为冬季。 3.五带的划分 ⑴五带的划分的依据: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①热带和北温带的界线是北回归线。 ②热带与南温带的界线是南回归线。 ③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圈。 ④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 ⑵热带: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的现象。 ⑶南北温带:四季变化明显,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⑷南北寒带:终年寒冷,无阳光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

太阳周日视运动图及太阳高度角相关练习

太阳周日视运动图及太阳高度角相关练习 1.下图表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据此回答(1)——(3)题 (1)该地的纬度位置是() A、700 N B、750 N C、700 S D、750 S (2)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是() A、150 N B、200 N C、150 S D、200 S (3)当太阳光线处在a位置时,国际标准时间是20时,则该地的经度位置是() A、1200 W B、00 N C、600 E D、1800 如图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日出、出落的时间(北京时间)和太阳位置示意图,分析判断2——4题。 2.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正南方向的() A、① B、② C、③ D、④ 3.该地的经度是() A、1000 E B、1100 E C、1250 E D、1300 E 4.图中X、Y的时间可能为() A、8:00、17:00 B、8:10、17:10 C、8:20、17:00 D、7:50、17:10 如图为某地某日太阳视运动图,其中,∠1=100,∠2=300 ,据此回答下列5——6题。 5.该地的地理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分别是() A、800 N ,200 N B、800 S,200 S C、66034,N, 23026,S D、66034,S, 23026,N 6.图示日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去南极科考的最佳时机 B、华北平原土壤中水盐运动正值淋盐 C、长江下游是地下水补给河水 D、珠江口出现咸潮 图中L表示北半球某地太阳高度角,读图回答9——10题。 9.此时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约为() A、71° B、29° C、21° D、69° 10.此时相对应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A、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B、地中海沿岸沙滩日光浴最佳季节 C、南极洲考察最佳季节 D、北京早晨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图1为我国某地某一天中的太阳视运动图。图2为世界地图上经过该地的一段纬线,MN之间为海洋。读图回答11—— 13题。 11.对MN之间海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水的平均盐度约为45% B、该海域是我国的内海 C、该海域有我国最大的渔场 D、该海域铁矿运输繁忙 12.影响M处附近海域盐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海区的封闭程度 B、蒸发量的变化 C、河流的径流量 D、洋流流向的变化 13.N地以东地区() A、气候终年温和湿润 B、为岛国,水能资源丰富 C、原材料需大量进口 D、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资源丰富 下图是某地夏至日全天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图。据此回答14——16题。 14.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A、78°17′N,120°E B、66°34′N,120°E C、78°17′N,116°E D、23°26′N,120°E 15.当天,该地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位分别是() A、正北升起,正南落下 B、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C、正北升起,正北落下 D、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16.该地全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为() 右图为某时刻我国局部地区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圆圈为等太阳高 度线,水平直线表示纬线,竖直的直线表示经线。读图,回答17——18题。 17.此时北京时间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