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回归前后 港媒笔下的英国形象变化

香港回归前后 港媒笔下的英国形象变化

香港回归前后 港媒笔下的英国形象变化
香港回归前后 港媒笔下的英国形象变化

本科课程论文

《香港回归前后港媒笔下的英国形象变化

——以对《大公报》的内容分析为例》

课程名称国际传播学

小组侯丹0918104003

林斯帆0918104013

刘紊汝0918104016

牟秋萍0918104019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任课教师王琰

开课时间1—18周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2年6月13日

香港回归前后港媒笔下的英国形象变化

——以对《大公报》的内容分析为例

【内容摘要】本文以香港《大公报》为个案,将1986年1月1日起至2007年12月31日止的这二十一年作为时间范围(注:由于无法找到1989年整年的相关的资料,故而取1986年代替之),以1986—1996年这十年为一个时间段,以1997年一年为一个时间段,以1998—2007年为第三个时间段,抽取每月的前五天进行分层抽样调查,最终得到以英国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文章共3370篇,通过对其报道主题、报道倾向、篇幅和报道形式等指标的分析,继而通过与美、日、俄、澳等国的数据对比,最终获得《大公报》对于英国国家形象塑造在香港回归前后的数据变化,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最终给出了相关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国家形象;英国;国家形象;《大公报》;香港回归

一、研究对象

19世纪后期由于鸦片战争清朝战败,香港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而沦落为英殖民地。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在1984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美国政治学家布丁(Boulding, K.E.)观点)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

由当初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到今天作为中英两国经济、政治等多方合作的主要阵地,香港与英国渊源甚深。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公报》在香港回归前后二十年的新闻报道进行的多方调查探究,来探讨香港媒体笔下的英国国家形象,观察其中的变化和联系,得出一系列的数据结果并进行分析建议,本文数据均为真,然而分析结果会有个人的猜测以及主观因素掺杂其中,难免有失偏颇,望老师可以纠错指正。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对《大公报》与英国相关的一系列的报道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研究,得出研究的结论。

(一)报纸选取

《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1949年以前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1902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是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大公报》突出新闻特性﹐编排醒目美观﹐注重培养人才,尤其是社评﹐力求言之有物﹐见解独特﹐对时政有所批评﹐很快名闻国内﹐《大公报》也一跃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报纸和舆论界的代表之一。《大公报》以民间报纸的姿态出现,是香港特区政府刊登有关法律性质广告的指定报刊,企业决策人士及商贸界

人士是《大公报》的主要读者群。

而作为香港的代表报纸之一,《大公报》立场鲜明,作为曾经殖民于英国的香港媒体,其对于英国的报道在各方面都应有其不同之处。

(二)时间段选取

为了全面了解《大公报》对英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情况,以及对比在香港回归前和回归后在对英国形象的塑造上是否存在差异,在分析单元时间段上,选择了1987年(香港回归前十年)到2007年(香港回归后十年)这二十年中的涉及英国的相关报道和文章,但由于我们无法在学校图书馆找到1989年整年的《大公报》报刊,故而,不得不将研究时间提前一年至1986年以确保数据对比的可行性和结论的准确性。

1986—1996年的十年(除去1989年),香港仍隶属应该管辖范围,故而,我们猜想其关于英国的报道应以正面报道为主,且将其划入香港新闻的一部分;而1998—2007年的十年,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对于英国的报道应更加处于第三方的角度,更加全面客观,并将其报道划入国际范畴内;而1997年作为香港回归前后的中间分割点,有着其独特的代表性和与众不同的意义。

(三)分析单元的选取

在《大公报》中,通过人工查找了从1987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共二十一年的文章,其中涉及到英、美、日、俄、澳五国的文章共17964篇;而在这二十一年中,标题以及正文中以“英国”为报道主题的文章共3370篇,占总数的18.76%,即每5.33篇报道就会有一篇文章是与报道英国为主要报道内容的。

(四)类目建构

所分析的类目包括报道主题、报道立场与倾向、文章篇幅、版面、报道类型以及消息来源等内容。

1、报道主题

将报道按主要报道内容划分成六类: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教文化和社会。其中政治类的报道包括有关英国在国家政治生活、军事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及相关活动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经济类报道包括有关英国在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活动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国际关系报道包括有关英国外交关系以及国际之间关系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科教文化报道包括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科技医疗、旅游气象等方面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社会类报道包括报道社会现象、社会岁月、社会动态、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的新闻。2、报道立场与倾向

报道立场分为正面报道、客观报道、负面报道。区分报道倾向主要是看新闻报道的用词和内容,赞扬英国政府的有关政策与做法的报道属于正面报道;批评英国政府或可能对受众在英国形象的认识上造成明显障碍、曲解或者误解,以及有可能对英国形象引起不利联想的报道,归入负面报道的范畴;其他客观且不带任何褒贬色彩的事实陈述均被列入客观报道。

3、文章篇幅

将文章篇幅按字数的多少分为短篇、中篇、长篇。300字以下为短篇,300-1000字为中篇,1000字以上为长篇。一般情况下,报纸对所报道的内容、主题越是重视,就越倾向于用较大篇幅的文章,所以,文章篇幅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报纸对所报道主题的重视程度。

4、版面

香港《大公报》是一份综合性报纸,内容丰富。《新闻》版包括世界要闻、香港、中国新闻、经济和体育新闻等;《要闻专题》版对时事题材深入剖析论述;《国际热点聚焦》版从多个角度探讨国际社会现象。为迎合读者对经济讯息的需求,多达十余个的《经济》版面详尽报道香港、内地和国际最新经济动态,并经常刊载专题文章、特稿等,极具参考价值。《物流与航运》版、《大公教育》版,广为航运界和教育界人士称道。《大公论坛》则是各界人士对时事发表意见的园地。此外,《中国专题》、《海峡两岸》、《经济观察家》、《创新科技》、《社团》、《中华医药》、《保健》、《消费新风》、《校园》、《文化》、《专业世界》、《体坛长短镜》等专题版面,内容丰沛,各具特色。

5、报道类型

按照常规的报道类型一般分为消息、通讯、评论和图片四大类,此外,有一些报道的类型不明,无法明确划分入以上四类,故而将其余报道计入其他类。6、消息来源

本研究的消息来源是指提供资讯给媒体组织用以换取新闻报道的个人与团体,例如特殊利益团体、公开活动、或其他新闻媒体(如通讯社)。《大公报》的新闻来源主要为本报、其他各国通讯社、新华社以及其他(包括读者来信和专家投稿)。

三、研究发现

本次研究以《大公报》作为港媒代表,抽取了二十一年中每个月的前五天,《大公报》作为日发行报刊,二十一年人工筛选调查了1260份报纸(每年1月2日,《大公报》休刊,故而调查时间后移一日,即每年1月调查1—6日5份报纸),其中共有以英国为报道主题的文章3370篇,即每份报纸有涉英报道2.67篇,足够的新闻报道流量可以减少模式化的国家形象。

(一)涉美报道居高不上,英国报道比例回归后有所提升

香港回归前、后十年各调查报纸600份,其中回归前十年的涉英报道有1380篇,回归后十年以英国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文章有1830篇,即每份报纸分别有涉英报道2.3篇及3.05篇;而1997年,调查报纸共60份,每份报纸涉英报道2.67篇。与均值2.67相比,香港回归后,《大公报》以英国为主要内容的报道多于1986—1996以及1997年。

表1 《大公报》1986—2007年间国家对比表格

例最高,甚至是英国的2至3倍,平均每份报纸都会有以美国相关事宜为主要内容的报道6篇左右,由此可见,美国的霸主地位不容小觑。

而相比而言,香港回归前的十年,以日本的报道比例居第二位,而在香港回归后的十年,则以英国的报道比例为第二高;比例的变化时由香港与英国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引起,在香港回归前,对英国的报道有所顾忌,故而数量上略低。此

外,香港回归后,中英两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合作使得两国关系日益密切,故而对英国的报道也有所增加,由此可见,《大公报》对英国的报道受到中英两国利益关系影响较大。

(二)报道态度以客观、纪实性报道为主

《大公报》作为香港重要报纸之一,以其公正、客观出名,在对于英国的报道上,《大公报》也始终秉持着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以求报道的准确性。

比例均超过50%,值得注意的是,《大公报》有许多的消息来源于其它的外国通讯社,其本身的利益立场十分显著,未免有失偏颇,而来源于本报的消息大都处于中立态度,不偏不倚。而客观公正的态度也更加有利于英国国家形象的确立。(三)经济兴盛,与中国关系密切

通过对《大公报》二十一年来报道的报道主题的总结对比,可以看出香港《大公报》对于英国的报道态度和方向,从而反映出《大公报》笔下的英国形象。

表三《大公报》1986—2007年间报道主题对比表格

二十年以来均为比例最高,“经济”主要们描述了英国的经济状况,如股市的变化、币值的汇率。经济举措等,由此可见,英国作为经济大国之一,对香港乃至中国的影响力最大。

此外,政治和对外关系方面的报道次之,二者之和超过了报道的1/3,对外关系主要记载了英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及其外交政策,随着中英两国关系的日益密切,对于英国的政治及对外关系的报道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也大,其中与中国相关的报道更占有极大的比例。

由此可见,《大公报》将英国这一经济大国视为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合作伙伴,与中国政治、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四)以短篇为主的简洁报道

短篇报道精炼直接,中篇报道详略得当,长篇报道清晰详实,针对于不同的报道内容,选择不同的篇幅进行报道从而使得报道达到最好的效果。

长篇最少,而短篇多以消息为主,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力求以最简短的文字传递即时消息,短小精悍,讲求实效性;而中篇、长篇则多以通讯、评论为主,以生动形象的手法描述事件或介绍人物,使得读者可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版面相对固定

通过对于《大公报》涉英报道的版面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报道所涉及的内容和主题,如政治、经济、体育等,而其版面的划分也可以看出香港媒体对于英国的地位和态度。

界体育”等板块为主,“要闻”主要为每日的头条新闻,即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即时大事,而“国际经济”“国际新闻”“世界体育”等板块不必多说,即主要介绍各国的经济、新闻及体育相关报道,分别涉猎经济、政治及科教等多方面,而“港闻”则是关于香港的新闻报道。

观察发现,在香港回归之后,涉英的新闻报道已从“本港经济”“香港体育”“中国新闻”等本国国内的报道板块中消失,由此可见,香港回归前后其政治立场的重要转变。

(六)消息、通讯为主,报道体裁集中

消息作为最广泛的报道体裁,快速直接,但缺少深度和细节,只是简单的罗列事件的主题,“新闻五要素”往往不全,这样的报道往往是针对单一事件的报道,缺乏相关的新闻背景,多为事实陈述;而通讯相对而言,则更加准确形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以及事件情况均详细而深入,往往用于报道较为复杂的新闻事件或者有许多背景、原因关联的重大事件;而评论就更加可以对新闻发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明主张,为受众提供权威可靠的新闻舆论导向。

表六《大公报》1986—2007年间体裁对比表格

97年间,以消息为主,而97年及之后则以通讯为主,通讯和评论可以对事件进行深入的报道或分析,以告知受众新闻事件的真相。通过《大公报》前后报道体裁的变化,可以看出1997年前,《大公报》是以简单介绍事件为主,很少会掺有自己的主观看法;而1997年后,香港《大公报》开始转而投向通讯及评论,希望可以引导香港民众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立场。

(七)消息来源始终单一

报道来源可以反映媒体在新闻选择时的态度和情感,《大公报》各国通讯社的消息来源主要来源于新华社、路透社以及美联社等,通讯社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较为客观的采集新闻信息提供给新闻媒体,媒体再根据自己的编辑方针进行新闻稿件的具体选择,而为了博取读者的信赖和认可,媒体往往选择权威性高、可信度强的通讯社,而《大公报》就选择了在世界上比较有名望的几间大通讯社。

要来源;而香港回归后,通讯社逐渐转为了该报消息的主要来源,可见其报道也更加客观公正,权威可信。

四、总结

通过上述的一系列数据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二十一年间涉英报道的一系列特点:

第一,报道数量多,在《大公报》中,通过人工查找了从1987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共二十一年的文章,其中标题以及正文中以“英国”为报道主题的文章共3370篇,占总数的18.76%,即每5.33篇报道就会有一篇文章是与报道英国为主要报道内容的。

第二,报道领域广,对于英国的报道,《大公报》涉及了政治、经济、科教、社会、外交关系等多个领域,这种全面的报道可以有效降低以偏概全。以个体真实代替整体真实的错误,更加开阔读者的视野,使其可以从整体上了解英国的各方面内容,确立英国的国家形象。

第三,报道具有深度,《大公报》对于英国的报道体裁不仅有消息、图片等简短直接的方式,也有通讯、评论等详实生动的体裁,拓展了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引导了新闻舆论导向。

第四,报道公正客观,《大公报》的新闻报道多持客观公正的中立立场,很少有正面褒奖或负面批评的立场分明的报道,力求客观公正。

而通过对1997年前后十年的数据对比,我们也可以得到一系列的变化:

第一,香港回归后,英国的相关报道不再出现在“港闻”“中国新闻”等属于国内政治方面的版面,可见英国与香港之间关系的巨大改变,香港的归属也更加明确。

第二,香港回归前后,主要的报道类型由以消息为主转而成为以通讯为主,报道从最开始的简短直接到后来的详实形象,力求报道的准确,让读者可以更加了解英国的相关事宜。

第三,香港回归前后,报道的消息来源由本报记者的报道逐渐转向其他通讯社的消息提供,报道趋向权威公正。

而通过一系列的踪分析,我们可知在《大公报》笔下的英国国家形象有以下几点:

形象一,英国为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大国。

形象二,英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联系密切。

五、分析与思考

香港回归之后香港人们的生活如何

香港回归之后香港人们的生活如何? 香港在回归之后发展更迅速,它是国家依重的城市,是世界交易的窗口,发展壮大是在计划之内的事情,现在中国都在腾飞,香港能不好么,可以说现在香港的生活水平比起在回归之前大有提高。 香港回归之后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经历7年的风风雨雨,香港——这个令所有中国人自豪的东方明珠,在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精心呵护下,如今依然晶莹璀璨。“一国两制”显示强大生命力香港回归7年的历史,也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历史。7年来,香港经受了不少风雨,尽管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全球经济放缓以及非典疫情的严重影响,但是香港人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和基本法的保障下,港人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享有充分的民主。特区政府施政透明,市民得以更多参与香港政务。人权和新闻自由得到充分保障。目前,香港每天有50多份报纸出版、170个频道广播,充分反映着社会多种声音和不同阶层的意见,香港人均拥有报纸的比率依然在世界城市中名列前茅。香港回归以来的成功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扬。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去年访问香港时表示,他相信香港能够继续保持繁荣。金融、航运、贸易、信息中心地位不变香港一直拥有世界最自由经济体系的美誉,是资本主义完全自由运作的成功例子。这份自由得到基本法的保障。香港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最自由经济体系”,被视为“最佳营商城市和最具有潜力的投资基地”,被公认为中国走向世界和世界进入中国的最佳桥梁和中介。香港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先进和稳定的金融中心之一。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和办事处的跨国公司数目,比亚太区其他城市都多。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银行有3/4在香港营业,香港的股票市场按资本市值计算在亚洲排第二,仅次于日本。香港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航运中心之一。2003年,香港第11次被评为全球最繁忙货柜港。香港国际机场自1998年启用以来,一直是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机场。7年来,香港吸引外资有增无减。包括英、美在内的世界各国在香港都有巨大的投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今年初发表的《2003世界投资报告》显示,香港再次被誉为亚洲吸引外来投资表现最佳的经济体系,2002年接收外来投资仅次于中国内地居亚洲第二。目前,平均每周有一家外资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到去年6月底,在香港的外资总部和办事处已超过3200家。特区政府最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首季香港外汇储备大幅增加。香港经济迎来复苏的曙光香港经济在经过6年多的阵痛后,终于迎来了复苏的曙光。今年首季香港经济增长达到6.8%,是自2000年第四季度以来最强劲的增长。众多机构和专家预测,接下来的第二季度将有望达到或接近两位数的增长。今年1月至5月,香港商品整体出口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4.9%,前4个月零售业总销售价值同比增长11.6%。统计显示,从去年7月开始开放的内地“个人游”,令香港酒店、零售业、餐饮业“人财两旺”,香港旅游业已成为率先复苏的行业。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房地产市场今年也重扬升势。5月恢复卖地以来,两次卖地成绩相当理想。业内人士分析,这显示香港经济基调向好,发展商对未来楼市感到乐观。至今年5月,失业率已从去年同期的8.7%下降至7%。最新统计显示,各大企业招聘员工的意愿已达到4年来的最高,增加员工薪酬也已成为超过半数企业明年的计划。

香港回归历程

香港回归历程 见证香港回归历程的外交巨子柯华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纪念日。 在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中,有一位特殊的中国外交官是不能不提到的,他就是原中国驻英大使柯华(1978-1983年在任)。 柯华,这个名字伴随着的是一段不平常的历史。 但他却总谦虚地说:我不是历史人物,我只是历史的见证者。 大学生?八路军战士?大使柯华,原名林德常,1915年12月出生于广东省普宁县鲤湖镇。 小时家境贫寒,父亲到南洋打工维持全家生计,母亲除做家务外还要织布挣钱贴补家用。 1935年,柯华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科,并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 1937年4月,柯华参加了一个由十人组成的燕大学生代表团秘密到延安参观学习,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 抗日战争爆发后,柯华怀着抗日的满腔热情,脱掉学生装,投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 柯华先到山西临汾八路军总部,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陆定一为他改名柯华。 不久柯华去了延安,在那里工作了整整十二年。 期间,他进过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毕业后主要

从事宣传教育工作,参加过整风运动,当过土改工作团长等,一直到1949年5月西安解放到西安工作为止。 西安解放后,柯华先后任中共西安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西安市委副书记。 1952年8月,他调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委副书记兼秘书长,文化部第一副部长。 1953年7月又调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秘书长。 1954年底,柯华出任外交部礼宾司第一任司长。 从此在周恩来的亲切教诲下,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1955年初,柯华刚上任后几天的一天上午,印度驻华大使打来电话,询问周恩来的电话号码,要直接同周恩来通话。 礼宾司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经几位司领导反复商议后,由一位专员出面婉言拒绝。 此事后来受到周恩来的批评,原来是周恩来在不久前陪同毛泽东接见印度总理尼赫鲁时,曾和印度大使说过,有事可直接给他打电话。 周恩来同柯华单独谈话,询问柯华到外交部工作前担任什么职务,接着耐心地向他谈了中印关系的重要和毛泽东对中印关系的重视。 周恩来对柯华说:做外交工作,可不像你当市委书记,那是一方诸侯,权力大得很,许多事情可以自己做主。 而外交工作的每一件小事都疏忽不得,搞不好,都关乎国家大事,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发生影响。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心得体会范文三篇

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心得体会范文三篇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心得体会一 在殖民主义者罪恶的侵略战争中,中国一步一步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那屈辱的历史一页页地在时间的熔炉中熊熊燃烧。但是,中国人民争取回归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息,他们同野蛮的强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香港同胞们一天也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殖民者的扩张行径和狂妄野心激起了他们的愤怒。“三元里人民抗英”就是铁的明证。但是,他们始终敌不过野蛮的强盗。只有在血与泪中企盼着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那一刻。 然而,对于这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是从来不承认的,香港是中国的领土,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刻也没有放弃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努力! 母亲期盼的目光穿过了一个世纪,送走了多少春风秋雨,终于盼来了重聚的春天。 历史不会忘记那一刻,中国人民永远记住那一刻:1997年7月1日零时,激动人心的高潮来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那回归的游子,幸福和激动的泪眼汇成对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追忆,聚成对强大祖国的诚挚祝福!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是的,香港回归祖国,说明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今天,我们正是沿着这位伟人设计的宏伟蓝图,向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前进。今天,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吹遍神州大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太平洋上出现了一条条白练,那是中国新一代核潜艇浮出了水面。听,雅典的体育场上空正在回响《义勇军进行曲》,那是中国体育健儿在摘金夺银。瞧,太空上的点点繁星,那是中国火箭发射上去的人造卫星。中华民族真正地走向了繁荣富强! 香港回归祖国,还源于高瞻远瞩的伟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我们正是按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指明的方向,通过外交谈判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终于实现了香港回归祖国。为了使香港在回归后继续保持繁荣稳定,经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批准,我国宣布在香港回归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和国际贸易、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变,香港可以继续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 “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问题的成功实践,不仅洗刷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耻辱,而且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关系重大、影响深远,还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史上,精彩绝伦的浓笔重彩,丹青垂史。香港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能洗雪百年国耻。这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也是世界上用和平方式成功解决了国与国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的光辉典范。

澳门回归21周年心得感想精选5篇

澳门回归21周年心得感想精选5篇 澳门回归21周年心得感想 xx年前那一声母亲,我回来了响彻中华大地,让多少人热泪盈眶。 如今,澳门回归祖国怀抱xx周年。当年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这一幕的孩童已长大,而澳门也迎来了他成年后的第一个纪念日。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这是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 澳门的名字源于渔民非常敬仰的中国女神天后,又名娘妈。根据传说,一艘渔船在一个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航行,突然刮起狂风雷暴,渔民们处於危急关头。这时,一位少女站了起来,下令风暴停止。风竟然停止了,大海也恢复了平静,渔船平安地到达了海镜港。上岸后,少女朝妈阁山走去,忽然一轮光环照耀,少女化做一缕青烟。后来,人们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这位娘妈。 十六世纪中叶,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时,询问居民当地的名称,居民误以为指庙宇,答称妈阁。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译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在后来的四百多年时间里,东西文化一直在此地相互交融,留下了许多历史文

化遗产,使澳门成为一个独特的城市。 离家四百余载,归来仍是少年。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后,澳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总是担心家中被盗,现在不再担心路遇黑帮火并;从前,澳门制造业已看不到发展希望,现在澳门博彩业为他带来新的发展生机;从前,亲身骨肉也只能隔海相望,现在60%的游客都来自中国大陆;目睹南中国海的百年沧桑全球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在通车首月,澳门口岸出入车辆便超过80万人次。 曾几何时,中国还饱受欺辱,任人宰割;而如今的中国,已经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G20峰会在我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拉动了四十多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航空母舰成功起航。如今的中国,已在政治、经济、科技方面举得傲人成绩;如今的中国,已有足够的资本让每个中国公民为之自豪。如今的我们,可以响亮的拍着自己的胸脯和别人说我,是一名中国人! 历史的书籍仍在不断翻动着,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在古老的版图上回荡不息,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在未来的雄谱上写出无愧于千秋万代的新篇章吧! 澳门回归21周年心得感想二 1887年12月,腐败的清政府与葡萄牙签订《中葡友好通商条约》,确认葡萄牙可长驻澳门管理,就此,澳门沦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 1999年12月20日,澳门这个被割让出去几百年的孩子,终于正式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间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间 香港回归的时间是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对 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一九九七年 七月一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1997年7月1日 当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结束长达155年的英国的统治,香港由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管理。绝大部份香港华裔居民自动成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民。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香港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所以这个 天也成为香港回归纪念日。 二、关于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1982年9月,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访华,*因香港前 途问题与其实行谈判。*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能够用“一个 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规定:中国将于1997 年收回香港。”双方最后达成共识,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于1984年签署协议。 1982年9月26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 香港前途谈判[2]之幕。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声明表示将会通过外 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实行商谈。第二阶段的谈判是1983年7 月12及13日两天,地点在北京。中方团长姚广、英方团长是驻华大 使柯利达。不过,因为双方在初期的会议中,1983年9月22、23日第四轮会谈后,1983年10月19、20日,双方举行第五轮会谈,中英公 布中恢复了“有益的”、“有建设性的”形容词。 1983年12月的第七轮会谈后,公报称双方回顾了会谈的进程和 所取得的进展显示会谈已进入新阶段。1984年4月,英国外相贺维访

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

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 新中国诞生以后,香港一直是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窗口和通道。改革开放以来,内地和香港已经建立了日益密切的互利互补的经贸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保证了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对内地沿海地区的开发和现代化建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香港在1998年及2003年分别受到亚洲金融风暴及“沙士”爆发的影响,经济受到冲击。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自1998年至2003年共下跌16%,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更累积下跌了23%。但凭着香港人的干劲,加上国家的大力支持,香港经济不但逐步摆脱困境,并且强劲复苏。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增长6.8%。经济增长在过去连续三年都在趋势之上,平均每年增长达7.6%,而且经济增长层面不断扩阔。在消费方面,2006年全港零售总额较三年前增长23%。在投资方面,2006年整体投资增长8%,是连续四年加速增长,也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大升幅。 这个被称为“东方之珠”的小岛,已经成为居于世界前列的金融、贸易、航运、信息中心。十五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香港有着奇迹般的变化。过去20年, 香港经济增长接近3倍。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实质增长明显高于“经济及合作发展组织”经济体系的增长率。在最新按经济活动划分的本地生产总值数据中,服务业占超过90%,制造业占不足4%。在二十一世纪,香港面对科技急速发展带来的挑战,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越趋激烈的竞争,香港经济加入高增值行列,向着较高增值服务和知识为本的经济活动转移。 香港经济将继续努力善用其“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优势。香港贸易的重点已经逐渐由转口向供应链管理及高增值物流服务转移,离岸贸易发展蓬勃;香港的金融市场不但成为内地企业的主要集资管道,更是协助内地企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运作效率、推广品牌、迈向国际市场的平台。香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正积极为内地提供更多元化的专业服务。 总之,香港回归祖国,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本世纪的宏伟目标,将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同时,使香港的长期繁荣与稳定也有了保证。香港的未来会更美好。

香港回归20周年重要试题及答案

《香港回归20周年》重要试题及答案 1. (单选题)“一国两制”作为国家结构的一种形式是()。 A. 单一制 B. 复合制 C. 基本上是单一制,但具有复合制的某些特征 D. 基本上是复合制,但具有单一制的某些特征 参考答案: C 2. (多选题)根据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 A. 独立外交权 B. 行政管理权 C. 独立防务权 D. 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 参考答案: BD 3. (单选题)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和()三部分组成。 A. 新界 B. 铜锣湾 C. 尖沙咀 D. 维多利亚港 参考答案: A 4. (多选题)解决祖国大陆与台湾统一问题,必须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导下,坚持的原则包括()。 A.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B.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C.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D.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参考答案: ABCD 5. (单选题)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B. 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C. 分析事物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 世界观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参考答案: C 6. (单选题)“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之所以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获得成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这一伟大构想()。 ①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重要动力 ②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原则 ③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④体现了矛盾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趋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香港作文之香港回归的意义作文800字

香港回归的意义作文800字 【篇一:毛概论文。观看香港回归有感】 观看香港回归有感 姓名:刘瑛学号:201096250105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在短短的历史一刻,米字旗降下, 五星红旗升起,香港告别了一百五十六年的殖民统治,重新回到了 故国家邦。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一个强大的中国,在这个强有力的母 亲的庇佑下,她的儿女不管是遭遇到多大的风雨,都有一个健壮的 母亲关怀着,支撑着。香港回归十年经历了金融风暴、非典疫情等 重大事件的考验,社会稳定繁荣成为了一流的国际大都会,离不开 中央政府的支持。香港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也就是中国政府的成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已经走向了富强繁荣、史无前例的 太平盛世。 1. 香港简介 香港是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1842年至1997年,香港是英国的殖 民地;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地处珠江口以东,北接广东深圳市,南望广东珠海市的万山群岛,西迎澳门特别 行政区。香港是国际重要的金融、服务业及航运中心,也是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香港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同 时为全球最安全、富裕、繁荣和生活高水平的城市之一,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香港把华人的智慧与西方社 会制度的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 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 2.电影内容 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百余年前,香港 被强行掠夺,从此成为名远离父母的游子,他如同一叶小舟,在无 边无际的大海上漂荡。是中国的伟大舵手——邓小平伸出巨手,绘 制了香港回归祖国的蓝图。香港600万同胞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驶向祖国母亲的怀抱。随着倒计时牌上数字跳动,亿万人民急切盼 望香港回归。7月1日凌晨,亿万双眼睛注视着香港回归仪式。天安门广场上,火树银花,百万群众热情欢呼,普天同庆。 3.历史 香港自中国秦朝起明确成为那时的中原王朝领土(狭义的中原,指 今

回归以来香港经济竞争力的变化状况及原因分析上

回归以来香港经济竞争力的变化状况及原因分析(上)2013年11月25日10:10 来源:《产经评论》2013年第5期作者:张强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9 摘要:本文首先从香港在世界经济竞争力的排名、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以及在时间序列上发展等角度剖析其经济竞争力的变化,然后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构造一个描述香港绝对经济竞争力的指数,量化分析香港经济竞争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香港金融、贸易和物流、旅游服务和专业服务竞争力在受到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下产生波动,但是总体上还是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随后对香港经济竞争力变化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对如何提升香港经济竞争力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香港,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因子分析 一导言 香港是一个“小型开放型经济体”,小型意味着系统对环境的依赖,高度开放则意味着环境对系统影响的直接和强烈。但也正因为其经济系统的特点,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条件下,香港的竞争力不断地面对着各种挑战和危机。自回归以来,在经历了一系列外部政治、经济事件冲击以后,人们越来越关注香港经济竞争力可能的与实际的变化,并反思香港自1997年以来经济竞争力的变化、香港经济发展的前景和走向光明未来的道路。回归之后香港经济遭遇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结果是房地产资格价格暴跌,失业率高企不下,经济萧条以及财务状况迅速恶化,GDP从1997的峰值1.365万亿港元衰退到1998年的1.292万亿港元。更有甚者,当与香港齐名的“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和新加坡从亚洲金融危机风暴冲击中复苏之际,香港却仍在经济衰退的泥沼中苦苦挣扎。而后美国“9·11”事件又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作为“小型开放型经济体”的香港自然难以独善其身,GDP从2000年1.317万亿港元降低到2001年的1.299万亿港元,随后香港经济进入缓慢的复苏阶段。2003年初,SARS爆发,香港经济更是雪上加霜,2003年GDP下降至1.234万亿,创下自回归以来的最低值。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香港经济再次受到重创,香港恒生指数从2007年的最高点27853暴跌至2009年的11542,失业率高达5.3%,经济增长率为-2.6%。从以上在各次外部冲击下的表现看,香港经济抵御外来冲击能力弱、自我修复功能差、经济系统比较脆弱。我们可以将香港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归结于各种金融冲击和外部事件,不过香港经济在这些事件中的表现让我们感觉剖析香港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我们认识香港经济竞争力的基本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经济遭受到各式各样的外部冲击,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经济内部的结构也发生了调整。于是我们便有以下疑问,回归以来香港的经济竞争力发生那些变化? 应该如何看待香港经济随世界经济波动而波动的现象?香港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继续保持香港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发展呢?为了分析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分析框架如下:第二部分从香港在世界经济竞争力的排名、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从时间序列角度剖析香港经济竞争力的变化;第三部分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构造一个描述香港绝对经济竞争力的指数,这是对第二部分经济竞争力剖析的数量化和补充分析;第四部分主要分析香港经济竞争力变化的原因;第五部分对于如何提升香港经济竞争力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香港经济竞争力的变动 (一)香港经济竞争力排名分析

一、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一、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一、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香港回归对国内的意义 有利于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有利于促进香港地区的繁荣稳定与发展。香港回归十余年,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下,香港发展走向日益繁荣; 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通过香港回归的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这一政策是英明正确的,同时为澳门问题的解决以及澳门的回归提供了实践的范本,最终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香港回归对国外的意义 香港的顺利回归不仅是给西方大国以有力的回击,而且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实例,对世界政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香港回归的历史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

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2000字的香港回归20周年学习心得

香港回归20周年学习心得 在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历史不会忘记那一刻,中国人民也永远记住那一刻,在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零秒,激动人心的高潮来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徐徐升起……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在此时此刻,那回归的游子,幸福和激动的泪眼汇成对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追忆,聚成对强大祖国的诚挚祝福!这一天点点滴滴将永远载入史册,历史不会忘记那一刻,中国人民也永远记住那一刻。香港的回归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今年是香港迎来回归20年的大庆,全中国人民和全海外的同胞共庆这个期待好久的日子,在个举国欢渡的日子中,全国人民欢歌载舞共同迎来香港回归20年大庆。 回想一百多年前,异邦的铁蹄,飘洋过海,惊飞了憩息的海鸥,惊散了香港的美梦:软弱的清朝政府让国人被欺压,让国家遭耻辱。一度被各国列强分割得四分五裂。《南京条约》——这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香港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沉沉的枷锁,使香港失去了自由,坠入了深渊。凌厉着海啸,漫卷着台风的香港,已不再属于母亲。 在殖民主义者罪恶的侵略战争中,中国一步一步卷入资本主义的漩涡。那屈辱的历史一页页地在时间的熔炉中熊熊燃烧。但是,中国人民争取回归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息,他们同野蛮的强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香港同胞们一天也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殖民者的扩张行径和狂妄野心激起了他们的愤怒。“三元里人民抗英”就是铁的明证。但是,他们始终敌不过野蛮的强盗。只有在血与泪中企盼着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那一刻。然而,对于这个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是从来不承认的,香港是中国的领土,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我们伟大的祖国,一刻也没有放弃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努力!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双方经过多次的会谈在1984年6月进入最后阶段。7月份,英国外相再访北京。8 月1日,贺维抵港,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中英双方已同意协议大纲及主要条款。再经过许多阻碍的情况下,我国终于在1982年9月26日与英国在北京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在签署声明后,香港进入过渡期。 后来我国外交官安文彬就香港回归当天国旗必须在0时0分0秒在香港升起,与英国外交官谈判,前后共进行了20余轮的谈判,其中就英国国旗在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28秒落下,中国国旗0时0分0秒升起,前后就进行了16次的谈判,英国外交官百般阻挠,但最后在我国的努力下,最终达成了该约定,我国国旗准时在0时0分0秒升起,这体现了中国对香港回归的百般努力,不容任何人侵犯我国领土。 香港回归之初,我们的领导人物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有力地推动了祖国的发展与和平统一的进程。在“一国两制”的原则下,香港回归,主权移交。“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问题的成功实践,不仅洗刷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耻辱,而且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关系重大、影响深远,还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史上,精彩绝伦的浓笔重彩,丹青垂史。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又称香港主权移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政府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双方共同承诺,于1997年7月1日开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香港行使主权、联合王国政府将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历史事件。1997年7月1日当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结束长达155年的英国殖民地身份,香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管理,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为政府首长。绝大部份香港华裔居民自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同时有350万香港居民终身保留英国国民(海外)身份。 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清朝战败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1860年,清朝再次被英法联军打败,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清朝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这三份条约正本由台湾当局外交部典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1982年,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谈判。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双方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了1997年7月1日起,中国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行使主权和治权。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同志因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中英谈判。 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规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双方于1984年签订协议。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1]之幕。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声明表示将会通过外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进行商谈。第二阶段的谈判是1983年7月12及13日两天,地点在北京。中方团长姚广、英方团长是驻华大使柯利达。不过,由于双方在初期的会议中,1983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案例分析 人教版(优秀篇)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案例分析 一、课标要求: “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 二、教材各子母间的关系及如何体现课标要求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程及其历史意义等问题。 本课的重点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1984年底,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据此,1997年7月1日,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持恢复行使香港主权的仪式;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了联合声明,据此,1999年12月20日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持恢复行使澳门主权的仪式。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和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课的难点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台湾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的具体构想,完整地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概念。也就是从中国的现实状况出发,尊重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在统一祖国的前提下,允许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其中的主体,中国大陆必须是社会主义。 三、教学处理设想 在该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香港、澳门历史脉络的梳理(过去——今朝),引导学生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去深思、去感想,最后在观看“港澳回归”的纪录片中,在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载雄壮的国歌声中学生热血沸腾,民族之情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该课的历史基础知识教育与历史德育教育充分展现,学生充分吸收。 1.关于导入新课,建议教师使用多媒体或实物投影仪打出“香港回归的倒计时牌”的图片,引导学生作出观察和判断,渲染、烘托全国人民期盼香港回归的迫切心情,从而反映出血浓于水的同胞情结,爱国情结。由此导入新课。 2.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一目,可由教师先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由教师总结,简要介绍“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什么提出的及其具体的含义。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台湾在祖国统一后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来,他又在多次谈话中,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进行了全面阐述。 “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这项方针的内涵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补充,并使用多媒体演示香港地区被侵占的三个阶段。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的割香港岛,1860年的中国和英法的《北京条约》中的割九龙司(九龙半岛),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的租借新界(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99年。注意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并归纳出基本的史实,明确我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并要在适当的时候收回香港,训练并培养学生初步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于“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一目。可以引导学生观看香港和澳门回归时的实况纪录片等,回顾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并且可以提问学生闻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七子”是哪七子(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大),并让学生推选一名同学演唱这首

改革开放与香港回归

1842年,鸦片战争以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的失败告终,香港岛在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被英国霸占。从此,中国就像被打开了一个豁口一样,在以后每次战败后,都会被迫签订不平等的条约条款,总数达几百个。残酷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富民强国的唯一途径,强大的综合实力是利于民族不败之林的根本。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虽然有过大跃进和十年文化革命的错误,使社会发展一度停滞不前,但党努力反思、积极改进,终于挽回很多损失,并制定正确的发展路线,使社会稳步发展。发展是硬道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迅速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制度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综合国力飞速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急剧增大,这就为解决香港问题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为了完成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双方多次进行谈判,整个谈判历时2年,两国政府代表团共举行了22轮会谈,最终我国与英国在1984年12月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并在1997年7月1日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怀抱,历时55年。 香港问题实质上争得是对香港的行使主权,这也是双方分歧的根本所在。关于姓“资”还是姓“社”,这也是双方非常敏感的话题,但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构想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这个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为和平时期解决相关的历时问题指明了出路,把祖国统一大业又往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因此是前所未有的伟大构想,具有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 谈判之初,撒切尔夫人并不想把香港交还给中国,还妄图保持殖民统治以及要求变相的治权。邓小平同她会见时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决心和立场,彻底打破了英国人不切实际的幻想,使香港问题得以圆满解决,也为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香港问题表现出国家对民族根本利益的决心和毅力,也表现出随着国家实力增强,我国已经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事证明了只要坚持实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我国一定能够国富民强,成为世界强国。

关于香港回归后中国内地和香港专利申请

---------------------------------------------------------------范文最新推荐------------------------------------------------------ 关于香港回归后中国内地和香港专利申请   【分类号】 402001199730 【标题】关于香港回归后中国内地和香港专利申请若干问题的说明【时效性】有效 【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 【颁布日期】 19971229 【实施日期】 19971229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专利申请审批程序 【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公告第五十七号 【名称】关于香港回归后中国内地和香港专利申请若干问题的说明【题注】现将《关于香港回归后中国内地和香港专利申请若干问题的说明》予以公告。 【章名】说明 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特别行政区设有单独的专利制度,施行香港《专利条例》和《注册外观设计条例》。为方便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申请人办理有关申请专利手续,现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人和居民提交专利申请的问题 1 / 17

(一)提交国际申请 中国专利局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法人和居民根据《专利合作条约》提交国际申请的受理局。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人和居民也可以直接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提交国际申请。 (二)提交中国国家专利申请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人和居民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中国国家专利申请的,仍按照中国专利局1995年8月21日公告的《关于港澳地区专利申请若干问题的规定》办理。 二、关于国际申请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获得专利保护的问题 (一)申请人在提出的国际申请中指定中国并希望其申请在香港获得专利保护的,除应向中国专利局办理有关手续外,还应当按照香港《专利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标准专利的请求注册批予手续或短期专利的请求批予手续。 (二)要求获得中国发明专利的国际申请在进入中国国家阶段后,申请人为获得香港标准专利的保护,应当向香港知识产权署办理标准专利的注册手续,即:自该申请由中国专利局以中文公布之日起六个月内,或者该申请已由国际局以中文公布的、自中国专利局国家申请号通知书发文日起六个月内,向香港知识产权署办理记录请求手续;并自该申请由中国专利局授予专利权之日起六个月内向香港知识产权署办理注册与批予请求手续。以上程序适用于公布日或国家申请号通知书发文日是在1997年6月27日或之后的申请。

两个历史遗憾的小故事一个香港回归一个台湾回归

两个历史遗憾的小故事:一个香港回归,一个台湾回归 今天逛书店,突然翻到一个故事,以前看过,再相遇,意味更浓。 1、您身体还非常好 李嘉诚作为香港最大的富豪,参与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也因此和邓小平同志单独见过几次。 1990年1月18日的第二次见面,有个故事。

李嘉诚对邓小平说:“您身体还非常好。” 邓小平说:“毕竟八十五了,也好不到哪里去。” 李嘉诚说:“我敢买保险,您能超过这个。” 邓小平说:“一年比一年困难了。” 李嘉诚说:“希望你能够到香港来看一看。” 邓小平说:“我活到一九九七年,就是要等到在中国收回香港之后,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以上对话凤凰网有据可查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离世,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他老人家把香港从英国人手中要了回来,却没有去看上一眼。 历史的细节就是这样遗憾… 2、君且去,不须顾 第二个故事是很久以前看的,89岁的蒋中正在台湾逝世的消息是在毛主席起床时告诉他的。 年轻的警卫人员当时一脸欢快。 毛泽东却一脸凝重的说了三个字:知道了。

当时毛主席在杭州,蒋介石去世的4月5日正是清明后几天。 蒋介石1887年,毛主席1893年。 “知道了”除了一辈子的纠缠情结外。 还有个小细节。 蒋介石一直反对台湾独立,公开场合都有记录,“谁搞台独我搞谁脑袋”就是他的表态。 1975年,蒋的最后一年,让陈立夫向中共发出了邀请毛泽东访问台湾的信息。陈在香港公报的“假如我是毛泽东”希望毛泽东“以大事小,不计前嫌,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毛主席对副总理邓小平说“两岸要尽快实施三通,你可以代我去台湾访问。”同时释放了国民党多名政军特人员,以示友好和诚意。 没想到蒋介石就这样永远的走了,但一直未下葬,要等统一葬到大陆。 时日,毛泽东沉默庄严的放了一天的《贺新郎》演唱录音。

香港回归20周年演讲稿

香港回归20周年演讲稿 香港回归20周年演讲稿每天看着一些香港回归二十年的电视节目,心总会跟着激动,血总会跟着沸腾。二十年前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仍盘旋在耳畔,深深地刻进了脑海。当年那个躺在我怀里陪我看香港回归仪式的懵懂小孩,现在也已长成了有志青年,他神情严肃地对我说:“妈妈,香港回归了二十年,您就没有感想?”儿子你是妈妈我的骄傲,亦是我的自豪。香港,他是祖国母亲的儿子,亦是祖国母亲的自豪与骄傲。 香港,你百年怒涛,百年沧桑,终于在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扑进祖国母亲的怀抱;百年漫长的岁月,足以让一位母亲满脸褶皱,足以让一位母亲肝肠寸断;百年的思念,足以让一位母亲的泪水干涸;可百年后的回归,却让母亲喜笑颜开,你终于不再让母亲魂牵梦萦,终于能让祖国母亲用海纳百川的气魄,来抚慰和呵护你这个漂泊百年的游子。你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神州,我的骄傲!我的自豪!我的尊严已然找到,家母乃是我的依靠,在祖国母亲二十年的孕育下,屈辱已去矣。 香港,你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的面积,是北京的十五分之一,人口六百九十多万,相当于北京的一半。然而就是在香港,每秒钟,就有一万多美元的外资流入,每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每小时,就有两千六百多个货柜在装卸,每

一天,就有四十二万旅客进出香港,我们感受着你的成长,感受着你的繁荣,感受着你的昂然之姿 感谢小平的“一国两制”,港人制港,高度自制。体现了祖国母亲宽阔博大的胸襟和对炎黄子孙的关怀与尊重。而这颗东方之珠的璀璨、耀眼,让世界瞩目,让国人炫耀。香港,你在华夏母亲深厚雄浑的怀抱中,生长了二十年,你十岁了,全国各民族的兄弟姐妹捧百合为你庆祝,掬玫瑰为你祈祷,你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一样的心愿,万种期盼。愿五星红旗飘地庄严神圣,紫荆花开得灿烂永恒香港、澳门、台湾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伟大不朽的中华民族风风雨雨几百年。当崭新的镰刀锤头举过头顶的时候,有个东方巨人,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每每听到这伟大庄严的声音,眼眶还会发热。祝祖国母亲越来越强大,前进的脚步越来越稳健;香港、澳门越来越繁荣茁壮;更希望离开祖国母亲怀抱很久的台湾兄弟能够早日归来.深深地祝福你们,中华的孩子们,愿你们永远这么年轻!永远健壮!永远蓬勃!祝愿在不久的将来,有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香港回归20周年演讲稿香港,在英国殖民者统治百年后终于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在这百年中,香港的人民无时无刻不想念,远在祖国疆土的亲人们,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只能隔海相望,97年的7月1日香港终于向祖国母亲,投

十多年来香港的变化

十多年来香港的变化 香港非法占中集会旷日持久,已对香港社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香港社会表示已忍无可忍。为深入了解香港民众的内心想法,分析香港占中集会的历史本源与未来发展,有必要对十多年来香港发生的变化以及其对香港民众产生的影响作一回顾与总结。 自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以来,中央人民政府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坚定不移支持香港依法推进民主发展,坚定不移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这是香港在巨大变化中的不变之处在此背景下,香港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文化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首先是在政治方面,2010年,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黄济福教授指出,回归以来,香港社会“马照跑、舞照跳”,资本主义制度照常运转,社会生活和回归前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政治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特征是:爱国爱港成为社会主流;民主潮流势不可挡,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政党成为民主发展的明星;中产阶层成为民主发展的中坚力量。4年已经过去,但这种总体发展趋势却没发生根本性变化。爱国爱港成为社会主流,这是毋庸置疑的,每一个公民都天然的对自己所生所长的土壤有一种依赖感与保护欲,不允许任何力量侵入它。而回归十多年来,港人对自己的祖国——中国也渐渐产生了这种感觉。具体表现在,第一,回归以来港人国民身份认同趋势上升。第二,领取中国护照人数增加。第三,对中央政府和内地信任度和满意度提高。第四,拥护祖国统一和祖国休戚与共。第五,移民回归,港人北上,支持香港和内地互动,背靠祖国的成了绝大多数。第六,爱国爱港力量逐渐成为香港最大的政治力量等等。所有这些改变的一大原因无疑是我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威望的提高,港人找到了作为国人的荣耀感、自豪感与归属感。其次,民主潮流势不可挡,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占中问题来自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这一决定再次有力推动了香港的民主发展,然而这给外国势力代言人成功上位夺取最高香港治权,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门槛。占中集会组织者也正因此出此下策,发起占中集会骚扰民生。但是他们应该认识到,香港回归十多年来,其民主潮流已经势不可挡,极少数人为了自身利益而所做的无畏的反对不会带来任何实质性改变,更不会动摇中央的正确决策。1997 年香港回归,根据《基本法》,香港开始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基本法规定,香港行政长官的选举最终达至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的目标。立法会的选举最终达至全部议员由普选产生的目标。这个双普选的目标必然激发推进民主的热情。有数据显示,回归前,“到1991 年,立法局选举首次引入分区直选,当时地方选区的登记选民人数约有192 万人,而投票率为39.15%。”回归后,“在2004 年,立法会选举中,地方选区登记选民人数已上升至约321 万,而投票率亦升至55.6%。登记选民人数及投票率的增加,反映了市民是期望在选举方面有更大的参与的(引自黄济福《回归以来香港政治生态的四大变化》)。这些变化都说明了民主潮流在香港的盛行及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最后,政党成为民主发展的明星;中产阶层成为民主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政治方面的变化无不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民主,法治。这也意味着占中集会组织者及外国势力的阴谋不会得逞。 经济方面,刚回归时,香港就遇到了亚太经融风暴,严重的经融风暴导致香港经济开始衰退,其经济出现疲软的状况,尽管之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但还是没有达到回归前的繁荣,直到2003年其经济增长才步入正轨。数据显示,直到2009年,12年来香港GDP年均增长3.88%,打破了西方学者关于回归后将出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