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说明书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2005年9月

简介

1992年元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确定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具有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在重庆市具有一定独特性和垄断性。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长寿湖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公里,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

近年,为深入发掘“长寿”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大力开发具有长寿特色的旅游产品,争取将长寿湖开发建设成为重庆主城区近郊的休闲、观光、康娱、度假旅游中心,使其成为长寿区旅游拳头产品;并在长寿区内逐步形成以长寿湖为重点的“园区—城区—湖区”的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带。长寿区逐步加大了对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力度,将理顺管理体制,向湖区纵深发展,提高开发层次,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和旅游线路等作为近年长寿湖风景区建设工作重点。并形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如抓紧完成长寿湖旅游项目和产品策划、开工建设双龙—罗山旅游公路、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广场、旅游码头、西岸片区道路、电、水、气等。

在此背景下,2005年4月,受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委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承担《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05年5月初,项目组共十一人进入现场,展开基础资料收集、现状踏勘、与长寿区、旅游风景区管委会、相关村镇等领导和部门进行座谈工作。2005年6月至7月,项目组多次向重庆市规划局、园林局,长寿区委、政府,长寿区建委、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领导汇报规划编制的工作进度和阶段成果。多次会议不仅确定了风景区的范围和规模、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等重要问题;对风景区的景区划分、景点建设、交通组织、接待设施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修改意见,有效的指导了编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2005年7月底,重庆市规划局会同市园林局、组织长寿区建委、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领导和单位对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案进行初步审查。会议重点

解决了风景名胜区规划范围、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等影响下一步规划工作展开的重大问题。籍此,通过整理和深化相关意见和建议,项目组形成此次方案成果,提请相关领导和单位审查。

在规划工作过程中,项目组受到长寿区委、政府,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长寿湖镇等单位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旌表谢忱!

目录

第一章区位与发展背景6

1.1 区位关系 6

1.2 现状概况 6

1.3 相关规划及评述9

1.4 编制动因11

第二章发展优劣势分析12

2.1 社会经济发展分析12

2.2 村镇与产业现状分析12

2.3 基础设施支撑条件分析 12

2.4 旅游资源分析13

2.5 总体评价15

第三章旅游发展分析16

3.1 旅游发展背景分析16

3.2 旅游发展现状分析17

3.3 旅游市场开拓18

第四章发展方向与主导战略18

4.1 发展方向18

4.2 发展战略19

4.3 主题形象定位19

第五章规划原则与期限20

5.1 规划依据20

5.2 规划原则21

5.3 规划期限21

第六章风景区性质与规模22

6.1 规划区性质22

6.2 规划用地范围与规模22

6.3 风景区环境容量23

6.4 风景区游人容量26

6.5 床位与服务人员规模26

6.6 人口规模27

第七章规划总体布局28

7.1 总体布局28

7.2 景区规划28

7.3 景点规划34

第八章道路交通规划35

8.1 对外交通35

8.2 内部交通36

第九章专项规划40

9.1 保护培育规划40

9.2 核心景区规划44

9.3 风景游赏规划45

9.4 典型景观规划49

9.5 游览设施规划53

9.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56

9.7 植被规划62

9.8 市政基础工程规划64

9.9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68

9.10 分期发展规划69

第十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70

10.1 土地资源与存在问题分析70 10.2 土地利用原则71

10.3 土地利用分配71

第十一章环境影响评价73

11.1积极影响73

11.2消极影响73

11.3规划措施74

第十二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74 12.1环境保护目的 74

12.2规划原则74

12.3环境保护与生态分区74

12.3规划协调措施 75

12.4生态保育措施 76

12.6水土保持措施 76

12.5环境保护措施 77

第十三章消防规划78

13.1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78 13.2 消防安全布局78

13.3 消防站规划79

13.4 消防通信79

13.5 消防通道规划79

13.6 近期建设与投资预算79

第十四章防灾规划80

14.1 防灾体系建设80

14.2 防洪规划80

14.3 抗震规划80

14.4 地质灾害防治81

14.5 病虫害防治82

第十五章规划政策与实施措施82 15.1 宣传措施82

15.2 技术措施83

15.3 经济措施83

15.4 政策措施83

15.5 管理措施84

第一章区位与发展背景

1.1 区位关系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介于北纬107.10度—107.25度、东经29.54度---30.5度之间,位于重庆市域中部、主城区东北方向,长寿区、垫江县和涪陵区交界处。长寿湖水域主体位于长寿区境内东北部,水域北部位于垫江县境内。长寿湖风景区距离重庆主城区130公里,距离长寿区政府所在地凤城镇28公里。

长江黄金水道在长寿区境内长20.9公里,长寿湖风景区是国际旅游热线三峡黄金水道的重要组成节点,是“长江三峡游”在内陆的延伸。

1.2 现状概况

1.2.1 自然及资源条件

1、地质地貌

长寿区地质构造属于压应构造形迹,具有闭斜紧闭、向斜开阔和陡倾纵横张裂隙发育的特征。风景区内地貌类型多样,以丘陵、河谷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为主。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冲击土、黄泥土等。

2、气象

长寿湖风景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由河流型生态系统演变为湖泊型生态系统,形成了独特的局部气候,主要表现为水体和地形热源效应、谷地效应、冷暖效应和缓冲效应。

气温:区内常年平均气温为17.7摄氏度;月平均气温以八月份最高,累年平均气温为28.4摄氏度;以一月份最冷,累计平均气温6.7摄氏度。

降雨量:因受长寿湖和黄草山影响,风景区内年降水量高于长寿区内其它地区,为1123.8mm。降水多集中在下半年,占全年的75%;冬半年(11月至4月)雨量较少,常年降水占全年的25%。

日照:风景区内日照时数为1245.1h,以夏季时8月份光照最充足,常年月平均日照时数为235h;以初春3月和秋季10-11月份最少,一般在100h以下。

霜雪:风景区内四季温暖,少有积雪天气,常年平均无霜期为331天。

3、水文

长寿湖是龙溪河梯级发电的调节水库。龙溪河分别发源于梁平县境内的东明月山和铁凤山,两个源头会合后,流经垫江县境后在高洞与发源于忠县的沙河合流后始名为龙溪河,流经长寿区十多个镇区后,在长寿区凤城镇注入长江。龙溪河全长170公里,流域面积为3348公里。水面积为8869.9亩,多年平均流量42.47立方米,天然落差为267米,已建成水利发电站6座,长寿区境内为72.8公里,流域面积为580平方公里,河床随着山丘蜿蜒曲折,上游宽阔,下游险峻,多险滩瀑布,平坦处有2-4米的落差。其中长寿湖所在的狮子滩龙溪河段共有30公里,其间有大小石滩落差50余米。

4、土壤

长寿湖风景区主要以农业和渔业生产为主,环境污染少;风景区内人多地少,土地垦殖系数高,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毁林开荒,破坏地貌的现象时有发生;风景区内植被覆盖度较低,景观效果较为欠缺。往年湖区水体因长期受上游排放的工业污水和湖区内网拦养鱼的影响,水质负营养化现象较为严重,近年通过污染整治水质有所好转。

5、植被

风景区内植被以亚热带长绿阔叶林为主,主要树种有水杉、银杏、越桂、沙田釉和夏橙等。

6、动物

风景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各种动物的繁衍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场所。动物主要以亲水动物为主,数目种类繁多。据鸟类保护部门统计风景区内共有各种鸟类33属、42种,其中水禽有28种,数量达到15600余只。湖区有四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绿头鸭、凤头鸭、斑嘴鸭、秋莎鸭等四种,此外还有天鹅、野鸳鸯等珍惜鸟类。

1.2.2 历史沿革

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水库坝高51米,坝长1399.5米,坝顶宽8米,设有3座副坝。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公里。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公里,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1958年,农垦部门进驻库区成立长寿湖渔场,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和水果栽培,后长寿湖渔场更名为长寿湖联合企业公

司:1972年引进夏橙,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夏橙生产基地。1985年长寿区正式成立长寿湖镇行政建制,1992年元月3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风景区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更名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

1.2.3 社会经济

长寿湖所在地长寿区属于重庆市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29个区县之一,地处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和都市发达经济圈的结合部,是重庆主城区通往三峡库区的必经交通要地,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重庆直辖以来,长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步加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2年撤县建区,经济发展正逐步向都市发达经济圈迈进。

长寿湖风景区经济结构主要以渔业和特色水果生产为主。渔业是传统的主导产业,湖区每年渔业产量约5000吨,年产值达2000万元,在长寿湖农业生产以及在重庆市日常消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往年高峰期长寿湖所产鱼数量约占重庆市总消费量的70%。近年来虽有所降低,但仍占重庆市总消费量的45%左右。湖区内有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夏橙生产基地,已形成3000亩生产规模,年产夏橙达到160万吨。随着旅游业异军突起,风景区经济结构发展较大变化,湖区内污染较为严重的网箱养鱼得以控制,渔业生产规模不断下降,旅游业已逐渐成为风景区内新兴主导产业。据统计风景区2001年共接待游客19万人,2004年预计接待游客5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首次超过了渔业生产的收入。

1.2.4 空间支撑条件

1、交通条件

长寿区是重庆市都市经济圈通往三峡库区的交通枢纽,对外交通条件优越。境内县有公路、水路等主要运输方式。高速公路有渝长、长万、长涪三条,全区公路里程按国、省、县、乡道统计共597.74公里。水路主要指长江,境内流长20.9公里。渝怀铁路正在建设中,预计2005年建成通车。长寿区已基本形成以公路交通为主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框架,对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和对外辐射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支撑条件。

2、供水条件

风景区内水资源丰富,供水便利。风景区内现有三个自来水厂,其中长寿湖镇水厂一个,日产水量100吨,设于镇中心中学旁;狮电总厂自备水厂一个,日产水量100吨,设于狮电总厂引水闸旁边;长寿湖渔场自备水厂一个,日产水量

2000吨,设于赵云寨。三个水厂水源均采自于长寿湖。水处理方式均采取沉淀,加药方式。风景区内现有居民用水直接以长寿湖地表水加工后饮用。

3、供电条件

长寿湖风景区电力资源丰富,不存在电力短缺的问题。风景区内和周边地区共有五个水电站,即长寿湖水电站、上硐水电站、飞龙水电站、六剑滩水电站、平滩水电站。长寿湖电站主要供电线路有狮下线110KV,狮新线110KV,狮云线110KV,狮龙线10KV。上硐电站有供电线路上龙线35KV,上焦线10KV等;长寿湖风景区供电主要由长寿湖电站所出的10KV狮龙线,上硐电厂所出的35KV变电站,飞龙10KV变电站以及狮电总厂长寿湖大坝区内自备的两个变电站供电。

4、天然气

天然气源由川东25号井出气至双龙至长寿湖东海配电站。气源管径108¢。

5、其它基础设施

长寿湖现有邮电支局一个,位于长寿湖镇,电话装机容量为1020门,实际装机有800门。风景区内已经开通了无线电话,无线电话信号可以覆盖整个风景区。宽带网及全线接入风景区内。

1.3 相关规划及评述

1.3.1 相关规划对长寿湖风景区的规定与要求

1、《长寿湖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际旅游热线三峡黄金水道的重要组成节点和长寿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景区。是以山岛湖风光、长寿文化、乡土文化为主要景观特色的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

2、《旅游策划报告》

长寿湖区应抓住近郊休闲、假日旅游这一契机,充分发挥长寿湖山、岛、湖、寺等特色景观,打造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商务会议、水上综合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精品,要强化长寿湖风景区的定位与特色,夯实旅游基础设施,积极策划高层次的商务会议主题,将长寿湖打造成为重庆乃至西部具有一定影响力和高规格商务会议中心。争创长寿湖“AAAA”国家级风景区,将长寿湖建设成为重庆一流的湖泊旅游度假胜地。

3、《长寿区“十一五“规划》

把长寿湖建成重庆市最大的休闲度假胜地和高档的会务基地。重点发展湖泊旅游,以长寿湖风景区和“长寿文化”景观为重点,把旅游与地方文化、体育竞技、生态农业、民俗风情有机结合起来,继续稳固其作为长寿区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地位。在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养生健体”为基本开发理念,充分挖掘“长寿文化”内涵,发挥内山、岛、湖旅游资源优势,开发以“健康长寿”为主题的系列生态度假旅游精品,集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会务、疗养和综合水上运动等功能与一体,把风景区建设成为重庆市规模最大的湖泊生态观光型的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博鳌式”长寿文化论坛。

4、《重庆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规划(纲要)》

长寿湖属于周末休闲地、都市后花园。应着重开发和推出湖泊休闲、康体健身、商务会议、田园风光、农家乐等近郊周末休闲度假、体验参与型旅游产品。

1.3.2 涉及长寿湖风景区的相关村镇规划

1、《长寿湖镇总体规划》

长寿湖镇位于长寿湖南部,面积104.5平方公里,其中包含了大部分长寿湖水域。202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4.5万人,城镇建成面积为3平方公里。定位为风景旅游区和重庆最大的水产水果生产基地,重点开发长寿湖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生态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水果业、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建筑业和商贸业,辐射周边邻封、云集、双龙等镇。

2、《龙和镇乐温场总体规划》

加强龙溪河和长寿湖沿岸的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利用长寿湖风景旅游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旅游业,采取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护动物和水体,修建旅游公路、码头等交通设施,力争把龙河镇建设为长寿湖风景旅游区的北大门。

3、《飞龙场总体规划》

飞龙场地处长寿湖上游湖畔,处于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周边环境二级保护区内,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严禁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人长寿湖和龙溪河水系,确保长寿湖水库上游达到国家二类地面水域标准。飞龙场及沿湖地区,不得安排有污染的二、三类工业项目,严格执行“谁污染谁治理”及“三同时”的原则,严禁污染大气、土壤和水体。沿湖内的风景旅游景点及风景林区严禁开山取石,不准随意砍伐树木;对长寿湖沿岸以及山上陡坡的农业用

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大搞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使沿湖岸边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促进长寿湖旅游业的发展。

4、《云集场规划》

云集场是长寿湖镇的经济次中心,是长寿湖镇的夏橙基地和主要粮产区之一,是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的山水风景小场镇。

5、《双龙镇建设规划》

双龙镇是长寿区重要的粮油及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是以农副产品集散、加工及开采天然气和盐卤矿为主的综合性场镇。双龙场是双龙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双龙镇有丰富的天然气和盐卤矿资源,在规划区东南面及南面,既镇区的下风向规划为天然气和盐卤加工业用地,在南面规划为污染较小的木制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用地。

6、《邻封镇建设规划》

邻封镇位于长寿区中部偏东方向,距长寿约25公里,北面与双龙镇接壤,南面与但渡镇相邻,西靠渡舟镇、东面与长寿湖镇相连。政府驻地邻封场其东南面紧靠龙溪河,主要为文教、旅游观光区。该区有较好的天然植被和人文景观,“明清”风情街是旅游观光的一道风景线,位于东面龙溪河上的电站水坝,在雨季有“龙溪飞瀑”可作为旅游景点。

1.3.2 往年规划及实施评价

重庆市长寿区旅游局于2004年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编制了《长寿湖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该规划基础资料详实、对长寿湖风景区的论证和定位准确,规划成果齐全。随着长寿湖风景区发展外部条件和整体发展战略的调整,加之该规划对长寿湖风景区实际发展状态的把握尚有欠缺,造成可操作性不强,实施有难度。

1.4 编制动因

近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已成为第三产业中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先导产业,被党中央列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实现第三步战略的过程中,旅游已日益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部分,九五期间国内旅游迅速由3亿多人次增长到7亿多人次,但同时比照发达国家国内旅游的规模和结构,我国国内旅游仍然具有相当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前景。据预测至2020年,

我国的海外游客将占全球国际旅游总人数的8.6%,发展成为世界最大接待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8%,旅游业真正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

重庆市直辖八年以来,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加强,人均消费水平逐年上升,特别是随着小汽车逐渐走近重庆普通老百姓家庭,人们对周末休闲度假的要求越来越强烈。重庆市政府也在大力建设“都市后花园”以保证重庆优质的人居环境和扩展周末休闲游带来的经济效益。

长寿湖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具备敏感的生态条件、丰富的湖泊景观、良好的人居条件。在此,编制切实可行的《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能更为有效的保护长寿湖生态环境,挖掘长寿湖的旅游休闲功能,使它能为大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服务。

第二章发展优劣势分析

2.1 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重庆市成为直辖市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带动了长寿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长寿区是联系渝东南和渝东北的枢纽,是重庆通往华中和东部沿海地区桥头堡,区位条件十分优越。长寿湖则处于重庆市域的几何中心的位置,在方圆150公里范围内,周围分布着重庆主城区、渝北区、涪陵区、长寿区、垫江县、梁平县等经济强区和资源大县,集中了重庆市大部分人口,旅游开发具备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2.2 村镇与产业现状分析

长寿湖风景区规划范围涉及4个场镇,分别是:长寿湖镇、邻封镇、龙河镇以及云集镇。这些村镇基本上为农业资源村镇,其产业形态多是为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服务农业服务或农副产品加工业;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少,少数村镇具备一定的旅游服务功能。

2.3 基础设施支撑条件分析

整体而言,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周边道路交通条件比较成熟,与长寿城区、涪

陵区、垫江县等均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系。因其临近高速公路和长江航线,与重庆主城区、万州等也有较强的辐射关系。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周边也具备比较完善的水、电、气的基础设施条件,能够满足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未来的发展需求。

2.4 旅游资源分析

2.4.1 类型与特色分析

本次规划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长寿湖风景区所辖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周密的普查,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其资源构成如下:

表1:长寿湖风景区旅游资源分类表

依据长寿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的特点,参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风景资源评价指标层次表的有关规定,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并作出等级评价。

表2:景点旅游资源景观质量评分与等级:

1、秀水流丽

风景区范围内水景资源丰富,有水库、瀑布、溪流、湖湾等。长寿湖水域开阔、水质清秀,夕阳斜照水如镜面;远见青山,群岛如翡翠般点缀其中,风景旖旎,是风景区核心区域。飞龙瀑布,点缀于山林幽谷之中,仿似陶潜笔下“桃花源”;淙淙溪流时而穿行于深林幽壑之中,清澈见底,时而飘忽难寻,只闻水声潺潺。

2、峰奇石异

风景区山峦起伏,移步换景,群峰相连如画卷,别有风韵。人头山姿态宏伟,每至云蒸雾绕,山峰宛如空中楼阁,点缀于湖面之上,望之心旷神怡。湖面东西两侧山林中巨石突兀层峦叠嶂,气势磅礴,在整个风景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石笋造意奇特,悬崖披绿,幽谷叠翠,野花丛生;百步登云险、陡;山体周围多有狭缝,惊险异常,攀沿而上,是勇敢者的运动乐园。

3、林幽涧碧

长寿湖风景区树茂林丰,山色葱郁,翠竹、灌木、山花等杂立其间,愈显婀娜多姿。山坡更有波浪起伏的树林、竹海,满目扑绿;柑橘、沙田柚种植基地颇

具规模,岛中山上,古树间生,令游人称奇。

4、乡村风情浓郁

长寿湖风景区原有多处历史遗迹,如古庙、亭等,现存有冬莲寺、无常庙、六角亭、风雨亭、古栈道,也有见证长寿湖发展的大坝、周恩来视察长寿湖雕像群等。冬莲寺、无常庙两处古朴淳厚,空气清新,周围民众络绎不绝而来,登高烧香拜佛,是极富趣味的民俗项目。乡村人家的独特风情、恬静质朴的港湾氛围令人陶醉;而长寿出产的水鲜则更令游人大快朵颐。

2.5 总体评价

1、旅游资源类型齐全,资源单体数量较多

依照国家旅游局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制定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根据实地调查和现有文献资料统计,长寿湖风景区内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单体共包括七个主类,21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280个资源单体。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占78.6%,人文景观占21.4%。风景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以岛屿、河川、湖泊等见长;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史迹、寺观、特色物产等取胜。

2、山岛湖景观三位一体,湖光山色,优美俊秀

龙溪河经过大坝截流蓄水后,流速变缓,水质变清,形成了长寿湖特有的山水风貌。长寿湖水面面积为65平方公里,湖区呈“V”字型发散,湖面辽阔,碧波万顷,是重庆市最大的湖泊型旅游风景区。湖区内200余座岛屿星罗棋布,散布其间。湖岸陡折蛇行,形成众多和湖汊港湾。沿湖两岸山岗起伏,林木葱茏,山光水影,灿然若画,显得幽静淡雅。湖区周围因地质变迁、自然高差形成诸多流泉、飞瀑,更为风景区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3、文化底蕴独特深厚,人文景观点缀其间

“健康长寿”代表着后工业时代一个重要的生活目标,长寿湖作为长寿区旅游业发展的窗口,在反映“长寿文化”主题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长寿湖又有中国最早建立的水电站,它见证了新中国水电发展的历史,被誉为“水电专家的摇篮”。作为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极具参观教育价值。周恩来、朱德、李先念、李富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到电站视察。现周总理等视察长寿湖纪念亭。此外长寿湖风景区还有赵云寨、湘子山寨、安顺古寨、小说《红

岩》的创作故地、冬莲寺等历史文化遗址和佛教活动场所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显示出深厚和博大的魅力。

4、特色物产丰富,地方气息浓郁

长寿湖风景区因其独特的资源环境条件,盛产特色物产,而以鱼、果丰富而著称西南。长寿湖风景区湖岸四周丘陵、低山所围成的狭长的半封闭式地形谷地,形成了特殊的微气候,特别适宜夏橙生长。长寿湖夏橙果实色泽鲜艳、核少汁多、酸甜适度、细嫩化渣、香甜可口。夏橙花果同枝、两代同堂,乃果树很少见到的现象。1979年试销香港深受好评。1986年获四川省优质果品称号,1991年12月被国家农业部定为“绿色食品”,开西南地区果品绿色食品的先河。品质可以美国名产佛罗里达夏橙媲美。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评为名牌产品。湖区周围沙田柚已经有近百年历史,因其味道存整,享誉国内外。

长寿湖是西南最大的淡水鱼产地之一,以所产鱼类为主要原料各种特色美食更是异彩纷呈。据统计长寿湖仅鱼的烹饪方法就有100多种,以长寿湖独有红鲫白(跷壳鱼)精制而成的“鱼面”,以及“全鱼宴”,更是上等的美味佳肴。

第三章旅游发展分析

3.1 旅游发展背景分析

3.1.1区位背景分析

地理区位:长寿区是联系渝东南和渝东北的枢纽,是重庆通往华中和东部沿海地区桥头堡,区位条件十分优越。长寿湖则处于重庆市域的几何中心的位置,在方圆150公里范围内,周围分布着重庆市城区、渝北区、涪陵区、长寿区、垫江县、梁平县等县市,集中了重庆市大部分人口,旅游开发直接辐射周边城市。

旅游区位:长寿湖风景区背靠西南最大核心城市和游客发生地重庆市,位于环城游憩带范围内,有成为重庆市“城郊花园”的便利条件。此外又有三峡国际旅游热线的辐射拉动,市场前景广阔。

3.1.2交通条件分析

风景区交通便利,方便快捷,长寿湖风景区距离主要城市公路交通时间在30-100分钟之间。从重庆市中心沿渝长高速公路至长寿湖风景区,车程约1个半小时。此外长涪高速公路、渝巫公路、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梁高速公路、渝怀铁

路等都邻近湖区,构成了进入旅游景区的交通网络。

3.1.3旅游业发展潜力分析

长寿湖风景区旅游业发展起步早,发展慢,潜力大。目前虽然落后具相似旅游资源的景区景点,但可利用三峡旅游热线的辐射优势,以现有基础厚积薄发,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高品位的规划开发旅游资源,直接占领旅游产品的制高点,做到“借助后发优势,实现后来居上”。

3.1.4政策背景分析

旅游产业是长寿未来五年社会经济工作发展的重点之一,长寿湖风景区是全区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2003年,区委对行政区划做了调整,把双龙、云集沿湖的村和石回乡并入长寿湖镇,并专门成立了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等机构作为长寿湖旅游开发的管理和工作机构。主要景区景点旅游开发氛围良好,相继有加勒比岛、高峰岛、快乐岛已经被部分企业进行投资和先期开发,大量区内外投资相继进入,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开端。

通过各方努力,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在拆除养鱼网箱、治理水质污染、整顿景区权属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列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2 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对长寿湖风景区的风景资源、整体环境、客源市场、开发建设条件进行综合分析,长寿湖风景区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具有四点优势和三点不利因素。

3.2.1 有利因素

1、资源相对集中,特色鲜明,便于开发

长寿湖风景区的主要游览景点基本集中在长寿湖水面、东西两岸、长寿湖镇与东北部群岛上,具有八种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适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在众多的旅游资源中,休闲度假、自然环境和田园风光尤为突出,而这些突出的风景旅游资源与今后一段时间主流客源群体的时尚趣味颇相吻合。

2、区域生态环境良好

景区基本上以农业、渔业为主,没有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山岭绵亘,山林面积较大,森林植被生长良好,空气清新,小气候宜人,来此修身养性、休闲度假、极富吸引力。

3、区位优势突出,客源市场广阔

景区地处四川盆地南部.重庆市北部地区,交通便捷,客源市场广阔,且邻

近四川省及重庆市重要风景区,作为未来连接长江沿线风景区纽带,发展观光、休闲、度假潜力巨大。

4、地区经济实力雄厚

重庆市是全国最年轻的直辖市,而长寿区也是重庆市的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目前风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已受到社会各界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可得到相应的财力支持。

3.2.2 不利因素

1、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现有的风景区道路状况不够理想,其它如供水.供电等还需要的长期开发与建设。

2、景点级别普遍偏低,规模较小,景点系统性较弱。

3、风景区知名度不高,由于缺少系统的开发与宣传,目前的影响范围仅限于重庆市局部区域。

3.3 旅游市场开拓

长寿湖风景区水面开阔.山青林茂,谷深涧幽,瀑布飞泄,清溪娟秀。自然风光秀丽,乡村风情浓郁,土特产品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具有发展风景旅游、休闲度假的基础条件。通过建设、培育、改善不利因素,重点发展各种特色旅游项目,着力加强营销宣传,中远期可发展成在西南地区有一定知名度,对四川、重庆及周边区域客源具有较大吸引力的休闲度假区。

第四章发展方向与主导战略

4.1 发展方向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协调发展”为主线,在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库区生产与湖区旅游之间的矛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养生健体”为开发理念,充分挖掘“长寿文化”内涵,发挥山、岛、湖旅游资源优势,开发以“健康长寿”为主题,集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会务、疗养和综合水上运动等旅游产品为一体,重庆市规模最大的湖泊生态观光、大型周末休闲度假胜地和高档会务基地为核心内涵的旅游目的地。

4.2 发展战略

1、跨越发展战略

以重庆市区域发展背景为依托,跨越客观上必然存在的经济梯度,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环境友好型为体系的产业结构,带动商业、金融、会务、信息等高端服务行业发展,辐射周边村镇发展。

2、市场导向战略

树立发展“大旅游”、建立“大产业”和营造“大市场”观念,充分发挥旅游业先导和带动辐射作用,将旅游业作为长寿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加以扶植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服务。

3、项目推动战略

立足长寿湖当前的旅游背景,以长远目标为基点,优先开发资金到位、带动性强、效益好的重点旅游景区,争取“十一五”期间年年都有重点项目的深层次开发和运作。

4、品牌创新战略

长寿文化和丰富的岛屿资源正是长寿湖旅游资源的精华所在。坚持把文化管理作为旅游管理的核心,使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产品的主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等创新手段,着力主推旅游精品项目,营造长寿文化旅游的品牌优势,树立自己鲜明的形象特色。

5、区域协调战略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凭借旅游资源的优势,更要依托工业、农业、交通物流业、地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及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作为新兴产业,旅游业必须通过渗透——相对独立——再渗透的依托性协调战略,在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素质和效益,形成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互相推动发展的格局。

4.3 主题形象定位

主题形象是旅游区的生命,是形成竞争优势和垄断最有力的工具,旅游作为一项大众化、审美化的经济文化参与活动,区域旅游主题形象便成了关系其旅游业繁荣的关键心理指标。

鉴于长寿湖是我国唯一以“长寿”命名的湖泊、长寿湖风景区是区域性郊游佳地和“三峡游”特色旅游地,综合考虑其旅游核心资源,以及重庆市主城区周边风景区、旅游区的开发建设现状,建议长寿湖风景名胜区主题形象定位为“生态景园、田园精舍、动感水都”。最终形成以生态进化式设计理论为空间构架,以山为体、以水为魄、以生态为魂,将水景空间、山景空间、林景空间与休憩空间、视觉空间完美融合,达到自然保护空间与城镇发展空间、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协调发展的目标。

第五章规划原则与期限

5.1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8);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

6《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

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0);

10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

1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

12建设部《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3);

13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1994);

1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2000);

15《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

16《长寿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17《长寿区旅游发展规划(2002-2020)》;

18《长寿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完整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1 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 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 规划范围与面积 2.1 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 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 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 (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 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 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 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 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 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南以鸡鸣山至明 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 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 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 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 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 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 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解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 天下西湖三十六,最美西湖在杭州。为了保护好杭州的西子湖,昨天,“总管”2002年到2020年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上被批准同意上报。这样,杭州历史上第一个法定意义的“西湖风景区总规”已经浮出水面。 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全国的西湖,也是世界的西湖 西湖因依傍在杭州城区的西侧而得名,三面环山,一面临城,中涵碧水,风光秀丽,所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美,是我国30多处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中风景最为绮丽,内涵最为深厚,知名度最高的一处。 【背景】:规划是怎样编成的 建国以来,《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961年由南京工学院编制了《杭州西湖山区规划》;1974年杭州园林局拟定了《杭州西湖风景区现状及规划设想》,尔后,几年进行过多次修改和补充,但没有正式上报审批;1978年由市政府组织人员着手编制《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年正式上报,198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附在《总体规划》的《杭州市园林绿化规划》,其主要内容是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1987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要求,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组织人员并邀请各方面专家学者研讨,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修改,重新编制了《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通过了全国风景园林界专家会审并获得较高评价。但由于按国务院规定,总规中必须明确管理体制问题,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一直不能上报审批。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至今,法定的《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还没有经过国务院的审批。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年)》修编工作于2000年年初开始。该规划在1987年编制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统计、汇编并多次讨论、评审和反复修改,历时两年才告完成。 【现状】:景区保护存在三大问题 杭州市有关部门认为,在西湖名胜保护区内目前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 西湖风景名胜区土地组成基本为七山一水两分田,平坦土地仅占23%左右,而大部分人类活动都在此进行,土地的珍惜性十分明显。目前,西湖风景区内的人居结构比较复杂,按居住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住在12个行政村、39个农居点中的人口;另一类是居住在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城市型公寓或民房住宅中的人口,西湖风景名胜区内有户籍关系的常住人口共计54031人(不包括临时居住人口)。单位、居住用地占了将进40%的份额,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造成景区人口过度膨胀,景区内民宅、单位建筑过密,景区呈城市化现象十分突出,加上村居建筑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单调,无地域性,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影响了风景区景观的视觉效果,直接损害了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游览活动分布不均衡 目前西湖风景名胜区仍有大量景源处于湮没之中,造成游览活动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是大量游客集中在几个主要景点中,使这些景点在节假日甚至平时都处于超负荷接待状态,严重影响赏景审美,并损害了

1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基本概况和主要职能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以湖为魂。自唐代以来的1000多年中,西湖一直处在杭州城市的中心位置,与杭州这座城市唇齿相依、与这里的人们水乳交融。 Hangzhou became prosperous and famous due to West Lake and West Lake is also the soul of Hangzhou. For over 1,000 years since the Tang Dynasty, West Lake has been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of Hangzhou and an inseparable part of the city.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总面积59.04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5平方公里)、有各具特色的公园景点90多处,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各类专题博物馆60多处,近年年均接待国内游客3000多万人次,入境游客近200万人次。 体制与主要职能。2002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与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合署,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目前,我们主要承担着西湖风景名胜区约60平方公里的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和区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任务,负责8个城区绿化管理和13个区(县、市)的文物保护与指导工作。现有直属事业单位30家、国有企业3家、国有参股企业2家,改制后仍然负责党组织关系管理的企业4家;托管街道1个;编制机关内设部门10个;配设景区公安分局、行政执法局2支执法管理队伍;市级部门垂直领导的景区工商分局、交警大队协同景区工作。综合起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11月2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国有土地上实施建设的,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在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并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1 ―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用地分类)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一)和远郊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二)的规定。 第五条(用地功能混合)鼓励居住用地(R)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功能混合布局。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建设地块中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非居住用地不得用作住宅功能; (二)居住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其他性质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0%;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B)等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 第六条(零星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应当符合集约利用、整体实施的原则。零星用地应当与周边用地整合使用。不具备整合条件的零星用地,禁止实施经营性居住、公建项目,可以实施解危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实施绿地、广场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实施其他建设项目的,应当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据―2 ―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某经济发展背景 (1) 1.2区位分析 (2) 1.3自然和历史 (2) 1.3.1地形地貌 (2) 1.3.2气候条件 (2) 1.3.3水文条件 (3) 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 1.3.5历史文化资源 (4) 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景区建设 (5) 1.6.1发展概况 (5) 1.6.2相关规划 (6) 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 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 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 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 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 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 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 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 2.1西湖 (8) 2.2玄武湖 (9) 2.3东湖 (9) 2.4比较借鉴 (10) 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 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 3.1风景资源概况 (12) 3.1.1七星墩 (12)

3.1.4金地藏寺 (13) 3.1.5莲花台 (13) 3.1.6望华楼 (14) 3.1.7桃花岛 (14) 3.1.8龟山岛 (14) 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 3.2.1景点评价标准 (15) 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 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 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 3.3评价结论 (20) 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 3.3.2结论 (21) 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4.1规划依据 (21) 4.2规划期限 (22) 4.3规划指导思想 (22) 4.4规划原则 (22) 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 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 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 4.4.4执行规,突出重点的原则 (23) 第五章风景区规划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 5.1规划围 (23) 5.2风景区性质 (23) 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 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 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 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 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附件2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估报告框架 一、基本情况 (一)风景名胜区概况 包括设立时间、范围面积、机构设置、资源特征等情况。 (二)总体规划情况 包括总体规划及其详细规划编制审批,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控制指标、内容要点等。 二、评估内容 (一)规划实施的一致性 重点聚焦现行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监管是否协调衔接,包括规划编制内容是否科学完善,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实现情况(如现状空间布局与规划一致性、分级保护要求落实、设施建设等)、规划实施监管情况(如管理机构的权责一致性、管辖范围与规划范围一致性、实现统一规划和管理、执法检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违规建设查处等情况)。 (二)景观资源保护状况 重点评估当前重要景观资源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保存状况、新的景观资源挖掘情况,以及景观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威胁因素和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等。

(三)规划的指导性 紧扣现行规划是否能够引领风景名胜区发展,有效指导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统筹协调风景名胜区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关系,发挥风景名胜区对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带动作用。 (四)规划履行《条例》等情况 重点评估现行规划是否符合《条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和编制要求的通知》(建城[2015]93号)等规定的相关内容,满足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和要求。 各地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其他评估内容。 三、评估结论和建议 (一)作出是否重新编制规划的决定 (二)重新编制规划的建议 基于评估情况,结合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新要求和风景名胜区内外部发展条件,提出重新编制规划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重点事项及针对性的规划对策。

推荐-论述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 精品

论述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景区内群山高度都不超过400米,环布在西湖的南、西、北三面,其中的吴山和宝石山象两只手臂,一南一北,伸向市区,构成优美的杭城空间轮廓线。景区总面积达49平方公里,其中湖面6.5平方公里,以湖为主体,旧称武林水、、,宋代始称西湖。由大量组成疏落有致、大小不同的空间;以植物造景为主,辅以亭、台、楼、阁、廊、榭、桥、汀。西湖傍杭州而盛,杭州因而名。“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的重要旅游区、全国文明景区、国家首批5A级景区,风景别致、异常优美。西湖是杭州政府保护的重要旅游景点,被誉为是杭州的根与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融合程度也越来越低,风景名胜区的占用或者部分区域污染程度也随之增加,对于西湖的整治工作一直从未间断过,近几年来,政府对西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面开展了综合保护工程,使这块历史文化悠久的景区保护更加完备。 杭州的西湖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天然湖泊。1000多年以来,人们在西湖创造了优美的风景和丰富的历史遗迹,以及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还有很多的诗歌和其他文化遗迹。西湖一直是中国传统景观,甚至是其他亚洲国家景观的理想模式。由于西湖,杭州被称为人间“天堂”。 西湖是城外的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湖区与比邻的城区紧密的连在一起。有机的与城市结合,在风景区,除了能享受简单的漫步,还有很多商业区,满足现代城市开放空间的多种需求。 西湖不仅独擅山水秀丽之美,林壑幽深之胜,且更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把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西湖四周,古迹遍布,文物荟萃,60多处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多座博物馆(纪念馆)熠熠生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 俗话说,杭州西湖有十景,旧十景:苏堤春晓、曲院荷风、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落照、两峰插云、南屏晚钟、西湖三塔。这十景各擅其长,组合在一起代表了古代西湖景观的精华,主要分布在西湖内湖地区和湖区中心。老十景或可称谓为内环景色。三潭映月位于湖中。新十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这十景基本分布在靠近西湖的周围群山之中,以山景为主,景点面积较广,视野开阔。仅阮墩环碧是西湖中的小岛景色。新十景或可称谓为中环景色。20XX年再一次评十景,评出的十景为:灵隐禅踪、六和听涛、杨堤景行、万松书缘、岳墓栖霞、梅坞春早、湖滨晴雨、北街梦寻、三台云水、钱祠表忠。 1.规划独到之处 东部地区是西湖和城市之间的地区,原先由一系列湖岸线性公园组成,平均宽度只有30米。在旅游旺季,四米宽的人行道很拥挤,人们簇拥着走动。一条繁忙街道分割了城市的商业中心区和湖岸区。政府决定把这个街道放在地下,原来的街道变成了一个宽阔人行道的一部分。这样,城市和西湖的结合更为整体。此外,为了更快的改造,政府带头从湖岸旁边搬离了。空出来的过度地带提供了很多景观设施。也新建了许多景观,包括音乐喷泉,广场,水景,花架,长椅和墙壁,雕塑,户外露台咖啡喝茶馆使这个地区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空间”。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解读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9年9月25日经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现就条例相关规定作如下解读: 一、《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出台背景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属性。温家宝总理指出,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镇和乡村规划工作,我市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推动城乡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两个地方性法规制定时间较早,诸多内容已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 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调了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和村庄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作了很多新规定,亟需通过地方性法规予以落实,同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的一些授权性和原则性规定进行细化。 此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加快建设“五个重庆”,对新时期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直辖以来,我市根据特殊市情实施的城乡总体规划的制定、

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实践经验,也迫切需要在地方性法规中作进一步规范。 重庆市规划局作为《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的起草部门,从2005年开始进行相关调研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经全国人大批准公布后,于2008年6月起草完成了《条例》(送审稿)并上报市人民政府,在市政府法制办主持下,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论证、修改,《条例》于2009年5月4日经市人民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2009年5月、7月,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分别对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2009年9月进行了第三次审议,并于9月25日审议通过。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包括总则、城乡规划的制定与修改、城乡规划的实施、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共七章八十一条。 (一)第一章总则 1、紧扣城乡规划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的本质,突出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先规划后建设等原则,凸显城乡规划的综合性。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创新城乡规划体系,以城乡总体规划统揽全局,各层次、各类别规划层层落实、逐步深化。明确了在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纳入规划管理。实现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管理。涉及条款:第一条为了科学制定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使用现况及改进对策探讨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使用现况及改进对策探讨 摘要:本文阐述了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使用状况。并针对影响惠州西湖风景区使用的因素提出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生态保护力度、规划优化游览路线、合理调控景区内外人口、深挖文化内涵及大力推广宣传、打造特色景点、规划建筑景观、加强人性化服务8个改进措施和建议,对惠州西湖风景区今后创造一个尽量让使用者满意的优良环境并充分发挥风景区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使用现况;影响因素;改进对策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和增长以及旅游业国际化和现代化,游客对风景名胜区要求有了更多、更全面、更高质量的需求,而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水平与整个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不相适应,风景名胜区不仅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与服务人员素质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困难,还存在体制复杂、政出多门而导致的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灵活、经营水平低下、市场适应性差、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现状与地区经济发展对其发展的要求和期望的矛盾突出。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使用状况。并针对影响惠州西湖风景区使用的因素提出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生态保护力度、规划优化游览路线、合理调控景区内外人口、深挖文化内涵及大力推广宣传、打造特色景点、规划建筑景观、加强人性化服务8个改进措施和建议,对惠州西湖风景区今后创造一个尽量让使用者满意的优良环境并充分发挥风景区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惠州西湖风景区的使用现状 惠州西湖风景区的使用情况在平时工作日及周末节假日使用人群不一样,平时工作日主要是本地居民且年龄段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在风景区活动多是锻炼、唱歌、散步及一般社交活动,而周末及节假日则多是外地游客,外地游客多以观光旅游为主,不管是本地游客还是外地游客均认为西湖风景区的自然景观比人文景观略胜一筹,这说明西湖风景区在人文景观上依然不够特色和出色,人文景观不管在宣传还是展示上都相对落后。自然景观在总体上胜在湖光山色,总体自然景观以及空气质量很好,但是细节不足。从园林审美角度来看,风景区的植物景观造景效果不佳,植物养护管理较差,存在轻绿化重卫生的问题,特别是核心景区外的景点。笔者以湖区来分片区进行问卷调查,由问卷数据分析以及实际观察和访谈得知,惠州西湖风景区在卫生状况和设备设施上也存在明显的特点:重核心景区轻外围景点。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风景区在管理上重点在核心景区,而对外围点管理比较放松,一是因为惠州风景区因是城市型风景区,因城市入侵严重,住宅区、医院、城市道路等将风景区分割得支离破碎风,景区湖域面积大湖岸线长而景点又分散,在管理上存在一定困难,但更多的是管理人员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意识薄弱。惠州西湖风景区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个难点,那就是风景区没有立法和执法权,例如在遇到风景区范围内乱摆乱卖、本地居民在风景区内钓鱼、游客破坏设备设施或花木、随便丢弃生活垃圾、乱涂乱画等现象,本景区的工作人员只可劝阻不得进行罚款等执法行为,管理上极度被动和无力。另外,西湖风景区存在比较典型的问题是在80年代因其他单位进驻风景区,例如部队和惠州学院等,这些单位的人员使用车辆横穿风景区,这又给风景区管理造成困阻同时存在安全隐患。 三、影响惠州西湖风景区使用的因素 (1)人文景观缺乏本地特色并且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宣传不足展示落后等致使游客对人文景观不满意。 (2)自然景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惜只可远观不可近看,风景区园林绿化管理不足并且规划设计没有特色。景区植物景观千篇一律没有各景点特色,植物品种单一且多为常绿树种,缺少有色树种和开花树种,并且植物种植密度过大,修剪不及时致使植物阻挡重要景观视线,以及影响底层植被生长。绿化管理上较松散落后,笔者实际观察发现园林绿化苗木的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2035)

1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规划范围与面积 2.1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南以鸡鸣山至明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外围保护地带以外,为监测和控制泰山生态与地质的威胁要素,划定外围监控地带,面积约为381平方公里。外围监控地带范围北侧以自然山谷线为界,西侧与南侧以公路为界,东侧以现行的采石保护区边界为界。 3风景名胜区性质 泰山为五岳之首,雄伟壮观、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丰厚、形象崇高,地质遗迹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中国文化史的局部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具有重大科学、美学和历史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环境整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环境整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十年来村庄整治的主要做法入手,着重介绍了“景中村”环境整治的创新模式和成效,并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建议。为国内风景名胜区和村庄交错区域的环境整治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风景区村庄环境整治 1.“景中村”定义与概况 1.1“景中村”定义 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是指在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主要指托管的西湖街道48平方公里界限的村庄、农居点、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因周围处于公园、景点或风景山林等围合之中而得名。 1.2“景中村”概况 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包括龙井、梅家坞、满觉陇、茅家埠、双峰、翁家山、杨梅岭、梵村、九溪等9个行政村,灵隐、净寺、金沙港、栖霞岭、九溪、三台山等6个社区,南山、金沙、灵隐等3个股份经济合作社。辖区常住人口21882人,其中农业人口5642人。 2.“景中村”环境整治的缘起和主要工作内容 2.1“景中村”环境整治的缘起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秀丽清雅的自然景观和璀璨丰蕴的人文景观而名闻中外。风景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拥有近百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对外开放的景点近100处,年均接待国内游客2200多万人次,入境游客100余万人次。2002年三区体制调整后,景区范围内的西湖街道、社区和村成建制划归名胜区托管,共有9个村、6个社区以及3个股份经济合作社,近3800户农户,农民人口5606人,农村面积占景区面积70%以上。 “景中村”环境整治前,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环境卫生脏乱差,环境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因缺乏系统、完整的规划设计,导致农居点无序发展,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无证经营和沿街拉客现象时有出现;各类管线杂乱架空,污水随处排放,农民住宅的建设维修建筑风格杂乱,西湖山地民居的文化特质已面临湮灭危机。同时,盲目建设也造成了对原有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这不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与广大农民的意愿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且不利于西湖风景区的资源保护,影响了农村自身和名胜区事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2.2景中村”环境整治主要工作内容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本规划针对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特征和现实问题,在生态保护、资源评价、土地利用、文化体系、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发展目标及各景区景观特色定位,构建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从风景区保护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及各景区在资源保护、景区发展、建设引导等方面的重要对策。 一、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兼顾发展 落实“保护第一”的要求,严格保护太湖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山水人文资源的原真性、江南水乡风貌的独特性,保障太湖水系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同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兼顾景区及周边区域的发展需求。 2、区域统筹、整体协调 高度重视太湖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及区域环境中的重要价值及作用,从区域的角度出发,整体保护环太湖地区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协调太湖风景资源保护利用与太湖流域防洪、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充分协调景区与周边城市的空间关系,促进城市与景区的和谐发展。 3、优化资源、突显特色 深入研究太湖风景名胜区水体、岛屿、湖湾、岸线、湿地、山体和植被等自然景观风貌特征,梳理和挖掘吴越文化史迹及景区所在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特点,进一步优化资源品质,突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独特的自然山水与吴越文化交融的景观特色,提升景区资源的永续利用价值。 4、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合理把握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充分结合景区资源特点,探索因地制宜优化生产方式、改善和提高景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途径,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景区生态景观环境。 二、性质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以自然山水组合见胜、以吴越文化为内涵特征、以江南水乡田园为景观风貌的,融风景游览、休闲游憩及科学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自然与人文并重的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发展目标 以风景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首要前提,强化太湖风景名胜区自然及人文特色,进一步协调景区与城市关系,合理利用风景资源,优化引导景区产业结构,将太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生境优越、特色鲜明、城市与景区和谐相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大型生态绿心; 通过对各景区人文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集中展现中华吴越文化精髓的文化遗产聚落; 通过对环太湖城市群与景区的空间协调和优化布局,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景观宜人、风貌和谐的城景交汇型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各景区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旅游协作的加强,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世界著名的山水人文型旅游目的地; 通过对环太湖地区的整体产业协作引导以及各景区的协同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环境优越、经济繁荣、充满活力的生态产业典范区。 四、总体发展战略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7月7日九龙坡政府便一口气推出34宗近7000亩土地 【重庆市政府网】本文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6f3562418.html,/today/news/417076.htm 引用或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明确标注“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https://www.doczj.com/doc/6f3562418.html,/experience05/experience05090922035_all.htm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2009年07月31日来源:网络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1983年12月26日浙江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 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了加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发展旅游事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国务院批准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范围东自松木场保俶路转少年宫广场,经湖滨路、南山路至万松岭路以西;南自鼓楼、吴山,经凤山门,沿凤凰山路至白塔山,转钱塘江北岸至留芳岭以北;西自留芳岭、百子尖、竹竿山、九曲岭、石人岭,经龙门山、美人峰、北高峰、灵峰山至老和山等山脊线以东;北自老和山山脚浙江大学目前范围的南侧,经玉古路、浙大路,接曙光路至松木场保俶路以南。 第三条西湖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范围东自二堡起,经杭沪路、秋涛路东南侧钱塘江滨地区(包括闸口地区);南星桥、中山南路经清河坊,接河坊街转延安南路(规划线)、延安路,折转庆春路、武林路、教场路至环城西路一线的以西地区;北自天目山路、西

溪路至留下镇以南地区;西自留下至转塘的留转路以东地区; 南至钱塘江边(包括珊瑚沙)。 第四条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自然风貌、文物古迹、园林建筑、公共设施等,都必须严加保护。西湖风景名胜区建筑物的风格、形式、体量、高度、色调,要与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协调。外围保护地带建筑物的设计、布局,要与风景旅游城市的要求相适应,不得有碍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观瞻。 第五条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农业生产布局、社队企业以及农村房屋的建设,均应服从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 第六条西湖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所有机关、部队、团体、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都有保护西湖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的责任,必须自觉遵守本条例。 第二章西湖、名泉 第七条西湖和龙井、玉泉、虎跑、九溪十八涧等泉、池、溪、涧的水体,必须保持清洁,防止污染。禁止向风景名胜区水域排放污水、污染物质和倾倒垃圾、粪便、废土等各种废弃物。不得在西湖内洗澡、游泳和洗涤污物。对于污染水质的机动船艇,要限期改造,逐步淘汰。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中国历史悠久,崇尚自然,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而中国自古便有注重人文的传统。“中国之宫室庭园,家屋居住,莫不有人文精神其内”。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也正因此,许多甲盖天下的园林胜景,并不仅仅胜在湖光山色,更胜在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它们往往由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所以,我们在进行规划中应充分重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作用。 风景名胜,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凡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为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等级的划分及管辖 (1)风景名胜区等级的划分 风景名胜区按其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三级: ①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备案。 ②省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备案。 ③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国务院审定公布。 (2)风景名胜区的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部门主管本地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 ①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 ②风景名胜区没有设立人民政府的,应当设立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三章建筑间距 第四章建筑退让 第五章空间形态 第六章公共空间 第七章市政及管线 第八章特别规定 第九章附则 附录1名词解释 附录2计容建筑面积计算规则 附录3建设项目停车位配建标准 附表 附图 ― 1 ―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下统称详细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实施建设的,其有关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者规划总平面图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的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系统。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用地分类及指标)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 2 ―

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规划指标控制表(附表1)和其他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规划指标控制表(附表2)的规定。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的建筑类型应当符合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的建筑类型表(附表3)的规定。 土地出让或者划拨前,在有利于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的前提下,符合以下原则的,相邻多个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等规划指标,可以进行总体平衡,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技术性内容程序修改: (一)总计容建筑面积不增加,各类计容建筑面积不突破; (二)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公园绿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不减少,且符合相关专业专项规划; (三)不突破附表1、附表2 的要求。 第五条(规划用地兼容性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可以对规划用地性质作出兼容规定。兼容分为选择性兼容和混合性兼容两类。 选择性兼容的,应当明确兼容性质对应的规划指标,并在土地出让或者划拨前,选定一项用地性质及其对应的规划指标进行管理。 混合性兼容的,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兼容用地性质,按照以下规定执行: (一)兼容性质的选择应当符合规划用地混合性兼容规定表 ― 3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