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语中国字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有许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元素,包括汉字、儒家思想、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等。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日本的语言文学,也体现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本文将从汉字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传播和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等方面,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汉字是中国文化对日语语言的深远影响。
日本的书写系统包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种。
汉字是由中国引入日本的,起初被用来记录政治、宗教和学术方面的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被日本人所接受和使用,并融入到日语中。
在日语中,许多汉字是直接引用自中国的,比如“予”、“麦”、“熊”等等。
日语中的一些词语和成语也源自汉语,比如“风情万种”、“纸上谈兵”等等。
由此可见,汉字对日语的书写和表达具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中国文化在日语语言中的独特地位。
儒家思想在日语文学中的传播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强调平等、仁爱、孝道和礼节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在古代中国深入影响了社会和文化,也传入了日本,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在日语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儒家思想的引用和体现。
比如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孝道的讴歌、对礼节的尊崇,以及对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念的强调。
这些元素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日本的文学作品,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影响。
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日语语言文学中体现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日本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比如《孙子兵法》、《道德经》、《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被翻译成日语后,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了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和价值观念等得以传播和交流,也为日语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通过这些作品的翻译和传播,日本读者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学的魅力和独特性,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丰富多彩,体现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关于中日汉字异同的探讨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用作汉语普通话和中文方言的书写系统,也是日本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汉字在形式及构成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影响了它们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中日汉字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汉字由简体字和繁体字构成,也有部首、关键字、笔画等构成汉字的组成部分。
而日本汉字又称“假名”,是日本特有的汉字,在构成上包括日本汉字(假名)和中国汉字(汉字)两大部分。
而且,汉字的组成不仅仅是由一个字符组成,有时也由多个字符组成。
在发音上,中日汉字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汉字的发音是汉语普通话,而日本汉字的发音是日语。
另外,由于日本汉字的发音更接近汉语普通话,因此,日本汉字的发音也更容易被中国人理解。
在书写上,中日汉字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汉字是以横线组成的,而日本汉字则是以竖线组成的。
另外,日本汉字也有许多特殊符号,而中国汉字没有这种特殊符号。
总之,中日汉字在形式、发音和书写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汉字是以简体字和繁体字构成,发音是汉语普通话,书写是以横线组成。
而日本汉字又称“假名”,是日本特有的汉字,发音是日语,书写是以竖线组成,也有许多特殊符号。
这些差
异使得中日汉字在发展中有所不同,也为中日汉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独特的特点。
浅谈日语汉字文化摘要: 日语中的汉字是由中国传入的。
古代的日本人使用汉字书写自己语言的时候, 与汉字的意义完全没有关系, 只是借用发音书写日本语。
日语中的“当用汉字”, 表现了一定的日本社会文化内容。
较准确地理解日语“当用汉字”, 对于掌握较地道的日语, 从而了解日本社会文化, 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汉字是在公元三、四世纪时传到日本的。
日本使用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南北朝时期。
古代的日本, 虽然有日语, 但仅仅是口头语, 没有表记法。
汉字从中国传到日本, 当时的日本人认为它很方便, 即被立刻采用了。
但是, 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个大的问题, 当时已经有日本语存在, 日本语的发音以及语言的规则和中国语的发音不同。
日本人要把自己的语言摒弃而使用作为外国语的中国语又不行, 因此, 当时的日本人虽然借用了中国的汉字, 但出现了“音读”和“训读”两种语音方法。
“训读”是对汉字按对译方式读出日本固有的词的读法, 一个汉字可有数个训读的读音; “音读”是用汉字传入日本后日本化了的音来读汉字的读法。
日本在长期的历史中, 接受了汉字的读音方法, 如吴音、汉字、唐音等。
因为不同时代的发音渐渐被接受, 因此, 即使在今天,有的汉字的音读也有三种读音。
如汉字的“行”,在“修行”中为吴音, 在“银行”中汉音, 在“行脚”中为唐音。
可见, 仅“行”这一个当用汉字,就有三种音读。
奈良时代写成的日本的古典文献中所用的汉字的种类, 根据《古事记》(712 年) 来看, 有1507个字, 《万叶集》(759 年) 中用了2501 个字。
古代日本人, 使用汉字书写自己语言的时候, 与汉字意义完全没有关系, 只是借用发音书写日本语。
总之, 是把一个字的汉字, 发一个字的发音而已。
汉字在古代从中国传到日本, 最初500 年间共同以汉语文言为文字。
《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是中日共同的教科书, 中国和日本成为“同文之国”。
后来, 日本文化发展, 利用汉字书写日语, 创造汉字式“万叶假名”, 继而更进一步简化汉字, 实行字母标准化, 改进成为现代假名。
论日语中使用的汉字与中国汉字的比较摘要:日语中使用的汉字是仿照中国的汉字创造的,其中有保留中国原有写法的汉字,也有日本人自创的,这部分汉字被称为和制汉字。
虽然两国使用的汉字中有的是相同的,但却表示不同的意思,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本文通过在词形词义上对两国汉字的比较,分析其不同点,探究从中折射出的两国文化的差异及相互交流与补充。
关键字:同形异义字同素逆序词四字成语文化交流通过学习日语,可以了解到现代日语中的文字主要有汉字、假名,此外还有罗马字和阿拉伯数字。
日本虽然有固有的语言,但是没有固有的文字。
在日本最早出现的文字是从中国传去的汉字。
后来大约在公元9、10世纪的时候,日本人利用汉字的草体以及使用汉字的偏旁等创造了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
现代日语中,有一部分汉字仍保留中国原有汉字的形和义,中日语中汉字的同形词是指原本是同一字体的汉字构成的词,而把中日两国汉字上述的字体差异忽略在外,有的词义对等或基本对等,有的词义不对等。
与此同时,日本人也创造了属于本国的“国字“(即和字,日本模仿汉字的构词法创造的文字)。
一、同形异义字「お皿が床に落ちた。
」不懂日语的人或词汇量掌握不够的日语初学者乍一看这句子或许直译成“(某种)器皿落到了床上“。
很多人容易通过字面意思就直接进行翻译。
这是一个误区。
其实日语中的「床」并不是表汉语中睡觉用的床,而是地板的意思。
这句话则译成”盘子掉到地板上了“。
诸如上述例子,日语中与中国汉字的同形异义字还有很多。
比如「妻子」,日语中指“妻子和孩子”,汉语中却仅表男性称自己的配偶为妻子。
与此相对「丈夫」汉语中一般指女性称其配偶为丈夫,而日语中指精力充沛的状态,体质强壮,还可表东西结实、坚固。
除这些词外,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日语意思和汉语意思完全相反的同形异义词。
如「留守」日语中表示出门不在家,而汉语中我们会经常听到“留守儿童”,此中的”留守“则表示留在家中看家。
平时多注意的话,会发现更多的同形异义词如「大方」「新聞」「工作」「是非」「大家」「得意」「老婆」等。
浅谈中日文的异同在中日交流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日语学习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刚开始学习时,很多人都认为日语学习很简单,因为在日语中,有很多的日语汉字和中文类似,并且依此也能够了解个大概。
但是学习到了一定阶段,就难以有更高的突破。
这与没有了解日语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
下面通过对中日文异同的对比,简单地了解一下日语的特性,以提高对日语的认识。
一、中日文的相同之处众所周知,日语和中文有着深厚的渊源,日语也是在吸收了我国大量的文化精髓之后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现代日语中也不难看到中国汉字的影子。
并且,和汉语中主谓宾,定补状语等类似的是,这些语法名词也存在于日语当中。
更有甚者,定语用于修饰名词,状语用于修饰动词等,这些位臵关系在两国语言语法当中也是大致相似的。
同样,在另一个方面,中国人说话有省略的习惯。
例如:“今天早上您吃过早餐了吗?”相信大多数人不会还一字一句地回答说“今天早上我吃过早餐了”而多会选择用简洁省略的方式作答“吃过了”。
日语也是如此,在允许的条件下,简单明了的回答方式是多数人的首选。
所以在初学阶段,很多中国人就会觉得日语和中文一样,学习起来十分简单。
二、中日文的不同之处尽管中日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比较起来,日语还是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1、语序位臵中文主要强调的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例如:我(主语)吃(谓语动词)饭(宾语)。
而日语则是主诿宾语+谓语动词,例如:私はご飯を食べる。
我(主语)饭(宾语)吃(谓语动词)。
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日语这种不同于中文的特征。
2、日语的关键词后缀在日语中,往往最能表达句子意思的动词放在句末。
例如我们会这样说“听说明天有音乐会”。
显然,中文当中我们立刻就能知道这件事是听说来的,而同样的意思,若用日语表达,就要把“听说(そうだ)”放在句子最后,因此在不了解日语关键词后臵的特性的情况下,从已有的思维模式出发,我们就会翻译为“明天有音乐会,听说”。
这样的纯正的“中国式日语”显然在逻辑上是不正确的。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早期的中国文化影响非常显著,例如汉字被日本列岛的居民所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国文学作品也是日本文学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进行浅析。
汉字对日语语言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日语中,汉字被称为“Kanji”,它是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日本词汇都是直接从中国汉语中借用过来的,比如“学校”、“医院”、“电话”等等。
在日本的书写系统中,汉字与平假名和片假名结合使用,构成了独特的文字体系。
汉字的影响还体现在日本的书法艺术中,日本的书法一直受到中国书法传统的影响,而且中国的书法理论也对日本的书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书法通常都用中国书法术语来描述。
中国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奈良时代,中国的诗歌、音乐与绘画就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万叶集”中,不难找到中国文学作品的影子,其中许多诗歌受到了中国诗歌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古代小说作品也被日本文学界所重视,比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都被翻译成日语,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学的思想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在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日本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日本的文学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这主要体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对孝道、礼仪和忠诚等传统价值观的强调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文学逐渐摆脱了对中国文学的依赖,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文学经历了一次现代化的变革,许多文学家开始关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日本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不过,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依然存在,并且在某些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化在日语语言文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汉字、中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思想都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文学正是在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这种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对丰富了日本文学的内涵和外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日语中国字的探讨我们知道,日本起初并没有自己的文字,现在所使用的文字是在完全引进中国的汉字的基础上在不断改造,创新发展而来的。
其中日语国字就是日本人在引入汉字后的一中创造。
原想用中国的文字来表示日语,但有时找不到合适的汉字,于是日本人模仿中国汉字的构造,自己创造出了新的汉字。
像这样,日本创造出来的汉字被称为“和制汉字”,又称为“和字”或“国字”。
在本论文中,尝试讨论国字的产生,发展,分布及本身的特点。
1.日语国字的产生及变迁1.1国字的产生我们知道,日本古代并没有汉字,与中国交往以后,才引进了汉字,并作为本国文字加以使用。
但是用汉字记录日语时,并不能完全表达日语的实际要求,特别是当碰到一些日本特有的事物、概念时,就找不到合适的汉字来表示,而古代日本人又极其崇尚汉字,再加上平安朝初期日本人就很熟悉中国的造字法,所以他们根据日语表达的需要,利用汉字的造字法,创造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国字。
这些国字从奈良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在平安朝初期的字书《新撰字镜》中,就已收录了四百多个国字。
另就日本现存的最古的史书《古事记》(公元712年),根据对该书所有汉字普查的结果,发现其中的“俣”和“鞆”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日本国字。
因此,可以说日本的国字产生于7世纪。
1.2国字的变迁国字中既有沿用至今的,还有在随后的朝代中,逐渐被淘汰掉的。
例如《新撰字镜》中有“榊”和“鯰”这两个国字,前者至今仍在使用,而后者已经消亡。
又如,在日本当用汉字表和常用汉字表中都收录了“畑”这个国字,而与它同义的国字“畠”却没有被收入。
这是因为前者是日本政府规定的国民必修的文字,而后者却不是必修的文字,它只用于人名或地名。
此外,“匁”也是当、常用两汉字表所收录的国字,它是日本的旧式重量单位(相当于3.75克),但现在一般都使用通用的公斤、克等单位重量,它已成为生活中不必要的文字了。
因此,日本的国字在产生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有的消失了,有的却沿用下来,其中有人为的原因,而更多的则是自然原因。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包含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这是因为日本自古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本文将从语言、文学两个角度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1、汉字汉字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自古就将汉字作为自己的文字使用,而中国也一直是日本汉字文化的源头。
在日语中,很多汉字都是与中国同音同义的,如“人”、“山”、“月”等等。
此外,日语中仍保留着很多汉字的读音、用法等中国文化元素。
2、典故日语中很多典故均来源于中国,如“孔雀东南飞”、“三顾茅庐”等等。
日本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引用或借鉴中国古籍,如诗集《万葉集》中的“风姿花伝”即为《诗经》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
3、习惯语日语中有很多习惯语也源自于中国文化,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十人十色”等等都是由中国文化启迪而来的。
1、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许多文学作品也深受佛教文化影响,如《源氏物语》、《无量寿经》等。
同时,日本的很多诗歌也是因为佛教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
2、武侠小说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中的独特体裁,其中蕴含着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
在日本,武侠小说也有着广泛的读者群,许多日本作家也受到武侠小说的影响而创作了自己的作品。
3、戏曲中国戏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形态之一,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曾经深深地打动过许多日本人。
在日本,中国戏曲也广受欢迎,并在日本舞台上演出。
总之,日语语言文学中融入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这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果。
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经验,为文化交流带来了不同的取向和目的,但是这种交流也深刻地塑造了两个国家各自的文化特点。
中日常用汉字异同问题探讨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由于两国的文字政策、语言环境的不同,中日汉字不仅发音不同,字形、字义也出现了差异。
在此过程中,日本还发明了“和制汉字”。
本文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探讨中日常用汉字的形、音、义的异同。
标签:汉字字形字义字音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出现了“限制汉字”“表音文字”的运动。
为了简化汉字,日本内阁于1946年公布了《当用汉字表》,其中收录了1850个汉字。
此表排除了使用频率较低的汉字,明确了官方文书和传媒中应当使用的汉字范围。
1981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又公布了《常用汉字表》,其中收录了1945个汉字。
与废止的《当用汉字表》不同,《常用汉字表》的目的是规范而非限制汉字使用,不具有强制力。
现行的《常用汉字表》由内阁于2010年11月30日发布,共2136个字。
日本政府在规范汉字的使用,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简化、规范汉字(本文不论及港澳台地区的汉字改革)。
1965年1月,中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共收6196字,统一规定当时印刷宋体字形标准。
在此基础上,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总署于1988年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其中收录了7000个汉字。
这个字表基本满足了当时出版印刷要求,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汉字的规范化。
1988年1月我国又发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共收录3500个汉字,其中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
从以上数据来看,汉日语言中常用的汉字数目相差不多。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难发现,中日汉字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点,不管是对外汉语教学,还是日语学习者都须加以区别对待。
下面从“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来论述中日汉字的异同。
一、字形的异同(一)简化字从新中国建立直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中日两国间没有外交关系,所以汉字的简化和整理是各自进行的。
因汉字简化的方式、范围、国情不同,使得一些原来字形相同的汉字也变得不一样了。
关于日语中国字的探讨
我们知道,日本起初并没有自己的文字,现在所使用的文字是在完全引进中国的汉字的基础上在不断改造,创新发展而来的。
其中日语国字就是日本人在引入汉字后的一中创造。
原想用中国的文字来表示日语,但有时找不到合适的汉字,于是日本人模仿中国汉字的构造,自己创造出了新的汉字。
像这样,日本创造出来的汉字被称为“和制汉字”,又称为“和字”或“国字”。
在本论文中,尝试讨论国字的产生,发展,分布及本身的特点。
1.日语国字的产生及变迁
1.1国字的产生
我们知道,日本古代并没有汉字,与中国交往以后,才引进了汉字,并作为本国文字加以使用。
但是用汉字记录日语时,并不能完全表达日语的实际要求,特别是当碰到一些日本特有的事物、概念时,就找不到合适的汉字来表示,而古代日本人又极其崇尚汉字,再加上平安朝初期日本人就很熟悉中国的造字法,所以他们根据日语表达的需要,利用汉字的造字法,创造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国字。
这些国字从奈良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在平安朝初期的字书《新撰字镜》中,就已收录了四百多个国字。
另就日本现存的最古的史书《古事记》(公元712年),根据对该书所有汉字普查的结果,发现其中的“俣”和“鞆”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日本国字。
因此,可以说日本的国字产生于7世纪。
1.2国字的变迁
国字中既有沿用至今的,还有在随后的朝代中,逐渐被淘汰掉的。
例如《新撰字镜》中有“榊”和“鯰”这两个国字,前者至今仍在使用,而后者已经消亡。
又如,在日本当用汉字表和常用汉字表中都收录了“畑”这个国字,而与它同义的国字“畠”却没有被收入。
这是因为前者是日本政府规定的国民必修的文字,而后者却不是必修的文字,它只用于人名或地名。
此外,“匁”也是当、常用两汉字表所收录的国字,它是日本的旧式重量单位(相当于3.75克),但现在一般都使用通用的公斤、克等单位重量,它已成为生活中不必要的文字了。
因此,日本的国字在产生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有的消失了,有的却沿用下来,其中有人为的原因,而更多的则是自然原因。
据日本学者统计,日本的国字大约有600多个,但其中绝大部分的国字在现代日语中已不常用,常见的约有100多个。
在常用汉字中有8个国字“匁、込、峠、畑、塀、搾、働、枠”。
在人名用汉字中有2个国字“笹、麿”。
国字在常用汉字中为数不多的原因在于没有收录用于动植物名称的汉字,而大多数国字又都表示鱼、鸟、草、树木等
2.日语国字的特点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既然是“国字”,中国汉字里理应是没有的,其实也不尽然,但字义基本不同。
如“偲”,汉语中读作“cai”,多才之义,又读作“si”,相互切磋,互相监督之义,日语中则是怀念、想念之义。
“俣”日语中为道岔,汉语中读“yu”,身材高大之义。
但国字中,像“呎、腺、吋”这样从外国引进的科技名词在意义上则和我国基本相同,只是读音不同罢了。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有些纯粹的日本国字已被我国所接受,并标明音义正式编入汉语词典,如“辻、畑、畠”。
那么日语国字有那些特点呢,这里,归纳了以下几点:
(1)国字是和字、和制汉字,是日本人创造出来的汉字。
(2)国字主要是用六书中的会意法创造出来的。
(3)国字主要用训读,极少数使用音读。
(4)大多数的国字是在日本中世以后创造出来的。
除了以上的特点外,本文还从其造字法、读音和国字数量上的分布来讨论起特点。
2.1国字的造字法
2.1.1会意
大部分国字都是按照《六书》中会意的方法创造出来的。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素4在意思上的重合来表示一个新的概念。
例如:
“辻”中的“辶”表道路,即道路交叉成十字的地方。
“鱈”表下雪天时捕到的鱼。
“樫”表用于制造木刀的坚硬的树木。
“畑”是把“火”和“田”组合起来,表示用旱地燎荒法后播种,由此产生旱田之义。
“働”是“人”和“動”的组合,表人使身体动,从而引申为劳动,工作之义。
“峠”由“山”、“上”、“下”组成,表示山路的最高上下行走处。
“榊”由“木”、“神”组成,表用作供奉在神前玉串的杨桐树的美称。
“鰯”由“魚”、“弱”组成,表沙丁鱼这种小鱼。
“鴫”由“田”、“鳥”组成,表在田地、湿洼地里吃鱼、虫子的鹬。
但在进行这种意思上的组合时,有时会简化某些汉字素。
如:“凪”由“風”、“止”组成,表风停止。
其中就把“風”简化为“几”后再与“止”结合而成。
“凧”、“凩”都属于这种情况。
2.1.2形声
还有少数国字是根据“形声”法造出来的。
如“塀”中的“土”表义,“屏”表音读“へい”;“腺”中的“月”的含义为“肉”,“泉”表音读“せん”。
此外还有“鋲”、“錠”、“畠”等。
2.1.3合字
还有些国字是利用字形上的组合,即“合字”法造出来的。
如“匁”是由“文(もん)”的草体和片假名“メ”组合而成;“粂”是由“久(く)”和“米(め)”组合而成;“麿”是由“麻(ま)”和“呂(ろ)”组合而成。
此外,日本人从中国书体演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造出了一些日本国字,例如“俣”、“枡”等。
2.2国字的读音特点
国字主要是为了标记和语词,所以一般只有训读,无音读。
新井白石在其所著的《同文同考》(成书于公元1760年)一书中写道“国字トイウノハ本朝ニテ造ル異朝ノ字書ニ見ヘヌヲイフ。
故ニ其訓ノミアリテ其音ナシ(所谓国字是日本制造的文字,在中国的辞书中看不到。
所以只有训读,没有音读。
)”。
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日本国字的读音特点。
一般说来通过会意法造出的汉字,都只有训读,没有音读,这类国字在日语中较常用,例如:
榊(さかき)、辻(つじ)、鱈(たら)、躾(しつけ)、樫(かし)、枠(わく)、笹(ささ)、鰯(いわし)、裃(かみしも)
但也有例外,像“働”既有训读“はたらく”,还有音读“どう”,这是根据“形声”法类推出来的。
同样的还有:
畠(はたけ)→田畠(でんぱく)
俤(おもかげ)→てい
搾(しぼる)→搾取(さくしゅ)
国字中还有若干只有音读没有训读的,这些字多半是近代所造,是根据形声法创造出来的。
如:
腺(せん)、鋲(びょう)、錠(じょう)、膵(すい)
此外根据合字法造出的“粂(くめ)、麿(まろ)”也是音读字。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翻译西方科技文献而造出来的国字,它们的读音,一般来源于西方国家的语言,例如“粁(キロメートル)”来源于法语中的“kilomètre”;“糎(センチメートル)”源于英语中的“centimetre”;“哩(マイル)”源于英语中的“mile”等。
2.3国字在分布上的特点
从国字的分布领域来,国字多是用来表示日本常见的鱼类、树木名称,或是为标记日本固有的人名、地名而创造的,这些都反映了日本的地理、资源、生活等方面的特征。
特别的,在日本的国字中,鱼字旁的很多,在《大汉和字典》中收录的鱼字旁的汉字约有680个,其中5%都是国字,约为34个。
这是因为日本四面环海,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因此从我国引进的汉字显然不够用的缘故。
由此可见,国字恰好补充了我国汉语和日语词汇之间的差异。
至今仍有380字左右的国字被收录在日本现代的一些主要字典中。
如:
鮖(かじか)、鮗(このしろ)、鮱(おおぼら)、鮲(まて)
鯐(すばしり)、鯑(かずのこ)、鯰(なまず)、鯱(しゃち)
鯲(どじょう)、鰘(むろあじ)、鰙(はや)、鰯(いわし)
鰰·鱩(はたはた)、鱈(たら)、鱚(きす)、鱪(しいら)
杣(そま)、栂(つが)、椚(くぬぎ)、榁(むろ)
榊(さかき)、柾(まさき)、栃(とち)、枡(ます)
枠(わく)、杦·桛(すぎ)、粂(くめ)、麿(まろ)
【参考文献】
[1]张丹宇.日语中的“国字”[J].日语知识,2002(05).
[2]胡传乃.日本的“国字”[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9(02).
[3]陈红.汉字造字模式与日语的“国字”[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04)
[4]王晓平.日本“国字”趣说[N].中华读书报,2009.
[5]李如林.浅谈“国字”[J].日语知识,199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