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佛山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顺德区历史研究会理事 张永锡

【论文】佛山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顺德区历史研究会理事 张永锡

【论文】佛山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顺德区历史研究会理事 张永锡
【论文】佛山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顺德区历史研究会理事 张永锡

【论文】佛山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顺德区历史研究会理事张永锡...

佛山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顺德区历史研究会理事张永锡)[2008-11-18] 佛山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提要

佛山历史上曾经是发达的手工业城镇,它的经济文化发展是深深植根于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农业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在发展实践中哺育了佛山人的商业精神和价值取向,也哺育了佛山人的开放包容、务实进取、勤劳勇敢和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

佛山文化是广府文化的缩影。佛山文化的发展,深化和丰富了广府文化的意涵,对广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佛山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文化底蕴是佛山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励了人的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也是佛山在历史上取得发展的精神动力。

纷呈的民俗文化是一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佛山乃至广府在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笔重要思

想源泉。

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佛山文化的创新,那就必须在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下去总结世界和自身走过的发展道路,对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全面审视,寻求出科学的坐标方向和价值点,去实现文化领域中各个层面深层次的改革,使佛山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并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佛山的历史人文环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神州大地幅员辽阔,由于民族信仰与地域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以致呈现出多元文化的格局。从近年考古发现以及民俗研究成果表明,当中华民族远祖从步入文明时代的门槛开始,就已有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社会的区分。

广东位于祖国南陲,北依逶迤南岭,万山重叠,与中原分阂,成为一重天然屏障,因而广东、广西两地同称为岭南。两广临海,古为百越之地,也是苗蛮文化发源的地方。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苗蛮、古越文化经历了自身的发展,并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外来文化融合,又发展成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同样具有它的多元性,以广东而言,又分为广府、客家和潮汕(福佬)三大文化体系。广府文化在区域上

一般指以广州、佛山为核心的方言片,也包括港、澳范畴的文化风格与文化精神。

在地理上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珠江三角洲历史上是一个海岛罗列的溺谷海湾由珠江泥沙冲积而成的平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发育过程。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珠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西樵山文化”已展现了珠三角人的祖先从渔猎社会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先民已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共同缔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珠江三角洲自古以来水道纵横,河冲交错,特有的水乡环境决定了古代佛山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特征。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佛山周遭的一些地方发现过不少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文物。更有意义的是在佛山河宕出土了陶制水田和陶制小艇的模型,展示了佛山古代农耕社会状况和原始水乡农业生产的风貌。

考古发现还使我们了解到,佛山周遭在汉以前已出现了家禽饲养,而且有了垌田和潮田的种植。

汉代,往来于南海与苍梧及至东南亚的艚船可以停泊境内,使佛山较早就融入了中原文明,带来了“金铁田器”,东来的佛教也由始得到弘扬。《佛山忠义乡志》

载:东晋隆安二年,有三藏法师混耶舍尊者来到佛山塔坡岗结庐弘法,不久西还,后人于此掘出了铜佛和石碑,佛山因此而得名。

唐宋年间,佛山已因发达的陶瓷业、冶铁业生产而极负盛名。元末明初,佛山的版画、锡箔、织扎等手工业已相当兴旺,并发展成一个“几三千余家”〔1〕的工商业城镇,故有“南海之饶,莫过于禅之浔也”之说〔2〕。佛山俟此与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同称为“四大名镇”。

二、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的演变

汉晋以降的数百年间,北方边患日重,战火不断,最后北宋被金所灭,宋室南渡,建都临安。为了逃避兵礼与战火蹂躏,无数随宋室南渡的军民南徙岭南,暂止于保昌。朝廷为了安置徙民,决定对珠江三角洲实行全面开发。珠江三角洲在朝廷和地方官府支持下,广筑堤围,兴修水利。当时,南海就首先成功修筑了著名的“樵桑园围”,使原来的滩涂、沼泽变成万顷良田。先民们结合堤围修筑,挖洼为塘、叠土成基,以基六塘四的比例,实行“基种桑,塘蓄鱼,蚕矢饲鱼”〔3〕,塘泥又作为机肥育桑的良性生态循环经营方式,从而创造了“桑基鱼塘

”这一科学的农耕格局。

明中叶以后,广州已发展成为了全国对外贸易中心,接着葡萄牙人入占澳门,开通了往里斯本等欧洲各国新的

“海上丝绸之路”,蚕丝出口急增,丝价上扬。佛山周边的顺德、南海人把握机遇,先走一步,出现了大规模的基塘开发和“弃田种桑”改造高潮,而且很快在珠江三角洲全面推广。

到了清初,珠江三角洲已发展成为全国蚕丝和丝织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一些丝织产品还列为选送朝廷的贡品。随着国际市场丝价攀升,蚕丝业进入了鼎盛时期,一度出现

“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返”〔4〕的繁荣景象。

三、商品经济综合发展与都市繁荣

由于桑基鱼塘的经营不仅是以农业生产为局限,而是是包含了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经济成份。随着耕作面积不断拓展,产量不断提高,而且在经营方面不断趋向集约和优化,在从蚕茧到成品的深加工中,一些工序逐步得到细化而分离,成为了新的手工行业。比如丝织,其中过经缫丝,沾纬、开织、染整等多种工序,由此而派生出多类型的加工业。清中叶期间,珠江三角洲的缫丝厂已发展到数百家,从业者10

多万人,乡间的缫丝作坊更是星罗棋布。广州、佛山也由此发展成为丝织业的生产中心。嘉庆晚年,佛山商人梁俊伟在佛山创办了“梁伟号”织机房,还有任氏兄弟创

办的织机房,其规模之大,远近闻名。鼎盛时,佛山城内设有大小织机房逾200家,并发展为“八丝缎行、什色缎行、元青缎行、蟒服行等18个丝行”〔5〕。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和兴起,把佛山推向对外开放、并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最前沿的位置上,为佛山迈向都市化夯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经济的发展,使珠江三角洲出现的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封建社会的原始传统经济,期间,以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即自由市场(圩市)发展得最快、最为成熟,尤以佛山周边的南海、顺德、番禺等县为最突出。单南海一县,于道光年间就有专业大型圩市17个之多〔6〕。其时,有人写了一首《趁圩谣》:“年复年,日复日,一旬三圩一、四、七;日复日,年复年,年年趁圩人万千,圩中何所有?衣服适身食适口,新丝卖去织绫罗,洋货土杂多罗罗

……” 〔7〕这首见载于地方乡志的民间歌谣,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当年圩市的热闹繁华。

这些新兴的圩市,与广州、佛山、澳门联成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成为全国瞩目和具有国际贸易意义的市场辐射经济核心。

明、清两代,广州曾经是国内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不少省、市的商品云集佛山中转,引来京津、苏杭、沪宁、汉口、巴蜀、闽赣等地商人在佛山设立会馆、建铺开号,使佛山晋身

于岭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国内知名的“四大聚

”之一,由此得与广州同誉为“广佛”

即珠江三角洲轴心城市地位。这个时期,佛山陶瓷业又有了新的发展,石湾陶瓷产品以其美观实用称著,行销两广及

“吕宋诸国” 〔8〕。嘉庆年间,石湾人口已达“六七千户,业陶者十居五六” 〔9〕。此外,佛山的铸造业同样也有较大进步,在生产技术上创出了

“红模铸法”等新工艺,产品质量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不仅生产大量的生活用品,而且能生产铁炮等军器,由于工艺精良,产品远销国内外,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

“春风走马满街红,打铁炉过接打铜”。这是时人对佛山当年市井情景的写照。

在商品经济发展大潮中,又有不少佛山人跑南闯北,加入“粤商”行列,经营铁、铜、锡器,瓷器、绸缎,还有京果海味,药材等生意。《佛山忠义乡志》载:“佛山一镇,绅衿商贾,林林总总”。可见商人数量之众和种类之多。更有不少商人在获得利润后,又把资金投向新的产业,扩大经营,由于有独立的资本形成,又有优越的发展环境,从而造就了一批批殷商富户,也哺育了一批批名声显赫的民族工商业巨子。简照南、简玉楷、梁定荣、陈启源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个时期,也有一些功名人物,他们早年宦海驰骋,待

功成后或归田致仕、或退隐田园,一些人广筑豪宅、园林、苑囿,这些豪宅苑囿设计讲究,园内回廊天井、水池曲榭、假山深邃、花木环绕;屋内木石砖雕、陶塑壁画、满洲窗装饰,显得祥和典雅。豪宅苑囿的出现,在清代佛山都市化发展中可谓独具一帜,成为了一道亮丽风景,同时也启示了清代佛山仕阶层那种安身立命的价值观和传统审美情趣。

城市发展后成为了掘金之地,除了从事商业服务行业的伙计堂倌和从事冶炼、制陶、打铁、打金、打锡箔、剪纸、织扎、泥水、木匠等具有一技之长的手工业工人之外,还有唱戏卖艺的民间艺人、游方郎中、占卜相士、江湖讼师、掮客小贩、挑夫行脚,以及巡城马、大妗姐、梳头婆等光怪陆离的“四方之贫民”〔10〕纷纷云集佛山。于是,酒楼饭馆、茶居食肆、银庄当铺、梨园会馆、武馆狮会、“娱乐”票局、花舫莺寮也一一应运而生,社会众生相共同演绎了南国特色的市井风情。

到了道光年间,佛山已发展成为有大少街巷600多条,而且是“商贾丛集……冲天招牌较京师尤大,万家灯火,百货充盈” 〔11〕的繁华都会。

四、经济发展促进教育和文化思想的进步

经济兴而文风盛。历史证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优势,往往会反馈到文化教育的层面。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移民社会,先民们大都来自中原移民,这些南移人中不少是被谪徙的官绅和知识分子。从唐宋开始,他们为了让子侄承传文化,自发办学,大兴“庠序之

教”。随着经济崛起后,地方宗族祖尝丰廪,一系列

奖学、佽学机制纷纷出台,县学、书院、社学、书塾频频面世。其时,佛山民间又拥现了不少诗社、文社。文人结伴雅集,士子诗画唱酬,儒生切磋联咏,结果书声琅琅,文治彬彬,致使灿烂的中国文化在这块土地上一脉相承,而且历久弥新。于是人才辈出,培育了一批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先贤俊彦。这些不论在书画、文学或者在思想上都极有建树的绚灿群星,不但代表了佛山文化的精萃,也彰显出广府文化的璀璨风彩。

在封建社会,教育是为科举服务的,教育发展必然带来科甲鼎盛。明清之际,佛山及其周边不少学子应试中式者每届骤增,捷报频传,为社会遴荐了大批有用的贤才。不少人成为一代叱咤风云的彦吏,他们一生洁身慎已、济世安民,留下了让后人景仰的赫赫业绩。

在良好的教育和传统道德熏陶下,也培育了珠江三角洲人一种既逐利务本而又深切关注国事的文化性格——每当

面临风云变幻的历史关头,不少人勇于承荷社会责任和敢于作出自我牺牲的历史选择,他们大义凛然,风骨铮铮,表现出忧时报国的高尚情操和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鸦片战争后,文化教育出现了新的生气,开启了学校对科举改革的序幕。面对西方列强的欺负,又有不少热血知识份子,他们高扬民族爱国主义的旗帜,引领潮流,开风气之先,努力吸摄西方文化,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创新文化精神,胸怀“实业救国”的抱负,企图去改变中国积弱的命运。其中有设计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有军工业的始创者、同时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战舰(蚊子船)的温子绍;有创制出中国第一台紫油机的薛广森;有创办出全省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的陈启源和在佛山创办出全省第一

间火柴厂的卫省轩……

明清两代,在蓬勃的教育事业促进下,在文化大传统的熏陶和外来文化的互动下,佛山及其周遭乡镇哺育了一批批科甲人物、文化艺术精英人物、政治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具有民主革命思潮的思想家,还有实业家和科学家,不愧为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

五、佛山的民风民俗与和谐文化的构建

祠庙建筑与原始信仰

谚云“顺德祠堂南海庙”。这是对顺德、南海两地众多祠堂庙宇的概括。

珠江三角洲古为百越之地,历史记载中古越人有过

“食人、纹身、断发” 〔12〕等带有落后和恐

怖的民风习俗。但是,自秦统一岭南以来,为百越带来了中原文明,在以后的漫长历史岁月中,又经历了北方移民、特别是士阶层不断南迁,带来了儒、道、释、法等各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思潮,使珠江三角洲的思想文化发展进入了观念形态层面。并在其影响下,“故习渐变,而俗庶几中洲”了〔13〕。另一方面,随着岭南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以来,带来了西方文明,海洋文化对广府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过濡染、吸收、整合,使广府文化的意涵得到提升——既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共性,又有多种文化蕴涵的特殊性。

佛山文化正好体现了广府文化的种种文化形态和人文精神。

明中叶以来,在农业经济取得发展后,珠江三角洲移民后裔的宗族组织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宗族组织不单是政治实体,同时又是经济实体,宗族公堂通过土地开发、田产出租、经营工商业等手段获取了一定利润,各姓大族祖尝资产有了丰厚的积累,也在当时以宋明理学为主流的思想影响下,大多宗族纷纷营造祠堂,以祀宗祖。当然,也有一些宗族通过发展教育使其子侄取得科举显赫功名后,也积极建造祠堂,以炳家声。祠堂的构建在客观上加强了宗族的内聚力,强调了南移人毋忘宗祖、毋忘故乡、毋忘中原的大一统思想,也维护了汉文化传统伦理和血统的自尊。宗祠还制订有规范族人良好道德秩序的族规族约,并以血缘和经济利益为纽带,

不断地完善着族中各种矛盾的调和,发挥了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祠堂建筑融入了传统阴阳学说中的“五行

”理念,去实现建筑群体的和谐统一;在布局上强调

组群规正、核心突出、主次分明,给人以高大恢宏、庄深肃穆的感觉;在形制上吸取了中原建筑工艺特色,采用传统抬梁式和拱斗式混合结构,其中又融入了岭南建筑艺术风格,特别以陶瓷、灰塑、泥塑、砖雕、木雕、石雕、石刻、门画、壁画等进行装饰,去营造典雅绚丽的非凡气派。

在珠江三角洲众多的庙宇中,历史之悠久、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端丽、佛山祖庙可谓荣赝其首。屈大均说:“吾

粤多真武宫,以南海佛山镇之祠为大,称曰祖庙”。

祖庙肇始于宋,而大规模的重修扩建则在清初。祖庙的建筑蕴涵了岭南古建筑的文化意韵,其屋脊、山墙的琉璃、陶塑、灰塑,以及镶嵌在壁面的砖雕、石雕工艺精美、造形丰富、气韵生动,人物造象栩栩如生;殿堂内的漆金木雕更是雕工精湛、金碧辉煌,极具姿彩,彰显了岭南建筑艺术的迷人魅力。

佛山人拜祭祖庙的活动早已于元代开始,沿袭日久。到了明正统年间,佛山出现了抗御黄萧养事件,后来祖庙受到朝廷敕封并列入官祀,于是人们对祖庙从原来的友善、恭敬到极度尊崇。

在传统社会中,神明祭祀不但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而且有其自身的特定历史渊源。“越人尚鬼,而佛山为甚”〔14〕。其实,祀神风俗是古越历史遗风和信仰源流的延续,我们今天还可以从历史的社会环境中去找到这种原流的起因。

早在珠江三角洲平原还未发育完成之前,境内河流、沼泽中还有鳄鱼游弋,山上又有野兽出没,常常伤及人畜,先民只能在滩凃上种潮田,在山坡上种垌田,潮田要靠上涨的河水灌地,而垌田则靠老天爷下雨灌田。当时,岭南还被中原人视为畏途的“瘴疠”之地,因缺医少药,人口自然死亡率极高。在文化落后,科学知识匮乏的农耕社会年代,先人视天、神能主宰万物,于是神灵成为了他们依靠的精神力量。当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时,人们就会举办种种酬拜活动,祈望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它承载着人们对农事丰收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应该说,佛山在历史上的种种庙会祭祀活动,其实是原始农耕文化心理的继承,是一种文化现象。

粤剧的滥觞与发展

佛山是粤剧的故乡,也是粤剧滥觞之地。

戏剧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而且也是赖以社会经济基础而发展的。粤剧起源于明,但真正的发展在清代以后。粤剧由原广府的粤讴、木鱼、南音、板眼、龙舟等民间说唱与来自外江的昆腔、弋阳腔、西皮、梆王和江南小曲、中原古乐、

西洋音乐而整合为具有典型岭南艺术风格的剧种,其中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

明万历年间,佛山设琼花会馆,是粤剧最早的行业管理组织。琼花会馆规范了粤剧的一些原始制度、行当分工、表演呈式等内容,使粤剧产生了质的变化,并且为它们自身的定型和成熟奠下了重要的基础。

粤剧能够发源和植根于佛山,是与佛山历史上酬神演

戏的习俗分不开的,据说这种习俗在明初就开始了,有清一代,是佛山神庙与宗祠不断修建的时期,(鼎盛时竟有寺庙150

座之多)〔15〕,每岁庙会届临,都循例请来红船戏班演戏.。

“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

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16〕这是清代佛山的一首竹技词,词中以简洁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当年酬神活动中戏班演戏的盛大场面。

神功戏的频繁演出,为粤剧创造了生存条件和发展机遇,名班、名伶、名戏纷纷涌现。

清末民初,有了师娘、女伶的出现,为了招徕观众,她们参与了推动粤剧唱腔改革,特别是创出了以真噪的“平喉”唱法,同时广泛地吸收了民间小曲和北方小调

的营养,突破了传统旧调(戏棚官话)的框框。创新后那些带有浓郁岭南韵味的优美旋律,更为受到普罗大众的欢迎。

也是这个时期,佛山已拥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

粤剧爱好者,他们开始组织了以演唱粤曲、演奏音乐为内容的“私伙局”,彼此按时践约雅聚,拉弦弹唱,丝竹之声终年不辍,影响一方。私伙局的出现和普及,使群众更加认识和了解粤剧、拓展了粤剧演出市场,也使粤剧成为佛山民间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内容。

诚然,粤剧艺术能够达到今天的完美,其中又离不开如张五、李文茂、靓少华、千里驹、薛觉先、白驹荣等一代代粤剧艺人和音乐家、编剧家们不断作出改革和实践的努力。可以说,粤剧是南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

秋色赛会的文化内涵

作为历史悠久的佛山酬神活动,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逐渐实现从原来的宗教活动衍化成一种重在娱人的喜庆活动。活动颇具规模、内容细致丰富,但最具特色的是秋色赛会。

佛山秋色是一种巡游性的表演过程,分为工艺品展示和艺术表演两大类,具体又分为车色、马色、地色、水色、飘色、灯色和景色共七个内容。秋色的工艺品包括了扎作、纸扑、粘砌、蜡塑、批削等多种民间艺术,各种展品形神俱备、唯妙唯俏。

秋色赛会是佛山人创造的民间文化,也由民间组织筹办,各项表演和巡游节目均由各大商号和乡村各宗族自觉承担。其中

又会请出佛山民间的狮会、武馆、乐社参加“狮子随

行”、“金龙随行”和“十番锣鼓”助兴。出色当日,巡游队伍浩浩荡荡五六华里,锦

旗罗伞遮天蔽日,万民空巷,一片欢腾。

佛山的秋色,显示了明清之际佛山经济陡然崛起后,社会文化欣欣向荣的历史趋势,同时又是佛山历史上众多武馆、狮会、乐社赖以生存的基础。

深厚的民俗文化资源

佛山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和产生了涵括衣食住行、婚育丧葬、岁时节日、社会礼仪、社会生产、文化娱乐、生活禁忌等方方面面的民风民俗,特别是传统武术和地方美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此外,佛山还拥有种类繁多的歌谣、童谣、俗曲、俚语、传说、故事等民俗文化。这些精彩纷呈的民间文学,其实也是一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佛山乃至广府在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笔重要思想源泉。

六、佛山文化在广府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

文化是人类社会从实践中取得的智慧与精神成果,它蕴涵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民族是否强大,不仅要看它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要看它的文化是否繁荣和具有创造

性。历史证明,任何国家、民族、地域的兴盛都是伴随着文化的创新强力而发展。

佛山历史上曾经是发达的手工业城镇,它的经济文化发展是深深地植根于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商品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和商品意识较早地得到发育。在发展实的践中哺育了佛山人的商业精神和价值取向,也哺育了佛山人的开放包容、务实进取、勤劳勇敢和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

佛山是一个移民社会,从步入文明时代开始,就以广阔的胸怀迎来了一批批中原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入了外来文化的要素,去充实和发育自己。

佛山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广府文化的进步,深化和丰富了广府文化的意涵,不但对广府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我国的经济社会已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视野,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竟争激烈的挑战下,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到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文化的挑战也就显得日益激烈。

面对新的环境,佛山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面临着创新的问题。

佛山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文化底蕴是佛山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励了人的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也是佛山在历史上取得发展的精神

动力。

改革开放30年来,佛山的经济社会基本实现了从原来的半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沿着具有国际意义的现代化建设不断迈进。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国与国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也由于历史上在社会建设方面某些缺失和偏差,给我们造成的困扰越来越来凸显。今天,我们的前进道路上就面临着生存环境与生产方式的挑战;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也面临着对传统社会模式重构的挑战;还有人的精神、价值观念的挑战;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渡问题的挑战。所以,要实现佛山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就必须要成功地探索出一套与国际化、生态化、高端化、知识化、人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创新模式,去开创出一条科学和切实可行的道路。

文化创新是一场深刻的知识革命,同时又是一项巨大的价值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佛山文化的创新,那就必须在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下去总结世界和自

身走过的历史发展道路,并以广阔的视野对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审视,从时代的高度去分析自身在新的历史时期所肩负的重任,寻求出科学的坐标方向和价值点。具体地说,就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争当实践科学

发展观排头兵这一宏伟目标为出发点,去对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观念文化层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整合、重构,同时以博大的胸怀去吸纳各种先进文化要素,不断充实和增加自我活力。

唯其如此,才能使文化实现质的飞跃,实现时代文明对历史文明的超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对佛山现代化建设与未来的发展不但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注释:

〔1〕《佛山忠义乡志》〔9〕清·道光《南海县志》

〔2〕《佛山市人口志》〔10〕《粤东笔记》

〔3〕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11〕《徐珂·清稗类钞》

〔4〕清·咸丰《顺德县志》

〔12〕《简明广东史》

〔5〕《佛山史料汇编》2 〔13〕清·道光《广东通志》

〔6〕清·道光《南海县志》

〔14〕《佛山忠义乡志》

〔7〕清《龙山乡志》〔15〕《佛山忠义乡志》

〔8〕《粤中见闻》〔16〕《佛山忠义乡志》艺文篇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论文

饮食文化概论课程论文《列子》与饮食文化概论 学号:20133630206 姓名:金毓慧 籍贯:河南省

前言: 千年至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饮食文化也是连绵不绝。古有先秦诸子,今有文学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饮食文化有一定的研究。在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与身后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稳定的结构体系,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三大饮食王国之一。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人善于在极其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和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由春秋战国时期著名道家思想家列子(御寇)所著经典。该书题材广泛,意义多样,充分体现了列子淡泊名利、清净修道的脱俗思想。而《列子》中的许多思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映射出对饮食的广大影响。 【关键词】自然观阴阳五行饮食文化地域差异 正文: 下面就从《列子》一书中的几个方面来浅谈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一、《列子》遵循自然的观念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中华博大的饮食文化的形成和繁衍,与自然息息相关,这一切都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食物原料来自于大自然,食器源于自然的给予,而我们的观念文化也在提倡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回报自然。万物衍生于自然,最终又归于自然。 研读列子,我们可以发现《列子·天瑞篇》的人生观便是从自然观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如?万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说明万物生存要按客观规律尽天年,体现了人生态度和生命原则。 《列子·天瑞篇》亦有言:?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这是说,原已产生的颜色明显了,而产生颜色的物质却没有显现;愿意产生的滋味已经尝到了,而产生滋味的滋味物质却没有呈现。这样的情况都是顺应自然、不勉强而为的?道?的职能促成的。万物都隐藏着本原,而这适用于中国的饮食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所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美味佳肴,我们并看不到它背后的物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是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在敬畏和积极作用于自然的前提下,形形色色的的饮食文化才能够得以延续。 二、《列子》中社会地位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拥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其对饮食的要求是大相径庭的。中国饮食包含宫廷饮食、家庭饮食、市肆饮食等多种方面,不同的社会地位,对日常饮食的满足度不同。这也是饮食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原因。 《列子·力命篇》中有言:?北宫子谓西门子曰:‘……朕食则粢粝,居则蓬室……子衣则文锦,食则粱肉……北宫子既归,进其茙菽,有稻粱之味。’?这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饮食文 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他在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继承与发展 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法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又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步,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行为层次,包括烹调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饮食文化出现了这么四个高峰:大约1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新的谋生手段,告别了单纯依赖自然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大约50个世纪,创造出相当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三代在原始社会丰厚的食料生活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进行国土开发,在黄土高原、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片片以犁耕农业和沟渠工程相结合的井田,那时大抵能亩产一石,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稳产高产田,初步奠定了大农业的基础。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

天津大学大学文化论文

1.天津大学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应该引领什么样的文化 答案:“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规划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构想,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到来, 小康社会的内涵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1990年,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中,就对小康社会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即在温饱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里的生活质量提高不仅是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还包括了丰富精神生活的要求,既是对经济方面的要求,就是对国民文化方面的要求。2003年,中共中央又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不仅是国家的要求,更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教育是第一生产力,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引领我国未来发展的新鲜血液,代表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

,天津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院校,不仅要在学科专业教育上下功夫,更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精神面貌和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也是我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应该引领的一种精神文化。 那么我校应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文化风貌,采取哪些措施带动大学生积极关注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进而为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呢 第一就是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现如今,在很多大学里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包括马列主义思想和毛泽东理论在内的公共课只是一个形式,大多数学生敷衍了事,到期末考核的时候临阵抱佛脚,只背老师画出的重点内容,以便于应试。课堂上没有几个学生真正听讲,甚至还有翘课的现象,教师为了整治学生缺席现象,每节课都点名,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学生找各种理由请假,或者让同学帮忙签到。针对此种现象,我校应该积极改革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将国家和社

传统饮食文化结课论文--宫廷御膳与传统饮食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课程论文 中国宫廷御膳与传统饮食 中国宫廷御膳与传统饮食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特点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的国家,华夏儿女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物质文化财富。这不仅使中华民族拥有了辉煌的文明史,也给世界人类的文明发展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力量。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人精辟的语言描绘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其中字字都与饮食有关。很显然,饮食是人们必需的物质保障。但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甚至吃出精粹的文化来,不得不说这是需要一定的历史积淀的。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技术精良,菜点众多,调味多样,风味各异,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冠。 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① 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荞麦、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① 中国历代传统烹饪手法技艺精湛,花样繁多,内容丰富。人们在味觉方面的追求之外,还有色、香、形、声、器等方面的需求。然而,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而论,饮食不仅仅是延续生命的需要,更是赠送、赐予或共享等融洽感情的有效良方。② 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在历史上较著名的发明有以下几项:酒和制曲技术,饮茶,豆腐和豆制品,盐的制造,狗肉和其他动物肉类烹调,与佛教道教同时兴起的素食,酱油和调味品,饼和馒头等主食品种,带馅主食,野菜的发掘,食疗、食补,食品储存保鲜方法如腌制、糖渍、风干、变性(皮蛋)、酒浸、保存各地风土人情(民族、宗教、中外文化交流、节气)食品。中国的伊府面是世界最早的速煮面,中国的粽子是世界最早的软罐头。② 归结下来,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②

企业文化与制度协同.doc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人们对“文化与制度”的认识经常陷入一种误区,或把二者对立起来,或把二者混为一谈,分不清二者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实质上,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既存在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 1、制度与文化是互动的 当管理者认为某种文化需要倡导时,他可能通过培养典型人物的形式,也可能通过开展活动的形式来推展和传播。但要把倡导的新文化渗透到管理过程,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好的载体之一。人们普遍认同一种新文化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而把文化“装进”制度,则会加速这种认同过程。当企业中的先进文化或管理者倡导的新文化已经超越制度文化的水准,这种文化又在催生着新的制度的形成。 2、制度与文化的表现形态不同 前者是有形的,往往以责任制、规章、条例、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后者是无形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一种精神状态,往往通过有形的事物、活动反映和折射出来。但二者却是一体两面,有形的制度中渗透着文化,无形的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得以表现。 3、制度与文化的演进方式不同 文化的演进是采取“渐进式”的,制度的演进是“跳跃式”的,但二者同处于一个过程之中。从制度到文化,再建新制度,再倡导新文化,二者交互上升。企业管理正是在这种交互上升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臻于完美。 4、制度与制度文化不是同一概念 当制度内涵未被员工心理认同时,制度只是管理者的“文化”,至多只反映管理规律和管理规范,对员工只是外在的约束;当制度内涵已被员工心理接受、并自觉遵守时,制度就变成了一种文化。比如,企业要鼓励员工提合理化建议,先定一项制度,时间长了,员工心理接受了这一制度内涵,制度变成空壳,留下的是参与文化。 5、制度与文化永远是并存的 制度再周延也不可能凡事都规定到,但文化时时处处都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约束作用。制度永远不可能代替文化的作用。也不能认为文化管理可以替代制度管理。由于人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对组织目标认同的差异性,要想使个体与群体之间达成协调一致,光靠文化管理是不行的;实际上,在大生产条件下,没有制度,即使人的价值取向和对组织的目标有高度的认同,也不可能达成行动的协调一致。 二、如何保持制度制定与文化理念的一致性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们的思想政治影响越来越大。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1.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处在社会文化的前沿,既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具有凝聚作用,通过研究和宣传科学理论,可以把人们紧紧地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校园文化具有引导作用,通过传授人类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校园文化具有辐射作用,通过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可以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产生积极影响。2.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始终体现先进性和永藻生机的源泉。传承文化是高校的基本功能,研究文化是高校的活动基础,创新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高校校园文化是科学思想萌生的催化剂,是先进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它既从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又为发展先进文化提供强大动力、做出巨大贡献。3.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先进文化要发挥社会作用,就要把文化内化到人们的灵魂里,积淀到人们的思想中。办大学就要建设校园文化,让学生学习、感悟、理解,从而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完善自己。校园文化是引导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一种内在动力,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新华出版社《高等院校党的建设培训教程》)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组成。所谓校园文化,概括地讲就是发生在校园范围内的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全方位地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以培养和造

中美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 英语论文

淮阴工学院课程论文(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论文题目: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以中美饮食文化为例 课程名称:跨文化交际英语任课老师:余洪虹 姓名: 植云 班级: 艺术1093 学号: 1092202325

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以中美饮食文化为例 摘要: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以食表意,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而美国的饮食则是吃什么就是什么。在中西方文化互相交融的今天,美国文化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中华饮食文化的优点也要继承,本文着重从中美饮食文化进行比较,从而用客观的视角去审视中西方饮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中国饮食,美国饮食,文化差异 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因此饮食文化也比较丰富,它也是祖国丰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都是以大杂居为主,远古时期以部落为单位,后来一直演变,直到现代社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团团圆圆一直是中国人的愿望,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一家人都是吃一桌菜,并且大多数家庭是以圆桌为主,一家人围在一起,表示家人和和睦睦、团团圆圆。中国人的饮食很讲究色、香、味原则,三者缺一不可,为使食物色美,通常是在青、绿、红、黄、白、黑、酱等色中取三至五色调配,也就是选用适当的荤素菜料,包括一种主料和二、三种不同颜色的配料,使用适当的烹法与调味,就能使得菜色美观。食物香喷,可以激发食欲,其方法即为加入适当的香料,如葱、姜、蒜、辣、酒、八角、桂皮、胡椒、麻油、香菇等,使烹煮的食物气味芬芳。烹调各种食物时,必须注重鲜味与原味的保留,尽量去除腥膻味;譬如烹调海鲜时,中国人则爱用葱姜。因此适量的使用如酱油、糖、醋、香料等各种调味品,可以使得嗜浓味者不觉其淡,嗜淡味者不嫌其浓,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人口稠密,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因为主食的单一性,所以,只有在菜上面花功夫,因此,中国的菜大都比较注重口味,

大学文化品牌论文大学文化特色论文

大学文化品牌论文大学文化特色论文 通过大学文化品牌彰显办学特色的探讨 摘要:大学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本质上却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各要素的一种系统组合。它包含了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大学的办学特色则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历史中积淀而成的办学特征和风格,以及大学在紧跟时代步伐、锐意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是一所高校独特的本质内涵,是它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如何通过大学文化品牌,彰显大学办学特色,对于大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文化;办学特色;品牌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的出现和大学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树立大学文化品牌被提到议事日程。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品牌大学,是提升中国文化竞争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发展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趋势。塑造大学品牌,提升大学办学水平,实现科学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建设之路,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大学文化是大学内在的一种本质特征,大学文化及大学文化品牌的建设,对于大学的发展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大学文化与办学特色 大学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实质上是以大学为载体,在大学长期

的办学过程中,在大学基本职能的实现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对理想目标的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更或说它是大学多年形成的一种学术传统;大学物质文化更是广泛深远,它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标志;大学制度文化则是大学调整内部关系的一种制度体系;而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人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环境条件。大学文化在本质上是大学生存发展各要素的一种系统组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指出: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在国家层面上强调了办学特色的重要地位。何谓办学特色?特色在哲学层面上其实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特色就是“舍我其谁”的个性,通俗地讲就是“招牌”。大学的办学特色则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历史中积淀而成的办学特征和风格以及大学在紧跟时代步伐、锐意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是一所高校独特的本质内涵,是它相对于其他高校而言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大学办学特色主要包括办学理念、规章制度、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改革与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大学精神等方面的独特风格和优势。不难看出,大学办学特色是大学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在宽泛的大学文化中、经过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不懈努力而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凝练而成的,是更高层次上的大学文化,是一个大学文化的缩影。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复习过程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重庆交通大学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 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论文题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目: 授课老 师: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目录摘要 Abstract 关键字 一、前言 二、饮食文化 1、特点 1.1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1.2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 1.3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宗教性 1.4 中国饮食文化的开放性 2、现状 3、快餐文化 4、发展趋势 5、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结 四、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 摘要: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有的发展离不开饮 食。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从商周开始,钟鸣鼎食,到满、清的满汉全席,每一样经典菜式,都是从生活中不断的研究而来。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长久发展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而如今步入二十一世纪,由于世界饮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的快餐文化,使得我国的饮食文化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地融合创新,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Abstract : Living in the world,just food and clothing the two things . Review of the 5000 years, all the development can not do without food. So in total all kinds of dazzling delicacy is born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last a long time . From the Shang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it’s luxurious, and every classic dishes are from life in the continuous research.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also become one of the 360 industry for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business, while the catering industry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culture, in other word,it is a kind of "eat" culture.And now into twenty-first Century,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world's food culture, especially the western fast food culture, so that our country's food culture need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onstantl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form food culture.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关键字:饮食文化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快餐文化融合与创新

浅析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析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企业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经营者的主观意愿融合于企业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教育与氛围,这也是企业文化最初的表现形式。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变迁,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出现分离,从而出现了专门从事企业经营的人员即现在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实现对于企业更好地管理,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便在企业之中自上而下创设了一种适合工作的良好氛围与环境,从而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企业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我国的众多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不仅仅依靠经济硬实力水平的增强,同时也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本文正是对于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予以论述。 一、企业文化理论概述 (一)关于企业文化的内涵 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指依托于企业管理的主体意识,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为最终目的的一种萦绕于企业各个环节的文化形态的集合。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并非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员思想观念简单地加和,而是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共同价值的意识体现。从某种层面来讲,所谓的企业文化其实就是指企业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文化,它具有自己的群体意识与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文化,因为它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离开了企业的经济活动,那么企业文化也将不复存在。

(二)企业文化的功能 纵观企业文化,笔者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有五大功能即: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与辐射功能等。 所谓的凝聚功能就是指企业文化能够将企业内部所有的员工团结在一起,使其奋斗目标更为一致与明确,将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同企业整体的利益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企业内部上下更为凝聚。 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企业精神都能够我企业与员工的发展指明方向,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坚持正确的道路为之奋斗。 企业的激励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于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以及对于优秀员工的奖励等,通过对其精神上的激励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智慧,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指在发挥其导向功能的同时,对于那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予以制度上的约束,从而纠正员工的不良意识与观念,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明确工作的意义与方法。 辐射功能则是指优秀企业文化对于社会大众所显示出来的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通过文化的辐射作用,扩大企业对于社会公众的影响力,为企业建立自主品牌奠定基础。 二、关于良好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应对策 (一)始终坚持企业文化建设路线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论文—川菜的美味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数千年的文化积存,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中国各地不同的食风、风格迥异的特色饮食及由来已久的我国岁时食俗和饮食礼仪等共同交织成多姿多彩的中华饮食文化。川菜作为中国汉族四大菜系之一,也是最有特色的菜系,民间最大菜系,同时被冠以“百姓菜”,它在中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川菜历史悠久,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川菜以家常菜为主,取材多为日常百味,其特点在于红味讲究麻、辣、香,白味咸鲜中仍带点微辣。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川菜、川菜特点

绪论: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当时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移向成都。其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规模,已有菜系的雏形。秦惠王和秦始皇先后两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时也就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对发展生产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秦代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了汉代就更加富庶。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种,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西汉时国家统一,官办、私营的商业都比较发达。以长安为中心的五大商业城市出现,其中就有成都。三国时魏、蜀、吴鼎立,刘备以四川为“蜀都”。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分裂状态,但蜀中相对稳定,对于商业,包括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川菜的出现可追溯至秦汉,早在一千多年前,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蜀都赋》中便有“金垒中坐,肴隔四陈、觞以清酊,鲜以紫鳞”的描述。唐宋时期,川菜更为脍炙人口。诗人陆游曾有“玉食峨眉木耳,金齑丙穴鱼”的诗句赞美川菜。在宋代已经形成流派,当时的影响已达中原。宋代川菜越过巴蜀境界,进入东都,为世人所知。元、明、清建都北京后,随着入川官吏增多,大批北京厨师前往成都落户,经营饮食业,使川菜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地方菜系。明末清初,川菜用辣椒调味,使巴蜀时期就形成的“尚滋味”、“好香辛”的调味传统,进一步有所发展。现代川菜的诞生和四川文化在晚清的起飞分不开的,它主要由移民烹饪文化的混合,并在上层示范文化的鼓励下,包括烹饪学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大学生礼仪文化论文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2015-2016学年第1学期 《大学生礼仪规范》选修课 课程考核论文 题目浅析大学生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姓名:江又佳 学号:13130122 院系:经济管理系 班级:电子商务1班 成绩:

浅析大学生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大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关键词:礼仪人际交往重要性作用 所谓礼仪,礼者,敬人也;仪者,形式也。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礼仪之邦”之美誉。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成。”所谓“礼”,是教人尊敬与关心他人,使之合乎情理。所谓“节”是教人在言谈举止上要恰到其分,使之合乎事理。可见,小到人与人的交往,大到国家间的交往,都必须遵守社交礼仪规范,否则就会失礼失态。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在大力提倡注意精神文明的今天,讲文明,讲礼仪,讲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体的社会公德。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学习礼仪,遵从礼仪,如何在与人交际时能够合礼,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对于我们来说或许已经渐渐遗忘,但是对于我们这群当代大学生来说却很重要。 一、大学生学习礼仪的必要性 礼仪是对人际关系的调节。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在平静中会突然发生冲突,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礼仪有利于促使冲突各方保持冷静,缓解已经激化的矛盾。如果人们都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就容易使人际间感情得以沟通、建立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大学短短四年之后,我们即将面对的是职场的考验。我们需要面对形形色色不同的人,而常言道,大学是一个微型社会,除却是我们学习专业知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

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作者:张运珠 中国饮食文化特色,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比较注意动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饮食结构上,也以动物类菜品居多,主要是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

企业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企业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软实力”。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员工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符合自己特点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管理者确认企业发展的目标,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从而促进企业健康长久的发展,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一、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概念 1.企业文化的概念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我们常说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1)物质文化,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产品包装、产品外观等;(2)制度文化,是指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规章制度,包括奖励制度、惩罚制度、人事制度、考勤制度等;(3)精神文化,是指企业的价值观念和员工的精神面貌,以及企业的整体容貌,比如企业领导或员工的道德修养、个人素质、社会责任感、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企业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长的工作活动和企业氛围中逐渐形成的,相对于公司具体的制度而言,企业文化其实更像是一个象征性的标志,展现一个企业整体的状态和要求。员工的素养和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倡导精神都会传递在企业文化上,在大家相互交流、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塑造着企业文化。不同的团队就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文风,不同的管理体制就会有不同的企业体系,它包含着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式、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它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 2.企业管理的概念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管、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成。企业管理主要依靠根据企业自身特色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来实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管理,从宏观来说,制定精准的战略目标,是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一个好的战略目标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正确的道路上长远的发展下去。从微观来说,企业管理可以渗透企业的每个角落,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也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员工的工作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直接动力,企业管理涉及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经营利润,所以企业必须重视日常的企业管理。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的发展犹如一棵成长的小树,要想变成参天大树,就需要不断地扎根、不断地开枝散叶。企业文化就像是肥料,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催化剂,帮助企业建立牢不可破的框架。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不仅可以创造个人价值,还可以提升企業的综合实力,让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 1.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浅谈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浅谈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后代的主力军,只有让学生学习了文化,他们才有机会对文化进行传承与积淀。本文就校园文化的含义、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及怎样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谈点看法。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指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可分为:“精神层面”和“环境层面”,它的最主要表现是校园的特殊性、多元性。校园文化的完善,就是充分发挥了教育导向、开发创造、娱乐调节、激励凝聚等功能,为育人营造了最优化的环境,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它所包括的容广泛地播散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形成一种特有的校园文化现象。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 . .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两者的关联是极其密切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约越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亲不好。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而一个社会需要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她缺少什么的时候。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早熟的特征。马克思就曾经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她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反观西方文明,则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的希腊文明,以其独有的浪温气息写入文明史,马克思曾经认为希腊文明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儿。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得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实的苦难产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但这只是理想而已。战国之际,列国纷争,以实力相较,最终秦国因鼓励军功,奖励耕战而一统天下,这是人心所向。天下纷争,百姓如何生活,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一统,才不至于“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语)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楚国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现实主义的思潮所笼罩和淹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以后的历史就是天子一统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这一统的局面,允许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创新是新时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因素,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涵盖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层面的文化范畴。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播先进文化,陶冶师生情操,凝炼优良校风,创设育人环境的有效途径。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正确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全员性等原则。只有理念先行,培育践行校园文化之魂;构建合力,健全大学校园文化的微观基础,并且重在理念、机制和内容创新,才能创建与时俱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特征;现状;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校园文化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国家扩大招生规模、联合办学、私人投资办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利于高校管理者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开拓创新,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提供保证。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受教育者提供德、智、体、美等全方位的物质条件。这无疑加速了校园文化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这必然对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以广大师生为主体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现象,是指课堂教学以外,以校园为活动背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校园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学风等文化环境和校园内举办的各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系列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广大师生共同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校内交往的人际关系等。所谓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学校领导者有意识的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因素、克服不良的校

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1)

重影响了企业的地位和企业文化作用的发挥。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本文首先研究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其次研究了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再次研究了影响企业文化地位巩固和作用发挥的因素,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巩固企业文化地位和发挥企业文化作用的措施,得出了我们应该积极发展企业文化的结论。 关键词:企业文化、地位、作用、存在问题、措施 目录 一、引言 (1) 二、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2) 三、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2) (一)企业文化的地位 (2)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2) 1、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2) 2、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 (3) 3、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 (3) 4、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具有激励作用 (3) 5、企业文化具有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作用 (3) 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3) (一)企业文化缺乏鲜明的个性 (4) (二)企业文化的员工认同率比较的低 (4) (三)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比较的片面 (4) 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4) (一)正确理解企业文化,树立全面的企业文化观念 (4) (二)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5) (三)重视企业文化创新,突出鲜明的企业特色 (5) (四)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5) (五)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传播工作 (5) 六、结论与展望 (5) 参考文献 (6) 一、引言 西方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企业文化的研究,并且经过30多年的发展,西方已经形成了重视企业文化的良好的氛围,企业文化建设也为西方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而我国企业文化研究的起步比较的晚,企业文化的研究也相对不成熟,并且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的也不是十分的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的研究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期待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