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行 八卦 太极十三式

五行 八卦 太极十三式

太极拳原理就是:“由人(太极)以刚柔(两仪)两种劲路,用打八方(八卦)的手和跳踏五位(五行)的足来完成的一系挒动作,在格斗中必须由五行、八卦来指示,八种劲法与先天八卦图相对应,各属基性,五种步法与五行相对应,各适其理,并遵循阴阳、五行八卦(太极图)原则。”归纳起来讲就是:“胸怀太极、手按八卦、足踏五行”。由此可见,太极十三势不是一些固定的动作和指式,而是一些技击的法则,劲力的性质和用劲的方法,筒称技法。

简述

太极十三势是组成

太极拳的基本骨架,它贯穿于太极拳的所有招式中,换名话说,就是太极拳的各种招式都由十三势中的一势或几势所构成。十三势本无固定的招式,而根据十三势应敌制敌又可形成一定的动作和招式,这是运动对敌的结果,因此说:“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那么,十三势的具体内容和定义是什么呢?它是按什么定义运动成法的呢?

以拳中义理去探索,太极拳鼻祖是根据《易学》八卦中的卦画、卦名、卦位、卦象、卦与卦的交错,爻位的变化,观其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存,和一阴一阳谓之道,以及其生生不息、太化流行的运动特征和意义,将其运用和贯穿在拳义、拳理之中,创造出太极拳“十三势”。去明确十三势的整体含义,这对加深太极拳内涵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八卦是指四正四隅,棚、捋、挤、按为四正,采、挒、肘、靠为四隅,谓之八方。这八方的位置都在人体本身,将来讲推手时,实践体会就有意思了。

按易经说的十二地支有六冲六合,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位置在人体本身,里面包捂八卦,即八方,而八方的位置如下:

“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这说明了“太极”二字的真正意义。因为太极拳没有固定的法则,实际就是以十三势,即八方(八卦)四正四隅,五步(五行)前进、后退、左顾、右

盼、中定,这十三字合而谓之“十三势”。

定义

太极拳的创造者没有为十三势留下任何文字的定义,而十三势又有明确的文字命名。通过《原理》中十三势的由来,以及与其字音形相近的字,取其对技击拳法有用的含意,结合资料及对太极拳的认识来解其意,我想离创拳者的本意不会太远吧!好在祖先留下来的方块字,对其最好的研究方法莫过于从音形求意,创拳者也不至于脱离这一点。

如何去懂得十三势之整体,太极拳先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释名》一文中,从宏观上为后来的太极拳者道明了十三势之词整体内容。“释名”曰: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乃八卦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此乃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王宗岳先生明确地阐述了十三势的整体内容,使拳法、拳

理、结构与运行框架相统一。

太极拳的八门(八劲),五步为拳之结构、内容;八卦、五行方位是拳的运行框架,这个框架,可谓其十三势之源头,上下必须统一。有框架而无内容,这个框架是空的;而有内容失去了框架,那么这个内容就无定向。因其失去源头(八卦、五行之源),十三势之称就成了附会之词。只有以上述二个方面相互结合才可达名副其实的十三势内容。本文只是以"释名"中所述的十三势而言,至于“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动心解……在十三势一词后面另加别词的论著,应另作别论。

“十三势”,顾名思义就以八、五相加而成十三,太极拳八门(八劲)五步即成十三;八卦、五行合成十三,上下两者个相合,称为十三势。十三势论其要求,原则上还需八门、五步与八卦、五行相对应,而不可正隅不分。以下简述如何对应:太极八劲,有四正劲与四隅劲之分,四正劲要与四正卦位相应,四隅劲要与四斜角卦位相对应,五步与五行相对应,原则上要与对号入位。先以四正劲而言,掤、捋、挤、按属于四正劲,它要与四正卦位的坎(北)、离(南)、震(东)、兑(西)去对应;采、挒、肘、靠的四隅劲,要与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的四斜角相对应;五步的进、退、顾、盼、定与金(西)、木(东)、水(北)、火(南)、土(中)相对应。一一对应是“十三势”的特征。要是不结合八卦五行,只持一端,仅以手法去讲“十三势”,这只是认识了“十三势”的一半。因“十三势”之词来源于八卦五行,失去了源头,弃根重枝,舍本求末,这个一半还难以对号。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张三丰拳论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後,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十三势行功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

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论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一)掤的定义

棚, 劲属水,在北方,北方壬癸水,人身有命门穴,在两肾(两个腰子)中间,右肾的左上角,此处发棚劲。过去书上也有“捋南棚北、挤东按西”的说法,从前一般是秘而不传的,我今天把这些给大家介绍,你们想着来回那

么做就行。用棚劲时,手上不用使多大力气,只要你注意想自己的命门穴,

眼神看对方眉毛(眉攒、眉梢),他人就起来了。而棚劲属水,见缝就钻。

在字典上,掤(bing) 读作“冰”音,指箭盖子。通冰,此外再也找不到其它的解释。由此可知,原来并没有专门的技击含意,而且它是名词。因此我认为它是太极拳的创造者为太极拳专门选用的字,作为“掤( peng 音朋) ”它是一个太极拳的专用字。有人认为就是捧,即向上托的意思,同时掤就是膨,象充气而未满的皮球,按下这边,那边鼓起,绐终按不彻底,而使力下不来(见诗郑风《抑释掤忌》)。

也有人认为“逆敌势而向上,使敌力不得降者谓之掤,”意思是搭手时敌人的力由上向下压来,我使敌人的力量不能下来的劲法叫做掤(见许厚《太极拳势图解》)。还有人认为掤就是架,就是烘托,由下而上掤架敌力使其不着我身,即由下而上烘托敌手足(见姜容樵《太极拳讲义》)。

吴式太极拳传人徐致一先生把掤解释为“是一种向前而又向上用力的斜线动作”(徐致一《吴式太极拳》)。太极拳名家顾留馨先生将掤解释为“是通过长期的认真的对太极拳的推手的练习,练成一种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灵活而又沉重,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具有粘、化、逼、捆作用的劲”。(见顾留馨《太极拳术》)。以上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它们都是讲述了掤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意思,没有全成地解释掤。

这里先查挒出与掤音形相近的字,取其对技击有用的意思,并参考上挒解释,挒出如下。

捧(peng ):两手托着。

抨(peng ):弹的意思。

膨(peng ):胀大,扩大,增大。

崩(beng ):被弹射的物体击中。

摈(bin ):抛掉、排除。

篷(peng ):遮蔽物。

托(tuo ):用手掌承举。

架(jia ):搭、支起。

将上挒字解合并归类用于技击,则其解释如下。捧托:指捧托敌双手不使其着我身。

篷架:指架格敌手足不使其击中我。

抨崩:指用弹抖的方法将敌击退。

膨摈:指扩大自己周围的空间排除周围不利因素。

我认为,上挒字解才包含了掤的全部意思。将其结合《原理》中掤的劲力,即纯刚之劲,得出如下定义:

掤(peng 音朋)就是遇敌时以坚韧的纯刚之劲,用捧托、架格、弹抖等手法将敌击退或使敌不能靠近的技法。

(二)履的定义

捋劲属火,在南方,南方丙丁火。人体为玄关窍,在两眉当中,你看人坐着,“火”字也就表现出来了:由鼻子尖到右眉毛是一撇,到左眉毛又是一捺,这是个“人”字,再加上两只眼睛这两点,就成“火”字了。这火,又叫午“火”,火能化万物,在太极拳中叫捋手,是舒展的意思,好比有褶子的地方,给它划拉平。在力学上叫作分力(那个发劲叫合力),即力的合成与分解。

分力怎么分?

如来手集中,给它分开、分散,比如要卸一车砖拿起砖来就嘁呖咔嚓都给它卸了,不要去码好(没有那么多工夫)。实际上对方来手了,你就随便把来手这儿一扔,那儿一扔,这儿一捋,那儿一捋,把对方来的分力开,化整为零,给它分散了。合力是化零为整,把很多的力集中在一点上,那是棚劲,就是位置不同。

捋的方法:用眼神带着自己的手去划时代自己的眉毛,比如用右手划,先是手心向里从左眉梢划到左眉攒,再手心向外从右眉攒向右眉梢划去,这是阴阳变化,由阴掌变为阳掌,即由柔变为刚,先柔后刚,这时对方就起来了。不管对方的力多大、多冲,也不用着急,轻轻一划就行。划时后手不能弱,前手带着后手走,做等距等速运动。熟练后眼看眉毛就行,往左看,人往左转,往右看,人往右转。这叫捋。

履字,音履(lu ),在字典中无此字。有写作“捋”(见《四十八式太极拳》),也有写作“摅”(见《太极拳讲义》)可见,履是太极拳的创造者为太极拳创造的字,作为履,它是太极拳的专用字。作“摅”者认为,摅(lu 音履)就是舒,展布的意思,即遇敌交手时用摅法化散敌劲(《太极拳讲义》)。

也有人认为,履就是摅(shu 音书),这是取同音字舒之音。舒展开,摊开的意思。即在交手中敌人劲力向我涌来时,我用摅字诀将敌人劲人全部舒散化开(《太极拳势图解》)。

徐致一先生将履解释为:“是顺着对方主力前进的方向向自身而又向两傍用力引带的斜线动作。”

顾留馨先生认为:“凡是用意念贯注于手臂任何部位,粘贴对方臂部作螺旋式划弧向后或右或下地履化来劲,引进落空,使对方立身不稳的,都是履劲的作用。”这些说法仍没有全面的解释履,仍用前法挒字解如下:

捋(lu 音履):用手顺着抹过去。

捋(luo 音罗):用手握着东西,顺着东西移动。

搂(lau 音喽):往怀里的方向拨。

履:是《易经》中一卦,“履虎尾,不人。”即?住老虎尾巴而不被老虎咬伤,这是履字的来源。

将以上字解用于技击,则其解释如下:

捋:将敌人攻来的双手顺着其攻来的方向拨带引开,或握着敌手将其顺势拉开。

搂:将敌人攻来的手向怀里带。

履:柔能克刚,以柔履刚,没有危险。

我认为,这些字解才包含了履的全部内容。将其结合《原理》中履的劲法,即内柔外刚之劲,得出如下定义:

履(lu 音履)就是用双手以刚劲固住敌攻来的手臂,同时内有柔劲顺敌攻来之势用顺拨回带,外拉,旋抹等方法使其攻势失效或顺势将其发出的技法。

(三)挤的定义

挤劲属木,在东方,东方甲乙木,为直劲。在人体脊背,发的时候意想脊背,要发出整劲,就是两手的两个接触点,像两条电线的两个头,前脚放在两个接触

点的中间,再用脊背去找前脚。眼神要穿过对方,越往这处看,这人出去的就越远,像木头杠子杵一下那个劲。前脚尖的位置就放在对方的脚跟,往前迈,一个冲力,就跟木头杠子似地杵出去了,有时你意念想得足,如屋子有多大,木头就多粗,很大的一墩拥出去。挤劲也叫打挤,打穿透。

挤字,查字典知,其意为压榨,互相推、拥;紧挨着,不容转动。另外还有排斥的意思。有人认为挤就是排(斥),推,用手挤物前进。即用手或肩、背挤住敌方使其不得动,从而将其推掷出去(《太极拳势图解》)。也有人认为挤就是撞,就是排挤,即以手腕、臂、肘推捆敌人各部使其不能前进(《太极拳讲义》)。

徐致一先生将挤定义为:“是一种向前而又向下用力压迫的斜线动作。”顾留馨先生将挤定义为:“挤是进功的手法,挤劲是我用力尽量挤去的意思。”我认为以上解释都包含了挤的意思,挒字解如下:

压:紧贴住,不使物滑动。

撞:碰、冲打。

推:推掷,推捆,用手掌,掌背,手臂推击。

排:排斥、排挤,使物离开。

拥:聚到一块。

将以上字解用于太极拳则解释如下:

压:用一手将另一手紧压在敌人身上不使其滑动而被化开。

推:用手掌、掌背、手臂将敌击出。

撞:用手脚冲打将敌碰出。

拥:将敌人的双手紧贴在其身上使其发不出力来。

排:将敌人发出去。

参照上挒注解,结合《原理》中挤的劲法,即外柔内刚之劲,定义如下。

挤就是用柔劲压住敌攻来的手脚而使其劲发不出来,同时内存刚劲以身体的相应部位贴住敌人不使滑动而猛然发力将敌击出的技法。

(四)按的定义

按劲属金,在西方,西方庚辛金,按破挤。酉金在前胸,即肺脏,用按须涵胸。具体做法是前胸与右手合(酉与巳合),手与前胸一平就按。按不是用力按,比如用力去按汽椅子,越用力按人绷起得越高。又如推手,两人较劲,像摔跤似的,越按越起。所谓按劲,实际上轻轻一扶就行了。向左化对方,体重放在右腿,眼神往左下方斜看,使对方来冲力以后往斜下倒。你左手跟前胸对正以后,体重放在左右腿,眼往右下方斜看,一涵胸就是,这是向右化对方。

现在四正有了,即捋南、棚北、挤东、按西。发棚劲

进攻,用捋劲化解;对方用捋,你用挤来进攻,就想脊背,往这儿一想,前脚必须放在两点当中,不能偏,偏了就打旋,力量不足。自己的脚、两手与对方接触的中心线,必须掌握好,再用脊背去找前脚就行。

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人体的位置如下:

腰为子,右胯为丑,右脚为寅,脊背为卯,右肩为辰,右手为巳(体重在右腿)。玄关为午,左肩为未,左手为申,前胸为酉,左胯为戌,左脚为亥。若体重在左腿时,除子、午、卯、酉四正(东西南北)不变,其余四角(四隅)则有变换,即左胯为丑,左脚为寅,左肩为辰,左手为巳,右肩为未,右手为申,右胯为戌,右脚为亥。而四正又是子午相对,卯酉相对,东为脊背,西为前胸,南为玄关,北为命门。四隅为东南、西北、西南、东北,随体重的转而来回变化。而肩、胯的交*变化叫丑未辰戌,手足的交*变化叫寅申巳亥。四正为棚、捋、挤、按,四隅即采、挒、肘。

按字,查字典知,意为:用手压或摁。止住,压住。有人认为按有向下的意思,用手止住,抑制的意思。即当敌用挤劲攻来时,用手按来抑制和止住敌人使其不得逞(《太极拳势图解》)。

也有人认为按有抑制,按摩、据、捺等意。即遇敌袭击时用劲抑制,压住敌人身体相应总位使其劲力失效(《太极拳讲义》)。

徐致一先生将按定的为:“是一种向下而双向自身方向用力下沉和引带的斜线动作”。顾留馨先生将按定义为:“凡是向下而又向自身的方向用力下沉和引带的弧线动作;以及微微带弧形向上或中或左,或右按出的动作,都是按的作用。”我认为以上解释都包含了部分按的意思,但不全面。依前法挒字解如下。

压:以上面加重力,按住不放,用威力制服。

止:停住不动。拦阻,使停住。

抑:压制,抑制。

摁:拥手按压。

捺:用手按。

按摩:回旋地揉。

将上挒字解用于太极拳则其意如下:

压、摁、捺:用手压住敌人攻来的手脚、按住不放。

止:切断敌人进攻的劲力和必须经过的路线。

抑制:用双手压在敌人手足上使其不能随意动作。

按摩:用双手粘住敌人手足,随其移动,按照敌意动作后,回旋地揉而不使其靠近。

参照以上字解,结合《原理》国按之功法,即纯柔之劲,定义如下:

按就是用手以纯柔之劲力压住敌人功来的手、足、肩、肘等各部,并随其动借势粘带,回旋揉按,以抑制其攻势或切断其劲路使其攻势失效的技法。

(五)采的定义

是午与未合,“采”是选择的意思,挑选对方诉弱点(背力不得劲的地方)采他一下,使对方的重心越出体外。采是由前上方向后下方,是自己用玄关穴找采劲一侧的肩井穴。采劲要出向外放射的劲,不管对方发多大的力气也要把他采住。采是怎么个采法?如对方揪住自己,你就拿午与未合,拿眼神为右肩,对方就起来了。拿眼神看左肩也行,都为采,看左右肩要根据体重的位置而定。

采字,查字典知,意为摘取。选取。挖取。有的人认为太极拳用?制敌人的劲力就是采,就象静坐者抑取自身内动之气是采一样。也有人认为就是采取,就是摘。另外选择后取之也是采。即太极拳中用爪抓取敌人各部位就叫做采。

徐臻一先生将采定义为:“是向下沉劲随即向自身左方或右方用于提带的一种动作。与采物时一落即起的动作相象。”以上解释包含了采的部份含议,不全面,同前释安如下:

摘取:用于抓拿。

选取:对众多可取之物进行比较后取之。

挖取:用手掏起。

提取:用手粘带走。

由上可见,采的字意就是用手抓、拿、掏和粘带物品。用于太极拳就是用手抓、拿、掏、粘带敌人攻来的相应部位。

参照以上解释,结合《原理》中采的劲法,即前柔后刚而刚多柔少,定义如下:

采就是用手以柔劲抓、拿、掏、粘带敌人用来进攻的相应部位,将其制住,而后手以强刚之劲顺敌运动之势击其牙应部位而将敌发出的技法。

(六)挒的定义

是手与脚分,挒是使脚蹬地,用手托天,整个与采相反的,挒是分开。

挒字,音挒(Lie ),查字典知,意为搩。紾扭捩;转动。有人认为挒就是捩,就是拗,也是紾。转移的意思。太极拳转移敌人的力还制敌人之身就叫挒(《太极拳势图解》)。

也有人认为挒就应写作捩,即扯、拗、紾等意,有转移的意思,捩住敌人各部使其前倾或趁其来劲使其后仰的就叫捩(《太极拳讲义》)。

徐致一先生将挒定义为:“是顺着对方主力的方向循弧线用力使对方身体旋转的一种动作。”

还有人认为“以手臂的侧击为挒。”“以闪为挒掌”。“当甲左履后,接着右肘下沉,右带化开乙之靠劲作为挒”。(傅钟文《杨氏太极拳》)。由此可见,挒法各说不一,前两种

说法相近也和于挒位震卦,震为动,转就是最好的动。

仍查挒同音形字结合上挒解释如下。

捩(lie 音挒):扭转。

拗(liu 音扭):固执。

紾(zhen 音诊):扭捩、转。

扯(che ):拉、撕破。

趔(lie 音挒):身体歪斜,脚步不稳的样子。

分析上挒字解,我认为“趔”是挒的作用效果,而其方法就是“转移”,其动作有弧形的转圈,有撕开的架式。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原理》中挒的劲法,即前刚后柔刚少柔多之劲,定义如下。

挒就是前手(或其它部位)以刚劲接敌攻,来的相应部位后通过走弧划圈等法使其劲通过我之身体柔化转移到后手(或适当部位)再以强柔之劲发还敌人使其失重的技法。

(七)肘的定义

是意念上劳宫穴与肩井穴相合,即手、肩、肘向前打,好像宝剑尖。你若往前打,对方一扶着肘,你就拿手找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