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秦汉时期农民生活消费的研究

关于秦汉时期农民生活消费的研究

关于秦汉时期农民生活消费的研究
关于秦汉时期农民生活消费的研究

关于秦汉时期农民生活消费的研究

关于秦汉时期农民生活消费的研究,学术界至今关注不够⑴。现有成果还存在很多问题,往往关注的是贫农的较低消费,忽视了秦汉商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民经济收入结构的变化,没有去考察秦汉农民生活消费结构的改善及消费水平之提升。因而,多般以最贫困的农民的最低消费视为秦汉农民消费的整体实情,故无法从总体上把握农民生活消费的状况,也无法全面考察农民生活消费的特点及其影响。本文就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作一简略的梳理和论述。

秦汉时期,乡村社会农民包括自耕农、佃农、雇农三种,其中自耕农按所占土地的多少可分为富农、中农、贫农,⑵而佃农是靠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户,雇农是靠出卖劳动力的为他人耕种土地的农户。收入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秦汉农民收入的主体是家庭经营的耕织收入,对其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战国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结构、数量等发生了较大变化。

种植业收入,是农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包括五谷、瓜菜、果树等收入。若无天灾人祸,这项收入是比较稳定的,是满足农民自给消费的主要来源。秦汉时,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代田法与区种法的推广,推动了农作物种植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农作物亩产量的增长。《汉书-食货志》载:武帝时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令命家田三辅公田,又教边郡及居延城。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汜胜之书-区种法》说:“验美田至十九石,中田十三石,薄田一十石。……如此则以区种,大旱浇之,其收至亩百石以上,十倍於后稷。”尽管氾胜之说的亩产量有些夸张,但反映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除了种植五谷以外,还种植瓜菜、林木等,增加种植副业的收入。如《淮南子-主术训》说:“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搞.夏取果蓏,秋畜疏食,冬代薪蒸,以为民资。”《汉书-循吏传》载:龚遂为渤海太守时,“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于是亲自躬率俭约,劝导农民勤务农桑,并且责令按人口数“种一树榆、百本、五十本葱、一畦韭”,结果“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

家庭副业收入,是农民家庭是另一重要经济收入,包括家庭纺织、禽畜饲养等。家庭纺织业是农民的主要副业生产。秦汉文献中,经常“男耕女织”并提,所谓“男得耕种,女得织纴”⑶。商品市场的发展与活跃,家庭纺织品

除了自用外,还拿出一部分投向市场,换取货币,实现生活必需品的余缺调剂。东汉末年,农民家庭纺织缣纨、刺绣等现象趋于普遍。

“妇人为绮靡之饰,不勤麻枲,并绣文黼黻,转相仿效,耻独无有。兵民之家,犹复逐俗,内无儋石之储,而出有绫绮之服”⑷。据估算,家庭纺织收入,大致占农民家庭总收入35%⑸,在临淄、成都、襄邑等地区一些农民家庭的经济收入中还占主要份额。同时,农民家庭还饲养猪、牛、马、犬、鸡等畜禽,增加了不少的收入。《盐铁论-散不足篇》说“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齐民要求-序》载:东汉时僮恢为不其令,“率民养一猪,雌鸡四头,以供祭奠,死买棺木。”《三国志-魏书-杜畿传》载:汉末杜畿为河东太守时,“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

外出务工或经商的收入,是农民家庭以末补本的重要收入。《史记-货殖列传》称“末业,贫者之资也”。对于一些失地或少地的农民来说,外出做雇工或从事商业,是增加收入、弥补不足的重要途径。据史载:陈胜年少时曾与人一起佣耕,出“卖功佣也”⑹。第五访,少时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⑺。还有一些农民给商人或官吏当雇工,如“酒保”、“保”、“僦人”、“僦”、“客庸”、“客佣”等。对于这些从事末业的农民,西汉贾谊说:“今背本而趋末者甚众”⑻。东汉王符说:“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务本者少,浮食者众。……今察洛阳,资末业者什于农民,虚伪游手什于末业。”⑼可见,当时弃本从末的农民数量比较多,原因是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民发现做雇工或者经商的收入明显优厚于农业收入。不管此收入多少,它相当一部分是以货币为主,实物也有。这是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之结果,客观上促使了一些农民的经济收入结构由实物为主转向以货币为主。

秦汉时期,关于农民家庭的经济收入具体多少?不妨以自耕农为例进行估算,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民家庭,占地约60亩,亩产2石,以石60钱计算,粮食收入7200钱,织布10匹,匹400钱计算,纺织布收入4000钱,总收入为11200钱。口粮、食盐、衣着等生存消费需7700钱,留种、饲料、农具等简单再生产费用需要1380钱,田租、赋敛等租赋需要900钱,祭奠、人际交往、医药等其他费用需要360钱。总支出为10340钱。二者相减,收支基本相抵,略有1025钱剩余。⑽对于少地的自耕农、无地的佃农与雇农,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还低、生活消费更艰难,只有占地满百亩以上者,经济收入才相对稍高,生活水平亦较高。根据农民的经济收入

,可以考察农民的家赀量。据《汉书-文帝纪》载文帝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汉书-元帝纪》载:民“訾不满千钱者”。《汉书-成帝纪》:“民赀不满三万”。《汉书-哀帝纪》载:“民赀不满十万”。《汉书-平帝纪》载:“天下民赀不满二万及被灾之郡不满十万”。《汉书-扬雄传》载:成都扬雄有田百亩,宅一区,“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据居延汉简简24.1B、简37.35记载⑾:居延西道里徐宗家赀仅是一万三千,是一般的中农家庭。而鯀得广昌里礼忠家赀达十五万,明显是上等的富农家庭。在秦汉四百余年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家赀标准,一般而言,汉代中等农户的家赀在十万左右,富农的家赀在十万以上,而贫农的家赀不满万钱,甚至一贫如洗。经济收入是决定农民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经济收入增加,农民的消费结构趋向完善及消费水平也较高;相反,则农民的消费水平趋于较低。实际上,增加农民的收入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一直是秦汉政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秦汉政府不仅

视此为解决乡村社会问题的关键,也视此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方式。由于赋役繁重,农民的经济收入即使有所增加,他们的纯收入还是因此而减少,甚至亏负。

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促使了秦汉农民家庭消费结构的改善与消费水平的提升。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

饮食、衣着消费在饮食方面,当时农民家庭的饮食消费结构有明显改善:一是主食已经超出“五谷”范围,粮

食品种更丰富了,诸如稷、黍、禾、大麦、小麦、麻、稻、大豆、小豆、稗、糜、梁等;其中菰米、荞麦、青稞、高粱等是新出现品种。大豆由主食转为副食,传统的黍的重要性减弱,小麦的地位明显上升。⑿蔬菜的品种更丰富,有葱、蒜、韭、葵、薤、姜、荠、芥、芹、藕、菘、荼、花椒、芜菁、蘑菇等,其中菘、蒉、黄瓜⒀蕹菜⒁等是新品种,少数富人还有食上温室栽培蔬菜。二是菜食品种增多,肉食比重增加。肉食比重的增加,是秦汉农民饮食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先秦时只有官吏与老者才可以食肉⒂,庶民非祭奠几无肉食,这或许与当时畜牲业生产落后有关。至西汉中期,农作物与畜牧业进一步发展,肉肆的活跃,农民的肉食量明显增加。如史载:“今闾巷县佰,阡伯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负粟而往,挈肉而归”⒃,“匹庶粹饭肉食”⒄,“守闾阎者食粱肉”⒅。东汉时,民间百姓家庭的饮酒、食肉现象比较普遍。汉乐府诗有明显的反映,如《木兰诗》云:“小弟闻姊来,磨刀

霍霍向猪羊。”可见,汉代农民的饮食生活较先秦有所改善,猪、鸡、羊肉食比重有所增加。当然,多数贫农的饮食很差,谓“今贫民菜食不厌”⒆,即蔬菜之食都不充足,肉食就更不必说。在服饰消费上,先秦时,平民不得衣丝,有身份地位或老者才可以享穿丝帛衣服。史称:“散民不敢服杂彩”,“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贵贱”⒇;又称“五十可以衣帛”,意思是说只有年纪50岁以上老者才可以穿丝质衣。与先秦相比,汉代农民的衣着消费有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可以穿着丝织服饰,葛、麻布的重要性减弱。《盐铁论-散不足篇》说:“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及其后,则丝里枲表,直领无祎,袍合不缘。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茧紬缣练者,婚姻之嘉饰也。……常民而被后妃之服,亵人而居婚姻之饰。”这里所说的“常民”、“庶人”,主要指农民。二是讲究文彩,追求享受需要。《后汉书-王符传》载东汉“细民”讲究“衣必细致,履必獐麂,组必文采”。当然,多数农民的衣着主要是短褐、葛衣、皁服或粗制毛皮裘等,至于贫农“布褐不充”“衣不完采”、“衣敝履空”现象,也是很普遍的。

居住、行走消费在居住方面,如《盐铁论-散不足篇》曰:“古者,采椽茅茨,陶桴复穴,足御寒暑、蔽风雨而已。及其后世,釆椽不斫,茅茨不翦,无斫削之事,磨砻之功。……庶人斧成木构而已。今富者井干增梁,雕文槛,脩垩憂壁饰。”由此见,汉代一些富裕的农户之家的居住不似先秦时简陋无比的茅房,而是木质

构造居室,富农还讲究雕梁画栋、白垩粉壁。一般而言,大多数农民家庭的居住条件相对较为简单,为“家有一堂二内”,消费水平相对不高。洛阳汉河南县城的考古遗址发掘表明当时普通百姓的居室及其装饰都是比较简单的,以实用为主。从居延汉简记载看,中等农户的住宅造价大概是三千钱,富农的住宅造价大概在一万钱。敦煌汉简记载:“出钱二千五百买大枤木盖亭屋”。据东汉顺帝永和二年买房碑记:“永和二年三月,买房一处,直钱一万,后子孙大吉。”从房价史料看,一般木质结构房屋造价在数千钱间,较好一点的在万钱以上或者数万之间。不过,汉代民宅常见是土木构架或草庐、树屋等,草屋蓬户的贫民是比较多的。

出行方面,主要是指车、马、牛的消费,这是属于享受消费的层次,不似粮食、衣着消费那么必要。汉代一些富裕农民家庭可以拥有车辆的,用于运输或出行,诸如柴车、牛车、羊车、役车、栈车、驴车、独轮车等。柴车,“贱者

之车”。《释名-释车》云:羊车、牛车、役车、栈车等“皆庶人所乘也”。这些车的造型简易,无盖无屏,仅有一个车厢,百姓可以用来装运实物,多般属于牛、驴拉的车。个别富农对车马的装饰还有所讲究,如《盐铁论-散不足篇》说:“常民漆舆大转蜀轮”;王符《潜夫论-浮侈篇》亦说:今“细民”不但随便乘车马,而且“校饰车马”。当然,大多数乡村贫民是没有车、马、牛等,仍靠人力负担。

家用器具消费秦汉时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大量物美价廉的手工产品,对于低收入的农民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改善生活消费的便利。从文献、考古资料看,汉代农民家用消费的器具品种有所增多,炊具有锅、盆、刀等;饮食器具有缶、缸、壶、盘、盒、杯等;居室家具有床、榻、枰、坐、满、帷等;这些器具的质地原料多样,有铜、铁、陶、木、竹、丝帛、皮毛等材料,以竹木陶质为主,简单、粗糙、低廉,“器质朴牢而致用”,“器足以便事”。有少数富裕农户能够使用漆器、铜器等。但是,大多数贫民之家的器用较少。例如:东汉侯瑾“佣作为资,暮还,辄燃柴以读书”,家贫至连油灯都使用不起。

秦汉时期,在商品经济与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下,农民的生活消费结构有所改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有些富农之家在满足生存消费的基础上,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有所追求。但是,仅熟悉这些是不够的,有必要对当时农民生活消费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作一简略申述。

农民消费水平仍然较低,与其他阶层的高消费形成鲜明的反差。

收入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消费水平的高低。秦汉时代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极大,基础又薄弱,一个成年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净产值和提供商品数量都不高,同时官府苛捐杂税名目繁多,故见农民全年的经济收入仍不高。农民的所有收入不

可能完全用于生活消费,必须留有一部分投资生产(

如种子、农具、耕牛等)。这样,即使乡村农民和城市平民有同等的经济收入,可以用于消费的部分也比城市平民的少,反映在消费水平比城市平民的更低。汉代农民低收入、低消费与权贵、地主、豪富的高收入、高消费形成了鲜明对比。史载:“公卿积亿万,大夫积千金。士积百金,利己并财以聚;百姓寒苦,流离于路”;“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百姓贫陋困穷,而私家累万金”;富商“衣必文采,食必梁肉”,而农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地主之家“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荣乐过于封君”;而农民“食草

莱之实”、“被穿帷败,寄死不敛”。可见,与权贵豪门相比,农民的经济收入、消费水平相差悬殊。正如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所说的贫富对比:“富人之宅,以一丈之地为内,内中所有,柙匮所羸,缣布丝绵也。贫人之宅,亦以一丈为内,内中空虚,徒四壁立,故名曰贫。”总之,虽然当时富农消费水平稍好些,究竟人数不多,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农、贫农的经济收入与消费水平都较低,与权贵、地主、豪富等其他阶层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呈现出消费水平贫富分化的趋势。这种分化趋势不利于消费关系的正常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大多数农民长期处于赤贫状态,影响了消费需求量的增长,造成拉动商品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同时给农民的社会心理造成不良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和谐发展。

商品性消费的比重增加

早在先秦时,农民的生活消费以自给性为主,只有食盐、铁器等通过市场交易所得。至秦汉时则不然。商品经济有进一步的发展,市场上商品种类丰富多样,农民的经济收入结构中货币收入得到一定量增长,提高了他们的可支付消费能力,促使自给性消费缩减,而商品性消费的比重有所增加。

消费是金钱能力的象征,农民想尽办法增加货币收入,或增加家庭纺织业,或者做生意,或者出外做雇工等,目的是提高消费的支付能力。如广汉郡姜诗家,其妻“昼夜纺绩”出售,以“市珍羞”养姑母。随着货币收入的增加,农民追求更多消费品,而且消费品趋于商品化,这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结果。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品逐渐在市场上随处可见,“有屠沽,沽酒市脯鱼盐”0】农民所需要的“养生”、“送死”消费品,除了自给以外,只要有货币支付能力都可以通过市场上交换所得。例如:在饮食、衣着方面,可以取足于商品市场。据载:樊哙曾以“屠狗为事”,灌婴在睢阳市上“贩缯”,刘秀在宛城“卖谷”,赵歧在北海市贩卖“胡饼”等,他们所经营的都是人们最基本的衣食消费品。又如《盐铁论-散不足篇》所记载的当时仅仅市场上所出卖的熟食品就多种多样,如烤猪肉、韭菜炒鸡蛋、细切的狗肉、马肉、油炸的鱼、切好的肝、腌羊肉、冷酱鸡、马奶酒、驴肉干、美味胃脯、炖小鸡、雁肉汤、腌鲍鱼、甜瓠瓜、精熟的米饭等等。根据文献、考古资料记载,日常家用器具如陶器、铁器、铜器、木器、漆器等生产、

生活器具,还有车辆、马牛、丧葬冥器等消费品,不仅明码标明价格,而且饰画相应的商业广告图语,说明它们是来自商品市场的。总之,农民商品性消费比重的增

加,说明了他们的消费商品化、社会化程度逐步加深,有利于完善农民的消费结构和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然而,商品性消费也促使了农民消费奢侈风气的加重,西汉后期至汉魏之际“嫁娶尤崇侈靡”、“厚死伤生”现象屡见不鲜,造成物质财富的大量浪费。在经济收入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农民过度消费,减少了生产投入,影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与生产商品化的发展。

对文化教育、娱乐消费的重视是一个突出特点

在这一点上,以往研究中均被忽视,误认为秦汉农民没有什么精神消费内容,恰恰相反,秦汉时农民除了对宗教信仰方面献祭消费相当重视以外,对文化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的重视是一个突出特点。因为人既需要物质满足,也需要精神满足,农民虽然文化层次低,也有精神追求与精神消费需要。大量的文献、考古资料均表明这一点,秦汉时农民对精神消费的需求日渐增长,精神消费水平亦随之提高。值得注重的是,当时大量的贫农对文化教育消费要求非凡强烈。如史载:陈平,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5】匡衡,“父世农民,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6】第五访少时孤贫,靠佣耕过活,但“有闲暇,则以学文。”杨震,少时孤贫,好学,独与母居,假地种殖,以给供养,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8】侯瑾,少时孤贫,“性笃学,恒佣作为资,暮还,辄燃柴以读书”9】类似事例很多,莫不反映出汉代社会农民对文化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接受文化教育的重视。农民之所以对它的重视,是因为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是他们脱贫致富、挤身主流社会的捷径。

同时,汉代农民还有一些文化娱乐消费,是当时较为突出的精神消费特征。《盐铁论-散不足篇》曰:“古者,土鼓凷枹,击木拊石,以尽其欢。……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今富者钟鼓五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竽调瑟,郑舞赵讴。”这既反映了文化娱乐消费发展的历史时代特征,又反映了汉代富裕农民可以享受歌舞宴乐的高层次消费。《淮南子-精神训》云:“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祭社之时农民可以尽情地宴饮歌舞取乐,以祈福功。当时即使邻人有丧事,也欢歌笑语,史称“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与

小坐而责辨,歌舞俳优,连笑伎戏”。东汉末年,一些农民迷恋赌博娱乐。王符说:“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圂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至或赌及衣物,徙棋易行,廉耻之意

弛”总之,汉代农民在节庆或祭奠时有一些娱乐活动,

只是较少而已。秦汉时代农民相当重视文化教育方面消费,加上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消费内容,提升了他们的消费层次。这对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及社会文明的进步都有相当重要意义。

代表“”

参考文献:

⑴现有的研究成果:林甘泉《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养生”与“送死”:汉代家庭的生活消费》,黄今言《秦汉经济史论考》,周金华《秦汉时期两大对立阶级的社会消费状况之比较》等相关论著中涉及了一些农民的生活消费。

⑵参见黄今言《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一文中,认为一户占地满百亩者,是比较富裕的自耕农;一户占地五、六十亩者,是中等水平的自耕农;而一户仅占地有二、三十亩者,是较贫困的自耕农。

⑶《后汉书》卷51《庞参传》。

⑷《三国志》卷65《吴书-华覈传》。

⑸参见黄今言的《汉代自耕农经济的初步探析》一文中对一户中等白耕农家庭的最低经济收入的估测:家庭经营总收入为11200钱,其中粮食收入为7200钱,织布收入为4000钱。则织布收入占总收入的35%以上。

⑹《汉书》卷31《陈胜传》及注。

⑺《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第五访传)。

⑻《汉食》卷24上《食货志》。

⑼《后汉书》卷49《王符传》。

⑽黄今言:《秦汉经济史论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0—36页。

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以下引用居延汉简同此版本。

⑿参见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4页。

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伯湾一号墓发掘简》,刊于《文物》,1978年第9期。

⒁扬州博物馆:《扬州西汉“妾莫书”木椁墓》,刊于《文物》,1980年第12期。

⒂《左传-庄公十年》注引孔颖达疏云:“盖为大夫,乃得食肉也”。《孟子-梁惠王上》云:“七十可以食肉”。《韩非子-五蠹篇》曰:“糟糠不饱者,不务梁肉。”可见,先秦时只有官吏与老者才可以食肉。平民之食多为粗粮,肉食极少。

⒃《盐铁论-散不足篇》。

⒄《盐铁论-国疾篇》。

⒅《汉书》卷24上《食货志》。

⒆《汉书》卷72《鲍宣传》。

⒇《春秋繁露-服制》。

《孟子-梁惠王上》。

《盐铁论-毁学篇》。

《史记》卷124《游侠列传》。

《汉书》卷72《鲍宣传附唐林传》。

《汉书》卷49《晁错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3

98页。

吴礽骧、李永良、马建华:《敦煌汉简释文》,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

《后汉书》卷41《钟离意传》。

《后汉书》卷74上《袁绍传》。

《盐铁论-国疚篇》。

《后汉书》卷80下《文苑列传》。

《盐铁论-地广篇》。

《汉书》卷24上《食货志》。

《盐铁论-国疾篇》。

《汉书》卷24上《食货志》。

《后汉书》卷49《仲长统传》。

《汉书》卷74《魏相传》。

《后汉书》卷49《仲长统传》。

《后汉书》卷84《列女传-姜诗妻传》。

《盐铁沦-散不足篇》。

《汉书》卷41《樊哙传》。

《汉书》卷41《灌婴传》。

《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

《三国志》卷18《魏书-闷温传》注引《魏略勇侠传》。《汉书》卷40《陈平传》。

《汉书》卷81《匡衡传》。

《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第五访传》。

《后汉书》卷54《杨震传》及引《续汉书》注曰。

《后汉书》卷80下《文苑列传-侯瑾传》。

《盐铁论-散不足篇》。

《三国志》卷65《吴书-韦曜传》。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在线报名在线留言投诉建议在线投稿收藏本页相关热词搜索: 历史学论文盛德历史文革时期近代史学农民收入后汉书汉书消费水平法学哲学更多...义务教育阶段校园赔偿案的学校责任之研究浅论宪政与有限政府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海牙管辖权公约》草案所涉电子商务问题之建议现阶段行政执法中的问题及对策预算执行制度改革与中国预算法的完善行政不作为案件与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辨析非诉行政案件执行若干问题研究法学哲学更多...关于宪法价值发生人性基础论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罪刑法定原则缺陷之对策论WTO背景下的国际经贸争端解决之道论经济法的公平价值中国首例公民状告政府行政“立法”不作为案之我见再审中有关法律问题及对策浅谈专利权的归属与专利权人的权利和义务计算机更多...基于GP算法的知识发现系统基于ADSL传输的网络视频应用系统自然辩证法和计算机语言发展MPEG7与媒体资产检索油田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研究Win2000索引服务的WEB应用一种基于DEVS的虚拟实验系统研究一种改进的攻击场景构建模型管理论文更多...中外会计准则——存货的比较如何做好财务审慎调查东西部合作与联动发展的几点熟悉论我国行政公开制度的现状及其走向现阶段中国就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扶助对策探究客户关系治理在烟草行业中的应用市场交易、信用规范与信用缺失行为分析谈管制和会计产品

第4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第4讲秦汉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秦汉时期的经济 精耕细作的农业1汉代的经济政策2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3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汉代思想特点4 汉代私人讲学5秦汉时期汉字字体演变的意义6综合7 一、选择题 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1.0517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3.76石),薄田亩十石(合今 2.89石)”。这说明()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 解析:B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

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正确。 2.(2019·广东六校联考)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A.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B.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普遍发展 D.与当时抑商的国策相配合 解析:D禁榷制、管工制以及土贡制都扩大了政府对经济的掌控,同时削弱地方豪强力量,限制富商大贾牟利,所以这是与当时的抑商政策相配合的,D项正确。工商食官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A项错误;这些制度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不利于激发经济的活力,B项错误;C项是就材料部分信息立论,以偏概全。 [新知生成]禁榷制度 禁榷制度是对关系国计民生和最有利润的工商业由政府垄断而禁止民营的制度。一般被纳入禁榷制度的行业有盐、铁,后扩展到茶、酒等。其积极影响为限制了富商大贾牟利;一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是阻碍私有产权的发展;滋生了官商勾结;民营工商业发展受到压制,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 3.(2019·江西上饶六校联考)如图所示,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良种马、苜蓿、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和凿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完美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01知识管理 知识点1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________,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知识点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________,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________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________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知识点3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划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__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________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________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________和________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________,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__________”。 秦朝的疆域:东至________,西到________,北至________一带,南达________,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02基础过关 知识点1秦灭六国 1.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天下“统于秦”发生在() A.公元前356年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02年 2.小明想要参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城遗址,那么他应该去下列哪个地方() A.河南安阳B.河南洛阳 C.陕西咸阳D.河南登封 3.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文中的“他”是() A.周武王B.嬴政 C.大禹D.商汤 知识点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4.“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 A.夏朝B.商朝 C.西周D.秦朝 5.秦朝拥有绝对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是() A.丞相B.太尉 C.御史大夫D.皇帝 6.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管理。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 A.刺史B.丞相

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

第一讲先秦秦汉时期一、全国卷考情分析

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具有创新性。与前几年历史试题相比,材料的阅读量和阅读难度有所降低,试题比较重视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就考查形式来说,文字性材料居大多数,文字性材料可分为表述性文字材料和原始性文字材料,选择题以表述性材料为主,非选择题以原始性材料为主。 3.就设问形式来说,选择题主要考查了背景类、原因类、说明类、比较类、影响类,非选择题以概括类、影响类、原因类为主。 4.就考查范围来说,全国卷比较注重中国史的考查;政治、经济和思想试题。 二、主干知识深度理解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一般由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这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禅让制”。启在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夏王朝,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公共权力”日益蜕变为个人及家族权力的结果。夏王朝建立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管理机关被彻底改造为维护夏后氏王权的国家机器,因而有学者认为“启的夺权是质变,是野蛮与文明、部落制度与国家的分野”。 2.分封制 所谓分封,就是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被封的诸侯在本国内同样对其属下进行分封,是为“卿大夫”;卿大夫继续分封,是为“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走向衰落。秦朝建立后,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封制被废除。但是秦之后的王朝,仍有少数实行过分封制,但这主要是分封制的残余了。 3.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就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宗法制源自父系家长制。 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在宗法制度下,大宗和小宗之间是一种等级隶属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每一等级的大小宗关系,都是政治上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因此,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从而也成为政治上的共主。 周代宗法制的完善,使宗统与君统结合起来,也使王权较商代有所强化,这是周人统治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学习资料专题 第2课时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1.(2018·宜宾二诊)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解析:选A。题干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话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神话皇权同时又力图使之受制约,是对原始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故C项错误;夏商周三代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结合,故D项错误。 2.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 )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解析:选B。材料“以孝治天下”体现的是伦理关系,“治国纲领”体现的是政治关系,表明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与巩固,不涉及破坏、摧毁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君主的德行,故C项错误;宗法制强调的是宗法血缘,故D项错误。 3.(2018·大庆模拟)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 ) 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 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解析:选C。材料认为“君王受命于天”,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体现了天子受命于

关于秦朝的故事

关于秦朝的故事 历史是故事的一部分,历史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把历史故事运用到课堂中来是十分必要的,也具有实用性。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关于秦朝的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关于秦朝的故事篇一:秦朝统治仅持续了1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结束,中国步入封建大一统.秦国嬴政一统六国,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今天,我们通常称他为“秦始皇”或“秦朝第一位皇帝”.尽管秦始皇一统中国,功勋卓越,但秦代统治在历史上仅延续了15年,是名副其实的短命王朝.换句话说,秦朝统治时间竟比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修建时间还要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还来不及指点秦代未来江山社稷,就在第5次东巡途中暴毙死亡。令人疑惑的是,秦始皇即位后未立太子,直到死前才在病榻上宣布其继承人。遗憾的是,秦始皇死前宣布的继承人并不符合秦代丞相赵高与李斯的心意。为了帮助秦二世胡亥篡权,他们需要隐瞒秦始皇死亡的事实,于是赵高与李斯将秦始皇的尸体丢在放死鱼的马车上,以死鱼的腐尸味道掩盖秦始皇尸体的气味。 秦二世继承皇位后实施残虐暴政,自然灾害频发,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随后人民奋起反抗,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直到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人民才能安宁地生活。秦始皇即位后,曾多次宣

称秦朝统治将延续千年,如今想来,不禁有几分讽刺。 关于秦朝的故事篇二: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闻名遐迩。每个陶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与迥异的武器配备。事实上,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之宏大远超大家想象,这点从其修建时间便可见一斑: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修建时间共持续37年。 秦始皇陵至今尚未全部发掘,考古学家认为该陵墓绵延56平方千米,共包含各类陪葬坑约有600处。秦代主张以武力强国,因此秦始皇陵中有大量配备马车与双轮战车的陶俑,富有“战国主义”色彩。除此之外,陵墓中还有代表不同风格的陶俑,比如:朝中大臣、演奏乐器的伶官、翻滚跳跃着的杂技演员,甚至用陶俑再现了秦代法庭的模样。 秦始皇自13岁即位,就开始在骊山修建大型奢华陵墓。全国各地的精兵巧匠参与了这场浩大的工程,有72万人被征募参与了陵墓的修建。 尽管秦始皇的“寝宫”陵墓至今尚未发现,但据说其“寝宫”比已发现的陵墓更奢华百倍。传说秦始皇骊山陵有象征汪洋大海川流不息的“水银之河”,是用机械灌注水银而成。唯一令人担忧的是,秦始皇陵附近的土地被检测水银含量超标。为了确保秦始皇的“寝宫”骊山陵的位置能成为永久的秘密。秦二世将参与修建的工人全部埋葬在陵墓之中,无人逃脱陪葬的命运。 关于秦朝的故事篇三:兵马俑可能源自真人出土的几千个兵马俑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五、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秦汉时期的农民

秦汉时期的农民 秦汉时期的农民阶级,像在别的封建时期一样,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主阶级内部有全国最高的地主,有世家、豪族和高资富人,还有各种中小地主。农民阶级内部也有各种不同身份的劳动者,有在官府授田制下劳动的农民,有租佃官田的农民,有在官田劳动的佃户和雇工,还有其他形式的依附农民及有较多人身自由的自耕农。这些不同身份的农民,基本上都在什伍编制之内,都称作“编户齐民”。不过“编户齐民”并不完全限于农民,也包含一定数量的新兴的地主。另外,还有牧区的牧民、官民手工业中的劳动者和奴隶身份的劳动者。 秦代的农民 秦代的农民,以在官田劳动的佃户性质的劳动者占主要地位。这是由于秦皇朝时期对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的社会情况的继承和发展,也由于长期战争之后,官府直接控制了大量土地,因而有条件吸收广大农民,使其束缚于土地上。 秦代在官田劳动的农民,是通过“授田”的方式,从官府领取份地进行耕种。从战国时起,秦国就实行授田制。云梦秦简《田律》规定,被授予田地的农民,按照其受田的顷亩多少,无论其是否完全垦种,都要向官府缴纳刍藁作为租赋。每顷缴纳刍三石、藁二石。同时,还规定授予农民土地以“封”为界,不许私自移动。秦律《法律答问》说:“盗徙封,赎耐,可(何)如为封?封即田千佰(阡陌)。顷半(畔)封殹(也),且非是,而盗徙之,赎耐,可(何)重也?是,不重。”这就是说,私移阡陌封界、扩占土地是有罪的。于是,被授田的农民,通过授田被束缚在官田上,成为由封建统治者直接控制的依附农民,不再是奴隶,也不再是村社成员了。这种授田制度,自商秧变法以来,到秦朝统一以后,一直沿袭下来。 秦统治者除了通过授田以份地形式把官田分给农民外,还把官田直接租佃于贫苦农民,这是封建依附关系的另一种形式。秦律《法律答问》中,有这样一个答问:“部佐①匿者(诸)民田,者(诸)民弗智(知),当论不当?部佐为匿田,且可(何)为?已租者(诸)民,弗言,为匿田;未租,不论为匿田。”这是指掌管官田的田官——部佐,为了把官田的地租据为己有,便“隐诸民田”,即隐瞒已经租佃与农民的官田,不向官府呈报,以便从中渔利。《法律答问》指出,如果部佐已把官田租给农民而不上报,即“已租者(诸)民,弗言”,便以匿田论罪。如果未租,即未曾把官田租给人家,“不论为匿田”,即不以匿官田论处。从这条答问中,可见秦代以授田方式形成的依附关系而外,还存在着以租佃方式出现的另一种封建依附关系。这两种不同形式下的农民,虽同是依附于官田的佃农,但也略有差异。 授田制下的农民对土地有长期使用权,或说是有一定的占有权。采取租佃形式的农民则未能保证对土地的长期使用,而且跟租佃私家土地的佃农相同。①部佐:乡部之佐,主管官田收赋税的田官。 从封建国家对两种不同形式的官府佃农的剥削情况来看,授田制下的佃农每年“顷入刍三石,藁二石”,这是以赋税形式出现的地租,是地租与课税的结合。租佃制下的官府佃农,只能是按其租种的土地数额缴纳地租。他们虽同是缴纳地租,但在形式上却有差别。授田农民是以赋税形式出现的,与一般自耕农民差不多。而租佃农民缴纳地租的形式则与私家佃家完全一样,所缴纳的地租数额也同私家地租的“见税什五”差不多,其剥削率较之授田制下的农民要高一些。由此可见,官田的两种不同剥削形式:授田制与租佃制之间无论在土地的使用上和赋税的缴纳上都有些差别,从而他们对封建政权的人身依附关系在程度上也有所不同。相对而言,采取租佃形式的佃农同封建政权之间存在着较为严格的封建依附关系,而官府对授田制下的农民的控制则相对地要松弛一些。 除了依附于官田的依附农民而外,还有依附于民田的依附农民。早在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耕种民田的依附农民和雇农的数量遂日益增多。由于当时对赋税

高中历史 考点2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含高考试题)人民版

考点2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选择题 1.(2012·重庆文综·T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暴政的表现,运用直选法或排除法解答。 【解析】选D。秦朝统治残暴,主要表现为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和土地兼并严重,故③④正确。 ) 2.(2012·四川文综·T13)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东汉说唱俑及说唱俑图片。 (2)明确历史材料和历史结论的关系,由单一的东汉说唱俑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解析】选B。说唱俑栩栩如生,说明汉代的雕塑艺术水平高超,①正确;东汉说唱俑是我国古代的俳优造型,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形式,②正确;单一的说唱俑不能说明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③错误;东汉说唱俑手舞足蹈,表情丰富,动作传神,沉醉于说书表演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④正确。 3.(2012·全国卷文综·T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解题指南】刻文写字、秘书归档之类的文职人员,叫做“刀笔吏”,尊称刀笔先生。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秦汉时期书写工具主要是竹、木简,到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才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而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此他们当时被称为“刀笔吏”,由此判断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要求不符。 二、非选择题 (2012·全国卷文综·T39)(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 1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秦汉时期“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其开发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形成阶段。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初步开始了对“西南夷”各族地区的经营,而后的汉王朝在秦代的基础上又对“西南夷”地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经略与开发,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治理思想和政策。深入研究秦汉经略与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有关问题,对当前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都具有现实意义。 标签:秦汉;西南夷;开发;初郡政策;现实意义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形成阶段。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初步开始了对“西南夷”各族地区的经营。而后,汉代中央王朝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对南方民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地经略与开发,并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民族治理思想和政策。这些富于开创性的民族治理方略,不仅推动了南方少数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维护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而且对于促进祖国西南边疆的统一,加强汉族与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交往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关于秦汉经略与开发西南夷地区的有关问题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当前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一、西汉以前“西南夷”社会的历史状况及秦朝的初步开发 自先秦以来,我国巴蜀以西以南一带,主要是在今川西南、云南、贵州乃至广西西部的一部分地区,分布着众多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各异的氏族、部落、民族,秦汉时期统称之为“西南夷”。西南夷内部族群繁多,分布地域广泛,他们或聚居或交错杂居在一起,发展着自己的经济与文化。当中原趋向统一之时,历史的洪流也把他们纷纷推上了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舞台。 “西南夷”这一历史名称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此后的《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广志》等历史典籍都设有专篇对“西南夷”进行了更为丰富翔实的记载。《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载录:“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榆,名为■、昆明……地方可数千里。自■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皆氐类也。”[1]可见西南夷族群的繁杂与分布地域的广泛。 在西南夷地区纷繁复杂的族属当中,可大体将其分为氐羌、百越、濮人三个族系。“南夷”地区主要是僚、濮等“百越”系统的民族;邛都、■、昆明、滇池等地区主要是氐羌、濮等系统的民族。这数十百个少数民族部落居住分散,文化习俗各异,而且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的还停留在氏族社会,如羌人“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2];有的正向阶级社会转化;而有的原始部落甚至“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2]

秦汉时期的手工业者

秦汉时期的手工业者 秦代的手工业劳动者 秦代,在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劳动者中,有具有一定自由身份的工匠,有丧失人身自由的刑徒和官奴婢,而后者比工匠所占的数量要大些。 具有一定自由身份的工匠,多系由民间个体小手工业者和农民中征调而来,即云梦秦简中所说的“工”。在秦律的条文中,凡官吏犯法较轻者皆处以罚款,而一些有关罚款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工,可见工在身份上与吏相近,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自由身份。 刑徒,是因犯法被判处徒刑的人,其中多数系贫苦的农民。秦始皇专任刑狱吏,采取“以刑杀为威”的统治政策,人民动辄犯法,以致出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①的情况。二世时,“法令诛罚日益深刻”,人民动辄犯法,被处刑罚。他们在服刑期内,丧失人身自由,从事各种无偿劳役(有时也被征发服兵役),其身份地位大抵同奴婢差不多。在当时官营手工业中,尤其是在筑城、修路、营造宫室的土木工程中,刑徒人数最多,仅修阿房宫和骊山墓的刑徒就多达数十万人。根据《汉书·刑法志》和云梦秦简所载,秦时刑徒的名称,有城旦、舂、鬼薪、白粲、司寇、候等。罪重的,要受黥刑(面上刺字)和劓刑(割鼻)。其中,舂、白粲皆为女刑徒。各类刑徒服役年限,秦律未有明文规定。秦律《法律问答》中规定刑徒犯有诬告罪的,在原来判刑的基础上“又系城旦六岁”,这说明城旦的服刑期是六年,可见秦代刑徒是有刑期的。 ②《吕氏春秋·上农》。 ③《汉书·食货志》。 ①《汉书·严安传》。 ②《汉书·晁错传》。 ①《汉书·刑法志》。 各种不同名称的刑徒,虽各有专职,如城旦之修治城垣,鬼薪之为祭祀鬼神采伐薪木,舂、白粲之舂米、择米,但实际上则兼任其他各种工种,并不完全从事原来规定的工种。如铜器铭文“上郡戈”云:“廿五年,上郡守庙造,高奴工师竃、丞申、工鬼薪戠。上郡武库。洛都。”文中郡守系这一铜器的监造者,工师、丞系主造者,制造者即直接生产者,称为工,由鬼薪戠承担。据《汉书·刑法志》,隶臣妾是刑徒中的一种,但据秦律来看,隶臣妾的服役是终身性质,除非立有斩首军功不能赎免。就是“老当免”的隶臣妾,也得有成年男子顶替才能获得自由。隶臣妾的子女仍为隶臣妾。一般刑徒带刑具,穿赭衣,有的还要受肉刑,而隶臣妾却同一般奴婢一样,不受肉刑,也不带刑具和穿赭衣,所以秦代的隶臣妾是奴隶身份,同汉律中的隶臣妾是服刑的刑徒有所不同。 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劳动,秦律中称为隶臣妾(男为隶臣,女为隶妾)的官奴婢为数不少。他们之中,有的是犯法的罪人及其家属;有的是秦统一六国中所俘获的战俘,如秦律所说:“寇降,以为隶臣”;有的是秦在统一以前原有的官奴婢及其子女;有的则是从罪犯那里没收而来的奴婢。秦统治者除以其中一部分官奴婢赐与贵族官吏作为家内奴仆或是用来耕种官田外,其余被认为能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被派往土木工程修建场所或其他手工业作坊。这就需要对官奴婢进行一番挑选的工夫。秦律《均工律》说:“隶臣有工巧可以为工者,勿以为人仆养。”这是不允许让有技能的官奴婢终身丧失人身自由。但如要免除奴籍,则只有在被征发从军中立下杀敌斩首的战功,才能作到,如秦律《军爵律》所说:“工隶臣斩首及人为斩首以免者(免除奴籍),昔令为工(工匠);其不完者①以为隐官(监司刑徒役作的机构)工。”隐官工的身份地位高于一般官奴婢,而低于工匠。 秦统治者对广大奴婢、刑徒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秦朝廷为了加强对官手工业的管理,强制手工业工匠,特别是强制奴婢、刑徒从事生产劳动,制订了苛刻的刑律,如秦律中

秦汉时期的美术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美术 (221 BC——公元220年) [知识点提示]: (一)秦俑艺术;(二)西汉大型石刻造像艺术;(三)西汉帛画;(四)两汉墓室壁画;(五)画像石、砖艺术。 [重、难点提示]: 介绍秦汉美术的繁荣与发展,秦汉在雕塑艺术上的成就(重点介绍秦俑艺术和两汉大型的纪念碑式的石刻造像);汉代绘画在种类、题材、内容上的丰富和艺术上的新风格。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美术概况 一、历史文化背景: 1.历史概况: a.秦:(BC221—BC206) 西汉:(BC206—公元8年) 新莽:(公元9—24年) 新汉:(公元25—220年) b.秦汉时期的中国,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强大、富庶、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最为繁荣的 国家之一,在东西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出关经营,以及在交通上起重大作用的“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社会思想: 以“儒”为主,以“道”为辅,佛教自西汉后期已传入中国,东汉时代已为少数统治者支持和信仰,但无显著影响。 两汉时代的社会思想表现不外是:一者尊君、一统、伦常之说支配人心;一者神仙方士之说盛行,谶纬学说盛行。 形成以儒、释、道三家哲学相结合的中国哲学的主要根基思想 二、社会思潮对美术的影响 三、美术发展的概况: 1.突出成就: a.秦汉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等,美术的各方面,都得到飞跃的发展,体现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富于创造活力的时代特征,对民族美术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三国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美术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b.建筑:都城及宫殿、坛庙、苑囿、住宅以至陵墓等建筑类型,已形成中国建筑一整套有异于世界其它各系建筑的艺术表现手法。 c.雕塑:秦始皇兵马俑、两汉大型石刻造像艺术、汉俑等雕塑类型,气势雄浑、真实生动、充分运用了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交织的艺术表现手法。 d.绘画:马王堆的西汉帛画、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石、砖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和道德理想。 d.工艺美术:分工细致、种类繁多、制作精美、青铜工艺、陶瓷工艺、漆器工艺、丝织工艺等成就辉煌、蜚声中外。 书法艺术:各种书体已基本臻于完备,玺印篆刻艺术也很发达。 2.题材内容: a.表现统治者的威严和奢侈享乐的生活。 b.祈求长寿升仙和神仙世界的表达。 c.表彰功臣、烈女、贞妇、孝子、贤妃、忠勇侠义之士、古圣先贤之类的人物故事。 3.艺术风格: a.简朴雄浑、奔放有力,展示了奋发向上、满怀自豪感以及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时代精神。 b.这个时期在美术创作中已着力神情的生动刻划和动态情节的明确表达,同时也往往注意抓取动人的细节,并适当运用夸张的手法。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 秦汉时代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一个突飞猛进、成就辉煌、风格奔放沉雄、影响深远的发展阶段。就文献记载和现在已发现的事物资料来看,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大体可分为: ①宫殿、坛庙、苑囿、陵墓前的大型仪卫纪念性雕塑。 ②用于砌筑及装饰墓室、石祠、石阙的画像石、砖。 ③用于殉葬的陶、石、木、金属雕塑的人物和动物(俑) ④中原地区汉族与边远各民族的实用工艺装饰性雕塑等。 一、秦俑艺术: 自1974年3月在陕西临潼西杨村距秦始皇陵东1.5公里的地方发现大型陶兵马俑后,才真正揭开秦代雕塑艺术的宝库,填补了秦代雕塑乃至美术史的空白。 1.形制结构: a.现已发现的三个俑坑,均为地下土木结构建筑,坑底铺青砖,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估计从 葬兵马俑约八千件,已出土一千多件,从形制来看,是按当时的左、中、右军制安排的一个统一完整、威武雄壮的军阵构图。

秦汉时期的婚姻习俗[1]

秦汉时期的婚姻习俗 嫁娶 春秋战国时期,在激烈的社会变革浪潮的冲击下,古老的婚礼发生了变革。无媒而嫁、同姓而婚、同姓联姻,卜之不吉而犹通婚等违背传统婚礼的行为,在《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中不乏其例。秦汉统一帝国建立后,统治者重整了婚礼。 周礼,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娶妻;女子十五而笄,笄而许嫁。秦人不以年龄而是以身高作为成丁与否的标准,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合今1.50 米)、女子身高六尺二寸(合今1.40 米),即为成丁,始可嫁娶。汉承秦末战乱之后,人口锐减,“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①,造成了严重的人口危机。为增加人口,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 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②惠帝此诏,法定了年十五为女子的最高婚年。至于最低年限,则无条文规定。据《汉书·外戚传》载,上官安之女立为昭帝皇后时,“年甫六岁”。至于男子婚年,则无条文规定,有年十九而娶者,也有年八岁而娶者。总的看来,惠帝以后男女婚年普遍过小,因而带来了某些弊端。宣帝朝的博士谏大夫王吉说:“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①秦汉时期,婚姻的决定权依旧操持在父母手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自由结合违背了卓王孙的意志,遭到极大的阻挠。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先由父母包办婚姻,后又被焦母拆散,两人被逼死。若父母的意见有分歧,则服从父意。如吕公欲嫁女吕雉与刘邦,吕雉母不同意,吕公斥之曰:“此非儿女子所知!”②最后按照吕公的意见把女儿嫁给了刘邦。若父已谢世,长兄便代行父权。刘兰芝被婆母赶回后,其兄要她改嫁县令之子,刘兰芝表示她的婚事要“适兄意”,不能“自任专”③。这是子从父、妇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伦理道德在婚姻上的反映。 在择偶标准上,汉人认为有五种女子不可娶:“丧妇之长女不娶,为其不受命也;世有恶疾不娶,弃于天也;世有刑人不娶,弃于人也;乱家女不娶,类不正也;逆家子不娶,废人伦也。”④汉时谓此为“五禁”。除了“世有恶疾”一条外,其余四条都属于封建伦理道德。 在先秦之时,名位不同,婚姻礼仪亦异数。遭秦焚书后,先秦婚礼文献只有《仪礼·士昏礼》残存下来。吕后时,将《士昏礼》稍加变通,用之于皇帝。故在汉代,自皇帝至庶人的婚礼,皆由《士昏礼》变通而成。 按《士昏礼》,媒人受男方父母之托,到女方家中求婚,谓之“纳采”。秦汉时,为皇帝纳采者,有宗正、少府、尚书令等人。官僚或遣吏为子纳采,或躬自为之。在周代,宾主相见要执一定的礼物,叫作“贽”,实际上是“身份证”,用来识别贵贱。 ①《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②《汉书·惠帝纪》。 ①《汉书·王吉传》。 ②《史记·高祖本纪》。 ③《孔雀东南飞》。 ④《后汉书·应奉传》注引《韩诗外传》。 据《士昏礼》,士用雁。在秦汉,纳采无论尊卑,一律用雁。这时的雁已非身份地位之标志,其含义是顺乎阴阳,因为雁为候鸟,叶落南翔,冰泮北徂。此外还有璧、羊、酒等三十余种礼物,各有名堂,大意都是象征婚姻和谐美满。行纳采礼者,多是皇室和讲究礼仪的官宦之家,一般人户求婚大都比较简单,无繁文缛节。 按《士昏礼》,纳采之后,便问女之姓名生辰,谓之“问名”。男方占卜联姻是否吉利,叫“纳吉”。秦汉时期二礼犹存,然备典而已。 占亲之后,行纳聘之礼,因定婚约,古谓之“纳征”,秦汉称“聘礼”。汉高后制,聘皇后黄金二万斤。在汉初,这相当于两千个中等人户的资产。嗣后诸帝皆以为故事,唯王莽娶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

课后限时集训(四)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 化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 )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西汉时法家思想开始得到重视 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A[“霸道”即法家思想,“王道”即儒家思想,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体现了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故A项正确;汉宣帝强调“霸王道杂之”,这并非在抨击儒家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兼采百家之长,故D项错误。] 2.(2019·郑州一模)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 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 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 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 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C[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天命的象征,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项;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无法反映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故排除A项;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故排除B 项;自然环境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故排除D项。] 3.(2019·乌鲁木齐一模)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

高考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 高考历史知识点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 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上几度出现强盛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为 巩固统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确立郡县制,并在思想 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来源:examda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 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 根本解决。为以思想上的统一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 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其主要原因在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这是东 汉一朝政治上的突出特点。豪强地主指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在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 而且世代相传具有特殊身份的大地主,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 中央或地方政权,还拥有私人武装,是对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来源:examda ★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 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统治者吸取 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如西汉初年针对秦的暴政,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初年针对西汉后期至新朝严重的奴婢问题,汉光武帝注意整顿吏治,并下九道释放奴 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经过几代的治理,以及劳动人民 的辛勤创造,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1

秦汉时期(教案)

秦汉时期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 秦朝的统一:战国时期,_______经过_______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____六国。公元前_____年,秦王______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_______。 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采用“_____ ”称号,全国的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_____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①构成:在中央,设置____、____和____三个最高官职。____之下还有诸卿。②职能: ____为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全国的____; ____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全国____ ; ____ 负责军事。③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____ , ____ ,军政大权操纵在____手中。 ④运行方式: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____ 、 ____和____进行朝议,最后由____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____下重大事情的____ 。 (3)郡县制:①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____直接管辖。②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___,对下督责___,定期向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或___,主要任务是治理___,管理___、___、狱讼和___。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___。③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A.对秦朝的影响:①巩固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B.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汉承秦制: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 、 ____并存。西汉武帝颁布“____”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 汉朝选官制度:汉朝选官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 1、农业:汉朝以后, ____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官营手工业: ①冶金:如两汉的____ 和____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____工具 ②制瓷:____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____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____ 。 3、商业:①“市”的形成与发展: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复习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政治—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 经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不逊前代。 文化—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 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特点表现 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 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 (2)三公九卿制度 官职职责议政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 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 属,互相牵制 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由 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在一定 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考点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考点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作者:————————————————————————————————日期: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 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一、选择题 1.(2010·上海单科·T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命题立意】本题以经济革命为切入点,重在考查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现象。主要检测的是判断史实的认知能力,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A 。题干主要把握两个信息,第一是时间即新石器时代,第二是表现方式即经济革命,以此再从选项中抽取对应选择项,判断对错,得出结论,“农耕和驯养”取代“采集和狩猎”的进程,被称为“农业革命”。 【类题拓展】近代西方三次经济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首先是英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然后是法国、德国,还有美国。而发展中国家此时却在经济落后中徘徊挣扎。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德国超过英国,还有日本的快速发展。对亚非拉的资本输出。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发达国家恢复飞速发展。亚非拉国家开始利用新的科技革命发展本国经济。 2.(2010·上海单科·T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

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B。由“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得出结论,这一家代表了君主的利益,法家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制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对照一下选项,不难做出判断。 【类题拓展】儒家代表世卿世禄阶级 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平民的利益,因此主张“尚贤”“兼爱”“非攻” 道家代表没落贵族阶级 3.(2010·四川高考.T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 【命题立意】本题以丝绸之路的地图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丝绸之路所经之地的再认再现。此题以史地结合的基本能力立意,难度不大,是近年试题常规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